2 Hz 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疼痛大鼠的异常性疼痛和寒冷引起的持续性疼痛

2 Hz 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疼痛大鼠的异常性疼痛和寒冷引起的持续性疼痛

一、2 Hz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痛大鼠的痛觉超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帆[1](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施舍[2](2019)在《电针和CO2激光灸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外周保护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与CO2激光灸对于奥沙利铂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缓解作用及其外周保护机制,为临床针灸缓解化疗药副作用方面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CO2激光灸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自实验第1d起进行奥沙利铂溶液腹腔注射2 mg/kg,隔天1次,一共4次。空白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等体积5%葡萄糖溶液腹腔注射。造模4次后(第8d),进行电针和CO2激光灸双侧足三里穴的治疗,设置电针模式为1 m A,2 Hz,30 min/次,CO2激光灸功率为80 m V,15 min/次,两组治疗均为隔天1次,一共7次。每一组大鼠都在每次腹腔注射以前以及每一次治疗结束以后1 h,进行相关行为学检测,包括:机械性痛觉敏化测试、冷刺激敏感度测试、皮肤血流灌注量检测,并于第7次治疗后,取腹主动脉血观察血清ET、VEGF、NGF含量变化,并在透射电镜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坐骨神经以及DRG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测定坐骨神经NGF、Ca N、HO-1以及L4~L5背根神经节NGF、Ca N、TRPA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机械性痛觉敏化程度:模型组、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P<0.01,有显着性差异。电针组与模型组、CO2激光灸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CO2激光灸组和模型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2)冷刺激敏感度:模型组、电针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或P<0.05,有统计学差异。CO2激光灸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O2激光灸组与电针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3)皮肤血流灌注量:模型组、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有显着性差异。CO2激光灸组与电针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4)透射电镜下坐骨神经与背根神经节的形态学改变:模型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后发现,坐骨神经出现比较了比较严重的髓鞘变性、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的神经体、核、仁均有不同程度的固缩及线粒体肿胀。(5)血清ET:模型组、电针组、CO2激光灸组大鼠血清ET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电针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ET含量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6)血清VEGF: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组与CO2激光灸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CO2激光灸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7)血清NGF:各组大鼠相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8)坐骨神经NGF蛋白的表达情况: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坐骨神经NGF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CO2激光灸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9)坐骨神经Ca N蛋白表达:模型组、电针组、CO2激光灸组大鼠坐骨神经Ca N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组与CO2激光灸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10)坐骨神经HO-1蛋白表达: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坐骨神经HO-1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CO2激光灸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模型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11)背根神经节NGF蛋白表达:模型组、电针组、CO2激光灸组大鼠背根神经节NGF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组与CO2激光灸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或P<0.05,有统计学差异。(12)背根神经节Ca N蛋白表达:各组大鼠相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13)背根神经节TRPA1蛋白表达: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A1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CO2激光灸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比较;电针组、CO2激光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和CO2激光灸均可以缓解奥沙利铂所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增加皮肤血流灌注量,对OIPN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2)电针和CO2激光灸可能通过保护神经与神经节中的NGF、Ca N、HO-1蛋白,增加外周血中ET、VEGF的含量来减缓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

鞠静,张永臣,贾红玲[3](2019)在《2007-2018年针刺华佗夹脊穴镇痛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以"华佗夹脊穴""夹脊穴""疼痛""镇痛"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2007-2018年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与整理,系统综述近年有关华佗夹脊穴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华佗夹脊穴针刺镇痛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多条通道的网状效应的整体治疗效果,华佗夹脊穴针刺镇痛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研究还发现针刺华佗夹脊穴主要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原癌基因、凋亡基因表达、舒张血管、调节疼痛信号转导通路等实现针刺镇痛的效果。

乔丽娜[4](2019)在《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术后痛属于急性痛的范畴,是临床外科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局部组织及神经损伤诱发整个机体免疫及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进而引起外周及中枢的敏化反应。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对缓解术后痛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地减轻口腔手术、颈部、四肢及胸腹部手术等所致的术后痛,但是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能明显缓解颈部切口痛,并能明显降低颈段脊髓内痛敏物质如P物质(substance P,SP)、NK-1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COX-1、前列腺素E2(prostagladine,PGE2)、5-HT1AR等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细胞内痛信号转导,降低细胞内cAMP、CREB表达,也与显着上调颈段脊髓中5-HT2AR的基因与蛋白水平,下调脊髓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密切相关,但是电针对术后痛的缓解效应的机制仍需大量工作去深入研究。随着近年来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被许多专家确认为疼痛神经调节的关键治疗靶点,其在感觉调节和痛觉调制过程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电针是否能通过调节DRG内神经细胞的功能而发挥缓解术后痛的效应,尤其是通过DRG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SP阳性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 cells,SGCs)交流对话缓解术后痛尚未见报道。DRG聚集有绝大部分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伤害性冲动的起始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对痛觉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整合,SGCs紧密围绕感觉神经元胞体,是外周神经系统特有的结构特点,为DRG内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基础。本文围绕针刺是否能调动DRG内GABA能调控,通过调节GABARs功能,增强GABA能神经元与伤害性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与SGCs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减弱伤害性信息向脊髓中枢的传递,而发挥镇痛效应的假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在颈部甲状腺区手术造成急性术后痛模型上,应用行为学、免疫荧光组化、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印迹等方法,进行四个方面的研究:(1)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s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2)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内SGCs活动的影响;(3)DRG内GABA受体介导的GABA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在针刺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4)DRG内GABA能调控介导针刺缓解颈部切口痛效应的验证,从DRG内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SGCs间交互作用角度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更好地揭示针刺缓解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痛机理提供实验依据。一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DRGs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目的:观察甲状腺区颈部切口疼痛模型大鼠颈DRGs内表达GABA和SP、CGRP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效应。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LI18)组、合谷-内关(LI4-PC6)组,足三里-阳陵泉(ST36-GB34)组,每组15只,采用颈部中线纵行切口及反复的机械分离刺激建立疼痛模型。术后4h、24h、48h,在双侧“扶突”、“合谷-内关”或“足三里-阳陵泉”分别给予电针刺激(2/100Hz,1mA,30min),测量切口局部热痛阈值(pain threshold,PT)。30min后处死大鼠,取颈段(C2-6)DRGs,用免疫荧光(每组8只)和RT-PCR(每组7只)方法测定GABA神经标记物谷氨酸脱羧酶(GAD67)和SP、CGRP的免疫反应性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痛阈值升高(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未见明显的改变(P>0.05);此外,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显着抑制了颈部切口诱导的C2-6DRGs中SP、CGRP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并显着上调了GAD67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电针扶突/合谷-内关使颈部切口痛大鼠的痛阈值升高,这可能与下调颈部切口痛大鼠颈DRGs内促痛介质SP/CGRP与上调抑制性递质GABA有关。二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内SGCs活动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DRGs内SGCs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或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20只。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在术后4h、24h和48h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测大鼠颈部/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荧光染色(每组6只)、Real-time PCR(每组6只)、ELISA(每组8只)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每组6只)分别检测颈段(C2-C6)DRGs内SGC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痛阈均较模型组显着延长(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但明显低于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DRG内GFAP免疫活性及其mRNA表达与IL-1β、TNF-α、IL-6mRNA和蛋白含量在模型组大鼠均明显上调(P<0.05),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后GFAP免疫活性和mRNA表达与IL-1β、TNF-α、IL-6mRNA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扶突组IL-11β、TNF-α与合谷-内关组IL-6蛋白含量也均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IL-11β、TNF-α mRNA表达除外)。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电针下调C2-6DRGs内卫星胶质细胞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相关。三DRG内GABA受体亚型/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目的:观察C2-6DRGs GABA受体亚型GABAAαα2R和GABABR1在GABA能神经元/SP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和足三里-阳陵泉组。建立颈切口疼痛模型。术后4h、24h、48h分别给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或足三里-阳陵泉30min的电针。切口局部热痛阈由热辐射测痛仪检测,取材C2-6DRGs,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SP和GABAAα2R,GFAP+GABABR1与NK-1R+GABAAR的免疫荧光双标记,并分析connexin43的免疫反应性(每组6只),用RT-PCR(每组6只)和WB方法(每组6只)检测DRGs内GABAAα2R、GABABR1和Kir4.1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DRGs内NK-1R mRNA表达水平以及connexin43蛋白表达量。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BAAα2R与SP+神经元共表达,GABABR1在SGCs有表达,GABAAα2R与NK-1R共表达。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明显抑制颈部切口引起的SP、GFAP、NK-1R与connexin43免疫反应性的上调(分别P<0.001,P<0.01;P<0.01,P<0.001;P<0.05,P<0.05),并显着逆转了颈部切口引起的 GABAAα2R和GABABR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扶突”和“合谷-内关”后Kir4.1通道蛋白的蛋白质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connexin43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电针“扶突”穴和“合谷-内关”穴对颈切口痛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与其上调颈DRGs中GABAAα2R和GABABR1表达水平,增强对伤害性痛觉性肽能神经元、SGCs以及神经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的抑制性调节作用有关。四背根神经节内GABA能调控介导电针缓解切口痛的镇痛效应的验证目的:采用GABARs拮抗剂验证DRGs内GABAA受体和GABABR调控DRG内神经细胞信息交流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DMSO+扶突(LI18)组,NS/DMSO+合谷-内关(LI4-PC6)组,Bicuculine(Bic,GABAAR拮抗剂)/Phaclofen(Pha,GABABR拮抗剂)+扶突穴组,Bic/Pha+合谷-内关组,每组各20只。C3-C6 DRGs局部注射bicuculline(4.6ug/DRG)或phaclofen(110mM),或等体积的DMSO、或生理盐水(1Oul/DRG),术后恢复3天,行颈部甲状腺区切口痛手术,并在切口术后4h、24h和48h电针双侧“扶突”或“合谷-内关”穴,1mA,2/100Hz,30min。热辐射测痛仪测定痛阈值,免疫荧光测定DRG局部应用拮抗剂后C3-C6DRGs内SP、NK-1R(每组6只)和GFAP(每组6只)的免疫反应,RT-PCR方法检测SP、NK-1R(每组6只)、GFAP、IL-1β、IL-6、TNF-α、Kir4.1(每组6只)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IL-1β、IL-6、TNF-α的蛋白含量(每组6只),用WB方法检测Kir4.1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每组6只)。结果:在C3-C6DRG内局部成功注射GABAAR拮抗剂bicuculline和GABABR拮抗剂phaclofen后,与NS/DMSO+扶突组和NS/DMSO+合谷-内关组相比,Bic/Pha+扶突和Bic/Pha+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与DMSO+扶突组和DMSO+合谷-内关组相比,Bic+扶突和Bic+合谷-内关组大鼠C3-C6DRGs内SP阳性神经元比率、NK-1R的免疫荧光强度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NS+扶突组和NS+合谷-内关组相比,Pha+扶突组和Pha+合谷-内关组大鼠GFAP免疫荧光强度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IL-1β、IL-6和TNF-α的mRNA和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kir4.1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也显着下调(P<0.05)。结论:C3-6DRGs内GABAAR和GABABR被阻断后,逆转了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的镇痛效应,电针对肽能SP神经元及其NK-1R的抑制作用减弱,对SGCs活性的抑制作用也减弱,并且GABABR通过Kir4.1蛋白实现对SGCs的抑制作用,说明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对颈部切口痛的缓解效应部分是通过DRG内GABAAR和GABABR介导调节GABA神经元与SP肽能神经元,GABA神经元与SGCs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的。

马迎存,毛鹏,樊碧发,韩济生[5](2016)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频率特异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疗效的频率特异性。方法:60例临床诊断PHN的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 Hz组和100 Hz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频率为2 Hz或100 Hz的TEAS,每天半小时,疗程2周。结果:本课题实际完成58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成为18例。治疗2周后,三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有显着下降。以治疗前每组的VAS值为100%,治疗两周后,单纯药物对照组下降到68.2%;100 Hz组下降到65.4%(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而2 Hz组下降到40.8%,疗效显着优于其余两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抑郁状态评分均有显着下降,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频率为2 Hz的TEAS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镇痛治疗有显着加强作用,100 Hz无效。

潘斯腾[6](2016)在《不同频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和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采用不同频率(2Hz、100Hz)电针针刺“环跳”穴,进而比较分析2种电针频率在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差异。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HE染色证实针刺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有效性;从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传导角度出发,以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指标,评价针刺对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的抑制作用。综合以上指标,分析不同频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炎症抑制、神经修复的影响及机理。材料与方法:选用SPF级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300±50g,79周龄,雌雄各半,大鼠购入后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饲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Hz组、100Hz组,每组各1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喂养,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模型组:动物造模成功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正常喂养;2Hz组:造模第8天开始电针干预,针刺“环跳”穴得气后,大鼠出现瞬间肌肉震颤、足趾抖动,连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2Hz,电流为1m A,作用强度以针刺部位局部轻微抽动为准,治疗时间15min,1次/d,连续治疗14d;100Hz组除电针频率选择100Hz外,一切皆同2Hz组。在造模第8天(针刺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造模第22天)后,分别对模型组、2Hz组和100Hz组大鼠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检测,评价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肌肉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末次治疗结束(造模第22天)后进行取材,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包括损伤段在内的上下各2mm的坐骨神经组织及L4-5节段脊髓,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受损神经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结果显示:造模第8天(针刺治疗前),模型组、2Hz组、100Hz组SFI数值均显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22天,经14次针刺治疗,2电针组指数虽未回复至正常水平,但相比模型组SFI数值显着回升(P<0.01),且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电针治疗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2Hz组优于100Hz组。2.各组大鼠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轴突、雪旺细胞排列整齐,神经纤维连续;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增多、肿胀,轴突、髓鞘崩解;2Hz组较模型组雪旺细胞减少,神经纤维逐渐连续,轴突生长良好;电针100Hz组神经纤维紊乱程度较模型组减轻,雪旺细胞减少,神经纤维数量增多。从病理图片观察,2Hz组坐骨神经修复程度优于100Hz组。3.各组大鼠受损神经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受损神经中TNF-α、IL-1β、IL-6的阳性表达为棕褐色,主要出现在胞浆内,无着色为阴性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TNF-α、IL-1β、IL-6阳性表达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电针组中TNF-α、IL-1β、IL-6的阳性表达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Hz组比较,100Hz组TNF-α、IL-1β、IL-6阳性表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组、100Hz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Hz组比较,100Hz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针刺治疗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受损神经的修复,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2Hz优于100Hz;2.电针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2Hz优于100Hz;3.电针针刺治疗可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表达,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利于神经再生和修复,2Hz优于100Hz;4.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表达,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针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之一。

颜思思,蒋永亮,叶佳瑜,何晓芬,杜俊英,陈利芳,陈晓军,赵文胜,方剑乔[7](2016)在《SNI大鼠神经痛维持期脊髓背角TRPV1的活化形式及低频电针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神经痛维持期脊髓背角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1,TRPV1)的活化形式及低频电针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组)、假手术组(sham SNI组)、模型组(SNI组)和电针组(2Hz EA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取术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2Hz电针干预,每日1次,连续14天,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观察大鼠痛觉超敏反应。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术侧脊髓背角TRPV1、p-TRPV1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水平,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术侧脊髓背角TRPV1及PKC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SNI模型大鼠维持期出现痛觉过敏,PWT下降(P<0.01),术侧脊髓背角TRPV1水平、PKC水平均升高(P<0.01),p-TRPV1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sham SNI组大鼠PWT无明显变化。低频电针提高SNI模型大鼠的PWT(P<0.01),降低脊髓背角TRPV1与PKC水平(P<0.01)。[结论]神经痛维持期脊髓背角TRPV1活化以表达上调为主。低频电针能改善维持期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效下调PKC介导的TRPV1信号通路有关。

蒋永亮,尹小虎,沈亚芳,何晓芬,方剑乔[8](2014)在《低频电针改善SNL模型大鼠早期神经痛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干预早期神经痛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TRPV1)的机制。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制作大鼠神经痛模型。取患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2 Hz电针治疗,连续3 d。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L5 DRG TRPV1表达与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开展PKC激动剂PMA与PKA激动剂db-cAMP拮抗2 Hz电针镇痛作用的验证性实验。结果 SNL模型大鼠早期即出现自发性疼痛,PWT显着下降(P<0.001),L5 DRG TRPV1表达水平降低(P<0.01),磷酸化水平升高(P<0.001)。SNL假手术组大鼠PWT没有显着变化。2 Hz电针能提高SNL模型大鼠的PWT(P<0.001),降低L5 DRG TRPV1磷酸化水平(P<0.05)。PMA与db-cAMP足部局部注射能拮抗2 Hz电针的抗神经痛作用(P<0.001,P<0.001)。结论早期神经痛与损伤DRG TRPV1磷酸化水平升高有关。低频电针能改善早期神经痛,可能与下调损伤DRG的TRPV1磷酸化水平有关。

阚宇[9](2013)在《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自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将针灸确立为补充医学后,针刺引起的镇痛效应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减轻患者的各种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镇痛的过程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的整合和调节过程。针刺信号主要通过脊髓腹外侧索上传入脑,脑的许多核团共同构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参与针刺镇痛,包括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蓝斑、下丘脑弓状核、缰核、伏隔核、杏仁核、尾状核、大脑皮层等,但是海马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还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在在结扎坐骨神经造成的慢性神经痛(CCI)大鼠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电针刺激足三里-阳陵泉具有累积性镇痛效应,该累积效应与其1)上调海马CA3、CA1区神经末梢突触素(SYN)及钙调蛋白激酶(CaMKII)及蛋白激酶A(PKA)蛋白的表达;2)改善CCI引起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致密层(PSD)厚度变薄等等异常变化,良性调节突触的可塑性紧密相关。神经损伤造成的慢性神经痛和炎性疼痛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变化。业已证明:在疼痛条件下,海马也发生了形态学、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和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一氧化氮(NO)是细胞内的逆行信使,参与多种生理学的过程,包括外周及中枢水平的痛觉调制,突触的可塑性,海马长时程增强(LTP,即突触传递效应的增加)以及学习记忆。NO引起的cGMP的生成也参与海马LTP。在脊髓水平,NO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其效应可能是综合效应的结果,既涉及cGMP水平的调节,又包含Ca2+协同作用,以及一些尚未阐明的机制。在细胞内,内流的Ca2+与钙调蛋白(CaM)偶联,共同作用于NOS,以分子氧和L-精氨酸(L-Arg)为底物,产生NO。NO就通过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或者直接作用于其所在细胞,结合到胞浆可溶型鸟苷酸环化酶(sGC)血红素模体上,使酶发生变构效应而被激活,进而把GTP转化为cGMP,从而增加cGMP,进一步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 (PKG),从而使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兴奋,把伤害性信息进一步传向脑高位中枢,即脊髓水平的NO通过NO-cGMP-PKG信号通路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过程[55-57]。但是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是否参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未见有报道。因此,本实验在大鼠CCI模型上,探讨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动物疼痛反应的影响及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nNOS、cGMP、PKG的表达变化,进一步研究电针缓解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从更深的层次上阐明针刺累积效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科学内涵。为临床针刺治疗慢性痛、进一步推广针灸疗法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n=8)、模型(CCI)组(n=8)、EA-2Hz组(电针2Hz)(n=8)、EA-2/15Hz(电针2/15Hz)组(n=8)、EA-1OOHz(电针100Hz)电针组(n=8)。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Hz,2/15Hz,100Hz,1mA,1次/D)。用辐射热照射和VON FREY刺激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在麻醉状态下,取动物海马组织予以匀浆后,用RT-PCR的方法来检测nNOS, iNOS, PKG mRNA的表达的变化。以选择较佳的电针参数。第二部分实验: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n=8)、模型(CCI)组(n=8)、EA-2/15Hz组(n=8)、EA+7-NI (nNOS抑制剂)组(n=8)、EA+DMSO (nNOS抑制剂溶剂)组(n=8)、EA+LY83583(sGC抑制剂溶剂)组(n=8)、EA+Ethanol (sGC抑制剂溶剂溶剂)组(n=8)。电针前后四组给予海马CA1区(AP-3.72mm, R/L2.2mm, H2.4mm)微量注射nNOS抑制剂7-NI(15mg/ml)、sGC抑制剂LY83583(3mg/ml),0.5μl/次,隔天1次。然后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Hz,1mA,1次/D),微量注射隔每天1次。用辐射热照射和VON FREY刺激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在麻醉状态下,动物取海马组织匀浆后,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来检测nNOS.sGC蛋白表达的变化。以验证nNOS, cGMP是否参与电针的效应。结果1)电针对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与CCI术前(模型组0.35±0.05sec,2Hz电针组0.47±0.12sec,2/15Hz电针组0.37±0.08sec,模型+100Hz组0.30±0.05sec)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6.82±0.35sec,2Hz电针组7.07±0.53sec,2/15Hz电针组6.28±1.11sec,模型+100Hz组6.53±0.10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3d:6.78±0.47sec,EA7d:6.02±0.75sec,EA10d:3.92±0.29sec,EA14d2.98±0.39sec),2Hz电针组(3.82±0.89sec,3.55±0.92sec,2.32±0.65sec,2.02±0.35sec)、2/15Hz电针组(3.65±0.75sec,3.05±0.98sec,2.03±0.46sec,1.88±0.31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0Hz电针组的痛阈值(4.72±1.20sec,4.40±1.24sec,3.38±0.73sec,2.13±0.38sec)EA3d和EAl4d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A7d,10d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CCI术前(模型组0.43±0.07sec,2Hz电针组0.40±0.11sec,2/15Hz电针组0.45±0.06sec,100Hz电针组0.47±0.15sec)比较,各组动物的机械痛敏分数(模型组4.20±0.81sec,2Hz电针组3.58±0.29sec,2/15Hz电针组5.00±0.67sec,100Hz电针组4.57±0.88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3d:4.53±0.59sec,EA7d:3.00±0.61sec,EA10d:2.92±0.39sec,EA14d:2.70±0.27sec),2Hz电针组(2.27±0.46sec,2.12±0.37sec,2.47±0.36sec,1.50±0.18sec)、2/15Hz电针组(2.22±0.27sec,2.00±0.23sec,1.47±0.08sec,1.15±0.14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0Hz电针组的痛阈值(2.50±0.34sec,2.38±0.28sec,2.52±0.22sec,1.13±0.26sec)EA3d和EA14d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A7d,10d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2)电针对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的影响荧光定量Real Time-PCR结果显示,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86±0.07),模型组动物海马nNOS mRNA表达量(1.80±0.36)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16±0.09)显着降低(P<0.05);2/15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20±0.07)显着降低(P<0.05);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1.00±0.17)显着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92±0.05),模型组动物海马PKG mRNA表达量(1.13±0.11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81±0.09)显着降低(P<0.05);2/15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77±0.07)显着降低(P<0.05);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0.65±0.11)显着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62±0.11),模型组动物海马iNOS mRNA表达量(0.62±0.05)没有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67±0.03)轻度升高(P>0.05);2/15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50±0.02)、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0.52±0.12)轻度降低(P>0.05)。3)海马内注射NOS抑制剂验证NO在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中的作用与CCI术前(模型组0.54±0.13sec,EA-2/15Hz组0.23±0.09sec,EA-NI组0.21±0.05sec,EA-LY83583组0.37±0.10sec,EA-DMSO组0.51±0.13sec,模型+ethanol组0.42±0.11sec,)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6.55±1.80sec,EA-2/15Hz组7.05±0.87sec,EA-7-NI组6.16±1.76sec,EA-LY83583组6.16±0.59sec,EA-DMSO组6.58±0.80sec,EA-ethanol组5.57±0.82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7d:5.18±1.24sec,EA10d:4.58±1.14sec,EA14d4.58±0.68sec),EA-2/15Hz组(4.00±1.18sec,2.92±0.51sec,2.00±0.48sec),EA-7-NI组(3.04±0.28sec,1.77±0.53sec,1.46±0.31sec),EA-LY83583组(2.57±0.69sec,1.56±0.21sec,0.94±0.18sec),EA-DMSO组(2.82±0.54sec,1.80±0.65sec,1.17±0.37sec),EA-ethanol组(3.52±0.91sec,2.19±0.61sec,1.83±0.63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CI术前模型组0.43±0.07sec EA-2/15Hz组0.45±0.11sec,EA-7-NI组0.40±0.06sec,EA-LY83583组0.50±0.13sec,EA-DMSO组0.47±0.15sec, EA-ethanol组0.70±0.19sec,)比较,各组动物的VON FREY躲避潜伏期(模型组5.45±0.90sec,EA-2/15Hz组5.72±0.35sec,EA-7-NI组4.56±1.28sec, EA-LY83583组4.93±0.61sec,EA-DMSO组4.57±0.20sec,EA-ethanol组4.77±0.66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7d:4.10±1.42sec,EA10d:4.25±1.60sec,EA14d4.33±1.15sec),EA-2/15Hz组(3.03±0.61seG2.58±0.85sec,2.53±0.89sec),EA-7-NI组(2.00±0.95sec,1.66±0.99sec,1.48±0.71sec),EA-LY83583组(2.32±0.59sec,1.28±0.15sec,1.48±0.20sec),EA-DMSO组(2.33±0.26sec,2.51±0.58sec,1.93±0.34sec),EA-ethanol组(2.76±1.10sec,2.09±0.59sec,1.98±0.65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97±0.22),模型组动物海马nNOS蛋白表达量(1.12±0.20)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5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01±0.22)轻度降低(P>0.05);模型+7-NI(nNOS抑制剂)组mRNA的表达量(1.02±0.23)轻度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27±0.03),模型组动物海马sGC蛋白表达量(0.37±0.04)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5电针Hz组sGC蛋白的表达量(0.25±0.10)明显降低(P>0.05);EA-LY83583组sGC蛋白表达量(0.35±0.05)轻度降低(P>0.05)。小结:1)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上调海马nNOS,PKG mRNA及nNOS, sGC蛋白的表达,说明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引起了疼痛反应时,海马组织nNOS,PKG,sGC活动增强。2)电针双侧“足三里”与“阳陵泉”穴均可缓解CCI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并且电针2/15Hz组产生的对痛敏的抑制效应稍优于电针2Hz组及100Hz组。3)电针双侧“足三里”或“阳陵泉”穴可显着下调CCI引起的海马内增加的nNOS、PKG mRNA及轻微下调nNOS, sGC蛋白的表达,说明海马内nNOS, PKG,和sGC可能参与电针缓解CCI痛行为反应。4)2Hz、2/15Hz,100Hz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CCI大鼠海马iNOS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提示:大鼠海马内iNOS可能不参与疼痛的产生和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

林丹[10](2012)在《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种病痛方面疗效显着。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外科手术和术后疼痛的治疗。甲状腺手术是针刺麻醉最佳适应证之一。术后痛是急性疼痛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上,针刺能够缓解多种术后切口痛,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康复,减少术后恶心呕吐,改善手术预后。动物实验也证明,电针可减轻大鼠足底切口痛行为反应。但是,针刺缓解颈部术后切口痛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研究报道鲜见。脊髓是痛觉信息进入中枢后的第一级整合中枢,脊髓背角,尤其是背角浅层,含有种类繁多的神经活性物质和受体,在脊髓水平的痛信息传递、整合及痛觉调制中扮演着中要的角色。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证明:甲状腺区手术切口后4-6小时的疼痛反应,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区对具有较佳的镇痛效应;该镇痛效果与其下调颈段脊髓背的致痛物质P物质(SP)及其受体NK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的表达,调节镇痛物质5羟色胺受体亚型(5-HT1AR、5-HT2AR)基因、蛋白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本研究拟进一步观察颈部切口痛大鼠疼痛行为变化的规律,观察电针“扶突”穴区等对该切口痛产生镇痛效应的情况下,颈段脊髓内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业型2B(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 subtype2B, NMDAR2B)、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5,mGluR5)、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B1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B1receptor,GABAB1R)、细胞内腺苷-3’,5’-环化-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活动(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脊髓机制,为临床针麻行甲状腺手术、针刺治疗术后痛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22),模型组(n=34),扶突穴组(n=22),合谷-内关组(n=22),足三里-阳陵泉组(n=22)。异氟烷麻醉下,于大鼠颈部做一长约1.5cm纵形切口,复制切口疼痛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4h、24h、48h后给予电针上述诸穴区各30min(2/15Hz,15min,1mA;15min,2mA),用热辐射法分别在术前、术后4h、24h、48h电针前后照射大鼠颈部/切口引起的躲避潜伏期作为衡量动物痛反应的阈值(每组8例)。在麻醉状态下,取C1-C4段脊髓背侧部分的组织液氮研磨提取RNA和蛋白,用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颈部C1~C4段脊髓背侧等区域组织细胞膜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基因及蛋白(mGluR5mRNA、mGluR5蛋白、NMDAR2B蛋白和GABAB1R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内激酶/核转录因子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cAMP mRNA/MAPK mRNA/CREB mRNA和CREB蛋白、p-CREB蛋白)的变化趋势检测观察,更深入地分析电针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其中RT-PCR实验方法检测相应物质机因水平的变化(每组样品8例),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相应物质蛋白水平的变化(每组样品6例)。结果1电针扶突穴等缓解颈部切口创伤大鼠痛行为反应的效应与颈部切口术前痛阈(模型组17.80±1.52sec,扶突穴组17.88±1.89sec,合谷-内关组18.77±3.22sec,足三里阳陵泉组17.63±2.18sec)比较,甲状腺区切口术后模型组动物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11.29±0.99sec,扶突穴组11.45±2.02sec,合谷-内关组12.01±1.38sec,足三里阳陵泉组11.2±1.72sec)明显缩短(P<0.05),痛阈降低。与同时期模型组比(术后4h:11.12±1.OOsec,术后1d:11.64±0.97sec,术后2d:11.68±1.40sec),电针扶突穴(16.7±1.97sec,17.76±1.94sec,16.98±1.84sec)、合谷-内关组(17.3±2.1sec,18.15±1.28sec,17.91±2.31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痛阈值(12.15±2.53sec,11.98±1.72sec,12.18±1.79sec)未见明显变化(P>0.05)。2电针对术后48h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Real Time-PCR结果显示,颈部切口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56±0.04),模型组动物脊髓背侧mGluR5mRNA表达量(1.01±0.01)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扶突穴组mGluR5mRNA的表达量(0.83±0.17)轻度降低(P>0.05),但是比电针合谷-内关组(1.04±0.13)、足三里-阳陵泉组(1.03±0.05)作用明显(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合谷-内关组颈髓背侧mGluR mRNA的表达量变化不大(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颈部切口术后,模型组mGluR5蛋白表达量(1.43±0.04)比正常组(0.98±0.04)明显增多(P<0.05)。电针各组mGluR蛋白的表达量(1.22±0.04,1.06±0.04,1.14±0.04)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NMDAR2B蛋白表达量(0.46±0.04)比正常对照组(0.44±0.04)增多,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电针各组基本没明显变化(0.41±0.03,0.45±0.04,0.43±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部切口术后,与正常对照组(0.64±0.15)比较,模型组GABAB1R蛋白表达量(0.56±0.01)降低,针刺扶突穴组GABAB1R蛋白表达量(0.61±0.03)增多,针刺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0.54±0.04,0.56±0.05)基本没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电针对术后48h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术后,与正常组比(0.21±0.06,0.54±0.11),模型组颈髓背侧cAMP mRNA、 CREBmRNA表达量(0.53±0.11,3.32±0.68)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扶突”后cAMP mRNA、CREB mRNA表达量(0.13±0.02,0.39±0.01)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合谷-内关穴”(0.47±0.06,2.97±0.57)以及“足三里-阳陵泉”(0.51±0.09,3.71±0.64)的效果不明显(P>0.05)。电针“扶突穴”下调cAMP、CREB基因表达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合谷-内关穴”以及“足三里-阳陵泉”穴区(P<0.05)。与正常组(1.38±0.1)比较,模型组颈髓背角MAPK mRNA表达量(1.72±0.36)增多,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针刺各组(1.68±0.17,1.77±0.4,1.91±0.33)基本没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模型组CREB蛋白表达量(0.65±0.16)比正常组(0.64±0.03)增多,针刺扶突穴组CREB蛋白表达量(0.54±0.13)降低,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针刺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CREB蛋白表达量(0.43±0.04,0.33±0.03)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0.31±0.02)比较,模型组p-CREB蛋白表达量(0.42±0.03)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扶突穴组,合谷-内关组p-CREB蛋白表达量(0.31±0.05,0.29±0.02)均明显降低(P<0.05),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组p-CREB蛋白的表达量(0.34±0.05)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大鼠颈部切口创伤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使大鼠痛阈降低,并可持续约5天;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可明显抑制切口痛大鼠的疼痛反应;2电针扶突穴区产生镇痛效应时可明显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颈段背侧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mGluR5mRNA及mGluR5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轻度升高GABABIR蛋白的表达,表明电针“扶突”穴有下调术后脊髓C1-C4段背侧兴奋性氨基酸mGluR5mRNA及mGluRB蛋白的表达,上调GABABIR蛋白的表达的作用。3电针扶突穴区产生镇痛效应时可明显下调cAMP mRNA, CREB mRNA, p-CREB蛋白的表达,提示电针“扶突”穴可以抑制脊髓C1~C4段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的活动。

二、2 Hz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痛大鼠的痛觉超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 Hz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痛大鼠的痛觉超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电针和CO2激光灸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外周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试验抗体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与评价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4.1 大鼠一般行为学指标及观察
        2.4.1.1 大鼠机械性痛觉敏化测试
        2.4.1.2 大鼠冷刺激敏感度测试
        2.4.1.3 大鼠皮肤血流灌注量
        2.4.2 大鼠外周血指标及取材
        2.4.2.1 大鼠血清内皮素ET含量检测
        2.4.2.2 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检测
        2.4.2.3 大鼠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检测
        2.4.3 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取材及观察
        2.4.3.1 大鼠坐骨神经取材方法
        2.4.3.2 大鼠背根神经节取材方法
        2.4.3.3 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电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
        2.4.3.4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坐骨神经NGF、CaN、HO-1 和背根神经节NGF、CaN、TRPA1 蛋白表达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行为学指标及观察
        3.1.1 大鼠机械性痛觉敏化测试
        3.1.2 大鼠冷刺激敏感度测试
        3.1.3 大鼠皮肤血流灌注量检测
    3.2 各组大鼠血清ET含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
    3.4 各组大鼠血清NGF含量比较
    3.5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电镜下组织形态学结构比较
    3.6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NGF、CaN、HO-1 蛋白表达的比较
        3.6.1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NGF蛋白表达
        3.6.2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CaN蛋白表达
        3.6.3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HO-1蛋白表达
    3.7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NGF、CaN、TRPA1 蛋白表达的比较
        3.7.1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NGF蛋白表达
        3.7.2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aN蛋白表达
        3.7.3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A1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针灸治则与治法
    4.2 电针和CO_2激光灸对OIPN大鼠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作用
    4.3 电针和CO_2激光灸对OIPN大鼠皮肤血流灌注量的改善
    4.4 电针和CO_2激光灸对OIPN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的保护作用
    4.5 电针和CO_2激光灸对OIPN大鼠外周血ET、VEGF、NGF的影响
    4.6 电针和CO_2激光灸对OIPN大鼠坐骨神经NGF、CaN、HO-1 和背根神经节NGF、CaN、TRPA1 蛋白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2007-2018年针刺华佗夹脊穴镇痛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华佗夹脊穴针刺镇痛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1.1 针刺华佗夹脊穴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
    1.2 针刺华佗夹脊穴对β-内啡肽的影响
2 针刺华佗夹脊穴对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3 针刺华佗夹脊穴对疼痛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华佗夹脊穴针刺镇痛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研究
5 结语

(4)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麻镇痛在甲状腺手术等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 针刺复合麻醉镇痛在甲状腺手术术中和术后应用的优势与临床价值
        2 针刺镇痛在颈、胸腹、四肢和妇科等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3 针麻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电针缓解术后痛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背根神经节参与痛觉传递和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1 背根神 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 背根神经节内卫星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 背根神经节内初级感觉神经元与卫星胶质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4 背根神经节参与痛觉的传递与调制
        5 针刺通过对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卫星细胞的影响发挥镇痛效应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背根神经节γ-氨基酸(GABA)及其GABA_(A/B)R参与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1 背根神经节内GABA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2 背根神经节内GABA_AR的功能及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3 背根神经节内GABA_BR的功能及其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背根节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背根节内卫星胶质细胞活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背根神经节内GABA受体亚型/SP阳性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背根神经节内GABA能调控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镇痛效应的验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全文总结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频率特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6)不同频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和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件一 超声定位和针刺显像
    附件二 SFI测量方法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SNI大鼠神经痛维持期脊髓背角TRPV1的活化形式及低频电针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实验仪器及试剂
    1.3 分组与造模
    1.4 电针干预
    1.5 痛阈检测
    1.6 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背角TRPV1、p-TRPV1、PKC水平
    1.7 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TRPV1、PKC阳性细胞表达情况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Hz电针对SNI模型大鼠维持期PWT的影响
    2.2 2Hz电针对SNI模型大鼠维持期术侧脊髓背角TRPV1水平的影响
    2.3 2Hz电针对SNI模型大鼠维持期术侧脊髓背角p-TRPV1水平的影响
    2.4 2Hz电针对SNI模型大鼠维持期术侧脊髓背角PKC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8)低频电针改善SNL模型大鼠早期神经痛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3 分组与造模
    1.4 电针治疗
    1.5 痛觉超敏反应检测
    1.6 Western blotting检测DRG TRPV1表达与p-TRPV1水平
    1.7 激动剂验证实验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 Hz电针对SNL模型大鼠早期术侧PWT的影响
    2.2 2 Hz电针对SNL模型大鼠早期术侧L5DRG TRPV1表达的影响
    2.3 2 Hz电针对SNL模型大鼠早期术侧L5DRG TRPV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4 PKC、PKA激动剂对2 Hz电针抗神经痛作用的影响
3 讨论

(9)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一 疼痛的分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二 海马的形态机构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三 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镇痛效应的观察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各组行为学结果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时的参数
        3.3 实验结果的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对针刺累积镇痛效应的作用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PCR相应指标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慢性痛对海马内nNOS,iNOS和PKG mRNA表达的影响
        3.2 电针对海马内nNOS,iNOS和PKG mRNA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海马内注射NOS及SGC抑制剂验证NO在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各组行为学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疼痛的脊髓机制
    综述二、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痛、术后痛模型及研究进展
    综述三、针刺镇痛及其脊髓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颈部切口创伤大鼠痛行为反应规律及电针扶突穴等效应的观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侧区域组织GABA/Glu受体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四、2 Hz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痛大鼠的痛觉超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电针和CO2激光灸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外周保护机制[D]. 施舍.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2007-2018年针刺华佗夹脊穴镇痛机制研究进展[J]. 鞠静,张永臣,贾红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4)
  • [4]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D]. 乔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频率特异性[J]. 马迎存,毛鹏,樊碧发,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10)
  • [6]不同频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和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D]. 潘斯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SNI大鼠神经痛维持期脊髓背角TRPV1的活化形式及低频电针干预作用[J]. 颜思思,蒋永亮,叶佳瑜,何晓芬,杜俊英,陈利芳,陈晓军,赵文胜,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5)
  • [8]低频电针改善SNL模型大鼠早期神经痛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的机制[J]. 蒋永亮,尹小虎,沈亚芳,何晓芬,方剑乔. 上海针灸杂志, 2014(05)
  • [9]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D]. 阚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10]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D]. 林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标签:;  ;  ;  ;  ;  

2 Hz 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疼痛大鼠的异常性疼痛和寒冷引起的持续性疼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