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届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

全省首届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

一、全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颁奖在长沙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1](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周晋[2](2018)在《美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美育育人功能的必要途径。本文以我国美育改革发展为背景,以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家美育政策、国内外美育思想、音乐学科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等方法,从音乐教育认识、音乐教育资源配置、音乐课程教学、音乐教育管理,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路。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了研究思路方法,阐述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概述。本章对美育改革发展、湖南农村学校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调查工作的规划与开展、调查的内容与问题结构、调查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抽样方法与地区学校、样本信息等进行了描述。第二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认识。从美育性质、价值、地位三个方面,以及思想渊源、政策导向、现状三个维度,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认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资源配置。本章重点从教师队伍,场地、器材与教材两个方面,分析评价了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专业、专职与兼职情况,薪酬、进修与培训,以及常规教学场地与器材、创新性教学场地与器材、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材等问题。第四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本章主要针对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实践活动两个问题,依照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实践活动等进行了全面审视,客观呈现了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本章以农村学校为核心,从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两个方面,根据有关政策,对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工作开展等涉及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价。第六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改进思路。本章针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通过提高政治站位和美育认识,推动音乐教育认识深化;通过统筹教师资源管理、均衡硬件配置,推动音乐教育资源优化;通过岗位专职化、人员专业化、制度规范化、手段信息化,推动音乐教育管理精细化;通过打一场“音乐课程攻坚战”、开展“音乐课程达标验收”、规范课堂教学内容、实行实践活动课程化,推动音乐课程管理标准化。结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该部分全面系统地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思路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陈书芳[3](2018)在《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景观不仅是一个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梅山地区聚居着汉、瑶、苗等多个民族,深受梅山文化影响,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苍莽、清溪潺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近年来,梅山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较快。然而,作为湖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在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时,如何走出一条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之路,既能青山常在、文化永续,又能发挥资源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实现梅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梅山核心区的安化县和新化县为研究范围,综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原理,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两县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景观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景观潜在利用方式等方面对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模式,力图提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景观利用方案,探索一条适合梅山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生态规划路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而丰富并完善地域性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为梅山文化的保护和梅山地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八章,研究内容按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研究背景及理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策略及实践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课题背景及理论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接着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查阅,针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二章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二部分为对象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梅山地区景观资源、景观格局和景观适宜性评价做系统分析,涵盖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第三章,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对梅山地区的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进行分析,并将梅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研究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获得的梅山地区地形图、卫星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数据上,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对研究区的28项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后期景观生态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现实性和工作效率。第五章,运用GIS的综合分析功能,构建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AHP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景观资源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特征、景观潜在利用方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等方面对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第三部分为策略及实践研究,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章,通过SWOT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科学分析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第七章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地域特色、整体优化的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主要包括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环境文化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第八章,在操作层面上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选取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为案例,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方法展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完善,从小尺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实证借鉴。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戴美玲[4](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周逸群[5](2018)在《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以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音乐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促进政策,到蓬勃发展的校外音乐教育机构,再到热情参与的家长和儿童,共同将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置于聚光灯下。在诸多的音乐教育形式中,合唱作为学习与实践音乐的良好形式,在塑造儿童对世界的整体知觉,培养儿童的空间感、变化感以及对各种抽象事物的把握及领悟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效果。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校外童声合唱领域,以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中部地区代表城市长沙为例,选择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历程及其在长沙市童声合唱中的定位与意义,探究合唱团经历对团员的影响。通过分析十余个代表性校外童声合唱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得出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存在的外部与内部问题,并推及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中。为针对性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从外部与内部两个角度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文章正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四个章节及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选题缘由、研究基础及研究的重点;第一至第四章分别为合唱艺术发展概述及校外童声合唱理论基础,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的概况、发展历程及意义,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的发展纵览、比较研究与问题分析,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开展的主要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对策建议。

李润霞,薛媛元[6](2017)在《2014年新诗纪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1.《2014年新诗纪事》(以下简称《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湾、香

张娣[7](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罗娟娟[8](2014)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目标取向的多维审视与探索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普通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究竟肩负着怎么样的培养目标与要求?这似乎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就如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篇的第一小段话。但要付诸到这一专业的全程教育实践、贯彻到所有课程的整体教学过程,却似乎不是每一所音乐院系、每一位课程教师、每一个专业学生所轻易能及,这其中涉及着太多的现实话题和主观客观等不同因素。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教师,面对着自己所从事的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选取这样一个主题来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不仅独具特色、极富意义,更会有不同维度的深入分析、现实思考与实践指导。从对国内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办学历史与现状的审视与思考,到从教育部颁发的专业课程方案及其试点看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向分析,又结合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方案与实践来思考专业办学的目标取向。笔者力求在专业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得到一些有效求证,在部颁专业教改方案中发现一些有益启示,在专业比赛实践模式中获取一些有价思考。并且通过这些多维视角的阐述解析后,较为清晰地得出了若干专业办学的目标指向。但笔者同时也还发现,我们的专业办学总是在不同阶段教育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在不同院系教学实践的现实差异中相互摩擦与左右徘徊。国家层面教育政策与专业课程纲要自然是专业办学取向的行动纲领与业务指南,但学校基层办学要求与教师队伍素质更是专业办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与第一生产力,而专业招生执行方案与学生就业去向却是专业办学成效的决定因素与动力根源。这三者合一,成功才在即。我们期待,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能在不断前进中相互越走越近。

肖笛[9](2013)在《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基层美术 ——以20世纪50年代湘粤为中心》文中指出在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广义的基层美术包含了工农为主体的工农美术创作和专业画家针对基层民众创作的美术作品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美术作品的研究在学界处于边缘的地位,即便学人涉及,也多集中于“大跃进”时期的农民画研究,范畴一般不出对农民画“夸张”、“想象”以及农民画辅导的探究。毋庸置疑,“工农”和“美术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叠加增加了对基层美术研究的难度,身份的双重性意味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语境下,工农美术者具备着创作和评判的双重权力:基于工农的身份,他们不可能如同专业院校的学生一般完整地接受学院式系统美术教育,但是政治身份上的优势令他们具备着专业画家一般的话语权;基于美术工作者的身份,他们又必须创作出能达到宣传效果的美术作品,接受普通群众的审阅和评判,即便画得再好都不能走“资本主义审美”道路,必须始终停留在工农阶级圈内。双重身份的具备使他们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特例。基层美术研究还包括了专业画家针对基层民众所创作的美术作品,这类作品与参加全国美展的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更注重与政治时事配合,更注重美术的教化功能。基于本文研究对象的冷僻,笔者将绪论作为第一章,将新中国以来对工农美术创作的研究作了相对完整的文献综述,同时尝试陈述该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第二章试图梳理工农美术的体制源流。作为同吸收过前苏联经验的国、共双方,都试图将“文化革命”的历史任务渗入至基层社会,无论是国民党时期的民众教育馆,还是共产党时期的群众艺术馆及其下属的文化站、俱乐部系统。自前苏联的经验引进中国以来,唤醒基层一直是艰巨的国家任务,相较之下中国共产党在动员基层工农参与到美术创作,建立基层的文化组织方面无疑更为成功。建国后不久,基层美协便成功将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美术从业者归纳到体制的管辖内,成为全国文宣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三章则是结合20世纪50年代风云迭起的各种政治运动,试图了解基层美术创作在宣传这些运动发展上具体发挥了那些作用,并且,在这些运动中,工农作为国家主人的意识日益增强,促进了工农美术创作观和评判观的形成。第四章将讨论基层美术的功能,内容涉及50年代社会旧的生活形态瓦解时,基层美术创作如何塑造新的生活模式,同时利用美术再现性的特征重新塑造广大基层群众的历史观念,帮助群众形成“新中国”与“旧中国”彻底分裂的认识。基于全景式书写的困难性,全文主要以湘、粤两省为中心的基层美术创作作为主要依据,结合其它部分省份的基层美术创作情况,尝试对基层工农美术创作中的种种问题给出初步的解释。

胡科[10](2012)在《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之于群众体育运行研究 ——三个个案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湖南三个社区群众体育运行状态的调查材料,从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及其互动的视角审视了基层社区群众体育运行的机理。在政府供给的公共体育服务尚不能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背景下,社会精英通过个体的行动,凭借自身的能力与资源优势能够较大程度的超越体育资源约束的制约,促进群众体育的良性运行与发展;通过个案的考察,发现社会精英在动员群众体育参与的过程中,较为充分的利用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作用,依靠业缘、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不断的拓展群众体育的参与群体。为了争取政府、市场、社会的支持,更好的筹集群众体育发展所需的体育资源,社会精英还会采取“与精英结盟”、“向政府报喜”、“找企业化缘”、“规则本土化”等策略来整合体育资源。在基层社区,社会精英对于基层群众体育的积极介入起到了筹集体育资源、提供体育服务、促进基层社会整合、增进公共空间生成、盘活增值社会资本等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大栗港、赤岭路、黄兴三个社区群众体育运行中社会精英的形态、功能与作用形式,发现群众体育的运行态势较大程度的依赖于社会精英介入的程度,只有通过良好的环境培育,尽可能的将更多的社会精英吸引到群众体育运行中来,使其成为基层群众体育运行的骨干与脊梁,才可能在群众体育内部形成数量、比例较为协调的精英结构。精英结构与群众体育运行态势具有重要的关联,优良的精英结构利于实现基层群众体育良性的运行。在基层,民间组织是社会精英以外的另一支重要的群众体育发展力量。民间体育组织组织化的形式能够在提高群众体育参与收益的同时降低社会个体群众体育参与的成本。通过正式体育组织、非正式体育组织、具有体育功能的非体育组织等三种类型体育组织的调研与考察,发现体育组织的组建与维系与社区的社会结构具有较大的关联度,从某种程度看来,体育组织的整合度与体育组织内部的关系纽带的多少相关,社会关系通常还是体育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愈多社会关系的交织与链接愈有利于体育组织成员关系的发展与维系,组织运行也更为稳定。对于体育组织的生存而言,虽然不同规模与性质的体育组织所需耗费的体育资源是各异的,在体育资源短缺这一刚性约束条件下,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往往都会选择“搭便车”的策略,依附于其他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的组织与机构,以此来汲取自身运行所需的资源。为了更好的建设与发展体育组织,应当积极的发挥社会精英的作用建设基层体育组织、发挥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作用建设与发展体育组织、大力拓展非体育组织的体育功能、重视老年人群体在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既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主体性力量,亦是对群众体育负有直接责任的责任主体之一。当前,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向民众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群众体育职能的重心所在,这是由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背景、群众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群众的体育需求所共同决定的,虽然政府在群众体育领域负有重要的公共供给服务职能,但在实践中,不同层级政府实际扮演的角色、发挥的职能是有差异的,省级以上的政府更多的发挥了宏观调控、发展导向的作用,通过群众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专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引导与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省级以上的政府机构通常不涉及具体的群众体育发展事务。而县以及县以下的政府机构较多的承担了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些具体事务。由于不同层级政府管理权限、事权与财权各异,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优势各异,因而,发展群众体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级政府的自身特征与比较优势,通过不同层级政府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推进群众体育的发展。从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途径来看,公共体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相分离已经成为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改革的主流模式,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则是公共体育服务生产与供给相分离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群众体育的运行中,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等构成了驱动基层群众体育运行的三驾马车;政府依然是驱动群众体育运行最为重要的主体,民间组织在群众体育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而社会精英则是群众体育运行中不可忽视的另外一股重要的力量;群众体育运行中,社会精英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精英组成民间体育组织的治理架构,而民间体育组织依托社会精英动员群众;社会精英与政府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精英通过个人的行动来影响政府的体育行为,政府则依托社会精英实施体育治理;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表现为民间组织一定程度依附于政府,政府则通过多种方式分类治理民间体育组织。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三者的互动造就了群众体育的运行态势,依据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各者在群众体育运行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可以将群众体育运行模式划分为社会精英主导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民间组织主导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政府主导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以及多主体混合主导的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等。

二、全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颁奖在长沙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颁奖在长沙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2)美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我国美育改革发展导向
        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美育的学术视野
        二、学校艺术教育研究叙事
        三、农村音乐教育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美育改革发展
        二、湖南农村学校
    第二节 调查工作的规划与开展
        一、内容与问题结构
        二、工具信度与效度
        三、抽样方法与地区学校
        四、样本基本信息
第二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认识
    第一节 美育性质
        一、思想基础
        二、政策导向
        三、现状评价
    第二节 成人价值
        一、思想基础
        二、政策导向
        三、现状评价
    第三节 同等地位
        一、思想基础
        二、政策导向
        三、现状评价
第三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资源配置
    第一节 师资队伍
        一、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
        二、专业、专职与兼职情况
        三、薪酬、培训与教研情况
    第二节 场地、器材与教材
        一、常规教学场地与器材
        二、创新性教学场地与器材
        三、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材
第四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
    第一节 课堂教学
        一、课程开设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实践活动
        一、实践活动开展
        二、实践活动管理
第五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管理
    第一节 学校外部管理
        一、机构人员
        二、工作职责
    第二节 学校内部管理
        一、机构人员
        二、工作开展
第六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改进思路
    第一节 推动认识深化
        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深化美育认识
    第二节 推动资源配置优化
        一、统筹教师资源管理
        二、均衡硬件配置管理
    第三节 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化
        一、课程开设标准化
        二、课堂教学标准化
        三、实践活动标准化
    第四节 推动管理精细化
        一、管理岗位专职化
        二、管理人员专业化
        三、管理制度规范化
        四、管理手段信息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后记

(3)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课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梅山地区
        1.2.2 生态旅游
        1.2.3 景观生态学
        1.2.4 景观格局
        1.2.5 景观生态规划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2.1 宏观领域
        2.1.1 生态旅游学研究
        2.1.2 景观生态学研究
    2.2 中观领域
        2.2.1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2.2.2 景观格局研究
        2.2.3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2.3 微观领域
        2.3.1 梅山文化研究
        2.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
        3.1.1 复杂丰沛的自然地理语境
        3.1.2 优化融合的产业经济语境
        3.1.3 神秘多元的人文社会语境
    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
        3.2.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
        3.2.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特征
    3.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3.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第4章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4.1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4.1.2 研究数据的处理
    4.2 梅山地区景观构成要素
        4.2.1 基本要素
        4.2.2 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4.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1 梅山地区整体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2 研究区景观类型水平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4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4.1 梅山地区景观类型变化
        4.4.2 梅山地区植被指数变化
    4.5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5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5.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5.1.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架
    5.2 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环境特征评价
        5.2.1 梅山地区景观自然度评价
        5.2.2 梅山地区景观旷奥度评价
        5.2.3 梅山地区景观美景度评价
    5.3 梅山地区人地作用关系特征评价
        5.3.1 梅山地区景观敏感度评价
        5.3.2 梅山地区景观相容度评价
    5.4 梅山地区景观潜在利用方式评价
        5.4.1 梅山地区景观可达度评价
    5.5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5.5.1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5.5.2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特征
        5.5.3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
        5.5.4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
    5.6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6章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研究
    6.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6.1.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
        6.1.2 梅山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6.1.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6.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定位
        6.2.1 战略目标和开发原则
        6.2.2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
        6.2.3 生态旅游发展定位
    6.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6.3.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模式
        6.3.2 产品维度——多元化导向开发模式
        6.3.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模式
        6.3.4 关系维度——均衡型共管开发模式
第7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7.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7.1.1 系统性原则
        7.1.2 保护性原则
        7.1.3 多样性原则
        7.1.4 地域性原则
        7.1.5 可操作性原则
    7.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7.2.1 核心生态保护区
        7.2.2 外围保护性缓冲区
        7.2.3 集中引导性开发区
    7.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
        7.3.1 基质和斑块优化
        7.3.2 廊道景观优化
    7.4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7.4.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空间布局规划
        7.4.2 生态旅游线路规划
        7.4.3 旅游服务要素提升规划
    7.5 梅山地区环境文化保护规划
        7.5.1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7.5.2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第8章 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
    8.1 项目概况与设计背景
        8.1.1 项目概况
        8.1.2 设计目标
        8.1.3 设计理念
    8.2 基地分析
        8.2.1 基地周边环境
        8.2.2 基地内部现状
    8.3 梅山文化园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8.3.1 总体格局与景点设置
        8.3.2 功能分区与旅游策划
        8.3.3 道路规划与景观营造
        8.3.4 视线组织与竖向设计
        8.3.5 水系重塑与水景设计
        8.3.6 植物配置与动物养殖
    8.4 梅山文化园旅游开发模式
        8.4.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
        8.4.2 产品维度——复合型多元开发
        8.4.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
        8.4.4 关系维度——联动式多方开发
    8.5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
        8.5.1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
        8.5.2 梅山文化园旅游线路规划
结语
    研究总结
    论文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作品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设计项目
附录D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4)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二、分析路径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一、学生管理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集
    二、研究着作
    三、研究论文
    四、其他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以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二、研究基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
        (一)校外童声合唱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推动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第一章 合唱艺术及校外童声合唱的理论基础
    一、合唱艺术的产生及发展概述
        (一)西方合唱表演形式的演变与发展概述
        (二)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概述
    二、童声合唱艺术的发展脉络及现状概述
        (一)童声合唱的概念界定
        (二)西方童声合唱的发展及代表团体
        (三)中国童声合唱的发展与现状概述
    三、中国校外童声合唱的定义及分类
    四、校外童声合唱的作用与优势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二)合唱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校外童声合唱教育的优势
第二章 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的概况、发展历程及意义
    一、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的概况与发展历程
        (一)总体概况
        (二)发展历程
    二、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的定位及意义
        (一)小杜鹃合唱团在长沙市童声合唱教育中的定位
        (二)小杜鹃合唱团在长沙市童声合唱教育中的意义
        (三)小杜鹃合唱团对长沙市音乐教育的影响
    三、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对团员的深远影响
        (一)团员在团情况概述
        (二)合唱团经历对团员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的发展纵览、比较研究与问题分析
    一、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纵览
        (一)1960-1995年:时代变革打下坚实基础
        (二)1995-2008年:厚积薄发迎来发展高峰
        (三)2008-2018年:百花齐放新团不断涌现
    二、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的分类比较研究
        (一)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二)管理及教学制度对比分析
        (三)合唱团特色对比分析
    三、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合唱团稳定性不强,个人对合唱团发展存续影响较大
        (二)合唱指挥年龄断层较明显,后续进修提升机会不足
        (三)缺乏系统、完整的合唱教材,教学内容延续性较弱
        (四)合唱团比赛与展示机会有限,团员人数增长缓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方面
        (二)内部方面
    二、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外部方面
        (二)内部方面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自编教材
    附录二: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团员调查问卷
    附录三: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前团长陈威廉老师访谈录
    附录四: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团员访谈录
    附录五: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相关负责人访谈录
    附录六:长沙市校外童声合唱团基本情况比较图
参考文献
致谢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目标取向的多维审视与探索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国内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办学历史与现状的审视与思考
    1.1 中华民国时期的高师音乐教育及其思考与启示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师音乐教育及其思考与启示
第二章 从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方案》与《课程纲要》及其试点教学看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取向
    2.1 部颁文件研制出台的相关背景与目的意义
    2.2 部颁文件规划设计的内容特色与目标取向
    2.3 部颁专业试点推进的现实意义与主要成绩
    2.4 思考与启示
第三章 从教育部全国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方案与实践看专业办学的目标取向
    3.1 赛事活动项目内容等基本情况与分析
    3.2 赛制模式选手选拔的不同方式与比较
    3.3 赛事活动领导专家评委的阵容与寄语
    3.4 思考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基层美术 ——以20世纪50年代湘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时间开始”后的困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相关问题及研究重点
第二章 基层美术组织之机制
    第一节 前期经验模式
        一. 国统区经验
        二. 解放区经验
    第二节 农村俱乐部
    第三节 基层美协
第三章 基层美术组织之功能
    第一节 配合政治运动
        一. 抗美援朝
        二. 农业合作化
        三. 大跃进
    第二节 确立主体意识
        一. 工农身份
        二. 非专业话语
        三. 群众性舆论
    第三节 推行自我教育
        一. 明确公私观念
        二. 调和干群关系
        三. 处理阶级矛盾
第四章 基层美术组织之活动
    第一节 文化整顿
        一. 破旧立新
        二. 移风易俗
    第二节 图像政治
        一. 厂史画
        二. 广东农民画
余论——基层美术中“蓝图”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图册
    专着
    论文
    期刊
附录一: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档案馆藏基层美术的文档记录
附录二:20世纪50年代广东省档案馆藏基层美术的文档记录
附录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基层美术活动年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之于群众体育运行研究 ——三个个案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关于群众体育现状的研究
        1.4.2 关于群众体育功能的研究
        1.4.3 关于群众体育运行结构的研究
        1.4.4 关于群众体育运行模式的研究
        1.4.5 关于群众体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1.4.6 关于群众体育管理的研究
        1.4.7 关于群众体育评价的研究
        1.4.8 对前期研究的总体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个案介绍
2 群众体育运行中的社会精英
    2.1 社会精英
        2.1.1 社会精英的含义
        2.1.2 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体育中的精英、体育精英、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
    2.2 社会精英的基本形态
        2.2.1 大栗港社区的情况
        2.2.2 赤岭路社区的情况
        2.2.3 黄兴社区的情况
    2.3 社会精英的基本特征
    2.4 精英动员的逻辑
        2.4.1 “业缘扩散”
        2.4.2 “地缘互动”
        2.4.3 “血缘延伸”
        2.4.4 “官逼民促”
        2.4.5 “同龄影响”
        2.4.6 “由老及幼”
        2.4.7 “先城后乡”
    2.5 精英行动的策略
        2.5.1 “与精英结盟”
        2.5.2 “向政府报喜”
        2.5.3 “找企业化缘”
        2.5.4 “规则本土化”
    2.6 精英的功能分析
        2.6.1 筹集体育发展资源
        2.6.2 提供公共体育服务
        2.6.3 促进基层社会整合
        2.6.4 增进公共空间生成
        2.6.5 盘活增值社会资本
    2.7 精英的结构优化
3 群众体育运行中的民间组织
    3.1 民间组织的含义
    3.2 民间体育组织的表现形式
        3.2.1 正式体育组织:以大栗港门球协会为个案
        3.2.2 非正式体育组织:以赤岭路羽毛球队为个案
        3.2.3 具有体育功能的非体育组织:以黄兴鹿芝岭老年会为个案
    3.3 民间体育组织的结构特征
        3.3.1 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大栗港门球队
        3.3.2 多核心的组织结构:赤岭路羽球队
        3.3.3 单核心的复合结构:鹿芝岭老年会
    3.4 民间体育组织的关系特征
        3.4.1 “缘”:民间体育组织运行的关系纽带
        3.4.2 民间体育组织关系特征的表达
    3.5 民间体育组织的生存环境
        3.5.1 宏观的体制环境
        3.5.2 微观的社区环境
    3.6 民间体育组织的生存策略
        3.6.1 资源约束:民间体育组织生存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3.6.2 民间体育组织汲取体育资源的行动方略
        3.6.3 依附:民间体育组织的生存之道
    3.7 民间体育组织的建设
        3.7.1 积极发挥精英的作用建设基层体育组织
        3.7.2 发挥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作用建设与发展组织
        3.7.3 大力拓展非体育组织的体育功能
        3.7.4 重视老年人群体在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 群众体育运行中的政府职能
    4.1 群众体育运行中政府职能的重心:公共体育服务
        4.1.1 群众体育政府职能确立的依据
        4.1.2 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4.2 群众体育运行中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与表达
        4.2.1 群众体育政府管理架构
        4.2.2 各级政府群众体育管理机构的职能
        4.2.3 政府群众体育职能的表达
    4.3 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有效方式:政府购买体育服务
        4.3.1 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基本方式
        4.3.2 政府购买体育服务——一种政府有效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方式
5 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的互动与群众体育运行
    5.1 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驱动群众体育运行的三驾马车
        5.1.1 政府:依然是驱动群众体育运行的主体性力量
        5.1.2 民间组织:在群众体育运行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5.1.3 社会精英:不可忽视的群众体育运行推动力量
        5.1.4 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三驾马车齐驱:群众体育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5.2 群众体育运行中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的互动关系
        5.2.1 社会精英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5.2.1.1 社会精英组成民间体育组织结构架构
        5.2.1.2 民间体育组织依托社会精英动员群众
        5.2.2 社会精英与政府的关系
        5.2.3 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5.2.4 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三者的互动关系
    5.3 群体体育运行个案的分析
        5.3.1 大栗港社区的个案
        5.3.2 赤岭路社区的个案
        5.3.3 黄兴社区的个案
        5.3.4 三个个案的比较与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6.1 简短讨论
        6.1.1 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中发现、培育、发展群众体育
        6.1.2 社区变迁与群众体育发展
        6.1.3 群众体育发展与社区建设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
附:访谈提纲

四、全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颁奖在长沙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美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D]. 周晋.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3]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D]. 陈书芳. 湖南大学, 2018(06)
  • [4]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5]区域性校外童声合唱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以长沙市小杜鹃合唱团为例[D]. 周逸群.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6]2014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1)
  •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8]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目标取向的多维审视与探索实践[D]. 罗娟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9]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基层美术 ——以20世纪50年代湘粤为中心[D]. 肖笛.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10]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之于群众体育运行研究 ——三个个案的考察[D]. 胡科.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标签:;  ;  ;  ;  ;  

全省首届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