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液体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离子液体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一、离子液体中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润[1](2020)在《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发光聚集体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性金属,稀土元素由于其部分填充的4f电子层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光物理特性,如色纯度高、Stokes位移大、激发态寿命长和电子能级丰富等,基本涵盖了固体发光的整个范畴,已应用于荧光探针、医学放射和化学传感器等领域。然而,稀土离子中的f-f电子跃迁属于禁阻跃迁,导致单一稀土离子的发光不理想;并且,对水环境和浓度等因素的高敏感性,导致其在可见和紫外光区吸收弱、自身发光效率差、易发生猝灭效应等缺陷。通常,用来改进这些缺陷的稀土配合物也往往存在性能不稳定和延展性差的问题,而有序分子聚集体由于内部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用来有效改善稀土发光性能和稳定性。与此同时,离子液体参与有序分子聚集体的构筑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离子液体中构建的有序分子聚集体,不仅具有优于水或有机溶剂体系的热稳定性,而且基于离子液体灵活多变的分子结构,更利于聚集结构的可逆调控和新型聚集相态的构建。此外,离子液体也是稀土发光基元的理想分散溶剂,具有弱配位性及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域无干扰等优点。因此,设计和构建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将有望克服传统稀土发光材料的缺陷,构筑兼具优异发光性能和可调控性的稀土发光软材料,并进一步拓展稀土发光材料的功能化应用,对推动超分子化学、稀土光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及物理、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自组装策略,以具有不同配体的稀土铕配合物为研究主体,在离子液体中成功构建了多种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系统比较了同一体系中不同聚集体结构对稀土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单一稀土配合物实现了紫外光刺激下稀土溶致液晶的多色发光可控调节;探讨了不借助两亲分子基质的条件下,用新型两亲稀土配合物直接在离子液体中自组装形成聚集体的机理及对能量传递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对稀土发光性能的影响,探索了有效增强其光物理性质的方法,构筑了一系列具有优良性能和丰富相态的新型功能性稀土软材料。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从稀土元素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其结构特点、发光机理及研究意义进行了概括,并对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就行了总结。对离子液体的概念、特点及性能也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两亲分子自组装形成的有序分子聚集体,包括聚集体形成理论及本文涉及的几种重要聚集体,其中着重介绍了离子液体中有序分子聚集体的构筑。总结了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研究现状,对包括常规溶剂及离子液体中的主要稀土发光聚集体进行了逐一介绍。对离子液体参与的稀土发光材料的构筑及性能进行了总结。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二章,合成了以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离子为反离子的稀土 β-二酮配合物,然后在质子性离子液体-硝酸乙基铵(EAN)中与两亲分子[C12mim]Br共组装构建稀土发光囊泡和溶致液晶。研究表明,配合物与两亲分子选择同样的咪唑离子[C12mim]+作为阳离子,不仅可以使稀土配合物与两亲分子在溶剂中共组装,从而增加其溶解度和有序排列,而且囊泡和溶致液晶的有序结构为配合物在聚集体中的束缚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得配合物在聚集体中表现出增强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与囊泡结构相比,由于六角相溶致液晶中更紧密的堆积和更强的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对配合物产生更有效地束缚和稳定,溶致液晶中显示最佳的发光和稳定性能。该体系对分析稀土配合物在不同聚集形态中的发光机理和能量传递机制提供了理论价值参考。第三章,以[C12mim]Br与质子性离子液体EAN构建的溶致液晶为基质,将二苯甲酰甲烷(DBM)和2,2’-联喹啉(BQ)为配体的稀土配合物掺杂到液晶基质中。与配合物在EAN溶液中相比,所获得的溶致液晶具有增强的荧光强度和寿命。同时构建了对紫外光下具有响应性的多色荧光软材料。研究发现,随着在紫外光中暴露时间延长,尽管DBM配体仍表现出典型的光降解作用,但BQ的发光强度却因顺反异构化而明显增加。因此,溶致液晶的颜色从最初红光发射逐渐变为绿色。该工作为建立紫外光诱导变色机理和便捷制备多色荧光软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第四章,设计合成了以亲水性乙氧链修饰的三联吡啶为配体的两亲性稀土铕配合物,研究了其在不同溶剂中自组装构建的聚集体中的荧光性能。在乙醇/水混合溶剂或EAN中分别观察到多层囊泡或球形胶束,并且实现了由单一两亲性稀土配合物直接在咪唑类离子液体[Bmim]PF6中自组装囊泡的制备。由于有效屏蔽了溶剂和配合物浓度引起的猝灭效应,与其他溶剂中形成的聚集体相比,在[Bmim]PF6中获得的囊泡显示出最佳的荧光性能,并且展现出对水分子进行荧光检测的潜力。本工作中直接由两亲性配合物在离子液体中制备荧光聚集体,拓展了制备稀土发光聚集体的有效途径。

刘敏[2](2020)在《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文中提出氨氯地平是一种强效的第三代二氢吡啶钙通道拮抗剂,被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抗高血压治疗推荐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作用温和、降压平稳、长效安全等优点。然而,在大鼠主动脉的体外评估实验中,S-氨氯地平的药效是R-氨氯地平的2000倍。在使用过程中两种对映体及其盐表现出不同的药理特性,且R-氨氯地平使得周围血管释放一氧化氮,从而导致周围血肿。因此为用药安全有效,获得单一 S-氨氯地平对映体具有重要意义。手性离子液体是一种具有独特手性识别能力的手性选择剂,在萃取分离方面研究较多,但是其粘度高、传热传质不易、成本高难回收以及不易降解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为了克服手性离子液体在萃取过程中的缺陷,本文将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负载在固体基质上,以固定化离子液体为拆分剂,对氨氯地平对映体的拆分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为了实现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循环回用,本文采用化学键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咪唑基L-谷氨酸固定化手性离子液体,并考察了基质种类、反应溶剂以及碱化时间等因素对于制备过程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实验产物进行了表征。2.将合成的固定化咪唑基L-谷氨酸离子液体用于吸附溶液中S-氨氯地平,研究了吸附剂对S-氨氯地平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过程中吸附时间、S-氨氯地平初始浓度、溶液pH值以及吸附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型与等温吸附模型拟合。3.为考察固定化离子液体对氨氯地平对映体的拆分效果,将合成的固定化离子液体填充成固相萃取柱,研究了样品浓度、样品体积、洗脱液组成、洗脱流速等因素对固相萃取柱分离特性的影响。4.采用液-液-固萃取方法,以固定化咪唑基L-谷氨酸离子液体为固相手性选择剂、氨氯地平水溶液为水相、有机溶剂为油相,液-液-固手性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考察了油相种类、萃取剂用量、料液初始浓度、萃取温度等对液-液-固手性拆分氨氯地平效果的影响。

黄玉琦[3](2019)在《阴离子功能化材料分离酚类与碳烃化合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构相似物如烯烃、炔烃、二烯烃以及天然活性物质等由于结构、性质相近,其高效分离在化工领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烯烃、炔烃和天然活性物质的纯度高低是其能否拥有市场的关键,因此探索高效环保的分离材料和技术用于结构相似物的分离,减轻传统分离方法带来的高能耗、高成本、二次污染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离子液体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常温熔融盐,具有结构可调节、分子识别能力强等优点,在分离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调整离子液体结构,设计出能高效识别分子结构微小差异的羧酸离子液体,用于C4烯烃的吸收分离。进一步利用傅克烷基化反应,将羧酸离子液体引入超交联聚合物,探索该材料的微观结构,并将其应用于乙烯/乙炔(C2H4/C2H2)和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通过合理调整阴阳离子的结构,设计出具有大自由体积和强氢键碱性的羧酸离子液体。考察了该类离子液体对1,3-丁二烯(1,3-C4H6)、正丁烯(n-C4H8)等C4气体的分离性能,建立了单位质量自由体积(FVUM)和氢键碱性(β值)与质量溶解度的关系,并通过量化计算探究其高分离性能的潜在原因。结果表明,以季膦为阳离子的羧酸离子液体具有极大单位质量自由体积(0.2026-0.2327 cm3/g)、极强氢键碱(1.265-1.506),较低的粘度(<315.6 mPa·s,298.1 K),极好的热稳定性(Tonset>540.0 K)和宽的液程。其中最佳材料三丁基乙基膦甲酸盐([P4442][HCOO])在308.1 K和100 kPa条件下对1,3-C4H6的溶解度高达0.663 mmol/g,1,3-C4H6/n-C4H8的选择性高达1.83,分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离子液体。建立的FVUM值/β值与质最溶解度之间的关系表明随着FVUM值和β值的增大,1,3-C4H6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显着提高。量化计算则表明[HCOO]-和1,3-C4H6之间能形成两个氢键作用位点,而与n-C4H8只能形成一个氢键位点,这导致前者具有更低的相互作用能(-43.25 kJ/mol),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P4442][HCOO]能溶解更多1,3-C4H6的原因。采用多卤代芳香烃为交联剂的超交联策略,以含苯环结构的离子液体为单体制备了离子液体超交联多孔聚合物,考察了离子液体种类、含量对材料孔结构和C2H4/C2H2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羧酸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的比表面积为323-516 m2/g,总孔容为0.281-0.340 cm3/g,且比表面积和孔容会随着聚合物中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甚至变为无孔。该类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表现出较高的气体吸附容量,相比于不含离子液体的超交联聚合物HP-DBX(DBX为α,α’-二溴对二甲苯),其C2H2/C2H4的选择性明显提高。以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为吸附剂,测定生育酚同系物和酚类结构相似物的分离性能,并探索离子液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酚同系物的分离中,以1-苄基-3-甲基咪唑正己酸盐([BzMIm][C5H11COO])和α,α’-二溴对二甲苯进行超交联得到的HP-[BzMIm][C5H11COO]-DBX对生育酚总吸附量为103.6 mg/g,β/γ-生育酚对α-生育酚的选择性和δ-生育酚对α-生育酚的选择性分别高达4.26和3.19,明显优于商业树脂对混合生育酚的吸附分离性能。在酚类结构类似物分离中,HP-[BzMIm][C5H11COO]-DBX的总吸附量为264.0 mg/g,苯酚对2,6-二甲基苯酚的选择性和对甲基苯酚对2,6-二甲基苯酚的选择性分别高达5.62和4.86,且随着材料中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大,酚类结构类似物的吸附量和选择性都进一步提高。

李晓宁[4](2018)在《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聚合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分子量烯烃末端功能化聚异丁烯(Mn~500-5000 gmol-1)是制备润滑油和燃料添加剂(如表面活性剂或分散剂)的一种预聚物。高活性聚异丁烯(HR PIB含有很高的exo-烯烃末端基团(>60%,75%以上更佳),主要用来制备聚异丁烯基琥珀酰亚胺无灰分散剂。近年来,HR PIB的合成引起科研界的广泛关注。目前,HR PIB的合成一般在有机烃类或含氯代烷烃的溶剂中进行。这些有机溶剂易挥发,毒性大,易污染环境。离子液体具有许多不同于分子溶剂的独特性质,在有机合成、催化和大分子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称为“绿色溶剂”。本论文以离子液体作为溶剂,研究了异丁烯(IB)的正离子聚合反应,通过聚合反应动力学、聚合物末端结构分析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正离子聚合特性与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聚合机理。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GGA/PW91/DNP3.5的计算水平下,模拟研究了 8种不同阴离子的咪唑盐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的相互作用;以[AlCl4]-类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的相互作用作为基本参考点,初步筛选适合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离子液体;根据小分子化合物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提出异丁烯在离子液体溶剂中的溶解机理。结果表明:阴离子种类是影响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筛选出的异丁烯聚合的潜在离子液体溶剂为[PF6]-、[BF4]-和[Tf2N]-类离子液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即异丁烯通过与阴、阳离子弱相互作用而填充在由阴离子小角度重排所形成的较大的离子液体内部孔隙中;由于受离子液体纳米网络结构中自由体积大小以及异丁烯体积的限制,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有限。2、在分子模拟的基础上,采用已筛选出的1-丁基-3-甲基咪唑盐离子液体作为溶剂,采用2,4,4-三甲基-2-氯戊烷(TMPCl)/四氯化钛(TiCl4)为引发体系,在-10℃,研究了异丁烯在[Bmim][PF6]、[Bmim][BF4]和[Bmim][Tf2N]等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规律,最终确定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为最佳离子液体。对比了传统溶剂中异丁烯的正离子聚合的特征,重点考察了异丁烯在[Bmim][PF6]中的正离子聚合反应规律。对聚合产物进行了 1H NMR、13C NMR和GPC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H2C12中的聚合特征不同,异丁烯在[Bmim][PF6]离子液体中主要生成exo-烯烃端基(含量80%左右)的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即HR PIB;而在传统溶剂中生成的聚异丁烯的末端结构多为endo-、三取代和四取代烯烃。聚合反应为非均相聚合,搅拌条件对聚合的影响很大;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聚合产物的GPC谱图呈双峰分布,表明存在两种引发反应体系,即TMPCl/TiCl4和H20/TiCl4两类引发体系。3、系统研究了不同引发体系下异丁烯在[Bmn][PF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规律。考察了主引发剂浓度、引发剂与共引发剂的浓度比值、反应时间及引发体系的种类(包括TiCl4、BCl3和乙基倍半铝Al2Et3Cl3)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HR PIB的聚合条件。通过DFT方法结合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在GGA/VWN-BP/DNP4.4计算水平下,计算了离子液体极性以及阴离子/阳离子结构对引发体系、增长碳正离子和聚合产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mim][PF6]中,以H20/TiCl4为引发体系,聚异丁烯的exo-烯烃端基含量达到了 80%,聚合过程温和;分子模拟发现阴离子不仅可以协同Lewis酸活化引发剂离解为离子对,还能降低增长活性中心的正离子性使其稳定。4、采用DFT理论研究了溶剂极性和[Bmim][PF6]结构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反应的引发剂和共引发剂的稳定性、增长碳正离子的异构化以及聚合产物选择性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是造成异丁烯在CH2C12和[Bmim][PF6]中聚合存在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离子液体的纳米网络结构能为异丁烯的正离子聚合提供微反应场所,聚合反应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离子液体颗粒和异丁烯液滴表面,[PF6]-阴离子在调控正离子聚合反应中占据主要地位;增长碳正离子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离子液体抑制了各种异构化反应的发生;与各种聚合物端基结构相比,exo-烯烃结构在[Bmim][PF6]中具有更低的溶解性,这使其免受[Bmim][PF6]的污染。通过与引发剂、共引发剂、增长碳正离子、聚合链正离子和聚合产物发生不同程度的静电相互作用,[PF6]-阴离子可以调控正离子聚合中的基元反应。

田甜[5](2018)在《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能量密度含能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对提高火炸药的能量、密度等起着重要作用,对提高武器弹药射程、威力以及在火箭中的应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含能材料作为军用产品在火箭中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被其他能源所替代。但是传统含能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有些爆炸后生成的产物严重污染环境,部分含能材料如黑火药等能量较低,阻碍了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研制出新的高能量密度含能材料来替代传统含能材料,如新型绿色含能离子液体就是一种选择。富氮型含能离子液体作为新型含能材料在高能炸药、推进剂和燃料等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唑类含能离子液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唑类衍生物中的五元氮杂环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高能C-N和N-N键,种类丰富,包括咪唑类、三唑类、四唑类和五唑类等。其中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生成焓高,热稳定性及安全性好,合成方法简单、条件可控等优点。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又分为1,2,4-三唑类和1,2,3-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1,2,4-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具有生成焓高、密度高、热稳定性好、感度低、可设计性等优点,使其有望替代传统推进剂、炸药以及燃料等应用在航天工业及军事领域等。本论文以设计、合成性能优异的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为研究目标,从分子设计出发,采用Gaussian09软件,结合B3LYP/6-311+G(d,p)及B3LYP/LANL2DZ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得到重要的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参数,设计了多系列新型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并计算其生成焓、燃烧热、密度、晶格能、摩尔热容等,系统研究了分子微观结构与其物化性质、热力学性质及燃烧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对指导含能离子液体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1-烷基-4-氨基-1,2,4-三唑、1-酯基-4-氨基-1,2,4-三唑为阳离子,以无机盐离子、硝基唑类盐离子以及金属配合物离子为阴离子,通过有机合成、离子交换方法合成性能优异的[BATZ]NO3、[PATZ]NO3、[HATZ]NO3、[DATZ]NO3、[EaATZ]NO3、[EpATZ]NO3、[BATZ]ClO4、[BATZ]N(CN)2、[BATZ][2,4,5-TNI]、[BATZ][3,5-DNTZ]、[BATZ]3[Co(NO2)6]、[BATZ]3[Co(CN)6]、[BATZ]3[Fe(CN)6]和[BATZ]2[Co(NCS)4]含能离子液体。应用DFT研究了[RATZ]Br离子液体的烷基化反应机理以及上述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复分解反应机理。采用1H NMR、元素分析、FT-IR、UV-Vis和Raman光谱等结构表征方法分析了该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结构,表明成功合成了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且分离纯化好,纯度高。以DFT/B3LYP/LANL2DZ理论方法优化了金属配合物阴离子的结构,得到[Co(NO2)6]3-、[Co(CN)6]3-和[Fe(CN)6]3-的稳定构型为正八面体结构,[Co(NCS)4]2-的稳定构型为正四面体结构;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得到的金属配合物阴离子的动态振动模式分析了阴离子[Co(NO2)6]3-、[Co(CN)6]3-、[Fe(CN)6]3-和[Co(NCS)4]2-的理论振动光谱,与FT-IR光谱和Raman光谱的分析一致,为金属配合物阴离子的FT-IR和Raman光谱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以[BATZ]NO3、[PATZ]NO3、[HATZ]NO3、[DATZ]NO3、[EaATZ]NO3、[EpATZ]NO3、[BATZ]ClO4、[BATZ]N(CN)2、[BATZ][2,4,5-TNI]、[BATZ][3,5-DNTZ]、[BATZ]3[Co(NO2)6]、[BATZ]3[Co(CN)6]、[BATZ]3[Fe(CN)6]和[BATZ]2[Co(NCS)4]含能离子液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分子结构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温度对上述含能离子液体密度的影响。通过比较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密度、标准摩尔生成焓、摩尔热容的理论值与实验值,验证了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的精度和准确性,并基于含能离子液体的摩尔热容,研究了其在303-353 K时的热力学焓变、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等热力学性质,为含能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为了研究含能材料的重要特性,基于量子化学理论方法,结合生成焓和密度实验值,应用Kamlet-Jacobs方程等方法分别计算了爆热、爆压、爆速、爆容、爆温等爆轰性能参数,探讨了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结构对爆轰性能的影响。此外,氧平衡是衡量含能材料爆轰性能的重要参数(指标),本文研究了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氧平衡及CO平衡。研究结果显示,含能离子液体中含氧原子数越多,生成大量水,释放热量越多,水蒸气释放大量热,比其裂解吸收的热量大,爆热越大;含H元素越多,生成气体越多,则其爆容越大。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速比RDX(8.98 km·s-1)和HMX(9.35 km·s-1)大;1-酯基-4-氨基-1,2,4-三唑硝酸盐和1-丁基-4-氨基-1,2,4-三唑金属配合物含能离子液体的爆压比RDX(35.13 GPa)和HMX(38.24 GPa)的爆压大,其余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压均大于24 GPa,说明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速和爆压均较大,有望替代传统高能炸药。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结合含能材料中的常用引发键预测了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感度,系统研究了电子结构、氧平衡指数、氧原子数目、芳香性、活性指数等参数对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冲击波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BATZ]NO3、[PATZ]NO3、[HATZ]NO3、[DATZ]NO3、[EaATZ]NO3、[EpATZ]NO3、[BATZ]ClO4、[BATZ]N(CN)2、[BATZ][2,4,5-TNI]、[BATZ][3,5-DNTZ]、[BATZ]3[Co(NO2)6]、[BATZ]3[Co(CN)6]、[BATZ]3[Fe(CN)6]和[BATZ]2[Co(NCS)4]含能离子液体的h50值较大,撞击感度较小,对机械撞击不敏感,安全性能提高。此外,本文合成的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摩擦感度和冲击波感度也较低。采用NASA的CEA软件计算了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比冲、特征速度、燃烧室温度、爆炸时产生的气体平均分子量等能量特性,深入研究了含能离子液体分子组成对其能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比冲均在2800 Ns·kg-1左右,燃烧室温度在2900 K左右;其中,[DATZ]NO3的比冲值最大,接近1-甲基咪唑硼烷和偏二甲肼,满足液体发动机的需求。通过研究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热力学性质以及燃烧性能,证明了这种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的密度、较好的热稳定性、优异的含能性质、良好的燃烧性能等,是一类可替代传统燃料的新型含能材料,有望将其应用于推进剂、炸药以及新能源燃料等领域。

康裕[6](2018)在《离子液体中CO2作为C1合成丙酸甲酯的研究》文中认为CO2作为温室气体,具有低成本、无毒、容易运输的优点,将CO2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对于缓解能源压力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羰基化反应具有环境友好性、反应高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的特点,已经成为石油化工与C1化学化工紧密结合的桥梁,本文以二氧化碳作为C1合成丙酸甲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SBA-15分子筛为载体,化学法负载咪唑类离子液体[TesPmim]Cl,浸渍法负载Ru3(CO)12,紫外标准曲线法测定钌负载含量,通过红外、元素分析、XRD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然后以甲醇、二氧化碳和乙烯为原料,异相催化羰基合成丙酸甲酯,并通过气相内标法测定其产率。2、对比离子液体[Bmim]Cl和[Bmim]OH中合成丙酸甲酯的产率,确定阴离子的影响。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离子液体[TesP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加入无机盐LiCl、MgCl2,并测试其循环性能,分析[TesPmim]Cl的热稳定性和催化剂抽真空时间的影响。利用[TesPmim]Cl水解产物合成丙酸甲酯,证明反应过程中Si-O-CH2-CH3基团与产物水发生水解反应,能够有效提高产率。3、通过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N-甲基咪唑合成离子液体[TmsPmim]Cl,其Si-O-CH3基团水解生成的甲醇能够作为原料继续参加反应。通过甲醇、CO2和乙烯为原料羰基合成丙酸甲酯,对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等实验条件进行探索,考察了反应体系加入不同种类无机盐、不同无机盐加入量对丙酸甲酯产率的影响,研究了催化体系中加入无机盐对活性物种钌氮杂环卡宾的影响,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秦雪莹[7](2018)在《含水离子液体鼓泡塔气液两相流动行为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文中提出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介质具有结构可设计性、热稳定性良好、饱和蒸气压低等优点,在气体分离、反应催化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要实现离子液体技术的工业化,对该体系进行流动传递特性的研究至关重要,比如由于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粘度,导致其传质效率较低。作为一种降粘措施,在离子液体中添加微量水则可极大降低粘度,提高传质效率;另一方面,离子液体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少量水存在,开展微量水存在下离子液体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采用实验及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的方法,对含水离子液体中单气泡及多气泡行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含水离子液体中气泡行为的实验研究。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对不同水含量离子液体及水中气泡形态、大小及分布等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床层膨胀法计算得到整体气含率随气速以及水含量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离子液体中气泡行为同水中气泡行为有很大的差异,水含量对离子液体气泡行为有很大影响,水含量越低,气含率越高、气泡直径越大、气泡分布范围越宽。(2)开展了含水离子液体中单气泡行为的CFD模拟研究。采用VOF方法对气液相界面进行了追踪,考察了水含量对气泡变形及运动速度的影响规律,结合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气泡周围速度场、压力场的分析对气泡运动、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水含量越高,气泡变形越大,气泡运动速度越快。通过对含水离子液体中单气泡行为的研究,可为多气泡行为研究奠定基础,为反应器设计提供依据。(3)开展了含水离子液体中多气泡行为的模拟研究。建立了CFD-PBM模型对鼓泡塔内气泡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该模型引入了预测离子液体同水混合物物性的FCCS模型,同传统实验数据输入的结果相比二者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13%,说明FCCS模型可以用于含水离子液体多气泡行为的模拟研究。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且与单一气泡模型相比,CFD-PBM模型同实验结果的吻合性更好。考察了水含量、气速对气含率、速度场以及气泡大小及分布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发现,水含量越低气含率越高,水含量及气速越低,气含率和液速的径向分布越对称。

刘洁[8](2017)在《功能化离子液体在油品脱氮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油品中氮化物的脱除引起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其他脱氮技术相比,离子液体脱氮技术由于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操作简单,且可避免常规有机溶剂挥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燃料油脱氮技术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离子液体脱氮性能单一,少有离子液体能同时高效脱除油品中的碱性氮和非碱性氮,而且对其脱氮机理的研究也很少。本文合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离子液体,用于同时脱除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探讨了离子液体的结构及其与氮化物(喹啉、吲哚)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设计开发新型脱氮离子液体提供理论依据。合成了常规的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HSO4)。与其他阴离子(CH3COO-,CF3COO-,Cl-,BF4-,Br-)的常规咪唑类离子液体相比,[Bmim]HSO4具有最佳的同时脱除碱性氮和非碱性氮性能,对喹啉和吲哚的脱除率均可达99.0%以上,且与文献报道的离子液体[(CH3CH2)3N(CH2)3SO3H]HSO4脱除吲哚相比,萃取时间明显缩短。采用Gaussian03软件,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d,p)水平上系统研究了离子液体[Bmim]HSO4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及其与喹啉、吲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自然键轨道(Natural Bond Orbital,NBO)分析表明阴阳离子间轨道相互作用主要通过LPO→BD*C-H相互作用。离子液体的阴离子[HSO4]-中的氢原子与喹啉分子中的氮原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而在吲哚与[Bmim]HSO4离子液体之间的作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吲哚分子中N-H的氢原子与离子液体阴离子[HSO4]-中氧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这些强的相互作用是离子液体[Bmim]HSO4从油品中脱除喹啉、吲哚的主要动力。离子液体[Bmim]HSO4与喹啉、吲哚的相互作用能分别为32.95 kJ/mol、44.29 kJ/mol。首次合成了[Bmim]Br-多元酸(醇)低共熔离子液体。对[Bmim]Br-丙二酸进行红外表征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详细考察了[Bmim]Br-丙二酸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分子内原子(Atoms In Molecules,AIM)和NBO分析表明:在[Bmim]Br-丙二酸低共熔离子液体中,组分之间存在较强的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与仪器表征结果基本一致。低共熔离子液体脱氮性能研究发现:[Bmim]Br-0.8丙二酸具有良好的同时脱除碱性氮和非碱性氮性能,其脱氮机理与[Bmim]HSO4离子液体脱氮机理相同。在剂油质量比1:7的条件下,[Bmim]Br-0.8丙二酸低共熔离子液体对喹啉、吲哚的脱除率分别为97.0%、95.7%,且该溶剂回用4次后,喹啉、吲哚的脱除率仍然可达85.1%、88.7%。合成了铁基金属离子液体([Cnmim]Br-FeCl3)和锌基金属离子液体[Bmim]Br/ZnCl2。研究发现:铁基金属离子液体的粘度明显小于锌基,在较低的萃取温度下(30℃)表现出较好的碱性氮和非碱性氮脱除性能,喹啉及吲哚的脱除率分别为99.1%、89.3%。而且与单纯的[Bmim]Br离子液体相比,FeCl3的加入能大幅度提高对喹啉的脱除效果,可归因于具有Lewis酸性的三价Fe物种与具有Lewis碱性的氮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该离子液体的良好流动性。在回收利用4次后,[Bmim]Br/FeCl3离子液体对喹啉的脱除率仍可达到92.3%,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优选出[Bmim]HSO4、[Bmim]Br/FeCl3及[Bmim]Br-0.8丙二酸离子液体,以高氮含量的抚顺页岩油柴油为原料考察离子液体对实际油品中碱性氮和非碱性氮的脱除性能。结果表明:在温度30℃、油剂质量比为7:1、水剂质量比为2:1、萃取时间为20 min和静置时间为2 h的条件下,[Bmim]HSO4离子液体对柴油馏分的碱氮及总氮脱除率分别可达90.0%和71.3%;采用[Bmim]Br/FeCl3、[Bmim]Br-0.8丙二酸脱除柴油馏分中的氮化物,在剂油质量比1:1的条件下,碱氮及总氮脱除率分别为95.3%、89.8%和88.9%、83.0%。进一步研究发现:离子液体用于高氮页岩油柴油的脱氮处理,不仅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得到有效脱除,同时硫化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脱除,而且精制后页岩油柴油的密度、粘度、凝点均有所降低,油品质量得到良好改善。

袁威津[9](2017)在《几种典型镧锕萃取剂在咪唑基离子液体中的辐射化学研究》文中认为离子液体由于其极低的饱和蒸汽压、良好的溶解能力和耐辐射性能,被认为是乏燃料处理领域的理想替代溶剂。将传统的镧锕萃取剂辛基(苯基)-N,N-二异丁基胺甲酰基甲基氧化膦(CMPO)、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氮杂多环芳烃类萃取剂(BTPs)溶解于离子液体中,形成的新型萃取体系被认为显着提升了萃取效率。由于乏燃料处理的应用环境难免存在辐射,所以对萃取体系进行辐解效应研究是评价其是否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前提。辐解产物的微量性和多样性一直是辐解研究的难点,同时,由于离子液体不挥发、溶解能力强等原因,离子液体很难与萃取剂、辐解产物进行分离,这更加大其辐解研究难度。目前的研究工作仅针对纯离子液体或者纯萃取剂本身进行了辐解研究,得到的结果无法全面阐释萃取剂与离子液体共混状态下的辐解机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次针对萃取剂与离子液体的共混体系进行了辐解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立叶变换仪(MALDI-FTMS)等手段建立了离子液体基萃取体系的辐解研究方法;通过泛密度函数理论计算(DFT)模拟计算了辐解产物的萃取能力,以阐释辐射对萃取体系萃取能力影响;同时,本文还创新性地合成了三种CA系列的BTP萃取剂,并进行了初步的耐辐射性能研究。本文采用UPLC/Q-TOF-MS建立了萃取剂在离子液体中的定量分析方法,获得了2,6-bis(5,6-dibutyl-1,2,4-triazin-3-yl)pyridine(isobutyl-BTP)、CMPO、TODGA在离子液体中辐解率,研究了各萃取剂在离子液体中的辐解稳定性;结合MALDI-FTMS、UPLC-ESI-MS/MS等手段对各萃取体系的辐解产物进行了认定,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产生的自由基(如·[C2mim]、·CF3等)倾向与萃取剂反应形成辐解产物;为了深入理解萃取剂在离子液体中的辐解行为,我们进一步对辐解产物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萃取剂在传统分子型溶剂中偏向分子降解,而其在离子液体中首先发生了与离子液体自由基的反应,并随着辐射剂量的提升发生二次降解;在辐射对萃取性能的影响研究中,我们发现CMPO/[C2mim][NTf2]、TODGA/[C2mim][NTf2]在0.01M硝酸浓度下,辐射剂量达到800k Gy时萃取率依旧达到99%以上;本文首次通过(TMDGA-C2mim)+模拟辐解产物TODGA-[C2mim]+对钍的络合反应,结果显示辐解产物模拟物具备对金属的络合能力。本工作还创新性地合成了三种CA系列萃取剂:CA-BTP、CA-BTBP、CA-BTPhen。通过红外和核磁等手段考察萃取剂单独的辐解研究显示,在1000k Gy的辐射剂量下无法观测到辐解变化。萃取行为的研究显示在0.01M酸度下萃取性能顺序为CA-BTPhen>CA-BTBP>CA-BTP>isobutyl-BTP。CA系列萃取剂在离子液体中形成的萃取体系在高酸下萃取能力被抑制,耐酸萃取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论文最后概括总结了工作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赵茜[10](2017)在《纤维素在导电性离子液体中电化学定向调控裂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日趋枯竭,研究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相比核能、大型水电、风能和地热等,生物质能具有资源丰富、环保等优点,是全球关注的新焦点。生物质资源是唯一可再生的碳资源,通过厌氧消化、热裂解、乙醇发酵、压缩成型等方法可转化为常规的液态和气态燃料以及其他化工产品。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可以将生物质高效转化为液体产品,但常规热解得到的产物极其复杂、不稳定且热值低,难以实现市场化应用。近年来离子液体在纤维素溶解及转化方面得到大量关注及研究,导电性离子液体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也是研究热点。离子液体作为新型绿色溶剂,具有不易挥发,不易燃,热稳定性好等特性,另外其独特的全离子结构也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过利用离子液体导电性来促进纤维素裂解催化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基于此背景,本论文以研究纤维素裂解产物分布规律,探讨产物调控机制为目标,分析离子液体结构对其导电性的影响,筛选导电性好且热稳定性高的离子液体,构建导电性离子液体均相低温裂解体系,分温度、分电压梯度不同区间对纤维素进行裂解实验,通过GC-MS对产生的液相裂解产物进行组分分析,并采用SEM、XRD和FT-IR分析固相裂解产物,寻找最优的目标产物制取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离子液体及纤维素的结构特点,选择性合成了[Emim]Tf2n、[Amim]Cl、[Emim]DCA等8种离子液体,并对不同离子液体进行了 FT-IR和NMR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制备了所需的离子液体。其中,离子液体[Emim]Tf2n具有最好的热稳定性,其分解温度在420℃左右,离子液体[Emim]DCA则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Emim]Tf2n次之。(2)选取不同阳离子和不同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分别测试不同温度下不同离子液体的电导率。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离子液体电导率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对于相同阴离子的离子液体,其电导率大小顺序为:[Bmim]Br>[Hmim]Br>[Omim]Br,表明阴离子一定时,阳离子咪唑环侧链上的碳原子个数越少,电导率越高,在20-50℃温度范围内,其电导率大小顺序为:[Emim]DCA>[Emim]Tf2n>[Amim]Cl>[Bmim]Cl。(3)搭建离子液体裂解纤维素实验装置平台,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纤维素均相裂解实验,分离提纯出液相产物和固相产物。重点探讨裂解产物5-羟甲基糠醛、糠醛、左旋葡萄糖酮、乙醇、羟基乙醛、乙酸、β-D-吡喃葡萄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温度条件下纤维素裂解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2C℃下产物种类和含量都较多,其中左旋葡萄糖酮、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最多,140℃时羟基乙醛和乙醇含量最多,β D-吡喃葡萄糖在260℃时最多,乙酸则在340℃时最多。(4)选取反应温度220℃,在不同电压下进行纤维素均相裂解实验。重点探讨5-羟甲基糠醛、糠醛、左旋葡萄糖酮、乙醇、羟基乙醛、脂肪酸、β-D-吡喃葡萄糖等热解产物的电化学定向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加入电压后,纤维素裂解液相产物新增了羟基乙醛、乙醇、甘油醛、呋喃4种组分;甘油醛和呋喃是加电压情况下的特有产物,呋喃产量在1.5V电压时最大,纯度在3V电压时最高,甘油醛在1.5V电压时获得最大产量和最高纯度,羟基乙醛在1V电压时产量最大,在2V电压时其纯度最高,相对含量可达45%以上,说明低电压条件更有利于醛类化合物的生成;左旋葡萄糖酮、脂肪酸和糠醛产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4V电压时,β-D-吡喃葡萄糖和左旋葡萄糖酮都获得了最大产量和最高相对含量,乙醇获得最大产量,脂肪酸则获得最高纯度。

二、离子液体中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液体中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发光聚集体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1.1 稀土元素概述
        1.1.2 稀土离子的发光原理
        1.1.3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研究
    1.2 离子液体中构筑的有序分子聚集体
        1.2.1 离子液体概述
        1.2.2 有序分子聚集体概述
        1.2.3 离子液体中常见的有序分子聚集体
    1.3 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
        1.3.1 常规溶剂中的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
        1.3.1.1 稀土发光胶束
        1.3.1.2 稀土发光囊泡
        1.3.1.3 稀土发光凝胶
        1.3.1.4 稀土发光溶致液晶
        1.3.2 离子液体中的稀土分散体系
        1.3.3 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稀土发光材料
    1.4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稀土发光囊泡和溶致液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硝酸乙基铵的合成与表征
        2.2.4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5 稀土发光聚集体样品的配制
        2.2.6 稀土发光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2.2.6.1 双折射性观察
        2.2.6.2 偏光显微镜测量
        2.2.6.3 小角X射线散射测量
        2.2.6.4 荧光光谱测量
        2.2.6.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量
        2.2.6.6 冷冻刻蚀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含Eu配合物聚集体的相结构
        2.3.2 稀土有序聚集体的发光性能
        2.3.3 稀土配合物与聚集体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2.3.4 稀土发光聚集体的稳定性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紫外光诱导的多色荧光溶致液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3.1 稀土配合物Eu(DBM)_3BQ合成与表征
        3.2.3.2 稀土配合物Eu(DBM)_3·2H_2O合成与表征
        3.2.4 稀土发光溶致液晶的配制
        3.2.5 稀土发光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3.2.5.1 小角X射线散射测量
        3.2.5.2 荧光光谱测量
        3.2.5.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
        3.2.5.4 理论化学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掺杂Eu(DBM)_3BQ配合物溶致液晶的相结构
        3.3.2 溶致液晶的荧光性能
        3.3.3 紫外光诱导的多色荧光溶致液晶
        3.3.4 紫外光诱导的溶致液晶变色机理
        3.3.5 紫外光诱导的发光增强溶致液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亲性稀土配合物自组装发光囊泡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稀土配合物Tery-MEE@Eu的合成与表征
        4.2.4 稀土发光聚集体的配制
        4.2.5 稀土发光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4.2.5.1 荧光光谱测量
        4.2.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
        4.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量
        4.2.5.4 冷冻刻蚀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5.5 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5.6 动态光散射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ry-MEE@Eu的配位结构和荧光性质
        4.3.2 Tery-MEE@Eu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4.3.3 Tery-MEE@Eu在离子液体中的聚集行为
        4.3.4 Tery-MEE@Eu在离子液体中的聚集机理
        4.3.5 Tery-MEE@Eu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性能
        4.3.6 发光囊泡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水分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手性离子液体在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
        1.2.1 手性离子液体简介
        1.2.2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相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1.2.3 手性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技术中的应用
        1.2.4 手性离子液体在气相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1.2.5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液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1.2.6 其他方法
    1.3 固定化离子液体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1.3.1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成分
        1.3.2 分析环境中污染物
        1.3.3 浓缩和分离生化样品
    1.4 氨氯地平
        1.4.1 氨氯地平简介
        1.4.2 氨氯地平手性拆分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固定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过程
        2.2.3 表征仪器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载离子液体合成工艺优化
        2.3.2 固定化离子液体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氨氯地平在固定化离子液体中的静态吸附特性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静态吸附实验介绍
        3.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3.2.4 脱附研究与重复使用性能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吸附时间对SBA-IL(Glu)吸附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2 氨氯地平初始浓度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3 温度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4 溶剂pH值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5 静态脱附性能与SBA-IL(Glu)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3.3.6 吸附实验数据拟合
    3.4 本章小结
4 固定化离子液体应用于固相萃取拆分氨氯地平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选择性吸附实验
        4.2.4 柱分离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化离子液体选择性吸附分离氨氯地平结果
        4.3.2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4.3.3 重现性检测
        4.3.4 上样量
        4.3.5 洗脱液的选择
        4.3.6 吸附剂用量
        4.3.7 洗脱流速
        4.3.8 洗脱体积
        4.3.9 洗脱后再生实验
        4.3.10 吸附剂洗脱前后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液-液-固萃取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介绍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液-固萃取与液-液-固萃取对比
        5.3.2 液-液-固萃取中萃取时间的影响
        5.3.3 液-液-固萃取中油相种类的影响
        5.3.4 液-液-固萃取中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5.3.5 液-液-固萃取中料液浓度的影响
        5.3.6 液-液-固萃取中温度的影响
        5.3.7 液-液-固萃取前后固相萃取剂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3)阴离子功能化材料分离酚类与碳烃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离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离子液体概述
        1.2.2 含离子液体的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1.2.2.1 聚离子液体
        1.2.2.2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
    1.3 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对烃类气体分离研究进展
        1.3.1 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对C_4烯烃的分离
        1.3.2 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对乙烯乙炔的分离
    1.4 天然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1.4.1 天然活性物质结构特点
        1.4.2 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分离天然活性物质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羧酸盐离子液体的制备及C_4烯烃分离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4 离子液体的物性表征
        2.2.4.1 Kamlet-Taft氢键碱性
        2.2.4.2 粘度
        2.2.4.3 热重分析
        2.2.4.4 玻璃化温度和熔点
        2.2.5 亨利系数测定方法
        2.2.6 量化计算
        2.2.6.1 自由体积计算
        2.2.6.2 作用能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羧酸盐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
        2.3.1.1 自由体积和氢键碱性
        2.3.1.2 粘度
        2.3.1.3 热稳定性
        2.3.2 气体的溶解度和选择性
        2.3.2.1 1,3-C_4H_6和n-C_4H_8的溶解度和选择性
        2.3.2.2 C_4气体在[P_(4442)][HCOO]中的溶解度
        2.3.3 自由体积和氢键碱性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2.3.4 [P_(4442)][HCOO]和1,3-C_4H_6、n-C_4H_8的相互作用
        2.3.5 吸收热力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气体吸附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3.2.3.1 [BzMIm]Br的合成
        3.2.3.2 [BzMIm][C_nH_(2n+1)COO]的合成
        3.2.4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的合成
        3.2.5 表征方法
        3.2.5.1 红外光谱分析
        3.2.5.2 元素分析
        3.2.5.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3.2.5.4 热重分析
        3.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5.6 透射电子显微镜
        3.2.6 乙烯乙炔吸附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的表征
        3.3.1.1 离子液体的超交联及孔道结构性质
        3.3.1.2 离子液体含量对孔道结构的影响
        2.3.1.3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与微观结构
        3.3.2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对乙烯乙炔的吸附性能
        3.3.2.1 离子液体种类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3.3.2.2 离子液体含量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对天然活性物质分离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天然活性物质吸附实验
        4.2.3.1 静态吸附实验
        4.2.3.2 动态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育酚和亚油酸甲酯的吸附分离性能
        4.3.2 生育酚同系物的吸附分离性能
        4.3.2.1 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4.3.2.2 离子液体含量的影响
        4.3.2.3 温度和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4.3.3 酚类结构类似物的吸附分离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A 离子液体吸收气体的溶解度数据
附录B 离子液体超交联聚合物的气体吸附等温线拟合参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4)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聚合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
        1.1.1 离子液体的结构与性质
        1.1.2 离子液体的应用
        1.1.3 离子液体的分子模拟
    1.2 聚异丁烯概述
    1.3 异丁烯的正离子聚合
        1.3.1 常规正离子聚合
        1.3.2 活性/可控正离子聚合
    1.4 高活性聚异丁烯(HR PIB)的合成
        1.4.1 商业化HR PIB的合成
        1.4.2 基于活性/可控正离子聚合的HR PIB合成
        1.4.3 基于常规正离子聚合的HR PIB合成
        1.4.4 基于弱配位反离子的正离子聚合
    1.5 论文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分子模拟筛选适合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离子液体
    2.1 引言
    2.2 模拟部分
        2.2.1 分子簇的选择
        2.2.2 计算方法
        2.2.3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独的异丁烯、阴离子和阳离子
        2.3.2 离子液体内部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2.3.3 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的相互作用
        2.3.4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
        2.3.5 异丁烯与各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MPC/TiCl_4引发体系的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3.1 引言
    3.2 实验与模拟
        3.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3.2.2 2-氯-2,4,4-三甲基戊烷引发剂的合成
        3.2.3 聚合方法
        3.2.4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结构测试
        3.2.5 聚合物的热物性测试
        3.2.6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的筛选
        3.3.2 聚合反应条件的初步筛选
        3.3.3 异丁烯在CH_2Cl_2和[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3.3.4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聚合的影响因素
        3.3.5 搅拌条件下异丁烯在[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3.3.6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可能的聚合机理
        3.3.7 聚合产物的形貌及其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H_2O/TiCl_4为引发体系的HR PIB在[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与模拟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聚合过程
        4.2.3 结构与热物性测试
        4.2.4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异丁烯在[Bmim] [PF_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4.3.2 异丁烯在[Bmim] [PF_6]中的可能正离子聚合机理
        4.3.3 正离子聚合影响因素
        4.3.4 DFT法研究异丁烯在[Bmim][PF_6]中的正离子聚合
        4.3.5 异丁烯在[Bmim][PF_6]中的正离子聚合机理
        4.3.6 HR PIB产物的形貌及其热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FT法研究[Bmim][PF_6]离子液体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调控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离子液体中的H_2O
        5.3.2 共引发剂
        5.3.3 增长碳正离子的异构化
        5.3.4 聚合产物
        5.3.5 异丁烯在[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聚合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5)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含能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1 含能材料的研究背景
    1.2 含能离子液体概述
    1.3 含能离子液体的研究现状
    1.4 含能离子液体的研究趋势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含能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及其性能的理论计算与预测
    2.1 引言
    2.2 新型含能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
        2.2.1 含能离子液体的分子结构优化
        2.2.2 含能离子液体的电荷分布分析
        2.2.3 含能离子液体的离子间作用能
        2.2.4 含能离子液体的偶极矩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2.2.5 含能离子液体的电子结构分析
    2.3 新型含能离子液体性能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及预测
        2.3.1 含能离子液体密度的理论计算及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2.3.2 含能离子液体标准摩尔生成焓的理论计算及其分析
        2.3.3 含能离子液体晶格能的计算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2.3.4 含能离子液摩尔热容的理论计算及其与温度的关系式建立
        2.3.5 含能离子液体标准摩尔生成焓、熵与温度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1-烷基/酯基-4-氨基-1,2,4-三唑卤中间体的合成
        3.2.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合成
    3.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合成机理
        3.3.1 1-烷基-4-氨基-1,2,4-三唑溴中间体的合成机理
        3.3.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合成机理
    3.4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结构分析
        3.4.1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1H NMR分析
        3.4.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元素分析
        3.4.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FT-IR光谱分析
        3.4.4 金属配合物阴离子的结构优化及其理论振动光谱分析
        3.4.5 1-丁基-4-氨基-1,2,4-三唑金属配合物的Raman光谱
        3.4.6 1-丁基-4-氨基-1,2,4-三唑金属配合物的 UV-Vis 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性质测定
        4.2.1 主要仪器
        4.2.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性质测定
    4.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4.3.1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密度及其热膨胀系数
        4.3.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4.3.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溶解度
        4.3.4 [RATZ]NO_3 的饱和蒸汽压
    4.4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研究
        4.4.1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生成焓及燃烧热
        4.4.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摩尔热容
        4.4.3 热力学焓变、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燃烧性能
    5.1 引言
    5.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氧平衡及CO平衡
    5.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轰性能研究
        5.3.1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热
        5.3.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压与爆速
        5.3.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炸反应方程及其爆容
        5.3.4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爆温
    5.4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感度预测及完全性分析
        5.4.1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撞击感度及其安全性分析
        5.4.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摩擦感度及其安全性分析
        5.4.3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冲击波感度及其安全性分析
    5.5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能量特性
        5.5.1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能量特性
        5.5.2 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分子组成对其能量特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离子液体中CO2作为C1合成丙酸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羰基化反应
        1.1.1 氢甲酰化反应
        1.1.2 氢酯化反应
        1.1.3 氢羧基化反应
    1.2 CO_2 作为C_1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2.1 二氧化碳与烯烃的羰基化反应
        1.2.2 二氧化碳与炔烃的羧化反应
        1.2.3 二氧化碳与胺的N-甲酰化
        1.2.4 二氧化碳合成其他化合物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简介
        1.3.2 离子液体在羰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SBA-15 分子筛负载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催化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1-甲基-3-(三乙氧基甲硅烷丙基)咪唑氯盐[TesPmim]Cl的合成
        2.2.4 SBA-15 分子筛负载离子液体的合成
        2.2.5 IL-SBA-15 负载十二羰基三钌
        2.2.6 Ru3(CO)12 紫外标准吸收曲线
        2.2.7 气相内标法测定丙酸甲酯的含量
        2.2.8 Ru-IL-SBA-15 合成丙酸甲酯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A-15 分子筛的热重分析
        2.3.2 红外谱图测试
        2.3.3 SBA-15 分子筛中离子液体的负载量
        2.3.4 紫外谱图测试
        2.3.5 XRD测试
        2.3.6 催化剂Ru-IL-SBA-15 催化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液体[Bmim]Cl和 [TesP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路线
        3.2.3 [TesPmim]Cl的水解与[Bmim]OH的合成
        3.2.4 离子液体[B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
        3.2.5 离子液体[TesP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B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
        3.3.2 离子液体[TesP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TmsP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路线
        4.2.3 1-甲基-3-(三甲氧基甲硅烷丙基)咪唑氯盐[TmsPmim]Cl的合成
        4.2.4 丙酸甲酯的合成条件
        4.2.5 加入无机盐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4.2.6 反应机理探索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TmsPmim]Cl中丙酸甲酯的合成
        4.3.2 [TmsPmim]Cl中加入无机盐对丙酸甲酯产率的影响
        4.3.3 反应机理探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成果
致谢

(7)含水离子液体鼓泡塔气液两相流动行为的实验和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离子液体
        1.1.1 离子液体简介
        1.1.2 离子液体的分类
        1.1.3 离子液体的制备
        1.1.4 离子液体在分离及反应领域的应用
    1.2 鼓泡塔流动参数的实验研究
        1.2.1 流型研究
        1.2.2 气含率
    1.3 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1.3.2 气液两相流模型
        1.3.3 VOF模型
        1.3.4 群平衡模型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提出和思路
        1.4.2 论文的内容
第2章 离子液体中气泡行为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离子液体的纯化及表征
        2.1.3 实验装置
        2.1.4 离子液体物性测定
    2.2 实验参数测定方法
        2.2.1 实验步骤
        2.2.2 气含率的测定方法
        2.2.3 气泡形态的测定方法
        2.2.4 气泡分布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气含率
        2.3.2 气泡形态
        2.3.3 气泡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液体中单气泡行为的模拟研究
    3.1 数学模型
        3.1.1 基本控制方程
        3.1.2 VOF模型
    3.2 模型求解
        3.2.1 求解设置
        3.2.2 模型验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气泡形态
        3.3.2 气泡速度场
        3.3.3 气泡压力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液体中多气泡行为的模拟研究
    4.1 数学模型
        4.1.1 欧拉双流体模型
        4.1.2 群平衡模型
        4.1.3 湍流模型
        4.1.4 FCCS模型
    4.2 模型求解
        4.2.1 模拟设置
        4.2.2 网格无关性检验
        4.2.3 模型验证
        4.2.4 均一气泡模型同PBM模型对比
        4.2.5 初始气泡尺径设置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含率分布
        4.3.2 液相速度分布
        4.3.3 气泡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8)功能化离子液体在油品脱氮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燃料油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1.2.1 燃料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种类
        1.2.2 加氢脱氮
        1.2.3 非加氢脱氮
    1.3 离子液体概述
        1.3.1 离子液体分类及性质
        1.3.2 离子液体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在油品脱氮方面的应用
        1.4.1 脱氮机理简介
        1.4.2 离子液体脱氮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原料
        2.2.1 模型油的配制
        2.2.2 抚顺页岩油柴油
    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2.3.1 [Bmim]HSO_4离子液体的合成
        2.3.2 低共熔离子液体的合成
        2.3.3 金属基离子液体的合成
    2.4 离子液体脱氮实验
第三章 酸性离子液体脱除氮化物研究
    3.1 引言
    3.2 [Bmim]HSO_4离子液体的表征及理化性质测定
        3.2.1 红外表征
        3.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2.3 [Bmim]HSO_4离子液体水溶液的密度和粘度
        3.2.4 小结
    3.3 [Bmim]HSO_4与其他咪唑类离子液体脱氮性能比较
    3.4 [Bmim]HSO_4离子液体脱除碱性氮工艺条件考察
        3.4.1 含水量对碱氮脱除效果的影响
        3.4.2 萃取时间的影响
        3.4.3 温度的影响
        3.4.4 剂油质量比的影响
    3.5 [Bmim]HSO_4离子液体脱除非碱性氮工艺条件考察
        3.5.1 离子液体含水量的影响
        3.5.2 萃取时间的影响
        3.5.3 剂油质量比的影响
        3.5.4 温度的影响
    3.6 [Bmim]HSO_4离子液体脱除页岩油柴油中的氮化物
        3.6.1 [Bmim]HSO_4离子液体的脱氮性能考察
        3.6.2 脱氮工艺条件优化
        3.6.3 离子液体回收及重复脱氮性能考察
        3.6.4 精制柴油性质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Bmim]HSO_4离子液体与氮化物相互作用的量化计算
    4.1 引言
    4.2 量子化学计算的理论基础
        4.2.1 密度泛函方法(DFT)
        4.2.2 基组
        4.2.3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4.2.4 Gaussian计算软件简介
    4.3 [Bmim]HSO_4离子液体结构的量子化学计算
        4.3.1 计算方法和步骤
        4.3.2 离子对几何结构
        4.3.3 NBO分析
    4.4 [Bmim]HSO_4离子液体与氮化物相互作用的量化计算
        4.4.1 计算方法
        4.4.2 稳定结构及相互作用能
        4.4.3 NBO分析
        4.4.4 拓扑性质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低共熔离子液体脱氮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低共熔离子液体的表征
        5.2.1 红外表征
        5.2.2 ~1H NMR表征
    5.3 [Bmim]Br-丙二酸结构的量化计算
        5.3.1 [Bmim]Br离子液体结构的量化计算
        5.3.2 [Bmim]Br-丙二酸结构的量化计算
    5.4 低共熔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测定
        5.4.1 热稳定性
        5.4.2 粘度
        5.4.3 密度
        5.4.4 溶解性
    5.5 低共熔离子液体脱氮性能考察
        5.5.1 不同低共熔离子液体的脱氮性能
        5.5.2 萃取时间的影响
        5.5.3 剂油质量比的影响
        5.5.4 温度的影响
        5.5.5 低共熔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
        5.5.6 低共熔离子液体脱除实际柴油样品中的氮化物
    5.6 小结
第六章 金属基离子液体脱氮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金属基离子液体的表征及理化性质测定
        6.2.1 离子液体的表征
        6.2.2 离子液体理化性质测定
    6.3 金属基离子液体脱氮性能考察
        6.3.1 阴离子种类对脱除吲哚性能的影响
        6.3.2 阴离子种类对脱除喹啉性能的影响
        6.3.3 阳离子烷基链长度对脱氮性能的影响
        6.3.4 脱氮条件优化
        6.3.5 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
        6.3.6 离子液体的回收及重复使用性能
        6.3.7 金属基离子液体对实际柴油样品的脱氮性能
        6.3.8 [Bmim]Br/FeCl_3脱氮动力学初步探索研究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几种典型镧锕萃取剂在咪唑基离子液体中的辐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先进核燃料循环中次锕系元素分离-嬗变的意义
    1.2 次锕系元素分离体系中代表性萃取剂及相关工艺流程
    1.3 基于离子液体的镧锕萃取体系简介
        1.3.1 离子液体在乏燃料处理中的应用
        1.3.2 CMPO在离子液体中的应用
        1.3.3TODGA在离子液体中的应用
        1.3.4 BTPs在离子液体中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萃取体系辐解研究进展
        1.4.1 离子液体辐射稳定性研究
        1.4.2 CMPO体系辐射稳定性研究
        1.4.3 TODGA体系辐射稳定性研究
        1.4.4 BTPs体系辐射稳定性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_2mim][NTf_2]及CMPO/[C_2mim][NTf_2]的辐解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辐照实验
        2.2.3 萃取实验
        2.2.4 红外测试
        2.2.5 核磁测试
        2.2.6 离子色谱测试
        2.2.7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测试
        2.2.8 定量及半定量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C_2mim][NTf_2]纯离子液体辐解研究
        2.3.2 CMPO定量分析
        2.3.3 辐解产物研究
        2.3.4 辐照对萃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ODGA/[C_2mim][NTf_2]的辐解研究及其辐解产物萃取能力的DFT考察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辐照实验
        3.2.3 萃取实验
        3.2.4 UPLC/Q-TOF-MS测试
        3.2.5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立叶变换质谱仪测试
        3.2.6 定量及半定量数据分析
        3.2.7 泛密度函数理论计算(DFT)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TODGA定量分析
        3.3.2 辐解产物研究
        3.3.3 辐照对萃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sobutyl-BTP/[C_2mim][NTf_2]的辐解研究及辐解产物二级质谱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辐照实验
        4.2.3 UPLC/Q-TOF-MS定量以及半定量分析
        4.2.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立叶变换质谱仪测试
        4.2.5 萃取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定量分析
        4.3.2 辐解产物研究
        4.3.3 辐照对萃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种氮杂多环芳烃萃取剂相关的探索性工作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
        5.2.2 辐照实验
        5.2.3 萃取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几种新型氮杂多环芳烃萃取剂的制备
        5.3.2 几种新型氮杂多环芳烃萃取剂的辐解研究
        5.3.3 几种新型氮杂多环芳烃萃取剂在离子液体中的萃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10)纤维素在导电性离子液体中电化学定向调控裂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问题与生物质利用
        1.1.1 能源问题现状
        1.1.2 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研究现状
        1.1.3 纤维素的特点及其溶解与裂解研究现状
    1.2 导电性离子液体研究进展
        1.2.1 导电性性离子液体的特点
        1.2.2 导电性离子液体的应用
    1.3 生物质选择性快速热解制取化学品
        1.3.1 左旋葡萄糖酮
        1.3.2 羟基乙醛
        1.3.3 5-羟甲基糠醛
        1.3.4 糠醛
        1.3.5 乙酸
        1.3.6 乙醇
        1.3.7 甘油醛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 实验测定方法
        2.3.1 电导率分析
        2.3.2 热稳定性分析
        2.3.3 GC-MS分析
        2.3.4 SEM分析
        2.3.5 XRD分析
        2.3.6 FT-IR分析
        2.3.7 核磁分析
第三章 导电性离子液体液相催化裂解体系的构建
    3.1 导电性离子液体催化裂解体系的设计
    3.2 导电性离子液体催化裂解体系的合成
        3.2.1 [Emim]Br的合成
        3.2.2 [Emim]Tf_2n的合成
        3.2.3 [Bmim]Br的合成
        3.2.4 [Hmim]Br的合成
        3.2.5 [Omim]Br的合成
        3.2.6 [Amim]Cl的合成
        3.2.7 [Bmim]Cl的合成
        3.2.8 [Emim]DCA的合成
    3.3 导电性离子液体的FT-IR表征
    3.4 导电性离子液体的NMR表征
    3.5 导电性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3.6 离子液体结构与电导率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电性离子液体分温度梯度液相催化纤维素裂解研究
    4.1 纤维素裂解产物的固相分析
        4.1.1 纤维素裂解固相产物的SEM分析
        4.1.2 纤维素裂解固相产物的XRD分析
        4.1.3 纤维素裂解固相产物的FT-IR分析
    4.2 纤维素裂解产物的液相分析
    4.3 不同温度下纤维素裂解规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化学调控导电性离子液体液相
    5.1 纤维素裂解产物的固相分析
        5.1.1 纤维素裂解固相产物的FT-IR分析
        5.1.2 纤维素裂解固相产物的XRD分析
    5.2 纤维素裂解产物的液相分析
    5.3 不同电压下纤维素裂解规律与调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离子液体中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发光聚集体构建及性能研究[D]. 李庆润. 山东大学, 2020(10)
  • [2]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D]. 刘敏. 浙江大学, 2020(03)
  • [3]阴离子功能化材料分离酚类与碳烃化合物的研究[D]. 黄玉琦. 浙江大学, 2019
  • [4]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聚合及其机理研究[D]. 李晓宁.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5]富氮型三唑类含能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田甜.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6]离子液体中CO2作为C1合成丙酸甲酯的研究[D]. 康裕.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7]含水离子液体鼓泡塔气液两相流动行为的实验和数值模拟[D]. 秦雪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功能化离子液体在油品脱氮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 刘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几种典型镧锕萃取剂在咪唑基离子液体中的辐射化学研究[D]. 袁威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10]纤维素在导电性离子液体中电化学定向调控裂解研究[D]. 赵茜.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离子液体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