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预防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预防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基础研究与临床防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林[1](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周柳新[2](2021)在《电针三焦经腧穴联合金匮肾气丸干预庆大霉素诱发大鼠耳、肾毒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因庆大霉素诱发的耳、肾毒性大鼠模型,观察三焦经络的良性电针刺激、从肾论治方药及针药并举三种防治方法分别对庆大霉素诱发的耳肾损伤大鼠耳蜗、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对肾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含量及血清中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的影响,探讨针药并举对庆大霉素诱发耳、肾毒性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之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8只。空白组生理盐水肌肉注射14d,1次/d,不处理。模型组庆大霉素(120mg/kg)肌肉注射14d,1次/d,不处理。电针组、中药组和针药组庆大霉素剂量和方法同模型组。电针组在造模同时每天给予针刺双侧“翳风”“外关”“阳池”穴,针刺后加电针,留针20min,左右两侧交替进行,1次/d,连续治疗14d。中药组在造模同时每天给予金匮肾气丸灌胃,大鼠灌胃5ml/kg/d,1次/d,连续治疗14d。针药组同时给予电针组和中药组的干预措施。治疗结束后所有大鼠再次进行ABR检测后处死,取耳蜗、肾观察组织形态学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肾脏组织中TNF-α、MCP-1、MIP-2的含量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Scr、BUN的水平变化。结果:1.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前各组大鼠ABR阈值较低,且五组大鼠ABR反应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4d后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ABR阈值均升高(P<0.01),针药组的改善较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ABR阈值降低(P<0.05),电针组和针药组的降低更为明显(P<0.01);与中药组相比,电针组ABR阈值略低,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与电针组和中药组相比,针药组的下降幅度更显着(P<0.01)。2.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观察耳蜗组织病理改变:空白组大鼠耳蜗组织形态正常,螺旋神经节形态结构完整,神经细胞数量、形态正常,毛细胞分布整齐、排列有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耳蜗组织形态结构出现严重损伤现象,螺旋神经节发生明显病理改变,神经细胞数量缺失,边界模糊不清,毛细胞缺失明显,排列紊乱;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电针组、针药组耳蜗组织形态结构的损伤均有所减轻,螺旋神经节病理变化减轻,细胞数量有少量缺失,界限较清晰,毛细胞数量缺失较少,排列较整齐,其中以针药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着。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肾组织形态正常,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完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肾损伤现象,肾小管结构异常,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且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大鼠肾损伤现象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以针药组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TNF-α含量均降低(P<0.01);与电针组相比,中药组TNF-α含量略低于电针组,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与电针组和中药组相比,针药组降低更显着(P<0.01)。大鼠肾脏组织中MCP-1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CP-1含量均升高(P<0.01),针药组的改善较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MCP-1含量均下降(P<0.01);与电针组相比,中药组MCP-1含量下降(P<0.05),针药组的下降更明显(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降低更显着(P<0.01)。大鼠肾脏组织中MIP-2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IP-2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MIP-2均下降(P<0.01);与电针组相比,中药组、针药组MIP-2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降低更显着(P<0.01)。4.血清中Scr、BUN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血清中Scr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大鼠血清中Scr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Scr水平降低(P<0.05),中药组、针药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与电针组相比,中药组、针药组Scr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水平降低更显着(P<0.01)。血清中BUN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大鼠血清中BUN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UN水平低于模型组,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与电针组相比,中药组、针药组BUN均明显降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的下降更显着(P<0.01)。结论:1.庆大霉素同时具有耳、肾毒性,可成功诱导大鼠出现耳毒性和肾毒性,建立耳肾损伤模型。2.三焦经络的良性电针刺激能够减轻大鼠由庆大霉素诱发的耳、肾毒性,能够增强从肾论治方药的防治效果。3.基于“肾与三焦相通”理论指导的针药结合的防治方法,可对因庆大霉素所致的肾功能下降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能够明显降低肾脏组织中炎性因子含量,减轻肾脏损伤,并有效改善大鼠的听力损失情况。4.验证了针药并举疗法在防治药源性耳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松[3](2020)在《Blebbistatin在抑制新霉素诱导的听觉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2018年WHO的报告表明全球约有4.66亿听力障碍患者。内耳功能异常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约占患者人数的90%。遗传因素、老龄化、噪音损害和耳毒性药物的损伤引起的内耳听觉功能异常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疗效,在某些疾病临床治疗上成为最常用的一类药物,但由于其导致的氧自由基的积累和对听觉毛细胞凋亡的诱导,这类抗生素具有明确的耳毒性副作用。我们尝试寻找一种能减少或阻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内耳听觉毛细胞损伤的药物,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为药物性耳聋的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选择小分子药物Blebbistatin作为研究对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选择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较常用的新霉素进行实验。首先在HEI-OC-1类毛细胞及小鼠内耳毛细胞组织培养模型中,加入了0.5 mM新霉素损伤建立损伤模型,通过CCK-8实验、死活染色、细胞计数等方法探究了Blebbistatin是否能提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诱导后细胞的存活率,并探究Blebbistatin在该损伤模型中最适宜的保护浓度,并以此浓度作为标准进行随后的实验。同样在HEI-OC-1类毛细胞系及小鼠内耳毛细胞的损伤模型中,通过细胞流式分析技术、qPCR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验证Blebbistatin是否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的方式,提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诱导后细胞的存活率。随后通过相同的方法探究Blebbistatin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诱导后HEI-OC-1类毛细胞系及小鼠内耳毛细胞损伤模型中的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的累积以及突触结构的影响。结果:在新霉素暴露后,Blebbistatin可以减少新霉素诱导的两种损伤模型中毛细胞的凋亡,且这种效果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与Blebbistatin的浓度呈正相关。随后的实验结果表明,Blebbistatin维持两种损伤模型中氧化基因和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平衡,稳定了HEI-OC-1类毛细胞和内耳毛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从而减少了细胞中活性氧的积累,由此抑制了新霉素所诱导的HEI-OC-1类毛细胞及内耳毛细胞的凋亡。同时Blebbistatin维持了毛细胞与螺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的完整性,为毛细胞与螺旋神经元之间的通讯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结论:Blebbistatin可以提高新霉素诱导损伤后听觉毛细胞的存活率,其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减少活性氧积累的方式减少细胞凋亡,作用方式适用于大部分药物毒副作用导致的听力损伤模型中。这些结果表明,Blebbistatin可能在预防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的内耳毛细胞损失和药物性耳聋的治疗及预防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胜男[4](2020)在《TRPV3通道在听力与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TRPV3(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type 3)通道是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RP通道超家族香草酸型亚家族的一个成员,参与很多生理过程。TRPV3在多种组织均有表达,在维持皮肤屏障、介导瘙痒,促进创面愈合、促进毛发生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也与摄食,焦虑等行为有关。研究表明,TRPV家族在听力的形成与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TRPV1-V4均在内耳Corti器官的毛细胞中表达,TRPV1和TRPV2表达上调或TRPV4表达下调均可致听力受损,TRPV1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药物性耳聋敏感。TRPV3与TRPV1或TRPV4在耳蜗中存在共表达,其是否具有和TRPV1,TRPV4相似的作用呢?其在听觉中的作用尚不清楚。TRPV3在血管组织丰富表达。在皮肤,激动TRPV3通过NOS非依赖途径释放NO而使皮肤血管舒张。在脑动脉中,激动内皮细胞中的TRPV3后,能够通过Ca2+激活IKCa、SKCa使平滑肌细胞超极化而舒张血管。而在大鼠桡动脉,内皮依赖性NO-GC-PKG通路与平滑肌Ca2+激活的IKCa通道均参与了TRPV3舒张血管过程。综上,TRPV3在血管组织的表达与分布、对血管舒缩的作用以及对血压的影响均未得以阐明。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一、TRPV3在听力中的作用及机制;二、TRPV3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第一部分:TRPV3在听力中的作用目的:探究TRPV3通道在内耳中的表达与分布及其在听力中作用。方法:1.TRPV3野生型(TRPV3 wild type,V3WT)与TRPV3敲除(TRPV3 knockout,V3KO)小鼠用于本实验。2.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MyosinⅦA特异性标记毛细胞胞体,Phalloidin特异性标记毛细胞纤毛;(1)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探究TRPV3在内耳中的表达与分布;(2)在V3WT与V3KO小鼠的内耳毛细胞检测TRPV1、V3、V4亚型的表达差异、毛细胞及纤毛表型差异。3.听力检测:检测V3WT与V3KO的小鼠的听觉脑干反应(ABR)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测量(DPOAE),检查小鼠听力、辨析小鼠听力差异。4.给予小鼠卡那霉素,诱导听力损伤模型:(1)比较V3WT与V3KO在诱导药物性耳聋中的表现;(2)TRPV各亚型的表达差异及毛细胞表型差异。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RPV3在内耳的毛细胞中丰富表达,在血管纹与螺旋神经元中未检测到。在毛细胞中,TRPV3主要表达于毛细胞胞体,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OHC)明显高于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IHC),而TRPV3在静纤毛中几乎没有表达。2. 对V3WT与V3KO的小鼠进行DNA鉴定后,耳蜗组织荧光染色表明,V3KO小鼠的毛细胞中未见TRPV3荧光,确证V3KO小鼠的TRPV3的基因已敲除。3.测定V3WT与V3KO小鼠的ABR与DPOAE的阈值,结果表明,72%的V3KO小鼠听力正常,28%的V3KO小鼠听力受损,后者显着高于V3WT小鼠(94%听力正常、6%听力受损)。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听力正常的V3KO小鼠的毛细胞与纤毛的形态和数量未见明显变化,而听力受损的V3KO小鼠则受损严重。与之对应,TRPV4在听力正常的V3KO小鼠毛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上调,而在听力受损V3KO小鼠的表达则明显下调。TRPV1在听力正常与受损的V3KO小鼠中未见明显差异。4.连续皮内注射卡那霉素(1000 mg/kg)14天、间隔14天诱导动物药物性耳聋。结果显示,给药后V3WT小鼠的ABR阈值显着升高,而V3KO小鼠的听力阈值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V3KO小鼠毛细胞中的TRPV4的表达明显高于V3WT小鼠。小结:1.TRPV3主要表达在内耳毛细胞的胞体,在纤毛几乎没有表达,且外毛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内毛细胞。2. TRPV3基因敲除后,约70%的小鼠听力正常,约30%的小鼠听力受损,这个比例显着高于V3WT小鼠。听力正常的V3KO小鼠其毛细胞TRPV1的表达不变,而TRPV4的表达显着升高,毛细胞形态和数量未见异常。听力受损的V3KO小鼠毛细胞,TRPV4表达显着下调,毛细胞形态和数量显着受损。这说明,TRPV3敲除后TRPV4在毛细胞的补偿性表达升高能够维持小鼠的正常毛细胞数量和形态,维持正常听力;而TRPV4表达下调则导致毛细胞受损、听力丧失。3.给予卡那霉素后,V3WT小鼠的听力受损严重,而V3KO小鼠的听力维持正常。后者内耳毛细胞TRPV4的表达明显升高,毛细胞形态和数量未见异常。第二部分:TRPV3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究TRPV3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TRPV3野生型(TRPV3 wild type,V3WT)与TRPV3敲除(TRPV3 knockout,V3KO)小鼠用于本实验。2.采用无创鼠尾血压测定法与颈总动脉插管法测定小鼠血压,前者用于筛选、后者用于测定。(1)观察TRPV3敲除后血压的变化。(2)插管法测定血压时,同时股静脉给药,观察TRPV3激动剂与抑制剂对血压的影响。3. 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4. 取小鼠的胸主动脉、腹主动脉与肠系膜动脉(分别代表大、中、小动脉)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观察TRPV3在血管中的表达与分布。5. 微血管张力测定仪测定V3WT与V3KO小鼠主动脉血管张力,分别给予去氧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he)与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测定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能力,并比较两者是否有差异。6. 用荧光探针DAF-FM DA标记NO,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测量TRPV3敲除后NO含量的变化。7. 连续三周灌胃给予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700 mg/kg)抑制NO的生成,建立高血压动物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探究TRPV3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TRPV3在血压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与V3WT小鼠相比,V3KO小鼠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着升高。股静脉给予TRPV3特异性激动剂香芹酚,V3WT小鼠动脉血压明显下降,而V3KO小鼠的动脉血压无变化。给予TRPV通道抑制剂钌红后,V3WT血压升高。ELISA测定NE,V3KO小鼠血液中的NE水平明显高于V3WT小鼠。2.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胸主动脉、腹主动脉与肠系膜动脉均有TRPV3表达,包括平滑肌与内皮细胞。3.在PHE诱导血管收缩与ACh诱导血管舒张的过程中,V3WT与V3KO小鼠的主动脉的血管张力变化均无明显差异。4.V3WT与V3KO小鼠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的NO含量无明显差异。5.给予L-NNA诱导的高血压模型小鼠血管组织中,TRPV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压小鼠。小结:1.TRPV3在大、中、小动脉中均有分布,在动脉平滑肌与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2.敲除TRPV3的小鼠,动脉血压显着升高,血液NE含量显着升高。3.激动TRPV3降低V3WT小鼠动脉血压,抑制TRPV3升高动脉血压。4.V3WT与V3KO小鼠相比,其血管张力无明显差异、其内皮细胞NO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1.小鼠内耳毛细胞TRPV4和TRPV3保护小鼠的正常听力。TRPV3缺乏,TRPV4补偿性高表达仍可以维持正常听力,并保护听力避免卡那霉素诱导的药物性耳毒性。TRPV3缺乏,TRPV4表达下调则导致听力受损。2.TRPV3在大、中、小动脉的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均有分布。TRPV3降低血压,TRPV3缺乏升高血压。TRPV3调节血压过程中,NO信号通路可能未参与。

樊晓烨[5](2019)在《瑞香素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急性肾损伤(AKI)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高致死率的临床综合征,也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医疗费用高昂,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正是由于上述原因AKI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与亟待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大量文献报道,药物性肾损伤(DKI)是引起AKI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抗生素和抗肿瘤类药物对肾脏都有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在临床药物性肾损伤病例中顺铂(CDDP)和庆大霉素(GM)所引起的AKI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科研工作者常利用这两类药物副作用建立动物模型进行肾损伤相关研究。AKI不仅危害人类的健康,同时对畜禽业也造成了危害。畜禽消化道细菌感染是危害养殖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畜禽肠道细菌感染所致疾病的流行日趋复杂,也越来越难以控制,且不断出现新的流行与致病特点,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肠道疾病而且会引发死亡,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较广的抗菌谱而被经常用于治疗畜禽革兰阴性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等。GM是治疗畜禽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但其严重的肾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构建CDDP和GM诱导的AKI动物模型进行肾损伤相关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无论在人医还是兽医都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已经证实Nrf2信号通路是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炎症的调节因子,是AKI的潜在治疗靶点,Nrf2的药理活化可能为AKI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疗法。近年来,天然产物作为一种主要的Nrf2激活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氧化应激,调节Nrf2/ARE通路,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与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瑞香素(Daphnetin,Daph)是一种天香豆素衍生物,作为Nrf2的激活剂在临床上对某些疾病的防治可能有很好的疗效,但目前关于其在CDDP和GM刺激诱导的AK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还不清楚。本实验选用CDDP在HK2细胞和C57BL/6J小鼠分别构建体外和体内两种模型,探究瑞香素在体内外对CDDP诱导AK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在HK2细胞,我们用CDDP诱导氧化应激、凋亡和炎症反应来研究其在细胞中的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炎作用及机制,以及在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OVCAR-8和SKOV3细胞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细胞分别检测瑞香素对CDDP抗癌活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CCK8法、Hoehcst/PI染色法、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C57BL/6J小鼠,我们用CDDP刺激小鼠构建AKI模型,检测瑞香素在CDDP诱导的小鼠AK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并在细胞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在小鼠AKI模型中氧化应激、凋亡和炎性损伤的保护机制,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利用基因敲除小鼠再次探究其抗氧化机制、抗凋亡机制和抗炎机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构建C57BL/6J小鼠背部皮下B16黑色素肿瘤模型来研究瑞香素对CDDP肿瘤杀伤活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HE染色、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另外,再利用GM在m TEC细胞和ICR小鼠分别构建体外和体内两种模型,探究瑞香素在体内外对GM诱导AKI模型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在m TEC细胞,我们用GM诱导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观察其体外抗氧化和抗凋亡活性及机制。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CCK8法、Hoehcst/PI染色法和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ICR小鼠,我们用GM刺激小鼠构建AKI模型,检测瑞香素在GM诱导小鼠AK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并在细胞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在小鼠AKI模型中氧化应激和凋亡损伤的保护机制。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HE染色和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在HK2细胞中瑞香素展示出良好的抗氧化和抗凋亡活性,具体表现在其显着抑制CDDP诱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和ROS的产生。瑞香素还上调了SIRT1/SIRT6/Nrf2/ARE通路并由此介导了其抗氧化活性,同时它还通过对MAPK、NF-κB和p53通路的抑制作用而发挥抗炎和抗凋亡活性。2.在m TEC细胞中瑞香素展示出良好的抗氧化和抗凋亡活性,具体表现在其显着抑制GM诱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和ROS的产生。瑞香素上调了SIRT3/Nrf2/ARE通路并可能由此介导了其抗氧化活性。3.在C57BL/6J野生型小鼠,瑞香素显着改善了小鼠AKI模型中CDDP诱导的小鼠体重减轻,降低了肾指数、血BUN和CRE的升高,减轻小鼠肾肿大变白的程度以及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还降低了肾组织中MPO和MDA的产生以及GSH和SOD的消耗。上述瑞香素的这些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肾组织中SIRT1/SIRT6/Nrf2/ARE通路和抑制CDDP诱导的MAPK、NF-κB和p53通路的活化密切相关。4.相比于C57BL/6J野生型小鼠,Nrf2-/-小鼠的AKI模型中小鼠的体重减轻,肾指数、血BUN和CRE的升高,肾组织病理的改变,肾肿大变白的程度以及MAPK、NF-κB和p53通路的激活作用尤为明显,而给予瑞香素治疗后上述现象并未得到改善,表明了瑞香素在CDDP诱导的小鼠AK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炎活性均依赖Nrf2的介导。5.瑞香素不影响CDDP在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OVCAR-8和SKOV3细胞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细胞的抗癌活性,以及C57BL/6J小鼠背部皮下B16黑色素肿瘤模型的肿瘤杀伤活性。6.在ICR小鼠,瑞香素显着改善了小鼠AKI模型中GM诱导的小鼠血BUN和CRE的升高、肾组织病理的改变、小鼠肾肿大变白的程度,还降低了肾组织中MPO和MDA的产生以及GSH和SOD的消耗。上述瑞香素的这些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肾组织中SIRT3/Nrf2/ARE通路和抑制GM诱导的p53通路的活化密切相关。综上所述,瑞香素通过上调SIRT1/SIRT3/SIRT6/Nrf2/ARE通路,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凋亡和炎症及线粒体功能紊乱,进而在CDDP/GM诱导的小鼠AKI模型中起到保护作用。因此,瑞香素有望同时应用于人类和动物中各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防治,从而改变或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及减少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田克勇[6](2019)在《DHCR24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超过3.6亿人饱受耳聋的影响,给个人生活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感音神经性聋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损失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原因,其损伤后难以再生,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如何保护毛细胞或螺旋神经元免受损伤,充分了解其损伤机制进行保护干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第一部分基底膜培养药物损伤模型的建立目的基底膜体外培养,建立耳毒性药物损伤基底膜毛细胞或螺旋神经元模型,以便于进行药物性聋机制的研究。方法1.取P0、P1、P2和P3大鼠仔鼠基底膜进行体外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顺铂(10μM)损伤组,连续培养48h后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取P0和P3大鼠基底膜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氨基糖苷类损伤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新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设置不同的药物浓度梯度,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情况。3.取P0和P3大鼠基底膜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新霉素损伤组,进行MitoSox Red检测和Cleaved Caspase-3染色,探讨耳毒性药物损伤基底膜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P0、P1、P2和P3大鼠基底膜体外培养,一定浓度的顺铂,同时损伤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建立稳定的药物损伤基底膜模型;而且随着仔鼠日龄的增加,同等浓度的顺铂损伤基底膜逐渐加重,即P3基底膜相较于P0顺铂损伤程度明显加重。P0和P3大鼠基底膜培养,氨基糖苷类损伤,观察发现氨基糖苷类损伤毛细胞从基底膜底转开始,随着浓度增加,逐渐损伤到基底膜顶转;同等浓度氨基糖苷类,P3相较于P0损伤在基底膜各转都更加严重。卡那霉素,可以同时损伤基底膜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P3相比P0损伤更加严重。新霉素损伤基底膜,MitoSox Red检测与Cleaved Caspase-3染色,P3染色反应明显增强。结论取固定天数大鼠耳蜗的基底膜进行体外培养,一定浓度的耳毒性药物损伤,可以建立稳定的基底膜药物性损伤模型。随着耳毒性药物浓度的增加,基底膜损伤加重,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P0和P3基底膜培养,P0基底膜相较于P3对耳毒性药物损伤具有更强的耐受,其可能与ROS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第二部分DHCR24在大鼠耳蜗毛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目的观察DHCR24在耳蜗Corti器中是否表达和细胞定位,顺铂引起毛细胞损失后的表达变化,并探讨DHCR24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新生P1的SD大鼠,取耳蜗及其他组织进行WB,明确DHCR24是否在耳蜗中表达。2.新生P1的SD大鼠,耳蜗组织切片和基底膜铺片观察DHCR24在Corti器中的细胞定位。3.新生P1的SD大鼠基底膜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顺铂处理组,观察顺铂引起的毛细胞损失及DHCR24的表达变化。4.新生P1的SD大鼠基底膜培养,顺铂损伤同时加入不同浓度DHCR24的抑制剂U18666A进行干预,观察抑制DHCR24的表达后顺铂引起的毛细胞损失的变化,明确DHCR24的作用。5.新生P1的SD大鼠基底膜培养,随机分为4组:第一组为正常对照组,第二组为顺铂处理组,第三组为顺铂处理+U18666A组,第四组为U18666A组。检测加入DHCR24的抑制剂U18666A进行干预后,基底膜DHCR24、ROS和cleaved-caspas-3表达变化,探讨DHCR24在顺铂引起毛细胞损失中的作用机制。结果DHCR24在大鼠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发现DHCR24在大鼠耳蜗Corti器的毛细胞中表达。体外基底膜培养中,顺铂引起毛细胞损失,底转毛细胞损失较顶转毛细胞严重,建立体外药物损伤模型。顺铂造成毛细胞损失,同时引起DHCR24在毛细胞中的表达上调。加入DHCR24的抑制剂U18666A,发现抑制DHCR24的表达之后顺铂引起的毛细胞损失加重,且同时引起ROS和cleaved-caspas-3表达上调。结论DHCR24在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毛细胞中表达,抑制DHCR24的表达加重了顺铂引起的毛细胞损失,表明DHCR24对毛细胞有保护作用。抑制DHCR24的表达,增加了顺铂损伤引起的基底膜上ROS和cleaved-caspase-3表达,阐明了DHCR24可能通过抑制毛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应激损伤,进而抑制DNA损伤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保护听觉细胞的作用。第三部分DHCR24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目的观察DHCR24在耳蜗螺旋神经节中是否表达和细胞定位,顺铂引起螺旋神经元损失后的表达变化,并探讨DHCR24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1.不同天数SD大鼠(P1、P14和P28),取耳蜗进行冰冻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DHCR24在螺旋神经节表达。2.新生P1的SD大鼠,基底膜和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进一步明确DHCR24在螺旋神经节表达部位。3.新生P1的SD大鼠基底膜培养,加入顺铂,观察螺旋神经元损伤情况;顺铂损伤同时加入不同浓度DHCR24的抑制剂U18666A进行干预,观察抑制DHCR24的表达后顺铂引起的螺旋神经元损失的变化,明确DHCR24的作用。结果耳蜗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发现DHCR24在P1、P14和P28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中表达。体外基底膜和细胞培养中,再次验证了DHCR24在P1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中表达。体外基底膜培养,顺铂会引起螺旋神经元损伤;添加DHCR24的抑制剂U18666A,发现抑制DHCR24的表达之后顺铂引起的螺旋神经元损失加重。结论大鼠从出生到形成正常听力,DHCR24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中表达。体外基底膜培养,抑制DHCR24的表达会加重顺铂引起的螺旋神经元损失,表明DHCR24可能对螺旋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李超[7](2019)在《大肠杆菌及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大肠埃希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俗称大肠杆菌。大多属于人肠道共生菌,一定条件下会引起肠道感染,有些特殊血清型具有致病性,严重的会引起败血症。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生态环境及医院、社区等各个社会环境中,有些病原性大肠杆菌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常引起严重流行性腹泻和肋膜炎等。抗生素发现以来,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然而,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大肠杆菌检测手段导致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使临床上的大肠杆菌普遍出现耐药的情况。临床上很多抗生素已无法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治疗多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变得十分艰难,这其中就包括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目前被认为是“金标准”的手工培养结合药敏实验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已逐渐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十分耗时费力,难以快速诊断细菌感染并提供抗生素用药指导。临床检验中也有一些全自动检测仪器,但设备往往比较昂贵,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近年来,分子检测的方法以其检测精准、节省时间等优势逐渐被广泛接受。基于之前本实验室已有的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的研究基础,我们针对大肠杆菌及几种典型的氨基糖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该方法相比传统的培养学方法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所需的时间,对于临床快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主要用到的分子检测方法有PCR、LAMP、多重PCR及多重qPCR。首先,我们建立了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出一种假说蛋白基因(GenBank ID:13702648)作为大肠杆菌的特异基因。针对该特异基因分别建立了PCR和LAMP鉴定体系。用240株大肠杆菌及170株非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志贺杆菌)样本进行特异性评估。经验证,两种方法均可特异的检测出大肠杆菌,无假阳性。同时,PCR和LAMP的检测方法均具备非常高的灵敏度,无论用阳性质粒还是菌液作模板其检测下限均可达到100个拷贝/反应。其次,我们还建立了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从耐药基因数据库(ARDB)中查找氨基糖苷修饰酶类耐药基因(ant、aac、aph),在NCBI数据库中下载得到三类耐药基因的全部亚型序列,对同类的耐药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选择其共有的一段序列用于设计引物,其中aac设计两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aac(6’)-I、aac(3)-II,ant和aph分别设计一对引物用于扩增ant(3’)和aph(3’)。初步构建出aac(6’)-I、aac(3)-II、ant(3’)和aph(3’)四个耐药基因检测的PCR方法,优化检测体系,进行灵敏度的评估。最后将构建的检测体系应用于实验室已有的240株大肠杆菌耐药临床株。结果表明,含有aac(6’)-I耐药基因的菌株有99株,检出率为41.08%;含有aac(3)-II耐药基因的菌株有155株,检出率为64.32%;含有ant(3’)耐药基因的菌株有53株,检出率为22.0%;含有aph(3’)耐药基因的菌株有40株,检出率为16.6%。实验检测结果与已知的大肠杆菌耐药表型符合率答93.75%,说明本次研究中建立的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结果较为准确,体现出分子检测方法的优势。此外同样的,对四个耐药基因的灵敏度进行评估时检测下限均达到个100拷贝/反应,证明了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最后,利用四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I、aac(3)-II、ant(3’)和aph(3’)构建出四重PCR和四个qPCR反应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四重PCR和qPCR耐药基因检测体系均可同时检测出这四个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并且多重qPCR的检测方法耗时最短,仅需两个小时。本研究中成功挖掘出新的可用于大肠杆菌鉴定的特异基因,并对该基因构建了PCR和LAMP两种分子检测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可以快速、灵敏的检测出大肠杆菌。本研究还建立了氨基糖苷修饰酶类耐药基因的多重PCR和多重qPCR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病原菌的耐药基因,还具备应用于其他病原菌中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的检测的潜力。

汪雪玲[8](2018)在《A666多肽介导主动靶向隐形纳米粒对顺铂耳毒性预防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耳蜗外毛细胞损伤是导致顺铂引起的听力下降甚至丧失的关键原因。迄今为止,未有被FDA或SFDA批准上市的预防或治疗顺铂耳毒性的药物。本研究着重探讨新型多肽A666修饰,主动靶向外毛细胞药物递送系统作为“靶向定位”、“持续缓释”递送药物的可能性;以地塞米松(dexamathsone,DEX)为模型药物,并进一步以HEI-OC1和顺铂耳毒性豚鼠为体外细胞和体内动物模型,深入研究该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对顺铂耳毒性的预防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以马来酰亚胺和单甲氧基末端聚乙二醇-聚乳酸混合物(Mal-PEG-PLA,m PEG-PLA)为载体材料,以DEX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技术优化制备装载有DEX的PEG-PLA隐形纳米粒(DEX-NP)。利用巯基(-SH)与马来酰亚胺基团(-Mal)之间的反应,将末端用赖氨酸修饰的A666多肽与DEX-NP表面PEG末端的马来酰亚胺基团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得A666-DEX-NP。该技术新形成的共价键保证抗A666多肽在纳米粒表面修饰的稳定性(不易水解、脱落)。并且可最大限度降低对其构象和活性的影响,以尽可能保护A666与内耳外毛细胞表面高表达的Prestin的识别、结合的能力。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纳米粒表面进行硫元素分析(S)定性鉴别A666-NP表面A666多肽的成功连接。采用动态光散射测定A666-DEX-NP粒径、Zeta电位,并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和粒径分布,同时采用已有方法测定A666-DEX-NP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用香豆素-6标记多肽A666修饰PEG-PLA纳米粒(A666-coumarin 6-NP),研究经圆窗膜给药后A666-NP在耳蜗内的分布;测定A666-DEX-NP圆窗膜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外淋巴液中的地塞米松浓度,明确A666-DEX-NP经圆窗膜给药后的耳蜗分布及释放特征;通过已构建顺铂耳毒性动物豚鼠模型,明确A666-DEX-NP经圆窗膜给药后拮抗顺铂耳毒性的效果;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对A666-DEX-NP抗顺铂耳毒性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通过经典的巯基-氨基化学反应将A666多肽连接到纳米粒表面,XPS分析A666-NP纳米粒表面有0.4%左右的S元素,而NP未检测到S元素,证实A666成功连接。最终获得A666-DEX-NP表面圆整光滑,平均粒径为157.80±14.33 nm,表面电位为-32.53±0.64 m V,包封率为1.20±0.33%,载药量为0.44±0.12%,体外人工淋巴液中缓释长达14 d。香豆素-6示踪A666-NP(A666-coumarin 6-NP),呈现时间依赖性HEI-OC1细胞内摄取特性;与prestin免疫荧光染色叠合证实A666-prestin相互作用摄取进入细胞。A666-coumarin6-NP经圆窗膜给药1 h后,A666-NP“定位”聚集于外毛细胞;而无多肽修饰NP未观察到外毛细胞定位现象。细胞学实验表明,A666-DEX-NP在20,40,80 mg/ml浓度下显着拮抗顺铂(30μM,24 h)细胞毒性;80 mg/ml浓度下有效抑制顺铂引起细胞凋亡。然而,相同浓度下DEX和DEX-NP并未表现出顺铂细胞毒性抑制和细胞凋亡拮抗作用。A666-DEX-NP经圆窗膜给药后,在内耳淋巴液中持续释放约48 h;而相同剂量的DEX,给药6 h后即被完全清除。由此,A666-DEX-NP体现出优良的“持续”累积释放药物,长时间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特性,这为DEX拮抗顺铂引起的听力下降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此,顺铂腹腔注射前1 h,圆窗膜给于A666-DEX-NP,3 d后观察到在4 k Hz,8 k Hz和16 k Hz频率下对豚鼠听力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证实A666-DEX-NP对顺铂耳毒性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化,增加Bcl-2的表达实现。结论:本研究首次合成制备多肽A666修饰,外毛细胞主动靶向,载DEX的隐形纳米粒(A666-DEX-NP),并对其体内外“靶向定位”、“持续缓释”特性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本研究证实是A666-DEX-NP具有良好的外毛细胞靶向特性,是内耳持续递送药物的理想载体,同时,A666-DEX-NP经圆窗膜给药能有效地拮抗顺铂在4 k Hz,8 k Hz和16 k Hz频率下引起的听力下降。该研究为探索顺铂耳毒性预防或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朱丽军[9](2018)在《补肾聪耳方对庆大霉素致聋大鼠耳蜗P38MAPK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意在评估补肾聪耳方对药物性耳聋大鼠的治疗作用,同时研究该方剂对细胞凋亡信号通路P38MAPK的影响。通过对比三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变化、听力变化、血cAMP和cGMP的改变、耳蜗病理切片以及耳蜗P38蛋白的表达从而整体的评估补肾聪耳方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使用补肾聪耳方防治药物性耳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通过ABR听力筛查的SD大鼠(4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中药组及模型组采用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00 mg·kg-1·d-1)连续14天的方法制造药物性耳聋大鼠模型,中药组在造模的基础上给予补肾聪耳方灌胃,空白组注射并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三组大鼠一般情况,测量大鼠体重上升的差距,ABR测听力下降幅度。实验第15天取材,测量大鼠血浆cAMP和cGMP含量,使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耳蜗病理改变,采用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耳蜗P38蛋白的含量。结果(1)一般状态评价模型组及中药组大鼠一般状态出现改变,空白组大鼠表现正常。中药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了躁动不安,容易受到惊吓,怕人怕物,食量明显减少,但饮水增多,体重增长缓慢,大便干,尿量明显减少等一系列表现。但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一般状态明显优于模型组。(2)体重增长幅度三组大鼠两周后体重评估,空白组、模型组和中药三组相比,空白组平均体重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体重增长快(P<0.01),空白组与中药组相比,空白组体重增长快(P<0.01),模型组与中药组相比,中药组体重增加较快(P<0.05)。(3)血浆cAMP和cGMP值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cAMP/cGMP值上升(P<0.05),中药组与空白组相比cAMP/cGMP值上升(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相比,模型组cAMP/cGMP值较高P<0.05)。(4)ABR测听比较三组大鼠ABR阈值相比空白组最低,其次是中药组,最后是模型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其ABR阈值最低(P<0.01),空白组和中药组相比,其ABR阈值最低(P<0.01);模型组与中药组相比,中药组ABR阈值较低(P<0.01)。(5)耳蜗病理切片比较空白组大鼠耳蜗切片正常。模型组大鼠和中药组大鼠耳蜗病理切片均出现毛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则,螺旋神经节数量减少等情况。但整体上看,中药组病理切片相对模型组较好。(6)耳蜗P38蛋白含量Western-Blot与RT-PCR结果均显示:与模型组和中药组相比,空白组P38蛋白的表达偏低(P<0.05),而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P38蛋白的表达相对较低(P<0.05)。结论三组大鼠ABR阈值的情况以及病理切片表明,药物性耳聋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结合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变化以及cAMP/cGMP值提示模型组与中药组两组大鼠整体状态与中医肾虚证型耳聋相似。中药组大鼠ABR阈值的改善以及耳蜗病理切片结果提示补肾聪耳方对药物性耳聋大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采用补肾法治疗药物性耳聋方法可行。三组大鼠耳蜗P38蛋白表达提示庆大霉素所致药物性耳聋发病机制可能与开启MAPK细胞凋亡通道有关。而采用补肾聪耳方能有效抑制P38MAPK通道的开启从而对药物性耳聋起到防治作用。

王兆杰[10](2018)在《两种多糖药物载体的设计及其活性评价》文中提出细菌生物膜和胞内菌引起的感染是目前临床上较难根治的顽疾之一。细菌生物膜和胞内菌都可以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作用,导致相应感染很难彻底清除,尤其是在目前临床缺乏新抗生素或高效抗菌剂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或天然抗菌剂治疗细菌生物膜和胞内菌引起的感染面临着重大挑战。现在常用的治疗策略,往往是简单的延长抗生素用药时间、提高抗生素剂量,但是这些方法不仅极大的增加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同时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通过改良抗生素或抗菌剂的现有给药方式,增加其靶向性和高效性,降低其使用剂量,可为细菌生物膜和胞内菌导致的慢性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本研究设计了两种基于多糖载体的给药方法,分别负载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和天然抗菌剂百里香酚,并分别评价了其对胞内菌和细菌生物膜的清除、破坏效果。具体如下:1.透明质酸接枝阿米卡星形成透明质酸-阿米卡星缀合物,评价其清除胞内菌活性。将透明质酸(12 W)的功能羧基与丙炔胺在酰胺化缩合试剂HATU催化下反应,生成带炔基的透明质酸;同时,使用Boc保护阿米卡星的氨基,并使用三异丙基苯磺酰氯催化其6’’位置的羟基与叠氮钠反应,生成带叠氮基的阿米卡星,两者在亚铜离子催化下,发生定位的点击反应,在透明质酸上接枝阿米卡星,生成透明质酸-阿米卡星缀合物。建立革兰氏阳性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胞内菌模型,并测定新缀合物清除胞内细菌的能力,发现其清除效果显着高于单独使用同等量阿米卡星。建立李斯特菌急性感染小鼠腹腔的动物模型,测定新缀合物清除体内等细菌的能力,发现新缀合物清除小鼠肾、脾等器官内的细菌的效果高于单独使用同等剂量阿米卡星。通过免疫和荧光标记新缀合物,实验显示透明质酸-阿米卡星缀合物可以通过巨噬细胞表面CD44受体运载进入受感染的胞内,从而使抗生素接触胞内细菌,杀死细菌。这种新的方法或许可应用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胞内菌的慢性感染。2.通过酰胺反应,在壳聚糖(3 KDa)氨基上接枝光敏剂甲苯胺蓝,并将此亲水性分子链与带羧基的疏水性的聚大蒜素(端羧基聚硫化丙烯,7 KDa)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包裹脂溶性百里香酚,自组装成载药胶束。在光照条件下甲苯胺蓝产生活性氧,聚大蒜素在少量活性氧环境即可由疏水转变为亲水,实现胶束翻转,释放药物,来清除生物膜内的细菌。同时,壳聚糖和过量的活性氧有助于破坏细菌生物膜,聚大蒜素也是较好的抑菌剂。通过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李斯特菌生物膜模型,发现载药胶束破坏生物膜活性高于单独使用同等量的药物。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生物膜表面,发现胶束可以载药穿透细菌生物膜表面基质,在光照条件下释放药物,直接作用于细菌表面,提高了药物抗菌活性。综上所述,两种基于多糖的药物设计是可行的,能提高药物抗菌活性,同时降低了药物使用量,减少了抗菌时间,降低了药物毒副作用。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基础研究与临床防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基础研究与临床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电针三焦经腧穴联合金匮肾气丸干预庆大霉素诱发大鼠耳、肾毒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与三焦相通”的理论源流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Blebbistatin在抑制新霉素诱导的听觉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听觉传导通路与声音的感知
    1.2 内耳病变与感音神经性耳聋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细胞培养
    2.3 基底膜培养
    2.4 CCK-8 细胞活性检测实验
    2.5 免疫荧光染色
    2.6 流式分选
    2.7 RNA提取、逆转录PCR与实时荧光定量qPCR
    2.8 数据分析
    2.9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Blebbistatin治疗可显着提高新霉素损伤后类毛HEI-OC-1 类毛细胞的存活率
    3.2 在体外组织培养中,Blebbistatin处理降低了新霉素诱导的耳蜗毛细胞损伤
    3.3 Blebbistatin处理可显着降低新霉素损伤后HEI-OC-1 类毛细胞的凋亡
    3.4 在体外组织培养中,Blebbistatin处理降低了新霉素诱导的耳蜗毛细胞凋亡
    3.5 Blebbistatin处理可显着恢复新霉素暴露后HEI-OC-1 类毛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
    3.6 Blebbistatin处理能显着减轻新霉素损伤后HEI-OC-1 类毛细胞的氧化应激
    3.7 Blebbistatin处理可显着降低耳蜗组织培养中新霉素损伤造成的氧化应激
    3.8 Blebbistatin保护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
第四章 结果讨论与未来展望
    4.1 研究结果讨论
    4.2 药物性耳聋防治
    4.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4)TRPV3通道在听力与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TRPV3在听力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PV3在血压中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RPV3通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瑞香素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1.1 AKI的由来和流行病学
        1.2 AKI的分类标准与病因
        1.2.1 药物性肾损伤
        1.2.2 药物性肾损伤的机制
        1.2.3 药物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1.3 AKI的发病机制
        1.3.1 Sirtuins与肾脏疾病
        1.3.2 氧化应激与AKI
        1.3.3 Nrf2与AKI
        1.4 AKI的诊断
        1.5 AKI的治疗
    第2章 瑞香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1 瑞香素的抗炎作用
        2.2 瑞香素的抗氧化作用
        2.3 瑞香素的抗肿瘤作用
        2.4 瑞香素的抗微生物作用
        2.5 瑞香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2.6 瑞香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2.7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瑞香素抗氧化、凋亡和炎症作用的效果评价
        1.1 材料
        1.1.1 实验细胞
        1.1.2 仪器
        1.1.3 药品及试剂
        1.1.4 实验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CCK8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1.2.3 赫斯特33342/ PI染色
        1.2.4 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
        1.2.5 细胞内ROS含量的测定
        1.2.6 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1.2.7 图像和数据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瑞香素明显改善CDDP诱导的HK2 细胞形态改变和细胞毒性
        1.3.2 瑞香素显着抑制CDDP诱导的HK2 细胞凋亡(Hoechst/PI染色)
        1.3.3 瑞香素显着抑制CDDP诱导的HK2 细胞凋亡
        1.3.4 瑞香素明显抑制CDDP诱导的HK2 细胞ROS的产生
        1.3.5 瑞香素可以激活SIRT1、SIRT6和Nrf2 信号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
        1.3.6 瑞香素可以激活SIRT1、SIRT6和Nrf2 信号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
        1.3.7 瑞香素通过激活SIRT1和SIRT6 通路诱导Nrf2 信号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
        1.3.8 瑞香素通过激活SIRT1和SIRT6 通路诱导Nrf2 信号通路保护CDDP诱导的HK2 细胞毒性
        1.3.9 瑞香素预处理增加了CDDP诱导的HK2 细胞中Nrf2 信号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
        1.3.10 瑞香素预处理增加了CDDP诱导的HK2 细胞中SIRT1和SIRT6 通路的表达
        1.3.11 瑞香素预处理抑制了CDDP诱导的HK2 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
        1.3.12 瑞香素预处理抑制了CDDP诱导的HK2 细胞中p53 信号通路的表达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瑞香素对CDDP诱导小鼠AK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仪器
        2.1.3 药品及试剂
        2.1.4 实验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CDDP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的建立
        2.2.2 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TUNEL分析
        2.2.3 生化指标检测
        2.2.4 GSH、SOD、MDA和 MPO含量测定
        2.2.5 组织线粒体的提取
        2.2.6 组织浆核蛋白的提取
        2.2.7 肾组织蛋白的提取及Western Blot检测
        2.2.8 图片与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Nrf2 缺乏对CDDP诱导小鼠AKI模型中的肾功能的影响
        2.3.2 Nrf2 缺乏对CDDP诱导小鼠AKI模型中的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3.3 瑞香素对CDDP诱导小鼠AKI模型中的肾功能的影响..
        2.3.4 瑞香素对CDDP诱导小鼠AKI模型中的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3.5 瑞香素明显改善小鼠AKI模型中CDDP诱导的氧化应激
        2.3.6 瑞香素能够抑制CDDP所致小鼠肾损伤组织中氧化酶NOX4 表达并激活Nrf2 通路上调抗氧化酶HO-1和NQO1 的表达
        2.3.7 瑞香素在小鼠肾组织中通过SIRT1和SIRT6 通路激活Nrf2 蛋白的表达
        2.3.8 瑞香素显着抑制小鼠AKI模型中CDDP诱导的MAPK和NF-κB通路激活
        2.3.9 瑞香素显着抑制小鼠AKI模型中CDDP诱导的p53 凋亡通路的激活
        2.3.10 瑞香素改善CDDP诱导小鼠肾组织中线粒体功能紊乱及凋亡
        2.3.11 瑞香素可以抑制小鼠AKI模型中CDDP所致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2.3.12 瑞香素保护CDDP诱导小鼠AKI模型肾功能损伤中具有Nrf2 依赖性
        2.3.13 瑞香素改善CDDP诱导小鼠AKI模型中肾组织病理损伤的作用具有Nrf2 依赖性
        2.3.14 瑞香素对 WT及 Nrf2?/?小鼠肾组织中 Nrf2 及其抗氧化通路的影响
        2.3.15 瑞香素抑制小鼠 AKI 模型中 CDDP 诱导的 MAPK 及其炎症通路激活中 Nrf2 的作用
        2.3.16 瑞香素抑制小鼠 AKI 模型中 CDDP 诱导的 p53 及其凋亡通路激活中Nrf2 的作用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瑞香素对CDDP抗癌活性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实验动物
        3.1.3 仪器
        3.1.4 药品及试剂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CCK8 法检测癌细胞存活率
        3.2.3 实验动物
        3.2.4 小鼠背部皮下肿瘤模型的构建
        3.2.5 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瑞香素对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OVCAR-8和SKOV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2 瑞香素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3 瑞香素联合CDDP对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OVCAR-8和SKOV3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4 瑞香素联合CDDP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5 成功构建C57BL/6J小鼠背部皮下B16 黑色素肿瘤模型.
        3.3.6 瑞香素不影响顺铂对C57BL/6J小鼠背部皮下B16 黑色素肿瘤模型的肿瘤杀伤活性
        3.3.7 瑞香素在不影响顺铂肿瘤杀伤活性的同时改善其副作用造成的肾损伤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瑞香素对GM诱导小鼠AK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实验动物
        4.1.3 仪器
        4.1.4 药品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GM诱导小鼠AKI模型的构建
        4.2.3 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4.2.4 生化指标BUN和 CRE的检测
        4.2.5 GSH、SOD、MDA和 MPO含量测定
        4.2.6 细胞培养
        4.2.7 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4.2.8 赫斯特33342/ PI染色
        4.2.9 细胞内ROS含量的测定
        4.2.10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4.2.11 图片与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剂量瑞香素对GM诱导m TEC细胞形态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4.3.2 不同剂量瑞香素对GM诱导m TEC细胞凋亡的影响
        4.3.3 不同剂量瑞香素对m TEC细胞中SIRT3和Nrf2/ARE信号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4.3.4 不同剂量瑞香素对CDDP诱导mTEC细胞ROS产生的影响
        4.3.5 瑞香素对不同剂量GM诱导的小鼠AKI模型肾功能的影响
        4.3.6 瑞香素对不同剂量GM诱导的小鼠AKI模型中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7 瑞香素对不同剂量GM所致小鼠肾损伤组织中SIRT3 和Nrf2/ARE信号通路以及抗氧化酶HO-1、NQO1、GCLC和GCLM表达的影响
        4.3.8 瑞香素对小鼠AKI模型中不同剂量GM诱导的p53 凋亡通路的影响
        4.3.9 不同剂量的瑞香素对GM诱导的小鼠AKI模型肾功能的影响
        4.3.10 不同剂量的瑞香素对GM诱导的小鼠AKI模型中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11 不同剂量的瑞香素对小鼠AKI模型中GM诱导氧化应激的影响
        4.3.12 不同剂量的瑞香素对GM所致小鼠肾损伤组织中SIRT3和Nrf2/ARE信号通路以及抗氧化酶HO-1、NQO1、GCLC和GCLM表达的影响
        4.3.13 不同剂量的瑞香素对小鼠AKI模型中GM诱导的p53 凋亡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DHCR24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基底膜培养药物损伤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基底膜培养
        2.2 实验分组
        2.3 免疫荧光染色
        2.4 MitoSOX Red检测
        2.5 Cleaved caspase-3 染色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P0、P1、P2和P3 基底膜体外培养顺铂损伤造模
        3.2 大鼠P0和P3 基底膜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耐受性不同
        3.3 新霉素损伤P0和P3 基底膜,检测ROS和Cleaved Caspase-3 表达
    4 讨论
第二部分 DHCR24 在大鼠耳蜗毛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Western Blot
        2.2 耳蜗切片和铺片
        2.3 免疫荧光染色
        2.4 基底膜培养
        2.5 MitoSOX Red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DHCR24 在大鼠耳蜗Corti器中表达
        3.2 顺铂损伤毛细胞引起毛细胞中DHCR24 表达上调
        3.3 抑制DHCR24 会增加顺铂对毛细胞的损失
        3.4 抑制DHCR24 会增加顺铂损伤后细胞内ROS水平和毛细胞凋亡
    4 讨论
第三部分 DHCR24 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耳蜗冰冻切片
        2.2 基底膜培养和螺旋神经元培养
        2.4 免疫荧光染色
    3 结果
        3.1 DHCR24 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的表达
        3.2 抑制DHCR24 会增加顺铂对螺旋神经元的损失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大肠杆菌及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肠杆菌
        1.1.1 概述
        1.1.2 流行性分析
        1.1.3 致病性
    1.2 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1.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2.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1.2.3 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
    1.3 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1 传统的细菌鉴定和药敏检测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及耐药检测中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第二章 大肠杆菌鉴定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培养及基因组DNA提取
        2.2.2 特异基因的筛选
        2.2.3 引物设计及合成
        2.2.4 PCR及 LAMP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
        2.2.5 PCR和 LAMP鉴定体系的特异性评估
        2.2.6 PCR和 LAMP鉴定体系灵敏度评估
        2.2.7 LAMP结合SYBR Green I可视化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PCR鉴定体系的特异性评估
        2.3.2 LAMP鉴定体系的特异性评估
        2.3.3 PCR鉴定体系的灵敏度评估
        2.3.4 LAMP鉴定体系的灵敏度评估
        2.3.5 LAMP产物可视化检测
    2.4 讨论
第三章 大肠杆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快速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耐药基因及耐药信息查找
        3.2.3 耐药基因引物设计及PCR反应体系建立
        3.2.4 构建四个耐药基因阳性质粒
        3.2.5 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3.2.6 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评估
    3.3 实验结果
        3.3.1 四个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3.3.2 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评估
    3.4 讨论
第四章 多重PCR技术在鉴定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4.2.2 多重qPCR体系的建立
        4.2.3 多重PCR灵敏度的评估
    4.3 实验结果
        4.3.1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4.3.2 多重qPCR体系的建立
        4.3.3 多重PCR灵敏度的评估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8)A666多肽介导主动靶向隐形纳米粒对顺铂耳毒性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载地塞米松A666 多肽修饰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1.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和试剂
    2.方法
        2.1 A666 多肽修饰的载地塞米松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DEX-NP)的构建
        2.2 A666-DEX-NP的表征
        2.3 A666-DEX-NP的体外释放特性
        2.4 A666-DEX-NP的体内释放特性
        2.5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A666-DEX-NP的表征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
        3.2 A666-DEX-NP体外释放特性
        3.3 A666-DEX-NP体内释放特性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666-DEX-NP靶向性及抗顺铂耳毒性活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和试剂
        1.3 细胞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A666-DEX-NP靶向性
        2.2 A666 靶向纳米粒抗顺铂耳毒性活性研究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A666-DEX-NP的靶向性研究
        3.2 A666 靶向纳米粒抗顺铂耳毒性活性研究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666-DEX-NP抗顺铂耳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和试剂
        1.3 动物
    2.实验方法
        2.1 顺铂耳毒性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A666 靶向纳米粒抗顺铂耳毒性
        2.3 细胞内ROS水平测试
        2.4 Western blot测定HEI-OC1 细胞中Cleaved-caspase-3和Bcl-2 表达水平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听性脑干反应
        3.2 毛细胞计数
        3.3 细胞内ROS水平测试
        3.4 Western blot测定HEI-OC1 细胞中Cleaved-caspase-3和Bcl-2 表达水平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顺铂耳毒性作用机制及抗氧化药物预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成果

(9)补肾聪耳方对庆大霉素致聋大鼠耳蜗P38MAPK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实验一 补肾聪耳方对庆大霉素致聋大鼠听力及耳蜗形态学影响..3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意义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实验二 补肾聪耳方对庆大霉素致聋大鼠耳蜗P38蛋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检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两种多糖药物载体的设计及其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致病性细菌感染
        1.2.1 细菌生物膜
        1.2.2 胞内菌
    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3.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副作用
        1.3.2 氨基糖苷类衍生
    1.4 透明质酸及其化学修饰
    1.5 壳聚糖及其抗菌
    1.6 本论文的设计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透明质酸-阿米卡星缀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透明质酸阿米卡星化合物的合成
        2.2.4 透明质酸阿米卡星化合物中各种物质的结构鉴定方法
        2.2.5 使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各化合物的分子量
    2.3 结果与分析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透明质酸-阿米卡星缀合物清除胞内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主要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胞内菌模型的建立
        3.3.2 MIC及浮游菌的实验
        3.3.3 体内细菌感染
        3.3.4 细胞毒性实验(MTT法)
        3.3.5 细胞外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测定
        3.3.6 免疫荧光法标记HA-A
        3.3.7 数据采集和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光响应壳聚糖胶束通过ROS和百里香酚释放抗生物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主要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聚硫化丙烯羧酸(PPSCOOH)
        4.3.2 壳聚糖-甲苯胺蓝衍生物(CSTBO)
        4.3.3 壳聚糖-甲苯胺蓝-聚硫化丙烯缀合物(CSTBOPPS)
        4.3.4 壳聚糖-甲苯胺蓝-聚硫化丙烯缀合物纳米的制备
        4.3.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CSTBO中TBO取代度
        4.3.6 壳聚糖-甲苯胺蓝-聚硫化丙烯缀合物分析及纳米表征
        4.3.7 CSTBOPPS-NB胶束抗细菌生物膜的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创新
    5.1 研究结果
    5.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基础研究与临床防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电针三焦经腧穴联合金匮肾气丸干预庆大霉素诱发大鼠耳、肾毒性的实验研究[D]. 周柳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Blebbistatin在抑制新霉素诱导的听觉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高松. 江苏大学, 2020(02)
  • [4]TRPV3通道在听力与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D]. 王胜男.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瑞香素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樊晓烨. 吉林大学, 2019(10)
  • [6]DHCR24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田克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大肠杆菌及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分子鉴定[D]. 李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A666多肽介导主动靶向隐形纳米粒对顺铂耳毒性预防作用研究[D]. 汪雪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9]补肾聪耳方对庆大霉素致聋大鼠耳蜗P38MAPK的影响[D]. 朱丽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两种多糖药物载体的设计及其活性评价[D]. 王兆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