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缸柴油机油耗过大原因分析

单缸柴油机油耗过大原因分析

一、单缸柴油机耗油量超标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同坚[1](2021)在《ZL160船用高速柴油机燃油喷射匹配特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变喷油参数是实现减少发动机排放和提高发动机经济性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研究ZL160船用高速柴油机不同的喷油参数对柴油机燃烧性、排放性以及经济性的影响。本研究在淄柴动力有限公司实验室发动机台架上进行实验,利用真实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应用一次回归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分别安排喷油压力、喷油提前角、喷孔数目以及喷孔直径做实验,并得到相对较为理想的实验数据优化组合。基于三维仿真软件CFD中的Fluent,建立燃烧室-喷油器模型,对喷油参数进行仿真优化匹配研究,分析喷油压力、喷油时刻、喷孔数目和喷孔直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以及研究表明如下:(1)在发动机100%负荷,转速1500 r/min时,研究喷油压力对发动机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动机缸内的燃烧随喷油压力的提高,持续期变短,混合气均匀,燃烧得到改善;随着喷油压力的增大,燃油雾化得到改善,燃烧充分,使得碳烟、CO以及HC等有害排放物排放量降低,但由于此过程缸内温度上升,致使有害排放物NOx的上升。(2)在发动机满负荷下,转速1500 r/min,研究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油时刻的提前,混合气浓度均匀,滞燃期变长,燃烧更完全彻底,排放物CO、HC和碳烟降低;发动机的放热量随喷油时刻的提前变多,缸内温度变高,油耗降低,但是NOx因缸内温度的升高而导致排放量增加。(3)在发动机100%负荷,转速1500r/min时,研究喷油器喷孔数目对发动机的影响,研究表明:喷孔数目的增多,不利于发动机的燃烧性能,由于喷孔数目增多,燃烧反应不充分,使得CO等排放物排放量增加;因喷孔数目增多,燃烧温度下降,氧气也不足,NOx的排放量会减少。(4)在发动机满负荷下,转速1500 r/min,研究喷油器喷喷孔直径对发动机的影响,研究表明:燃油喷雾贯穿距随喷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会使燃油着壁,进而燃烧不充分,致使发动机燃烧性变差;由于喷孔直径的增大,未蒸发的燃油量增多,因而燃油雾化变差,从而增大了燃油消耗率,降低了燃油的利用率。(5)本研究采用单因素优化方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对船用柴油机喷油参数进行优化匹配,选择四个喷油参数的优化点进行优化分析,经过初步分析,喷油压力的变化对碳烟的排放影响较大,喷油提前角的变化对NOx排放影响较大,喷油器参数对发动机的燃烧也有一定影响程度。

张一鸣[2](2020)在《活塞式膨胀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与参数耦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石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但传统车用内燃机能量转化效率有限,部分能量通过热量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对发动机余热能量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车辆节能减排的目标。本文针对一款商用卡车重型柴油机,对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余热回收与空调制冷复合循环系统,探讨不同循环方式的性能。自主构建有机朗肯循环实验室原型系统,以活塞式膨胀机作为动力输出装置,验证系统可行性并评价不同运行参数下系统工作状态和能量回收效果。为进一步研究系统内部工作过程,本文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讨论工质状态参数对核心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系统参数间的关联性。面向实车应用场景,对系统部件和循环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并探究不同工况尾气能量下的系统表现和节油能力,明确系统关键因素和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以重型商用卡车柴油机高温尾气作为余热回收系统热源,对其万有特性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发动机工况时尾气温度、尾气流量和尾气组分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尾气能量占燃料总能量的26.1%到48.1%,最高达到了244.3k W,回收潜力较大,但变化强烈。(2)提出了余热回收与空调制冷复合循环系统,同时实现余热回收与空调制冷功能,可在独立空调制冷模式、独立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模式和复合循环模式间进行切换。利用Aspen Plus软件研究了不同工质的亚临界循环与超临界循环、复合循环系统与独立系统性能。研究表明,蒸发压力的增加可提高输出功率,但超临界循环的蒸发器需要更大换热面积。选取相同工质R134a与R1234yf时,复合系统相较于独立系统可有效减小总换热面积并提升做功能力,但采用R245fa循环工质时系统输出功率更高。(3)自主搭建了尾气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实验室原型系统,由板式蒸发器、翅片式冷凝器、柱塞式工质泵、径向活塞式膨胀机、相关附件与各种测试设备组成,选定R245fa作为系统循环工质。试验中系统运行良好并持续输出功率。利用试验平台对比分析了不同运行参数对系统做功能力的影响,其中工质泵转速是系统性能的关键运行参数之一,适当的泵转速可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当尾气能量增加时,膨胀机最大功率点对应的泵转速随之上升,同时膨胀机做功能力相应提高,最大可达到279W。在测试工况内,适中的工质初始加注量可使系统获得最高膨胀机输出功率。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分析可知,系统输出功率的热效率与?效率最大分别可达到2.02%和10.5%,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损失是由蒸发器与冷凝器造成的,膨胀机与工质泵损失能量的品质较高,因此其占系统总?损的比例明显升高。(4)建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各部件GT-SUITE一维仿真模型,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工质状态参数对部件性能的影响特性。对于膨胀机,工质温度对单位工质实际做功能力影响显着,在测试范围内的最高温度点可得到最大值6.03k J/kg,而工质压力的增加致使膨胀机摩擦扭矩从2.44Nm提高到6.38Nm,机械效率随之降低,限制了膨胀机功率输出。换热器中工质压力与换热量和工质量表现出较强关联性,同时换热器内的传热过程又与工质状态相互影响,因此通过迭代计算可更好反映实际换热过程。(5)基于有机朗肯循环性能和参数关联性,进一步面向实车应用开展关键部件优化研究,分析部件尺寸参数和工质状态对性能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工质流量是调整尾气能量回收率的有效手段,随着工质流量的增加,工质吸热量和系统压力持续升高。增加蒸发器换热面积可提高换热功率,但增速逐渐变慢且不利于系统小型化。在换热面积为6.9m2时,系统可对尾气可用能量中的92.7%进行回收。循环工质量是系统压力的敏感因素,而对工质吸热量影响不大。提出轴向七缸活塞式膨胀机方案,增加膨胀机的排量与膨胀比。膨胀机配气定时对膨胀状态影响显着,进气过晚和进气持续角过大会造成膨胀不完全,无法充分利用工质能量,反之则会出现过膨胀,导致排气负功增加;同时由于工质惯性对排气的影响,需保证一定排气提前角。利用缸内工质膨胀率可评价工质的膨胀效果,该值在80-90%范围时膨胀机性能更佳。工质状态参数中,流量和入口温度的增大均可提升膨胀机做功能力;适当增加入口压力有利于膨胀机提高输出功率,但压力过高会增加摩擦损失。(6)在系统性能优化的基础上,研究发动机ESC循环工况不同尾气能量下余热回收效果,明确系统最优工作参数随尾气能量的变化规律。基本有机朗肯循环可使发动机燃油消耗率下降3.2%。在尾气能量充足的C100工况,最大输出净功达到8.52k W,系统的能量损失主要由冷凝器散热导致,而最大的?损失是由蒸发器内尾气与工质的温差传热造成的。通过回热有机朗肯循环可提高余热回收效果,使发动机燃油消耗率下降幅度增至3.5%,并拓展尾气能量回收范围到B25工况。另外工质在蒸发器与回热器中的吸热量相互补充,可使系统性能对工质流量的敏感性降低。系统最优工作参数与发动机尾气能量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随着尾气能量增加,工质流量应随之提高以保证工质吸热能力,同时由于系统易建立足够蒸发压力,因此循环工质量的需求相应减小。

卢耀[3](2020)在《醇燃料分子结构对RCCI燃烧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科学界从生物替代燃料和新型燃烧方式两方面着手构建可行解决方案。在替代燃料上,醇燃料如乙醇和丁醇等可通过生物质制取,目前已具备了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可观的产量。研究表明,醇燃料能在保证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排放。还发现醇类的分子结构包括羟基位置、碳链结构和碳链长度对燃烧火焰以及发动机都存在较大影响。在新型燃烧方式上,活性控制压燃(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模式已被证明是一种清洁、高效和可控的燃烧方式,且具有较强的燃料灵活性。通过结合RCCI模式与醇类燃料在未来具有极大的前景。因此,为了实现二者的结合应用,同时解决RCCI本身HC和CO排放较高的缺陷,本文进行了试验探究。通过恒定转速和循环能量分别为1500 r/min和2047 J,结合边界参数氧含比(oxygen ratio,Ro)和喷油定时(start of injection,SOI)研究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乙醇、正丁醇、仲丁醇和异丁醇燃料对RCCI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羟基位置和碳链结构几乎不对边界参数Ro引起的RCCI变化规律造成影响,随着Ro从8%增加到14%,滞燃期增长,燃烧持续期、放热率和缸压等都不断降低,性能下降,HC和CO排放增加。而碳链长度受到边界参数Ro的影响在RCCI的放热率、压力升高率、燃烧效率以及NOx和soot排放等特性上表现出不同的规律。(2)羟基位置、碳链结构和碳链长度三种分子结构特征几乎不对边界参数SOI引起的RCCI变化规律造成影响。随着SOI从-8°CA ATDC提前到-25°CA ATDC,滞燃期先缩短后增长,燃烧持续期先增长后缩短,放热率峰值先降后增,缸压、温度和压力升高率峰值等则不断增加,燃烧效率增加,HC和CO排放降低,而NOx排放增加。(3)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醇燃料在RCCI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与正丁醇相比,具有β碳羟基的仲丁醇和支链碳链的异丁醇在RCCI中具有更长的滞燃期和更短的燃烧持续期,大部分工况下更高的放热率峰值、缸压峰值和压力升高率峰值,较低的燃烧效率,较高的HC排放等。而与短链的乙醇相比,具有更长碳链的正丁醇表现出更长的滞燃期和更短的燃烧持续期,更低的缸压峰值,更低的有效热效率、燃烧效率和平均有效压力以及更高的有效燃油消耗率,更低的HC和CO排放等。(4)不同分子结构引起的差异大小程度受到边界参数Ro和SOI的一定影响。其中,由羟基位置引起的差异相对最小,其次碳链结构,而碳链长度引起的差异最大。(5)在RCCI中以较高比例注入醇类燃料对发动机的性能、HC和CO排放等十分不利,而过低的注入比例也会导致soot和NOx排放较为严重。

田晶[4](2020)在《掺混PODE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特性及DPF再生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柴油机颗粒物(PM)排放是大气PM排放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被认为是最有效控制PM排放的后处理技术,捕集率不低于90%。长时间捕集会导致DPF孔道阻塞,排气背压上升,柴油机动力下降,油耗增加。因此,需对DPF进行再生,恢复其捕集PM的功效。DPF再生效果受孔道内沉积物的氧化活性的影响。燃用高含氧的燃料有利于提高柴油机PM氧化活性和DPF再生效果。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含氧量高、十六烷值高,且分子中没有C-C键,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柴油含氧添加剂,可有效降低PM排放,提高PM氧化活性。运用低温等离子体(NTP)技术再生DPF,具有低温、低能耗、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因此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搭建了定容燃烧弹试验系统和协调燃油研究(CFR)发动机台架,研究了PODE/柴油混合燃料的着火性能和放热特性;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掺混PODE对燃料燃烧过程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分析了在PODE掺混比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了PODE掺混比对DPF捕集率的影响,对DPF捕集的颗粒取样,并对样品进行了表观特性和氧化活性分析;搭建了NTP发生系统和DPF再生系统,探究了在相同NTP条件下,PODE掺混比对NTP分解PM以及DPF再生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PODE和柴油0:10、1:9、2:8和3:7的体积比进行混合(记为P0、P10、P20和P30),并利用热重分析仪分析了PODE掺混比对混合燃料的蒸发特性和氧化活性的影响。在定容燃烧弹中进行了PODE/柴油混合燃料着火特性分析,利用CH2O*和OH*光谱信号,区分了燃料的物理滞燃期和化学滞燃期;搭建了CFR发动机试验系统,分析了掺混PODE对燃料低温放热的影响;利用Chemkin软件,进行了PODE/正庚烷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混PODE有利于提高燃料的蒸发特性和氧化活性;与柴油相比,燃用PODE/柴油混合燃料有利于缩短燃料的物理滞燃期和化学滞燃期,放热率相位提前,放热率峰值下降;混合燃料在CFR发动机上的放热过程分低温放热和高温放热,随PODE掺混比的提高,混合燃料临界压缩比减小,低温放热曲线相位提前,低温放热占比提高;燃料燃烧过程中两个放热阶段的标志分别为CH2O*和OH*自由基的生成,与正庚烷相比,PODE/正庚烷混合燃料的CH2O*和OH*自由基生成速率显着提高。(2)在一台轻型直喷柴油机上进行了排放测试,并对PM采样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柴油机工况下,随PODE掺混比的提高,NOx排放先上升后下降,燃用P10时排放量较高;提高PODE掺混比有利于降低柴油机PM排放,PM颗粒粒径分布向小粒径方向偏移,燃用PODE掺混比30%的混合燃料,可有效降低52.21%以上的PM排放;在柴油中掺混PODE有利于提高PM上附着的可溶性有机物(SOF)中含氧化合物和低碳化合物的含量。(3)在特定工况下,燃用PODE/柴油混合燃料,并进行了DPF捕集试验,测量了DPF前后压差,使其达到相同的排气背压。为研究PODE掺混比对颗粒特性的影响,对DPF捕集的颗粒取样,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和热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PODE掺混比的升高,DPF总捕集率和各模态捕集率均有所下降,但总捕集率可以达到94%以上,依然具有很好的捕集效果;在柴油中掺混PODE,得到相同的DPF排气背压需要较长的时间,提高了DPF的使用寿命;燃用PODE/柴油混合燃料,颗粒样品的化学异相性和无序化程度提高,脂肪烃支链化程度和脂肪族中碳氢化合物相对含量也有所提高;在柴油中掺混PODE还有利于提高颗粒样品的O/C比和羰基官能团的相对含量,降低羟基官能团的相对含量,提高颗粒样品的氧化活性;P20样品的表观活化能较低,具有较高的氧化活性。(4)搭建了NTP发生系统,将NTP活性气体通入NTP反应腔中与柴油机排气进行反应,测量了NTP作用前后柴油机颗粒粒径分布;利用滤纸进行采样,并进行了热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掺混PODE,有利于促进NTP分解PM,促进效果排序为:P20>P30>P10>P0;在柴油中掺混PODE和NTP作用均有利于提高PM样品氧化活性,四种样品中,P20样品在NTP作用后,表观活化能较低,氧化活性较高。颗粒氧化活性提高有利于促进NTP对PM的分解。(5)搭建了NTP再生DPF试验系统,在相同的NTP条件下,对各DPF进行240min再生;测量了出气管中PM分解产物CO和CO2的体积分数;再生前,在DPF内布置温度测点,观察了再生过程中DPF腔内各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再生条件下,燃用PODE/柴油混合燃料有利于加速DPF中沉积物与NTP活性物质的反应,DPF中沉积物分解的量增加;DPF腔内测点温度先上升后下降,表示该点附近沉积物再生完全,相同再生时间内,燃用四种燃料捕集PM后的DPF,分别有4、6、8和6个测点温度呈现再生完全的趋势,燃用P20捕集PM后的DPF,在NTP作用下再生效果较佳。

苏建仁[5](2020)在《基于GT-Power的长城GW491QE甲醇发动机仿真分析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的汽车而言,寻找可再生和环保的合适燃料作为替代燃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利于新能源的普及和推广。但由于新燃料与汽油或柴油的理化特性差异,直接使用在现有的发动机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想要使用这些新燃料,就需要对现有发动机或燃料进行适当的优化改造。选取不同的替代燃料,在建好的实际发动机模型上进行仿真试验,以及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替代燃料应用在发动机上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性,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辨别该燃料的适用情况。这对于在寻找合适的替代燃料方面,可以缩短试验周期,减少试验费用,并提高研发效率。还能为使用替代燃料的发动机,提供参数调整、优化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用GT-power仿真软件对现有的GW491QE发动机建模,在不改变发动机固定参数的提前下,经修正后实现仿真模型的精度达到小于4%的偏差。选用M15作为替代燃料,在修正好的发动机模型上运行,综合分析仿真发动机的动力、经济和排放性能数据,得出M15燃料合适的空燃比应用范围应该控制在12-13之间。本文中建立了甲醇燃料库,可以很便捷地实现甲醇与汽油按任一比例的混合,为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混合比例研究,提供方便;同时也为多种燃料混合比例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仿真应用方面,用M5至M90不同比例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建好的长城GW491QE发动机上进行仿真试验,分析各种混合比例燃料在最佳空燃比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得出以下结论如下: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M5降低了6.3%到M90降低了9.6%;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油耗,会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从M5比汽油节省约7.3%到M20大约相等,再到M90增大了大约58.2%;排放中CO的排放量随甲醇比例的增加而降低,M5到M20排放污染物含量跟汽油较为接近,M20到M90排放中CO对应的降低量从3%到42.4%。在M5-M20之间选用合适的空燃比时,发动机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能同时达到一个较好的状态。

李安[6](2019)在《淮河蚌埠段内河船舶柴油机排放清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的环保法实施以来,环保工作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船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研究也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热门,沿海和内地、海船与内河船各领域的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淮河作为连通河南、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主要通航河流,现已上升为国家级开发战略,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提速。但淮河航道的船舶大气污染状况鲜有相关研究。本文以淮河蚌埠段142公里的航道,测算特定区段内的排放量清单,为今后的政府大气环保工作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主要采用试验分析的方法,对京杭运河12条内河船舶的实际工作状态下的排放特征研究,获得内河船舶柴油机的排放因子;采用统计与取样的方法,对登记船型的分析,并对淮河蚌埠段的船舶流量进行了测算,归纳了内河船舶的主要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淮河航道的内河船舶油耗量公式,采用基于燃油消耗“自上而下”的计算方法,分类计算了排放清单。基于内河实船试验的分析结果和碳、硫平衡方法,选择了符合内河排放特征的排放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化的各项污染物排放计算公式,并测算出2019年淮河蚌埠段的排放清单:CO为1352.9吨,NOx为3320.8吨,HC为237.2吨,PM为320.7吨,SOx为1287.1吨,CO2为134413.4吨。

杨安杰,宋中界,杨建伟,王振鹏,成梁[7](2019)在《喷油器喷油压力对S1110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发动机试验台架对S1110型单缸柴油机改变喷油压力进行了负荷特性试验和速度特性试验,测定了当喷油压力分别为16 MPa、20 MPa、24 MPa时,不同工况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扭矩、燃油耗、排气温度、排气烟度等参数,并绘制了相应的变化曲线,比较分析了喷油器喷油压力对该型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气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油压力20 MPa条件下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气烟度最佳。

王宇,张永祥[8](2019)在《柴油机拉缸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缸故障是柴油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最普遍的故障之一,拉缸一旦产生将严重影响柴油机正常工作。针对拉缸问题研究柴油机拉缸故障的机理以及产生原因,分析列举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柴油机拉缸故障监测诊断的各种方法,并指出了方法的局限性,基于振声分析并找到合适的信号处理方法是以后柴油机拉缸故障诊断的研究方向。

张雷[9](2018)在《基于米勒循环的柴油机性能仿真及活塞热负荷研究》文中认为柴油机作为动力机械凭借着自身功率覆盖范围广泛,热能利用效率高以及工作稳定可靠性好的优点,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石油资源逐渐紧缺,人们所生活的大气环境逐渐恶化,柴油机的使用和改进也将面对逐渐困难的局面。提高柴油机的热效率以及降低柴油机的排放指标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方向,米勒循环应运而生。米勒循环在奥托循环的基础上,通过提前进气门的关闭时刻和延迟进气门的关闭时刻这两种作用形式,让柴油机产生了新的工作循环方式。与传统的柴油机进行对比,一方面米勒循环模式下实际压缩冲程变短,造成膨胀比大于压缩比的情况,使混合气进一步膨胀做功释放内能,提升了柴油机的热效率;另一方面米勒循环过程,降低了缸内的温度和压力,温度的降低可以对柴油机的NOx排放起到显着的改善作用,压力的降低保证了柴油机工作过程的稳定。本文根据DK-28柴油机的参数,配合AVLBOOST的设置要求,创建了柴油机仿真模型。在AVLBOOST软件中利用改变进气门升程曲线的方式来改变进气门的关闭时刻,研究米勒循环模式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以10°CA为间隔,在50%与25%两种工况条件下,各设置了6组共计12组米勒循环模式来计算进气门延迟关闭角度对柴油机功率、平均有效压力、有效燃油消耗率、缸内温度以及缸内压力的影响。并且利用AVLBOOST仿真计算结果计算出DK-28柴油机50%工况以及25%工况米勒循环模式下活塞顶部边界条件,结合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活塞侧面和活塞内腔的边界条件,导入到ANSYS软件中加载计算,得到活塞稳态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结果,将AVLBOOST发动机整机仿真软件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做了结合。由AVLBOOST性能仿真得到的50%工况和25%工况下柴油机米勒循环模式计算结果可知:米勒循环提升了柴油机的热效率;降低了缸内温度和压力;50%工况下,DK-28柴油机米勒循环模式最佳进气门延迟角为30°CA左右;25%工况下,为40°CA左右。由ANSYS有限元模拟仿真得到的50%工况和25%工况下柴油机米勒循环模式活塞稳态温度场分布云图,热应力分布云图和热变形分布云图可知:随着米勒循环进气门关闭角的延迟,活塞的最高温度,最大热应力和最大热变形量都有所下降。活塞温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是从活塞的顶部开始到活塞裙部位置逐步下降,其中最高温度的位于燃烧室的顶尖处,最低温度的位于活塞裙部的底端;活塞整体的热应力不大,热应力的分布状况呈现出从活塞头部位置到活塞裙部位置逐渐减小的趋势;活塞的最大热变形量位于活塞顶面边缘处,并且变形量从活塞顶部到活塞裙部逐渐减少,最小热变形量位于活塞销座内端。

沈琪[10](2017)在《基于张量分解特征提取的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诊断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其关键问题是对采集的信号数据进行分析与特征提取。传统的数据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通常基于向量模式,可能丢失数据之间的结构信息及破坏数据间相关性,影响后续的故障模式识别。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张量分解的发动机数据特征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本文利用GT-Crank软件,建立了发动机的虚拟样机,通过改变相关参数,对发动机单缸失火和轴系不对中两种故障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发动机正常工作、单缸失火和轴系不对中三种状态下包含曲轴端转矩、飞轮惯性力矩、曲柄销连杆力和连杆轴向力等信息的数据。应用张量基础理论,分析了从低阶张量到高阶张量的表达过程,将上述数据按三种工况分别构建成了形式为“信号类别?曲轴转角?转速”、大小为4×720×31的32个三阶张量型发动机状态样本,为后续张量分析与分解提供了基础。通过对张量Tucker分解问题的分析,给出了HOSVD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和ALS张量Tucker分解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步骤,提出了HOSVD-ALS联立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并分别采用三种算法对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了96个4×8×2的核心张量样本。将样本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K-近邻三种分类模型对未进行特征提取和使用张量Tucker分解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后的数据进行模型学习与分类识别,以混淆矩阵图、分类准确率和模型的学习时间为评价指标将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HOSVD-ALS联立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对张量型数据特征提取后,再进行分类识别得到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94.44%,高于未进行张量构建与分解的直接向量化方法、单独使用HOSVD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和单独使用ALS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得到的分类准确率,其准确率分别为93.06%、87.50%、82.64%;使用HOSVD-ALS联立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单独使用HOSVD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和单独使用ALS张量Tucker分解算法后的数据输入分类模型的平均学习时间分别为0.132s、0.128s、0.131s,非常接近且大大快于直接向量化方法的1.156s。充分验证了基于张量分解的发动机特征提取方法的有效性。

二、单缸柴油机耗油量超标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缸柴油机耗油量超标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ZL160船用高速柴油机燃油喷射匹配特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内燃机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1.1.1 能源危机
        1.1.2 船用柴油机的排放
    1.2 船用柴油机的发展与面临的难题
        1.2.1 船用柴油机的燃烧与排放
        1.2.2 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
    1.3 船用柴油机燃油喷射匹配的研究现状
        1.3.1 关于船用柴油机喷油压力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船用柴油机喷油时刻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模型的建立
    2.1 CFD简介
    2.2 物理模型的建立
        2.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2.2.2 网格划分
    2.3 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基本方程守恒方程
        2.3.2 质量守恒方程
        2.3.3 动量守恒方程
        2.3.4 能量守恒方程
        2.3.5 连续方程
    2.4 主要模型
        2.4.1 湍流模型
        2.4.2 喷雾模型
        2.4.3 燃烧模型
        2.4.4 NO模型
        2.4.5 碳烟模型
    2.5 边界条件的设定
    2.6 网格独立性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目标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对象
    3.5 实验条件
        3.5.1 功率
        3.5.2 增压中冷系统
        3.5.3 进气系统
        3.5.4 排气系统
        3.5.5 冷却系统
        3.5.6 润滑油
        3.5.7 测功器型号
        3.5.8 实验仪器
        3.5.9 实验燃料
    3.6 实验方案
    3.7 模拟结果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油参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分析
    4.2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4.2.1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燃烧的影响
        4.2.2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4.2.3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经济性能的影响
    4.3 喷油时刻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4.3.1 喷油时刻对柴油机缸内燃烧的影响
        4.3.2 喷油时刻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4.3.3 喷油时刻对柴油机经济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油器参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分析
    5.2 喷孔数目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5.2.1 喷孔数目对柴油机缸内燃烧的影响
        5.2.2 喷孔数目对柴油机排放性的影响
        5.2.3 喷孔数目对柴油机经济性能的影响
    5.3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5.3.1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缸内燃烧的影响
        5.3.2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5.3.3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经济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活塞式膨胀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与参数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
    1.3 有机朗肯循环的研究进展
        1.3.1 循环方式研究
        1.3.2 循环工质研究
        1.3.3 系统运行参数研究
        1.3.4 关键部件研究
        1.3.5 系统试验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用内燃机尾气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方式研究
    2.1 车用内燃机尾气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作原理
    2.2 柴油机原机尾气能量分析
        2.2.1 柴油机基本参数
        2.2.2 原机性能及尾气能量
    2.3 余热回收与空调制冷复合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2.3.1 工作模式介绍
        2.3.2 工质选取
        2.3.3 系统模型搭建
        2.3.4 计算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机朗肯循环原型系统开发与试验研究
    3.1 车用内燃机尾气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原型系统搭建
        3.1.1 试验平台介绍
        3.1.2 试验误差分析
    3.2 试验准备与调试
    3.3 系统启停过程
    3.4 系统关键运行参数试验研究
        3.4.1 工质泵转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膨胀机负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3 发动机尾气能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4 工质加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5 系统效率与能量损失分析
        3.5.1 热效率与?效率分析
        3.5.2 能量损失与?损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机朗肯循环部件影响因素耦合分析与模型构建
    4.1 膨胀机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4.1.1 膨胀机摩擦与泄漏损失
        4.1.2 膨胀过程的能量衰减
    4.2 蒸发器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4.2.1 蒸发器传热模型
        4.2.2 蒸发压力关键影响因素
        4.2.3 蒸发器换热过程迭代计算
    4.3 冷凝器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4.3.1 冷凝器传热模型
        4.3.2 冷凝压力关键影响因素
    4.4 模型验证
        4.4.1 发动机模型验证
        4.4.2 ORC系统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实车应用的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优化
    5.1 蒸发器参数优化
        5.1.1 原蒸发器吸热能力探究
        5.1.2 蒸发器尺寸结构优化
        5.1.3 蒸发器板间距对发动机排气背压的影响
    5.2 循环工质量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5.3 膨胀机参数优化
        5.3.1 膨胀机结构优化
        5.3.2 活塞行程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5.3.3 配气定时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5.4 不同工质状态下膨胀机性能分析
        5.4.1 入口工质状态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5.4.2 出口工质压力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5.4.3 工质流量对膨胀机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有机朗肯循环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工况适配策略
    6.1 低速小负荷工况尾气能量回收效果
        6.1.1 低速小负荷工况尾气能量回收潜力
        6.1.2 低速小负荷工况ORC系统状态参数分析
        6.1.3 低速小负荷工况蒸发器内换热介质温度分析
        6.1.4 低速小负荷工况ORC系统能量回收效果分析
        6.1.5 低速小负荷工况ORC系统对整机经济性的影响
    6.2 高速大负荷工况尾气能量回收效果
        6.2.1 高速大负荷工况ORC系统状态参数分析
        6.2.2 高速大负荷工况ORC系统能量回收效果分析
        6.2.3 高速大负荷工况ORC系统对整机经济性的影响
        6.2.4 ORC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6.3 不同工况下有机朗肯循环最优工作参数与控制策略
        6.3.1 不同工况下ORC系统最优工作参数
        6.3.2 ORC系统控制策略
    6.4 回热有机朗肯循环
        6.4.1 回热有机朗肯循环
        6.4.2 回热器换热面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4.3 不同工况下RORC系统最优工作参数
        6.4.4 ORC系统与RORC系统性能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醇燃料分子结构对RCCI燃烧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能源危机
        1.1.2 环境污染
    1.2 生物醇类燃料的研究现状
        1.2.1 生物醇类燃料的制备工艺与产量研究现状
        1.2.2 生物醇类燃料在内燃机中的研究现状
        1.2.3 生物醇类燃料分子结构特征的研究现状
    1.3 新型燃烧模式的研究现状
        1.3.1 新型燃烧模式RCCI
        1.3.2 生物醇类燃料在RCCI中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2 试验设备与方法
    2.1 试验设备
        2.1.1 试验平台
        2.1.2 试验平台主要系统与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燃料
        2.2.2 试验方案
    2.3 主要参数及定义
3 具有不同羟基位置的醇类燃料研究
    3.1 不同羟基位置的醇类在RCCI中的燃烧特性
    3.2 不同羟基位置的醇类在RCCI中的性能
    3.3 不同羟基位置的醇类在RCCI中的排放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具有不同碳链结构的醇类燃料研究
    4.1 不同碳链结构的醇类在RCCI中的燃烧特性
    4.2 不同碳链结构的醇类在RCCI中的性能
    4.3 不同碳链结构的醇类在RCCI中的排放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类燃料研究
    5.1 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类燃料在RCCI中的燃烧特性
    5.2 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类燃料在RCCI中的性能
    5.3 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类燃料在RCCI中的排放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工作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掺混PODE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特性及DPF再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氧燃料的研究现状
        1.2.1 醇类燃料
        1.2.2 酯类燃料
        1.2.3 醚类燃料
    1.3 聚甲氧基二甲醚
        1.3.1 PODE的合成
        1.3.2 PODE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3.3 PODE燃烧机理的研究现状
    1.4 柴油机PM排放控制技术
        1.4.1 柴油机PM的组成
        1.4.2 柴油机PM排放控制技术
    1.5 DPF再生方法
        1.5.1 主动再生
        1.5.2 被动再生
        1.5.3 低温等离子体再生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ODE/柴油混合燃料燃烧特性分析
    2.1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案
        2.1.1 试验燃料
        2.1.2 PODE/柴油混合燃料热重试验
        2.1.3 定容燃烧弹
        2.1.4 改进型CFR发动机
    2.2 化学动力学模型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PODE/柴油机混合燃料的热重分析
        2.3.2 PODE掺混比对着火特性的影响随进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2.3.3 PODE掺混比对着火特性的影响随进气O2含量的变化规律
        2.3.4 在柴油中掺混PODE对 CFR发动机燃烧的影响
        2.3.5 在柴油中掺混PODE对燃料燃烧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ODE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3.1 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案
        3.1.1 试验用柴油机与测试设备
        3.1.2 试验方案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PODE对柴油机NOx排放的影响
        3.2.2 PODE对柴油机PM排放的影响
        3.2.3 PODE对 PM中 SOF组分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DE对 DPF捕集效果和碳烟颗粒理化特性的影响
    4.1 试验装置与方案
        4.1.1 DPF捕集PM试验
        4.1.2 颗粒理化特性分析测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PODE掺混比例对DPF捕集效果的影响
        4.2.2 拉曼光谱分析碳烟颗粒无序化程度
        4.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颗粒表面官能团组成特性
        4.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碳烟颗粒表面官能团组成特性
        4.2.5 碳烟颗粒热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掺混PODE对 NTP分解PM的影响
    5.1 试验系统与方案
        5.1.1 试验系统
        5.1.2 试验方案
    5.2 NTP分解PM的化学反应机理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PM粒径分布
        5.3.2 热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掺混PODE对 NTP再生DPF效果的影响
    6.1 试验系统与方案
        6.1.1 试验系统
        6.1.2 试验方案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颗粒的分解及再生效果
        6.2.2 DPF内部温度场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5)基于GT-Power的长城GW491QE甲醇发动机仿真分析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问题
        1.1.2 环境问题
        1.1.3 汽油机代用燃料研究及使用现状
        1.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甲醇燃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甲醇燃料国外研究现状
        1.2.2 甲醇燃料国内研究现状
    1.3 GT-Power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T-Power软件国外研究现状
        1.3.2 GT-Power软件国内研究现状
    1.4 发动机仿真技术
        1.4.1 GT-power软件简介
        1.4.2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点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汽油机模型参数的确立
    2.1 GW491QE发动机的基本参数
    2.2 燃料性能指标
    2.3 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
        2.3.1 动力性能指标
        2.3.2 经济性能指标
        2.3.3 排放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W491QE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3.1 GT-Power的建模流程
    3.2 GW491QE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
        3.2.1 建模所需的基本参数
        3.2.2 单缸汽油机建模过程
        3.2.3 四缸汽油机建模过程
    3.3 GW491QE发动机仿真模型的验证
        3.3.1 GW491QE发动机的实测参数
        3.3.2 GW491QE发动机仿真与实测结果参数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W491QE发动机以甲醇为燃料仿真模型参数的设定和分析
    4.1 GW491QE甲醇发动机仿真模型参数的设定
    4.2 运行结果分析
    4.3 空燃比的优化分析
        4.3.1 空燃比的优化过程和分析
        4.3.2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W491QE甲醇发动机仿真的应用
    5.1 甲醇汽油在各种混合比例下的最佳空燃比分析
        5.1.1 甲醇燃料仿真试验条件
        5.1.2 甲醇燃料仿真试验过程和分析
        5.1.3 结论
    5.2 仿真试验结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课题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淮河蚌埠段内河船舶柴油机排放清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污染概述
        1.1.2 船舶大气污染
    1.2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1.2.1 国际船舶法规
        1.2.2 国内船舶法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船舶柴油机排放因子测试方法
    2.1 内河船舶柴油机瞬时排放特征
    2.2 船舶排放计算方法
        2.2.1 船舶排放因子
        2.2.2 自下而上的方法
        2.2.3 自上而下的方法
    2.3 油耗量计算方法
    2.4 排放因子的选用
    2.5 小结
第3章 蚌埠港水运要素现状分析
    3.1 蚌埠港总体情况
    3.2 航道情况
    3.3 蚌埠船籍港船舶分类
    3.4 蚌埠港登记船型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淮河蚌埠段船舶柴油机排放清单
    4.1 淮河蚌埠段交通流现状
        4.1.1 过路船舶流量
        4.1.2 到港船舶流量及特征
        4.1.3 其他船舶
    4.2 辅机、副机排放分析
    4.3 船舶污染物计算公式
        4.3.1 油耗计算公式
        4.3.2 各类型船舶油耗
        4.3.3 排放计算公式
    4.4 淮河蚌埠段船舶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4.1 过路船舶排放量
        4.4.2 到港船舶排放量
        4.4.3 其他船舶排放量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喷油器喷油压力对S1110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用柴油机
2 试验用喷油器的选用和调整
3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4 试验数据与结果
    4.1 S1110型柴油机不同喷油压力负荷特性试验
        (1)最大功率:
        (2)燃油消耗:
        (3)排气温度情况:
        (4)排气烟度情况:
    4.2 S1110型柴油机不同喷油压力速度特性试验
        (1)燃油消耗:
        (2)扭矩变化:
        (3)最大扭矩点转速比:
        (4)排气烟度:
        (5)排气温度:
5 结语

(8)柴油机拉缸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柴油机拉缸故障机理
2 柴油机拉缸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2.1 基于性能参数的拉缸故障监测诊断方法
    2.2 基于油液的拉缸故障监测诊断方法
    2.3 基于振声的拉缸故障监测诊断方法
    2.4 拉缸故障诊断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3 问题与展望
4 结语

(9)基于米勒循环的柴油机性能仿真及活塞热负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柴油机相关研究发展现状
        1.2.1 柴油机技术发展现状
        1.2.2 米勒循环的发展现状
        1.2.3 柴油机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1.2.4 活塞热损伤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DK-28柴油机模拟仿真研究
    2.1 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建模理论基础
        2.1.1 缸内热力过程理论分析
        2.1.2 柴油机工质理论分析
        2.1.3 柴油机气缸容积理论分析
        2.1.4 燃烧放热率理论分析
        2.1.5 缸壁换热理论分析
        2.1.6 废气涡轮增压器理论分析
        2.1.7 进排气流量理论分析
    2.2 AVL_BOOST软件的介绍
    2.3 DK-28柴油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DK-28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2.3.2 仿真模型图
        2.3.3 模型参数的设置
    2.4 模型准确性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米勒循环模式下柴油机性能分析
    3.1 米勒循环基本原理
    3.2 米勒循环模式参数设计
    3.3 米勒循环对DK-28柴油机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3.3.1 米勒循环对DK-28柴油机功率的影响
        3.3.2 米勒循环对DK-28柴油机平均有效压力的影响
        3.3.3 米勒循环对DK-28柴油机有效燃油消耗率的影响
        3.3.4 米勒循环对DK-28柴油机缸内温度的影响
        3.3.5 米勒循环对DK-28柴油机缸内压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米勒循环模式下柴油机活塞热分析
    4.1 活塞温度场分析理论
        4.1.1 活塞导热微分方程
        4.1.2 导热定解条件
    4.2 活塞热应力分析理论
    4.3 活塞热分析相关软件介绍
    4.4 米勒循环模式下活塞温度场仿真研究
        4.4.1 活塞三维模型的建立
        4.4.2 温度场仿真分析的边界处理
        4.4.3 米勒循环模式下活塞温度场仿真计算
        4.4.4 米勒循环模式下活塞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4.5 米勒循环模式下活塞热应力仿真研究
        4.5.1 活塞热应力产生机理
        4.5.2 活塞热应力计算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张量分解特征提取的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概述
        1.2.2 特征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1.2.3 张量分解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发动机故障模拟及信号获取
    2.1 发动机基本结构及故障类型
        2.1.1 发动机基本结构
        2.1.2 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现象
    2.2 GT-CRANK建立曲柄连杆机构虚拟样机
        2.2.1 GT-Suite软件与GT-Crank模块简介
        2.2.2 虚拟样机建模
    2.3 故障模拟与实验样本提取
        2.3.1 失火故障模拟
        2.3.2 轴系不对中故障模拟
        2.3.3 样本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张量TUCKER分解的特征提取
    3.1 张量理论基础
        3.1.1 张量基本概念及记号
        3.1.2 张量基本运算
        3.1.3 张量分解
    3.2 张量空间构建发动机状态样本
        3.2.1 数据的低阶张量到高阶张量表示方法
        3.2.2 三阶张量型发动机状态样本的构建
    3.3 基于张量TUCKER分解算法的特征提取
        3.3.1 张量Tucker分解问题描述
        3.3.2 张量Tucker分解的求解算法
        3.3.3 样本处理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发动机故障识别
    4.1 常用的故障分类模型
        4.1.1 决策树
        4.1.2 支持向量机
        4.1.3 K-近邻
    4.2 MATLAB分类学习机介绍
        4.2.1 分类学习机
        4.2.2 评价指标
    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3.3 实验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单缸柴油机耗油量超标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ZL160船用高速柴油机燃油喷射匹配特性仿真研究[D]. 徐同坚.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活塞式膨胀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与参数耦合分析[D]. 张一鸣. 吉林大学, 2020(08)
  • [3]醇燃料分子结构对RCCI燃烧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D]. 卢耀. 西华大学, 2020(01)
  • [4]掺混PODE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特性及DPF再生的影响研究[D]. 田晶. 江苏大学, 2020(01)
  • [5]基于GT-Power的长城GW491QE甲醇发动机仿真分析和应用[D]. 苏建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6]淮河蚌埠段内河船舶柴油机排放清单研究[D]. 李安.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 [7]喷油器喷油压力对S1110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J]. 杨安杰,宋中界,杨建伟,王振鹏,成梁.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8]柴油机拉缸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综述[J]. 王宇,张永祥.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9(16)
  • [9]基于米勒循环的柴油机性能仿真及活塞热负荷研究[D]. 张雷.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10]基于张量分解特征提取的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沈琪.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单缸柴油机油耗过大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