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一、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涵[1](2021)在《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文中认为从建国初期到今天,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国际关系的发展;俄罗斯作为中国北疆接壤的国家,两国交往成为必然。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增文化底蕴与魅力,国家在增强硬实力时,软实力的发展也紧随其后。自汉语教学要走向国际化和中华文化要传播的理念形成后,相关学者则更密切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国际性的体现则表现在对外国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俄罗斯正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内,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与俄罗斯相关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笔者有兴趣探究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论文研究现状和论文撰写情况,该研究较符合受新冠疫情影响不能实习不能调研的现状,本研究更具写实性。通过对文献的再研究能够直观看出目前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特点和不足,对今后汉硕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等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展开整理并统计样本论文情况、归纳总结出样本论文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2010年~2020年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从论文内容、论文类型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根据第一章的统计分析结果,笔者从论文内容、论文类型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总结其特点。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论文中存在问题从论文内容、论文类型、研究方法三方面整理归纳。第四部分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改进建议。第五部分结合本文整体研究情况得出对今后汉硕论文撰写的一些启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反思论文不足,并展望今后研究方向和想法。通过对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梳理,我们发现,论文研究内容涵盖面逐年扩宽,论文表述和研究方法运用整体上逐年规范,但是论文整体反映出文化传播力度不够、部分论文不够规范等问题。该篇论文从国别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梳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汉语国际教育在俄罗斯的汉语教学发展情况;同样也能反映出以俄罗斯为研究对象的汉硕学位论文撰写情况;该篇论文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论文现状的真实反馈,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日后汉硕论文撰写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陈杰[2](2021)在《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线上教学的互动性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关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也愈发火热,不少高校教师已经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各大高校教师全面利用信息手段实施在线直播教学在全球铺开,这一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值得学者们探讨和研究。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课堂教学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课堂观察正是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堂观察研究,相应的观察工具也不断涌现并逐渐发展完善。本文在借鉴国外第二语言课堂观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线上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已有的课堂观察量化工具,使用经过改进的Flanders互动分析分类工具和COLT量表对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线上教学的互动性进行量化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分析前人的相关研究以及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分析、课堂观察工具的选定和研究步骤等几个方面。笔者选用了Flanders互动分析分类工具和COLT量表,并根据汉语教学规律对该研究量表进行了调整。研究步骤包括课堂观察、语料编码、录音转写、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根据得出的互动量化矩阵图和COLT量表具体指标,对课堂观察结果进行了 FIAS数据统计分析和课堂师生互动具体指标分析。第四章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师生进行了关于课堂互动的调查,包括学生课堂评价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主要总结了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线上教学互动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詹扬[3](2021)在《中职英语教师情感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都对中职学校培养的初、中级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英语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知识储备之一。然而,一方面由于中职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青春期,自身情绪常处于矛盾与敏感相互交错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困于学业压力以及升学失利而导致的情感受挫,进入中职学校后面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畏惧和逃避的,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这就给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加大了难度也发出了挑战,如何解决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难题?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学说为中职英语教学的这个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要借助自身积极的情感因素,打通学生的情感壁垒,帮助学生跨越情感的障碍,以此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促进语言学习的输入和吸收,最终达到提升中职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此笔者在曲靖某中职学校开展了调查研究,利用了量表和问卷从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中职学校教师情感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1、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现状如何?2、中职学校教师情感投入现状如何?3、中职教师情感投入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如何?并用SPSS20.0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较差,具体体现在英语学习内容的倾向性不明确,英语学习方法延展性较差,英语学习的贯注稳定性较差,自我效能感不高。中职英语教师的情感投入水平不足,教师还要更多的对学生投以关心、理解、鼓励、尊重的积极情感。教师情感投入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显着的相关性,教师情感投入的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教师的关心和理解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倾向性和学习方法的延展性,教师的理解和鼓励能够正向预测学生英语学习的贯注稳定性和英语学习效能感。

包萌萌[4](2021)在《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硕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23名硕士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他们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和汉语学习策略运用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间的相关性。而后笔者从调查对象中选择了具备不同风格倾向的学习者进行访谈,个案访谈的结论能够对定量研究的结果加以印证、补充。最后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具备不同感知学习风格倾向的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和学习提出参考性建议。本研究的结论为: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与汉语学习策略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具备听觉型倾向的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在社交策略的使用上更加明显,具备视觉型倾向的学习者不常使用补偿策略。在对被试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和学习策略运用倾向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主要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为动觉型倾向,接着依次是听觉型、触觉型和视觉型倾向;他们的学习策略运用偏好较高的依次为社交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与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在本文调查的各项个体因素对感知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影响问题上,母语背景和其他外语学习经验与学习者情感策略的运用有显着影响。亚洲语母语者的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印欧语和北非语母语者。在个案访谈中,进一步印证并补充了定量研究的结论:外语学习经验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具体影响与外语语种类型相关;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可能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在情感策略运用上有差异;对于四种倾向皆显着的学习者而言,可能存在主次偏好之分;对于四种倾向皆不显着的学习者而言,可能也有自己相较来说更为偏向的风格。笔者基于调查结论对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学习提出了参考性建议,希望汉语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和学习策略运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策略培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考虑到不同感知学习风格倾向的学生特点,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学生应增强自身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觉性,从而提高汉语学习质量。

岳雪[5](2021)在《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使用现状研究 ——基于2015-2019年CNKI核心期刊载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选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的400篇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章,从研究范式、研究方式、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描述近几年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当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等方面的现状、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改善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中学数学教育研方法使用情况的改善,进而促进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质量的提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和改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编码、统计获得数据后,笔者从研究方法使用的整体情况、五年间具体的使用情况、各期刊上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对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获得如下一些结论:(1)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研究范式以非实证研究、思辨研究为主;(2)非思辨研究中,研究方式以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主,实验研究使用率较低;(3)人们对教学领域的研究频率最高,不同研究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较大差异;(4)研究人员中,高校等研究人员占比最大,比中学数学教师等约高25%;(5)三类数学期刊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6)人们对实证研究质量关注度较高,对质性研究质量关注度较低。通过与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笔者进一步发现:(1)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中,思辨研究的使用率一直很高,但核心期刊上对该种方法的使用率要低一些;(2)文献研究是中国大陆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特色,实验研究的使用率非常低;(3)无论是否基于核心期刊,人们对“教学”领域的研究频率都最高;(4)跨群体合作较差;(5)中学数学教师等对质性研究质量关注情况较差。最后,笔者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本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近几年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研究方法的使用现状,反观其中的“优”与“不足”,反思我们所做的数学教育研究的有效性,是否有效的促进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另一方面,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供后续研究者参考。问题的发现,能促进后续研究者更加关注研究方法,改善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而逐步提高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质量,更好的促进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马波[6](2020)在《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实践”,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优质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等方面与儿童的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诸方面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家庭贫困、适应困难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作用更突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乡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有学可上”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既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四川省“一村一幼”项目首先在该区域试点和推行。这些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如何,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该区域的师幼互动质量等问题亟待探索。研究者在农村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对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平均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水平的L县25个“一村一幼”幼教点的42个班级的67名辅导员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研究者采用CLASS评估系统对67名辅导员的一日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发现:L县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从不平衡性来说,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情感支持得分最高、班级组织次之,教学支持得分最低;不同活动形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存在不平衡性,游戏活动和户外集体活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领域的得分最高;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支持领域的得分略高;生活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最低。从差异性来说,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存在低质量型、中低质量型、中等质量型和中高质量型四个剖面,以中低质量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其师幼互动质量差异显着。总体而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优势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带动其弱势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研究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影响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在外系统层面,一村一幼”政策对“一村一幼”过渡性、临时性的导向使得村幼教点在师资、教师身份待遇、教师培养、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幼教点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重要而间接的作用。在大系统层面,研究者探讨了辅导员身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等职业困境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在中间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幼教点结构质量和班级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如研究发现村幼教点的屋舍拥挤与师幼互动质量有关,生活设施设备对班级组织质量、辅导员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等有显着性影响。班级是否有一定活动材料对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性的影响,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班级规模过大时,师幼互动质量更低。在小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辅导员的专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从专业特质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学前教育的辅导员而言,“学艺旁观”的“见习”对她们的教育观念、行为,师幼互动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尽管辅导员学历和专业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意味着学历和专业不重要,学前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其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质量更高;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不足及师幼互动培训的缺失使得她们缺乏有效互动的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质量。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显着,本专业毕业后有其他学前(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和小学转岗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辅导员对教育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行为、与儿童互动的行为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外倾型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对儿童也更加热情,尽责型的辅导员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能够尽职尽责。第三,研究者在充分分析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和辅导员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方案》,并展开了一学期的准教育实验。通过两次前测和一次后测以及辅导员问卷发现,本次学习活动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中班级组织领域提升最多、情感支持次之,教学支持提升最少。这说明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教学支持最难提升。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也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提升最多,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次之,户外集体活动最少。不同专业背景、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无显着性差异,但学历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勤次数更多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更多。此外,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中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外,还在教育理念、持续学习、专业信心方面有所收获,对本次学习满意度较高。最后,研究者对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的讨论,尽管民族地区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不高,但在其区域内部,发现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多元实践样态,并借助其优势以本区域力量为主,支持村幼自助、自主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师幼互动学习项目,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质量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刘铭阳[7](2020)在《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在语言技能培训中至关重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在论之“读”和“看”的技能时,提倡学生通过多模态语篇创设语境、激发兴趣、提高读写能力。鉴于此,多模态读写能力培养目标的提出,使得多模态教学成为必然的趋势。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可理解性输入假说为理论基础,结合多模态教学和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和实施阅读教学实验探讨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有何影响?(2)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何影响?研究对象为岳阳市某普通高中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110名学生,整个教学实验持续16周。实验班实施多模态阅读教学,对照班实施常规阅读教学。本研究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卷,调查问卷和访谈等研究工具进行数据采集,采用SPSS 2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研究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多模态教学有利于正向改变学生的英语阅读动机,激发了学生参与交际互动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多模态教学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深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记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研究表明:多模态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多模态语篇资源,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动机;另一方面应合理选择和搭配多种模态,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多模态读写能力。

唐建华[8](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文中提出搭配是体现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搭配习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搭配中的重要类别“动名搭配”为研究对象,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首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学习者自然输出的动名搭配包括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进行运用分析,以考察学习者对该类动词动名搭配的习得情况。然后,基于学习者对上述动名搭配的应用情况,反观汉语本体,阐释动名搭配形成的不同制约因素,为动名搭配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回归到动名搭配的教学实践,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并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八部分。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进行阐释。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成词库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及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第二章是搭配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搭配尤其是动名搭配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本文的搭配概念不是国外传统的狭义搭配观,而是包含自由搭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在内的更广义的搭配观,并指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在对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第三章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动名搭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动名搭配是语言中动词项和名词项之间具有高频共现和相互期待关系的词语组合,并将动名搭配根据类推性强弱分为动名自由搭配、动名受限搭配和动名固定搭配三种类型。其中,动名受限搭配又可分为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与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同时,分析了动名搭配与语块的关系,认为语块是范畴概念,三种类型的动名搭配均属于语块,区别在于动名自由搭配是非典型语块,而动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是典型语块。其二,描写了 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择依据和在语料库中动名搭配的检索步骤。其三,阐述了对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进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不同动名搭配类型,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将学习者语料库中正确使用的动名搭配与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从搭配类型、动词义项、搭配名词语义类、搭配数目等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动名自由搭配习得效果较好,其次是动名受限搭配,再次是动名固定搭配。在动名自由搭配中,除个别动词外,学习者所使用的动词义项与本族语者差别不大。但搭配名词语义类对比显示二者仍存在差距,而且学习者对名词下位词的使用明显不足。另外,不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构成的动名自由搭配的习得不理想。在动名受限搭配中,由于其在开放性上不及自由搭配,在整体凸显性上不及固定搭配,导致学习者的动名受限搭配意识不强,在搭配各考察维度上与本族语者差距较大。另外,学习者对名词为目的、工具、处所、施事等宾语类型的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习得效果较差。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语义透明度较低,认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的问题,其搭配数目也远低于本族语者。第五章主要对语料库中错误使用的动名搭配进行偏误分析。在逐个分析10个动词的动名搭配偏误后,本文指出不同动名搭配类型并未呈现独特的偏误规律。无论是动名自由搭配、受限搭配还是固定搭配,其偏误均可归为词汇、句法和语用偏误三类。词汇偏误主要包括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包括同译词、同素单双音节词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等引起的词汇混淆。句法偏误主要有助词误用、补语误用、语序偏误、词语漏用或冗余等。语用偏误指学习者因不了解动名搭配的使用条件而造成的与语境不符的情况,如在正式语境中用非正式搭配等。本章最后对学习者的动名搭配偏误进行了分层次归因,包括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其中,表层原因除了包括母语负迁移等常规因素外,本文认为媒介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而深层原因在于学习者未建立起汉语动名搭配的概念认知系统。第六章主要是结合学习者的动名搭配习得偏误反观汉语本体,探讨汉语动名搭配的独特制约因素,以启发汉语动名搭配教学。本文认为,动名搭配类型不同,所受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类型的动名搭配都包含其表层组合机制和深层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动名自由搭配中的动名语义契合,名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其组合主要受句法和语义限制,属于纯粹类型选择;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特点是,动名语义契合,其名词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但并非所有满足动词语义要求的名词均可与动词搭配,这表明此类搭配除受句法、语义限制外,也受语言惯用等规约因素的制约,也属于纯粹类型选择;而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在表面上动名语义不契合,但出于凸显焦点信息的语用动机和语言经济性的双重需要,动词会强迫利用名词的关涉信息或其功用角色来满足其对名词的语义要求,且语用动机和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非常规受限搭配成立的充分条件,规约原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类搭配,使其既具强阐释性,又有弱预测性,属于类型强迫选择。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深层生成机制则是转喻认知方式。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出自历史典故,由本义引申出隐喻义,使得该类搭配中隐喻义的使用比本义的使用更常规化。由此可知,语言具有理据和规约双重原则,即理据原则体现的生成性与规约原则体现的程式性是语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但在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据原则服从于规约原则。第七章主要结合语言的双重原则提出动名搭配教学建议。规约原则意味着将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动名搭配当作语块整体习得,理据原则意味着可适度阐释动名搭配产生理据。由于规约原则高于理据原则,本文提出既要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又要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其中,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主要包括加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入、引起学习者对其注意、强化整体习得意识和在句子语境中增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出四个环节。而对于动名搭配的理据阐释,主要关注易混淆词辨析、语义阐释以及与句法规则的结合等方面。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梳理主要内容,重申了主要观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全面考察学习者对相关动词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借鉴;结合以名词语义特征分析为中心的生成词库理论和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动名搭配的产生机制,丰富和深化了动名搭配产生机制研究;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对两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动名搭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钱雪娟[9](2020)在《CBI模式在中职卫生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容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模式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界和语言界广泛关注的教学理念。在中国,CBI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也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相继开展,受到了语言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CBI教学理念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研究少之又少。护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中大多数人初中毕业时英语成绩普遍较低,英语学习能力弱,开展专业护理英语教学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本研究尝试在护理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CBI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研究来评估、修订、改进当前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一种普遍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CBI教学模式,为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内容依托式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探讨CBI理念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1)CBI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激发中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2)CBI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提升中职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质量?(3)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CBI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什么?(4)中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运用CBI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访谈。本研究的样本来自涉外护理专业二年级的96位同学,其中实验班47名同学,对照班49名同学,2名教师和16名同学参加了访谈。本研究对收集整理获得的数据录入分析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定量分析,对受访谈的教师和学生关于课程的态度和看法进行了对比归纳。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和个例分析表明:(1)受试者对CBI模式的教学所持态度是肯定的,由于英语语言技能和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显着的提高;(2)课堂多形式的活动和真实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3)护理英语课程与护理学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练习语言和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高了他们对未来职场的适应能力;(4)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和启示有如下几点:(1)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比,CBI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了目标语言;(2)CBI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3)语言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的机会同时也巩固了专业知识。但是,由于CBI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应用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诸如“双师型”教师和学习者性别差异对学习的影响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中职英语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郑雨馨[10](2020)在《语言景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景观是语言学家Landry和Bourhis早在1970年提出的相关理论研究概念。发展至今,语言景观国内外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方向更加广阔,并呈现出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发展的趋势。本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提出从语境补偿机制角度,研究语言景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首先,结合文献综述进行理论研究。阐明语言景观概念,发掘潜在研究价值。二语习得社会化理论提到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转向”,注重研究二语习得的社会环境影响。通过讨论影响二语习得的环境因素再次说明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景观是一种隐性语言环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补偿,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境能力。其次,笔者选取成都市地铁沿线(包含学校、商业片区以及部分多功能生活区)的语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以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语言景观的语言使用情况、语码取向以及语法方面分析其主要特征。针对高校内留学生对语言景观的认知与态度做了问卷调查,结合调查数据结果,进一步探究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否发挥作用。再次,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语境补偿机制为语言景观和对外汉语教学搭建起联系的桥梁,语言景观能够通过语境补偿机制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景观分别能从课内、课外两条路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体发挥作用,由此提出一些创新教学法,通过语言景观教学设计实例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可行方案与建议。最后,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语境补偿机制中的可行性分析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思路,通过模拟的课堂教案,直观展现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涉及到融入课堂教学以及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课外实践。论文创新点是将语言景观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是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间接发挥作用,借助语境补偿机制为学习者提供语境和教学资源,能激发学习者汉语学习兴趣,培养潜在的语境能力,提高汉语综合学习水平,进一步为对外汉语教学建设工作提出新思路。

二、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论文提纲范文)

(1)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统计
    (一)论文内容统计
        1.整体论文内容统计
        2.同年论文内容统计
    (二)论文类型统计
        1.整体论文类型统计
        2.同年论文类型统计
    (三)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1.整体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2.同年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二、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特点分析
    (一)论文内容特点
        1.论文涵盖面逐年扩宽
        2.论文质量逐年提高
    (二)论文类型特点
        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论文偏多
    (三)研究方法特点
        1.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运用论文多,实践性体现明显
        2.具体研究方法运用逐年增多
        3.多数论文研究方法运用较科学
三、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内容存在的问题
        1.文化传播力度不够
        2.文化传播内容单一
    (二)论文类型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类论文偏少
        2.部分论文类型不规范
    (三)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部分论文不论述研究方法
        2.部分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不严谨
四、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论文内容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1.加强对文化传播的关注
        2.引导学生丰富文化传播论文选题
    (二)论文类型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1.加强对论文类型的规范力度
        2.引导学生选题要丰富论文类型
    (三)研究方法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1.加强对研究方法的重视
        2.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方法要严谨
五、汉硕学位论文撰写启示
    (一)前期做好论文撰写准备工作
    (二)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紧随时局变化创新研究内容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论文内容分类汇总表
附录 2 论文类型分类汇总表
附录 3 论文研究方法分类汇总表
附录 4 论文具体研究方法分类汇总表
致谢

(2)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线上教学的互动性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课堂观察工具的研究
        1.2.2 关于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的互动研究
        1.2.3 线上汉语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课堂观察法
        1.3.3 数据统计分析法
        1.3.4 问卷调查法
        1.3.5 访谈法
第二章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线上教学互动性研究设计
    2.1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分析
        2.1.1 语言课堂观察量化工具
        2.1.2 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的采用与分析
    2.2 研究过程
        2.2.1 课堂观察
        2.2.2 语料编码及构建矩阵
        2.2.3 录音转写
        2.2.4 访谈
        2.2.5 调查问卷
第三章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与研究
    3.1 FLAS数据统计分析
        3.1.1 互动量化矩阵图的形成
        3.1.2 矩阵分析
        3.1.3 比率分析
    3.2 课堂师生互动具体指标分析
        3.2.1 观察对象基本情况
        3.2.2 教材教具使用情况
        3.2.3 课堂活动及其主要环节
        3.2.4 教师语言
第四章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线上教学互动性调查分析
    4.1 教师访谈
        4.1.1 访谈简介
        4.1.2 访谈概况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4.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提升课堂教学互动性的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研究总结
        5.1.2 存在问题
    5.2 教学建议
        5.2.1 针对课堂互动的教学建议
        5.2.2 针对线上语言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级301班课堂观察记录表实录
附录2 中级201班课堂观察记录表实录
附录3 中级301班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4 中级201班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5 学生课堂评价问卷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7 教师访谈录音转写材料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职英语教师情感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1.1.2 《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教学实践的要求
        1.1.3 中职学生对情感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教师情感的国内外综述
        2.1.1 情感的界定
        2.1.2 教师情感的界定
        2.1.3 国内外教师情感研究综述
    2.2 教师情感投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英语学习兴趣的界定
        2.2.2 国内外教师情感投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依据
    3.1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3.2 情感过滤假说对中职教师情感投入的指导意义
        3.2.1 乐观、积极的教师情感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端正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
        3.2.2 宽容、理解教师情感投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感
        3.2.3 严谨、反思的教师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3.2.4 真诚、信任的教师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方法
        4.2.1 定性研究法
        4.2.2 定量研究法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工具
        4.4.1 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量表
        4.4.2 中职英语教师情感投入调查问卷
    4.5 研究过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5.1 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现状的调查结果
    5.2 中职英语教师情感投入的调查结果
    5.3 中职教师情感投入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相关性的调查结果
    5.4 研究结果讨论
        5.4.1 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现状
        5.4.2 中职教师情感投入现状
        5.4.3 中职教师情感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启示
        6.2.1 中职教师情感投入的内部因素
        6.2.2 中职英语教师情感投入的外部因素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硕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理论概述
        1.4.1 感知学习风格的定义及分类
        1.4.2 学习策略的定义及分类
    1.5 研究综述
        1.5.1 感知学习风格相关研究
        1.5.2 汉语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1.5.3 关于感知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相关性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访谈法
    2.3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2.3.1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2.3.2 调查问卷预测试情况
        2.3.3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2.4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4.1 性别
        2.4.2 汉语水平考试通过情况
        2.4.3 国籍与母语背景
        2.4.4 汉语学习时长
        2.4.5 其他语言学习情况
        2.4.6 华裔背景及家庭成员汉语使用情况
第三章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研究分析
    3.1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分析
        3.1.1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分布情况
        3.1.2 性别差异对感知学习风格倾向的影响
        3.1.3 母语背景差异对感知学习风格倾向的影响
        3.1.4 汉语学习时长差异对感知学习风格倾向的影响
        3.1.5 外语学习经验差异对感知学习风格倾向的影响
    3.2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分析
        3.2.1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3.2.2 性别差异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3.2.3 母语背景差异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3.2.4 汉语学习时长差异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3.2.5 外语学习经验差异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3.3 感知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
    3.4 小结
第四章 个案访谈
    4.1 访谈目标及对象
    4.2 访谈结果
        4.2.1 基本问题访谈结果
        4.2.2 感知学习风格访谈结果
        4.2.3 汉语学习策略访谈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针对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教学与学习的建议
    5.1 针对汉语教师的教学建议
        5.1.1 关注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倾向和学习策略运用情况
        5.1.2 根据学生的风格倾向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5.2 针对学生的学习建议
        5.2.1 主动了解个人感知风格倾向
        5.2.2 有意识地完善汉语学习策略运用情况
        5.2.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动机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5)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使用现状研究 ——基于2015-2019年CNKI核心期刊载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研究比较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3.2 数据收集
    3.3 编码框架的确定
        3.3.1 关于研究方法
        3.3.2 关于实证研究
        3.3.3 关于质的研究
        3.3.4 关于定量研究
        3.3.5 关于混合研究和思辨研究
        3.3.6 几个概念辨析
        3.3.7 关于研究领域和研究人员
    3.4 编码过程、编码信度
    3.5 数据分析框架
    3.6 研究的创新点
    3.7 几个概念的定义
4 研究结果(一)
    4.1 实证研究
        4.1.1 实证研究的总体情况
        4.1.2 三类期刊中实证研究的使用情况
        4.1.3 实证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
        4.1.4 实证研究中的研究方式
        4.1.5 不同领域中实证研究的使用情况
        4.1.6 不同研究人员对实证研究的使用情况
        4.1.7 实证研究的研究质量
    4.2 研究范式2
        4.2.1 研究范式的总体情况
        4.2.1.1 三类期刊中研究范式的使用情况
        4.2.1.2 不同研究范式中研究方式的使用情况
        4.2.1.3 不同研究领域中研究范式的使用情况
        4.2.1.4 不同研究人员对研究范式的使用情况
        4.2.1.5 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
        4.2.2 定量(混合)研究
        4.2.2.1 三类期刊中的定量(混合)研究
        4.2.2.2 定量(混合)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4.2.2.3 定量(混合)研究中分析资料的方法
        4.2.2.4 定量(混合)研究在使用率较高的领域内的情况
        4.2.2.5 不同研究人员对定量(混合)研究的使用情况
        4.2.2.6 定量(混合)研究的研究质量
        4.2.3 质性(混合)研究
        4.2.3.1 质性(混合)研究的总体情况
        4.2.3.2 三类期刊中的质性(混合)研究
        4.2.3.3 质性(混合)研究方法类型
        4.2.3.4 质性研究使用率最高的领域的变化情况
        4.2.3.5 不同研究人员对质性(混合)研究的使用情况
        4.2.3.6 质性(混合)研究的研究质量
        4.2.4 思辨研究
        4.2.4.1 思辨研究的类型
        4.2.4.2 三类期刊中思辨研究的使用情况
        4.2.4.3 不同研究领域中思辨研究的使用情况
        4.2.4.4 不同研究人员对思辨研究的使用情况
    4.3 研究方式
        4.3.1 研究方式的总体情况
        4.3.2 三类期刊中的研究方式
        4.3.3 不同研究领域中研究方式的使用情况
        4.3.4 不同研究人员对研究方式的使用情况
    4.4 研究领域
        4.4.1 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
        4.4.2 三类期刊中的研究领域
        4.4.3 不同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情况
    4.5 研究人员
        4.5.1 研究人员的总体情况
        4.5.2 三类期刊中研究人员的分布情况
5 研究结果(二)
    5.1 三类数学教育期刊情况汇总
    5.2 研究领域情况汇总
    5.3 研究人员情况汇总
6 讨论
7 研究结论
    7.1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使用中的现状
    7.2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8 研究建议与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建议
    (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6)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快速发展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其学前教育质量亟待保障
        二、师幼互动质量是“一村一幼”幼教点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尚待探索
        四、研究者的研究困惑与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概念界定
        二、师幼互动的概念梳理
        三、师幼互动质量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与质量探讨的相关研究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农村学前教育及其质量研究
        一、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现状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回溯
        一、从师幼互动研究看师幼互动质量
        二、在幼儿园质量研究中看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门化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及师幼互动质量研究综述
        一、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
        二、运用CLASS进行师幼互动质量现状探讨的已有研究
        三、已有研究对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探索
        四、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综述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视角转换与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基于农村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城市视角下被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农村学前教育
        二、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研究立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应立足农村视角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论
        三、混合研究范式在本研究的运用
        四、研究伦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一: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二:影响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研究设计三:探寻提升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第二部分
    第五章 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基本现状研究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现状考察
        二、“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
        三、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与其他区域师幼互动质量的比较
        四、总结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四种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三、总结
        第三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潜在剖面考察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类别检验
        二、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类型分布
        三、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特点分析
        四、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分布
        五、总结
        第四节 L县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考察
        一、硬件设施较好、有一定活动材料的班级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二、师幼民族构成单一、幼儿混龄跨度小于 3 岁、规模适宜的班级其与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三、教育工作经历越丰富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六章 L县“一村一幼”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与挑战
        第一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质量面临的挑战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支持尤低
        二、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面临不同的挑战
        三、低质量型在村幼教点的占比较高,如何改善这部分质量难度较大
        四、村幼教点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有制约作用
        五、辅导员专业素养与多元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师幼互动质量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具备的优势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得分存在不平衡性
        二、村幼辅导员之间在CLASS的得分存在差异性
        三、本章总结
    第七章 影响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政策管理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本地人”的师资招聘和本区域文化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二、村幼教点辅导员薪资政策制约着师幼互动质量
        三、行政管理和监督松散对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四、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幼教点的业务质量与管理于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五、总结
        第二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困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身份困境:不是教师的教师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工作性质困境:繁琐的工作内容与嘈杂的工作环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业文化氛围的困境:孤岛中的辅导员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第三节 幼教点结构质量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班级活动材料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班级规模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班级儿童年龄跨度大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有利弊影响
        五、总结
        第四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人格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三部分
    第八章 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学习内容及序列: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一、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辅导员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班级组织是低水平师幼互动教师向中等水平发展的切入口
        三、辅导员的教学支持能力发展难度最大
        四、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急需行为管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学习条件与学习方式:村幼教点教师特点分析
        一、学习条件的保障应考虑乡村教师的多重身份
        二、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辅导员的精神生活状态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础
        一、苏尔曼的教师知识观
        二、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四、技术协助策略
        第四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者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四、条件保障
        五、师幼互动学习方案的实施
    第九章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研究
        第一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评估
        一、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前后测总体结果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师幼互动质量的前后测比较
        三、不同专业特征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四、不同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变化
        五、不同视频使用情况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六、不同现场反馈次数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七、总结
        第二节 辅导员对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一、辅导员对掌握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评价
        二、辅导员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转变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变
        四、辅导员学习满意度调查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项目的建议
        六、总结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学习项目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作用显着
        二、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还表现在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之外
        三、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四、师幼互动学习需要对教师有积极的鼓励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整体满意度较高
        六、本章总结
    第十章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与教师学习的经验与反思
        第一节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一、辅导员具备强烈的师幼互动学习动机
        二、学习方案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
        三、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
        第二节 支持辅导员有效学习的思考
        一、平等视角下发现、正视、理解辅导员
        二、“学不能被教,只能被辅助”
        三、辅导员的学习需要情感支持
        四、总结
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 总的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讨论与分析
        一、“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总体不高
        二、“一村一幼”情感支持质量存在虚高的可能性
        三、“一村一幼”班级组织质量总体不高,但最有提升的可能
        四、“一村一幼”教学支持质量最低且提升难度大
        五、“一村一幼”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差异较大
        第二节 提升“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一、“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解决辅导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二、“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支持辅导员的持续专业成长
        三、区域行政管理应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过程性质量管理
        四、行政管理应严格控制班额
        五、加强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投放
        六、加强“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
        七、教育实践中注重有质师幼互动在各活动类型中的延续和提升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1.1.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1.3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基本构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多模态研究概述
        2.1.1 多模态的定义
        2.1.2 多模态的类型
    2.2 多模态教学研究概述
        2.2.1 多模态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2.2.2 多模态教学的应用实践研究
    2.3 阅读动机研究概述
    2.4 多模态阅读教学研究概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3.2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第4章 实验方法
    4.1 实验设计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工具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教学设计
        4.2.2 实验数据采集
        4.2.3 实验数据分析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的影响
        5.1.1 高中生自我效能及信念的影响
        5.1.2 高中生成就价值及目标的影响
        5.1.3 高中生在阅读材料态度上的影响
        5.1.4 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影响的讨论
    5.2 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5.2.1 阅读测试结果分析
        5.2.2 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影响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阅读理解测试卷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记录
    附录4 阅读前后测成绩
    附录5 多模态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6 普通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语言技能内容要求
    附录7 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背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搭配研究综述
    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2.1.1. 搭配概念的界定研究
        2.1.2. 动名搭配的定量研究综述
        2.1.3. 搭配的定性研究综述
    2.2. 国内搭配研究综述
        2.2.1. 英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2. 汉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3. 对外汉语教学界搭配研究综述
    2.3. 小结
第三章 “动名搭配”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语料操作步骤
    3.1.“搭配”概念的厘定
        3.1.1. 搭配与词、短语的关系
        3.1.2. 搭配与熟语的关系
        3.1.3. 搭配与离合词的关系
        3.1.4. 搭配与语块的关系
        3.1.5. 搭配与类联接的关系
    3.2. 动名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3.2.1. 动名搭配的界定
        3.2.2. 动名搭配的分类
    3.3. 不同动名搭配类型的特点
    3.4. 动名搭配习得的考察内容
    3.5.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取依据和步骤
    3.6. 语料库介绍
        3.6.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介绍
        3.6.2.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介绍
        3.6.3. 语料库间的可比性分析
        3.6.4. 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7 小结
第四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正确动名搭配对比分析
    4.1.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正确动名搭配的个案分析
        4.1.1. “吃”+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2. “喝”+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3. “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4. “打”+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5. “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6. “放”+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7. “开”+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8. “坐”+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9. “走”+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10. “跑”+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2.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正确习得的逐类分析
        4.2.1. 自由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2. 受限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3. 固定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及相关偏误分析
    5.1. 偏误动名搭配语料的提取过程说明
    5.2.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 “吃”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2. “喝”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3. “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4. “打”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5. “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6. “放”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7. “开”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8. “坐”的动名搭配错误分析
        5.2.9. “走”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0. “跑”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3.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偏误动名搭配的逐类分析
        5.3.1. 动名搭配中的词汇偏误
        5.3.2. 动名搭配中的句法偏误
        5.3.3. 动名搭配中的语用偏误
    5.4.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原因分析
        5.4.1. 动名搭配偏误的表层原因
        5.4.2. 动名搭配偏误的深层原因
    5.5. 小结
第六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形成的制约因素
    6.1. 动名搭配产生的制约因素
    6.2. 动名搭配理据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6.2.1. 生成词库理论
        6.2.2. 隐喻与转喻理论
        6.2.3. 物性结构与隐喻、转喻理论的关系
    6.3. 动名自由搭配的制约因素
    6.4. 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1. 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2. 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5. 动名固定搭配的制约因素
    6.6. 小结
第七章 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的教学启示
    7.1. 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
        7.1.1. 语块相关理论
        7.1.2. 语块教学相关理论
        7.1.3. 动名搭配语块教学的设想
    7.2. 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
        7.2.1. 动名搭配易混淆词的辨析
        7.2.2. 动名搭配的语义阐释
        7.2.3. 动名搭配在使用中的句法规则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CBI模式在中职卫生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概述
    2.2 理论框架
        2.2.1 CBI的起源
        2.2.2 CBI的定义和特征
        2.2.3 CBI教学模式
        2.2.4 CBI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关于CBI教学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本章概述
    3.2 实验目的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数据收集过程
        3.5.1 问卷调查
        3.5.2 实验前测和后测
        3.5.3 访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I教学设计
    4.1 本章概述
    4.2 教学分析
    4.3 教学案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本章概述
    5.2 数据分析与讨论
        5.2.1 问卷的分析与处理
        5.2.2 问题1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5.2.3 问题2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5.2.4 问题3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5.2.5 问题4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
    6.1 本章概述
    6.2 研究的主要发现
    6.3 研究的启示
    6.4 研究的局限性
    6.5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1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2
附录三 课前测试卷
附录四 课后测试卷
附录五 学生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六 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七 实验班、对照班前测成绩表
附录八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成绩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语言景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概况
        1.2.2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总体评价及展望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价值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语言景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理论研究
    2.1 语言景观理论概述
    2.2 语言景观与二语习得社会化研究
        2.2.1 二语习得社会化理论概述
        2.2.2 影响二语习得的社会环境因素
        2.2.3 语言景观与隐性语言环境
    2.3 语言景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2.3.1 语言景观与语境能力培养
        2.3.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补偿
        2.3.3 语境补偿机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3章 语言景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实证研究
    3.1 成都市地铁沿线语言景观个案研究
        3.1.1 语言景观分析单位选择依据
        3.1.2 语言景观分类考察情况
        3.1.3 语言景观主要特征分析
    3.2 留学生对语言景观认知与态度相关问卷调查
        3.2.1 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
        3.2.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 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第4章 语言景观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路径
    4.1 语言景观实例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4.2 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4.3 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4.3.1 语言景观融入课内语言输入
        4.3.2 开发课外真实场域中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5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景观应用教学设计
    5.1 语言景观教学资源建设和运用
    5.2 教案设计可行性分析
    5.3 教案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文版问卷
附录2 英文版问卷
附录3 教案《语言景观第二课堂实践研究》样表

四、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D]. 李梦涵.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级汉语口语课堂线上教学的互动性量化研究[D]. 陈杰. 山东大学, 2021(02)
  • [3]中职英语教师情感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D]. 詹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硕留学生为例[D]. 包萌萌.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使用现状研究 ——基于2015-2019年CNKI核心期刊载文分析[D]. 岳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 马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7]多模态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研究[D]. 刘铭阳.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8]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D]. 唐建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9]CBI模式在中职卫生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钱雪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语言景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实证研究[D]. 郑雨馨.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