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铁基航空合金的新要求

对铁基航空合金的新要求

一、铁基航空合金的新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2021)在《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六政办[2021]2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0月19日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目录一、"十三五"发展成就二、"十四五"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二)风险挑战三、总体思路与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四、

邓楚祥[2](2021)在《激光沉积TiB2/Fe64Ni36因瓦基原位复合涂层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铁路运输正向高速化和重载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列车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制动系统的要求也更加严苛,现有传统的制动盘难以满足现代高速载运列车的切实需求。采用激光沉积技术对现有的制动盘进行表面强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激光沉积还可以对已失效的制动盘进行修复,延长制动盘的使用周期,节省列车的运营成本。本文运用激光沉积技术制备因瓦基原位复合涂层,研究了不同比例Ti和B的添加对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研究增强相对因瓦合金涂层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凝固过程的影响;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对复合涂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涂层的维氏硬度、摩擦系数、表面粗糙度和耐腐蚀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反应体系热力学计算,通过对各反应焓值变化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计算,得出了相关反应的变化函数,获得了体系中Ti B2最优先形成的条件,激光沉积制备了Ti B2/Fe64Ni36原位复合涂层。(2)添加Ti、B的涂层与基板结合良好,表面平整。随着Ti/B比例增大,Ni B含量逐渐减少,Ti B2含量逐渐增多。当Ti/B<0.5时,涂层主要为因瓦合金和Ni B的亚共晶组织;当Ti/B>0.5时,涂层主要为Ti B2颗粒弥散分布于因瓦合金的复合材料结构。通过错配度的理论计算,确定了Ni B可以以Ti B2为核心异质形核,并形成核壳式增强体,而因瓦合金基体与Ti B2之间由于错配度过大不满足异质形核条件。随着Ti/B比例的增加,涂层维氏硬度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Ti/B=0.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维氏硬度为344 HV0.2。其摩擦系数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Ti/B=0.5时达到最小值0.563,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由疲劳磨损向磨粒磨损转变。其电化学交流阻抗值随着Ti含量增加而持续变大,说明耐腐蚀性能随Ti含量增加持续提高。(3)当Ti和B比例为0.5时,由于马兰戈尼效应,Ti-B含量为0 wt.%的纯因瓦合金涂层表面出现杂质与孔洞;Ti-B含量为3.21 wt.%~9.63 wt.%时,复合涂层宏观形貌良好;当Ti-B含量为12.84 wt.%时,由于生成过多的硼化物,涂层出现垂直于沉积方向的裂纹。随着Ti-B含量的增加,涂层从离异共晶转变为树枝状共晶,最后共晶组织消失,并出现大量以Ti B2为核心的核壳式结构。随着Ti-B含量的增加,涂层维氏硬度持续增加,当含量为12.84 wt.%时达到最大值417 HV0.2。其摩擦系数表现出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但Ti-B含量为12.84 wt.%的涂层摩擦系数波动很大。

程继贵,陈闻超,陈鹏起[3](2021)在《粉末冶金气门座圈材料发展及其失效分析》文中认为气门和气门座圈摩擦副是内燃机中的重要零部件,也是主要的磨损件之一,其性能对内燃机的整机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粉末冶金气门座圈零件的工作环境和服役特性、气门座圈用材料的种类和发展状况等,重点介绍了粉末冶金气门座圈的材料品种、主要性能特点,同时,对气门座圈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气门座圈材料的进一步研发进行了展望。

覃育增[4](2021)在《Fe(Cu)SiBPC系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具有良好的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软磁性能及耐腐蚀性,在电力电子、变压器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在饱和磁感应强度方面与硅钢(约2.0 T)存在一定的差距,耐腐蚀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应用于变压器、海洋工程仍存在局限性。本文首先采用非自耗式微型金属熔炼炉和WK-Ⅱ高频感应真空单辊旋淬法制备Fe(Cu)-Si-B-P-C系合金薄带。然后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物相和显微结构的表征,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合金薄带的热力学参数和非等温晶化动力学特性进行测试,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合金薄带在淬态和退火态的软磁性能,系统研究了不同铜辊转速对Fe85Si2B8.5P3C1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软磁性能的影响及非等温晶化动力学机制。研究了Cu元素部分替代Fe元素Fe85-xSi2B8.5P3.5C1Cu X(X=0,0.3,0.5,0.7,1 at.%)制备非晶/纳米晶合金,探究了Cu元素对合金结构、软磁性能与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X射线衍射图谱结果表明,Fe85Si2B8.5P3C1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随着铜辊转速的增大而提高,在40 m/s转速下制得完全非晶态合金;同时,将制得合金进行DSC测试发现,合金的热稳定性随着甩带速率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运用VSM进行软磁性能测试发现矫顽力随着转速的增加而降低。(2)通过对Fe85Si2B8.5P3C1非晶合金进行非等温晶化动力学特性测试,发现晶化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对升温速率的敏感性与相变顺序有关,第一步晶化过程主要受二维生长机理控制,第二步晶化过程主要受三维生长机理控制,成核速率均为先增大后减小。(3)添加适量的Cu置换Fe可以提高Fe85-xSi2B8.5P3.5C1Cu X(X=0,0.3,0.5,0.7,1at.%)合金薄带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在480℃下退火3 min后Fe84.3Si2B8.5P3.5C1Cu0.7纳米晶合金Bs由原来的1.62 T提高到1.82 T,Hc由原来的14.2A/m下降到4.8 A/m。将退火前后的Fe84.3Si2B8.5P3.5C1Cu0.7纳米晶合金浸入3.5%的Na Cl溶液进行耐腐蚀性能测试,发现淬态合金表面有明显的腐蚀坑且有仙人球状和针状的腐蚀产物,但在480℃下退火保温3 min后合金表面没有腐蚀坑仅有微量的针状腐蚀产物,合金表面较为光滑平整。说明Fe84.3Si2B8.5P3.5C1Cu0.7非晶/纳米晶合金在退火温度为480℃保温3 min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软磁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王晓杰[5](2021)在《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使用不同规格的ZTA(氧化铝增韧氧化锆)陶瓷作为增强颗粒、以高铬铸铁作为金属基体,对ZTA陶瓷颗粒表面镀金属或包覆金属及化合物微粉,采用粘结剂粘结制备成陶瓷颗粒预制体,采用负压铸造技术成功制备出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成功制备出ZTA颗粒表面镀Ni、Cu、Co以及包覆Cr、Al、B4C、Fe2O3、Cr2O3等微粉的复合材料,采用SEM、EDS、XRD等方法实验分析了上述复合材料界面的组织结构、元素分布以及相结构组成,探究镀层元素和活性物质对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对铸渗和界面结合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镀镍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层存在Si、Na的显着聚集和Al的扩散进入,以及Fe、Cr、C、O、Ni、Zr等元素扩散,并且形成多种化合物,如Al2Cr、Ni Si3P4、Al3Zr2、Zr3Ni O等。含Ni的Ni Si3P4、Zr3Ni O等降低陶瓷润湿性,提高铸渗效果。(2)镀钴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层形成Al、Si、Na显着聚集,C、O、Fe、Cr、Co等元素扩散,并且形成Co Al2O4、Co Cr2O4、Fe Co Cr O4、Co3O4、Co C等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改善ZTA陶瓷的润湿性,促进陶瓷与高铬铸铁的铸渗与结合。(3)镀铜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层形成Si、Na的显着聚集和Al的扩散进入,以及Fe、Cr、Cu、C、O、Zr等元素扩散;并且形成Cu Al O2、Al Cu2Mn、Cu Cr O4、Al5Fe2、Fe Zr2、Na Si Al O4等多种化合物,降低陶瓷润湿性,提高铸渗效果。(4)包覆Al,Cr+B4C,Al+Cr2O3,Al+Fe2O3等活性物质,在界面过渡层形成不同化合物,能够不同程度的改善润湿性,促进铸渗,加强陶瓷与高铬铸铁结合。

张庆霞[6](2021)在《选区激光熔化制备Hastelloy X的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作为一种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无需模具、节省原材料、精度高等优点,因而凸显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高温合金是以金属元素为基,能在600℃以上的高温环境及一定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的一类金属材料,Hastelloy X是一种镍基高温合金,以Cr、Mo作为固溶强化元素,含铁量较高,目前的加工方法较难实现复杂构件的整体成形,而SLM技术为Hastelloy X复杂构件的快速制造和整体成形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由于SLM成形的工件塑性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进行后处理对其加以改善。Hastelloy X的奥氏体组织极为稳定,很难通过诱发相变来增强其性能,而陶瓷颗粒弥散增强的复合材料又易造成裂纹缺陷进而导致材料延展性差,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添加金属类添加剂来制备其复合材料。Hastelloy X的主要应用环境决定了其力学性能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温下的力学性能。随着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对其耐腐蚀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SLM制件的残余应力水平一般较高,需要进行热处理加以改善,来提高材料的塑性和安全性,经过热处理后的材料拉伸强度降低、应变从28.2%提高到43.3%,屈强比降低,热处理后的材料在中温的力学性能有很大改善,在400℃和550℃时,保持着高强度的同时,断后延伸率大幅超过热处理前的样品。800℃时,试样在达到极限抗拉强度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此时动态软化占主导。热处理后的样品耐腐蚀性能降低,铬元素大量析出造成钝化膜形成不均匀是耐腐蚀性能变差的原因。原位热处理指在激光成形粉末层后再复扫一遍凝固层,经过原位热处理的材料断裂提高4%左右,有望改善SLM制备的金属材料塑性不理想的缺点。其次,将铁基非晶粉末作为金属类添加剂混入到Hastelloy X粉末中进行成形,制备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入铁基非晶粉末后,材料的机械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屈服强度由637MPa提高到902MPa,抗拉强度由827 MPa提高到1120 MPa,保持12%以上的延伸率,维氏硬度从231.6 HV上升到307.8 HV。亚晶粒的尺寸和形状均产生较大变化。在高温环境下,铁基非晶增强的复合材料在强度和塑性方面都展示出很大的优势,强度比Hastelloy X高100MPa以上,断后应变提升的效果也很明显。因此,铁基非晶增强的Hastelloy X复合材料非常适合应用于高温场合。此外,铁基非晶增强的Hastelloy X复合材料表面质量更优,粗糙度更小。非晶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这归因于铁基非晶粉末中的Cr、Mo元素,耐腐蚀性能增强将拓宽材料在航海舰船方面的应用。最后,研究了 Ti6A14V增强Hastelloy X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增加Ti元素、Al元素的含量有利于Hastelloy X生成有序的沉淀相Ni3(Ti,Al),进而增强合金的有序强化以及沉淀强化,因此,将质量分数为5%的Ti6A14V添加到 Hastelloy X 中进行 SLM 成形。与纯 Hastelloy X 相比,TC4/Hastelloy X复合材料的熔池边界发生了溶解,具有角胞特征明显的亚晶粒结构,尺寸有一定程度的细化。加入Ti6A14V粉末后,屈服强度提高到900 MPa左右,抗拉强度提高至1075 MPa,维氏硬度提高到304.2 HV。TC4/Hastelloy X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显着提高,这与熔池边界消失、晶粒细化有密切的关系。

段生朝[7](2021)在《电渣重熔大型IN718镍基合金铸锭合金元素氧化控制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nconel 718是一种典型的析出强化型镍基高温合金,由于其在923 K以上仍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和电力能源和国防军工等重要领域。Inconel 718合金中增加Al和Ti元素的含量有利于增加强化相γ’相Ni3(Al,Ti,Nb)和γ"相Ni3(Nb,Al,Ti)的体积分数,进而提高镍基合金高温下的机械性能。电渣重熔是一种重要的二次精炼技术,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金属纯净度、改善铸锭致密度和结晶组织,从而满足日益增加的对高性能合金的需求。然而,电渣重熔含有易氧化元素的合金时仍有诸多问题还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渣-金反应界面上,镍基合金中易氧化元素如Al和Ti会与渣中不稳定氧化物如FeO、SiO2和TiO2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不可避免地导致电渣锭中Al和Ti含量沿着铸锭高度方向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同时Inconel 718合金中硫元素的存在会在基体中形成硫碳化物M2SC和晶界位置形成低熔点Ni-Ni3S2化合物,因而恶化镍基合金高温机械性能。电渣重熔作为制备大型镍基合金的终端冶炼工艺,应当在冶炼过程中严格控制铸锭中Al和Ti元素的均匀分布和有害气体杂质的含量。本论文为解决电渣重熔Inconel 718合金过程中Al和Ti元素均匀化和合金纯净度控制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理论计算镍基合金中组元Al和Ti以及含氟炉渣中各个组元的活度,为找到控制电渣重熔Inconel 718合金Al和Ti元素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奠定基础;(2)通过热力学和实验分析,开发了适合电渣重熔Inconel 718合金的渣系;(3)通过多相反应动力学基本方程,建立了 Inconel 718合金脱氧和脱硫反应的动力学模型,为电渣重熔镍基合金脱氧和脱硫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工艺参考。首先,本文参考合金相图和利用原子-分子共存理论(Atom and Molecule Coexistence Theory,AMCT)计算了不同温度下 Ni-Al、Ni-Ti 和 Al-Ti三个二元系全浓度范围内热力学活度,并与文献报道的实测值吻合较好。在忽略Ni-Al-Ti合金熔体中形成的三元复杂分子NixAlyTiz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 1873 K下该合金熔体组元Al和Ti在富镍区域(xNi>0.9)的等活度线。基于Ni-Al、Ni-Ti 和 Al-Ti二元系混合焓△mixHm的 Redlich-Kister(R-K)参数,通过GSM、Toop、Kohler 和 Muggianu 模型得到1873K下Ni-Al-Ti 三元系富镍区域的混合焓△mixHm,Ni-Al-Ti与Ni的摩尔分数xNi的关系。结果表明:1873 K下当Ni的摩尔分数一定时,△mixHm,Ni-Al-Ti随Al/Ti比的增加而降低;当Al/Ti比值一定时,混合焓△mixHm,Ni-Al-Ti随合金中Ni的摩尔分数xNi的增加而增加。当xNi>0.9时,GSM模型与Toop、Kohler和Muggianu模型计算的结果吻合度很好,而xNi<0.9时,GSM模型计算的结果要略高于其它模型,这主要是由于Ni-Al-Ti合金熔体不满足正规溶液的性质所导致的。Ni-Al-Ti三元熔体热物理性质(粘度和表面张力)预报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金熔体混合热力学数据(混合焓和过剩吉布斯自由能)的准确性。基于优化后的Ni-Al、Ni-Ti和Al-Ti的混合热力学性质,首先计算了 Ni-Al、Ni-Ti和Al-Ti熔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结果表明:Hirai模型适合计算Ni-Al系统的粘度,而Kaptay模型适合预报Ni-Ti和Al-Ti合金熔体的粘度;Butler模型适合预报Ni-Al、Ni-Ti和Al-Ti熔体的表面张力。Ni-Al和Ni-Ti熔体粘度分别在xAl=0.5和xTi=0.3出现了最大值。这是由于Ni-Al和Ni-Ti二元系分别在xAl=0.5和xTi=0.3处形成稳定金属间化合物NiAl和Ni3Ti,导致合金熔体分别在在xAl=0.5和xTi=0.3处发生短程有序现象引起的。Ni-Al-Ti三元熔体粘度ηNi-Al-Ti和表面张力σNi-Al-Ti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当Al/Ni比一定时,ηNi-Al-Ti和σNi-Al-Ti随着Ni-Al-Ti中组元T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合金中组元Ti的含量一定,ηNi-Al-Ti和σNi-Al-Ti随着Al/Ni的增加而降低。其次,热力学分析了1773 K至1973 K在给定Inconel 718合金中初始Ti含量和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合金中平衡的Al含量与炉渣成分和温度的关系,并用渣-金平衡实验进行验证。CaF2-CaO-Al2O3-MgO-TiO2渣中改变TiO2含量对于控制合金中Al和Ti含量影响最大,其次是Al2O3、CaO、CaF2和MgO。当温度为1773 K时,渣中TiO2含量为2.2%时,合金中的Ti元素发生氧化;渣中TiO2含量为10%时,合金中的Al元素发生氧化;渣中TiO2含量为4.26%时,合金中的Al和Ti元素均不发生氧化。渣中FeO和SiO2很容易与合金中Al和Ti元素发生反应,且当冶炼温度降低对于渣中FeO和SiO2含量要求越苛刻。在满足合金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将合金中的Al和Ti成分设置为其规定成分的上限,有利于电渣重熔过程Al和Ti元素的控制。温度是影响合金中Al和Ti元素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当冶炼温度升高时,合金中Ti元素要比Al元素更容易氧化,因此需要向CaF2-CaO-Al2O3-MgO-TiO2渣中额外添加TiO2以减少Ti元素的损失;在不同的TiO2含量范围内采用的冶炼温度也应当不同,即当渣中TiO2含量为0~4%时,应当采用低渣温;当渣中TiO2含量为13.5%~15%时,应当采用高渣温。最后,基于多相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建立了 Inconel 718合金Al和Ti元素氧化以及脱氧和脱硫反应的动力学模型。CaF2-CaO-Al2O3-MgO-TiO2渣中Al2O3和TiO2传质速率要远远小于合金中Al和Ti的传质速率,意味着渣中Al2O3或/和TiO2传质为限制性环节。CaF2-CaO-Al2O3-MgO-TiO2渣中各个组元对合金脱氧和脱硫的影响可以排序为CaO>CaF2>MgO>TiO2。渣中CaO含量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炉渣的粘度和增加浓度梯度有利于合金中氧化物夹杂(MgO·Al2O3)上浮,还可以降低渣-金界面氧的活度有利于脱硫反应,而渣中TiO2起相反的作用。冶炼温度升高,导致渣-金界面氧活度的增加,不利于合金脱硫。

王少华[8](2020)在《累积叠轧焊法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累积叠轧焊法工艺简单、易操作、具有容易推广和生产效率高等优势,适用于流水线生产,具备广阔的工业化前景。本文采用累积叠轧焊工艺对异质合金进行多道次变形轧制,制备出具有多层结构的铝基复合材料。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万能力学试验机等实验仪器对试样的显微组织结构、相组成物、断口形貌和拉伸性能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铝基复合材料在各道次弹塑性阶段的本构关系以及累积叠轧道次与加工硬化指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累积叠轧焊制Al-Fe复合板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板材间的结合逐渐紧密,结合界面消失,保温时间和基体材料的不同对基体的结合有重要影响。1060/Fe/1060基复合板材经过每道次轧制后在300℃保温60min,其结合界面基本消失;而Al-Fe结合界面经过300℃保温60min处理后,在其结合界面通过XRD与扫描电镜检测未发现新相或金属间化合物。经过第二道次轧制累积真应变达到1.39后,其抗拉强度达到175MPa,屈服强度达到140MPa,相对于基体材料分别提升了68.3%和35.9%。6061/Fe/6061复合材料ARB每道次间进行300℃保温5min,Al-Fe结合界面与1060/Fe/1060的表现一致,在第三道次基体内部出现大量微裂纹,随ARB道次的进行裂纹逐渐减小,经第二道次轧制累积真应变达到1.16后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227MPa和176MPa,综合性能最佳,相对于基体材料提高了38.41%和23.8%。6061/TC4/6061在300℃下进行轧制变形后与室温轧制状态相比较,改善了材料的塑性,使得相对变形量增大所得到结合界面更为平直,应力不易集中,抗拉强度均高于室温轧制,第3道次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达到430MPa,对比6061铝合金增加162.20%。Fe基非晶合金以碎片夹杂物的形式弥散分布在基体中,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非晶Fe基合金的碎片延塑性流动方向分布愈加细小均匀。随着变形量的加大1060/Fe/1060与6061/Fe/6061复合材料均出现加工软化现象。在弹塑性变形阶段,1060/Fe/1060基复合材料经第六道次轧制累积真应变达到4.16时,弹性变形阶段所吸收的能量最大,其弹性比功达到13.76GPa,经第七道次轧制累积应变达到4.85时,在塑性变形阶段所吸收能、弹性模量和加工硬化指数达到最大值,分别达到455.68GPa,32.6GPa和0.79,1060/Fe/1060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加工硬化指数在ARB过程中随着累积真应变的增大而增大;6061/Fe/6061复合材料在经2道次轧制累积应变达到1.16时弹性模与弹性比功分别为28.2GPa和11.24GPa,经5道次轧制累积真应变达到3.46时加工硬化指数达到0.40,由于轧制过程中产生微裂纹的影响材料塑性降低,ARB第六道次断裂比功最高达到938.03GPa,仍然低于基体6061。与室温轧制状态相比300℃轧制6061/TC4/6061复合材料改善了材料的塑性,300℃轧制试样第三道次弹性比功最大,可达120GPa。室温首道次轧制后未经时效状态断裂比功最大,为3176GPa,表明该状态具备良好的塑性。由于异质金属间的塑性不均匀,使得钛层和铝层出现不同程度的颈缩,此时在切向应力的作用下结合面出现分离,破坏界面处形成的弱连接。Fe基非晶合金箔带和退火态TC4板材作为增强体皆对6061铝合金产生了增强作用。Fe基非晶合金箔带非连续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与TC4连续性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相比,基体间的结合效果更加紧密,但由于TC4板材所占的体积分数更大,且在轧制过程中保持连续性,TC4对Al基体强度的提升效果更加显着。TC4作为增强体在第四道次室温轧制过程中发生断裂,导致复合材料强度骤降,因此,通过工艺改进在保持增强体的连续性的同时提升异质金属间的结合强度提升是异种金属叠层复合材料强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武加朋[9](2020)在《强电场和辐照对非晶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铁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在共模电感、变压器、互感器等领域已经取得广泛应用,在特高压、核工业等极端服役环境下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展强电场和辐照等强外场环境下非晶合金组织演变和性能变化,对非晶合金的成分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强外场作用对非晶合金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铁基非晶薄带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强电场处理和辐照处理,研究分析外场处理前后的组织性能,阐明外场作用下物相结构和组织演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以下几点:(1)非晶合金的选择及物相分析。成功制备出Fe(70Si14B12Nb3Cu1铁基非晶薄带(1K107S型),通过工艺探索,确定出最佳工艺参数:采用真空铜辊甩带机,在氩气气氛下,喷射压力为100Pa,铜辊转速为25m/s工艺条件下,制备出厚度为20±1μm、宽度为10±0.5mm,表面质量良好的铁基非晶薄带。中试实验制备出5kg宽度分别为10mm和20mm的厚度为22μm的连续薄带。(2)研究强电场作用对铁基非晶薄带的影响规律。采用瞬时电击处理,结果显示两个合金的物相结构没有发生宏观变化,但S型的原子有序性增大较多,表明电击处理有利于晶化;电击作用对两个铁基非晶合金的晶化温度影响较小。对磁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S型和FT-8铁基非晶薄带的矫顽力、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均变大,表明电击作用对非晶合金短程有序的团簇有影响,进而影响到磁性能。(3)研究辐照处理对非晶合金物相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辐照处理对两种铁基非晶合金的物相没有发生较大改变,S型合金的原子有序性会变大,有利于晶化,FT-8合金的原子有序性会变小。对晶化行为的研究显示,S型合金的晶化峰间温度的差值略有降低,FT-8合金的则上升;磁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S型和FT-8铁基非晶薄带的矫顽力、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均变大。根据Kissinger法计算了铁基非晶薄带的起始晶化激活能,结果显示FT-8的热稳定性更好,又由于辐照处理后其非晶态更为稳定,可知FT-8铁基非晶薄带具有较强的抗辐照性能。研究表明,强电场/辐照等极端作用对不同的非晶薄带的物相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新型非晶合金的开发以及极端条件对非晶合金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吕再捷[10](2020)在《Ti含量对Fe-Cr-Ni-Al-Mn系铁素体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沉淀强化铁素体合金具有力学性能较好、密度低、成本低等综合性能优势,因而在航天航空、核工业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针对单一B2-Ni Al相强化铁素体合金在600oC以上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引入其他种类析出相进行复合强化是目前的一个研究思路。本论文以Fe-Cr-Ni-Al-Mn系铁素体基合金为研究对象,以Ti H2粉末、纳米Y2O3粉末和预合金雾化粉末为原料,使用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MA)和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工艺制备了Fe-5Ni-1Al-2Mn-10Cr-x Ti和Fe-5Ni-1Al-2Mn-10Cr-x Ti-0.6Y2O3(x=0、0.5、1、1.5、2)(质量分数,%)两种粉末冶金铁素体合金,研究Ti含量和纳米Y2O3对铁素体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显微硬度测试和室、高温拉伸性能测试等手段对粉末、合金的显微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不同Ti含量合金的硬度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合金在900oC固溶后进行550oC时效,均在0.5 h时硬度达到峰值。此外,Ti含量对合金硬度影响较大,Ti含量越高,合金的峰时效硬度越高。2Ti样品的屈服强度最高,为1748 MPa,但韧性较差,在拉伸的时候发生了脆断。1.5Ti峰时效样品的屈服强度为1472 MPa,延伸率约为1.4%,强度和延伸率可以通过时效工艺进行调整。1.5Ti峰时效样品的强度随着拉伸实验温度的提高而降低,但延伸率从9.2%增长至53.6%。在实验温度为873 K时,1.5Ti峰时效样品的屈服强度为394 MPa,延伸率约为25.0%。TEM结果显示1.5Ti峰时效样品中同时存在B2-Ni Al型析出相和L21-Ni2Al Ti型析出相。B2-Ni Al型析出相尺寸为2-5 nm,数量密度较大,L21-Ni2Al Ti型析出相尺寸为5-10 nm,数量密度较小。纳米Y2O3的加入使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获得了提升,且Ti含量的提升同样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2Ti-0.6Y2O3样品峰时效硬度值达到了557 HV,但拉伸时发生了脆断。1.5Ti-0.6Y2O3峰时效样品时效0.5 h强度最高,屈服强度达到为1719MPa,延伸率约为1.2%。高温拉伸测试结果显示1.5Ti-0.6Y2O3峰时效样品的强度随着拉伸实验温度的提高而降低,但延伸率从5.8%增长至86.0%。在实验温度为873 K时,1.5Ti-0.6Y2O3峰时效样品的屈服强度为259 MPa,延伸率约为52.0%。

二、铁基航空合金的新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基航空合金的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2)激光沉积TiB2/Fe64Ni36因瓦基原位复合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制动盘表面涂层
    1.3 激光沉积
        1.3.1 激光沉积概述
        1.3.2 激光沉积研究现状
    1.4 因瓦合金
        1.4.1 因瓦合金的概述
        1.4.2 因瓦合金的特性
        1.4.3 因瓦合金研究现状
        1.4.4 因瓦合金的强化
    1.5 原位自生
        1.5.1 原位自生概述
        1.5.2 原位自生的制备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基板材料
        2.1.2 激光沉积材料
    2.2 实验方法及路线
        2.2.1 技术路线
        2.2.2 激光沉积混合粉末的制备
        2.2.3 激光沉积工艺
    2.3 组织与性能分析
        2.3.1 金相组织分析
        2.3.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2.3.3 物相分析
        2.3.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3.5 显微硬度性能分析
        2.3.6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2.3.7 耐腐蚀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涂层制备过程热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热力学判据的计算基础
    3.3 TiB_2/Fe_(64)Ni_(36)体系反应热力学计算
        3.3.1 反应热力学计算
    3.4 TiB_2/Fe_(64)Ni_(36)体系反应热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B_2/Fe_(64)Ni_(36)原位复合涂层的组织
    4.1 引言
    4.2 Ti/B比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4.2.1 复合涂层的宏观形貌
        4.2.2 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形貌
        4.2.3 复合涂层的能谱分析
        4.2.4 复合涂层EBSD分析
        4.2.5 错配度理论分析
        4.2.6 复合涂层凝固过程分析
    4.3 不同Ti-B添加量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4.3.1 复合涂层宏观形貌
        4.3.2 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形貌
        4.3.3 复合涂层的能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B_2/Fe_(64)Ni_(36)原位复合涂层的性能
    5.1 引言
    5.2 不同Ti/B比复合涂层的性能
        5.2.1 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
        5.2.2 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5.2.3 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5.3 不同Ti-B添加量对复合涂层的性能
        5.3.1 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
        5.3.2 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粉末冶金气门座圈材料发展及其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气门座圈发展及应用分析
2 气门座圈材料及其发展
    2.1 气门座圈对材料的要求
        2.1.1 满足两个配合
        2.1.2 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
        2.1.3 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2.1.4 含有适当的减摩组元
    2.2 粉末冶金气门座圈的材料成分和性能特点
    2.3 粉末冶金气门座圈材料的发展特点
3 气门座圈的失效分析
    3.1 安装失效
    3.2 磨损失效
    3.3 腐蚀失效
    3.4 脱落失效
    3.5 断裂失效
4 总结与展望

(4)Fe(Cu)SiBPC系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软磁材料的概述
        §1.1.1 软磁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1.2 现有软磁材料的不足
        §1.1.3 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
    §1.2 元素添加对非晶/纳米晶的影响
        §1.2.1 铁磁性元素的影响
        §1.2.2 非晶形成元素的影响
        §1.2.3 纳米晶形成元素的影响
    §1.3 热处理对非晶/纳米晶材料性能的影响
        §1.3.1 普通退火
        §1.3.2 晶化退火
    §1.4 热处理对非晶/纳米晶材料腐蚀性能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样品制备工艺与分析方法
    §2.1 本实验工艺流程
    §2.2 样品的制备仪器及原理
        §2.2.1 母材合金的制备
        §2.2.2 合金薄带的制备
        §2.2.3 合金薄带的退火工艺
    §2.3 合金薄带的表征设备及原理
        §2.3.1 X射线衍射仪
        §2.3.2 差示扫描量热仪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5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3.6 非晶合金的腐蚀性能检测
    §2.4 非晶合金的非等温晶化动力学研究
    §2.5 晶化机理
第三章 Fe_(85)Si_2B_(8.5)P_(3.5)C_1非晶/纳米晶合金的制备及软磁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与方法
    §3.3 铜辊转速对Fe_(85)Si_2B_(8.5)P_(3.5)C_1合金薄带相结构的影响
    §3.4 铜辊转速对Fe_(85)Si_2B_(8.5)P_(3.5)C_1合金薄带热稳定性的影响
    §3.5 铜辊转速对Fe_(85)Si_2B_(8.5)P_(3.5)C_1合金薄带软磁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_(85)Si_2B_(8.5)P_(3.5)C_1非晶合金晶化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_(85)Si_2B_(8.5)P_(3.5)C_1非晶合金的XRD结构表征
        §4.3.2 Fe_(85)Si_2B_(8.5)P_(3.5)C_1非晶合金的TEM结构表征
        §4.3.3 Fe_(85)Si_2B_(8.5)P_(3.5)C_1非晶合金非等温晶化过程
        §4.3.4 Fe_(85)Si_2B_(8.5)P_(3.5)C_1非晶合金非等温晶化Avrami指数
        §4.3.5 Fe_(85)Si_2B_(8.5)P_(3.5)C_1非晶合金非等温晶化激活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_(85-X)Si_2B_(8.5)P_(3.5)C_1Cu_X非晶/纳米晶合金软磁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与方法
    §5.3 Fe_(85-x)Si_2B_(8.5)P_(3.5)C_1Cu_x非晶/纳米晶合金的结构表征及热稳定性分析
    §5.4 Fe_(84.3)Si_2B_(8.5)P_(3.5)C_1Cu_(0.7)非晶/纳米晶合金软磁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5.4.1 Fe_(84.3)Si_2B_(8.5)P_(3.5)C_1Cu_(0.7)非晶/纳米晶合金软磁性能
        §5.4.1 Fe_(84.3)Si_2B_(8.5)P_(3.5)C_1Cu_(0.7)非晶/纳米晶合金软磁性能
        §5.4.3 Fe_(84.3)Si_2B_(8.5)P_(3.5)C_1Cu_(0.7)非晶/纳米晶合金腐蚀形貌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背景
    1.3 ZTA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铸渗法制备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1.4.1 铸渗行为的研究
        1.4.2 复合材料的制备
    1.5 ZTA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组织结构
    1.6 ZTA陶瓷/铁基耐磨材料的耐磨性研究
    1.7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目标
        1.7.2 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检测及分析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2.3.3 磨损性能测试
    2.4 表面金属化
        2.4.1 化学镀镍
        2.4.2 化学镀铜
        2.4.3 化学镀钴
    2.5 复合材料的制备
        2.5.1 陶瓷预制体制备
        2.5.2 复合材料的制备
第三章 ZTA/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陶瓷预制体结构
    3.3 陶瓷预制体烧结温度
    3.4 负压铸造工艺
    3.5 负压铸造制备的复合材料毛坯
    3.6 复合材料宏观形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化物质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影响
    4.1 引言
    4.2 镀Ni复合材料组织结构
    4.3 镀铜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4 镀钴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5 包覆Cr+B_4C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6 包覆Al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7 包覆Al+Fe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8 包覆Al+Cr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磨损性能测试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
    5.3 复合材料耐磨性分析
    5.4 复合材料可靠性分析
    5.5 磨损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选区激光熔化制备Hastelloy X的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增材制造技术简介
    1.2 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简介
        1.2.1 SLM技术原理及特点
        1.2.2 SLM设备研发现状
        1.2.3 SLM技术的研究现状简介
    1.3 高温合金简介
    1.4 SLM成形Hastelloy X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粉末材料
    2.2 选区激光熔化设备及过程
    2.3 测试设备及过程
        2.3.1 致密度测试
        2.3.2 金相分析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常温拉伸测试
        2.3.5 高温拉伸测试
        2.3.6 硬度测试
        2.3.7 粗糙度测量
        2.3.8 电化学腐蚀测试
        2.3.9 EDX成分分析
第3章 热处理对SLM成形的Hastelloy X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微观结构分析
        3.3.2 机械性能分析
        3.3.3 耐腐蚀性能分析
        3.3.4 原位热处理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基非晶增强的Hastelloy X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微观组织特征
        4.3.2 机械性能分析
        4.3.3 成形表面质量分析
        4.3.4 耐腐蚀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i6Al4V增强的Hastelloy X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微观组织特征
        5.3.2 机械性能分析
        5.3.3 耐腐蚀性能分析
    5.4 铁基非晶增强与TC4增强的强化效果对比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电渣重熔大型IN718镍基合金铸锭合金元素氧化控制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镍基高温合金的冶炼工艺
        2.1.1 真空感应熔炼
        2.1.2 真空自耗熔炼
        2.1.3 电渣重熔
    2.2 电渣重熔冶炼镍基合金需要解决的问题
        2.2.1 镍基合金易氧化元素烧损控制
        2.2.2 电渣重熔镍基合金气体杂质元素控制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电渣重熔过程易氧化元素烧损的研究进展
        2.3.2 电渣重熔镍基合金过程脱硫的研究进展
        2.3.3 电渣重熔渣系设计的研究进展
        2.3.4 电渣重熔新技术的发展
    2.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2.5 研究内容
    2.6 创新点
3 Ni-Al-Ti熔体热力学性质
    3.1 Al-Ti熔体热力学性质
        3.1.1 热力学模型假设条件
        3.1.2 Al-Ti二元熔体中结构单元的质量作用浓度
        3.1.3 Al-Ti二元系熔体中各分子的平衡常数计算
        3.1.4 Al-Ti二元熔体溶解吉布斯自由能和过剩性质的确定
    3.2 Ni-Ti熔体热力学性质
    3.3 Ni-Al熔体热力学性质
    3.4 Ni-Al-Ti熔体热力学性质
    3.5 本章小结
4 Ni-Al-Ti熔体热物理性质
    4.1 合金熔体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预报模型
        4.1.1 粘度预报模型
        4.1.2 表面张力预报模型
    4.2 Ni-Al、Ni-Ti、Al-Ti和Ni-Al-Ti三元熔体的粘度
    4.3 Ni-Al、Ni-Ti、Al-Ti和Ni-Al-Ti三元熔体的表面张力
    4.4 本章小结
5 Inconel 718合金Al、Ti元素氧化热力学分析
    5.1 CaF_2-CaO-Al_2O_3-MgO-TiO_2渣系
        5.1.1 不同温度下炉渣组成对平衡Al含量的影响
        5.1.2 不同温度下炉渣组成对平衡Ti含量的影响
        5.1.3 不同温度下合金中Ti含量对平衡Al含量的影响
        5.1.4 不同温度下合金中Al含量对平衡Ti含量的影响
    5.2 CaO-SiO_2-MgO-FeO-Al_2O_3-TiO_2-CaF_2渣系
        5.2.1 渣系中各结构单元或离子对质量作用浓度的热力学模型
        5.2.2 Inconel 718合金中Al和Ti的氧化顺序
        5.2.3 渣系中各组元活度与成分的关系
        5.2.4 渣系中各组元活度比与成分的关系
        5.2.5 合金中平衡Al含量与炉渣成分与温度的关系
        5.2.6 合金中Ti的氧化反应与炉渣成分与温度的关系
    5.3 温度对合金元素氧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Inconel 718合金Al、Ti元素氧化动力学分析
    6.1 实验方案设计
    6.2 实验方案设计依据
        6.2.1 合金与炉渣的均匀性
        6.2.2 CaF_2-CaO-Al_2O_3-MgO-TiO_2炉渣的流动性
        6.2.3 CaF_2-CaO-Al_2O_3-MgO-TiO_2炉渣融化时间的确定
        6.2.4 CaF_2-CaO-Al_2O_3-MgO-TiO_2炉渣碳容量
    6.3 动力学模型建立
    6.4 本章小结
7 Inconel 718合金气体杂质脱除
    7.1
        7.1.1 实验样品制备
        7.1.2 实验过程
    7.2 脱硫质量传输模型建立
    7.3 渣中CaO、CaF_2和MgO含量变化对合金中氧含量的影响
    7.4 渣中CaO、CaF_2和MgO含量变化对合金中硫含量的影响
    7.5 渣中TiO_2含量变化对合金中硫含量的影响
    7.6 合金中Al和Ti含量变化对脱氧和脱硫的影响
    7.7 温度变化对合金中硫含量的影响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累积叠轧焊法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铝合金概述
    1.2 铝及铝合金强韧化
        1.2.1 单相金属的强韧化处理
        1.2.2 多相金属材料的强韧化
    1.3 铝基复合材料
    1.4 大塑性变形强韧金属基材料简介及研究现状
        1.4.1 等径角挤压(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ECAP)
        1.4.2 累积叠轧焊(Accumulative Roll-Bonding,ARB)
        1.4.3 高压扭转(High Pressure Torsion,HPT)
        1.4.4 多向锻造(Multi-Directional Forging,MDF)
    1.5 SPD法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1.5.1 强韧性
        1.5.2 塑性与超塑性
        1.5.3 成型性能
    1.6 结构设计对材料强韧化的影响
    1.7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2章 试样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选择与实验方法
    2.2 制备工艺
    2.3 检测手段
        2.3.1 金相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力学性能
        2.3.4 数学建模分析
第3章 Fe基非晶合金增强1060 铝基多层复合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厚度变化
    3.2 XRD分析
    3.3 组织形貌分析
    3.4 拉伸性能分析
        3.4.1 弹、塑性过程数学分析
        3.4.2 弹、塑性过程应变能分析
    3.5 断口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Fe基非晶合金增强6061 铝基多层复合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厚度变化
    4.2 XRD分析
    4.3 组织形貌分析
    4.4 拉伸性能分析
        4.4.1 弹、塑性过程数学分析
        4.4.2 弹、塑性过程应变能分析
    4.5 断口形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钛/铝轧制复合变形行为与力学性能研究
    5.1 各轧制道次变形规律研究
    5.2 各轧制道次对结合面形貌影响
    5.3 各轧制道次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各轧制道次断口形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强电场和辐照对非晶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非晶合金概述
        1.1.1 非晶合金的性能
        1.1.2 非晶合金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1.1.3 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及常见缺陷
    1.2 铁基非晶合金
        1.2.1 铁基非晶薄带及特点
        1.2.2 铁基非晶合金的纳米处理及发展
    1.3 强外场作用在非晶材料中的应用
        1.3.1 强电场在非晶合金中的应用
        1.3.2 辐照在非晶材料中的应用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实验材料
    2.3 铁基非晶薄带制备
    2.4 外场处理
        2.4.1 强电场
        2.4.2 辐照
    2.5 物相及磁性能表征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2.5.2 差热分析
        2.5.3 磁性能测试
        2.5.4 微观组织观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基非晶薄带制备及强外场处理
    3.1 铁基非晶薄带制备
        3.1.1 工艺参数对铁基非晶薄带的影响
        3.1.2 公斤级中试制备
        3.1.3 物相表征
    3.2 外场处理
        3.2.1 强电场处理
        3.2.2 辐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场对非晶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1 电场作用对非晶物相的影响
    4.2 电场作用对非晶晶化行为的影响
    4.3 电场作用非晶磁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辐照对非晶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1 物相及磁性能分析
        5.1.1 辐照对非晶物相的影响
        5.1.2 辐照对非晶晶化行为的影响
        5.1.3 辐照对非晶磁性能的影响
    5.2 晶化激活能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10)Ti含量对Fe-Cr-Ni-Al-Mn系铁素体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铁素体合金
        1.2.1 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铁素体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2.2 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铁素体合金的特点
        1.2.3 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铁素体合金的制备
    1.3 Ti和Mn对铁素体合金的作用
        1.3.1 Ti对铁素体合金的作用
        1.3.2 Mn对铁素体合金的作用
    1.4 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铁素体合金的强化机理
        1.4.1 弥散强化
        1.4.2 固溶强化
        1.4.3 晶界强化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原料和设备
    2.3 主要分析检测方法
        2.3.1 物相分析
        2.3.2 硬度测试
        2.3.3 室、高温拉伸性能测试
        2.3.4 光学显微镜(OM)观察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2.3.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
第3章 Ti含量对NiAl/Ni_2AlMn共强化铁素体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流程
    3.3 含Ti铁素体基合金的制备
    3.4 Ti含量及时效时间对铁素体基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显微硬度
        3.4.2 室温拉伸试验
        3.4.3 高温拉伸试验
    3.5 时效样品析出相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Ti含量对NiAl/Ni_2AlMn共强化ODS铁素体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流程
    4.3 含TiODS铁素体合金的制备
    4.4 Ti含量及时效时间对ODS铁素体基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显微硬度
        4.4.2 室温拉伸试验
        4.4.3 高温拉伸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论文

四、铁基航空合金的新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激光沉积TiB2/Fe64Ni36因瓦基原位复合涂层研究[D]. 邓楚祥.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粉末冶金气门座圈材料发展及其失效分析[J]. 程继贵,陈闻超,陈鹏起. 粉末冶金工业, 2021(03)
  • [4]Fe(Cu)SiBPC系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覃育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5]ZTA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研究[D]. 王晓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选区激光熔化制备Hastelloy X的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D]. 张庆霞. 山东大学, 2021(12)
  • [7]电渣重熔大型IN718镍基合金铸锭合金元素氧化控制的基础研究[D]. 段生朝.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8]累积叠轧焊法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D]. 王少华.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9]强电场和辐照对非晶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D]. 武加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Ti含量对Fe-Cr-Ni-Al-Mn系铁素体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研究[D]. 吕再捷.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对铁基航空合金的新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