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移植的进展

肾上腺移植的进展

一、肾上腺移植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苗佳宁,张斯萌,李志杰[1](2021)在《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探讨其相对于传统皮下异位肿瘤移植模型的优势。方法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开腹接种于SCID-Beige小鼠左侧肾上腺周围脂肪内,并分别在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21、28天取瘤组织,与传统皮下异位移植的肿瘤比较成瘤率、肿瘤生长速度及组织病理等指标。结果注射相同数量肿瘤细胞后,原位移植鼠成瘤率在3个取材时间点均为100%,而皮下异位移植鼠成瘤率在3个取材时间点分别为33%、67%、78%,原位移植瘤成瘤率高于皮下异位移植瘤。接种肿瘤细胞的第14、21、28天原位移植瘤肿瘤体积分别为(116.21±78.82)、(245.32±97.31)、(3091.21±2042.39)mm3,皮下异位移植瘤肿瘤体积分别为(7.26±6.04)、(41.67±38.52)、(292.14±167.12)mm3,与皮下异位移植瘤相比,原位移植瘤生长速度更快、种瘤体积更大。肿瘤组织HE染色提示原位移植瘤肿瘤组织较皮下异位移植瘤肿瘤细胞密度更大。结论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技术可行,与皮下异位移植瘤模型相比具有成瘤率高、肿瘤生长速度快的优势;比皮下异位移植瘤更符合临床神经母细胞瘤生长位置,为深入研究神经母细胞瘤提供更准确和高效的动物模型。

张笑寒,谢炎,孙纪三,蒋文涛[2](2021)在《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一例》文中研究表明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鲜有报道, 临床上具有症状不典型, 发现不及时, 预后不良等特点, 诊疗上存在挑战。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经过, 并简要汇总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 探讨新发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案, 旨在为临床今后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提供参考。

韩蕊[3](2021)在《神经母细胞瘤原位及皮下小鼠模型的构建及成瘤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颅外实体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的胚胎交感肾谱系,是种特殊且复杂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虽该肿瘤的手术及化疗手段不断在改良,但仍是导致0~5岁儿童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所有儿童肿瘤的15%。表现出典型的生物学、临床、形态学和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有自发肿瘤消退和对标准化抗癌治疗的无反应的极端现象,使其成为临床转化研究的焦点,目前针对NB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发病机制的探索,关键致病因子的发现,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无论是致病机制的探索,还是新药开发与筛选都离不开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开发。目前,NB动物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具特征的是Th-MYCN转基因小鼠模型,在评估肿瘤发生的驱动因素以及评估相关基因对肿瘤进展的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用于体外研究成果的验证与药物筛选等,作为一种实验工具为研究者提供平台与便利,但少有研究专门探究该肿瘤皮下与原位肿瘤模型的区别与应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原位移植瘤模型与皮下异位移植瘤模型,探究两种模型是否在成瘤情况,转移情况,肿瘤异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试图寻找差异形成的原因,为今后肿瘤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根据两种肿瘤模型的特点结合研究目的选择更合适的肿瘤模型。研究目的: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CG小鼠中构建肾上腺原位移植瘤与皮下异位移植瘤模型,研究两种NB小鼠模型的肿瘤发生、发展特性及其潜在的机制,探索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便于根据后续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为相关肿瘤模型的建立及抗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策略。研究方法:构建稳定表达Luc-ds Red的SH-SY-5Y细胞系,制成1×105/20(?)l及1×105/100(?)l的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NCG小鼠俯卧位左侧肾上腺及背部靠近右侧后肢皮下,建立原位移植瘤和皮下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肿瘤增长、肿瘤转移,小鼠存活情况及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种肿瘤模型小鼠外周血中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的含量变化,为探究造成两种肿瘤模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我们将第一批次模型小鼠的肿瘤消化成单细胞,作为二批次小鼠的接种肿瘤细胞的来源,继而构建了第二批次原位及皮下荷瘤小鼠模型,利用RT-PCR检测与神经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几种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表达Luc-ds Red的SH-SY-5Y细胞系。2、成功构建了两个批次的神经母细胞瘤的原位移植瘤模型与皮下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成瘤率100%。3、相比皮下移植瘤模型,原位移植瘤模型具有更高的成瘤速率,倾向于种植性转移,多转移至肠系膜和肠管,小鼠存活时间短,多数死于血性腹水,而皮下移植瘤则倾向于血管转移,多转移至肺脏中,生存时间相对较长。4、皮下荷瘤小鼠体内MDSC出现较早,但持续时间不长,在14天时,皮下及原位荷瘤小鼠的MDSC含量接近,14天之后呈现出原位荷瘤小鼠MDSC含量高于皮下的趋势。5、环磷酰胺可以有效的控制NB肿瘤细胞的生长,可以有效的延长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并且原位肿瘤细胞对CTX更为敏感。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结果可知,相比原位肿瘤,皮下肿瘤中的PHOX2B(P<0.001)和Gab2(P<0.001)均存在显着的下调。研究结论:成功构建了皮下及原位移植瘤模型,证实相比接种于皮下的肿瘤而言,接种于原位则具有更快的成瘤速率,借助肾上腺原位生长环境,能更好的模拟人的NB肿瘤的发展规律,可为神经母细胞瘤的发展和转移等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可基于两种模型的区别及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更合适的NB模型。

高强[4](2021)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即急性脑梗死,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适应证严格、时间窗短、出血和再灌注损伤风险高,其临床效果受到限制。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中风独具优势。中医认为痰热腑实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为常见的证型,而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代表性方剂。星蒌承气汤“脑病治肠”、“上病治下”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菌-肠-脑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临床试验及系统性综述已证实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确切临床疗效与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效应机制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肠道微生态理论,深入探讨缺血性中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目的:基于中医“上病治下”理论与现代医学“菌-肠-脑轴”理论,(1)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全面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机制;(2)明确具有“化痰通腑”作用的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与通路;(3)探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通腑”与“通便”差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4)观察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菌-肠-脑轴的影响,验证星蒌承气汤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假说。方法:(1)借助TCMSP、BATMAN-TCM、ETCM及TCMID等数据库收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应用STITCH等对未找到靶点的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通过6个数据库挖掘缺血性卒中的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对交集靶点进行高级功能分析,并用cytoscape3.6.0构建PPI、化合物-靶点及药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星蒌承气汤(XCD)组、尼莫地平(Nim)组及舒泰清(PG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和TUNNEL染色,综合评价星蒌承气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运用ELISA、W 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网药关键靶点与通路;(3)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XCD组、Nim组与PG 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分别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及其受体GPR43、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NE及TH、血清MTL、脑IBA-1及GFAP、血清炎症因子)进行分析;(4)雄性C57BL/6小鼠在术前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剔除肠道菌群后,随机分为:伪无菌假手术(ABX-Sham)组、伪无菌模型(ABX-MCAO)组以及伪无菌中药(ABX-XCD)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染色以及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观察中药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星蒌承气汤包含51个活性成分及44个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交集靶点。高级功能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与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调控、炎症反应、内皮屏障的建立以及对脂肪酸的反应有关。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有10条关键KEGG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得到AKT 1,PTGS2,TNF,TP53,CASP3,IL1B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对接能力。(2)星蒌承气汤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的影响:①神经功能评分:与MCAO组相比,XCD组及Nim组术后48h及72h Longa评分降低(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②除胶实验:XCD组和Nim组术后48和72h的接触和去除胶带时间缩短(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③TTC染色:XCD组梗死面积下降(P<0.05),Nim组及PGE组未见变化。④TUNNEL:MCAO组梗死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XCD组和Nim组TUNEL阳性染色减少(P<0.05)。⑤网络药理学验证:XCD组及Nim组TNF-α含量具有下降趋势(P>0.05);XCD组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具有升高趋势。AKT蛋白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3)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肠道菌群:与MCAO组相比,XCD组α多样性有升高趋势,Nim组及PGE组无显着变化。β多样性显示MCAO组与Sham组PCoA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MCAO组拟杆与变形杆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显着减少;XCD组拟杆菌比例显着降低,疣微菌门显着增加,Nim组变形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进一步降低,PGE组菌群组成与MCAO相似,变形杆菌略降低。此外,XCD组Akkermansia比率增加,Nim组Klebsiella增加最为显着,而 PGE 组 Parabacteroides 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较为显着。②SCFAs 及GPR43:MCAO组的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XCD组丁酸含量增加(P<0.05)。XCD组及Nim组G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自主神经途径:XCD组NE有下降趋势,PGE组NE有上升趋势(P>0.05)。MCAO组及PGE组TH蛋白表达上升(P<0.05),XCD组及Nim组TH表达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④神经内分泌途径:MCAO组MTL显着升高(P<0.05),PGE组有升高趋势(P>0.05),XCD组及Nim组MTL显着下降(P<0.05)。⑤免疫途径: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显着活化,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梗死周边区域向病变部位募集,而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MCAO组降低。MCAO 组 TNF-α、IL-17A、IL-22 升高(P<0.05),而 XCD 和 Nim 组的 IL-10显着升高(P<0.05),TNF-α、IL-17A 和 IL-22 降低。(4)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神经保护作用:与ABX-MCAO组相比,ABX-XCD组在Longa评分、除胶实验及TTC染色等方面未见显着变化(P>0.05)。②肠道菌群:ABX-MCAO和ABX-XCD组的α多样性低于ABX-Sham,PCoA分析显示ABX-XCD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组成与AB X-MCAO组相似。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ABX组中,小鼠的微生物区系均以变形杆菌为特征,这与正常小鼠有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MCAO组富集了更多的病原体或机会性病原体,包括Bacteroidetes,EscherichiaShigella与Helicobacter,而 XCD富集了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条件致病菌如Streptococcus,Lact ococcus,Morganella,Klebsiell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等在 ABX-XCD组富集显着增多。PGE组富集菌群主要有oSelenomonadales、cNegativicutes、gRomboutsia及fPeptostreptococcaceae。③SCFAs 及 GPR43:ABX-XCD 的丙酸显着下降(P<0.05)。ABX-MCAO 组 GPR43 表达显着上调(P<0.05),ABX-XCD 组 G 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④自主神经途径:ABX-XCD组NE含量未见显着变化(P>0.05),TH蛋白表达未见显着变化(P>0.05)。⑤神经内分泌途径:ABX-MCAO组MTL升高趋势(P>0.05),ABX-XCD组MTL未见显着变化(P>0.05)。⑥免疫途径:ABX-XCD组IL-22显着升高(P<0.05),IL-17A有降低趋势(P>0.05),余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ABX-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活化,ABX-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ABX-MCAO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其对伪无菌小鼠中风模型则未发现确切的脑保护效应,说明其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实现的。其具体机制包括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强肠道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表达,增加血液IL10、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及MTL水平,最终减少梗死区域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中风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风后便秘患者,仅仅“通便”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药“化痰通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田叶红[5](2021)在《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文中认为神经新生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获得性特征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技术特异性操控乳腺癌神经,激活交感神经促进乳腺癌进展,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乳腺癌生长。神经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阻断神经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标。然而,目前针对神经生长的相关因子及受体的抑制剂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围刺为传统中医刺法,可沟通局部经脉、络脉、浮络和皮部之间的联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针对肿瘤的围刺,即以肿瘤局部为中心,沿肿瘤边缘进行多针包围性针刺。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围刺后肿瘤组织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明显增多,与抑瘤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参与调控了肿瘤内的轴突导向因子Sema3a表达,提示围刺可能影响肿瘤神经。但围刺是否能够调控肿瘤神经及相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临床应用角度,对围刺疗法及瘤周注射在肿瘤的运用和疗效进行整理、总结;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梳理和总结了肿瘤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不同围刺法对乳腺癌移植瘤肿瘤生长及癌细胞凋亡的影响;2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NTs)及相应受体的影响;3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获取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的候选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4以p75NTR为突破口,通过电针围刺后抑制p75NTR信号转导,观察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神经、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一分为TG组(模型组)、ETG组(电针围刺组)、ATG组(毫针围刺组),TG组小鼠每天抓握3min,ETG组予电针围刺3min/天,ATG组予毫针围刺3min/天,于干预后1周、2周、3周取材,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较电针与毫针围刺对肿瘤生长、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二分为TG组、ETG组、NG组(空白组)、ENG组(空白电针组),TG组、ETG组干预同实验一,NG组、ENG组均为正常小鼠,其中NG组每天抓握3分钟,ENG组电针围刺,其针刺部位、方法与ETG组一致,通过HE、IHC、ELISA检测,以明确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NTs及受体的影响。实验三样本来自实验二,取TG组与ETG组干预1周的肿瘤组织冰冻样本,每组各3个,共6个样本用于有参转录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以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基于前期研究电针围刺对p75NTR的上调作用,实验四分为TG组、ETG组、ETTG组(TP组,即p75NTR抑制剂组),TG组、ETG组干预同前,ETTG组电针干预同ETG组,并在电针后15分钟腹腔注射p75NTR受体抑制剂TAT-Pep5(75μg/kg·d),以明确抑制p75NTR信号传导对肿瘤神经、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电针与毫针围刺抑制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比较(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ETG组肿瘤生长最慢,TG组最快,ATG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在实验干预第15天,三组肿瘤生长曲线开始趋于一致。肿瘤体积的组间比较显示,E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5-18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A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6-14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2)三个取材时点的瘤重比较,ETG组瘤重最小,TG组瘤重最大,ATG组瘤重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3)在三个取材时点,ETG组抑瘤率分别为36.93%、46.49%、27.89%,ATG组抑瘤率分别30.79%、26.61%、21.67%。(4)TUNEL染色结果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高于ATG组与TG组(p<0.05),且在实验干预2周的凋亡指数最高,ATG组的凋亡指数与TG组相当。2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的影响(1)HE染色、IHC标记PGP 9.5均提示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有神经支配。(2)β3-tubulin+神经:ETG组β3-tubulin+神经束在实验干预1周、2周均少于TG组,至实验干预3周两组无差别;ETG组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多于TG组;IPP半定量分析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β3-tubulin+表达面积均显着少于TG组(p<0.05)。(3)TH+交感神经:TH+神经纤维呈细丝状,分布于肿瘤间质,且多围绕在血管周围,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TH+神经纤维均显着少于TG组。(4)血清神经递质:ENG组NE、ACH、AD较NG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干预3周的AD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ETG组NE、ACH、SP含量较TG组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第3周NE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肿瘤组织神经递质: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E含量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G组 ACH水平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NTs:NGF、BDNF、NT-3、NT-4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组间比较均无差异。(7)肿瘤组织NTs:E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NGF含量均明显高于TG组(p<0.05),ETG组在干预3周的NT-3水平显着高于TG组(p<0.05),BDNF、NT-4水平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ETG组proNGF相对表达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高于TG组(p<0.05)。(8)NTs相关受体: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p75NTR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TrkA、TrkB相对表达量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3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相较于TG组,ETG组共获得116个差异基因,其中66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死亡与稳态、氧化应激、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神经、免疫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其中在神经的生物学过程中,包含四个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通路和一个神经轴突导向通路,涉及1 1个差异基因,5-HT2、VGCC、COX、TRPC1、Ablim 下调,Gi/o、PLA2、GLS、CREB、Boc、Netin-G2上调,涵盖胞吐、钙离子内流、神经兴奋性、神经保护、轴突导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馈抑制调节、突触可塑性等生物学功能。4 p75NTR介导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腹腔注射TAT-Pep5以抑制p75NTR信号传导,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癌细胞凋亡的影响。(1)β3-tubulin+神经:ETTG组β3-tubulin+神经总数和神经纤维较ETG组和TG组均有减少趋势(p>0.05),而β3-tubulin+神经束比ETG组和TG组有增多趋势(p>0.05),此外,ETTG组在实验干预1周、2周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着高于ETG组(p<0.05)。(2)TH+神经:ETTG组TH+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多于ETG组(p<0.05);ET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TH+神经纤维与TG组相当,至干预3周明显少于TG组(p<0.05)。(3)肿瘤组织神经递质(NE、ACH):ETTG组肿瘤组织NE含量介于TG组与ETG组之间;ETTG组肿瘤组织ACH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高于ETG组,其中实验干预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TG组无差异。(4)肿瘤组织NGF、proNGF: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GF含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在实验干预1周与ETG组相当,2周显着低于ETG组,3周高于ETG组;对于proNGF,在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proNGF表达均与ETG组相当,而显着高于TG组(p<0.05)。(5)肿瘤生长:ETTG组瘤体、瘤重均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的抑瘤率显着低于ETG组(p<0.05)。(6)癌细胞凋亡: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凋亡指数均显着低于ETG组(p<0.05),而与TG组相当。结论:1单纯电针与毫针围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电针围刺较毫针围刺抑瘤作用更强、更持久,其中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之一为癌细胞凋亡增加。2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新生、抑制神经浸润(PNI)和交感神经形成,调节肿瘤组织神经递质(ACH、AD、NE)、NTs(NGF、proNGF、NT-3)水平,上调 p75NTR 表达,可能为电针围刺抑瘤潜在分子机制。3电针围刺可能通削弱胞吐、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及通过促进神经保护和轴突导向而诱导神经轴突生成,以调控肿瘤微环境。4电针围刺上调p75NTR/proNGF信号转导诱导癌细胞凋亡而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经由p75NTR介导以抑制PNI和交感神经支配,下调肿瘤组织NE、ACH水平,以调控肿瘤微环境而发挥间接抑瘤作用。

王梦文[6](2021)在《肾上腺脊髓神经病的临床、遗传及影像学分析》文中认为前言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是一种罕见的过氧化物酶体病,致病基因为位于X染色体上的ABCD1基因,呈X连锁隐性遗传,其致病突变可导致血浆及组织中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s,VLCFA)的异常堆积,尤其是脑、脊髓、肾上腺及睾丸。临床表型上,ALD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亚型包括脑型ALD、肾上腺脊髓神经病(Adrenomyeloneuropathy,AMN)、单纯Addison病、无症状型和杂合子携带者,以AMN为最为常见,成年期起病,以双下肢僵硬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呈慢性进展病程,神经系统影像学多正常或仅出现锥体束的异常信号,脊髓萎缩是常见的非特异性征象,可作为评估病情进展的指标。由于其临床异质性明显,临床与影像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存在较多重叠,单靠临床表现难以诊断,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使得多种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更加简便准确。本文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156例痉挛性截瘫的病例中共发现10例肾上腺脊髓神经病的患者,完善家系共分离验证及VLCFA检测,分析其临床及生化特点,并对其中5例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应用定量MRI技术来表征和量化患者脊髓结构的变化,分析MRI测量结果与这些患者的临床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为156例表现为痉挛性截瘫的患者。抽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对HSP已知致病基因阴性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通过人群突变频率过滤、家系共分离分析、软件致病性预测等多种手段对变异位点进行筛选,并根据ACMG指南对筛选后的变异位点进行解读;2.对发现携带ABCD1基因突变的先证者及携带者采用气相色相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血浆VLCFA含量;3.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分析各个家系临床特点及血浆VLCFA水平;4.对5例患者及相应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临床量表的评估及脊髓的核磁共振检查,计算各脊髓节段横截面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156个痉挛性截瘫的病例中共筛出10例携带ABCD1基因突变的AMN患者,包括6个已报道突变(c.251C>T、c.421G>A、c.796G>A、c.1849C>T、c.1876G>A、和c.521A>G)及4个新突变(c.217C>T,c.497T>C,c.526_528del TCC及c.1969_1987delins T),家系共分离验证均成功;2.所有AMN患者均成年期起病,以慢性进展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4名先证者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症状,5名先证者出现二便障碍。所有患者的VLCFA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以C24:0/C22:0、C26:0/C22:0升高明显,同时大部分女性携带者VLCFA水平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在颅脑影像上有2名先证者出现锥体束的异常信号;3.与正常对照相比,AMN患者的颈髓、胸髓各节段均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其中以C4差异最大、T9差异最小。结论1.肾上腺脊髓神经病在痉挛性截瘫中占一定的比例:10/156;2.对临床上表现为痉挛性截瘫的患者,尤其是男性,应及时进行极长链脂肪酸的筛查,必要时行ABCD1基因检测,以鉴别ALD;3.AMN患者均出现明显的脊髓萎缩,且脑部受累也是预后不良的指标,因而在随访期间,应定期进行脑部及脊髓核磁共振检查以监测病情进展。

马启明[7](2021)在《最佳血管解痉药的筛选及法舒地尔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皮瓣移植是修复组织缺损最常用的方式,皮瓣移植术后最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血管痉挛,而顽固性的血管痉挛将严重影响移植物的血运循环,造成局部缺血或瘀血,进行性的导致皮瓣坏死。因此解决皮瓣移植术后的血管痉挛进而提高皮瓣存活率是一个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研究如何解决重建术后血管痉挛的着手点是筛选最佳解痉挛药物,通过局部用药的方式,观察多种药物对痉挛血管的灌注影响。本课题以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两种血管痉挛的模型,在模型上分别筛选出能够减少痉挛持续时间、形成超灌注的最佳解痉药物,并初步探讨其解痉机制。随后把两种血管痉挛模型筛选出的最佳解痉药物所涉及的解痉关键蛋白抑制剂应用于皮瓣移植术,观察术后皮瓣血流灌注量、皮瓣存活率、痉挛相关蛋白(Rho A和CPI-17α(T38))的影响。方法1.建立去甲肾上腺素诱发的神经源性股动静脉痉挛模型,利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仪(LSCI)记录其基础灌注值,诱发痉挛后记录其痉挛灌注值,随后分别施加7种常见的血管扩张剂,生理盐水作对照组,计算出痉挛持续时间和超灌注时间。选择解痉效果最好的两种药物,在术后3天取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Rho A和CPI-17Aα(T38)蛋白的表达情况。2.建立机械诱发的肌源性股动静脉痉挛模型,利用LSCI记录其基础灌注值,诱发痉挛后记录其痉挛灌注值,随后分别施加9种常见的血管扩张剂,生理盐水作对照组,计算出痉挛持续时间和超灌注时间。选择解痉效果最好的两种药物,在术后3天取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Rho A和CPI-17Aα-(T38)蛋白的表达情况。3.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基础组、生理盐水组和抑制剂组)。首先建立大鼠背部皮瓣模型(3×9cm),在皮瓣掀起后分别局部施加生理盐水和抑制剂(法舒地尔),基础组并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术后3天观察生理盐水组和法舒地尔组皮瓣存活率及Choke I、II区的血流灌注量。术后7天取Choke II区皮瓣进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Rho A和CPI-17Aα-(T3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去甲肾上腺素诱发的股动静脉痉挛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股动脉痉挛后,其血流量下降了约92%,在应用7种药剂后,2%利多卡因一直处于痉挛状态。就缩短动脉血管痉挛持续时间的功效而言,其余7种药物可分为:硝普钠=前列腺素E1﹤酚妥拉明=罂粟碱﹤10%硫酸镁﹤维拉帕米﹤生理盐水。仅有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达到超灌注状态,且前者超灌注时间显着较短(P<0.001);(2)股静脉痉挛后,其血流量下降了约73%,就缩短静脉血管痉挛持续时间的功效而言,7种药物可分为:前列腺素E1=硝普钠﹤罂粟碱=10%硫酸镁=酚妥拉明﹤维拉帕米﹤生理盐水。从超灌注时间来看,仅有前列腺素E1、硝普钠和罂粟碱达到超灌注状态,而前列腺素E1的超灌注时间均数短于其余两组(P<0.001);(3)术后3天取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组的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组血管表达少量Rho A,主要集中在血管平滑肌层,在滴加NE后,血管平滑肌层Rho A表达显着升高(P<0.001),施加硝普钠或前列腺素E1后,其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CPI-17α(T38)的表达趋势与Rho A相似,NE组与基础组相比,CPI-17α(T38)蛋白水平显着升高,添加SNP和PGE1后,其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2.机械诱发的肌源性股动静脉痉挛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钝性剥离后股动脉灌注下降约88%。9种解痉药的解痉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显着缩短(P<0.001)。就缩短动脉痉挛时间而言,10种药物分别为:10%硫酸镁=12%利多卡因<氨力农=硝普钠<罂粟碱=酚妥拉明=2%利多卡因<维拉帕米<生理盐水<前列腺素E1<生理盐水。10%硫酸镁组和12%利多卡因组痉挛持续时间最短,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206)。只有10%硫酸镁和12%利多卡因可导致超灌注。前者灌注时间为620±29s,明显短于后者(1142±45s)(P<0.001);(2)钝性剥离后股静脉灌注下降约88%。除前列腺素E1组外,其余各组的痉挛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P<0.001),前列腺素E1组的痉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95)。就缩短静脉痉挛持续时间而言,10种药物的解痉挛效果依次为:10%硫酸镁=12%利多卡因<氨力农=酚妥拉明<罂粟碱<2%利多卡因=维拉帕米=硝普钠<前列腺素E1=生理盐水。10%硫酸镁与12%利多卡因无显着性差异(P=0.722)。仅有10%硫酸镁可以达到达到超灌注(1100±22s);(3)术后三天取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组的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组血管表达少量Rho A,主要集中在血管平滑肌层,在血管钝性剥离手术操作后,血管平滑肌层Rho A表达显着升高(P<0.005),施加10%硫酸镁或12%利多卡因后,其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CPI-17α(T38)的表达趋势与Rho A相似,手术组与基础组相比,CPI-17α(T38)蛋白水平显着升高,添加10%硫酸镁或12%利多卡因后,其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3.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应用于皮瓣移植研究显示:(1)生理盐水组的皮瓣存活率69.4±14.2%,法舒地尔组的皮瓣存活率为93.1±4.0%,法舒地尔组的皮瓣存活率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P=0.002);(2)皮瓣Choke I: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28.1±8.7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为56.6±10.7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P<0.001)。Choke II: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16.4±5.4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为39.3±7.8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P<0.001);(3)与基础组相比,生理盐水组Rho A和CPI-17α(T3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3,P<0.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法舒地尔组的Rho A和CPI-17α(T38)水平明显降低(P=0.047,P=0.004)。结论神经源性血管痉挛的最佳解痉剂为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肌源性血管痉挛的最佳解痉剂为10%硫酸镁和12%利多卡因。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应用于皮瓣移植术,可显着提高血流灌注和皮瓣存活率。

霍建玮[8](2021)在《拮抗剂方案晚卵泡期孕酮升高应对策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在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tagonist,Gn RH-A)方案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hyperstimulation,COH)过程中,常出现晚卵泡期孕酮提前升高现象,孕酮的提前升高会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导致种植窗前移,使胚胎发育与子宫内膜不同步,新鲜胚胎移植的妊娠率降低。本研究探讨应用地塞米松或减少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剂量能否降低孕酮的升高水平,提高新鲜胚胎移植率,并分析其对助孕治疗结局的影响,为解决临床晚卵泡期孕酮升高问题提供思路和有效途径。【方法】将拮抗剂方案Gn启动日血清孕酮(Progesterone,P)≤0.5ng/ml,Gn第5-6天后P≥0.6ng/ml,或Gn启动日P介于0.5-1.0ng/ml,Gn第5-6天后P高于启动日水平的10%,定义为晚卵泡期孕酮有升高趋势。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1380例此类患者的临床数据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其分为A组(对照组):565例,按本中心常规进行促排卵,不做任何其它处理;B组(地塞米松组):141例,COH第4-5日开始每日口服地塞米松0.75mg至扳机日;C组(Gn减量组):539例,COH第6-8日开始每日Gn使用量减少约12.5-75单位至扳机日;D组(Gn减量+地塞米松组):131例,COH第4-5日开始每日口服地塞米松0.75mg,Gn第6-8日开始每日Gn使用量减少约12.5-75单位至扳机日。比较四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性激素水平、双侧卵巢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比较各组血清孕酮、雌二醇(estradiol,E2)在使用Gn启动日、使用Gn第4-5日、使用Gn第6-8日及扳机日4个时间点的变化,及Gn启动剂量、Gn总量、Gn天数、子宫内膜(endometrium,Em)厚度。比较四组之间实验室结局(获卵数、获卵率、MII卵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数、优质囊胚率)、妊娠结局(因孕酮升高取消移植周期率、新鲜胚胎种植率、新鲜胚胎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分析应用地塞米松、减少Gn剂量这两种方法控制孕酮升高的效果及对助孕治疗结局的影响,应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即年龄、BMI、AMH、AFC、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之间因孕酮升高取消移植周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B组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均较A组因孕酮升高取消移植周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晚卵泡期添加地塞米松未能降低因孕酮升高取消移植周期率,晚卵泡期减少Gn使用剂量可以达到降低因孕酮升高取消移植周期率的目的。实验室及临床结局方面,四组之间获卵数、获卵率、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新鲜胚胎种植率、新鲜胚胎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之间MII卵率、2PN受精率、囊胚形成数、优质囊胚数、优质囊胚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组间两两比较,B组较A组囊胚形成数、优质囊胚数、优质囊胚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2PN受精率、囊胚形成数、优质囊胚数、优质囊胚率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MII卵率、2PN受精率、优质囊胚数、优质囊胚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减少Gn剂量控制晚卵泡期孕酮升高可能有利于改善胚胎质量。四组之间各时间点孕酮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启动日B、C、D三组孕酮水平与A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D组孕酮较C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Gn4-5日B组孕酮高于A组(P<0.05),使用地塞米松2-3天后,B组孕酮低于与A组,继续使用地塞米松,扳机日B组孕酮高于A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Gn6-8日孕酮高于A组,开始减少Gn剂量,在扳机日,C组孕酮水平均低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在Gn4-5日口服地塞米松,在Gn第6-8日开始减少Gn量,在扳机日孕酮水平低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使用地塞米松对降低卵泡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孕酮作用不明显。适当地减少促性腺激素水平,可能通过减少卵泡来源的孕酮,降低孕酮的升高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n总量与扳机日孕酮水平升高(P≥1.4ng/ml)呈正相关,使用地塞米松与降低扳机日孕酮升高水平无相关性。【结论】(1)拮抗剂方案在早卵泡期添加地塞米松会降低孕酮升高,但是继续使用不会降低晚卵泡期孕酮升高水平,添加地塞米松不会降低因孕酮升高取消移植周期率。(2)拮抗剂方案中减少Gn剂量可降低晚卵泡期孕酮升高水平,降低了因孕酮升高取消移植周期率。(3)晚卵泡期适当的减低Gn剂量可改善胚胎质量,有利于提高胚胎发育潜能。

谢喜哪[9](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从本中心2007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ESRD不伴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归为不伴腹水组(A组)];从同期收治ESRD伴少量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归为少量腹水组(B组)]。以A、B组为对照组,收取同期收治的30例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大量腹水组(C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等,并随访总结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的转归。【结果】1、原发病比较,A、B、C组狼疮性肾炎比例分别为0.0%、3.3%、20.0%,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分别为80.0%、53.3%、30.0%,合并肝硬化比例分别为0.0%、3.3%、30.0%,C组与A、B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C组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20.0%vs 1.67%)较高,合并糖尿病(30.0%vs10.0%)、门脉高压(16.7%vs 0.0%)及脾功能亢进(13.3%vs 0.0%)比例较高(P<0.05)。2、A、B、C组术前平均尿量分别为(1415.8±477.5)ml、(927.7±546.5)ml、(872.7±567.5)ml,B、C组尿量少于A组(P<0.01);A、B、C组心包积液比例分别为16.7%、30.0%、56.7%,心衰比例分别为5.0%、10.0%、40.0%(P<0.01);血浆白蛋白≤30g/L者A、B、C组分别为10.0%、40.0%、73.3%(P<0.01);D-二聚体≥2mg/L者A、B、C组分别为15.0%、20.0%、43.3%,CRP≥7.2mg/L者A、B、C组分别为16.7%、33.3%、36.7%,B、C组CRP明显高于A组;C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P<0.01)。3、三组术后近期与6个月远期发生腹膜炎、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腹透液渗漏、肠穿孔、肠梗阻、导管移位、导管破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低血压、导管出口感染及隧道炎、引流不畅、胸腹瘘、急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C组PD前e GFR中位数分别为5.0ml/(min·1.73m2)、5.5ml/(min·1.73m2)、8.8ml/(min·1.73m2)(P<0.01);PD后3个月e GFR中位数分别为6.4ml/(min·1.73m2)、6.8ml/(min·1.73m2)、11.4ml/(min·1.73m2),C组仍明显高于A、B组(P<0.01),至PD后6个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D6个月后三组Kt/V分别为1.78±0.42、1.76±0.58、1.89±0.67,Ccr中位数分别为80.2L/(w·1.73m2)、71.9L/(w·1.73m2)、77.9L/(w·1.73m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PD术后腹胀、水肿明显改善,术后6月血尿素氮下降(P<0.05),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较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超过6月26例(86.7%),6个月、1年存活率分别为90.0%、80.0%,PD超过1年22例(73.3%),超过3年11例(36.7%),超过5年4例(13.3%),其中最长透析龄为125月。【结论】1、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肝硬化比例高。与不伴腹水患者相比,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比例也较高。2、PD治疗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与少量腹水组及不伴腹水组患者相当。3、PD是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PD6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透析充分性良好,可作为其长期透析治疗方式。

张轩[10](2018)在《ADRB2介导慢性应激调控胃癌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位列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胃癌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发病率高于欧美,2017年我国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提示我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第二位,每年新增胃癌病例数约40%发生在中国。男女发病率之比约2:1,发病年龄高峰为5060岁,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诸多因素导致胃癌地域分布差别的不均一性,其中环境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现今,随着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社会心理因素对肿瘤的影响愈发引起众多学者关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社会心理压力可以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降低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心理干预和免疫治疗已构建为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分,但鉴于缺乏显效的治疗靶点,临床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尚未达成一致。因此,深入研究精神心理应激如何引发胃癌发生、促进其发展以及转归调控,从而为应激相关胃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机体感受应激刺激后,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反应并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AM)释放儿茶酚胺类等交感神经递质,对肿瘤细胞生长、微环境血管生成实施影响。诸多研究及临床证据亦表明SAM的活化、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增高对多种实体肿瘤的生长、转移均有促进效应,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发挥其诸多生理效应是经由结合并激活细胞表面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将胞外的信息传递至胞内从而引发其后续一系列效应。近年来诸多体外研究证实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可抑制乳腺癌、口腔癌和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因此有必要研究机体在慢性应激状态下,胃癌细胞表面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活化后对其发挥哪些生物学调控效应。本研究首先通过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各型ADRB的表达水平,从而进一步确立何种ADRB的激活介导了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对胃癌的生长调控。从而着重研究该类ADRB的活化通过何种方式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并通过构建慢性应激模型,来深入研究各型ADRB激动剂、阻断剂及ADRB2干扰在这一模型中对胃癌的发展、转移是否发挥进一步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明确慢性应激状态能否对胃癌的发展、转移实施影响,而且更可为临床治疗胃癌、改善病患预后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首先RT-PCR验证各型ADRB在人胃粘膜细胞、各胃癌细胞系表达情况,Western-blot进一步验证。2.临床标本进一步验证胃癌组织中ADRB2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关系。3.根据验证结果,利用体内、体外实验方法评价可能受ADRB2影响的胃癌生物学功能;4.不同浓度外源性ADRB激动剂、阻断剂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Edu实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细胞比例等实验方法,体外检测活化及阻滞ADRB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系增殖及存活能力的影响。构建sh-ADRB2慢病毒质粒、包装纯化慢病毒;通过ADRB2干扰胃癌细胞系进一步验证ADRB2信号通路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分析正常胃粘膜细胞株和胃癌细胞株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阻断及干扰ADRB2后胃癌细胞内cAMP变化;利用Western-blot检测胞内与细胞增殖、核转录相关的关键蛋白JNK、ERK、AP-1、NFκB、CREB、STAT3的表达情况,以及使用信号通路抑制剂观察是何种信号通路介导了上述作用,进一步机制层面进行验证。5.单纯慢性应激状态对裸鼠皮下成瘤能力、机体一般状态、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6-OHDA选择性损毁小鼠外周交感神经后,观察慢性应激对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激动和阻滞ADRB信号后对慢性应激状态下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ADRB1是否参与其中发挥效应;sh-ADRB2细胞系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改变。这些结果与体内HPA轴持续激活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分析观察体内胃癌细胞存活能力的调节。6.建立尾静脉注射转移瘤模型:验证慢性应激状态是否通过ADRB2影响胃癌细胞株在裸鼠体内的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blot进一步验证小鼠胃癌组织中与转移、侵袭相关VEGF、MMP-2、MMP-7、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ADRB2在胃癌中特异性高表达;胃癌组织中ADRB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2.慢性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类物质能够促进胃癌发展、转移,并且这些促进效应通过活化ADRB2信号实现。3.在体外实验中,我们采用双向调控ADRB2的活性,证实了ADRB2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激活ERK1/2,JNK MAPK信号通路及活化NF-κB,AP-1,CREB,STAT3等转录因子,从而调控胃癌细胞系的增殖和存活。4.ADRB2通过调控CyclinD1/CDK4/CDK6/p-Rb蛋白表达水平,影响胃癌细胞周期的进程;ADRB2通过影响Bcl-2家族、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介导胃癌细胞凋亡水平的调控。5.慢性应激状态可促进胃癌细胞体内增殖、转移能力。ADRB2阻滞剂可干扰胃癌细胞株体内成瘤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慢性应激对移植瘤的促生长作用。6.慢性应激致ADRB2信号通路激活后,移植瘤组织中VEGF、MMP2、MMP7、MMP9的表达均增强,且儿茶酚胺类激素可以增强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导致了血管形成、转移能力的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播散。ADRB2激动剂能够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在裸鼠体内肝肺转移能力,ADRB2阻滞剂能够明显抑制这种转移能力。7.ADRB2阻滞后可激活凋亡信号通路,从而促使胃癌细胞凋亡,继而衰减了胃癌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结论:本课题从体外胃癌细胞系、慢性应激动物实验模型和临床标本三个方面,首次证明了慢性应激状态下诱导ADRB2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在胃癌进展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在实验中我们发现,ADRB2的表达水平同肿瘤的大小、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正相关。激活ADRB2信号通路能够增强胃癌细胞系体外增殖、侵袭能力以及体内成瘤能力,而阻滞、干扰ADRB2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胃癌细胞凋亡;ADRB2信号激活后可引发胞内cAMP的过度聚集,从而激活ERK1/2,JNK MAPK通路和活化NF-κB,AP-1,CREB,STAT3等转录因子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及存活。以上研究为更好研究慢性应激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胃癌进展、转移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提示临床应用ADRB2阻滞剂可作为治疗胃癌一个新策略。

二、肾上腺移植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移植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细胞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注射细胞准备
        1.3.2 NB细胞接种
        1.3.3 术后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原位移植模型建立
    2.2 肾上腺原位移植瘤与皮下异位移植瘤组间成瘤情况比较
    2.3 两种不同成瘤方式肿瘤组织病理特点
3 讨论

(3)神经母细胞瘤原位及皮下小鼠模型的构建及成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神经母细胞瘤简介
        1.1.1 定义与危害
        1.1.2 流行病学与遗传学
    1.2 神经母细胞瘤的起源
    1.3 神经母细胞瘤关键基因
        1.3.1 MYCN
        1.3.2 Trk家族
        1.3.3 ALK
        1.3.4 PTPN11
    1.4 神经母细胞瘤信号通路
        1.4.1 PI3K/AKT/m TOR通路
        1.4.2 WNT信号通路
        1.4.3 P53-MDM2 信号通路
        1.4.4 ALK信号通路
        1.4.5 RAS-MAPK信号通路
    1.5 神经母细胞瘤的分期
        1.5.1 INSS分期系统
        1.5.2 INRG分期系统
    1.6 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与诊断
    1.7 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1.7.1 中低风险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
        1.7.2 高风险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
        1.7.3 复发型及难治型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
    1.8 神经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8.1 斑马鱼模型
        1.8.2 小鼠模型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菌株,质粒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慢病毒包装
        2.2.2 慢病毒感染NB细胞系
        2.2.3 流式分选阳性细胞
        2.2.4 肿瘤细胞注射液的制备
        2.2.5 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6 皮下异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7 利用小动物成像系统对小鼠成瘤及转移进行检测
        2.2.8 流式检测外周血中MDSC含量
        2.2.9 模型小鼠肿瘤消化的制备
        2.2.10 肿瘤消化液用于二次接种
        2.2.11 移植后小鼠体征检测
        2.2.12 CTX腹腔给药
        2.2.13 荧光色实时定量PCR
        2.2.14 免疫组化检测皮下及原位肿瘤组织增殖及凋亡情况
        2.2.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构建表达Luc-ds Red的 SH-SY-5Y细胞系
        3.1.1 PLVX-Luc-P2A-ds Red-MONOMER-N1 质粒序列对比
        3.1.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H-SY-5Y-Luc细胞生长状态
    3.2 构建原位移植瘤及皮下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
        3.2.1 小动物成像系统监测成瘤情况
        3.2.2 小动物成像系统检测肿瘤转移情况
        3.2.3 荷瘤小鼠外周血中MDSC含量变化情况
    3.3 第二批肿瘤小鼠的肿瘤接种
        3.3.1 第一批荷瘤小鼠肿瘤的消化,分选及接种
        3.3.2 第二批次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对比
    3.4 RT-PCR监测PHOX2B和 Gab2 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
    3.5 讨论
        3.5.1 原位移植瘤和异位移植瘤肿瘤的特性
        3.5.2 两种移植瘤模型中MDSCs的区别
        3.5.3 两种移植瘤模型来源的肿瘤细胞对环磷酰胺敏感性的差异
        3.5.4 皮下和肾上腺两种环境中生长的NB肿瘤中关键分子表达的差异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成绩
致谢

(4)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星蒌承气汤药效物质基础及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1 大黄
        1.1 中医认识
        1.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2 胆南星
        2.1 中医认识
        2.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3 瓜蒌
        3.1 中医认识
        3.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4 羌活
        4.1 中医认识
        4.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5 芒硝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
        2 菌-肠-脑轴
        3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5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
        6 卒中并发症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星蒌承气汤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2.2 星蒌承气汤化学成分及缺血性卒中靶点筛选
        2.3 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5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2.6 分子对接
    3 研究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潜在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结果
        3.2 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靶点及缺血性卒中靶点预测结果
        3.3 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4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3.5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
        4.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效应机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TUNEL法检测皮层梗死周围细胞凋亡情况
        2.8 脑组织ELISA
        2.9 脑组织Western blot
        2.10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对缺血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TNF-α的影响
        3.6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AKT、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星萎承气汤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代表方剂
        4.2 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脑保护作用及中医理论探讨
        4.3 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探讨
        4.4 卒中模型行为学选择
        4.5 星蒌承气汤与细胞凋亡
        4.6 网络药理学关键靼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5 小结
    实验二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取材及处理
        2.4 免疫组化
        2.5 免疫荧光
        2.6 ELISA检测
        2.8 肠道菌群分析
        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检测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受体的影响
        3.3 星蒌承气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4.2 星蒌承气汤对短链脂肪酸影响
        4.3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自主神经途径影响
        4.4 星蒌承气汤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
        4.5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免疫途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星萎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2.8 ELISA检测
        2.9 肠道菌群分析
        2.10 盲肠内容物SCFAs分析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肠道菌群
        3.5 短链脂肪酸
        3.6 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伪无菌模型建立及评价
        4.2 肠道菌群是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4.3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5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围刺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围刺治疗单纯性囊肿
        2 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
        3 围刺治疗其他良性肿瘤
        4 围刺治疗恶性肿瘤
        5 瘤周注射治疗恶性肿瘤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新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2 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与毫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新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6)肾上腺脊髓神经病的临床、遗传及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
致谢

(7)最佳血管解痉药的筛选及法舒地尔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神经源性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与解痉药的筛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机械性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与解痉药的筛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促进皮瓣存活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皮瓣移植术后血管痉挛机制与解痉挛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拮抗剂方案晚卵泡期孕酮升高应对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2.纳入和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四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2.四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2.1 四组患者促排卵情况比较
        2.2 四组患者促排卵过程中P、E_2水平比较
        2.3 四组患者实验室结局比较
        2.4 四组患者临床结局的比较
        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扳机日孕酮升高的因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促排卵过程中孕酮升高原因及对 IVF/ICSI 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ADRB2介导慢性应激调控胃癌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ADRB2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DRB2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DRB2介导慢性应激调控胃癌进展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Abbreviation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肾上腺移植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J]. 刘波,苗佳宁,张斯萌,李志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1(12)
  • [2]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一例[J]. 张笑寒,谢炎,孙纪三,蒋文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10)
  • [3]神经母细胞瘤原位及皮下小鼠模型的构建及成瘤特性研究[D]. 韩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4]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D]. 田叶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肾上腺脊髓神经病的临床、遗传及影像学分析[D]. 王梦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最佳血管解痉药的筛选及法舒地尔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的研究[D]. 马启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拮抗剂方案晚卵泡期孕酮升高应对策略探讨[D]. 霍建玮.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D]. 谢喜哪.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10]ADRB2介导慢性应激调控胃癌发展的机制研究[D]. 张轩.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肾上腺移植的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