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Bt棉花一成军1号

转基因抗Bt棉花一成军1号

一、转Bt基因抗虫棉一承君1号(论文文献综述)

谢倩雯[1](2020)在《[A1A1G2G2]异源四倍体棉花种质的创制及其色素腺体与棉酚性状的研究》文中指出棉花(Gossypium spp.)不仅是天然的纤维来源,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棉籽中含有高质量的油和蛋白质,但因同时含有对人和单胃动物有毒害作用的棉酚毒素,其综合利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比克氏棉(G.bickii,G1G1)、澳洲棉(G.australe,G2G2)、纳尔逊氏棉(G.nelsonii,G3G3)等原产于澳洲的野生二倍体棉种具有一种特殊的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即在休眠种子中无色素腺体,随着种子萌发逐渐形成色素腺体并合成棉酚。这一性状的存在使得棉籽中的油脂和蛋白质能够被充分利用,同时也保留了植株的天然抗虫性状,为实现棉籽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植棉效益提供了全新思路。但野生二倍体棉种与四倍体栽培棉种的染色体组亲缘关系较远,杂种育性低,选育难度较大。有学者指出,可将野生二倍体棉种与二倍体栽培种杂交多倍化后获得的异源四倍体作为中间种质材料,实现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这一宝贵性状的转育与利用。本研究将A染色体组的草棉(G.herbaceum,A1A1)与G染色体组的澳洲棉杂交,通过秋水仙素诱导处理进行染色体加倍,成功创制了[A1A1G2G2]异源四倍体种质。对该异源四倍体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学鉴定及花粉活力测定以明确杂种的真实性及其作为育种中间材料的可行性。同时研究其色素腺体形成与棉酚合成的特点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亚洲棉(G.arboreum,A2A2)与比克氏棉杂交成的[A2A2G1G1]异源四倍体作对比分析,以探究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这一特殊性状的遗传机制和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创制了[A1A1G2G2]异源四倍体种质。2012年,以红星草棉为母本与澳洲棉杂交,收获4粒种子,其中3粒正常发芽,最终成活2株,成活的两株F1植株高度不育。随后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最终于2016年加倍成功,获得[A1A1G2G2]异源四倍体种质。(2)对[A1A1G2G2]异源四倍体进行形态学观察。观察发现,异源四倍体材料在杂交和多倍化后性状发生明显变化,半数性状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形态。减数分裂观察结果表明,二倍体杂种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说明两个亲本染色体亲缘关系远、同源性差,是杂种F1不育的主要原因。染色体加倍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染色体大量联会成二价体,形成正常四分孢子。花粉形态观察及染色鉴定结果亦表明,异源四倍体的花粉活力较高,育性得到恢复。(3)对[A1A1G2G2]异源四倍体进行色素腺体密度与大小统计。结果表明,[A1A1G2G2]异源四倍体的休眠种子及成熟植株各主要器官表面遍布色素腺体,是典型的有色素腺体棉,而[A2A2G1G1]异源四倍体的成熟种子表面观察不到色素腺体,当种子吸胀萌发24 h时才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色素腺体。组织切片结果显示,[A1A1G2G2]异源四倍体的休眠种子中存在成熟的色素腺体腔结构,而[A2A2G1G1]异源四倍体的休眠种子中则只有色素腺体原结构,当种子萌发至20 h时才形成色素腺体腔。以上结果表明,新创制的[A1A1G2G2]异源四倍体材料没有保留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说明这一特殊色素腺体发育模式的遗传机制因供体不同而不同。(4)对[A1A1G2G2]异源四倍体种子萌发过程中及成熟植株各主要器官中的棉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1A1G2G2]异源四倍体是典型的有酚类型,在其休眠种子、萌发不同时间的种子及各主要器官中均可检测到棉酚。而[A2A2G1G1]异源四倍体则为典型的种子低酚、植株有酚品种。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A1A1G2G2]异源四倍体未保留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其休眠种子及成熟植株均为有色素腺体类型且含有棉酚。同时[A2A2G1G1]异源四倍体因保留了特殊的色素腺体发育模式,子叶中棉酚的动态积累与低酚棉品种类似,在休眠种子中因无色素腺体而导致棉酚无法积累。(5)对[A1A1G2G2]异源四倍体种子萌发过程中色素腺体形成与棉酚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A1A1G2G2]异源四倍体中,色素腺体形成基因GoPGF的表达模式与草棉一致,萌发0 h和4 h时相对表达量较高。而在[A2A2G1G1]异源四倍体的休眠种子中,该色素腺体形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很低,接近于父本比克氏棉。随着种子萌发,表达水平逐渐上升。棉酚合成相关基因的定量结果表明,[A1A1G2G2]异源四倍体的种子萌发至24 h时棉酚合成相关基因大量表达,而[A2A2G1G1]异源四倍体的休眠种子及萌发4 h的种子中各基因的表达量非常高,两者表达情况差异较大。

赵娜[2](2018)在《钾肥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及生理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于2016201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科技示范园棉田进行。选用遗传基础和单铃子棉重不同的三种抗虫棉品种(岱字棉99B、鲁棉研21、冀棉169),大田试验条件下,设计施用钾肥(240 kg/hm2)与不施钾肥(0 kg/hm2)2个处理。研究了钾肥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及生理基础,以期为我国高产优质抗虫棉新品种的选育和生产上大面积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棉株生育性状的影响与未施钾相比,连续两年施钾显着提高了三品种棉株的蕾期果枝数与果节数、最终株高,并显着降低蕾期与吐絮期的蕾铃脱落率,同时对蕾期株高和第一果枝高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三品种相比,连续两年施钾对L21蕾期株高与第一果枝高度以及J169第一果枝高度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整体来说,施钾对L21与J169棉株生育性状的改善程度均优于DP99B。2.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叶片光合及衰老特性的影响与未施钾相比,施钾对棉花蕾期及中后期主茎叶片的光合特性有重要影响。施钾促进了主茎叶的叶绿素合成,提高了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净光合速率(Pn),对叶片光系统Ⅱ特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具体表现为Wk与Vj的下降,PIabs与Ψo的增加),且对中后期叶片RuBP羧化酶、PEP羧化酶的活性有提高作用,最终有助于增强棉花主茎叶片的光合作用,延长功能时期。三品种相比,DP99B、L21、J169蕾期叶片的Pn分别显着增加9.60%、19.84%、11.85%;对中后期叶片,DP99B、L21叶片Pn在叶龄30、45天时有显着提高影响,DP99B增幅分别为7.75%、11.27%,L21增幅分别为8.84%、33.34%,J169叶片Pn在叶龄30、45、60天时分别显着提高8.53%、9.85%、14.62%。施钾对棉花中后期叶片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施钾提高了中后期叶片的SOD活性,降低了POD活性及MDA含量。三品种相比,施钾对L21叶片四个时期(叶龄15、30、45、60天)、J169三个时期(叶龄15、45、60天)、DP99B一个时期(叶龄45天)的SOD活性、POD活性与MDA含量同时具有显着影响,表明施钾对三品种中后期叶片在叶龄45天时的抗衰老效果最好,且施钾对L21中后期叶片的抗衰老效应大于J169和DP99B。3.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棉铃干物质及对位叶可溶性糖和氮含量的影响与未施钾相比,施钾降低了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的含量,提高了氮的含量,进而促进棉铃、籽棉、纤维的干物质积累,降低铃壳率,同时提高纤维率。三品种相比,最终棉铃干物质的积累量以J169最高,棉铃干物质的增长幅度以L21最高。4.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与未施钾相比,施钾显着提高了棉花的伏桃数、秋桃数,对伏前桃数的影响不显着;显着提高了伏桃比例、秋桃比例,显着降低了伏前桃比例。施钾显着提高了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进而增加了籽棉产量与皮棉产量,对衣分无显着影响。三品种相比,连续施钾对单株铃数的影响效果表现为L21>J169>DP99B;连续施钾对单铃重的影响效果表现为J169>DP99B>L21,连续施钾对棉花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影响效果表现为J169>L21>DP99B。钾肥对三品种各处理间的纤维品质多无显着影响,三品种相比亦无明显差异。

杨卫韵[3](2012)在《抗虫杂交棉浙杂14配套高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栽培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于2004~2006年在浙江省进行多点试验,对影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浙杂14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措施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浙杂14施用N、P、K复合肥的效果显着优于尿素。在杭州地区的施肥量以每公顷纯氮225kg的复合肥,应采用2/3苗肥和1/3花铃肥的比例,人工施用宜采用穴施盖土技术,机械操作应采用沟施盖土技术。2.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水平下的产量表现,得到皮棉单产与种植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合非线性方程,其中金华试点的非线性方程为Y=11213.745×e0.2566X(r=0.9190);海盐试点的非线性方程为Y=11242.552xe0.2575X(r=0.9270)。在浙中棉区适宜种植密度为2.929万株.hm-2,浙北棉区为4.123万株.hm-2,上述密度种植可期望得到最佳的皮棉产量。另外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有效地改善原棉的纤维品质。3.通过不同水平缩节胺对棉产量、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显示,喷施缩节胺可明显改善农艺性状,并改善其纤维品质,特别是纤维的比强度。当田间喷施45g/hm2缩节胺时,可显着地提高其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4.叶面喷施氮肥能显着提高浙杂14的皮棉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增产作用主要通过有效结铃数的增加来实现。叶面肥喷施数量和次数应根据田间植株生长情况而定,浙杂14一般宜喷2次叶面肥。

杨君[4](2010)在《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方法研究与安全管理》文中提出建立全面而可靠的风险识别方法是转基因风险分析的核心内容。由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受到认知水平、实验规模与时间的限制,目前的方法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评估结论往往引起争论。此外,由于外源基因的强化性引入对复杂生态系统中多种群相互作用和时空动态的影响,是目前不能完全依赖实验室条件或通过田间调查的方式验证。因此,对转基因风险理论基础和分析原则的深入理解、对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抗除草剂和抗虫是目前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的主导特性。同时,转基因作物获准进入商业化环境释放之前的科学研究阶段,已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潜在的生物风险,却往往被忽视。因此,本研究基于转基因作物特性和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各类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的方法,并提出了管理建议。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讨论了转基因作物风险的理论分析。第三章建立了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的全因素层次模型。第四章建立了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第五章建立了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的故障树模型。第六章提出了转基因作物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论文的主要结果包括:1.建立了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风险分析的全因素层次模型结合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特点,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的全面还原和深入分析,建立了一个包含8个子系统的全因素层次模型,识别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和人为因素及其在环境变迁过程中的影响与相互作用1412个,其中可识别的168个风险危害因素中,12类计140个为可确定的风险,28个危害因素可能依赖不同的环境条件或农业实践方式而转变为不利的风险,或不产生风险,为我国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风险分析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对植物-主要害虫-次级害虫-天敌的生态子系统的模拟,建立了一个用于转基因抗虫作物风险分析的带有周期边界的三层随机元胞自动机模型,表征了转基因作物在复杂生态环境中释放的时空动态风险,模拟结果与我国转Bt基因棉花实践中观察到的生态后果相一致,该模型的建立克服了现有转基因风险分析方法不能反映复杂种群的时空动态变化的弊端,拓展了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的新思路,为我国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3.建立了转基因作物实验室风险分析故障树模型通过对转基因作物实验室阶段的风险分析,构造了一个含有17个中间事件和30个底事件的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生物风险故障树,通过布尔代数化简法求其最小割集,共得到106组最小割集,根据不同的基本事件在106组割集中出现的频率大小,初步定性地获得各底事件在转基因实验室生物风险事故发生中的结构重要度Iφ(n),并分析了影响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生物风险故障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求得33组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生物风险故障树的最小径集Pn,通过对求解结果的分析,初步获得控制了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生物风险的安全措施。4.比较分析了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与建议。我国是首批开展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管理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转基因法规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程序不统一;转基因生物风险分析研究薄弱;对转基因作物农业实践缺乏追溯;公众风险交流有限等。对我国转基因作物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建议:积极推动转基因安全立法;重视转基因生物风险分析与研究;加强转基因作物风险预防与管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转基因作物的农业生产保障与管理;加强公众教育和公共参与。综上,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体系有助于对转基因作物风险的深入理解和辨识,避免偏见和盲目乐观,有助于推动转基因技术安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王延波[5](2008)在《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玉米产量的提高只有依靠提高单产来实现,而单产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手段来完成。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通过材料创新、方法创新、技术路线创新、最后实现产品的创新。新品种选育是产品创新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通过选育出新品种并对其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形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进而发挥措施效益。本项目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综合阐述了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育种发展历程与现状、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现状。通过了解这些,使得我们更充分认识到我国玉米育种、栽培及生产与国外存在着差距,为进一步解决存在的不足提供理论基础。2、玉米属天然异花授粉植物,遗传基础杂合,使得玉米育种包含分离筛选自交系和组配鉴定杂交种两个步骤,以及因此产生的利用自交系间F1代的杂种优势的育种程序,形成了玉米育种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掌握玉米育种的基本知识,非常有必要梳理玉米育种的基本理论。通过确定育种目标、选择原始材料、实施适当的选择方法、相关的鉴定程序等,最后完成了玉米育种的全部过程。3、作者从1988年到2008年,经过20年育种实践,作为第一选育人育成10个玉米杂交种,分别为辽单30、31、34、565、566、568、573、526、527和辽单青贮529,其中,4个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辽宁省审定。这些品种育成完全是在育种理论指导下结合育种经验来完成的。文中还进一步阐述了每个品种的选育过程,原始材料的选择思路,采用的选择方法,以及对所利用的选择方法给以后的育种工作带来的启示,总结育种经验与教训,所有这些对从事育种工作的后人有很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4、结合育种理论与实践,为了使玉米产量、品质、综合抗性及适应性等上一个新的台阶,提出了玉米超高产育种。超高产育种实质上就是制定的育种目标更高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育种方法及技术路线进行创新。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杂种优势理论指导下,将过于追求单株生产潜力的育种策略转移到依靠群体增产的方向上来,提高杂交种的耐密植性及广泛的适应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等。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形态改良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使高配合力、理想株型与多抗广适三方面有机地结合,遵循循环育种策略来最终实现。在超高产育种实践中,提出了理想株型指标、育种材料的选择、育种方法的创新及异地鉴定技术等。最后论述了开展超高产育种工作以来所取得的进展。5、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品种辽单565、526和丹玉39作为供试材料,在锦州、阜新和海城三个地点开展5种栽培形式(常规种植、大垄双行种植、宽窄行种植、缩距增密种植和二比空种植)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株/hm2、6.0万株/hm2、6.75万株/hm2和7.5万株/hm2)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栽培形式下,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穗部性状的变化,总结提出了3个品种的优化栽培技术:辽单565是一个高产稳产型品种,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必须改变种植形式,依靠常规种植方式很难实现,同时需要扩大密度。至于采用哪一种栽培形式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缩小行距增加密度或大垄双行增加密度来实现,种植密度以6.75-7.5万株/hm2为宜。辽单526株高、穗位偏高,适应性一般,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在辽西采用缩距增密和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密度6.0万株/hm2左右为宜。辽南采用常规种植或大垄双行栽培形式,种植密度以6.0-6.75万株/hm2为宜。丹玉39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品种,对种植形式要求不是非常苛刻,通常情况下采用常规种植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要想获得高产也需要选择适宜栽培形式和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选用大垄双行、缩距增密和宽窄行栽培形式为宜,种植密度6.0-6.75万株/hm2可获得高产。6、通过育种与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对玉米育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最终实现粮食增产等进行了讨论。

范希峰,周勇,田晓莉,段留生,何钟佩,李召虎[6](2006)在《DPC与DTA-6复配对转基因抗虫棉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进行,比较了DPC单独使用与复配剂 (DPC+DTA-5)对转基因抗虫棉株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复配剂与DPC都能有效地控制转基因抗虫棉国抗12(GK12)和新杂2号(XZ2)的营养生长,降低株高、减小果枝长度,复配剂对株型的控制效果稍弱于DPC,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二者均能增加铃数,提高铃重和产量, 但复配剂在提高产量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肖金红,王金良[7](2000)在《转Bt基因抗虫棉一承君1号》文中认为承君l号抗虫棉系以高产优质抗病鲁棉14号为母本,转Bt基因种质系为父本,经杂交,回交,多次选择,定向培育而成的抗虫棉新品种。试验证明,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高抗棉铃虫及鳞翅害虫,深受农民的欢迎。

二、转Bt基因抗虫棉一承君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Bt基因抗虫棉一承君1号(论文提纲范文)

(1)[A1A1G2G2]异源四倍体棉花种质的创制及其色素腺体与棉酚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棉属野生种与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1.1 棉花野生种质资源及其利用价值
        1.1.2 棉花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1.3 澳洲野生棉种及其杂交转育研究进展
    1.2 棉花色素腺体研究进展
        1.2.1 色素腺体性状
        1.2.2 色素腺体类型
        1.2.3 色素腺体性状遗传机制
        1.2.4 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及其遗传机制
    1.3 棉酚研究进展
        1.3.1 棉酚生物学特性及其用途
        1.3.2 棉酚合成通路及关键酶基因
        1.3.3 色素腺体与棉酚的关系
    1.4 低酚棉育种研究进展
        1.4.1 低酚棉品种的选育
        1.4.2 转基因抗虫低酚棉品种的选育
        1.4.3 种子低酚植株有酚棉的选育
        1.4.3.1 常规育种培育种子低酚植株有酚棉新种质
        1.4.3.2 基因工程创制种子低酚植株有酚棉新种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加倍
        2.2.2 形态学观察
        2.2.3 细胞学观察
        2.2.4 花粉活力测定
        2.2.5 色素腺体密度及大小测定
        2.2.6 组织切片观察
        2.2.7 棉酚含量测定
        2.2.8 荧光定量PCR分析
        2.2.9 SPSS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棉花种质的创制
    3.2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的形态学观察
    3.3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观察
        3.3.1 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3.3.2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细胞学观察
    3.4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花粉活力测定
    3.5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的色素腺体表现
        3.5.1 植株主要器官的色素腺体
        3.5.2 休眠种子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色素腺体表现
    3.6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种子萌发过程子叶色素腺体显微结构观察
    3.7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材料的棉酚含量
        3.7.1 植株主要器官的棉酚含量
        3.7.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棉酚动态
    3.8 色素腺体形成与棉酚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3.8.1 色素腺体形成基因GoPGF的表达特点
        3.8.2 棉酚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
4 讨论
    4.1 棉花远缘杂交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2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种质的利用价值
        4.2.1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种质在理论研究中的利用价值
        4.2.2 [A_1A_1G_2G_2]异源四倍体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利用价值
    4.3 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遗传
    4.4 色素腺体与棉酚的关系
5 全文小结
6 参考文献

(2)钾肥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及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取样与调查方法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棉株生育性状的影响
        3.1.1 第一果枝高度和株高
        3.1.2 果枝数和果节数
        3.1.3 蕾铃脱落率
    3.2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蕾期功能叶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
        3.2.2 光系统Ⅱ特性
        3.2.2.1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
        3.2.2.2 供/受体侧参数
        3.2.2.3 PSⅡ性能
    3.3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中后期叶片光合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3.3.1 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 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
        3.3.3 光系统Ⅱ特性
        3.3.3.1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
        3.3.3.2 供/受体侧参数
        3.3.3.3 PSⅡ性能
        3.3.4 RuBP羧化酶与PEP羧化酶活性
        3.3.5 SOD活性和POD活性
        3.3.6 MDA含量
    3.4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棉铃干物质及对位叶可溶性糖和氮含量的影响
        3.4.1 棉铃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3.4.1.1 棉铃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3.4.1.2 籽棉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3.4.1.3 纤维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3.4.1.4 铃壳率、棉籽率、纤维率的动态变化
        3.4.2 对位叶可溶性糖及氮含量
        3.4.2.1 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
        3.4.2.2 氮含量动态变化
    3.5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不同部位棉铃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3.5.1 纤维长度
        3.5.2 纤维整齐度
        3.5.3 断裂比强度
        3.5.4 马克隆值
        3.5.5 纤维伸长率
    3.6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三桃比例及产量的影响
        3.6.1 棉花三桃比例
        3.6.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 讨论
    4.1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棉株生育性状的影响
    4.2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叶片光合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4.3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棉铃干物质及对位叶可溶性糖和氮含量的影响
    4.4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不同部位棉铃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4.5 钾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三桃比例及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抗虫杂交棉浙杂14配套高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我国棉花育种概况
    1.2 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的育成和推广
    1.3 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品种的育成和推广
    1.4 浙杂14棉花新品种的育成和研究
    1.5 转基因抗虫棉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浙杂14施肥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水平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方法的效果分析
        2.3 不同施肥比例的效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浙杂14的种植密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调查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2 纤维品质
    3 讨论
第四章 浙杂14化控效果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1.2.2 酶活性测定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农艺性状
        2.2 叶绿素含量与库源分配
        2.3 SOD和CAT活性
        2.4 纤维品质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叶面追肥对浙杂14的增产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试验设计
        1.2.2 田间取样和调查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性状
        2.2 纤维品质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4)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方法研究与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导论
    1.1 风险与转基因生物风险
        1.1.1 风险、生物技术风险与生物安全
        1.1.2 转基因作物及其应用现状
        1.1.3 转基因作物风险与安全性问题
    1.2 转基因作物生物风险的理论基础
        1.2.1 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1.2.2 垂直基因转移(Vertical gene transfer)
        1.2.3 杂交-渐渗进化(Hybridization-introgression)
        1.2.4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1.3 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1.3.1 转基因作物风险研究的问题
        1.3.2 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转基因作物风险的理论分析
    2.1 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的基本原则
        2.1.1 科学的原则
        2.1.2 个案评估的原则
        2.1.3 逐步评估的原则
        2.1.4 熟悉性原则
        2.1.5 实质等同性原则
        2.1.6 预防原则
    2.2 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框架
        2.2.1 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概述
        2.2.2 风险评估的过程
    2.3 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方法
        2.3.1 概述
        2.3.2 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方法分类
        2.3.3 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风险分析全因素层次模型的建立
    3.1 问题的提出: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风险问题
        3.1.1 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应用现状
        3.1.2 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风险问题
    3.2 全因素层次模型(HHM)的建立与描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转抗除草剂作物的危害识别
        3.3.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描述
    3.4 本章小结
4 转Bt基因抗虫作物风险分析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4.1 问题的提出: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问题
        4.1.1 Bt蛋白的杀虫机理
        4.1.2 中国转Bt基因棉花应用现状
        4.1.3 转Bt基因抗虫棉的风险分析
        4.1.4 转Bt棉花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4.2 复合种群(Metapopulation)时空动态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种群的时空动态
        4.2.2 种群空间动态的研究方法
        4.2.3 种群的空间动态模型
    4.3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复合种群时空动态模拟中的应用
        4.3.1 元胞自动机模型概述
        4.3.2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种群动态模拟中的应用
        4.3.3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转基因作物生态效应分析中的应用
    4.4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转Bt基因抗虫棉田种群动态模拟
        4.4.1 模型描述
        4.4.2 模拟的步骤与方法
        4.4.3 结果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转基因作物实验室风险分析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5.1 问题的提出:转基因作物研究阶段的实验室生物风险问题
        5.1.1 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现状
        5.1.2 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的风险问题
    5.2 故障树模型(FTA)的建立与描述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故障树最小割集求解
        5.3.2 转基因实验室风生物险事故原因分析
        5.3.3 故障树最小径集求解
        5.3.4 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转基因作物风险管理策略与建议
    6.1 国际组织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风险管理指南
        6.1.1 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6.1.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生物技术安全的国际技术准则》
        6.1.3 欧盟有关GMO向环境有意释放的2001/18/EC号指令
        6.1.4 经合组织《生物技术安全须知》
    6.2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风险管理策略
        6.2.1 宽松型:以美国为例
        6.2.2 限制型:以欧盟为例
        6.2.3 折中型
        6.2.4 其它部分国家的管理政策
    6.3 我国转基因作物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6.3.1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6.3.2 存在的问题
    6.4 对我国转基因作物风险管理的建议
        6.4.1 推动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6.4.2 重视转基因生物风险研究
        6.4.3 加强转基因作物风险预防与管理
        6.4.4 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
        6.4.5 完善转基因作物生产保障体系
        6.4.6 加强公众教育和公众参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
    1.3 国内外玉米育种发展历程
    1.4 国内外玉米育种现状
    1.5 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1.6 国内外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第二章 玉米育种理论
    2.1 玉米育种的特殊性
    2.2 育种目标
    2.3 原始材料选择
    2.4 选育方法
    2.5 转基因育种
第三章 玉米育种实践
    3.1 一环选系的利用
    3.2 二环选系的利用
    3.3 近缘系间杂交选系的利用
    3.4 综合种选系利用
    3.5 近期开展的育种工作
第四章 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
    4.1 超高产育种理论
    4.2 超高产育种实践
    4.3 超高产育种进展
第五章 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关于育种目标
    6.2 关于国外种质选系的利用
    6.3 国内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6.4 轮回选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5 关于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
    6.6 耐密植育种是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6.7 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6.8 超高产育种任重而道远
    6.9 关于本文中涉及到的品种综述
    6.10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论文图表统计

四、转Bt基因抗虫棉一承君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A1A1G2G2]异源四倍体棉花种质的创制及其色素腺体与棉酚性状的研究[D]. 谢倩雯. 浙江大学, 2020(01)
  • [2]钾肥对不同铃重棉花品种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及生理基础[D]. 赵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3]抗虫杂交棉浙杂14配套高产技术研究[D]. 杨卫韵. 浙江大学, 2012(01)
  • [4]转基因作物风险分析方法研究与安全管理[D]. 杨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5]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D]. 王延波.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 [6]DPC与DTA-6复配对转基因抗虫棉株型及产量的影响[A]. 范希峰,周勇,田晓莉,段留生,何钟佩,李召虎. 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 2006
  • [7]转Bt基因抗虫棉一承君1号[J]. 肖金红,王金良. 河北农业科技, 2000(01)

标签:;  ;  ;  ;  ;  

转基因抗Bt棉花一成军1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