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仇如意,叶宝东,侯佳慧,姚轶敏,李强,俞颖[1](2021)在《“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相关性铁负荷过载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疗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输血相关性铁负荷过载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院血液科2015年2月~2016年12月的CAA合并铁过载115例,根据事前设计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补肾活血"法干预组(n=69,简称观察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前提下采用中药"补肾活血"祛铁法,即黄芪40 g、熟地12 g、萸肉12 g、鹿角胶烊化12 g、白术20 g、白芍20 g、仙茅10 g、仙灵脾10 g、肉苁蓉12 g、桂枝10 g、陈皮8 g、茯苓10 g、生姜6 g、当归20 g、丹参20 g、片姜黄9 g、益母草30 g、紫草15 g、炙甘草6 g,每日1剂;阳性对照组(n=16):采用西药去铁胺(20~40)mg·kg-1·d-1,持续给药时间>8 h/d,(5~7)d/周;阴性对照组(n=30):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3组患者均采用中医血瘀证候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铁蛋白(SF)、细胞因子等水平,并对治疗后铁蛋白下降水平与血瘀证评分改善情况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阳性及阴性对照组3组患者SF(μg/L):治疗前分别为1 881.63±1 386.81、6 581.36±5 180.96以及1 974.25±1 753.06,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2 040.14±1 484.27 vs 4 169.18±3 631.64(P<0.05)vs 2 699.80±2 352.34(P<0.05),观察组治疗应答率达23.19%(16/69);血瘀证候积分(分):治疗前分别为4.26±1.45、6.88±1.31、4.17±1.18,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分别为4.42±1.43 vs 5.00±0.89 vs 4.67±1.51(P<0.01),观察组血瘀证积分改善有效率达26.09%;SF水平与血瘀证评分改善情况呈负相关(P<0.01);在观察组中细胞因子、IL-6、IL-10(pg/mL):治疗前分别为20.79±14.14、56.27±25.54,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13.00±6.48、41.02±9.93(P<0.05)。结论 "补肾活血"法治疗CAA合并输血相关性铁负荷过载,可有效稳定患者SF,改善其"血瘀证"症状。

刘运华[2](2020)在《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骨髓保护作用及T-bet/GATA-3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由遗传、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各种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衰竭性疾病,AA患者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可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AA的发生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T淋巴细胞依据膜表面分子抗原的不同,分为主要介导细胞毒性免疫的CD8+T和调节免疫的CD4+T细胞两个亚群,CD4/CD8比例失衡与AA骨髓造血组织的免疫破坏密切相关。原始的CD4+T细胞又称为Th0细胞,Th1与Th2分别是由Th0通过STAT1和STAT6途径分化而来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分泌的IL-12等可以促进Th1细胞活化,并分泌介导第Ⅳ型免疫反应的Ⅰ型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FN-γ、IL-2、TNF-α等;激活的Th2细胞主要分泌Ⅱ型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0、IL-5、IL-4、和IL-13等,获得性AA的免疫发病机制与Th1细胞的极化和Th1/Th2失衡有关。GATA-3是可调控CD4+T细胞向Th2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它能特异性启动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特异转录因子T-bet能够启动Th0细胞向Th1细胞极化过程,还能通过IFN-γ等诱导T细胞以及NK细胞启动T-bet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断Th2细胞的极化。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来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大等不利影响,而临床运用中医药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滋肾益髓生血方是依据中医“肾藏精,精充髓,髓生血”理论组方的中药复方,我们前期动物实验发现滋肾益髓生血法对苯与环磷酰胺诱导的AA大鼠的骨髓衰竭的改善情况较温肾益髓法和补肾益髓生血法更好。因此,本研究采用60Co-γ辐射联合免疫细胞注射构建AA小鼠模型,通过瑞士-吉姆萨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HE染色、酶联免疫检测、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研究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转录因子T-bet与GATA-3的影响,为中医“肾藏精,精生髓”的理论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采用60Co-γ辐射联合免疫细胞注射构建AA小鼠模型,以康力龙作为对照药物,探讨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的药效学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小鼠T淋巴细胞CD3、CD4、CD8以及CD4/CD8的变化,瑞士-吉姆萨染色观察AA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变化,酶联免疫法研究AA小鼠血清中IFN-γ、IL-2、TNF-α、IL-5、IL-13、IL-4、IL-10等7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A小鼠脾脏组织T-bet和GATA-3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AA小鼠骨髓T-bet与GATA-3蛋白及mRNA的表达。方法:1.药效学实验:55只清洁级雄性近交系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剩余45只用60Co-γ照射5.5 Gy造模,辐射结束后,迅速经尾静脉完成DBA/2小鼠的活体免疫细胞混悬液注射,注射量为每只1×106个免疫细胞,诱导小鼠AA模型;存活的小鼠分为模型组、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每天给药并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每周称量记录体质量变化;在灌胃给药4周结束时,摘眼球取抗凝血,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HGB、RBC、WBC、PLT变化,取小鼠股骨制备骨髓悬液,用血球计数板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制备血涂片,用瑞士-吉姆萨染色法观察AA小鼠血细胞变化;制作骨髓涂片,用瑞士-吉姆萨染色观察AA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变化;制作AA小鼠脾脏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2.流式细胞术:检测AA小鼠外周免疫细胞CD3、CD4、CD8以及CD4/CD8的变化。3.酶联免疫:检测 AA 小鼠血清中 IFN-γ、IL-2、TNF-α、IL-5、IL-13、IL-4、IL-10 细胞因子的变化。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A小鼠脾脏组织中T-bet、GATA-3蛋白的表达量变化。5.Western Blot:检测AA小鼠骨髓组织中T-bet、GATA-3蛋白的表达量变化。6.RT-PCR:检测AA小鼠骨髓组织中T-betmRNA、GATA-3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1.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药效学影响1.1 一般状态:滋肾益髓生血方等治疗组均能明显改善AA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活动度和饮食量,维持AA小鼠的体质量。1.2体质量: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体质量较低(P<0.01);而滋肾益髓生血方组小鼠体质量数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1.3外周血: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WBC、HGB的数值显着降低(P<0.01);RBC数量呈降低(P<0.05),PLT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滋肾益髓生血方组的HGB数值均显着升高(P<0.01),康力龙组的WBC和RBC均显着增加(P<0.01,P<0.05)。1.4血涂片: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血细胞数量偏少,异常形态的红细胞较多,滋肾益髓生血方组有一定的改善。1.5骨髓涂片:模型组AA小鼠骨髄出现较多大脂肪滴与纤维等非造血组织,骨髓各系幼稚细胞数量降低;滋肾益髓生血方组的AA小鼠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骨髓衰退情况明显好转。1.6 骨髓有核细胞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A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降低,康力龙与滋肾益髓生血方组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有升高(P<0.01,P<0.05)。1.7 脾脏HE染色:模型组AA小鼠脾组织淋巴小结形态不规则,红髓和白髓边界分辨不清,白髓边界呈现不规则形,脾血窦和脾索较难辨别清楚;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淋巴结趋于正常形态,红髓白髓边界趋于清晰,血窦和脾索较明显,红白髓明显比模型组更加规则。2.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2.1 血清因子:模型组AA小鼠IFN-γ,TNF-α、IL-2、IL-5、IL-13水平均显着升高,IL-4、IL-10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康力龙组的IL-5外,康力龙组、滋肾益髓生血组的IFN-y、TNF-α、IL-2、IL-5、IL-13水平均降低(P<0.01,P<0.05);而IL-4、IL-10水平均有所升高(P<0.01,P<0.05)。2.2 流式细胞术:模型组AA小鼠CD8、CD3、CD4三种免疫细胞的数量均处于低水平(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AA小鼠比较,各治疗组的CD4、CD8均有所升高(P<0.01,P<0.05),滋肾益髓生血组CD3明显升高(P<0.05)。3.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脾脏组织中T-bet、GATA-3蛋白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GATA-3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AA小鼠脾组织中GATA-3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组织的GATA-3蛋白表达增多(P<0.01);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GATA-3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A小鼠脾组织细胞胞浆中T-bet蛋白表达呈强阳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的T-be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T-bet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骨髓T-bet、GATA-3蛋白与mRNA的影响4.1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模型组AA小鼠骨髓组织中的GATA-3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滋肾益髓生血组与康力龙组小鼠骨髓GATA-3表达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A小鼠骨髓的T-bet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康力龙组和滋肾益髓生血组AA小鼠骨髓中的T-bet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P<0.05)。4.2 RT-PCR检测结果示:模型组与各治疗组AA小鼠骨髓的T-bet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AA小鼠骨髓中的T-betmRN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与康力龙组相比,滋肾益髓生血组AA小鼠骨髓T-bet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1);模型组AA小鼠骨髓的GATA-3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康力龙组与滋肾益髓生血组GATA-3 mRNA表达量上升(P<0.01)。结论:1.滋肾益髓生血方能够缓解AA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小鼠的体质量,能够升高AA小鼠外周血中RBC、WBC、HGB的数量,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可以减轻AA小鼠脾脏病理损害,降低免疫损伤,保护骨髓造血功能。2.滋肾益髓生血方可以升高AA小鼠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数量,升高CD4/CD8比例,降低AA小鼠外周血清中IFN-y、IL-2、TNF-α、IL-5、IL-13等细胞因子,升高IL-4、IL-10等细胞因子,从而降低免疫异常活化造成的免疫损伤,维持AA小鼠免疫平衡稳态。3.滋肾益髓生血方可以有效的抑制AA小鼠脾脏和骨髓组织中的T-bet蛋白与mRNA的表达,增加GATA-3蛋白与mRNA的表达;滋肾益髓生血方可能通过调节T-bet/GATA-3相关信号通路,调节机体免疫平衡,延缓AA小鼠骨髓衰竭的进程。

陈海琳[3](2019)在《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探索Breg/KIR免疫异常在MDS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劳毒致病”的免疫学内涵。3.通过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联合西医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表达水平变化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疗效相关性分析,探讨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按照纳排标准收集MDS患者45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正虚毒蕴型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解毒方随证加减。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以上进行临床评价,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细胞计数、西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不良反应等指标。2.实验检测:(1)对入组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健康对照者15例,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25+CD86+作为Breg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25+CD86+细胞占外周血比例。(2)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3)对入组MDS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治疗组又分为正虚毒蕴组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经6月治疗后,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4)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取抗凝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法检测KIR基因分型。结果:1.临床疗效:1)血象变化:(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2.67±2.09×10^9/L上升至3.73±3.65×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59±22.70g/L上升至84.10±27.51g/L(P<0.05),血小板计数由74.83±96.22×10^9/L上升至112.70±136.68×10^9/L(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常规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3.08±2.37×10^9/L上升至4.23±3.44×10^9/L(P<0.05);血小板计数由105.41±118.71×10^9/L,上升至141.76±163.76×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49±22.18g/L上升至83.28±28.25g/L(P<0.05),毒盛正虚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由61.72±24.28g/上升至85.17±27.60g/L(P<0.05),不同证型MDS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西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但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总有效率94.12%,毒盛正虚型MDS总有效率76.92%,经比较,治疗组不同分型MDS西医疗效也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疗效:(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10±2.29分降低至2.93±2.59(P<0.01),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40±2.80分降低至5.80±3.42分(P<0.05)。正虚毒蕴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71±2.49下降至2.06±1.66(P<0.05),毒盛正虚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62±1.98下降至4.08±3.15(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93.33%。西医对照组15例患者,临床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反应率62.5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反应率100%,毒盛正虚组MDS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84.62%,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并发症观察:治疗组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血等级改善率4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P<0.05)。5)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消化道症状、皮肤黏膜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2.实验结果:1)Breg、细胞因子、KIR在MD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1)MDS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0.1904(0.0400,2.5200)%,正常对照组0.0214(0.0000,0.1056)%,MDS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0.1630(0.0199,2.8264)%,毒盛正虚组0.2869(0.1019,2.5399)%,两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2)MDS组外周血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52.65(38.64,104.35)、210.60(153.70,429.97)pg/ml、235.73(148.04,497.21)pg/ml、99.30(71.06,255.54)pg/ml;正常对照组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30.05(22.98,41.12)pg/ml、124.42(105.17,139.48)pg/ml、116.74(96.05,139.51)pg/ml、44.68(40.06,65.72)pg/ml;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TGF-β1、IL-4、IFN-γ水平随MDS危度增加而增加,正虚毒蕴组IL-10、TGF-β1、IL-4、IFN-γ水平分别为48.13(36.52,76.24)pg/ml、190.36(148.68,281.28)、190.21(116.48,296.10)pg/ml、85.68(61.18,115.04)pg/ml;毒盛正虚组对应分别为87.98(46.00,215.44)pg/ml、374.60(163.74,946.08)pg/ml、319.54(172.62,956.92)pg/ml、266.11(76.62,419.05)pg/ml,毒盛正虚组IL-10、TGF-β1、IL-4、IFN-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组MDS患者<0.05)。(3)MDS患者KIR各基因频率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较正常对照2DS3、2DS4显着较高(P<0.01);正虚毒蕴组、毒盛正虚组MDS患者各基因频率分别与正常组比较,正虚毒蕴型MDS中2DS3显着较高(P<0.01),毒盛正虚组MDS患者2DS4显着较高,2DS1显着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虚毒蕴组与毒盛正虚组MDS患者比较,其中正虚毒蕴组2DS1显着高于毒盛正虚组(P<0.01)。2)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细胞因子变化及KIR疗效相关性分析(1)45例MDS患者分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L-10由69.06(47.07,119.77)pg/ml下降至48.41(30.66,103.49)pg/ml(P<0.05),IL-4由238.77(166.20,531.26)pg/ml下降至180.25(133.86,318.50)pg/ml(P<0.05),IFN-γ由116.91(79.12,274.90)pg/ml下降至84.34(53.45,199.76)pg/ml(P<0.01);但治疗后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仍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GF-β1未见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0、TGF-β1、IL-4、IFN-γ均无明显变化(P>0.05)。(2)KIR疗效相关性分析:经6月治疗后,45例MDS患者中有37例为治疗应答组(疗效为HI以上),8例为治疗无应答组(疗效为PD),两组基因频率比较,应答组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26例治疗组应答患者与4例治疗组无应答患者比较,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疗效良好,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感染、改善出血等并发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DS“劳毒致病”的理论和应用价值。2)免疫抑制性Bregs参与了MDS发病的负调控机制,MDS患者CD25+CD86+表型Breg数量增高可触发异常克隆造血细胞的免疫逃逸。3)Bregs的负调控作用引起IL-10、TGF-β1、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多,可致无效造血以及造血细胞过度凋亡。MDS毒盛正虚型患者外周血IL-10、IL-4、TGF-β1、INF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危度及预后。4)KIR基因的多态性与MDS发病有关,KIR活化型基因2DS3、2DS4高表达,易导致对NK、T细胞传递激活信号异常,这可能是MDS造血干细胞无效造血的重要因素和“劳毒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5)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降低IL-10、IL-4、IFNγ等细胞因子释放,双向调节NK细胞数量及活化、抑制功能,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从而有利于恢复正常造血及清除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

张珊[4](2019)在《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观察穿龙薯蓣皂苷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是否可通过调节再生障碍性小鼠Notch信号通路影响Th17/Treg细胞平衡,进而发挥调节免疫促进造血的治疗作用。方法:1.再障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采用照射联合化学药物损伤法建立再生障碍性小鼠模型。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60),模型组小鼠经137Cs照射后,于第4、5、6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5mg/kg/d)和氯霉素(62.5mg/kg/d)。对照组予铅砖屏蔽行假照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第7天检测造模小鼠的血常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模型评估,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知红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血象一半以下,且骨髓细胞涂片显示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视为成模。2.观察穿龙薯蓣皂苷对再障小鼠的药效学研究: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穿龙薯蓣皂苷低、中、高剂量组(37.44,74.88,149.76mg/kg/d),雷公藤多苷组(9.36mg/kg/d),环孢素组(23.5mg/kg/d),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4天。第22天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涂片评价骨髓增生情况。3.穿龙薯蓣皂苷调节AA小鼠Notch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灌胃结束后,采用FCM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h17、Treg占CD4+T细胞的比值,分析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Th17/Treg免疫细胞平衡的影响;Q-PCR、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RORγt、Foxp3、Notch1、Jagged1、Dll4、RBP-JκmRNA和蛋白表达,探究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Notch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IP检测RBP-Jκ分别与RORγt、Foxp3蛋白结合量,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是否可通过调节Notch信号通路干预AA小鼠Th17/Treg细胞平衡,进而发挥促造血的作用机制。结果:1.模型组小鼠外周血WBC、Hb、PLT、RE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小鼠较模型组血象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以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和环孢素组疗效较佳。2.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增生低下,骨髓细胞数量减少。经治疗后,各组小鼠较模型组骨髓细胞数量增多,骨髓增生活跃。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环孢素组效果较佳。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值增多(P<0.05),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值减少,Th17/Treg细胞比值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出现相同的趋势,即Th17细胞所占比值下降、Treg细胞所占比值上升,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比值下降显着(P<0.01),但Treg上升不明显,与环孢素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Notch1、Foxp3、Jagged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Dll4、RORγt mRNA与蛋白表达升高(P<0.05)。经治疗后,各组小鼠脾脏Notch1、Foxp3、Jagged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存在不同程度升高,Dll4、RORγt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存在不同程度降低,以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和环孢素组最为明显(P<0.05)。对照组、模型组及各治疗组间小鼠脾脏RBP-Jκ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增多(P<0.05),RBP-Jκ与Foxp3蛋白结合量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环孢素组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降低(P<0.05),RBP-Jκ与Foxp3蛋白结合量增多(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穿龙薯蓣皂苷能够显着升高及维持再生障碍性小鼠外周血中WBC、Hb、PLT、RET计数水平,增加骨髓细胞数量,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其可能作用机制为:穿龙薯蓣皂苷可抑制再障小鼠体内Th17细胞数量及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提高Treg细胞数量及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促进Th17/Treg细胞比例恢复平衡,促进机体免疫稳态的恢复。而Notch信号可参与这一过程,穿龙薯蓣皂苷通过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Notch1信号受体及Dll4、Jagged1配体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下游信号的转导,并且Notch信号中RBP-Jκ可直接结合RORγt、Foxp3蛋白,穿龙薯蓣皂苷可能通过提高Notch中RBP-Jκ与Foxp3蛋白结合量、降低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进而促进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恢复。

左瑶[5](2017)在《高铝暴露地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高铝暴露地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分析不同血铝水平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AA病例62例,根据饮用水铝含量及病例来源分为2组,饮用水铝含量>300μg/L并长期居住于铝工业地区为高铝暴露地区AA组,共33例;饮用水铝含量<300ug/L并长期居住于非铝工业地区为非高铝暴露地区AA组,共29例,同时选取高铝暴露地区及非高铝暴露地区健康人群各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it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方法检测血清铝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0、IL-12、IL-17及INF-γ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同时收集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表达水平数据及临床资料。分析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变化特点,探讨血清铝与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1、高铝地区人群(高铝AA及高铝健康组)血清铝水平高于非高铝地区人群(非高铝AA及非高铝健康)(P<0.05)。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血清铝水平增高,显着高于非高铝暴露地区AA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2、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的贫血程度、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程度明显重于非高铝暴露地区AA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网织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骨髓增生程度无明显差异。3、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高于非高铝暴露地区AA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高铝地区AA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CD3+、CD+19、NK细胞比例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CD4+T、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与血清铝水平未见相关性(r=0.169,P=0.067;r=0.072,P=0.438;r=-0.039,P=0.679)。4、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IL-10、IFN-γ水平高于非高铝暴露地区AA组(均P<0.05)。IL-17、IL-12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血清铝水平与细胞因子IL-10(r=0.072,P=0.429>0.05)、IFN-γ(r=0.480,P=0.598)间未见相关性。5、IgG、IgA、IgM、IgE水平在高铝暴露地区AA组与非高铝暴露地区AA组间的表达均无差异(均P>0.05)。6、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补体C4水平显着低于非高铝暴露AA组(P<0.01),补体C3水平在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铝与补体C4水平(r=0.097,P=0.311)未见相关性。结论:高铝暴露地区人群血清铝水平高于非高铝暴露地区人群。高铝暴露可能影响AA患者免疫功能。高铝暴露地区AA免疫细胞功能特点有别于非高铝暴露地区AA,以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改变显着,血清铝水平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间未见相关性。

陶艳玲[6](2017)在《小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ITP模型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策略,其中慢性难治性ITP有较高死亡率,因治疗疾病本身的影响及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差,尽管国内外学者对ITP治疗进行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以克服当前治疗方法的不足,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一个选择,但是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少,尚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从小鼠骨髓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方法,并通过对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表型、多向分化潜能及对ITP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和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BM-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的实际价值,为ITP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本实验研究分为3部分:1、取健康6周C57/BL6小鼠采用颈脱臼法处死,然后分离四肢骨,用PBS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离心去上清,将采集的骨髓液全部投入培养基中,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的特性,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多次换液分离出贴壁细胞,并通过传代培养进行细胞的纯化和扩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生长形态进行观察拍照;取P3代MSCs,用流式细胞仪进行MSCs免疫表型分析;取一定数量P3代细胞分别在脂肪和成骨诱导培养体系中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诱导一定时间后采用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进行染色鉴定,以观察其多向分化的潜能。2、颈椎脱臼法处死8周龄雄性WTC57BL6小鼠,采用眼球摘除法取血,离心收集富含血浆的血小板,并将1×108的血小板通过尾静脉注射入CD61KO小鼠体内,输入血小板后通过测CD61KO小鼠血清内anti-CD61 Ig G含量,了解免疫是否成功,免疫成功后处死小鼠取其脾脏,研碎制成脾细胞悬液,在6h内把5×104个上述收集的脾细胞腹腔注射经过200c Gy射线照射全身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通过检测SCID小鼠的血小板变化来判断血小板减少水平,以建立稳定的小鼠ITP模型。3、将雄性SCID小鼠分为3组:SCID小鼠对照1组(未处理组)、对照2组(ITP组)、实验组(ITP+BM-MSCs组),实验组给予输注1×106个MSCs,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输注,输注后在4d、8d、12d、16d测不同组小鼠血小板水平、并分别在第7d、14d、21d天每组随机处死3只小鼠,检测不同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reg水平,同时测7d时三组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变化。结果:1、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率100%,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呈形态均一的梭形,成平行或旋涡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均高表达CD105、CD90及CD73,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34、CD45和HLA-DR;成脂、成骨诱导多向分化潜能中,成脂诱导14d,可见大量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强阳性,成骨诱导21d,茜素红染色可见矿化结节形成。2、CD61KO小鼠输入来自WTC57BL6纯化的血小板后,anti-CD61 Ig G的浓度在第14天上升至最高(39.14%±3.68%),至第28天Ig G+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Ig G+>30%)(44.45%±3.91%);经射线照射全身后的SCID小鼠在接受CD61KO小鼠重新免疫后的脾细胞后,血小板呈持续下降,在第7d、第14d、21d及28d血小板水平分别为(401.25±65.34)×109/L、(336.38±60.19)×109/L、(267.38±59.58)×109/L和(209.63±19.62)×109/L,和对照组2比较血小板水平升高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实验组小鼠在输入1×106个MSCs后,第4d、第8d、12d及16d血小板水平分别为(606.11±76.16)×109/L、(611.11±67.85)×109/L、(608.56±47.59)×109/L和(600.44±64.68)×109/L,和对照组2比较血小板水平升高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2.49%±0.03%、2.67%±0.04%及3.00%±0.02%,对照2组脾脏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0.79%±0.03%、0.62%±0.07%及0.40%±0.04%,实验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1.84%±0.07%、2.46%±0.31%及3.23%±0.23%,对照2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0.68%±0.05%、0.52%±0.04%及0.37%±0.08%,实验组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输注后d7天测各组小鼠细胞因子水平,其中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清IL-2水平分别为(30.44±3.97)pg/ml及(42.33±7.94)pg/m L,对照1组小鼠血清IL-2低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132.44±9.15)pg/ml及(153.22±6.96)pg/m L,对照2组小鼠血清IFN-γ高于对照1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1组和对照组2血清IL-4水平分别为(52.76±6.89)pg/ml及(39.33±2.12)pg/m L,对照1组小鼠血清IL-4水平高于对照2,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68.11±3.48pg)pg/ml及(48.00±4.82)pg/m L,对照1组小鼠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血清IL-2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着降低(实验组:39.78±5.78pg/m L,t=2.50,P<0.01);实验组IFN-γ的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着降低(实验组143.67±9.18pg/m L,t=2.49,P<0.01);实验组血清IL-4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着升高(实验组42.22±2.91pg/m L,t=-2.83,P<0.01);实验组IL-10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着升高(实验组55.11±6.74pg/m L,t=-2.58,P<0.01)。结论:1、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是一种操作简单、高效的分离小鼠BM-MSCs方法,使骨髓作为一个细胞治疗可靠的来源,有利于MSCs基础与临床临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2、成功建立了一种制备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一种简易方法,可用于对血小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ITP小鼠模型,该模型一定程度上模拟了ITP的发病机制,克服了其他方法造模的稳定性差及可能同时伴发其他免疫性疾病等的缺点,为进一步探讨ITP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3、BM-MSCs治疗可以升高ITP小鼠血小板水平,对小鼠ITP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其有效的治疗机制可能是由于BM-MSCs可调节Treg水平和抑制Th1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促进Th2细胞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有关,调节Treg分化及Th细胞极化,提示MSCs有望成为难治性ITP治疗性新途径。BM-MSCs用于治疗ITP的详细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从而为MSCs治疗ITP奠定临床前治疗理论依据。

刘国文[7](2014)在《瘦素及其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浆及骨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浆和骨髓中瘦素及其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38例AA患者(其中SAA8例、NSAA30例)及22例健康者血浆中瘦素及其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LR)的水平,并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AA患者(其中SAA14例、NSAA18例)及17例正常骨髓组织中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情况,使用Image 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测定。结果1.AA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为(14.16±4.50)ug/L,高于对照组(10.87±3.21)ug/L,(t=3.008,P<0.01);2.从患者血浆中瘦素受体(sLR)水平为(16.85±4.89)ug/L,低于对照组(20.67±6.18)ug/L,(t=-2.641,P<0.05);3.AA患者骨髓组织中瘦素表达MOD值(0.192±0.030)高于对照组(0.168±0.024),(t=2.808,P<0.01);4.AA患者骨髓组织中瘦素受体平均表达水平MOD值(0.198±0.041)低于对照组(0.235±0.054),(t=-2.704,P<0.05);5.在血浆及骨髓组织中SAA患者的瘦素水平高于NSAA,瘦素受体水平低于NSAA,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浆及骨髓中瘦素水平升高,而受体水平下降;2.瘦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中有失利用现象存在。

董伟[8](2014)在《基于方体相应的阴虚阳虚体质方剂干预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从希波克拉底到《黄帝内经》,即开始对体质有许多论述,但这些学说比较零散,均未形成体系,没有形成学术流派,缺乏诊断标准及临床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在以王琦为代表的广大中医体质研究工作者不懈努力下,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得以构建,中医体质学得以创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将中医体质学列为“中医学术流派”。由于现代学术流派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尚缺少关于中医体质学派传承、发展及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体质学特色与优势的发挥。本研究以中医体质学派为背景,提出“方体相应”假说,通过选择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临床传承和实验角度开展“方体相应”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对王琦教授及其学术继承人倪诚教授开展辨体用方的临床传承研究,从而凝练体质学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中医体质学术脉络。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分别对阴虚体质受试者、阳虚体质受试者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来探究补阴、补阳方药分别对阴虚、阳虚体质的干预效应及部分机制。从而揭示中医阳虚、阴虚体质的现代内涵,论证“方体相应”、“体质可调”的科学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临床传承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界定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候、阴虚体质与阴虚证候,选择总结临床上通过改善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治疗疾病的典型案例,对导师的学术思想开展传承研究。通过相关文献调研、定期跟师门诊、医案整理、聆听导师授课讲座等多种途径,在导师的指导下,凝练导师辨体用方的临床诊疗策略和学术思想。进而分别从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选择导师善治的2种病证即怕冷症和盗汗,从诊察的切入点、重点关注的症/证、辨体依据、辨证依据、治疗着眼点、立法组方思路、遣药心得等方面,总结导师辨体用方的临床诊疗策略和方剂配伍、创制、应用方法,临床经验,全面反映中医体质学派学术思想。结果:①基于阳虚体质怕冷症的辨体用方传承研究:本研究基于王琦教授“体质可调”理论和导师倪诚教授“方体相应”假说,从阳虚体质怕冷症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下降、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候的怕冷症界定、制方法度等方面,总结导师倪诚教授辨体用方治疗阳虚体质怕冷症的学术经验,并结合医案讨论了阳虚体质怕冷症诊治中对体质类型与状态辨识有机结合、辨体结合辨病辨证个性化用方的要点。②基于阴虚体质盗汗的辨体用方传承研究:本研究基于王琦教授提出的“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和导师倪诚教授“方体相应”假说,从阴虚体质与盗汗、阴虚体质与阴虚证候的盗汗的界定、制方法度等方面,总结导师倪诚教授辨体用方论治盗汗的“阴虚体质”发病观和以及方剂内药组应用的链接思维等导师师承的学术经验,并结合医案讨论了阴虚体质盗汗诊治中对体质类型与状态辨识有机结合、辨体结合辨病辨证个性化用方的要点。通过对以上两种疾病诊治经验的总结传承,反映了中医体质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三代师承互动、老师传授与学生学习并重的学术传承特色。以及反映了导师师承“辨体用方”的学术思想,即临证时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类型的特性进行辨体论治处方,通过改善体质来防治疾病,从而转换了临床思维方式。2实验研究实验一阴虚阳虚体质干预对体质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5-40岁的健康受试者,按体质类型分为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然后在阳虚质中随机分为阳虚体质对照组、阳虚体质干预组,在阴虚体质中随机分为阴虚体质对照组、阴虚体质干预组,共计5组,每组20例。阴虚体质干预组和阳虚体质干预组受试者分别每天服用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每次6g,每天2次,共计90天。其余3组不服药。对各组服药前后的体质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并进一步考察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对阴虚、阳虚体质干预后体质评分的影响。结果: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干预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受试者后,其体质评分均显着降低(Jp<0.01)。而阴虚体质对照组和阳虚体质对照组干预前后体质评分无明显差异(尸>0.05)。结论:桂附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分别对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有干预作用,能够明显改善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受试者的自觉症状。实验二阴虚阳虚体质干预对Th1、Th2、Th17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5~40岁的健康受试者,按体质类型分为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然后在阳虚质中随机分为阳虚体质对照组、阳虚体质干预组,在阴虚体质中随机分为阴虚体质对照组、阴虚体质干预组,共计5组,每组20例。阳虚体质干预组和阳虚体质干预组受试者分别每天服用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每次6g,每天2次,共计90天。其余3组不服药。90天后,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体外诱导的Thl、Th2、Th17水平变化(Th1(%)、Th2(%)、Th1/Th2及Th17(%))以及血清中相关的细胞因子IL-2、INF-γ、TNF-α、IL-4、IL-6、IL-10、IL-17A的水平变化,考察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分别干预阴虚、阳虚体质受试者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①与平和体质组比较,阳虚体质对照组及阴虚体质对照组的Th1/Th2显着降低,Thl(%)有降低趋势,Th17(%)有增加趋势,而Th2(%)变化不明显;桂附地黄丸能增加阳虚体质受试者的Th1(%)和Th1/Th2的趋势,有降低Th2(%)的趋势,但对Thl7(%)的改变无明显影响;六味地黄丸具有增加阴虚体质受试者的Th1(%)的趋势,但对Th2(%)、Th1/Th2、以及Th17(%)无明显影响。②与平和体质组比较,阳虚体质对照组IL-2、INF-γ以及TNF-a含量均显着降低,阴虚体质对照组IL-2、INF-γ显着降低,TNF-a有降低趋势;桂附地黄丸可显着增加阳虚体质受试者的IL-2、TNF-α、INF-γ的含量;六味地黄丸可明显增加阴虚体质受试者的INF-γ、 TNF-α含量,有增加IL-2的趋势。③与平和体质组比较,阳虚体质对照组IL-4、IL-6、IL-10及IL-17A含量均显着降低,阴虚体质对照组IL-4及IL-17A含量均显着降低, IL-6、IL-10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阳虚体质对照组相比较,桂附地黄丸可显着增加阳虚体质受试者的IL-4、IL-6、IL-10含量,有增加IL-17A含量的趋势;与阴虚体质对照组相比较,六味地黄丸可显着增加阴虚体质受试者的IL-4、IL-6及IL-17A含量,有增加IL-10含量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与平和体质组相比较,阳虚体质对照组及阴虚体质对照组Th1/Th2比值,血清相关细胞因子IL-2、INF-γ、TNF-α、IL-4、IL-6、IL-10及IL-17A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出抑制状态;与阳虚体质对照组相比,阴虚体质对照组Th1/Th2比值,IL-2、INF-γ、TNF-α、IL-4、IL-6、IL-10及IL-17A的水平升高,提示阴虚体质与阳虚体质存在Th1类细胞因子分泌方面的差异;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受试者后,IL-2、INF-γ、TNF-α、IL-4、IL-6、IL-10升高,六味地黄丸干预阴虚体质受试者后INF-y、TNF-α、IL-4、IL-10、IL-17A升高,这可能是其分别纠正阴虚体质及阳虚体质,恢复Th细胞平衡的作用点,从而达到改善体质的效果。实验三阴虚阳虚体质干预对神经-内分泌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5-40岁的健康受试者,按体质类型分为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然后在阳虚质中随机分为阳虚体质对照组、阳虚体质干预组,在阴虚体质中随机分为阴虚体质对照组、阴虚体质干预组,共计5组,每组20例。阳虚体质干预组和阳虚体质干预组受试者分别每天服用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每次6g,每天2次,共计90天。其余3组不服药。90天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五羟色胺(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Cor)、IgA、IgG、IgM的水平。考察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分别干预阴虚、阳虚体质受试者后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①与平和体质组相比较,阳虚体质对照组中血清Cor及血浆ACTH含量显着降低,血浆5-HT有降低趋势;阴虚体质对照组中血浆ACTH显着降低,而血清Cor及血浆5-HT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阳虚体质对照组相比较,桂附地黄丸有增加阳虚体质受试者的血浆5-HT、血清Cor及血浆ACTH含量的趋势。与阴虚体质对照组相比较,六味地黄丸有增加阴虚体质受试者的血浆5-HT、血清Cor及血浆ACTH含量的趋势。②与平和体质组相比较,阳虚体质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稍有增加的趋势,阴虚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桂附地黄丸有降低阳虚体质受试者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趋势,对多巴胺及肾上腺素无明显影响,而六味地黄丸有降低阴虚体质受试者多巴胺的含量趋势,对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无明显影响。③与平和体质组相比较,阳虚体质对照组和阳虚体质对照组血清IgA、IgG、IgM含量均无明显改变。桂附地黄丸对阳虚体质受试者以及六味地黄丸对阴虚体质受试者血清IgA、IgG、IgM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研究显示无论阳虚体质还是阴虚体质,其血清Cor及血浆ACTH含量下降,提示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减退,但桂附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干预后,虽然干预组受试者自觉症状改善较多,但与对照组相比血清Cor及血浆ACTH含量改变不多,这可能与干预时间短以及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处于稳态状态未受到应激刺激有关。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①从对阴虚体质、阳虚体质体质干预临床传承的研究来看,“方体相应”假说是指人的不同体质状态与所用方药之间的高度针对性,即不同个体对所应用方药有不同的适应性与反应表达。“方体相应”以人的体质类型与状态为依据,使之“方为人所宜”,体现了辨体论治的中医诊疗特色。②从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干预的实验研究来看,阳虚体质、阴虚体质Thl、Th2细胞亚群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其分泌相关细胞因子IL-2、INF-γ、TNF-α、IL-4、IL-6、IL-10及IL-17A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向Th2细胞亚群漂移的趋势;其血清Cor及血浆ACTH含量下降,提示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减退。阴虚体质Thl/Th2比值, IL-2、INF-γ、TNF-α、IL-4、IL-6、IL-10及IL-17A的水平相比阳虚体质较高,提示阴虚体质与阳虚体质存在Thl类细胞因子分泌方面的差异,为阴虚体质的内热表现提供了部分解释。而阳虚体质Th1/Th2比值,IL-2、INF-γ、TNF-α、IL-4、IL-6、IL-10及IL-17A的水平相比阴虚体质较低,Thl类细胞因子分泌相对不足,为阳虚体质不耐寒冷的表现提供了部分解释。桂附地黄丸对阳虚体质有干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升高IL-2、INF-γ、TNF-α、IL-4、IL-6、IL-10有关,六味地黄丸对阴虚体质干预有干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升高INF-γ、TNF-α、IL-4、IL-10、IL-17A有关,这是其分别纠正阳虚体质及阴虚体质,达到改善体质效果的原因。

刘静[9](2014)在《富氢盐水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造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富氢盐水联合环孢素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治疗再障寻找新方法。方法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近交系BALB/c小鼠,经X射线全身照射(5.0Gy)(吸收剂量率为1.21Gy/min,放射时间为248s)后,4h内经尾静脉输入DBA/2小鼠的淋巴细胞悬液0.2ml/只。实验动物分组:正常组;对照组(AA组);H2组(腹腔注射富氢盐水10ml/kg);CsA组(腹腔注射环孢素注射液5mg/kg);CH组(腹腔注射环孢素注射液5mg/kg+富氢盐水10ml/kg)。造模后第14天至第28天按照正常组和对照组不给药;H2组腹腔注射富氢盐水10ml/kg给药;CsA组腹腔注射环孢素注射液5mg/kg给药;CH组腹腔注射环孢素注射液5mg/kg联合腹腔注射富氢盐水10ml/kg给药进行治疗。用血细胞计数仪于第0、7、14、21和28天给各组小鼠测量血细胞数。第28天取小鼠血浆测定SOD、MDA、IL-3、IL-6、TNF-α和TGF-β。小鼠股骨及脾脏置于4%的多聚甲醛中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脾脏IFN-γ蛋白表达。结果1、H2组小鼠造模后活动迟钝,进食水较差,小鼠生存率在50%;而CsA组小鼠进食水可,小鼠生存率在60%;CH组活动基本正常,进食可,生存率维持在80%,小鼠体重增长趋势明显。小鼠的生长状况,精神、食欲,体重增加,生存率提高等观察指标表明富氢盐水联合环孢素要明显优于单纯用富氢盐水和环孢素治疗AA。2、CH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增加明显高于H2组和CsA组(P<0.05),骨髓病理HE染色切片有核细胞数增加,造血功能改善。3、CH组小鼠血浆SOD水平明显高于H2组和CsA组(P<0.05);CH组小鼠血浆MDA水平明显低于H2组和CsA组(P<0.05)。4、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浆中IL-3、IL-6、TNF-α和TGF-β水平,CH组小鼠造血正性调控细胞因子IL-3水平明显高于H2组和CsA组(P<0.05);CH组小鼠负性调控细胞炎症因子IL-6、TNF-α和TGF-β水平明显低于H2组和CsA组(P<0.05)。5、免疫组化脾脏IFN-γ蛋白表达,与AA组相比,CH组脾脏IFN-γ阳性细胞数降低,差异显着(P<0.05)。结论1、富氢盐水能促进免疫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与环孢素联合具有协同作用。2、富氢盐水对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促进正性造血因子IL-3生成,抑制负性调控细胞炎症因子IL-6、TNF-α和TGF-β水平,降低脾脏IFN-γ蛋白表达。3、富氢盐水对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为能减少SOD消耗,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生成。

章鹏飞[10](2014)在《早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7和IL-33水平检测》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早期梅毒患者的血清IL-27及IL-33水平,观察梅毒患者在治疗前是否已存在IL-27、IL-33水平的变化及此变化是否影响其预后,探讨IL-27、IL-33与梅毒患者体内清除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应答的关系,为评估梅毒病情发展及进一步有效治疗梅毒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的早期梅毒患者的血清样本,根据治疗后的随访情况分为梅毒血清转阴组、梅毒治疗无效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梅毒血清转阴组、梅毒治疗无效组在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的IL-27和IL-33水平。比较梅毒血清转阴组及治疗无效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对梅毒血清转阴组及治疗无效组治疗前的血清中的IL-27与IL-33作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梅毒血清转阴组、梅毒治疗无效组及两组治疗前的血清IL-27水平分别为(25.49±2.56)ng/L,(26.07±2.29) ng/L,(26.72±1.08)ng/L,(20.20±1.15) ng/L,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12.14±1.1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转阴组的IL-27水平与治疗无效组无明显差异(P>0.05)。梅毒血清转阴组IL-27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无效组的IL-2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梅毒血清转阴组治疗前的IL-27水平与无效组治疗前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②梅毒血清转阴组、梅毒治疗无效组及两组治疗前的血清IL-33水平分别为(2.44±0.58)ng/L,(3.93±1.36) ng/L,(4.46±0.89) ng/L,(4.58±0.77) ng/L,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1.38±0.2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转阴组的IL-33水平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梅毒血清转阴组IL-3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无效组IL-33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梅毒血清转阴组治疗前的IL-33水平与无效组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③梅毒血清转阴组治疗前的IL-27和IL-33水平的相关系数r=-0.116,无显着相关性(P>0.05);梅毒治疗无效组治疗前的IL-27和IL-33水平的相关系数r=0.167,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①IL-27及IL-33均参与机体抵抗TP的免疫应答;②高水平的IL-27可能有利于对TP的清除,而IL-33不利于清除TP。③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7水平较高,其血清RPR转阴可能性大。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相关性铁负荷过载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与分组
    1.2 铁过载分级标准
    1.3 血瘀证评分与诊断
    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1.5 祛铁治疗
    1.6 观察评价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补肾活血”法治疗CAA合并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一般资料
    2.2 “补肾活血”法治疗CAA合并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前后SF变化
    2.3 “补肾活血”法治疗CAA合并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前后血瘀证评分变化
    2.5 CAA合并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SF与血瘀证评分的相关性
    2.6 “补肾活血”法治疗CAA合并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前后相关细胞因子变化
3 讨论

(2)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骨髓保护作用及T-bet/GATA-3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细胞亚群失衡与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二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三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脾组织T-bet、GATA-3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四 滋肾益髓生血方对~(60)Co-γ联合免疫诱导AA小鼠骨髓组织T-bet、GATA-3蛋白及mRNA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3)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1.6 剔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病例分组
        2.2 数据采集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定标准
    4 安全性评价
        4.1 症状学观察
        4.2 客观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背景资料
        6.2 西医疗效比较
        6.3 并发症
        6.4 不良反应比较
    小结
第二部分 Breg/KIR免疫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及“劳毒致病”病机理论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仪器、试剂材料和检测方法
        3.1 检测指标
        3.2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3.3 检测方法
    4 统计分析
    5 检测结果
        5.1 CD25~+CD86~+细胞比例
        5.2 IL-10、TGF-β1、IL-4、IFN-γ细胞因子
        5.3 KIR基因多态性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MDS发病机制
        1.1 细胞遗传学异常
        1.2 免疫学功能失调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
        2.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研究现状
        2.2 导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学术思想特色
    3.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免疫调节治疗MDS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等
伦理审查批件

(4)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2.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AA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2.2 实验药物制备
    2.3 分组及给药
    2.4 实验标本的采集和检测
        2.4.1 各组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检测
        2.4.2 各组小鼠骨髓细胞涂片的制备与观察
        2.4.3 FCM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h17、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值
        2.4.4 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水平
        2.4.5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2.4.6 IP检测各组小鼠脾脏RBP-Jκ与 RORγt蛋白结合量、RBP-Jκ与 Foxp3蛋白结合量的表达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外周血血象的影响
        3.1.1 第7 天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象比较
        3.1.2 第22 天各组小鼠外周血象比较
    3.2 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骨髓细胞增生的影响
        3.2.1 第7 天小鼠骨髓细胞增生情况比较
        3.2.2 第22 天各组小鼠骨髓细胞增生情况比较
    3.3 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值的影响
    3.4 穿龙薯蓣皂苷对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穿龙薯蓣皂苷对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穿龙薯蓣皂苷对各组小鼠脾脏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RBP-Jκ与Foxp3 蛋白结合量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AA小鼠模型的建立
    4.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机认识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AA的研究现状
    4.4 穿龙薯蓣皂苷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及在AA中的作用
    4.5 Th17/Treg平衡及其意义
    4.6 Th17/Treg细胞平衡失调在AA中的作用及影响
    4.7 Notch信号通路及其与Th17/Treg之间的联系
        4.7.1 Notch信号的生物学功能
        4.7.2 Notch信号对Th17、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4.7.3 Notch信号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Notch信号调节外周T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高铝暴露地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临床特点
    2.2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血清铝水平
    2.3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2.4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细胞因子水平
    2.5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
    2.6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补体水平
3 讨论
    3.1 高铝暴露AA地区患者发病及临床特点
    3.2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3.3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特点
    3.4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
    3.5 高铝暴露地区AA患者补体系统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小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ITP模型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1.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方法
        2.1 小鼠骨髓分离培养BMSCs的操作方法
        2.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1 一般形态学观察
        2.2.2 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表面标志
        2.2.3 体外诱导分化
    3.实验结果
        3.1 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3.2 流式分析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
        3.3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
    4 讨论
    5 结论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主要实验方法
        2.1 血小板制备和CD61基因敲除小鼠的免疫
        2.2 活动性ITP模型的建立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CD61 KO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浓度的测定
        3.2 SCID小鼠造模前后血小板的计数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骼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ITP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主要实验方法
        2.1 BM-MSCs的复苏及培养
        2.2 ITP小鼠模型的建立
        2.3 饲养条件
        2.4 BMSCs的输注
        2.5 观察指标
        2.5.1 输注后血常规的检测
        2.5.2 小鼠脾脏及外周血中CD4+CD25hi+FoxP3+ Treg细胞相对数量的检测
        2.5.3 小鼠血清因子IL-2、INF-γ、IL-4、IL-10 的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BM-MSCs输注后各组血小板的变化
        3.2 BM-MSCs输注后小鼠脾脏及外周血Treg细胞变化
        3.3 BM-MSCs输注后小鼠血清因子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综述一
    1 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功能
    2. MSCs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1 MSC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
        2.2 MSCs在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
        2.3 MSCs在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应用
        2.4 MSCs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
        2.5 MSCs在难治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2.6 MSCs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3 问题和展望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瘦素及其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浆及骨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材料
        1.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1.2.2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标本采集
        1.3.2 BMI测量
        1.3.3 ELISA实验
        1.3.4 PV-6000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1.4 结果判定及统计方法
        1.4.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定
        1.4.2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瘦素及其受体水平比较
    2.3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与正常对照组骨髓组织瘦素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比较
    2.4 瘦素水平与瘦素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方体相应的阴虚阳虚体质方剂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阴虚阳虚体质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阴虚阳虚与T细胞亚群Th1、Th2、Th17以Treg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临床传承研究
    一 基于阳虚体质怕冷症的辨体用方传承研究
        1 阳虚体质怕冷症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下降
        2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候的怕冷症界定
        3 制方法度
        4 医案讨论
    二 基于阴虚体质盗汗的辨体用方传承研究
        1 阴虚体质与盗汗
        2 阴虚体质与阴虚证候的界定
        3 制方法度
        4 医案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阴虚阳虚体质干预对体质评分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阴虚、阳虚体质干预对Th1、Th2、Th17细胞亚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阴虚阳虚体质干预对神经-内分泌变化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创新点与不足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9)富氢盐水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造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早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7和IL-33水平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实验对象
        1.1.1 实验对象来源及分组
        1.1.2 诊断及入选标准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血清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2.2 血清 IL-27 的检测
        2.2.1 原理
        2.2.2 实验步骤
        2.3 血清 IL-33 的检测
        2.4 随访方法及疗效判断
        2.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相关性铁负荷过载的效果分析[J]. 仇如意,叶宝东,侯佳慧,姚轶敏,李强,俞颖. 中国输血杂志, 2021
  • [2]滋肾益髓生血方对AA小鼠骨髓保护作用及T-bet/GATA-3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运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D]. 陈海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高铝暴露地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D]. 左瑶.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7(01)
  • [6]小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ITP模型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陶艳玲. 青岛大学, 2017(11)
  • [7]瘦素及其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浆及骨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D]. 刘国文. 青岛大学, 2014(12)
  • [8]基于方体相应的阴虚阳虚体质方剂干预研究[D]. 董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富氢盐水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造血的影响[D]. 刘静. 泰山医学院, 2014(03)
  • [10]早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7和IL-33水平检测[D]. 章鹏飞. 皖南医学院, 2014(05)

标签:;  ;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