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矿质肥料对乔木活力的影响

有机矿质肥料对乔木活力的影响

一、有机矿物肥料对乔木树种生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1](2020)在《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东北的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四大黑土区之一,自清朝末期开垦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种和不断增强的生产活动,遭受到了严重的土壤侵蚀,且加速退化。为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尤其是风蚀,黑龙江省西部典型黑土区的人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种植以杨树、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灌木柳等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已经成为了该地区农林复合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林业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作物高产稳产、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出现了林分退化现象,关于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报道也较多。人工林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性质恶化。林地土壤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营养元素转化的枢纽,对林木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科学地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维持地力长期发挥作用也是当前农林科学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农业大县拜泉县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筛选了 5种同林龄(19年)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小黑杨纯林X、落叶松纯林L、樟子松纯林Z、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SL、落叶松与樟子松混交林ZL),6种林龄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幼龄林X09、中龄林X03、近熟林X99、成熟早期林X95、成熟晚期林X88、过熟林X84),4种林龄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样地(即幼龄林L99、中龄林L92、近熟早期林L87、近熟晚期林L81),1个弃耕20年的对照样地(CK),共计14种样地(不同类型防护林中的X、L分别与不同林龄防护林系列的X99、L99相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类型、不同林龄防护林的0-60cm 土层的20种土壤性质,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0-20 cm 土层)的细菌16S rDNA多样性;运用“时空替代法”研究不同林龄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着差异检验(LSD)研究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克服土壤指标体系的多重共线性筛选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并用其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高通量测序(HTS)和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得到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通过对比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对所得细菌群落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涉及C、N、P、S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大小,对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功能潜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土壤性质和不同类型样地间具有显着差异的物种进行冗余分析(RDA)得到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重要土壤性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L、Z、SL均比CK显着增加了土壤容重(BD);在各类型防护林中,ZL的土壤饱和持水量(SHC)、毛管持水量(CHC)、田间持水量(FHC)、毛管孔隙度(CP)、总孔隙度(Pt)、通气度(Ae)均最大,而L的SHC、CHC、FHC,X的CP、Pt,X的Ae均最小;X、L、SL均比CK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ZL 比其他类型防护林和CK均显着提高了 CP、Pt,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提高了 Ae,且ZL比X和SL提高的更显着;Z比CK和L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NCP);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降低了土壤质量含水率(MCg),且ZL降低的程度显着大于X和显着小于L。各类型防护林均比CK显着减小了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总磷含量(TP),X、L、ZL均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NN),而Z显着增加了NN;X、L、Z、SL均显着增加了速效钾含量(AK),且X增加的最显着;X比其他类型显着降低了土壤pH,却显着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AN);X、L、SL均比ZL显着降低了 TOC;L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AP),却显着降低了 TP;Z、SL均显着降低了 AP。各类型防护林维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MBN)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X>Z>SL>ZL>L。(2)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TOC、NN、AK、TK六个指标。不同类型防护林地土壤的SQI排序为Z>ZL>SL>L>X。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随着林龄的增加,BD呈先降低、后增加,在中龄林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变化;SHC、CHC、FHC、NCP、MCg变化方向一致;Ae持续增大,在成熟晚期林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显着高于CK。各林龄防护林,随林龄增加显着降低了土壤pH、TOC、TN、TP,提高了 AN、AK;除幼龄林外,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NN;各林龄的AP变化较为复杂,在成熟早期林中显着低于CK,而在成熟晚期林和过熟林中又显着高于CK;除幼龄林的MBC变化不大外,其他林龄MBC均比CK显着降低;中龄林和过熟林比CK显着降低了 MBN,幼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MBN。(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NN、AN、TK五个指标。SQI(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X88>X84>X95>X99>X09>X03>CK,除中龄林外的小黑杨防护林显着地改善了土壤综合质量;防护林地各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各土层SQI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成熟林或过熟林中,最小值出现于幼龄林或中龄林中。3.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增加了 BD,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近熟早期林比近熟晚期林显着降低了 NCP;近熟晚期林比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CP、Pt;各林龄均比CK显着降低了 MCg,却显着提高了 Ae,且幼龄林和中龄林的Ae显着高于近熟林;各林龄防护林均显着降低土壤pH、TOC、TN、TP,其中,幼龄林土壤pH显着高于其他林龄,中龄林的TOC、TN显着低于近熟晚期林,近熟早期林的TP显着高于其他林龄;各林龄增加了 AN、AP、AK,其中,近熟晚期林比近熟早期林显着增加了AN、AK,中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 AP;近熟晚期林显着提高了 NN,而幼龄林显着提高了 TK;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各土层的MBC、MBN均比CK显着下降。(2)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SHC、NCP、MCg、NN、AK五个指标。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的SQI排序为L99>L81>L92>L87>CK,与CK相比,落叶松防护林的SQI虽然稍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着程度;落叶松防护林地0-20 cm 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20-40 cm土层SQI却小于对照,这种差异在近熟晚期林均达到显着水平;10-20 cm 土层和40-60 cm 土层SQI最大值出现在幼龄林中,0-10 cm和20-40 cm土层SQ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近熟林L81和L87中;而各层的SQI最小值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出现在更深层土壤中。4.不同类型防护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1)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不同,优势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孢菌门,但丰度差异最大门的是放线菌门;Krasilnikovia、Rubrobacter、RB41是共有的优势属,并且优势菌属在樟子松纯林中分布最多;Actinoplanes和Krasilnikovia分别是0-10 cm 土层和10-20 cm 土层防护林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差异最大的属,也是这两个土层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关键属;土壤细菌的特有OTUs数量在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在CK中高于防护林。ZL的OTUs总数最多。(2)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的固碳、有机质分解与同化,固氮和氮素同化,解磷能力、硫酸盐同化和异化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其中SL菌群基因功能综合潜势较强,X较差,ZL、Z、L处于中等水平。(3)对防护林不同土层细菌群落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壤性质因素在0-10 cm土层是AK、TN、Ae,在10-20cm土层是pH、AN、MCg、TOC。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分布和群落组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林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和不同林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性质虽然随林龄的增加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均提高了其土壤综合质量;从林地土壤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在黑龙江西部黑土区营建农田防护林时,纯林应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树种,混交林则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模式;造林树种是引起土壤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是树种性质和土壤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树种的筛选与优化、农田防护林林地土壤的调控、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的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付静,刘国刚,周冬跃,殷霈瑶,曲跃军,金虎[2](2014)在《有机矿质元素对绿化移植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施肥对移植苗移植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得出最适合苗木移植后生长的矿物肥料组合,提高移植苗的成活率以及促进移植后期苗木个体的良好生长和发育。[方法]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花楸、紫叶稠李、卫矛、红宝石海棠4个品种的移植苗成活率、叶绿素含量、生长指标等特性的影响。[结论]用有机矿质元素喷洒移植苗叶面可以提高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生长,同时移植过程中用生根剂喷洒树木根系,对成活率有促进影响,保持了树木的生命力。

张华[3](2013)在《北京房山区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生态修复技术是治理矿业废弃地水土流失、快速恢复植被的关键技术。长期以来,无序开山采石造成的采石场山体破坏严重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而采石场土壤条件差、水分渗漏严重、植被成活率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开采后剩余的大量废弃渣土和粒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等松散堆积物随意倾倒并形成的裸露坡面等立地环境,是采石场水土流失治理及植被恢复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本研究在北京山区(房山区黄院采石场)经过人工整地后的松散堆积体平台及坡面中,从土壤、水分和植被等因素的角度开展了生态修复技术野外试验,在昌平区,利用一定粒径大小的废弃渣土(取自房山区)开展了室内、盆栽及大田试验生态修复技术试验,并提出了北京山区采石场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指标测定发现,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物(粒径小于2mm)的理化性能较差,重金属含量极低,松散堆积体坡面的坡度越大,水土流失现象越严重,高度相差越大,漏水现象越明显。2)通过盆栽、大田和野外压实试验得出:粒径小于40mm的细角砾土的最大干密度为1.95g/cm3,最优含水量为6.1%。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干密度逐渐增大,含水量逐渐减小,孔隙比逐渐减小,饱和度(持水度)呈上升趋势。压实技术能够提高约50%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水坠处理和压实度为70%两种压实技术效果最优,且适宜生长的植物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刺槐(Black Locust)。压实度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压实深度为1m-3m的压实工艺效果最优,适宜生长的植物为火炬树(Rhus typhina)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3)抗旱保水袋应用技术试验得出:抗旱保水袋具有良好的吸水和保水性能,应用抗旱保水袋能够显着增加松散堆积体的土壤体积含水量23.3%-48.5%,提高成活率25.6%-69.5%。选用不同规格及用量的保水袋进行造林,要针对该地区是否缺水严重及苗木规格进行选择。4)通过盆栽、大田和野外覆盖试验得出:局部覆盖条件下,地膜覆盖优于有机废弃物覆盖优于粗砾石覆盖;全部覆盖条件下,有机废弃物覆盖优于地膜覆盖优于粗砾石覆盖,能有效降低地表温度19.1%、减少土壤蒸发14.8%、能够提高8%-30%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使华山松(Pinus armandii)的当年生长量增加22.8%,油松和火炬树的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20%左右,生长指标平均增加17.2%-20.3%。因此,宜采用有机废弃物覆盖+火炬树或油松、粗砾石覆盖+火炬树或油松以及地膜覆盖+火炬树或油松3种保水覆盖技术模式。5)松散堆积物资源化技术试验得出:种植土、矿化垃圾和风干污水污泥能够为松散堆积物提供必要的化学营养成分,有效调节松散堆积物的pH值。种植土含量为10%-40%时,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侧柏的生长最有利;矿化垃圾和风干污水污泥含量越高,松散堆积物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越大,油松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越高,生长量也越大;在采石场困难立地应用比例为30%-50%的矿化垃圾改良技术和比例为40%-60%的风干污水污泥改良技术可行而且效果显着。6)平铺生态袋绿化技术试验得出:生态袋技术减少松散体坡面径流和泥沙的效应均与平均雨强和坡度基本呈正相关,随着平均雨强和坡度的增大,生态袋防治水土流失的效应逐渐增强。其中当平均雨强为5.1mm/h和坡度为35°时,生态袋的减流效应最显着;当平均雨强为12.0mm/h和坡度为25°时,生态袋的减沙效应最显着。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径流量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产沙量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7)通过植物选择与配置试验得出: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发现,采石场植被的植物种数虽然较多,但种类比较单一,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植物种数差异不大,乔木和灌木稍有增加,草本植物稍有减少,生活型逐渐多样化,多年生植物逐渐占据优势,且有着逐渐向草灌层及乔灌层演变的趋势。通过综合优势比较法总结出适宜于采石场植被演替的2种主要群丛类型:火炬树-荆条(Vitex negundo Linn.)-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inn.) Beauv.)群丛;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inn.) Beauv.)群丛。通过成活率、生长高度和覆盖度的综合分析,筛选得出23种适生性强的优势植物。综上分析,本研究结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北京山区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

张玮[4](2008)在《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土地破坏机理和破坏土地损失理论、土壤学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沉陷预计技术、地貌重塑技术、植被重建技术等理论和技术,以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及利用现状为对象,研究了因采煤塌陷导致失去生产能力的土地复垦和生态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实现路径,为缓解矿区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和保障其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首先,介绍了两淮采煤矿区煤炭资源的禀赋、生产能力。从塌陷的深度、范围、稳沉、积水、治理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塌陷区破坏、治理现状,并以均衡产量法预测了未来若干年塌陷区的影响的程度与范围,强调了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其次,以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分析了造成塌陷区类型差异的原因,即主要有储煤禀赋、煤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原始地表地貌等差异引起。针对两淮采煤塌陷区的不同类型,结合采煤塌陷区治理的实证研究,将目前形态各异的复垦方式和方法,通过理论升华,提升、总结出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体系,包括土地平整、挖深垫浅、固体废弃物回填、旅游综合开发等四种模式类型,以科学、规范的引导塌陷区土地复垦实践,协调矿区人地关系,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第三,以复垦模式为平台,综合考虑矿业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及客观限制性条件等因素,根据复垦土地利用方向的适宜性原则,因地制宜地提出产业重组构想,即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种—养—加”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煤炭资源与矿区人力资源的优势发展深加工业,拓展工业区产业链,加速生态工业的发展:在坚持农业优先、突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原则指导下,利用深水位和部分中水位塌陷区发展生态旅游等。上述产业重组构想,可为矿业城市由单一资源型城市向服务、加工综合型城市转变,为避免由矿业城市走“矿竭城衰”的老路提供借鉴。最后,在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土地平整、排灌系统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养殖水面建设、农田防护林和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建设参数,为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和项目的规划、可研、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认为:两淮淮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复原”原始地貌与生态系统,应由传统的“以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和强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内容向以恢复土地期望的利用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转移,即采取工程整治和生物措施,注重复垦土地的景观生态恢复、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能与效益的恢复,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金东日,许东海[5](2007)在《公路路域环境生态恢复的若干问题探讨》文中提出针对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因忽视扰动土壤的生态管理而导致植被营建失败和成本居高不下的普遍问题,结合我国公路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实际,对路域环境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和论证,提出了一些路域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В·С·Теодоронский,梁立兴[6](1986)在《有机矿物肥料对乔木树种生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乔灌木的移栽常引起树木生活机能的破坏,使绿化树木的生命力减退和造成大量损失。大家知道,促使移植苗生命力恢复的栽培措施是栽植后刺激生根。在树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移植苗的根外喷洒具有重要作用。莫斯科林学院城市绿化教研室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成活率,对移栽过程中和栽后保持移植苗生命力的处理方法和制剂进行了研究。本文介绍春季移栽乔木树种的试验结果。试验任务包括研究移栽时用有机矿物肥

二、有机矿物肥料对乔木树种生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矿物肥料对乔木树种生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3 土壤性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2.5 评价体系的构建
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3.1.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3.2 讨论
        3.2.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2.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1.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4.1.3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4.2 讨论
        4.2.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2.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1.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5.1.3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5.2 讨论
        5.2.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2.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
        6.1.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土壤性质因素
    6.2 讨论
        6.2.1 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2.2 土壤细菌的功能
        6.2.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土壤性质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有机矿质元素对绿化移植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指标测定与方法
        1.4.1 苗高和地径测量。
        1.4.2 叶绿素含量。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移植苗成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移植苗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移植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3)北京房山区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采石场的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2. 采石场开采工艺现状
        1.2.3. 采石场边坡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采石场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2.6. 国内外采石场松散堆积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2.7. 采石场生态修复植物种筛选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昌平试验区概况
    2.2. 房山试验区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图
4. 采石场松散堆积体特征研究
    4.1. 采石场松散堆积体的概念及内涵
    4.2. 松散堆积体特征研究
    4.3. 试验内容与方法
    4.4. 理化性质分析
        4.4.1. 物理性质分析
        4.4.2. 化学性质分析
    4.5. 径流量和产沙量分析
    4.6. 土壤体积含水量分析
    4.7. 讨论与小结
5. 松散堆积体压实技术
    5.1. 松散堆积体压实技术概述
    5.2. 试验内容与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物理性质
        5.3.2. 大田试验不同压实度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
        5.3.3. 大田试验不同压实度下的植物生长情况比较
        5.3.4. 野外试验不同压实深度的土壤体积含水量
        5.3.5. 野外试验不同压实深度的植物生长情况比较
    5.4. 讨论与小结
6. 抗旱保水袋应用技术
    6.1. 抗旱保水袋应用技术概述
    6.2. 试验内容与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吸水性能
        6.3.2. 保水性能
        6.3.3. 盆栽试验的土壤体积含水量
        6.3.4. 盆栽试验大叶黄杨的成活率比较
        6.3.5. 盆栽试验大叶黄杨的生长高度比较
        6.3.6. 野外试验油松和火炬树的土壤体积含水量
        6.3.7. 野外试验油松和火炬树的生长情况比较
    6.4. 讨论与小结
7. 保水覆盖技术
    7.1. 保水覆盖技术概述
    7.2. 试验内容与方法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1. 盆栽试验结果与分析
        7.3.2. 大田试验结果与分析
        7.3.3. 野外试验结果分析
    7.4. 讨论与小结
8. 松散堆积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8.1. 松散堆积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概述
    8.2. 试验内容与方法
    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8.3.1. 化学性质比较
        8.3.2. 种植土配比下的出苗率和生长高度比较
        8.3.3. 矿化垃圾配比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和成活率比较
        8.3.4. 风干污水污泥配比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和成活率比较
    8.4. 讨论与小结
9. 平铺生态袋绿化技术
    9.1. 平铺生态袋绿化技术概述
    9.2. 试验内容与方法
    9.3. 试验结果与分析
        9.3.1. 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9.3.2. 恢复初期松散堆积体坡面的减流效应
        9.3.3. 恢复初期松散体坡面的减沙效应
        9.3.4. 恢复一年后松散体坡面的减流减沙效应
    9.4. 讨论与小结
10. 植物选择与配置技术
    10.1. 植物选择与配置技术概述
    10.2. 试验内容与方法
    10.3. 试验结果与分析
        10.3.1. 植被调查试验结果与分析
        10.3.2. 植物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10.4. 讨论与小结
11. 结论与展望
    11.1. 结论
    11.2. 展望
    11.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试验照片
附录2 主要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
        1.2.1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矿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2 是充分利用土地,解决人地矛盾的需要
        1.2.3 是重建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1.3 研究目的
        1.3.1 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模式提供依据
        1.3.2 为统一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1.3.3 为升级产业结构,引导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
    1.4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1 国外采煤塌陷区复垦历程及研究现状
        1.5.2 国内采煤塌陷区复垦历程及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的差异
    1.6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研究创新
        1.7.2 不足
2 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相关理论技术及其应用
    2.1 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2.1.1 土地破坏机理和破坏土地损失理论
        2.1.2 土壤学理论
        2.1.3 恢复生态学理论
        2.1.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 支撑技术及其应用
        2.2.1 沉陷预计技术
        2.2.2 地貌重塑技术
        2.2.3 植被重建技术
3 两淮采煤塌陷区现状与趋势
    3.1 两淮矿区煤炭资源概况
    3.2 采煤塌陷区现状
4 土地复垦模式体系及产业重组
    4.1 土地复垦模式体系
        4.1.1 土地平整
        4.1.2 挖深垫浅
        4.1.3 固体物料回填造地
        4.1.4 旅游系列产品综合开发
    4.2 产业重组
        4.2.1 发展生态农业
        4.2.2 发展生态工业
        4.2.3 发展生态旅游业
5 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
    5.1 土地平整工程
        5.1.1 土地平整单元
        5.1.2 条田修筑工程
        5.1.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5.2 灌排工程
        5.2.1 灌排工程相关规定
        5.2.2 水源工程
        5.2.3 输水工程
        5.2.4 排水工程
    5.3 道路建设工程
        5.3.1 田间道路的分类
        5.3.2 田间道路的布置
        5.3.3 田间道路建设
        5.3.4 桥梁
    5.4 养殖水面建设工程
        5.4.1 水产养殖类型
        5.4.3 渔业水产养殖布局
        5.4.4 建设标准
    5.5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5.5.1 农田防护林
        5.5.2 生态保持工程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有机矿物肥料对乔木树种生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D]. 张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2]有机矿质元素对绿化移植苗生长的影响[J]. 付静,刘国刚,周冬跃,殷霈瑶,曲跃军,金虎.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5)
  • [3]北京房山区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 张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4]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D]. 张玮.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5]公路路域环境生态恢复的若干问题探讨[J]. 金东日,许东海. 现代交通技术, 2007(06)
  • [6]有机矿物肥料对乔木树种生命力的影响[J]. В·С·Теодоронский,梁立兴. 国外林业, 1986(01)

标签:;  ;  ;  ;  ;  

有机矿质肥料对乔木活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