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反倾销新特征的理论分析

当代国际反倾销新特征的理论分析

一、当代国际反倾销新特征成因的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耀华[1](2018)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反倾销措施更多的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便利和“正当”工具。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和印度两大发展中国家恢复较快,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在最近几年均出现增长乏力现象,受到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工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化工产业发展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化工产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是每个国家都重点关注的产业。在宏观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出现新趋势、新特点和新影响。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的理论背景、行业背景和时代背景。然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印度占世界国家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的比重上升、化工产品依然是印度对中国反倾销的首要行业、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的品种非常集中、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确认损害比例高、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具有歧视性、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范围扩大;并首次从化工产品角度出发,按照HS编码将化工产品分为11类(章),通过计算各类(章)化工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中印贸易互补性指数四个指标,结合中印各类(章)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和印中逆差情况,得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的主要原因。接着,利用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法,基于2009年印度对中国碳酸钡反倾销案件,证明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具有明显的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向效应、贸易偏转效应;基于2010年印度对中国碳酸钠反倾销案件,证明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具有明显的贸易抑制效应,但是具有国别差异。最后,从政府、化工企业、化工产品协会角度提出新形势下应对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的建议。

陈庭翰[2](2017)在《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路线已经过去二十载,其合理性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再受质疑。对制造业地位的再认识促使美、中、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再次围绕制造业发展勾织蓝图。不过,在市场调节处于基础配置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是各制造业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能否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来适应产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是各国制造业振兴的关键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制造业领域遭受诸多挑战,从而采取了深刻的竞争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效果。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战后振兴到21世纪初的新一轮竞争战略调整对中国企业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战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战略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竞争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本文以波特通用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理论为基础,“五力模型”、“钻石体系”以及“价值链”为主要分析方法,对日本制造业企业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战略调整的战略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实现战后振兴的核心是企业对异质性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与偏重培养,在战后初期以组织创新为能力积累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并最终以创新为核心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高点。在这种战略逻辑下,日本企业的战略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导向的集中战略相结合向差异化战略与总成本领先战略惯性相结合的战略演化。在这一战略路径下,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也随着差异化战略进程而由低端向中高端演变,生产运营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演变,技术研发由引进、模仿向跟随、领先创新演变,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起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之一。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在面对新局势采取了即具共性也具特性的竞争战略调整,共性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全球模块化战略兴起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日本企业皆采取了以模块化战略为主要战略类型的战略结合。特性则表现为: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主动性的模块化战略,电子企业相反,采取了被动性的模块化战略,因而决定了两者的战略特征与战略效果的迥异。日本汽车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网络特点、垂直一体化企业异质性能力构建了基于模块整合效率的模块化战略,并有条不紊的进一步挖掘模块整合能力。这种模块化战略理念有别于西方汽车企业,使日本汽车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模块化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推动者之一,从而使汽车产业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制造业里少数竞争力持续性增强的产业部门之一。电子企业受相对更加封闭的过往战略惯性与路径依赖而在向模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陷入战略被动。电子企业于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才开始频繁布局模块化战略,并根据自身高价值模块的提供能力与核心价值模块的特点实行了更强调封闭性与国内制造地位的日本特色“开放与封闭”战略模式。然而,战略展开的滞后性与价值链构成的历史性缺陷使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效果远远不如汽车企业。除采用模块化战略来实现总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结合外,基于顾客价值的价值创造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差异化战略展开分立竞争战略调整的价值动力,主要调整领域是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与服务差异化领域。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集聚区间,日本企业在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采取了对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再定义与服务差异化的扩展。在自身产品竞争优势转变上,日本汽车企业将21世纪产业新需求作为构建全新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日本电子企业则发现,产业链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全球收入阶层分布格局的变动引发了顾客需求价值变化,提供了通过参与新型产业链合作与产品档次转换构建新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由此,在产品结构上,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由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整体转型,日本电子企业采取了由最终消费类电子产品向B2B业务的转型。在服务差异化领域,日本企业基于顾客价值扩展推动价值由产品向服务的转移,展开了服务增强战略,包括B2B市场内解决方案业务类型由系统贩卖向方案贩卖的转型以及B2C市场内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移。通过对产业贸易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的量化分析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从产业贸易竞争力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实现了21世纪以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过在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与非机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日本电子企业则落入竞争力持续衰退的困境中,还面临着产业开放化的弊端。第二,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对新兴市场特殊性战略应对的匮乏与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明显。日本电子企业出现了营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非正向相关性,表现出企业保守姿态的转换,使盈利能力得到显着恢复。不过保守姿态无助于市场势力的下滑,并损伤与扩张能力相关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将会有损未来盈利路线的稳定性与战略选择的多样性。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提供了依据,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随“去工业化”思潮而降低。结合日本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构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避免因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现状而降低对未来挑战的识别能力,增强竞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并积极布局应对措施。政府方面也应结合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规制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推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

应丹奇[3](2017)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影响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回暖速度缓慢,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国际反倾销是各国常用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我国家电行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链节,常以加工制造形式嵌入,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不高、竞争优势不强,频频陷入反倾销的困局。本文以家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研究反倾销对家电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本文首先对文章结构进行安排,分析创新点和难点。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反倾销的理论综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理论出发,研究了全球价值链的提升机制,包括两端提升、中部提升以及价值链跃升等,分析了国际反倾销的经济实质。结合家电行业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家电行业的生产概况、遭遇的反倾销现状,提出存在反倾销发生频率日益提高、反倾销税率提高、反倾销主体范围扩大等特点。从进口国成因和出口国成因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家电行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并且从社会、产业、企业三大层面分析反倾销的危害。最后,本文从全球价值链两端提升、价值链跃升两个方面分析家电行业如何应对反倾销困境,并从国家、企业、行业三个角度,提出健全贸易监管制度、推动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加大行业协会援助力度、加强反倾销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品换代升级、开拓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家电产品出口结构、深耕家电产品自有品牌、提高家电企业应诉意识的对策建议。

曾艳军[4](2015)在《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用来抵制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做法,该做法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在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中讲到:“中国依然处于被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对象地位”,“从中国出口的商品仍然遭受到最频繁的最终反倾销措施”。中国出口产品符合反倾销法上的倾销构成要件,是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反倾销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条约。WTO《反倾销协议》是反倾销法上非常重要的国际条约,在成员国内具有普遍效力。它规定反倾销措施仅适用于《关贸总协定》(GATT)1994第6条规定的情况。因此,关于倾销的构成要件,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GATT1994第6条的规定,即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国内产业的新建,则构成倾销。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进行裁决时,会涉及正常价值的确定、正常贸易过程、损害的确定、同类产品、国内产业、因果关系等具体问题。对中国而言,因为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还会涉及替代国制度和单独税率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我国应对反倾销之前首先要解决的。WTO允许其成员方采用反倾销的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因此反倾销法律已成为WTO成员方贸易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后,我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反倾销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对华反倾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因此要认真对待,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国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出现不少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问题,例如替代国制度、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日落复审、单独税率、“双反调查”、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WTO《反倾销协议》的模糊规定和缺漏,给了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国违反WTO《反倾销协议》,滥用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倾销幅度低的认定为倾销幅度高,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反倾销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企业问题。因此反倾销的应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采取措施,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来应对。从国际层面上,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应对:如果其他成员国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不合理和模糊规定之处,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可以提议修改WTO《反倾销协议》相关规定或者进行合理解释。如果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措施不符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可以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若胜诉可以要求其按照WTO的裁决修改其反倾销法。对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作出的反倾销行政行为不服的,我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在进口国寻求司法救济。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出口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遭到歧视对待,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多方交涉和谈判,争取合理对待,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从国内层面上,政府应对反倾销,主要从加强立法,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措施;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则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建立应诉基金制度等等;企业应对反倾销,应该转化观念,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内部协调,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积极应诉等等。应对反倾销是一项多方位的工程,仅靠任何一方是不行的,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外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并积极配合。2016年12月我国根据《入世议定书》将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进口国不能再采取替代国制度来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我国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呢?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反倾销这种对中国出口产品非常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提出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指控,这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同时,国外对我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也增长很快,成为我国继反倾销之后面临的新一轮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这些问题跟传统的反倾销比较起来,应对的难度更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面对反倾销的新发展,我国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解决办法,否则只会徒劳无功。我国应该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反倾销的缺陷,同时深刻理解国际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并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我国企业的正常出口保驾护航。

韩冰[5](2014)在《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WTO的国际贸易救济体系中,反倾销措施不但是应用极为频繁,影响面非常广泛的救济手段,而且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为人们所关注。自WTO成立以后,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居高不下,即便加入WTO以后的十几年来,也未能扭转窘境,甚至因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几乎年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在美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多次向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比如近两年我国遭受的光伏“寒冬”就是鲜活一例,我国外向型企业损失惨重。所以,妥善应对反倾销问题成为我国积极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角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问题分析为重点、对策研究为落脚点,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统一、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呼应、案例分析和经验分析相协调、国际比较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战略分析法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当前的新形势下,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与裁决的现状、特征、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结合反倾销对我国出口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与贸易效应分析,导致我国面临严峻反倾销挑战的教训与原因主要有:我国企业在加入WTO之后,出口激增、劳动力成本优势等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不平衡与产品在低产业链恶性竞争、竞相压价,出口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多方协调不力,国内产业结构失衡、资源利用粗放,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不尽协调,以及“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应诉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因此,总结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建立与当前应对反倾销问题相匹配的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在积极协调、妥善应对反倾销问题的同时,更应该自视缺陷与不足,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进一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加强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规避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推进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本文共分为六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反倾销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研究难点。第一章,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基础。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西方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历史、主要政策,以及与倾销、反倾销的关系;同时,论述了反倾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反倾销问题做了理论评述。第二章,倾销与反倾销的发展历史与当代新特征。详细介绍了倾销的历史与现状、倾销的类型、WTO框架下对倾销的认定规则,并对倾销的利弊进行了简要分析;反倾销的历史演进、WTO框架下反倾销裁决的主要措施,以及WTO框架下的贸易救济体系;分析了当代新形势下,国际反倾销的新特征及其成因。第三章,当代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我国反倾销的新特征。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反倾销问题的总体情况,并分国别分析了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土耳其、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对我国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第四章,反倾销的经济影响与产生的贸易效应分析。通过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分别对全球反倾销调查整体、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出口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各国对华反倾销指控强度的比较,并以美、欧等国对我光伏产品的反倾销为例,分析了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第五章,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总结了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十多年来应对反倾销问题的主要教训和重要经验。第六章,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提出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基本架构,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企业、行业组织和政府从各相关层面的策略建议。通过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的反倾销问题在当前和今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相当严峻,这不但涉及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而且,越来越影响到我国国内产业发展与国家的长远经济战略,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要进一步推进国内政策与法律法规同国际接轨,利用市场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整体地位;加强劳务输出和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提升全球战略思维,不断消减对外贸易的倾销动力,推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国际经济秩序的历史局限性,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修正与完善,提高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缓解与打消外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歧视与误解,更为有效地妥善应对反倾销问题,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与伟大复兴。

孙博[6](2011)在《国际贸易学: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1年,中国的稀土资源以36%的储藏量供应着全球95%的需求量。过度开采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开采稀土赚的钱远不够治理其造成的污染,却仍然遭到墨西哥、欧盟等起诉实行贸易保护。国际劳工权益组织“中国劳工观察”曾发表报告,呼吁一些跨国玩具公司改善中国劳工待遇,一些国家则以此为借口,公开限制中国玩具进口,使中国企业受到很大的打击。进入国际贸易组织后,中国全面开放国门,然而对外贸易却处处受阻。当代国际贸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中国如何才能跳出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张而爆发的新的贸易战?国际贸易在扩张过程中呈现的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不得不各自面对哪些障碍?中国的国际贸易学研究如何才能长足发展下去?要回答这些问题,则很有必要重视国际贸易学的学科性质,需要将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指标统一起来,从学理上进行综合考察。新古典经济学之父马歇尔指出,在19世纪,“决定各国经济进步的原因就是国际贸易”。由此可见,自近代以来,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张,西方学术界对贸易学中的视角一直局限于“物”而非“人”,导致当代西方贸易学的发展偏差,尤其是片面地强调科学至上、滥用技术以及不计后果过度开发等问题。相比之下,对贸易学中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人的生存环境,与贸易相关的生态环境,以及劳工的待遇等问题,西方学术界一直不够重视。本文认为,只有对国际贸易尝试科学化与人文化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科学是人文的基础,而人文要随时规范科学事业。国际贸易学同样要对资源配置和财富增长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本溯源都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提到自由贸易与工人福利的关系,认为自由贸易只是某些派别为了粉饰自己的行为如何高尚,并不能使劳动阶级的处境得到改善。相比之下,劳工福利不提高,劳动者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对整个经济的发展终将不利。世界市场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等,一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马克思没有撰写有关人文贸易理论的专着,但是我们不难从他的一些零星的论述中找到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贸易理论属于科学范畴,但贸易学不仅仅是科学,“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更为重要,即人文范畴。综观其一生,马克思始终把这两个指标作为国际贸易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在马克思眼中,贸易学的“灵魂”是人文,贸易学终究还是“人的科学”,贸易学中的人文化是包涵科学化的人文化,贸易学的发展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总之,“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性,贸易学才有可能完整地揭示当代国际贸易的全部内涵,将国际贸易学研究的手段与目的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诸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才有可能避免,使国际贸易学研究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国际贸易学中,数学化与模型以及其各种形式的应用,已经应用越来越广泛。贸易学科学化的今天,数学工具的运用使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了全新的解释,使国际贸易在实务领域焕发出生机,表现出了科学化的优势,即数学语言使贸易理论的表达变得严谨、清晰,数学法促进了国际贸易学的科学化,数学方法会促进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然而一些国际贸易学家热衷于对片面的形式化和模型化进行追捧,通过数学方式将国际贸易学变成像“科学”。认为如果不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贸易学就不够“科学”、“规范”。国际贸易学研究中常常以应用数学工具的程度作为贸易学研究水平的标志。但过度的科学化会使国际贸易学陷入僵局。首先,国际贸易学具有的不确定性特征不适合完全数学化。其次,国际贸易学数学化发展的认识论反思。再次,数学化使国际贸易学陷入了模型化与现实性冲突的困境。这些缺陷虽然在某些方面体现比较明显,但是贸易学的科学化确实对贸易的进步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在贸易学的人文化方面,环境资源保护概括了保护生态、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等。在动物福利上,使动物能够活得舒适,并为动物做好防疫工作,并给动物们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同时贸易学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即人权保护、劳工保护等做了研究,并对国家间的人文体现等具体表现进行逐一分析。通过对这些贸易人文化现象了解,认识到国际贸易人文化已经作为一种趋势发展起来,并在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国际贸易人文化使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发生动摇。传统国际贸易学研究的是片面追求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片面的把经济贸易等问题量化,不考虑其本质。贸易学的人文化发展就是对这种功利主义的有力批判。国际贸易学的人文化也对贸易学的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人文贸易,凭借本国优势设置重重障碍,形成新一轮的贸易保护,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对于传统贸易保护而言的,指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的全球化促成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多种新型贸易壁垒,阻碍了国际商品的自由流动和国家间贸易的自由进行。这种利用人文贸易而形成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可以说是人文贸易应用上的一个污点,它在使各国的利益评价标准逐步趋向统一的同时,也使国际贸易的目标和规范逐步偏离公平而走向歧视,并成为了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工具。贸易的人文化不仅使经济学的理论层面产生了动摇,对传统贸易对环境资源和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等产生质疑,同时贸易的人文化对多边贸易来说是挑战,它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国要从立法上着手,对我国相关产业进行严加控制,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相关指标的标准化,有效避免技术壁垒;提高贸易学中的科技因素,实施科技兴贸。对人的劳动环境和标准等进行相对改善,使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对贸易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抢占国际上的绿色市场;对企业的自身价值进行提升,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实施品牌效应,同时对国际相关认证进行研究,并加强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最后要注意搭建一个通畅的信息平台,让国际相关标准能够及时的进入国内,使企业对国际形势迅速做出反应。本文重温了马克思的贸易观,以此为主要视角,审视当今世界的各种贸易问题,尤其是强调对现有的贸易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在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以人为本的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于反思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GDP发展观等,无疑兼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致力于对贸易观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综合研究,对传统的片面科学贸易观和人文贸易观有所评判,力图实现中国当代贸易学研究的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有机统一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尽沧桑,国际贸易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直没有得到科学和人文的综合审视。本文尝试以人文思想为指导探讨科学贸易观,力争为贸易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高磊[7](2011)在《国际反倾销泛滥与中国对策》文中指出反倾销最初是作为反对倾销这一不公平贸易行为而产生的,但当代反倾销却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贸易保护形式。WTO反倾销协定的初衷在于抵制那些能够对国内市场造成损害的具有掠夺性质的倾销输入行为,然而当今掠夺性倾销行为的基础已经失去,反倾销更多是扮演贸易保护的角色出现在全球贸易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WTO的成立,全球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也日益减少,各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WTO原则,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因而.,反倾销就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反倾销泛滥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统计资料显示,1995-2011年间,中国一直是国际反倾销的重点对象,对华反倾销案件高居“榜首”,并且国际对华反倾销不但愈演愈烈,而且歧视性明显。这不但造成中国出口企业经营困难,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福利损失,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国际反倾销制度的制定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无法同主要发达国家相互制衡博弈,获得制度上的利益均衡。中国虽然是迅速发展的经济体,但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尚没有较强的发言权,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被动和不对等待遇的地位,出现发达成员主导规则制定的现象,为发达成员对发展中成员启动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制度保障,使之可以频频动用反倾销措施。国际反倾销泛滥不仅仅源于经济因素,各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背后,甚至WTO反倾销制度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根源。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是为了挖掘反倾销行为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揭示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本质,提出治理国际反倾销泛滥问题的措施建议。研究国际反倾销泛滥的现状与特征,探索反倾销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贸易保护本质,有助于加强对反倾销问题的严重性和对全球公平贸易秩序的破坏性认识,有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分析中国面临国际反倾销的严峻形式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及时调整战略方针并采取正确的对策来维护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根本利益;治理反倾销泛滥问题的根本,是改革现行国际反倾销制度,我们应当积极推动多哈回合反倾销议题谈判,对不合理的规则进行修改,争取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国际反倾销制度,这对国际贸易正常健康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第一章分析、归纳了本文论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大量阅读了相关文献基础上,归纳了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与结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反倾销本质的理论分析。首先分析倾销的实质,然后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反倾销制度的产生,最后提出反倾销的本质认识。第三章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国际反倾销泛滥现状和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本文研究发现,国际反倾销泛滥呈现以下主要特征:反倾销立法国家总数持续增加,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波动式增长,少数国家在全球反倾销大潮中兴风作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反倾销行列中,东亚区域尤为突出,反倾销集中于传统行业。本章最后分析了反倾销行为中存在的贸易报复动机,并且提出了积极发挥反倾销报复手段抵制国际反倾销泛滥的设想。第四章分别从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利益集团和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国际反倾销泛滥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我国面临的反倾销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对反倾销泛滥的治理提出了对策建议。改革现行反倾销制度是治理反倾销泛滥的根本性出路,中国应努力推动国际反倾销制度的改革,积极促进国际反倾销制度议题的谈判进程;积极利用WT0争端解决机制反击对华反倾销,用制度来保护自身贸易利益;适时调整销售策略,减少反倾销冲击;善用反倾销法律,适时采用恰当手段抵御国际反倾销冲击。

窦艳[8](2011)在《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与投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在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国际对华反倾销也呈现出日益频繁的趋势。特别是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弥漫全球后,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更是连续不断,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FDI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这一严峻的现实出发,通过对当代反倾销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的观察,分析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状况与特征,从外部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揭示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诱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析反倾销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综合阐述和分析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贸易与投资效应,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反倾销引发的贸易效应方面,本文重点考察了贸易调查效应、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向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研究发现:基于反倾销强度指数检验的贸易调查效应证实,反倾销调查本身对贸易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以美国对中国纸制品反倾销为例,用统计的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美国对华纸质品反倾销案例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考察了美国对华反倾销过程中不同阶段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向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的存在和大小。结果表明,对华反倾销不仅导致指控国从中国的涉案产品进口量减少,以及从泰国、印尼等竞争国同类产品的进口量增加,而且促使中国涉案产品向第三方市场出口量增加,证实反倾销对华具有显着的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向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论一致。在反倾销引发的投资效应方面,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规避反倾销的路径选择与产业决定,以达到规避反倾销调查及征收反倾销税这一威胁的目的。在进口国直接投资或者在未遭受反倾销指控的第三国投资设厂的方式,来代替或补偿反倾销调查给本企业带来的损失,由此产生了投资跨越效应。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产业进行分析,给出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路径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绕道第三国投资转出口;资金密集型选择在发展中国家合资转出口;技术密集型选择目标国直接投资。基于对反倾销引发的一系列贸易效应及投资跨越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论,本文进一步从宏观政府、中观行业及微观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的应对之策,为我国应对反倾销措施,保证经济和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郭杰[9](2011)在《美国对华反倾销成因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于两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美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频繁发生。一个非常显着的现象是美国逐渐将中国列为了头号反倾销目标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美国对华发起了百余起的反倾销调查。这些反倾销调查及后续的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涉案企业与相关行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两国间的正常贸易往来。因此,深入理解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对于预警与化解反倾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有关反倾销成因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反倾销成因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宏观成因与微观成因两类文献。一方面,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结果与方法较为一致,主要以经验分析为主,重点研究包括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在内的宏观经济因素对反倾销的决定作用。另外也有文献通过量化宏观政治因素与法律因素研究反倾销的成因。另一方面,基于微观层面的文献主要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入手,将反倾销政策视为政府供给与利益集团需求之间的一种均衡状态。这些研究成果认为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捐资与游说对政府造成政治压力是反倾销的微观成因。本文首先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发展特点进行定性分析,分析发现美国关于反倾销的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不公正性,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字面含义,彻底沦为了一种即隐蔽又有效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方面,美国对华的反倾销调查具有数量多、肯定性裁决比例高以及行业分布集中等特点。反倾销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隐蔽性好、有效性高、影响力大,已经成为美国保护自身利益的常用手段。中国在应对美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时,应该从政治、经济等多种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地,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保护待售”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选民组成的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政治捐献,而政府通过在国民总体福利与政治捐献之间进行权衡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反倾销政策在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均衡以及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均衡中得以实现。由于对华反倾销是美国政府做出的一项贸易政策,因此从政府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是理解反倾销成因的根本切入点。根据“保护待售”模型的基本思路,政府同时关心国民总体福利与利益集团的政治捐资之和,以期获得最大的政治支持率以及政治捐献;换句话说,宏观因素与行业利益集团因素是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成因的基本出发点。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分别从宏观视角以及行业利益集团视角对美国对华反倾销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扩展到了异质性企业的层面。具体来说:第一,从宏观视角来看,由于美国政府为获得选民的政治支持而关心国民的总体福利,所以影响国民总体福利的宏观因素是美国反倾销的一类成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宏观因素分为四种:与反倾销发起国有关的宏观因素、与遭受反倾销国家相关的宏观因素、与涉案双方国家经贸关系相关的宏观因素以及与第三方国家相关的宏观因素,然后使用泊松分布模型与负二项计数模型对倾销裁决结果以及损害裁决结果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渗透率、美国国内的失业率、中国的报复能力、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变化率、中美汇率变化率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都是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宏观成因。另外,本文通过量化中美两国的国际政治关系,实证分析了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宏观政治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反倾销也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政治手段,中美国际政治关系是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当两国政治关系恶化时,美国倾向于对华发起更多的反倾销调查;而当两国政治关系改善时,美国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也显着减少。第二,从行业利益集团视角来看,由于行业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是美国政府行为函数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行业利益集团形成与否是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另一类重要成因。本文以“保护待售”模型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在理论方面,行业利益集团作为反倾销政策的需求者,与作为反倾销政策供给者的政府进行两层次博弈:行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以及政府与各个行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在双层博弈达到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时的均衡价格,就是政府制定的反倾销政策措施。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政府以及各个行业利益集团都达到了既有约束下的利益最大化。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分析了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倾销裁决、损害裁决以及反倾销税率的成因。由于倾销裁决结果与损害裁决结果是离散型的二元变量(0-1变量),因此本文采用了主成分Logisitic方法进行研究。而在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税率成因时,文章使用联立方程组来处理税率方程中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并使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估计对联立方程系统进行估计。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行业利益集团视角来看,如果涉案行业组成了有效的利益集团,那么美国政府就会倾向于保护该行业,这种倾向性与行业的其他政治经济因素没有显着的关系;也就是说,美国对华反倾销具有极大的不公正性,是一种“待售”的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第三,从企业异质性视角来看,本文使用包含企业异质性的“保护待售”扩展模型分析了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在众多使用“保护待售”模型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中,大多集中于对保护结构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捐资结构的研究。事实上,捐资结构的异质性正是企业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使用各种反映涉案企业异质性的指标综合研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与基于行业利益集团视角的研究方法类似,在研究倾销裁决与损害裁决时,本文通过主成分Logisitic方法验证了相应命题的真伪;然后在处理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之后,使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对联立方程进行了估计。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美国对华反倾销是一种“待售”的贸易政策,而且还发现了美国涉案企业政治捐资的多寡是美国政府对该企业保护力度的成因。与以往的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将政府的行为方式作为宏观视角、行业利益集团视角以及企业异质性视角的基本切入点。由于对华反倾销是美国政府制定的贸易措施,因此美国政府的行为方式就是不同视角的理论统一立足点。第二,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这个全新的视角研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本文以包含企业异质性的“保护待售”扩展模型为基础,将反映企业异质性的多种指标纳入到了分析框架之中,深入研究了申诉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在美国对华反倾销中的作用。第三,本文发现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裁决结果与反倾销税率完全是一种“待售”的贸易措施,与其他的政治经济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之所以有些政治经济因素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裁决结果以及税率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并非是因为这些因素是反倾销的成因,而是因为这些因素与反倾销的核心成因(宏观政治经济形势、是否形成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以及涉案企业的政治捐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李元博[10](2010)在《国际反倾销本质的政治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WTO的成立,全球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也日益减少。作为平衡,反倾销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非关税壁垒。虽然,反倾销最初是针对不公平贸易行为—倾销的救济手段而产生,但当代反倾销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成功的贸易保护形式,各国可以通过反倾销保护本国相关产业而不触犯WTO原则,反倾销的运用已基本与倾销无关。本论文目的为通过对反倾销问题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最终能证明当代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本质,并为中国应对反倾销提供现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此,绪论和文献综述之后,本文针对传统反倾销理论进行反思,抓住传统倾销与反倾销理论中的漏洞和不理性之处,指出倾销产生的基础已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倾销也只是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实施反倾销虽然有其法律基础,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合理。且实施反倾销花费颇多,对社会资源是巨大浪费,对社会福利也存在消极影响。因此,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手段,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是不合时宜的。对当代反倾销的统计分析显示出其歧视性,这种歧视性不但表现在国别上,而且表现在产业上。如反倾销针对的国家主要是具有较大出口比较优势的国家。反倾销针对的产业,主要是那些对其具有较大利益的产业。可见,国际反倾销已经失去了其维护公平贸易的初衷,而演变为贸易保护的工具。既然反倾销已经成为贸易保护工具,那么本文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入手,探讨影响国际反倾销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反倾销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影响企业行为以及政府政策制定,对国内实施贸易保护的过程。一个反倾销案件的提出和调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国内宏观经济情况,国内利益集团游说,国际间政治博弈等等。当宏观经济形式不利时,企业利润率下降,企业更可能提出反倾销申请。当涉及到倾销对国内企业损害的认定时,由于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利润减少,那么损害认定会较容易成立。反倾销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反倾销申请的调查过程则不可避免触及到利益集团的利益,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对政府以及国会进行游说,这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经济过程。国际间的反倾销政治博弈还会涉及到报复与威慑,进一步揭示了国际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国际对华反倾销同样显示了其贸易保护实质。统计分析显示国际对华反倾销不但愈演愈烈,且歧视性明显。国际对华反倾销不但使中国的企业经营困难,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因素在对华反倾销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说明对华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更为明显,是其政府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而实行的贸易保护手段。企业提出对华反倾销也并不是因为中国产品的倾销,而是迫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而实行的一种竞争手段。在反倾销已经成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的情况下,我国产品被反倾销并不是因为实际的倾销。因此以往文献所提出某些政策建议,例如规范出口价格,进行产业升级等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帮助。理论与实证分析则证实,我国的反倾销威慑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对其他国家的威慑作用,使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轻易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要增强我国的反倾销威慑能力,除了要适度、有针对性的增加对外反倾销以及降低我国对某些国家的出口集中度外。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反倾销威慑能力,如加强对华反倾销的监控和预警,完善反倾销法律体系,加强对利益集团的游说,改善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增强我国企业的应诉积极性。

二、当代国际反倾销新特征成因的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国际反倾销新特征成因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和文章框架结构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后金融危机时代
        2.1.2 化工产业和化工产品
    2.2 倾销与反倾销
        2.2.1 倾销的产生和发展
        2.2.2 倾销的定义和性质
        2.2.3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2.4 反倾销的定义和性质
        2.2.5 WTO、中国、印度反倾销法律和特点
    2.3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2.3.1 重商主义理论
        2.3.2 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2.3.3 凯恩斯超贸易保护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印度对中国反倾销原因研究
        2.4.2 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贸易效应研究
        2.4.3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反倾销问题研究
        2.4.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印化工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世界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1 世界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3.1.2 世界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化工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2.1 中国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3.2.2 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3.3 印度化工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3.1 印度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3.3.2 印度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3.4 中印化工产品双边贸易情况
    3.5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现状
    4.1 印度占世界国家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的比重上升
    4.2 印度对中国反倾销依然紧盯化工产品
    4.3 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品种集中
    4.4 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确认损害比例高
    4.5 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具有歧视性
    4.6 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范围扩大
第五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原因
    5.1 中国部分化工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太高
    5.2 中国化工产品比较优势不强
    5.3 中国化工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差
    5.4 中印贸易互补性强的化工产品反而易招致反倾销
    5.5 总结分析
第六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贸易效应
    6.1 案例介绍
        6.1.1 案例选择
        6.1.2 2009年印度对中国碳酸钡反倾销案例
        6.1.3 2010年印度对中国碳酸钠反倾销案例
    6.2 反倾销贸易效应分析
        6.2.1 贸易破坏效应
        6.2.2 贸易转向效应
        6.2.3 贸易偏转效应
        6.2.4 贸易抑制效应
第七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应对策略
    7.1 政府角度
        7.1.1 加强中印政治互信并争取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7.1.2 加快引导我国化工产业结构调整
    7.2 化工企业角度
        7.2.1 加快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为主的科技创新力度
        7.2.2 提高化工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创新水平
        7.2.3 增强对国际化工产品市场的了解并及时调整出口战略
    7.3 行业协会角度
        7.3.1 建立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预警系统
        7.3.2 完善化工行业反倾销应诉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的研究
        1.3.2 关于新型企业竞争战略转型的研究
        1.3.3 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及相关理论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的概念
        2.1.1 战略管理的建立
        2.1.2 竞争战略
    2.2 竞争战略一般分析
        2.2.1 竞争战略相关概念
        2.2.2 竞争战略的类型界定
    2.3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理论分析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逻辑
        2.3.3 制造业转型趋势对制造业地位与结构的影响
    2.4 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
        2.4.1 五力模型
        2.4.2 钻石体系
        2.4.3 价值链
    2.5 汽车与电子企业作为重点研究的理论动机
        2.5.1 以主导产业理论为视角
        2.5.2 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成熟产业转型
        2.5.3 对日本汽车与电子产业的产业分类解释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历史演变过程
    3.1 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3.1.1 1951-197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1.2 1970-198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1.3 1980-200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2 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3.2.1 1957-196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2.2 1965-198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2.3 1985-2000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展竞争战略调整的动因
    4.1 总成本领先战略局限性增强
        4.1.1 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4.1.2 市场需求的变化
        4.1.3 企业结构优势的减弱
        4.1.4 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4.2 差异化战略局限性增强
        4.2.1 产业发展阶段下维持差异化优势难度的增加
        4.2.2 日本制造业企业差异化战略自身的局限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结合
    5.1 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结合的理论探究
        5.1.1 战略结合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5.1.2 战略结合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5.1.3 战略结合的促进因素
    5.2 模块化战略转变:战略结合的主要形式
        5.2.1 模块化战略的概念
        5.2.2 模块化战略模式
        5.2.3 模块化战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的途径
        5.2.4 模块化战略下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表现形式
        5.2.5 欧美企业模块化战略的实施状况
    5.3 日本汽车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型
        5.3.1 “超模块化”的丰田模块化战略
        5.3.2 丰田模块化战略的再深化:新全球构架战略
    5.4 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变
        5.4.1 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向水平化改革
        5.4.2 价值链体系的由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体系改革
        5.4.3 日本式的“开放与封闭”战略特征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分立
    6.1 差异化实现途径的变化
        6.1.1 基于产品与市场的传统差异化实现途径
        6.1.2 基于价值创造的差异化实现新途径
        6.1.3 日本制造业企业转变差异化实现路径的选择
    6.2 日本制造业企业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2.1 汽车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2.2 电子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3 日本制造业企业服务增强战略具体措施
        6.3.1 B2B领域:由服务渗透向服务转型战略转变
        6.3.2 B2C领域:由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7.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7.1.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7.1.2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7.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效果与问题
        7.2.1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7.2.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8.1 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认识
        8.1.1 认识到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
        8.1.2 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经济转型目标的距离
    8.2 对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启示
        8.2.1 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制定竞争战略
        8.2.2 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
    8.3 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建议
        8.3.1 促进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正向作用
        8.3.2 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
        8.3.3 推进细分产业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影响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及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2.2 本文的创新及难点
2 理论综述分析
    2.1 国内外有关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2.1.2 国内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有关反倾销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倾销与反倾销研究综述
        2.2.2 国内反倾销研究综述
    2.3 简要评述
3 我国家电业遭受国际反倾销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
    3.1 全球价值链与反倾销的理论基础
        3.1.1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
        3.1.2 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3.2 我国家电行业生产概况分析
        3.2.1 家电行业企业数量
        3.2.2 家电行业从业人数
        3.2.3 家电行业出口概况
    3.3 我国家电行业遭受国际反倾销现状分析
        3.3.1 我国家电行业遭遇反倾销的概况
        3.3.2 家电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特点
4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影响分析
    4.1 我国家电行业遭受反倾销的成因分析
        4.1.1 出口国成因
        4.1.2 进口国成因
    4.2 我国家电行业遭受反倾销的危害分析
        4.2.1 社会层面危害分析
        4.2.2 产业层面危害分析
        4.2.3 企业层面危害分析
5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家电行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研究
    5.1 我国家电行业全球价值链提升分析
        5.1.1 全球价值链两端提升分析
        5.1.2 全球价值链跃升分析
    5.2 我国家电行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研究
        5.2.1 国家层面
        5.2.2 行业层面
        5.2.3 企业层面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2.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对反倾销法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1.4.1 拟对我国应对反倾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1.4.2 在充分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视角下还原倾销制度的实质
        1.4.3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1.4.4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环境倾销问题
        1.4.5 产业转型是解决反倾销问题的主要途径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分析方法
        1.5.2 文本分析方法
        1.5.3 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1.5.4 综合分析方法
第2章 WTO体制下反倾销制度的功能与缺陷
    2.1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1.1 反倾销和反倾销法的概念
        2.1.2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2 反倾销法关于倾销的界定
        2.2.1 倾销的概念
        2.2.2 倾销的原因
        2.2.3 反倾销法上倾销的构成要件
    2.3 反倾销法的独特制度功能使其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2.3.1 WTO各成员方经济利益的需要
        2.3.2 国内产业集团利益的驱使
        2.3.3 反倾销操作方便且效果显着
    2.4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与制度功能的扩大化
        2.4.1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
        2.4.2 反倾销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
        2.4.3 反倾销法的改革
第3章 我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与症结
    3.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考察
        3.1.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背景
        3.1.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具体情形
        3.1.3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新特征
        3.1.4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影响
    3.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3.2.1 中国经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欧美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压力
        3.2.2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3.2.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3.2.4 WTO反倾销协议某些规定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
        3.2.5 对华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
        3.2.6 部分倾销产品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进入中国
        3.2.7 中国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3.3 我国应对反倾销不力的症结所在
        3.3.1 替代国制度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绊脚石”
        3.3.2 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的设定导致反倾销案件增多
        3.3.3 国外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
        3.3.4 符合条件的中国出口企业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
        3.3.5 对我国提起的“双反”案件日趋增多
        3.3.6 我国被频频提起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调查
        3.3.7 反规避调查成为我国面临的新的贸易壁垒
第4章 国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策略
    4.1 充分利用新回合谈判提出完善WTO《反倾销协议》的建议
        4.1.1 明确反倾销措施实施基本要件中的相关概念
        4.1.2 明确倾销要件
        4.1.3 完善替代国制度
        4.1.4 明确损害要件
        4.1.5 改进累积评估制
        4.1.6 明确损害和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
        4.1.7 改进现有的调查启动机制
        4.1.8 强化“公共利益”条款
        4.1.9 强化“日落条款”的作用
        4.1.10 强化对反倾销案件的监督
    4.2 对恶意、不当反倾销调查及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4.2.1 法律依据
        4.2.2 我国提交D S B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4.2.3 我国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实践
        4.2.4 我国提交WTO争端机制解决的典型案例
    4.3 适时和有选择地利用进口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4.3.1 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
        4.3.2 利用进口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对策
    5.1 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应对
        5.1.1 加强相关立法
        5.1.2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
        5.1.3 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
        5.1.4 政府推动设立出口应诉费用保险
        5.1.5 调整企业出口的优惠及鼓励政策
        5.1.6 产业转型
        5.1.7 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5.1.8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5.1.9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5.2 行业协会的协调应对
        5.2.1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5.2.2 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
        5.2.3 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应诉
        5.2.4 协调行业内部以杜绝低端无序竞争
        5.2.5 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5.2.6 建立应诉基金制度
    5.3 企业自身的主动应对
        5.3.1 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
        5.3.2 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
        5.3.3 积极应诉
        5.3.4 掌握反倾销协议中的“可获得最佳资料”规则
        5.3.5 聘请熟悉反倾销规则的律师
第6章 我国应对新型反倾销的特殊对策
    6.1 环境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1.1 环境倾销理论产生的原因
        6.1.2 环境倾销理论出台的国际背景
        6.1.3 环境倾销与W TO反倾销规则的冲突
        6.1.4 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看环境成本转移
        6.1.5 我国应对环境倾销的特殊对策
    6.2 劳动力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2.1 劳动力倾销问题概述
        6.2.2 劳工标准定义
        6.2.3 国家贸易中的劳工标准
        6.2.4 实施反劳动力倾销贸易措施与W TO反倾销措施的关系
        6.2.5 劳工标准已经进入贸易领域
        6.2.6 劳动力倾销论调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6.2.7 我国应对劳动力倾销的特殊对策
    6.3 反规避措施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3.1 反倾销领域规避和反规避概述
        6.3.2 欧美反倾销法中反规避措施研究
        6.3.3 反规避对我国的影响
        6.3.4 我国应对反规避的特殊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主要内容与结构
    四、 创新与疑难
第一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
        二、 马克思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贸易保护理论
        一、 贸易保护理论是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 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 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政策
        四、 西方对外贸易政策与倾销的关系
    第三节 反倾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反倾销文献综述
        二、 国内反倾销文献综述
    第四节 反倾销理论评述
        一、 国际垄断与竞争造成的国际市场失衡导致反倾销问题不断升温
        二、 国家战略至上催生贸易保护
        三、 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的目的与实践分析
第二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倾销的历史与现状
        一、 倾销的概念
        二、 倾销的历史演变
        三、 倾销的类型
        四、 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五、 WTO 框架下对倾销的认定
        六、 倾销的利弊分析
    第二节 反倾销的历史与现状
        一、 反倾销的概念
        二、 反倾销的历史演进
        三、 法制化进程逐渐使反倾销成为正当的贸易救济手段
        四、 WTO 框架下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程序
    第三节 WTO 框架下的贸易救济体系
        一、 妥善解决贸易摩擦与冲突是 WTO 规则的宗旨之一
        二、 WTO 框架下的主要贸易救济手段
        三、 我国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第四节 新形势下国际反倾销问题表现的新特征
        一、 新形势下反倾销案例的主要特征
        二、 反倾销新特征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第一节 中国面临反倾销问题的总体情况
        一、 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
        二、 中国面临反倾销问题的发展趋势
        三、 中国面临的“双反”案例不断增多
    第二节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一、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二、 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三、 日本对华反倾销的基本情况
        四、 加拿大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五、 澳大利亚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第三节 发展中新兴经济体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一、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二、 阿根廷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三、 巴西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四、 土耳其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五、 南非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六、 墨西哥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七、 俄罗斯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第四章 反倾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贸易效应分析
    第一节 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全球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产品巨大影响
        二、 全球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三、 主要发达国家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四、 主要发展中国家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二节 对华反倾销指控强度比较
        一、 反倾销指控指数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指控情况比较
    第三节 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分析
        一、 非关税贸易效应
        二、 反倾销制裁引起的贸易效应
        三、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的一个实例――中国光伏产业
第五章 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教训
        一、 消极应诉只能“坐以待毙”
        二、 “非市场经济”地位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重大障碍
        三、 同业竞争致使进口国“渔翁得利”
        四、 行业协会力量薄弱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束手就擒”
        五、 国内法律不健全导致应对反倾销问题“节外生枝”
    第二节 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经验总结
        一、 积极应诉是我国避免或减轻反倾销损失的基本途径
        二、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应当坚持的长期战略
        三.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与国内政策调整相互促进
        四、 调整适应 WTO 法律体系是我国顺利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法律基础
        五、 营造和完善创新机制是应对反倾销问题的关键策略
第六章 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 构建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二、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定义
        三、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成要素
        四、 行业组织主导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
        五、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问题中的策略建议
        一、 出口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反倾销问题的关注与防范
        二、 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终裁后的生产调整和补救策略
    第三节 新形势下我国行业组织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策略建议
        一、 我国行业组织是应对反倾销问题的中流砥柱
        二、 我国行业组织应对反倾销问题的主要政策建议
        三、 我国行业协会需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第四节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我国在 WTO 框架下处理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
        二、 新形势下对国内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国际贸易学: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解决依据
        1.2.1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1.2.2 经济学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1.2.3 马克思的贸易学观
2 当代国际贸易学的科学化倾向
    2.1 国际贸易学科学化的表现
        2.1.1 数学工具在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运用
        2.1.2 数学工具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运用
        2.1.3 数学工具在新贸易理论中的应用
        2.1.4 其他科学方法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应用
    2.2 国际贸易学科学化的影响
        2.2.1 国际贸易学科学化的积极影响
        2.2.2 国际贸易学科学化所带来的科学主义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3 当代国际贸易学的人文化趋势
    3.1 当代国际贸易学的人文化表现
        3.1.1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人文保护
        3.1.2 法律中的人文关怀
        3.1.3 国家问的道义观
    3.2 当代人文贸易中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3.2.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3.2.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问题
    3.3 当代国际贸易学人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3.3.1 国际贸易学人文化对国际贸易基础的动摇
        3.3.2 国际贸易学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消极作用
        3.3.3 加强了国际贸易学科学化与人文化的融合
4 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学中科学化和人文化统一
    4.1 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学中科学化与人文化统一的现状、问题
        4.1.1 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学中科学化与人文化统一的现状
        4.1.2 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学中科学化与人文化统一面临的问题
    4.2 我国国际贸易学中科学化与人文化统一的对策
        4.2.1 推动国际贸易指标建立,规避技术壁垒
        4.2.2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视高科技以及人的因素
        4.2.3 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
        4.2.4 搭建进口促进平台
        4.2.5 改善贸易生态效益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国际反倾销泛滥与中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反倾销制度的理论分析
    2.1 倾销的本意分析
        2.1.1 倾销的实质是竞争行为
        2.1.2 掠夺性倾销已失去了存在基础
    2.2 反倾销制度的政治经济分析
        2.2.1 国际反倾销制度
        2.2.2 国家反倾销制度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因素
    2.3 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本质
        2.3.1 反倾销的贸易保护动机
        2.3.2 反倾销的本质揭露——国际贸易保护的工具
3 国际反倾销泛滥的现状与特征
    3.1 国际反倾销泛滥现状
        3.1.1 反倾销立法国家的总数波动式上升
        3.1.2 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波动式增长
        3.1.3 主要国家对WTO反倾销规则的滥用
    3.2 国际反倾销滥用的主要特征
        3.2.1 少数国家成为国际反倾销泛滥的主要推动者
        3.2.2 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主力军
        3.2.3 发展中国家成为反倾销主要目标
        3.2.4 反倾销泛滥的地域比较集中
        3.2.5 政府在反倾销裁定中的抑制作用
        3.2.6 传统行业成为反倾销的重点目标
        3.2.7 "非传统"国家反倾销调查案件数越来越多
    3.3 反倾销报复对国际反倾销的抑制
        3.3.1 反倾销报复中的博弈与实证分析
        3.3.2 反倾销报复-反倾销泛滥治理的重要途径
4 反倾销泛滥的政治经济决定因素
    4.1 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4.2 企业的异质性因素影响
    4.3 行业利益集团因素的影响
    4.4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反倾销滥用的影响
5 中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5.1 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现状与特征
        5.1.1 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
        5.1.2 少数国家成为对华反倾销调查的主力军
        5.1.3 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行业比较集中
    5.2 中国频遭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5.2.1 中国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5.2.2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5.2.3 国际反倾销制度成为一些国家打击中国的工具
    5.3 中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5.3.1 改革现行反倾销制度是治理反倾销泛滥的根本性出路
        5.3.2 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反击对华反倾销
        5.3.3 适时调整销售策略,减少反倾销冲击
        5.3.4 善用反倾销法律,适时采用反倾销作为报复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与投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综述
        1.2.2 反倾销措施的投资效应综述
        1.2.3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与投资效应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当代反倾销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
        2.1.1 当代反倾销的新特征
        2.1.2 当代反倾销的发展趋势
    2.2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2.3 中国面临国际反倾销形势的成因分析
        2.3.1 中国遭遇国际反倾销的外部因素
        2.3.2 中国遭遇国际反倾销的内部因素
第3章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分析
    3.1 反倾销的贸易调查效应
    3.2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
    3.3 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
        3.3.1 贸易转向效应
        3.3.2 贸易偏转效应
    3.4 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3.4.1 模型设定
        3.4.2 数据说明
        3.4.3 回归结果和分析
        3.4.4 计量分析结论
第4章 反倾销措施的投资效应分析
    4.1 反倾销引致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
        4.1.1 关税引致直接投资理论
        4.1.2 反倾销引致直接投资理论
        4.1.3 补偿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4.2 反倾销引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分析
        4.2.1 反倾销引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
        4.2.2 反倾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4.3 反倾销实施中引发的投资效应
        4.3.1 反倾销实施中引发的投资效应研究——以日本为例
        4.3.2 对外直接投资规避反倾销的路径选择与产业决定
        4.3.3 利用对外投资规避反倾销存在的问题
        4.3.4 反倾销引发的投资跨越效应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宏观方面发挥政府调节优势
        5.2.2 中观方面发挥行业比较优势
        5.2.3 微观方面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后记

(9)美国对华反倾销成因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指导小组名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现实背景
        1.2.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方法
    1.4 思路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反倾销成因的理论基础: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
        2.1.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1.2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方法
    2.2 "保护待售"模型及其应用与扩展
        2.2.1 政府的行为模式
        2.2.2 "保护待售"模型
        2.2.3 "保护待售"模型的应用与扩展
    2.3 反倾销的宏观成因
        2.3.1 反倾销发起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2.3.2 国际经贸关系因素
        2.3.3 报复能力因素
        2.3.4 法律制度因素
    2.4 反倾销的微观成因
        2.4.1 关于倾销裁决与损害裁决的微观成因
        2.4.2 关于反倾销税率的微观成因
    2.5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
        2.5.1 基于宏观角度的文献综述
        2.5.2 基于微观角度的文献综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反倾销法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发展特点
    3.1 美国反倾销的机构与程序
        3.1.1 概念界定
        3.1.2 美国对外反倾销的机构与程序
    3.2 美国的反倾销法及其不公正性
        3.2.1 美国反倾销法的演进
        3.2.2 美国反倾销法中的不公正性
    3.3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发展特点
        3.3.1 中国逐步成为美国的头号反倾销目标国
        3.3.2 美国对华反倾销确定性裁决比例居高不下
        3.3.3 美国对华反倾销一直集中在传统行业
    3.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宏观视角
    4.1 宏观视角下反倾销成因的分析框架与相应命题
    4.2 宏观经济因素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
        4.2.1 实证方法
        4.2.2 数据描述
        4.2.3 基于反倾销不同程序的实证分析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中美政治关系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
        4.3.1 中美政治关系
        4.3.2 实证方法与实证结果
    4.4 综合分析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行业利益集团视角
    5.1 理论分析:"待售"的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
        5.1.1 基本假设
        5.1.2 均衡分析
    5.2 行业利益集团与倾销裁决以及损害裁决
        5.2.1 分析框架与相关命题
        5.2.2 计量方法与数据描述
        5.2.3 关于倾销裁决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2.4 关于损害裁决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行业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税率
        5.3.1 分析框架与命题的提出
        5.3.2 数据描述与处理
        5.3.3 关于反倾销税率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综合分析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企业异质性视角
    6.1 基于企业异质性对"保护待售"模型的扩展
    6.2 企业异质性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成因
        6.2.1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分析框架与相关命题
        6.2.2 计量方法与数据描述
        6.2.3 企业异质性与倾销裁决以及损害裁决的成因
        6.2.4 企业异质性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税率
    6.3 综合分析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基于宏观视角的政策建议
        7.2.2 基于行业利益集团视角的政策建议
        7.2.3 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政策建议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保护待售"模型中的重要推导
    附录2 美国对华(大陆)反倾销案例概况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10)国际反倾销本质的政治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反倾销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关于反倾销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2 国际反倾销的历史、现状与特征
    2.1 反倾销规则的产生及演变历史
        2.1.1 反倾销立法的起源
        2.1.2 反倾销立法的国际性发展
        2.1.3 国际反倾销规则的完善
    2.2 国际反倾销现状
        2.2.1 反倾销调查的启动情况
        2.2.2 积极启动反倾销调查的国家
        2.2.3 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目标国
        2.2.4 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目标产业
    2.3 国际反倾销的实践特点
        2.3.1 反倾销调查数量呈螺旋上升趋势
        2.3.2 反倾销俱乐部成员方数量逐年上升
        2.3.3 发展中出口大国成为反倾销调查的目标国
        2.3.4 反倾销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
        2.3.5 反倾销措施上升趋势同关税逐年下降趋势同步
        2.3.6 区域贸易协定对国际WTO反倾销规则的滥用
3 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3.1 倾销的界定
        3.1.1 倾销的定义
        3.1.2 倾销的分类
    3.2 国际倾销的经济学辩护
        3.2.1 国际倾销的经济影响
        3.2.2 国际倾销是国际经济中的正常经济行为
    3.3 国际反倾销保护的事与愿违
        3.3.1 贸易转移效应降低了保护的效果
        3.3.2 直接投资效应提高了被保护行业的竞争程度
        3.3.3 上下游产业的继发性保护效应加重了消费者损害
        3.3.4 反倾销的国家间报复效应破坏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4 反倾销的政治经济根源及其贸易保护本质
    4.1 反倾销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
        4.1.1 "公共选择"理论对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基本分析思想
        4.1.2 双层博弈论与国际反倾销规则谈判
    4.2 反倾销的政治经济根源及其贸易保护本质
        4.2.1 国际反倾销规则是国际贸易体系中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
        4.2.2 国际反倾销规则是一种平衡各方利益后的贸易保护政策
        4.2.3 国际反倾销规则实质是贸易保护需求政治化的产物
    4.3 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博弈与反倾销报复性扩张
        4.3.1 国家间的政治经济非零和博弈模型
        4.3.2 国际反倾销的博弈结果
        4.3.3 国际反倾销的报复性扩张
5 遭遇反倾销背景下我国的对策思考
    5.1 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及特点
        5.1.1 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
        5.1.2 国际对华反倾销的主体转向发展中国家
        5.1.3 对华反倾销涉及行业较为集中
        5.1.4 对华反倾销涉案金额逐年上升税率较高
    5.2 中国成为反倾销目标国的原因
        5.2.1 进口国产业竞争优势的下降和贸易保护需求的上升是对华反倾销的根本原因
        5.2.2 我国出口贸易区域结构失衡和出口商品结构集中是对华反倾销的直接原因
        5.2.3 "非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和替代国方法恶化了中国遭受反倾销局面
    5.3 中国应对国际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5.3.1 政府的应对策略
        5.3.2 行业协会的应对策略
        5.3.3 企业的应对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当代国际反倾销新特征成因的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对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研究[D]. 王耀华. 广西大学, 2018(01)
  • [2]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D]. 陈庭翰. 吉林大学, 2017(03)
  • [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影响分析和对策研究[D]. 应丹奇.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4]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D]. 曾艳军. 湖南大学, 2015(02)
  • [5]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D]. 韩冰.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6]国际贸易学:科学与人文的统一[D]. 孙博.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7]国际反倾销泛滥与中国对策[D]. 高磊.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8]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与投资效应研究[D]. 窦艳.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
  • [9]美国对华反倾销成因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郭杰. 复旦大学, 2011(12)
  • [10]国际反倾销本质的政治经济分析[D]. 李元博.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当代国际反倾销新特征的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