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自重对桩弯曲的影响

桩自重对桩弯曲的影响

一、桩自重对桩弯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梁文洲,王忠畅,王朝阳[1](2021)在《长桩自由站立波浪影响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深水裙桩式导管架长桩安装时的自由站立工况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优化的校核方法。该方法从波浪动力响应影响方面对深水长桩设计进行优化,使得桩自由站立稳定性计算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受力情况。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化后的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桩体和导管架的质量,减少投资成本,而且降低了深水导管架长桩结构设计的难度。

曹雄[2](2020)在《考虑波流作用的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大直径单桩基础因结构形式简单、承载力高及施工便易等优点,成为海上风机的常用基础形式。这类复杂海洋环境中的单桩基础除承受上部结构及自重带来的竖向载荷外,还承受由波流、风等引起的水平向荷载,一方面使其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另一方面波流的扰动和冲刷等作用将影响基础的承载特性。而传统的桩基工程设计方法对于这些因素的考虑仍具较大的局限性。为此,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采用理论计算分析、室内水槽模型试验及三维数值模拟等方式,对受波流作用的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单桩基础及海上风机上部结构部分进行波流受荷分析计算,获得各结构部分承受的波流荷载(包括风荷载)大小和分布形式,由此分析了波流作用下大直径单桩的承载变形特点,并基于土体应力历史,探讨了波流冲刷作用对桩周土体的影响机理。其次,通过设计室内试验水槽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砂土地基中的模型桩载荷测试,研究了不同水体状态下大直径单桩的承载特性及破坏形态,探讨了竖向载荷大小对桩身水平位移及弯矩的影响规律,进而获得桩身p–y曲线,并结合API规范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拟合获得了竖向-水平组合力下的桩身无量纲承载力包络线及相应的简化计算式。最后,基于ABAQUS通用分析模块与AQUA模块的耦合,建立了可考虑波流荷载实际分布及其冲刷效应的大直径单桩基础复杂受荷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并通过模型退化后,与本文试验数据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对比,验证了计算的准确度。由此针对桩-土体参数、波流关键特征参数展开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桩身尺寸、砂土强度指标、水深、波浪的波高与周期,以及冲刷程度和风、流荷载等对风机结构及桩身水平承载变形的影响规律,便于进一步掌握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的承载变形特点,并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刘志鹏[3](2020)在《考虑接触面的可液化土-桩-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震害调查表明,地基液化是导致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桩基础可以有效抵抗液化带来的沉降问题,但由于处于可液化土中的基桩在地震时承受水平荷载,仍使一些桩基础破坏导致震害发生。在临海、临河城市结构物日趋密集化的情况下,给出一种针对液化地基和结构物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饱和可液化地基、桩基础和地上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土完全耦合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第一步,对离心机振动台试验进行原型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交变作用下饱和可液化地基土、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所表现出的动力响应特性。同时,通过与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水-土完全耦合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土-桩接触单元等关键影响因素展开参数分析。第二步,基于前述被验证的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方法和参数分析结果,对饱和可液化地基中四个工程场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展开研究。四个工程场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等位移边界的饱和天然地基的场地宽深比选取和地震响应;(2)可液化土-浅基础地上结构的地震响应和震后影响;(3)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地震响应及震后影响;(4)盾构隧道临近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的地震响应及震后影响。由于可液化地基的初始有效应力对液化的判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中给出了对这四种工程场景的地基初始有效应力的考虑方法,包括桩侧临近盾构隧道的开挖对地基初始有效应力的影响。通过上述两部分的数值模拟分析,本文详细研究了考虑土-桩接触单元的可液化地基和桩基础的地震响应特性,揭示了液化地基的加速度、超静孔压和沉降变形等规律,指出桩身体积效应和土-桩接触单元是准确模拟土-桩动力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同时,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一种水-土完全耦合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方法,成功应用于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并包括震后地基固结变形及其对桩基础、地上结构和隧道等的影响。

魏云鹤[4](2020)在《下覆溶洞对桩基穿越方案与桩长参数选择的影响研究 ——以昆明某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昆明市某项目五号地块一期项目为研究背景,结合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按照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进行分析;采用GTS NX数值模拟软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与上部建筑的动力响应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力、位移、速度三个维度对溶洞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估,研究溶洞-桩基础作用体系在静力与动力作用下的应力、位移、速度反馈;分析下覆溶洞对不同桩基础桩端作用位置与桩长参数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理,最终选定适用于本项目的合理的桩基础穿越方案,根据桩基础桩端作用位置选择合理桩长参数。针对昆明市某五号地块一期项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穿越型桩方案与非穿越型桩的方案均可满足溶洞顶板稳定性要求,即桩基础桩端作用位置可采用桩端作用于溶洞底板方案或桩端作用于溶洞顶板方案。(2)若采用非穿越型桩的方案,即桩基础桩端作用于溶洞顶板方案,桩长降低可显着增加溶洞顶板稳定性;当桩长为22米时,顶板在动力作用下会发生失稳破坏;当桩长为21米时,顶板在动力作用下可能产生失稳破坏,需结合场地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当桩长为20米时,此时溶洞顶板稳定性满足安全需要。(3)非穿越型桩方案比穿越型桩方案,即桩端作用于溶洞顶板方案比桩端作用于溶洞底板方案,对溶洞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更大,溶洞侧壁应力集中现象更明显,且在动力作用下影响更为显着。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拟建场地基础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对下覆溶洞时桩基参数的选择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张斌斌[5](2020)在《波流作用下桩柱式围网桩柱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桩柱式围网养殖是一种新兴发展的生态型海洋设施养殖模式。由于该种养殖模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缺陷:在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下经常发生围网主体结构倾覆,混凝土保护层脱落后钢筋锈蚀,桩柱断裂、网衣破坏等事故,从而导致鱼群逃跑事件频发,给渔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围网养殖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进行波、流作用下桩柱式围网养殖工程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简单介绍水平荷载作用下桩柱式围网养殖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采用线弹性地基反力法中的常数法,结合地基梁理论建立桩-土相互作用模型、预应力桩柱力学性能计算、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确定和水阻力计算。然后,分别分析讨论不同动力条件和不同结构参数条件下桩柱结构位移和弯矩变化情况。最后,基于上述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桩柱结构的位移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弯矩值被第一弯矩零点分为正、负两部分,从桩顶至桩底弯矩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位移在结构顶端,最大弯矩在海床面以下5 m范围内。(2)结构参数不变时,结构位移和桩身弯矩随流速、波高的增加而增大且流速与最大位移、最大弯矩成二次函数关系。(3)当动力条件不变时,结构位移和弯矩随水深增加而增大,增加横向间距有利于减小桩柱结构的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4)分别增加桩径、埋深时,结构最大位移逐渐减小,最大弯矩逐渐增加,且桩柱结构同一点位移和弯矩呈现出位移大弯矩小的变化规律;(5)桩柱结构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弯矩均随着土体参数和桩柱排数的增大而减小。同时,该研究结果可作为桩柱式围网养殖结构的设计、施工、综合性能评估的依据,也为桩柱式围网养殖工程结构抗风浪技术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海维深[6](2020)在《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愈加复杂的环境,桩基础承受的作用力也将更加复杂。用于地下建(构)筑物、高耸结构物及输电线路杆塔等的桩基础常承受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作用。实践中将组合荷载分开单独考虑来分别计算桩基的水平和竖向承载力及变形,未考虑耦合效应的影响。当前关于上拔(水平)荷载会对单桩的水平(上拔)承载力及变形产生怎样的影响仍未形成一致的观点。相比单一荷载下的桩-土系统,组合荷载是否会对桩-土相互作用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组合荷载下桩基的承载机理?等均是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做如下研究。基于自制的组合加载装置,对不同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单桩进行了水平加载模型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先施加上拔荷载对单桩的水平承载有利,增大上拔荷载降低了同一水平荷载下的最大弯矩,也削弱了地基的水平刚度。从P-Δ效应、摩擦效应和土体的卸荷效应分析了组合受荷桩的水平承载力,结果表明:上拔荷载对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影响与桩径及桩身的粗糙度有关。对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工程桩进行了水平加载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先施加的上拔荷载对工程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影响不大;增大上拔荷载能够减小同一水平荷载下桩身的最大弯矩值,对桩身位移及桩身剪力基本无影响。进一步的参数分析表明,桩长和侧压力系数对上述规律基本无影响;当桩径变为0.4m时,上拔荷载对单桩的极限水平承载力有较小的提升作用。开展了不同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单桩的上拔加载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单桩的极限上拔承载力随着预先施加的水平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先施加的水平荷载主要增大010D范围内的摩阻力,对以下桩身的摩阻力无影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组合受荷桩极限上拔承载力的预估公式,其计算误差在6%以内。基于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工程桩的上拔承载性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极限上拔承载力随着先施加的水平荷载的提高而提高,其提高率与桩径、桩长及侧压力系数有关。

杨柏[7](2019)在《风化砂岩层中抗拔短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大规模兴起,电力事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输电线路在山区中走线。在工程实践中,规范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对于输电线路“上土下岩”桩端嵌入基岩的桩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而言,其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导致基础工程量偏大;或考虑嵌岩作用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对于抗拔桩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土层条件,为数不多的嵌岩抗拔桩研究也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的现场试验,对于抗拔桩的设计计算主要是参考抗压桩的设计方法,引入抗拔系数,国内外的桩基标准中尚缺乏“上土下岩”嵌岩条件下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设计方法。本论文依托国家电网项目昭化—广元牵引站220k V线路工程,进行了19根抗拔桩的现场破坏性真型试验和20根抗拔桩的离心模型试验,根据试验实测数据分析了嵌岩抗拔桩的承载特性,并分别提出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了现场试验抗拔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特征,分析了数学模型法、图解法和位移取值法用于确定风化砂岩中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适用性。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现场真型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对嵌岩抗拔短桩的破坏模式、桩身轴力分布、侧阻力分布、极限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等方面获得了清晰的认识。(1)离心模型试验发现等截面桩的岩土体破坏模式为圆柱形(静压入安装方法)和复合型(无干扰安装方法)两种,扩底桩的岩土体破坏模式皆为喇叭形。现场试验通过分析认为试桩与桩周岩土体发生相对滑移,桩周岩土体发生剪切或受压破坏。(2)桩身轴力的分布主要受岩土层性质和桩型的影响,岩层中桩身轴力衰减速率远高于上覆土层,扩大头部位的桩身轴力衰减速率高于等截面桩身段。极限荷载作用下,等截面桩桩身侧阻力峰值一般位于桩底以上1.0m范围内,扩底桩桩身侧阻力峰值则位于扩大头位置。离心模型试验中,等截面桩桩身侧阻力峰值点位于嵌入岩层1.0m范围内,扩底桩桩身侧阻力峰值点随着上拔荷载的增加从岩层表面不断下移,直至扩大头。在极限荷载下,等截面桩在岩层中桩身侧阻力整体上呈倒直角梯形,扩底桩呈直角梯形。(3)现场试验等截面桩的极限桩顶位移为桩径的1.3%~5.2%,平均值为3.0%(18.0~30.0mm),扩底桩的极限桩顶位移为桩径的0.6%~2.8%,平均值为1.9%(15.2mm);粉质黏土层、强风化砂岩层、中风化砂岩层极限相对位移分别为2.5~4.0mm、8~18mm和20~25mm。(4)现场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等截面桩与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呈近线性增大;等截面桩极限抗拔承载力随着桩径的增加呈近线性增大;扩底桩较之等截面桩,不仅显着提高了极限抗拔承载力,也大幅降低了极限桩顶位移;无干扰方法安装的试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高于静压入安装方式或开挖回填安装方式。2.现场真型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的差异性使得试桩的破坏机理不同,得到了不同的岩土体破坏模式,本文基于两种试验的结果分别提出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1)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岩土体破坏模式提出假设模型,推导出了适用于完整岩石地层条件下等截面桩和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等截面桩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相对误差为3.3%~8.4%,扩底桩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相对误差为0.5%~6.3%。(2)基于现场试验提出了计算风化砂岩层中等截面桩的圆柱形计算方法,该方法包含了桩侧阻力与桩身自重两个部分,等截面桩侧阻力两种取值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0.7%和20.3%,;提出了扩底桩分部计算方法,该方法包含了等截面桩身段侧阻力、扩大头锥形圆台侧面提供的抗力和桩身自重三个部分,扩底桩等截面段侧阻力两种取值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6%和11.6%,说明本文提出的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较为合理。(3)基于现场试验等截面桩与扩底桩的承载和破坏机理,提出岩层中等截面桩身段极限侧阻力值与岩石抗剪切强度等效,或以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关系式fr=0.227?C0.5计算。风化砂岩层平均极限桩侧阻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C呈幂函数关系,与?C0.5呈近线性关系。3.基于现场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分别用数学模型法、图解法和位移取值法确定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分析各方法对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的适用性。(1)双曲线模型对风化砂岩层中等截面桩和扩底桩的上拔荷载-桩顶位移曲线拟合精度最高,等截面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11~1.58之间,平均值为1.25,标准值为1.32;扩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16~1.45之间,平均值为1.27;或可以采用归一化荷载-位移曲线双曲线模型下限曲线函数计算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的承载力。(2)双直线交点法取值结果为实测值的85.2%~98.5%,平均94.8%。(3)风化砂岩层中等截面抗拔短桩的极限位移量取25mm,扩底抗拔短桩的极限位移量取15~20mm。

李松徽[8](2019)在《兰州新区大厚度回填黄土区地基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厚度回填黄土场地是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延拓的必然产物,近些年来对这类场地的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成为建设开发过程中急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以路基、机场、土石坝等为研究对象,取得了许多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大厚度回填黄土场地的研究还很欠缺,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兰州新区某大厚度回填黄土场地为背景,在总结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实际地质情况,采用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相结合,详细分析了孔内深层强夯方法(SDDC)与沉管挤密桩方法在该大厚度回填黄土场地地基处理中的适用性,进一步研究了钻孔灌注桩在处理后场地地基土中的力学特征,所得到的结果对类似场地的处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现场测试复合地基承载力、桩身土挤密系数、桩间土压实系数和黄土湿陷性,详细对比分析了孔内深层强夯方法(SDDC)与沉管挤密桩方法的地基处理效果,讨论了结果的离散性以及与标准值的偏差。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得出预浸法结合沉管挤密桩技术处理大厚度回填黄土场地是可行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桩体位移的衰减规律,给出了两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影响范围,SDDC挤密桩的影响范围为2倍的桩间距,沉管挤密桩的影响范围为56倍的桩间距。给出了挤密桩桩周土应力的传递方式,对于外加荷载较小或桩间距较大的情况,桩周土的下部区域是主要受力区;对于外加荷载大或桩间距较小的情况,承压桩与桩周土的全部区域共同承担了外加荷载。给出了两种地基处理方法下承压桩的主要受力区域,对SDDC方法,主要受力区域为承压桩的1/2以上区域;对沉管挤密桩,主要受力区域为上部1/3区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了该场地的沉管挤密桩方法优于SDDC挤密桩的结论。通过现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试验,得到了43m钻孔灌注桩的的极限承载力,发现了侧摩阻力在新近堆积黄土层、粉砂层、黄土状粉土层的分布规律,给出了桩端反力分别在桩自重作用和外加荷载共同作用下,桩端反力和桩周土承担荷载比例的变化规律。

杨松[9](2019)在《基于能量法的不同工况下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程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开始修筑,这些建筑对基础的承载力要求越来越高,超长桩由于其单位面积承载力较大而被广泛使用。尽管超长桩的承载力较大,但由于其长细比较大,当其受到较大的竖直方向作用力时,容易产生屈曲破坏,众所周知,超长桩在使用时,可能会应用到不同种类的地基中,就算用到同一类型的地基时,其约束条件可能也会有差别,再加上超长桩本身可能存在缺陷,导致超长桩可能运用工况比较多,因此,研究不同工况下基桩的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不同工况下的超长桩产生屈曲破坏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边界条件以及缺陷的存在到底对超长桩的屈曲稳定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学者们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进行以下工作与研究:(1)总结了研究不同工况下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2)分析了平面地基超长桩的受力情况,建立了平面地基超长桩屈曲临界荷载计算模型,运用能量法,采用C法与常数法的组合土抗力模型,对桩顶自由、桩顶铰接以及桩顶弹嵌三种约束条件下的屈曲临界荷载进行了计算,然后选取一个实际工程实例,分析了三种约束条件下桩长、桩径、桩身自重、桩侧摩擦力、桩弹性模量、地基土抗力系数、挠曲函数以及的常数段土抗力系数等因素对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得到相关结论,为减少平面地基中的超长桩屈曲破坏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3)分析了斜坡地基超长桩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斜坡地基超长桩屈曲临界荷载计算模型,运用能量法,采用C法的土抗力模型对桩顶自由、桩顶铰接以及桩顶弹嵌三种约束条件下的的屈曲临界荷载进行计算,然后选取一个实际工程实例,分析了三种约束条件下桩径、自由段桩长、滑坡段桩长、嵌固端桩长、地基土比例系数、桩体弹性模量等因素对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得到相关结论,为减少斜坡地基中的超长桩屈曲破坏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4)分析了岩溶地基超长桩的受力情况,建立了岩溶地基超长桩屈曲临界荷载计算模型,运用能量法,采用m法与常数法的组合土抗力模式,对超长桩在桩顶自由、桩顶铰接、桩顶弹嵌三种边界条件下的屈曲临界荷载进行了计算,然后选取一个实际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三种约束条件下岩溶的高度、岩溶的数量、岩溶溶洞的位置对超长桩屈曲临界荷载的影响,得到相关结论,为减少岩溶地基中的超长桩屈曲破坏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5)分析了带有缺陷的超长桩的受力情况,建立了带有缺陷的的超长桩屈曲临界荷载计算模型,采用m法与常数法的组合土抗力模式,对超长桩在桩顶自由、桩顶铰接、桩顶弹嵌三种边界条件下的超长桩屈曲临界荷载进行了计算,然后选取一个实际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三种约束条件下带有缺陷超长桩的缺陷高度、缺陷宽度、缺陷位置等因素对超长桩屈曲临界荷载的影响,得到相关结论,为减少带有缺陷的超长桩屈曲破坏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徐卓君[10](2018)在《岩溶区嵌岩桩承载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桩基础作为岩溶区最重要的地基处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岩溶区地质条件复杂,桩-岩、桩-土接触问题较一般摩擦桩或嵌岩桩更为复杂,尤其是如何考虑溶洞对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当前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现行规范尚无针对性的设计计算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岩溶区基桩竖向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51278187),分别以桩基和溶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对竖向荷载下单桩单洞体系、倾斜荷载下单桩单洞体系及竖向荷载下单桩多溶洞体系的岩溶区嵌岩桩的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针对桩端下伏溶洞的受力变形特性,提出以溶洞边界点的稳定状态作为评价指标的溶洞稳定性评价分析方法;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及Mindlin解答,分别求解出自重作用下和桩端荷载作用下地层的应力场;通过叠加原理得到基桩荷载下方形溶洞边界处的应力场;进而引入Hoek-Brown强度准则,对桩端下伏任意位置方形溶洞稳定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综合考虑地应力场、桩端荷载,溶洞尺寸、溶洞位置等因素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其次,针对岩溶区溶洞顶板的受力变形特性,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溶洞顶板室内模型试验,对试验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了不同顶板跨度及不同顶板厚度下基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和溶洞顶板的破坏模式,并利用模型试验结果对基于溶洞顶板厚度确定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顶板跨度的减小或顶板厚度的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基桩承载力随之增大;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加,溶洞顶板的破坏模式从冲切破坏逐渐过渡到弯拉破坏;在实际工程中,可通过适度增加顶板厚度来较大幅度地提升基桩的极限承载力。再次,基于嵌岩桩桩端承载变形特性,通过Hoek-Brown强度准则对其极限承载性能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桩端平均约束应力求解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思路;结合复变函数理论对嵌岩桩桩端平均约束应力进行求解,建立了可综合考虑自重应力场、溶洞形状、溶洞所处位置等影响因素的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溶洞大小、桩端到溶洞中心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溶洞埋深对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溶洞对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随溶洞大小及溶洞埋深增大而增大,随桩-洞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基于C法(地基系数随深度呈抛物线增加)假定,考虑桩身自重和桩侧摩阻力及地面以上分布荷载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导得了单层地基中倾斜受荷桩内力、位移的幂级数解,结果表明,在基桩自由长度和轴向荷载较大情况下,“P-(35)”效应明显,设计时不容忽视;桩侧摩阻力及桩身自重对倾斜荷载下基桩内力及位移计算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桩侧存在空洞的倾斜受荷桩承载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水平荷载、空洞尺寸、空洞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等因素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变化规律。最后,基于上、下限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对多溶洞体系下岩溶区嵌岩桩竖向承载性状进行研究。考虑桩和溶洞的耦合作用机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假定,建立多溶洞体系下嵌岩桩计算模型;采用自主研发的上、下限有限元极限分析程序进行数值计算,详细讨论嵌岩深度、上覆土层荷载、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溶洞大小等因素对嵌岩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6种工况深入探讨了桩-洞、洞-洞相对位置对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嵌岩桩承载力的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场和能量耗散场,得到了多溶洞体系嵌岩桩的典型破坏模式。

二、桩自重对桩弯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桩自重对桩弯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长桩自由站立波浪影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桩自由站立分析方法
    1.1 分析方法
    1.2 分析流程
2 波浪影响优化研究
    2.1 工程案例分析
    2.2 计算工况
    2.3 计算模型
    2.4 计算分析
3 结束语

(2)考虑波流作用的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平受荷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2 组合受荷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3 波流荷载下的单桩承载行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波流对风机结构及单桩基础的作用分析
    2.1 引言
    2.2 作用于单桩的波流荷载
        2.2.1 桩身的波浪荷载
        2.2.2 桩身的海流荷载
        2.2.3 风机结构上的风荷载
    2.3 波流作用下的大直径单桩承载机理
    2.4 流体对桩周土的冲刷作用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流体环境中的模型桩载荷试验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相似法则
    3.3 试验装置介绍
        3.3.1 试验水槽模型
        3.3.2 模型桩设计
    3.4 地基土制备及砂床填筑
    3.5 试验实施方案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1 水流单独作用下的桩基水平响应
        3.6.2 水流对单桩竖向承载响应的影响
        3.6.3 竖向载荷和水流对单桩水平位移的影响
        3.6.4 破坏形态
        3.6.5 水流和竖向荷载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3.6.6 试桩p–y曲线
        3.6.7 桩身承载力包络线
    3.7 小结
第4章 波流作用下的大直径单桩数值分析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基础
        4.2.1 桩土材料模型
        4.2.2 桩-土接触模型
        4.2.3 AQUA模块
    4.3 分布式波流受荷桩三维数值模型
        4.3.1 模型尺寸、边界条件及接触设置
        4.3.2 模型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4.3.3 阻尼设置
    4.4 波流荷载的施加
        4.4.1 流体域及流体属性定义
        4.4.2 稳定流和波浪的定义
        4.4.3 流体拖拽、惯性载荷的施加
        4.4.4 波面可视化的实现
        4.4.5 流体对桩周土冲刷作用的模拟
    4.5 风机结构竖向力及风荷载的施加
        4.5.1 结构竖向载荷施加
        4.5.2 风荷载施加
    4.6 模型验证
        4.6.1 与本文试验结果的对比
        4.6.2 大直径单桩水平受荷变形验证
        4.6.3 波浪荷载下的单桩模型验证
    4.7 小结
第5章 波流作用下风机结构及单桩基础受力变形分析
    5.1 引言
    5.2 基本分析原型
    5.3 结构及土体参数的影响
        5.3.1 桩身壁厚的影响
        5.3.2 桩身入土深度的影响
        5.3.3 塔顶竖向荷重的影响
        5.3.4 土体参数的影响
    5.4 流体参数的影响
        5.4.1 波浪特征的影响
        5.4.2 水深的影响
        5.4.3 海流流速的影响
        5.4.4 冲刷深度的影响
        5.4.5 风荷载的影响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3)考虑接触面的可液化土-桩-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饱和地基的液化研究
        1.2.2 可液化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研究
        1.2.3 城市地铁隧道对既有建筑物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本构模型和有限元程序
    2.1 本构模型
        2.1.1 应力诱导各向异性交变移动模型
        2.1.2 考虑土-桩接触分离-再闭合的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模型
    2.2 有限元程序
        2.2.1 水-土两相混合体的完全耦合动态有限元方程
        2.2.2 DBLEAVES有限元程序
第3章 饱和砂土地基桩基础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3.1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简介
    3.2 饱和砂土地基单桩基础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3.2.1 有限元模型及其他参数
        3.2.2 初始地应力与计算阶段
        3.2.3 饱和砂土地基单桩基础小震(0.08g)地震响应分析
        3.2.4 饱和砂土地基单桩基础大震(0.47g)地震响应分析
        3.2.5 参数分析
        3.2.6 土-桩分离对基桩地震响应的影响
    3.3 饱和砂土地基多桩基础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3.3.1 多桩基础离心机模型试验的参数
        3.3.2 有限元模型及其他参数
        3.3.3 初始地应力与计算阶段
        3.3.4 饱和砂土地基多桩基础中震(0.13g)地震响应分析
        3.3.5 接触单元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3.3.6 不同位置桩的地震响应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液化地基中土-桩-地上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4.1 可液化地基中土-桩-地上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试验设计
        4.1.1 引言
        4.1.2 工程背景
        4.1.3 输入波
    4.2 饱和天然地基的地震响应研究(Case1)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材料及其他基本参数
        4.2.3 地基初始应力与计算阶段
        4.2.4 宽深比对地基地震响应的影响
        4.2.5 饱和天然地基的地震响应规律
        4.2.6 小结
    4.3 可液化土-浅基础地上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Case2)
        4.3.1 有限元模型
        4.3.2 材料参数及荷载取值
        4.3.3 地基初始有效应力与计算阶段
        4.3.4 可液化土-浅基础地上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4.3.5 小结
    4.4 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Case3)
        4.4.1 有限元模型
        4.4.2 桩基础和接触单元参数
        4.4.3 初始地应力与计算阶段
        4.4.4 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4.4.5 小结
    4.5 隧道临近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Case4)
        4.5.1 有限元模型
        4.5.2 材料参数及其他输入参数
        4.5.3 边界条件
        4.5.4 考虑盾构隧道开挖的初始地应力分析
        4.5.5 盾构隧道临近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4.5.6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1 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弹塑性模型的主要内容
附录2 土单元的初始超固结比推导过程
附录3 可液化土-浅基础地上结构的平面图与荷载取值
附录4 天然地基各宽深比有限元模型的单元网格划分
附录5 荷载组合讨论与地上结构的节点集中力计算过程
附录6 可液化土-浅基础地上结构的地基初始应力计算
附录7 天然地基与可液化土-浅基础地上结构的地基土层加速度时程曲线对比
附录8 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的桩身刚度计算
附录9 可液化土-桩-地上结构中的地基初始有效应力计算
附录10 隧道临近可液化土-桩-结构在ABAQUS中的接触设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下覆溶洞对桩基穿越方案与桩长参数选择的影响研究 ——以昆明某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溶洞的形成发育与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溶洞的形成
    2.2 溶洞的发育与表现形式
    2.3 溶洞稳定性影响因素
        2.3.1 内在因素
        2.3.2 外在因素
    2.4 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
        2.4.1 定性分析方法
        2.4.2 定量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洞—桩基作用机理研究
    3.1 岩体强度理论
        3.1.1 莫尔库伦强度理论
        3.1.2 第一强度理论
        3.1.3 格里菲斯强度理论
    3.2 地震作用下岩体应力状态
    3.3 端承摩擦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3.4 溶洞-桩基作用体系模型的简化
        3.4.1 固支椭圆板的力学模型分析
        3.4.2 固支圆板的力学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
    4.2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4.3 工程项目背景
        4.3.1 工程背景简述
        4.3.2 区域地壳稳定性
        4.3.3 拟建场区地基土的力学特性
        4.3.4 不良地质作用
    4.4 分析模型的建立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2 土体的本构模型
        4.4.3 边界条件
        4.4.4 荷载条件与地震波
        4.4.5 分析方法与流程
    4.5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单位及附图说明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端作用位置与桩长参数选择的影响研究
    5.1 顶板稳定性判别方法
    5.2 桩端作用位置的影响分析
        5.2.1 桩端作用位置的静力影响研究
        5.2.2 桩端作用位置的动力影响研究
    5.3 桩长参数的影响分析
        5.3.1 桩长参数的静力影响研究
        5.3.2 桩长参数的动力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波流作用下桩柱式围网桩柱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桩柱式围网养殖结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弹性理论法
        1.3.2 极限反力法
        1.3.3 地基反力系数法
        1.3.4 p-y曲线法
        1.3.5 我国规范中采用的方法
    1.4 本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桩柱式围网养殖结构稳定性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桩柱结构研究方法
        2.2.1 水平受荷桩变形特点
        2.2.2 弹性地基反力法应用
    2.3 桩柱结构力学参数确定
        2.3.1 预应力桩力学性能计算
        2.3.2 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确定
    2.4 桩柱水平荷载研究
        2.4.1 桩柱结构水阻力计算
        2.4.2 水质点相对速度修正
        2.4.3 单排桩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2.4.4 双排桩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2.5 单桩抗拔力研究
        2.5.1 地基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2.5.2 单桩抗拔力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流作用下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3.1 求解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流速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2.2 水深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2.3 横向间距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2.4 土体参数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2.5 埋深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2.6 桩径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2.7 排数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浪作用下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4.1 求解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波高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4.2.2 水深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4.2.3 横向间距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4.2.4 土体参数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4.2.5 埋深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4.2.6 桩径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4.2.7 排数对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6)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平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2 竖向拉拔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3 倾斜拉拔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4 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单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概况
        2.2.1 模型桩
        2.2.2 地基土
        2.2.3 试验装置
        2.2.4 试验方案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荷载-位移曲线
        2.3.2 荷载-转角曲线
        2.3.3 桩身内力、位移
    2.4 极限水平承载力分析
        2.4.1 二阶偏心距(P-Δ)效应
        2.4.2 摩擦效应
        2.4.3 土体的卸荷效应
    2.5 小结
第3章 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单桩水平承载性状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型介绍
        3.2.1 模型建立及离散化
        3.2.2 桩、土材料特性
        3.2.3 接触面相互作用
        3.2.4 荷载施加
    3.3 数值模拟加载方案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纯水平荷载
        3.4.2 组合荷载
    3.5 参数分析
        3.5.1 桩径
        3.5.2 桩长
        3.5.3 侧压力系数
    3.6 小结
第4章 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单桩上拔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试验介绍
        4.2.1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荷载-位移曲线
        4.3.2 桩身相对应变
        4.3.3 桩身轴力
        4.3.4 平均摩阻力分布
    4.4 极限上拔承载力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单桩上拔承载性状数值分析
    5.0 引言
    5.1 数值模型介绍
    5.2 数值模拟加载方案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纯上拔荷载
        5.3.2 组合荷载
    5.4 参数分析
        5.4.1 桩径
        5.4.2 桩长
        5.4.3 侧压力系数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7)风化砂岩层中抗拔短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抗拔桩的适用性
        1.1.2 抗拔桩的历史与发展
    1.2 抗拔桩的分类
        1.2.1 按桩型分类
        1.2.2 按安装方式分类
        1.2.3 按承担的荷载类型分类
        1.2.4 按受荷部位分类
    1.3 抗拔桩承载机理研究
        1.3.1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机理
        1.3.2 扩底桩抗拔承载机理
    1.4 抗拔桩承载变形特性研究
        1.4.1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4.2 扩底桩抗拔承载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现场试验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场地概况
        2.2.1 自然地理条件
        2.2.2 地质条件及岩土性质
        2.2.3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 试桩设计方案
        2.3.1 试桩设计
        2.3.2 试桩施工
        2.3.3 桩身变形量测系统
    2.4 试桩静载荷抗拔试验
        2.4.1 试验装置
        2.4.2 试验方法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上拔荷载-桩顶位移曲线
        2.5.2 桩身轴力分布曲线
        2.5.3 桩身侧阻力分布曲线
        2.5.4 桩-岩土体相对位移曲线
        2.5.5 荷载承担比例曲线
        2.5.6 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2.5.7 试桩破坏模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岩抗拔桩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离心机模型试验概述
    3.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桩设计
        3.3.3 试验材料
        3.3.4 测试方法及传感器布置
    3.4 试验方法
        3.4.1 模型制备
        3.4.2 试验步骤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岩土体破坏模式
        3.5.2 荷载-位移曲线
        3.5.3 桩身轴力分布曲线
        3.5.4 桩身侧阻力分布曲线
        3.5.5 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岩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圆柱形破裂面
        4.2.2 倒圆锥台破裂面
        4.2.3 曲面破裂面
    4.3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3.1 基本假设
        4.3.2 理论公式推导
        4.3.3 等截面桩试验结果比较
    4.4 基于现场试验的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4.1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机理分析
        4.4.2 等截面桩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
    4.5 扩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4.5.1 沿桩侧破裂面(分部计算)
        4.5.2 圆柱形破裂面
        4.5.3 倒圆锥台破裂面(土重法)
        4.5.4 曲面破裂面
        4.5.5 复合破裂面
    4.6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扩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6.1 基本假设
        4.6.2 理论公式推导
        4.6.3 扩底桩试验结果比较
    4.7 基于现场试验的扩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7.1 扩底桩抗拔承载机理分析
        4.7.2 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现场试验的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分析
    5.1 前言
    5.2 数学模型法
        5.2.1 数学模型法在抗拔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5.2.2 现场试验荷载-位移曲线的数学模型研究
        5.2.3 归一化荷载-位移双曲线模型分析
    5.3 图解法
        5.3.1 图解法概述
        5.3.2 现场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图解法取值分析
    5.4 极限位移量分析
        5.4.1 抗拔桩极限位移研究现状
        5.4.2 现场试验极限位移分析
        5.4.3 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极限位移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兰州新区大厚度回填黄土区地基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国的黄土地质
    1.3 兰州新区的黄土地质
    1.4 黄土地基的处理技术评述
    1.5 大厚度回填黄土区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大厚度回填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2.1 工程背景
        2.1.1 项目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情况
        2.1.4 场地类别
        2.1.5 地基土湿陷性评价
        2.1.6 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评价
    2.2 两种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2.2.1 SDDC挤密桩的研究现状
        2.2.2 沉管挤密桩的研究现状
    2.3 主要研究内容
3 大厚度回填黄土区地基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SDDC挤密桩试验方案
        3.1.2 沉管挤密桩试验方案
    3.2 试验方法
        3.2.1 桩身土压实系数和桩间土挤密系数的试验方法
        3.2.2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方法
        3.2.3 湿陷性试验方法
    3.3 SDDC地基处理技术的试验结果
        3.3.1 桩身土压实系数试验结果
        3.3.2 桩间土挤密系数试验结果
        3.3.3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
        3.3.4 湿陷性试验结果
    3.4 沉管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的试验结果
        3.4.1 桩身土压实系数试验结果
        3.4.2 桩间土挤密系数试验结果
        3.4.3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
        3.4.4 湿陷性试验结果
    3.5 两种地基处理方法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大厚度回填黄土区地基处理方法的数值模拟
    4.1 SDDC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4.1.1 力学模型
        4.1.2 模型的本构关系
        4.1.3 模型参数的选择
        4.1.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沉管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地基处理后场地土与钢筋砼灌注桩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
    5.1 工程背景
    5.2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现场试验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桩及锚桩设计
        5.2.3 传感器布置
        5.2.4 试验步骤
        5.2.5 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能量法的不同工况下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长桩的定义
        1.1.2 工程中使用超长桩的重要性
        1.1.3 工程中超长桩屈曲稳定性的重要性
        1.1.4 超长桩运用在不同地基中的重要性
        1.1.5 超长桩运用在不同约束条件的重要性
        1.1.6 超长桩缺陷的存在性
    1.2 研究现状
        1.2.1 超长桩的屈曲方法研究现状
        1.2.2 不同工况下的超长桩屈曲研究现状
        1.2.3 超长桩屈曲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平面地基中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平面地基的超长桩受力分析
        2.1.1 平面地基超长桩所受的土抗力
        2.1.2 平面地基超长桩所受的摩擦力
        2.1.3 平面地基超长桩所受的竖向外力
        2.1.4 平面地基超长桩所受的重力
        2.1.5 平面地基超长桩所受的其他作用力
    2.2 平面地基的超长桩屈理论分析方法
        2.2.1 基本模型与假设
        2.2.2 挠曲函数的确定
        2.2.3 能量法的解答
    2.3 平面地基下超长桩屈曲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2.3.1 案例工况
        2.3.2 挠曲函数的影响
        2.3.3 常数段土抗力长度系数的影响
        2.3.4 地基土比例系数的影响
        2.3.5 桩侧单位摩阻力的影响
        2.3.6 桩身自重的影响
        2.3.7 弹性模量的影响
        2.3.8 长径比的影响
    2.4 本章主要结论
第三章 斜坡地基中的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斜坡地基的超长桩受力分析
        3.1.1 斜坡地基超长桩所受的剩余下滑力
        3.1.2 斜坡地基超长桩所受的土抗力
        3.1.3 斜坡地基超长桩所受的其他作用力
    3.2 斜坡地基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分析方法
        3.2.1 基本模型与假设
        3.2.2 挠曲函数的确定
        3.2.3 能量法的解答
    3.3 斜坡地基超长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案例工况
        3.3.2 挠曲函数的影响
        3.3.3 嵌固端长度的影响
        3.3.4 滑坡段长度的影响
        3.3.5 自由段长度的影响
        3.3.6 桩周地基土比例系数的影响
        3.3.7 桩径的影响
        3.3.8 弹性模量的影响
        3.3.9 自重与桩周摩擦的影响
    3.4 本章主要结论
第四章 岩溶地基中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岩溶地基的超长桩受力分析
        4.1.1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集中应力
        4.1.2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土抗力
        4.1.3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侧阻力
        4.1.4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其他作用力
    4.2 岩溶地基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理论分析方法
        4.2.1 基本模型与假定
        4.2.2 挠曲函数的确定
        4.2.3 能量法的解答
    4.3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3.1 案例工况
        4.3.2 溶洞数量的影响
        4.3.3 溶洞位置的影响
        4.3.4 溶洞高度的影响
        4.3.5 其他因素的影响
    4.4 本章主要结论
第五章 带有缺陷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带有缺陷的超长桩受力分析
        5.1.1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集中应力
        5.1.2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土抗力
        5.1.3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重力
        5.1.4 岩溶地基下超长桩受到的其他作用力
    5.2 带有缺陷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理论方法
        5.2.1 基本模型与假定
        5.2.2 挠曲函数的选取
        5.2.3 能量法的解答
    5.3 带有缺陷的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3.1 案例工况
        5.3.2 缺陷高度的影响
        5.3.3 缺陷宽度的影响
        5.3.4 缺陷位置的影响
        5.3.5 其他因素的影响
    5.4 本章主要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岩溶区嵌岩桩承载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桩基发展概况及其应用
        1.1.2 桩基的分类
        1.1.3 桩基的适用范围
    1.2 岩溶的工程特性及危害
        1.2.1 岩溶的概念及特征
        1.2.2 岩溶分布规律
        1.2.3 岩溶的工程特性及评价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2 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岩溶区嵌岩桩研究现状
        1.4.1 试验研究现状
        1.4.2 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1.4.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岩溶区嵌岩桩承载特性及计算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岩溶区桩基竖向承载机理
        2.2.1 岩溶区嵌岩桩竖向荷载传递特性
        2.2.2 岩溶区嵌岩桩桩侧荷载传递机理
        2.2.3 岩溶区嵌岩桩桩端荷载传递机理
    2.3 岩溶区嵌岩桩破坏模式
        2.3.1 岩石的变形特性
        2.3.2 岩石的破坏判据
        2.3.3 溶洞顶板的破坏模式
    2.4 岩溶区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2.4.1 普通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2.4.2 岩溶区溶洞顶板承载力确定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竖向荷载下桩端下伏溶洞稳定性分析研究
    3.1 概述
    3.2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解答
        3.2.1 弹性理论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3.2.2 弹性理论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表示
        3.2.3 保角变换与曲线坐标
        3.2.4 柯西(caughy)积分
    3.3 竖向荷载下桩端下伏溶洞稳定性受力分析模型
        3.3.1 计算模型假定
        3.3.2 重力作用下含溶洞岩层应力场求解
        3.3.3 桩端荷载作用下应力场求解
        3.3.4 溶洞稳定性分析
    3.4 算例验证
        3.4.1 数值模拟验证
        3.4.2 工程应用验证
    3.5 小结
第4章 竖向荷载下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梁板体系的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抗冲切模型极限承载力
        4.2.2 抗剪切模型极限承载力
        4.2.3 抗弯拉模型极限承载力
    4.3 溶洞顶板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4.3.1 模型试验概况
        4.3.2 试验步骤与加载控制条件
        4.3.3 试验结果
        4.3.4 试验分析
        4.3.5 试验结论
    4.4 考虑任意溶洞位置的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4.4.1 简化计算模型
        4.4.2 桩端承载机理分析
        4.4.3 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步骤
        4.4.4 溶洞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算例验证
        4.5.1 模型试验验证
        4.5.2 工程算例验证
    4.6 小结
第5章 倾斜荷载下岩溶区基桩承载特性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倾斜荷载下基桩计算方法研究
        5.2.1 概述
        5.2.2 简化计算模型
        5.2.3 微分方程的建立
        5.2.4 幂级数解答
        5.2.5 算例分析
    5.3 倾斜荷载下岩溶区基桩数值模拟分析
        5.3.1 ABAQUS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5.3.2 计算分析模型建立
        5.3.3 分析方案
        5.3.4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多溶洞体系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有限元极限分析研究
    6.1 概述
    6.2 有限元极限分析理论简介
        6.2.1 极限分析的基本原理
        6.2.2 上限分析的数值模型
        6.2.3 下限分析的数值模型
    6.3 简化计算模型
        6.3.1 计算假定
        6.3.2 网格划分
        6.3.3 参数取值及评价指标
        6.3.4 计算步骤
    6.4 计算结果及讨论
        6.4.1 计算结果分析
        6.4.2 多溶洞体系下岩溶区嵌岩基桩影响因素分析
        6.4.3 嵌岩桩桩端极限破坏模式
    6.5 算例验证
        6.5.1 算例1
        6.5.2 算例2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 B 重力作用下方形溶洞的应力场求解

四、桩自重对桩弯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桩自由站立波浪影响优化研究[J]. 梁文洲,王忠畅,王朝阳. 石化技术, 2021(04)
  • [2]考虑波流作用的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研究[D]. 曹雄. 湖南大学, 2020
  • [3]考虑接触面的可液化土-桩-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 刘志鹏. 深圳大学, 2020(10)
  • [4]下覆溶洞对桩基穿越方案与桩长参数选择的影响研究 ——以昆明某项目为例[D]. 魏云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波流作用下桩柱式围网桩柱力学特性研究[D]. 张斌斌. 浙江海洋大学, 2020
  • [6]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D]. 海维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7]风化砂岩层中抗拔短桩承载特性研究[D]. 杨柏.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8]兰州新区大厚度回填黄土区地基处理方法研究[D]. 李松徽.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9]基于能量法的不同工况下超长桩屈曲稳定性影响分析[D]. 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岩溶区嵌岩桩承载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D]. 徐卓君. 湖南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桩自重对桩弯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