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安:技术强警大显身手

广州公安:技术强警大显身手

一、广州公安:科技强警大显威力(论文文献综述)

德丽娜尔·塔依甫[1](2017)在《追捕在逃人员研究》文中提出追捕在逃人员,简称“追逃”,是一种基础性兼具综合性的侦查措施,是各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侦查办案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侦查与诉讼目的的基本途径与桥梁。随着“清网行动”、“猎狐行动”、“天网行动”等一系列全国性追逃专项行动的开展,一大批在逃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不仅有效遏制了当前犯罪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社会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而且极大打击了在逃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侦查打击犯罪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流动加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潜逃路径、方式、手段等都呈现多元化和不定化的发展趋势,仍有大量在逃人员逍遥法外,如何依照法定程序科学高效的开展追逃工作是我国侦查实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学界对于追逃问题的理论探讨也不断升温,取得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从法律规制、法律困境等方面对追逃程序进行深入研讨,从侦查学的角度对追逃问题的探究也多是对某一种追逃措施或追逃技战法的应用,对追逃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系统化的追逃问题研究正面临着理论与实务的双重需求。鉴于上述原因与现状,本文力求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追逃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以解决追逃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从侦查学的视角对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现状、域外经验、难点剖析、措施分类、机制优化与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侦查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追逃实践创新贡献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我国现阶段追捕在逃人员进行总体概述,包括对追捕在逃人员基本概念的界定、工作发展历程的回顾、适用法律法规的梳理、基本分类与功能的概论。第二章是本文试图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追逃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务实性,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广泛查阅和研读美国、英国等域外国家大量外文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追逃制度相对成熟的美国、英国以及国际刑警组织的追逃工作圈定为研究重点,深入剖析他们在追逃情报、机构设置、机制运行、专项行动布署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并对其进行提炼与升华,从中汲取多标签分类的美国追逃模式、网络化治理的英国追逃模式以及信息共享的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的有益经验,期待为完善我国追逃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三章的写作采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100个典型的追逃案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一步客观阐明了现阶段我国追捕在逃人员工作之现状以及在逃人员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的刻画等内容。第四章对追捕在逃人员最棘手的问题——积案追逃,从主观和客观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在特殊地理环境、反侦查信息漫溢、日渐缺失的警民互信等客观制约因素和追逃责任不明确、追逃主体不专职、追逃机制不完善等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积案追逃陷入了守株待兔的尴尬境地。第五章以类型化研究为范式,将现阶段追逃实践中具有普适性的措施与方法加以归类提炼,并以不同追逃措施的主要驱动力为界限,将追捕在逃人员的措施基本归纳为情感驱动型、信息驱动型、技术驱动型以及社会驱动型四类追逃措施,对每种类型追逃措施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上述有关追逃问题的阐述和剖析,笔者在第六章从宏观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追捕在逃人员的优化与重构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冀能对现阶段的追逃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张兆端[2](2014)在《“智慧警务”: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文中提出"智慧警务"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引擎、视频技术、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为技术支撑,以公安信息化为核心,通过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促进公安系统各个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协调运作,实现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之目标的警务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标志着公安信息化正在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智慧化。"智慧警务"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测、分析、整合警务运行中的各项关键信息,通过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公安需求做出明确、快速、高效、灵活的智能响应,为公安工作提供高效的警务管理手段和拓展便民服务的新空间。

高勇[3](2014)在《平安杭州,十年量变到质变》文中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杭州之美世人皆知,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相聚于此,享受这里的秀丽风景。但令人有所不知的是,在白墙黑瓦之隅,在松涛柳浪之间,杭州市倾十年之力打造的多达50000点监控编织出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视频监控系统——平安杭州,正悄然注视着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为无数市民与游客的平安生活全情投入。十年之间,伴随着杭州这个城市的快速成长,平安杭州这一有机体也不断进化,从模拟到全数字,从信息孤岛到互联互通,从单纯上量到应用为王,上演着注定足以写入史册的这一安防系统的质变传奇。

任浩[4](2012)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刑事技术依法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体性事件处置是我国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在政府管理实践和危机应急理论中的核心议题。处置的公平性和正义性是处置本身的核心价值,处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达成处置核心价值的最关键的前提和保证。现阶段,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在第一时间就涉及启用了刑事技术手段,以此来确保处置上的科学性,进而达到处置的有效性。其中以刑事案件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性事件,更是须臾离不开刑事技术的应用。这使得刑事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这方面问题的专业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专注于群体的刑事性事件处置中应用的刑事技术手段,确保在处置过程中科学性有效性的全流程应用方法,根据系列的案例分析,分别在过程角度、响应角度、手段角度、策略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发现。探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使用刑事技术的作用和前景。从而解决应用刑事技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如何运用刑事技术手段处置群体性事件;应用刑事技术手段后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哪里;遇到的困难在哪里等问题。

伍玉功[5](201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神圣职责,是“坚强的共和国之盾”。因此,人民警察一定要研究并找准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是指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过程中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保护权益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之一。同时,也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即树立科学执法的理念、提高民主执法的素质和加强依法执法的技能。从整体上说,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是较强的,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服务群众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人民警察自身素质不高、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弊端、公安教育与培训体制存在问题、公安经费保障不力、警力严重不足、公安立法存在缺陷以及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法律运用能力不高、专业技能较弱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等,已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威胁社会的稳定。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人民警察自身职业特点以及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能力、侦查能力、法律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擒拿格斗能力等。只有通过改革人民警察录用培养体制;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完善人民警察执法考核监督机制;转变人民警察执法理念;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等等;才能提升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文章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瓮安事件”严重侵犯了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党的领导,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而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差是“瓮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既有现实价值,又能弥补理论上的一大空白。第二部分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第三部分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之一。同时,也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即树立科学执法的理念、提高民主执法的素质和加强依法执法的技能。第四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现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围绕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加大了队伍建设和为民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力度,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但由于人民警察自身素质不高、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弊端、公安教育与培训体制存在问题、公安经费保障不力、警力严重不足、公安立法存在缺陷以及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法律运用能力不高、专业技能较弱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等,急需提升。第五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很多,但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人民警察自身的职业特点以及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能力、侦查能力、法律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擒拿格斗能力等。第六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途径。由于制约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原因颇多,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途径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改革人民警察录用培养体制;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完善人民警察执法考核监督机制;转变人民警察执法理念;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等等;才能提升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

聂作坤[6](2012)在《基于动力效能理论的基层公安队伍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是一切力所共同具有的特征;任何力做功都会产生一定的能量;量子理论强调物质(能量)的不连续性,一个原子系统的范围确定了其能量级别,能级并非不可变化的,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实现能级的非线性跳跃。从哲学层面而言,天地万物均可归结为能量与信息,由于精神与物质是统一的,所以信息与能量也具有不可分割的同一性。在物质世界,决定一切的都可归结为力的作用,大到星球小到量子微观世界,莫不如此;而一切精神的东西,如精神力量、素质力量、表率力量等,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都能为人所感知。所以,人们在强调力的物质性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其“精神意义”。由此引出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动力”。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本论文研究的“动力”不是物理学的概念,而是管理学的概念,也可叫“行动力”。就个体而言,动力,即能对本体、心性及行为产生良性作用的一切内在能量与信息的总和,是行为个体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或结果而实施行动所需要的各种力量(能量与信息);就组织、团体等系统而言,动力是系统内、外各种动力要素的合力,体现了系统内部之间以及与系统环境之间的能量与信息的交互转换和相互依存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内、外环境作为动力的源泉,促使了动力能量的强化,其性质完全适应量子力学的能级跃迁理论,这也是本论文的立论依据和理论基石。对于个体而言,动力有躯体、意识、行动三种载体;对于基层公安机关(可看作一个组织系统)而言,动力的载体要相对复杂的多,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系统。本文以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量子力学理论,为本研究构建模型及“量子—AHP”评价模型,力求准确概括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的本质与内涵,探究基层公安民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机制层面解释其规律性。该动力机制体系,包含核心价值的原动力、激励竞争的开拓力、职业目标的驱动力等9大动力要素,以及激励约束、教育提升、价值评价、关爱关怀和支持保障等五大机制。以此为构架,形成了与《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有关内容相衔接的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理论。本文研究成果在寿光公安机关进行了探索试验,产生了显着成效,为解决县级公安机关队伍管理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故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动力的本质问题,在于能量与信息的流动、整合与掌控;提高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效能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动力机制系统,不断实现动力能级的“量子化跃迁”。这也为公安队伍建设乃至整个公安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陆永[7](2012)在《当代中国警政与现代国家成长》文中提出现代国家的现代性集中体现为民族国家、民主国家、法治国家的构建和成长。当代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物理建构,之后迈上现代国家成长之路。警察是看得见的政府,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之一,警政即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则具体而真实地反映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和价值取向。现代国家成长,无论是政府集权扩大的面相还是政治参与扩大的面相,都可以从警政发展中加以深刻把握。1949年之后,中国全面开启了警政发展进程。本文试图从警政话语与执政理念、警政制度与公民权利、警政策略与国家能力、警政组织与政府职能等四个层面,考察警政与国家的关系,搭建基于警政这个微观观测平台来研究现代国家成长问题的分析框架。同时从现代国家成长的角度,对当代中国警政作一较为全面的审视。当代中国警政话语在始终强调党的领导、群众路线的同时,其核心词汇从革命、专政、斗争、镇压转换为稳定、执法、为民、服务,反映出执政理念从人民民主专政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变化;警政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重点保障警察权,朝着保持警察权和公民权适度平衡的方向发展,中国公民权利的法制保障明显加强;警政策略历经了从镇反、严打、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战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再到平安建设的变革过程,警政重心从维护治安转向了维护稳定,国家能力建设亟待优化;警政组织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专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全面拓展,适应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这此,都表明中国正在推动发达国家曾经历经的现代警政变革进程,在政治整合、人权保障、民主法治等方而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促进了现代国家成长。但是警政话语强调执法为民,警政法规实际执行不力,警政策略以维护稳定为中心,警政组织过于趋向集权,显示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并非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程式,而是走向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威权与民本交织的现代国家成长之路。执政者谋求的更多的是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周遭环境,保持对社会的有效控制。警政乃至整个国家政治的威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潮流大势这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发展中国家对政绩合法性的依赖,决定了威权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一个长波,但终有经济增长的拐点,威权主义体制容易受到经济绩效变化的冲击,未必带来长治久安。按照国家能力建设理论,应当从缩减权力控制范围、增强核心控制能力出发,对当下中国威权主义的警政策略和治国策略予以优化。与传统社会“仁政”思想如出一辙的民本主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政府的道德形象、缓解社会对抗,但是民本主义喜好人治、排斥法治,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趋利、官场腐败的固有弊端,亦非长久之计。现代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植根于民主法治,现代国家成长的治本之道在于扩大政治参与,实行民主宪政。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关键阶段的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多民族的超大规模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有着超乎寻常的价值意义,推进现代国家的建设成长,更宜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兼顾治本之道与权宜之计的平衡,以推进司法独立为突破口,由法治而民主,发挥执政党示范作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不断扩充民主法治增量,在保障必要的安全秩序、防止因社会剧烈动荡带来民生灾难的前提下,渐进达致善政良治的境界。

禤俊名,孙德花,刘帅[8](2010)在《第3章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宝钢:飞跃前行的钢铁巨人——技术创新体系强力支撑一、综述宝钢集团公司(简称"宝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技术创新是宝钢战略发展的基石和重点。成立30年来,宝钢坚持学习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宝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宝钢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力地支撑了宝钢各相关发展阶段战略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经过多年

吉相虎[9](2009)在《公安警卫部队科技强警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公安警卫部队科技强警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科技强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公安机关科学分析时代发展特征和现代公安工作特点作出的科学结论,公安警卫部队以应提升警卫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为重点,积极改善公安警卫部队现有编制体制,全面推进公安警卫部队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张卫华,邱瑞颐,王献增,陈逸中,蒋平,王光辉,闫庆文[10](2009)在《努力开创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 实现安全畅通和谐稳定总目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打造微笑北京交警提升规范执法水平 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 张卫华 北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牢记政治责任、坚持政治标准,把交通执法规范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努力创造顺畅有序的交通环境,全力维护首都的和谐稳定。 一、坚持

二、广州公安:科技强警大显威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公安:科技强警大显威力(论文提纲范文)

(1)追捕在逃人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创新
1 追捕在逃人员概述
    1.1 概念界定与厘清
        1.1.1 概念:在逃人员与追捕在逃人员
        1.1.2 内涵:追捕在逃人员基本内涵
        1.1.3 外延:厘清相关概念
    1.2 我国追逃工作发展历程——以“网上追逃”专项行动为切入点
        1.2.1 第一次“网上追逃”专项行动
        1.2.2 第二次“网上追逃”专项行动
        1.2.3 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
        1.2.4“猎狐 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
        1.2.5“猎狐 2015”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
        1.2.6 国际追逃追赃特别行动:“天网”行动
    1.3 追捕在逃人员的法律依据
        1.3.1 法律规定
        1.3.2 部门规章
        1.3.3 内部规范性文件
    1.4 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类型
        1.4.1 根据追逃范围不同,分为境内追逃和境外追逃
        1.4.2 根据侦查权主体不同,分为公安机关追逃工作和检察机关追逃工作
        1.4.3 根据开展追逃工作规模不同,分为常规性追逃与追逃专项行动
    1.5 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功能:控制、震慑与本位
        1.5.1 控制功能:建立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1.5.2 震慑功能:有效遏制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
        1.5.3 本位功能:整体上扭转刑事侦查工作的被动局面
2 域外追逃模式探析
    2.1 美国追逃模式——多标签分类
        2.1.1 美国追逃模式的样本选择
        2.1.2 多标签分类的美国追逃模式
    2.2 英国追逃模式——网络化治理
        2.2.1 网络化治理的内涵
        2.2.2 网络化治理的英国追逃模式
    2.3 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信息共享
        2.3.1 中枢:一个跨国追逃的重要枢纽
        2.3.2 信息共享的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
3 追捕在逃人员现状——以100个典型案例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3.1 样本基本情况
        3.1.1 研究背景
        3.1.2 样本取样
    3.2 样本分析——在逃人员基本现状
        3.2.1 从数量看:在逃人员基数大且逐年增多
        3.2.2 从时间看:在逃人员潜逃时间长
        3.2.3 从犯罪类型看:在逃人员多涉及重大刑事犯罪案件
        3.2.4 从主体看:在逃人员年轻化且反侦查能力强
        3.2.5 从涉案地区看:在逃人员多逃往山区、农村、边境以及沿海地区
    3.3 在逃人员心理与行为特点刻画
        3.3.1 理论依据
        3.3.2 在逃人员心理特点剖析
        3.3.3 在逃人员行为特点分析
    3.4 短板:追捕在逃人员存在的问题
        3.4.1 追逃理念——常态化追逃制度的阙如
        3.4.2 追逃成本——以经济效益为重的侦查效益观
        3.4.3 追逃协作——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协作机制
    3.5 平衡:追捕在逃人员应协调的基本关系
        3.5.1 常态化追逃工作与专项行动之关系
        3.5.2 信息化追逃措施与传统追逃措施之关系
        3.5.3 侦查保密与侦查公开之关系
        3.5.4 严格执法与侦查权宜之关系
4 追捕在逃人员难点解析——基于追逃中积案问题的视角
    4.1 追逃中积案问题的概述
        4.1.1 积案相关概念的界定
        4.1.2 积案的特点
        4.1.3 追逃工作中积案形成的主要原因
    4.2 积案追逃视角下的追逃难点分析
        4.2.1 客观因素:地理环境、信息社会与警民关系
        4.2.2 主观因素:追逃主体、体制与机制
    4.3 积案追逃的价值
        4.3.1 震慑与警示之法律价值
        4.3.2 治理与净化之社会价值
        4.3.3 和谐与稳定之政治价值
5 追捕在逃人员基本措施——以类型化研究为范式
    5.1 追逃措施的分类标准
    5.2 情感驱动型追逃措施
        5.2.1 基本内涵
        5.2.2 圈定重要关系人
        5.2.3 法律解读,政策攻心
        5.2.4 以案析理,现身说法
        5.2.5 温情感化,促其投案
    5.3 信息驱动型追逃措施
        5.3.1 基本内涵
        5.3.2 信息的分类
        5.3.3 利用犯罪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5.3.4 利用公安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5.3.5 利用社会行业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5.4 技术驱动型追逃措施
        5.4.1 基本内涵
        5.4.2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5.4.3 声纹识别技术的应用
    5.5 社会驱动型追逃措施
        5.5.1 基本内涵
        5.5.2 在公安基础工作中充分发动群众
        5.5.3 通过发布通缉令的方式发动群众
        5.5.4 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发动群众
6 我国追捕在逃人员的优化与重构
    6.1 资源:促进追逃资源的优化配置
        6.1.1 警力——有限合理整合
        6.1.2 信息——无限优化完善
        6.1.3 保障——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相支撑
    6.2 责任:以主办侦查员制度为核心
        6.2.1 追逃领导力的提升
        6.2.2 追逃倒查分析机制的完善
    6.3 激励:完善追逃绩效考核制度
        6.3.1 现行追逃绩效考核制度的反思
        6.3.2 现行追逃绩效考核制度的修正与建议
    6.4 合作:构建社会化追逃格局
        6.4.1 路径之一:全民合作追逃
        6.4.2 路径之二:全社会行业合作追逃
    6.5 机制:制度化的设计与展望
        6.5.1 追逃合成作战机制
        6.5.2 防逃控逃机制
        6.5.3 追逃社会治安防控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智慧警务”: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慧警务”的定义及性质
    (一)智慧和“智慧警务”的涵义
    (二)构建“智慧警务”的背景
    (三)构建“智慧警务”的意义
二、“智慧警务”理念的提出及探索实践
    (一)“智慧警务”提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智慧警务”提出的过程和初步探索
三、“智慧警务”的系统架构及建设目标
四、“智慧警务”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4)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刑事技术依法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对于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对于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典型案例:以刑事案件为特征的群体性事件演化升级的过程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念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二、 刑事技术的概念、作用及任务
    第二节 瓮安“6·28”事件案例
        一、 瓮安“6·28”事件过程
        二、 案例分析
    第三节 湖北石首案例
        一、 湖北石首事件过程
        二、 案例分析
    第四节 胥英得死亡事件案例
        一、 胥英得死亡事件过程
        二、 案例分析
    第五节 群体性事件演化升级的基本规律
        一、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转折点
        二、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推动因素
        三、 当前群体性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
        四、 当前群体性事件中警察的角色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响应流程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常规处置流程
        一、群体性事件前期处置
        二、群体性事件中期处置
        三、群体性事件后期处置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流程对刑事技术的依赖性
        一、 当前群体性事件处置中人力的运用
        二、 当前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器材的运用
        三、 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 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级别
        五、 保护群众的合法权力和生命财产安全
        六、 防止群体性事件的矛盾转移
        七、 群体性事件的解决
        八、 有利于提高警察的形象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流程采用刑事技术的时机性
        一、 群体性事件处置前的应急预案建立机制
        二、 群体性事件前期处置所使用的刑事技术手段
        三、 群体性事件中期处置所使用的刑事技术手段
        四、 群体性事件后期处置所使用的刑事技术手段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流程采用刑事技术的科学性
        一、 技术本身的科学性
        二、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要求所决定
    第五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流程采用刑事技术的有效性
        一、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能够准确取证
        二、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调查取证方法程序合法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刑事技术手段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刑事技术手段使用
        一、 建立权威、高效的指挥机制
        二、 根据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变化调整刑事技术手段的使用
    第二节 刑事技术手段在近年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 照录像(录音)技术的使用
        二、 法医物证技术的使用
        三、 DNA 技术的使用
        四、 理化技术的使用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水平取决于刑事技术的含量
        一、 刑事技术的科学性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二、 提供犯罪证据的作用
        三、 提供处置依据的作用
        四、 提供资料的作用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手段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政府部门在维稳方面的应用方向
        一、 树立新观念,理清新思路,增强稳定工作意识
        二、 注重能力建设,驾驭社会治安大局,健全完善预警体系
        三、 顺应时势,深化改革,发挥职能作用
        四、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节 基于刑事技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价值追求
        一、 民主与秩序的公共精神
        二、 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
    第三节 基于刑事技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路径
        一、 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 多元的应用渠道
    第四节 利用刑事技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景展望
        一、 刑事技术的科学性决定了其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日趋复杂决定了刑事技术要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第一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概述
        二、人民警察发展历程的呼唤
        三、人民警察性质的内在规定
    第二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政治保证
        二、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构筑稳定的安全保障
        三、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实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求
        二、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应有之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要求
    第一节 树立科学执法的理念
        一、人民警察树立科学执法理念的理性依据
        二、人民警察树立科学执法理念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提高民主执法的素质
        一、人民警察提高民主执法素质的理论依据
        二、人民警察提高民主执法素质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加强依法执法的技能
        一、人民警察加强依法执法技能的法理依据
        二、人民警察加强依法执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现状
    第一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的现状
        一、人民警察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二、人民警察的法律运用能力不高
        三、人民警察的专业技能较弱
        四、人民警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第二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人民警察自身素质不高
        二、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弊端
        三、公安教育与培训体制存在问题
        四、公安经费保障不力
        五、警力严重不足
        六、公安立法存在缺陷
        七、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不合理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
    第一节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内容概述
    第二节 公共服务能力
        一、人民警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二、人民警察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第三节 侦查能力
        一、人民警察提升侦查能力的必要性
        二、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界定
        三、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构成
        四、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特点
        五、人民警察侦查能力的分类
    第四节 法律运用能力
        一、人民警察提升法律运用能力的必要性
        二、人民警察法律运用能力的构成
    第五节 人际交往能力
        一、人民警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性
        二、人民警察人际交往能力概述
    第六节 语言表达能力
        一、人民警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二、人民警察语言表达能力概述
    第七节 擒拿格斗能力
        一、人民警察提升擒拿格斗能力的必要性
        二、人民警察擒拿格斗能力概述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的途径
    第一节 改革人民警察录用培养体制
        一、改革人民警察的录用体制
        二、改革人民警察的培养体制
    第二节 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
        一、人民警察正规化的涵义
        二、加强人民警察正规化建设的构想
    第三节 完善人民警察执法考核监督机制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人民警察绩效考核体系
        二、加强监督,依法治警,从严治警
    第四节 转变人民警察执法理念
        一、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的理论概述
        二、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存在的误区
    第五节 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一、人民警察执法环境的现状
        二、改善执法环境,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动力效能理论的基层公安队伍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关于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综述
        1.3.1 系统动力学研究
        1.3.2 团体动力学研究
        1.3.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1.3.4 管理机制论的研究
        1.3.5 警察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论文大纲和思路
        1.4.2 动力机制研究的特点
        1.4.3 动力机制研究方法和原则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2.1 我国公安机关动力机制建设的历史回顾
        2.1.1 萌芽阶段(建国以前)
        2.1.2 建立阶段(建国以后至 1984 年)
        2.1.3 发展阶段(1984 年至 2010 年)
    2.2 我国公安机关动力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
        2.2.1 公安民警的教育培养
        2.2.2 公安民警的职务升降
        2.2.3 人民警察的警衔制度
        2.2.4 人民警察的奖惩制度
        2.2.5 公安民警的考核
        2.2.6 公安人力资源保障
    2.3 当前公安机关动力机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2 存在问题的原因
        2.3.3 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2.4 当前基层公安民警工作动力情况调查
        2.4.1 基本情况
        2.4.2 基层民警工作动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4.3 影响基层民警工作动力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公安机关动力机制的本质与内涵
    3.1 公安动力机制相关概念
        3.1.1 动力
        3.1.2 机制
        3.1.3 动力机制
        3.1.4 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关系
        3.1.5 公安机关动力机制
    3.2 公安机关动力机制的基本特征
    3.3 基层公安民警动力要素分析
        3.3.1 内在需求的原动力
        3.3.2 职业目标的驱动力
        3.3.3 价值实现的能动力
        3.3.4 心理健康的意志力
        3.3.5 警营文化的凝聚力
        3.3.6 教育训练的提升力
        3.3.7 先进典型的带动力
        3.3.8 环境因素的助推力
        3.3.9 管理监督的约束力
    3.4 本章的核心假设
第四章 基于动力效能的公安机关动力机制模型
    4.1 量子力学简介
        4.1.1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4.1.2 量子力学的基本内容
    4.2 量子力学与动力机制
    4.3 动力机制的量子模型
    4.4 动力效能的量子跃迁原理
    4.5 量子动力能级跃迁的“四步”周期论
        4.5.1 第一阶段:量子动力机制构建蓄能阶段
        4.5.2 第二阶段:量子动力能级大幅跃迁阶段
        4.5.3 第三阶段:量子动力能级高位稳态阶段
        4.5.4 第四阶段:量子动力能量衰减阶段
    4.6 本章的结论
第五章 “量子—AHP”动力机制评价模型
    5.1 “量子—AHP”评价法概述
    5.2 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动力机制各项指标的权重
    5.4 基于“量子—AHP”的综合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体系的框架设计
    6.1 公安机关动力机制体系建设的目标
    6.2 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体系的建立原则
        6.2.1 以人为本原则
        6.2.2 组织系统原则
        6.2.3 科学设置原则
        6.2.4 突出实用原则
        6.2.5 持续发展原则
    6.3 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体系的构成
    6.4 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体系的框架结构
        6.4.1 激励约束机制
        6.4.2 教育提升机制
        6.4.3 价值评价机制
        6.4.4 关爱关怀机制
        6.4.5 支持保障机制
    6.5 五大动力机制的分析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量子力学的基层公安机关动力机制实证研究
    7.1 寿光市公安局的基本概况
    7.2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7.3 建立教育提升机制
    7.4 建立价值评价机制
    7.5 建立关爱关怀机制
    7.6 建立支持保障机制
    7.7 对寿光市公安局动力机制的“量子—AHP”评价
    7.8 基于“量子—AHP”综合评价的分析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相关启示
    8.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贡献
    8.4 局限性
    8.5 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个人简历
附录
致谢

(7)当代中国警政与现代国家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警政的背景与起源
    1.1 中国王朝警政的文化积淀
    1.2 西方现代警政对中国的影响
    1.3 当代中国警政的源起
    1.4 小结
第二章 从警政话语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执政理念变迁
    2.1 三代政治精英的警政话语
    2.2 警政文本的叙事话语
        2.2.1 建国以来20次全国公安会议概述
        2.2.2 有代表性的6次全国公安会议主要精神解读
    2.3 警政话语嬗变中的执政理念传承更张
        2.3.1 一以贯之:党的领导、群众路线
        2.3.2 逐步调适:专政色彩淡化、服务理念扩张
        2.3.3 执政理念变迁的文化渊源与历史脉络
        2.3.4 词语透视:"敌人"、"坏分子"、"坏人"涵义辨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从警政制度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公民权利规制
    3.1 当代中国警政法规的演进过程与内容特征
        3.1.1 警政政策法规立改废概况
        3.1.2 警政法规的主要内容
        3.1.3 警政法规的基本特征
        3.1.4 案例写照:孙志刚事件
    3.2 纵向比较:以治安管理处罚法规为例
        3.2.1 从"条例"到"法"的演进
        3.2.2 从只要秩序、淡化自由到秩序优先、兼顾自由
        3.2.3 警察权在范围、种类和幅度上的扩展
        3.2.4 警察权在程序、监督和自由裁量上的收缩
    3.3 横向比较:以中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刑侦制度为例
        3.3.1 两岸侦查目的任务比较
        3.3.2 两岸侦查程序比较
        3.3.3 两岸侦查强制措施比较
    3.4 从警政法规执行效果看公民权利实际保障
    3.5 小结
第四章 从警政策略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国家能力建设
    4.1 西方国家警政策略演变的基本历程
    4.2 当代中国警政策略的调整
        4.2.1 保卫新生政权与镇反运动
        4.2.2 改革开放后社会风尚的变迁与"严打"
        4.2.3 治理理论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2.4 社区警务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4.2.5 社会治安问题的复杂化与推进平安建设
    4.3 警政重心由"治安"向"维稳"的移转
        4.3.1 当代中国警政的两次重心移转
        4.3.2 当下中国警政重心转向维稳的具体表现
        4.3.3 维稳与警察职能泛化
    4.4 国家能力建设与警政策略优化
        4.4.1 对社会治安实际状况的剖析
        4.4.2 当代中国警政策略的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从警政组织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政府职能转换
    5.1 组织结构功能的多向度发展
        5.1.1 建国后警政机构沿革概况
        5.1.2 专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同步扩展
        5.1.3 窗口缩影:派出所职能定位的演变
    5.2 组织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走向
        5.2.1 世界各国警政管理体制综述
        5.2.2 当代中国警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5.2.3 管理体制的科学化
        5.2.4 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5.3 组织成员身份的多重性趋势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9)公安警卫部队科技强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强警”在公安警卫部队领域的科学内涵
二、科技强警是新形势下公安警卫部队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 发展警卫部队科技事业是圆满完成各项警卫工作的需要
    (二) 发展警卫部队科技事业是理顺现有警卫部队编制体制的要求
    (三) 发展警卫部队科技事业是是加强同相关警种合作的需要
    (四) 发展公安警卫部队科技事业是提高警卫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
三、实施科技强警、公安现役警卫部队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大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
    (二) 增强公安警卫部队以及与警卫工作相关人员尊重警卫科学、善用警卫科学的意识
    (三) 科学规划公安警卫部队工作建设
    (四) 突出抓好警卫部门技术装备建设
    (五) 在公安现役警卫部队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六) 调整体制编制, 优化警卫部队结构
    (七) 以先进的警卫理论为先导, 努力发展警卫学术

四、广州公安:科技强警大显威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追捕在逃人员研究[D]. 德丽娜尔·塔依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2)
  • [2]“智慧警务”: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J]. 张兆端. 公安研究, 2014(06)
  • [3]平安杭州,十年量变到质变[J]. 高勇. 中国安防, 2014(07)
  • [4]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刑事技术依法使用研究[D]. 任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4)
  •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D]. 伍玉功.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5)
  • [6]基于动力效能理论的基层公安队伍动力机制研究[D]. 聂作坤. 天津大学, 2012(05)
  • [7]当代中国警政与现代国家成长[D]. 陆永. 南京大学, 2012(07)
  • [8]第3章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案例分析[A]. 禤俊名,孙德花,刘帅.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0, 2010
  • [9]公安警卫部队科技强警的实践与思考[J]. 吉相虎.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0]努力开创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 实现安全畅通和谐稳定总目标[N]. 张卫华,邱瑞颐,王献增,陈逸中,蒋平,王光辉,闫庆文. 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 2009

标签:;  ;  ;  ;  ;  

广州公安:技术强警大显身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