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水环境与成分研究

拉萨河水环境与成分研究

一、Study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composition of Lhasa River(论文文献综述)

陈鲁[1](2021)在《拉萨河下游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新的环境污染物,在河流中广泛存在。为了研究拉萨河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本文以拉萨河墨竹工卡县-曲水县河段水体、沉积物以及塑料三种介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河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微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拟通过分析河水、沉积物及塑料三种介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环境因子(重金属)、以及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揭示河流中不同介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三种介质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显着,沉积物和塑料上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中沉积物中铅、砷含量分别达到125.91和573.71mg/kg,塑料样品中铜和锌平均含量高达107.32和171.17mg/kg;但是水体中重金属浓度很低,其浓度均低于10μg/L。重金属在塑料与水介质之间存在吸附、分配平衡等机制导致塑料上铜、镉与水中的铜、镉显着相关。抗生素抗性基因不同区域有显着差异,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从上游到下游,其丰度明显降低,而塑料上与之相反,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在拉萨市最高(1.08×10-2-1.72×100拷贝数/16Sr DNA),其次是曲水县(2.04×10-2-2.88×10-2拷贝数/16S r DNA)、最低在墨竹工卡县(4.60×10-3-2.20×10-2拷贝数/16S r DNA)。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bla TEM(ND-7.02×100拷贝数/16S r DNA)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 M(ND-2.73×100拷贝数/16S r DNA)是拉萨河中主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其相对丰度超过∑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90%,尤其是在水体样本2号样点,bla TEM相对丰度高达7.02拷贝数/16S r DNA。不同介质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受重金属的影响不同,水体中aadA、str B等基因受铬、铜等重金属影响(P<0.05),塑料上仅bla CMY基因受重金属影响(如铬、铜;P<0.05),而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不受重金属影响,这可能与重金属的赋存状态有关。转座子tnpA检出率比整合子intI1高,沉积物和塑料上tnpA检出率为90%,水体中为100%;int I1在塑料上检出率仅30%,水体和沉积物中为70%。Int I1和tnpA与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例如:sul1、sul2等)存在显着正相关,可能会有助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河流中富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三个介质中主要细菌门类。然而,沉积物的OTUs丰富度(Chao1指数3192.3)、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指数6.30)都要显着高于水体和塑料(P<0.05),塑料群落中变形菌门的丰度较高(61.54%),而嗜酸菌门(6.66%)在沉积物中占比较高,厚壁菌门(5.98%)在水中占比更高;线性判别分析表明在更细致的分类水平下,三种介质微生物组成差异更加显着。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共现性分析发现,塑料、沉积物和水体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潜在宿主分别有51、80和74个,其中厌氧醋菌属、食酸菌属、拟杆菌属、肠杆菌属、螺旋菌属(等10个潜在基因宿主在三种介质中均有检测到。这些潜在基因宿主暴露在环境中,可能会增加河流生态系统的耐药风险。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拉萨河下游多介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加剧研究区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主要因素,以及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重金属污染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是导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积累的重要原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细菌群落内流行以及不同介质宿主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拉萨河下游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现状,为拉萨河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预防以及控制提供了基础,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金[2](2021)在《有机滤光剂在高原河流水生食物网的累积、传递及毒理效应》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人们的防紫外辐射意识的提高,使得防晒产品的需量迅速增长,而有机滤光剂(Organic UV Filters,简称UV-Fs)作为防晒产品中的重要活性组成成分,也使其成为了一类重要的新兴污染物。UV-Fs除了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产品中外,也广泛的添加在工业产品之中,如塑料、油漆、纺织品等,以免它们受到光照而快速降解。目前,UV-Fs已广泛从地表水、沉积物、室内灰尘甚至在生物体内检出。然而,对于UV-Fs在高原水生食物网的累积、传递效应及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结合野外采样观测和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UV-Fs在雅鲁藏布江水生食物网上的累积、传递规律和潜在的健康风险,分析了典型UV-Fs在鲫鱼体内的组织分布规律和生物标志物响应,以期为高原河流新兴污染物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以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汇流处上下游为研究区域,测定了9种水生生物体内8种UV-Fs的浓度,平均浓度范围为ND~1241.07 ng/g dw,生物累积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在不同鱼类中,肉食性鱼类的累积浓度大于以藻类碎屑食性及杂食性为主的鱼类;从鱼类不同组织污染水平来看,肝脏中浓度最高,肠中最低。另外,在鱼卵中也检出了多种UV-Fs。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HMC)在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中生物累积因子(BAF)值均大于5000 L/kg,具有较高的生物累积风险;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异辛酯(OC)在浮游生物中BAF值大于5000 L/kg,具有较高的生物累积风险。检出的UV-Fs在底栖生物中的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BSAF)均小于1,表明底栖生物从沉积物摄入UV-Fs的生物有效性比较低。(2)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构建了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的雅江食物网,研究了野外生物体内检出率较高的3种UV-Fs(二苯酮-3(BP3)、OC、EHMC)在雅江水生生物食物网中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均没有产生生物放大效应,而是产生了生物稀释效应。评价了人们通过食用江鱼类摄入UV-Fs的膳食健康风险,其健康风险熵值(HQs)远小于1,表明该区域的UV-Fs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3)根据野外实验的结果,以BP3作为典型UV-Fs,采用天然河水和除氯自来水添加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暴露介质下BP3在鲫鱼体内的组织分布规律、生物富集效应及生物标志物响应。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暴露介质下,BP3在鲫鱼组织中的累积规律分别为:在除氯自来水中浓度大小依次为肾脏、脑、鳃、肝脏、肌肉;在雅江天然水中浓度大小依次为肝脏、肾脏、鳃、肌肉、脑。两种不同介质中,BP3在鲫鱼各组织中的最高生物富集因子(BCF)值与水体暴露浓度均呈现负相关性,在两种介质中的最大BCF分别为1.65和5.89,表明在在低浓度的天然水体中BP3的生物富集潜力更高。鲫鱼脑、肝、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在两种暴露介质中均被显着诱导;在天然水组中鲫鱼体内的MDA含量均低于自来水纯暴露组,表明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均收到了影响,同样,天然水组中鲫鱼体内代谢酶乙氧基异恶唑-O-脱烷基酶(EROD)的活性略低于纯BP3自来水纯暴露组;而代谢酶GST的活性在天然水中反而高于自来水纯暴露组,并且在中间浓度(1μg/L)下诱导最显着。

仁增拉姆[3](2021)在《西藏年楚河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年楚河作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右岸最大支流,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境内。该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美,自古是西藏发达的农业区,有“西藏粮仓”之称,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流域内独特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活跃的地壳活动,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急剧增加的人类活动,都对年楚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年楚河沿断裂带发育,其流域内温泉出露分布广泛。这些温泉的开发利用情况较差,除用于直接洗浴外,多数直接排泄至年楚河内,温泉尾水的排放以及由于丰水期水量的增加而外泄的部分地热水对流域内河流的水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关于该流域水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为揭示年楚河流域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探明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地热温泉水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流域河流水化学的潜在影响,本研究以年楚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平水期、2019年和2020年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三个水期分别对该流域河流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并于2019年丰水期和2020年丰水期分别对流域内五处开发或使用率较高且离年楚河较近的地热温泉水进行了水样采集。结合现场理化参数的分析测定以及对采集到的水样的水化学仪器分析结果,本研究首次较系统地对年楚河流域水体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开展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年楚河流域河水整体呈弱碱性,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河水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矿化度和主要离子在时间上呈现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的规律,在空间上自上游至下游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河水主要阳离子Ca2+、Mg2+、Na+和K+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73.53%、14.34%、10.70%和1.43%,主要阴离子HCO3-、SO42-、Cl-和NO3-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55.35%、41.38%、2.13%和1.14%。(2)流域内的温泉水则为中偏酸性水,且属于还原性水体。整体上,金嘎温泉和康马察多温泉的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和矿化度较其他温泉高。温泉水的主要阳离子Na+、Ca2+、K+和Mg2+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62.24%、26.01%、8.86%和2.88%;主要阴离子HCO3-、Cl-、SO42-和NO3-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68.55%、28.04%、3.24%和0.18%。(3)整体上,年楚河流域主要离子除SO42-在河水中的浓度高于温泉水之外,其余离子在河水中的浓度均低于温泉水;尤其温泉分布较广泛的支流冲巴涌曲中下游区、康如普曲和龙马河区水体的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矿化度、Na+、K+和Cl-都较年楚河主干流高。(4)年楚河主干流和支流冲巴涌曲上游区域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型,主干流中下游区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HCO3·SO4型,支流冲巴涌曲中下游区、康如普曲和龙马河的水化学类型则主要为Ca-HCO3·SO4型。温泉水中金嘎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HCO3·Cl型,查当微温泉为Ca-HCO3型,康马察多温泉为Ca·Na-HCO3·Cl型,孟扎温泉为Na·Ca-HCO3型,沙拉岗温泉为Na-HCO3水化学类型。(5)年楚河流域河水水化学类型及主要离子受流域内岩石风化,且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共同作用控制;另查当微温泉主要离子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而其余温泉水主要离子受蒸发浓缩和岩石风化的共同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水化学作用的影响。

陈鲁,臧泉,杨玉义,张卫红[4](2021)在《拉萨河中塑料的重金属来源解析》文中指出塑料是环境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其难降解和对重金属较强的吸附能力使其进一步增加了环境生态压力。鉴于此,本研究以拉萨河作为研究区域,探究塑料的重金属浓度,分析水和沉积物对塑料富集的贡献。结果表明:塑料中的Cr、Co、Cu、Zn、Cd、Hg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09、1.85、115.37、148.08、0.53、0.022和21.86 mg/kg。塑料、沉积物和水体的重金属之间分别存在着共现模式,表明拉萨河塑料、沉积物和水中的重金属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此外,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塑料的重金属含量和水的重金属浓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01),而沉积物与塑料中的重金属之间并未表现出显着相关性。因此,河水可能是影响拉萨河中塑料的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沉积物。

季雨桐[5](2021)在《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河水和地下水是青海湖流域分布最广的自然水体,也是维系当地农牧发展以及生态用水必不可少的水源。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能够反映流域水环境的特点和水质情况。沙柳河是刚察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也是青海湖的重要入湖河流,深入了解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对于评估刚察县自然水质和青海湖流域水环境可持续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青海湖沙柳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0年1、4~12月对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样品进行高密度采集并测试水化学阴阳离子含量等数据,对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的离子含量特征、水化学类型、离子来源和灌溉适宜性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掌握该流域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了解该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水质情况,以期为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水质监测和水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的p H平均值分别为7.58和7.33,电导率(EC)平均值分别为383.69μs·cm-1和541.16μs·cm-1。河水阳离子平均浓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a2+>Mg2+>Na+>K+>NH4+>Li+;阴离子平均浓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HCO3->SO42->Cl->NO3->NO2->F-。地下水阳离子平均浓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a2+>Mg2+>Na+>K+>NH4+>Li+;阴离子平均浓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HCO3->SO42->Cl->NO3->NO2->F-。河水和地下水的主要阳离子为Ca2+,主要阴离子为HCO3-;Piper图表明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和HCO3-Ca型为主。(2)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不同月份水化学离子Ca2+、Mg2+、Na+、K+、HCO3-、SO42-、Cl-均为总溶解固体(TDS)的来源。受降水影响,流域6~8月河水中Ca2+和HCO3-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其它月份,其中6月最低。1、6~8月地下水中Ca2+和HCO3-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其余月份,其中6月最低。(3)Gibbs图显示岩石风化作用是影响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主要因素。河水和地下水的Piper图,离子相关性分析及(Ca2++Mg2+)/(Na++K+)和(Ca2++Mg2+)/HCO3-当量比说明河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控制;河水和地下水的Mg2+/Ca2+、Na+/Ca2+和(Ca2++Mg2+)/(HCO3-+SO42-)当量比说明其水岩过程以方解石矿物溶解为主。(4)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中的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Na+受离子交换作用影响,离子交换作用是影响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又一重要机制;氯碱指数(CAI)表明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中主要发生正向阳离子交换作用。(5)钠吸附比(SAR)、钠百分比(Na+%)、残余碳酸钠(RSC)和渗透系数(PI)四种水质指数法及USSL图和Wilcox图解法表明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具有很好的灌溉适宜性,水质优秀。

李兰[6](2021)在《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独特且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青藏高原储存水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雪山绵延、冰川纵横、湖泊密布,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地,滋养着流域内几十亿人口,青藏高原是名实相符的“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湖泊是“亚洲水塔”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在高原环境下,其收支主要受冰川、冻土中地下冰等固体水资源及地表水、地下水汇集和蒸散发的影响,湖泊面积、数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在近几十年气候的显着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江河源径流变化等,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甚大,急需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演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湖泊的演化经历了从自然驱动到人和自然共同驱动的历程,为探究青藏高原湖泊的演化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力,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了1980s-2020年青藏高原的湖泊数据,依照不同成因,将湖泊分为构造湖、冰川湖、热喀斯特湖、堰塞湖、河成湖和人工湖。重点研究了1980s-2020年青藏高原构造湖、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的数量、面积和空间变化,分析了湖泊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近40年青藏高原在整体变暖、大部分区域降水波动增加的过程中,青藏高原湖泊变化显着。湖泊数量由1980s的70005个持续增长至2020年的143582个;湖泊面积整体呈减少(1980s-1990年)-加速增长(1990-2020年)的趋势,由1980s的41347.84km2降低至1990年的40441.4km2,后增长至2020年的54634.44km2。1980s-1990年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大部分区域气温降低,降雨减少;1990-2020年湖泊面积渐增主要是因为气温显着升高、降水量增多和冰川融水增多。(2)构造湖在1980s-1990年湖泊面积减少,1990-2020年面积持续扩张,总面积增加了11388.13km2;数量由1089个增加至1451个。空间分布方面,构造湖变化主要发生在内陆流域。结合区域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发现内陆流域气温升高和降水显着增加,是构造湖数量面积增加的直接原因。(3)多年冻土区是热喀斯特湖发育的区域。1980s-2020年热喀斯特湖个数由60834个增加至120374个,面积由932.5km2增长至1713.57km2。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可可西里地区和北麓河区域,区域内地势平坦,显着的气候变暖导致了多年冻土区发生了广泛的退化乃至融化,地下冰融水加上降水量增加,使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热喀斯特湖成倍增加。(4)热喀斯特湖是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的典型地貌单元,也是青藏高原整个区域中湖泊演化过程中数量和面积发生变化最为显着的类型。为此,本研究选取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泊点密度、冻土稳定性类型、年均降水量、地表温度、土壤水分、积雪面积、NDVI和坡度等评价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专家评判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判法获得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区划图。其中高易发区占19.0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包括可可西里地区。(5)冰川湖形成于冰川作用过程,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1980s-2020年间冰川湖的个数由8002个增加至20329个,湖泊面积由900.1km2增长至1620.5km2。空间变化方面主要发生在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西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的南缘区域。(6)采用NDVI、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冰川湖溃决灾害三类指标对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整体上青藏高原NDVI呈增加趋势,文中以2000-2019年NDVI差值作为评判植被退化和改善指标,显示植被改善区占37.58%;湖泊作为独立的生态系统,随着湖泊面积的增加,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呈增加趋势;气温的升高和冰川的广泛退化造成冰川湖溃决日益增加,危害较大。(7)青藏高原湖泊作为一种资源兼具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区域生态保障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其中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经常被视为不良地质现象,其演化过程、尤其是溃湖的发生对区域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或直接的危害,在相关区域规划、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所获得的成果可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查清青藏高原湖泊本底、厘清其与冻融环境间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促进对全球变化下湖泊生态系统演变的科学认识,服务于湖泊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以及为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溃决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性支撑。

林聪业,孙占学,高柏,华恩祥,张海阳,杨芬,高杨,蒋文波,姜心月[7](2021)在《拉萨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拉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变化机理具有重要作用,对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拉萨地区地下水调查、水样采集与分析,综合运用Gibbs模型模拟、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岩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电导率介于38.80~1 193.00μS/cm,平均值为123.99μS/cm,总溶解性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含量介于44.05~1 050.55mg/L,平均值为150.75mg/L,pH值大于7,属弱碱性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和Cl-Na型,其中Cl-Na型水为地下温泉水。地下水形成过程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阳离子交换等作用下的结果,且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影响;地下水中的Na+、K+和Cl-主要来自盐岩矿物的风化溶解,过量的Na+、K+来源于钠长石和钾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解,HCO3-、Ca2+、Mg2+和SO42-主要来自方解石、白云石、石膏以及其他含钙镁矿物的溶解。

刘久潭[8](2020)在《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文中提出拉萨市河谷平原区是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核心地区之一,地下水是其主要的供水来源,且地下水开采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干预愈发强烈。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对加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系统的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水化学、同位素、数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补给来源和循环模式,进行了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实验研究,并基于地下水流模型对地下水的合理开采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拉萨市河谷平原区1995-2000年地下水平均水位相对稳定,而2000年以后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基于地下水水位长期监测资料,整体上可以将各监测点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划分为7种模式。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含量相对较低,水质优良。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主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影响,另外人类活动也对地下水化学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干扰。1991-2015年,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变化明显,含量增加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Mg2+和SO42-在2013年后含量快速上升。地下水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3-Ca型向SO4·HCO3-Ca·Mg为主的混合型水演化。(2)对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动态演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影响地下水动态演化的主要因素与地下水水质、水位之间的关联程度。整体上来看,人口数量和降水量与地下水动态演化的关联程度最高。此外,地下水与其他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的平均值也都超过了 0.6,表明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的动态演化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3)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且存在冰雪融水的直接补给。另外,地表水-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和转化关系。在不同深度上,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补给来源也不同。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而深层地下水主要以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为主。另外,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表明在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流路径上,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各不相同。基于典型剖面二维地下水流模型,将剖面地下水系统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中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和深层地下水循环模式3种模式。综合分析后,得出了拉萨市河谷平原区的地下水循环模式。(4)基于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室内实验,得到一些与先前研究类似的结果,并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河流-地下水脱节后,在河床下方形成的悬挂饱水带的厚度不仅仅受河流水深的影响,还与含水介质的物理特性有关。基于获得的实验数据,给出了悬挂饱水带的估计公式。另外,还得出尽管非饱和带中的毛细水不能自发从含水介质流出,但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可以从含水介质中连续自由流出的认识,并定义这种压力称为“出水压”。在河流-地下水脱节的条件下,随着河流水深的增加,非饱和带中具有出水压和可以连续自由出水的区域的分布形态逐渐由“连续”型向“断开”型演化。(5)在强开采条件下,拉萨市河谷平原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拉萨河的河水入渗补给。通过估算得到研究区段内拉萨河在最低水位时的最大渗漏补给量远大于目前的地下水开采量,即当前的地下水开采不会使拉萨河与地下水失去饱和水力联系,而发生脱节。基于实际情况,在近期内调整各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量为最佳方案,若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可在后期除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外,可在近河地段再新增水源地。地下水的开采应以傍河开采为主,充分的利用和激化拉萨河对地下水的补给。

姚凡[9](2020)在《拉萨河重金属调查及汞、镉和铜对拉萨裸裂尻毒性研究》文中认为拉萨河被拉萨人民称为“母亲河”,是拉萨河流域主要的生活饮用、农业、工业、生态用水水源,但随着城市发展以及采矿业的兴起,大量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进入水体,拉萨河面临着重金属污染风险。目前国内外对于拉萨河重金属数据有限,重金属对拉萨土着鱼类毒性作用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本文开展了As、Hg、Cd、Cu、Pb、Cr、Zn、Ni 8种重金属在拉萨河水体及鱼体的污染状况调查,并以拉萨河优势种——拉萨裸裂尻(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为研究对象,探究子Hg2+、Cd2+及Cu2+对拉萨裸裂尻仔鱼的发育毒性、甲状腺干扰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通过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BR)定量评估重金属对仔鱼的毒性程度。综合拉萨河水体,鱼体重金属含量分析,以及重金属对拉萨裸裂尻的生物毒性,整体上来评估拉萨河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为西藏河流水质监测及渔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主要结果如下:水质与鱼体中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拉萨河大部分地方水质达到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类水质要求,但是拉萨河下游墨竹工卡-拉萨市河段Cu和Cr只达到Ⅲ类水质要求,且致癌物As具有饮水途径的健康风险;推测原因可能是由于墨竹工卡-拉萨市河段位于矿区和人口聚集区,受矿场开采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影响,导致了重金属在水体存在的安全风险。鱼体重金属分析表明,重金属在拉萨河土着鱼鱼体肌肉富集系数普遍较低,但拉萨裸裂尻,尖裸鲤,拉萨裂腹鱼以及双须叶须鱼受到了轻度Hg污染;重金属来源person分析表明,重金属Cr、Pb、Ni和Hg来源相似,重金属Cu和Zn可能来自同一区域。拉萨裸裂尻仔鱼暴露于重金属Cu2+,Cd2+和Hg2+后,全鱼T3和T4浓度以及与甲状腺激素合成、转运、代谢和结合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被改变,Cu2+,Cd2+和Hg2+造成了仔鱼的甲状腺干扰效应。此外,重金属暴露后的仔鱼的畸形率均显着升高,存活率和体长显着降低,表明Hg2+,Cd2+和Cu2+引起了拉萨裸裂尻仔鱼的发育毒性。重金属Cu2+,Cd2+和Hg2+对拉萨裸裂尻仔鱼氧化应激结果显示,Hg2+,Cd2+和Cu2+显着改变了拉萨裸裂尻仔鱼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并且显着影响了CAT、SOD和GR酶活性,导致了体内GSH含量降低和MDA含量升高,表明Hg2+,Cd2+和Cu2+暴露造成了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IBR分析表明,拉萨裸裂尻仔鱼多种不同水平的指标(如T4、GSH和MDA)对Hg2+,Cd2+和Cu2+胁迫的响应具有一定的可测性和较强的敏感性,可将其作为监测与评价拉萨河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此外,裸裂尻仔鱼似乎对Cd2+比较敏感,在2.5ug/L下已经具有毒性效应,说明在环境浓度下,拉萨裸裂尻仔鱼面临着Cd2+的生物毒性。总之,总体上拉萨河大部分河段水质良好,但部分河段面临着重金属生态风险,环境浓度下可造成仔鱼发育毒性、甲状腺干扰和氧化应激,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陈虎林[10](2020)在《西藏麦地卡湿地水体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西藏拉萨河源头麦地卡湿地是西藏自治区集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高原湿地之一。麦地卡湿地承接和调节着高原山区的冰雪融水、地表径流,控制着土壤侵蚀,对维持下游水位和水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其水环境质量不仅是当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保障,对下游水安全也有直接的影响。水是湿地发挥其生态功能的主要成分,湿地水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湿地的生态过程,所以水化学特征及其污染状况是湿地生态功能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关于麦地卡湿地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麦地卡湿地内主要水系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和2019年分暖季(7月)和冷季(10月)首次对湿地水体理化参数、水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湿地水体的水深较浅的特点,麦地卡湿地水体呈氧化性(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值为128 mV),且水温的季节变化明显,暖季平均水温12.9℃,显着高于冷季水温(平均5.8℃)。受补给方式影响,湿地水体整体呈碱性(pH平均值为8.84),且电导率和总的溶解性固体较下游拉萨河主干流低;(2)麦地卡湿地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湿地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型;(3)麦地卡湿地水体这些主要离子主要受流域内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作用的控制。其中,碳酸盐岩的风化是水体离子的主要来源,硅酸盐岩的风化相对较弱。碳酸盐岩风化的过程中,硫酸的参与也较为明显。整体而言,麦地卡湿地水环境很好,但后续应加强对重金属在高原天然湿地内的环境效应研究。

二、Study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composition of Lhasa Riv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composition of Lhasa River(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河下游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流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物来源
    1.3 我国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现状
        1.3.1 河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现状
        1.3.2 河流中塑料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现状
    1.4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的影响因素
        1.4.1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耐药菌
        1.4.2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重金属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采样点信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点设置与样品收集
第三章 拉萨河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塑料种类鉴定
        3.2.2 重金属含量(浓度)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拉萨河塑料组成以及重金属分布
        3.3.2 塑料中重金属含量与水体和沉积物的相互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萨河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荧光定量PCR(q PCR)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拉萨河抗生素抗性基因相对丰度
        4.3.2 拉萨河的空间分布差异
        4.3.3 重金属、可移动遗传元件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萨河不同介质中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16S rDNA测序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测序结果
        5.3.2 群落的Alpha多样性
        5.3.3 群落的Beta多样性
        5.3.4 不同环境介质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细菌群落与抗生素抗性基因共现性
    6.1 引言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塑料抗生素抗性基因潜在宿主分析
        6.3.2 沉积物抗生素抗性基因潜在宿主分析
        6.3.3 河水抗生素抗性基因潜在宿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有机滤光剂在高原河流水生食物网的累积、传递及毒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环境中UV-Fs的分布
        1.2.1 水中UV-Fs的赋存
        1.2.2 沉积物中UV-Fs的赋存
    1.3 水环境中UV-Fs的生物累积及营养级传递
        1.3.1 底栖生物对UV-Fs的累积
        1.3.2 鱼类对UV-Fs的累积
        1.3.3 UV-Fs的营养级传递及生物放大效应
    1.4 水环境中UV-Fs的生态毒理效应
        1.4.1 UV-Fs对低等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1.4.2 UV-Fs对底栖生物和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1.5 现有研究的局限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滤光剂在雅江水生生物体内的分布和累积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仪器分析与质量控制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物体内的有机滤光剂浓度
        2.3.2 BAF和 BSAF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滤光剂在雅江水生食物网的营养级传递效应
    3.1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稳定同位素与TL测定
        3.2.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雅江水生生物营养级的确定
        3.3.2 营养级传递效应
        3.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暴露介质中BP3 在鱼体内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标志物响应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受试生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样品预处理和仪器分析
        4.2.3 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际暴露浓度
        4.3.2 组织分布
        4.3.3 生物富集
        4.3.4 生物标志物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3)西藏年楚河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化学研究进展
        1.2.2 年楚河流域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2 流域内水系及气候概况
        2.1.3 流域内分布的温泉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的设置
        2.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3 现场理化参数测定及实验室仪器分析
        2.2.4 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
第三章 年楚河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3.1 年楚河流域水体基础理化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1 年楚河流域河水基础理化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2 年楚河流域温泉水基础理化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2 年楚河流域水体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3.2.1 年楚河流域河水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3.2.2 年楚河流域温泉水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3.3 年楚河流域温泉水对河水的影响
    3.4 年楚河流域水体水化学类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年楚河流域水体水化学控制因素分析
    4.1 基于Gibbs分布图的分析
    4.2 基于岩性端元图的分析
    4.3 基于相关性分析
    4.4 基于离子浓度比值关系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致谢

(4)拉萨河中塑料的重金属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地介绍与样品采集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1.2.2 理化性质的测定
        1.2.3 塑料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塑料的组成及重金属污染特征
    2.2 水体和沉积物的重金属浓度及影响因素
    2.3 塑料中重金属含量与水体和沉积物相互关系
3 结论

(5)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1.2.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1.2.3 青藏高原地区水化学特征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测定
        2.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沙柳河流域河水水化学特征
    3.1 河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及水化学类型
        3.1.1 河水水化学主要组成特征
        3.1.2 河水水化学类型
    3.2 河水水化学组成时空分布特征
        3.2.1 河水水化学离子时空分布特征
        3.2.2 河水水化学阳离子吸附作用强弱变化
    3.3 河水水化学离子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3.3.1 河水水化学离子来源
        3.3.2 河水水化学离子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沙柳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及水化学类型
        4.1.1 地下水水化学主要组成特征
        4.1.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4.2 地下水水化学组成时空分布特征
        4.2.1 地下水水化学离子时空分布特征
        4.2.2 地下水水化学阳离子吸附作用强弱变化
    4.3 地下水水化学离子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4.3.1 地下水水化学离子来源
        4.3.2 地下水水化学离子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河水和地下水水质评价
    5.1 河水水质评价
        5.1.1 水质指数法评价河水水质
        5.1.2 Wilcox和 USSL图评价河水灌溉适宜性
    5.2 地下水水质评价
        5.2.1 水质指数法评价地下水水质
        5.2.2 Wilcox和 USSL图评价地下水灌溉适宜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湖泊演化与生态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1.1.2 遥感技术已成为资源环境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技术在水体提取中的进展
        1.2.2 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及原因研究
        1.2.3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自然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
    2.5 地下水
    2.6 植被及土壤概况
    2.7 土地利用
    2.8 生态环境
第三章 青藏高原湖泊类型及发育特征
    3.1 遥感数据的选取与预处理
    3.2 遥感水体提取机理及方法
        3.2.1 水体提取机理
        3.2.2 水体提取方法
    3.3 青藏高原湖泊水体自动提取
    3.4 青藏高原湖泊类型划分
    3.5 青藏高原湖泊发育特征
        3.5.1 青藏高原湖泊规模及数量
        3.5.2 青藏高原湖泊几何形态特征
    3.6 青藏高原湖泊分布规律
        3.6.1 湖泊分布与海拔关系
        3.6.2 湖泊分布与坡度关系
        3.6.3 湖泊分布与构造关系
        3.6.4 湖泊分布与土壤类型关系
        3.6.5 湖泊分布与植被类型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规律
    4.1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分析
    4.2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驱动力因素分析
    4.3 格尔木盆地典型构造湖演化分析
    4.4 典型构造湖演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演化规律
    5.1 热喀斯特湖演化分析
    5.2 热喀斯特湖演化驱动力因素
    5.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分区
        5.3.1 易发程度评价模型
        5.3.2 易发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5.3.3 评价指标权重
        5.3.4 评价指标量化
        5.3.5 基于ArcGIS的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藏高原冰川湖演化规律
    6.1 冰川湖演化分析
    6.2 冰川湖演化驱动力因素
    6.3 典型区域冰川湖演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效应
    7.1 青藏高原NDVI变化
    7.2 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7.3 冰川湖灾害效应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拉萨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化学特征
        3.1.1 水化学成分特征
        3.1.2 水化学类型特征
    3.2 水化学成因分析
        3.2.1 岩石风化作用
        3.2.2 溶滤作用
        3.2.3 离子交换作用
        3.2.4 人类活动的影响
4 结论

(8)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下水水位动态演化
    3.2 地下水水化学动态演化
    3.3 地下水动态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循环模式
    4.1 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4.2 地下水循环模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合理开采研究
    5.1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估算
    5.2 河流补给地下水实验研究
    5.3 拉萨河最大渗漏补给量估算
    5.4 地下水合理开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拉萨河重金属调查及汞、镉和铜对拉萨裸裂尻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我国河流重金属污染现状
    2 拉萨河流域重金属研究现状
    3 重金属对鱼类毒性效应研究概况
        3.1 重金属对鱼类胚胎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重金属对鱼类甲状腺干扰效应
        3.3 重金属对鱼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 生物标志物用于生态风险评价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拉萨河水质与鱼体重金属污染风险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拉萨河(拉萨段)河水中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
        2.2 拉萨河鱼体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
    3 讨论
第二章 Hg~(~(2+))、Cd~(2+)和Cu~(2+)暴露对拉萨裸裂尻仔鱼甲状腺干扰和发育毒性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Hg~(2+)、Cd~(2+)和Cu~(2+)对拉萨裸裂尻仔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综合生物标志物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三苯基锡(TPT)对模式生物斑马鱼胚胎/仔鱼的甲状腺干扰效应及发育毒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与课题有关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西藏麦地卡湿地水体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的布设
        2.2.2 样品的采集及现场理化参数测定
        2.2.3 水样仪器分析
        2.2.4 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
第三章 麦地卡湿地水体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3.1 麦地卡湿地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1 麦地卡湿地水体水温时空变化特征
        3.1.2 麦地卡湿地水体浊度时空变化特征
        3.1.3 麦地卡湿地水体pH值时空变化特征
        3.1.4 麦地卡湿地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时空变化特征
        3.1.5 麦地卡湿地水体EC、TDS和 Salinity时空变化特征
        3.1.6 本节小总结
    3.2 麦地卡湿地水体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化学类型
        3.2.1 麦地卡湿地水体主要阳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3.2.2 麦地卡湿地水体主要阴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3.2.3 麦地卡湿地水体SiO_2时空变化特征
        3.2.4 麦地卡湿地水体水化学类型
        3.2.5 本节小结
第四章 麦地卡湿地水体水化学控制因素分析
    4.1 基于Gibbs图的分析
    4.2 基于岩性端元图的分析
    4.3 基于离子浓度关系的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Study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composition of Lhasa River(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河下游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D]. 陈鲁. 西藏大学, 2021(12)
  • [2]有机滤光剂在高原河流水生食物网的累积、传递及毒理效应[D]. 李金. 西藏大学, 2021(12)
  • [3]西藏年楚河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D]. 仁增拉姆. 西藏大学, 2021(12)
  • [4]拉萨河中塑料的重金属来源解析[J]. 陈鲁,臧泉,杨玉义,张卫红. 高原农业, 2021(02)
  • [5]沙柳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研究[D]. 季雨桐.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6]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李兰. 长安大学, 2021
  • [7]拉萨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 林聪业,孙占学,高柏,华恩祥,张海阳,杨芬,高杨,蒋文波,姜心月. 地学前缘, 2021(05)
  • [8]拉萨市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合理开采研究[D]. 刘久潭.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9]拉萨河重金属调查及汞、镉和铜对拉萨裸裂尻毒性研究[D]. 姚凡.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西藏麦地卡湿地水体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D]. 陈虎林. 西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拉萨河水环境与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