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筋膜张肌的结构研究

阔筋膜张肌的结构研究

一、阔筋膜张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晔[1](2021)在《改良拉钩在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拉钩在仰卧位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7月在我院行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常规的霍夫曼拉勾,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应用我院研发的改良型拉钩,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术后1、3、5、10天的VAS评分,术后1、3、5天CRP、IL-6、CK血清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121.59±6.98)min,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20.32±6.95)min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住院时间(7.12±1.05)天比对照组(9.85±1.69)天短,P<0.05,有显着差异;(3)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3.29±7.94)ml比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4.12±8.81)ml少(P<0.05),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45.15±4.03分)高于对照组的(40.72±3.83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术后3、6个月的Harri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术后1、3、5、10d 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3、5、10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6)观察组术后1、3、5天CRP、IL-6、CK血清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差异;(7)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并发症,占比3.33%,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占比6.67%,分别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出现麻痹、切口感染各1例,两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改良拉钩用于仰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减少术中出血,方便显露,减轻助手压力,有助于术中操作;2、改良拉钩能降低肌肉损伤,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缓手术应激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明妮[2](2021)在《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及研究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方法: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之间选取60例髂骨旋转移位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6例,平均年龄46.57±2.39岁,平均病程11.81±9.57月,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47.30±2.59岁,病程1~36月,平均12.80±9.14月;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为45.83±2.18岁,病程1~36月,平均10.82±10.00月。治疗组采用微调正骨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分别治疗两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JOA量表、VAS量表的填写,触诊骨盆骨性标志,测量骨盆的骨性标志参数,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疗效评价和髂骨能动学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微调正骨手法疗效更佳。(2)JOA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平均积分为11.67±4.54,治疗为后25.87±2.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积分11.63±4.33,治疗后为19.57±4.9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微调正骨手法疗效更优。(3)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20±1.61,治疗后为1.40±1.5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40±1.52,治疗后为2.73±1.8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手法均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两组差异不明显。(4)骨盆骨性标志参数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髂嵴差、坐骨结节差、骨盆左右倾斜度、髂骨差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髂嵴差、坐骨结节差、骨盆左右倾斜度、髂骨宽(旋前)、髂骨差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髂嵴差、坐骨结节差、骨盆左右倾斜度、髂骨差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法可以调整髂骨旋转移位且微调正骨手法更优。(5)骨盆骨性标志对称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髂嵴对称性、坐骨结节对称性、髂骨对称性、坐骨对称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调正骨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在调整髂骨对称性方面存在差异。结论:(1)髂骨具有能动性,微调正骨手法可以调整髂骨旋转移位。(2)微调正骨手法在调整髂骨旋转移位方面疗效显着。

周振宇[3](2018)在《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股神经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除继发于创伤或者某些自身疾病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医源性损伤。股神经损伤会导致同侧屈髋、伸膝障碍以及大腿内侧的感觉麻木,行走时步态不稳易跌倒,从椅子上站起、爬楼梯困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应予以及时修复。而在各种损伤类型中,股神经长段缺损无疑是修复难度最大的。临床上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相对少见,病因多为医源性,比如腹膜后的神经鞘瘤切除术中常误切股神经。特殊的致伤原因使得股神经长段缺损具有以下特点:1、股神经缺损比较长,通常为IV度缺损;2、股神经比较粗,需要多股腓肠神经移植,很难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3、缺损局部多经历创伤或手术史,瘢痕黏连重,血液循环差。因此,长段的股神经缺损临床治疗非常困难,是创伤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目前临床报道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股自体腓肠神经电缆式移植,一种是闭孔神经作为供体进行的神经转位。关于自体神经移植,顾玉东认为在大于10cm的长段周围神经干缺损者、神经移植床为瘢痕组织或无血供组织以及伴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神经缺损的情况应考虑用带血运的游离神经移植。但因为股神经与腓肠神经巨大的直径差异,通常需要三至四段腓肠神经移植于缺损处方能满足动力需求。即便用两根静脉动脉化的腓肠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动力也不足够。如果用多股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则移植神经仅靠组织液提供营养,建立自身血液循环的时间较长,会造成部分移植神经中心发生坏死,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好的显微修复方式,为移植神经提供稳定的血供,使得移植神经尽早建立自身的血液循环,以促进神经更好的再生,获得良好的功能愈后。在神经移植间隔距离太大或者神经近断端无法利用的情况下,神经转位成为修复缺损的良好选择。但相较于上肢较多的神经转位术式,下肢神经损伤的神经转位应用的还很少。因为闭孔神经具有与股神经来源相同、解剖位置相近、包含运动纤维等优点,股神经损伤修复的转位神经研究主要集中于闭孔神经。而多项解剖学研究也都证实了闭孔神经转位修复股神经的可行性。与腓肠神经移植相比,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股神经轴突再生只需要通过一个吻合口,轴突再生距离也更短,理论上可以得到更佳的恢复效果。但利用闭孔神经主干转位修复会损失内收的功能,利用前支转位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轴突数量。所以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寻求最佳的神经转位方法,让有限的转位神经得以充分利用,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第一部分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时移植神经的血运建立和神经再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选择不同组织床进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A组(肌肉组织床),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于血运丰富的肌肉组织中,由肌肉组织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B组(空白组织床),不人为构建组织床,移植神经置于修复位置不做处理,依靠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C组(瘢痕组织床)将移植神经置于硅胶管中,模拟瘢痕组织,由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于术后的不同时间点(1周、2周、4周、12周)分别取材,对移植神经和股四头肌行组织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移植神经血运建立、神经再生及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对三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肌肉组织床组移植神经血液循环建立的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缩短,而大鼠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运动单位电位波幅、肌重恢复率、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以及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都要高于空白组织床组和瘢痕组织床组。两相比较,空白组织床组的各项指标又要优于瘢痕组织床组。结论:肌肉组织床可以为移植神经提供良好的血供和稳定的生长环境,大大缩短了移植神经建立血液循环的时间,较早进入轴突生长与髓鞘形成期,从而获得良好的神经再生效果。在进行长段神经移植时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进行修复,这既是神经移植方法的创新,也是理论的创新。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股神经长段缺损的修复,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第二部分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目的:在临床治疗两例股神经长段缺损的病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观察分析患者预后,为临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指导。方法:为两位股神经长段缺损患者施行腓肠神经移植手术,术中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术后观察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肌电图、超声及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患者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满意,伸膝肌力恢复至M4+,步态接近正常。结论:在腓肠神经移植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的过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组织,可以促进移植神经再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在股神经及其他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中推广应用。第三部分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目的:评估股神经各肌支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肌支组合的修复效果,为临床上神经转位至股神经各肌支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优选方案。方法:动物实验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仅保留一支股神经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来分析各肌支的重要性。第二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另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对两种组合方式进行评估。结合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临床病例以及文献资料来分析评估各种肌支修复组合。结果:股四头肌各肌支重要性依次为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和股中间肌支。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的功能要低于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结论:动力足够的话可以选择修复三个肌支,其中的最佳组合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股内侧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两个肌支,最佳修复方案是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其次是股内侧肌支+股直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一个肌支,则选择股内侧肌支。

蔡荣鑫[4](2017)在《臀肌激活训练法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网球运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网球这项运动。但是目前国内教学水平的限制使得大众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随着不同的体能训练和康复训练方法的引进,臀肌的激活练习越来越显现出关键的作用。关闭式正手击球技术作为网球的基本技术,在网球初学的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关闭式正手击球为例,采用运动生物力学手段,探索臀肌激活练习对不同人群网球正手击球动作的影响。期望对网球的教学和体能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探究。招募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13名,一共两组:专项组和非专项组。专项组7名,接受过2年网球专项训练;非专项组为6名,无打网球经历。每位受试者在不同的要求下进行关闭式正手击球三次。受试者在无干预状态下进行第一次击球。第一次击球后,进行臀肌激活练习,然后即刻进行第二次击球;第二次击球5分钟后进行臀肌抑制练习,然后进行第三次击球。每次击球时采用Delsys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记录肌肉放电数据,同时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在波形产生器的同步触发下同步记录动作的运动学参数。Delsys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所记录的肌肉包括右侧比目鱼肌、右侧胫骨前肌、右侧直肌、右侧臀大肌、右侧长收肌、右侧臀中肌、右侧肱二头肌、右侧肱三头肌。击球后按照一定顺序测试各肌肉的MVC(最大等长收缩下RMS的最大值),进行肌肉力量标准化。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划分为两个动作阶段。第一阶段从准备姿势开始到右腿单腿支撑;第二阶段从右腿单腿支撑开始到球拍触球。对于表面肌电研究的参数有:RMS(均方根振幅)、RMS1(第一阶段均方根振幅)、RMS2(第二阶段均方根振幅)、贡献率、标准化肌力。运动学指标上主要采用髋关节在额状面投影角的角运动学参数和拍头速度:髋关节投影角平均值、髋关节投影角最大值、髋关节投影角活动幅度、髋关节投影角平均角速度、髋关节投影角最大角速度、拍头平均速度、拍头最大速度、拍头触球时刻速度。在统计方法上,对于不同测试次数指标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不同人群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1专项组臀肌激活后臀中肌RMS1显着小于无干预状态,臀肌抑制练习后臀中肌RMS1大于臀肌激活练习后;非专项组臀肌激活后相对于无干预状态臀中肌RMS1无显着性变化,臀肌抑制练习后臀中肌RMS1相对臀肌激活后有显着升高。2不同击球条件下臀大肌的表面肌电参数的比较没有显着性。3非专项组髋关节投影角最大值臀肌抑制练习后相对与臀肌激活后显着提高,专项组髋关节的运动参数的组内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4不同击球条件下拍头速度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臀肌激活训练对网球正手关闭式击球过程中臀中肌的收缩有促进作用。2臀肌激活训练对网球正手关闭式击球过程中臀大肌的收缩没有影响。3臀肌激活训练能够增加网球正手关闭式击球动作髋关节的外展。4臀肌激活训练对网球正手关闭式击球拍头的拍头速度没有影响。

张丹丹[5](2016)在《两足机器人髋关节变刚度柔性驱动装置的仿生研究》文中提出仿人机器人的髋关节是下肢运动系统的中心,是下肢运动链的出发点,其结构、运动和驱动特性对两足行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根据仿生学理论,参照人体髋关节的解剖学结构,设计了一种具有柔性变刚度特性的髋部及其驱动模型,并将其添加到下肢模型中进行了动力学特性的分析研究。文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初定了髋关节变刚度柔性驱动装置的整体方案,即电机驱动的凸轮-连杆组合机构,中间添加柔性元件和刚度调节装置。模仿人体髋关节的结构和肌肉分布,以人体髋关节角位移-相位曲线为设计目标,依据变刚度原理,对机构中的主要模块分别进行了设计;2)以设计的主要模块为基础,结合前期实验对象的下肢各体段与身高的关系,在Pro/E和ADAMS软件内联合建立了下肢几何模型;3)在ADAMS软件中,通过定义模型的惯性参数、约束和驱动等,创建出下肢动力学模型。设置合理的仿真参数后对模型进行步态仿真,从而获得了髋关节的角位移曲线和力矩曲线。通过与前人所做成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设计机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给出了凸轮-柔索-弹簧机构的设计结果,并在ANSYS软件中对关键零件进行了静力学强度分析,验证了其可靠性。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凸轮轴转动一周对应一个步态周期,其匀速转动被转变为大腿的准间歇性运动,实现两腿交替动作;柔性元件和变刚度机构的添加改善了输出构件的动力学特性。

杨欢,林朋,刘成刚,陈瀛,刘守尧,赵玄骥,陈星佐[6](2015)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及防治目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7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9例,女185例;年龄为65100岁,平均80.0岁;左侧133例,右侧141例。骨折AO分型:31-A1型70例,31-A2型192例,31-A3型1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将所有患者分为对侧再骨折组和对侧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髂腰肌肌力等,对P<0.05的因素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1例患者术后获666个月(平均30.1个月)随访。15例患者(6.2%)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对侧再骨折组(n=15)与对侧无骨折组(n=226)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骨折分型、是否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是否输血、住院时间、术后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Singh指数及髂腰肌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ngh指数(OR=0.325,P=0.026)和髂腰肌肌力(OR=0.584,P=0.04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严重骨质疏松是造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病理基础,术后髋关节功能、尤其是髂腰肌肌力下降是导致患者摔倒的主要原因。防治骨质疏松,进行髋关节周围肌群、尤其是髂腰肌肌力的康复锻炼是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目的 。

林佳颖,朱旭,贺细菊,李寿田[7](2014)在《阔筋膜张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阔筋膜张肌构筑学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阔筋膜张肌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1)阔筋膜张肌肌重(46.25±4.8)g,肌长(16.42±0.6)cm,肌纤维长(4.54±0.5)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9.65±0.74)cm2;(2)支配阔筋膜张肌的神经来自臀上神经下支,从肌的后上部入肌,入肌后向肌下部走行,分成前后两大支,前支主要支配肌前半部,后支主要支配肌后半部。结论 (1)阔筋膜张肌是扁肌,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特征;(2)阔筋膜张肌肌内神经主要分布在肌中部。

张勤良[8](2013)在《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有效的人工肛门括约肌重建能够改善肛门失禁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目的:评价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效果。方法:分析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学基础,并对应用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人工肛门控便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明确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臀大肌和股薄肌均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并且营养肌肉的动脉均有相应静脉和神经伴行。对应用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患者随访观察发现,患者多为直肠癌或者肛管癌,经过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后,均能获得较好的肛门排控便功能,较少发生肛门狭窄、肛周感染等并发症,无机体排斥反应的发生。

瓮勇[9](2011)在《11例举重运动员阔筋膜张肌肌肉筋膜炎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中药及手法治疗举重运动员阔筋膜张肌肌肉筋膜炎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中药治疗加手法治疗。结果:在对11例举动运动员进行治疗分析后发现,有效治疗2例,疗效较好6例,痊愈3例。结论:中药合并手法治疗能够有效治疗阔筋膜张肌肌肉筋膜炎,且疗效较好。

张作锋[10](2009)在《人臂前群肌的肌构筑、肌内神经、神经入肌点和肌梭分布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人臂前群肌的肌构筑,肌内神经及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的分布,进一步探讨臂前群肌的功能,为临床的相关应用提供较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1.用甲醛固定的成尸6具,共12侧,取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用肌构筑学方法研究肌的构筑学特征。2.用甲醛固定的成尸3具,童尸2具,取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采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色,观察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和分布。3.用成尸15具(30侧),用大体解剖法对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进行解剖,分离出肌皮神经,找出三块肌的神经入肌点。以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为x轴,以经肱骨大结节外侧所作的垂直于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垂线为y轴。分别测量肌皮神经分支进入三块肌的点距x轴和y轴的距离。4.用甲醛固定的成尸5具,在臂前群三块肌的肌腹中部取材(肱二头肌的长头和短头分别取材),做石蜡切片及HE染色,以体视学的方法计算各肌的肌梭密度。结果:1.肌构筑学特征:肌重:肱二头肌长头81.72±23.26g,短头67.20±20.43g,肱肌158.44±34.00g,喙肱肌47.93±15.16g。肌纤维长:肱二头肌长头9.32±0.77cm,短头10.24±0.70cm,肱肌8.09±0.35cm,喙肱肌5.01±0.55cm。羽状角:肱二头肌的长、短头和肱肌均为0,喙肱肌为20.8±3.06°。生理横切面积:肱二头肌长头9.26±1.34 cm2,短头6.93±0.37cm2,肱肌20.69±1.56cm2,喙肱肌9.41±0.79cm2。2.肌内神经分布:肌皮神经在穿喙肱肌之前发出一支主要支配喙肱肌内侧半,肌皮神经主干在喙肱肌肌内发出数支支配喙肱肌外侧半。支配喙肱肌内、外侧两部分的神经分支在肌中部吻合成网状。肱二头肌长、短头各有一支1级神经分支支配:长头的1级神经分支在肌内分为三支2级分支,两支分布至肱二头肌长头的上1/3,一支分布到长头下2/3:短头的1级神经分支在肌内发出两支2级分支,并发出数支次级分支支配短头肌纤维。肱二头肌长短头的神经分支各行于肌内未见明显的吻合支。肱肌由四支1级神经分支:内侧支行程短,分布于肱肌的内侧上部;中内支比较粗大在下行过程中发出两支2级分支,分布于肱肌的内下部和中部,两支2级分支间存在交通支;中外支发出两支2级分支:浅支支配肌的中部和中外部,深支行向肱肌中部的深面;外侧支则发出三支2级分支:两支深支主要支配肌的外上部,浅支主要支配肌中部和外下部。中外支和外侧支的分支在肌内有吻合。3.神经入肌点定位:肱二头肌长、短头各有一个神经入肌点,长头的神经入肌点距x、y轴距离分别为:14.02±2.23cm和4.66±1.48cm,短头的神经入肌点距x、y轴距离分别为:15.44±1.76cm和6.05±1.58cm;肱肌的神经入肌点有2~4个,入肌点较集中在距x轴的6.34~12.99cm,距y轴2.14~7.17cm的范围内;喙肱肌神经入肌点距x、y轴的距离分别为:23.28±2.89cm和5.98±1.66cm。臂前群肌共有5~7个神经入肌点,集中分布在x轴上方14~23cm(肱肌除外),y轴的内侧2~8cm的范围内。4.肌梭分布:肱二头肌长头肌腹中部的肌梭密度为22.57±6.17个/cm3,指数为21.37±5.84个/g;短头肌腹中部的肌梭密度为21.22±5.61个/cm3,指数为20.10±5.31个/g;肱肌肌腹中部的肌梭密度为28.67±8.41个/cm3,指数为27.15±7.96个/g;喙肱肌的肌腹中部的肌梭密度为36.60±9.58个/cm3,指数为34.66±9.07个/g。结论:1.肱二头肌肌重大,肌纤维长,是一块既提供肌力又服务于速度的肌,肱肌是一块有广泛起点募集大量肌纤维的力量型肌。2.肱二头肌,肱肌的肌内存在数支2级神经分支呈区域性分布,提示二肌可划分为肌亚部及次亚部。肱二头肌内未见明显的肌内神经吻合,肱肌和喙肱肌的肌中部存在丰富的吻合支。3.臂前群肌共有5~7个神经入肌点,集中分布在x轴上方14~23cm(肱肌除外),y轴内侧2~8cm的范围内。4.臂前群肌的三块肌肉的肌梭密度相比以喙肱肌为最高,提示喙肱肌更多的服务于肩关节的稳定性,喙肱肌与肱二头肌长头及胸大肌分别构成“平行肌组”,在肩关节的屈和内收的运动中发挥“运动监测器”的功能。肱肌的肌梭密高于肱二头肌,证实了深层肌的肌梭密度要高于浅层肌,提示在肘关节的运动中肱肌对关节的角度变化更加敏感。

二、阔筋膜张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阔筋膜张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拉钩在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引言
    1.1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
    1.2 直接前方入路(DAA)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方法
        2.3.3 观察组
        2.3.4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4.1 手术指标
        2.4.2 VAS 评分(附件 1)
        2.4.3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附件 2)
        2.4.4 生化指标
        2.4.5 并发症发生率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比较
    3.4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对比
    3.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DAA的并发症及不足情况
    4.2 DAA辅助工具的使用情况
    4.3 改良拉钩使用的组织解剖基础
    4.4 各炎症指标及应激因子
    4.5 两组患者结果分析
    4.6 改良拉钩使用优势分析
        4.6.1 对术中操作的保护机制分析
        4.6.2 器械结构优势分析
第5章 不足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5.2 展望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综述 微创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2)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 基线资料
        1.2 性别均衡性比较
        1.3 病程均衡性比较
        1.4 年龄均衡性比较
        1.5 诊断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影像学参数
        2.3 疗效观察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治疗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前后JOA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骨盆骨性标志比较
        3.5 治疗前后骨盆对称性比较
        3.6 临床异常情况和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髂骨解剖
        4.2 髂骨的旋转和移位
        4.3 骶髂关节紊乱
        4.4 传统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
        4.5 脊柱微调手法
        4.6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
    前言
    病例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
    前言
    动物实验研究
    病例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股神经损伤的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致谢

(4)臀肌激活训练法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网球运动简介
        1.2.1 网球技术简介
        1.2.2 网球与力量训练
        1.2.3 网球与运动损伤
    1.3 网球正手生物力学的研究
        1.3.1 运动学研究
        1.3.2 表面肌电研究
    1.4 臀肌相关研究简介
        1.4.1 臀肌的解剖学研究
        1.4.2 臀肌与其他部位的伤病
        1.4.3 臀肌激活练习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验法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前的准备操作
        2.3.3 实验操作过程
        2.3.4 数据的后期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臀中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3.1.1 专项组不同条件下正手击球过程中臀中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3.1.2 非专项组不同条件下正手击球过程中臀中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3.2 臀大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3.2.1 专项组不同条件下正手击球过程中臀大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3.2.2 非专项组不同条件下正手击球过程中臀大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3.3 运动学实验结果
        3.3.1 髋关节角运动学的实验结果
        3.3.2 拍头运动学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臀肌激活练习与臀肌抑制练习的作用
    4.2 臀肌激活练习对臀中肌的影响
        4.2.1 臀肌激活练习对专项组臀中肌的影响
        4.2.2 臀肌激活练习对非专项组臀中肌的影响
        4.2.3 两种人群臀中肌的变化对比与原理
    4.3 臀肌激活训练对专项组臀大肌的影响
    4.4 不同人群正手击球的运动学差异
        4.4.1 不同人群髋关节角运动学参数差异
        4.4.2 不同人群拍头速度的差异
        4.4.3 臀肌激活练习对髋关节运动的影响
        4.4.4 臀肌激活练习对拍头速度的影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5)两足机器人髋关节变刚度柔性驱动装置的仿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仿人机器人柔性、变刚度驱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人体髋关节结构、步态理论及变刚度原理
    2.1 人体髋关节的解剖学结构
        2.1.1 人体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2.1.2 人体髋关节结构及其相关骨骼
        2.1.3 人体髋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肌
    2.2 人体步行运动的步态特征
        2.2.1 人体步态参数
        2.2.2 步行特征参数的描述方法
    2.3 变刚度原理
        2.3.1 平衡位置变刚度
        2.3.2 拮抗变刚度
        2.3.3 有效结构变刚度
        2.3.4 机构调整变刚度
    2.4 小结
第三章 髋关节变刚度柔性驱动装置的仿生设计
    3.1 概述
    3.2 机构总体设计方案
    3.3 主要部件的仿生设计
        3.3.1 肌肉模型的仿生设计
        3.3.2 凸轮模块的仿生设计
        3.3.3 变刚度机构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下肢的整体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概述
    4.2 下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模型的创建与转换
        4.2.2 惯性参数的定义
        4.2.3 约束的添加
        4.2.4 驱动的添加
    4.3 动力学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凸轮-柔索-弹簧机构的设计结果
    4.5 主要零件的静力学强度分析
        4.5.1 材料的选择
        4.5.2 零件的静力学强度分析
        4.5.3 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阔筋膜张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体解剖法
    1.2 肌构筑法[3]
    1.3 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1]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大体解剖
    2.2 肌构筑学
    2.3 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
3 讨论

(8)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析指标
        1.4.1 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学基础
        1.4.2 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临床应用
2 结果
3 讨论

(9)11例举重运动员阔筋膜张肌肌肉筋膜炎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价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10)人臂前群肌的肌构筑、肌内神经、神经入肌点和肌梭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臂前群肌的肌构筑、神经入肌点、肌内神经和肌梭分布的研究
    1.1 中文摘要
    1.2 英文摘要
    1.3 前言
    1.4 材料和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1.8 附图
    1.9 参考文献
2 人臂前群肌的肌构筑、神经入肌点、肌内神经和肌梭分布的研究(综述)
3 致谢
附录

四、阔筋膜张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拉钩在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D]. 丁晔. 南昌大学, 2021(01)
  • [2]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D]. 郭明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D]. 周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4]臀肌激活训练法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实验研究[D]. 蔡荣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4)
  • [5]两足机器人髋关节变刚度柔性驱动装置的仿生研究[D]. 张丹丹.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6]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分析[J]. 杨欢,林朋,刘成刚,陈瀛,刘守尧,赵玄骥,陈星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02)
  • [7]阔筋膜张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研究[J]. 林佳颖,朱旭,贺细菊,李寿田.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4(04)
  • [8]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J]. 张勤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18)
  • [9]11例举重运动员阔筋膜张肌肌肉筋膜炎治疗分析[J]. 瓮勇. 亚太传统医药, 2011(12)
  • [10]人臂前群肌的肌构筑、肌内神经、神经入肌点和肌梭分布的研究[D]. 张作锋. 遵义医学院, 2009(07)

标签:;  ;  ;  ;  ;  

阔筋膜张肌的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