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瑞[1](2021)在《东北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演进、致因与思考》文中认为过去70多年里,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衰紧密关联,东北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发展迟滞、从塑造辉煌到处境困难的演变。导致东北高等教育困境的直接因素是经济实力下滑和人口结构性变化,深层次原因则是经济、教育的"双重转型"及其引发的高等教育需求、资源、空间格局的重塑。当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正处于复杂的发展变化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等教育转型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城市、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需要与时俱进地深入研究和作出新的判断。

韩美琳[2](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水兵兵[3](2021)在《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借贷模式的出现,为长期遭受融资约束的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选择。但是,互联网借贷行业发展遭遇困境,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正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互联网借贷模式正在加快迭代,其标志性事件是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正如联合国在《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中所描述的,“数字经济仍处在发展的早期,我们面临的问题比答案更多①”。在互联网借贷行业发展的关键之际,重新审视互联网借贷行业过去的发展实践,尤其是对导致出现困境等关键性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早期金融科技发展规律,以及思考互联网借贷模式转型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迫切性②。“高利率”等不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是造成互联网借贷行业发展遇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包含互联网借贷市场在内的任何一个金融市场而言,定价机制总是居于系统相对核心的位置。利率决定机制是否合理,关系到风险能否得到合理补偿、信贷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资本循环是否畅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是互联网借贷市场研究的首要内容与基础性问题之一。国内外既有文献在揭示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从不同视角对某个或某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尚未形成比较综合的分析,且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者行为、借款者提供的信息等对利率的影响,而对借款者生产经营因素、互联网借贷市场外部因素影响利率的研究则比较欠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回答,有利于形成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问题相对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在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问题,按照从具体(归纳利率影响因素)→抽象(构建数理化模型)→具体(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利率的作用机制与效果)的逻辑,从多方面、分层次展开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全文共八章,除第一章绪论外,第二、三章是本文分析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第二、三章的分析,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归纳出影响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主要因素。第四章构建了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数理模型,并基于模型重点讨论了借款者经营异质性因素对均衡利率决定的影响,以及通过模型讨论为以后章节提供一定理论基础。第五-七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分别对借贷期限、股价波动、货币政策三个重要因素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具体的作用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模型,基于模型对利率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众多,为能够在一个相对综合框架内进行分析,本文构建了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模型,并基于模型讨论主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借款者经营因素对均衡利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其是利息的重要来源和保障。但受数据所限,本文在第四章以数理推导的方式探讨了“借款者经营异质性”这一来自借款人的重要微观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结果证明借款者经营风险变大会导致借贷利率上升。本章还基于模型讨论了其它三个重要因素借贷期限、股市价格波动、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均能够对其利率产生影响。2.研究了借贷期限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即利率期限结构问题(第五章)。借贷期限是直接来自互联网借贷合约的变量,是不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利率的重要微观因素。本文从流动性偏好理论、期限错配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借贷期限对利率的作用机制,认为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呈现出∩型的非线性特征。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据测算影响的拐点出现在47.67个月。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消费贷款、较小规模企业贷款、制造业企业贷款、低社会资本借款者贷款来说,经营贷款、较大规模企业贷款、服务业企业贷款、高社会资本借款者贷款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尖峰”特征更加明显(或形状更加陡峭)。3.研究了股市价格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第六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银行等正规信贷市场是可能对互联网借贷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的两个主要外部因素。因此,文中分别对这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具体探讨。针对股市价格波动影响利率的研究表明,股市价格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股价上涨、下跌对利率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股价下跌的溢出效应更明显。实证研究还发现,在影响过程中借款者认知与股价具有显着的正向交互作用,表明在股价波动扰动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过程中,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借款者并未对利率的波动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而是发挥了推波助澜的扩大作用。4.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第七章)。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等理论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至少可以通过机会成本、资金替代、跨市场套利、风险承担、央行信息沟通五种机制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产生影响;银行等正规信贷体系充当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是“顺周期”的,体现了货币政策立场;针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所实施的差异化货币信贷政策,使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有所下行。总之,本文在一个相对综合的分析框架内,对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利率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重要影响因素作用于利率的机制、路径与效果。本文的研究可以从利率定价的视角为正在转型中的互联网借贷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黄彦[4](2020)在《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对外联系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航空运输作为第五次交通运输浪潮,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航空运输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迅速增长,目前已有很多城市参与到国内乃至世界的航空网络联系中。城市的对外联系是体现其参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航空对外联系可以体现一个城市与全球各重要城市的联系紧密度。尤其是那些与国外城市存在密切联系的城市,可以发展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城市,通过强化世界联系来参与全球竞争。从理论研究来看,已有研究重点分析的是中国作为整体同国际的航空联系以及超大城市的对外联系,但是忽略了中转性质突出的节点性城市同国外联系的相关研究。从规划研究来看,我国2017年《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文中简称《规划》)提出要建设十大国际航空枢纽,即确立十大节点城市,但是部分规划城市的国际客运量并不突出,那么为什么选择这十个城市,是从什么因素及哪些角度去考虑的结果?《规划》文本并没有给出说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未来规划的枢纽会不会有所调整?哪些节点城市城市应予以增补考虑?另外,节点城市的对外联系影响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基于国际民航组织对于国际航班客流的统计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对外联系进行深入探讨。首先,从节点分析视角,通过度数中心度的计算,得出我国国际航空枢纽虽然在体量上同国际上的国际航空枢纽无法比较,但是在我国国内有22个城市不仅中转性质显着,且其国际通航性质也较为突出。其次,通过空间网络可视化的分析,发现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同亚洲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日本和韩国为亚洲城市主要联系国家,同欧洲地区的联系主要集中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同北美洲的联系近些年发展迅速,且我国同北美区域联系的首位城市逐渐由美国的旧金山转变为美国的纽约和洛杉矶。再次,通过对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对外联系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基础型因素和内生性因素对于国际航空枢纽的对外联系产生重要作用,即在机场规模、机场发展以及腹地经济支撑等方面占据优势的国际航空枢纽发展潜力更大,更应该成为未来规划的建设点。故而,结合定量分析结果和规划名单,未来我国可能增补的国际航空枢纽为:增加厦门、杭州、青岛、武汉、郑州和沈阳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建设点,同时斟酌深圳与广州、重庆与成都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重复建设问题。

杨天宇[5](2020)在《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文中提出自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在1977年出版以来,全球秩序理论研究就成为了国际关系学界的新关注点。它可以理解为是关于国际体系如何运行与管理的一种整体性安排。全球秩序的沿革反映了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价值规范和治理路径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当代全球秩序的基本框架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在二战之后塑造和建立。它历经七十余年的国际政治时代变革不断演进,一度被西方学界视为一种“完美”的全球秩序版本。然而在冷战结束近30年后的今天,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却相继涌现出严重的领导权威危机、合法性认同危机和全球治理失灵等问题。对此,在大国权力政治复兴的背景下,西方学界开始认真反思全球秩序出现的问题和如何有效应对新现实和新变化。因而,本文研究一个核心问题是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对于全球秩序现状、挑战与前景的新观点与新看法。它关注的是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全球秩序范式在全球大变局的背景下能否与如何进行自我修正和调适以及研判中国与全球秩序的关系互动。对此,不同理论学派也展开了丰富的争鸣。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兴起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大国的集体性崛起标志着新一轮权力转移趋势在不断加快。继而,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出现了新的竞争者,自由主义价值规范认同也受到他者崛起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的竞争。另一方面,布什主义、特朗普主义、反全球化运动、全球化失衡与全球治理失灵等一系列政治问题严重削弱了西方全球秩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内涵和要素指向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关注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在全球秩序框架下将如何互动,自由主义价值与多元主义价值的割裂将如何弥补,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将如何迈向更高水平以及新的领导权威、价值规范和治理模式如何发挥作用。在扞卫自由主义价值基础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是对于全球秩序安排进行的一种功能性修正,以有效应对危机与挑战。在领导主体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强调全球秩序的领导权威要向新兴大国开放,它寻求跨越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价值和文化分界线建立的一种新的领导方式。在价值目标上,包容的自由主义是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它支持一种为不同的价值理念表达提供空间的地区主义新范式。在合法性问题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提出通过培育全球共性规范和增强国家自主性作为重塑合法性的新来源,以调适西方和非西方在全球秩序视域下的紧张关系。在有效性问题上,不同行为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多元利益攸关方模式被西方新全球秩序观视为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实现涵盖不同行为体的全球合作的新路径。在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关注的众多议题中,以国际体系权力转移向全球秩序施加的结构性压力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组变量是中美关系的互动与走向。自此,全球秩序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评介大国权力转移视域下全球秩序的前景,即它是和平稳定导向的还是冲突对抗导向的,它会是自由主义全球秩序范式的延续,还是中国等新兴大国会贡献新的全球秩序版本或价值观念。对于这一问题,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回应是尽管在短期内全球秩序的稳定将面临着来自大国政治复兴压力的严峻挑战,但总体而言,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等规范性因素能够帮助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实现彼此紧张关系的调适和避免霸权战争的历史宿命。中美关系不必然是历史上崛起国与守成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翻版。双方若能构建出一种相互尊重与理解、共同管控与应对全球风险的良性关系,全球秩序的前景将是稳定与有序的。在未来展望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认识到尽管自由主义范式仍是全球秩序的重要支柱,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路径,非西方国家将成为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全球秩序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全球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在一个后西方化的世界里,全球秩序的最终面貌将是由西方主导转向为新兴大国和西方大国共同主导的新形式。围绕“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研究主题,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全球秩序及西方理论论争”,它对全球秩序的概念进行了探析以及梳理了不同理论学派关于全球秩序的论争。第二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内涵”,通过比较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和美国治下秩序观的异同,它分析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在全球性与国家性、普遍性与差异性、自由性和保守性方面展现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第三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要素”,分别从领导主体、价值目标、合法性与有效性四个维度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具体内涵予以了论述。第四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兴起的动因”,指出全球化进程对于全球秩序的重构、美国政治变迁的内在驱动和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构性压力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兴起。第五章为“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思考”,评介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理性因素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美竞争新态势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以及一些关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威斯特伐利亚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主义、现实主义和后西方全球秩序观的辨析。

李丝丝[6](2020)在《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我国竞技优势项目的竞技体操,其发展受多角度、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梳理项目发展的逻辑,剖析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竞技体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扎根理论资料分析、专家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构建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框架,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并且检验影响因素框架的理论饱和度,提出竞技体操的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共包括4个核心范畴(主体性因素、结构性因素、表象性因素、基础性因素);12个主范畴(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结构、物力资源结构、财力资源结构、内部维度表象、外部维度表象、政策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科技基础);28个范畴(各级体育及教育部门、体操管理中心、国家队及省市体操队、体操学校及高校、体操协会及社团、体操俱乐部及培训机构、体育产业公司、竞技体操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及设备、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队队医、裁判员、选材、训练、竞赛、退役、社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校园化程度、体育强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背景、金牌至上的竞技理念、竞技体操规则的演变、科学技术水平)。(2)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发展的主体性因素、结构性因素、表象性因素以及基础性因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竞技体操发展的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投入和调配竞技体操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在主体预设的情境下,形成竞技体操发展的表现形态,同时发展的主体或是用以调配的结构财、物、人和最后表现出来的发展形态都受制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一系列发展过程的要素提炼,得到本文所研究分析的竞技体操发展影响因素。(3)通过对竞技体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得出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主体明确自身的职责形成合力联动;将竞技体操发展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与目前中国竞技体操发展实际对接起来;抓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竞技体操、群众体操以及体操产业协调发展;应充分利用竞技体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的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基础保障能力。

徐文舸,刘洋[7](2019)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1978—2017年》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现象较为明显。地区人均GDP增长不仅持续上升,而且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并且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显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收敛趋势愈发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未影响增长收敛的发展态势。未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补上各地制度和要素的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现象产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以实现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王晓燕,师亚楠[8](2019)在《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文中提出现代服务业作为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对于整体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取2010—2018年天津市相关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天津市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王炳璇[9](2019)在《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 ——基于语言距离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让中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从中不断获取先进技术、优秀人才,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投资实现从资源获取型向技术引领型的转变。由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技术外部性——逆向技术溢出,对于促进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作用也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OFDI企业数量和OFDI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告》显示,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582.9亿美元,规模居全球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8090.4亿美元,居全球存量第二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已对OFDI导致的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给予了证明,中国在获得逆向技术溢出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投资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差异在近年来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就试图探讨国家间的基础性因素——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逆向技术溢出。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上,结合逆向技术溢出传导机制分析了文化距离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机理。再次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匹配得到2005-2007年中国OFDI企业的数据,利用LP方法核算了中国OFDI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技术外溢的代理变量。然后,借鉴Dow和Karunaratna开发的衡量语言差异的三级指标体系,参考Spolaore和Wacziarg利用遗传距离刻画文化差异时采用的民族人口比重加权法,利用语言差异指标体系和国际移民人口占比构建了一个测算国家间语言距离的指标,作为中国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的代理变量,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文化距离对OFDI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对OFDI企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有阻碍作用,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越不显着。文化距离对具有不同投资动机的OFDI企业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东道国的异质性也会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果。这些结论对政府制定对外投资政策和中国企业进行有效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妍[10](2019)在《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机制与调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制造产业是贵州省的传统产业,在医疗保健,疾病治疗,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分布呈现出不合理的格局,亟待深度调整,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因此,本文基于ARCGIS技术平台和系统动力学理论,直观展示并阐释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现状,构建了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机制,对优化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依据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基于国内外中医药产业发展布局学术成果研究,本文首先分别采用定性分析和ARCGIS技术平台,研究了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发展和布局现状;其次,基于对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系统内部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构建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运行,得到系统内部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状况和反馈机制,提出优化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中医药制造产业市场生产能力比较强,但产业的竞争效应较差,与中医药产业发达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医药制造产业整体分布格局为东多西少,南北差异不大,各市州之间呈现典型的非均衡性,未形成产业集聚现象。在产业布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将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大类,建立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为产业布局系统动力学建模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系统动力学模型。依据仿真结果,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人力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等基础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自然因素等促进性因素。研究表明,贵州省应着力提高促进性因素水平并发展基础性因素水平。最后,本文提出优化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的若干策略建议。

二、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演进、致因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1.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发展问题
    2.发展高等教育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
    3.深入探究东北高等教育问题需要有新思路
二、东北高等教育从辉煌发展到困境重重的演进历程
    1.东北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代实现大发展
    2.东北高等教育在转型时期进行了艰辛探索
    3.东北高等教育伴随社会转型的深入而逐渐处境艰难
三、当前东北高等教育处境艰难的致因
    1.导致东北高等教育处境艰难的基础性因素
    2.导致东北高等教育处境艰难的深层次原因
四、由东北高等教育演进引发的思考
    1.全面客观地看待东北高等教育的演进与现状
    2.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传统利率决定理论概述
    2.2 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利率决定的研究
        2.2.1 非正规金融市场存在逻辑与信息不对称缓解机制
        2.2.2 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利率特征与决定模型
    2.3 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的研究
        2.3.1 信息与互联网借贷利率
        2.3.2 借款者特征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3 投资者行为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4 平台异质性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5 宏观因素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6 互联网借贷市场风险特征与利率决定
    2.4 总结性评述
第三章 互联网借贷利率影响因素现实特征分析
    3.1 国外代表性平台利率决定分析
        3.1.1 利率定价策略
        3.1.2 利率影响因素
    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3.3 国内代表性平台利率影响因素特征
        3.3.1 微观影响因素
        3.3.2 行业因素
        3.3.3 宏观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借款者经营异质性的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模型
    4.1 互联网借贷市场基本特征与模型假设
    4.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均衡利率
    4.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均衡利率
        4.3.1 贷款者期望回报
        4.3.2 借款者期望回报
        4.3.3 模型求解与均衡利率
    4.4 模型讨论Ⅰ
        4.4.1 借款者经营异质性与互联网借贷利率
        4.4.2 借贷期限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4.3 股价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4.4 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5 模型讨论Ⅱ
        4.5.1 监督成本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5.2 信息不对称改善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互联网借贷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基于流动性偏好的一般性分析
        5.1.2 借款者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利率的影响分析
        5.1.3 异质性分析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数据与变量
        5.2.2 计量模型设定
    5.3 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利率期限结构线性估计
        5.3.3 利率期限结构非线性估计
    5.4 异质性检验
        5.4.1 消费借款与经营借款
        5.4.2 企业规模
        5.4.3 服务业与制造业
        5.4.4 社会资本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股价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研究
    6.1 影响机制分析
        6.1.1 股价波动影响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微观基础分析
        6.1.2 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6.1.3 股价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分析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数据与模型
        6.2.2 变量测度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全样本回归
        6.3.3 股价上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检验
        6.3.4 股价下跌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检验
        6.3.5 异质性检验
        6.3.6 投资者认知交互作用检验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利率影响研究
    7.1 影响机制分析
        7.1.1 货币政策影响互联网借贷市场中正规信贷体系的中介作用
        7.1.2 货币政策影响互联网借贷利率机制分析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数据与变量
        7.2.2 预处理:单位根与平稳性检验
        7.2.3 计量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
        7.3.1 主成分分析
        7.3.2 货币政策影响互联网借贷利率总效应检验
        7.3.3 货币政策通过正规信贷市场影响互联网借贷利率中介效应检验
    7.4 “遮掩效应”与差异化政策的影响
        7.4.1 典型事实与反事实框架
        7.4.2 “中途退出”与数据匹配
        7.4.3 PSM估计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对外联系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数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航空枢纽城市概念辨析
        一、航空枢纽城市
        二、国际航空枢纽城市
    第二节 国内外国际航空枢纽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影响国际航空枢纽对外联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城市间相互作用理论
        二、流动空间理论
        三、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影响国际航空枢纽对外联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国际航空枢纽对外联系发展的基础型因素和内生性因素
        二、影响国际航空枢纽对外联系发展的外源性因素
第四章 国内城市对外联系网络特征分析
    第一节 时序特征
        一、总体发展
        二、横向比较
    第二节 空间网络
    第三节 主要发现
        一、节点年份城市总体情况和首位城市的变化
        二、节点年份新增城市地区的国际航空联系
第五章 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对外联系网络和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度数中心度
        一、计算方法
        二、数据处理方法
        三、计算结果
    第二节 空间网络
    第三节 主要发现
        一、整体趋势
        二、首位城市对外联系特征
        三、其他国际航空枢纽城市联系特征
第六章 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对外联系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SEM模型构建及假设
    第二节 指标构建
    第三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预处理
        二、效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和指标筛选
        四、模型拟合和结果分析
第七章 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目前规划总体分析
    第二节 未来华东地区可能增加厦门、杭州和青岛建设点
    第三节 未来华北地区可能继续围绕北京建设
    第四节 未来华南地区可能需斟酌深圳建设点
    第五节 未来华中地区可能增加武汉和郑州建设点
    第六节 未来西北地区可能继续围绕西安和乌鲁木齐建设
    第七节 未来西南地区可能需斟酌重庆建设点
    第八节 未来东北地区可能增加沈阳建设点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全球秩序及西方理论论争
    第一节 全球秩序的概念
        一、国际秩序
        二、世界秩序
        三、全球秩序
    第二节 西方全球秩序观的理论论争
        一、自由主义学派的观点
        二、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
        三、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
        四、西方左翼和激进理论的观点
        五、比较与评价
    小结
第二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内涵
    第一节 西方全球秩序观的演变
        一、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
        二、美国治下秩序观
        三、西方新全球秩序观
    第二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争鸣
        一、西方全球秩序持续论
        二、西方全球秩序终结论
    第三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特质
        一、全球性与国家性的辨析
        二、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辨析
        三、自由性与保守性的辨析
    小结
第三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要素
    第一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领导主体
        一、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领导权再分配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
    第二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价值目标
        一、包容的自由主义
        二、地区主义新范式
    第三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法性
        一、全球秩序的合法性
        二、全球共性与合法性
        三、国家自主性与合法性
    第四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有效性
        一、新有效性路径:多元利益攸关方模式
        二、现实案例:巴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小结
第四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兴起的动因
    第一节 全球化进程对于全球秩序的重构
        一、全球秩序与全球化、全球治理
        二、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失灵
        三、反全球化浪潮与民粹主义
    第二节 21世纪美国政治变迁的内在驱动
        一、布什主义与单边主义政策
        二、奥巴马主义与多边合作策略
        三、特朗普主义与反全球化政策
    第三节 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构性压力
        一、新一轮国际体系权力转移
        二、中国崛起与西方策略选择
        三、新兴大国的全球秩序观表达
        四、西方学界的回应:走向地区主义新范式的多样化世界
    小结
第五章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思考
    第一节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评介
        一、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理性因素
        二、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几点辨析
        一、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威斯特伐利亚主义
        二、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西方中心主义
        三、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民族主义、现实主义
        四、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后西方全球秩序观
    第三节 中美竞争新态势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实质
        二、中美竞争关系的走向
        三、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竞技体操相关研究
        2.国外竞技体操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创新点与难点
        1.研究的技术路线
        2.研究创新点
        3.研究难点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扎根理论的概念界定
    (二)扎根理论的应用
三、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与资料收集整理
        1.问题的提出
        2.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二)数据分析
        1.开放式编码提取与分析
        2.主轴编码提取与分析
        3.选择式编码归纳与分析
    (三)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1.理论饱和度检验
        2.影响因素框架
四、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体性因素
        1.政府主体
        2.社会主体
        3.市场主体
    (二)结构性因素
        1.财力资源
        2.物力资源
        3.人力资源
    (三)表象性因素
        1.内部维度
        2.外部维度
    (四)基础性因素
        1.政策支持
        2.经济根本
        3.文化导向
        4.科技核心
五、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路径
    (一)明确竞技体操发展主体职责,打造“政府—社会—市场”联动组合效果
    (二)优化竞技体操发展资源配置,发挥“人、财、物”的高效集约合力
    (三)兼顾竞技体操发展内外矛盾,促进体操各领域协调发展
    (四)倡导竞技体操发展精准治理,依靠“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基础保障
六、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原始资料标签化现象过程
    附件二: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开放式编码
    附件三: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1978—2017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二、我国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状况
    (一)地区人均GDP长期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地区人均GDP的水平差距在缩小且增长逐步收敛
        1.我国地区间人均GDP差距有所缩小。
        2.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收敛日益显着。
三、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的形式与原因分析
    (一)模型设定和假设命题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三)实证检验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9)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 ——基于语言距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1.2.1 OFDI逆向技术溢出相关研究
        1.2.2 文化距离相关研究
        1.2.3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4.1 基本内容
        1.4.2 框架结构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化距离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文化差异对逆向技术溢出传导机制的作用分析
第三章 文化距离指标的构建及测算
    3.1 企业样本的选取
    3.2 国家的选取
    3.3 文化差异代理变量的选择
        3.3.1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
        3.3.2 基因距离视角刻画文化距离的方法
    3.4 测算方法的选择
    3.5 测算结果
第四章 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
    4.1 逆向技术溢出指标测度
        4.1.1 逆向技术溢出代理变量的选取
        4.1.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选取
        4.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
    4.2 计量模型
        4.2.1 模型设定
        4.2.2 被解释变量
        4.2.3 关键解释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初始检验
        4.3.2 按企业投资动机份样本检验
        4.3.3 按东道国经济自由度分样本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机制与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中医药产业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产业布局理论
        2.2.1 产业布局理论发展历程
        2.2.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1 系统动力学简介
        2.3.2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发展与布局现状分析
    3.1 中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3.1.1 产业规模及总量
        3.1.2 产业市场竞争力
        3.1.3 产业发展水平
    3.2 中医药制造业布局现状
        3.2.1 总体分布特征
        3.2.2 布局均衡度研究
        3.2.3 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3 中医药制造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自然因素
        3.3.2 社会因素
        3.3.3 经济因素
    3.4 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3.4.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3.4.2 指标体系建立的设计思路与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模型概述
        4.1.1 建模目的
        4.1.2 模型假设
        4.1.3 系统边界确定
    4.2 系统结构分析
        4.2.1 经济子系统
        4.2.2 社会子系统
        4.2.3 自然子系统
    4.3 变量确定及模型构建
        4.3.1 系统模型流图
        4.3.2 系统变量
        4.3.3 系统方程
    4.4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1 理论检验
        4.4.2 历史检验
        4.4.3 灵敏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与调整策略
    5.1 仿真结果分析
    5.2 调整方案
    5.3 政策模拟分析
        5.3.1 自然系统优化布局方案
        5.3.2 社会系统优化布局方案
        5.3.3 经济系统优化布局方案
        5.3.4 政策模拟效果对比
    5.4 布局对策建议
        5.4.1 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
        5.4.2 完善产业布局政策
        5.4.3 保障中医药制造产业资金投入
        5.4.4 构建中医药制造产业的科技创新机制
        5.4.5 建立中医药工业园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四、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演进、致因与思考[J]. 刘国瑞. 高等教育研究, 2021(09)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水兵兵. 山东大学, 2021(11)
  • [4]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对外联系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黄彦.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5]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D]. 杨天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D]. 李丝丝.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7]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1978—2017年[J]. 徐文舸,刘洋.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9(05)
  • [8]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A]. 王晓燕,师亚楠.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壮丽七十年 辉煌新天津(中), 2019
  • [9]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 ——基于语言距离视角[D]. 王炳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产业布局机制与调整策略研究[D]. 李妍. 贵州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