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规范化研究

网络语言规范化研究

一、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1](2021)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创新改进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的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御网络思潮对爱国精神的渗透,又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网络语言的发展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渗透,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理性养成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他们的爱国主义的行为、网络话语行为的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面对网络管理层级的不完善,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制度法规不健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方向引导不到位,易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理性。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灵活运用各种网络符号、网络语言弘扬爱国精神、创新爱国教育方式,如何兼顾爱国主义教育和网络言语行为之间的内涵式发展,做到趋利避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作为提升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理论前提,以中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脉络,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情况,借助文献资料解读、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着手,对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重难点。第二部分对二者之间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概念界定。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现状。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得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在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增强问题意识,抓住解决衔接问题关键、增强规矩意识,完善网络语言规范制度、增强导向意识,积极探索正确舆论方向、增强阵地意识,积极建构逻辑理性思维等四个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王莉[2](2021)在《苏培成语言规范化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王巧玲[3](2021)在《面向在线问诊文本的实体识别和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网站中的在线问诊模块是提供医疗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于临床实践和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线问诊文本中非规范化表述严重制约了在线问诊文本信息抽取的性能,这也是当下在线问诊文本信息处理的主要困难。传统的利用背景知识的实体识别方法不能充分利用知识,从而影响实体识别任务的性能;另外,现有的序列模型难以学习医疗实体的特征表示,这制约了医疗实体规范化任务的发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从融合知识图谱、利用图卷积网络和实体的全局特征等方面对在线问诊文本的医疗实体识别和规范化任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针对医疗背景知识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背景知识和注意力机制的医疗实体识别模型。该模型从自构建的医疗知识图谱中提取词的概念特征和候选知识集后,不仅将概念特征与词向量做联合嵌入,而且引入候选知识集扩展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针对医疗实体难以规范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图卷积网络和全局特征的实体规范化模型。该模型对候选实体进行了全局特征构建,并使用图卷积网络对其进行建模。其中,实体的全局特征中不仅包含实体本身的知识属性,还引入了基于指称上下文的主要特征;并且为了更加突出主题信息,本文使用实体描述的关键词增强互注意力机制,以减少指称和实体之间的语义差异。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对好大夫网站中的问诊文本进行了实体识别和规范化。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利用医疗背景知识的模型相比,本文的医疗实体识别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在线问诊文本命名实体识别任务的性能;与现有实体规范化模型相比,本文的医疗实体规范化模型能获得更高的准确率。

王松[4](2021)在《论网络语言分析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网络语言是普通话在网络社交环境中的一种变体,它形式新颖、表意时尚,在词语构造、词汇分布、语言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显着特征。在语言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讲到"组合关系""一般词汇""语言分化""语言规范化"时,可以适当引入网络语言实例进行分析,贴近学生的语言生活事实。鲜活生动的网络语言实例一方面能够作为教材中例证的补充,另一方面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给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江逸[5](2020)在《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个行业,但在现实中发现,网络直播为人们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尤其是网络直播主持人语言规范化问题。基于此,开展对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研究,通过对语言艺术认知、受众接受类型与需求分析,找出网络直播主持人语言的声音、音乐、规范特点,从而将网络直播主持人播音语言、生活口语以及网络语言规范化,为自媒体网络直播的发展提供借鉴。

李宇明,王敏[6](2020)在《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的时间方位上,语言规范化还需不需要做、能不能做、应该如何做?文章从语言的本质功能、网络语言生活、海外华人语言生活、国际语言生活、语言智能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并就"强制性"与"示范性"、"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稳定性"与"发展性"、"工具性"与"人文性"、"通用性"与"领域性"、"区域性"与"全球性"等6对关系,阐发了如何做好新时期语言规范化。

张颖炜[7](2020)在《国家语言政策视野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文中认为网络语言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更新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也对公民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母语规范应用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我国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存在政策力缺失、实践力缺失和绩效力缺失等问题,网络语言规范化政策的系统建设亟须开展。通过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的显性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可以促进公众"语言自觉"意识,在社会语言生活中自觉使用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

郭祥[8](2020)在《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指的是最初孕育发酵于网络环境中,后被社会大众所认同并使用,产生出不同于其原始义、基本义或字面义的新义的词语。本文以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检索2008年至今的各大网站和论坛、大众媒体和官方平台以及既有的学术研究着作和词典,搜集到了422个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然后进行了分类归纳,描写每一类的典型词语,总结其特点。其次,借助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探究其生成机制,并将其与一般的现代汉语词语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其语用功能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类词(语)的应用价值和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合理的规范化建议。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分为六大类十一个小类。其中旧词(语)义变类占绝大部分,旧词(语)义变的成词方式能产性极高。词长以二字词即双音词为主。词语结构上以合成词为主,其中偏正式和动宾式居多。词义数量上以多义词为主,语义色彩上多为中性和贬义,语义领域较多涉及社会生活方面。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机制涉及到隐喻和转喻等认知规律,同音模因和义变模因等模因理论,以及现代文化的多元性、重构性和形象性等社会文化理论。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较一般词语词长更长一些,成词方式较粗俗随意,构成材料较为广泛,部分词语使用频率在短时期较高,消亡速度较快。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具有新奇独特、经济简便和幽默生动的语用特征。有时会故意破坏一些语用原则,产生一些言外之意。影响范围覆盖大众生活、现代汉语和华文教育及对外汉语教学。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在日常使用和学术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其规范化需要遵循必要性原则等,充分发挥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满足一定条件后才能收录到规范的词典中。

吴娅[9](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入典词语的收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从社会语言学等视角来审视新词语,透过研究了解由这些词语建构而成的语言体系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词汇发展的整体动态、发展规律及社会动态与意义,指出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确保语言规范化及词语的规范使用。《现汉》(第7版)新增440个词语中,单音节词有3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8.66%;双音节词语共239个,占54.31%,所占比例最大,双音节化特征明显。词性上,名词20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47.27%,动词202个,占45.91%,以名词、动词为主,名词、动词占绝对优势;义项上以单义词居多。来源上,这些入典词语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网络、方言词等,以政治、生活类词语居多,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入典词语的构词法,主要涉及构词类型与构词特点,构词类型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41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32%,合成词共计399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0.68%,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复合式又以偏正式为主,附加式的有前加和后加,其中以后加式为主,重叠式的相对较少。构词特点主要有双音化、简缩化、模因化,简缩方式有缩合、提字、数词缩略三种类型;模因化具体表现为多个高频词族,存在多对词语模。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主要是语音造词和修辞造词,其中,语音造词包括摹声、叠音、儿化,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采用的修辞造词类型主要有比喻、仿拟、借代、夸张,其中,比喻又分为明喻式和借喻式;仿拟包括类仿式和反仿式;借代包括特征或标记相代、动作或性状相代、资料或工具相代、特定与普通相代、具体与抽象相代、原因与结果相代六类;夸张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以扩大夸张居多。词典编纂的收词原则,包括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新增词语的规范化主要涉及规范观和收词面。对此次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现汉》在进行再版时需要反复推敲、谨慎斟酌,切忌“见词就收”。

李海英[10](2015)在《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发展为全球在地化、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和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语言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指标,语言问题被安全化,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规划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在中国,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言语社区加速复杂化,产生语言认同困惑和母语能力下滑等问题: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语言狂欢”造成了语言生活的种种乱象。此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立了至2020年“国家语言实力显着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包含了可量化的综合国力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和非可量化的语言生态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这是当前语言地位规划的具体化,同时需要科学设计、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因此,本文拟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角度,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本体规划进行发展趋势研究。论文首先进行理论建构,论述本体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再以此为分析框架,基于所建“当代本体规划信息库”,分三个阶段描写本体规划实践;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演进特点和趋势走向,并结合本体规划调查分析其现存主要缺弊;最后提出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结论。语言规划是在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基于言语社区的语言实践形成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规划分别构成语言规划系统的理论板块、实践板块和政策-管理板块,三者互动构成语言规划形成的基本机制。但语言意识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语言规划观间接影响本体规划;语言舆情则集中反映了语言实践。因此本文确立语言规划观、语言舆情和本体规划为从形成机制视角考查本体规划的三条主线。本体规划居于语言规划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固本强体”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规划和培育规划两个部分,政策规划有语言、副语言和领域语言三个规范化版块,培育规划包括语言净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个方向;在语言舆情的促动下,当代本体规划经历了分别以语言规范化、语言标准化与信息化、柔性语言规范建设为主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体系雏成,第二阶段成果规模化,第三阶段规划理念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当代语言规划经历了从“问题观”到“资源观”,再到“服务观”两次转向,规划观的转变对本体规划的内容、标准和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社区本体规划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了语言规范化三级体系新模型:宏观层面首创语言生活状况发布制度、定期报告社区语言生活状况;中观层面丰富了语言规范系统的层次,提出新的语言规范类型“软性规范”;微观层面则尝试在具体规范中使用“推荐性标准”。政策规划部分,规范成果数量排序为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但是语言规范、标准同项更新、升级的比率较大;副语言规范集中于本体规划第一阶段;领域规范自第二阶段呈上升趋势,涉域广泛,但尚未成系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体现出实用性和即时性。培育规划显性和隐性形式并存,显性规划逐渐增加;语言净化贯穿规划历程始终,显性规划以“内外标准”类为主;语言现代化线索清晰:词汇现代化过程中,新词语筛选、提取形成三级进阶模式,语体现代化体现为稳定的自上而下模式,术语规划则是科技名词审定和术语工作规范化两条线索并行;语言国际化发展历经了确立中文国际地位、使《汉语拼音方案》提升为国际拼写标准和参与汉字信息技术编码国际标准建设等三个阶段。现有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体现在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内容失衡和施行效果不足三个方面。主要缺环表现在本体规划与地位、习得规划有所脱节,对应的声望规划缺失。内容失衡在于:培育规划的弱势不利于政策规划更新和落实;领域语言规范化薄弱,无法满足语言生活诉求;语言文字各要素规划不均衡,语法规范从严苛到淡化,词汇规范覆盖不全;语言净化规划不力。施行效果不足的典型表现是规划成果社会闻知度低,对语言的“脏俗化”缺少控制,并且忽略了“对语言规范的规律性违反”现象。基于语言舆情的综合特征,论文提出本体规划的优化和发展应从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和提高本体规划效应三方面进行:母语规划观有利于维护国家语言和文化安全,有助于统摄语言规划系统,培养语言情感,提高本体规划认同;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才能为社会提供基础语言服务和契合语言服务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丰富其内涵,区分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并在实践中落实服务观,将“语言服务”管理纳入语委工作日程等。优化系统的前提是遵循系统规划和区域规划原则,避免脱节和规划浪费,进行社区和分层规划;重心则在于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包括:加强领域语言规范化,开拓国际化规划视野,形成语言净化、现代化的动态机制,重建词汇和语法规范,更新词汇、语法规范模式。提高本体规划效应受多重因素制约,但重在创新,因此论文提出充分分析言语社区语言设施的优劣势、从规范“语言”转向规范“言语”和尝试借用“信噪比”理论等观点。全文共分十章:绪论部分介绍、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材料与思路以及所用理论与方法,同时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完成部分理论论述;第二章为研究现状综述,梳理文献,提出研究不足;第三章论述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完成理论构建;第四、五、六章为当代本体规划的分阶段共时描写,结合语言舆情分版块描写、分析本体规划内容;第七章是本体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结合语言规划观的变化,进行量化统计和理论分析;第八章结合本体规划调查,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问题;第九章分析自媒体背景,基于前述研究发现,提出优化、发展本体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设想;第十章为结语,总述主要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及展望。

二、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难点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主要难点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和特征
        2.1.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2.1.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2.2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内涵及其特征
        2.2.1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内涵
        2.2.2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特征
    2.3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话语的重要论述
        2.3.3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3.4 言语行为理论
    2.4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关系
        2.4.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决定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发展方向
        2.4.2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2.4.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语言行为规范共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现状调查
    3.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现状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设计
        3.1.4 调查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语言规范层级管理体系不完善
        4.1.1 规范重视程度不够深入
        4.1.2 教师管理能力不够全面
        4.1.3 家庭教育引导不够到位
    4.2 网络语言规范制度法规建设不健全
        4.2.1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被不断削弱
        4.2.2 网络用语缺乏科学的监督管理
        4.2.3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遭受破坏
    4.3 思政课程设置舆论方向引导不到位
        4.3.1 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渗透
        4.3.2 传统道德传播被网络舆论混淆
        4.3.3 网络舆论生态的新格局被打破
    4.4 爱国主义逻辑理性思维不清晰
        4.4.1 网络爱国思维的偏激化
        4.4.2 网络语言行为的浮躁化
        4.4.3 爱国主义教育的模糊化
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路径分析
    5.1 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层级管理体系
        5.1.1 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创新爱国教育理念
        5.1.2 坚持爱国底线思维,提升教师担当作为
        5.1.3 注重家庭言语建设,强化爱国教育引导
    5.2 增强规矩意识,完善网络语言规范制度
        5.2.1 牢牢把握网络爱国思潮的主体主线
        5.2.2 加强网络爱国言行规范的有效管理
        5.2.3 营造良好的网络爱国用语生态环境
    5.3 增强导向意识,坚定正确舆论引导方向
        5.3.1 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有效渗透科学方法
        5.3.2 注重传统道德传承,扭正网络舆论失度格局
        5.3.3 把握网言治理关键,重塑网络生态治理格局
    5.4 增强阵地意识,积极建构逻辑理性思维
        5.4.1 解决网络爱国偏激的发生
        5.4.2 规范网络话语的浮躁现象
        5.4.3 建构坚定的理性爱国情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面向在线问诊文本的实体识别和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医疗领域的命名实体识别
        1.2.2 医疗领域的命名实体规范化
        1.2.3 医疗领域的命名实体识别和规范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
    2.1 在线医疗问诊文本和医疗知识图谱
        2.1.1 在线医疗问诊文本
        2.1.2 医疗知识图谱
    2.2 相关深度学习模型
        2.2.1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2.2.2 图卷积网络
        2.2.3 注意力机制
    2.3 词向量
    2.4 任务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融合背景知识和注意力机制的医疗实体识别
    3.1 背景知识获取
    3.2 融合背景知识和注意力机制的实体识别模型
        3.2.1 输入层
        3.2.2 中间层
        3.2.3 输出层
    3.3 实验
        3.3.1 实验数据集和医疗知识图谱
        3.3.2 实验设置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卷积网络和全局特征的医疗实体规范化
    4.1 候选实体生成
    4.2 基于图卷积网络和全局特征的实体规范化模型
        4.2.1 特征提取
        4.2.2 神经网络编码
        4.2.3 相似度计算
    4.3 实验
        4.3.1 实验数据集
        4.3.2 实验设置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4)论网络语言分析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组合规则”教学中的网络语言分析
    (一)网络语言构词规则
    (二)网络语言句法规则
二、“一般词汇”教学中的网络语言分析
三、“语言分化”教学中的网络语言分析
四、“语言规范化”教学中的网络语言分析
五、结 语

(5)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艺术认知
    (二)受众接受类型与需求
二、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一)声音特点
    (二)音乐特点
    (三)规范特点
三、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
    (一)播音语言规范化
    (二)生活口语规范化
    (三)网络语言规范化
        1. 从根本上规范主持人的言语。
        2. 打破网络语言的局限性。
        3. 创新网络语言,坚持原创。
四、结语

(6)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
    (一) 语言的本质功能决定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
    (二) 网络语言生活亟需新的语言规范
    (三) 海外华人语言生活需要语言规范
    (四) 国际语言生活需要语言规范
    (五) 语言智能的发展需要语言规范
二、 语言规范必须重视的若干关系
    (一) 语言规范的“强制性”与“示范性”
    (二) 语言规范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三) 语言规范的“稳定性”与“发展性”
    (四) 语言规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五) 语言规范的“通用性”与“领域性”
    (六) 语言规范的“区域性”与“全球性”
三、 结语

(7)国家语言政策视野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网络语言失范的共性表现
    (一)汉字使用问题
    (二)词语使用问题
    (三)语法问题
    (四)标点符号使用问题
    (五)语用问题
国家语言政策在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上的缺失
    1.网络语言规范化的政策力缺失
    2.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实践力缺失
    3.网络语言规范化的绩效力缺失
网络语言规范化的语言政策建设
    1.显性政策制定
    2.宣传、监管机制建设
    3.隐性共识达成

(8)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问题
        一、选题依据及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资源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静态描写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界定和提取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界定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提取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分类
        一、分类标准及依据
        二、类别描述及示例
    第三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特点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类别分布特点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长特点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结构特点
        四、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成词特点
        五、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义特点
第三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机制探索
        一、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二、模因论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三、社会文化角度看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生成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与一般词语的对比差异分析
        一、词长角度
        二、成词角度
        三、使用频率角度
        四、生命力角度
        五、社会文化角度
第四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语用和影响分析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语用分析
        一、语用特征分析
        二、语用原则分析
        三、语用变化分析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影响分析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对华文教育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五章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价值和规范
    第一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价值
        一、日常使用
        二、学术研究
    第二节 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一、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规范化原则
        二、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规范化手段
        三、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的词典收录与编撰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透过词汇增减了解词汇发展变化
        (二)透过词汇增减了解社会动态
        (三)透过词汇增减探析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1978-2002 年《现汉》研究现状
        (二)《现汉》(第5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三)《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四)《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五)《现汉》新增词语存在的不足
        (六)研究建议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新词语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计量统计
    第一节 新增词语统计概述
    第二节 增减词语数量统计分析
    第三节 增减词语词长统计分析
        一、单音节新增词语
        二、双音节新增词语
        三、三音节新增词语
        四、四音节新增词语
        五、多音节新增词语
    第四节 增减词语词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新增词语词义类聚统计分析
        一、政治类
        二、经济类
        三、生活类
        四、网络
        五、方言词
        六、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构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类型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特点
        一、双音化
        二、简缩化
        三、模因化
第三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理据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
        一、语音造词
        二、修辞造词
第四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相关问题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增收原则
        一、明确性原则
        二、必要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规范化问题
        一、规范观
        二、收词面
    第三节 《现汉》新增词语收录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
    第四节 《现汉》再版新增词语收编建议
        一、慎收生僻字
        二、减收异形词
        三、谨收旧有词
        四、增收高频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
附录二:《现汉》(第7版)删减词语
附录三:《现汉》(第7版)新增西文字母词
附录四:《现汉》(第7版)删减西文字母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分类
        1.2.1 语言规划的界定
        1.2.2 语言规划的类型
        1.2.3 本体规划及其地位
    1.3 研究材料与思路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理论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2.1 语言规划国际研究
        2.1.1 早期
        2.1.2 质疑期
        2.1.3 复兴期
    2.2 语言规划国内研究
        2.2.1 国内研究中的概念说明
        2.2.2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前
        2.2.3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后
    2.3 本体规划研究
        2.3.1 国际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
    3.1 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组成因素
        3.1.1 语言规划系统的构成
        3.1.2 语言实践
        3.1.3 语言意识
        3.1.4 语言规划(语言管理)
    3.2 语言意识与语言规划
        3.2.1 语言意识影响语言规划的路径
        3.2.2 语言规划观
    3.3 语言规划观的类型
        3.3.1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规划
        3.3.2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相关因素的规划
        3.3.3 语言规划观的其他视角
    3.4 语言舆情与语言规划
        3.4.1 什么是语言舆情
        3.4.2 语言舆情的分类
        3.4.3 语言舆情是语言规划的实践基础
        3.4.4 语言舆情是对语言规划的反馈和评估
第四章 语言规范化建设阶段(1949-1985)的本体规划
    4.1 语言本体规范初建时期(1949-1965)
        4.1.1 语言舆情分析
        4.1.2 主要的政策规划
        4.1.3 主要的培育规划
    4.2 语言本体规范停建时期(1966-1976)
        4.2.1 语言舆情分析
        4.2.2 本体规划进程
    4.3 语言本体规范重建时期(1977-1985)
        4.3.1 语言舆情分析
        4.3.2 本体规划内容
        4.3.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第五章 语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1986-2005)的本体规划
    5.1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前期
        5.1.1 语言舆情分析
        5.1.2 本体规划的内容
        5.1.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5.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后期
        5.2.1 语言舆情分析
        5.2.2 本体规划的内容
        5.2.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第六章 柔性语言规范建设阶段(2006-)的本体规划
    6.1 语言舆情分析
        6.1.1 宏观舆情
        6.1.2 中观和微观舆情
    6.2 本体规划的内容
        6.2.1 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6.2.2 领域语言规范化
        6.2.3 培育规划
    6.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6.3.1 主要活动、事件
        6.3.2 特点分析
第七章 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的变化与趋势
    7.1 语言规划观的嬗变
        7.1.1 “语言问题规划观”主导
        7.1.2 语言规划的第一次转向:从“问题观”到“资源观”
        7.1.3 语言规划的第二次转向:从“资源观”到“服务观”
        7.1.4 本体规划的理论创新及其与“服务观”
    7.2 本体规划内容发展趋势
        7.2.1 政策规划
        7.2.2 语言培育规划
第八章 本体规划调查及当代本体规划的缺弊
    8.1 本体规划调查
        8.1.1 调查范围和方法
        8.1.2 调查问卷的构成
        8.1.3 被调查对象信息
        8.1.4 调查数据与分析
    8.2 当代本体规划的缺环与问题
        8.2.1 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
        8.2.2 本体规划内容的失衡
        8.2.3 本体规划施行效果不足
第九章 自媒体背景下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
    9.1 自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特征
        9.1.1 自媒体语境的形成
        9.1.2 当代公共话语的主要特征
    9.2 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
        9.2.1 确立母语规划观
        9.2.2 进一步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
    9.3 优化本体规划系统
        9.3.1 遵循科学的本体规划原则
        9.3.2 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
        9.3.3 提高本体规划效应
第十章 结语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政策规划·语言信息化规范、标准
附录二 本体规划调查问卷[卷一/卷二]
致谢

四、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D]. 张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苏培成语言规范化思想研究[D]. 王莉.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3]面向在线问诊文本的实体识别和规范化研究[D]. 王巧玲.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论网络语言分析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 王松. 品位·经典, 2021(03)
  • [5]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研究[J]. 江逸.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06)
  • [6]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J]. 李宇明,王敏. 辞书研究, 2020(05)
  • [7]国家语言政策视野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J]. 张颖炜. 学海, 2020(05)
  • [8]当代非本义网络流行词(语)研究[D]. 郭祥. 华侨大学, 2020(01)
  • [9]《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D]. 吴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D]. 李海英. 南京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网络语言规范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