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开展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

东南大学开展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

一、东南大学开展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丁紫钺[1](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同时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在不断深化。本文研究在这一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高等教育教育形式、课程建设与规划、课堂教学形式、师生关系、班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探讨人工智能从国家战略规划走向高等教育实践的过程;寻求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改革路径。本文运用引文空间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已有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选取在宁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相对领先的高校(筛选标准: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现场观察、文献收集整理等方法,研究这些学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高校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调研发现,高校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表现为人才培养领域更加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但即使是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先进场域,教育管理手段仍然存在碎片化、缺少有机联系的问题,即使是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高校课堂,仍然存在教育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千人一面的现象。本文对未来人工智能可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改变焦点做出研判:新型的师生关系、突破学校围墙,班级边界的组织形式、新型的启发式课程与个性化课堂、有机联系的学校管理等等。未来改革方向主要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常态管理智能化,班级以混班制和智慧教室为主;数字课堂中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加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启用人工智能教师或助教;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定制专属课程,利用人工智能发现学习盲点与薄弱点进行专项强化;课程体系走向定制化与个性化,研发和使用各种形态的智慧云课堂。

张琳[2](2020)在《基于远程开放式测控教学实验平台的智能综合考评系统研发》文中认为针对流量/液位测控实验装置普遍存在占地大,造价高,难以满足高校“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需求的现状,本文以东南大学流量/液位测控实验教学装置为基础,研发远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与智能考评系统,学生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WEB网页遥控装置自主进行实验,系统平台对实验装置智能调度、对学生实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并对实验过程操作、实验数据获取、实验报告分析等环节进行智能综合考评,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提升远程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有效解决实验场地、时间受限条件下的实验教学难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阿里云的低延迟、高扩展性系统总体架构方案。构建基于现场流量/液位综合实验装置、远程在线实验综合服务系统以及智能考评子系统的完整远程实验教学平台。WEB前端了实现远程的实验遥控操作,系统后台实现了设备调度、实验过程管理与和智能综合评价等应用服务。其次,针对远程实验考评环节多、操作主观性大、无人值守等特点,为提升实验考核与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提出一套适用于测控教学实验中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多环节的智能多因素自主考核与评价方法,包括基于异步级联多任务LSTM算法的实验操作评价模型,基于Ransac算法的实验数据评价方法,基于BERT模型文本语义分析技术的实验报告评价方法,及基于多因素主观赋权法的总体考评模型。最后,基于B/S架构及RMVC设计模式研发了远程实验智能考评系统平台软件,包括数据库设计、服务端及客户端系统的软件设计。其中,服务端设计中包括基于socket.io的数据实时通信模块的研发,完成设备监控与调度、在线实验、实验考评与综合服务等功能子系统的逻辑设计。基于My SQL完成了合理、可扩展的数据存储方案设计。客户端系统采用Express框架、模块引擎EJS、以及第三方npm核心模块等技术研发,通过WEB网页实现远程实验预约、在线实验、智能考评等功能,为远程实验与智能考评提供平台化服务。本论文研发的远程流量/液位测控教学实验平台智能考评系统已于2019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经过一个完整学期的运行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为学院近150名学生提供了远程流量/液位测控实验教学服务,在平台上共开展了多项设计型及综合性实验,新颖的实验方式和考评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取得显着的教学效果。

李雪珠[3](2020)在《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重症专科护士(ICU CNS,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核心能力现状;了解ICU医护人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NS,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构建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利用钟丽萍等编制的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对在江苏省专科护士培养基地的386名重症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和分析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形成衔接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框架。2.在前期现状调查和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江苏省三家医院的95名ICU专科护士、40名ICU医生、55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了解不同对象对衔接培养的期望和需求,形成衔接培养初步方案的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考核评价方式等框架要素。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并同时参考现行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和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咨询问卷。应用Delphi法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确定衔接培养方案。结果:1.研究显示江苏省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和工作现状:目前重症专科护士在工作岗位承担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管理等多种角色,但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临床实践能力最强,科研能力最弱,ICU相关专科知识不足。2.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重症专科护士培养、MNS教育等内容不太了解,认为ICU专科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是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的最大优势,教育系统化、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是MNS教育的最大优势。衔接培养是将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融合,以期系统地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实现与国外培养模式的接轨等;在制定衔接培养方案时需要突破培养模式、招生及报考条件、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学位/资格证授予标准等方面的障碍。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5%;专家个人权威系数0.73~1.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5;第一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条目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0.214、0.045~0.195、0.034~0.569、0.072~0.181,第二轮四个维度变异系数分别为0.056~0.180、0.046~0.180、0.033~0.195、0.076~0.186;两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05~0.233、0.154~0.200(P<0.001),理论课程设置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6~0.292、0.209~0.248(P<0.001),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79~0.352(P<0.001)、0.108~0.266(P<0.001);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组成,培养目标包含职业价值观、重症医学专业理论知识、重症护理专科实践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8个一级条目,40个二级条目。理论课程分为重症护理专科课程、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生专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包含23门课程。临床实践方案包含实践目标11个条目、实践内容14个条目、临床轮转安排3个条目、临床带教老师资质6个条目。考核评价方式包含毕业课题类型为重症护理临床课题、理论考核方式3个条目、临床实践考核方式5个条目。结论:1.重症专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总体在中上等,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高,最低的是科研能力得分,其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能力、管理/领导能力、顾问/咨询能力。2.ICU护士、ICU医生、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持积极态度,认为具有可行性。3.构建的衔接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临床实践方案、理论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四部分内容,凸显了重症护理的专科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宋琴琴[4](2019)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及新兴在线学习方式MOOC的出现,为高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契机,各大高校纷纷加入到了MOOC建设中,但公共艺术教育由于其自身课程的特殊性等原因MOOC建设起步较晚,课程数量较少,针对性的研究更少。而学习者是知识的获取者,学习体验是否满意将直接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为此,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满意度,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升MOOC学习者满意度,有利于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本研究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MOOC学习者满意度”为目标领域,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参考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了研究理论模型,利用SPSS和AMOS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满意度进行探索与研究,验证了学习者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实际调研和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依据研究结果得出:(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大部分为本科在校生,专业类别分布均匀,且学习动机多为提升艺术素养、提升审美水平及个人兴趣。同时,大部分学习者对教学形式、学习决策、平台模块、教师综合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整个学习体验效果表示“满意”。(2)对学习者满意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强弱程度分别为感知质量、感知形象、感知价值、感知娱乐,而学习者期望不能对学习者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感知质量对学习者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另外,感知交互对学习者满意度没有显着正向影响,学习者满意度对学习者抱怨和继续学习意愿都有有显着正向影响,感知娱乐对继续学习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学习者抱怨对继续学习意愿有正向显着影响,学习者期望对感知价值和学习者满意度都没有显着正向影响。(3)针对模型验证结果,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相应提出了优化学习者对课程总体质量的感知;提升学习者对课程总体形象的感知;增加学习者对课程价值的感知;注重学习者对课程愉悦性的感知;促进学习者期望的提升;解决学习者抱怨,促进继续学习意愿的建议。期望本研究能为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张艳超[5](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宋雪梅[6](2019)在《高校异地创办研究院的案例研究 ——基于苏州地区的调查》文中提出高校异地研究院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的合作交流平台,以输出高质量人才、促进政产学研合作为重要内容,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优质的高校智库资源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筑巢引凤”,越来越多的一流高校走出去,开始在校本部以外的地理空间创办研究院(简称“异地研究院”)。本文以一流高校创办的异地研究院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当前高校异地研究院的建设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问卷研究法开展研究工作。在整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体考察我国高校异地研究院的历史沿革、内涵发展、管理机制以及建设价值。通过案例研究法、访谈研究法探讨苏州地区高校异地研究院的整体分布、发展定位以及政产学研合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异地研究院人才培养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当前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研究分析,本文得到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一流大学与地方政府创办异地研究院是促进高校职能有效发挥的创新性实践;(2)异地研究院通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研究、政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与地方发展同向而行;(3)异地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受到不同因素制约。据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异地研究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王岩[7](2019)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专业技术人员是国家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但是随着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服务不充分的问题日趋明显。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为信息快速传播奠定基础,促使知识快速更新,逐渐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慕课(MOOC)课程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程蓬勃发展,继续教育也从原来的“线下”发展为“线上+线下”。党的“十九大”作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大决定,因此,如何加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总结归纳国内外继续教育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分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采用“网络在线调查”的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开展现状调查,并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发展的因素。第二,将新公共服务理论应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领域,提出转变政府角色并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公共利益和转变专业技术人员理念等五大改进方向。第三,梳理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构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公共服务理论模型,确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应聚焦资源、信息化、学习成果、质量和理念五个方面需求,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模型编制需求调查问卷,以江苏、广东、河南等地专业技术人员为调查对象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5份。第四,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较为系统地从资源、信息化、学习成果、质量和理念等方面分析目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最终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出发,提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技术手段创新、监管评估创新和强化制度衔接等改进对策及创新路径。

娜斯佳[8](2019)在《视频会议在俄罗斯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以成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提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且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远程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国家需要对各类中小学校、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各个级别的教育机构进行审查。俄罗斯的远程教育之所以逐渐发展和普及起来,是由于广阔的国土面积和许多地区离教育中心较远等原因。目前有几十个俄罗斯教育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远程教育技术。远程学习于90年代初在俄罗斯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在欧洲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俄罗斯的远程教育系统也逐渐丰富起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严格节能的必要性,以及及时获得信息的客观需求,使得教学过程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形式。在最近的发展过程中中,逐渐引入视屏会议领域的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和看到讲座,师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师生通过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可以进行实时地交流,仿佛置身于同一教室。这在学习外语时是最为重要的,并为学习的语言环境创造了机会。该视频会议在对俄汉语的教学方法中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和广阔的前景。现阶段远程教育在对俄汉语教学的运用中研究最少和最需要发展的是对俄汉语的成语教学这一块。成语始终贯穿于俄罗斯中高级学生的课本当中,在词汇教学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成语本身内容与结构的复杂性,成语教学方法的不完善,成语学习的方法不恰当,都可能导致学生成语这方面的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其中习得偏误尤为突出。因此,成语教学将成为对俄汉语教学中需要发展和研究的一大重难点。在远程汉语教学中,汉语成语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教学法方法以及教材需要不断完善,编写实用的汉语成语大纲和远程课程等的问题仍需得到进一步的解决。随着远程教育在对俄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笔者将对视频远程会议教学方法在对俄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发展、前景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视频会议教学系统的概念,历史发展,运用在远程教育和外语远程教育中的经验,视频会议教学的优缺点,视频会议教学与传统远程教学的区别,视频会议教学法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以及对视频会议教学的主要要求。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笔者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目前俄罗斯学生在远程汉语成语教学中使用的方式,分析这些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在远程教学中俄罗斯学生掌握汉语成语时所面临的难点,并总结在远程对俄汉语成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三章描述了笔者对俄罗斯学生在远程汉语成语课程中运用视频会议教学法进行试验的结果,俄罗斯远程汉语教学对视频会议教学法的主要要求,试验的主要步骤和利用视频进行成语教学的分析、方案设计和未来发展的策略。

王岚[9](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李铁绳[10](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二、东南大学开展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南大学开展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历史缘起与现实所需:“智能”成为新时代特征
        1.1.2 政策支持与国家计划:“智能教育”影响凸显
        1.1.3 时代呼唤与机械革命:“智慧学习”诞生与变革
    1.2 研究综述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变革缘起
    2.1 “人工智能+教育”构想
        2.1.1 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简述
        2.1.2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
    2.2 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理论基础
        2.2.1 数据科学理论
        2.2.2 教育变革理论
        2.2.3 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2.3 “智慧教育”形成过程解读
第三章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3.1 研究设计陈述
        3.1.1 研究背景交代
        3.1.2 研究方法说明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智能教学设备
        3.2.2 智慧教育产品
        3.2.3 利用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的期望
    3.3 研究讨论思辨
        3.3.1 归因分析
        3.3.2 效度与伦理
第四章 人工智能促进高等教育变革
    4.1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的基本组织变革:学校与班级
        4.1.1 未来学校的基本特点之变
        4.1.2 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之变
        4.1.3 未来学校的教育环境之变
        4.1.4 未来学校的常态管理之变
        4.1.5 未来班级的结构要素之变
        4.1.6 未来班级的形态模式之变
    4.2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的基本角色变革:教师与学生
        4.2.1 智能时代的教师类型之变
        4.2.2 智能时代的教师发展之变
        4.2.3 智能时代的教师素养之变
        4.2.4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之变
        4.2.5 智能时代的学生思维之变
        4.2.6 智能时代的学生能力之变
        4.2.7 智能时代的学生素质之变
        4.2.8 智能时代的学习模式之变
    4.3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的基本活动变革:课程与课堂
        4.3.1 人工智能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
        4.3.2 智能时代对课程体系的新要求
        4.3.3 人工智能促进课堂教学空间组合自由化
        4.3.4 智慧云课堂的实践前景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远程开放式测控教学实验平台的智能综合考评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考评方法
        1.2.2 基于LSTM的序列数据处理
        1.2.3 考评体系与信息化平台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2.2 测控教学考评体系架构设计
    2.3 系统技术路线分析
        2.3.1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2.3.2 考评算法模型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STM的实验操作考评算法研究
    3.1 实验操作数据的特点与分析
    3.2 LSTM模型结构与原理
    3.3 改进的异步级联多任务LSTM算法
        3.3.1 考评任务分解
        3.3.2 改进的LSTM算法结构与训练策略
        3.3.3 损失函数的选择
    3.4 实验环境配置与超参数设定
    3.5 改进算法的实验评估
        3.5.1 模型训练与测试结果
        3.5.2 对比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数据与报告考评算法研究
    4.1 基于Ransac的实验数据考评算法研究
        4.1.1 实验采集数据的特点与分析
        4.1.2 基于Ransac算法的标准数据曲线拟合
        4.1.3 数据考评方法设计与实现
    4.2 基于BERT模型的实验报告考评算法研究
        4.2.1 实验报告数据的特点与分析
        4.2.2 BERT模型结构与优点
        4.2.3 报告考评算法模型的搭建与训练
        4.2.4 考评模型的实验评估
    4.3 多因素考评方法与权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控教学实验智能考评系统设计与开发
    5.1 软件架构设计
        5.1.1 软件整体架构
        5.1.2 Node.js模块机制
    5.2 数据库设计
        5.2.1 数据库连接池技术
        5.2.2 数据库E-R图与数据表设计
    5.3 系统服务端设计与开发
        5.3.1 设备监控与调度子系统设计
        5.3.2 在线实验子系统设计
        5.3.3 综合服务子系统设计
        5.3.4 静态资源服务设计
    5.4 系统客户端设计
        5.4.1 客户端整体架构
        5.4.2 关键技术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联调与运行情况
    6.1 系统部署
        6.1.1 硬件平台搭建
        6.1.2 软件平台部署
    6.2 系统联调与问题解决
    6.3 系统运行情况
        6.3.1 在线实验
        6.3.2 智能考评
        6.3.3 综合服务
        6.3.4 系统运行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

(3)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五、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 利益相关群体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二、研究结果
    三、衔接培养方案的确定
    四、讨论
第四章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创新性
    三、局限性
    四、未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综述 专科护士培养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作者简介
致谢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1 关于学习者满意度的研究
        2.1.2 关于MOOC学习者满意度的研究
        2.1.3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研究现状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MOOC
        2.2.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
        2.2.3 顾客满意度
        2.2.4 学习者满意度
    2.3 本研究理论基础
        2.3.1 需求层次理论
        2.3.2 用户体验理论
        2.3.3 期望确认理论
        2.3.4 感知娱乐理论
        2.3.5 建构主义理论
    2.4 顾客满意度模型
        2.4.1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
        2.4.2 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CSI)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样本来源
        3.1.1 调研平台
        3.1.2 调研课程
    3.2 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素文献回顾分析
    3.3 模型构建与研究变量说明
        3.3.1 模型构建
        3.3.2 研究变量说明
    3.4 潜在变量测量指标
    3.5 研究假设的提出
    3.6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6.1 问卷设计
        3.6.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6.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四章 数据统计分析
    4.1 问卷的前测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2 正式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4.2.1 学习者基本情况分析
        4.2.2 学习动机分析
        4.2.3 学习者满意度分析
    4.3 正式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4.4.1 模型识别
        4.4.2 模型估计
        4.4.3 模型修正
        4.4.4 研究假设检验与模型路径分析
        4.4.5 修正后的模型检验情况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建设存在地位不够重视、师资分布不均和课程数量小的问题
        5.1.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拥有“满意”的学习体验
        5.1.3 感知质量、形象、价值、娱乐和学习者期望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者满意度
    5.2 关于有效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建设水平的建议
    5.3 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满意度的对策
        5.3.1 优化学习者对课程总体质量的感知
        5.3.2 提升学习者对课程总体形象的感知
        5.3.3 增强学习者对课程价值的感知
        5.3.4 注重学习者对课程总体愉悦性的感知
        5.3.5 促进学习者期望的提升
        5.3.6 解决学习者抱怨,促进继续学习意愿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3 本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校异地创办研究院的案例研究 ——基于苏州地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异地办学
        2.1.2 研究院
        2.1.3 科教创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三螺旋理论
        2.2.3 区域创新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校异地研究院建设的总体考察
    3.1 高校异地研究院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初创期(20 世纪90 年代—21 世纪初期)
        3.1.2 发展期(21 世纪初期—21 世纪10 年代)
        3.1.3 深化期(21 世纪10 年代—至今)
    3.2 高校异地研究院的发展定位
        3.2.1 立足地方政府的现实需求
        3.2.2 服务校本部的发展规划
    3.3 高校异地研究院的内涵发展
        3.3.1 人才培养
        3.3.2 科学研究
        3.3.3 政产学研合作
    3.4 高校异地研究院的管理机制
        3.4.1 成立条件
        3.4.2 管理方式
        3.4.3 组织结构
        3.4.4 评估考核
    3.5 高校异地研究院建设的价值分析
        3.5.1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有效探索
        3.5.2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3.5.3 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3.5.4 企业寻求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3.5.5 高校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路径
第四章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异地研究院建设的调查研究
    4.1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及异地研究院的案例选取
        4.1.1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简介
        4.1.2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分布情况
        4.1.3 高校异地研究院的案例选取
    4.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
        4.2.1 发展定位
        4.2.2 人才培养
        4.2.3 科学研究
    4.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4.3.1 发展定位
        4.3.2 人才培养
        4.3.3 科学研究
        4.3.4 政产学研合作
    4.4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4.4.1 发展定位
        4.4.2 人才培养
        4.4.3 科学研究
        4.4.4 政产学研合作
    4.5 苏州异地研究院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
        4.5.1 研究设计
        4.5.2 调查分析与研究发现
        4.5.3 调查总结
第五章 苏州地区异地研究院发展的问题总结与归因分析
    5.1 苏州地区异地研究院发展的问题总结
        5.1.1 建设定位模糊,缺乏明确发展规划
        5.1.2 招生权力受限,难以支撑学科建设
        5.1.3 人才引进困难,影响学术延续性
        5.1.4 运营资金有限,制约可持续性发展
        5.1.5 合作力度不够,产学研发展动力有限
        5.1.6 中介服务机制不完善,效用发挥不明显
    5.2 高校异地研究院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5.2.1 地方政府管理服务或存在职能缺位
        5.2.2 高校异地研究院自身发展机制尚不成熟
        5.2.3 研究院依托高校管理权限相对集中
第六章 高校异地研究院运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地方政府的角度
        6.1.1 明确功能定位,提供配套支持与发展政策
        6.1.2 厘清责任分工,加强协同管理与监督力度
        6.1.3 加快人才引进,助力人才集聚与创新发展
        6.1.4 发展多元投资,实现创新管理与共建共享
        6.1.5 完善评估考核,促进规范运行与内涵式发展
        6.1.6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合作发展新机制
    6.2 高校异地研究院的角度
        6.2.1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创设优势学科
        6.2.2 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6.2.3 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
        6.2.4 调整职称评定方式,转变高校教师科研视角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继续教育公共管理”
        (二)“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和知识更新工程情况
        一、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历程
        二、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情况
    第二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一、服务体系建设
        二、服务资源建设
        三、服务信息化
        四、服务理念
    第三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匮乏问题
        二、资源共享问题
        三、平台共建问题
        四、成果共通问题
第二章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新公共服务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一、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二、追求公共利益
        三、服务而不是掌舵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专技人员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一、政府要转变角色并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二、政府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政府要促进继续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
        四、政府要提升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公共利益
        五、专技人员要转变理念并主动反映利益诉求
    第三节 具有新公共服务理论特征的公共服务案例
        一、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国家平台
        二、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三、中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四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新公共服务理论模型
        一、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的特征
        二、构建继续教育新公共服务理论模型
第三章 专技人员对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调查
    第一节 继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编制思路
        二、参考依据和调查重点
        三、调查问卷题项选取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继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相关内容重要性调查分析
        二、继续教育公共服务认知调查分析
        三、继续教育服务提供者能力调查分析
        四、继续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调查分析
        五、社会化施教机构资源支撑调查分析
        六、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监管评估调查分析
第四章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的改进与创新
    第一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一、政府角色转换与社会资源引导
        二、高校定位调整与教育服务资源建设
        三、以社会为主体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服务
        四、以知识更新工程推动公共服务创新
    第二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技术手段创新
        一、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二、充分依托在线教育提升继续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用
    第三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监管评估创新
        一、继续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二、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监测、评估与反馈
        三、社会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作用
    第四节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
        一、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
        二、继续教育与职务晋升制度的衔接
        三、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制度的衔接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8)视频会议在俄罗斯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以成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视频会议教学综述
    第一节 视频会议远程教学法的意义
    第二节 视频会议教学法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
    第三节 对视频会议教学法的主要要求
第二章 俄罗斯远程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目前俄罗斯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成语教学所用的教学方式
    第二节 俄罗斯学生在远程教学中掌握汉语成语时面对的难点
    第三节 远程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第三章 在俄罗斯汉语教学中利用视频会议进行成语教学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俄罗斯远程汉语教学中对视频会议教学法的主要要求
    第二节 利用视频会议进行汉语成语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俄罗斯远程汉语教学中利用视频会议进行成语教学的方案设计
    第四节 对利用视频会议进行汉语成语教学的方案的实施的监察和评价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服务
        二、服务业
        三、现代服务业
        四、高技能人才
        五、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东南大学开展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研究[D]. 丁紫钺.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远程开放式测控教学实验平台的智能综合考评系统研发[D]. 张琳. 东南大学, 2020(01)
  • [3]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D]. 李雪珠. 东南大学, 2020(01)
  •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满意度研究[D]. 宋琴琴.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高校异地创办研究院的案例研究 ——基于苏州地区的调查[D]. 宋雪梅. 东南大学, 2019(06)
  • [7]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对策研究[D]. 王岩. 东南大学, 2019(05)
  • [8]视频会议在俄罗斯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以成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D]. 娜斯佳. 东南大学, 2019(06)
  • [9]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东南大学开展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