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上银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网上银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网络银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阳[1](2021)在《时间银行嵌入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以杨屯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志愿者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获得的公益时可以存入时间银行,未来为自己或者亲人兑换所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成本,弥补服务人员短缺的现状,有效推动养老服务建设。目前,高唐县杨屯乡并没有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建设,就目前严峻的养老形式,利用劳动换取日后的服务更符合相对落后贫穷的农村地区的养老需求,本研究通过调查杨屯乡老年人参与该模式的意愿并分析影响其参与意愿的因素,为提高参与意愿,进一步推动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模式在杨屯乡甚至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首先说明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关于互助养老、时间银行的观点;其次对文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简要阐述,再次说明时间银行嵌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最后根据高唐县杨屯乡的实地调研数据,展开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了交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刚性的养老需求下,杨屯乡老年人参与该模式的意愿较高但存在疑虑,其参与意愿受个人基本情况、经济及身体状况、养老现状等五个大方面因素影响,具体包括了解程度、当前养老状况的满意度、时间银行建设地点等13个因素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统计检验值最显着的变量有三个,受教育程度、了解程度、资金来源;统计检验值相对显着的变量有养老状况满意度、服务建设地点等;统计检验值较为显着的有健康状况自评、居住方式、服务时间等六个变量;根据具体因素的影响来提升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意愿,第二,合理规划运行标准与内容,例如就近选址、基于服务评价、服务内容强度进行服务报价;第三,建立一系列的保障设施工程,维护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包括强调政府责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设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信息网络系统;第一,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老年人了解。

许嘉禾[2](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黎静[3](2021)在《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移动金融支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主流的支付方式。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的出现让大众逐渐摆脱传统支付模式的限制,传统银行的支付市场份额被极大地压缩,各大银行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相继开发了移动应用版的手机银行。手机银行也因其便捷性和高效性而深受客户青睐。手机银行是指下载并安装于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让使用者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对银行账户进行操作,作为应用软件的出版方,也能够通过软件为使用者提供更个性化、更便捷的金融服务。随着5G时代的到来,手机银行业务功能将不断更新与完善,更好地实现了客户与银行的对接,为客户办理相关的银行业务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大力推广手机银行这一重要举措在当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理论和现有文献,阐述了C银行手机银行发展历程,并对C银行手机银行的营销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C银行手机银行客户使用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利用PEST分析工具和SWOT分析工具,分析C银行手机银行的营销内外环境以及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从而识别其发展的机遇,为优化其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最后运用7PS营销组合理论对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从产品、价格、渠道、人员、促销、有形展示以及过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为优化方案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来实现提高手机银行开通率和活跃度,并促进该行手机银行增值业务销量提升。本研究有利于C银行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周边银行的竞争挑战。尽管C银行在手机银行的营销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与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其他银行的发展速度相比,C银行消费者满意度较低、用户体验感较差、营销模式单一、因此对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提升该行的行业竞争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洁皓[4](2021)在《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所谓网络舆情危机即涉银行危机事件发生后,大众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针对该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相关应对措施等问题所产生的反映主体意见或者态度的信息总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不仅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载体,也让危机事件的影响超出了传统危机管理的控制范围。由网络舆情引起或者推动的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网络舆情正成为各银行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为我国银行业的危机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在面对行业的复杂环境之余,多家银行往往忽视了网络舆情问题的严重性,而更多采用消极预防与被动应对,慌乱中的应对可能会由于其不足导致企业形象受损,也由此体现出银行针对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银行是一家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通过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银行业及B银行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在B银行的其相应管理中存在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危机预测预警能力不足、危机处理应变能力较差和形象修复机制落后的问题。紧扣这些问题,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专家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从指标体系的概念描述及合理性论证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论证两方面,对B银行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分析研究,也为行业其他机构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方案设计中提供了有效参照。首先本文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危机管理相关研究,初步梳理出研究的基础依据;接着选取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而论述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进一步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权重赋值,完善了指标评价体系;最后,通过论证并将评价体系应用于B银行2019年7月的网传监管事件中,通过对该案例中各个指标的科学性计算,得出了评价体系在对B银行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是可行的,验证了本文构建评价体系具有客观、全面、可操作性的实际价值。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本文向B银行提出了包括建立常态化正面信息发布机制、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团队建设、优化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应对机制三个方面的策略性措施和建议。并提出了在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做好完善危机预警机制、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做好事后形象修复等解决思路,使得B银行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方面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日后的危机应对中,通过优化改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意识,为行业其他机构持续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与影响力提供了一套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有益思路与参考参照。

刘振宇[5](2021)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探析 ——以90后为例》文中指出本文的核心观点即:未来在日益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尤其是研究和适应以90后为主体的未来五至十年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客群,通过内部改革,推动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下沉,抢占新生代客群,扩大客群对象,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本文除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简介外,从以下几方面层层递进展开:第三章对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作了深入分析。在分别分析了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得出: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于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在内部环境却呈现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同时对本文探讨的商业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市场三大参与主体之一,其与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系统论述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状况以及服务下沉的必要性。本章在分析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内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服务下沉,深入分析研判90后这一重要的长尾客群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竞争主体相比,商业银行对90后群体的了解程度、提供消费金融产品对90后的适用程度一定程度上都弱于其他主体。笔者通过两个假说,用计量分析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这个结论。为解决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对90后群体不够有效这一痛点,笔者在第五章用问卷调查法对90后群体调查分析并形成行为画像,有针对性的提出商业银行针对90后群体的审批困境。第六章则结合第五章,以90后客群为例,提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对策:一是精准定位需求,关注有效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健全90后群体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强化风险管理研究和风控策略优化;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机制建设。本文总的认为,消费金融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而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各参与主体不得不重视的群体,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要供给方之一,应主动创新,根据90后客群特点适时调整创新,推动服务下沉,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黎彦昆[6](2021)在《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大数据、生物识别、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全面应用和推广,业务银行业务流程越发智能化和信息化,并表现出平台化的用户流量特点。与此同时,伴随银保监会和市场化利率对银行的监管越来越严,需要革新银行零售业务。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银行零售业务面对挑战,也同样面对机遇,实行营销转型发展成为所有银行的共同认知,但怎样转型、如何发展已经演变为不同银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伴随银行间的有效竞争,零售行业开始从此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阶段的买方市场。不同银行如何通过高效科学的营销对策,在巨大的市场发展环境中拓展业务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现如今已经演变为所有银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问题。新余NY银行为发展为全国类型的股份制大型银行基层组织,目前在零售业务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该银行当作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探讨研究该银行零售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与其相对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本文首先利用分析了该机构的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再利用波特五力、PEST模型研究该组织的微观和宏观环境;并融合市场营销理论和相关数据分析获得该银行当前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以上问题重点涵盖了:产品同质化、定价缺乏敏感、线上渠道利用率不高、促销方式过于传统等等。最后,基于4Ps营销理论,并融合NY银行的真实现状,制定符合其发展的完善的营销对策。对这一营销策略而言,其涵盖了:价格策略,直接将价格机制传输到目标群体前规避无效用户对资源的挤占;产品策略,附加价值和核心价值的叠加;促销策略,不落地的网点用户体系,构建一对一的营销模式;渠道策略,优化设计网点,并且拓展新媒体营销渠道;有形展示,运用具化产品的方式让用户了解;最后配套相关保障机制,保障策略全部落地和实施。本文运用多维研究新余NY银行,通过大量的分析了解到该分支机构在零售营销方面现存的问题,并在4PS理论中制定了有关的营销对策和方案,针对大型银行分支机构的营销策略有着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崔磊[7](2020)在《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科学技术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行业为了提高其市场的竞争力,已越来越依赖支撑业务的信息系统。正是由于这种依赖性以及灾难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与业务不中断,是当今金融界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如果银行业务系统存在很多灾难性、破坏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状况下,一旦灾难降临,将造成数据中心业务系统运行缓慢甚至中断。倘若发生中断后,长时间业务无法恢复,会直接影响到覆盖的所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对社会和金融系统秩序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和信任损失。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科技风险预警记录》中警告,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时间达到1小时,那么该银行的基本支付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1天,那么该事件将重大损害该银行的声誉和市场价值;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2至3天及以上,那么该银行乃至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会将受到直接的危害。因此,灾备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当灾难来临时,金融界尤其是银行应该如何面对?为保障银行业务连续性和安全性,各行已陆续开展了各项容灾体系备份恢复项目,意在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其中,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成为银行业广泛关注的重点。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和项目实施工程。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现实案例,阐述了建设灾备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解读金融行业灾备体系的概念、技术指标与灾备等级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建设灾备中心的建设模式、布局模式、物理要求和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2、针对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的网络架构、网络现状、流量路径、二级分行与社区银行的流量进行了调研、勘查,指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依据监管要求和B银行济南分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拟定了可靠、可用、安全、统一、标准开放、灵活可扩展、可管理、技术成熟先进的设计原则,确定采用部分利旧、部分新建相结合的建设原则。3、完成了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具体涵盖线路规划、设备部署与选型、路由选择和网络切换的实施,根据路由条目,作出以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路由协议为主导的协议部署,列出了相关设备配置脚本,并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说明,实现了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的路由策略,即迁移前后分行和总行的路由策略不变、路由选路不变、上下行流量不变、以及回程流量迁移前后无变化;实现了生产中心的远程灾备,提高了抵御灾难事件的能力。4、为检验B银行济南分行连接辖内分支机构网络的核心下联区及社区银行和业务区网络系统的冗余性及备用系统的稳定性,模拟各种障碍事故,规划了各种关于同城网络灾备中心发生意外的切换测试方案。为提高维护人员的实操能力,介绍了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系统的日常维护流程及简单故障排查操作。

兰清[8](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行业的变革,伴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飞速发展,个人客户消费行为模式与金融服务需求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市场参与者与银行同业不断向传统银行零售金融领域发起冲击与挑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重构了格局。另外,随着客户金融习惯的变化和金融科技创新技术更广泛范围的应用,客户现金需求降低,网点获客能力下降,柜面交易量锐减。特别是以BATJ为代表的新型金融科技公司,深耕产品定制、场景融合、数据分析、智能服务领域,彻底颠覆传统金融营销模式,造成银行客户流失、收益减少、社会影响力下降,种种迹象都表明,传统银行的各项业务正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虽然互联网金融向传统银行带来了挑战,但与之相伴的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优化、转型,特别是抓住国内家庭财富的增长带来的零售业务发展机遇,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之路,提升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各家银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A银行零售业务为例,基于营销视角对A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剖析,探讨了在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新型营销的思路与具体做法。本文分析了A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指出营销现状中存在的客户流失、盈利水平下降、客户体验感不佳等问题,结合互联网思维探索构建出从产品上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建设、强化大数据运用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强化客户体验突出差异化重点产品;从渠道上推进传统物理网点渠道升级完善、推进以手机银行为主力军的移动营销渠道打造、推进与三方平台的渠道跨界合作;从定价上实施客群差别定价、单个客户综合动态定价;从传播上加强精准营销和交叉营销、加强利用网络新媒体营销、加强内容营销引流;从客户服务上以关系营销带动持续服务、以互联网思维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多途径疏导员工压力以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从五个方面全方位进行营销策略优化,以确保A银行零售业务能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实现持续稳健的高质量发展。

郝菲[9](2020)在《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金融市场风起云涌。作为整个银行的利润中心,零售业务刺激银行业的增长作用也日益显着。基于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无论是在利润空间,还是在资源利用率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零售业务日益受到银行的重视。与此同时,面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竞争,零售业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在不断的升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保持自身强劲的竞争优势,国有银行需要重视零售业务并确立以零售业务为核心,围绕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渠道优化开展相关业务,建立健全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体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实践进行了客观分析。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与更新。在此背景下,基于引入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总结其发展特点,对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理论、7Ps营销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结合中国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实际情况,通过对客户和银行主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其在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在客户细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从产品和定价层面、渠道层面、人员和促销层面、过程和有形展示层面对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提出合理化方案,最后从金融科技保障、组织保障和风险保障三个方面,对其优化策略提出保障措施,能够帮助Q分行及时地把握市场机会,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对银行未来营销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Q分行零售业务的高效发展,为其营销理论提供借鉴价值,为其他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起到协助和参考的作用,同时为我国银行零售业务营销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以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为研究对象,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7Ps理论,树立金融科技助力零售业务营销策略转型升级的理念,形成有特色的市场营销新思路,并在Q分行发展的现阶段基础上,根据大型国有银行特征和背景,分层视角对其研究并提出营销策略优化改进方法,这是本文的创新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全面助力银行业零售业务营销策略转型升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滕飞[10](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二、我国网络银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网络银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时间银行嵌入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以杨屯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农村互助养老的研究
        二 关于时间银行的研究
        (一)关于时间银行的可行性研究
        (二)关于时间银行的问题研究
        (三)国外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居家互助养老与时间银行相关理论
    第一节 互助养老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 互助养老的界定
        二 互助养老的理论阐述
        (一)社会交换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二节 时间银行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 时间银行的界定
        二 共享经济理论
第三章 时间银行嵌入农村互助养老分析
    第一节 时间银行运行框架
        一 时间账户
        二 时间存单
        三 存时取时
    第二节 养老服务时间的计酬
    第三节 养老服务时间的继承与转让
        一 养老服务时间的继承
        二 养老服务时间的转让
    第四节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 多方效益最大化的驱动机制
        二 市场主导的多主体竞价机制
        三 规范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第五节 时间银行农村互助养老的5W2H分析
        一 5W2H分析的介绍
        二 运用5W2H进行分析
第四章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 概念模型的构建
        二 变量设置及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 研究对象
        二 调研地点选择
        三 研究流程
        四 调研实施
    第三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五章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现状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分析
        一 个人基本情况的描述
        二 经济及身体状况的描述
        三 基于养老状况的描述
        四 基于选址建设状况的描述
        五 基于设计服务运行状况的描述
    第二节 单因素交互分析
        一 个人基本状况与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二 经济及身体状况与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三 养老状况与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四 选址建设状况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五 设计服务运行状况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第三节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与思路
        二 模型的选择
    第四节 变量选择及预期作用方向
        一 变量选择
        二 预期作用方向
    第五节 回归模型分析
        一 个人基本状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二 经济及身体状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三 养老状况方面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四 选址建设状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五 设计服务运行方面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第六节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结论
        一 养老参与意愿高但存隐忧
        二 养老意愿受多因素影响
        三 时间银行养老认知度低
第六章 基于参与意愿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方案设计
    第一节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方案设计
        一 确定加入标准,就近选址协助参与
        二 依据服务内容强度报价
        三 基于服务评价进行绩效考核
        四 对互助养老参与者免费基本专业培训
        五 实时动态存储与兑换方式
    第二节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运行保障机制
        一 政府主导建设加强支持力度
        二 开拓资金渠道多主体共建
        三 多方合作应对突发风险
        四 高效网络系统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第三节 广泛宣传加强养老模式推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不足
    第二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意愿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基本概念
        1.3.1 营销策略
        1.3.2 手机银行
    1.4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
        2.1.1 7Ps服务营销组合
        2.1.2 理论分析工具
    2.2 文献回顾
        2.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C银行及C银行手机银行概况
        3.1.1 C银行概况
        3.1.2 C银行手机银行概况
    3.2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现状分析
        3.2.1 C银行手机银行App现状
        3.2.2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渠道现状
        3.2.3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人员现状
        3.2.4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过程现状
        3.2.5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促销现状
        3.2.6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展示现状
    3.3 C银行手机银行调研分析
        3.3.1 问卷研究设计
        3.3.2 问卷分析
    3.4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问题分析
        3.4.1 C银行手机银行App问题
        3.4.2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渠道问题
        3.4.3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促销问题
        3.4.4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人员问题
        3.4.5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过程问题
        3.4.6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展示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4.1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宏观环境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P)
        4.1.2 经济环境分析(E)
        4.1.3 社会环境分析(S)
        4.1.4 技术环境分析(T)
    4.2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4.2.1 品牌形象
        4.2.2 营销团队
        4.2.3 客户资源
    4.3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S)
        4.3.2 劣势分析(W)
        4.3.3 机会分析(O)
        4.3.4 威胁分析(T)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优化
    5.1 C银行手机银行App优化
        5.1.1 加大研发力度
        5.1.2 简化设计
        5.1.3 加强安全性
        5.1.4 丰富增值功能
    5.2 C支行手机银行营销价格优化
        5.2.1 免费和折扣价格
        5.2.2 差异化定价
        5.2.3 促销价格优化
    5.3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渠道优化
        5.3.1 渠道整合
        5.3.2 渠道创新
    5.4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促销优化
        5.4.1 新媒体促销
        5.4.2 联合促销
        5.4.3 节假日促销
    5.5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人员优化
        5.5.1 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5.5.2 强化业务能力培训
        5.5.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5.6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展示优化
        5.6.1 强化手机银行进社区
        5.6.2 设立场景支付体验区
    5.7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过程优化
        5.7.1 设计阶段,客户至上
        5.7.2 营销阶段,态度周到
        5.7.3 售后阶段,定期回访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优化方案保障机制
    6.1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6.1.1 加强手机银行终端运行安全技术保障
        6.1.2 加强客户安全教育
    6.2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6.2.1 构建专业化的营销团队
        6.2.2 加强员工培训
        6.2.3 完善员工考核制度
    6.3 健全服务机制
        6.3.1 建立岗位人员服务制度及规范
        6.3.2 建立服务定期反馈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C 银行手机银行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4)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
        (二)企业危机管理
        (三)银行风险评价与管理
        (四)研究评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
        (二)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
        (三)网络舆情危机的载体与传播途径
    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危机管理能力研究
        (二)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三、评价研究的方法
        (一)标杆企业选取法
        (二)层次分析法及其变型
        (三)模糊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算法
        (四)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方法的分析与选择
第三章 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银行业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
        (一)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银行业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
        (三)我国银行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特点
    二、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
        (一)B银行发展现状
        (二)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
    三、以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为导向的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问题研究
        (一)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危机预测预警能力不足
        (三)危机处理应变能力较差
        (四)形象修复机制落后
第四章 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
    一、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一)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主要阶段组成
        (二)确定子指标及各指标含义描述
        (三)评价指标的逻辑合理性分析
        (四)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组成
    二、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确定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二)数据计算过程
        (三)整体指标权重确认
    三、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第五章 基于案例的评价体系应用与可行性检验
    一、以“网传监管事件”为例的应用评价指标量化
    二、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三、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估结果分析
        (一)常态管理能力分析
        (二)危机预警能力分析
        (三)危机应变能力分析
        (四)事件平息能力分析
        (五)形象修复能力分析
    四、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优化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探析 ——以90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框架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2 消费金融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消费金融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3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信贷理论
        2.2.2 基于相对收入及永久性收入的消费理论
        2.2.3 普惠金融理论
        2.2.4 长尾理论
3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科技环境
    3.2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3.2.1 行业主体竞争日趋激烈
        3.2.2 基于“产品-场景”模式的创新竞争日益深化
        3.2.3 风险管理能力始终是核心竞争力
    3.3 消费金融的三大类参与主体
        3.3.1 商业银行
        3.3.2 消费金融公司
        3.3.3 互联网金融平台
    3.4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5 消费金融的大数据运用与风险防控
4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状况以及服务下沉的必要性探讨
    4.1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4.1.1 萌芽期(80 年代初至2009 年)
        4.1.2 成长期(2009 年至2017 年)
        4.1.3 成熟期(2017 年至今)
    4.2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1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优劣势分析
        4.2.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特征
        4.2.3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4.3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4.3.1 社会征信体系有待完善
        4.3.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有待健全
        4.3.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有待降低
        4.3.4 银行相对落后的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有待提升
    4.4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下沉的必要性
        4.4.1 是顺应新时代下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4.4.2 是响应政府与监管号召践行普惠金融凸显社会责任的使命
        4.4.3 是面对竞争格局商业银行拓展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
    4.5 以计量方式分析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局限性与问题
        4.5.1 假说和实证设计
        4.5.2 数据与变量描述
        4.5.3 实证结果
5 90 后群体画像及消费金融行为特征分析
    5.1 调查问卷
        5.1.1 问卷设计
        5.1.2 样本选取及调查范围
        5.1.3 问卷的数据结果分析
    5.2 新时代青年的群体画像
    5.3 新时代青年面临的消费金融审批困境
6 以90 后为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6.1 商业银行应精准定位90 后需求,关注有效性、安全性和便捷性
    6.2 创新发展,商业银行需健全90 后群体消费金融产品体系
        6.2.1 信用卡
        6.2.2 消费分期(快消,固定资产及其他场景)
        6.2.3 消费信贷
    6.3 商业银行要强化风险管理研究,优化风险管控策略
        6.3.1 贷前准入,因客施策
        6.3.2 审批环节,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6.3.3 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及个性化辅助解决方案
    6.4 商业银行要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机制建设
        6.4.1 消费金融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6.4.2 推动多元化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6.4.3 各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6)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实际意义及学术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内容和特点
        2.1.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内容
        2.1.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
    2.2 相关理论
        2.2.1 PEST分析模型
        2.2.2 4Ps营销理论
        2.2.3 波特五力模型
第3章 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新余NY银行情况介绍
    3.2 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现状
        3.2.1 产品情况
        3.2.2 定价情况
        3.2.3 零售业务渠道利用情况
        3.2.4 促销方式与客户服务情况
    3.3 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存在问题
        3.3.1 产品同质化缺乏特点
        3.3.2 定价被动缺乏敏感性
        3.3.3 线上营销渠道利用率不高
        3.3.4 促销方式过于传统
第4章 新余NY银行市场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供应商分析
        4.2.2 购买者分析
        4.2.3 新进入者分析
        4.2.4 替代品分析
        4.2.5 行业竞争者分析
第5章 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
    5.1 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5.1.1 细分客户市场
        5.1.2 进行市场定位
    5.2 策略优化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拓展策略
        5.2.4 促销策略
第6章 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保障机制
    6.1 制度保障
    6.2 人力资源保障
    6.3 技术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灾备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灾备系统发展历程
        1.2.2 国内灾备系统发展历程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金融行业灾备系统概念理论研究
    2.1 灾难的定义
    2.2 灾备系统的概念与技术指标
    2.3 金融行业灾备等级划分
    2.4 容灾层级划分
    2.5 商业银行灾备中心的建设模式
    2.6 灾备中心布局模式
    2.7 同城灾备中心建设的物理要求
    2.8 灾难备份的主要技术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灾备建设现状分析
    3.1 灾备建设监管要求
    3.2 B商业银行简要介绍
    3.3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架构
    3.4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现状
    3.5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流量路径现状
        3.5.1 分行上下行数据包的分流表和描述
        3.5.2 线路迁移分析
        3.5.3 二级分行及社区银行流量分析
    3.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4.1 设计说明
    4.2 设计原则和建设原则
        4.2.1 设计原则
        4.2.2 建设原则
        4.2.3 工程项目流程图
    4.3 同城网络灾备中心设计方案
        4.3.1 应用路由协议概述
        4.3.1.1 OSPF路由协议概述
        4.3.1.2 BGP路由协议概述
        4.3.2 设备迁移
        4.3.3 线路迁移
        4.3.4 设备需求
        4.3.5 设备部署图(改造后)
        4.3.6 设备介绍
        4.3.6.1 H3C MSR 36-40路由器
        4.3.6.2 H3C S5800-32C-EI L3以太网交换机
        4.3.6.3 H3C S5560-30C-EI L3以太网交换机
        4.3.6.4 山石网科SG-6000-E1700
        4.3.7 整体网络拓扑图(改造后)
        4.3.8 下联区支行路由器迁移、实施
        4.3.8.1 设备迁移
        4.3.8.2 实施步骤
        4.3.9 改造后流量分析
        4.3.10 路由条目
    4.4 社区银行设计方案
        4.4.1 设备部署
        4.4.2 线路需求
        4.4.3 改造完成后网络拓扑
    4.5 路由规划部署
    4.6 网络切换
        4.6.1 分支行线路切换
        4.6.2 社区银行选路设计
    4.7 方案优缺点
    4.8 相关配置脚本
        4.8.1 出口路由器配置脚本
        4.8.2 核心交换机配置脚本
        4.8.3 社区银行防火墙配置脚本
        4.8.4 社区银行交换机配置脚本
        4.8.5 社区银行路由器配置脚本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城网络灾备中心测试方案
    5.1 测试背景
    5.2 测试方案简述
        5.2.1 测试结果预期
        5.2.2 准备工作及条件
        5.2.3 测试前相关准备
        5.2.4 测试相关设备
    5.3 测试步骤规范和指引
        5.3.1 测试步骤规范和指引
    5.4 裸光纤链路故障测试
        5.4.1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两核心交换机互联移动线路中断测试
        5.4.2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两核心交换机互联联通线路中断测试
    5.5 MSTP链路故障测试
        5.5.1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社区及3G交换机互联移动线路中断测试
        5.5.2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社区及3G交换机互联联通线路中断测试
    5.6 灾备中心故障测试
    5.7 本部中心故障测试
    5.8 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常维护服务
    6.1 概述
    6.2 日常维护流程
    6.3 线路检测
        6.3.1 日常维护流程之连通性检测流程
        6.3.2 广域网连通性检测
    6.4 设备检测
        6.4.1 日常维护流程之设备检测流程
    6.5 日志检查
    6.6 日常排错参考
        6.6.1 网络故障诊断的常用命令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及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概念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7Ps营销
        二、长尾经济理论
第三章 A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A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持续加强
        二、个人财富增长带来金融需求高增长
        三、国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带来金融需求多元化
        四、金融科技飞速发展加剧市场竞争
        五、分析结论
    第二节 A银行零售面临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A银行渠道布局分析
        二、A银行客户基础分析
        三、A银行与竞争对手产品对比分析
        四、A银行员工队伍分析
        五、分析结论
第四章 A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客户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品牌形象感受
        二、产品体验对比情况
        三、客户服务体验
        四、其他情况
    第二节 A银行及其零售业务的基本情况
        一、A银行基本情况
        二、个人储蓄业务现状
        三、个人贷款业务现状
        四、零售中间业务现状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流失严重
        二、盈利水平下降
        三、客户体验感不佳
    第四节 基于营销视角对A银行零售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产品缺乏差异化
        二、定价方式缺乏对客户数据的动态分析
        三、营销渠道传统缺乏线上化思维
        四、传播方式老旧缺乏新型线上化思维
        五、服务低评价化
        六、形象展示不够充分
        七、人员匹配不够科学
第五章 A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第一节 产品策略优化
        一、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建设
        二、强化大数据运用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三、强化客户体验感突出差异化重点产品
    第二节 定价策略优化
        一、基于数据库分析实施客群差别定价
        二、基于实时数据实施单个客户综合动态定价
    第三节 渠道策略优化
        一、推进传统物理网点渠道升级完善
        二、推进以手机银行为主力军的移动营销渠道打造
        三、推进与三方平台的渠道跨界合作
    第四节 传播策略优化
        一、基于客户全面分析图谱加强精准营销和交叉营销
        二、加强利用网络新媒体营销
        三、加强内容营销引流
    第五节 客户服务策略优化
        一、结合网络外部性因素以关系营销带动持续服务
        二、以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
        三、多途径进行员工压力疏导以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第六节 有形展示策略优化
        一、加强网点形象建设
        二、实现网点智能化升级
    第七节 人员配置策略优化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
    第三节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银行零售业务的满意度调查
致谢

(9)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2.2 商业银行营销
    2.3 7Ps营销理论
    2.4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建设银行Q分行及其零售业务概况
    3.2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现状
    3.3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的调查分析
    3.4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零售产品缺少鲜明的特征
        3.4.2 定价缺乏吸引力
        3.4.3 渠道市场适应性差
        3.4.4 人员营销理念相对落后
        3.4.5 促销缺乏专业的营销管理团队
        3.4.6 过程未能充分用活现有载体资源
        3.4.7 有形展示缺乏零售服务特色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
    4.1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基本思路
    4.2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目标市场定位
        4.2.1目标客户细分
        4.2.2 市场定位
    4.3 产品策略优化
    4.4 定价策略优化
    4.5 渠道策略优化
    4.6 人员策略优化
        4.6.1 健全人员架构,培养专业的理财队伍
        4.6.2 实行分级考核机制,丰富考核指标
    4.7 促销策略优化
    4.8 过程策略优化
    4.9 有形展示策略优化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5.1 金融科技保障措施
    5.2 组织保障措施
    5.3 风险防控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4.2.1. 加强资本积累
        4.2.2. 推动技术进步
        4.2.3. 升级供给端
        4.2.4. 优化需求端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4.3.1. 增强金融功能
        4.3.2. 推动金融发展
        4.3.3. 优化金融结构
        4.3.4. 影响货币深化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4.4.1 假设
        4.4.2 最优路径推导
        4.4.3 平衡增长路径
        4.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检验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我国网络银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间银行嵌入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以杨屯乡为例[D]. 于阳. 烟台大学, 2021(12)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3]C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黎静.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B银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王洁皓.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5]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探析 ——以90后为例[D]. 刘振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6]新余NY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黎彦昆.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D]. 崔磊. 山东大学, 2020(04)
  •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兰清.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9]建设银行Q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郝菲.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我国网上银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