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优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一、优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卢林明,支慧,陈浩,朱晓群,黄小梅,周珏,陈冰[1](2021)在《基于CBL+PBL教学法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需求以及新形势下对医学生素质要求的提升,国家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并要求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因此,我们依据皖南医学院的办学特色要求,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优化与整合,并采用CBL+PBL教学法进行教学,从而探索构建适合我校本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基础整合课程及教学模式。

甘亚[2](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马兴博[3](2020)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其中高质量的护理技能型人才也是严重不足,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职护理专业。但是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非常低,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效果,最终将影响高质量的护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势在必行。而目前国内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自身多年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经验和感悟出发,并通过与很多教师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交流后提出问题。然后选取成都市某卫校2017级中职护理专业12个班的600名学生和16名医学基础课教师、18名专业技术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二和第四学期期末,目的是了解这些学生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原因、初中的学习情况;这些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情况;医学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学习情况对比。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的专业背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情况、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情况、学生必备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课程设置情况等。还对6名医学基础课教师和3名专业技术课教师进行了进一步访谈。调查发现:医学基础课对学好专业技术课、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和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是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严重缺乏。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不重视甚至看不起中等职业教育;不喜欢、看不起护士职业,认为护士职业充满危险;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医学基础课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对医学基础课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不重视学习规律、缺乏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必要基础知识;课时量不足、课程学期设置有问题;医学基础课教师性格过于严肃、专业背景和知识组成有一定弊端、教学情绪过于平淡甚至冷漠易怒、教学时照本宣科缺乏新意、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不足、学生在教学中收到的关注和成就感偏少、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关联少。文章第四部分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改变社会评价和就业晋升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改善医患矛盾和分配制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性和优越感;家庭教育引导,增强孩子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信念;学生应改变劳动价值观,努力获得一技之长;学生应克服畏难情绪,勤学好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重视学习规律,充分认识到学好医学基础课重要意义;学校应抓好入学教育,让学生爱上护理专业,重视医学基础课;选好辅导员,对学生积极教育引导;严格考试把关,提升医学基础课教学效果;注重医学基础课教师的选择和培养;落实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医学基础课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多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对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充分利用期待效应,革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实用性使医学基础课堂充满吸引力,最终让基础医学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相信通过这些措施,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提高,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蒋昆仑[4](2019)在《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世界科技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进程持续加快,对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健康中国”战略呼唤更多的创新型医学人才,高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的研究生尤其是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医学科研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PI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组织管理形式,其独特的优势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实践所证明,这也为我国高校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成熟可靠的参考模式。在我国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上,由于PI制引入的时间还不算长,加之我国国情和高校体制的一些原因,PI制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研究目的探索并解决PI制下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问题,从而进一步创新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医学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PI制的特点分析以及PI制对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为研究逻辑起点,综合运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德尔菲法等方法,在探索构建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PI制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结果为参照系,探讨了PI制对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揭示了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培养模式及其基本内涵;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挑战提出基于PI制的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与措施。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此部分从研究背景着手,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分析,明确所要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对PI制、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SWOT分析法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国内外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本部分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以美国为例介绍并深入分析了国外基于PI制的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总结了其主要经验做法和存在不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国内基于PI制的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时,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三所高校的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总结了国内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国内外PI制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我国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第三章为实施PI制对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本章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及现场调研法整理出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标范围,利用德尔菲法构建出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层次分析法,研究提出PI制对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影响。第四章为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及实施策略。本部分总结归纳了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模式,并对5种具有代表性的基于PI制的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针对当前高校在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提出了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SO、ST、WO、WT四种策略。第五章为研究总结及展望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创新点及存在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努力的方向。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PI制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促进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管理形式,研究和探索基于PI制的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充分发挥PI制在医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建立有利于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梁英[5](2018)在《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构建高职护理专业的《综合医学基础》课程以满足整体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采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将基础医学各门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教材;将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5级高职“2+3”的两个班学生共199人及授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100人)作为教改班,2班(99人)作为普通班,教改班采用高职护理专业的《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教材,普通班仍沿用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两个班均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定量分析方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及成绩考核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践能力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是否具有差异。质性分析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及改革成果,采用访谈法对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和护理专业共12名授课老师及24学生进行了访谈,对学校课程整合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探讨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状况。总结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措施和特点。结果:1.课程整合将《生物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护理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优化整合,形成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材—《综合医学基础》及相适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2.效果评价(1)定量研究结果:1.课程改革前:(1)《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结果显示:教改班平均分为99.34±9.73,普通班平均分为99.88±9.82,P=0.8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班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2)《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估量表》结果显示:教改班平均分为64.83±13.58,普通班平均分为63.80±10.51,P=0.25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班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亦无差别。2.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改班学生进行《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整合的接受程度及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在“难度下降”、“内容简化”、“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授课质量”、“内容组织得好”、“喜欢这门课”、“上课内容能听懂”、“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等方面,第二次调查得分明显高于第一次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课程改革后:(1)基础医学综合理论考核:教改班平均得分为64.15±3.99,高于普通班平均得分60.07±3.69,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端模拟人基础综合实验》测试题:教改班的平均得分为6.630±2.34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5.536±2.44,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部分护理专业课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内科护理学》教改班的平均得分为72.65±9.19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9.99±8.40;《基础护理学》教改班的平均得分72.75±9.42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8.94±10.98;《护理学导论》教改班的平均得为70.18±11.36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5.17±13.62。以上三门课程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测试题》结果:教改班的平均得分67.46±16.84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0.04±16.02,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估量表》结果:教改班的平均得分70.70±11.57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6.66±11.84,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质性研究结果:(1)教改班学生对课程整合及老师的评价可以归纳为四个主题: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认可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效果;认可老师的授课方式;对讨论课感觉到压力。(2)普通班学生对课程学习及老师的评价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效果欠佳,学习压力大;认为教师授课方式及课堂氛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教师的访谈结果可以归纳为四个主题:教改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教改班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较好。教改班学生基础较扎实,分析能力较强;基础课程教师对课程整合持认可和担忧的态度。结论: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护理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认可,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现代护理教育的理念,创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为探讨培养学生护理临床思维的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闫慧茜[6](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梁英,廖海涛,黄洪柯,姜丽,赵敏敏,常维纬,佘佐亚,韦义萍[7](2017)在《护理临床思维培养在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中的实践》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护理临床思维培养在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中的实践效果。方法以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为切入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医学基础知识教学中融入护理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采用问卷法调查学生对课程整合的接受程度及效果评价。结果 90%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与护理相关程度高,教师上课生动有趣,师生关系融洽。并且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整合后教师将教学内容组织得更有条理,内容简化、难度下降使其更易于理解。结论在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中融入护理临床思维培养,既可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又可强化学生护理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朱晓琴[8](2016)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是运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鉴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学习内容重复、与临床脱节等不足,很多学者开始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上个世纪末在爱丁堡医学峰会上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各学科知识,近年来被逐渐引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本文以笔者工作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H卫校为例,探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运用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比较等方法,运用excel 2007、spss 16.0统计分析工具以及数据录入工具Epidata v3.1等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日常学习行为、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存在的困难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全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该部分分析了在中职临床护理中应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第一章分析了医学教育护理专业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各种模式的优势及弊端。第二章分析了在中职临床护理中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即中职护理教育供需的不对称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自身具备的优势及其在多家医学院校实践成功,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中职卫校具备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条件等。第三章以湖南省H卫校为例,对该校临床护理若干课程群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过程、效果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实证表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形成性考试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有显着提高;还有效改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四章针对中职临床护理运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完善此模式的几点建议,即以教学团队为引领,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宗旨,完善教学管理方法等。

黄婷婷[9](2015)在《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考察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现状和课程国际化水平,比较分析两国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接轨的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建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网络资源调查法、院校合作,搜集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相关资料,描述各自的课程发展现状与趋势。2.按地域分布,通过网络资源调查法、院校合作获取所选比较院校的课程相关资料,对资料内容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法,按照比较框架比较分析两国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异同点,描述两国课程差异及价值取向。3.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思考我国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提炼可借鉴的课程建设经验和课程资源,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构建我国国际化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研究结果1.描述了中美院校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特点。2.比较分析了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各比较要素上的相同及相异之处。相同之处:①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课程设置均紧贴实际护理工作需要,强调岗位胜任力;均强调整体护理和人文素养方面要求。②课程设置模式:美国院校临床实践贯穿于理论课中,国内院校在理论教学中也逐步融入临床实践,并也试行了生命周期课程模式。③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突出现代护理理念,均包括了必修课、选修课,课程知识体系基本相同,均重视临床实践。④核心课程内容体系:核心课程均强调对学生整体护理观及护理程序应用、解决问题等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均涉及临床与社区、个体与群体相关疾病的预防、评估、护理,护理伦理与法律、护理理论、评判性思维、循证护理等。⑤教学形式与策略方法:教学策略上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双方互动,教学形式上均采用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临床教学,教学方法都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作业法等。⑥教学评价与考核:均采取过程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都采用了课堂讨论、阶段性测验、作业法等评价方法。相异之处:①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美国各院校的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多样化,且与知识、能力要求结合,还强调具体的教育结局,及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国内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理念的指导,未体现具体的教育结局及毕业生要求。②课程设置模式:美国院校临床实习与理论课并行,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或“健康”为核心的模式设置,部分院校课程按“进阶式”设计;国内院校多采用“2+1”课程运行模式、学科课程设置模式,课程按“三段式”编排。③课程体系结构:国内院校课程分类细致,但涉及领域狭窄;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更高,课目更多,但专业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比例低于美国院校;各院校专业课程较一致,多按临床分科设置,多为传统课程。美国院校课程分类简单,涉及领域广阔;更侧重专业教学,同时注重人文教育;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但几乎都为整合课程,且开设更多专业发展性课程。④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国内院校核心课程重视医院和社区护理,以疾病相关知识为主,聚焦针对患者的照护及共性的健康需求,侧重生理及心理护理,围绕熟练实施护理操作的培养要求,强调护理在病人恢复中的作用。美国院校核心课程提供不同卫生保健场所中的护理实践知识,强调家庭护理,围绕安全、有效、高质量护理的培养要求,强调多元文化护理、领导、循证实践等多种能力及高层次认知技能、现代护士专业角色的培养;以健康为中心,强调全人口健康、整体健康、全方位护理、个性化健康需求、最佳健康水平,护理与多元化角色协作、持续性照护。强调患者安全目标及护理质量改善,贯穿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及循证护理与研究、护理理论的应用,融合护理领导、职业指导、专业发展新知识,国内核心课程中这些内容较为薄弱。⑤教学策略与方法:美国院校较国内院校更注重在实际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课前准备,关注学生需求、提倡个性化教学。⑥教学评价与考核:美国院校突出过程评价,强调个体化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小组学习项目等多样化评价方法应用更普遍,还更重视对总体及远期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评。国内院校在实际实施中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评价占比重小,以教师评价为主。3.综合思考比较分析结果,提出构建我国国际化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①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②改革课程设置模式,与国际护理课程对接。③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其国际化水平。④调整核心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体系。⑤优化课程实施过程,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⑥建立基于教育结局和事实表现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结论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异同点,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为国内高职护理院校课程改革提供重要指导,为加快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刘明辉,赵丽,王诗晗[10](2014)在《改革医学基础课程 服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高职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出发,根据高职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展高职医学基础课程改革。通过一系列措施,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建设服务。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与医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与医美专业课程相衔接的基础课程教材体系;改革高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运行模式;教学内容重新定位,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综合性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变革及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

二、优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BL+PBL教学法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
二、医学基础整合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医学基础整合课程的实践
四、医学基础整合课程实施的评价
五、在医学基础整合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六、医学基础整合课程实施的效果
    1.医学基础整合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调查结果:
    2.医学基础整合课程实施后教师的调查结果:
    3.医学基础整合课程的优越性:
    4.医学基础整合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2)“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1.1.1.1 加大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力度
        1.1.1.2 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1.2 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1.1.2.1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已经给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带来了很大障碍
        1.1.2.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同样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1.1.2.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低下,给护理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1.1.3 我国目前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的研究较为缺乏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
        1.3.2 提高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教师教学水平
        1.3.3 提高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办学水平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学习兴趣
        1.4.1.1 学习兴趣的概念
        1.4.1.2 学习兴趣的分类
        1.4.2 医学基础课
    1.5 文献综述
        1.5.1 学习兴趣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1 学习兴趣研究溯源
        1.5.1.2 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
        1.5.1.3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5.1.4 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相关研究
        1.5.2 我国中职生特点及医学基础课教师和课程特点的相关研究
        1.5.2.1 我国中职学生特点相关研究
        1.5.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特点相关研究
        1.5.2.3 医学基础课特点相关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法
        1.6.1.2 问卷调查法
        1.6.1.3 访谈法
        1.6.1.4 案例法
        1.6.2 研究设计
        1.6.2.1 调查的目的
        1.6.2.2 调查的对象
        1.6.2.3 调查的时间
        1.6.2.4 调查的科目
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现状和提升必要
    2.1 医学基础课知识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知识严重不足
    2.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明显缺乏
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低下原因分析
    3.1 学生生源质量、专业认同度及对课程重视程度的影响
        3.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度很低
        3.1.2 中职护理专业生源质量很差
        3.1.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必备基础知识
        3.1.4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喜爱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3.2 医学基础课自身特点及课程设置的影响
        3.2.1 医学基础课抽象难懂,学习难度比较大
        3.2.2 医学基础课课时偏少,学期设置不合理
    3.3 教师自身特点及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
        3.3.1 活泼的男性教师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升学习兴趣
        3.3.2 医学基础课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学知识和技能
        3.3.3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3.3.4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4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的建议
    4.1 对中职护理学校的建议
        4.1.1 抓好入学教育,让学生爱上护理专业,重视医学基础课
        4.1.2 选好辅导员,由辅导员强调学好医学基础课的重要性
        4.1.3 注重医学基础课教师的选择和培养
        4.1.4 落实医学基础课考试改革,提高医学基础课学习紧迫性和效果
        4.1.5 落实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4.2 对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建议
        4.2.1 通过各种渠道多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
        4.2.2 更多的关注和表扬,通过期待效应让学生迷上学习
        4.2.3 革新教学内容,通过实用性使医学基础课堂充满吸引力
        4.2.4 优化教学方法,让基础医学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4.3 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4.3.1 改变劳动价值观,认识到获得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
        4.3.2 克服畏难情绪,勤学好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3.3 重视学习规律,充分认识学好医学基础课重要意义
    4.4 对社会和家庭的建议
        4.4.1 改变社会评价和就业晋升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
        4.4.2 改善医患矛盾和分配制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性和优越感
        4.4.3 家庭教育引导,增强孩子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信念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调查问卷及设计意图
    附录 二:访谈提纲及设计意图
致谢

(4)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1 国外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2 我国在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3 国外PI制实践对我国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启示
第三章 实施PI制对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和思考
第四章 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及实施策略
    4.1 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4.2 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SWOT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美国科研PI制对我国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选题背景
    2.相关概念界定
    3.相关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 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的课程整合
    (1) 课程整合目的
    (2) 课程整合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教学实施
第三部分 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效果评价
    (1) 评价方法
    (2) 效果评价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2) 定量研究结果讨论
    (3) 质性研究结果讨论
    (4) 结论
    (5)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5.1 本研究的创新性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6)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科学意义
        1.1.3 资政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分期及其依据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实地调研
    1.4 创新点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2.1.3 课程设置
        2.1.4 教研室
        2.1.5 教材编写
        2.1.6 师资建设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2.3 小结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3.5 教材编写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3.6 师资培养
        3.6.1 在职提高
        3.6.2 机构代培
        3.6.3 外出进修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3.9 小结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4.1.4 瑶医药教育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4.2 研究生教育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4.3.1 民族医专业
        4.3.2 民族药专业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4.4 教材建设
        4.4.1 本科教材
        4.4.2 研究生教材
    4.5 教学方面
        4.5.1 双语教学模式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4.5.4 医德教育
    4.6 执业医师考试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4.9 小结
5 分析与讨论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护理临床思维培养在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
    1.1 国内研究成果
    1.2 国外研究成果
2 研究不足之处
    2.1 围绕主线简单重组
    2.2 缺乏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的结合
    2.3 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研究较少, 不利于护理临床思维培养
    2.4 授课方式单一
3 护理临床思维培养在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中的初步实践
    3.1 转变教学观念
    3.2 编写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校本教材
    3.3 优化教学内容, 融入护理临床思维
    3.4 创新教学方法
4 效果评价
    4.1 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及讨论
5 结语

(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起缘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临床护理的几种教学模式分析
    第一节“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
    第二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
    第三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特征
        三、推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困难
        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
第二章 中职临床护理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第一节 中职护理教育供需的不对称呼唤新的教学模式
        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
        二、中职护理教育的人才供给情况
        三、中职护理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四、人才供需的不对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二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
2”的协同现象'>一、有效地解决了“1+1>2”的协同现象
        二、注重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解决了基础课和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
        四、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五、紧扣执业资格考试考纲
    第三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已取得一定经验
        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实施情况
        二、四川大学医学院实施情况
        三、第四军医大学实施情况
        四、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实施情况
    第四节 中职基本具备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的条件
        一、教学管理方面
        二、师资队伍方面
        三、教学设施方面
第三章“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实施—以H卫校为例
    第一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成立教学改革组织机构
        二、进行市场调研,拟定培养方案
        三、以护士执业资格为依据,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四、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五、探索以提升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法
        六、开展集体研讨,提升团队教学能力
        七、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第二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二、满意度情况分析
    第三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队伍及条件建设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三、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四章 中职临床护理运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以教学团队为引领,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一、重组教学团队,建立完善的教学组织
        二、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三、运用适应新模式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以护士执业资格为依据,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一、分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变化
        二、依据考纲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第三节 以问题解决为宗旨,完善教学管理水平
        一、深化师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四节 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新组编教学内容
        一、统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二、编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配套教材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9)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案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描述与解释
    一、中美所选比较院校的基本情况
    二、中美院校的课程资料
    三、中美院校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描述与解释
第三部分 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列与比较
    一、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的比较
    二、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
    三、课程体系结构的比较
    四、护理核心课程的比较
    五、课程实施的比较
    六、课程评价与考核方法的比较
第四部分 对构建我国中美对接的高职护理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二、改革课程设置模式,与国际护理课程对接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四、调整核心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体系
    五、优化课程实施过程,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六、建立基于教育结局和事实表现的课程评价体系
小结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10)改革医学基础课程 服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改革高职医学基础课程, 服务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建设
三、高职医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1. 转变教学理念, 调整教学模式
    2. 构建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相结合的高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3. 重构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相衔接的高职医学基础课程教材体系
    4. 改革高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运行模式
    5. 教学内容重新定位, 有机整合教学内容
    6. 实施综合性实践教学
    7. 考核标准调整及考核方式、方法改革

四、优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BL+PBL教学法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 卢林明,支慧,陈浩,朱晓群,黄小梅,周珏,陈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14)
  • [2]“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D]. 马兴博.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PI制的高校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 蒋昆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D]. 梁英.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6]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7]护理临床思维培养在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中的实践[J]. 梁英,廖海涛,黄洪柯,姜丽,赵敏敏,常维纬,佘佐亚,韦义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7(09)
  • [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 朱晓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6)
  • [9]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黄婷婷.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5)
  • [10]改革医学基础课程 服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建设[J]. 刘明辉,赵丽,王诗晗. 辽宁高职学报, 2014(12)

标签:;  ;  ;  ;  ;  

优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