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份HCV阳性血清HIV-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步分析

500份HCV阳性血清HIV-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步分析

一、500例HCV阳性血清中HIV 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洁琼[1](2020)在《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为科学、有效地预防与控制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CV(Hepatitis C virus,HCV)及TP(Treponema Pallidum,TP)传播,获知其流行趋势与动态,我国建立了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多年来该系统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75个哨点,每年需进行数十万人份的检测,包括HIV、HCV、TP。现有哨点样本检测采用的是血浆检测法,每年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采集大量血浆样本,由专人将其运送至实验室,分别对每份样本进行HIV、HCV、TP的检测,同时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阳性血浆样本须长期储存。现行的血浆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现场采集血浆样本需要大量人力和耗材、样本运输要求高尤其是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必须符合高级别生物安全运输要求、长期积累的阳性血浆样本保存空间难以持续扩大、需要溯源时无法用血浆样本追溯到个体的遗传特征等诸多问题。需要创新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血浆相比,干血/浆斑样本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储存简单、无需冷链运输,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等诸多优势,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干血/浆斑对监测遗传性疾病是一个有效方法,也有相关研究干血斑检测HIV、HCV和TP的报道。但已有研究检测HIV、HCV、TP的干血斑处理缺乏标化的统一方法,检测每个病原菌时需要分别处理干血斑。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需要创新,研究标化干血斑处理方法,一份干血斑一次性标化处理后可检测三种病原菌,不需要分别处理三次干血斑。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总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液采集体积、干血斑洗脱液加样量、干血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血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男同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men,MSM),注射吸毒人群(people who injectdrugs,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4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2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已建立的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策略研究:提出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即直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HIV、HCV及TP感染的筛查,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标准,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浆采集体积、干浆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浆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MSM、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3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1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己建立的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进一步比较分析一份干血斑与一份干浆斑分别用于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检测性能。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建立和优化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的核酸方法。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策略研究:首次提出干血斑HIV/HCV/TP抗体与核酸检测相结合的干血斑筛查策略,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在此基础上,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初步探讨此干血斑筛查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最适条件为血液收集量为70~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于RT下洗脱4 h,HIV检测时加入样本为(30 μL干血斑洗脱液+7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血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干血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4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26/429)、27.7%(119/429)与 15.0%(64/4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分别为2份、2份、4份、9份。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敏感性分别为88.5%(95%CI:0.69~0.97)、98.3%(95%CI:0.93~1.00)、92.2%(95%CI:0.82~0.97);PPV均为100%,NPV 分别为 99.3%、98.3%、92.2%;Kappa 值分别为 0.96、0.99、0.95。策略研究:采用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检测HIV、HCV及TP抗体,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在HI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88.5%(23/26),阴性符合率100%(403/403),总符合率为99.3%(426/429);在HC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 98.3%(117/119),阴性符合率 100%(310/310),总符合率为 99.5%(427/429);在TP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2.2%(59/64),阴性符合率100%(365/365),总符合率为 98.8%(424/429)。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最适条件为血浆收集量为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μL 1‰Tween20-PBS于RT下洗脱2 h。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浆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CV均小于15%;干浆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3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血浆样本中,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0%(10/329)、35.9%(118/329)与 11.2%(37/3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量分别为1份、2份、4份、9份。千浆斑用于HIV/HCV/TP抗体检测的临床敏感性分别为90.0%(95%CI:0.54~0.99)、99.2%(95%CI:0.97~1.00)、86.5%(95%CI:0.70~0.95);临床特异性均为 100%。Kappa值分别为 0.95、0.99、0.92。干血斑与干浆斑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显示:整体而言,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干血斑与干浆斑用于联合检测HIV/HCV/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HC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TP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8.5%%(324/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8.8%(325/329)。两种样本的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S/CO比值整体分布相似,S/CO比值分布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斑用于HIV RNA/DNA及HCV RNA联合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HIV-1 VL干血斑的检出率为84.4%(27/32);血浆与干血斑HCV VL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8.1%(101/103)。血浆与干血斑样本HIV-1 VL检测相关性r=0.68(n=27,P<0.05)。对于 HCV VL 检测,二者相关性 r=0.61(n=89,P<0.05)。Altman-Bland分析显示:血浆与干血斑中HIV-1 VL检测值平均差异为1.00±1.01 log10 copies/mL;所有干血斑样本HIV-1 VL均在±1.96 SDs范围之内即-0.97~+2.97 log10 copies/mL。针对HCV VL检测,血浆与干血斑样本中VL平均差异为0.15±1.08 log10 copies/mL,94.38%(84/89)样本检测结果在±1.96 SDs 范围内即-1.96~+2.67 log10 copies/mL。采用干血斑进行HIV-1 DNA检测,与血浆HIV-1 RNA检测结果一致且RT-PCR检测性能良好。策略研究: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与检测核酸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相结合筛查策略,其实验流程为: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核酸方法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将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筛查策略进行比较,采用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监测HIV、HCV及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1 RNA总符合率为99.3%或HIV-1 DNA总符合率为100%;HCVRNA总符合率为98.6%;TP总符合率为98.8%。研究结论1.本研究标化了干血/浆斑处理方法,优化了实验流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浆斑样本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显着缩短了试验流程;并证实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敏感性与特异性,可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干血斑与干浆斑样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适应于不同检测环境。2.应用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1 RNA、HIV-1 DNA及HCV RNA,其HIV-1 DNA检测结果与血浆检测结果一致;HIV-1 RNA与HCV RNA检测具有较高检出率。证实一份干血斑可用于HIV-1 DNA、HIV-1 RNA及HCV RNA联合检测。3.本研究将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和核酸监测策略应用于艾滋病哨点监测,与现行策略检测结果一致性高,为提升现有哨点样本检测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对建立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天一[2](2019)在《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1985年传入我国,近10年来,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模式由血液和静脉吸毒传播为主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经性传播的比例从2006年的33.1%增加到2017年的94.6%,其中异性性传播的比例为69.2%。在我国,估计有400-1000万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s),1860岁成年男性约69%有嫖娼史,FSWs具有特殊的脆弱性,容易被边缘化,具有特别高的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的负担,是HIV和其他性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FSWs及嫖客人群是应该受到特别重视的我国HIV流行的关键人群。HCV(Hepatitis C virus)主要经血液及经皮暴露传播,与HIV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和危险人群,共同感染十分普遍。HIV感染可增加HCV感染的风险,降低HCV的体内清除率,加快HCV感染的疾病进程,HCV感染也可加快HIV的疾病进展,HCV相关肝病也是HIV感染者主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HPgV-2(Human pegivirus 2)是2015年由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报道的一种新的主要经血传播的人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一个新属(Pegivirus),目前,仅有几项研究证实其主要感染HCV阳性的人,对这个病毒与HIV和HCV感染的关系、致病性等目前尚无定论。云南省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起源地,红河州是云南省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摸清红河州艾滋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宁教授课题组在云南红河州的开远、蒙自和河口针对暗娼和嫖客人群进行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系列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获得了FSW及嫖客人群的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新发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HIV阳性FSW二代传播的风险等一批重要的研究结果。本课题在此基础上,以历次调查确认的771名HIV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采集并保存的血浆标本和调查信息,进行HI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HIV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是阐明当地高危人群中HIV及其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基因变异特征,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流行规律,明确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为HIV及其他两种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HIV-1的M群广泛流行,可进一步分成A-D、F-H、J和K共9个亚型及88个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及无数的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s,URF)。云南省是我国主要流行HIV-1毒株的传入地和重组毒株的起源地,流行毒株的分布有显着的地理、民族和传播途径的差异,对红河州以暗娼和嫖客为主的高危人群缺乏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长期变化的研究。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Ribonucleic Acid),一步法逆转录巢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HIV-1pol区约3100bp的片段并测序,进行下列研究:(1)病毒基因亚型:采用构建NJ(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使用在线工具COMET和REGA的方法分型,两种工具分型结果一致且置信值为100%的为确定的分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信息,分析基因亚型与人群特征的关系及随时间的变化。(2)病毒基因重组:用jpHMM软件进行病毒基因重组分析,将不同插入片段分别与标准参考株构建NJ进化树,判断重组片段的来源,分析不同高危人群的重组模式特征。(3)传播簇分析:对不同亚型的序列分组,剪切为相同长度,删除已知的耐药位点,构建ML(Maximum-likelihood)进化树,判断传播簇的标准是bootstrap大于990,基因距离小于0.015。分析成簇人员的特征以及成簇相关的因素。将HIV感染者的首次标本及其病毒基因序列分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年2014年3组,分别构建ML树并进行成簇分析,观察传播簇数目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4)耐药分析:将拼接编辑的pol区序列提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耐药数据库(http://hivdb.stanford.edu),通过序列比对确定耐药突变的位置、种类、耐药程度及药物敏感性的解释。(5)红河毒株与云南省流行毒株的关系:收集318例20082010年采样的云南各地HIV感染者的pol区基因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序列一并构建进化树,对成簇的流行毒株构建MCC(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进化树,分析红河州HIV-1毒株与云南省流行毒株的关系。结果:获得386例研究对象的HIV-1 pol区基因序列,除20082009年采样的标本扩增测序失败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时间采样的标本外,扩增测序成功与失败的人员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获得的主要结果:(1)HIV-1基因亚型及其人群分布和时间变化:当地流行的HIV-1毒株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CRF08BC(62.95%)、CRF07BC(10.88%)、新型重组毒株URF(10.88%)、CRF01AE(8.03%)、C(6.99%)和B(0.26%)。各亚型HIV-1在各类人群的分布有显着差异,吸毒人群中CRF08BC的比例显着高于嫖客和暗娼人群;CRF01AE毒株几乎仅出现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HIV-1基因亚型的分布随时间呈现明显变化,CRF08BC的比例下降,在性传播人群中最为显着;暗娼人群中CRF07BC和CRF01AE的比例显着提高;嫖客人群中URF毒株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人群,是新型HIV-1毒株主要来源。(2)不同人群中新型重组毒株(URF)的基因重组模式有显着差异,B/C重组主要出现IDU(Intravenous Drug Users)人群,CRF01AE参与的重组主要出现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人群,B/C重组的C亚型病毒骨架主要来源于CRF08BC或CRF07BC。(3)参与分析的386条序列形成32个传播簇,成簇率20.98%,簇的大小为28,含2条序列的簇占绝对优势(71.88%),大部分簇内人员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年龄大(50岁以上)、单身、感染CRF07BC毒株等因素与成簇相关。虽然各亚型的成簇数均随时间而增加,但是簇内人员数和成簇率均未见增加,未见传播簇的扩张。(4)CRF07BC、C和CRF01AE均形成红河当地的流行簇,呈现奠基效应。结论:(1)CRF08BC是当地优势毒株,CRF01AE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中的比例显着高于吸毒人群,当地正在发生优势毒株由CRF08BC向CRF07BC和CRF01AE的转变,与性传播超越静脉吸毒成为当地主要传播途径的转变是一致的。(2)IDU人群病毒的主要重组模式是B/C,多数源于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组。CRF01AE参与的重组主要出现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主要源于CRF01AE与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组。不吸毒的嫖客人群是新型重组毒株的孵化器,应密切监测。(3)HIV-1传播簇以含2条序列的小簇为主,形成传播簇的多为有IDU行为的人,推测IDU嫖客与IDU暗娼在从事性交易的同时,可能也常共用注射器吸毒。未见传播簇随时间的扩张,推测静脉吸毒的暗娼和嫖客多数以长期稳定的“对子”形式活动,很少有新成员加入。(4)主要流行毒株形成当地的流行簇,与云南其他地区交集不多,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有利条件。第二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CV的复制和突变速率均大于HIV-1,在RNA病毒中居首。目前将HCV分为7个基因型和83个亚型,1型和3型流行范围最广,4型和5型是低收入国家最常见的亚型。我国是HCV感染大国,已检出HCV 6个基因型的24个亚型。云南省是HCV的高流行地区,吸毒人群中HCV基因亚型复杂,各亚型毒株的分布有显着的地区差异。对红河州及以暗娼和嫖客为主且感染了HIV的人群,尚缺乏HCV基因亚型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的研究。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进行下列研究:(1)用ELISA法检测HCV抗体,分析各类人群中HC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2)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3)一步法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CV CE2(1300bp)和NS5B(1000bp)区基因片段并测序。(4)分析HCV基因亚型:将CE2和NS5B区的序列质量控制后提交到COMET HCV比对网站,得出分型结果。再下载53条各基因型的参考序列,分别导入CE2和NS5B的fas文件,用MEGA 6构建NJ树,汇总两种方法的结果确定基因亚型。(5)HCV成簇分析:将序列构建ML进化树确定传播簇,传播簇的判断标准为bootstrap值大于99%、基因距离小于0.05。将研究对象的首次标本及其HCV基因序列分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2014年3组,分别进行成簇分析,观察传播簇数目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对主要流行毒株进行流行动力学分析。(6)HIV与HCV的共传播:对同时获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对象进行两种病毒传播簇的比较。结果:(1)检出HCV抗体阳性500例,仅静脉吸毒的人群(IDU)HCV抗体的阳性率是99.25%,有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无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97.85%vs19.10%,P<0.05)。单纯嫖客人群和单纯暗娼人群HC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36.89%和7.93%。(2)有357例HCV RNA扩增测序成功,其中CE2区334例、NS5B区293例,扩增测序成功率为71.2%,不同特征人群扩增测序的成功率无显着差异。依据CE2和/或NS5B区确定HCV基因亚型,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3b(37.25%)、3a(26.05%)、6n(17.37%)、1b(10.36%)、6a(7.84%)和其他亚型(6k、6v和2a)。不同人群HCV基因亚型的分布有显着差异,暗娼人群6a多于1b,且未检出5个亚型(3b、3a、6n、1b、6a)以外的其他亚型。(3)HCV基因亚型的分布在20082011、20122014两个时间段呈明显变化,6n在各人群均呈下降趋势、6a在暗娼和嫖客人群显着上升、3a在吸毒人群中显着升高而在嫖客和暗娼人群中下降、3b在嫖客人群中显着升高,在其他人群中变化不大。(4)共确认30个传播簇,成簇率为16.81%,绝大多数(93.33%)为仅有2条序列的传播对。簇内人员为IDU嫖客与IDU暗娼的占75%、均为仅IDU人员的占25%、簇内人员同民族的居多(85.71%)、文化程度均偏低居多(66.67%)、含单身人士的居多(89.34%),不同HCV基因亚型成簇率具有显着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是6a(37.04%)、3b(21.37%)、3a(17.02%)、6n(6.35%)、1b(5.41%),不同类型高危人群的成簇率未见显着差异。(5)HCV传播簇的数目和成簇率随时间增加,但未见传播簇随时间而扩张,保持以2条序列的小簇为主。在同时获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对象中,有6对2种病毒均成簇,可能为共同传播。结论:(1)有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获得了性高危人群(暗娼和嫖客)HCV抗体阳性率的数据,明显高于目前所知异性传播HCV的水平,需要密切监测和研究。(2)HCV的基因亚型复杂,毒株的种类和分布正在发生变化,3b毒株在嫖客人群中的增加最为显着。(3)HCV的成簇率为16.81%,绝大多数为传播对,簇内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多数相近,基本信息未知的人显示成簇率较高的趋势,提示调查依从性较差的人可能具有多重危险因素,感染和传播的危险较大。不同HCV基因亚型成簇率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毒株的流行和传播特征,成簇率较高的更多在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群中传播,成簇率低的可能主要通过偶发的针刺等事件传播。(4)未见传播簇随时间而扩张,提示当地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员长期保持稳定的关系,很少有新成员加入,HCV传播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对子(2人)增加所导致的,预防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减少新增吸毒人员。第三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PgV-2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PgV-2是一个新的经皮传播的血源性传染性病毒,几乎所有确诊的HPgV-2病例都是与HCV双重感染,但在无HCV感染的人群中也有低流行率。在云南省的特殊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状况如何?是否HPgV-2影响HIV和HCV感染的进程?都需要深入研究。由于这个病毒多数是与HIV和/或HCV共感染,对其致病性尚无定论。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进行下列研究:(1)检测HPgV-2抗体,采用自建的ELISA法检测HPgV-2抗体,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2)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3)获得HPgV-2基因片段并测序,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PgV-2 NS3区长度为153bp的基因片段并测序,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HPgV-2 RNA阳性率。(4)高通量测序获得HPgV-2的全长基因组。(5)整理HPgV-2基因序列,质量控制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HPgV-2与其他Pegivirus属病毒的亲缘关系,比较全长序列各基因片段的基因离散率。(6)HIV和HCV载量的检测和比较:取全部HPgV-2 RNA阳性标本,挑选2倍数量HPgV-2 RNA阴性标本,两组标本HIV和HCV RNA均阳性,采样时间为同一年份、抗病毒治疗情况和传播途径相同。分别检测HIV和HCV载量。结果:(1)HIV-1感染者的HPgV-2抗体阳性率为25.29%,HIV抗体和HCV抗体均阳性者的HPgV-2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HIV抗体阳性而HCV抗体阴性者(27.69%vs 20.83%,p<0.05)。HPgV-2与HIV-1共感染率呈随时间升高的趋势。HIV-1感染者的HPgV-2核酸阳性率为5.32%,HIV-1与HCV同时阳性者的HPgV-2核酸阳性率高于仅仅HIV-1阳性者(6.37%vs 3.35%,p<0.05)。(2)单纯吸毒者、单纯暗娼嫖客人群和混合行为组,HPgV-2抗体和核酸的阳性率分别为38.57%和6.09%、21.75%和3.57%、19.55%和6.77%,单纯吸毒人群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暗娼和嫖客人群(p值均<0.01)。(3)HPgV-2核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HCV载量平均值分别为1.11E+06cp/ml和7.19E+05cp/ml、HIV载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36E+04cp/ml和2.14E+05cp/ml,均无显着性差异。(4)获得了7条HPgV-2的全基因组序列,红河的HPgV-2独自成簇,奠基者效应显着。鉴定出3个可能的传播簇,1个簇可能为HPgV-2与HIV和HCV的共传播。结论:(1)本研究特殊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率较高,可能与研究对象既有IDU等经皮经血暴露的行为,还有频繁的经性暴露行为有关。(2)HPgV-2感染最常发生于HCV阳性的人,常通过经皮经血途径传播,也可能存在经性传播。(3)未发现HPgV-2感染对HIV和HCV的复制有影响。(4)HPgV-2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红河的毒株在局部地区独立传播流行,与HIV和HCV的共感染比较罕见。静脉吸毒与性乱行为交织的高危人群是新病毒产生和传播的沃土,需要密切监测和深入研究。

陈菲[3](2016)在《郴州地区不同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以及病毒共感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肝炎病毒在静脉吸毒人群和一般人群中的感染状况背景:在静脉吸毒人群中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是非常普遍的。但这些肝炎病毒在郴州地区的高危人群中的感染与一般人群中的感染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自的流行特征还不是很清楚。方法:为了分析在静脉吸毒人群和一般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和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的流行状况及特点,本研究在郴州戒毒所招募了1049例静脉吸毒人群和672例体检的一般人群,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ELISA法检测了血清中的HBV、HCV和HDV感染标记物,HBsAg、HCV-IgG和HDV-IgG阳性的样本使用PCR检测了DNA或RNA,并测序,使用real-time PCR进行了病毒滴度定量。结果:静脉吸毒人群的HBV(21.54 vs.16.52%p=0.01)、HCV(45.95%vs.1.34%p<0.001)和HDV(5.62%vs.0.30%p<0.001)感染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静脉吸毒人群的HBV/HCV共感染率(4.39%vs.0.15%,p<0.05)和HBV/HDV共感染率(2.48%vs.0.15%,P<0.05)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在静脉吸毒人群和一般人群中HBV基因型均以B型为主,HDV基因型Ⅱ是主要基因型别;在两群人中,HCV却表现出不同流行株,在静脉吸毒人群中以6a型(49.52%)为主,在一般人群中以1b型(50.00%)为主,但一般人群中也表现出高的6a型(33.33%)流行。在静脉吸毒人群中,hbv主导基因型b型和hcv主导基因型6a型相比于其它非主导的基因型有更高的病毒载量。结论:hbv和hdv感染特点在静脉吸毒人群与一般人群中相似,hbv感染率在两群中均较高,hdv感染率在两群中均较低,hbv感染都以b型为主,hdv感染均以Ⅱ型为主;但是hcv的流行在两群人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静脉吸毒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基因型以6a为主,而在一般人群中感染率较低,基因型以1b型为主。研究结果表明静脉吸毒人群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提示我们应加强对高危人群中肝炎病毒的防治。第二部分hbv/hcv共感染影响病毒载量、抗体与细胞因子水平背景:hbv/hcv共感染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常见,并且与严重的肝疾病相关。但是hbv/hcv共感染中的两种病毒的病毒学与免疫学特征还不是很清楚。方法:为了阐明hbv/hcv共感染中抗体和细胞因子免疫以及病毒复制特征,本研究在郴州戒毒所招募了1049例静脉吸毒人群。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elisa法检测了血清中的hbv和hcv感染标记物。hbsag和hcv-igg阳性的样本使用real-timepcr进行了病毒滴度定量。使用悬液芯片法和elisa检测了血清中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结果:与HBV单感染或HCV单感染相比,HBV/HCV共感染中HCV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HCV单感染(p=0.011),但HBV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HBV单感染(p=0.021)。相比与HCV单感染,HBV/HCV共感染降低了anti-HCV E2水平(p<0.001),有HCV感染的HBV自行清除的人相比于没有HCV感染的HBV自行清除的人表现出更低的anti-HBs水平(p<0.001)。与HBV单感染或HCV单感染相比,HBV/HCV共感染中IL-6、IL-8和TNF–α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本研究表明在HBV/HCV共感染中两种病毒的复制是不平衡的,HBV在HBV/HCV共感染中占主导水平。在HBV/HCV共感染中anti-HBs和anti-HCV E2及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的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下降可能参与共感染慢性化的过程。这些发现有助于对HBV/HCV共感染中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的了解。

吴书志,韦金露,谢志春[4](2015)在《广西部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HI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混合感染率及其HCV RNA的阳性率,为今后HIV患者丙肝筛查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IV感染者血清中的丙肝病毒抗体,按结果分成抗-HCV(+)组和抗-HCV(-)组,再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的HCV RNA,分析比较HCV RNA阳性率。结果在300例HIV感染者中,有146例抗-HCV阳性,154例抗-HCV阴性;在抗-HCV阳性组中,HCV RNA的阳性率为78.08%(114/146);在抗-HCV阴性组中,HCV RNA阳性率为26.62%(41/154);ELISA法和巢式PCR法检测HCV感染的符合率为75.67%[(113+114)/300]。结论在广西的HIV感染者中HCV感染状况较严重。对HIV感染者进行丙肝筛查时,为减少漏诊率,建议采用PCR方法检测抗-HCV阴性血清中的HCV RNA。

刘媛[5](2014)在《HCV单感染及HCV/HIV混合感染对HCV特异性抗体及血清锌、铁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急性HCV感染后大多数患者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只有20%-30%左右感染者能够发生HCV病毒的自发清除。由于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合并HIV感染是HCV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之一。目前临床上判定HCV自发清除者主要依据两个实验室指标:外周血中持续检测不到HCV RNA和能够检测到HCV抗体。虽然HCV自发清除者体内HCV病毒已经清除,但是抗-HCV的变化模式仍不清楚,尤其是在合并HIV感染后其抗体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尽管现在慢性HCV感染临床上可使用Peg-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愈,但是由于基因型差别、年龄、IL28B基因的多态性等因素导致其治疗的应答率较低,近来研究显示慢性丙肝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和铁的状态也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对于HCV合并HIV感染者体内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缺乏系统性研究,了解合并感染者体内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HCV不同感染状态下HCV抗体水平分析其抗体的变化特征及导致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慢性HCV感染者体内血清锌、铁的变化特征及HIV合并感染对其影响作用,为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新型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在河南上蔡县某自然村收集由于不安全的有偿献血导致的335位抗-HCV阳性患者,通过比较患者的抗-HCV、抗-HIV及血浆HCV RNA水平将其分为不同感染状态组,化学发光法半定量检测各组的抗-HCV水平,比较分析HCV不同感染状态下抗-HCV水平的变化,并通过分析影响抗体变化的因素计算出HCV抗体衰减的时间。对所有HCV抗体阳性者用RIBA验证并比较不同抗原蛋白诱导的HCV抗体应答强度。根据上述分组情况,通过检测各组患者体内血清锌、铁及铁相关指标分析慢性HCV感染者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以及HIV合并感染对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特征。结果1.在HCV自发清除者体内抗-HCV水平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并且降低的速率呈现逐渐加速的状态。HIV合并感染加速了抗-HCV的衰减速率,HIV感染者的免疫状况的降低将加速抗-HCV的衰减。HCV自发清除者抗-HCV抗体衰减特征呈现早期缓慢加速而在后期减速的动态特征。根据数学模型分析显示:HCV自发清除者中从HCV急性感染到抗-HCV完全消失大概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HIV合并感染状态将大大缩短该时间跨度。2.HCV单感染者、HCV/HIV合并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锌的含量与健康对照者相比,HCV/HIV合并感染者、HCV单感染者血清锌的含量均显着降低。HCV/HIV合并感染者与HCV单感染者血清锌相比明显降低。在HCV单感染且ALT≥40(IU/L)者中白蛋白与血清锌呈正相关。在HCV/HIV感染者中CD4+T细胞数低者(<500/μl)血清锌含量为(10.72±1.78)μmol/L,CD4+T细胞数高者(≥500/μl)血清锌含量分别为(12.01±1.67)μmol/L。HCV单感染者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但是在HCV/HIV混合感染者中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值和健康对照者没有差异。而且,尽管在HCV单感染和HCV/HIV混合感染者中铁调素的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者,但是混合感染者中铁调素的水平要明显高于HCV单感染者。在HCV单感染者中血清铁和铁蛋白的水平和ALT及AST呈正相关关系。血清转铁蛋白和ALT及AST呈负相关,但是铁调素和肝功能指标没有直接的关系。在HCV/HIV混合感染且CD4+T细胞数<500/μl者中血清铁的水平要低于CD4+T细胞数>500/μl者,但是铁调素的水平恰恰相反。结论1.HIV感染加速了HCV自发清除者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衰减,在大规模的HCV感染率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中HCV感染率,尤其是HIV混合感染的人群中可能是被严重低估的。2. HCV单感染可使血清锌降低,HCV/HIV合并感染加重了锌的缺乏,在HCV单感染且ALT≥40(IU/L)者中血清锌的水平和白蛋白呈正相关,在HCV/HIV混合感染者中血清锌的变化和免疫受损水平有关。HCV感染者存在严重的铁蓄积的现象,但是在HCV/HIV混合感染者中血清铁的水平有所降低,相应的铁调素的水平较HCV单感染者升高,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和免疫受损水平有关。

韦金露[6](2010)在《抗-HCV阴性的HIV感染者血清中HCV RNA、HCV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的状况》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抗-HCV阴性的广西HIV感染者血清中HCV RNA的阳性率、HCV病毒载量及基因型分布,为今后的丙型肝炎筛查工作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2008年8月~2009年1月,从广西省柳州市和钦州市抽取部分的艾滋病VCT门诊、监狱、戒毒所、医院及社区等作为研究对象的招募点,共招募到300例HIV-1型感染者。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同时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10ml。另外,作为对照,41例单纯丙型肝炎患者来自医院门诊。2、采用ELISA法检测300例HIV-1型感染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抗体,按结果分成抗-HCV(+)组和抗HCV(-)组。3、从NCBI网站下载广西及国内主要流行的HCV基因型,采用Clustalx和BioEdit软件进行比对,获取各HCV基因型序列的高度保守区域5’UTR,通过Primer ExPress5.0软件设计两对巢式PCR引物。4、采用试剂盒对抗-HCV(+)组和抗-HCV(-)组的血清样本进行HCV RNA的提取,逆转录成cDNA,再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的HCV RNA,计算每组的HCV RNA阳性率并比较。5、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两组中HCV RNA阳性的血清样本进行HCV病毒载量检测,与41例单纯丙型肝炎患者作比较。6、采用RFLP法对两组的HCV RNA阳性血清进行HCV基因分型并比较分布情况。7、数据资料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三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在300例HIV感染者中,男195例,女105例,平均年龄为37.39+13.73岁,以性传播途径占62.67%(188/300),吸毒途径占33.67%(101/300),其他途径占3.67%(11/300)。经ELISA法检测,发现146例研究对象呈抗-HCV阳性、154例为抗-HCV阴性,表明在广西HIV感染患者体内抗-HCV的阳性率为48.67%。在146例HIV/HCV混合感染者中,男性多见,以20-40岁为主,初中文化占多数,无固定职业者居多,大部分为未婚者,不同的传播途径其抗-HCV阳性率不同,经吸毒途径的抗-HCV阳性率为63.7%(93/146),经性传播途径为34.93%(51/146),其他传播途径为1.37%(2/146)。2、在抗-HCV阳性组中,检出114份血清呈HCV RNA阳性,阳性率为78.08%(114/146);在抗-HCV阴性组中,检出41份血清呈HCV RNA阳性,HCV RNA阳性率为26.62%(41/154);ELISA法和RT-nPCR法检测HCV感染的符合率为75.67%[(113+114)/300]。3、在HCV RNA (+)的41例抗-HCV阴性患者中,其血清的平均HCV病毒载量对数值为6.15+1.33,抗-HCV(+)组的HCV平均病毒载量对数值为6.79±1.24,41例单纯丙肝感染者为3.44±1.10,三组之间的HCVRNA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抗-HCV阳性组最高,其次是抗-HCV阴性组,最低为单纯HCV感染组。结果还提示在HIV/HCV混合感染者中,三个不同HCV RNA水平组的HCV抗体阳性率并无差异(P>0.05),不能说明HCV抗体阳性率会随着HCV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增加。4、41例抗-HCV(-)组和114例抗-HCV(+)组的HCV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两组HIV/HCV混合感染者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同有关。155例HIV/HCV混合感染者血清的HCV基因型呈多样性分布,主要以1b(34.2%)、混合亚型(17.4%)、6a(12.9%)、3b(9.68%)为主。柳州和钦州地区的HCV基因型均以1b型占主导,不同传播途径中HCV基因型分布不一样,吸毒者的主要以6a,混合亚型及3b为主,经性、母婴和血液途径传播的混合感染者主要以1b及1a+1b混合亚型为主。结论:1.广西HIV感染者混合HCV感染的现象可能较为严重,年轻、单身、无固定职业、多个性伴侣、吸毒的HIV感染者血清的HCV抗体阳性较多,静脉药瘾、性传播是广西HIV/HCV混合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2.若单纯使用国产第三代ELISA法检测HIV感染者体内的HCV抗体会导致部分丙肝患者被漏诊,而且HIV/HCV混合感染者的病毒载量较高。所以今后对HIV感染者进行丙肝筛查时,对HCV抗体阴性者应加检血清的HCV RNA,并对HCV病毒载量进行实时定量监测。3.本研究提示广西HIV/HCV混合感染者的HCV基因型呈多样性变化,主要以1b、混合亚型(以1a+lb多见)、6a、3b型为主,这些可为今后对混合感染者的丙肝治疗及疫苗研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李钟燮[7](2010)在《延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并发率及其基因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延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DM2)并发率和基因型分析,探讨朝鲜族、汉族慢性丙型肝炎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朝鲜族与汉族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特征。方法1.选择367例慢性丙型肝炎(其中朝鲜族218例,汉族149例)、3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81例除外病毒性肝炎体检者进行对照研究,明确其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分析合并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2.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851例糖尿病患者及782例非糖尿病人群进行抗-HCV、HBsAg检测。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T-PCR)和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DB)对62例朝鲜族和57例汉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RNA病毒载量检测和HCV基因型分析,比较HCV基因型在朝鲜族与汉族之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HC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糖尿病和肝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并发率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除外病毒性肝炎对照组的比较:朝鲜族与汉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并发率分别是24.31%,26.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P>0.05);朝鲜族、汉族合计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并发率为25.3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并发率为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6,P<0.01),与除外病毒性肝炎对照组糖尿病并发率9.84%进行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x2=36.60,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除外病毒性肝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并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P>0.05)。2.糖尿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851例糖尿病患者中抗-HCV阳性72例(8.46%),HBsAg阳性33例(3.88%);782例非糖尿病人群中抗-HCV阳性23例(2.94%),HBsAg阳性78例(9.97%)。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平均ALT水平、抗-HCV和HBs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LT=2.91,x2HCV=22.66,x2HBsAg=22.96,P<0.01),糖尿病组平均ALT、抗-HCV阳性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而HBsAg阳性率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患者抗-HCV阳性率(8.46%)明显高于HBsAg阳性率(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6,P<0.01),而非糖尿病组抗-HCV阳性率(2.94%)明显低于HBsAg阳性率(9.9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30.86,P<0.01)。3.合并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合并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未合并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年龄=0.89,x2性别=2.33,t病程=1.79,tBMI=1.36,P>0.05),但合并糖尿病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tALT=3.71,tTBIL=15.57,P<0.01),且此组患者中54.84%的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与未合并糖尿病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02,P<0.001),r-谷氨酰转肽酶与白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GT=0.69,tALB=1.50,P>0.05)。4.朝鲜族与汉族HCV基因型分布特征:在119例HCV-RNA阳性标本中,分别检测出1b型占45.38%(54/119)、2a型占39.49%(47/119)、未分型占15.13%(18/119)。朝鲜族HCV基因型显示,1b型占45.16%(28/62)、2a型占38.71%(24/62)、未分型占16.13%(10/62);汉族HCV基因型显示,1b型占45.61%(26/57)、2a型占40.35%(23/57)、未分型占14.14%(8/57),朝鲜族、汉族之间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各基因型之间HCV-RNA病毒载量差异和合并糖尿病分布差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CV 1b型在中、重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易合并2型糖尿病,朝鲜族、汉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糖尿病患者中HCV感染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提示HCV感染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3.合并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相对较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易并发糖尿病。4.延边地区HCV基因型中以1b型最多,2a型次之,还有少数其它基因型;HCV基因型在朝鲜族与汉族之间分布无差异;HCV基因型与HCV-RNA载量无关;HCV基因型在合并糖尿病者与未合并糖尿病者之间分布无差异;1b型HCV感染者病情相对较重。

张仁芳[8](2009)在《HIV-1感染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第一部分HIV-1感染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目的比较HIV-1感染者与健康者在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差异,及HIV-1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接种乙肝疫苗后与抗-HBs(+)血清转换率、抗-HBs血浆水平关系。方法通过对入选的健康对照组19例和HIV-1感染者20例分别在0、1、6个月给予肌肉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ug,并在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检测抗-HBs血浆水平,大于10 IU/mL即为阳性。抗-HBs水平比较采用取几何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率的比较用Fish’s精确概率法,CD4+T淋巴细胞与抗-HBs血浆水平相关性采用秩相关。结果健康对照组第1次和第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血清转换者分别53%(10/19)与95%(18/19),而HIV-1感染者组分别为15%(3/20)和55%(1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1)。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HIV-1感染者,第1次和第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血清转换者分别33%(2/6)与100%(6/6),而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分别为7%(1/14)与29%(4/14),两组比较在第1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第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A组)、CD4+T淋巴细胞≥200×106/L(B组)和健康对照组(C组)完成3次疫苗接种后1个月抗-HBs血浆水平分别为(101±210)、(529±704)、(5989±10704)mIU/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3,P<0.01)。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2.0755,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1.4094,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数差0.6661,P=0.353)。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血浆抗-HBs浓度水平呈正相关(rs=0.5867,P=0.0065)。所有患者在疫苗接种结束后6~12个月,HIV病毒载量均小于500copies/ml。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4例患者,在第一个全程接种后应答失败,间隔1月追加2次疫苗接种,抗-HBs>10mIU/ml。结论HIV-1感染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HIV-1阴性者相比,血清转换率和抗-HBs血浆水平降低,尤其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所有入组者对乙型肝炎重组疫苗有良好耐受。在HAART治疗下,HIV病毒抑制良好。CD4+T淋巴细胞低者,因免疫原性低,重复接种可提高抗-HBs转化率,提高接种成功率。第二部分:HIV-1感染者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应答失败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目的观察HI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浆中IL-4、IL-10、IFN-γ、和IL-12含量,探讨HIV感染者无(弱)应答的可能机制。方法对于入选的HIV-1感染者17例分别在0、1、6个月肌肉注射重组乙肝疫苗20μg,并在第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检测血浆IL-4,IL-10,IL-12和IFN-γ水平,比较疫苗应答者(9例)与无应答者(8例)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IL-10两组间的比较采用取几何均数后t检验,其余细胞因子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用秩相关方法。结果应答者组IL-4血浆水平(34.2±22.6)pg/ml,无应答者组(13.30±9.98)pg/ml,两组比较,应答者组IL-4血浆水平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答者组IL-10血浆水平(119.2±77.8)pg/ml,无应答组(25.30±10.4)pg/ml,两组比较,应答者IL-10血浆水平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2、IFN-γ血浆水平,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抗-HBs浓度水平分别与血浆IL-4,IL-10水平呈正相关(rs=0.5352,P=0.0268;rs=0.8,P=0.0001)。血浆抗-HBs浓度水平分别与血浆IL-12,IFN-γ水平均无相关性(rs=0.0092,P=0.9729;rs=-0.0179,P=0.9456)。结论HIV-1感染者疫苗无应答者与血浆中Ⅱ型细胞因子(IL-4,IL-10)产生不足有关,但与Ⅰ型细胞因子(IL-12,IFN-γ)血浆水平无关。

赵文华[9](2008)在《云南省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HCV(Hepatitis C Virus)是1989年被确定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全球感染率为3%,约有1.7~2.0亿HCV感染者。我国的HCV自然感染率为3.2%~4.9%,属中高度感染区,据估计至少有5000万HCV感染者或丙型肝炎病人。HCV复制过程中,由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缺乏校对功能,HCV基因组的核酸突变频率很高,根据HC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可将其分为6个主要的基因型,80多个亚型,及众多的准种。HCV基因型/亚型存在明显的地区、人群差异分布,并随时间进化变异,准种的变异性、复杂性则与病程、机体免疫状况、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密切相关。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多个国家接壤,国际贸易、人员往来频繁。由于毗邻世界最大的毒品产地——金三角地区,云南省在成为毒品输入我国、乃至世界主要通道的同时,自身吸毒、贩毒现象尤为严重,导致多种血液传染疾病的传播,也因而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与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的HIV-1主要经毒品运输,从东南亚国家传入云南,并由此传向其他地区。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HIV与HCV的共感染现象非常普遍。鉴于我国内地省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HCV亚型分布的明显差异,研究云南省不同人群中HCV基因型/亚型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进化变异特点,对我省乃至全国的丙型肝炎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采集自不同地州的132例静脉吸毒者样本进行测定分析,发现HIV-1抗体阳性率为68.2%,而HCV抗体阳性率高达93.1%。进而,对82例IDUs人群中HIV/HCV共感染者,进行了HCV基因的5’NCR-C区及NS5B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其中80例样本两区分型结果一致,可以确定基因型。静脉吸毒人群中主要流行的HCV基因型为3型(53.8%),其中3a型为23.8%、3b型为30%;其次为6型,占25%,8.8%的感染者为可能的新亚型6u;1b(16例,19.5%)占一定比例,但已非主要基因型;还有1例1a型(1.2%),没发现2、4、5基因型。经不同地州HCV基因型分布比较,发现越往边境地区1b型所占比例越低,而3、6型比例增加。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HCV基因型分布,与东南亚地区类似,而与中国内陆地区有很大不同。经对两例分型不一致的样本的多克隆分析,发现二者均为混合感染,其中HH075样本存在至少三种基因型(3a、3b和6a),DH102为3a和6u的混合感染,但不能完全排除存在重组的可能。研究又对昆明地区不同人群的61例样本进行了NS5B区测序分型,结果显示:不同人群中HCV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静脉吸毒导致HCV单感染人群中,3型为其主要流行基因型,高达93.8%(其中3a型31.3%,3b型62.5%),静脉吸毒导致的HIV/HCV共感染人群中则以1b和3b为主要流行的基因型,分别占42.9%和35.7%,两人群中仅发现6n亚型,但均没发现2a型的存在。普通感染人群中,发现有1b、2a、3b、6(6k、6n、6v)型多基因型存在,以1b和2a为其主要流行基因型,存在多种6亚型,其中一例可能为新6亚型(暂命名为6v)。不同人群人口数据统计显示,普通感染人群中HCV感染者平均年龄偏高、年龄跨度大,而IDUs导致的HCV感染者平均年龄低、较集中。为确定不同时间HCV分子流行病学变化情况,分别对开远地区静脉吸毒导致的HIV/HCV共感染者2000年采集的22份样本和2005年采集的24份样本,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显示:经过5年的时间跨度,该地区共感染人群中HCV的流行状况没发生大的变化,3型均是其主要的流行基因型,其次是6型,感染者平均年龄及年龄跨度也无不同时间的明显差异。在以上研究中,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和普通人群中分别发现两个新基因型6u和6v的可能存在,为进一步验证其是否确为新的基因亚型,设计了全基因组扩增与序列测定策略,分别对四个病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最终确定在IDUs共感染人群发现的6型一簇的代表毒株三例(DH012/DH014/DH028)为新6亚型,命名为6u亚型;在普通感染人群中发现的NK46毒株为另一新6亚型,暂命名为6v。目前,6u型已经被HCV database命名确认。为分析不同人群中1b型HCV病毒株的可能不同来源与进化方式,对本研究中发现的所有1b型样本进行5’NCR-C区和NS5B区的同源关系分析,发现所有来自IDUs人群的样本聚在一起,形成一云南省特有的独特的簇;而普通感染人群的样本则较分散,散布于三个不同的簇中,说明它们具有多渠道的感染源。同时,研究采用多克隆测序的方法,对不同人群、不同基因型的准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E2区的变异程度明显高于E1区;同区比较,6型样本比1型样本存在更复杂的准种多态性,但未发现免疫缺陷对HCV准种多样性的明显影响。本研究对云南省不同人群中HCV基因型分布及进化变异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云南省不同人群中HCV分子基因型的差异分布、差异起源,初次发现并最终确定了云南省存在的两个新的6亚型(6u和6v),同时对HCV准种多态性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省、乃至全国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必要的前期研究基础。

马建新[10](2008)在《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言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都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所以HIV感染者常常合并HBV、HCV感染。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肝脏相关性疾病已成为HIV感染者主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自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AIDS患者以来,全球已有19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估计全球累计已有7000万以上的人感染了HIV,超过3000万人死于艾滋病。HBV、HC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为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到2007年底,我国估计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55万-85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0.04%-0.07%),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现在我国HIV感染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据估计目前每年大约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属HBV、HC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抗-HCV阳性率为3.2%,我国约有1.3亿慢性HBV感染者和4000万HCV感染者。HIV、HBV和HCV传播途径相似,因此HIV感染者常常合并HBV、HCV感染。约90%-95%的HIV感染者曾经感染过HBV,其中大约10%-15%为慢性HBV感染者。由于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不全,不能够完全彻底的清除和抑制HBV,所以HIV感染者常常合并隐匿性HBV感染。国外研究报道HI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率从0%-51.2%不等,甚至在仅抗-HBc阳性的HIV感染者中高达89.5%。约有1/4-1/3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据此估计,全球约有近1000万的HIV/HCV重叠感染者。HIV感染改变HBV、HCV的自然病程,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进程。HIV感染者由于CD4+T细胞下降,免疫功能受损,导致不能够有效的抑制和清除HBV、HCV,HBV、HCV复制的增加,引起肝脏持续性炎症因子的表达和淋巴单核细胞活化,促进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现在肝脏相关性疾病已成为HIV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HCV基因型对肝病的进程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HCV基因1型感染者的肝脏损伤程度要比其他型严重,对干扰素治疗的效果也更差,特别是合并HIV感染者,由于骨髓抑制,药物的相互作用,HAART的肝脏毒性等原因使HCV的治疗更为困难。本研究使用PCR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调查上海地区HIV感染者中HBV和/或HCV感染状态、隐匿性HBV感染率及HCV基因型的分布。为我国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第二部分:HI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况调查第三部分:上海地区201例HIV阳性者合并HC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第一部分: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目的:了解HIV感染者中HBV和/或HCV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其特点。方法: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170例HIV感染者采集血标本,使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MEIA)检测HIV感染者血清的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HCV)抗体。结果:170名HIV感染者中,男性146人,女性24人,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1±13岁;HBsAg阳性患者19人(11.2%),抗-HBs阳性者87人(51.2%),HBeAg阳性者7人(4.1%),抗-HBe阳性者49人(28.8%),抗-HBc阳性者111人(65.2%);抗-HCV阳性者77人(45.3%)。HIV、HBV和HCV三重感染者9人,约占5.3%。结论:HIV感染者HBsAg阳性率与普通人群相近,但HIV与HCV重叠感染的比例显着高于普通人群。第二部分:HI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况调查目的:了解HIV感染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状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采集血标本,使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MEIA)检测HIV感染者血清的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HCV)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记数,使用巢式PCR法检测HBV S区。结果:105名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男性92人,女性13人。32例HBV DNA阳性,其中27例至少一项HBV血清学标志(HBV M)阳性,5例HBV M均阴性。47例合并丙肝感染者中有14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29.8%;58例HBV血清学标志阴性的单纯HIV感染者中18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31.0%,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CD4+T细胞计数:145.1±158.1/μl,75例CD4+T细胞<200/μ1的患者中有26例HBV DNA阳性,约34.7%,30例CD4+T细胞>200/μ1患者中有6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0%,两者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2例HBV DNA阳性标本中22例无氨基酸序列变异,10例在HBsAg的“a”肽段处有氨基酸序列突变。结论:HI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率较高,免疫功能紊乱及S基因变异可能是隐匿性HBV感染的原因。第三部分:上海地区201例HIV阳性者合并HC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及HCV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201例HIV感染者,使用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HCV基因型。结果:201名HlV感染者,女性26(12.9%)人,男性175(87.1%)人,其中88例(43.8%)HCV抗体阳性。对45例合并感染者HCV基因型检测结果:28例(62.2%)基因型为1b亚型,10例(22.2%)基因型为2a亚型,3例(6.7%)基因型为2a/2c亚型,3例(6.7%)患者合并感染1b和2a/2c亚型,1例(2.2%)合并感染1b和2a两种亚型。结论:输血或血制品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较高,对于这部分HIV感染者应常规检测HCV抗体。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CV的主要基因型是1b亚型,其次为2a亚型,并存在多种HCV基因型共感染的现象。

二、500例HCV阳性血清中HIV 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0例HCV阳性血清中HIV 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HIV/HCV/TP流行现状、挑战与应对
    2. 干血/浆斑样本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应用策略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策略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创新性分析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1 已发表文章-综述
附录2 已发表文章-论着
附录3 已发表文章-论着
附录4 已发表文章-SCI

(2)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3.2 HIV-1 pol区扩增测序基本情况
    3.3 HIV-1 基因亚型及其在不同人群和时间的分布
    3.4 基于全长基因组的2株新型重组毒株和4株G亚型病毒的鉴定
    3.5 新型重组毒株(URFs)的鉴定及人群特征
    3.6 HIV-1 传播簇分析
    3.7 与云南其他地区毒株流行的关系
    3.8 主要HIV-1 毒株的流行动力学分析
    3.9 耐药毒株流行情况
4 讨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HCV共感染的情况
    3.2 HCV CE2/NS5B区扩增测序结果
    3.3 HCV的基因亚型及其构成
    3.4 HCV的成簇分析
    3.5 不同时间段的成簇分析
    3.6 HIV与 HCV的共传播
    3.7 HCV的流行动力学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Pg V-2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HPgV-2抗体与核酸检测结果
    3.2 HPgV-2阳性人员的流行病学特征
    3.3 HPgV-2与HCV的共感染情况
    3.4 HPgV-2抗体阳性者中HPgV-2 RNA阳性的比例
    3.5 单独HPgV-2 RNA阳性率
    3.6 HPgV-2的基因变异和遗传特征
    3.7 HPgV-2的致病特征分析
    3.8 HPgV-2的成簇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3)郴州地区不同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以及病毒共感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第一部分 肝炎病毒在静脉吸毒人群和一般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1.方法与材料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BV/HCV共感染影响病毒载量、抗体与细胞因子水平
    1.方法与材料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词对照表 课题资助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广西部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时间和对象
    1.2 试剂和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1.3.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1.3.2 HCV抗体的检测
        1.3.3 HCV RNA提取与浓度的测定
        1.3.4 PCR扩增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与HIV/HCV合并感染的关联性分析
    2.2 合并感染率与感染途径分析
    2.3 ELISA法检测HCV抗体的结果
    2.4 血清HCV RNA的检测
3 讨论

(5)HCV单感染及HCV/HIV混合感染对HCV特异性抗体及血清锌、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HCV 感染不同状态对外周血 HCV 特异性抗体的影响变化特征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的采集
        2.3 HCV 抗体的检测
        2.4 RIBA 确认试验
        2.4.1 操作步骤
        2.5 HCV RNA 定量检测
        2.5.1 操作步骤
        2.6 HCV RNA 基因分型
        2.7 HIV 抗体筛检
        2.8 HCV 抗体每年的平均衰减速率和预测衰减时间的计算方法
        2.9 CD4+T 细胞计数及肝脏生化指标的检测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慢性 HCV 感染者(CHC)和 HCV 自发清除者(SR-HCV)在随访人群中的性别分布
        3.3 HCV 不同感染状态下 HCV 抗体的变化特征
        3.3.1 2009 年—2012 年 HCV 不同感染状态人群中的 HCV 抗体水平(S/CO 值)的变化特征
        3.3.2 影响 HCV 自发清除者体内 HCV 抗体衰减的主要因素
        3.4 推测不同 HCV 抗体水平下 HCV 抗体衰减率和衰减时间
        3.4.1 不同 HCV 抗体水平的 HCV 抗体衰减率计算
        3.4.2 不同 HCV 抗体水平的 HCV 抗体衰减一个单位所需要的时间
        3.5 预测 HCV 自发清除者 HCV 抗体衰减到阴性(S/CO 值≤1)所需要的总时间
        3.6 不同 HCV 抗体水平下不同抗原区域所诱导的抗体强度
    4 讨论
        4.1 HCV 自发清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HCV 不同感染状态下 HCV 抗体的变化特征分析
        4.3 HCV 蛋白不同区域所诱导的抗体反应强度在 HCV 抗体衰减过程中的改变
    5 结论
第二部分 HCV 不同感染状态对血清锌、铁及相关指标的分布影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铁相关指标及锌含量的测定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血清锌及铁相关指标在 HCV 不同感染状态者体内的分布特征
        3.3 锌在 HCV 不同感染状态者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3.3.1 HCV 不同感染状态者中血清锌含量和肝脏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2 HCV/HIV 共感染者中不同免疫状况下血清锌含量的差异
        3.4 铁相关指标在 HCV 不同感染状态者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3.4.1 HCV 不同感染状态者中血清铁相关指标与肝脏功能相关指标相关性分析
        3.4.2 HCV/HIV 共感染者中不同免疫状况下血清铁相关指标含量的差异
    4 讨论
        4.1 血清锌在 HCV 不同感染状态人群中的分布
        4.2 影响 HCV 不同感染状态者血清锌分布不同的因素分析
        4.3 血清铁及相关指标在 HCV 不同感染状态下的分布
        4.4 影响 HCV 不同感染状态者血清铁及相关指标分布不同的因素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抗-HCV阴性的HIV感染者血清中HCV RNA、HCV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的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来源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健康调查问卷

(7)延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并发率及其基因型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
附录B 个人简介

(8)HIV-1感染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IV-1感染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二部分 HIV-1感染者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应答失败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英文缩略词表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和参编书籍
致谢
附录

(9)云南省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丙型肝炎病毒多样性
    二.丙型肝炎病毒的进化与起源
    三.本研究目的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和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附录
致谢
研究生简历

(10)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HI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第三部分:上海地区201例HIV阳性者合并HC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500例HCV阳性血清中HIV 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D]. 马洁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2]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天一.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3]郴州地区不同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以及病毒共感染特征分析[D]. 陈菲. 南华大学, 2016(03)
  • [4]广西部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吴书志,韦金露,谢志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13)
  • [5]HCV单感染及HCV/HIV混合感染对HCV特异性抗体及血清锌、铁的影响[D]. 刘媛. 郑州大学, 2014(02)
  • [6]抗-HCV阴性的HIV感染者血清中HCV RNA、HCV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的状况[D]. 韦金露.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7]延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并发率及其基因型特征分析[D]. 李钟燮. 延边大学, 2010(09)
  • [8]HIV-1感染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研究[D]. 张仁芳. 复旦大学, 2009(S1)
  • [9]云南省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D]. 赵文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12)
  • [10]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 马建新. 复旦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500份HCV阳性血清HIV-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