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机硅和钛为原料合成无铝Ti-β分子筛的研究

以无机硅和钛为原料合成无铝Ti-β分子筛的研究

一、用无机硅钛原料合成无铝Ti-β分子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国[1](2018)在《*BEA和FAU拓扑结构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杂原子分子筛不仅具有传统分子筛的结构特性,而且兼具优异的酸碱及氧化还原催化性能。作为多相固体酸催化剂,其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为了提高杂原子分子筛中的金属含量、缩短合成周期、简化操作步骤、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大分子反应底物的传质性能、推动杂原子分子筛的工业化进程,本文以*BEA和FAU拓扑结构分子筛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设计并高效合成了全硅Beta及相关杂原子分子筛吸附和催化新材料,并对合成机理和吸附催化性能进行深入地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碱体系合成的全硅Beta具有小晶粒、差疏水性的特点;通过氟化物方法制备的全硅Beta展现出大晶粒、高疏水性的特性。我们首次利用分子筛转晶思想在无氟化物体系极低水含量(H2O/SiO2=1)的条件下,高效合成了纳米级别、高疏水性的全硅Beta分子筛,为其水热合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整个晶化过程是一个先降解再晶化的机理,骨架结构的相似性以及晶种的加入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由于其具有较少的内部羟基,纳米全硅Beta表现出较高的疏水性。与其它全硅Beta分子筛相比,该全硅Beta分子筛在大分子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吸附性能。第二部分,我们创新性地利用全硅ITQ-1分子筛转晶的策略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合成了高骨架Sn含量的Sn-Beta分子筛。最重要的一点是,该方法打破了传统方法Sn含量的限制,Sn-Beta分子筛中的Sn含量高达3.03 wt%,这是迄今为止所有水热合成的Sn-Beta分子筛中最高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晶种的加入以及骨架结构的相似性是实现Sn-Beta成功晶化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以Sn-Beta分子筛为Lewis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双氧水和环己酮的比值以及适当缩短反应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己酮Baeyer-Villiger(B-V)氧化反应中产物己内酯的选择性。因此,得到的Sn-Beta分子筛在酮类的B-V氧化反应以及二羟基丙酮到乳酸乙酯的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这主要是因为其较高的骨架Sn含量和相对较小的晶粒尺寸。将这种方法进行拓展,以Ti-MWW分子筛为硅源和钛源,在超短的时间内(2 h)也合成了结晶良好的Ti-Beta-DT分子筛,其具有纳米级别的晶粒尺寸和相对较高的活性位稳定性。与传统水热体系合成的Ti-Beta-F、晶种法合成的Ti-Beta-OH、后处理合成的Ti-Beta-PS相比,转晶法合成的Ti-Beta-DT在以大分子有机物(环己烯和二苯并噻吩)为反应底物的氧化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第三部分,我们巧妙地利用结构重构的策略直接水热合成杂原子分子筛。以Sn-Beta分子筛为例,合成的产物呈现极高的骨架Sn含量(Si/Sn=33或6.06wt%),纳米颗粒(30-50 nm),高疏水性的特点;在413 K,Sn-Beta分子筛1 h就能实现完全晶化,其水热合成时间比传统方法缩短了两个数量级。值得注意的是,其最高骨架Sn含量超过了之前转晶法得到的Sn-Beta分子筛中的最高Sn含量(Si/Sn=63或3.03 wt%),是迄今为止所有水热合成的Sn-Beta分子筛中最高的。这些独特的性质使Sn-Beta分子筛在二金刚烷酮B-V氧化、环己酮的Meerwein-Ponndorf-Verley反应以及二羟基丙酮的醚化-酯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总之,这种合成方法所需要的原料,TEAOH以及硅源,都很简单并且商业可购买,它有望被应用在工业水平上高效合成杂原子分子筛。第四部分,在之前的Sn-Beta合成方法中,无论是水热直接合成方法还是后处理合成方法,都需要模板剂的参与。本部分我们采用后处理合成方法在无氟无模板剂条件下合成了Sn-Beta分子筛,具体步骤为以无模板剂合成的硅铝Beta分子筛为母体,经过水蒸气处理稳定骨架、深度脱铝、气相SnCl4处理,得到了多级孔的Sn-Beta分子筛。在较温和的条件下(550 oC,30 min)可以有效地稳定无模板剂Beta分子筛的骨架;当水蒸气处理时间过长时,在处理后的样品表面有氧化铝颗粒生成,进而导致后续脱铝困难。在深度脱铝的过程中,在分子筛内部产生羟基巢,Sn离子在773 K通过与其反应,以四配位的形式植入到Beta分子筛的骨架中,形成Sn-Beta分子筛,其在二羟基丙酮到乳酸乙酯的反应中收率为89.1%,高于用传统方法得到的Sn-Beta-F催化剂(74.3%)。第五部分,为了解决Sn-Beta分子筛在以大分子有机物为反应底物的反应中遇到的扩散问题,我们首次利用气固相同晶取代法合成了孔道系统更加开放的多级孔Sn-Y分子筛。通过SnCl4分子和羟基巢的反应,Sn离子以四配位的形式植入到了Y分子筛的骨架。酸处理的时间不仅决定着Sn离子的植入量,同时也影响着Sn离子的存在质量,最佳的酸处理时间为1 h。由于制备的Sn-Y分子筛具有三维12 MR结构以及多级孔道,它在二金刚烷酮的B-V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于其他锡硅分子筛的催化活性。用这种方法制备的Sn-Y分子筛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量的Al离子(Si/Al=43),较多Al的残留会限制其B-V氧化性能。第六部分,为了进一步降低Sn-Y分子筛中的铝含量,提高它的B-V氧化性能,我们原创性地在较温和的液相条件下成功合成出了极低Al含量(Si/Al=150)多级孔道结构的Sn-Y分子筛。溶液中盐酸的浓度不仅影响Sn离子的植入量和Al离子的残留量,还决定着分子筛中Sn物种的配位状态。当以大分子的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时,此Sn-Y分子筛在酮类的B-V氧化反应中展现出更加优良的催化活性。

许妍妍[2](2017)在《低模板剂用量下晶种诱导合成Beta分子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脑油催化裂解工艺具有裂解温度低、能耗低、能灵活调整产物丙烯/乙烯等优点,在生产低碳烯烃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鉴于其生产工艺的日益完善,人们逐渐把研究的重心转至催化剂的优化上。Beta分子筛因其较高的热和水热稳定性、适宜的表面酸性等性质被应用到催化裂解催化剂中,但受其高成本的限制大多只能用作助剂。因此本论文以降低Beta分子筛合成成本为目标,选用廉价的工业级硅溶胶为硅源,分别采用模板剂单一作用法和添加晶种法合成Beta分子筛,优化其工艺条件,并选取适宜的产物进行正庚烷催化裂解反应性能评价。首先本论文采用模板剂单一作用法水热合成Beta分子筛,结果表明,模板剂用量较高的体系中Beta分子筛的合成相区较广,如模硅比为0.4时晶化温度140oC170oC均能合成出结晶度较好的Beta分子筛,而模硅比为0.3的体系只能在150oC和160oC合成Beta分子筛。以SiO2:0.033Al2O3:0.3TEAOH:0.05NaOH:17.6H2O的凝胶配比在160°C下晶化3 d得到的产物结晶度最高,能够合成出Beta分子筛的最低模硅比为0.2。其次,在模板剂体系中加入自制晶种合成Beta分子筛,晶种为上述体系中最佳条件下的产物。晶种的加入缩短了晶化时间、降低了模板剂用量。模硅比为0.2的体系中,当OH-/SiO2=0.20.38时均能合成出结晶度较好的纯相Beta分子筛,最短的晶化时间可缩短至24 h。以SiO2:0.033Al2O3:0.2TEAOH:0.18NaOH:12.7H2O的凝胶配比在160°C下晶化48 h得到的产物结晶度最高,能够合成出Beta分子筛的最低模硅比降为0.1。最后,本论文讨论了几组Beta分子筛样品的酸性质及其正庚烷催化裂解反应性能。吡啶红外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具有B酸位和L酸位,相比于其他样品,加晶种合成的S7和S8两个样品B酸位所占比例较高,B/L值分别为0.930、1.099,远高于商业Beta分子筛B/L值。NH3-TPD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酸分布情况相似,弱酸量约占总酸量的75%,但各样品之间总酸量有所差别,S4、S7和S8三个样品相比于其他合成样品具有较高的总酸量。催化裂解反应结果表明合成的分子筛样品相比于商业Beta分子筛具有更高的低碳烯烃收率及丙烯相对选择性。

吴娟,高丙莹,何红运[3](2014)在《双杂原子Ti-Mn-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苯酚羟化反应》文中提出采用水热合成法在Si O2-Ti O2-Mn O2-(TEA)2O-H2O-NH4F体系中合成了Ti-Mn-β沸石。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热重-差热、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影响Ti-Mn-β沸石合成的因素。Ti-Mn-β沸石在以H2O2为氧化剂的苯酚羟基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苯酚的转化率为29.8%,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选择性分别为70.9%和26%。

高丙莹[4](2014)在《新型双杂原子和两亲性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文中研究指明β沸石由于其具有独特的12元环三维孔道结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高以及抗酸性强等诸多优点,在石油化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多研究表明,在β沸石骨架中引入具有变价特征的过渡金属离子,可以使其表现出更加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独特的催化特性。尽管他们对含单一杂原子β沸石的合成与应用做了很多研究,展示了该类沸石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但目前实际投入工业应用的还很少,其主要原因是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制备成本有待降低,调控沸石本身酸碱性以满足特定催化反应需要以及调节沸石催化剂本身亲水或亲油性的理论与技术有待深入探讨。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选择新型两亲性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展开研究,为制备新型工业催化剂打下基础。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探索了新型双杂原子Ti-Co-β和Ti-Cu-β沸石的水热合成条件;第二,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简称CTAB)对Ti-Co-β沸石表面进行修饰,制备出了两亲性CTAB-Ti-Co-β沸石;第三,以H2O2氧化苯乙烯为探针反应,考察了Ti-Co-β沸石的催化性能,并测定了两亲性CTAB-Ti-Co-β沸石对环己烯水合反应的催化活性。(1)Ti-Co-β沸石的合成、表征和催化性能以白炭黑为硅源,四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硫酸钛为钛源,氯化钴为钴源,氟化铵为矿化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在SiO2-CoO-TiO2-(TEA)20-H2O-NH4F体系中合成Ti-Co-β沸石,运用XRD.IR和SEM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影响Ti-Co-β沸石合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按化学组成(物质的量比)nSiO2:nCoO: nTiO2:n(TEA)20:nH2O:nNH4F=60:(0.5~3.0):(0.5~3.0):(16~18):(5000~650):(30~40)配制初始反应混合物,可以制备出结晶良好的Ti-Co-β沸石,所合成的样品具有BEA拓扑结构,Ti和Co两种原子进入了沸石骨架。在以H2O2为氧化剂的氧化苯乙烯的反应中,考察了Ti-Co-β沸石的催化氧化性能,苯乙烯的转化率和苯甲醛的选择性分别可达71.3%和93.4%。(2)CTAB改性Ti-Co-β沸石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烯水合反应性能研究采用CTAB对Ti-Co-β沸石进行表面修饰,制备出两亲性CTAB-Ti-Co-β沸石,XRD.UV.vis.IR.SEM.TG.DTA和XPS等测试结果表明,经过硅烷改性的沸石骨架结构没有被破坏,只是表面引入了亲油性的烷基基团,在保持原母体沸石亲水性的同时,增强了亲油性能。在环己烯水合相界面催化反应中,两亲性CTAB-Ti-Co-β沸石表现出比母体沸石更好的催化活性。(3)Ti-Cu-p沸石的合成及结构表征在SiO2-TiO2-CuO-(TEA)20-H2O-NH4F体系中合成了Ti-Cu-β沸石。运用XRD.SEM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影响Ti-Cu-β沸石合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按化学组成(物质的量的比)nSiO2:nTiO2: nCuO:n(TEA)20:nH20:nNH4F=60:(0.5~3.0):(0.25~3.0):(16~18):(550~650):(25~35)配制初始反应混合物,可以制备出结晶良好的Ti-Cu-β沸石。

高丙莹,吴娟,何红运[5](2014)在《新型Ti-Co-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别以白炭黑为硅源,四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硫酸钛为钛源,氯化钴为钴源,氟化铵为矿化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在SiO2-CoO-TiO2-(TEA)2O-H2O-NH4F体系中合成了Ti-Co-β沸石,运用XRD、IR和SEM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影响Ti-Co-β沸石合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按化学组成(物质的量的比)SiO2∶CoO∶TiO2∶(TEA)2O∶H2O∶NH4F=60∶(0.53.0)∶(0.53.0)∶(1618)∶(500650)∶(3040)配制初始反应混合物,可制备出结晶良好的Ti-Co-β沸石,合成的样品具有BEA拓扑结构,Ti和Co两种原子进入了沸石骨架.在以H2O2为氧化剂的氧化苯乙烯的反应中,考察了Ti-Co-β沸石的催化氧化性能,苯乙烯的转化率和苯甲醛的选择性分别可达71.3%和93.4%.

何建琴[6](2013)在《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硅分子筛TS-1的发现是分子筛和多相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具有很高的水热稳定性、疏水性、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被广泛用于烯烃环氧化、烷烃的部分氧化、醇类氧化、酮的肟化、苯酚及苯的羟基化等反应。这些反应均可选用双氧水为氧化剂,其共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关于钛硅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应用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使用传统水热晶化法所合成的TS-1已实现工业应用,但仍然面临着两大问题:(1)难分离、回收困难;(2)在合成中易产生非骨架钛。针对这两大问题,本论文对传统水热晶化法进行了改进,合成出了易分离、易回收、非骨架钛相对含量较少的钛硅分子筛,并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同时考察了典型样品的催化氧化性能。并对比研究了TS-1和TS-2的催化氧化活性,更全面地理解了影响含钛分子筛催化活性的各种因素。论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合成TS-1分子筛的体系中引入表面活性剂CTAB,采用水热晶化法制备钛硅分子筛,考察了合成条件(如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和导向胶等)对晶化产物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TAB的引入影响到了TS-1分子筛的成核及生长。此外,CTAB对小晶粒的TS-1会起到一定的组装作用,能够解决传统水热法合成的纳米级TS-1分子筛难分离的问题。虽然所得样品催化活性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部分采用不同手段来调节TS-1晶化过程中的pH值,合成出了一系列钛分布状态好且易分离的钛硅分子筛TS-1。考察了在TS-1清液中加入不同种类的铵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机酸、有机酸和低聚糖后对体系pH值及最终所合成样品的理化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葡萄糖或蔗糖等低聚糖在水热条件下发生碳化,缓慢释放出的酸调节钛硅分子筛晶化过程中的pH值,可改善钛分布状态。其中,蔗糖体系所合成的钛硅分子筛其钛的配位状态及钛的相对含量在整个晶化过程中均十分稳定,可在较短晶化时间内得到钛分布状态好、催化活性高的钛硅分子筛。因此,调节体系的pH值可以使得体系中的硅物种与钛物种的缩合速率相匹配,让钛原子更容易进入分子筛骨架中,从而优化了钛的分布状态;体系pH值降低的同时,又有利于TS-1小晶粒的聚集,因而可以解决传统水热法合成的TS-1难过滤的问题。第三部分利用传统水热方法合成了钛硅分子筛TS-1和TS-2。所合成的TS-2是由棒状纳米粒子堆积而成的微米级的球状聚集体,因而也可以解决小晶粒钛硅分子筛难过滤、难分离回收的问题。对比TS-2与TS-1的催化氧化性能发现,TS-2与TS-1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活性相似,但TS-2催化正己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却明显差于TS-1,说明TS-1与TS-2在催化性能上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一些差异性。实验证明TS-1与TS-2在催化正己烯环氧化反应中显着的差异可归结于分子筛结构和疏水性的不同。最后,通过合成TS-1/TS-2共晶或二次晶化的方法均可以改善TS-2分子筛催化正己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也证实了分子筛结构和疏水性对含钛分子筛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张敏[7](2012)在《新型两亲性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文中研究说明p沸石属于高硅沸石,具有大孔三维结构,能耐酸性,抗结焦性能好,使得p沸石作为常用催化剂载体或催化剂应用于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中,表现出催化高效性和良好的选择性。常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金属原子多以聚集态呈现,如果将杂原子引入p沸石骨架,金属原子分散在沸石骨架的不同位置,使它们具备更好的催化性能和氧化还原性或其他功能,成为优良的双功能催化剂,或者具有其他特殊性能的功能材料。多数有机反应体系都涉及水、油两相,使用普通的催化剂,往往需要在体系中加入大量的共溶剂,使体系混合均匀后,才能促使反应进行。以p沸石为母体合成既具有亲油性又具有亲水性的沸石催化剂,可以有效的催化相界面反应,成为绿色催化材料。本论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双杂原子V-Ni-β沸石和V-Co-β沸石,探究了合成这两种沸石的影响因素,考察了它们的催化性能。另外,采用三甲基氯硅烷修饰改性V-Ni-β沸石和V-Co-β沸石,制备出了具有两亲性的沸石催化剂,并探讨了它们在相界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 V-Ni-β沸石的合成、表征和催化性能本试验在SiO2-NiO-V2O5-(TEA)2O-H2O-NH4F体系中合成了V-Ni-β沸石。运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扫描电镜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影响V-Ni-β沸石合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按化学组成物质的量的比SiO2: NiO:V2O5:(TEA)2O:H2O:NH4F=60:(0.25~4.0):(0.125~2.0):(16~18):(500-650):(30-40)配制初始反应混合物,可以制备出结晶良好的V-Ni-β沸石。V-Ni-β沸石[n(Si)/n(V+Ni)=10]在苯乙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苯乙烯的转化率和苯甲醛的选择性分别可达63.7%和80.2%。(2) V-Co-β沸石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以白炭黑为硅源,四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氟化铵为矿化剂,偏钒酸铵和氯化钴提供杂原子V和Co,采用水热法合成了V-Co-β沸石,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影响V-Co-β沸石合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按化学组成物质的量的比SiO2:CoO:V2O5:(TEA)2O:H2O: NH4F=60:(0.5~3.0):(0.25~1.5):(16~18):(550~650):(25~35)配制初始反应混合物,可以制备出结晶良好的V-Co-β沸石,且V和Co进入沸石骨架。(3)两亲性p沸石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采用TMS修饰改性制备出了两亲性沸石(TMS-V-Co-β和TMS-V-Ni-β),表征样品发现,经过硅烷改性的沸石骨架结构没有被破坏,晶体表面的有微小变化。在环己烯水合相界面探针反应中,两亲性TMS-V-Co-β与TMS-V-Ni-β沸石表现出比母体沸石更好的催化活性。本项研究可为满足某种特定反应需要的多活性位沸石催化剂的定向合成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表面修饰后的两亲性沸石能有效的促进多相反应的进行,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刘华彦[8](2011)在《NO的常温催化氧化及碱液吸收脱除NOx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氮氧化物(NOx)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脱除NOx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与燃煤电厂排放的含NOx烟气不同,化工、制药等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气中虽然NOx总量较少,但浓度较高,对排放周边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对这类NOx废气的治理更是刻不容缓。这类废气通常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氧气含量高,可达到-20%,几乎与空气相同;(2)水汽含量高,可达到饱和湿含量;(3)NOx氧化度(N02与NOx浓度之比)低,部分企业排放废气中NOx氧化度低于10%;(4)常温常压排放;(5)精细化工厂、制药厂废气呈间歇性排放。由于其与燃煤烟气排放特征巨大的差异,常用的高温条件下以氨(NH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Ox脱除技术(NH3-SCR)不适合,而常温常压操作、对NOx浓度波动不敏感并且可回收(亚)硝酸盐的碱液吸收法更适合工业NOx废气的处理。基于此,论文提出采用NO气相催化氧化-碱液吸收法脱除工业废气中NOx的工艺,以此过程为对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并获得了相关进展:1、碱液(包括NaOH溶液、还原性和氧化性NaOH溶液)吸收NOx过程研究(1)在碱液中添加还原剂(尿素、亚硫酸铵、亚硫酸钠、硫化钠或硫代硫酸钠等)或者氧化剂(双氧水或次氯酸钠等)均能提高吸收液对NOx的脱除率,但NaOH和添加剂(还原剂和氧化剂)浓度对NOx脱除率的影响不显着;随着进口NOx浓度提高,NOx脱除率随之增加;气体停留时间增加,NOx脱除率亦增加,并主要表现为NO2脱除率的增加;(2)NOx氧化度对NOx脱除率的影响最为显着。在NaOH溶液或添加尿素的NaOH溶液为吸收剂的体系中,进口NOx氧化度为50~70%时NOx脱除率最高,存在最优氧化度;而对于添加氧化剂和还原剂(除尿素外)的NaOH溶液中,进口NOx氧化度越高,NOx脱除率越高。因此,提高工业废气NOx氧化度是保证高效脱除NOx的关键;(3)碱液吸收NOx系统中,各NOx脱除途径的相对速率如下:通过NO2与亚硫酸铵作用脱除NO2>通过NO+N02→N203与NaOH作用脱除NOx>通过NO2与NaOH或H202作用脱除N02。2、椰壳基活性炭(AC)及改性活性炭(MAC)、微孔分子筛(高硅H-和Na-ZSM-5分子筛、全硅β分子筛)上NO的常温氧化过程研究(1)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干气条件下NO转化率降低,表现出类似气相均相反应的负活化能效应;在湿气条件下改性活性炭(MAC)和高硅ZSM-5分子筛上NO转化率先增后降,存在最佳反应温度,对于MAC为50~70℃,对高硅ZSM-5分子筛则为20℃,而全硅β分子筛上在10~90℃范围内,NO转化率呈单调下降的趋势;(2)随着进口NO、02浓度以及空时的增加,NO转化率增加;(3)水汽的存在对催化剂表面NO的氧化存在抑制作用;由于AC及MAC自身含有宽泛的孔径分布(特别是中孔孔道的存在),导致其对NO氧化的催化活性受水汽影响严重;而对于分子筛而言,提高Si/A1比可减少其对水汽的吸附从而降低水汽的影响,因此,湿气条件下微孔分子筛Si/Al比越高,NO转化率越高;(4)干、湿气条件下催化剂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高硅ZSM-5、全硅β分子筛对NO的常温氧化催化活性没有下降,说明高硅ZSM-5、全硅β分子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有望在工业上应用;(5)微孔孔道是保证活性炭、分子筛等材料具有NO氧化催化活性的前提,微孔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越大,其对NO氧化催化活性越高;(6)通过TPD/TPSR.原位DRIFTS技术对高硅Na-ZSM-5和全硅β分子筛上NO氧化机理研究表明,分子筛表面的羟基(-OH)和阳离子(如Na+)是NO氧化催化活性位;02在微孔分子筛表面不吸附,而NO在其表面存在强的化学吸附,NO2只存在弱吸附;在NO氧化反应气氛下,NO在Na+上的吸附态以N03(即:OONO)为主,而在羟基(-OH)上的吸附态可能以(NO)2(即:ONNO)为主,由此推测高硅Na-ZSM-5分子筛上存在如下的NO氧化反应机理:NO+σ??NO·σNO·σ+O2N03·6 NO3·σ+NO·σ.?N2O4+2σ?2NO2+2σ而在全硅β分子筛上NO的氧化反应机理为:NO+σ?NO·σNO·σ+NO·σ?(NO·σ)2 (NO·σ)2+O2?2NO2+2σ?N2O4+2σ以上研究表明,采用高硅ZSM-5分子筛或全硅β分子筛催化剂可实现在水汽环境中NO的高效气相氧化,提高NOx氧化度;而通过添加氧化剂或还原剂的NaOH溶液可强化碱液对NOx的化学吸收;两项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提高碱液吸收法对NOx的脱除效率,说明本论文提出的气相催化氧化-碱液吸收法工艺和相关技术具有可行性。

肖质文[9](2010)在《新型杂原子β沸石的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β沸石是一种高硅、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高、且具有三维12元环大孔结构的沸石分子筛,近年来在绿色催化材料领域中备受关注。而将杂原子引入β沸石骨架,可使其表现出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独特的催化性能,特别是将具有特定催化性能的过渡金属原子同晶取代部分硅或骨架铝所得到的杂原子β沸石,由于过渡金属原子在沸石骨架上处于高分散状态,使得它们具备了一般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所没有的催化氧化还原功能。因此,研究新型杂原子p沸石既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中我们采用水热晶化法首次合成了双杂原子Fe-V-β沸石和单杂原子Cu-β沸石,用导向剂法合成了Cu-β沸石,探讨了影响沸石合成的因素,并初步考察了它们的催化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Fe-V-β沸石的合成、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在SiO2-Fe2O3-V2O5-(TEA)2O-H2O-NH4F体系中合成了Fe-V-β沸石,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固体漫反射光谱、热重-差热分析、扫描电镜-能谱仪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测试技术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及化学组成,并探讨了影响Fe-V-β沸石合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按下列化学组成配制初始反应混合物:n(SiO2): n(Fe2O3): n(V2O5): n[(TEA)2O]:n(H2O):n(NH4F)=60:(0.1~0.75):(0.1~0.75):(17~18):(550~650):(30~50),可以制备出Fe-V-β沸石,结晶良好,且Fe和V原子进入了沸石骨架。所合成的Fe-V-β沸石在以H2O2为氧化剂氧化苯乙烯的反应中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苯乙烯的转化率为25.4%。产品的选择性为:苯甲醛69.1%,苯乙醛22.5%,苯乙酮4.1%。2.Cu-β沸石的合成、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在SiO2-CuO-(TEA)2O-H2O-NH4F体系中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Cu-β沸石,运用XRD、IR、UV-Vis固体漫反射光谱、TG/DTA、SEM和ICP等测试技术表征了样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并探讨了合成Cu-β沸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按下列化学组成配制初始反应混合物:n(SiO2):n(CuO): n[(TEA)2O]:n(H2O):n(NH4F)=60:(0.5~5.0):(16~18):(550~650):(25β50),可以制备出Cu-β沸石,结晶良好,且Cu原子进入了沸石骨架。在以H2O2为氧化剂的苯酚羟基化反应中,Cu-β沸石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3.导向剂法合成Cu-β沸石研究用导向剂法合成了Cu-β沸石,并采用XRD、FT-IR、UV-Vis、SEM和TG/DTA等方法对合成的Cu-β沸石进行了表征。由于该法只在制备导向剂时加入有机模板剂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而在合成Cu-β沸石时只加入少量导向剂,无需再加TEAOH,与模板剂法合成Cu-β沸石相比,有机模板剂TEAOH的用量大大减少,大幅度降低了Cu-β沸石的合成成本。

许钰娟[10](2010)在《全硅β分子筛催化氧化NOx工业废气中NO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精细化工、制药等行业排放的NOx废气具有NO含量(NO与NOx浓度之比)高达90%以上、水汽含量高、常温常压排放的特点,有研究提出采用低温催化氧化-碱液吸收结合处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废气中的O2把NO部分氧化成NO2,达到碱液吸收的最佳氧化度(50%~60%),从而实现85%以上的单级NOx脱除率。而目前低温催化氧化催化剂最大的不足是抗水汽性差,因此寻找一种既有低温催化活性又有良好抗水汽性的催化剂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选择合成的全硅β分子筛作为NO氧化催化剂,考察其对NO氧化的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不同的高硅材料中,全硅β分子筛和H-ZSM-5对NO有催化氧化活性,而无定形的SiO2和孔道尺寸较大的全硅MCM-41、SBA-15对NO无催化氧化活性,且微孔面积较大的全硅β分子筛在干气下对NO催化氧化活性高于H-ZSM-5,说明孔道尺寸和微孔面积在NO氧化中起重要作用。在饱和水汽下,全硅β分子筛对NO催化氧化的活性明显优于H-ZSM-5,说明提高分子筛硅铝比可提高其抗水汽性能,有利于NO氧化。反应条件对全硅β分子筛催化氧化NO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在干气和饱和水汽下NO的氧化率都有所下降,但水汽对NO氧化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NO氧化率随着NO进口浓度的增加,空速的降低而有所增加。在稳定性实验中得出,全硅β分子筛在湿气条件下反应240小时活性没有下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NO进口浓度为0.05%、O2浓度为20.7%、空速为7200h-1、反应温度为30℃,相对湿度0%和100%下,NO氧化率分别达到66%和56%,满足了碱液吸收的最佳氧化度要求,说明全硅β分子筛即使在饱和水汽下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抗水汽性。采用TPD和In-situ DRIFTS对NO在全硅β分子筛上的氧化过程和表面吸附物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NO在全硅β分子筛上会形成NO和(NO)2两种吸附态形式,气相中的O2与吸附态的NO或(NO)2反应生成NO、NO2、(NO)2等中间物种。根据NO在全硅β分子筛上氧化反应过程和表面的吸附物种情况,提出NO在全硅β分子筛上氧化反应机理如下: (?)

二、用无机硅钛原料合成无铝Ti-β分子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无机硅钛原料合成无铝Ti-β分子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EA和FAU拓扑结构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2 杂原子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2.1 杂原子分子筛概述
        1.2.2 杂原子分子筛制备概况
        1.2.2.1 水热合成法
        1.2.2.2 后处理合成方法
        1.2.2.3 干凝胶合成法
        1.2.2.4 其他合成方法
        1.2.3 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应用概况
    1.3 Sn-Beta分子筛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1.3.1 Sn-Beta分子筛的制备方法
        1.3.1.1 原位水热晶化法
        1.3.1.2 无氟体系干凝胶合成法
        1.3.1.3 后处理的合成方法
        1.3.2 Sn-Beta分子筛的催化应用
        1.3.2.1 Baeyer-Villiger(B-V)氧化反应
        1.3.2.2 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1.3.2.3 Meerwein-Pondorf-Verley(MPV)反应
        1.3.2.4 水合反应
        1.3.2.5 碳碳耦合反应
    1.4 Baeyer-Villiger(B-V)氧化反应
        1.4.1 Sn基催化剂的发展过程
        1.4.1.1 Sn基均相催化剂
        1.4.1.2 Sn基多相催化剂
        1.4.2 Sn基催化剂催化B-V氧化的催化机理
        1.4.2.1 活化酮羰基,增加羰基碳的亲电性
        1.4.2.2 共同活化氧化剂H2O2和酮羰基
    1.5 论文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材料表征手段
    2.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5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6 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分布及蒸汽吸附
    2.7 ~(29)Si,~(27)Al 和 ~(119)Sn固体魔角核磁共振波谱
    2.8 热重分析(TG)
    2.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2.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11 紫外-拉曼光谱测定仪(UV-Raman)
    2.12 气相色谱分析仪(GC)
    2.13 气相色谱-质谱连用分析仪(GC-MS)
第三章 疏水性纳米全硅Beta分子筛:高效合成及其吸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ITQ-1分子筛的制备
        3.2.2 Beta晶种的制备
        3.2.3 转晶法合成全硅的Beta分子筛
        3.2.4 全硅的Beta-F和Beta-OH的合成
        3.2.5 材料的表征
        3.2.6 挥发性有机物吸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全硅Beta-Trans分子筛的合成
        3.3.2 四种全硅Beta分子筛的物理化学性质
        3.3.3 四种全硅Beta分子筛的亲疏水性比较
        3.3.4 VOCs的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转晶法快速合成Sn、Ti-Beta分子筛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ITQ-1分子筛和Beta晶种的制备
        4.2.2 转晶法合成Sn-Beta分子筛
        4.2.3 在无溶剂体系利用转晶法合成Ti-Beta分子筛
        4.2.4 材料的表征
        4.2.5 催化反应
        4.2.5.1 Sn-Beta分子筛的相关催化反应
        4.2.5.2 Ti-Beta分子筛的相关催化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n-Beta分子筛的合成
        4.3.2 Sn-Beta-Trans分子筛的亲疏水性以及Sn的配位状态
        4.3.3 催化性能
        4.3.3.1 Sn-Beta分子筛的Lewis酸性
        4.3.3.2 Sn-Beta分子筛在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的活性
        4.3.3.3 Sn-Beta分子筛在醚化-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4.3.4 Ti-Beta分子筛的合成
        4.3.5 Ti-Beta分子筛的催化活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构重构法水热合成高活性Sn-Beta分子筛及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硅源Beta-DA的制备
        5.2.2 结构重构法合成Sn-Beta-Re分子筛
        5.2.3 传统氟体系合成Sn-Beta-F分子筛
        5.2.4 后处理合成方法合成Sn-Beta分子筛
        5.2.5 材料的表征
        5.2.6 催化反应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n-Beta-Re分子筛的合成
        5.3.2 Sn-Beta-Re分子筛疏水性、Sn配位状态、酸性
        5.3.3 Sn-Beta-Re分子筛的催化活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无氟无模板剂合成Sn-Beta分子筛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无模板剂Beta分子筛的合成
        6.2.2 Beta分子筛的脱铝
        6.2.3 无模板剂Sn-Beta分子筛的后处理合成
        6.2.4 材料的表征
        6.2.5 催化反应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无模板剂Beta分子筛的骨架稳定和脱铝
        6.3.2 通过原子植入方法后处理合成Sn-Beta-G分子筛
        6.3.3 Sn-Beta-G分子筛中Sn的配位状态
        6.3.4 Sn-Beta-G分子筛的Lewis酸性
        6.3.5 Sn-Beta-G分子筛在二羟基丙酮到乳酸乙酯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Sn-Y分子筛的后处理合成及Baeyer-Villiger氧化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Sn-Y分子筛的制备
        7.2.2 材料的表征
        7.2.3 催化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Sn-Y分子筛的合成
        7.3.2 Sn-Y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7.3.3 Sn-Y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7.3.3.1 Lewis酸性的表征
        7.3.3.2 Sn-Y分子筛在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多级孔FAU类型锡硅分子筛的后处理合成及Baeyer-Villiger氧化性能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Sn-Y分子筛的制备
        8.2.2 材料的表征
        8.2.3 催化性能测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Sn-Y分子筛的合成
        8.3.2 Sn-Y分子筛中Sn的配位状态的表征
        8.3.3 Sn-Y分子筛中Lewis酸性的表征
        8.3.4 Sn-Y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8.3.5 Sn-Y分子筛在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2)低模板剂用量下晶种诱导合成Beta分子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Beta分子筛的结构与酸性
        1.2.1 Beta分子筛的结构
        1.2.2 Beta分子筛的酸性
    1.3 Beta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3.1 水热晶化法
        1.3.2 气固相合成法
        1.3.3 微波合成法
        1.3.4 转晶法
        1.3.5 空间限制合成法
    1.4 Beta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1.4.1 液相合成机理
        1.4.2 固相合成机理
        1.4.3 双相合成机理
        1.4.4 协同作用机理
    1.5 Beta分子筛合成的热点方向
        1.5.1 纳米Beta分子筛的合成
        1.5.2 多级孔道Beta分子筛的合成
        1.5.3 杂原子Beta分子筛的合成
        1.5.4 无模板Beta分子筛的合成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重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重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的制备
        2.2.1 分子筛制备
        2.2.2 分子筛离子交换
        2.2.3 催化剂制备
    2.3 样品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2.3.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5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7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测试
        2.3.8 催化剂水热老化处理
        2.3.9 催化剂催化裂解评价
第三章 模板剂单一作用合成Beta分子筛
    3.1 晶化温度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3.1.1 模硅比为0.4的合成体系
        3.1.2 模硅比为0.3的合成体系
        3.1.3 模硅比为0.2的合成体系
    3.2 模板剂用量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3.3 晶化时间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3.3.1 模硅比为0.4的合成体系
        3.3.2 模硅比为0.3的合成体系
    3.4 体系碱度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3.4.1 模硅比为0.4的合成体系
        3.4.2 模硅比为0.3的合成体系
        3.4.3 模硅比为0.2的合成体系
        3.4.4 模硅比为0.15的合成体系
    3.5 水量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晶种法合成Beta分子筛
    4.1 是否加入晶种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4.2 晶种是否焙烧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4.3 体系碱度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4.3.1 模硅比为0.2的合成体系
        4.3.2 模硅比为0.1的合成体系
    4.4 晶化温度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4.4.1 模硅比为0.2的合成体系
        4.4.2 其他体系下对晶化温度的考察
    4.5 晶化时间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4.6 模板剂用量对合成Bet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eta分子筛的催化裂解反应性能评价
    5.1 酸性测试
        5.1.1 吡啶红外测试
        5.1.2 NH3-TPD测试
    5.2 催化裂解反应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双杂原子Ti-Mn-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苯酚羟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Ti-Mn-β沸石的合成
    1.3 Ti-Mn-β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原料配比对Ti-Mn-β沸石形成的影响
    2.2 Ti-Mn-β沸石的结构表征
    2.3 Ti-Mn-β沸石的催化性能
3 结论

(4)新型双杂原子和两亲性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沸石概述
        1.1.1 沸石、β沸石及杂原子β沸石的概述
        1.1.2 两亲性沸石
    1.2 沸石的制备方法及反应机理
        1.2.1 沸石和杂原子β沸石的主要合成方法
        1.2.2 β沸石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沸石晶化机理
        1.2.3 两亲性沸石的合成
    1.3 沸石的表征
        1.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1.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1.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1.3.4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谱(MAS-NMR)
        1.3.5 扫描电镜(SEM)
        1.3.6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1.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1.4 沸石应用及研究进展
        1.4.1 β沸石、杂原子β沸石的应用
        1.4.2 两亲性沸石的应用
    1.5 本论文选题思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使用的主要仪器
第二章 新型Ti-Co-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测试仪器及条件
        2.2.3 Ti-Co-β沸石的合成
        2.2.4 Ti-Co-β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双杂原子Ti-Co-β沸石的结构表征
        2.3.2 合成条件对合成的的影响情况
        2.3.3 Ti-Co-β沸石的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2.3.4 反应温度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CTAB-Ti-Co-β沸石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环已烯水合催化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Ti-Co-β沸石的合成
    3.3 两亲性Ti-Co-β沸石的制备
    3.4 环己烯水合反应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样品的结构表征
    3.6 环己烯水合反应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
    3.7 结论
第四章 Ti-Cu-β沸石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仪器及测试条件
        4.2.2 沸石的水热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杂原子Ti-Cu-β沸石的结构表征
        4.3.2 合成条件对杂原子Ti-Cu-β沸石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新型Ti-Co-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 1 试剂
    1. 2 仪器及测试条件
    1. 3 Ti-Co-β 沸石的合成
    1. 4 Ti-Co-β 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 1 双杂原子Ti-Co-β 沸石的结构表征
    2. 2 影响双杂原子Ti-Co-β 沸石合成的因素
        2.2.1原料配比的影响
        2. 2. 2 晶化时间的影响
    2. 3 Ti-Co-β 沸石的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2. 3. 1 不同金属含量的催化剂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2. 3. 2催化剂用量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
        2. 3. 3 H2O2用量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
        2. 3. 4反应温度对苯乙烯氧化的影响
        2. 3. 5反应时间对苯乙烯氧化的影响
3 结论

(6)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钛硅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钛硅分子筛的合成
        1.2.1 TS-1分子筛的合成
        1.2.1.1 水热晶化法
        1.2.1.2 气固相同晶取代法
        1.2.1.3 干胶转化法
        1.2.1.4 微波辐射加热法
        1.2.1.5 其它合成方法
        1.2.2 其它钛硅分子筛的合成
        1.2.2.1 TS-2分子筛的合成
        1.2.2.2 中孔钛硅分子筛的合成
        1.2.3 钛硅分子筛水热晶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3 钛硅分子筛的物化特征
        1.3.1 钛硅分子筛中骨架钛的化学环境
        1.3.2 影响钛硅分子筛物化特性的因素
        1.3.2.1 金属离子杂质
        1.3.2.2 非骨架钛
        1.3.2.3 酸性
        1.3.2.4 扩散及空间位阻
        1.3.2.5 疏水性
    1.4 钛硅分子筛的物化性能表征
    1.5 钛硅分子筛的催化氧化性能
        1.5.1 概述
        1.5.2 烯烃环氧化反应
        1.5.3 苯酚羟基化反应
        1.5.4 钛硅分子筛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5.4.1 烯烃环氧化反应机理
        1.5.4.2 苯酚羟基化反应机理
        1.5.5 影响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反应的因素
        1.5.5.1 骨架钛和非骨架钛含量的影响
        1.5.5.2 分子筛晶粒大小的影响
        1.5.5.3 分子筛亲疏水性的影响
        1.5.5.4 分子筛相对结晶度的影响
        1.5.5.5 反应条件的影响
    1.6 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总述
    2.1 主要原料
    2.2 TS-1和TS-2清液的合成
        2.2.1 TS-1清液的合成
        2.2.2 TS-2清液的合成
    2.3 钛硅分子筛的物化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紫外可见反射光谱(UV-Vis)
        2.3.3 扫描电镜(SEM)
        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5 热重分析(TG/DTG)
        2.3.6 核磁共振(~(13)C MAS NMR和~(29)Si MAS NMR)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2.3.8 N_2吸附-脱附等温实验
    2.4 钛硅分子筛的催化性能评价
        2.4.1 正己烯环氧化反应
        2.4.2 苯酚羟基化反应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对TS-1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3.1 晶化时间对产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XRD分析
        3.1.2.2 UV-Vis分析
        3.1.2.3 SEM分析
        3.1.2.4 TG-DTG分析
        3.1.2.5 N_2吸附-脱附分析
        3.1.2.6 样品的催化活性表征
        3.1.3 小结
    3.2 加入导向胶对产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XRD分析
        3.2.2.2 SEM分析
        3.2.2.3 UV-Vis分析
        3.2.2.4 TG-DTG分析
        3.2.2.5 N_2吸附-脱附分析
        3.2.2.6 样品的催化活性表征
        3.2.3 小结
    3.3 晶化温度对产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XRD分析
        3.3.2.2 SEM分析
        3.3.2.3 UV-Vis分析
        3.3.2.4 TG-DTG分析
        3.3.2.5 N_2吸附-脱附分析
        3.3.2.6 样品的催化活性表征
        3.3.3 小结
    3.4 加入蔗糖对产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4.1 实验部分
        3.4.2 结果与讨论
        3.4.2.1 XRD分析
        3.4.2.2 SEM分析
        3.4.2.3 UV-Vis分析
        3.4.2.4 TG-DTG分析
        3.4.2.5 N_2吸附-脱附分析
        3.4.2.6 样品的催化活性表征
        3.4.3 小结
    3.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钛硅分子筛TS-1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铵盐体系下TS-1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1 引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小结
    4.2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下TS-1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2.1 引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3.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下合成的钛硅分子筛TS-1
        4.2.3.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下合成的钛硅分子筛TS-1
        4.2.3.3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下合成的钛硅分子筛TS-1
        4.2.4 小结
    4.3 无机酸和有机酸体系下TS-1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3.1 引言
        4.3.2 实验部分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小结
    4.4 低聚糖体系下TS-1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4.1 引言
        4.4.2 TS-1清液中添加蔗糖对TS-1物化性能的影响
        4.4.2.1 实验部分
        4.4.2.2 结果与讨论
        4.4.3 TS-1预晶化液中添加蔗糖对TS-1物化性能的影响
        4.4.3.1 实验部分
        4.4.3.2 结果与讨论
        4.4.4 晶化前及晶化过程中均添加蔗糖对TS-1物化性能的影响
        4.4.4.1 实验部分
        4.4.4.2 结果与讨论
        4.4.5 添加葡萄糖对TS-1物化性能的影响
        4.4.5.1 实验部分
        4.4.5.2 结果与讨论
        4.4.6 TS-1清液中添加蔗糖的晶化过程研究
        4.4.6.1 实验部分
        4.4.6.2 晶化过程中母液pH值的变化
        4.4.6.3 晶化过程中分子筛相对结晶度的变化
        4.4.6.4 晶化过程中钛分布状态的变化
        4.4.6.5 晶化过程中分子筛固体的Si/Ti比的变化
        4.4.6.6 晶化过程中蔗糖是否起到了硬模板的作用
        4.4.6.7 晶化过程中分子筛催化活性的研究
        4.4.7 小结
    4.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TS-1与TS-2催化性能的比较
    5.1 TS-1与TS-2的合成及其物化表征
        5.1.1 TS-1与TS-2的合成
        5.1.2 TS-1与TS-2的物化表征
    5.2 TS-1与TS-2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活性的比较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3 TS-1与TS-2催化正己烯环氧化反应活性的比较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4 引起TS-1与TS-2催化性能差异的原因分析
        5.4.1 MFI与MEL结构差异的影响
        5.4.1.1 TS-1/TS-2共晶的合成
        5.4.1.2 TS-1/TS-2共晶的XRD图谱
        5.4.1.3 TS-1/TS-2共晶的催化活性
        5.4.2 骨架钛含量的影响
        5.4.3 晶粒大小和形貌的影响
        5.4.3.1 具有不同晶粒大小和形貌的TS-2分子筛的合成
        5.4.3.2 TS-2的晶粒大小和形貌
        5.4.3.3 具有不同晶粒大小和形貌的TS-2的钛分布状态
        5.4.3.4 具有不同晶粒大小和形貌的TS-2的催化活性
        5.4.4 疏水性的影响
        5.4.4.1 实验部分
        5.4.4.2 二次晶化后样品的物化表征
        5.4.4.3 二次晶化后样品的催化性能
    5.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遗憾及展望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新型两亲性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沸石概述
        1.1.1 沸石简介
        1.1.2 β沸石
        1.1.3 杂原子β沸石
        1.1.4 两亲性沸石
    1.2 沸石的合成及反应机理
        1.2.1 沸石的合成
        1.2.2 沸石的晶化机理
    1.3 β沸石的合成方法
        1.3.1 水热合成β沸石的影响因素
        1.3.2 杂原子β沸石的合成
    1.4 两亲性沸石的合成
    1.5 β沸石的表征
        1.5.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1.5.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1.5.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1.5.4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谱(MAS-NMR)
        1.5.5 电子显微镜
        1.5.6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1.6 β沸石、杂原子β沸石的应用
    1.7 两亲性沸石的应用
    1.8 选题背景及意义
    1.9 本文所用主要仪器
第二章 V-Ni-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V-Ni-β沸石的合成
        2.2.3 表征测试条件
        2.2.4 V-Ni-β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V-Ni-β沸石的结构表征
        2.3.2 合成V-Ni-β沸石的影响因素
        2.3.3 V-Ni-β沸石的催化性能
    2.4 结论
第三章 V-Co-β沸石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仪器及测试条件
        3.2.2 V-Co-β沸石的水热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双杂原子V-Co-β沸石的结构表征
        3.3.2 合成条件对双杂原子V-Co-β沸石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两亲性杂原子β沸石的制备及其相界面催化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表征
        4.2.3 两亲性双杂原子沸石的制备
        4.2.4 相界面催化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的表征
        4.3.2 相界面催化反应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待发)论文
致谢

(8)NO的常温催化氧化及碱液吸收脱除NOx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NO_x的组成及性质
    2.2 NO_x脱除技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2.1 干法脱硝
        2.2.2 湿法脱硝
        2.2.3 小结
    2.3 NO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2.3.1 直接氧化法
        2.3.2 催化氧化法
        2.3.3 NO与O_2反应机理及研究进展
    2.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3 实验方法和内容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设备
        3.1.2 实验用气体
        3.1.3 试剂与药品
    3.2 实验方法及流程
    3.3 催化剂制备、预处理及改性
        3.3.1 活性炭(AC)改性处理方法
        3.3.2 ZSM-5分子筛的处理
        3.3.3 全硅β分子筛的合成
        3.3.4 SBA-15分子筛的合成
        3.3.5 MCM-41分子筛的合成
    3.4 催化剂的表征
        3.4.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
        3.4.2 活性炭表面酸碱基团的测定
        3.4.3 XRD表征
        3.4.4 程序升温脱附测试
        3.4.5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测试
    3.5 研究内容及实验条件
        3.5.1 碱液吸收法脱除NO_x过程研究
        3.5.2 活性炭(AC)、改性活性炭(MAC)材料上的NO氧化过程研究
        3.5.3 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NO的氧化过程研究
        3.5.4 全硅β分子筛催化剂活性评价内容
        3.5.5 微孔分子筛催化剂上NO吸附、催化氧化机理研究
4 碱液吸收法脱除NO_x过程的研究
    4.1 碱液吸收法中各组分浓度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4.1.1 NaOH浓度的影响
        4.1.2 NaOH溶液中氧化剂浓度的影响
        4.1.3 NaOH溶液中还原剂浓度的影响
    4.2 进口NO_x浓度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4.3 气体停留时间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4.4 进口NO_x氧化度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改性活性炭上NO的催化氧化
    5.1 活性碳(AC)催化剂的筛选
    5.2 活性炭(AC)表面改性研究
        5.2.1 氮气保护下高温焙烧改性对NO催化氧化的影响
        5.2.2 氢气保护下高温焙烧改性对NO催化氧化的影响
    5.3 改性活性炭上NO的氧化过程研究
        5.3.1 水汽含量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3 空时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分子筛ZSM-5催化氧化NO的性能研究
    6.1 合成分子筛的表征
        6.1.1 全硅β分子筛的XRD表征
        6.1.2 MCM-41和SBA-15分子筛的XRD表征
    6.2 不同孔道结构的催化剂对NO常温氧化的性能比较
    6.3 不同类型ZSM-5分子筛对NO的催化氧化性能
        6.3.1 H-ZSM-5分子筛上NO氧化的瞬态变化过程
        6.3.2 Na-ZSM-5分子筛上NO氧化的瞬态变化过程
        6.3.3 不同硅铝比的H-ZSM-5催化氧化NO的性能
    6.4 操作条件对NO氧化的影响
        6.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6.4.2 水汽含量的影响
        6.4.3 进口NO浓度的影响
        6.4.4 进口O_2浓度的影响
        6.4.5 空时的影响
    6.5 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6.7 本章小结
7 全硅β分子筛对NO的常温氧化性能
    7.1 全硅β分子筛和H-ZSM-5对NO氧化的催化活性比较
        7.1.1 全硅β和高硅H-ZSM-5分子筛上NO氧化瞬态变化过程的比较
        7.1.2 全硅β分子筛和高硅H-ZSM-5的抗水汽性能比较
    7.2 操作条件对NO氧化的影响
        7.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7.2.2 进口NO浓度的影响
        7.2.3 水汽含量的影响
        7.2.4 空时的影响
    7.3 全硅β分子筛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高硅Na-ZSM-5分子筛上NO的氧化机理研究
    8.1 高硅Na-ZSM-5对NO、NO_2的吸附性能
    8.2 高硅Na-ZSM-5分子筛表面上NO+O_2的吸附-氧化过程
    8.3 不同阳离子ZSM-5分子筛表面的NO氧化过程
    8.4 进口NO_x浓度呈周期变化时ZSM-5分子筛表面的NO氧化过程
    8.5 Na-ZSM-5分子筛上NO氧化体系的TPD/TPSR研究
    8.6 Na-ZSM-5分子筛上NO氧化反应体系的原位DRIFTS研究
    8.7 Na-ZSM-5分子筛上NO吸附-氧化过程机理分析
    8.8 本章小结
9 全硅β分子筛上NO的氧化机理研究
    9.1 全硅β分子筛对NO、NO_2的吸附性能
    9.2 全硅β分子筛表面上NO+O_2的吸附-氧化过程
    9.3 全硅β分子筛上NO氧化系统的TPD/TPSR研究
        9.3.1 全硅β分子筛上单独吸附NO的TPD研究
        9.3.2 全硅β分子筛上单独吸附NO_2的TPD/TPSR研究
        9.3.3 全硅β分子筛上吸附NO+O_2的TPD/TPSR研究
    9.4 全硅β分子筛上NO氧化反应体系的原位DRIFTS研究
        9.4.1 全硅β分子筛单独吸附NO的原位DRIFTS研究
        9.4.2 全硅β分子筛单独吸附NO_2的原位DRIFTS研究
        9.4.3 全硅β分子筛共吸附NO+O_2的原位DRIFTS研究
    9.5 全硅β分子筛与Na-ZSM-5分子筛上NO的吸附-氧化过程对比
    9.6 全硅β分子筛上NO的吸附-氧化机理分析
    9.7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成果

(9)新型杂原子β沸石的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言
    1.1 沸石分子筛概述
        1.1.1 沸石分子筛简介
        1.1.2 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性质
        1.1.3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
        1.1.4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反应机理
    1.2 β沸石概述
    1.3 β沸石的合成方法
        1.3.1 水热法
        1.3.2 微波法
        1.3.3 导向剂法
        1.3.4 润湿晶化法
        1.3.5 气相晶化法
    1.4 影响β沸石合成的因素
        1.4.1 模板剂的影响
        1.4.2 晶化温度与晶化时间的影响
        1.4.3 矿化剂的影响
        1.4.4 水含量的影响
    1.5 杂原子沸石和杂原子β沸石
        1.5.1 杂原子沸石
        1.5.2 杂原子β沸石
    1.6 β沸石和杂原子β沸石的表征
        1.6.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其它衍射方法
        1.6.2 光谱分析法
        1.6.3 电子显微镜
        1.6.4 热分析
    1.7 β沸石和杂原子β沸石的表征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本论文所用仪器和测试手段
        1.9.1 主要仪器
        1.9.2 表征方法
第二章 双杂原子Fe-V-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双杂原子Fe-V-β沸石的水热合成
        2.2.4 Fe-V-β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双杂原子Fe-V-β沸石的结构表征
        2.3.2 影响双杂原子Fe-V-β沸石合成的因素
        2.3.3 Fe-V-β沸石对苯乙烯的催化性能
    2.4 结论
第三章 模板剂法合成杂原子Cu-β沸石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杂原子Cu-β沸石的水热合成
        3.2.4 Cu-β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杂原子Cu-β沸石的结构表征
        3.3.2 影响杂原子Cu-β沸石合成的因素
        3.3.3 Cu-β沸石对苯酚羟基化反应催化性能的考察
    3.4 结论
第四章 导向剂法合成杂原子Cu-β沸石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4.2.3 导向剂的合成
        4.2.4 导向剂法合成Cu-β沸石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导向剂制备影响因素
        4.3.2 影响Cu-β沸石的合成因素
        4.3.3 Cu-β沸石的结构表征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待发)论文
致谢

(10)全硅β分子筛催化氧化NOx工业废气中NO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主要NO_x脱除方法
        1.2.1 催化还原法
        1.2.2 吸附法
        1.2.3 液体吸收法
        1.2.4 小结
    1.3 NO 催化氧化研究现状
        1.3.1 直接氧化法
        1.3.2 催化氧化法
        1.3.3 小结
    1.4 NO 氧化反应机理研究现状
        1.4.1 NO 气相氧化反应机理
        1.4.2 NO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目标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设备
    2.2 实验材料
    2.3 催化剂制备
        2.3.1 全硅β分子筛的制备
        2.3.2 SBA-15 分子筛的制备
        2.3.3 MCM-41 分子筛的制备
        2.3.4 其它催化剂的处理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1 活性评价装置
        2.4.2 活性评价内容
    2.5 催化剂表征
        2.5.1 X 射线衍射(XRD)
        2.5.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BET)
        2.5.3 程序升温脱附(TPD)
        2.5.4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硅分子筛催化氧化 NO 性能比较
    3.1 筛选催化剂的理论依据
    3.2 催化剂XRD 表征
        3.2.1 全硅β分子筛XRD 表征
        3.2.2 MCM-41 和SBA-15 XRD 表征
    3.3 催化剂催化氧化NO 性能比较
    3.4 全硅β分子筛和 H-ZSM-5 对 NO 氧化的催化活性比较
        3.4.1 催化氧化NO 瞬态变化
        3.4.2 抗水汽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硅β分子筛对 NO 的催化氧化性能
    4.1 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1.1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4.1.2 NO 进口浓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4.1.3 水汽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1.4 空速变化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2 全硅β分子筛稳定性实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O 在全硅β分子筛上氧化机理研究
    5.1 全硅β分子筛上 NO 氧化反应过程
        5.1.1 全硅β分子筛共吸附NO+0_2
        5.1.2 全硅β分子筛单独吸附NO
        5.1.3 全硅β分子筛单独吸附N0_2
        5.1.4 小结
    5.2 TPD 分析
        5.2.1 NO-TPD
        5.2.2 N0_2-TPD
        5.2.3 NO+0_2-TPD
    5.3 In-situ DRIFTS 分析
        5.3.1 全硅β分子筛共吸附NO+0_2红外光谱测试
        5.3.2 全硅β分子筛单独吸附NO 红外光谱测试
        5.3.3 全硅β分子筛单独吸附N0_2红外光谱测试
    5.4 全硅β分子筛上 NO 氧化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用无机硅钛原料合成无铝Ti-β分子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EA和FAU拓扑结构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 朱志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2]低模板剂用量下晶种诱导合成Beta分子筛研究[D]. 许妍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双杂原子Ti-Mn-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苯酚羟化反应[J]. 吴娟,高丙莹,何红运. 应用化学, 2014(11)
  • [4]新型双杂原子和两亲性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D]. 高丙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5]新型Ti-Co-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J]. 高丙莹,吴娟,何红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02)
  • [6]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何建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7]新型两亲性β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D]. 张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8]NO的常温催化氧化及碱液吸收脱除NOx过程研究[D]. 刘华彦. 浙江大学, 2011(03)
  • [9]新型杂原子β沸石的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D]. 肖质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 [10]全硅β分子筛催化氧化NOx工业废气中NO的研究[D]. 许钰娟.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以无机硅和钛为原料合成无铝Ti-β分子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