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利用

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利用

一、试论电子阅览室管理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孔迪[1](2021)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探讨》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电子阅览室的概念及功能,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优化路径,旨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康楷[2](2021)在《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及管理浅探》文中提出图书馆阅览室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料,还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对于高中图书馆而言,对电子阅览室功能进行不断完善,并且不断加强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以实践工作经验为依据,对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定位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其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结合问题反馈情况,提出改进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水平。

王跃东[3](2021)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管理的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图书馆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载体形式,依托电子阅览室,高校师生读者能够对电子文献资源快速获取。进入新时期后,受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电子阅读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电子文献资源的种类、数量也显着增多。但由于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管理模式滞后,导致读者数量锐减,影响到高校图书馆整体职能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图书馆需进一步创新和改善电子阅览室的服务管理模式,增强电子阅览室的吸引力。

纵奇志[4](2019)在《基于基础文献与核心研究者的电子阅览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95—2018年电子阅览室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文献出处、高被引文献、多产研究者进行了调研统计,遴选出50篇基础文献,运用普赖斯测评法筛选出电子阅览室研究领域的25位核心研究者。

张倩颖[5](2018)在《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在中国井喷式的发展冲击着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形式。在校大学生电脑笔记版、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科技终端产品越来越普及,且功能性能越来越强大。在网络全覆盖的大学校园内查询资料的途径不再困难。与此相对应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使用频率逐步下降逐步走向衰败的道路。笔者认为,信息获取的硬件途径虽已普及,但是信息获取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筛选、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普及,反之由于数据大爆炸,用户想要准确的查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资料反而变得困难。而这正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转型的契机。本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随后对论文从电子阅览室到信息共享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此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基于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概况做的普遍调查。主要是通过网络调查法和电话访谈法对2017年首次评选出的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进行调查分析。并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及兰州大学图书馆三所大学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现状作为经典案例分析。第三部分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现状调查。该部分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式逐步确定调查内容,分析了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与管理现状,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用户需求以及电子阅览室用户使用率和满意度。第四部分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调查的情况分析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存的共同困境。从电子阅览室建设和管理现状调查发现其设备老化严重,建设模式陈旧;重视程度低,宣传范围较小的问题。从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用户需求调查发现,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管理者服务意识较弱,服务内容单一。从电子阅览室用户使用情况和满意度调查发现,用户分流严重且体验感不佳的问题。第五部分结合第二部分关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调查信息并依据第四部分的困境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主要包括更新老化设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细化目标用户,适应用户需求。第六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概括以及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发展的一些领悟。同时也指出了笔者在文字撰写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完颜邓邓[6](2017)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扩展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是借助新技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选择。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公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以及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界定相关概念,阐释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促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建设,调查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造成不均等的现实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并提出其运行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文化权益理论要求政府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过程应重视公众参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公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服务的利用率。依据公平正义理论,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首先建立制度,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服务中应将那些获取服务困难的群体作为重点,均等化是动态变化的、是相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数字文化需求,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2)在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若干地方性数字文化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与数字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与群体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文运用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不同地域、城乡、群体间的评价,发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这些地区为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明显不足,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存在显着差距。造成非均等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的非均等或相关制度的缺失,包括国家长期区域有别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公共文化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电信普遍服务与信息无障碍发展缓慢等。由于均等化的实现依靠公众的需求与利用,公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距、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等微观因素对非均等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对国外实践的调查分析,表明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主要有: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4)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动态发展原则,构建由目标、对象、责任主体、方式四要素构成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与供给者推进均等化提供一种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非均等的现实问题,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与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提高对这些地区与群体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都是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参与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确立标准、实施评价是促进均等化的有效方式。(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需要从制度环境、服务供给、技术应用、人文与素养四个层面加以推进。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确立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服务供给层面,改变服务的单一供给方式,发展多元供给主体;明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技术应用层面,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文与素养层面,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服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公众素养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仲维先,朱丹峰[7](2016)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战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电子阅览室是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把电子图书作为知识载体,不仅是纸质印刷图书功能的扩大和延伸,更带来使用方式上的快速、便捷,深受广大读者欢迎。高校电子阅览室不同于机房和网吧,是服务学校育人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信息来源基地。由于受某些特有问题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手机移动阅读的兴起,电子阅览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文中针对电子阅览室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电子阅览室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苏超[8](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梁立国[9](2013)在《基于“绿色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管理》文中认为在Internet时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逐渐变宽变广,它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各行各业的读者进入阅览室,如何引导读者绿色阅读,如何使读者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和设备,如何更好的利用好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如何搞好管理,为广大读者更好地服务。作者在该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何乔平[10](2012)在《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电子阅览室是为全校师生提供网络浏览、自主学习的环境,是提供查阅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公共场所,以全开放的状态,自助式的服务促使学生在高校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随着国家教育层次日益提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与相关技术的普及、学生对网络需求应用的多元化,使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和服务的提高受到不同程度的考验。在此大环境下我们要如何构建一个低成本、易于管理且安全性高的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一直是高校管理者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对电子阅览室及机房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挑战。本文以普洱学院“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为背景,介绍了电子阅览室计费管理的现状和特点。运用软件工程学原理,结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数据库技术,对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提出了需求分析,描述了系统的总体构架分析、详细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同时对系统的监控能力、安全控制、综合收费、实时统计、断电处理等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该系统针对高等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开放式特点进行分析设计,在以Client/Server为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读者”自助式”服务模式,支持多个网络互通的阅览室分布管理,并且拥有强大的监控管理能力,能将电子阅览室内各种收费项目管理一体化,运行安全可靠,并且安装配置容易,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具有较好的运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试论电子阅览室管理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电子阅览室管理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阅览室概念及功能简介
2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现状
    2.1 资源分化严重,读者黏性较低
    2.2 宣传意识不足,管理意识缺乏
3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优化路径
    3.1 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内容
    3.2 丰富数据库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
    3.3 提升馆员职业素养,完善管理体系
    3.4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保障网络安全

(2)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及管理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定位
    (一)检索功能定位
    (二)查阅功能定位
    (三)网络教学功能定位
二、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与功能定位缺失
    (二)软件与硬件设施落后
    (三)使用与利用行为不当
三、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重新定位并完善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
    (二)加强管理并完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
    (三)正确引导并规范电子阅览室使用行为

(3)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管理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设备设施更新滞后
    (二)新型阅读方式的冲击
    (三)馆员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四)读者培训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三、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完善建设软硬件设施
    (二)拓展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
    (三)加强馆员队伍建设
    (四)完善读者培训教育体系
四、结语

(5)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国内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概况
    2.1 我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历程和建设模式
    2.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立与开展服务
    2.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典型案例分析
        2.3.1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2.3.2 武汉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2.3.3 兰州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2.3.4 案例小结
3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调查
    3.1 电子阅览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3.2 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用户需求
    3.3 电子阅览室使用率与满意度
    3.4 调查总结
4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共同困境分析
    4.1 设备老化严重,建设模式陈旧
    4.2 重视程度较低,宣传范围较小
    4.3 服务意识较弱,服务内容单一
    4.4 用户分流严重,服务体验不佳
5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优化建议
    5.1 更新老化设备,创新发展模式
    5.2 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
    5.3 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
    5.4 细化目标用户,适应用户需求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
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依据
        2.2.1 文化权益理论
        2.2.2 公平正义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制度背景
        2.3.1 信息公平获取制度
        2.3.2 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2.3.3 数字包容制度
    2.4 现实意义
        2.4.1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4.2 消弭数字鸿沟
        2.4.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3.2 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与成效
        3.2.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3.2.2 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3.2.3 服务覆盖面向农村基层、偏远地区延伸
        3.2.4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整合资源
    3.3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调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
        3.3.1 调查设计
        3.3.2 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3 基层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4 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5 调查总结
4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4.1 制度因素
        4.1.1 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4.1.2 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制度
    4.2 经济因素
        4.2.1 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差距
        4.2.2 不同群体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异
    4.3 文化因素
        4.3.1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水平
        4.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均等化组织文化
    4.4 技术因素
        4.4.1 信息及通信技术
        4.4.2 信息无障碍技术
    4.5 素质因素
        4.5.1 公众文化素养
        4.5.2 公众数字素养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国外借鉴
    5.1 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1 政府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2 行业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3 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规划
    5.2 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
        5.2.1 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点和宽带网络建设
        5.2.2 无障碍网站建设
        5.2.3 辅助技术产品开发
        5.2.4 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5.3 数字资源建设
        5.3.1 多样性资源建设
        5.3.2 专题资源建设
    5.4 数字服务
        5.4.0 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服务
        5.4.1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推广与服务推送
        5.4.2 为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
    5.5 国外提供的借鉴
        5.5.1 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
        5.5.2 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5.5.3 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5.5.4 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
        5.5.5 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
6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构建
    6.1 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6.1.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6.1.2 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原则
        6.1.3 动态发展原则
    6.2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6.2.1 目标与对象
        6.2.2 责任主体
        6.2.3 保障方式
    6.3 保障体系模型
    6.4 保障体系的实例分析
        6.4.1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构建举措
        6.4.2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7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
    7.1 制度环境层面
        7.1.1 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
        7.1.2 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
        7.1.3 确立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
    7.2 服务供给层面
        7.2.1 发展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7.2.2 明确群体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
    7.3 技术应用层面
        7.3.1 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
        7.3.2 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7.4 人文与素养层面
        7.4.1 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7.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利用率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7)新形势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宣传力度小,读者认知浅,资源利用率低
    1.2 电脑设备相对陈旧、配置低,速度慢
    1.3 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1.4 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严格致使阅览自由度低
2 新形势下电子阅览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分批更新电脑,选择适当配置
    2.2 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务
    2.3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优化原有业务开辟新业务
    2.4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读者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
    2.5 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以优质的服务吸引读者
        2.5.1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2.5.2 通过细致耐心指导,培养和吸引新读者
        2.5.3 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的维护,用先进技术管理网络
        2.5.4 时刻把人身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2.6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提升图书馆影响力
3 结束语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绿色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难题
    1.1 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1.2 管理难度较大。
2 电子阅览室的类型
    2.1 装备单机的电子阅览室
    2.2 联结局域网的电子阅览室
    2.3 混合型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
3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
    3.1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3.2 计算机维护和管理
    3.3 设备与网络安全的维护
    3.4 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3.5 加强对读者的管理
    3.6 安全管理
4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方式与创新
    4.1 以绿色理念为指导, 引导读者正确使用电子阅览室
    4.2 传播绿色信息, 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4.2.1 加强操作培训
        4.2.2 提倡“绿色阅读”活动
        4.2.3 打造健康网络交流平台
        4.2.4 加大技防手段
    4.3 提倡绿色服务, 打造健康节约的电子阅览室
        4.3.1 多渠道扩充电子阅览室数据库资源
        4.3.2 打造绿色节能的电子阅览室

(10)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高校电子阅览室现状
    1.4 本人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概述
    2.1 电子阅览室概念
    2.2 电子阅览室管理概念的发展地位
    2.3 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相关技术综述
        2.3.1 C#简述
        2.3.2 SQL Server简述
        2.3.3 NET Framework概述
        2.3.4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简述
        2.3.5 C/S模式简介
第三章 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设备管理功能
        3.2.2 用户管理功能
        3.2.3 用户存款功能
        3.2.4 计费管理
        3.2.5 客户端管理
        3.2.6 综合收费功能
        3.2.7 断电处理功能
        3.2.8 查询统计功能
    3.3 非系统功能分析
        3.3.1 系统安全性
        3.3.2 系统的规模性
        3.3.3 系统可操作性
        3.3.4 系统可扩展性
第四章 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计算模式设计
        4.1.2 服务器设计
        4.1.3 管理端设计
        4.1.4 客户端设计
    4.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4.2.1 系统配置功能
        4.2.2 设备管理
        4.2.3 用户管理
        4.2.4 存款管理
        4.2.5 管理员管理
        4.2.6 机器管理
        4.2.7 综合收费管理
        4.2.8 统计功能
        4.2.9 管理员退出功能
    4.3 数据库设计
        4.3.1 设备信息表
        4.3.2 用户信息表
        4.3.3 管理员表
        4.3.4 设备使用表
        4.3.5 登录用户表
        4.3.6 详细收支表
        4.3.7 系统日志表
        4.3.8 上网记录表
        4.3.9 存款日志表
        4.3.10 上机日志表
        4.3.11 其他日志表
        4.3.12 扩展接口表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电子阅览室管理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探讨[J]. 孔迪.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09)
  • [2]高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及管理浅探[J]. 康楷. 文化产业, 2021(16)
  • [3]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管理的创新[J]. 王跃东. 传媒论坛, 2021(10)
  • [4]基于基础文献与核心研究者的电子阅览室研究[J]. 纵奇志. 图书情报导刊, 2019(06)
  • [5]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调查与分析[D]. 张倩颖. 安徽大学, 2018(08)
  • [6]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 完颜邓邓. 武汉大学, 2017(07)
  • [7]新形势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战略探讨[J]. 仲维先,朱丹峰.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6(01)
  •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9]基于“绿色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管理[J]. 梁立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34)
  • [10]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何乔平. 云南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