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护岸林建设

三峡库区护岸林建设

一、三峡库区护岸林的营建(论文文献综述)

罗丹,潘崟,杜春兰[1](2020)在《大型水利工程影响下三峡库区山地城镇沿江风景演变探析》文中提出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的影响显着。梳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经历从峡江原貌到迁建扩容再到成库后期的影响阶段,分析城镇沿江风景系统在要素、界面、结构和内涵上的演变特征,即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以及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峡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城镇风景营建的关系,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其他类似的山地滨江城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袁嘉,陈炼,罗嘉琪,张冠雄,游奉溢[2](2020)在《立体生态景观的适应性重构——山地城市河流护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群落是为山地城市河岸景观提供固岸护岸、泥沙拦截、水体净化、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景观美化等复合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山地城市水文过程复杂多变,对河岸景观中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形成逆境胁迫。研究基于重庆市九龙外滩河流护岸的修复实践,提出了以顺应水文特征的分带分段优化种植和多层拟自然野花草甸配置为主体的河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技术框架,进而阐述了山地城市河流护岸草本植物景观的生态种植设计与实践的原则与模式,最后评估了草本植物群落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发现草本群落能够应对夏季山地河流的陡涨陡落与高温干旱的交替作用,以及暴雨径流冲刷等复杂山地城市水文条件。研究可为长江干流河岸景观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为长江生态大保护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实践应用范式。

赵维杰[3](2019)在《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潇河城市段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滨河景观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城市服务、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影响着城市整体风貌。同时随着人们对于河流水资源的索取加剧以及流域气候、土壤地质等因素的限制,北方很多河流已经从常流河向季节性河流转变。季节性河流水文特征对滨河景观设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滨河景观设计面临全新的挑战,因此对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进行针对性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对北方季节性河流基本特征和城市滨河景观的具体研究,分析河流季节化对城市滨河景观产生的影响,总结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面临的四大问题:防洪建设限制城市滨河空间;丰枯水期水流量差异;季节性河流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和忽视城市居民亲水活动需要等。确定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应达到的设计目标和原则,并提出针对性的四方面设计策略,包括进行生态防洪,河堤“防放”结合;丰富河床形态,维持河流稳定径流量;进行适应河流水文的植物群落设计和城市滨河空间的多样化利用。其次,本文以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为例,分析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设计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对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生态防洪设计策略,即通过控制影响河道泄洪的相关要素,并提出生态防洪设计的四条措施;河床径流保持策略,通过多水源补给以及滨河形态塑造保持稳定径流量;滨河生境恢复策略,通过乡土植物种植、修复改造硬质护岸恢复滨河生境;空间协同设计策略,与城市功能和河流特点结合,提出滨河空间联系的五种方式,进行河漫滩和堤岸空间多样化设计。最后,将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设计策略应用在项目中,进行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总体规划布局。在具体设计层面,进行生态防洪设计、河床规划设计、滨河生境恢复设计和滨河道路系统设计,应对季节性河流对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的影响,为其他类似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设计范例。

吕淑婷[4](2019)在《基于生态水力特性的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漫滩湿地作为河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生态、游憩与观赏功能于一体。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面积的河漫滩湿地遭受到人为破坏,其原有地貌、植被等也受到极大毁坏,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在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河漫滩湿地营建过程中,也常忽略对其本体形态的研究,通过大规模人为改造后的河漫滩湿地更是状况百出。如何全面认识河漫滩湿地与河流之间关系,利用生态水力特性进行合理的形态设计,统筹湿地水质净化、雨洪调蓄、景观恢复三者关系,是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河漫滩湿地为研究对象,从形态设计和生态水力特性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首先通过分析自然界河湾的几何形态特征、资料收集对研究对象的形态特征进行概化。其次,基于自然河湾理论的正弦派生曲线,选取弯曲度(S)、宽度(W)和弯曲边数(N)对河漫滩湿地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再以各项指标为变量,建立不同形态方案模型,运用MIKE21二维水动力水质软件对不同形态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各方案数值模拟效果中的流速、水位、污染物削减率等结果,提出效果较优的河漫滩形态设计方案,达到优化形态并进行科学比选,为科学设计河漫滩湿地形态提供参考。再次,基于不同形态对生态水力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形态设计指导性意见,提升河漫滩湿地水质净化、雨洪调蓄、景观恢复效益。最后,以天津某河漫滩湿地设计为例,将前文所研究的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方法运用其中,并构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研究区的形态设计进行预测评估,发现合理的形态设计对去除河流污染物、丰富动植物生境以及恢复景观等有明显的效果,证明此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为今后河漫滩方案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

袁兴中,杜春兰,袁嘉,王晓锋,熊森,黄亚洲,刘杨靖,高磊[5](2019)在《自然与人的协同共生之舞——三峡库区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与生态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包括对水库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对库区移民生存质量的影响。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开州区汉丰湖为例,基于协同进化、协同共生及水敏性设计等生态学原理,针对汉丰湖水位变化特点,将汉丰湖消落带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了消落带生态修复设计及工程实践。9年的观测研究表明,人与自然合作进行的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及营建,发挥了地表径流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稳定湖岸、美化景观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不同水位时期优美的消落带及滨湖景观,为开州城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观赏、游憩场所,这个移民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善。由于充分吸纳了原住民对消落带及滨水空间的良好意愿,使得消落带生态修复及景观优化这一生态实践活动融入开州城区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成为社会系统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生之舞的目标。

黄春波[6](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人类生存及生活的基础,已成为风景园林学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的热点和新方向。当人们偏好于某种特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时,可能会对降低其他服务类型的供给水平,如何调控景观的数量和空间结构并协调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以满足人类福祉需求是当前景观规划与管理的主要难题。三峡库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经济区,其生态环境对长江中下游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意义显着。然而,过去几十年的频繁的人类活动及库区崎岖的地理环境特征显着增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确定性。本文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人地矛盾突出的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过程-功能”理论并以“功能需求-格局调控-服务预测”思路,整合野外实测数据、多源遥感数据和历史气候资料等,综合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手段,系统地解析了库区20002015年间的景观演变过程,以汇水过程、水土过程、大气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需求为主线选择了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气体调节、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五种关键服务并定量评估了它们的时空演变特征,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空间热点,模拟和预测了2030年库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在景观调控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森林景观结构优化建议,为库区生态恢复和森林景观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三峡库区地形和土壤空间异质性明显,气候因素空间分布差异大但时间变化不剧烈。库区地形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北陡南缓”分布特征,而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气候因素中,年均气温呈“东低西高、中部有热点”分布特征,年降雨呈“中部高、南北低”分布特征,年辐射呈“北高南低”分布特征。20002015年间库区年均温和年辐射缓慢增长、年降雨缓慢减少,但三种气候因素的变化率均未通过95%置信水平的t检验。(2)20002015年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剧烈,库区由农业景观向森林景观过渡。植被景观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转移特征,大部分森林的面积在20002005年显着增加,而混交林覆盖率的增长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林地集中分布库区东北部高海拔、陡坡区域,农耕地主要分布中低海拔、地势平坦的平行岭谷区,这些分布特征可能有助于控制山地泥沙产流并提升作物产量。造林、退耕、蓄水和城市扩张是三峡库区过去15年的典型景观演变过程。诸如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活动主要发生在5001000 m和15°25°区域,蓄水和城市建设主要发生在<500 m高程带和5°10°坡度带上,这种异质空间上的景观演变过程有效缓解了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用地冲突。(3)生态环境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显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种生态环境因素间存在显着共线性问题,借助主成分分析提取2个主成分并通过最大方差旋转使高程、起伏度、坡度和土壤有机碳集中载荷在旋转主成分RC1上,而多年平均年均温、多年平均年降雨和多年平均年辐射集中载荷在旋转主成分RC2上,并分别定义为地形因子和气候因子。以它们为自变量、景观面积比例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植被景观的模型R2较高,而非植被景观的模型R2较低。因此,植被的分布特征能被地形因子和气候因子有效的解释,而建设用地和裸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强以致回归方程的解释率较低。(4)五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在过去15年间缓慢增长,且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显着的异质性。基于InVEST模型的水质净化服务评估得知,非点源污染呈“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保持服务评估结果显示库区年均土壤流失量约35.72 t·ha-1·yr-1。基于CASA模型的气体调节服务评估结果显示,多年平均NPP约560.52 gC·m-2·yr-1。受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库区西南部沿长江两侧、中海拔和中坡度区域的气体调节服务能力较高,但高海拔、陡坡区域的气体调节服务增长速度最快。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服务评估结果显示,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均分别呈线性和指数增长。此外,人文条件对休闲娱乐服务的影响大于自然资源。(5)过去15年,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剧烈。植被景观在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方面的供给水平较高,但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森林是生态系统服务最重要的供给者,不同森林类型间服务供给有差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两条RDA轴累计方差高达95.94%,RDA1对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的解释能力较强,且与库区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而与农耕地面积呈负相关;RDA2能有效解释休闲娱乐,且与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是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气体调节四类服务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而生态恢复和城市建设共同提升了库区休闲娱乐服务。(6)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复杂,但它们的累积效应和变化速率表现较强的一致性。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气体调节和生境质量间呈显着正相关,它们与休闲娱乐间呈显着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在时间变化上具有较强同步性。三种生态系统服务流中,同属本地流的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表现出极强的负相关,前者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更严重,而后者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更严重,这种情况导致零和博弈的产生。同属定向流的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均基于汇水过程,因此呈现出较强的时间同步性和空间一致性。此外,定向流和全球流之间也有较强的协同关系,且植被恢复措施显着提升了它们的供给水平。(7)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密切相关,这些关系可归结为时空尺度耦合下的权衡和协同作用,且对时间演变和空间尺度异常敏感。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征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权衡关系从无关逐渐过渡到显着。基于网格、小流域和区县的多尺度效应服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格和小流域尺度下多项服务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但关系显着,区县尺度下多项服务间的相关系数更大但关系并不显着。此外,本地流的最适宜分析尺度为网格,而定向流动基本分析单元为汇水区。(8)借助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三峡库区景观格局得知,森林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能综合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根据生态型EG、经济型EM和生态经济型EE三种数量需求和生境质量Hab、休闲娱乐Rec和定向流DF三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空间热点设置组合得到9种情景。结果表明,数量需求对未来景观格局的影响更大,生态型有效调控各类森林比例,经济型有效调控建设用地比例,而生态经济型兼有以上两种的数量变化特征。预测并比较9种情景下的其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得知,EGDF情景的水质净化潜力最高,EGHab和EGDF情景的生境质量显着高于其他情景,EMRec情景对休闲娱乐服务的提升显着高于其他情景。综上可见,虽然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热点对景观格局的调控能力有限,但配合该空间需求的设置能在弥补和提升关键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低和存在严重权衡等不足。

黎宇梦[7](2019)在《在地性视野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滨河地段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系统组成、景观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城市中极具生命力的生境走廊,也是城市地域文化和栖居者集体记忆的载体。受山地城市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滨河景观在空间格局、交通结构、地域生活和精神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成为其在地性的重要体现。而当前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发大量无序开发和建设任意挤占滨河空间,河道行洪功能受阻,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统水利工程的发展促使以片面追求防洪兴利为目标的河道治理模式改变了河流形态和结构,导致城市滨河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地域独特性消失,空间活力缺乏,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退化甚至丧失,山地城市滨河地段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景观作为地域文化内涵的结晶,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重要体现,在地性是多元化和全球化语境中探索人地复杂关系的策略性选择。因此,景观在地性特征分析对彰显地域自然与文化特征,反应栖居者地方生活需求,建构地方认同和情感共鸣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其策略体系构建是快速城市化建设趋势下探索山地城市滨河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山地城市滨河地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其所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背景基础上,深入提炼出滨河地段拥有“多元立体的空间序列”、“随形就势的交通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和“独特鲜明的地物标志”等在地性特征,提出“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彰显不足”、“空间活力丧失”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现状问题,借鉴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建构“基于地方智慧延续的生态建设途径”、“基于地方文化承续的演绎方法”、“基于地方生活需求的空间活化策略”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规划策略体系,并以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项目进行案例实证,以期为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可持续的山地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论文结构遵从“问题提出——理论建构——策略探索——案例实证”的纵向逻辑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基于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下山地城市滨河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人居生活需求的满足等方面建设问题,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成果,提出以在地性角度指导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后梳理出论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在分析了滨河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背景基础上,深入提炼出滨河地带拥有“多元立体的空间序列”、“随形就势的交通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和“独特鲜明的地物标志”等在地性特征,进而提出“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彰显不足”、“空间活力丧失”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现存问题,为下一步策略研究提供方向。第三部分为第三、四章,在相关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借鉴基础上,建构“基于地方智慧延续的生态建设途径”、“基于地方文化承续的演绎方法”、“基于地方生活需求的空间活化策略”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设计策略体系,为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第四部分为第五、六章,在前文研究基础上,以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实现在地性景观设计策略的实践验证,并对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规划体系建设性思路进行简单概括,对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与后续深化方向进行一定总结。

贾慕昕[8](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文中提出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平衡和大调整。自三峡工程2009年全面竣工以来,库区城市在经历移民迁居的动荡岁月后,开始进入新时期稳步发展的正常轨道。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相比于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后三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调整转型,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问题频发、移民致富困难、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等深层次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变迁着手,对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丰都、忠县、万州的人口与城镇化情况、移民安居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民生情况、生态环境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通过研究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和典型问题,总结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制约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因素,并从人地关系失衡、人地关系失序、人地关系失控三个方面阐述了库区城市人地关系的具体特征,进而将“人地和谐”作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基本理论,论文提出了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路径,在人地关系的语境下定义了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同时运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确定了“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针对三个靶区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引入人地和谐度的概念,发现库区三个城市人居环境的人地关系和谐程度差异显着,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因城施策,差异发展的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抓手的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最后依据优化思路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和实施措施。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提供较为科学的思路。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的缘起、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内容。第二章:后三峡时期万州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三章:后三峡时期丰都和忠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四章:“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过程与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针对丰都、忠县、万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第六章:构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提出对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及实施措施的一些探索。第七章:总结

陈治羊[9](2018)在《北京市平原河岸林结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结构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特征。研究森林的结构特征,是探索森林的前提条件,也是分析森林状况的重要环节。为了给今后河岸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以北京市“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工程的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对三种不同功能类型和三种不同河岸类型林分进行调查研究,从物种组成结构、大小组成结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间结构等方面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类别林分其结构的异同性,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如下:(1)北京市河岸林的高频度树种集中于少数几个种,尤其是杨柳科植物占比较大,而且杨柳科植物的重要值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这样高频的运用少数树种,呈现景观重复单一的结果。87.5%的灌木的频度都低于10%。乡土草本植物在比例和数量上均有较大挖掘潜力。可观赏树种种类较多,种植数量较少,对景观的改善作用不明显。防护型河岸林的有景季节较景观防护型和游憩型森林少。(2)河岸林植物的多样性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在不同功能型和不同河岸类型呈现不同规律,总体来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标高于乔木植物并高于灌木植物。聚居区距离与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均匀度指数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人为活动干扰的确对河岸林的多样性有显着影响。(3)三种功能型河岸林的林木径级组成、树高组成、冠幅组成,偏度均大于0,成正偏态分布。总体来看,林分中林木个体较小,且集中分布于较小范围内,因此在合适地域培养大树是今后的主要目标。(4)北京市河岸林的乔、灌、草比与北京地区合理的乔、灌、草比还有较大差距。现有河岸林大多为双层型和单层型结构模式,复层型结构模式的河岸林需要加强建设。河岸林所有样方的聚集指数值均大于1,乔木多呈均匀分布,人工化严重,林地观赏效果较差。

董乐[10](2018)在《应对河流消落带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以津市市澧水河两侧绿地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对公共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载体、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构成、独具吸引力的景观环境成为规划设计的热点,基于大片消落带的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利用成为用地日益紧凑背景下的重要研究方向。从风景园林视角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进行整合,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景观功能,对应对消落带城市滨水景观的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作用、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探究滨水空间与河流消落带的关系,即消落带区是滨水空间景观中具有周期性变化且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部分,进而分析基于消落带的城市滨水景观特征、构成要素、功能、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确定应对消落带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遵循安全性、动态规划、生态性和地域性原则,提出了以常水位、汛期水位、二十年一遇水位、五十年一遇水位为依据设计强度层级变化的设计策略,从水景观、植物景观、活动场地、游憩设施四个方面总结应对消落带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措施,并以湖南省津市市澧水河两侧绿地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二、三峡库区护岸林的营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库区护岸林的营建(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水利工程影响下三峡库区山地城镇沿江风景演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与城市风景
2 三峡工程与库区城镇迁建概况
3 三峡工程对库区城镇沿江地区的影响阶段
    3.1 峡江原貌
    3.2 迁建扩容
    3.3 成库后期
4 城镇沿江风景系统演变特征
    4.1 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
    4.2 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
    4.3 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
    4.4 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
5 结论与启示

(2)立体生态景观的适应性重构——山地城市河流护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研究区域
3山地城市河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技术框架
    3.1顺应水文特征的分带分段优化种植
    3.2多层拟自然野花草甸配置
4河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效益评估
    4.1对山地城市复杂水文条件的适应性
    4.2河岸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特征
5结语
1 Introduction
2 Study Area
3 Ecological Planting Technical Framework of Riparian Herbaceous Communities in Mountainous Cities
    3.1 Strip-Zone Planting Based on Hydrologic Conditions
    3.2 Planting Design of Multi-Layered Semi-Natural Meadow
4 Ecological Benefit Evaluation of the Riparian Herbaceous Communities
    4.1 Adaptability to Complex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in Mountainous Cities
    4.2 Diversity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iparian Herbaceous Communities
5 Conclusion

(3)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潇河城市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城市滨河景观研究现状
        1.4.2 季节性河流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城市滨河景观概述
        2.1.1 城市滨河景观的功能
        2.1.2 城市滨河景观空间特征
        2.1.3 城市滨河景观构成要素
    2.2 北方季节性河流基本特征
        2.2.1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
        2.2.2 季节性河流成因分析
        2.2.3 季节性河流形态特征
        2.2.4 季节性河流生物过程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理论
        2.3.2 季节性河流相关理论
        2.3.3 相关法律法规
    2.4 河流季节化对城市滨河景观的影响
        2.4.1 河流季节化影响滨河生态环境恢复
        2.4.2 河流季节化影响滨河植物群落设计
        2.4.3 河流季节化影响护岸结构稳定性
    2.5 国内外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相关案例分析
        2.5.1 日本荒川滨河景观设计
        2.5.2 威海市五渚河滨河景观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问题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
    3.1 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3.1.1 防洪建设与滨河景观相脱离
        3.1.2 丰、枯水期水流量差异大的影响
        3.1.3 季节性河流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
        3.1.4 滨河区周边居民亲水活动受限
    3.2 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设计理念和原则
        3.2.1 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3.2.2 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设计原则
    3.3 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设计策略
        3.3.1 生态防洪,河堤“防放”结合
        3.3.2 丰富河床形态,维持河流稳定径流量
        3.3.3 适应河流水文特征的植物及护岸设计
        3.3.4 城市滨河空间多样化利用
    3.4 本章小结
4 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问题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
    4.1 山西潇河及潇河城市段概况
        4.1.1 潇河区位及自然环境
        4.1.2 潇河河流季节化特征
        4.1.3 潇河城市段研究范围及环境分析
        4.1.4 潇河城市段季节性水文特征
    4.2 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4.2.1 丰水期防洪安全相关问题
        4.2.2 枯水期河道断流相关问题
        4.2.3 人为季节性河流生境退化问题
        4.2.4 新旧滨河空间功能差异问题
    4.3 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设计策略
        4.3.1 生态防洪设计策略
        4.3.2 河床径流保持策略
        4.3.3 滨河生境恢复策略
        4.3.4 空间协同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山西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设计实践
    5.1 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总体规划布局
        5.1.1 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总体结构
        5.1.2 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分段规划
    5.2 潇河城市段生态防洪设计
        5.2.1 潇河城市段生态防洪设计思路
        5.2.2 潇河城市段生态防洪建设措施
    5.3 潇河城市段河床规划设计
        5.3.1 潇河城市段河床改造模式
        5.3.2 潇河城市段景观水系设计
        5.3.3 潇河城市段断面形态设计
    5.4 潇河城市段滨河生境恢复设计
        5.4.1 潇河城市段滨河植物种植设计
        5.4.2 潇河城市段滨河生态护岸设计
    5.5 潇河城市段滨河亲水设施设计
        5.5.1 潇河城市段滨河广场设计
        5.5.2 潇河城市段滨河景观小品设计
    5.6 潇河城市段滨河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5.6.1 潇河城市段外部交通设计
        5.6.2 潇河城市段内部交通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图录
    表录
    附图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生态水力特性的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快速发展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1.1.2 城市更新扩张引发河流污染问题
        1.1.3 当前河漫滩湿地面临的困境
        1.1.4 河漫滩湿地成为解决水环境问题新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河漫滩湿地相关理论研究
        2.1.1 河漫滩湿地概念及界定
        2.1.2 河漫滩湿地分类
        2.1.3 河漫滩湿地构成要素
        2.1.4 河漫滩湿地的特征
        2.1.5 河漫滩湿地的功能
    2.2 生态水力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生态水力的理论基础
        2.2.2 生态水力的应用现状
    2.3 生态水力特性与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的关联性
        2.3.1 生态水力特性与河漫滩湿地竖向设计
        2.3.2 生态水力特性与河漫滩湿地平面设计
        2.3.3 生态水力特性与河漫滩湿地横、纵断面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漫滩湿地几何形态特征分析
    3.1 自然河湾几何形态概化描述
        3.1.1 正弦派生曲线
        3.1.2 非对称Kinoshita派生曲线
    3.2 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3.2.1 弯道水流特性对河漫滩湿地设计的影响
        3.2.2 弯道宽度对河漫滩湿地设计的影响
    3.3 河漫滩湿地几何形态特征量化分析
        3.3.1 河漫滩湿地几何形态多尺度分析
        3.3.2 河漫滩湿地几何形态特征的选取
    3.4 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评价指标
        3.4.1 水动力指标评价
        3.4.2 水体理化指标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形态设计对生态水力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MIKE21 模型数值模拟方法
        4.1.1 水动力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4.1.2 水质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4.2 建立模拟方案的水动力水质评价模型
        4.2.1 模拟方案的建立
        4.2.2 模型网格的划分
        4.2.3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参数值的设置
        4.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不同形态因素对河漫滩湿地生态水力的影响研究
        4.3.1 弯曲度对河漫滩湿地生态水力的影响研究
        4.3.2 宽度对河漫滩湿地生态水力的影响研究
        4.3.3 弯曲边数对河漫滩湿地生态水力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方法
    5.1 河漫滩湿地形态规划设计流程
        5.1.1 资料收集及场地前期调研
        5.1.2 方案控制目标和指标的制定
        5.1.3 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4 方案形态设计结合景观
        5.1.5 方案分析与比选
    5.2 河漫滩湿地平面形态的设计方法
        5.2.1 修复蜿蜒型河漫滩湿地,营建多样化的平面形态
        5.2.2 适当拓宽湿地水面宽度,增加口袋型滞留单元
        5.2.3 增加河漫滩湿地弯曲边数,丰富河漫滩景观空间
    5.3 河漫滩湿地断面形态设计方法
        5.3.1 营造多变的湿地断面形态
        5.3.2 选择适宜的湿地断面材料
    5.4 河漫滩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5.4.1 水要素
        5.4.2 地形要素
        5.4.3 植物要素
        5.4.4 材质要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生态水力特性模拟的实际案例分析
    6.1 研究区域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地形地貌
        6.1.3 水文气象
        6.1.4 水环境状况
    6.2 研究区现状
    6.3 河漫滩湿地设计目标
    6.4 设计方案的形成
        6.4.1 方案的初步设计
        6.4.2 运用MIKE21 模拟的方案评估
        6.4.3 方案的比选
        6.4.4 最终设计方案
    6.5 结论与建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自然与人的协同共生之舞——三峡库区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与生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三峡蓄水之变
2 自然与人的协同共生目标
3 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实验
    3.1 整体设计框架——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
    3.2 适应水位变化的多功能生态湖岸设计
        3.2.1 石龙船大桥段景观基塘水岸
        3.2.2 汉丰湖北岸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
        3.2.3 汉丰湖南岸湖岸小微湿地群
    3.3 生态湖湾设计
    3.4 入湖支流河口生态设计
4 协同共生之舞——实验结果的可持续性
5 结语

(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0 地理位置
    2.1 生态区位
        2.2.1 生态脆弱区
        2.2.2 生态屏障区
        2.2.3 生态经济区
    2.2 自然环境状况
        2.2.1 地形与土壤
        2.2.2 气候概况
        2.2.3 生物概况
    2.3 社会经济状况
3 生态环境特征及景观演变过程解析
    3.1 引言
    3.2 研究数据与方法
        3.2.1 生态环境数据及其处理
        3.2.2 遥感数据源及景观分类
        3.2.3 景观演变解析方法
        3.2.4 统计分析方法
    3.3 生态环境因素分布和变化特征
        3.3.1 地形土壤空间分布特征
        3.3.2 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3.4 景观数量结构变化特征
        3.4.1 景观总量特征
        3.4.2 变化速率和转移特征
    3.5 景观空间结构变化特征
        3.5.1 景观空间分布及时空异质性特征
        3.5.2 景观演变和典型生态过程空间分布特征
    3.6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3.6.1 类别指数变化特征
        3.6.2 景观指数变化特征
    3.7 景观分布与生态环境因素间的关系
        3.7.1 相关分析
        3.7.2 主成分分析
        3.7.3 回归分析
    3.8 讨论与小结
        3.8.1 气候时空演变特征
        3.8.2 景观阶段性变化特征
        3.8.3 景观演变的空间异质性
        3.8.4 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3.8.5 景观分布对生态环境因素的响应
        3.8.6 研究局限和不确定性
        3.8.7 本章小结
4 水质净化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源
        4.2.1 模型及算法简介
        4.2.2 模型参数及数据输入
        4.2.3 统计分析方法
    4.3 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物浓度评估
        4.3.1 氮和磷污染浓度及其时间变化特征
        4.3.2 非点源污染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
        4.3.3 非点源污染垂直空间异质性
        4.3.4 氮和磷污染相关关系研究
    4.4 景观演变与水质净化服务间的关系
        4.4.1 各植被景观的水质净化服务变化特征
        4.4.2 景观演变对水质净化服务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4.5.1 污染物评估结果及阶段性变化特征
        4.5.2 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4.5.3 水质净化服务变化特征对尺度的响应
        4.5.4 水质净化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4.5.5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4.5.6 本章小结
5 土壤保持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5.1 引言
    5.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5.2.1 土壤保持评估
        5.2.2 RUSLE模型参数简介及计算
        5.2.3 统计分析方法
    5.3 三峡库区土壤流失评估
        5.3.1 土壤流失评估
        5.3.2 多尺度空间变化特征
        5.3.3 垂直空间异质性
        5.3.4 土壤流失和保持的相关性
    5.4 景观演变与土壤保持服务间的关系
        5.4.1 各植被景观的土壤流失、土壤保持量变化特征
        5.4.2 景观演变对土壤保持量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RUSLE模型及土壤流失评估
        5.5.2 土壤流失与保持的数量、空间关系
        5.5.3 土壤保持服务现状及时空变化特征
        5.5.4 土壤保持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5.5.5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5.5.6 本章小结
6 气体调节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6.1 引言
    6.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6.2.1 CASA模型简介
        6.2.2 NPP评估验证
        6.2.3 统计分析方法
    6.3 NPP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6.3.1 NPP评估结果验证及时间变化特征
        6.3.2 NPP多尺度空间变化特征
        6.3.3 NPP垂直空间分布异质性
    6.4 景观演变与气体调节服务间的关系研究
        6.4.1 各植被景观的NPP变化特征
        6.4.2 景观演变对气体调节服务的影响
    6.5 讨论与结论
        6.5.1 CASA评估结果及NPP阶段性变化特征
        6.5.2 NPP空间异质性及其变化特征
        6.5.3 气体调节服务对景观演变类型的响应
        6.5.4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6.5.5 本章小结
7 生境质量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7.1 引言
    7.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7.2.1 生境质量评估模型
        7.2.2 数据源与参数设置
        7.2.3 统计分析方法
    7.3 三峡库区生境质量评估
        7.3.1 生境质量评估及其时间变化特征
        7.3.3 生境质量多尺度空间变化特征
        7.3.3 生境质量垂直空间异质性
    7.4 景观演变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服务间的关系
        7.4.1 各植被景观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
        7.4.2 景观演变对生物多样性保育服务的影响
    7.5 讨论与小结
        7.5.1 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7.5.2 生境质量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7.5.3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7.5.4 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恢复的启示
        7.5.5 本章小结
8 休闲娱乐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8.1 引言
    8.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8.2.1 模型简介
        8.2.2 休闲娱乐服务评估
        8.2.3 统计分析方法
    8.3 三峡库区休闲娱乐服务评估
        8.3.1 多元回归方程
        8.3.2 休闲娱乐服务评估
        8.3.3 多尺度休闲娱乐服务空间变化特征
        8.3.4 休闲娱乐服务空间异质性
    8.4 景观演变与休闲娱乐服务间的关系
        8.4.1 各景观类型的休闲娱乐服务变化特征
        8.4.2 景观演变对休闲娱乐服务的影响
    8.5 讨论与小结
        8.5.1 休闲娱乐服务评估及其时间变化特征
        8.5.2 休闲娱乐服务空间异质性及其变化特征
        8.5.3 休闲娱乐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8.5.4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8.5.5 本章小结
9 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权衡热点研究
    9.1 引言
    9.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9.2.1 研究数据源
        9.2.2 统计分析
    9.3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
        9.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间的相关性
        9.3.2 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的时间演变特征
        9.3.3 生态系统服务流之间的关系
    9.4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热点
        9.4.1 相关关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9.4.2 权衡热点空间分布特征
    9.5 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9.5.1 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
        9.5.2 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簇
    9.6 小结与讨论
        9.6.1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关系
        9.6.2 权衡特征及空间热点
        9.6.3 生态系统服务簇
        9.6.4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9.6.5 小结
10 情景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预测
    10.1 引言
    10.2 研究方法
        10.2.1 设置情景方案
        10.2.2 CA-Markov模型与参数介绍
        10.2.3 生态系统服务预测
        10.2.4 统计分析方法
    10.3 模型模拟与评估
    10.4 未来景观格局预测
        10.4.1 景观数量结构差异
        10.4.2 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10.5 生态系统服务预测
        10.5.1 各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10.5.2 权衡热点的生态系统服务差异
    10.6 讨论与小结
        10.6.1 未来景观格局情景方案特征
        10.6.2 不同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特征
        10.6.3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10.6.4 “功能需求-格局调控-服务预测”对景观调控的启示
        10.6.5 小结
11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建议
    11.1 调控依据与原则
        11.1.1 必要性和可行性
        11.1.2 指导思想与目标
        11.1.3 森林景观调控原则
    11.2 调控方法和策略
        11.2.1 调整性调控
        11.2.2 恢复性调控
        11.2.3 营建性调控
    11.3 调控模式与建议
        11.3.1 森林数量结构调整建议
        11.3.2 森林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11.3.3 功能性植被选择及营造建议
12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2 特色与创新
    12.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经历与成果
致谢

(7)在地性视野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需求高涨
        1.1.2 山地城市滨河地段建设问题突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界定
        1.3.2 “在地”及“在地性”内涵
        1.3.3 基于在地性的山地城市滨河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特征及现状问题分析
    2.1 滨河地段自然与人文环境分析
        2.1.1 自然环境背景
        2.1.2 人文环境背景
    2.2 滨河景观在地性特征
        2.2.1 空间形态——多元立体的空间序列
        2.2.2 交通结构——随形就势的交通组织
        2.2.3 地域生活——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
        2.2.4 精神信仰——独特鲜明的地物标志
        2.2.5 小结
    2.3 滨河景观现存问题
        2.3.1 传统防洪手段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2.3.2 符号泛化导致地域文化彰显不足
        2.3.3 忽视生活需求引发空间活力缺失
    2.4 本章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3.1 回归自然的生态修复
        3.1.1 生态智慧相关研究
        3.1.2 生态修复相关研究
    3.2 人本转向的文化承续
        3.2.1 恋地情结相关研究
        3.2.2 文化转译相关研究
    3.3 生活导向的活力提升
        3.3.1 地方生活需求研究
        3.3.2 滨河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设计策略
    4.1 基于地方智慧延续的生态建设途径
        4.1.1 顺应自然地形的岸线形态设计
        4.1.2 遵从水位变化的护岸模式植入
        4.1.3 重构河流廊道的绿色修复技术
    4.2 基于地方文化承续的演绎方法
        4.2.1 文化要素的识别与物化
        4.2.2 文化景观空间的拓展与串联
    4.3 基于地方生活需求的空间活化策略
        4.3.1 协调城河关系的开发利用模式
        4.3.2 丰富生活活力的交往空间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在地性视角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建设背景
        5.1.3 研究范围
        5.1.4 上位规划解读
    5.2 基地现状
        5.2.1 生态基底
        5.2.2 地域文化
        5.2.3 空间活力
        5.2.4 现状总结
    5.3 在地性设计策略体系
        5.3.1 生态语境:生态系统的在地修复
        5.3.2 文化语境:地域文化的在地演绎
        5.3.3 活力语境:生活空间的在地重塑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的学术内容
        1.2.2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1.2.3 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
    1.3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基本概念阐述
        1.3.2 相关基础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4.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2.1.1 人口变化分析
        2.1.2 城镇化水平分析
    2.2 移民安居情况
        2.2.1 城市住区分类
        2.2.2 移民住区调研
    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2.3.1 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
        2.3.2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2.3.3 城市用地布局分析
        2.3.4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2.3.5 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2.4 民生情况
        2.4.1 经济发展分析
        2.4.2 产业结构分析
        2.4.3 人民收入分析
    2.5 生态环境情况
        2.5.1 城市生态格局
        2.5.2 现状环境质量
    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6.1 交通基础设施
        2.6.2 市政基础设施
    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2.9 本章小结
3 丰都、忠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3.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1.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1.2 移民安居情况
        3.1.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1.4 民生情况
        3.1.5 生态环境情况
        3.1.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1.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2.2 移民安居情况
        3.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2.4 民生情况
        3.2.5 生态环境情况
        3.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4.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总结
        4.1.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4.1.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典型问题
    4.2 基于人地关系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4.2.1 人地关系的基础认知研究
        4.2.2 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
        4.2.3 人地关系视角下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模型设计
        4.2.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建设要素的确定
        4.2.5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4.3.3 具体评价指标释义
        4.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问卷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后三峡时期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1 人类社会系统
        5.1.2 地域环境系统
        5.1.3 支撑体系系统
    5.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2.1 人类社会系统
        5.2.2 地域环境系统
        5.2.3 支撑体系系统
    5.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3.1 人类社会系统
        5.3.2 地域环境系统
        5.3.3 支撑体系系统
    5.4 评价结论
        5.4.1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4.2 人地和谐程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与提升策略研究
    6.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
    6.2 丰都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提质挖潜: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城市转型
        6.2.2 文化引领:发扬传统文化,营建尚善鬼城
        6.2.3 新旧协同:新区集约发展,旧城有机更新
    6.3 忠县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生态保育: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补偿
        6.2.2 功能提升: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
        6.2.3 错位发展:依托城市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6.4 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4.1 山水融城:美化山水环境,重塑三峡客厅
        6.4.2 空间整合: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多规融合
        6.4.3 品质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内涵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指标参考标准及依据
    D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E调查问卷设计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北京市平原河岸林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河岸林带的研究进展
        1.2.2 关于防护林的研究进展
        1.2.3 关于森林结构的研究进展
        1.2.4 河岸林研究展望
2 自然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研究地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选择与设置
    3.2 实地调查内容
    3.3 河岸森林功能类型及河岸类型划分
        3.3.1 功能类型划分
        3.3.2 河岸类型划分
    3.4 各项指标计算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河岸林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4.1.1 物种的科属种构成
        4.1.2 树种的重要值分析
        4.1.3 物种多样性组成
        4.1.4 观赏多样性
    4.2 大小组成结构分析
        4.2.1 总体平均大小构成
        4.2.2 径级组成
        4.2.3 树高分布
        4.2.4 冠幅组成
    4.3 林分垂直结构
        4.3.1 生活型组成
        4.3.2 冠长组成
        4.3.3 层次结构
    4.4 林分水平结构
        4.4.1 林分密度
        4.4.2 林分郁闭度
        4.4.3 林分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
        4.4.4 水平聚集指数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10)应对河流消落带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以津市市澧水河两侧绿地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滨水区开发热潮
        1.1.2. 消落带影响逐渐扩大
        1.1.3. 消落带问题日益严重
        1.1.4. 风景园林学视角探索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现状
    2.1. 基本概念解读
        2.1.1. 城市滨水空间
        2.1.2. 消落带
    2.2. 相关理论
        2.2.1. 生态水工学理论
        2.2.2. 四维系统理论及河流地貌学原理
        2.2.3. 河流复式断面过流理论
        2.2.4. 小结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外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2.3.2. 国内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2.3.3. 国外消落带研究
        2.3.4. 国内消落带研究
        2.3.5. 本章小结
3.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
    3.1. 城市视角下的滨水空间作用
        3.1.1. 缝合城市
        3.1.2.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3.1.3. 满足城市需求
    3.2. 滨水空间设计原则
        3.2.1. 注重与城市相互联系
        3.2.2. 构建安全的防洪体系
        3.2.3. 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3.2.4. 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
    3.3. 滨水空间设计方法
        3.3.1. 整体性设计
        3.3.2. 多样性设计
        3.3.3. 生态性设计
        3.3.4. 人文性设计
4. 应对消落带的滨水空间分析
    4.1. 消落带与滨水空间关系
    4.2. 城市滨水空间消落带特征分析
        4.2.1. 水文特征
        4.2.2. 生态特征
        4.2.3. 景观特征
    4.3. 滨水空间消落带景观构成要素
        4.3.1. 自然要素
        4.3.2. 人工要素
    4.4. 滨水空间消落带功能
        4.4.1. 辅助行洪功能
        4.4.2. 生态廊道功能
        4.4.3. 缓冲带功能
        4.4.4. 社会经济功能
    4.5. 现状滨河消落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修筑防洪堤干扰河流自然规律
        4.5.2. 硬质空间建设引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4.5.3. 周期性露出影响城市形象
5. 相关案例分析
    5.1. 云阳环湖公园规划——尊重消落带区自然现状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策略
        5.1.3. 借鉴要点
    5.2. 咸阳渭柳湿地公园——依据河流横向层级性设计
        5.2.1. 项目概况
        5.2.2. 设计策略
        5.2.3. 借鉴要点
    5.3. 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阶梯形梯田防洪系统
        5.3.1. 项目概况
        5.3.2. 设计策略
        5.3.3. 借鉴要点
    5.4. 法国佩尔勒马恩河岸景观设计——自然生态与居民使用融合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策略
        5.4.3. 借鉴要点
    5.5. 纽约市东海岸弹性修复计划——构建弹性生态防洪基础设施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策略
        5.5.3. 借鉴要点
    5.6. 启示
6. 应对消落带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6.1. 应对消落带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6.1.1. 安全性原则
        6.12. 动态规划原则
        6.1.3. 生态性原则
        6.1.4. 地域性原则
    6.2. 应对消落带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
        6.2.1. 整体构思——明确战略目标
        6.2.2. 调查研究——分析景观构成要素
        6.2.3. 规划设计——多维度考虑,确立核心思想
        6.2.4. 施工建设——重视长期效益与技术创新
        6.2.5. 使用阶段——监管与维护
    6.3. 应对消落带的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6.3.1. 历年最高水位至城市——过渡区
        6.3.2. 50年一遇至历年最高水位——主要休闲区
        6.3.3. 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水位—主要休闲区
        6.3.4. 汛期水位至20年一遇水位——丰富的亲水空间
        6.3.5. 消落带区——少量水边活动
    6.4. 应对消落带的滨水景观主要设计措施
        6.4.1. 水景观设计
        6.4.1.1. 保证行洪安全
        6.4.1.2. 护岸材料选择
        6.4.1.3. 水质净化
        6.4.2. 植物景观设计
        6.4.2.1. 依据淹没风险进行植物种类选择
        6.4.2.2. 结合植物进行生物栖息地修复
        6.4.2.3. 特殊植物景观营造
        6.4.3. 活动场地设计
        6.4.3.1. 依据淹没风险安排活动场地
        6.4.3.2. 依据淹没风险进行场地材料选择
        6.4.3.3. 保证主要游览路线连续性
        6.4.3.4. 控制场地中的非渗透区域
        6.4.4. 休闲游憩设施
        6.4.4.1. 依据淹没风险安排设施游憩设施
        6.4.4.2. 与场地现有元素结合设计
7. 湖南省津市市澧水河两侧绿地规划设计说明
    7.1. 前期分析
        7.1.1. 区域位置
        7.1.2. 上位规划
        7.1.2.1. 用地性质分析
        7.1.2.2. 总体规划解读
        7.1.2.3. 绿地系统规划
        7.1.3. 现状分析
        7.1.3.1. 交通分析
        7.1.3.2. 水文分析
        7.1.3.3. 典型剖面分析
        7.1.3.4. 地形分析
        7.1.3.5. 植被分析
        7.1.4. 城市文化分析
        7.1.5.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7.1.6. 场地现状文化解读
        7.1.7. SWOT分析
    7.2. 设计定位与理念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愿景
        7.2.3. 设计策略
    7.3. 总体设计
        7.3.1. 规划结构
        7.3.2. 总平面图
        7.3.3. 总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总体功能分区
        7.4.2. 水岸休闲区
        7.4.3. 户外科普活动区
        7.4.4. 景观花田区
        7.4.5. 密林生态休闲区
        7.4.6. 历史人文展示区
        7.4.7. 城市活力区
        7.4.8. 科普教育展示区
    7.5. 专项设计
        7.5.1. 竖向设计
        7.5.2. 驳岸设计
        7.5.3. 道路交通规划
        7.5.4. 堤坝改造设计
        7.5.5. 植物景观
        7.5.6. 基础设施系统规划设计
        7.5.7. 铺装与立面
        7.5.8. 夜间照明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图纸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三峡库区护岸林的营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水利工程影响下三峡库区山地城镇沿江风景演变探析[J]. 罗丹,潘崟,杜春兰. 中国园林, 2020(12)
  • [2]立体生态景观的适应性重构——山地城市河流护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J]. 袁嘉,陈炼,罗嘉琪,张冠雄,游奉溢. 景观设计学, 2020(03)
  • [3]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潇河城市段为例[D]. 赵维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生态水力特性的河漫滩湿地形态设计研究[D]. 吕淑婷. 天津大学, 2019(01)
  • [5]自然与人的协同共生之舞——三峡库区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与生态实践[J]. 袁兴中,杜春兰,袁嘉,王晓锋,熊森,黄亚洲,刘杨靖,高磊. 国际城市规划, 2019(03)
  • [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研究[D]. 黄春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在地性视野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D]. 黎宇梦. 重庆大学, 2019(01)
  • [8]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D]. 贾慕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9]北京市平原河岸林结构特征分析[D]. 陈治羊.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应对河流消落带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以津市市澧水河两侧绿地设计为例[D]. 董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三峡库区护岸林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