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形象建构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形象建构

一、试论中国古AI写作景诗的意象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淑雯[1](2021)在《历代雪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雪在赋体文学中出现于两晋,在赋体文学审美的转变影响下区别于先秦两汉文学中朴素的雪书写,随赋的体制缩小和抒情强化成为独立审美对象;唐宋雪赋受科举规范制度影响呈现创作体制与主题的丰富;元明清雪赋在复古中迎来繁荣创作局面。两晋南北朝雪赋以骈化和对偶为特点,以诗化特征加强了雪赋的抒情;唐宋雪赋多律赋限韵之作,以四六句的交互和散句的使用为标志,兼具早期文赋的创作特点;元明雪赋创作总体呈现对唐及唐前古赋与科举试赋的尊崇与背离,明雪赋以禁体雪赋及小品雪赋拓宽了雪赋形式;清代雪赋在对元明有所继承的前提下,将雪赋体制、题材进行了多元化、类型化发展。雪赋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为时令灾异雪赋中忧心民生的悯农情怀,如春雪赋、夏雪赋等时令雪赋中雪给农业生产乃至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伤害,抒发赋家关注社会现实和创作的“重实”风格;瑞雪赋、喜雪赋中对瑞雪意象的咏赞及对皇权的讴歌,瑞雪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的雪与皇权联系在一起,成为明君的一种标志象征;以及抒情雪赋中的个人遣怀,抒发个人情志与部分唱和交游主题。探讨咏雪诗与雪赋的关系,以南朝为例。在喻体选择、情感兴寄上相比较。雪赋在喻体选择上较咏雪诗的浪漫和雅化,更为现实和客观,以赋体的铺陈特征放大了对雪的物态描摹,咏雪诗受到诗体的体制句式限制在雪的喻体选择和书写上则更为紧衬,以雅化形态为主,兼有雪的现实形态;在情感的兴寄上,诗人“兴寄”在咏雪诗中崭露,为咏雪诗摆脱玄言桎梏走向抒情打开了通路,雪赋的情感兴寄与咏雪诗相比更为酣畅直白。

徐艳艳[2](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彭丹[3](2021)在《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文中提出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它都是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杜甫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语文教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非常具有教学价值。然而当前整个古典诗歌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程序化,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艺术手法多样,且情感丰富深沉,传统的单篇讲授法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基于此,本文尝试将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应用于高中杜甫诗歌教学,通过分析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解决目前高中古诗歌教学困境提供某种思路,同时,在解读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挖掘古诗词的“兴发感动”的教化功能,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有关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且研究多集中在小学阶段,针对高中阶段的研究不多,针对高中古典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群文阅读研究更少,因而本文研究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旨在为当前高中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做一些补充。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群文阅读相关概念包括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基本要素以及和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理论基础包括文本互织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迁移理论;第三部分是分析高中杜甫诗歌的选文和教育价值,主要是梳理杜甫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及概括选编特点,再阐述杜甫诗歌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第四部分是阐述高中杜甫诗歌教学现状以及群文阅读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教师访谈情况和教案内容来分析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五部分是论述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议题设置策略、选文组合策略、课型选择策略和教学注意事项四个方面;第六部分是关于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案例设计,本部分是在前几部分内容的基础之上对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谢莉[4](2021)在《唐诗浮萍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一哲[5](2020)在《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文中提出书画相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当二者于内在的艺术规律层面相通的时候,就是自觉远离模仿客体外形而发扬人的创造力来塑造书画意象。伴随着这一过程,笔墨形式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逐渐成熟并独立出来。徐渭的书画作品属于文人书法和文人画体系,强调自律而反对他律。书画相通是文人画的重要特质,书画不但笔法相通,而且取物造象的思想也相通。都不是描摹自然万物之外形,而是采用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方式,塑造意象来传达情感。徐渭生逢晚明时期个性大解放潮流,加之其天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其文艺理论强调表现自我,尊重个体的情感。文人画在明代逐步由小写意向大写意演变,在沈周的作品中趋向豪放,至陈淳则书与画都是进一步豪放,徐渭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创了大写意书画。除笔墨豪放之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扬弃模仿,而以独立的笔墨形式来大胆而主动地构建意象。徐渭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果敢的思维勇气使其具有自觉地创新意识,能够高质量处理信息并且能够迅速把握不同表象的事物内含的共同本质。丰富的想象力使他能突破现有经验的束缚,创造出新的书画意象。丰富的联想力使其对己有表象进行重组和改造,进而亦是产生新的书画意象。徐渭思维具有的深刻思辨性,不断开拓其眼界和心胸。成就其自我面貌并且能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学理,也使徐渭在诗、文、书、画多个领域融汇贯通。徐渭思维具备良好的悟性,使其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和本末意识,并且能够抽象把握事物核心要素。这样就方便领悟和感受不同事物所拥有的审美通感,在此基础上书画之间的审美同构得以顺利生发。徐渭的书画创作均明确要求以神驭形,将神放置在首要位置,根据神的需要来造形。也就是意在笔先,其优点是可以有的放矢。书画意象均是以毛笔的运用做为基石,毛笔在中国文化中既有工具层面的意义,又在文化层面具有独特的内涵。徐渭在笔性、笔意、笔法三个层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并且在这三个层面详细阐释书画意象的构建问题。正是徐渭成熟的意象理论,使其大胆地冲破形似和传统字形的束缚,主动以笔墨形式营构书画意象,来传达无限意蕴。徐渭的书画意象具有鲜活的生命情趣,亦得益于其因“兴”而处于亢奋状态。这种状态需要解衣盘礴的自由舒适做为前提条件。这种特殊的状态使徐渭的潜能高效地迸发出来,不但感官系统变得敏锐,而且以律动的方式运笔、泼墨。因此其物化在纸面的书画意象活力四射、神采照人。同时徐渭以势造形,这样一是使书画意象充满律动感,二是以有限的意象传达出无限的意蕴。徐渭自觉的形式意识和强烈表现真实情感的欲望,使其深谙形式与情感的对立关系,创作出奋发、愤懑、野逸三种情感类型的书画意象。采用豪健的形式元素、迅捷的视觉节奏,郁勃的组合方式来构建出劲健的书画意象,来表现其奋发有为的精神。采用乖戾的形式元素、急促的视觉节奏、紧密与交叉的组合方式来营构出峥嵘的书画意象,来宣泄其愤懑之气。采用圆润的形式元素、舒缓的视觉节奏、疏朗的组合方式来建构出萧散的书画意象,来抒发其野逸的情怀。徐渭书画相通所结硕果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创作方面文人画更加脱离形似而追求不似之似,书法之笔法与墨法均进一步发展,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而采用相应的笔墨形式。在书画理论方面,不断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更加重视主动思考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对于“兴”在书画创作中所起作用亦有新的认识,并提出在音乐感很强的状态下创作,对于形式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亦有更新的认识。另外,徐渭的书画创作对于当代书画教学,在要领意识、主体意识、正气意识、严谨意识、律动意识方面均有启示意义。

袁龙[6](2019)在《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湜、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湜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三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侯江龙[7](2019)在《王拯写景诗文新境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西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淀之后,终于在道咸之际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一时期,岭西文星云集,王拯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王拯古文宗桐城,“岭西五大家”之一,能诗善画,其“形神”论使其在岭南绘画集团中亦占有一席之地。诗礼传家的门风与坎壈不平的仕途造就了王拯诗文的渊雅品格。王拯祖父正直严苛,以身为教,影响王拯其正直为人心系百姓的品性。王拯之母亲、大姐,严于教育,讲究仁孝。王拯幼年失去双亲,生活穷困,然自十五六时即结交好友,游宴切劘。后来为官冷曹,得有闲情逸致登览名山大川,所为诗文别有襟怀。岭西为寰宇胜境,因山川阻隔,远离中原。出入岭外之王拯,对其中景物自有不同一般的看法,流露于诗文之中,洋溢于言辞之外。王拯清新自然文风的形成还与自觉学习前人、文宗桐城有关。柳宗元山水游记清丽之笔、归有光散文之真挚之辞在文中都留下了痕迹。他诗文讲求“义法”,有物有序,故不失清真雅洁。清代中晚期,经世致用的思想在社会蔓延开来,这种实用思想也影响到文学创作。王拯之文讲求实用,追求“真意”,为写景之文注入一股清流,也为写景之文开辟了一个新角度。王拯家世不幸又遭逢社会动乱,加之仕途不顺,心中常有“于世罔有补益”之感叹,因此描摹山水之清新秀美,也寄托着他的归隐之思。在以议论为主导的清代道咸文坛,王拯之作别开生面,展现了全新的视阈。从生活亲历者的细微观察处入手,写出了秀美新奇的岭外风光;从外乡人的视角,描绘了突兀峥嵘的群山与广袤无垠的北方原野;又以灵魂皈依者的情怀,书写了江南山水如诗如画的境界。王拯诗文写景诗文在写景艺术上虽未能完全抹去当时作品偏于议论的特征,然而,已足以让人耳目一新。相对于空洞乏味的议论,王拯诗文敏锐捕捉到大自然的秀美景象,开启了清代诗文清新自然的新风格:笔法蒙太奇式的行文脉络、俯瞰全景的整体把握、精于局部的细致描摹、静中寓动的叙事表达、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写法新奇多样,善于写水,长于述情,雄浑精微各尽其妙,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展现了一个时代诗文的全新境界。作者祖祧唐宋古文写景笔法,上承桐城派写景文辞,尤其是深得梅氏真传,以独特的生活背景熔冶众人之长,故能造就清新秀美的文笔。

路蕾[8](2018)在《唐代皇甫氏家族及其诗歌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定皇甫氏家族是汉唐之际关陇地区的望族之一。皇甫氏家族发展至唐代已有衰落之势,家族成员散居于各地,支系相互独立,但仍以安定为郡望。唐代皇甫氏家族主要有三个支系,分别是皇甫望一支、皇甫德参一支和皇甫诞一支,成员众多,但只有皇甫冉、皇甫曾、皇甫澈、皇甫曙和皇甫镛有诗歌作品留存至今,共计291首。唐代皇甫氏家族诗歌创作的研究既需要对诗歌创作主体进行考述,也需要深入解读诗歌作品。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阐述,并对家族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从“溯源”的角度对皇甫氏家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述,包括皇甫氏家族的姓氏来源、郡望变化和家族世系。第二章主要从“个案”的视角探索唐代皇甫氏家族成员中,诗歌作品留存最多的皇甫冉与皇甫曾的诗歌创作情况。皇甫冉与皇甫曾是大历诗人,诗歌创作受大历诗风影响,诗歌题材以酬赠送别诗和写景咏物诗为主,诗歌具有巧于文字、注重雕琢;内敛含蓄、婉转曲达;意象幽寒萧瑟、意境清空冷清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立足于“整体”的视角解读唐代皇甫氏家族的诗歌创作。通过整理汉魏晋时期和唐代皇甫氏家族成员的诗歌作品,发现与魏晋时期相比,唐代皇甫氏家族诗歌数量明显增多,题材内容更加丰富。

周斌[9](2016)在《宋代俳谐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诗歌体裁与艺术表现形式,俳谐诗一直存在于古典诗歌中,在传统"诗言志"、"诗缘情"、"温柔敦厚"的体系之外形成了另一种诗歌现象。不过,由于俳谐一词与俳优的渊源关系,以及传统诗学中以"诗言志"为代表的儒家诗旨与"感物"、"缘情"说为代表的情感论的影响,使我们轻视、忽略了俳谐诗的价值。但到了宋代,俳谐诗呈现出蔚为大观的景象。俳谐是宋诗的重要宗旨与艺术特色,同时又关乎宋人的审美趋向、思想性格与生命意识,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考察了俳谐一词的历史与文化语境,进而分析了俳谐诗为何会遭到后人轻视的原因;同时对宋代俳谐诗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加以评述。二、三两章,着力阐明俳谐的发生机制,通过对俳谐诗的表现类型的梳理,进一步确认了俳谐的内涵与意义,并对宋前俳谐诗的发展历史与表现形态作了简要回顾。第四章探讨宋代俳谐之风的社会背景,通过对各类史料笔记的钩稽与辨析,缕述了宋人普遍的俳谐性格与俳谐在宋人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与妙用。五至七章,通过对宋人对诗歌游戏功能的重视、对悲哀的转化、以及以趣眼观物的生命情趣的观照,从文学——文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相互关联中揭示了宋代俳谐诗的生成场域与功能表现。第八章则立足文本研究,对宋诗中的俳谐手法进行了归纳与阐释。

张彬,燕丽红[10](2014)在《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试论中国古AI写作景诗的意象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国古AI写作景诗的意象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历代雪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咏物赋及雪赋界定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一章 雪赋源流考论
    第一节 先秦两汉文学雪书写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雪赋的滥觞
    第三节 唐宋:雪赋的拓展与新变
    第四节 元明清:雪赋的复古与繁荣
第二章 雪赋体制句式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骈化与抒情
    第二节 唐宋:限韵与四六句式
    第三节 元明清:“程度”的背离与遵循
第三章 雪赋主题思想
    第一节 对瑞雪皇权的歌咏赞叹
    第二节 对民生黑暗的忧心控诉
    第三节 对人生际遇的慨叹兴寄
第四章 咏雪诗与雪赋的关系:以南朝为例
    第一节 南朝咏雪诗兴起探究
    第二节 雪赋、咏雪诗的喻体选择
    第三节 雪赋、咏雪诗中“兴寄”的唤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2)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群文阅读教学文献综述
        2.高中古诗词教学文献综述
        3.杜甫诗歌教学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
        1.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
        2.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3.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
    (二)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1.文本互织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知识迁移理论
二、高中杜甫诗歌选文及教育价值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文
        1.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编情况
        2.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选编情况分析
    (二)杜甫诗歌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
        1.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怀
        2.直面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仁爱之心
三、高中杜甫诗歌教学现状及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一)杜甫诗歌教学现状
        1.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2.教案内容分析
    (二)杜甫诗歌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1.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2.全面解读杜甫诗歌作品
        3.深度体味杜甫人格内涵
四、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一)议题设置策略
        1.议题设置要点
        2.议题的具体设置
    (二)选文组合策略
        1.选文组合要点
        2.选文的具体组合
    (三)课型选择策略
        1.课型的分类
        2.课型的具体选择与操作
    (四)教学注意事项
        1.设计问题引导教学
        2.注重教师读议指点
五、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二)教学流程
        1.群文议题
        2.群文文本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方法
        6.课前预习
        7.教学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形成
    1.1 文人画体系中的徐渭书画
        1.1.1 文人画的特征
        1.1.2 徐渭的文人书、画态度
    1.2 徐渭书画相通的历史因素
        1.2.1 晚明时期文化特征
        1.2.2 徐渭文艺理论的特征
        1.2.3 徐渭性情对其书画的影响
        1.2.4 徐渭书画意象的历史承接
    1.3 徐渭书画相通所需要素
        1.3.1 本质意识与一般规律意识
        1.3.2 清晰的表现原则
        1.3.3 亢奋状态
        1.3.4 兼善多种路数
    1.4 徐渭书画相通的贡献
        1.4.1 以笔墨形式主动创造意象
        1.4.2 开创多种风格类型书画意象
第二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思维机制
    2.1 果敢的思维勇气
        2.1.1 创新精神
        2.1.2 丰富的想象力
        2.1.3 丰富的联想
    2.2 深刻的思辨性
        2.2.1 思维的广阔性
        2.2.2 思维的辩证性
    2.3 良好的悟性
        2.3.1 思维的深度
        2.3.2 审美通感
        2.3.3 审美同构
第三章 徐渭书画之表现原则
    3.1 神采为上
        3.1.1 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徐渭言神采
        3.1.2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
        3.1.3 画尽意在以全神气
    3.2 意在笔先
        3.2.1 意前笔后者胜
        3.2.2 徐渭的笔性、笔意与笔法
    3.3 意象表达
        3.3.1 意象传统
        3.3.2 嚼之不已更有余味——徐渭诗文意象
        3.3.3 能书者发其笔意——徐渭书法意象
        3.3.4 不求似而有余——徐渭绘画意象
第四章 徐渭书画之艺术传达
    4.1 解衣盘礴
        4.1.1 先散怀抱
        4.1.2 忌讳拘谨
        4.1.3 以酒助力
    4.2 乘兴展开
        4.2.1 贵于词者兴——徐渭言兴
        4.2.2 乘兴挥毫作书
        4.2.3 乘兴泼墨作画
    4.3 以势造形
        4.3.1 势范畴及徐渭的势意识
        4.3.2 传统书论言势
        4.3.3 书要认势——徐渭书法之势
        4.3.4 传统画论言势
        4.3.5 总看奔逸势——徐渭绘画之势
第五章 徐渭多种类型的书画意象
    5.1 奋发类书画意象
        5.1.1 徐渭奋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1.2 形式元素的特征——豪健
        5.1.3 形式元素的节奏——迅捷
        5.1.4 形式元素的组合——郁勃
    5.2 愤懑类书画意象
        5.2.1 徐渭愤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2.2 形式元素的特征——乖戾
        5.2.3 形式元素的节奏——急促
        5.2.4 形式元素的组合——紧密、交叉
    5.3 野逸类书画意象
        5.3.1 徐渭野逸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3.2 形式元素的特征——圆润
        5.3.3 形式元素的节奏——舒缓
        5.3.4 形式元素的组合——疏朗
第六章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后世的影响
    6.1 后世书画创作继承与发展徐渭书画
        6.1.1 绘画更加脱离形似的束缚
        6.1.2 书法之笔法与墨法进一步发展
        6.1.3 书画创作自觉使用多种风格
    6.2 后世对书画相通的继续思考
        6.2.1 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
        6.2.2 注重思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
        6.2.3 深化对“兴”的认识
        6.2.4 深入探究形式与情感的对应
    6.3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当代书画教学的启示
        6.3.1 要领意识
        6.3.2 主体意识
        6.3.3 正气意识
        6.3.4 严谨意识
        6.3.5 律动意识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上)
    第一节 白话新诗与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
        一、“诗界革命”的影响
        二、意象派的影响
        三、新诗运动倡导者的选择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和深化
        一、闻一多“幻象”论对胡适“影像”论的深化
        二、象征派意象诗学的勃兴
        三、意象美学研究的自觉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下)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生活意象论的崛起
        一、艾青的“生活感觉”意象论
        二、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意象论
        一、唐湜的“诗质”意象论
        二、袁可嘉的“类型意象”论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倾向
    第一节 意象的“贵意”传统与“意”
        一、意象的“贵意”传统:言意之辩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性
        一、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之“意”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的原因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倾向
    第一节 中西“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一、中国古代“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二、西方“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性
        一、“尚象”之“象”的形象性
        二、“尚象”之“象”的象征性
        三、“尚象”之“象”的变动性
        四、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尚象”的原因
第五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与批评论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一、“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三、营造意境: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创构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批评论
        一、意象批评的过程及心理活动
        二、意象批评需具备的个人能力
        三、20世纪前期意象批评兴起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王拯写景诗文新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综述
        (一)文献资料整理
        (二)王拯生平研究
        (三)王拯诗文研究
        (四)王拯的历史地位研究
    三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拯生平与交友
    第一节 王拯生平
        一、诗礼传家的门风
        二、坎壈不平的仕途
        三、推崇文辞的化育
    第二节 王拯交游
        一、入仕前的岭西交游
        二、出仕后的京师交游
    第三节 王拯游历考
        一、早年羁游:道光二十一年之前
        二、还乡之旅:道光二十五年至道光三十年
        三、致仕之行:同治四年归养岭西
第二章 岭西诗文新风貌:从议论到写景
    第一节 古文的新途径:秀美的发现
        一、诗文中的气候之景:雨、雪
        二、诗文中的地貌之景:溶洞、高山、流水
        三、诗文中的植物之景:菊花、牡丹
    第二节 笔法的尝试:从世风人情到秀美景致
        一、楼阁
        二、寺庙
        三、墓祠
第三章 岭西诗文新视域:别有情趣的自然景象
    第一节 秀美新奇的岭外风光
        一、少年眼中清新自然的壶城之景
        二、中年告假归乡所见粤中之景
        三、驻扎岭西时军旅生涯所见之景
        四、告老还乡终老岭西所见之景
    第二节 突兀峥嵘的中原景致
        一、朋友雅聚访览的京师之胜景
        二、四次南归、北上路途所见之景
    第三节 不避琐屑的家园小景
        一、再次南归回故园,谒祖墓,寻家族记忆
        二、告老还乡迂经山阴,游览江浙之名胜
第四章 岭西诗文新境界: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写景艺术与古文义法
        一、继承桐城义法
        二、创新:融汇众家
        三、自成一格的山水华章
    第二节 造意新奇的写景笔法
        一、蒙太奇式的行文脉络
        二、俯瞰全景的整体把握
        三、精于局部的细致描摹
        四、静中寓动的叙事表达
        五、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写意山水的艺术境界
        一、清新自然的风格
        二、水类意象的建构
        三、恢弘博大的气象
        四、情景交融的兴寄
第五章 王拯写景笔法渊源
    第一节 远源:唐宋以来,古文中的山水游记
        一、柳宗元山水游记之清丽
        二、归有光散文之真挚动人
    第二节 近源:桐城古文中的景象描写
        一、“三祖”文章,不废山水
        二、梅氏诗境,情韵悠远
    第三节 本源:岭外风物与诗人之灵性
        一、道咸的求真与践履之思
        二、岭西秀丽山水文化的熏陶
        三、作家感物起兴的抒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唐代皇甫氏家族及其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唐代皇甫氏家族郡望与世系考论
    第一节 皇甫氏家族的姓氏与郡望
    第二节 唐代皇甫氏家族世系考论
第二章 皇甫冉与皇甫曾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皇甫冉与皇甫曾的生平考述
    第二节 皇甫冉与皇甫曾的诗歌题材
    第三节 皇甫冉与皇甫曾的诗歌艺术特色
第三章 唐代皇甫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唐代皇甫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及其着述
    第二节 唐代皇甫氏家族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情况

(9)宋代俳谐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俳谐"的历史文化语境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俳谐与俳谐诗考论
    第一节 俳谐考论
    第二节 俳谐的产生机制
        (一) 由期待的解构产生的谐趣
        (二) 由逻辑的错位与跳跃所产生的谐趣
    第三节 俳谐诗的主要类型
        (一) 俳谐与俗言体
        (二) 俳谐与游戏体
        (三) 俳谐与戏嘲体
第二章 宋前俳谐诗述略
    第一节 先秦两汉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
    第三节 隋唐
第三章 宋人俳谐之风与宋代俳谐诗
    第一节 宋人好俳谐的性格
    第二节 俳谐的功能与妙用
    第三节 宋代俳优与宋代俳谐诗
第四章 以诗为戏与宋代俳谐诗
    第一节 以诗为戏的内涵——以杂体诗为引论
    第二节 以诗为戏与宋代俳谐诗
        (一) 欧梅:以游戏的诗歌自娱娱人、超越凡俗的生活
        (二) 苏轼:以游戏的诗歌表现"游戏人间,的生命意识
        (三) 黄庭坚:以真实相出游戏法
第五章 悲哀的转化与宋代俳谐诗
    第一节 关于宋诗"扬弃悲哀"的再探讨
    第二节 悲哀的转化与宋代俳谐诗——以王禹偁、欧阳修、苏轼、陆游为中心
        (一) 王禹偁
        (二) 欧阳修
        (三) 苏轼
        (四) 陆游
    第三节 转化悲哀的俳谐诗与宋人思想性格
第六章 趣眼观物与宋代俳谐诗
    第一节 以俳谐的诗歌表达生活之趣
        (一) 欧阳修以前的日常谐趣诗
        (二) 宋代生活诗中的谐趣
    第二节 以俳谐的诗歌表达自然之趣——兼论诚斋体的艺术渊源
第七章 宋诗俳谐手法
    第一节 由期待视野的解构所产生的谐趣
        (一) 解构诗歌的文体期待视野而产生的谐趣
        1. 俚语俗言
        2. 语言怪奇
        3. 字词与句型的重复拖沓
        (二) 形象期待的解构而产生的谐趣——滑稽性
        1. 比拟:拟物、拟典
        2. 对比
        3. 夸张
        4. 小题大做
    第二节 由逻辑的错位而产生的谐趣
        (一) 由逻辑的颠倒所产生的谐趣
        1. 转悲为乐
        2. 无情之物有情化
        3. 反语
        (二) 由逻辑的跳跃产生的谐趣
        1. 打诨而出
        2. 转移词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试论中国古AI写作景诗的意象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历代雪赋研究[D]. 杨淑雯.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D]. 彭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唐诗浮萍意象研究[D]. 谢莉. 新疆大学, 2021
  • [5]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D]. 韩一哲. 西北大学, 2020(07)
  • [6]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D]. 袁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王拯写景诗文新境界[D]. 侯江龙.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唐代皇甫氏家族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 路蕾. 宁夏大学, 2018(01)
  • [9]宋代俳谐诗研究[D]. 周斌. 浙江大学, 2016(07)
  • [10]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张彬,燕丽红.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02)

标签:;  ;  ;  ;  ;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形象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