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环磷酰胺静脉输液渗漏一例的护理

异环磷酰胺静脉输液渗漏一例的护理

一、1例静脉输注异环磷酰胺渗漏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伟,杨,薛嵋,王丽英[1](2021)在《以静疗专科护士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在静脉化疗质量控制中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以静疗专科护士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在静脉化疗质量控制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实施以静疗专科护士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后,肿瘤内科病区静脉化疗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数据,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逐年对比。结果通过实施为期3年的项目管理,静脉化疗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评价指标静脉化疗准确率逐年上升,各项指标中化疗给药顺序准确率及化疗药物滴注时间正确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静疗专科护士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实施,可提高静脉化疗质量,达到护理质量的管理预期。

郑丽琨[2](2021)在《非体外去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Allo-HSCT后HC的危险因素、对长期生存的影响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连续17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HC组和非HC组,以预处理开始之日为随访起点,选择5个临床参数作为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预处理中是否含有ATG、a GVHD、BK病毒感染)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将124例单倍体移植患者分为MAC组和RIC组,分别计算MAC组和RIC组的HC的累积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124例单倍体移植患者从HC发生与未发生、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性别、年龄等方面,研究LOHC是否对PFS有明显影响。针对难治且病程迁延的5例重度HC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ADSCs治疗。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3月30日,178例移植患者中发生HC的为57例,LOHC累积发生率为32.02%(95%CI,17.5%~41.7%),发病时间为+17~+163d(中位时间+38d),持续时间5~141d(中位持续时间18d)。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BK病毒感染与ATG的使用HC发生的有关。RIC患者LOHC累积发生率高于MAC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例单倍体移植患者未发生HC组的2年预期PFS为74.47%略高于发生HC组的74.0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HC患者的2年预期PFS为89.66%高于重度HC患者的50.00%,且两组在2年PF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性别、年龄均未显示出对PFS的显着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5例重度HC的患者进行ADSCs治疗,患者实际输注剂量最低0.9×106/kg,最高1.4×106/kg,5例患者均治愈,3次数注后均显示有效。结论:HC的发生主要与BK病毒感染和ATG的使用有关。单倍体移植后HC对整体患者PFS无明显影响,但HC的严重程度对PFS有影响,HC持续时间、发生时间、患者性别及年龄均显示对PFS无影响。ADSCs对重度且持续时间较长的HC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蔡晓琳,陈丽玲,张伟玲,张丽霞[3](2021)在《异环磷酰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波动状况及护理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异环磷酰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波动状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肿瘤科采用异环磷酰胺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病人化疗后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U"型变化,均在化疗后3 d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化疗后5 d逐渐开始回升;21例病人血小板计数出现异常,12例Ⅰ度骨髓抑制,4例Ⅱ度骨髓抑制,4例Ⅲ度骨髓抑制,1例Ⅳ度骨髓抑制;31例病人血红蛋白计数出现异常,9例Ⅰ度骨髓抑制,12例Ⅱ度骨髓抑制,6例Ⅲ度骨髓抑制,4例Ⅳ度骨髓抑制;经过治疗均平稳度过危险期。结论:做好观察、保护性隔离、营养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联合抗感染及升白细胞、血小板、铁剂等药物治疗是病人安全、快速地度过骨髓抑制的重要保证。

李宇翔[4](2020)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免疫疗法,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然而,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患者死亡。以往的自体细胞免疫治疗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内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经验。我国近几年才开始进行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其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在护理工作中不能完全套用以往自体细胞免疫治疗的经验来护理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护理发生严重CRS的患者。CAR-T细胞治疗的护理措施和经验仍需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完善。因此,如何正确规范地护理CAR-T细胞治疗患者,管理他们的CRS反应,保证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安全及治疗的效果,是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本课题旨在构建科学的、适用的CAR-T细胞治疗患者CRS的护理方案,为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护理提供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流程,以降低患者CRS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1.利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与分析CAR-T细胞治疗患者护理有关的文献,从中提炼出对构建护理方案有指导意义的护理干预措施,为制定护理方案提供护理干预证据。2.通过病历回顾性分析,了解CAR-T细胞治疗患者C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总结CRS的管理措施,为制定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质性访谈,了解CAR-T细胞治疗护理实践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护理方案奠定基础。4.通过基础实验研究,熟悉CAR-T细胞制备与回输的过程,探究CRS的发生机制,探讨CAR-T细胞治疗的护理干预的要点,评价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制定护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5.采用德尔菲法,邀请专家对护理方案进行评价,并对方案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以增加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使其与我国临床护理实践更为契合,以便于护理人员实施和应用。6.选取某血液病专科医院作为方案的实证研究机构。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2019年5月至12月住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40例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依据CRS护理方案给予患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CRS的发生情况,进而评价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1.护理方案的构建(1)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共检索到999篇文献。依据文献纳入与排除的标准,最后筛选出了25篇文献,其中有9篇文献报道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6篇文献报道多种并发症的护理,4篇文献报道CRS及神经毒性的护理/管理,4篇文献重点介绍CRS的管理,2篇文献重点介绍神经毒性的管理。将文献中报道的护理干预措施汇总包括入院评估、血细胞采集的护理、CAR-T细胞回输的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2)通过对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现有的护理实践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案,并且CAR-T细胞治疗后患者CRS发生率较高,临床症状复杂严重,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护理实践,提高早期发现与识别CRS的能力,以减轻患者CRS发生情况,促进患者康复。(3)通过与医护人员访谈,发现临床护理实践以基础护理为主,护理内容有限及缺乏规范,不能满足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实际需求。并且,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不到位、对CRS的管理能力不足。因此,应对护理人员开展专门的知识培训,强化他们的护理技能,提高对CRS的管理能力,并向他们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律性和专业性。(4)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制备了CAR-T细胞,构建了动物模型,检测了CRS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发现CAR-T细胞明显表达T细胞特征免疫表型,显着降低小鼠的肿瘤负荷,高表达CRS相关炎症因子。并且,CAR-T细胞的相关质检结果符合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5)选取血液病治疗、护理及生物治疗领域资深专家15名,年龄平均41.33±8.08岁;工作年限平均18.80±8.74年。经过专家函询后,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6、0.88;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26、0.348。根据条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形成5个一级条目,21个二级条目,46个三级条目的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CRS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居住地和疾病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S和其他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患者相应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试验组患者3级CRS有2例,没有患者发生4级CRS,而对照组患者3级CRS有4例,4级CRS有1例,说明实施CRS护理方案能够减轻患者CRS的严重程度,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3)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评分(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依据CRS护理方案护理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4)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生存质量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症状领域的恶心呕吐、疼痛、失眠、便秘和腹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应用CRS护理方案能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应用CRS护理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病历回顾、质性访谈和专家函询构建了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CRS护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临床实证研究。发现应用CRS护理方案不仅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也能降低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制定的CRS护理方案为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了基于证据的流程与规范,也为CAR-T细胞治疗患者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实证参考。

陈静,赵德华,楚明明,贾霖,韩建军,何霞,龙小庆,王继生[5](2020)在《静脉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药学管理》文中认为大多数细胞毒性药物均可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但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液配制、药液贮存条件以及药物外渗等。为规范静脉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常见抗肿瘤药物的配制、贮存条件、给药持续时间、给药顺序、化疗药物外渗、不良反应监护与处理等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期为药师、医师以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马欣然[6](2020)在《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它异质性强,侵袭度高,若无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生存预期不足1年。传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为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在利妥昔单抗问世后,在CHOP方案基础上加入利妥昔单抗的R-CHOP方案使弥漫大B淋巴瘤的一线治疗缓解率大幅上升至70%以上。尽管治愈率很高,仍有大约30-40%的患者在一线缓解后复发或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疾病。对一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而言,常给予大剂量的挽救化疗方案,随之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然而,超过60%的患者并不符合移植条件,这给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对于这部分复发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并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探索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有效的新型挽救性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阿帕替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研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多靶点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高度选择性地与之结合,进一步抑制其下游Ras/Raf/MEK/ERK通路,从而起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通过血流向远处转移的作用。2014年阿帕替尼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腺癌患者。除此之外,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实体肿瘤中,阿帕替尼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成为抗血管生成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淋巴瘤与实体肿瘤一样,其生长、进展、转移与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有体外及动物体内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可显着抑制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异种移植模型的生存时间。本中心此前进行的一项关于阿帕替尼在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探索性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对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该研究纳入的患者例数较少,且并未专一探讨阿帕替尼在具体病理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首次探索了阿帕替尼单药及与二、三线化疗方案联合时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了其安全性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阿帕替尼应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挽救治疗的可能性,也为进一步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口服阿帕替尼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43例,根据是否联合化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阿帕替尼单药组21例,以阿帕替尼500mg/天作为初始剂量,每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持续服用该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每周期因不良反应造成的治疗间隔不超过7天;阿帕替尼+化疗组22例,应用阿帕替尼的剂量和周期同阿帕替尼组,同时接受DHAP、ICE或GDP方案应用(①DHAP方案:顺铂20mg/m2静脉输注d1-4,阿糖胞苷2g/m2静脉输注q12h d2,地塞米松20mg静脉输注d1-5;②ICE方案:异环磷酰胺2g静脉输注d1-3,卡铂400-500mg静脉输注d1,地塞米松20mg静脉输注d1-5;③GDP方案:吉西他滨1g/m2静脉输注d1、d8,顺铂75mg/m2分3-4天静脉输注,地塞米松20mg静脉输注d1-5)。患者服药前6个月内每2个月评估一次疗效,6个月以后每3个月评估一次疗效,并详细记录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分级、干预措施、恢复情况等。服药期间在出现3级或以上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或2级或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时允许1周以内的治疗间隔或必要时下调阿帕替尼的剂量(剂量下降阶梯为500mg/天、500mg与250mg间隔服用、250mg/天)。以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作为近期疗效的评价指标,远期疗效的评价指标则为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和GraphPad Prism软件,检验水准α=0.05。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至随访截止时间,阿帕替尼组有7名患者获得病情缓解,包括1名CR和6名PR,分别占总人数的4.8%和28.5%。阿帕替尼+化疗组则有14名患者获得病情缓解,CR占18.2%,PR占45.5%。阿帕替尼组和阿帕替尼+化疗组的ORR分别为33.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DCR分别为57.1%、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阿帕替尼组和阿帕替尼+化疗组的中位PFS 分别为 7.2 个月(95%CI4.9-9.5)、10.0 个月(95%CI 6.2-13.8),PF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阿帕替尼组的OS为8.2个月(95%CI 4.7-11.7),而阿帕替尼+化疗组的中位OS尚未达到,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中位随访时间为12.8个月(95%CI 8.4-17.2),43名患者的中位服药时间为8.1个月(95%CI 4.2-12.0)。2.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3级以上不良反应较少,无致命的严重不良反应,亦无不良反应相关的患者死亡。阿帕替尼组中记录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56.4%)、蛋白尿(38.1%)、手足综合征(33.4%)、白细胞减少(33.4%)、乏力(33.4%)。阿帕替尼+化疗组亦常出现高血压(56.4%)、乏力(40.8%)、蛋白尿(44.6%)和手足综合征(31.8%)等不良反应,除此之外,伴随常见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恶心的患者比例明显较高,分别占63.6%、72.5%。最常出现的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在阿帕替尼+化疗组占9.1%,在阿帕替尼组则占13.5%。同一名患者中常可观察到二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3.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帕替尼治疗期间因不良反应等原因出现了治疗间隔和用药剂量的调整。第一次治疗间隔或剂量调整多记录于开始服药的第一个周期内,距开始服药时间的天数的中位数为18天(四分位间距,13-22)。所有患者中,有11名(25.6%)患者始终以原剂量服药,而14名(32.6%)患者因不良反应将药量由500mg/天调整至500mg/天与250mg/天间隔服用,另有18名(41.8%)患者经历了两次剂量调整,将阿帕替尼剂量调整至250mg/天。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历了短暂的治疗间隔,占患者总人数的72.1%。4.本研究中,ECOG评分、Ann Arbor临床分期、是否联用化疗与患者的PFS和OS均呈显着相关,其中ECOG评分0-1分、Ann Arbor临床分期Ⅰ-Ⅱ期,以及选择阿帕替尼与化疗方案联用的患者PFS和OS均延长。除以上因素外,是否出现手足综合征和乏力的不良反应亦与PFS相关,出现手足综合征和乏力的患者PFS长于未出现者。结论1.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近期疗效优于阿帕替尼单药,且不良反应可耐受。2.出现阿帕替尼相关手足综合征和乏力的患者倾向于获得更长的PFS。

倪紫微[7](2020)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PLG)是指由于肠内或肠外疾病,造成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综合征。PLG与多种不同的疾病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克罗恩病,小肠淋巴管扩张,Whipple病,结核性腹膜炎等。PLG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低蛋白血症及水肿,也可存在消化系统的表现,如腹痛、腹泻、纳差、便血等。治疗的要点在于原发病的发现和治疗,除此外,饮食治疗及支持治疗也有重要地位。诊断PLG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包括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浓度、24小时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99mTc 标记的白蛋白闪烁显像(99mTc-labeled albumin scintigraphy,99mTc-HAS)。99mTc-HAS是诊断PLG的重要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PLG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对PLG的诊断及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提示西方国家与东亚在PLG原发病的分布上有很大差异,西方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在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较为常见。目前国内外关于PLG论文的少见报道,且大部分为单个病例报告。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 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例PLG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L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LE相关PLG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PLG并确定原发病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例PLG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方式、入院日期、入院诊断、个人史、既往史、症状、并发症、入院时实验室参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住院时间等。(2)根据原发病是否为SLE分组,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P<0.10为入选变量标准,选取球蛋白、白细胞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3)每例SLE相关PLG按照1:10的比例从同期不合并PLG的SLE患者中,共随机抽取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分析。以P<0.10为入选变量标准,选取住院时间、水肿、关节疼痛、白蛋白、甘油三酯、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血清钙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4)使用SSP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校正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LG患者33例,其中8例原发病为SLE。主要以水肿(54.55%)、浆膜腔积液(75.76%)、低白蛋白血症(100%)为主要表现。以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2.SLE相关PLG与其他原发病的PLG在球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球蛋白水平是其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球蛋白的临界值为28.65g/L,对应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880。3.SLE相关PLG与不合并PLG的SLE在住院时间、水肿、关节疼痛、白蛋白、甘油三酯、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血清钙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白蛋白水平为SLE患者合并PLG的保护因素,水肿为SLE患者合并PLG的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白蛋白的临界值为28.65g/L,白蛋白与水肿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白蛋白、水肿单独检测。结论1.PLG以低蛋白血症、水肿、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2.球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水平与SLE相关PLG显着相关,其中高球蛋白水平是PLG患者原发病为SLE的危险因素3.高白蛋白水平为SLE患者合并PLG的保护因素,水肿为其危险因素,白蛋白与水肿联合检测效能优于单独检测。

王欣晨[8](2020)在《益肾化瘀消症方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益肾化瘀消症方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肿瘤客观疗效、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疗效、生命质量观测、Karnofsky评分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益肾化瘀消症方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作用和优势。方法:选取6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均是ⅢC期、Ⅳ期。分为试验组(即益肾化瘀消症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方案组)30例及对照组(单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化疗组)30例,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病灶大小、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疗效、生命质量评分、KPS、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记录,依托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近期客观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ORR16.67%,DCR76.67%;对照组患者ORR10.00%,DCR73.33%。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两组治疗后CEA、CA125、AFP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CA125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CEA、CA125、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缓解有效率分别为53.33%、2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KPS评分比较:与接受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卡式评分有了明显的提升,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命质量比较:功能领域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社会功能较治疗前好转(P<0.05),躯体功能明显好转(P<0.01);症状领域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疲乏、失眠较治疗前好转(P<0.05),食欲丧失方面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失眠较治疗前好转(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疲乏、食欲丧失方面表现轻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5)。6.毒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率方面,明显要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相比,益肾化瘀消症方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方案联合治疗模式可以提高临床客观疗效,改善患者的体力及生活质量,并且减轻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陈晓晨[9](2020)在《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淋巴瘤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血液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淋巴瘤异质性强,病理分型复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最常见的亚型,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30%。R-CHOP方案作为标准一线方案应用临床,明显改善了DLBCL患者的疗效和生存,但复发难治(R/R)DLBCL仍然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的突破性进展,给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PD-1单抗治疗R/R霍奇金淋巴瘤的总反应率高达90%。然而,目前PD-1单抗治疗DLBCL的临床数据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此外,当前CAR-T治疗R/R DLBCL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文献报道,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诱导性表达TIM-3上调,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本课题关注于免疫治疗R/R DLBCL,拟探究T细胞表达PD-1水平对于DLBCL的临床意义;分析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R/R DLBCL患者的疗效、安全性、预测生物标记物及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索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治疗B系淋巴瘤的疗效和免疫学机制,为未来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LBCL患者外周血(40例)和淋巴结(30例)T细胞亚群分布及其细胞表面PD-1表达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40例)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及动态演变。将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正常人群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对比,分析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在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亚组分析和生存分析,以进一步探究PD-1/PD-L1对DLBCL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的影响。(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患者,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情况;并应用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检测,以探寻PD-1靶向治疗相关的预测生物标记物;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探究PD-1靶向治疗耐药与耗竭T细胞可能的相关机制。(3)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观察肿瘤成瘤率及生长速度;分别应用阻断性PD-1单抗单药和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成瘤小鼠,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并应用CD8+磁珠分选、流式细胞仪、ELISA、CCK8等方法进一步探究PD-1+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45.47±10.07%VS.61.91±10.52%,P=0.036),而CD8+T细胞比例则相应升高(43.99±9.32%VS.31.94±6.50%,P=0.045),且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16.30±4.58%VS.8.96±2.95%,P=0.017;CD8+PD-1+:18.12±5.43%VS.10.13±3.30,P=0.023)。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相比,DLBCL患者淋巴结CD3+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23.55±15.62%VS.56.65±10.36%,P=0.002);CD4+和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CD4+和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45.95±11.61%VS.18.26±3.61%,P=0.001;CD8+PD-1+:55.11±13.45%VS.19.32±3.78%,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初诊时血浆可溶性PD-1明显上升(4.49±3.53ng/ml VS.0.47±0.36ng/ml,P=0.002),PD-L1水平也明显上升(1.21±1.03ng/ml VS.0.26±0.24ng/ml,P=0.039)。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亚组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高表达组的OS和PFS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动态分析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显示,其与患者病情状态密切相关。(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部分患者获得了明显疗效(PD-1单抗治疗ORR达33%;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ORR达72%),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和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提示患者肿瘤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程度高者对PD-1单抗治疗更加敏感(P<0.05);免疫组化提示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或/和PD-L1表达高者,对PD-1单抗治疗反应更好(P<0.05)。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呈动态变化,随着PD-1单抗治疗的进行,T细胞PD-1表达下调,但TIM-3表达上调,且疗效不佳组患者T细胞表达TIM-3上调更加明显(CD4+TIM-3+:29.12±3.52%VS.20.10±2.71%,P=0.001;CD8+TIM-3+:30.12±3.65%VS.19.93±3.52%,P=0.001)。(3)成功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疗效和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免疫学机制研究提示:PD-1单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相比,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浸润增加(30.12±2.15%VS.14.94±1.42%VS.4.99±0.95%,P=0.001),且其TIM-3表达明显下调(20.55±1.46%VS.60.14±2.98%VS.40.01±2.52%,P=0.001);体外T细胞功能学实验提示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明显强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P<0.05);凋亡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PD-1+TIM-3单抗联合组血浆IL-2、IFN-γ及TNF-α动态水平也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1)DLBCL患者T细胞表达PD-1上调和血浆可溶性PD-1/PD-L1水平升高在DLBCL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及生存(OS/PFS)密切相关;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动态变化与其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DLBCL病情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提示:患者肿瘤突变程度、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和肿瘤微环境PD-L1表达等因素,与PD-1单抗疗效密切相关,提示上述指标有可能成为预测PD-1单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将诱导性上调TIM-3分子表达,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3)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中,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的疗效及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从而提示: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应用能够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免疫学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PD-1+TIM-3单抗联合可以抑制效应T细胞的TIM-3诱导性表达,并通过增强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抑制CD8+T细胞凋亡、上调多种因子表达(IL-2、IFN-γ及TNF-α)等机制,避免T细胞耗竭从而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应。

何彩霞[10](2020)在《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治疗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Ph+B-AL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予以初步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采用靶向CD19的鼠源CAR-T细胞治疗的14例R/R Ph+B-ALL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亚型、是否合并其他分子生物学异常、既往有无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既往有无合并非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输注前肿瘤负荷、基因转染效率、输注剂量、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级别等资料,根据患者外周血像和T淋巴细胞数静脉抽取采集适量的外周血制备携带有CD28共刺激阈的CAR-T细胞,经过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fludarabine and cyclophosphamide,FC)方案化疗预处理后予以输注CAR-T细胞,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10、颗粒酶B、IFN-γ)等指标评估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的血常规、BCR/ABL1、骨髓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外周血CAR DNA拷贝数变化对CD19 CAR-T细胞治疗R/R Ph+B-ALL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14例患者在输注后第28天进行近期疗效评估:总体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100%(14/14),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92.86%(13/14);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率为7.14%(1/14)。2.CAR-T细胞治疗后有12例(85.71%)发生CRS:其中1例1级CRS、4例2级CRS、6例3级CRS、1例4级CRS;1例发生4级CAR-T细胞相关脑病综合征(CAR-T-cell-related encephalopathy syndrome,CRES);13例CR患者均发生B细胞发育不全。这些毒副作用均为可控的。CAR-T细胞输注后第7、14、21、28天应用糖皮质激素组与未应用糖皮质激素组的外周血CAR DNA拷贝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4级CRS与0-2级CRS的IL-6、IL-10、颗粒酶B、IFN-γ和CRP峰值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1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441(182923)天,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分别515(95%CI287743)天、207(95%CI 123301)天。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中,经CAR-T细胞治疗达CR的13例患者中,p190 BCR-ABL1和p210 BCR-ABL1亚型患者的OS时间、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和未口服TKI患者的PF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步证实CD19 CAR-T细胞治疗R/R Ph+B-ALL的疗效,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CAR-T细胞治疗过程中出现CRS、CRES、B细胞发育不全等可控的毒副作用。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CRS不会抑制外周血中CAR DNA的拷贝。严重CRS患者的IL-6、IL-10、颗粒酶B、IFN-γ和CRP水平明显升高。3.经CAR-T细胞治疗达CR的R/R Ph+ALL患者中,联合TKI可能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二、1例静脉输注异环磷酰胺渗漏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静脉输注异环磷酰胺渗漏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以静疗专科护士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在静脉化疗质量控制中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项目启动过程
        1.2.2 项目计划过程
    1.3 项目实施过程
        1.3.1 培训考核
        1.3.1.1 化疗准入资质
        1.3.1.2 培训静脉化疗专科理论、专科操作技能、应急演练
        1.3.1.3 考核方法
        1.3.2 指标质控
        1.3.2.1 现场查检
        1.3.2.2 数据资料收集登记
        1.3.3 改进措施
        1.3.3.1 保证选择正确输液工具
        1.3.3.2 化疗前进行正确预处理,保障安全
        1.3.3.3 保障正确的化疗给药顺序
        1.3.3.4 保障正确的化疗给药滴注速度
        1.3.4 临床督察
    1.4 质量控制
    1.5 项目运行评价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016-2018年病区护士化疗资质构成比及静脉化疗知晓率情况
    2.2 2016-2018年项目管理各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项目管理的实施提高了病区静脉化疗质量
        3.1.1 降低了化疗外渗发生率
        3.1.2 提高了化疗给药顺序准确率
        3.1.3 提高了化疗药物滴注时间正确率
    3.2 项目管理提高了临床护士静脉化疗知识知晓率

(2)非体外去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异环磷酰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波动状况及护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骨髓抑制期白细胞计数波动规律
    2.2 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规律
    2.3 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计数变化规律
    2.4 骨髓抑制期血红蛋白变化规律
3 护理策略
    3.1 一般护理
    3.2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护理策略
        3.2.1 保护性隔离
        3.2.2 营养护理
        3.2.3 口腔护理
        3.2.4 肛周护理
    3.3 血小板减少的护理策略
        3.3.1 皮肤护理
        3.3.2 营养护理
    3.4 血红蛋白减少的护理策略
4 讨论

(4)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CAR-T细胞治疗概述
        1.1.2 CAR-T细胞治疗的护理现状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护理方案的构建
        1.5.2 护理方案的应用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成立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2.2.2 文献检索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3 文献资料提取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病历回顾性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分析
    3.5 研究结果
        3.5.1 患者一般情况
        3.5.2 患者CRS的发生情况
        3.5.3 患者CRS的临床症状
        3.5.4 患者CRS发生期间相关指标变化
        3.5.5 患者治疗期间的诊疗及护理内容
        3.5.6 患者CRS的分级标准及处理措施
    3.6 讨论
第4章 质性访谈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访谈提纲
    4.5 资料整理与分析
    4.6 研究结果
        4.6.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4.6.2 访谈对象的意见结果
    4.7 讨论
第5章 基础实验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技术路线
    5.3 实验材料
        5.3.1 细胞、血液样本与动物
        5.3.2 试剂
        5.3.3 仪器和耗材
    5.4 实验方法
        5.4.1 CAR-T细胞的制备
        5.4.2 动物模型的构建
        5.4.3 CRS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
        5.4.4 质量控制检测
    5.5 实验结果
        5.5.1 CAR-T细胞的免疫表型
        5.5.2 CAR-T细胞转染效率及扩增效率
        5.5.3 CRS相关炎症因子高表达
        5.5.4 CAR-T细胞治疗的有效性
        5.5.5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
    5.6 讨论
第6章 德尔菲专家函询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6.2.2 专家入选标准
        6.2.3 函询方式
        6.2.4 统计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专家基本情况
        6.3.2 专家积极程度
        6.3.3 专家权威程度
        6.3.4 专家协调程度
        6.3.5 CRS护理方案的函询结果
    6.4 讨论
        6.4.1 构建CRS护理方案的必要性
        6.4.2 构建CRS护理方案的科学性
第7章 护理方案的应用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
    7.3 研究方法
    7.4 伦理原则
    7.5 研究工具
        7.5.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7.5.2 焦虑自评量表
        7.5.3 抑郁自评量表
        7.5.4 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7.5.5 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量表
    7.6 评价指标
    7.7 统计分析
    7.8 研究结果
        7.8.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7.8.2 两组患者CRS的发生情况
        7.8.3 两组患者其他症状的发生情况
        7.8.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7.8.5 两组患者抑郁与焦虑评分结果
        7.8.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7.9 讨论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性
        8.2.1 理论创新性
        8.2.2 技术创新性
    8.3 研究局限性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CRS护理方案(终稿)
    附录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4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5 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0)
    附录6 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静脉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药学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抗肿瘤药物溶液配制
    1.1 溶媒
    1.2 稀释浓度
2 贮存条件
    2.1 光线
    2.2 温度
    2.3 贮存时间
3 给药持续时间
4 给药顺序
5 化疗药物外渗
    5.1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静脉输注通路的选择
    5.2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6 药物不良反应
7 总结

(6)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益肾化瘀消症方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卵巢癌的认识
        1.1 卵巢癌的中医历史沿革
        1.2 卵巢癌的病因病机
        1.3 卵巢癌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2.1 晚期卵巢癌治疗背景
        2.2 晚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
        2.3 晚期卵巢癌的化学治疗
        2.4 晚期卵巢癌的放射治疗
        2.5 晚期卵巢癌的靶向治疗
        2.6 晚期卵巢癌的免疫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标
        1.2 病例来源
        1.3 研究对象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情况
        2.2 一般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4 毒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益肾化瘀消症方方药机理的探讨
        1.1 方药组成及方义初探
        1.2 现代药理学研究
    2 疗效探讨及分析
        2.1 肿瘤客观疗效分析
        2.2 肿瘤标志物分析
        2.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4 生活质量分析
        2.5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分析
    3 临证体会
        3.1 益肾养阴,扶正固本
        3.2 化瘀解毒,缓而治之
        3.3 用药灵活,随症加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AJCC卵巢癌TNM和FIGO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附录2: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附录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
    附录4: KPS评分表
    附录5: 生命质量量表EORTC QLQ-C30
    附录6: WHO抗癌药物急性、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标准
    附录7: 符号及缩略语等的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以及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PD-1阻断策略临床应用于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PD-1单抗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PD-1基因敲减的CAR-CD19T细胞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一、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治疗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校获奖情况
    教育经历
    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靶向 CD19 CAR-T 细胞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1例静脉输注异环磷酰胺渗漏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以静疗专科护士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在静脉化疗质量控制中的实施效果研究[J]. 张伟伟,杨,薛嵋,王丽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21(15)
  • [2]非体外去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D]. 郑丽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异环磷酰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波动状况及护理策略[J]. 蔡晓琳,陈丽玲,张伟玲,张丽霞. 全科护理, 2021(01)
  • [4]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李宇翔. 吉林大学, 2020(01)
  • [5]静脉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药学管理[J]. 陈静,赵德华,楚明明,贾霖,韩建军,何霞,龙小庆,王继生. 肿瘤药学, 2020(03)
  • [6]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D]. 马欣然. 郑州大学, 2020(02)
  • [7]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倪紫微. 郑州大学, 2020(02)
  • [8]益肾化瘀消症方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研究[D]. 王欣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晓晨. 苏州大学, 2020(06)
  • [10]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治疗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研究[D]. 何彩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异环磷酰胺静脉输液渗漏一例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