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豆制品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豆制品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一、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发展豆制品产业化初见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蕾[1](2021)在《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生产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魏娟[2](2019)在《经济新常态下子长县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玉家湾镇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面对经济新常态,在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为客观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了新的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这也是国内构建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最佳路径,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首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区域间差异更为明显。在国民经济中,乡镇经济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其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顺利构建小康社会。乡镇经济在发展时,有很多问题迫切的需要解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乡镇经济依然是“短板”。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就要从根本上来消除区域间的差异,追求均衡发展。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背景,对子长县乡镇经济的发展展开深入探索,重点关注乡镇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而且针对相关的问题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等,并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和分析。首先,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乡镇经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做了全面阐释,选取经济增长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结构优化理论、区域市场运作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乡镇经济研究的基础。其次,分别从玉家湾镇概况、玉家湾镇经济发展历程、玉家湾镇经济发展现状三方面对玉家湾镇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情况介绍,同时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精深加工滞后、文化资源难以开采、农民技术培训缺乏、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等五方面进对玉家湾镇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指出了发展乡镇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次,从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地理区位资源等优势资源分析玉家湾镇经济得以发展原因,从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较弱、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投入不足等劣势条件分析玉家湾镇经济滞后原因。此外,玉家湾镇在经济新常态下带来的机遇和相关扶持政策带来的机遇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必然性。最后,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乡镇经济发展建议,即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加工业、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促进整合发展、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经济效益水平、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等五方面入手,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切实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子长县乡镇经济发展。

郭俊华,边少颖[3](2018)在《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企业扶贫模式探析——基于恒大集团大方县扶贫的经验》文中指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应实施多种组合扶贫方式,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可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可持续产业链支持,对贫困地区及贫困户精准施策,实现共同富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民营企业恒大集团对贵州大方县的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其易地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综合全方位扶贫的经验,提炼出斩断穷根式的易地搬迁模式、搬迁点配套产业模式等精准扶贫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和龙[4](2018)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要加快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我国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市场形态乃至整个城乡发展格局产生积极影响,必将为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融合主体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价值链显着提升,供应链加快重组,各融合主体利益连接机制逐步完善,融合模式更加多样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蓝海,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日益凸显。但是,毋庸讳言,伴随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也与日俱增,而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风险在快速转变,而且日益复杂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与成色,风险管理的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能行稳致远;风险管理的不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会徘徊不前,甚至无疾而终。因此,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成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研究”为题,以期综合运用产业融合理论、乡村振兴理论、农业风险管理理论等理论,构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为证实或证伪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各种理论命题提供新的经验和科学证据;在遵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律、风险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科学的政策和实施有效的服务项目做出制度安排,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利益主体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稳健启航。按照以上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识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演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评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等。具体分为7章内容:第1章,引言。本章将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等。第2章,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进行了梳理,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使本研究脉络更为清晰。第3章,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分析。本章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现状及机遇,以期摸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家底”,找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基点。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类型、风险识别、风险演化、风险衡量等,以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方向更为明确。第4章,基于家庭农场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意愿及风险的分析。本章基于家庭农场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意愿视角,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以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提供微观基础。第5章,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创新。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日趋多样化,但金融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本章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从发展农产品期货、农产品期权、价格保险+场外期权+期货市场等方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以期夯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四梁八柱”。第6章,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本章将回答如何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的实践问题,将从原则、机制、政策方面来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水平。第7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表明,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能够进一步拓展产业融合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有利于化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等。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面临着外部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也面临着内部风险,如产业链条短、融合主体带动力不强,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等。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参与意愿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微观风险,直接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应重点从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两方面着力,防范与化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搭上“时代高铁”,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亚明[5](2017)在《供给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困境与出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当下,这一命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最后关头,由于贫困政策递减效应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传统的扶贫思路亟需转变成供给侧改革理念,以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机制和激发新动力。本文通过挖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内涵,结合以往扶贫教训和贫困地区资源独特优势,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了当前扶贫工作忽视"供给侧"质效并偏离需求的困境,解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成功实践的两大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入手,借助供给侧改革提高扶贫精准度,这是完成扶贫攻坚重大任务、补齐"三农"工作短板、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陆朋[6](2017)在《民俗文化传承的再造空间研究 ——以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考察土家族生活区民俗的基础上,以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为样本将土家族生活态民俗与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再造空间移植民俗加以比照并检视再造空间的传承效果,从而举一反三,对民俗文化再造空间的构造作进一步的思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程度的加强,土家族民俗文化既面临着村庄碎片化、民俗生活态传承难以存续的挑战,同时也具有政府重视,学界关注、土家族百姓有一定文化自觉的良好机遇。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认为有必要寻找其它的、新的载体来促进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因此,本文提出,民俗文化再造空间是辅助村落民俗传承的创新的、有效的载体,是民俗传承的一种创新方式。本文选取湖北省宜昌市的车溪土家族民俗文化再造空间(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检视其传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现状及效果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研究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民俗的得失,并探讨民俗文化再造空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途径。本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观察、文献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实地走访车溪土家民族村和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以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部分乡镇,观察探析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内和长阳乡村中民俗传承的异同点;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搜集、鉴别、整理清江流域土家族和车溪地区的民俗文化;通过访谈当地居民、游客、宜昌市和长阳县的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了解车溪景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和发展现状,获得不同群体对本地民俗和再造空间传承民俗的认知:通过网络发布问卷,感觉受众对于车溪景区及其民俗传承的看法和态度。论文应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文化自觉说解析车溪景区的发展现状。调研结果显示,车溪景区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展示了多种土家族民俗事象。车溪所展示的土家族民俗事象包含有移植自长阳、五峰、恩施等地土家族的吊脚楼、婚嫁习俗、山歌、南曲、土家吹打乐、土家织锦技术和包谷酒酿造技术,车溪村当地的造纸、制陶、打铁、水车等民俗事象和峡江地区流行的皮影戏。车溪景区对民俗文化的再造与传承方式多样,有代际继替、生活涵化、集中展演、文本记忆、受众发育、培根传承等。车溪景区通过生活态和表演态传承了苞谷酒酿造、皮影戏、山歌、水车、哭嫁歌和手工制陶等。车溪景区在揭示民俗的过程中,在民俗素的整体表达、原生活区民俗的表达、民俗内涵的承续等方面仍有不到位和活态传承程度较低之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车溪村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底蕴不足和传承主体间的理性选择不一致及景区传承手段未能充分利用等。车溪景区内不同层面的主体对景区的理性选择(对百姓来说理性选择是期望,亦是其所思所想和所盼)从某种意义上讲限制了景区的发展。基于对车溪民俗传承的现状调查、效果检视和原因剖析,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民俗的得与失:再造空间传承民俗的主体和客体广泛,表达内容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受众人数多,资金相对充足,并对周边居民和游客有文化辐射作用;但是再造空间在表现民俗的过程中,也有碎片化、变异性、商业化、舞台化、趋同化、静态化和被动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该在政府规范,学者推动等外力影响的同时,加强再造空间自身的建设,提高再造空间内主体对民俗传承意义的认识,加强再造空间对自身民俗文化传承内容的认知,唤醒空间内不同主体的文化自觉,引导其将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有机结合。再造空间还应该客观地、辩证地、整体地、科学地表现民俗,不仅要立足当地,对民俗实行有根移植,还要顺应时代趋势,遵循民俗传承生态内在逻辑,科学地、客观地表现民俗。民俗文化再造空间通过沿袭当地生活态民俗,移植和再现异地生活态民俗,把空间内的民俗传承活动和当地居民的民俗生活结合起来,把传承主体的日常生活和表演工作结合起来,成为民俗传承的新型载体。民俗文化再造空间有待于民俗传承理念、策略、手段和机制的进一步创新。

贵州省人民政府[7](2016)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提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6]1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陈万贤,熊燕,王志远,何龙[8](2015)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其根源,深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政府、企业等各方高度重视。

李轩烨[9](2015)在《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在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下,初步实现了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空间集聚,带动了城镇的建设以及城镇化发展,工业园区是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工业园区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人口的集中,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整合、建设和共享,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变,提升城镇综合能力。本文基于贵州省现阶段工业园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抓住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发展机遇,以贵州省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以二元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为理论指导,分析了贵州省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分析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毕节市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当地城镇化发展的实例,深入研究了贵州省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最后提出贵州省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本文梳理了工业化——工业园区——城镇化的内在逻辑,探究了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开创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贵州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有利于贵州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为贵州省加速城镇化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左太安[10](2014)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 ——以毕节试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石漠化贫困效应是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背景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基岩裸露或土层变薄,致使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或土地生产力下降,农民收入减少,而植被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的逆向演化,诱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并削弱其抵御水土流失和旱灾的能力,进而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成本,造成农村贫困积重难返的现象或机理,简单的说,即石漠化引发或加剧农村贫困的现象或机理。本文以石漠化与农村贫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为基本出发点,以毕节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综合RS、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探讨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对农村贫困具体作用方式,诊断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并提出破除石漠化贫困的策略。所做工作及研究方法如下:(1)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基于ArcGIS9.3、ENVI5.0等软件平台,运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2000、2005及2010年等3期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和空间变换分析,分别从演变方式、演变方向和演变速率等方面演绎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分析其演变特征。(2)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演变过程及特征。简要回顾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背景,选择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指数、FGT贫困指数、基尼系数和农村家庭总资产等指标作为农村相对贫困的测度指标,分析2000-2010年毕节试验区农村相对贫困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并以石漠化演变过程为基础,探讨石漠化演变及石漠化防治工程对农村相对贫困演变过程的影响。(3)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研究。以桶井示范点为研究样本,以微观的视角,溯本求源,从石漠化的土地退化属性和生态退化属性两方面出发,以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会影响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致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减少了农村各产业的收入,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的思路,重点探讨石漠化导致农村贫困的具体作用方式,诠释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4)石漠化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研究。以石漠化防治工程与农村扶贫攻坚工程有机结合为基本思路,构建“流域-石漠化-农村经济”划分模型,将毕节试验区划分为11个石漠化防治分区,并根据各分区的特点总结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和可重点推广的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结论如下:(1)毕节试验区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10年间,石漠化演变过程呈现先增加后趋稳的基本态势,石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7437.19km2增加为2005年的7762.13km2,然后又减少为2010年的7692.41km2,石漠化扩张的趋势虽然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还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石漠化的演变方式以渐进式为主,为10003.84km2,其次是跳跃式,为763.39km2,最少的是返变式,为43.69km2;石漠化演变的方向既存在改善也存在恶化,且轻度改善和轻度恶化的面积均比较大,分别为4698.61km2和3966.81km2,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还没有根本的遏制;石漠化演变速率分为转入速率和转出速率,中度石漠化的转入速率大于转出速率,综合演变速率最高,为43.51km2/a,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是中度石漠化增加的主要来源,10年间分别贡献771.06km2和913.12km2;潜在石漠化虽被定义为非石漠化,但并不稳定,容易转变为石漠化。(2)石漠化演变及治理工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时空演变。10年间,毕节试验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呈现改善的趋势。其中,农村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2.80%下降为2010年的19.40%,贫困人口减少明显,由2000年的205.58万人减少为93.81万人;农村贫困缺口指数呈现先升高、然后平缓、最后下降的演变特征,由2000年的25.46%增加为2003年的33.00%,然后又减少为2010年的22.07%;FGT2贫困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0.0335增加为2003年的0.0401,然后又减少为2010年的0.0132;基尼系数在0.3左右,农民收入分配相对较合理;农村家庭总资产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种植业收入比重在降低;石漠化演变及防治工程的实施对农村经济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的初期,农村相对贫困的强度及深度均出现了波动,随着工程的继续实施,培育的新的经济增加点逐渐发挥成效,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攻坚的成果还很脆弱,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3)石漠化剥夺了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部分发展机会。石漠化主要是通过压缩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降低土地资源肥力、加剧生态环境脆弱性、削弱生态系统抵御水土流失能力、削弱生态系统抵御旱灾能力等方面减少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和畜牧业收入,造成农业边际收益更加低,农民自觉或不自觉的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选择非农或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并能提高经济收入的经果林业或畜牧业。然而,由于石漠化的发生,农民需要开荒或选用土层较厚、土壤肥力更高的耕地来种植经果林和人工草地,石漠化同样剥夺了农民利用原有林地和荒草地规模化发展经果林业和草食畜牧业的机会。当石漠化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后,准确、及时、有效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会朝着更高效益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对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压力减小,加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生态环境改善,破除石漠化贫困;然而,当石漠化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后,依然保持原有的生产方式或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或不合理,生态环境将不断恶化,农民收入不断降低,陷入石漠化贫困。(4)石漠化防治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消除石漠化贫困。消除石漠化贫困是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石漠化贫困的具体实施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而石漠化防治工程与农村扶贫攻坚工程的有机结合正是石漠化贫困问题最有力的解决途径。以石漠化防治工程与农村扶贫攻坚工程的有机结合为基本思路,构建了“流域-石漠化-农村经济”划分模型,并将毕节试验区划分为11个石漠化防治分区。然后,以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为基础,根据11个分区石漠化状况、农村经济水平和自然资源条件,总结了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和可重点推广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本文以微观尺度,揭示了石漠化贫困效应的作用机制,指出石漠化是通过影响农村的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减少了农村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和畜牧业收入,进而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即“石漠化→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并明确指出石漠化贫困是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剥夺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部分发展机会所造成的贫困;当石漠化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后,农村产业结构能否准确、及时、有效地调整是农村是否陷入石漠化贫困的关键。然后,以打断“石漠化→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中间环节为突破口,以增强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重点,总结了各分区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和可重点推广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为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重建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性。

二、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发展豆制品产业化初见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发展豆制品产业化初见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2)经济新常态下子长县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玉家湾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案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二、子长县玉家湾镇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子长县玉家湾镇经济发展现状
    (二)子长县玉家湾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子长县玉家湾镇经济发展优劣势与机遇分析
    (一)玉家湾镇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二)玉家湾镇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三)玉家湾镇经济发展的机遇分析
四、加快子长县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农业
    (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加工业
    (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促进整合发展
    (四)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经济效益水平
    (五)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企业扶贫模式探析——基于恒大集团大方县扶贫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一) 贫困的涵义与企业精准扶贫
    (二) 文献综述
三、恒大集团实施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 贵州大方县贫困状况描述
    (二) 大方县致贫的原因
        1. 自然条件差、耕地稀少
        2. 人力资本水平低、教育落后
        3. 观念落后、部分贫困群体脱贫意愿不强
    (三) 恒大集团帮扶大方县精准脱贫的经验
        1. 易地移民搬迁扶贫的经验
        2. 产业扶贫的经验
        3. 教育扶贫的经验
        4. 就业扶贫的经验
        5. 民生保障工程扶贫的经验
        6. 多方合作扶贫的经验
    (四) 恒大集团精准扶贫经验的模式
        1. 斩断穷根式的易地搬迁模式
        2. 搬迁点配套产业模式
        3. 特困群体和弱势民生保障模式
        4. 政企合作的新模式
四、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 政府对参与扶贫的民营企业提供政策优惠, 弘扬扶贫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二) 增强对扶贫企业的引导和服务, 建立企业扶贫数据库
    (三) 建立扶贫企业宣传、奖励、监督和约束机制

(4)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分析法
        1.4.2 入户调查分析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4.4 风险管理方法
    1.5 创新点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2.2.5 农民增收理论
        2.2.6 风险管理理论
        2.2.7 农业风险全面管理理论
        2.2.8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3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
        2.3.1 核心概念
        2.3.2 本研究的研究范畴
3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分析
    3.1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3.2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3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
    3.4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的含义
    3.5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的类型
        3.5.1 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的来源划分
        3.5.2 按其它方式划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
    3.6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识别
        3.6.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识别的含义
        3.6.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识别的内容
        3.6.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识别的方法
    3.7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演化
        3.7.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因素
        3.7.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事件
        3.7.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损失
        3.7.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作用途径
        3.7.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承受者
    3.8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成因及应对
        3.8.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成因
        3.8.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应对
    3.9 小结
4 基于家庭农场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意愿及风险的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变量选择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来源
        4.2.3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运行结果与分析
        4.3.1 家庭农场主特征变量的影响
        4.3.2 家庭特征变量的影响
        4.3.3 外部环境特征变量的影响
        4.3.4 基础设施变量的影响
        4.3.5 净收益与风险的影响
    4.4 家庭农场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意愿发生机制的ISM分析
    4.5 小结
5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5.1 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5.2 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之一:远期合约、期货合约
        5.2.1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含义
        5.2.2 套期保值的运行机理
        5.2.3 套期保值在规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的运用
    5.3 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之二:期权模式
        5.3.1 期权合约
        5.3.2 期权合约的运用
        5.3.3 期权费用的确定
        5.3.4 启示
    5.4 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之三:价格保险+场外期权+期货市场
        5.4.1 国内外实践与相关政策解读
        5.4.2 价格保险+场外期权+期货市场的基本原理
        5.4.3 价格保险+场外期权+期货市场模式的探索与试点
    5.5 小结
6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6.1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原则
        6.1.1 注重绿色生态与“五生融合”
        6.1.2 激活融合活力以市场为导向
        6.1.3 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并关注风险管理
    6.2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机制构建
        6.2.1 完善资源要素与合理配置机制
        6.2.2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机制
        6.2.3 健全完善现代科技创新引导机制
        6.2.4 立足长远的人才培育机制
    6.3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对策
        6.3.1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6.3.2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6.3.3 健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发展主体
        6.3.4 持续激发农村产业融合中各个要素
        6.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涉农公共服务供给
        6.3.6 发展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及期权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供给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内涵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
    (二)精准扶贫内涵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精准扶贫
二、精准扶贫的供给侧矛盾分析
    (一)忽视“供给侧”质效,扶贫乱象滋生
    (二)偏离穷人所需与急需,扶贫供求错位
三、供给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探索
    (一)恒大企业扶贫新模式:扶贫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和践行者
    (二)宁夏政府帮扶新机制:干部驻村为扶贫供给侧改革添动力
四、供给侧改革提高精准扶贫质效的“四则运算”
    (一)做活加法,拉高标杆、补齐短板
    (二)合理减法,以退为进、减负前行
    (三)巧做乘法,创新驱动、倍增收益
    (四)做足除法,打破藩篱,创新体制

(6)民俗文化传承的再造空间研究 ——以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支撑和研究框架
        一、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和框架设计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与实践创新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际上文化空间和非遗保护的相关条例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相关法规
        三、民俗文化保护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四、车溪相关研究
        五、文化空间及再造空间相关研究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村落民俗
        二、民俗文化生活态空间和再造空间
        三、表现民俗
        四、民俗质、民俗素和民俗链
第一章 土家族民俗文化现状
    第一节 土家族文化地理描述
    第二节 土家族生活态民俗概览
        一、土家族生活态的民俗简要描述
        二、土家族流行的特色民俗举要
        三、土家族失传及濒临失传的特色乡愁记忆举隅
    第三节 民俗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一、民俗传承面临的挑战
        二、民俗传承的机遇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车溪再造空间情况
    第一节 车溪景区的文化地理与历史沿革
        一、车溪景区的文化地理概貌
        二、车溪景区的历史沿革概述
        三、车溪景区的建立概况
    第二节 车溪景区不同主体的预期
        一、车溪景区投资者的预期
        二、车溪景区其他不同主体的期望
    第三节 车溪景区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表达
        一、物质民俗表达
        二、社会民俗表达
        三、精神民俗表达
    第四节 车溪景区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有选择性的表达
        一、沿袭部分土家族的生活态民俗
        二、移植部分土家族的生活态民俗
        三、表演态展示部分土家族民俗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车溪再造空间民俗文化传承效果检视
    第一节 车溪景区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适可揭示
        一、车溪景区呈现的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民俗质和民俗素
        二、车溪景区民俗传承实践
    第二节 车溪景区民俗文化传承的缺位现象考察
        一、民俗素表达不太完整
        二、原生活区的民俗展示不够充分
        三、民俗表演的内涵揭示不尽人意
        四、民俗传承的活态性难以呈现
        五、民俗事象标识和介绍不够细致
    第三节 车溪景区内的民俗属性分析
    第四节 车溪景区表现民俗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间的理性冲突
        二、传承手段未充分利用
        三、传承底蕴不足
    第五节 车溪再造空间的发展构想
        一、构建完整民俗素,形成活态传承民俗链
        二、加大原生活区民俗呈现力度
        三、唤醒传承主体文化自觉
        四、充分利用传承手段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民俗文化传承的再造空间思考
    第一节 再造空间主体的理性博弈
    第二节 再造空间传承民俗的正向影响和负向表现
        一、再造空间的正向影响
        二、再造空间的负向表现
    第三节 再造空间构思
        一、再造空间的责任和意义认知
        二、再造空间内容和理念认知
        三、再造空间的策略运用
        四、再造空间的机制创新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余论
    第一节 结论
        一、民俗文化再造空间能够成为民俗传承的载体
        二、再造空间在传承民俗过程中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表现
        三、再造空间传承民俗受到空间内主体的理性选择和文化自觉的影响
    第二节 余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8)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情况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情况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情况
2 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
3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作用
4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作用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1.1 安全监管责任体系
        4.1.2 质量标准生产体系
        4.1.3 安全全程监控体系
        4.1.4 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1.5 安全质量追溯体系
        4.1.6 安全监管执法体系
        4.1.7 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4.2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保障机制
        4.2.1 组织保障机制
        4.2.2 投入保障机制
        4.2.3 技术服务机制
        4.2.4 宣传发动机制
        4.2.5 执行保障机制
        4.2.6 部门联动机制

(9)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研究理论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工业园区
        2.1.2 城镇化
    2.2 研究理论
        2.2.1 二元结构理论
        2.2.2 分工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产业集聚理论
    2.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3.1 工业园区相关文献综述
        2.3.2 城镇化相关文献综述
        2.3.3 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2.4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3 贵州省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3.1 贵州省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3.1.1 贵州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3.1.2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3.2 工业强省与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机遇
    3.3 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有助于提高贵州省城镇化发展质量
    3.4 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有助于贵州省培育和发展城镇产业
    3.5 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有助于贵州省解决“三农”问题
4 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4.1 工业化、工业园区、城镇化三者关系概述
    4.2 工业园区通过促进人.集聚带动人.城镇化
        4.2.1 聚集人.,提高城镇化率
        4.2.2 身份转变,增加就业
        4.2.3 增进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4.3 工业园区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城镇化
        4.3.1 调整产业结构
        4.3.2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4 工业园区通过转变空间结构带动土地城镇化
        4.4.1 转变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率
        4.4.2 促进城镇空间结构重组
    4.5 工业园区通过促进城镇现代化水平带动社会城镇化
        4.5.1 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5.2 促进社会结构转变
5 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分析
    5.1 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概述
        5.1.1 人.城镇化方面带动效果
        5.1.2 经济城镇化方面带动效果
        5.1.3 土地城镇化方面带动效果
        5.1.4 社会城镇化方面带动效果
        5.1.5 小结
    5.2 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实例分析
        5.2.1 毕节市与毕节市工业园区概述
        5.2.2 人.、就业与收入方面
        5.2.3 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方面
        5.2.4 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方面
        5.2.5 基础设施与交通道路方面
        5.2.6 社会结构方面
        5.2.7 小结
6 对贵州省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6.1 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科学规划工业园区
    6.2 提高进园员工的职业技能,保证用工需求
    6.3 对园区和城镇准确定位,建设特色产业
    6.4 源头把控,园区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6.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公共资源压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 ——以毕节试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石漠化贫困效应的内涵
    1.2 理论基础
        1.2.1 恶性循环怪圈理论
        1.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1.2.3 人地关系理论
    1.3 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进展
        1.3.1 石漠化与农村贫困关系的研究
        1.3.2 石漠化贫困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1.3.3 消除石漠化贫困的策略研究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喀斯特石漠化演化过程研究
        2.4.2 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演化过程研究
        2.4.3 微观视角下石漠化贫困效应机制研究
        2.4.4 石漠化防治分区及防治策略研究
    2.5 解决的关键问题
    2.6 研究区的选择
    2.7 资料数据的来源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毕节试验区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3.2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防治与扶贫开发历程
        3.2.1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防治情况
        3.2.2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情况
第4章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4.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4.1.1 决策树分类模型
        4.1.2 石漠化强度等级划分标准
        4.1.3 石漠化信息提取
    4.2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演变过程分析
        4.2.1 石漠化演变的总体特征
        4.2.2 石漠化演变方式
        4.2.3 石漠化演变的方向
        4.2.4 石漠化演变速率
    4.3 驱动力分析
        4.3.1 生态环境建设与石漠化演变
        4.3.2 社会经济发展与石漠化演变
    4.4 小结
第5章 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演变过程
    5.1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背景
    5.2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模型
        5.2.1 贫困线划定
        5.2.2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指标的选取
    5.3 毕节试验区农村相对贫困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5.3.1 贫困发生率演变特征
        5.3.2 农村贫困缺口指数演变特征
        5.3.3 FGT_2贫困指数演变特征
        5.3.4 农民收入分配差异演变特征
        5.3.5 农村人均家庭总资产演变特征
    5.4 石漠化治理工程对农村相对贫困演变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研究
    6.1 桶井示范点概况
    6.2 桶井示范点石漠化演变特征
    6.3 石漠化对桶井示范点土地和生态资源禀赋的影响
        6.3.1 石漠化压缩了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
        6.3.2 石漠化降低了土地资源的肥力
        6.3.3 石漠化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6.3.4 石漠化削弱了生态系统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
        6.3.5 石漠化削弱了生态系统抵御旱灾的能力
        6.3.6 石漠化影响了土地的利用结构
    6.4 石漠化对桶井示范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6.4.1 石漠化对种植业收入的影响
        6.4.2 石漠化对林业收入的影响
        6.4.3 石漠化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
        6.4.4 石漠化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6.5 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
    6.6 小结
第7章 扶贫开发视角的石漠化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研究
    7.1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防治分区
        7.1.1 防治分区划分原则及划分模型
        7.1.2 牛栏江、可渡河流域—轻度石漠化—贫困区
        7.1.3 洛泽河流域—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1.4 六冲河上游—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1.5 六冲河中游—轻度石漠化—经济中等区
        7.1.6 六冲河中游—轻度石漠化—贫困区
        7.1.7 六冲河下游—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1.8 三岔河上游—中、轻度石漠化—贫困区
        7.1.9 三岔河下游—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1.10 赤水河流域—轻、中度石漠化—经济中等区
        7.1.11 鸭池河流域—轻度石漠化—经济中等区
        7.1.12 偏岩河流域—轻、中度石漠化—较富裕区
    7.2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防治策略
        7.2.1 石漠化防治的基本思路
        7.2.2 牛栏江、可渡河流域—轻度石漠化—贫困区
        7.2.3 洛泽河流域—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2.4 六冲河上游—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2.5 六冲河中游—轻度石漠化—经济中等区
        7.2.6 六冲河中游—轻度石漠化—贫困区
        7.2.7 六冲河下游—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2.8 三岔河上游—中、轻度石漠化—贫困区
        7.2.9 三岔河下游—轻度石漠化—较贫困区
        7.2.10 赤水河流域—轻、中度石漠化—经济中等区
        7.2.11 鸭池河流域—轻度石漠化—经济中等区
        7.2.12 偏岩河流域—轻、中度石漠化—较富裕区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
        8.1.2 石漠化演变及治理工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时空演变
        8.1.3 石漠化剥夺了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部分发展机会
        8.1.4 石漠化防治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消除石漠化贫困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2000年毕节试验区各乡镇石漠化等级分布面积表
附表2 2005年毕节试验区各乡镇石漠化等级分布面积表
附表3 2010年毕节试验区各乡镇石漠化等级分布面积表
附图1 毕节试验区喀斯特石漠化等级分布图(2000年)
附图2 毕节试验区喀斯特石漠化等级分布图(2005年)
附图3 毕节试验区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图(2010年)
附图4 毕节试验区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分区图
附图5 毕节试验区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对策示意图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活动一览表

四、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发展豆制品产业化初见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生产结构优化研究[D]. 王宏蕾.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经济新常态下子长县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玉家湾镇为例[D]. 魏娟. 延安大学, 2019(12)
  • [3]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企业扶贫模式探析——基于恒大集团大方县扶贫的经验[J]. 郭俊华,边少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4]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研究[D]. 和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5]供给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困境与出路[J]. 张亚明. 企业经济, 2017(05)
  • [6]民俗文化传承的再造空间研究 ——以车溪土家旅游风景区为例[D]. 陆朋. 武汉大学, 2017(06)
  • [7]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7)
  • [8]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 陈万贤,熊燕,王志远,何龙. 农产品加工, 2015(11)
  • [9]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研究[D]. 李轩烨. 贵州大学, 2015(03)
  • [10]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 ——以毕节试验区为例[D]. 左太安. 西南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豆制品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