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笼罩”人类城市

臭氧洞“笼罩”人类城市

一、臭氧洞“笼罩”人类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倩[1](2021)在《自然辩证法视域的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系统研究,恩格斯完成了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上升,完成了对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的“颠倒”,完成了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完成了对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图景的勾画,完成了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揭示,完成了对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连通。恩格斯生态思想是其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重要方面。以自然界的“优先性存在”为起点,以人类劳动实践以及同它一起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为中介,人类开始与自然界互动。并且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互动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生产力愈是发展,人类在互动中就愈是占据主动地位,自然界的退缩终于达到了其自身无法忍受的地步。恩格斯找到了自然报复的发生原因,描绘了理想的生态画面,指明了完成理想的现实路径。这样,一幅完整的辩证的生态图景就呈现出来。现今自然辩证法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在方式和范围上都更为深入。在自然辩证法视域下考察恩格斯生态思想对审视全球生态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写作思路为:视域基础讨论?经典文本梳理?观点理论分析?当代意义考察,具体来讲:通过对自然辩证法发展阶段的概括,确定论文研究的理论起点;梳理恩格斯不同阶段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经典文本,厘清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脉络;综合呈现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完整样貌;联系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的发展情况,联系全球生态问题的现实情况,联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明晰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之所在。

白夜,武英达,贾宜松,王博[2](2020)在《2019-2020年澳大利亚气候异常与山火爆发的关系分析及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极端天气增多,森林火灾潜在风险不断加大。本文在总结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的基础上,分析厄尔尼诺、印度洋偶极子、南极高空大气变暖、热带气旋等四种现象对澳大利亚天气的影响,从极端天气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和森林火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两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的关系,建议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发挥应急制度优势、加强灭火队伍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山火危机,为科学防控森林火灾提供科学依据。

廖建荣[3](2019)在《天空审美:领域、性质与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天空审美是最原初、最为普遍和最特殊的自然审美活动之一。天空审美的领域宽广,既有日常感知领域,还有科技观测领域和想象领域。天空审美性质除了想象性、艺术性,还有科学性。天空审美价值首先是其崇高感和神圣感激发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感悟对宇宙的敬畏;其次是促进环境伦理的发展,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并使人从宇宙的宏观视野反思人与地球的关系,即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无可替代的诺亚方舟;再次是日益受到损害的天空之美发出了环境危机无处不在的严峻警示,敦促人们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扞卫天空之美。

李志明[4](2018)在《“天人合一”生态文化理念对构建美丽中国的启示——以传统基层社会中的环保实践为例》文中认为无论原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次生态环境问题,都已达到了人类承受的极限。文章列举了我国日常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昭示其严重程度,警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提出"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是传统基层社会环保意识的文化底色。分析了"天人合一"的"天"的内涵,概括了"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思想。指出在德高望重的基层社会家族族长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继续弘扬"天人合一"生态文化。认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优秀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就是要加强广大民众生态文化修养,培养人类的生态道德人格,恪守人与自然的"统一、互补、和谐"原则。

张旭东[5](2019)在《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评价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核心素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核心素养为学科教学与评价指明了方向。视觉艺术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分支,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课程发展,需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21世纪新型评价模式。本文是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角度,探讨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策略与方法,整篇论文结构设计为8个章节,章节的概要如下:序章部分结合全球时代背景提出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机遇和挑战,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以及评价功能的角度,论述了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本研究的核心目的进一步论述了研究美术学习评价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从多个视角对“美术学习评价”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为提高21世纪学生视觉艺术素养,美术学习评价发展的新方向。首先,对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视觉艺术素养进行了解释,指出视觉艺术素养的概念、内涵与评价。然后,讨论了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探明未来公民所需的21世纪核心素养。最后,证明了美术学习评价是学生获得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途径,帮助学生提升多方面的美术能力。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理论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量性分析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和专业书籍,从质性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会议中关于美术学习评价的探讨以及课题研究项目,分析了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关于美术学习能力测评的研究项目方法。其次,探讨了西方现当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教育观、多元智能教育观、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美术学习评价的影响。第三章主要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现状研究。首先,从相关政策与法令反应我国美术评价改革战略。其次,从20世纪初至新世纪以来,从《美术课程标准》中回顾学生评价改革,比较了不同时期背景下美术课程标准的变化。然后,对各个版本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评价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观察美术课堂和教学录像,依据不同学习领域,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评价进行了课例剖析,并对课堂美术学习评价进行了经验总结。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美术学习评价现状调研,考察了我国中小学生对美术学习评价的基本认识、兴趣偏好、评价观,对教师进行了访谈,从对美术学习评价目的的认识、执行的态度、培训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访谈和分析,把握了美术课堂中学习评价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主客观原因。第五章围绕美术学习评价模型建构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了美术学习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基本原则。其次,论述了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下的美术表现性评价策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9种美术表现性评价的方法。然后,论述了7种美术传统纸笔评价方法,结合具体的评价案例进行展示。最后,讨论了美术学习评价标准与评分策略,阐释了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清单,以及多种评分方法。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基于标准的学生美术学业质量测评。首先,论述了学业测评的研究背景,以标准为基础的学校改革运动的兴起。其次,以美国NAEP以及新西兰NEMP为代表,分析了美术学业成就评价的国际经验,并对三个国家的美术学业测评进行了国际比较,总结其特点。最后,笔者在团队教师的带领下,开发了我国基于标准的学生美术学业成就评价,对评价的理论方法、整体概况、试题编制及样本解析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其评价的结果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章主要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的美术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学习评价的愿景,以及评价改革给学习评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总结当前研究成效和局限性,论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新的思考。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本研究讨论了21世纪学习评价的新方向:基于视觉艺术素养,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新型评价模式,论述了美术传统纸笔评价策略在美术学习中的灵活运用。通过对美术教学现状的全面分析,结合国际学业测评的经验,尝试了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素养测评工具的开发,详细阐述了编制思路及实践运用情况,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视觉思维、创造力、表现力及批判能力,在美术学习评价领域是新的尝试,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卢铭宇[6](2018)在《我国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大气作为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大气环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系统的生存状况。由于在发展阶段的早期未能足够重视大气环境的保护,加上最近几年人均汽车持有量的直线飙升,以及其他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愈加恶劣。我国虽然经历了两次关于污染环境罪法条的修改,但始终还是以概括性罪名规制污染大气犯罪,忽略了污染大气犯罪的特殊性。目前实践污染大气治理的实践中,我国多是用行政手段进行规制污染大气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才依据《刑法》第338条“污染环境罪”加以规制。而污染大气犯罪一般具有隐蔽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污染环境罪难以针对其特殊性予以规制。目前的刑罚配置相对单一,短期自由刑和罚金刑难以惩治、震慑污染大气犯罪者。相比之下,域外发达国家更早遭受恶劣大气环境的侵害,更加重视污染大气犯罪的刑法规制,立法方面相较更加细致全面。因而,本文通过研究域内外污染大气犯罪理论及罪名,剖析我国目前在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针对性对策,进而更好地惩治污染大气犯罪,保护大气环境。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的概况进行阐述,综合各学者的意见,污染大气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相关环境防治法律,故意或过失向大气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足以造成大气环境、生命、财产损害的严重后果或产生严重威胁的行为;污染大气犯罪危害呈现对象多重性、过程复杂性、后果严重性等特征。第二章,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的法律规制现状,从早期仅有普通法律规制到1997年的《刑法》对污染大气犯罪以“重大事故、重大损失、严重后果”为准用性指引的前提条件纳入到刑法的规制中,且多评价为主观为“过失”的危险品肇事罪;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理念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刑事法治理念滞后,人本主义法治理念喧宾夺主,未能突出大气环境法益的保护,由于未增设独立的污染大气罪导致难以惩治污染大气危险犯、传统因果关系认定导致目前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污染大气犯罪难以定罪、只配置3年以下、拘役和3年以上7年以下的两个档级。第三章,主要探究了环境刑法规制理念和立法模式的选择,涉及罪名体系的建构,独立增设污染大气罪等内容。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的一些构想,增加对危险犯的惩治,把可能出现的严重损害后果扼杀在摇篮中,借鉴域外的疫学因果关系原则,从而更有利于对污染大气犯罪行为的定罪量刑。配置更加多元化的刑罚,增设无期徒刑,调整有期徒刑的幅度,分别为3年以下、3年以上10年以下、10年以上,着重发挥罚金刑的规制作用,采用日额罚金制,针对部分污染大气犯罪主体,剥夺其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相关职业的资格,借鉴国外的非刑罚措施措置。

徐淑君[7](2016)在《基于异化理论的生态危机研究》文中提出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与之俱来的生态问题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为严峻,全球生态的严峻性迫使人们想方设法寻求解除自然生存困境的方法。本文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结合人与自然之间异化问题的严峻性,通过借鉴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危机及社会异化现象的深入剖析,试图找到一条以消除异化为手段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本文基于对资本本性认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现状,从劳动异化到需要异化,再到消费异化,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态环境。资本与生态是天然对立的,但资本尚还有其未完成的历史使命,所以只有通过解决社会异化问题的途径控制资本,进而达到缓解生态危机的目的。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科技,需要,消费三个领域异化问题的深入剖析,发现社会全面异化的机制是由劳动异化引起,并且在异化科技的催化作用下经由需要异化和消费异化形成了现代社会异化扩散的三部曲,进一步加深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由此得出,全面异化的社会加重了资本对生态的掠夺,加重了生态恶化的程度。在明确了生态危机的异化根源之后,本文试图从消除社会异化入手,从导致生态危机的不同异化方面分别找寻缓解生态危机的办法,从而使人与自然回归到合理的生态平衡中。

李瑞[8](2016)在《借鉴与创新: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进。在此积极的经济发展状态下,国家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所带来的巨大生态问题逐渐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产生不可忽视的恶果,因此对生态问题的处理刻不容缓。为了实现全面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社会主义在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是作为一个主要的理论内容,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则是这些思想中的代表之一,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对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特别是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可以深入分析奥康纳理论对不同主体的启发意义。具体来看,第一,有助于丰富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成果,培养开阔的学习精神;丰富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的视域及研究方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利于新成果的产生。第二,有助于我国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其理论突出对自然的保护,有助于我国走和谐的发展道路;其理论有助于我国实现人民利益。第三,有助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利于依法治国;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利于加强合作,推进生态保护工作。重视并认真学习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将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有重大意义,学习国外的优秀成果,秉承国内优良传统,结合具体国情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建设,将有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殷允岭[9](2015)在《“雪龙号”纪实(四)》文中认为十四、气象万千玉破天惊2007年12月7日上午10时,执行南极科考的雪龙船破浪航行。驾驶台上挤满了好奇的人群,一位长发美女坐上驾座,用唱歌的声音高叫:"啊,看见冰川了!靠近点,再靠近点儿吧!"这是第24次南极科考遇上的第一座冰山,它巍峨、陡耸而峻峭,银光闪闪、华美高贵而又玲珑剔透。一头长发、具有艺术家气质的

庄仕琪[10](2014)在《建筑物周围气流流动与污染物扩散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的发展,汽车的数量急剧增加。建筑物的高度也不断增加,建筑群密度不断增大。排放的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大气污染物在建筑群之间的扩散状况有重要意义。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对建筑群流场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测,在实际操作中不方便且工作量非常大。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的方法,得到建筑群附近的风压、风速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具体内容有:研究了影响单体建筑物的流场和浓度场分布的因素,包括入口速度、污染源位置和污染源排放强度。由模拟结果得知,当污染源性质确定时,入口速度越大,越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当入口速度确定时,污染源离建筑物越近,排放强度越大,局部污染物浓度越高。在建设住宅小区的时候,要尽可能远离污染源,且在一年大多数时间内,风向是由建筑群吹向污染源。研究了双体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差对流场和浓度场的影响。建筑物等高,当建筑物前后排列时,随着两建筑物前后距离的增加,迎风面和背风面浓度均增大。当左右排列时,在整个计算区域的对称中线处存在极小值,且距离越大,极小值越小。建筑物不等高时,第一座建筑物越低,迎风面浓度越高。在规划住宅小区时,可以适当安排建筑物的高度以达到污染物扩散最理想的效果。研究了建筑群三种排列组合方式下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当建筑物按照围合式排列时,建筑物围合的区域浓度远比其他区域低。经过适当缩小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模拟发现围合区域的污染物浓度比未改进前降低了。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改进优化建筑小区的结构布局,以此减少大气污染物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二、臭氧洞“笼罩”人类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氧洞“笼罩”人类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辩证法视域的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视域基础: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创立与当代发展
    一、前史: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思想
    二、创立:马克思恩格斯互补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三、发展:进入20 世纪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图景的新展现
第二章 文本解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论着梳理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困境的揭示
        (一)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英国自然困境的表现
        (二)资本主义自然困境的原因分析
    二、《反杜林论(哲学编)》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阐述
        (一)理解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法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展开
    三、《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系统阐发
        (一)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三)阐述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四)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五)阐述自然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统一性
    四、《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历史观、自然观统一关系的论述
        (一)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与方法的再阐明
        (二)自然科学新发现对唯物辩证法的再证实
        (三)社会历史领域辩证法的再确定
    五、理论澄清: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一)历史语境:哲学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难题诉求
        (二)理论旨趣:“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
        (三)思维本性:“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
第三章 观点诠释: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生态图景
    一、自然依赖:作为“优先性存在”的自然界
        (一)自然界“优先性存在”的确认
        (二)自然界“优先性存在”的意义
    二、自然互动:作为“历史的自然”的自然界
        (一)劳动:人类起源过程的决定性力量
        (二)科技:人与自然深入互动的推促力
    三、自然报复:走向“异化”关系下的自然界
        (一)自然界生成运动中的不确定性
        (二)文明历程中主体活动的多样性
        (三)负面影响生成累积中的警觉性
    四、生态批判:资本主义反自然性的多重确证
        (一)资本生产的“恶的无限性”
        (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
        (三)工人生活生产的现实境遇
        (四)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劣性
        (五)资产阶级漠然的生态态度
    五、生态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然样景构建
        (一)社会状态的设计
        (二)历史趋势的展望
    六、生态路径:新形态中的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资产者、无产者思维的转变
        (三)科学技术生产的良性运用
        (四)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替代
第四章 理论启迪: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珍贵价值
    一、深化认识自然界存在演化的辩证规律
    二、科学认识人类实现持久发展的最终依托
    三、理性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关系
    四、以前沿科技知识扩充生态思想理念的现实质料
    五、以辩证思维引导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
    六、在扬弃资本主义的“新历史”中进行实践探索
第五章 现实思考: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实践叙述
    一、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
        (一)建国初期对生态问题的看法
        (二)改革开放时代对生态问题的观点
        (三)21 世纪前后对生态问题的重视
        (四)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新发展理念的基本理论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性
        (二)严密的逻辑性
        (三)内容的综合性
        (四)问题的针对性
        (五)生态的凸显性
    三、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思考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发展瓶颈揭示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历史教训总结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现实问题反思
        (四)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愿望
        (五)绿色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2019-2020年澳大利亚气候异常与山火爆发的关系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概况
2 极端天气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
    2.2 特殊天气现象与极端天气的关系及其对火灾的影响
3 森林火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4 气候变化和山火危机应对策略
    4.1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4.2 发挥应急制度优势
    4.3 加强灭火队伍建设
5 结语

(3)天空审美:领域、性质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空审美领域
二、天空审美特性
三、天空审美价值

(4)“天人合一”生态文化理念对构建美丽中国的启示——以传统基层社会中的环保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及建设美丽中国蓝图的提出
    1.1 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
    1.2 建设美丽中国 (1) 蓝图的提出
2“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是传统基层社会环保意识的文化底色
    2.1“天人合一”生态文化
    2.2“天人合一”生态文化理念在传统基层社会中的实践
3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继续弘扬“天人合一”生态文化

(5)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序章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美术学习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评价
        (二)教育评价
        (三)教育测量
        (四)教育质量监测
        (五)美术教育评价
        (六)美术学习评价
第一章 美术学习评价的新方向:提高21世纪学生视觉艺术素养
    第一节 视觉艺术素养的内涵
        一、素养的内涵
        二、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内涵
    第二节 未来公民所需的21世纪核心素养
        一、21世纪人才的需求
        二、视觉艺术素养是21世纪必备的核心素养
    第三节 评价是学生获得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途径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二、创造能力的评价
        三、表现能力的评价
        四、思考判断能力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国内外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先行研究
        一、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之量性分析
        二、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之质性分析
    第二节 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理论研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美术学习评价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美术学习评价
        三、后现代主义与美术学习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从相关政策与法令反应我国美术评价改革战略
        一、从政策法令中反应国家艺术教育评价改革
        二、政策反应出的国家艺术教育评价改革战略
    第二节 从美术课程标准中回顾学生评价改革
        一、20世纪初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
        二、30年代前后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
        三、40年代前后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
        四、新中国成立后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
        五、改革开放初期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
        六、改革开放中期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
        七、新世纪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
    第三节 不同地区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评价分析与比较
        一、义务教育阶段各版本美术教科书中的评价
        二、高中阶段各版本美术教科书中的评价
    第四节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教学评价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美术教学评价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教学评价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美术教学评价
        五、课堂美术学习评价的经验总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学习评价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美术学习评价学生问卷调查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三、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第二节 美术学习评价教师访谈
        一、美术教师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二、美术教师访谈分析
        三、美术教师访谈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学习评价模型建构
    第一节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学习评价类型
    第二节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学习评价原则
    第三节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表现性评价策略研究
        一、美术中表现性评价的新思考
        二、作品集评价
        三、视觉日记评价
        四、综合表现评价
        五、批评与讨论评价
        六、展示性评价
        七、美术调查问卷和学习单
        八、观察
        九、学生美术学习访谈
        十、学生美术学习的自我评价模式
    第四节 侧重学习结果的美术传统纸笔评价策略
        一、美术中传统纸笔评价的新思考
        二、考试中的多种评价方式
    第五节 学生美术学习评价标准与评分策略
        一、学生的美术学习评价清单
        二、学生美术学习等级评价
        三、成绩和分数
        四、美术作品集评价标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标准的学生美术学业质量测评研究
    第一节 基于标准的美术学业成就测评研究背景
        一、以标准为基础的学校改革运动的兴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基于标准的美术学业成就评价的国际经验
    第二节 美国NAEP视觉艺术测评概述
        一、美国NAEP艺术评价体系概况
        二、美国NAEP艺术评价框架分析
        三、美国NAEP艺术评价样本分析
        四、美国NAEP艺术评价对我国学生美术学业成就评价的启示
    第三节 新西兰NEMP视觉艺术测评概述
        一、新西兰NEMP国家艺术监测体系概况
        二、新西兰NEMP国家艺术监测框架
        三、新西兰NEMP国家艺术监测样本评析
        四、新西兰NEMP国家艺术监测对我国学生美术学业成就评价的启示
    第四节 澳大利亚VCE视觉艺术教育评价
        一、澳大利亚VCE视觉艺术教育评价概述
        二、澳大利亚VCE视觉艺术教育评价框架分析
        三、澳大利亚VCE视觉艺术教育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
        四、澳大利亚VCE视觉艺术教育评价特点
    第五节 美术学业成就评价的国际比较
        一、评价体系的整体设计
        二、评价框架及评价维度
        三、题型与题量
        四、国际评价项目的经验
    第六节 基于标准的学生美术学业成就评价开发整体设想
        一、美术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方法
        二、美术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整体概况
        三、美术学业成就评价框架及评价维度
        四、基于标准的美术学业成就评价的试题编制
        五、基于标准的美术学业成就评价实例与样本解析
        六、基于标准的美术学业成就评价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章与展望
    第一节 美术学习评价发展愿景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美术学习评价的蓝图
        二、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学习评价的方向
        三、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美术学习评价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总结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局限
        三、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2:教师访谈问卷
附录3:作品集整体评分标准
附录4:作品集评分标准解析
附录5:小学美术学业测评试题
附件6:2016 年度初级中学美术素养测评试题
附录7:2016 年度高级中学美术素养测评试题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我国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污染大气犯罪概述
    一、污染大气犯罪概念
    二、污染大气犯罪的特征
        1.侵害范围的广泛性
        2.侵害过程的复杂性
        3.侵害后果的多重性
        4.侵害的社会容忍性
        5.侵害主体的多重性
    三、污染大气犯罪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对大气、气候的危害
        3.对工农业生产危害
第二章 我国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污染大气犯罪法律规制现状
        1.我国污染大气的立法历程
        2.关于污染大气罪的刑事法律相关规定
        3.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的立法模式
    二、我国环境刑法规制理念方面的问题
    三、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现行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
        1.保护法益不明确
        2.未独立设置污染大气罪
        3.难以惩治大气犯罪的危险犯
        4.传统因果关系的弊端
        5.刑罚配置过于单一
第三章 我国增设污染大气犯罪的法律选择
    一、环境刑事立法理念的转变
        1.环境刑法伦理观的修正
        2.明确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
    二、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立法模式再构建
        1.我国污染大气犯罪法律模式选择
        2.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罪名体系重整
        3.增设独立的污染大气罪
第四章 我国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的构想
    一、我国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理念的重塑
        1.增加对污染大气犯罪危险犯的处罚
        2.污染大气犯罪疫学因果关系的引入
    二、我国污染大气犯罪多元化刑罚配置的构想
        1.我国污染大气犯罪自由刑设置
        3.我国污染大气罪的罚金刑设置
        4.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的资格刑设置
        5.我国污染大气犯罪的非刑罚措施设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异化理论的生态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生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1.1 人类生态问题形势严峻
    1.2 基于异化理论研究生态危机的必要性
第2章 异化理论与生态危机
    2.1 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2.1.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
        2.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2 生态危机内含的哲学意蕴 —自然异化
        2.2.1 生态危机即自然异化
        2.2.2 自然异化与人的异化
        2.2.3 自然异化与劳动异化
第3章 对生态危机的异化根源探究
    3.1 自然异化的技术根源—科技异化
        3.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技异化造成生态危机的批判
        3.1.2 法兰克福学派对科技异化造成生态危机的批判
        3.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异化造成生态危机的批判
    3.2 自然异化的人性根源—需要异化
        3.2.1 需要与需要的异化
        3.2.2 需要异化的原因
        3.2.3 需要异化引发生态危机的的表现
    3.3 自然异化的直接根源—消费异化
        3.3.1 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
        3.3.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异化的批判
    3.4 自然异化的根本根源—资本与生态的天然对立性
        3.4.1 资本
        3.4.2 资本与生态的关系
        3.4.3 资本存在的必要性
    3.5 社会全面异化共同促发生态危机的发生
第4章 缓解生态危机的可能途径
    4.1 改善科技异化,树立合理科技观
        4.1.1 背离人的发展是科技异化的原因
        4.1.2 树立合理科技观
        4.1.3 发展绿色科技
    4.2 避免需要异化,追求真正人的需要
        4.2.1 生态危机的缓解需要扬弃异化的需要
        4.2.2 通过新的丰富的需要取代扬弃异化的需要
    4.3 摈弃异化消费,建立科学消费观
        4.3.1 克服消费异化需要构建生态消费观
        4.3.2 构建生态消费观
    4.4 转变资本为王的发展理念
        4.4.1 资本与生态的矛盾的解决
        4.4.2 社会主义兼有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借鉴与创新: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四) 重点创新点、研究方法、相关概念
一、借鉴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一)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1、协作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矛盾的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关系
        3、可行的社会主义与自然结合的关系
    (二)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1、各种生态运动和斗争的联合
        2、生态社会主义保护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三) 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1、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点
        2、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不足
二、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一)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问题
        2、当代中国的生态问题
    (二)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客观原因
        1、经济因素
        2、人口因素
    (三)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1、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
        2、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3、异化消费意识的影响
三、我国借鉴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一) 借鉴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有助于丰富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1、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培养开阔的学习精神
        2、丰富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的视域及研究方法
        3、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利于新成果的产生
    (二) 借鉴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有助于我国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1、其理论有助于我国走和谐的发展道路
        2、其理论有助于我国实现人民利益
    (三) 借鉴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有助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1、利于依法治国
        2、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3、利于加强合作,推进生态保护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雪龙号”纪实(四)(论文提纲范文)

十四、气象万千
    玉破天惊
    命悬极地
    极夜———与黑魔、寒魔共舞
    冰寒夜话儿女情长
    记者评述———中国女性越冬南极——赵萍、林清在长城湾
    冰穹A惊魂
    冰洋烈火———磷虾
十五、群星灿烂 (下)
    秦君为稼
    大河传奇
十六、三十立极
    义救“院士”
    “龙”归大海
    泰山凌绝顶
    天花乱坠
        创长城站最快卸货纪录
        86小时完成新站址地勘任务
        格罗夫山考察发现583块陨石
        填补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空白
        站区度夏科考成果丰硕
        站区后勤及运行保障顺利
    搜救马航
    邢豪好梦
    习大大来了

(10)建筑物周围气流流动与污染物扩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风环境的研究现状
        1.2.2 污染物扩散的研究现状
    1.3 大气污染介绍
        1.3.1 大气污染概念
        1.3.2 大气污染的发生
        1.3.3 大气污染物种类以及危害
        1.3.3.1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1.3.3.2 大气污染的类型
        1.3.3.3 大气污染的危害
        1.3.4 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因素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及数学方程
    2.1 CFD技术概况
    2.2 Fluent软件介绍
        2.2.1 Fluent软件基本情况
        2.2.2 Fluent计算的一般步骤
    2.3 湍流模型理论
        2.3.1 湍流研究方法
        2.3.2 采用的湍流物理模型
        2.3.3 采用的湍流控制方程
        2.3.3.1 质量守恒方程
        2.3.3.2 动量守恒方程
        2.3.4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3.5 湍流扩散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2.4 近壁面边界层的处理方法
    2.5 组元输运
    2.6 污染物模型
        2.6.1 氮氧化物简介
        2.6.2 住宅小区内的污染源
        2.6.3 气体污染物的扩散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体建筑物浓度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3.1 单体建筑物数值模拟验证
        3.1.1 单体建筑实验模型及测点布置
        3.1.2 实验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3.1.3 表面风压系数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
    3.2 单体建筑物风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2.1 几何模型概述及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
        3.2.3 室外风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2.4 室外污染物浓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3 影响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因素分析
        3.3.1 室外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3.2 室外污染物浓度随入口边界速度变化的规律
        3.3.3 室外污染物浓度随污染源排放强度变化的规律
        3.3.4 室外污染物浓度随污染源位置变化的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体建筑物浓度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4.1 双体建筑物室外风场模拟结果
        4.1.1 双体建筑物的数学物理模型
        4.1.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1.3 室外风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4.1.4 室外污染物浓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4.2 不同距离的双体建筑物污染物浓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不同前后距离双体建筑物模拟结果及分析
        4.2.2 不同左右距离双体建筑物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不同高度双体建筑物污染物浓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4.3.1 不同前后高度双体建筑物模拟结果及分析
        4.3.2 不同左右高度双体建筑物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建筑群浓度场模拟及分析
    5.1 建筑群风场及浓度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5.1.1 三种建筑群的数学物理模型
        5.1.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5.2 三种建筑群布局流场和浓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行列式建筑群流场和浓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2.2 错列式建筑群流场和浓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2.3 围合式建筑群流场和浓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改进围合式建筑群流场和浓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臭氧洞“笼罩”人类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辩证法视域的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D]. 高玉倩. 兰州大学, 2021
  • [2]2019-2020年澳大利亚气候异常与山火爆发的关系分析及应对策略[J]. 白夜,武英达,贾宜松,王博. 中国应急救援, 2020(02)
  • [3]天空审美:领域、性质与价值[J]. 廖建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4]“天人合一”生态文化理念对构建美丽中国的启示——以传统基层社会中的环保实践为例[J]. 李志明. 林业经济, 2018(07)
  • [5]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D]. 张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我国污染大气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D]. 卢铭宇. 贵州民族大学, 2018(12)
  • [7]基于异化理论的生态危机研究[D]. 徐淑君. 南昌大学, 2016(03)
  • [8]借鉴与创新:奥康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D]. 李瑞. 云南大学, 2016(02)
  • [9]“雪龙号”纪实(四)[J]. 殷允岭.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03)
  • [10]建筑物周围气流流动与污染物扩散机制研究[D]. 庄仕琪. 东北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臭氧洞“笼罩”人类城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