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

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

一、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1](2021)在《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近年所发生的一次重大跨区域金融风险事件,它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经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一次下行调整。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及此后持续数年的风险处置与应对,促使人们大幅提升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关注,并拥有更多的历史样本与经验证据去探索金融风险生成演化相关机制,也发展出了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就我国而言,长期的政策刺激以及地方政府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断累积金融脆弱、加重环境扭曲,导致各地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中国已有的重大金融风险都是发生在某些特定区域范围之内,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陕西神木等地区相继出现的风险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对于一个经济地理空间十分巨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的国家,金融风险会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的特征与后果。正是基于上述对于整体环境及历史样本的认知,本文选取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结合我国现实状况,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第2章,详细界定区域性金融风险内涵,归纳其特征,并结合当前实际,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生成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论述中将关注视角重点放在我国特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所面对的区域环境。在金融风险动态演化方面,重点围绕金融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金融体系与政府、企业、家户等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多种关联互动渠道,探讨金融风险区域内外的传染机制,并就区域性金融风险演化发展给予理论描述与说明。其次,构造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识别我国区域风险状态及其引致因素。第3章,利用熵权法合成风险测度指标,测算我国各省份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变特征。结果表明,2009至2017年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多数省份2017年金融风险水平已明显高于2009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风险水平。在风险贡献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为首要风险因素,而信贷相关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的重要风险动因。该部分还采用KMV违约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算,描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峻状态,进一步佐证风险测度结论,也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三,聚焦政府公共部门,刻画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政府公共部门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首要来源。第4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区域性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二者的空间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二者存在共振效应;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改善经济基础、金融环境、法治环境以及经济参与主体,对于缓释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违约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第四,关注实体企业部门,实证产业结构变化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企业部门也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第5章,立足三次产业结构以及部分重要行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考察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与区域性金融风险关系。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占比增加总体上可以降低区域性金融风险,而第三产业占比对风险测度的总体影响则为正值。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比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表现为负,而建筑业占比的影响表现为正;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以及房地产行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表现为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负,住宿和餐饮业未见显着影响。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产业结构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动态路径。实证结果除基于动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第三产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方向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重要行业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最后,站在房地产泡沫传染视角,分析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外溢传染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危害特征。第6章,围绕房地产泡沫这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引致因素,采用动态DY连通测度方法,实证考察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问题。研究显示,我国各类别城市群体间的总体连通度测算结果较好地捕捉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状态,其中,2016至2018年高位运行以及近期连通度明显抬升,提示金融风险引致因素在相应时点的跨区域联动现象。此外,就各类城市群体之间房地产市场关联关系看,一线城市同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较高正向关联,同时,一线城市对二线以及三线城市群体的净溢出效应近期有所减弱,而二线城市对新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净溢出效应近期却显着加强。上述实证结果,不仅描述了地产泡沫传播的方向与力度,也为控制房地产泡沫这一重要风险引致因素提供了区域关联视角下的治理依据。整体而言,本文按照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区域性金融风险,识别风险重要引致因素,刻画风险因素作用机理,分析风险空间关联机制的基本逻辑和顺序,围绕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问题,给出了多元视角的计量刻画,对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具有积极理论意义。

周汪楠[2](2021)在《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煤炭资源是占据能源主导结构的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之一。我国东部、南部以及煤炭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煤炭的需求量很高,而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煤炭资源丰富的天然的优势,煤炭出口、运输、销售业务也较发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随着煤炭生产成本的下降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开始重视占比较高的煤炭物流成本,如何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减少浪费、提高物流效率成为当今煤炭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全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物流为研究对象,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梳理文献,文章界定了煤炭物流以及煤炭物流效率的概念,依据技术效率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现有的物流发展基础条件和现状;继而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物流资源设施条件、物流投入和产出指标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与我国其他煤炭大省的煤炭物流现状。(2)基于内蒙古和我国其他主要煤炭大省的2010-2019年物流相关数据,运用DEA方法,构建煤炭物流效率评价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一方面比较分析了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十二个省份煤炭物流效率,另一方面分析了10年之间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的变动情况。(3)文章选择内蒙古地区2010-2019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煤炭专业化水平、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人力资本5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采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测算得出相关影响因素对煤炭物流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物流现状比较分析:从煤炭物流资源方面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整体运行态势趋稳向好。内蒙古是煤炭大省,也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调出省,煤炭消费量也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从煤炭物流设施方面来看,区内铁路运力不足,公路运输条件逐渐优化,各种物流节点实现条件改善的同时,各种大型公路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也都迅速发展起来,构建了具有基本功能的公路煤炭运输网络;从煤炭物流投入产出指标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对煤炭物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产出方面的煤炭运输量指标处于中等水平,但交通运输仓储产值产出较低。(2)效率测度方面:横向分析维度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物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纵向分析维度来看,2010-2017年自治区综合效率整体逐年递增,纯技术效率逐年波动下降,整体规模效率较高,到2018年和2019年,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达到了1,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佳状态,投影分析表明,存在投入冗余。(3)影响因素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煤炭专业化水平、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与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区域物流人力资本与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煤炭专业化水平和物流信息化水平。文章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物流效率评价和影响煤炭物流效率因素分析结果,就如何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物流效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内蒙古煤炭物流科学化发展。

康正宁[3](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林佳琳[4](2020)在《FDI对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环境压力。《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指出,我们要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需要努力奋斗的目标,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关键是提高我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深入的融入到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全球分工体系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除了提高本国人力资本水平、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外,可通过国外企业的技术外溢来间接实现本国物流业技术进步,而外商直接投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进而促进环境和效率的共赢。因此研究FDI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对物流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动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FDI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其次,通过相关数据分析目前物流业的总体状况及物流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再次,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对2003-2017年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且从整体和分区域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FDI对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得出:第一,我国物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良好,物流行业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物流增加值及其总额也日益增多;总费用增长速度放缓,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能源消耗结构逐渐从煤炭向清洁能源转变。第二,总体上,我国2003-2017年间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提升,技术进步是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分区域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稍高于东部地区,可能与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实施下,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地理环境劣势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状况得到转变有关。第三,外商直接投资显着促进了全国和东部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但对于中西部地区,该促进作用并不显着;交通网络密度、环境规制、政府干预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全国与分区域样本中结论一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区域间差异性。为了提高物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应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根据区域差异和合理利用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来制定产业政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提高FDI质量,发展绿色物流。第二,调节能源结构,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第三,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第四,注重区域差异,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第五,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协调地区间物流产业不平衡。

古丽米热·赛买提[5](2020)在《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经济增长与资源流动的冲突日益明显,全球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全球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模式。服务业已变成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与竞争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从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以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比重逐步提高。2017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1.9%,已超过第二产业11.1个百分点,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并且逐渐变成缓解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流动矛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把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现象选择为研究的核心,探索影响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的作用力度,研究成果对其他邻近地区起到参考作用。首先在绪论部分主要是借助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探索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说明了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对本文探讨的问题做简要介绍。然后回顾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概念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描述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回顾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现阶段为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描述。该部分分成三节来进行介绍,首先利用新疆统计年鉴从2003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及服务业发展情况,而且从增加值和就业角度出发分别分析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其次运用区位商指数,从全国区域和新疆地州层面出发测度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进度。然后检验影响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因素的作用力度。先从产业关联度、信息化技术水平、知识外溢、城市规模、政府的支持、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七个因素出发,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假设。下一步选取合理的指标,建立分析模型,检验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作用力度,为后文的问题分析提供合理的解释及突破口。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集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促进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谷存食[6](2020)在《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青海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相连,是沟通中原与青藏高原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自西汉开始历代王朝均在青海境内设有驿站来传递军事信息。明清两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驿站制度,通过广设驿站,相继增辟多条驿道等举措为封建王朝军政信息的传递提供了重要保障。青海地区的近代邮电业起源于清朝末年,1906年西宁府设立西宁府邮政分局,这是今青海地区最早建立的邮政局所。进入民国以后,青海邮电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东部农业区各县分别建立了邮电机构,并逐步向西部牧区拓展。随着各级机构逐渐完善,青海邮政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时期青海邮政开辟了步班邮路、畜力班邮路、汽车邮路、航空邮路等多种邮政运输形式,业务种类涵盖函件业务、包件业务、汇兑业务、储蓄保险业务和代理业务等多个方面。电信业方面,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主要办理长途电话、市内电话以及电报业务,推动了青海近代通信体制的转型。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期间邮政的人事管理、财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邮电通信网络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青海独立建省,为邮电业发展提供了政治推动力;其次是在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浪潮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青海邮电业获得了一定发展。邮电业作为近代化的通信方式,自引入青海地区以后一步步站稳脚跟,其发展对民国时期青海地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邮电业改变了政令传递方式,缩短了传递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时效,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更加高效,近代邮电业为增加国家认同、变革边地治理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邮电业在商业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商家可以更为便捷、迅速地获得商业信息,同时邮政稳妥可靠的运输方式也为多数商家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邮电业的普及更新了普通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方便。然而,这期间青海邮电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多种原因综合制约了青海邮电业的健康发展,并且这一时期青海邮电业还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如东部优于西部,城镇优于乡村。青海邮电业通过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密切了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国时期青海地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Ivan Sarafanov[7](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平新乔,黄昕[8](2020)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资本分布格局变化及其经济含义》文中研究指明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资本在主要大类行业以及工业内41个子行业之间的结构变迁进行分析发现,按复合增速测算,2000—2018年国有资本总额年均增长14.2%,远超同期GDP增速; 2018年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金融等关键现代服务业的国有资本占行业总资本比重仍然在56%~66%之间,工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国有资本占行业总资本比重仍在30%以上,说明国有资本依然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同时,国资行业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国有资本大幅从工业转向服务业,2018年底,超过六成的国有资本配置在第三产业,该转变与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一致。从规上工业看,国有资本占工业总资本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68.1%下降到2016年的34.0%,这一巨大降幅与我国全面市场化改革进程一致。工业行业里国有资本的相对退出主要发生在规上工业层面。但是在工业部门内,目前国有资本将近三分之二的资本仍集中配置于12个垄断性子行业,国资改革还应继续深化。

董晓晓[9](2020)在《中国能源内部替代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经济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替代关系。其中,能源替代关系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之一,这一议题对中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现状的改善、以及能源政策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研究的是能源的内部替代关系,即不同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本文介绍了要素替代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能源消费概况,进一步构建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运用1965-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与1994-2017年的行业面板数据,分别对中国总体的能源内部替代关系与中国分行业能源内部替代关系进行测算,得出结论:(1)总体上,可再生能源对煤炭、可再生能源对油类、油类对煤炭均呈现为替代效应;(2)总体上,油类对煤炭的替代效应强于可再生能源对煤炭以及可再生能源对油类的替代效应;(3)中国各分行业能源内部替代效应存在差异,差异不仅体现在同一行业不同组能源的替代效应上,也体现在不同行业同一能源组的替代效应上;(4)从期间替代弹性的角度来看,农林牧渔业中,电力与煤炭为互补关系,电力与油类为替代关系,油类与煤炭为互补关系;工业中,电力与煤炭为替代关系,电力与油类为替代关系,油类与煤炭为替代关系;建筑业中,电力与煤炭为替代关系,电力与油类为替代关系,油类与煤炭为替代关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中,电力与煤炭为互补关系,电力与油类为互补关系,油类与煤炭为互补关系;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中,电力与煤炭为互补关系,电力与油类为替代关系,油类与煤炭为互补关系;其他第三产业中,电力与煤炭为替代关系,电力与油类为替代关系,油类与煤炭为替代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能源政策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陈临奇[10](2020)在《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外部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复苏、局部冲突不断等全球性问题,内部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等带来的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服务业发展对一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对扩大内部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缓解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服务业之谜”是指一国服务业生产率增速显着低于第二产业,但占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就业份额不断提升,相对工资成本也持续上涨。在数字经济时代,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服务业是数字经济产业中最具有先导性的部门,数字技术持续不断渗透各行各业,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效率,丰富服务业内容,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因此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服务业之谜”存在及发展情况,并给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次使用省级分部门数据对“服务业之谜”进行实证研究,并从产品多样性的角度给出了对“服务业之谜”的新时代解释,从而得出了创新性的结论和建议。第一是关于服务业不同部门间的“产业结构-生产率-相对成本”异质性关系,第二是“信息技术-产品多样性-服务业之谜”的新传导路径。本文以“服务业之谜”和数字经济为主要线索,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创新之处,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其次,在广泛整理、分析了相关文献后,明确了数字经济、服务业的内涵范围,按照“速度-结构效率-成本”框架,根据1990年2017年全国层面服务业整体和分部门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再次,首次创新性使用2004年2017年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服务业分部门面板数据,验证我国服务业整体和内部各部门的“结构-效率-成本”关系,得出了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各部门内部都存在“服务业之谜”的结论。对于服务业整体来说,服务业增加值份额与工业相对服务业生产率显着正相关,就业份额与工业相对服务业生产率显着正相关,相对价格与工业相对服务业生产率显着正相关;对于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工业相对该部门生产率与部门增加值份额显着负相关,与就业份额显着正相关,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价格(工资)相关性有正有负,部门间存在显着异质性。然后,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上,分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的影响,之后从产品多样性角度对“服务业之谜”进行解释,得出了“信息技术发展-产品多样性-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并运用我国数据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着。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数字经济时代,“服务业之谜”依旧存在,且在各部门间存在异质性。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产品多样性提高,同时伴随着服务业成本的上涨。现有统计体系无法有效测量多样性效率,而是将其视为应被消除的价格因素,低估服务业生产率。要坚持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服务型经济体;同时服务业的发展要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既要提高服务业份额,更是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在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中的先导性作用;要完善产值、生产率统计体系,考察多样化效率。

二、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
第2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特征与生成因素及其动态演化
    2.1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因素
    2.3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测算
    3.1 数据选取与熵权法介绍
    3.2 我国省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测算
    3.3 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的测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4.2 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5.2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5.3 产业结构差异性影响效应的动态实现路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分析
    6.1 数据选取与模型介绍
    6.2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关联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致谢

(2)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关于煤炭物流的研究
        1.2.2 关于物流效率的研究
        1.2.3 关于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方法
    2.1 物流基本概念
        2.1.1 煤炭物流、物流系统及煤炭物流系统
        2.1.2 煤炭物流效率及区域物流效率
    2.2 效率相关理论
    2.3 效率评价方法
第三章 内蒙古煤炭物流基础条件与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煤炭物流基础条件
        3.1.1 内蒙古煤炭物流资源条件
        3.1.2 内蒙古煤炭物流设施条件
    3.2 内蒙古煤炭物流现状分析
        3.2.1 内蒙古煤炭物流投入情况
        3.2.2 内蒙古煤炭物流产出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评价
    4.1 数据包络分析法
    4.2 评价指标的建立
        4.2.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4.2.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设计
    4.3 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评价与分析
        4.3.1 数据的搜集及说明
        4.3.2 样本数据的处理说明
        4.3.3 测算结果及分析
    4.4 内蒙古与其他煤炭大省的物流效率比较分析
        4.4.1 煤炭物流综合效率分析
        4.4.2 煤炭物流纯技术效率分析
        4.4.3 煤炭物流规模效率分析
        4.4.4 煤炭物流规模报酬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Tobit计量模型
    5.2 影响因素的筛选
    5.3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构建Tobit回归模型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发展建议
    6.1 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
    6.2 加大煤炭物流业支撑能力
    6.3 提升物流专业化发展水平
    6.4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6.5 完善物流人才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宏观经济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二节 主要创新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FDI对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
        1.2.2 FDI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
    2.2 物流业FDI的投资动机相关理论
    2.3 FDI对物流业GTFP影响的机理分析
        2.3.1 技术溢出效应
        2.3.2 结构效应
        2.3.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物流业FDI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3.1.1 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概况
        3.1.2 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耗现状
    3.2 我国物流业FDI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物流业FDI的总体发展状况
        3.2.2 物流业FDI区域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4.1 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
        4.1.1 生产可能性集合
        4.1.2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4.1.3 ML(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4.2.1 产出指标选择与处理
        4.2.2 投入指标选择与处理
        4.2.3 数据来源及有效性检验
    4.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DI对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变量与数据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数据检验和实证方法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全国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5.3.2 区域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提高FDI质量,发展绿色物流
    6.2 调节能源结构,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
    6.3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
    6.4 注重区域差异,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
    6.5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协调地区间物流产业不平衡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5)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简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2.1.3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制研究
        2.3.2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行业影响的研究
        2.3.3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3.4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2.3.5 文献评析
第3章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现状
    3.1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分析
        3.1.1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3.1.2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状况
    3.2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分析
        3.2.1 集聚测度方法
        3.2.2 生产性服务业全国区域层面集聚的差异性
        3.2.3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层面集聚情况分析
        3.2.4 南疆贫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案例分析
第4章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4.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假设
        4.1.1 产业关联度
        4.1.2 信息化技术水平
        4.1.3 知识外溢
        4.1.4 城市规模
        4.1.5 政府的支持
        4.1.6 创新能力
        4.1.7 经济发展水平
    4.2 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计
        4.2.2 变量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计量检验及结果说明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5.1.1 推动城市化进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5.1.2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产业的融合度
        5.1.3 发挥地区自身优势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提高集聚度
        5.1.4 建立多层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6)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章 青海传统邮路驿道与近代邮电业的建立
    第一节 清代青海地区驿站与驿道传递
        一、清代青海驿站分布
        二、驿道传递
    第二节 近代新式邮电业的的建立及在青海的出现
        一、新式邮电业务
        二、青海邮政业的出现
第二章 民国时期青海邮政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邮政局所的机构管理
        一、邮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邮政营业机构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邮政业务经营
        一、函件业务
        二、包件业务
        三、汇兑业务
        四、储蓄、保险业务
        五、邮资凭证
        六、代理业务
    第三节 邮政运输方式
        一、步班邮路
        二、畜力班邮路
        三、汽车邮路
        四、自行车邮路
        五、航空邮路
        六、投递路线
    第四节 邮政管理制度
        一、人事行政管理
        二、财政收支管理
        三、通信业务管理
第三章 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的出现和发展
    第一节 电信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部办电信机构
        二、省办电信机构
    第二节 电信通信线路
        一、省际长途线路
        二、省内长途线路
        三、专用通信线路
    第三节 电话业务
        一、长途电话
        二、市内电话
        三、资费标准
        四、电路分布
    第四节 电报业务
        一、业务种类
        二、资费标准
        三、电路分布
第四章 邮电业发展推动青海社会进步
    第一节 青海邮电业的发展
        一、青海建省与邮电业发展
        二、“西北开发”与邮电业发展
    第二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促进边疆治理
        一、自上而下缩短国家政策传达时间,提高政令执行时效
        二、自下而上快速将地方危机上传中央,有利于国防安全
    第三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助力地方商贸经济
        一、便利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二、货物运输更加快捷安全
    第四节 青海邮电业方便了民众生活
        一、为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二、带动文化信息交流,拓宽民众视野
    第五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综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大事记
    附录 Ⅱ:民国时期西宁电信局国内电报资费调整详情表
    附录 Ⅲ:清末及民国时期邮资变化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5.1.1 模型设定
        5.1.2 研究方法介绍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资本分布格局变化及其经济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意义
二、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三、全社会国有资本总量变化和国有资本占比调整
    (一)全社会国有资本总量增长趋势
    (二)分大类行业国有资本在行业总资本中的占比
四、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国有资本的增长和结构变化
    (一)规模以上工业国有资本的增长趋势
    (二)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国有资本占比变化
    (三)工业子行业中的国有资本占比变化
五、各大类行业中的国有资本占全部行业总国有资本比重的变化
    (一)大类行业国有资本配置比例的相对变化
    (二)“国有资本占比”与“国有资本配置比例”的比较
    (三)分大类行业看国有资本在2000—2018年间的倍增
六、工业内部各子行业层面国有资本配置比例的变化
七、结论

(9)中国能源内部替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能源替代关系的研究综述
        1.2.2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投入要素替代理论基础
    2.2 替代弹性计算方法基础
    2.3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总体及分行业能源消费概况
    3.1 中国总体能源消费概况
        3.1.1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概况
        3.1.2 中国各品种能源消费概况
    3.2 中国分行业能源消费概况
        3.2.1 农林牧渔业能源消费概况
        3.2.2 工业行业能源消费概况
        3.2.3 建筑业能源消费概况
        3.2.4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能源消费概况
        3.2.5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能源消费概况
        3.2.6 其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概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总体能源内部替代效应测算
    4.1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收集
        4.1.1 中国总体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
        4.1.2 各项变量数据的收集
    4.2 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
        4.2.1 回归方法的选定
        4.2.2 参数估计的结果与方程的具体形式
    4.3 中国总体能源内部替代性测算
        4.3.1 中国总体各能源产出弹性的计算
        4.3.2 中国总体能源内部替代弹性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分行业能源内部替代效应测算
    5.1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收集
        5.1.1 中国分行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
        5.1.2 分行业各项变量数据的收集
    5.2 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
        5.2.1 数据的检验与效应模型的选定
        5.2.2 参数估计的结果与方程的具体形式
    5.3 中国分行业能源内部替代性测算
        5.3.1 中国分行业能源产出弹性的计算
        5.3.2 中国分行业能源内部替代弹性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文研究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范围界定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数字经济定义及分类
        一、数字经济发展历程
        二、数字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第二节 服务定义及分类
        一、服务的内涵定义
        二、服务业分类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生产率理论研究
        二、对服务业的研究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第三章 我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服务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服务业整体情况发展分析
        一、国内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服务业内部各部门情况分析
        一、服务业各部门增长与就业
        二、服务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及工资成本分析
第四章 对“服务业之谜”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及数据选取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
    第一节 数字经济与发展
        一、数字经济发展状况
        二、数字经济对经济影响机制分析
    第二节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产品多样性与服务业生产率
        二、信息技术与成本
        三、对“服务业之谜”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坚持加快服务业发展,推服务型经济体建设
        二、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三、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催生服务业新业态
        四、优化经济核算体系,纳入多样化效率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D]. 李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煤炭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汪楠.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4]FDI对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林佳琳. 济南大学, 2020(01)
  • [5]新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 古丽米热·赛买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6]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D]. 谷存食.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8]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资本分布格局变化及其经济含义[J]. 平新乔,黄昕. 经济纵横, 2020(04)
  • [9]中国能源内部替代效应研究[D]. 董晓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 陈临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标签:;  ;  ;  ;  ;  

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