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用“建议书”而不是“通知”

最好用“建议书”而不是“通知”

一、用“倡议书”比用“通知”好(论文文献综述)

侯慧苑[1](2021)在《评改一则通报》文中指出2021年2月23日,×省×市教育体育局联合慈善总会下发文件,通知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捐赠压岁钱的活动,引得网上一片哗然。3月5日,×市教育体育局发布一则通报,公开向社会道歉,但是为何网友仍愤意难平?且看原文:×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1年爱心压岁钱捐赠活动的情况通报近日,×市教育体育局联合慈善总会下发的《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1年爱心压岁钱捐赠活动的通知》,未经严格审批,内容不妥,决定停止该活动。

常组[2](2020)在《长春市:众志成城迎大考》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春节,注定是极不寻常的一个新春佳节,"新型冠状病毒"在华夏大地引发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虽无硝烟却异常严峻和激烈的阻击之战。战争考验着长春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考验着长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能力,考验着长春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考验着长春生

张志华[3](2020)在《通知里的那些“错、错、错”》文中认为通知,就是把事情告诉人知道。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操作起来看似简单,但作为公文的一种,写起来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如果不慎重,闹出笑话不说,还会贻误工作,给人造成麻烦。比如下面这些通知里的"错、错、错"。周老师为什么会被严厉批评?——谁有权发布通知呢?

包志国[4](2019)在《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步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在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方的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思想相互激荡交融,世界各国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发展和追问愈来愈烈。从这一大的全球视角来审视价值观念系统的建构,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观念系统建构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之中,更是发挥着建立社会价值秩序、塑造人的内心世界以及重建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社会重大变革时期执政党的价值观教育对政权的巩固、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以及社会思潮的引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949-1956年这一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传递新的时代精神、锻造新的时代品格和引领新的社会风尚的历史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自1840年代以来中国最为重大和最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进而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开启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从饱受屈辱到站起来的一个全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建成。新中国初创后的这七年,经济、政治、文化经历着急骤的变迁,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异乎寻常的矛盾冲突和选择调适。各种价值观呈现出交织交锋状态,封建的、落后的、保守的、反革命的价值观与科学的、先进的、进步的、革命的价值观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面对深刻的社会变化,如何通过执政党的力量来确立起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摆在当时刚刚取得全面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面前一项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在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价值观教育,整合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构建国家和民族新的价值观念系统,凝聚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平稳顺利地完成这一具有奠基性、开创性意义的社会变革,使得1949-1956年间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了蓬勃盎然的生机。本文中的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不同社会群体所进行的价值系统重塑的一种教育。从深刻意义层面来看,价值观教育是价值信仰系统建构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对于每个个体,都必不可少。对社会而言,其具有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融合多元的意识形态,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对个体而言,其具有认知时代发展趋势、坚定信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功能。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这一重大变革时期,价值信仰系统建构如何稳固国家政权、如何巩固执政党地位以及如何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一问题导向为切入点。在归纳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融通中共党史、共和国史、价值哲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支撑,深入到文化深层结构的价值观层面,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头七年开国奠基时党的价值观教育,探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源头活水,剖析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梳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及核心内容,归纳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径与载体,总结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显着成效、基本经验、主要教训以及对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启示。历史需要观照现实,现实更要回望历史。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更好构筑中国价值,均需回溯到更深的层次和更大的历史格局中,在历史语境中去解读现实。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拓展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视野,在整体性把握下凸显中国共产党特定历史阶段价值观教育的特征,突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当代走向研究,试图从学理层面为新时代构建国家民族价值信仰系统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及有益的历史借鉴。

何阳[5](2019)在《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河南周山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是一种极富价值的探索,这种探索既为广大留守村民提供了切合需求的服务、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与平台,又帮助政府节省了动员村民参与以及村庄维稳工作的大量成本,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主要立足于解决“乡政村治”结构中存在的理论悖论与实践困境,集中体现在基层政府与乡村治理的研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治理的研究等。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文献相对零散,且大多研究囿于乡村社会精英视角并呈现单一问题的分析,如分析乡贤理事会、老年协会与政府合作的运行模式等等。在其参与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方面,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农村社会组织提供乡村公共服务、维护村庄秩序以及发展乡村公共精神的作用,而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所引起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的变化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河南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试图展示农村社会组织推动村庄实现自治的图景。因此,本研究以周山村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周山村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二是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领域与方式;三是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有益经验。周山村社会组织是由村民自愿成立,兼具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社会组织,呈现出组织成员主体意识强、公益性与互助性凸显、村民参与程度高、注重性别平等的特点,在农村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自我管理与运行过程中,周山村社会组织采取“同心圆”式的组织结构实施管理,并以宣传、激励、说服和服务等动员方法动员村民参与,同时采用不同互动形式与社会多元主体进行互动,构建起政府、村两委、媒体、专家团队、其它组织等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了较为完整且高效的内在运行机制。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周山村社会组织积极变革文化风俗,推进乡村性别平等,促进乡村德治;培育乡村行为规则,依法修订村规民约,促进乡村法治;激发乡村治理主体自觉,探索社会经济,促进乡村自治。实证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发现,在治理主体结构方面,周山村治理主体的结构已由乡镇政府村两委村民,逐渐向乡镇政府村两委、农村社会组织村民转变;分配规则方面,集体资源分配制度与规则注重性别公正,已落实出嫁女群体的合法土地权益;治理方式方面,治理主体间更加强调民主协商、互助合作、共同参与。故此,基于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本研究归纳出三条有益经验,一是性别平等视角应当纳入到乡村治理进程,二是采取民主协商促进民主与法治相统一,三是正视与发挥老人与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饶利[6](2019)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它曾一度被认为是“不可为”“不可教”的领域,原因在于教师往往面临“不知教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实现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凭,但以往的教科书并不完全具备实现课程标准写作目标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缺乏系统的“写作知识”的导引,往往容易陷入写作教学的迷茫状态。“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建立了系统的“写作知识”结构,知识的类型和呈现方式都更加多样化,基本满足了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知识的要求,在课程教材化这一点上做得很好。鉴于此,本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为研究对象,以该教科书“写作知识”的类型、呈现方式为研究重点,探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策略。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了该教科书“写作知识”的内容体系。该教科书“写作知识”的序列是这样的:每个单元各有一个写作专题,每册书有6个写作单元,六册书共有36个写作单元,其中包括3个活动单元。这些写作专题的安排与本单元的阅读文本有一些联系,而且其内在也具有由简到繁的逻辑关联,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完整的内容体系为教师的写作教学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是写作教科书的一大进步。第二章探讨该教科书“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首先总结了它在“写作实践”中传达具体的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中参考题目具有层次性、指导具体详尽的特点,但也存在题目新颖性、情境性不足的问题。其次该教科书在知识呈现时采用活泼直观的图文结合的方式,而且例子丰富、表述具体,不足在于呈现方式以明示式为主,教材还不能直接作为教学材料进行教学。第三章思考运用该教科书进行写作教学的优势和不足。首先思考运用该教科书进行写作教学的优势,丰富的内容体系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写作知识”,为写作教学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着分析了运用该教科书进行写作教学的不足,一是该写作教材情境性不足,不能直接作为学材,二是如何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以及学生写作动力不足这两个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总的来说,“统编本”教科书既有一些优势,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第四章探讨了利用“部编本”教科书“写作知识”进行写作教学的策略。首先提出了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动力,文中提出了真实写作、丰富作文题目和评价方式、增设作品发表方式这三种策略。接着探讨如何确定写作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以“统编本”教科书的写作系列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本单元阅读文本与“写作知识”的有效结合点来确定。最后提出应灵活采用多种写作教学模式来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在多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中体验写作,亲历写作的每一个环节,用主动探索的方式来获得“写作知识”,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徐学志[7](2019)在《怎样写好应用文》文中认为应用文就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处理公务和个人私事常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简易通俗的一种文体。由于它是以实用为职能,故又称实用文。应用文的使用非常广泛,接洽工作、处理问题、传递信息、交流经验,处处离不开应用文。应用文包括的范围很广,种类很多。从使用情况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如书信、启事、条据、祝词等;二是工作方面的,如通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之类;三是学习生活方面,如读书笔记、日记、周记、广播稿、板报稿、讲演稿之类。应用文尽管种类繁多,格式千差万别,但写作要求是基本一致的。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应用文,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陈玲[8](2016)在《公告、通告的逻辑界定与辨析验证》文中指出公告与通告的混用问题不仅是公文写作界逻辑界定的学术难题,也是秘书学界辨析操作的现实难点。目前公告和通告的界定及其差异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存在着很多悬而未解的争议。本文试图以法律解释学为理论支撑,并借助北大法律信息网中的法律法规检索库,不仅从理论逻辑层面系统地界定公告和通告的本质,清晰地揭示公告和通告的基本特征,提取公告与通告在功能选择性和写作操作性上的不同规则,而且基于公告与通告的混用现实,还在操作应用层面对公告和通告进行分类对比,分别对比法定性公告和通告、宣告性公告和通告,从而揭示造成混用的深层原因,并根据公告和通告的差别构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公告、通告辨析流程来解决实操难题,最终通过文本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辨析流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金强[9](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指出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史苏红[10](2016)在《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礼仪规范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礼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现今社会,不文明、不合礼仪规范的行为随处可见,我国公民的文明礼仪素养亟待提高。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国家与民族的重任,他们的素养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规范教育,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界定了“礼仪规范”的含义及其心理要素构成、“礼仪规范教育”的含义。礼仪规范教育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加强对初中生的礼仪规范教育,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礼仪规范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帮助学生养成礼仪规范行为,因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礼仪规范教育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有教育意识,缺教育行为;重知识教育,轻行为训练:重认知评价,轻行为考核;教育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为了加强对初中生的礼仪规范教育,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启发引导与学生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预设性和生成性、确定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原则。为了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对初中生的礼仪规范教育,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首先,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丰富礼仪规范教育的内容,比如构建礼仪规范教育主题,进行集中教育;结合教材零散知识,渗透礼仪规范教育。其次,依托各种教学活动进行礼仪规范教育,增强教育效果。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礼仪规范认知与情感;模拟演练礼仪行为,增强礼仪规范体验;立足学生生活,加强礼仪规范行为指导;建立行为考核指标,促进礼仪规范行为养成;开发校外资源,形成礼仪规范教育合力。期望提出的策略能对借助思想品德课进行礼仪规范教育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用“倡议书”比用“通知”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倡议书”比用“通知”好(论文提纲范文)

(1)评改一则通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题不准确
二、正文欠妥
    (一)要素缺失
    (二)表述不严谨

(2)长春市:众志成城迎大考(论文提纲范文)

责任,责任,还是责任
落实,落实,还是落实

(3)通知里的那些“错、错、错”(论文提纲范文)

周老师为什么会被严厉批评?——谁有权发布通知呢?
    应该这样做
“向阳中学”的礼堂都挤不下啦!——通知发给谁别弄错。
    应该这样做
内勤部门的人都去哪儿了?——紧急通知不能随便发。
    应该这样做
报到地点没人知道?——通知不周密,好事变坏事。
    应该这样做
号召大家做好事,怎么被质疑呢?——通知的使用要规范。
    应该这样做

(4)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价值观
        1.5.2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1.5.3 价值观教育
第2章 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源泉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2.1.2 列宁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2.1.3 毛泽东的价值观教育相关论述
    2.2 实践源泉
        2.2.1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初创
        2.2.2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2.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深入
        2.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第3章 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
    3.1 涤除旧的价值观念:旧中国统治阶级残余思想急需破除
        3.1.1 肃清帝国主义奴化思想
        3.1.2 清除封建主义愚民思想
        3.1.3 根除官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
    3.2 建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价值观亟待确立
        3.2.1 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形态的建构
        3.2.2 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3.3 促进社会整合:社会变革时期各阶级的复杂社会心态尚待调节
        3.3.1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
        3.3.2 各阶级中的复杂社会形态
第4章 教育群体与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及内容
    4.1 教育对象: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群体指向
        4.1.1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观教育的示范群体
        4.1.2 工人、农民、革命军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群体
        4.1.3 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群体:价值观教育的广泛群体
    4.2 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马列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4.2.2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中的价值目标
        4.2.3 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的价值追求
        4.2.4 集体主义:汇集众力的价值主张
        4.2.5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价值倡导
        4.2.6 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第5章 教育举措、路径探寻与价值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载体
    5.1 方法选择: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5.1.1 理论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灌输与渗透
        5.1.2 实践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培育与践行
        5.1.3 榜样示范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典范与标杆
        5.1.4 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价值观教育的强化与提高
    5.2 路径探寻: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5.2.1 旧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广泛的价值观教育传播系统
        5.2.2 思想改造:涤除旧社会的价值观念
        5.2.3 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批判”:掌握文化领导权
        5.2.4 土地改革中的价值观教育: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
        5.2.5 “三反”“五反”运动中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尚
        5.2.6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价值观教育:引领新中国的发展走向
        5.2.7 农村冬学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
        5.2.8 职工业余教育:启迪工人的阶级觉悟
    5.3 价值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5.3.1 以重大活动载体增进新的价值认同
        5.3.2 以重大会议载体达成新的价值共识
        5.3.3 以传媒载体宣传新的价值主张
        5.3.4 以文艺载体讴歌新的时代精神
第6章 审视反思: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教训及启示
    6.1 行之有效: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显着成效
        6.1.1 凝聚思想共识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
        6.1.2 新旧对比赢得了社会各阶层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6.1.3 汇聚众力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6.1.4 价值实践中人民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彰显
    6.2 以史资政: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6.2.2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价值观教育
        6.2.3 运用政治动员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
        6.2.4 注重社会各阶层的正当利益需求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6.3 知往鉴今: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教训
        6.3.1 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界限
        6.3.2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方式方法简单化
        6.3.3 “三反”“五反”运动中的价值观教育存在过激行为
    6.4 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启示
        6.4.1 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党自身的价值观教育极端重要
        6.4.2 价值观教育要深入细致覆盖到不同社会群体
        6.4.3 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对多元价值观及社会思潮的引领
        6.4.4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
        6.4.5 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
        6.4.6 价值观教育要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结语 现实观照:对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河南周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
        (二)社会组织与农村社会组织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
    四、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动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人的主体性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与特征
        一、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二、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基础
        一、乡村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
        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制度与行动支持
    第三节 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一、运行低效:村民参与程度低
        二、依附性强:依赖政府与村庄能人
        三、意识淡薄:性别平等意识相对缺失
        四、定位模糊:公益性与互助性不明
    小结
第二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概况及特点
    第一节 周山村及其社会组织概况
        一、周山村的基本情况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概况
    第二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特点
        一、组织成员主体意识强
        二、公益性与互助性凸显
        三、村民参与程度高
        四、性别平等观念注入
    第三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生长的动力
        一、周山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推力
    小结
第三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
        一、有机性组织结构的内涵
        二、“同心圆”式组织结构
        三、“同心圆”式组织结构的特征
    第二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社会动员
        一、周山村社会组织骨干:社会动员的主导力量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社会动员策略
        三、周山村妇女:社会动员不可或缺的群体
    第三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的社会互动
        一、周山村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
        二、周山村社会组织与内外主体的互动
        三、周山村妇女的发展与社会互动
    小结
第四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领域
    第一节 推进性别平等
        一、性别平等的风俗变革
        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
    第二节 修订村规民约
        一、参与修订村规民约的过程及方式
        二、促进村规民约的深化与完善
        三、推动村规民约的全面落实
    第三节 探索社会经济
        一、社会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二、周山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理念
        三、周山村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
    小结
第五章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治影响
        一、拓宽民主政治的参与途径
        二、提升村民的政治效能感
        三、优化乡村治理主体结构
    第二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经济影响
        一、丰富乡村经济的发展理念
        二、促进乡村集体资源公正分配
    第三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文化影响
        一、推进乡村性别文化的重构
        二、培育乡村集体意识与公共精神
    第四节 周山村社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社会影响
        一、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二、丰富乡村社会公共服务
    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农村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二)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并完善着乡村治理主体的格局
    二、本研究的启示
        (一)正视老人、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二)性别平等视角应当纳入乡村治理进程
        (三)民主协商促进民主与法治相统一
    三、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创新研究
        (二)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规范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周山村社会组织成员及部分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2:周山村社会组织部分采访提纲
致谢

(6)“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内容体系
    2.1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序列
        2.1.1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一课一得”的写作专题
        2.1.2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内容梳理
        2.1.3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序列性
    2.2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的类型
        2.2.1 陈述性写作知识
        2.2.2 程序性写作知识
        2.2.3 策略性写作知识
    2.3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的特色
        2.3.1 写作观贯穿于“写作知识”中
        2.3.2 知识系统更加完备
        2.3.3 丰富的程序性和策略性写作知识
    2.4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与《课程标准》的联系
        2.4.1 《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目标与内容的要求
        2.4.2 “统编本”教科书具备了实现新课标写作目标的“写作知识”
3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
    3.1 在“写作实践”中进行具体的写作指导
        3.1.1 “指导实践”中参考题目有层次感
        3.1.2 “写作实践”中的“提示”非常详尽,具有可操作性
    3.2 活泼直观的表格、漫画、图形等形式
        3.2.1 非文字形式丰富多样
        3.2.2 各种非文字形式:功能多样
    3.3 贴切而丰富的例子
        3.3.1 例子丰富
        3.3.2 表述具体
    3.4 “写作知识”以明示式为主
        3.4.1 以明示为主的呈现方式
        3.4.2 潜藏式呈现方式不足
4 运用“统编本”教科书“写作知识”进行写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4.1 运用“统编本”教科书进行写作教学的优势
        4.1.1 丰富的“写作知识”解决了写作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4.1.2 为写作教学序列化提供了可能
        4.1.3 提供了丰富的“教师系统”写作知识
    4.2 运用“统编本”教科书进行写作教学的困惑
        4.2.1 写作教材“生活化”不足,许多内容不能直接作为学材
        4.2.2 如何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4.2.3 如何解决学生写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5 利用“统编本”“写作知识”进行写作教学的策略
    5.1 激发写作动力的策略
        5.1.1 倡导真实写作,增强写作动机
        5.1.2 丰富作文题目和评价方式,促进写作动力
        5.1.3 增设作品发表的方式,激发写作热情
    5.2 确定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
        5.2.1 以“统编本”教科书“写作知识”序列为纲
        5.2.2 兼顾学情来确定写作教学内容
        5.2.3 读写结合,寻找阅读文本与“写作知识”的有机结合点
    5.3 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教学模式的策略
        5.3.1 为了交流的写作:交际语境写作
        5.3.2 让写作过程不再神秘:过程写作法
        5.3.3 提升写作能力的绝招:以活动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法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怎样写好应用文(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要简明
二、书写要端正
三、内容要完备
四、目的要明确

(8)公告、通告的逻辑界定与辨析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第二章 公告的逻辑界定
    第一节 公告的本质界定
    第二节 公告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公告的功能类型
    第四节 公告文种的偏误及规范
第三章 通告的逻辑界定
    第一节 通告的本质界定
    第二节 通告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通告的功能类型
    第四节 通告的文种偏误及规范
第四章 公告、通告的辨析验证
    第一节 公告、通告的混用情况
    第二节 公告、通告的混用原因
    第三节 公告、通告的差异比较
    第四节 公告、通告辨析流程及应用验证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9)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礼仪规范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一) 国内研究成果
        (二) 国外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观察法
        (三) 访谈法
    四、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礼仪规范及其教育价值
    一、礼仪规范的内涵及其心理要素构成
        (一) 礼仪规范的内涵
        (二) 礼仪规范的心理要素构成
    二、礼仪规范教育的含义及其价值
        (一) 礼仪规范教育的含义
        (二) 礼仪规范教育的价值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中礼仪规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有教育意识,缺教育行为
    二、重知识教育,轻行为训练
    三、重认知评价,轻行为考核
    四、教育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
第三章 礼仪规范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三、坚持启发引导与学生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预设性和生成性、确定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原则
第四章 基于思想品德课加强礼仪规范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丰富礼仪规范教育的内容
        (一) 构建礼仪规范教育主题,进行集中教育
        (二) 结合教材零散知识,渗透礼仪规范教育
    二、依托教学活动,增强礼仪规范教育效果
        (一) 创设情境,强化礼仪规范认知与情感
        (二) 模拟演练礼仪行为,增强礼仪规范体验
        (三) 立足学生生活,加强礼仪规范行为指导
        (四) 建立行为考核指标,促进礼仪规范行为养成
        (五) 开发校外资源,形成礼仪规范教育合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用“倡议书”比用“通知”好(论文参考文献)

  • [1]评改一则通报[J]. 侯慧苑. 应用写作, 2021(06)
  • [2]长春市:众志成城迎大考[J]. 常组. 新长征(党建版), 2020(03)
  • [3]通知里的那些“错、错、错”[J]. 张志华. 十几岁, 2020(02)
  • [4]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教育研究(1949-1956)[D]. 包志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河南周山村为例[D]. 何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研究[D]. 饶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怎样写好应用文[J]. 徐学志. 教育艺术, 2019(03)
  • [8]公告、通告的逻辑界定与辨析验证[D]. 陈玲. 暨南大学, 2016(08)
  • [9]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10]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礼仪规范教育研究[D]. 史苏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最好用“建议书”而不是“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