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实现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楠[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其实一直为党、国家和教育界所关注,并且不断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关政策的实施尚未完全改变人们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尚未彻底改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在一些教育场合,劳动教育甚至被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这也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应有之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还是《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则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这其实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教育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出现的。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为基础,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理念,并根据我国国情合理采纳中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相关思想,不断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我国劳动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演变历程的梳理和挖掘,有助于厘清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脉络,在理论层面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出现诸多变化,这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而劳动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也应加以考量,这样从整体上以历史视角分析劳动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步伐。围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本研究在论证中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其一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概念梳理,通过古今中外对二者的认识做综合分析和界定;其二是通过分析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形态变化、劳动范围扩展,阐明影响劳动教育相关主要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三是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来源,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和耕读教育理念,并对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概述。第四部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探析,通过对该时期党的劳动教育思想从确立到探索实践,再到“文革”期间的曲折探索的梳理,从劳动教育目的和实践效果进行剖析。第五部分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对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塑与革新。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劳动教育思想在发展中添加了“技术”的元素,无论是从劳动素养还是综合实践出发,这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开始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六部分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和创新动力,在劳动教育思想中强调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培育人才创新能力,这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培育时代新人、破解人才培养问题的需要,同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社会不同主体,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性。第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指出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在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握理论实际相结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拓展实践平台,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更好发挥作用。

钟飞燕[2](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柴恋琪[3](2021)在《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值观教育是传递价值观的主要手段,同时具有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并强化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重要功能。能够涤荡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国民整体素质。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意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力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合格国家公民。自19世纪以来,价值观教育在加拿大逐渐兴起,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价值观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形成了系统化、纵深化的价值观教育体系。而学校价值观教育是传递加拿大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推动力。笔者通过介绍当代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与总结21世纪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与特征,以及对我国当代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借鉴启示,以期为国内学者与读者提供了解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渠道。论文首先从全球化时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我国实行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以及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能为我国提供借鉴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研究背景;其次对研究中的主要概念进行了阐释,详细说明了其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重难点和研究创新点。通过查阅并总结现有文献,阐述了国内外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奠定相关基础。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介绍加拿大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变,加拿大价值观教育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确立阶段,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奠定思想基础;二是阐释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阐释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深入剖析其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核。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蕴涵主要分为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与行为层面;三是探索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实践的顺利发展,在探索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方面,笔者主要从学校课程、社区活动、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配合展开对其实践路径的介绍。落实其理论研究,充实学校价值观教育;四是总结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显着特征。加拿大经过长期历史发展与学校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教育。即提升个人素养与培育合格公民高度结合、传递道德精神与加强品格修养相辅相成、注重权利意识与凝聚多元共识有机共在,不断推动学校价值观教育实践;五是提出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分析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现状,对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其不足之处,为我国吸取加拿大的成功经验提供借鉴背景。加拿大在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强调多元文化、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显着特征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从而形成对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借鉴启示,将别国优秀教育举措为我所用,推动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良性发展。

郝瑞[4](2021)在《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是人的本质性活动,从这个意义向度可以将劳动教育视为人的第一性教育,劳动教育便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反观实际,劳动教育被家庭遗落、被学校丢落、被社会冷落,人们对劳动无感甚至厌恶,“思想上不想,行动上不干”已成为一种劳动病态,劳动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必须寻求新的出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注下获得新生的契机,劳动教育的研究也成为我们热点探讨的教育课题。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确立与当代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教育与时俱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征和时代特色。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劳动可以树德。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和劳动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有力破除当前劳动教育发展的困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以立德树人引领劳动教育发展,也要通过发挥劳动教育潜能来反哺德育成长,实现以劳树德。文章尝试从人学范式入手剖析劳动教育与德育的逻辑关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劳动教育,进行价值探赜和价值澄明,挖掘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解放劳动教育被遮蔽的价值内蕴,不仅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为德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从而构建对劳动教育全新的认知图式。以劳树德是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发展有正向的价值功能。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逻辑研究,是以“以人为本”这条主线贯穿全文,以“人”为中心展开的研究,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旨向都是“人”这个根本。厘清以劳树德这个合理性逻辑,就要明晰以劳树德何以可能、以劳树德何以可行、以劳树德何以实现这三个基本问题。要从以劳树德的三重逻辑即以劳树德的生成逻辑、内核逻辑和实践逻辑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以劳树德的生成逻辑主要交代何为以劳树德以及以劳树德的学理渊源和历史条件,这是对以劳树德何以可能的回答;以劳树德的内核逻辑,重在阐明在以劳树德过程中劳动教育与德育的逻辑关系,强调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生长的价值意蕴,这是对以劳树德何以可行的回答;以劳树德的实践逻辑,意在剖析以劳树德面临的困境及原因,重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是对以劳树德何以实现的回答。相应地,文章主要也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以劳动教育为着力点,探析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联,旨在站在“人”的价值理念下,搭建以劳树德的宏伟大厦。这是对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充分激发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潜力,从而为人的发展困境和精神困境找到出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精神完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谭珺[5](2021)在《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要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挑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还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需求,所以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视角有很多,包括具体的融合路径、方式方法以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等,本研究重点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文情怀为逻辑起点,按照知情意行的逻辑层次,以环境、思政课教师、学生三位一体为需求关系,在系统化理论指导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情怀的现实依据、缺失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研究表明,只有环境、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人文情怀,并将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才能更加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张蔚玮[6](2021)在《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携带不可计数信息源的媒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内容所传递的信息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水平,如何在技术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关系,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目前,大部分教育政策和学校教育对于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主要以老师“教”、学生“听”模式,这样的知识单一传输很大程度上导致知识无法被吸收和理解,且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较少,老师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使得教学模式显得无力且无效。由此可见寻找行之有效、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学生主体”教学方式尤为重要。主旋律电影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独特产品分类之一,具有影视艺术与主旋律的统一性。在当代背景下,主旋律电影作为较为有效的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艺术手段,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如果能够被充分发挥利用,必然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系统的教育工程。不但要考虑到现实条件中的诸多变量,更要具备全局性的视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考虑,还要将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探索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本文通过探究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学术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学术界在当前对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的不足之处作出补充;其次,本次研究从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并且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社会性功能和自觉性功能两个方面来分类并阐述主旋律电影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分层较为细腻,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其次,本文对主题电影的社会功能和自觉功能进行了分类,对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涵盖层面在目前该领域相关研究中最为广泛。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继续将主旋律电影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并且不断的优化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环境,确保主旋律电影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层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能为主旋律电影如何更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一些参考。

吕增艳[7](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朱荣荣[8](2020)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代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创造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且更加深入,彼此之间免不了相互碰撞与融合。面对新的时代境况,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较之以往更加凸显,因此对其实现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内涵、表现形态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论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实现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困境与原因。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对策。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困境与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有效对策。但是由于自身学识的限制,在一些论述上存在不彻底性,未能达到—定的深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

杨忞[9](2020)在《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学生社团,既是高校重要的学生力量,也是身处高校的重要群团组织。切实增强学生社团,特别是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把广大学生凝聚在学生组织中间,动员和激励更广大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最新理论,有机会共同进步,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把更多学生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奋斗。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育人质量的过程中,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以15家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现状与所处困境,透析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弱项和难点,提出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以期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助推力量,从而助力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导言部分,笔者详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现有研究,并对已有的关于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概念及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提升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理论引领、组织凝聚、骨干培养、途径创设、平台搭建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论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内涵、功能和特点。高校学生社团随着时代变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阶段。理论学习型社团作为众多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也随着社会发展经过起步、动荡、探索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逐渐明晰。笔者认为,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活动内容,致力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觉悟,培养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高校学生社团。它们不仅兼具学生社团的一般特点,更在政治性、时代性、学习性、实践性方面具有特殊表现,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第二章,重点阐述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在目标、任务、内容上显着一致,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已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各大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学习型社团具有信念导向、精神激励、途径创新的功能,对于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发挥好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够实现理论学习型社团建立的初衷,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论文第三章,通过对15家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理论学习型社团的调研走访,重点分析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及问题。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客观上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树立理想、实践感悟、自我实现等方面,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凝聚成共识、在实践中丰富自我认知、在活动中提升个人素质、在社团中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理论学习型社团在活动形式、学习积极性、学校指导、社团吸引力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使得理论学习型社团安于现状、发展迟缓,也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对于社团定位认识不足、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其他活动冲击较大、内部建设不到位等原因,概括表现为支持度不够、专业性不高、抵抗力不足、感召力不强。结合前文所述的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论文第四章从几个角度提出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从学校角度来看,需要完善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理论学习型社团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规划中,提高对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支持程度;从教师角度来看,需要完善导师指导制度,同步加强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理论指导和事务指导;从社团主体来看,需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开展好各类理论学习活动,提升理论学习实效;从学生角度来看,要提升理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踏踏实实学理论,认认真真学思想;从长期建设来看,理论学习型社团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活动品牌以获取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在优化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还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等基本原则,不为创新而创新,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来实现创新。

李辉[10](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劳动教育的一般解释
    2.1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诠释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2 社会发展中导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
        2.2.1 劳动能力提升
        2.2.2 劳动形态变化
        2.2.3 劳动范围拓展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教育特征
        2.3.1 树立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观念
        2.3.2 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劳动精神
        2.3.3 提升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素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
        3.1.1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2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3.1.3 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教育学者的劳动教育理念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
        3.2.2 符合农业社会发展需要的“耕读”劳动教育理念
        3.2.3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者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反思
    3.3 国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3.3.1 近代欧洲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
        3.3.2 苏联教育学者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4.1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思想的初步确立
        4.1.1 以“为工农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4.1.2 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和人才紧缺为劳动教育契机
        4.1.3 “以俄为师”的劳动教育政策取向
    4.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4.2.1 劳动教育向“本土探索”的思想转变
        4.2.2 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4.2.3 以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劳动教育目的
        4.2.4 通过课堂教学和勤工俭学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4.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曲折探索
        4.3.1 以世界观改造为劳动教育重点
        4.3.2 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劳动教育目的
        4.3.3 “开门办学,上山下乡”的劳动教育实践
第5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探索革新
    5.1 强调“技术”的劳动教育恢复与探索
        5.1.1 劳动与技术“合成”下的劳动教育
        5.1.2 以“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为劳动教育目的
        5.1.3 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5.2 立足“素养”的劳动教育改革与深化
        5.2.1 劳动教育中“人”的回归
        5.2.2 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劳动教育目的
        5.2.3 劳动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
    6.1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审视
        6.1.1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前提
        6.1.2 劳动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
        6.1.3 劳动教育是破解人才培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6.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6.2.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6.2.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创新动力
    6.3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思想建设的要点
        6.3.1 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6.3.2 塑造诚实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6.3.3 培育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
    6.4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6.4.1 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6.4.2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
        6.4.3 强化党员干部劳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
        7.1.1 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
        7.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遵循
    7.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则
        7.2.1 坚持理论实际相结合,在发展中丰富党的劳动教育思想
        7.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实践创新为社会提供合格建设者
    7.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实践的机制构建
        7.3.1 探索立德树人中劳动教育的合理路径
        7.3.2 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7.3.3 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1.3 学校劳动教育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3.1.2 “耕读文化”
        3.1.3 “工匠精神”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全球化时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2.我国实行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3.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能为我国提供借鉴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1)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内涵
        (2)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研究
        2.国外研究综述
        (1)学校价值观教育研究
        (2)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研究
    (四)概念界定
        1.价值观
        2.价值观教育
        3.学校价值观教育
        4.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重难点
        4.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一、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殖民教化时期的价值观教育(19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40 年代)
        1.盎格鲁价值观主导下的殖民主义教育
        2.盎格鲁价值观引领下的国家主义教育
    (二)“二元”与“多元”时期的价值观教育(20 世纪50 年代——70 年代)
        1.“二元文化”政策下的中小学价值观教育
        2.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的中小学价值观教育
    (三)多元文化主义时期下的中小学价值观教育(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二、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知导向:塑造多元文化观
    (二)情感驱动:陶冶包容性精神
    (三)行为转变:实现个体社会化
三、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基于系统课程的教化涵养
        1.显性的价值观教育课程
        (1)社会研究课程
        (2)语言文化课程
        (3)国际教育课程
        2.隐性的价值观教育氛围
        (1)体育运动项目
        (2)校园文化环境
    (二)基于社会活动的实践培育
        1.社区服务活动
        2.课外探索活动
    (三)基于家校社区联动的合作共育
        1.建立学校-社区培育机制
        2.构建学校-家庭合作共同体
四、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显着特征
    (一)提升个人素养与培育合格公民高度结合
    (二)传递道德精神与加强品格修养相辅相成
    (三)注重权利意识与凝聚多元共识有机共在
五、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1.价值观教育知行脱节,学生言行不一
        2.多元思想文化碰撞,影响正确价值观形成
        3.价值观教育方式单一,降低价值观教育效果
    (三)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合理定位教育目标,塑造正确价值观念
        2.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多渠道协同育人
        3.家、校、社会协同合作,形成三位一体教育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生成逻辑
    2.1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相关概念的内涵阐释
        2.1.1 人学范式
        2.1.2 劳动教育
        2.1.3 以劳树德
    2.2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生成的条件逻辑
        2.2.1 历史的选择
        2.2.2 时代的呼唤
        2.2.3 人民的需要
        2.2.4 教育的要求
    2.3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生成的学理逻辑
        2.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2.3.3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
    2.4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劳动教育演进的历史逻辑
        2.4.1 探索发展时期(1949-1965)
        2.4.2 扭曲病变时期(1966-1977)
        2.4.3 恢复调整时期(1978-2011)
        2.4.4 丰富创新时期(2012-至今)
第3章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内核逻辑
    3.1 劳动教育在德育中的逻辑定位
        3.1.1 德育内容的“承担者”
        3.1.2 德育立场的“守护者”
        3.1.3 德育故事的“创造者”
        3.1.4 德育价值的“传播者”
    3.2 以劳树德过程的逻辑机制原理
        3.2.1 以劳树德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
        3.2.2 以劳树德是有形灌输与无形渗透相统一的过程
        3.2.3 以劳树德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3.3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价值域的逻辑转化
        3.3.1 从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
        3.3.2 从知识本位转向现实生活
        3.3.3 从基本规范转向意义构建
    3.4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逻辑旨归
        3.4.1 对象上:具体与现实的归一
        3.4.2 内容上: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3.4.3 目标上:目的与旨向的合一
第4章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逻辑
    4.1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现实困境
        4.1.1 劳动教育离身:出现德育之本“悬空”
        4.1.2 劳动教育缺位:出现德育教学“孤岛”
        4.1.3 劳动教育弱化:出现德育知行“抽离”
        4.1.4 劳动教育异化:出现德育生态“污染”
    4.2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困境产生的原因辨析
        4.2.1 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4.2.2 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衡
        4.2.3 劳动教育环境的庞杂
    4.3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路径构建
        4.3.1 劳动教育具身:助力德育立地生根
        4.3.2 劳动教育正位:助力德育群体共生
        4.3.3 劳动教育强化:助力德育知行同向
        4.3.4 劳动教育转向:助力德育生态建设
    4.4 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实践逻辑
        4.4.1 “美德拍了拍你,曹小娃劳动进行时”
        4.4.2 “21 天亲子派家庭劳动行动”
        4.4.3 “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进校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
        1.4.3 系统分析法
    1.5 研究重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不足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人文情怀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2.1.3 人文情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人文情怀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2.2.3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则
3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现实依据
    3.1 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需要
    3.2 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3.3 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4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4.1.1 教育准备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足
        4.1.2 信息交流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够
        4.1.3 理论内化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深
        4.1.4 理论外化阶段人文情怀融入欠缺
        4.1.5 反馈调控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充分
    4.2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市场经济环境带来的人文危机
        4.2.2 教师有待自主提高人文素养
        4.2.3 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待提升
5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现对策
    5.1 创造良好的人文情怀环境
        5.1.1 加强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优化社会人文环境
        5.1.2 加强校园制度和活动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5.2 从个人层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5.2.1 调整人文知识结构,厚实人文情怀
        5.2.2 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涵养人文情怀
        5.2.3 自觉践行人文行为,诠释人文情怀
    5.3 增强大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自觉意识
        5.3.1 明确核心素养内容,注重人文情怀
        5.3.2 自觉内化教育内容,习得人文情怀
        5.3.3 知行合一自觉践行,提升人文情怀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基本内容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1、研究思路与方法
        2、研究的创新性
二、概念及理论综述
    (一)主旋律电影概述
        1、主旋律电影的基本含义
        2、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
        3、主旋律电影的分类及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
        3、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主旋律电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遇
        1、科技的发展,主旋律电影发生了新的变化
        2、网络的传播,主旋律电影契合了时代需要
        3、电影的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三、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一)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同一性
        1、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对象都具有广泛性
        2、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对象都具有层次性
        3、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对象都具有互助性
    (二)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1、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目标的一致性
        2、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3、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三)主旋律电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的意义
        1、主旋律电影为弘扬爱国精神,提供了教育契机
        2、主旋律电影为提升素质素养,引领主流价值观
        3、主旋律电影以潜移默化方式,增强教育有效性
四、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教育功能
    (一)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1、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2、具有多面性特点
        3、具有发展性特点
    (二)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1、主旋律电影的政治认知功能
        2、主旋律电影的文化体验功能
        3、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教育功能
    (三)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功能
        1、主旋律电影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2、主旋律电影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3、主旋律电影以道德净化教育为基础
        4、主旋律电影以审美娱乐教育为动因
五、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认识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主旋律电影是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艺术
        2、主旋律电影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3、主旋律电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式
    (二)加强主旋律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1、主旋律电影走进课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
        2、开展主题电影欣赏,组织影评活动
        3、丰富校园文化,增强主旋律电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自主学习能力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
        2、提高大学生主旋律电影的审美能力
        3、强化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实践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梳理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领域新
        (二)研究思路新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8)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内涵
        2.1.1 价值的概念
        2.1.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内涵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表现形态
        2.2.1 文化选择价值
        2.2.2 文化传承价值
        2.2.3 文化传播价值
        2.2.4 文化整合价值
        2.2.5 文化创造价值
    2.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相关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实现的必要性
    3.1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1.1 开发人才资源
        3.1.2 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
    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1 政治导向和思想保证
        3.2.2 激发活力和协调矛盾
    3.3 培养时代新人
        3.3.1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
        3.3.2 引导青年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3.3 提升青年的国际化素养
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困境及其原因
    4.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困境
        4.1.1 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挑战
        4.1.2 网络文化发展的冲击
        4.1.3 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不平衡
    4.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面临实现困境的原因
        4.2.1 主流文化的引导力不足
        4.2.2 拟态环境下信息辨识困难
        4.2.3 文化供给明显不足
5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对策
    5.1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导向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传播
        5.1.2 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5.2 大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5.2.1 优化社会文化大环境
        5.2.2 优化日常生活小环境
    5.3 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供给
        5.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
        5.3.2 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活动
        5.3.3 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获奖情况

(9)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观点总结与研究述评
第一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内涵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和概念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概念
        二、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和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点和功能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点
        二、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功能
第二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具体体现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信念导向,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二、精神激励,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创新途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第三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
        一、理论学习凝聚共识
        二、传播理念树立理想
        三、实践感悟深化认识
        四、自我实现提升素质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指导不到位
        二、理论学习不充分,活动形式不丰富
        三、品牌效应不明显,辐射范围不够广
    第三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团定位认识不足,支持度不够
        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专业性不足
        三、其他活动冲击较大,抵抗力不足
        四、社团缺少内部建设,感召力不强
第四章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路径
    第一节 优化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举旗定向的党的领导原则
        二、尊重学生需要的以人为本原则
        三、丰富活动形式的改革创新原则
    第二节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发展顶层设计,加强导师理论指导
        二、强化社团组织建设,提升理论学习实效
        三、建强学生干部队伍,提高社员整体素质
        四、创新学习活动形式,打造社团活动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调研问卷
    附录二 :理论学习型社团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影响的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方法
        (三)编制过程
        (四)问卷使用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李建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3]加拿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研究[D]. 柴恋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人学范式下以劳树德的逻辑研究[D]. 郝瑞.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5]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 谭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 张蔚玮.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7]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困境与对策研究[D]. 朱荣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9]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部分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D]. 杨忞.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10]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实现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