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假单胞菌象鼻自然种群春季生命表研究

香蕉假单胞菌象鼻自然种群春季生命表研究

一、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燕,梁延坡,陆永跃[1](2016)在《香蕉假茎象甲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文中指出[目的]明确香蕉假茎象甲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方法]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香蕉假茎象甲触角感受器的外部形态、类型及分布情况。[结果]该虫触角上感器类型多样,数量众多,雌雄成虫触角上均有5类12种感受器,包括6种毛形感受器、3种刺形感受器、1种锥形感受器、1种芽孢感受器和1种瓶形感受器。该虫触角上感器分布集中,以鞭节中上部最多,柄节腹面次之,梗节最少。[结论]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在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感受器的分布却存在性二型现象。

高尚坤[2](2016)在《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材线虫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对松林造成了巨大危害,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森林有害生物,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关键在于控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利用释放花绒寄甲和肿腿蜂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松褐天牛,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在贵州遵义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不同频次释放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和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 Yang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分析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在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控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的作用与效果,为生物防治松褐天牛,减缓、甚至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6.5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着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着;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着;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cm和4.39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并根据松褐天牛虫口数量的分布及与寄主树高和胸径的关系,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和虫口预测模型。2.测定了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和龄期。确定了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为5龄,雌雄两性幼虫龄数相同;前胸背板宽、上颚长、头壳宽度和头缘宽为理想的分龄指标。利用种群众数龄期法测定的松褐天牛1-5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6.27 d,8.86 d,8.98 d,12.99d和265.52 d。3.组建了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的生命表。连续3年组建了花绒寄甲和松褐天牛肿腿蜂不同释放频次下的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松褐天牛肿腿蜂主要作用于1龄、2龄和少数3龄松褐天牛幼虫,花绒寄甲主要作用于松褐天牛的蛹和部分老熟幼虫,使得松褐天牛种群在1龄、2龄、4-5龄幼虫期和蛹期的存活率显着降低。释放天敌昆虫后,松褐天牛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逐年增大;增加释放频次,其控制作用更加明显;而深沟茧蜂Iphiaulax sp.对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基本不受影响。4.明确了影响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花绒寄甲引起的松褐天牛蛹期死亡是导致2013-2015年间林间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低龄幼虫期重要的致死因子。5.阐明了松褐天牛及其4种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空生态位。在时间-空间序列上,松褐天牛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未释放天敌昆虫的林区内,深沟茧蜂在时间维度上出现的频率较大,林间存在时间较长,其跟随作用较强;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活动范围较广。释放天敌昆虫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均有所降低;花绒寄甲的时空生态位及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性比例逐年增加;而松褐天牛肿腿蜂与长痣罗葩金小蜂Rhopalicus tutela(Walker)在时空上竞争松褐天牛低龄幼虫,二者的时空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均较大。随释放频次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在时空生态位上更有优势。深沟茧蜂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及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最为稳定,基本不受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群影响。6.明确了花绒寄甲和深沟茧蜂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有着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证明了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为科学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提供重要依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3-5龄松褐天牛幼虫,其寄生率基本不受寄主树高、胸径和树龄的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对主干上部的松褐天牛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韧皮部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平均为20.18%,显着高于木质部的5.46%。影响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因子是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7.释放天敌昆虫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释放的天敌昆虫降低了林间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减小了松材线虫病致死马尾松的概率,使得林间死树数量下降,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本研究成功利用组配作用因子生命表技术评价了利用人工繁育的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为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生物防治林业蛀干害虫效果评价的方法上提供了新思路。

高尚坤,杨忠岐[3](2015)在《生命表技术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过程中愈来愈重要,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害虫控制效果评价不可或缺。昆虫生命表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昆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发展、延伸,昆虫生命表的制作和分析方法逐渐完善,生命表评价技术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效能评价、植物抗虫性效能评价和生物农药控制害虫效能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虽存在一些尚待完善之处,但多数情况下可以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进行归纳和定量评价,同时增加了估计害虫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途径,对选择最佳的害虫管理方案有重要帮助。

李科明,李嘉,Abid ALI,金志强,彭正强[4](2014)在《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田间活动规律》文中指出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捕器,对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Oliver)成虫在蕉园中的活动高度、活动方向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田间活动规律,为其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捕器的挂置高度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诱捕效果有一定影响,距地面160 cm的诱捕器所诱捕的成虫数量最大,而该高度是香蕉叶鞘及叶柄所处位置,说明成虫多在此处活动。而诱捕器的挂置方位对诱捕效果影响不大,挂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诱捕器的诱虫量差异不显着,说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在蕉园活动时,对方向没有明显偏好。此外,在活动节律上,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多在傍晚至凌晨时分活动,16∶00至翌日4∶00的雌、雄虫诱虫量分别占全天雌、雄虫诱虫量的92%和96%。

刘奎,邱海燕,付步礼,伍祎,张帆[5](2013)在《海南不同地区香蕉假茎象甲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虫体浸渍法,测定了海南省澄迈县和儋州市两地的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对48%毒死蜱乳油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澄迈和儋州两地区的香蕉假茎象甲的毒力大小相同,毒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毒死蜱>丙溴.辛硫磷>丙溴磷>三唑磷>敌敌畏>辛硫磷;儋州的香蕉假茎象甲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均高于澄迈。

尹炯[6](2010)在《海南香蕉象甲发生为害调查及假茎象甲寄主选择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蕉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香蕉象甲是为害香蕉的重要害虫种类。本文对海南香蕉象甲的发生与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以香蕉假茎象甲—香蕉二重营养关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香蕉假茎象甲寄主选择性的初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海南香蕉象甲主要为害种是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其次是香蕉球茎象甲Cosmopolites sordidus Germar。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个新的象甲为害种—麦氏光象Polytus mellerborgi Boheman,属于中国新记录种,与前两种相比,其为害较轻。香蕉假茎象甲、香蕉球茎象甲和麦氏光象广泛分布于海南儋州、昌江、东方、乐东、临高、澄迈、海口、文昌、琼海、三亚和白沙等香蕉主产区,其发生情况在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同一区域不同香蕉园也有一定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新鲜假茎、腐烂未虫蛀假茎、虫蛀且腐烂假茎和虫蛀未腐烂假茎四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以及香蕉假茎象甲虫体挥发物,经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香蕉新鲜假茎与虫蛀且腐烂假茎分别鉴定出10种挥发性成分,腐烂未虫蛀假茎与虫蛀未腐烂假茎分别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四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共有组分为2,6-二甲基-2,4,6-辛三烯,其在腐烂未虫蛀假茎中相对含量较高,为9.86%:四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挥发物均含有烃类和酯类,且以烃类在新鲜假茎挥发性成分中所占比例为最大,高达87.14%。香蕉假茎象甲虫体挥发物主要为酯类、萜类、酸类、醛类、烷烃、杂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香蕉假茎象甲雌、雄虫体挥发物共有组分有7种,且雄虫虫体挥发物含量大多高于雌虫虫体挥发物含量。采用双重陷阱嗅觉仪方法分别测定了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和香蕉假茎象甲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香蕉假茎挥发物和香蕉假茎象甲虫体挥发物均对香蕉假茎象甲有引诱活性。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和自身虫体挥发物的选择率显着高于对清洁空气的选择率。香蕉假茎象甲雌、雄虫对虫蛀且腐烂假茎的选择率显着高于对新鲜假茎的选择率。在香蕉假茎象甲对自身虫体挥发物的选择过程中,雌、雄虫对雄虫虫体挥发物的选择率明显大于对雌虫虫体挥发物的选择率。采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主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柠檬烯、反式-石竹烯、十三烷和2,6-二甲基-2,4,6-辛三烯四种成分均能引起香蕉假茎象甲雌、雄虫触角的活性反应。雌、雄虫对10-4μl/mL(+)-柠檬烯的触角电位反应差异极显着(P<0.01),对10-2(+)-柠檬烯、10-6μl/mL和102μl/mL 2,6-二甲基-2,4,6-辛三烯的触角电位反应均差异显着(P<0.05)。不同浓度的反式-石竹烯和十三烷以及其他浓度的(+)-柠檬烯和2,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香蕉假茎象甲雌、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无性别差异。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香蕉假茎象甲触角表皮具有波浪形刻纹,有3种毛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孢形感器。香蕉假茎象甲触角上的各种感器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分布集中,鞭节上感器最多,梗节次之,柄节没有。

李凌[7](2009)在《樟巢螟生态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上的一种重要害虫,本文主要通过室内实验种群和室外自然种群的调查,深入研究樟巢螟的生态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结果如下:1、在实验室设置16、19、22、25、28、31和34℃共计7种不同的恒温条件,用新鲜香樟叶片饲养樟巢螟,结果表明:樟巢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死亡率、成虫寿命、产卵量、产卵天数等均有明显差异,从而导致种群趋势指数的变化。其中发育历期在16℃至31℃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在34℃时比31℃长;发育起点温度1-2龄最高,蛹最低,有效积温为蛹的数值最大,卵最低;而死亡率以卵在16℃时最高,25、28和31℃较低,幼虫期以1-2龄的死亡率最高,4龄较低,蛹的死亡率在25和28℃时较低,34℃最大;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8℃产卵量最高。种群趋势指数在28℃时最高。2、对香樟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樟巢螟自然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每株香樟树上的樟巢螟平均虫巢数量与时间呈抛物线关系;且虫巢内虫口数量的多少主要与虫龄大小有关,在虫龄小时,虫口数多,虫龄大时,虫口数少,与立地条件关系不大。3、室外用黑光灯引诱樟巢螟成虫,发现樟巢螟成虫的在一年中发生期分时间段,6月上旬为越冬代羽化高峰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第1、2代羽化期,有世代重叠现象。4、从野外采集樟巢螟幼虫饲养,调查寄生蜂的种类,寄生樟巢螟的寄生蜂共有4种,其中小蜂科(Eulophidae)1种,茧蜂科(Braconidae)3种。寄生现象较普遍。

尹炯,赵冬香,卢芙萍,卢辉,王玉洁[8](2008)在《香蕉假茎象甲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香蕉假茎象甲主要蛀害香蕉假茎,是危害香蕉生产的最重要害虫之一。文章综述了香蕉假茎象甲研究(包括香蕉假茎象甲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前景进行了讨论,以促进对香蕉假茎象甲的更深入研究。

姜文虎,刘军侠,高宝嘉,张芳,袁胜亮[9](2008)在《转基因741林中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的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13.43-19.26倍,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杨扇舟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

杨金远[10](2006)在《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的研究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试验》文中提出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别名竹瘦铁甲,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Hispidae)丽甲亚科(Callispinae)卷叶甲族(Leptispini)卷叶甲属(Leptispa Baly)。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等省(区),在国外分布于不丹、缅甸等国,寄主植物为竹类。本研究主要对长鞘卷叶甲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摸清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为进行害虫种群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取不同施药防治措施,筛选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结合林业防治管理技术,对害虫种群进行综合控制。 1 长鞘卷叶甲生物学特性 长鞘卷叶甲主要寄主竹类有单竹、梨竹、麻竹、绿竹、吊丝球竹、大头典竹等6种。其中对绿竹危害最严重,其次是吊丝球竹和大头典竹,再者是麻竹,对单竹和梨竹的危害极少。 长鞘卷叶甲在福建省永定县1 a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危害绿竹。11月下旬成虫在立竹卷叶内开始越冬,到翌年3月中旬出蛰活动并频繁交尾。在3月底至4月初,成虫在竹子卷叶内边活动边取食、边交尾边产卵,雌虫整个产卵期约持续2个月,卵发育历期8-14 d。4月中旬初孵幼虫出现,幼虫共有3龄,1龄历期5-7 d,2龄历期6-9 d,3龄历期11-16 d。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蛹历期8-9 d。5月下旬羽化成虫开始出现,7月上旬之后,成虫羽化结束,进入成虫危害的猖獗阶段。除了越冬期外,雌、雄一生均可多次交尾。雌虫有多次产卵现象,单雌每次产卵数量1-15粒不等,最多每头产卵152粒,最少只产20粒,平均产卵量64粒。越冬成虫的寿命最长可活至7月上旬,雌虫寿命330-408 d,雄虫寿命316-400 d,雌虫平均寿命要比雄虫长约14 d。 2 长鞘卷叶甲空间格局和垂直分布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Iwao模型、徐汝梅“M·—M”模型的改进型、Taylor幂法则分析得知:种群在竹林内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应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知,种群类型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蛹的聚集度最大,然后依次是成虫、卵和幼虫。 应用生物地理统计学分析得知:种群半方差函数为球状模型,呈聚集分布。从卵到成虫,种群在0°方向上的相关程为21.4-42.7 m,在90°方向上的相关程为5.4-9.6 m。卵和幼虫在横向上的聚集性强于其在纵向上的聚集性,而蛹和成虫在横向上的聚集性则明显弱于其在纵向上的聚集性,种群在0-3 m尺度内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性。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在0°方向上出现斑块聚集,成虫期在45°角方向上出现斑块聚集,幼虫期在45°角方向上也会出现斑块聚集。 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卵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7-8 m处,幼虫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5-6 m处,蛹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4-5 m处,成虫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底部的1-2 m处,随着虫龄的发育发展,种群在竹竿上的分布高度逐渐下降。进行野外虫情调查时,可调查竹竿4 m以下竹高范围的虫口密度来估测种群在整株竹子上的发生数量,经计算得知四个虫态的估测模型分别为: 卵y=644.6061×{1-0.87788EXP(-0.00016x2)}, 幼虫y=48.6704+2.5951x-0.00644x2+0.00004x3, 蛹7=87.3793/{1+17.4623EXP(-0.5952x+0.0392x2-0.0008x3}, 成虫y=158.1187/{1+51.9156EXPr-0.19182x+0.00308x2-0.00002x3)}。

二、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香蕉假茎象甲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的形态特征
    2.2 触角感器类型和结构
        2.2.1 毛形感器(ST)。
        2.2.2 刺形感器(SCh)。
        2.2.3 锥形感器(SB)。
        2.2.4 芽型感器(SG)。
        2.2.5 瓶形感器(SD)。
        2.2.6 表皮孔(CP)。
    2.3 感器数量及类型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2)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2.2.2 松褐天牛幼虫的分布与寄主树木胸径的关系
        2.2.3 松褐天牛蛹分布与侵入孔之间的关系
        2.2.4 松褐天牛侵入孔、羽化孔与树干高度的关系
        2.2.5 松褐天牛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模式
        2.2.6 松褐天牛虫口数量预测模型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松褐天牛幼虫龄数和龄期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调查取样方法
        3.1.3 松褐天牛幼虫分龄指标特征
        3.1.4 老熟幼虫两性分龄指标的测量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
        3.2.2 松褐天牛幼虫各龄测量指标与龄数之间的关系
        3.2.3 松褐天牛老熟幼虫两性分龄指标的差异
        3.2.4 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期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组配作用因子的松褐天牛种群生命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天敌昆虫
        4.1.3 天敌昆虫释放方法
        4.1.4 松褐天牛生命表调查方法
        4.1.5 松褐天牛各虫期死亡原因判别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松褐天牛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
        4.2.2 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的存活百分率
        4.2.3 影响松褐天牛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Morris回归分析法
        5.1.2 K-值图解相关分析法
        5.1.3 回归系数法
        5.1.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orris回归分析结果
        5.2.2 K-值图解相关分析结果
        5.2.3 回归系数分析结果
        5.2.4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天敌的时空生态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调查方法
        6.1.2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松褐天牛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虫态
        6.2.2 松褐天牛优势寄生性天敌的分布规律
        6.2.3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间-空间生态位宽度
        6.2.4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
        6.2.5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间-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6.3 讨论与结论
        6.3.1 讨论
        6.3.2 结论
第七章 重要因子深沟茧蜂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地概况
        7.1.2 调查方法
        7.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马尾松树高、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影响
        7.2.2 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松褐天牛的最适龄期
        7.2.3 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寄主分布位置的关系
        7.2.4 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3 讨论与结论
        7.3.1 讨论
        7.3.2 结论
第八章 关键因子花绒寄甲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花绒寄甲种群
        8.1.2 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花绒寄甲种群的越冬位置和聚集情况
        8.2.2 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越冬存活率
        8.2.3 花绒寄甲越冬的树干高度
        8.2.4 越冬花绒寄甲成虫数量与马尾松树干直径的关系
        8.2.5 花绒寄甲越冬场所的方位
        8.2.6 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
        8.2.7 花绒寄甲的适生区
    8.3 讨论与结论
        8.3.1 讨论
        8.3.2 结论
第九章 天敌昆虫释放频次对马尾松死树数量的影响
    9.1 研究方法
        9.1.1 调查方法
        9.1.2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死树数量的变化
        9.2.2 松褐天牛的数量变化
    9.3 讨论与结论
        9.3.1 讨论
        9.3.2 结论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1.1 明确了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10.1.2 测定了松褐天牛幼虫龄数和龄期
        10.1.3 组建了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
        10.1.4 明确了影响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
        10.1.5 阐明了松褐天牛及其4种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空生态位
        10.1.6 明确了花绒寄甲和深沟茧蜂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
        10.1.7 释放天敌昆虫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
    10.2 讨论
        10.2.1 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效果
        10.2.2 人工繁育天敌昆虫对林间自然天敌的影响
        10.2.3 深沟茧蜂的利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生命表技术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昆虫生命表的来源与发展
    1.1昆虫生命表的来源
    1.2昆虫生命表技术的发展
2生命表技术在评价天敌作用中的应用
    2.1通过生命表研究天敌控害能力
    2.2通过生命表研究天敌的种类
    2.3通过生命表筛选繁育天敌的寄主种类
    2.4通过生命表确定影响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
    2.5利用生命表研究天敌与害虫的数量增长关系
3生命表技术在评价其他生物防治手段中的应用
    3.1利用生命表评价植物的抗虫性
    3.2利用生命表评价生物农药控制害虫的效果
4讨论

(4)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田间活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作物
        1.2.2 供试诱捕器及引诱剂
    1.3 试验方法
        1.3.1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活动高度
        1.3.2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活动方向
        1.3.3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活动节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活动高度
    2.2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活动方向
    2.3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活动节律
3 结论与讨论

(5)海南不同地区香蕉假茎象甲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与药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海南香蕉象甲发生为害调查及假茎象甲寄主选择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香蕉假茎象甲研究进展
        1.1.1 香蕉假茎象甲的生活习性研究
        1.1.2 香蕉假茎象甲的生态学及发生规律研究
        1.1.3 防治措施
    1.2 香蕉球茎象甲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海南香蕉象甲发生与为害情况调查
    2.2 香蕉假茎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虫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2.2.1 供试植物
        2.2.2 供试昆虫
        2.2.3 主要仪器
        2.2.4 香蕉假茎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虫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2.2.5 GC-MS分析条件
    2.3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及自身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2.3.1 供试植物
        2.3.2 供试昆虫
        2.3.3 双重陷阱嗅觉仪生物测定
    2.4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挥发物的EAG反应
        2.4.1 供试挥发物标准品
        2.4.2 供试昆虫
        2.4.3 触角电位(EAG)反应
    2.5 香蕉假茎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5.1 供试虫源
        2.5.2 观察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香蕉象甲发生与为害情况调查
        3.1.1 香蕉假茎象甲
        3.1.2 香蕉球茎象甲
        3.1.3 麦氏光象
    3.2 香蕉假茎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虫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3.2.1 香蕉假茎挥发性成分分析
        3.2.2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虫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3.3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和自身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3.3.1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的行为反应
        3.3.2 香蕉假茎象甲对自身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3.4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挥发性物的EAG反应
    3.5 香蕉假茎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3.5.1 触角的形态特征
        3.5.2 感器类型与分布特点
4 结论与讨论
    4.1 海南香蕉象甲发生与为害情况调查
        4.1.1 香蕉假茎象甲
        4.1.2 香蕉球茎象甲
        4.1.3 麦氏光象
    4.2 香蕉假茎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虫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4.2.1 香蕉假茎挥发性成分分析
        4.2.2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虫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4.3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和自身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4.3.1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的行为反应
        4.3.2 香蕉假茎象甲对自身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4.4 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挥发物的EAG反应
    4.5 香蕉假茎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樟巢螟生态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昆虫生态学研究现状分析
        1.1 昆虫种群生态学
        1.2 昆虫群落生态学
        1.3 昆虫生理生态学
        1.4 昆虫化学生态学
    二、樟巢螟的研究概况
        2.1 樟巢螟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2.2 樟巢螟防治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 温度对樟巢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和计算用的数学模型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樟巢螟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2.2 温度对樟巢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3.1 樟巢螟的生物学特性
        3.2 樟巢螟的生态学特性
        3.3 讨论
第三章 樟巢螟自然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虫巢数消长动态
        1.1 调查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虫巢内虫数消长动态
        2.1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成虫消长动态
        3.1 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寄生蜂种类研究
        4.1 调查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温度对樟巢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4.1.1 温度对樟巢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温度对樟巢螟死亡率、产卵量及种群趋势的影响
    4.2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发生规律
        4.2.1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虫巢及虫口发生动态
        4.2.2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成虫发生动态
        4.2.3 自然条件下樟巢螟寄生蜂资源调查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的研究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长鞘卷叶甲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形态特征观察
        1.2 生物学特性研究
        1.2.1 虫源采集与饲养准备
        1.2.2 越冬虫态和越冬习性观察
        1.2.3 成虫交尾习性观察
        1.2.4 雌虫产卵习性观察
        1.2.5 幼虫与成虫取食习性和日平均食叶量测定
        1.2.6 羽化过程观察
        1.2.7 成虫寿命与耐饥力观察
        1.2.8 卵、幼虫和蛹习性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植物
        2.2 形态特征
        2.2.1 成虫
        2.2.2 成虫腹部末端的雌、雄区别及雄成虫外生殖器
        2.2.3 卵
        2.2.4 幼虫
        2.2.5 各龄幼虫的体长与头宽
        2.2.6 蛹
        2.3 生活史
        2.4 生活习性
        2.4.1 卵
        2.4.2 幼虫
        2.4.3 蛹
        2.4.4 成虫
        2.5 雌虫产卵量与其体形指标的关系
        2.6 天敌的种类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长鞘卷叶甲生态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长鞘卷叶甲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与统计方法
        1.2 空间格局测定方法
        1.2.1 聚集度指标法
        1.2.2 回归模型分析法
        1.2.3 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判据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集度指标分析
        2.2 回归模型分析
        2.3 关于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
        2.4 长鞘卷叶甲抽样技术研究
        2.4.1 Iwao法最适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2.4.2 估计种群密度的序贯抽样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长鞘卷叶甲种群林间分布的生物地理统计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与调查统计方法
        1.2 分析测定方法
        1.2.1 半方差函数构建及其拟合模型
        1.2.2 调查区内克立格插值估计及其空间分布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鞘卷叶甲种群的半方差函数与空间分布格局
        2.1.1 半方差函数曲线
        2.1.2 卵
        2.1.3 幼虫
        2.1.4 蛹和成虫
        2.2 长鞘卷叶甲种群的克立格插值估计与空间分布模拟
        2.2.1 克立格插值及种群密度的空间分布图式
        2.2.2 克立格插值结果的无偏性检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长鞘卷叶甲种群在竹竿上的垂直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与统计方法
        1.2 计算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竿上不同竹高范围的带虫数量和带虫段率
        2.1.1 卵
        2.1.2 幼虫
        2.1.3 蛹
        2.1.4 成虫
        2.2 竹竿上危害的主要集中部位和范围
        2.3 整株虫口数量与0-4m竹高范围虫口密度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长鞘卷叶甲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源采集与饲养
        1.2 观察记录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2.2 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林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绿竹样地与实验样株的选择
        1.2 调查统计方法
        1.3 生命表分析方法
        1.3.1 关键虫期的判定方法
        1.3.2 种群控制指数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鞘卷叶甲1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及存活曲线
        2.2 林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分析
        2.3 关键虫期、重要死亡因子和种群控制指数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长鞘卷叶甲化学防治试验
    第一节 7种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农药
        1.3 测定方法
        1.3.1 对2龄幼虫的测定
        1.3.2 对羽化成虫的测定
        1.4 卡方(X~2值)的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农药LC_(50)、LC-P毒力回归式与致死率方差分析
        2.2 各农药 LC-P毒力回归式卡方检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长鞘卷叶甲林间化学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用农药
        1.2 样地与绿竹样株的选择
        1.3 施药方法
        1.3.1 喷雾法
        1.3.2 根灌法
        1.3.3 注干法
        1.4 防治时间与接虫方法
        1.5 调查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农药、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方法对幼虫防治效果
        2.1.1 喷雾法防治效果
        2.1.2 根灌法与注干法防治效果
        2.2 不同农药、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方法对成虫防治效果
        2.2.1 喷雾法防治效果
        2.2.2 根灌法防治效果
        2.2.3 注干法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香蕉假茎象甲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J]. 赵海燕,梁延坡,陆永跃.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8)
  • [2]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D]. 高尚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3]生命表技术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高尚坤,杨忠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2)
  • [4]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田间活动规律[J]. 李科明,李嘉,Abid ALI,金志强,彭正强.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6)
  • [5]海南不同地区香蕉假茎象甲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 刘奎,邱海燕,付步礼,伍祎,张帆. 中国南方果树, 2013(01)
  • [6]海南香蕉象甲发生为害调查及假茎象甲寄主选择性初步研究[D]. 尹炯. 海南大学, 2010(01)
  • [7]樟巢螟生态学特性研究[D]. 李凌. 苏州大学, 2009(09)
  • [8]香蕉假茎象甲研究进展[J]. 尹炯,赵冬香,卢芙萍,卢辉,王玉洁. 华东昆虫学报, 2008(04)
  • [9]转基因741林中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J]. 姜文虎,刘军侠,高宝嘉,张芳,袁胜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0)
  • [10]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的研究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试验[D]. 杨金远.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香蕉假单胞菌象鼻自然种群春季生命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