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疾病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胰腺疾病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一、胰腺疾病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姜菊玲[1](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王燕[2](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刘皎皎[3](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谢俊豪[4](2021)在《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治疗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全球性慢性代谢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报告显示,到2040年,糖尿病人口预计将从2015年的4.15亿增加到6.42亿。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病例以每年3%-5%速度稳步增加,全世界患有T1DM的青年人数(<20岁)超过100万人,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预计每年将增加10万人。胰岛素终生替代疗法是目前临床T1DM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其不能遏制胰岛功能进行性衰竭,也无法有效阻止T1DM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近年来,干细胞疗法有望通过胰岛β细胞替代或再生,保护甚至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从而改善疾病进程与预后,是T1DM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而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pulps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的应用逐步显示其潜在优势。SHED较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丰富、获取简单、增殖能力强、低免疫原性、低致瘤风险,且不存在伦理问题,有更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好的生物学稳定性和良性特征,较低的凋亡性和衰老性。已证明SHED可诱导为胰岛β细胞,显示其运用于未来T1DM治疗的巨大潜力。目前,其应用于DM的研究正逐步开展,尚未见其治疗T1DM恢复β细胞功能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报道,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有待阐明。一、研究目的(一)通过尾静脉和胰背动脉两种途径移植SHED,探究不同移植途径对SHED治疗STZ诱导DM大鼠疗效的影响。(二)皮下注射胰岛素,维持DM大鼠血糖于不同水平,通过尾静脉多次移植SHED,探究不同血糖水平DM大鼠多次输注SHED疗效差异。(三)通过动物和细胞实验,探究SHED治疗DM的可能机制。二、研究方法180-200g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后,予60mg/kg STZ腹腔注射构建糖尿病模型。(一)SHED经不同输注途径治疗DM大鼠随机选取48只STZ诱导DM大鼠,分为DM对照组(DM组,diabetes mellitus group,n=14),尾静脉输注组(CV组,Caudal vein infusion SHED group,n=16),胰背动脉输注组(DPA组,Dorsal pancreatic artery infusion SHED group,n=18)。对照大鼠12只为正常对照组(NC组,Normal control group,n=12)。成模后,CV组和DPA组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一周左右至目标血糖后开始干细胞治疗,胰岛素降糖治疗持续至治疗结束。每周监测大鼠食量、体重、空腹血糖,每天监测CV组和DPA组大鼠随机血糖,记录胰岛素注射剂量。治疗前及SHED治疗2周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评价糖代谢情况,并留取血清标本检测C肽、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ein,GSP)等。干细胞治疗2周后,处死大鼠留取器官进行后续研究。(二)SHED治疗不同血糖水平DM大鼠36只STZ诱导DM大鼠分为DM对照组(diabetes mellitus group,DM组,n=6),胰岛素治疗组(n=12)和干细胞治疗组(n=18),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又分为中糖组(Middle glycemic group,MG组)和低糖组(Low glycemic group,LG组);干细胞治疗组又分为高糖干细胞组(High glycemic SHED group,HGSHED组)、中糖干细胞组(Middle glycemic SHED group,MGSHED组)和低糖干细胞组(Low glycemic SHED group,LGSHED组),每组各6只。未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组,n=6只)。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大鼠均给予胰岛素治疗,2周内达到目标血糖后开始干细胞治疗,胰岛素降糖治疗持续至治疗结束。每周监测食量、体重、空腹血糖,每天监测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大鼠随机血糖,记录胰岛素注射量。治疗前和第3次输注干细胞2周后,分别对所有大鼠行OGTT试验,评价糖代谢情况,并留取血清检测C肽、GSP等。干细胞治疗5周后,处死大鼠留取器官进行后续研究。(三)SHED治疗DM大鼠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内部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探究β/α胰岛细胞比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情况。冰冻切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染色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评价各组大鼠胰腺氧化应激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WB)分析胰腺Keap1/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p-Erk激活情况和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情况。(四)SHED改善STZ诱导胰岛RIN-m5F细胞损伤的效应观察及机制探究1、细胞模型的构建予不同浓度STZ(50mM、20 mM、10 mM、7.5 mM、5 mM、2.5 mM、1.25 mM、1 mM)刺激胰岛RIN-m5F细胞不同时间(2h、6h、12h、24h),行Cell-Counting Kit-8检测,选择抑制率为50%的浓度和时间为后续细胞实验造模条件,在该浓度和时间检测ROS,确定DM氧化应激细胞模型构建成功。2、SHED培养上清液刺激实验按照不同处理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组)、SHED培养上清液处理组(culture medium treatment group,CM组)、STZ组、STZ+SHED培养上清液处理组(STZ+CM组)。各组进行ROS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凋亡流式细胞检测,Ed U-594细胞增殖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荧光定量PCR确定Keap1、Nrf2、抗凋亡蛋白Bcl-2、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aspase-3、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m RNA表达量变化。3、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确定及siRNA干扰查阅文献确定HGF为本研究细胞因子,SHED改善STZ诱导的DM胰岛β细胞功能可能与其分泌较高量的HGF密切相关,并对SHED的HGF基因进行siRNA干扰。4、SHED培养上清液与siRNA-HGF SHED培养上清液刺激对比实验按照不同处理分为STZ组、STZ+SHED培养上清液处理组(STZ+CM组)、STZ+siRNA干扰SHED培养上清液处理组(STZ+siRNACM组)及STZ+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STZ+HGF组)。各组进行相关检测,包括ROS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凋亡流式细胞检测,Ed U-594细胞增殖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荧光定量PCR检测Keap1、Nrf2、抗凋亡蛋白Bcl-2、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aspase-3、PCNA m RNA表达量变化。并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探索HGF在细胞模型中对Keap1、Nrf2、p-Erk、p-Akt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三、研究结果(一)SHED经不同输注途径治疗DM大鼠干细胞治疗后,CV组和DPA组大鼠每周日均食量明显少于DM组(均P<0.01),且CV组小于DPA组(P<0.01)。CV组和DPA组大鼠体重明显大于DM组(P<0.01)(P<0.05),CV组大鼠体重也明显大于DPA组大鼠(P<0.01)。治疗后1周,两组空腹血糖均值相同(15.68mmol/L),且治疗后2周,两组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DM组(均P<0.01)。CV组和DPA组日均胰岛素注射量较治疗前(第5周)均明显减少(P=0.001,P=0.001)。治疗后,CV组和DPA组血糖AUC0-120min均明显低于DM组(均P<0.01)。CV组和DPA组大鼠C肽AUC0-120m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4)(P=0.001),且CV组明显高于DM组和DPA组(均P<0.01)。DM组大鼠GSP水平明显高于NC组、CV组和DPA组(均P<0.01),但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V组大鼠GSP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309),DPA组大鼠GSP较治疗前降低(P=0.001)。(二)SHED治疗不同血糖水平DM大鼠干细胞治疗后,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大鼠日均食量均明显小于DM组、HGSHED组和MG组(P<0.05)(P<0.01)。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大于同期DM组和HGSHED组(均P<0.01)。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大鼠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同期DM组和HGSHED组,且MG组、MGSHED组和LGSHED组空腹血糖与NC组无明显差异(P>0.05)。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大鼠日均胰岛素使用量较干细胞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治疗后,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血糖AUC0-120min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均P<0.01),且均明显低于DM组和HGSHED组(均P<0.01)。DM组C肽AUC0-120min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HGSHED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DM组、HGSHED组和MG组大鼠C肽AUC0-120min水平均明显低于NC组(P<0.05)(P<0.01);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大鼠C肽AUC0-120min水平明显高于DM组和HGSHED组(P<0.01)。治疗后,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GSP水平均明显低于DM组和HGSHED组(均P<0.01)。(三)SHED治疗DM大鼠机制研究1、HE染色,MG组、MGSHED组、LG组和LGSHED组胰岛体积较DM组和HGSHED组明显增大,胰岛细胞明显增多,细胞核染色清晰度明显增加,空泡细胞和玻璃样变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MGSHED组较MG组、LGSHED组较LG组体积增大,改善更明显。其中,MGSHED组胰岛体积最大,但小于NC组。2、胰腺电镜结果显示,各治疗组胰岛β细胞状态不同程度改善,MGSHED组改善最为明显。胰岛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双标染色均显示,各治疗组β/α细胞比例增大,胰岛素分泌增多,而胰高血糖素分泌不同程度减少。3、ROS染色,DM组平均荧光强度最大,各治疗组大鼠较DM组平均荧光强度一定程度降低。其中,MGSHED组平均荧光强度最小。4、各治疗组大鼠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不同程度升高,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分型尤其是i NOS一定程度降低。5、Western Blot蛋白分析,DM组大鼠胰腺Nrf2蛋白表达较NC组明显减少,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MGSHED组Nrf2蛋白表达增加最多。而DM组大鼠胰腺Keap1蛋白表达较NC组明显增加,各治疗组一定程度减少,MGSHED组Keap1蛋白表达最少。DM组p-Erk、抗凋亡蛋白Bcl-2明显减少,各治疗组一定程度增加,MGSHED组明显大于MG组,LGSHED组明显大于LG组。(四)SHED改善STZ诱导胰岛RIN-m5F细胞损伤的效应观察及机制探究1、STZ浓度为5mM、时间为12h,作为后续细胞实验造模条件。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表明氧化应激细胞模型构建成功。2、SHED培养上清液刺激实验STZ+CM组较STZ组ROS平均荧光强度减小,抗氧化相关指标T-AOC、SOD、GSH升高,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增殖率明显升高(p<0.01)。STZ+CM组Nrf2m RNA表达量明显高于STZ组(p<0.01),而STZ+CM组Keap1表达量明显低于STZ组(p<0.01)。STZ+CM组Bcl-2和PCNA m RNA表达量明显大于STZ组(p<0.01),而Bax和Caspase-3明显小于STZ组(p<0.01)。3、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确定及siRNA干扰siRNA-HGF干扰SHED,HOMO-HGF-2能明显抑制SHED细胞中HGF基因m RNA(抑制率约71.78%)(p<0.01)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SHED培养上清液中HGF浓度,siRNA-HGF2组明显低于NC组和siRNA-NC组(p<0.05)(P<0.01)。4、SHED培养上清液与siRNA-HGF SHED培养上清液刺激对比实验STZ+CM组ROS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小于STZ+siRNACM组(p<0.01),STZ+siRNACM组T-AOC明显小于STZ+CM组(p<0.01),细胞增殖率(p<0.05)、Nrf2(p<0.01),Bcl-2、PCNA m RNA表达量明显低于STZ+CM组(p<0.01),而Caspase-3m RNA表达量明显高于STZ+CM组(p<0.01)。5、Western Blot检测确定HGF作用相关蛋白发现,重组HGF能激活Nrf2、p-Erk、p-Akt,下调Keap1,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四、研究结论1、不同输注途径及不同血糖水平SHED治疗对DM大鼠症状、糖代谢相关指标及胰岛分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2、不同输注途径移植SHED,输注相同次数,在相同糖代谢水平,观察相同时间,对血糖改善作用类似。3、多次尾静脉移植SHED,对不同血糖水平DM大鼠疗效不同。MGSHED组DM大鼠症状、糖代谢及胰岛功能整体改善效果较好,表明维持血糖平稳控制于合适的水平,更利于SHED体内存活迁移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控制血糖水平后,多次静脉移植SHED,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症状,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储备与分泌功能、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且三次移植效果优于一次。5、SHED移植治疗DM大鼠,可能启动胰腺内源性氧化应激系统,增强其抗氧化能力,调节氧化应激可能是其发挥作用重要机制之一。最重要的抗氧化信号通路Keap1/Nrf2与调控密切相关。且与p-Erk激活相关的细胞增殖及Bcl-2家族蛋白的活化减轻细胞凋亡相关。6、体外研究发现,SHED减少STZ诱导胰腺RIN-m5F细胞氧化应激、促进其存活与其分泌大量HGF密切相关。可能通过HGF激活p-Erk、p-Akt及Keap1/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启动内源性抗氧化途径,从而影响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并减少凋亡蛋白,促进抗凋亡及增殖相关蛋白表达,保护β细胞,从而在抗糖尿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江飞[5](2021)在《皮肤组织体外培养体系的构建及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皮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体外培养的人皮肤组织并观察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1、人包皮组织的培养:收集临床包皮环切术后皮肤组织,碘伏消毒,无菌PBS漂洗后固定于不锈钢支架上,分为两组,一组令真皮侧与培养基接触进行培养,表皮侧处于气相保持干燥,即气液交界组(G-L);另一组完全浸没于培养基培养,即浸没组(Im)。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10%胎牛血清和5%胎牛血清),并观察其状态。2、人包皮组织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制备石蜡切片行常规HE染色并观察组织(G-L组和Im组)形态。3、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人包皮组织血管形成的影响: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并观察组织(糖尿病溃疡血清DFU组和健康对照HC组)血管数量。4、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人包皮组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提取组织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VEGF-192,TNF-α,TGF-β,IL-6,IL-1β基因m RNA表达情况。结果:1、使用10%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组织与使用5%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组织无显着差异,培养时间可达4周左右,因此后续实验均采用5%胎牛血清培养组织。2、Im(浸没)组与G-L(气液交界)组在同一时间相比,G-L(气液交界)组表皮结构相对更清晰完整,表皮结构维持时间更长久;两组的真皮层结构变化差异不明显。3、镜下观察DFU组(糖尿病溃疡组)血管破坏程度较HC组(健康对照组)更严重。此外,血管累计数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溃疡组3,7,10天血管数量减少较为明显。4、提取组织总RNA,采用实定量PCR技术分析VEGF-192,TNF-α,TGF-β,IL-6,IL-1β基因m RNA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发现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能够下调VEGF基因表达水平,同时上调TGF-β,IL-6和IL-1β基因表达水平。结论:人体皮肤组织体外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可行的,培养时间可达4周左右。使用10%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组织与使用5%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组织无显着差异;4周内2组组织能够存活,2周内存活较好,1周时间内组织状态最好,且G-L组组织状态较Im组更好;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能够使人包皮组织血管生成减少,同时,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下调VEGF基因表达水平,上调TGF-β,IL-6和IL-1β基因m RNA表达水平。

张静怡[6](2021)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RCT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由于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突出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但其伴随的不良反应也给接受治疗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作为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中出现最早、发生率最高的EGFRIs相关皮疹,对患者的形象、社交以及生活质量的各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了部分患者因此而不得不停止接受EGFRIs治疗,从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影响。目前认为EGFRIs相关皮疹的发生与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因此临床指南推荐应用抗生素和激素来治疗皮疹,但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且抗生素和激素同样伴随有不小的副作用。寻求中医药的方法来治疗EGFRIs相关皮疹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导师崔慧娟教授潜心研究EGFRIs相关皮疹的中医治疗多年,制定了中药复方外用制剂“止痒平肤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好。但“止痒平肤液”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以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止痒平肤液”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检验,同时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对“止痒平肤液”的作用机制展开初步的探索;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复方“止痒平肤液”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找出复方中的主要活性单体,并运用该单体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keratinocytes,HaCaT)炎症模型上进行作用机制的探索,为“止痒平肤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证据。第一部分临床试验1.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外用“止痒平肤液”联合短期、小剂量口服米诺环素±甲泼尼龙片治疗EGFRIs相关皮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检验,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探索。2.研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纳入应用EGFRIs后发生中重度皮疹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接受“止痒平肤液”联合西医标准治疗,“止痒平肤液”外用每日2次,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每日2次,米诺环素胶囊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 mg,重度皮疹患者必要时口服甲泼尼龙片每日1次,每次20mg。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联合西医标准治疗。所有患者治疗7天后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治疗7天和14天后进行疗效评价。主要疗效指标为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治疗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皮疹伴随的瘙痒症状评分、EGFRIs其他皮肤不良反应分级、米诺环素和甲泼尼龙用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对安全性指标进行监测。3.研究结果共纳入患者58例,4例脱落,对完成临床试验的5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治疗14天后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48%,对照组为55.56%,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次要疗效指标方面,治疗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EGFRIs相关皮肤瘙痒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82.61%,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EGFRIs相关皮肤干燥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77%和70.37%,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2%和68.42%,两组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口服米诺环素的中位时间均为7天,试验组中位总剂量为1000 mg,对照组为1400 mg。仅对照组1例患者服用了甲泼尼龙片。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经治后均有明显改善(P<0.001)。治疗7天后,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IL-8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其他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停用米诺环素后好转,未发生与“止痒平肤液”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4.研究结论中药“止痒平肤液”长期外用联合短期、小剂量口服米诺环素胶囊±甲泼尼龙片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疗效较好,在治疗皮疹伴随的瘙痒症状方面疗效同样显着,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对患者血清IL-8水平有降低作用,对其他细胞因子的影响不明显。“止痒平肤液”的应用可以减少米诺环素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的用量,降低抗生素和激素带来的副反应,使皮疹的治疗疗效得到长期有效的维持,且不良反应低。提供了短期口服西医标准治疗药物,联合中药“止痒平肤液”长期外用治疗EGFRIs相关皮疹的治疗模式的新证据,为长期接受EGFRIs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皮疹治疗新方案。第二部分基础实验1.研究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寻找复方“止痒平肤液”的主要单体成分,运用TNF-α构建HaCaT细胞炎症模型,应用“止痒平肤液”主要活性单体在TNF-α介导的HaCaT细胞炎症模型上进行基于PLA2G4A基因的抗炎作用探索。2.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止痒平肤液”样品,通过与标准品比对指认主要单体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应用20 ng/mL的TNF-α干预HaCaT细胞,应用CCK8进行细胞活性的检测,PI-FACS进行细胞周期的检测,Annexin V-APC&PI双染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Western Blot进行细胞自噬蛋白的检测,ELISA法进行IL-6水平的检测,以评估24h、48 h和72 h不同干预时间下TNF-α对HaCaT细胞的影响,同时确定TNF-α的最佳作用时间。应用不同浓度的中药活性单体及5 mg/L阳性对照药物米诺环素干预HaCaT炎症细胞模型,通过CCK8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Western Blot进行PLA2G4A基因的蛋白表达检测,ELISA法进行IL-6水平的检测。3.研究结果在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通过与对照标准品相应的色谱峰进行对比,共指认出4种主要成分,分别是:苦参碱、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其中苦参碱的含量最高,浓度为15.565 mg/mL,其次是黄芩苷,浓度为4.160 mg/mL。TNF-α干预HaCaT细胞后,CCK8检测发现细胞吸光度增加,72 h时两组差异最大,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TNF-α干预HaCaT细胞72h后,凋亡细胞比例与未经TNF-α干预的细胞相比明显上升(P<0.001),处于G1期的HaCa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处于G2/M和S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干预HaCaT细胞72 h后,HaCaT细胞中的LC3B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未经TNF-α干预的细胞比较,二者之间的IL-6水平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72 h时应用TNF-α介导的HaCaT细胞炎症模型造模成功。应用米诺环素和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干预HaCaT炎症细胞后,CCK8检测发现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均较前有所下降,但与TNF-α介导的炎症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炎症模型组比较,米诺环素组,苦参碱200 μg/mL、400 μg/mL和800 μg/mL组的IL-6水平均有所减低,苦参碱100 μg/mL组的IL-6水平有所升高,但与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模型组的cPLA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下降,两组蛋白表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米诺环素和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后,cPLA2蛋白表达较炎症模型组均有所上升(P<0.05)。苦参碱100 μg/mL、200μg/mL和800 μg/mL组的cPLA2蛋白表达较米诺环素组明显升高(P<0.05),苦参碱400 μg/mL组与米诺环素组cPLA2蛋白表达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结论在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止痒平肤液”样品所有检测到色谱峰的成分都为水溶性成分,通过对照标准品可指认出4种主要成分,分别是:苦参碱、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最高的是苦参碱,浓度为15.565 mg/mL。应用TNF-α干预HaCaT细胞72 h后,可以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抑制HaCaT细胞自噬,对HaCaT细胞的细胞周期有影响,促进HaCaT细胞IL-6表达水平的上升,HaCaT细胞炎症模型造模成功。苦参碱和米诺环素可以抑制TNF-α介导的HaCaT炎性细胞的增殖,降低炎性细胞中IL-6的表达水平,且苦参碱优于米诺环素。在TNF-α介导的HaCaT炎性细胞中cPLA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米诺环素和苦参碱可以提高cPLA2蛋白的表达,苦参碱优于米诺环素。但该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不相符,仍需后续进一步实验进行探讨。

乔郭洁[7](2020)在《SEMA3C错义突变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神经轴突导向因子Semaphorin3C(信号素SEMA3C)在多种肿瘤中都有表达,但是它在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中对于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功能的影响结果不同,因为SEMA3C突变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研究还未有先例,而且SEMA3C在肿瘤中异常表达的作用机制也尚未被阐明。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讨SEMA3C突变在肝癌生长、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并分析抑制剂凡德他尼(Vandetanib)对SEMA3C表达异常的作用效果。方法:1、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40例肝癌病人的肿瘤标本进行测序。2、构建SEMA3C野生型WT和突变型MT的真核表达载体。3、研究过表达SEMA3C的野生型和突变型rs1527482 G>A对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并对此分子机制进行分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TK)途径激活是介导肿瘤生长、生存和治疗抵抗的关键机制。同源配体在这些RTK途径的自分泌或旁分泌刺激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展示了SEMA3C通过自身受体丛蛋白PLXND1和PLXNB1以一种与配体无关的方式驱动包括EGFR、VEGFR2和MET在内的多个RTK的激活。4、研究过表达SEMA3C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对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以及EGFR抑制剂凡德他尼(Vandetanib)对皮下瘤的疗效,SEMA3C抑制是治疗晚期肝癌的新策略。结果:1、在40例肝癌病人的外显子组测序结果中发现,在20例高转移潜能病例组中SEMA3C突变rs1527482 G>A有8例,在20例低转移潜能组病例中SEMA3C突变rs1527482 G>A有1例。2、在肝癌细胞系PLC/PRF/5和Hu H-7中,SEMA3C突变型(MT)稳转株的侵袭迁移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均比野生型(WT)和空载体对照组(NC)增强,但NC,WT,MT三者之间的细胞凋亡水平无明显差异。3、在肝癌细胞系PLC/PRF/5的裸鼠皮下瘤模型中,非喂药组中SEMA3C突变型(MT)的肿瘤质量与体积比野生型(WT)和空载体对照组(NC)大很多,凡德他尼(Vandetanib)用药组中,NC,WT,MT三组皮下瘤均明显减小,从减小幅度上来看,MT减小的更多。结论:本研究表明,SEMA3C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在肝癌中高表达SEMA3C或者表达rs1527482 G>A突变的SEMA3C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候选标志物;同时,它在肝癌中表现为促癌基因的特点和功能,将为阐明SEMA3C表达异常与肝癌发生发展机制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并为肝癌的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严荣荣[8](2020)在《SPINK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1(SPINK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分析SPINK1单独及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对HCC的诊断效能,探讨SPINK1在HCC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HCC组患者(87例),慢性肝病组患者(73例)及健康对照组志愿者(45例)血清。ELISA法检测上述三组患者及HepG2.2.15、HepG2、Huh7、LO2四组细胞中SPINK1的表达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别比较SPINK1在各组患者之间及各组细胞间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HCC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绘制ROC曲线分析SPINK1、AFP及两者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效能;统计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及总体生存率(OS)作为短期预后评估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HCC患者DFS及OS的危险因素。结果HCC组血清SPINK1及AFP水平高于慢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χ2=87.279、72.545,均有P<0.01),且SPINK1在慢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pG2.2.15细胞SPINK1水平高于其他细胞(2.85±0.03 vs 1.54±0.04,1.50±0.04,0.9±0.04 ng/m L;P<0.001)。SPINK1诊断HCC的敏感度高于AFP,两者ROC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及AUC均高于单项检测(P<0.05)。SPINK1辅助诊断AFP阴性HCC的AUC为81.70%(95%CI:0.74~0.88),取cut-off值为1.75 ng/m L时,特异度为71.18%,敏感性为95%。不同Child-Pugh分级HCC患者血清SPIN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P<0.05)。血清SPINK1高水平组HCC患者短期DFS及OS均低于低水平组(P<0.01),血清SPINK1(HR=9.92,95%CI,2.82~34.87;P<0.01)是HCC患者短期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PINK1亦可作为HCC患者短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3.23,95%CI,1.49~7.02;P<0.01)。结论血清SPINK1对HC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在AFP阴性HC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补充诊断意义。高水平SPINK1对HCC的短期不良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郭静[9](2014)在《通塞脉片对实验性糖尿病足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足(DF)是因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及局部神经异常引起的足部感染、溃疡及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长期的糖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等。通塞脉(TSM)原有的适应症是脉管炎,但是脉管炎和DF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存在着相似之处,二者均是由中小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肢端失去营养而出现溃疡、坏死的血管性疾病,且中医学均将二者归于“脱疽”范畴。因此我们将TSM用于DF的治疗,利用糖尿病足模型,评价TSM对糖尿病足模型的影响,并从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VEGF信号通路等角度探讨TSM治疗DF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糖尿病足大鼠模型: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用高脂高糖加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大鼠,再行足部手术,建立DF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0.135 g·kg-1组、通塞脉片12.44、6.22、3.11 g·kg-1三个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18 d,给药期间每天称量大鼠的饲料摄入量、饮水量;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给药第4、8、13、18 d分别计算DF大鼠创面愈合率;给药第8、18d分别称量大鼠体重,取血测量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给药18 d后,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变化,用生化、放免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FINS、GSP、脂质(TC,TG,HDL-C,LDL-C)、TNF-α、IL-6、MDA、SOD、NO、NOS、IVC、LN含量及血浆中ET、6-k-PGF1α、TXB2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溃疡部位Ⅰ型、Ⅲ型胶原的含量;以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足部溃疡面形态学变化(×200);胰腺进行HE染色观察病变情况(×200);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SDF1α、p-AKT、p-eNOS在足部溃疡部位的表达及毛细血管的数目(×200);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SDF1α、p-AKT、AKT、p-eNOS、eNOS在足部溃疡部位的表达。(2)糖尿病下肢病变小鼠模型:在进行糖尿病下肢病变小鼠造模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 DF模型小鼠的造模预试实验,但是由于小鼠足部面积较少且表皮较薄,在小鼠足部制造伤口很容易伤到血管引起出血过多,创伤较为严重,不利于后续观察,因此我们设计了糖尿病下肢病变小鼠模型。雄性ICR小鼠,用高脂高糖加四氧嘧啶(ALX)复制糖尿病模型,再行下肢手术(手术部位为下肢根部背面),建立糖尿病下肢病变小鼠模型,根据血糖和创面面积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通塞脉片17.42g·kg-1组、8.71 g·kg-1组、3.85 g·kg-1组,另设10只做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12 d,每天称量小鼠的饲料摄入量、饮水景;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且于给药第4、8、12 d分别计算小鼠创面愈合率;给药第4、8、12 d分别称量小鼠体重,取血测空腹血糖。给药12d后,取血测定HbAlc,用生化、放免法检测血清中GSP、FINS、脂质(TC,TG,HDL-C,LDL-C)含量,以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足部溃疡面形态学变化(×200);胰腺行HE染色观察病变情况(×200);分别于给药第4、8、12 d处死小鼠(每组各10只),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SDF1α、p-AKT、p-eNOS在足部溃疡部位的表达(×100),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 VEGF、SDF1α、p-AKT、AKT、p-eNOS、eNOS 在足部溃疡部位的表达。结果1.TSM对糖尿病足模型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和小鼠创面愈合缓慢,同一时间点伤口面积明显高于其它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给予TSM治疗后伤口面积明显减少,创面愈合率明显加快,表明TSM可以促进模型动物的创面愈合,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DF大鼠治疗18 d、小鼠治疗12 d后,光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DF模型组局部表皮上皮细胞中度变性,表皮与真皮炎性细胞中度浸润,病变程度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并出现毛细血管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皮肤附件明显减少等现象。应用TSM进行治疗后,DF模型的病变程度均减轻,可见表皮复层鳞状上皮,局部表皮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真皮层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皮肤附件轻度减少,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其中TSM高剂量组的病变好转最为明显(P<0.050.01)。由Masson染色发现在模型大鼠治疗18 d后,空白和给药组创面基本愈合的情况下,胶原纤维合成减少;而模型组胶原纤维明显较多,平均IOD值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TSM 12.44 g·kg-1组,表明模型组由于伤口愈合缓慢,在伤口修复阶段其合成大于分解,胶原形成较多。同时空白组和给药组Ⅲ型胶原较高,Ⅰ型胶原较少,Ⅰ/Ⅲ型胶原的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说明创面愈合的弹性较好,瘢痕少,而模型组创面正处于愈合过程中,瘢痕多。以上结果说明TSM可以通过促进DF溃疡的愈合,加速胶原的合成,明显缩短病程,加快伤口修复。2.TSM对糖尿病足模型一般情况的影响:(1)血糖和胰岛素:DF模型动物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显着升高,GSP、FINS含量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加剧(P<0.05~0.01)。HE染色中,模型组胰腺内胰岛结构不清,数目减少,细胞中度变性及坏死,部分导管空泡变性。给予TSM治疗后DF模型动物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所降低,GSP含量降低,并可显着降低IR,提高ISI,减轻胰腺变性及坏死(P<0.05~0.01)。说明TSM可以通过降低血糖,减少GSP含量,减轻IR,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的结构和形态,促进模型动物的创面愈合。(2)血脂:模型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表明血脂代谢异常。在给予TSM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尤以TSM高剂量组降低最明显(P<0.01),说明TSM对脂质代谢具有调节作用,可通过改善脂代谢异常、减轻血脂紊乱、降低胰岛素抵抗。3.TSM对糖尿病足模型氧化应激和促炎症因子的影响:(1)氧化应激:模型大鼠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的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表明大鼠体内抗氧化系统平衡失调,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明显增加。给予TSM治疗后,血清中SOD活力明显增强,同时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0.01)。表明TSM可以提高模型大鼠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2)促炎症因子: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显着升高(P<0.01),TSM 12.44g·kg1组可降低血清中TNF-α、IL-6水平(P<0.05),说明TSM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4.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I)血液流变学:DF模型大鼠血浆中PT、TT、APTT明显缩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P<0.01),表明大鼠体内血液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黏附增强,血流变发生异常,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血管功能发生障碍。给予TSM治疗后,血浆中PT、TT、APTT明显延长,同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0.01)。表明TSM具有抗凝血、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作用,可以机体凝血功能,促进DF伤口愈合。(2)血管内皮活性因子:DF模型大鼠血清中NO、NOS含量、血浆中6-k-PGF1α水平明显下降,血浆中ET、TXB2、ET/NO、TXB2/6-K-PGF1α比值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DF大鼠ET和NO、PGI2和TXA2的平衡被破坏,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TSM三个剂量组均可升高血清中NO、NOS含量,降低ET/NO、TXB2/6-K-PGF1α比值,其中TSM 12.44 g·kg-1组可以明显升高血浆6-k-PGF1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表明TSM改善ET和NO、PGI2TXA2在体内的平衡,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3)血管基底膜:DF模型大鼠血清LN、IVCL含量明显增加(P<0.01),表明大鼠体内血管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并发生积聚,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肢端缺血,加重了 DF病变,延缓伤口愈合。给予TSM治疗后,血清中LN、IVCL含量明显降低(P<0.05~0.01),表明TSM可以提高模型大鼠降低血管基底膜的能力,增强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从而减轻DF病变,加速溃疡的修复。5.TSM对糖尿病足模型VEGF-PI3K/AKT-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给药后18d模型组大鼠VEGF、SDF1α、p-AKT、p-eNOS的表达水平和毛细血管数目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0.01):TSM 12.44g·kg-1 组VEGF、SDF1α、p-AKT、p-eNOS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毛细血管的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模型组小鼠治疗后4、8 d模型组小鼠VEGF、SDF1α、p-AKT、p-eNOS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治疗后12d模型组小鼠VEGF、SDF1α、p-AKT、p-eN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TSM高剂量组治疗后4、8d小鼠VEGF、SDF1α、p-AKT、p-eN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12d小鼠VEGF、SDF1α、p-AKT、p-eNOS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说明在伤口修复的后期,给药组VEGF-PI3K/AKT-eNOS的表达呈增长趋势,在伤口修复的后期,给药组VEGF-PI3K/AKT-eNOS的表达呈减少趋势,创面已基本修复完全。提示TSM可以通过调节VEGF-PI3K/AKT-eNOS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伤口愈合,加速修复。结论1.TSM三个剂量组均可促进DF模型的创面愈合,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2.TSM可以通过降低DF模型动物的血糖、血脂,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胰岛素抵抗,维护SOD和MDA的平衡、减轻炎症反应,促进DF的伤口愈合,缩短病程,改善创面表皮和真皮的形态变化,加速胶原纤维的形成。3.TSM可以调节DF模型动物的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减少血清NO、NOS和血浆6-k-PGF1α含量,增加ET、TXB2含量,改善ET和NO、PGI2和TXA2在体内的平衡,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调节机体的血液流变性,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成分和血管基底膜的合成,抑制血管微循环障碍。4.TSM治疗DF的作用与调节VEGF-PI3K/AKT-eNOS信号通路有关,可以通过VEGF、SDF1α、p-AKT、p-eNOS的蛋白含量,可以促进DF伤口部位的新生毛细血管形成,通过为伤口部位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加快伤口愈合。综上所述,TSM可以降低模型动物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抑制过氧化反应和过度炎症,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血管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沉积,调节VEGF-PI3K/AKT-eNOS信号通路,促进DF伤口愈合,对于减少2型DF的发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张玺[10](2020)在《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筛查手段,约70%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目前,手术联合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对患者身体毒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并产生耐药性。磷酸化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磷酸化信号通路的改变与癌症密切相关,同时它们也可作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由磷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卵巢癌的发生和耐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提取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比如抗炎、抗病毒、抗癌、镇痛、抗菌、抗氧化、降血脂、抗肝纤维化等。大量研究表明,苦参碱在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具有明确的抗癌效果。然而,苦参碱对卵巢癌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苦参碱对卵巢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为苦参碱作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1.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增殖能力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3.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自噬的影响。4.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免疫荧光技术评估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体外血管生成试验探讨苦参碱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分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的影响。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苦参碱对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和血管生成素ANG-1m RNA水平的影响。8.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9.分别建立卵巢癌细胞A2780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尾静脉小鼠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观察苦参碱对体内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10.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坏死、肿瘤转移及肝脏损伤的影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和小鼠肿瘤组织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肿瘤组织中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一步验证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估苦参碱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阻滞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细胞周期在G0/G1期,上调p21蛋白表达,下调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同时降低ERK1/2和MEK1/2蛋白磷酸化水平。3.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发生凋亡,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同时降低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4.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自噬,上调LC3-II蛋白表达,下调SQSTM1蛋白表达;同时降低Akt和m TOR蛋白磷酸化水平。5.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迁移和侵袭,降低FAK和Rho A蛋白活性及磷酸化水平。6.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降低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分泌VEGFA水平,同时降低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中VEGFA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7.苦参碱降低HUVEC/A2780和HUVEC/SKOV3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HUVECs中ANG-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下调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8.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降低卵巢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中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9.Western blot和IHC结果表明,苦参碱下调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10.苦参碱对肝脏组织无损伤作用,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1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肿瘤血管生成。12.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结论:苦参碱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降低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苦参碱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背景:近几十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已在许多癌症类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肺癌和卵巢癌等。确定理想的靶点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成功的关键。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可作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和生长因子,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和转移、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靶向治疗可与过表达的分子结合,调节该分子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原癌基因c-Src(Src)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生、维持、进展和转移扩散密切相关。Src通过与多种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并使其磷酸化,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传统中药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纤维化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苦参碱对多种癌症类型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均具有抗肿瘤活性。苦参碱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实现的。目前,有关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颇为广泛,然而其发挥抗癌活性的直接作用靶点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肿瘤靶向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宫颈癌细胞He La六种癌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苦参碱对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分别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或生理盐水,观察苦参碱对体内肿瘤增殖能力的影响。3.以槐果碱和乙醇胺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红外光谱和质谱对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进行结构表征。4.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与氨基偶联树脂进行偶联反应,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变化,间接反映偶联反应效率。5.提取卵巢癌细胞SKOV3总蛋白,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寻找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鉴定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细胞热转变分析(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实验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构建GST-Src重组蛋白,Pull down实验进一步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7.构建Src分段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Pull down实验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8.构建GST-Kinase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9.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分子对接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探究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的氨基酸。10.选取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测定苦参碱对癌细胞中Src激酶活性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抑制体内癌细胞增殖能力。3.化学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产率为65%,红外光谱与质谱结构表征结果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结构一致。4.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偶联反应效率为54%。5.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分子量55-70 k Da之间有明显蛋白条带;且加入苦参碱后,此蛋白条带明显减弱,猜测此蛋白可能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LC-MS/MS质谱定性分析发现,Src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CETS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处理组Src蛋白的热稳定性明显增强。同时,GST-Src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结果显示,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Src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Src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为苦参碱作用靶点。7.分别构建Src分段质粒USH3、SH4-UD、SH3、SH2、Kinase,转染HEK293T细胞过表达后,提取总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8.GST-Kinase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目的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目的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9.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预测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3D分子对接情况,结果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主要作用可能是因为苦参碱与Ala392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力;同时,苦参碱与周围氨基酸形成范德华力等其他作用力。10.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后,细胞中Src激酶活性均显着降低。1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显着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苦参碱作用靶点为Src,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同时,苦参碱能够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因此,苦参碱通过靶向Src激酶结构域下调磷酸化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二、胰腺疾病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疾病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时间范围
        3 文献类型
        4 检索策略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文献类型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3 证型频次分布
        讨论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3 本研究的特点
        结论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附录二
附件

(2)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血浆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LC-MS/MS分析条件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蛋白定量结果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 质谱分析结果
        4 数据分析结果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说明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治疗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人乳牙牙髓干细胞经不同输注途径治疗糖尿病大鼠的疗效观察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二部分 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治疗不同血糖水平糖尿病大鼠的疗效观察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三部分 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大鼠机制初探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四部分 SHED改善STZ诱导胰岛RIN-m5F细胞损伤的效应观察及机制探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皮肤组织体外培养体系的构建及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皮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组织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2.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器材的准备
        2.2.2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2.3 血清样本的收集
        2.2.4 人包皮组织的收集及培养
        2.2.5 人包皮组织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2.2.6 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人包皮组织血管形成的影响
        2.2.7 q RT-PCR检测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人包皮组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人包皮组织的培养
    3.2 人包皮组织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3.3 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人包皮组织血管形成的影响
    3.4 糖尿病溃疡血清对人正常(包皮)组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不同糖尿病动物模型及人体皮肤组织体外培养体系的比较
    参考文献

(6)“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RCT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的发生机制
        1. 概述
        2. EGFRIs相关皮疹的发生机制
        3.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EGFRIs相关皮疹的中医治疗措施
        1. 概述
        2. 中医治疗措施
        3. 本团队前期研究成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止痒平肤液”主要成分的抗菌、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止痒平肤液”各中药的组成成分
        3. “止痒平肤液”各成分的抗菌、抗炎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第一章 “止痒平肤液”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中重度皮疹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止痒平肤液”对EGFRIs相关皮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部分 基础实验
    第一章 基于超高液相色谱的“止痒平肤液”主要成分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基于PLA2G4A基因的苦参碱对HaCaT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外用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中重度靶向药相关皮疹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case report form,CRF)

(7)SEMA3C错义突变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肝癌
    2.SEMA3C与肿瘤
        2.1 SEMA3C蛋白简介
        2.2 SEMA3C在发育中的功能
        2.3 SEMA3C在癌症和癌干细胞中的作用
        2.4 SEMA3C受体在癌变中的作用
        2.5 针对SEMA3C及其受体的治疗策略
第一章 SEMA3C在肝癌患者中的突变情况以及过表达载体和稳转株的构建
    1.材料方法
        1.1 组织样本和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SEMA3C在肝癌临床组织样本中突变情况
        2.2 SEMA3C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2.3 SEMA3C过表达稳转株的构建
    3.讨论
第二章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
    1.材料方法
        1.1 实验样本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2.3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2.4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SEMA3C影响RTK通路
    1.材料方法
        1.1 实验样本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过表达SEMA3C激活RTK通路
        2.2 SEMA3C的6个受体的敲低稳转株的构建
        2.3 SEMA3C通过受体PLXND1和PLXNB1 激活RTK通路
    3.讨论
第四章 Vandetanib通过RTK抑制肝癌生长
    1.材料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肝癌细胞对Vandetanib的 IC50值
        2.2 Vandetanib对肝癌细胞RTK通路的影响
        2.3 Vandetanib抑制肝癌皮下瘤的生长
        2.4 Vandetanib通过抑制RTK通路蛋白抑制肝癌体内生长
        2.5 Vandetanib的安全性评价
    3.讨论
总结
    创新点
    潜在的应用价值
文献综述 SEMA3C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8)SPINK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SPINK1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9)通塞脉片对实验性糖尿病足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创面的影响
    第一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创面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糖血脂的影响
    第一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氧化应激和促炎症因子的影响
    第一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氧化应激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促炎症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血管基底膜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TSM对糖尿病足模型VEGF-PI_3K/AKT-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1
        参考文献
    附录2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3 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研究
致谢

(10)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苦参碱通过调控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与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四、胰腺疾病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治疗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谢俊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皮肤组织体外培养体系的构建及糖尿病溃疡患者血清对皮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D]. 江飞. 南昌大学, 2021(01)
  • [6]“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中重度皮疹的RCT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D]. 张静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SEMA3C错义突变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D]. 乔郭洁. 海南大学, 2020(04)
  • [8]SPINK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研究[D]. 严荣荣.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通塞脉片对实验性糖尿病足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D]. 张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胰腺疾病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