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蕨引种繁殖技术研究

粳蕨引种繁殖技术研究

一、崖姜蕨的引种与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1](2020)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国家大面积种植橡胶对热带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该区域种植橡胶对植物多样性的评估尚未开展全面的研究。本研究拟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橡胶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中国等6个国家选取面积为100 m2(10 m×10 m)的样地240个,全面调查了样地内植物的组成、多度和盖度等指标,分析了群落植物物种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用途,分析在不同角度下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地上群落共有植物153科、550属、949种,其中蕨类植物有76种,裸子植物有3种,被子植物有870种。其中草本植物有86科、278属、445种;藤本植物有32科、62属、101种;灌木植物有42科、118属、192种;乔木植物有66科、151属、211种。橡胶林群落林下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占46.89%)。优势科主要有蝶形花科、大戟科、禾本科、茜草科、菊科、百合科、桑科、莎草科、天南星科等9科163属318种,其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33.72%,具有明显的优势。优势属有榕属、茄属、薯蓣属、菝葜属等4属46种,优势种主要有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十万错(Asystasia chelonoides)、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对叶榕(Ficus hispida)等。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下植物大多具有利用价值,其中药用植物有597种,食用植物有163种,经济植物有220种,饲料植物有64种,观赏植物有158种,生态植物有62种,用途不明有170种。(2)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种子植物有128科、512属、873种,科和属的热带分布比重最多,热带分布科有84科、475种,热带分布属有428属、732种。群落种子植物科、属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比例(R/T值)分别为10.5、8.09,种子植物科和属的热带性质明显。对流域中6个国家橡胶林种子植物地理成分比较,其种子植物科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比例(R/T值),柬埔寨(64.00)>越南(28.00)>缅甸(26.20)>泰国(17.82)>中国云南(17.50)>老挝(7.77),6个国家热带性质明显。6个国家世界广布和热带分布占绝对优势,热带分布均超过所占科的50%。(3)澜沧江—湄公河区域6个国家橡胶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规律均为老挝>缅甸>中国云南>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的生物多样性显着高于其他几个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林龄增加而上升,林龄>30年的橡胶林多样性最高,林龄<8年的橡胶林植物多样性最低。不同海拔(<200 m、200500 m、500700 m、>700 m)橡胶林下植物多样性表现不一样,在500700 m之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200500 m在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中最低,而<200 m在Simpson指数中最低。橡胶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坡度(<2°、2°15°、15°25°、>25°)条件下,随坡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坡度<2°最低,坡度>25°最高。随纬度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而物种多样性随经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随郁闭度增加呈上升变化趋势,郁闭度为80%90%之间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随着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缓慢,且拟合度低。(4)通过对澜沧江—湄公河区域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中国云南橡胶林群落进行相似性分析,整体变化范围为0.290.47,反映了6个国家橡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较为相似。缅甸与泰国的相似性高为0.47,中国云南与柬埔寨和缅甸的相似性低分别都为0.29,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橡胶种植地的区位因素。(5)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分布与气温、海拔、降水量、经纬度、坡度、坡向、林龄、郁闭度和树高等10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0个影响因素对植物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9.41%,解释贡献率最大的是气温占1.14%,其次为纬度占1.05%。通过分析发现,10个影响因素解释量对各物种分布均比较低,说明人为因素干扰对物种分布影响较大。气温是植物物种分布影响因素中最大的,其次是经纬度。气温受经纬度、海拔等影响,也影响植物物种分布。(6)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下外来植物有45科、91属、121种,占总物种数的12.75%,其中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最多,有237个样地有外来植物,外来植物原产地大多数是热带美洲。外来植物最多的是泰国(60种),所占比例最高是的柬埔寨(17.86%),超过10种以上的外来植物的样地有9个样地。随着外来植物丰富度升高,样地植物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

吴映华夏[2](2019)在《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景观温室起源于欧洲,是一个由人工控制、展示生长在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的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室内空间。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并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重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同时也对大自然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景观温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带雨林由于分布于赤道边缘,又以其丰富的植物种类,奇妙的景观现象闻名于世,常常是景观温室展览的首选景观,同时热带雨林展示区也是景观温室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景观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为地形、气候、水、石、土壤、动物和植物等,人文要素主要是建筑和文化,景观要素在景观设计中与设计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资料收集法、归纳总结法和实地调研法,对世界三大雨林群系地形、地貌、水景、植物、建筑和文化等主要景观要素进行总结分析,得到其原生状态下的特点。同时,也对国内外知名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地形、土壤、水景、植物、园林小品、道路铺装和文化等景观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其景观要素设置现状。运用比较互证法对比发现,现有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的景观呈现与原生状态热带雨林存在一定差异,景观主要局限在雨林奇观现象的展示,植物展示主要按照植物分类学展示,雨林类型展示不完全,对地域性元素以及雨林景观整体性的呈现也相对匮乏。本文提出基于地域景观要素的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主题景观设计模式,通过跨学科研究法进行分区与设计。按照自然地理分区,将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分为3个主题区:非洲雨林主题区、美洲雨林主题区、印度-马来雨林主题区。主要遵循地域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的展示原则,各主题区,分别从地形地貌、水景、植物、建筑、小品和道路铺装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对各大雨林群系的典型地域景观要素进行呈现,使景观温室不仅体现雨林植物的景观度,还展示雨林植物个体和雨林群落结构及其相关性以及雨林群系的文化要素,为后期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宋佳昱[3](2019)在《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代园林规划建设中,随着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需求趋向多样化,植物景观所创造的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引起重视,在大量引入外来种景观植物之后,当地植物景观的地域独特性降低,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独具地域特色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等突出优势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通过植被调查和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并结合实地情况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展望,是全面了解研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琼海白石岭地区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文献调查基础上对当地植物进行野外的植物调研考查,研究白石岭自然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群落结构,并进行地理区系分析、野生植被的演变规律的探讨;在系统了解白石岭地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基础上,从中筛选出有野生观赏植物组成、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并进行筛选评价;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从地区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分布等方面进行分别讨论,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作为单因子,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叠加分析得地区植被生态敏感性,以了解白石岭地区植被未来发展优化所面临的生态情况,基于植被研究结果和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对白石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路线及样方调查,白石岭地区植物共736种,隶属149科468属,其中当地植物674种,外来栽培植物62种。在736种植物中,蕨类植物48种,隶属22科,36属;裸子植物6种,隶属4科,4属;被子植物679种隶属123科,428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561种,隶属104科,345属,单子叶植物118种,隶属19科,83属。在674种当地植物中,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总科数的70.42%,总属数的的 93.41%。(2)白石岭植被类型主要有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其中自然植被为次生林,次生在周边的灌丛、草丛多分布在林缘或镶嵌分布,如多花山猪菜、野生芭蕉及山黄麻等多种乔灌木形成藤、草、树混合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槟榔园、橡胶林和小面积的景区人工植被等。对区域内自然次生林植被进行样地调查的数据分析,总体上为热带雨林次生林,由鸭脚木、木荷、黎蒴栲、山油柑等优势种构成,对所调查的12个样地进行Pcord聚类分析分类,得出有一定差异的5个森林群落。次生林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3.00-4.00之间,属中偏低。(3)筛选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当地野生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约370种,隶属118科249属,包括海南特有种2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4种,并根据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评价观赏植物在观花、观果、行道庭院、垂直绿化、地被植物的应用,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4)为了解白石岭地区各区域不同的植物生态敏感性程度,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四类区域,分别占白石岭区域总面积比重的3.48%、16.91%、77.44%、2.16%,区域内以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为主。将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分布为基础,结合地块敏感区等级将白石岭地区划分为不同地块5个类型:次生林保护类区域、槟榔林改善类区域、橡胶林改善类区域、草灌修护类区域、人工植物造景区域,根据该地区主要植物分布现状适当增补观赏植物资源。结合白石岭地区空间分析角度,根据白石岭植被现状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对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提出应用改善的建议与展望以丰富植物多样性、提高地块内植物的景观价值与经济效益。(5)以野生植被调查、GIS系统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植被配置角度的生态敏感性研究等方法,从而对白石岭地区植被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以为白石岭地区未来植被的保护和优化提供数据资料和参考启发。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以保护为主,封禁保护植物区域,自然封禁措施结合补种植被的方式以促进植被恢复速度,选择九节、白背叶、潺槁木姜子、石斑木、楹树、紫玉盘、余甘子、草豆蔻、梵天花等植物结合原有次生林不同类型群落的木荷、华润楠、阴香、黄杞、黧蒴栲、鸭脚木野生植物进行配置。槟榔、橡胶林改善区以修复改善为主,选择能快速成林的植物种类,在短期内建立速生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如铁刀木、印度紫檀、盆架子、楹树、黄牛木、苦楝、小叶榄仁等;以保留槟榔林植物景观为目标可保留槟榔,丰富林下的下层植被如朱砂根、海南草珊瑚、梵天花、草豆蔻、积雪草、鸦胆子等植物。草灌修护类区域以荒坡成林为目的,选择耐贫瘠耐旱的海南菜豆树、厚皮树、木棉、乌材、黄牛木、岭南山竹子、猫尾木等白石岭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从而达到对植物景观发展研究的目的。人工植物造景区域以现有的观赏植物栽培种与野生植物搭配为原则,达到丰富植物层次、增强乡土特色的目的,将现有栽培种搭配观赏价值高的朱顶红、文殊兰、黄蝉、艳山姜、巴西野牡丹等观花植物,毗邻水库的近水区域,可应用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中的水石榕、白千层、鸢尾、蒲草、闭鞘姜等亲水性植物营造丰富的滨水植物景观。

张哲[4](2018)在《海南三种蝴蝶兰属植物的保育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蝴蝶兰属(Phalaenopsis)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世界兰花贸易占有极高的份额,但野生种质资源受到人为活动、盗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种群退化严重,极度濒危。本研究以海南岛分布的大尖囊蝴蝶兰(P.deliciosa)、海南蝴蝶兰(P.hainanensis)和五唇兰(P.pulcherrima)三种蝴蝶兰属植物为材料,开展了大尖囊蝴蝶兰和海南蝴蝶兰生境群落结构及附生习性、内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繁殖生物学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五唇兰花色和伴生报酬植物对其繁殖成功的影响,并研究了五唇兰的遗传多样性及交配系统。研究结果将为种原生蝴蝶兰的保育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尖囊蝴蝶兰(Phalaenopsis deliciosa)(1)群落结构及附生习性: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属性,以热带亚洲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共调查到附生宿主41种,对叶被木(Streblus taxoides)和刺桑(S.ilicifolius)具有附生偏好性。水平分布格局上,个体在3个种群内均存在小尺度聚集分布的现象。垂直分布格局上,个体均分布在5 m以下,且集中于1–1.9 m高度等级上。(2)内生微生物:共获得代表性内生真菌菌株38株,鉴定得到5个OTUs,归为5个属,优势属为球二孢属(Lasiodiplodia)和曲霉属(Aspergillus);共获得代表性内生细菌菌株54株,鉴定得到17个OTUs,归为12个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3)开花物候:去雄处理(3.28 d)和授粉处理(8.98 h)的单花花期极显着低于自然状态的单花花期(6.93 d);个体、种群水平上,2014年较2015年花期开始较早,结束较晚;个体水平的相对开花强度较低,主要分布频率为10%–40%;个体水平物候指数与繁殖成功的相关分析发现,座果率与花期持续时间和开花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4)传粉机制:属泛化的食源性欺骗传粉系统,传粉者为彩带蜂(Nomia sp.)。(5)繁育系统:无自动授粉和无融合生殖的现象,自交结实率(60.00%)和异交(65.00%)无显着差异(P>0.05),但它们均显着高于自然结实率(2014年为7.14%;2015年为4.24%)。(6)花粉迁移:大尖囊蝴蝶兰2014年的花粉迁移率(移出率16.43%,沉降率7.30%)较2015年高(移出率8.48%,沉降率4.24%),三级电站(SD)种群两年的花粉迁移率均相对较低。2海南蝴蝶兰(Phalaenopsis hainanensis)(1)群落结构及附生习性: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属性,以热带亚洲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共调查到附生宿主17种,但对刺桑(Streblus ilicifolius)和云南野桐(Mallotus yunnanensis)具有附生偏好性。水平分布格局上,个体在4个代表性样方内均存在小尺度聚集分布的现象。垂直分布格局上,个体分布在4 m以下,各个距离等级分布数量差异不显着,但在0–0.9 m和2–2.9 m高度等级上分布数量最多。(2)内生微生物:共获得代表性内生真菌菌株56株,鉴定得到7个OTUs,归为为6个属,优势属为炭角菌属(Xyla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共获得代表性内生细菌菌株65株,鉴定得到19个OTUs,归为14个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3)开花物候:去雄处理(6.00 d)和授粉处理(10.57 h)的单花花期极显着低于自然状态(12.40 d);个体、种群水平上,2014年较2015年花期开始较早,结束较晚;个体水平的相对开花强度较低,主要分布频率为20%;个体水平物候指数与繁殖成功的相关分析发现,座果率与花期持续时间和开花数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4)传粉机制:属泛化的食源性欺骗传粉系统,传粉者为柔毛切叶蜂(Megachile lanata)。(5)繁育系统:无自动授粉和无融合生殖的现象,自交结实率(26.27%)显着低于异交(100.00%)(P<0.01),可能存在自交不亲和或近交衰退;人工授粉结实率均显着高于自然结实率(2014年为6.52%;2015年为5.32%)。(6)海南蝴蝶兰2014年的花粉迁移率(移出率16.00%,沉降率6.67%)较2015年高(移出率15.96%,沉降率5.32%),椰子村(YZC)种群两年的花粉迁移率都相对较低。3五唇兰(Phalaenopsis pulcherrima)(1)五唇兰多样的花色在昆虫的视觉空间中分为2种,粉色和紫色;这两种花色表型分别与伴生报酬植物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和拟金草(Oldenlandia consanguinea)相似,形成了双色拟态的效果。(2)粉花在种群中占有优势,不同花色表型的五唇兰雄性和雌性繁殖成功率在不同种群、不同年份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证明花色间不存在负频率选择作用。(3)山芝麻和拟金草对五唇兰的雄性和雌性繁殖成功率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影响,表明伴生报酬植物对五唇兰具有磁性物种效应。(4)五唇兰存在合子前的晚期自交不亲和机制。(5)五唇兰在较小尺度上存在着个体聚集分布的现象,也存在小尺度的空间遗传结构,三元回归分析发现五唇兰的种子散布相对花粉具有很高的局限性。(6)五唇兰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五唇兰种群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而杂合子过量。(7)五唇兰属于异交为主的交配系统,8个果荚的F1代均为异交后代,每个果荚仅有一个父本;五唇兰花粉流的距离平均为272.68 m。4三种蝴蝶兰的比较分析(1)群落结构群落植物组成均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成分;(2)空间分布:均具有在较小距离上聚集分布的现象,可能在局域尺度上受到真菌分布的影响;(3)内生微生物: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能受到生活习性和生境条件的影响;内生细菌均以芽孢杆菌属为优势属;(4)花期物候:授粉和去雄处理均可显着降低单花花期,具有兰科植物典型的授粉后(或去雄后)的响应机制;花期重叠程度较高,均分布在5到11月范围内,开花高峰期均出现在7到8月间;大尖囊蝴蝶兰和海南蝴蝶兰的座果率与花期持续时间和开花数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可能存在远离生境效应;而五唇兰的座果率与花期持续时间和开花数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由磁性物种效应导致。(5)传粉机制:传粉昆虫均为蜂类,但种类不同,均属于泛化的食源性欺骗传粉系统;自然状态下的生殖隔离主要依赖不同的传粉者。(6)繁育系统:人工授粉座果率均显着高于自然座果率,说明存在严重的花粉限制;均不存在自动授粉和无融合生殖;海南蝴蝶兰和五唇兰具有自交不亲和或近交衰退的现象;三种蝴蝶兰种间杂交正反交均可结实。(7)花粉迁移:花粉迁移率在受到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影响的种群中相对较低。综上,在三种蝴蝶兰的保育中,应加强对生境植物群落特别是附生偏好树种或伴生植物的保护,也应加强对传粉昆虫的保护。对于人为干扰较大种群,如本研究中大尖囊蝴蝶兰的三级电站种群(SD)应加强原生境的就地保护和种群监测;海南蝴蝶兰的椰子村(YZC)种群应尽快进行迁地保护。同时,也应注意自然灾害造成的种群繁殖适合度的降低和种群衰退,采取重引入(种群复壮)的保育策略。

尹子丽[5](2018)在《云南骨碎补类植物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碎补是常用的传统中药,具补肾强骨、续筋止痛之功效,是多种骨伤科中药制剂的主要组成药材。《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为骨碎补的基源植物。除药典收载品种外,多种药用蕨类植物因形态、药材的功效主治与骨碎补相似、全国各地又普存同名异物、地区性习惯用药、人为掺假等原因,导致市场上作为骨碎补入药的来源植物较多,严重影响中药骨碎补的质量和用药安全。本文针对骨碎补地方习用品种和混淆品种较多,且多集中分布于云南的特点,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通过骨碎补资源在云南的分布、市售品种及民族民间应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出云南各地骨碎补的混淆品,并基于其形态学、DNA条形码和矿质元素不同鉴别方法对云南地区骨碎补类植物进行系统的鉴别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地区作骨碎补入药有槲蕨科(Drynariaceae)、骨碎补科(Davalliaceae)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3科13属27种植物。其中,中华槲蕨Drynaria sinica和大叶骨碎补Davallia formosana作为骨碎补地方习用药材;石莲姜槲蕨Drynaria propinqua、川滇槲蕨Drynaria delavayi、膜叶星蕨Microsorum membranaceum、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光亮瘤蕨Phymatosorus cuspidatus和紫柄假瘤蕨Phymatopteris crenatopinnata是骨碎补的主要混淆品种;其它多为各地药材集市和当地药农及草医等出售或应用的混淆品。2.骨碎补类植物形态学的鉴别点主要为根茎断面分体中柱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其次为叶柄分体中柱、孢子表面纹饰、鳞片边缘、药材形状和断面颜色。药材鉴别以断面颜色及其分体中柱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为主要鉴别点。骨碎补类植物鳞片大小和筛孔类型、叶型、叶表皮细胞、孢子囊群、根茎大小等特征在骨碎补类植物科间鉴别明显;鳞片的形状和尖部、孢子囊群在骨碎补类植物属间有鉴别点;叶序、叶片质地、叶表皮形态、粉末显微特征、根茎颜色和气味及质地等特征在骨碎补类植物科、属、种中均没有显着的鉴别规律或鉴别点,不适合作为骨碎补类植物的形态鉴别依据。3.候选序列trnL-F、matK、ITS2和rps4片段在云南骨碎补类植物中通用性较差,不适合作为骨碎补类植物鉴别的DNA条形码。根据骨碎补类物种鉴定率结果,推荐rps4-trnS为鉴别骨碎补类植物的首选DNA片段,atpB-rbcL作为补充片段。组合片段以atpB+rbcL+psbA-trnH、atpB+rbcL+rps4-trnS和atpB+rbcL+psbA-trnH+rps4-trnS物种分辨率最高(84%),鉴于DNA条形码快速、高效的要求考虑,建议组合片段选用鉴定率较高的两个片段atpB+rps4-trn S组合(80%)。4.矿质元素含量不能明显区分骨碎补类植物,但均以Ca含量最高,其次是K、Mg、P、Fe、Mn,且富含的矿质元素没有集中在一个种或是一个科、属,而是分布于不同的科和属,这类含量高的元素可能与骨碎补类植物均治疗骨伤科类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矿质元素含量的高低显示与骨碎补类植物的产地、生产和种植方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论文厘清了云南地区使用的骨碎补品种,为骨碎补药材的质量控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并系统地研究分析了云南骨碎补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筛选出适合鉴别的DNA条形码,为骨碎补类植物提供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别依据;同时揭示了骨碎补类植物含量较高的矿质元素较相似,为骨伤科药进一步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陈博杰[6](2018)在《海南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情况是体现一个地区植物景观特色的重要标志。乡土植物具备其它绿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性状和园林应用优势,如地方特色明显、生态适应性强、栽培管理便利、节约成本等。提高城市绿化中乡土植物的种类及多样性,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营造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南的城市景观面貌日新月异,乡土植物的应用比刚建省时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瓶颈。本研究对乡土植物的范畴进行了延伸拓展,本文所定义的乡土植物不仅包括海南本地区土生土长的植物,也包括那些经过长期引种栽培和驯化繁殖后高度适应海南气候环境的植物,其中有的还具备了海南的历史文化内涵或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本研究选择了海南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调研,包括城市公园、居住区、星级酒店和城市道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规范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乡土植物在海南城市园林中的生长现状和配置形式等情况进行调查整理。采用AHP和FCE法等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海南城市中应用的乡土植物进行个体和群落两方面的评价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探索出海南乡土植物的景观营造模式,完善了海南城市园林乡土植物景观的植物配置体系。评价和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文对乡土植物的定义下,归纳出海南城市园林中常用的乡土植物617种,包含129科,89属,将其分为特有种、本地种、归化种和栽培种四类,为今后植物选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2)通过走访苗圃和向专家咨询等方式,对影响乡土植物推广应用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并从园林工作者、景观设计师、园林建设者、苗圃生产者、科研工作者和政府的角度探索出3条建议。(3)对海南城市园林常用的617种乡土植物进行分级评价,按照综合效益评分高低分为Ⅰ、Ⅱ、Ⅲ级,其中评价为Ⅰ级的植物363种,Ⅱ级植物,190种,Ⅲ级植物64种。给海南的乡土植物分门别类,在不同绿地系统或特殊环境下推介最合适的乡土植物种类。(4)从植物群落景观上对乡土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德尔菲法、照片拍摄选样、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矩阵,选出最优的植物配置形式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出7条植物造景的客观规律。(5)通过对海南乡土植物形象和文化的挖掘,结合实际案例,探索出海南乡土植物景观营造应该结合生态、功能、文化、艺术、经济等原则,配置时要与地形、山石、水体、建筑、道路等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结合。

吴菲,陈旭,郝岩[7](2015)在《华北地区蕨类资源现状及园林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华北地区蕨类的生态类型、资源分布和应用方式,及观赏蕨类在华北地区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并详细阐述了北京植物园蕨类植物的引种筛选、配植和应用情况。

王阳[8](2015)在《东北对开蕨孢子繁殖及孢子体转化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对开蕨属(Phyllitis)的东北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L.)Newman)为研究材料,对国家二级濒危植物东北对开蕨的孢子体转化技术以及其相关繁殖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试验针对东北对开蕨的孢子繁殖技术和孢子体诱导途径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东北对开蕨孢子使用不同灭菌时间、不同灭菌方式、不同预处理及预处理时间、不同贮藏时间以及不同萌发培养基对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的影响,通过比较试验结果所得数据,归纳总结东北对开蕨的孢子最适宜的萌发条件;第二,以前期孢子无菌培养获得的原叶体为材料,接种在不同无机盐浓度水平、不同糖浓度水平、不同激素类型及浓度水平的培养基中,探寻原叶体无菌条件下最适宜的增殖条件,并进行东北对开蕨孢子体无菌条件下的诱导试验;最后,以无菌东北对开蕨原叶体为材料,探讨其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孢子体诱导的最佳条件,试验主要包括筛选不同类型的培养基质、以及不同的培养条件,包括外在温度条件、相对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水平。通过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对开蕨孢子灭菌最适宜的方法为使用0.1%氯化汞溶液,直接浸泡东北对开蕨带孢子囊小叶片,时间为4min,所得的孢子萌发率最好为56.25%,灭菌率相对较好为70.66%。2.提高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最适宜的预处理试剂为赤霉素,最适宜的浸泡时间为10min,使用该方法后,孢子60d左右即可萌发,孢子萌发率可达到95%。3.东北对开蕨孢子在4℃冰箱中贮藏60d以内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都没有显着下降,说明东北对开蕨孢子的耐贮藏性在2个月左右。4.东北对开蕨无菌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不添加蔗糖的1/4MS培养基,东北对开蕨孢子的萌发率可达到76.2%,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的时间明显提前,仅用60d即可萌发。5.东北对开蕨孢子的萌发时间受到水分的影响最大,水分充足时,河沙中孢子萌发仅需要42d,原叶体形成时间也较短仅需要60d,但萌发率较低仅为48.6%;草炭作为培养基质的孢子萌发率最高达到54.5%,且孢子从萌发到原叶体产生仅需要15d;因此常规条件下最适宜孢子萌发的基质是草炭。6.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0.5mg/L6-BA+15g/L蔗糖,pH值控制在5.8。7.以无菌培养所得的原叶体为材料,最佳诱导的培养基是:MS+10mg/LGA3,诱导率达到22.5%。8.常规条件下东北对开蕨的孢子体诱导最适宜的基质为草炭,最适宜的转化环境温度在25℃左右,当相对空气湿度达到95%时,东北对开蕨孢子体转化率可达到87.6%,其转化时间也相对无菌诱导有所缩短,仅用70d即可诱导出第一株孢子体,光照对孢子体诱导的影响不大。

饶显龙[9](2014)在《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景观是植物园中最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本文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检索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案例实测法(典型植物景观节点实测法)、制图制表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样方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从游客问卷调查、典型植物景观节点的实测、风景林的调查和改造策略探究、国内相似气候区域内主要植物园的专类园植物景观和资源收集情况等方面对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景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不同季节在仙湖植物园内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了解仙湖植物园游客的概况以及游客对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的感受和仙湖植物园景观功能的评价。另外,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和现场调查,共选取了17处植物景观节点进行实测,并绘制平面图,统计植物种类、数量等指标,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其植物景观的特色。应用生态学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法,对仙湖植物园“面状”植物景观中面积最大的马占相思和台湾相思的群落,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调查了16个20m×20m的大样方,总计6400m2。对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的植物景观、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风景林的稳定性,提出了适合仙湖植物园风景林改造提升的原则和植物群落结构模式。通过分析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华南植物园、厦门园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专类园的植物景观和资源收集情况。将仙湖植物园同国内相似气候带范围内的重要植物园的专类园建设和植物景观的比较,总结了仙湖植物园同国内早期建设的植物园之间的优势和不足。本文总结了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有以下特点:(1)相地合宜,生境丰富。仙湖植物园既有大地形的变化,也有微地形的起伏,“面状”的植被成为仙湖植物园的作为风景植物园的典型植物景观。此外,地形起伏形成了丰富的生境为专类植物景观提供了多样的小环境,利于各类植物景观的营造。(2)巧于因借,因地制宜。地形起伏较大,形成了较好的植物景观视点,以及开阔的视线和视域。其植物景观的借景效果较为成功,主要体现在作为各专类园大背景的风景林和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因地制宜,结合仙湖植物园场地的特点,在地势较陡的区域,营造面状植物景观。缓坡地带则以湖区和天上人间景区的疏林草地景观为代表,结合草坪空间的布局,采用孤植、丛植以及群植等配置形式师法自然的植物群落结构,营造典型的疏林草地植物景观、密林景观等。(3)空间多样,特色鲜明。通过实测和绘制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景观平面图,发现其植物景观的空间平面组合形式主要有“口型”“U型”空间,空间类型主要以半开敞、覆盖、竖向空间等。地域特色鲜明,通过比较国内外相似气候带主要植物园的专类植物景观和资源的收集,可知仙湖植物园的棕榈园、苏铁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化石森林、蝶谷幽兰、荫生植物区等形成了仙湖植物园典型的地域性植物景观,成为仙湖植物园典型南亚热带的植物景观特色。植物景观形式多样,根据植物本身的习性,营造配置形式多样的立体、垂直结构、复层结构的植物景观。温润的气候条件使得植物景观层次较为丰富,复层结构、立体配置等应用形式具有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的地域植物景观特色。

徐竟甯[10](2014)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野生观赏植物是现代园林观赏植物育种的优良种质资源和宝贵材料。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但开发利用工作任重道远。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孕育着丰富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笔者以金花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分析,旨在为这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广西金花茶自然保护区1266种野生维管束植物中,初步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158科397属719种。其中,蕨类植物25科40属61种,裸子植物5科5属8种,被子植物128科352属650种(双子叶植物109科279属539种,单子叶植物19科73属111种)。(2)广西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依生活型可划分为观赏树木(370种)、观赏草本植物(164种)、观赏攀援植物(117种)、观赏竹类植物(7种)和观赏蕨类植物(61种)5大类。(3)广西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中,含2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兰科(Orchidaceae)、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茜草科(Rubi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禾本科(Granineae)等6科;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柯属(Lithocarpus)、榕属(Ficus)、木姜子属(Litsea)、蓼属(Polygonum)、杜英属(Elaeocarpus)、锥属(Castanopsis)、素馨属(Jasminum)、粗叶木属(Lasianthus)、润楠属(Machilus)、山茶属(Camellia)、蒲桃属(Syzygium)、算盘子属(Glochidion)、冬青属(Ilex)等25属。(4)广西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区系具有如下特征:种类丰富,热带性质明显;特有种类繁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且特色性强;藤蔓发达,雨林景观突出。(5)广西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按园林应用方式可分为独赏树(83种)、庭荫树(42种)、庭园配置树(85种)、行道树(46种)、风景林树种(67种)、片植灌木(43种)、垂直绿化植物(117种)、树桩盆景树种(28种)、地被植物与绿篱植物(93种)、湿地植物(42种)、岩生花卉(47种)、花坛花境植物(43种)、室内观赏植物(67种)等13类。(6)设置若干样地,对观赏成分丰富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统计,重点分析其中观赏成分的种类与结构,初步提出可供参考的植物配置模式。

二、崖姜蕨的引种与繁殖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崖姜蕨的引种与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橡胶林研究概况
        1.1.2 植物物种组成研究
        1.1.3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1.1.4 外来植物研究
    1.2 研究目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研究
        1.4.2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1.4.3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外来植物研究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1 越南植胶区自然概况
        2.1.2 柬埔寨植胶区自然概况
        2.1.3 老挝植胶区自然概况
        2.1.4 泰国植胶区自然概况
        2.1.5 缅甸植胶区自然概况
        2.1.6 中国云南植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地点与样方选取
        2.2.2 调查方法
        2.2.3 分析方法
3 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
    3.1 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3.1.1 科、属的数量级别统计
        3.1.2 优势科的统计
        3.1.3 优势属的统计
        3.1.4 优势物种的统计
        3.1.5 植物生活型统计
        3.1.6 橡胶林群落植物频度统计
    3.2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分析
        3.2.1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统计
        3.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统计
        3.2.3 橡胶林种子植物不同地理成分比较
    3.3 植物用途统计
    3.4 讨论
4 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4.1 不同国家橡胶林植物多样性
        4.1.1 不同国家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1.2 不同国家橡胶林的相似性
    4.2 不同立地条件植物多样性
        4.2.1 不同林龄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2 不同海拔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3 不同坡度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4 不同经纬度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5 不同郁闭度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6 不同气象条件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3 优势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4.3.1 植物群落CCA分析
        4.3.2 群落中优势科的RDA分析
        4.3.3 群落优势属的RDA分析
        4.3.4 群落优势种的RDA分析
    4.4 讨论
5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外来植物的研究
    5.1 橡胶林外来植物组成与分布
        5.1.1 橡胶林外来植物的组成
        5.1.2 橡胶林外来植物原产地分析
    5.2 不同国家橡胶林外来植物分析
        5.2.1 外来植物分析
        5.2.2 不同国家橡胶林外来植物百分比
    5.3 外来植物对橡胶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4 讨论
6 结论
7 研究创新点
8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样方概况
    附录2 澜沧江—湄公河区外来植物名录
    附录 3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着
致谢

(2)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景观温室发展沿革
        1.2.1 国外景观温室发展沿革
        1.2.2 国内景观温室发展沿革
    1.3 景观温室研究现状
        1.3.1 景观温室的发展研究
        1.3.2 景观温室的建筑研究
        1.3.3 景观温室的植物研究
        1.3.4 景观温室的规划设计研究
        1.3.5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研究与分析
    2.1 世界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研究
        2.1.1 非洲雨林群系
        2.1.2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
        2.1.3 美洲雨林群系
    2.2 中国原生状态热带雨林(季雨林)景观要素研究
        2.2.1 海南热带雨林
        2.2.2 云南热带雨林
    2.3 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总结分析
        2.3.1 世界原生状态雨林景观要素总结分析
        2.3.2 中国原生状态雨林景观要素特质总结分析
第3章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与分析
    3.1 国外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
        3.1.1 英国邱园温室
        3.1.2 德国柏林大莱植物园温室
        3.1.3 美国纽约植物园温室
        3.1.4 英国伊甸园温室
    3.2 国内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
        3.2.1 北京植物园温室
        3.2.2 武汉植物园温室
        3.2.3 华南植物园温室
        3.2.4 上海辰山植物园温室
    3.3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现有景观要素总结分析
        3.3.1 国外景观温室概况总结分析
        3.3.2 国内景观温室景观要素概况总结分析
第4章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与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对比分析
    4.1 对比结果
    4.2 景观要素差异及展示存在的问题
        4.2.1 景观要素差异
        4.2.2 展示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基于地域景观要素的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主题景观设计
    5.1 主题分区与设计原则
        5.1.1 主题分区
        5.1.2 设计原则
    5.2 非洲雨林主题设计
        5.2.1 地形地貌及水景设计
        5.2.2 植物设计
        5.2.3 建筑及小品、道路铺装设计
    5.3 美洲雨林主题设计
        5.3.1 地形地貌及水景设计
        5.3.2 植物设计
        5.3.3 建筑及小品、道路铺装设计
    5.4 印度-马来雨林主题设计
        5.4.1 地形地貌及水景设计
        5.4.2 植物设计
        5.4.3 建筑及小品、道路铺装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野生植物群落与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概念与研究进展
        1.1.3 植物生态敏感区及GIS在植物调查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园林应用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野外调查方法
        2.2.3 植物群落数置特征研究方法
        2.2.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2.2.5 定性和定置相结合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石岭总体自然森林植被类型组成与结构特征
        3.1.1 白石岭地区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1.2 白石岭地区自然草本群落结构分析
    3.2 白石岭植物资源组成及区系分析
        3.2.1 野生植物种类概况及科属分级
        3.2.2 科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
    3.3 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筛选
        3.3.1 野生观赏植物种类统计
        3.3.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生活型及组成类型
        3.3.3 野生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 白石岭植物资源GIS空间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3.4.1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2 单因子评价
        3.4.3 白石岭植物分布的空间评价
        3.4.4 自然植物群落分布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因子空间关系分析
        3.4.5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布空间评价
    3.5 观赏植物资源选择利用分析
        3.5.1 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保护与利用分析
        3.5.2 槟榔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3 橡胶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4 草灌修护类区域利用分析
        3.5.5 人工景观区域及近水区域利用建议
4. 讨论
    4.1 白石岭林相和植被质置评价
    4.2 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4.3 观货植物资源及应用前景分析
    4.4 白石岭地域空间分析及植物生态敏感区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4)海南三种蝴蝶兰属植物的保育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兰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1.1 生活习性
        1.1.2 与内生微生物的关系
        1.1.3 繁育系统及传粉机制
        1.1.4 种子散播及幼苗更新机制
        1.1.5 种群遗传多样性及交配系统
    1.2 兰科植物的保育
        1.2.1 兰科植物的保育现状
        1.2.2 兰科植物的保育方法
        1.2.3 兰科植物保育的影响因素
    1.3 蝴蝶兰属植物保育研究概述
        1.3.1 种类和分布
        1.3.2 系统发生学
        1.3.3 组培快繁
        1.3.4 内生微生物
        1.3.5 繁殖生物学
        1.3.6 种群遗传学
        1.3.7 种群动态监测及重引入
    1.4 课题选择
        1.4.1 研究材料
        1.4.2 选材依据
        1.4.3 研究目的
        1.4.4 研究意义
        1.4.5 研究内容
        1.4.6 研究地概况
    1.5 创新与特色
    1.6 技术路线
2 大尖囊蝴蝶兰和海南蝴蝶兰的生境植物群落结构及附生习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样地
        2.1.2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群落结构组成
        2.2.2 群落区系特征
        2.2.3 附生习性
        2.2.4 空间分布格局
    2.3 讨论
        2.3.1 植物群落结构组成
        2.3.2 群落区系特征
        2.3.3 附生习性
        2.3.4 空间分布格局
    2.4 小结
3 大尖囊蝴蝶兰和海南蝴蝶兰内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3.1.3 内生菌的分子鉴定
        3.1.4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最佳表面消毒时间
        3.2.2 内生真菌和细菌的分离
        3.2.3 内生真菌和细菌的分子鉴定
    3.3 讨论
        3.3.1 内生真菌多样性
        3.3.2 内生细菌多样性
    3.4 小结
4 大尖囊蝴蝶兰和海南蝴蝶兰的繁殖生物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种群概况及个体统计
        4.1.2 花形态测量
        4.1.3 开花物候
        4.1.4 传粉观察
        4.1.5 繁育系统
        4.1.6 花粉迁移
    4.2 结果
        4.2.1 花朵形态测量
        4.2.2 开花物候
        4.2.3 访花昆虫
        4.2.4 繁育系统
        4.2.5 花粉迁移
    4.3 讨论
        4.3.1 开花物候
        4.3.2 传粉机制
        4.3.3 繁育系统
        4.3.4 花粉迁移
    4.4 小结
        4.4.1 大尖囊蝴蝶兰的繁殖生物学
        4.4.2 海南蝴蝶兰的繁殖生物学
5 五唇兰两种花色表型及伴生报酬植物对其繁殖成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样地
        5.1.2 花色反射光谱测定
        5.1.3 花色对繁殖成功的影响
        5.1.4 花色间的负频率选择
        5.1.5 伴生报酬植物对繁殖成功的影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色反射率测定
        5.2.2 花色对五唇兰繁殖成功的影响
        5.2.3 花色间的负频率选择
        5.2.4 伴生报酬植物对五唇兰繁殖成功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五唇兰的遗传多样性与交配系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地概况
        6.1.2 花粉管萌发的荧光观察
        6.1.3 空间分布格局
        6.1.4 SSR分子标记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花粉管萌发的荧光观察
        6.2.2 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6.2.3 DNA提取结果
        6.2.4 SSR引物筛选及体系优化
        6.2.5 成年群体和F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6.2.6 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6.2.7 基于花色表型的成年群体系统发育树
        6.2.8 小尺度的空间遗传结构
        6.2.9 交配系统
        6.2.10 父本分析
    6.3 讨论
        6.3.1 自交不亲和机制
        6.3.2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6.3.3 空间分布格局及遗传结构
        6.3.4 交配系统及父本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大尖囊蝴蝶兰(Phalaenopsis deliciosa)
        7.1.2 海南蝴蝶兰(Phalaenopsis hainanensis)
        7.1.3 五唇兰(Phalaenopsis pulcherrima)
        7.1.4 三种蝴蝶兰部分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
    7.2 展望
        7.2.1 菌根化育苗及重引入
        7.2.2 交配系统
        7.2.3 谱系地理学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主要仪器及设备信息
    附表2 PDA和NA培养基配方
    附表3 原生蝴蝶兰属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附表4 大尖囊蝴蝶兰群落物种名录
    附表5 海南蝴蝶兰群落物种名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云南骨碎补类植物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骨碎补类植物概况
    1.2 骨碎补原植物本草考证
    1.3 骨碎补用药历史沿革
    1.4 骨碎补类植物研究进展
        1.4.1 骨碎补类植物文献记载
        1.4.2 骨碎补类植物资源分布
        1.4.3 骨碎补类植物形态鉴别研究
        1.4.4 骨碎补类植物分子鉴别研究
        1.4.5 骨碎补类化学研究概况
        1.4.6 骨碎补类药理研究概况
        1.4.7 小结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云南地区骨碎补混淆品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2.2 调查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云南骨碎补类植物形态学鉴别研究
    3.1 植物形态鉴别研究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2 方法
        3.1.3 结果
    3.2 药材(根茎)形态鉴别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方法
        3.2.3 结果
    3.3 鳞片形态鉴别研究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2 方法
        3.3.3 结果
    3.4 叶及叶表皮形态鉴别研究
        3.4.1 实验材料
        3.4.2 方法
        3.4.3 结果
    3.5 孢子囊及孢子形态鉴别研究
        3.5.1 实验材料
        3.5.2 方法
        3.5.3 结果
    3.6 显微鉴别研究
        3.6.1 实验材料及试剂与仪器
        3.6.2 方法
        3.6.3 结果
        3.6.3.1 根茎横切面显微鉴别
        3.6.3.2 叶柄横切面显微鉴别
        3.6.3.3 根茎粉末显微鉴别
    3.7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云南骨碎补类植物DNA条形码鉴别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 方法
        4.2.1 总DNA提取
        4.2.2 扩增引物
        4.2.2.1 反应体系
        4.2.2.2 PCR扩增反应条件
        4.2.2.3 PCR产物琼脂凝胶电泳
        4.2.3 数据处理
        4.2.3.1 序列拼接
        4.2.3.2 序列比对
        4.2.3.3 序列变异分析
        4.2.3.4 物种鉴定能力分析
    4.3 结果
        4.3.1 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分析
        4.3.2 DNA条形码片段特征
        4.3.3 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barcodinggap”评估
        4.3.4 鉴定效率分析及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云南骨碎补类植物矿质元素分析
    5.1 实验材料及试剂与仪器
    5.2 方法
    5.3 结果
        5.3.1 标准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
        5.3.2 各元素测定值及加样回收率
        5.3.3 骨碎补类矿质元素含量范围
        5.3.4 骨碎补类的矿质元素含量
        5.3.5 骨碎补类植物矿质元素含量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骨碎补混淆品种调查
    6.2 云南骨碎补类植物系统鉴别研究
        6.2.1 形态学鉴别
        6.2.2 DNA条形码鉴别
        6.2.3 矿质元素含量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海南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乡土植物
        1.3.2 外来植物和入侵植物
        1.3.3 特有种、本地种、归化种和栽培种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
        1.5.2 实地调研
        1.5.3 数学分析
        1.5.4 归纳总结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园林美学原理
        1.6.2 生态学原理
        1.6.3 可持续发展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7.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况
    2.1 海南岛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人文历史
    2.2 海南乡土植物资源及其应用现状
        2.2.1 海南乡土植物种质资源
        2.2.2 海南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发展
        2.2.3 海南城市园林中乡土植物应用的机遇
        2.2.4 海南城市园林中乡土植物应用与推广的现存问题
        2.2.5 海南城市园林中乡土植物应用与推广问题的对策
    2.3 海南乡土植物的文化内涵
        2.3.1 配置的文化意蕴
        2.3.2 配置的文化精髓
    2.4 海南乡土植物的文化地位
        2.4.1 具有代表性的海南乡土植物
        2.4.2 古树名木
        2.4.3 诗词、节日及风俗
        2.4.4 海南乡土植物文化对城市园林的影响
3. 海南城市园林的乡土植物分级评价
    3.1 研究现状
        3.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对象
    3.2 评价与分级
        3.2.1 乡土植物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量化标准
        3.2.2 乡土植物综合评分与分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乡土植物应用评价的指标分析
        3.3.2 乡土植物应用评价的分级结果
        3.3.3 海南城市园林乡土植物应用推介
4. 海南城市园林的乡土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4.1 研究范围
        4.1.1 城市公园
        4.1.2 居住区
        4.1.3 酒店
        4.1.4 城市道路
    4.2 研究方法
        4.2.1 德尔菲法
        4.2.2 照片拍摄与选样
        4.2.3 层次分析法
        4.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4.3.2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4.3.3 优秀乡土植物景观特征归纳
5. 乡土植物在海南城市园林中的景观营造
    5.1 乡土植物的作用
        5.1.1 功能与优势
        5.1.2 劣势
    5.2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景观营造方法
        5.2.1 通过植物形象塑造城市园林景观
        5.2.2 通过植物文化塑造城市园林景观
    5.3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5.3.1 生态性原则
        5.3.2 功能性原则
        5.3.3 文化性原则
        5.3.4 艺术性原则
        5.3.5 经济性原则
    5.4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配置思路
        5.4.1 植物个体层面
        5.4.2 植物群落层面
    5.5 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要素搭配
        5.5.1 地形
        5.5.2 建筑
        5.5.3 水体
        5.5.4 山石
        5.5.5 道路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与研究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海南城市园林的乡土植物分级评价问卷
    附表2. 海南城市园林的乡土植物分级评价体系的一致性检验
    附表3. 海南城市园林中常用的乡土植物名录
    附表4. 海南城市园林乡土植物分级评价体系评分问卷
    附表5. 海南城市园林乡土植物各项指标评分和等级表
    附表6. 海南城市园林中应用的乡土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的一致性检验
    附表7. 海南城市园林中应用的乡土植物景观评价体系评价小组问卷
    附表8. 海南城市园林中应用的乡土植物景观评价体系评价小组评分表
    附表9. 海南城市园林中应用的乡土植物景观照片样本评分统计表
    附图1. 海南城市园林中的乡土植物景观评价的照片样本
作者简介
致谢

(8)东北对开蕨孢子繁殖及孢子体转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东北对开蕨的概述
        1.1 东北对开蕨的生物学特性
        1.2 东北对开蕨的分布与现状
        1.3 东北对开蕨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东北对开蕨的研究进展
        2.1 东北对开蕨国内研究进展
        2.2 东北对开蕨国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 蕨类植物繁殖研究进展
        3.1 营养繁殖
        3.2 有性繁殖
        3.3 组织培养
    第四章 蕨类植物应用研究进展
        4.1 蕨类植物的食用价值
        4.2 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
        4.3 蕨类植物的园林应用
        4.4 蕨类植物的其他应用
    第五章 技术路线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东北对开蕨原叶体的获得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东北对开蕨原叶体的增殖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东北对开蕨孢子体的诱导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示
作者简介
致谢

(9)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园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1.2.1 植物园的概念
        1.2.2 植物园的研究进展
        1.2.2.1 植物园规划及其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
        1.2.2.2 植物园旅游和科普
        1.2.2.3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
        1.2.2.4 植物园建设和管理
    1.3 植物景观概念及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1.3.1 植物景观的概念
        1.3.2 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范围及内容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内容
        1.5.2.1 仙湖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1.5.2.2 仙湖植物园游客问卷调查
        1.5.2.3 仙湖植物园景区、专类园和景点的景观节点的实测和分析
        1.5.2.4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的调查和改造策略
        1.5.2.5 同气候带植物园的植物专类园的比较
        1.5.2.6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总体评价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检索法
        1.6.1.2 案例实测法
        1.6.1.3 问卷调查法
        1.6.1.4 定量和定性分析法
        1.6.1.5 制图制表法
        1.6.1.6 样方调查法
        1.6.1.7 比较分析法
        1.6.1.8 专家访谈法
        1.6.2 技术路线
2 仙湖植物园的概况及其发展历程
    2.1 深圳市概况
    2.2 仙湖植物园概况
    2.3 仙湖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2.3.1 初创阶段(1982-1988 年)
        2.3.2 飞速发展阶段(1989-2000 年)
        2.3.3 成熟阶段(2001-2012 年)
        2.3.4 提升阶段(2013 年以后)
    2.4 规划设计理念及发展思路
        2.4.1 规划布局
        2.4.2 发展思路
        2.4.3 景观生态林规划思路
3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及功能问卷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2 问卷调查内容
    3.3 问卷调查的方式
    3.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游客的基本情况调查
        3.4.1.1 游客性别比例
        3.4.1.2 游客的年龄段和职业构成
        3.4.1.3 游客的受教育程度
        3.4.1.4 游客来仙湖植物园的交通方式和花费的时间
        3.4.1.5 受访游客来仙湖植物园的主要活动
        3.4.1.6 受访游客来仙湖植物园的频率
        3.4.2 使用者评价调查
        3.4.2.1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季相调查
        3.4.2.2 游客在仙湖植物园停留或休息的场所以及主要活动区域
        3.4.2.3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印象较为深刻的景观类型和观赏植物类型
        3.4.2.4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景区和专类园的评价
        3.4.2.5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和深圳其他公园的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的评价
        3.4.2.6 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标示牌及其植物知识的科普
        3.4.2.7 仙湖植物园的雕塑及小品的特色
        3.4.2.8 仙湖植物园的道路及景点标示
        3.4.2.9 仙湖植物园的科普知识宣传方式
        3.4.2.10 游客对深圳仙湖植物园有何意见或建议
    3.5 小结
4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典型案例分析
    4.1 景区
        4.1.1 湖区
        4.1.2 天上人间景区
        4.1.3 化石森林景区
        4.1.4 松柏杜鹃景区
        4.1.5 门区
    4.2 专类园
        4.2.1 蝶谷幽兰
        4.2.2 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4.2.3 棕榈园
        4.2.4 荫生植物区
        4.2.5 沙漠植物区
        4.2.6 水景园
        4.2.7 竹园
        4.2.8 罗汉松园
        4.2.9 孢子植物区
    4.3 其他
        4.3.1 园林景点植物景观分析
        4.3.1.1 山塘野航
        4.3.1.2 玉带桥
        4.3.1.3 十一孔桥
        4.3.2 行道树植物景观分析
    4.4 小结
5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5.1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植物景观分析
        5.1.1 植被类型
        5.1.2 风景林植物景观特征分析
    5.2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景观动态分析
        5.2.1 风景林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2.1.1 台湾相思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2.1.2 马占相思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2.2 风景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2.2.1 台湾相思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2.2.2 马占相思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2.3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动态分析
    5.3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群落结构及其植物景观优化模式分析
        5.3.1 优化原则
        5.3.1.1 尊重仙湖植物园功能需要
        5.3.1.2 尊重仙湖植物园地域特色
        5.3.1.3 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5.3.1.4 小苗优先,逐步实施
        5.3.1.5 适地适树,乡土植物优先
        5.3.2 群落结构优化模式
        5.3.2.1 景观树种的推荐与选择
        5.3.2.2 风景林植物景观群落结构模式推荐
    5.4 小结
6 国内同气候带范围内主要植物园的比较
    6.1 专类园植物资源收集情况的比较分析
    6.2 专类植物景观比较分析
        6.2.1 棕榈园
        6.2.2 沙生植物区
        6.2.3 裸子植物区
        6.2.4 苏铁园
    6.3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1.1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和功能的评价
        7.1.2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和典型的植物配置模式
        7.1.3 风景林群落结构、植物景观群落动态
        7.1.4 同其他植物园植物景观和资源收集的比较研究
    7.2 建议
        7.2.1 植物景观
        7.2.2 景观功能管理和科普宣传
参考文献
附录一: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与功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外业调查表
附录三:我国热带、南亚热带主要植物园的专类概况
附录四:本文中的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定义
    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特性
    1.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分类
第二章 国内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的综述
    2.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2.2 国内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2.3 广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2.4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研究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2 实地调查
        3.2.3 标本采集与鉴定
        3.2.4 资料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章 自然环境概况
    4.1 地理位置
    4.2 地形地貌
    4.3 气候
    4.4 土壤
    4.5 植被
第五章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5.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5.2 野生观赏植物的观赏类型组成
        5.2.1 观赏树木
        5.2.2 观赏草本植物
        5.2.3 观赏攀援植物
        5.2.4 观赏竹类植物
        5.2.5 观赏蕨类植物
第六章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与评价
    6.1 野生观赏植物的丰富度
        6.1.1 优势科分析
        6.1.2 优势属分析
    6.2 野生观赏植物的区系分析
        6.2.1 野生观赏植物科的区系
        6.2.2 野生观赏植物属的区系
        6.2.3 野生观赏植物区系的特征
    6.3 野生观赏植物园林用途的分析
        6.3.1 独赏树
        6.3.2 庭荫树
        6.3.3 庭园配置树
        6.3.4 行道树
        6.3.5 风景林树种
        6.3.6 片植灌木
        6.3.7 垂直绿化植物
        6.3.8 树桩盆景树种
        6.3.9 地被植物与绿篱植物
        6.3.10 湿地植物
        6.3.11 岩生花卉
        6.3.12 花坛花境植物
        6.3.13 室内观赏植物
第七章 野生观赏植物群落研究
    7.1 植被类型的划分
    7.2 群落结构与观赏成分分析
        7.2.1 主要群落结构与特征
        7.2.2 野生观赏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
        7.2.3 拟推荐的园林植物配置模式及景观效果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资源利用的原则
        8.2.2 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8.2.3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初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附录Ⅱ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野生观赏植物图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崖姜蕨的引种与繁殖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陈莉. 海南大学, 2020(02)
  • [2]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D]. 吴映华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19(02)
  • [3]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D]. 宋佳昱. 海南大学, 2019(06)
  • [4]海南三种蝴蝶兰属植物的保育生物学研究[D]. 张哲. 海南大学, 2018
  • [5]云南骨碎补类植物鉴别研究[D]. 尹子丽. 云南大学, 2018(01)
  • [6]海南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与评价[D]. 陈博杰. 海南大学, 2018(08)
  • [7]华北地区蕨类资源现状及园林应用[A]. 吴菲,陈旭,郝岩. 2015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园林绿化建设——2015年北京园林学会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5
  • [8]东北对开蕨孢子繁殖及孢子体转化技术的研究[D]. 王阳.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9]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D]. 饶显龙.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10]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徐竟甯. 广西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粳蕨引种繁殖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