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网络服务

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网络服务

一、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网络化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韩新明[1](2020)在《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及实践总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和研究者发现,大学科技园最初设计很有魅力,但运行的实际服务能力与期待相比有限,经常陷入无法为入园孵化的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的困境,多数的大学科技园通常只能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服务以及简单的业务咨询,这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初衷是有很大背离的。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语境下,应该如何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技社会化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能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从这个意义来讲,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研究现实价值尤为彰显。从公共组织类型来观察,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集公益目标和经济目标于一体的特色混合组织,其能力建设必然不同于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必然不同于非营利组织或政府部门。因此,结合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其特征,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本体属性,找到适合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合适方法论,才能科学高效地指导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本文在对组织能力建设理论和西方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了Stephen·Osborne等学者提出的新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论。新公共治理理论一方面对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另一方面吸收了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精华,可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探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指导之下,本文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由于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本文将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持续改进理论作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持续改进七步流程图。最后,结合服务能力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流程,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周期内的三大构成体系: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治理体系。因此,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这一议题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研究。本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机理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组织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以及制度要素四大类。这些内部构成要素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发生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科技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认识到,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并不是大学科技园内部资源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简单堆砌,还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对内部资源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进行有效匹配,使其按照期待的目标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用户满意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此外,为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本研究结合新公共治理理论,从服务设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价值共创能力、关系营销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新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第二部分是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结合软件领域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成熟级和优化级。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量化评价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利用调查问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和五十五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以4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样本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法进行了实证性检验。第三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在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方面,本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首先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依据数字治理思想,本章认为大学科技园也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的实现,提出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以内部治理结构创新调动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公司治理到平台治理的转变,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紧紧关联在一起。同以往站在微观的视角研究大学科技园的能力不同,本文从新公共治理理论这个视角入手,从中观层面来探讨大学科技园这一特殊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解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组织能力的研究;其次,通过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影响因素等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第三,将新公共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科技园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应用领域。本研究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一种新的能力提升视角,探索性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这些都有助于指导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具有较好的战略性与前瞻性。此外,本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在制定大学科技园有关政策时提供决策参考。

樊海燕[2](2019)在《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及服务能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科技在支撑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化经济发展变革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针对工程科技未来发展形势,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先后开展了面向2030、2035的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为了改善目前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资源分散、信息共享困难,项目组织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战略研究的延续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本论文尝试性地构建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概念模型,再对所构建的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进行评价,详细分析评价结果,并指出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改进方向。本论文立足于工程科技战略研究,以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和知识服务能力评价为研究基础,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具体研究。首先,对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介绍了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及其服务能力的含义和特性;其次,在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本体知识库构建,采取改进的决策七步法,借助protege本体构建工具,利用OWL语言描述本体模型,并基于Jena关系数据库存储和查询方式实现工程科技在战略研究本体知识库的存储和查询,完成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本体知识库构建,借助Axure原型设计工具,通过流程步骤描述、伪代码、原型界面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平台整体架构设计及各个功能模块进行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进而,在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能力相关文献和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项目参与者的访谈以及专家调研结果,最终确定相对客观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的具体含义进行详细解释;在此基础上,将影响因素呈网络关系的ANP法和较为客观的直觉模糊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在权重已知的情况下,运用直觉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所构建的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最后,以调研收集的实际数据为实证基础,以实证分析得出的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为依据,针对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实用性、准确性、专业性、网络化以及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

储节旺,储伊力,黄洁钦,吴凯媛,琚琼,张瑶瑶[3](2014)在《隐性知识共享转化与科技信息工作》文中指出总结了隐性知识共享和转化的内涵和研究热点,指出隐性知识共享和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隐性知识的共享、转化与科技信息工作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根据隐性知识共享和转化的基本原理,科技信息工作的提升可以从平台建设、激励机制、文化塑造、组织结构再设计、加强隐性知识管理、防范道德风险、注意关键人物、加强自身实力建设等方面着手。

陈世银[4](2013)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研究》文中指出协同创新,是在创新过程引入协同的思想,创新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在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依托机制性互动,提升生产与收益的效率,从而增加价值和创造的过程。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2012年,教育部"2011计划”正式启动实施。本文所研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共同的目标,以人员、资源、技术、管理等协同为基础,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各参与主体价值的共同增值。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需求,如何以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确保协同创新富有成效,是摆在广大信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为主线,综合了创新理论、协同理论、信息与知识管理理论、用户行为与心理理论等,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与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等内容,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模型,并对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信息保障案例进行了分析,丰富了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理论。全文约15万字,共分为7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部分探讨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协同的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与服务保障。论文对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信息保障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论文以协同的视角,通过文献调查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特征与内容,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并提出了产学研协同系统内外部相结合的多层次一体化信息保障平台模型。第2部分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与基础。一是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协同环境影响,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创新主体等;二是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环境的互动,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力、所需要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最后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流与知识转移,包括创新主体间的管理信息流、以协同为主线的业务信息流以及协同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问题。第3部分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问题。一是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信息需求类型与结构,包括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信息需求;二是研究了信息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包括信息需求的类型与构成,信息需求影响因素,信息需求的特点等;三是探讨了信息需求的满足与实现,包括信息需求障碍,信息需求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信息需求的实现等;四是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获取及其障碍问题,包括信息来源,信息获取的途径与方式,信息获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为开展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保障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第4部分研究了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问题。首先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包括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组成、特点与功能、工作的组织与推进等;其次探讨了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社会化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包括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保障,科技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的信息保障,以及行业部门的信息保障等;最后探讨了多层次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包括体系构建的目标和要求、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以及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功能等。第5部分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一是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建设思路,包括平台规划目标、构建原则以及规划的实施等;二是探讨了平台的技术支撑,包括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存储与信息组织技术、基于知识网格的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化与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技术等;三是重点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构建问题,提出了信息保障平台的模型,并研究了平台的拓扑结构、总体架构和功能;四是研究了产学研信息保障平台的系统互操作问题,平台的资源整合问题,包括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整合、SoA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等;最后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运行与管理等。第6部分分析了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案例。探讨了该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背景;协同过程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等信息需求,并探讨了该中心面向产学研协同的信息保障平台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总结了该协同创新中心在信息保障工作中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第7部分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帅[5](2012)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档案是人类科技生产活动、科技进步的真实记录,是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情报价值,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目前科技档案管理手段原始、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效率偏低等弊端,使得科技档案服务工作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上的科技档案信息需求。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科技档案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建设开放、互动、个性化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成为科技档案服务工作的新方向。本文以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需求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目前科技档案服务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网络平台服务优势及可行性的分析,引出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通过用户需求分析结合专家访谈,对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进行了平台功能定位、系统架构、模块设计,以及保障机制的构建。并基于上述研究对吉林省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相关问题进行了实例研究。目前科技档案服务虽然在资源利用率、服务主体、服务手段等方面较以往有所改进,但受到档案服务意识、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仍与用户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资源集成化程度较低,服务手段单一等等。伴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借助网络化服务平台在资源集成、服务集成、用户集成、机构集成上的优势,解决目前科技档案服务方面的问题,并对网络服务平台设计在理论、需求及技术的上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于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的设计,笔者从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入手,从平台保障、平台服务、资源建设三个方面来进行,通过问卷的分析对平台功能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以整合和开发现有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提供信息发布、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在线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为目的,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为发展目标。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服务的集成化,来满足用户全方位的科技档案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科技档案信息检索及下载、专业咨询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以及中介服务,旨在实现科技档案价值最大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了保障平台的高效、有序的运行,本文还从科技档案资源的采集、科技档案归属权的保护、安全的体系架构、参与主体的协调与激励、人力资源五个方面对平台保障机制进行了设计。基于上述平台系统架构、功能及保障机制的设计,本文对吉林省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进行了构建,对吉林省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原则、功能、方案以及长远发展策略,旨在驱动吉林省科技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推动吉林省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李巍[6](2011)在《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显着加快,一方面大力促进创新带动的产业升级,一方面深入推进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行政治理中加强了区域治理权限。这些工作同步推进之中,城市圈作为国内最具发展基础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龙头成为新发展蓝图中创新与改革的重要基地。如何将这些挑战性工作目标融合在一起予以实现,是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城市圈具有国内最为优越的发展条件,资源汇聚、市场繁荣,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具有推动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创新发展和区域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将两项发展主题合并考虑,在城市圈创新发展目标下定位信息保障体系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创新信息保障服务整合和利用国内外创新信息资源,弥合地域发展中由知识信息分布不平衡带来的创新资源鸿沟,有力促进本地区高级生产要素的创生,降低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依赖度,改善社会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关联主体间的协同创新,通过提升面向产业增值全过程的信息化保障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的产业联动,从而促进城市圈创新发展。在城市圈创新发展基础上,该信息保障体系可以通过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加强城市圈对内、对外的功能辐射与服务拓展,加强区际联系,增强本地区影响力,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本文深入探究国内外典型城市圈创新发展模式与发展规律,从系统论、协同论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在信息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解析城市圈创新发展规律、创新系统层次结构以及创新价值迁移规律,从中定位开放化、社会化创新中信息服务需求变革趋向,探寻有利于促进创新活动协同组织的城市圈创新信息保障系统变革方向与具体实现。最后,以国内城市圈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实践为案例分析现实工作开展的经验与不足,加深对这一研究论题的认识。文中有图52幅,表24个。全文共8章,各章内容如下:本文第1部分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城市圈创新发展实践并概括其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城市圈可持续创新发展经验以及共性问题,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圈创新体系竞争力理论探索城市圈圈域互动纵深发展,为总结城市圈创新发展基本规律打下基础。第2部分从系统论出发,将创新要素、创新结构与区域发展中不同地区的能量转换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城市圈创新发展的结构化模型;从静态和动态发展角度,揭示创新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城市圈创新发展的阶段特征,结构化和阶段性发展将引起创新发展信息与信息服务需求的变革;从国家战略变革角度探寻我国城市圈改革发展方向和创新发展动力源泉;概括城市圈创新发展基本机制以及机制关联,明确新时期创新发展中信息机制的重要地位,以国外城市圈信息保障工作发展实际佐证发展创新信息保障是城市圈创新发展构图中的重要内容。第3部分分析创新活动演化趋势,调查研究创新主体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需求的现实满意度,发现现有服务系统的不足。从城市圈圈层互动创新模式的结构化发展以及创新系统的动态演进,揭示创新发展中创新用户需求的层次性和结构变化,探寻社会各方知识信息及服务需求变革方向,为变革信息保障体系建设打下基础。第4部分从社会创新环境变革与创新信息需求变革出发,探讨既有信息保障与新的社会化创新模式之间的不适应,明确系统转型要求,重新定位信息保障工作目标体系,摸索建立创新活动链全程覆盖的信息保障体系,指出需要拓展的工作内容。第5部分构建城市圈创新信息建设与利用的多维协同模式,明确城市圈创新发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内容以及协同实现方法,探索分布式环境下资源共享利用、信息保障工作多层次系统化协同组织,明确城市圈创新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保障工作内容与管理控制原则。第6部分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讨论如何在系统建设中增强跨系统协同服务以及促进用户创新行为交互,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区域特色资源建设以及在特定领域知识服务能力。对平台服务组织原则、协同技术架构和平台技术实现进行分析,搭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基于SOA的平台协同技术层次化模型,更进一步说明平台如何面向协同创新拓展互动业务。第7部分对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圈信息保障体系实践做出分析,解析其平台系统构成、资源组织与协同服务业务开展状况,从目标定位、运行特点、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服务组织方面揭示其比较优势,总结平台建设经验。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提炼观点,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了该领域后续研究方向。

张卫东[7](2011)在《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科技创新的过程是科技信息流动的过程,科技成果由高校及科研院所产生,经由科技中介机构的传播,最终被企业采纳转化,形成了完整的信息链条。信息链形成的过程就是信息增殖的过程。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存在,信息链条存在断层。高校及科研院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大量闲置,转化率极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科技中介机构在缩小信息鸿沟,节约交易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科技部将2003年确定为“科技中介机构年”,自此以后,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国外的经验看,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科技中介服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企业化运作,创新效果显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由于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的完备程度等因素,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很不平衡,由政府机构演化而来的一大批非营利性的科技中介机构成为主体,企业化性质的科技中介在整体上实力薄弱。为了解决由于科技中介机构性质多元、发展不均、服务体系薄弱的问题,在政府的推动下,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开始在实践中出现。区域性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网络结构,将若干分散的科技中介机构利用政府推动力和会员制体制有机组合起来,最大限度的集成并优化了创新资源的配置,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顽疾。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有两个基本的着力点。一为构建。在体系构建中,有两个关键词,“区域”和“网络”。构建区域体系是为了将各类主体有机整合起来,打破行政限制,最大限度发挥协同的作用,解决科技中介发展不均的现象。构建网络体系,利用网络组织的优势,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减少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一体化的门户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在线发布、服务和交易。构建区域性的科技中介机构网络体系,在完善科技创新系统,加速科技创新方面意义重大。二为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由若干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的要素和子系统构成,建设的意义在于提出子系统发挥系统功效的总体框架,细致的阐述子系统组成要素的质量提升策略。在这样的思路下,论文按照总——分——总的逻辑展开论述,在基础研究的前提下,论文首先从总体上阐述构建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的要素和框架,并分析了子系统的体系框架;然后分别重点论述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系统平台建设三个关键环节,接着又从总体上论述服务体系的运行保障,最后进行实例研究。全文共分九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论文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析论文的写作背景,提出创新战略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是选题的主要依据;其次,着重分析了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为本项研究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强化情报学科服务科技的能力方面意义重大;接着对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做了界定,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最后提出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思路及可能实现的创新。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进展。从不同主题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论述以上理论对论文的支撑和具体应用。分别对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三大主题作为研究范畴,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力图为论文找到理论支持和写作空间。对国内外实践进展进行分析,评价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总体状况,引出本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章是科技中介服务区域网络体系的构建。首先论述了体系构建的目标,通过建设以科技中介机构为组织核心的服务体系,使科技资源顺畅高效的在系统内流动,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其次,系统分析了体系的构成要素,提出体系成的四类要素即组织机构要素、资源要素、关系要素和环境支撑要素。各要素按照共享、共建和共赢三个基本原则构成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最后,从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内容逻辑三个方面分别展示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框架。第四章是创新主体组织机构体系建设研究。首先分析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然后就各主体的核心能力分别论述。第五章是科技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研究。从创新性信息的汇集机制、组织模式、共享与扩散机制等方面论述科技信息的网络化运动轨迹,提出科技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和模式。第六章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研究。重点研究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构建方法、模块设计、服务框架等内容。特别强调在模块设计当中强化中介服务和交易服务的功能,对平台建设做出了示范性、标准化的研究。第七章是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保障研究。从政策法规体系、人才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投融资体系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保障该体系的健康运行。第八章是实例研究。以东北技术转移联盟为样本,用本研究的内容进行对比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第九章是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后续研究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论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系统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力图取得创新。(1)构建以科技中介为核心的区域性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并对体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相对全面的提出创新主体组织机构体系建设方案、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方案以及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3)相对系统的阐述了科技中介服务区域网络体系运行的支撑机制,形成了建立、建设、保障运行的系统方案。(4)以我国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实例,进行验证性的案例分析,提出加快区域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策略,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策略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范兴坤[8](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王守宝[9](2010)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经济决定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现在我国正在进入科技对于经济增长产生引领作用阶段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系统、评价与相关政策等,对于深层次认识这一问题,指导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进行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系统、仿真、评价研究与实证研究。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明显创新。论文构建了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及系统动力学模型。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是由科技子系统、经济增长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多重反馈系统。该系统的状态和运行机制是由主导环路的主要反馈回路的相互耦合作用体现出来的结果。通过研究以上反馈回路对系统整体起作用的方式和系统中不同变量目前所处的状态,找到了制约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该系统内部的关键变量进行调控,使区域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论文建立了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为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提供了政策制定依据。本文构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在对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科技论等方面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内涵、、运行平台、保障体系、运行机理与发展路径等方面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论文进行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系统仿真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应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仿真模型,运用计算机模拟手段,对山东省的科技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仿真得到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论文分析了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促进山东省科技进步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的对策,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漆贤军[10](2010)在《我国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世界各国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众所周知,自主创新的本质是新知识的创造,而知识的创造离不开信息资源,因此,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息息相关。同时,国际竞争日益剧烈,国家自主创新模式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新特征,多创新主体联盟的网络化组织结构有利于优势互补、整合创新资源,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创新模式。这种网络化的创新结构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是网络中主体之间联系的纽带,网络组织的管理和运营依赖于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本身是重要的创新资源,信息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其效用和价值可以被充分挖掘、利用,从而创造出新知识。显然,我国自主创新发展与信息服务水平具有紧密联系,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发展水平、信息资源的挖掘、知识开发及利用状态直接决定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程度。公共信息服务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服务于全社会为目标,是最具开放性和社会性的信息服务,最能反映一个国家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的水平。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发展是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基础环境,公共信息服务日益成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对自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局限,我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建设及其服务水平,尚未满足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公共信息服务重组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环境下,自主创新的网络化协同趋势与快速反应的发展特征对公共信息服务提出的要求,探讨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的目标与定位。基于此,本文对公共信息服务展开研究,着重研究了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变革、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公共信息资源重建和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四个方面,并通过案例对有关重组理论进行了剖析和检验进行了检验。本文附图47幅,表16个,全文约18万字。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本文分为8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国自主创新网络结构与信息需求在信息时代,我国自主创新发展表现出网络化特征。自主创新主体通过团队合作、联盟协同和网络化交互过程,而逐渐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自主创新网络。这种网络化创新不仅仅决定了创新主体的网络结构,还形成了创新价值网络和创新信息网络结构。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水平成为支配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对公共信息服务提出重组要求,也决定了自主创新的信息需求。(2)国家自主创新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要求与定位梳理了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历程,分析公共信息服务现状。针对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探讨自主创新发展对公共信息服务的重组要求,并据此,确定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的战略定位。(3)国家自主创新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变革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在市场经济发展30年后,暴露出种种不足,不再适应自主创新发展新要求。本章研究了国家和政府主导下,公共信息服务体制的变革,提出了第三方部门以及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服务供给模式。(4)国家自主创新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我国自主创新发展趋势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提出了重组要求。信息技术发展,为构建公共信息服务新系统创造了技术条件。我国自主创新网络结构具有复杂网络特性,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复杂网络特征,本章利用复杂科学理论研究了面向国家创新整体发展的公共信息网络系统构建的相关问题,包括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的原则、条件以及模型结构与技术实现等。(5)国家自主创新导向下的公共信息资源重建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和重组后的新系统需要相应的公共信息资源支撑,这对公共信息资源提出了重建要求。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根据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平布局。本章研究了公共信息资源的战略规划、数字化与网络化组织、跨系统整合、面向协同服务的共享等资源建设问题。着重研究了重建公共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重建信息资源的保存方式、基于共享和交互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以及跨系统的技术实现保障等问题。(6)国家自主创新导向的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为满足自主创新发展要求,需要重组公共信息服务业务。本章研究了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原则与目标、信息服务业务拓展、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以及信息服务业务管理等内容。(7)国家自主创新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管理与评价公共信息服务重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国自主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实施效果需要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本章研究了建立保障公共信息服务有效运行科学合理的法律问题、管理机制,以及公共信息服务的绩效评估原则与方法。(8)案例分析本章以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为对象,研究了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的相关问题。调查分析了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组前后在体制、系统上、信息资源建设以及服务业务重组等方面的变化内容,对重组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很好的支持了前文的理论研究。最后对本文做出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

二、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网络化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网络化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1.1.1 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及发展
        1.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意义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3.2 选题的实际价值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
        1.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
        1.4.3 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
        1.4.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定义及内涵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1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科技园能力的研究状况
        1.5.2 国内外关于大学科技园治理的研究现状
        1.5.3 研究现状述评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特征分析
        2.1.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
        2.1.2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征
    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2.2.1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宏观理论
        2.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微观理论
    2.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指导理论的确定
        2.3.1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2.3.2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构建的基础
        2.3.3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的特点与不足
    2.4 新公共治理理论在大学科技园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2.4.1 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提供了可能性
        2.4.2 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性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作用机理相契合
        2.4.3 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奠定了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设计
    3.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指导思想
        3.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3.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原则
        3.1.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体
        3.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识别
        3.2.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3.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
        3.3.1 基于PDCA的质量持续改进方法简介
        3.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持续改进的方法
    3.4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服务能力建设流程
        3.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生命周期
        3.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三大构成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运行机制及模型构建
    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及其运行
        4.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机理
        4.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运行机制及其价值实现
    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4.2.1 能力开发与设计
        4.2.2 能力生命周期
        4.2.3 能力设计的流程与策略
    4.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的构建
        4.3.1 现有的服务能力模型概述
        4.3.2 现有服务能力结构模型的特点与不足
        4.3.3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5.1.1 成熟度与能力成熟度模型
        5.1.2 部分典型成熟度模型介绍
        5.1.3 服务型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5.1.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5.2 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5.3.1 主成分分析法
        5.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及保障
    6.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6.1.1 创业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6.1.2 各利益相关者在服务目标偏好不同时产生的利益冲突
        6.1.3 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
    6.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6.2.1 以数字化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服务方式的改革
        6.2.2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
    6.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6.3.1 利益相关者参与
        6.3.2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及其行动
        6.3.3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样本案例分析
    7.1 案例样本对象选择说明
        7.1.1 样本的选择范围
        7.1.2 选择样本时需考虑的因素
        7.1.3 案例样本的确定
    7.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与比较分析
        7.2.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7.2.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
        7.2.3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7.3 提升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建议
        7.3.1 提升服务战略规划能力
        7.3.2 提升过程干预能力
        7.3.3 营造价值共创环境
        7.3.4 构建和维护有效的支持网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文章结论及创新之处
        8.1.1 文章结论
        8.1.2 文章的创新之处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8.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附录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问卷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及服务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工程科技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知识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服务相关理论
        2.1.1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的含义和特征
        2.1.2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能力的含义和特征
    2.2 指标权重相关理论
    2.3 综合评价模型相关理论
        2.3.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2.3.2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模型构建
    3.1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需求调研
        3.1.1 调研结果与统计分析
        3.1.2 知识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3.2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本体知识库构建
        3.2.1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本体知识库构建过程
        3.2.2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本体知识存储
        3.2.3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本体知识查询
    3.3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模型设计
        3.3.1 知识服务平台整体架构设计
        3.3.2 技术选型
        3.3.3 功能模块逻辑设计及物理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基于ANP-直觉模糊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2.1 ANP法原理及步骤
        4.2.2 改进直觉模糊熵原理及步骤
    4.3 基于ANP-直觉模糊熵权法的直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3.1 直觉模糊集
        4.3.2 综合评价模型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评价
    5.1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评价简介
    5.2 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5.2.2 直觉模糊综合评价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隐性知识共享转化与科技信息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隐性知识共享研究
    1.1 隐性知识共享内涵
        1.1.1 隐性知识内涵
        1.1.2 隐性知识共享内涵
    1.2 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热点
        1.2.1 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
        1.2.2 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1.2.3 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
        1.2.4 知识创新
        1.2.5 社会网络在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
    1.3 隐性知识共享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 隐性知识转化研究
    2.1 隐性知识转化概述
        2.1.1 隐性知识转化的内涵
        2.1.2 隐性知识共享与转化之间联系
    2.2 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热点
        2.2.1 转化模型
        2.2.2 知识转移
        2.2.3 激励机制
        2.2.4 技术创新
        2.2.5 知识服务
    2.3 隐性知识转化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3.1 存在问题
        2.3.2 发展趋势
3 隐性知识的共享、转化与科技信息工作的相互作用
    3.1 科技信息工作及其对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作用
        3.1.1 科技信息工作的概念
        3.1.2 科技信息工作的内容
        3.1.3 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3.2 科技信息工作中隐性知识的内容和特点
    3.3 隐性知识共享、转化对科技信息工作的促进作用
    3.4 科技信息工作开展对隐性知识共享、转化的促进作用
4 基于隐性知识共享、转化角度的科技信息工作提升策略
    4.1 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为隐性知识转化提供平台
    4.2 创建隐性知识共享的实践社区
    4.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4.4 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
    4.5 建立扁平化的学习型组织结构
    4.6 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4.7 加强科技信息人员、机构的自身实力

(4)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0.1.2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信息资源与服务保障
        0.1.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息保障的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信息保障研究综述
        0.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0.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
        0.3.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0.3.2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0.3.3 论文创新点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与基础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协同环境影响
        1.1.1 创新,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
        1.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1.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要求
        1.1.4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创新主体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环境的互动
        1.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力
        1.2.2 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的社会环境
        1.2.3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的政策环境
    1.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流与知识转移
        1.3.1 协同创新主体间的管理信息流
        1.3.2 以协同为主线的业务信息流
        1.3.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转移
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信息需求类型与结构
        2.1.1 产学研协同中的管理创新信息需求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创新信息需求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技术创新信息需求
        2.1.4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的信息需求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类型与构成
        2.2.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2.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息需求的特点
    2.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满足与实现
        2.3.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息需求障碍
        2.3.2 协同创新中信息需求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3.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需求的实现
    2.4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获取及其障碍
        2.4.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来源
        2.4.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获取的途径与方式
        2.4.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获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面向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建设
        3.1.1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组成
        3.1.2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3.1.3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的组织
        3.1.4 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工作的推进
    3.2 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社会化信息保障系统建设
        3.2.1 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保障
        3.2.2 科技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的信息保障
        3.2.3 行业部门的信息保障
    3.3 多层次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3.3.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目标和要求
        3.3.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
        3.3.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功能
4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4.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建设思路
        4.1.1 平台规划目标
        4.1.2 平台构建原则
        4.1.3 信息保障平台规划的实施
    4.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技术支撑
        4.2.1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存储与信息组织技术
        4.2.2 基于知识网格的信息网络技术
        4.2.3 智能化与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技术
    4.3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构建
        4.3.1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模型
        4.3.2 信息保障平台的拓扑机构
        4.3.3 产学研信息保障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
    4.4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系统互操作
        4.4.1 系统互操作的主要内容
        4.4.2 系统互操作的实现方法
    4.5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资源整合
        4.5.1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整合
        4.5.2 SOA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4.6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的运行与管理
        4.6.1 信息保障平台运行原则
        4.6.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保障平台管理
5 案例: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信息保障工作分析
    5.1 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
        5.1.1 成立背景与基础
        5.1.2 产学研协同的架构和运作模式
    5.2 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
        5.2.1 管理创新信息需求
        5.2.2 知识创新信息需求
        5.2.3 技术创新信息需求
        5.2.4 知识产权管理信息需求
    5.3 武汉药物与疫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信息保障实践
        5.3.1 多层次一体化的信息保障体系
        5.3.2 面向产学研协同的信息保障平台的业务推进
    5.4 经验与不足
        5.4.1 经验
        5.4.2 存在的问题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科技档案资源服务现状分析
    2.1 科技档案服务现状调查
    2.2 问题及成因分析
        2.2.1 科技档案服务存在的问题
        2.2.2 科技档案服务存在问题成因
    2.3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的优势
        2.3.1 科技档案资源平台集成化服务的优势
        2.3.2 科技档案资源平台集成化服务的可行性
第3章 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的设计
    3.1 平台的功能定位
        3.1.1 用户需求分析
        3.1.2 平台功能定位
    3.2 平台集成化服务设计
        3.2.1 集成化服务内涵
        3.2.2 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的目标和原则
        3.2.3 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系统功能架构
        3.2.4 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模块设计
第4章 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保障机制
    4.1 科技档案的收集机制
    4.2 科技档案权益的保护机制
    4.3 科技档案系统的安全机制
    4.4 参与主体的协调机制
    4.5 人力资源的保障机制
第5章 吉林省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构建
    5.1 吉林省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目标与原则
        5.1.1 平台目标
        5.1.2 平台原则
    5.2 吉林省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设计
    5.3 吉林省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平台发展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过程及主要结论
        6.1.1 研究过程
        6.1.2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0.2.1 “城市圈创新”与“区域创新”的关联与成果适用性分析
        0.2.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0.2.3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进展评析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创新点
1 系统创新视角下国内外典型城市圈发展
    1.1 国际先进城市圈创新发展模式考察
        1.1.1 硅谷创新经济带发展模式
        1.1.2 纽约城市圈创新发展模式
        1.1.3 伦敦城市圈创新发展模式
        1.1.4 东京城市圈创新发展模式
    1.2 创新发展视角下的国内典型城市圈发展
        1.2.1 国内城市圈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基本情况
        1.2.2 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创新发展
        1.2.3 珠江三角洲城市圈创新发展
        1.2.4 京津冀城市圈创新发展
    1.3 国内外城市圈创新发展对比分析
        1.3.1 国内外典型城市圈发展比较
        1.3.2 城市圈可持续创新发展经验
        1.3.3 我国现阶段城市圈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1.4 城市圈圈域互动纵深发展的理论基础
        1.4.1 耗散结构理论
        1.4.2 协同发展理论
        1.4.3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圈创新体系竞争力理论
2 城市圈创新的结构化发展与保障机制
    2.1 结构化发展中的城市圈创新体系
        2.1.1 基于主体关联的创新发展模型
        2.1.2 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圈圈域协同创新发展模型
        2.1.3 国家系统中的区域联动创新发展模型
    2.2 城市圈创新发展基本机制及其信息作用关联
        2.2.1 城市圈创新发展基本机制
        2.2.2 信息保障机制作用要素与作用途径
        2.2.3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与机制关联
    2.3 其他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支撑
        2.3.1 各国信息保障社会化组织共性与差异
        2.3.2 以美国为例分析大国信息保障工作组织特点
3 知识经济进程中城市圈创新发展知识信息服务需求
    3.1 知识经济进程中创新主体知识信息需求
        3.1.1 知识创新活动的开放化、社会化、全程化协作发展趋向
        3.1.2 创新主体知识信息需求演化
        3.1.3 创新主体知识信息来源社会化转变
    3.2 基于主体关联创新模型的知识信息需求结构
        3.2.1 自主创新子系统中的主体知识信息需求结构
        3.2.2 创新人员的信息需求分布与结构
        3.2.3 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知识信息社会化支持
    3.3 圈层互动网络化创新的知识信息服务需求
        3.3.1 知识信息服务转变的环境约束
        3.3.2 以主体为中心的知识信息服务需求转变
        3.3.3 圈层联动网络化创新体系信息服务需求
4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体系变革与目标重构
    4.1 基于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体系变革要求
        4.1.1 城市圈区域创新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的变革
        4.1.2 现行信息保障体系与城市圈创新发展要求的不适应
    4.2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工作拓展与转型
        4.2.1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工作拓展
        4.2.2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工作转型
    4.3 城市圈区域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目标体系重构
        4.3.1 基于创新发展的城市圈信息保障业务重组的社会基础
        4.3.2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体系重新定位
        4.3.3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保障工作目标体系重构
5 协同构架下城市圈创新信息保障系统建设
    5.1 城市圈创新信息保障系统中的多维协同
        5.1.1 协同工作内容的多层次安排
        5.1.2 跨系统服务协同的实现框架
    5.2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
        5.2.1 开放环境下的城市圈信息资源立体配置需求
        5.2.2 城市圈创新发展的信息资源配置体系框架
        5.2.3 信息资源建设的协同实现
    5.3 分布式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与利用
        5.3.1 异构系统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与利用
        5.3.2 多网融合进程中的资源共享与利用
    5.4 信息服务工作协同发展与组织工作推进
        5.4.1 系统工作推进中的各阶段保障工作内容
        5.4.2 系统协调运行的管理控制原则
        5.4.3 圈域内区域与行业创新发展信息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5.4.4 圈域内外信息保障工作协同组织
        5.4.5 全程嵌入的产业创新信息保障工作协同组织
        5.4.6 城市圈信息保障业务主体行动的协同组织
6 开放互动创新需求下协同平台服务组织与技术实现
    6.1 城市圈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组织原则
        6.1.1 用户需求导向原则
        6.1.2 集成化网络服务发展原则
        6.1.3 工作标准化深入推进原则
        6.1.4 信息服务业务创新发展原则
    6.2 城市圈信息保障系统协同技术架构
        6.2.1 技术协同的要求
        6.2.2 跨系统协同服务中的技术层次协调
        6.2.3 新时期信息保障系统协同服务实现关键技术
    6.3 城市圈创新信息保障平台技术实现
        6.3.1 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层次模型
        6.3.2 创新信息跨系统协同服务平台功能构成
        6.3.3 SOA框架下面向Web利用的资源与服务集成及实现
        6.3.4 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平台功能技术实现
    6.4 面向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互动业务拓展
        6.4.1 增强跨系统协同参考咨询的平台服务能力
        6.4.2 拓展用户个性化跨系统协同定制服务
        6.4.3 在互动服务过程中增强系统独特知识资源积累
        6.4.4 应用众包服务模式推进平台互动业务
7 长三角城市圈信息保障体系与服务组织案例分析
    7.1 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例说明平台系统构成
        7.1.1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7.1.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的跨系统协同组织
        7.1.3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规划
    7.2 长三角城市圈信息保障体系建设
        7.2.1 目标定位
        7.2.2 重视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开发与协同利用工作
        7.2.3 机制体制创新与运行保障
    7.3 相对其他地区平台的比较优势
        7.3.1 创新增值链全程信息建设与服务并举
        7.3.2 多种所有制服务主体培育与协同工作
        7.3.3 深入建设区域特色资源,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保障大平台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7)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宏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入
        1.1.2 中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1.1.3 微观:科技中介活动日趋活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文研究范围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基本概念界定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综述及实践进展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述
        2.1.2 科技中介机构研究评述
        2.1.3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研究评述
    2.2 实践进展
        2.2.1 我国在线科技中介服务的现状与评价
        2.2.2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进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构建
    3.1 体系构建的目标
    3.2 构成要素分析
        3.2.1 组织机构要素
        3.2.2 资源要素
        3.2.3 关系要素
        3.2.4 支撑环境要素
    3.3 体系构建的原则
    3.4 体系框架
        3.4.1 基于时间逻辑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框架
        3.4.2 基于空间逻辑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框架
        3.4.3 基于内容逻辑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主体组织机构体系建设
    4.1 各创新主体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
        4.1.1 创新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
        4.1.2 高校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
        4.1.3 企业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
        4.1.4 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
        4.1.5 科技中介机构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
    4.2 高校知识生产能力建设
        4.2.1 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
        4.2.2 增加高校的转化投入
        4.2.3 探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4.3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4.3.1 组织引导专业技术力量,优化科技中介机构门类
        4.3.2 整合支撑资源,凝聚科技中介机构的核心能力
        4.3.3 优化外部环境,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品牌形象
        4.3.4 完善评价标准,健全科技中介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
    4.4 企业技术采纳能力建设
    4.5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5.1 创新网络中科技信息资源基本属性
        5.1.1 科技信息资源的内涵
        5.1.2 科技信息资源的分类
        5.1.3 科技信息资源的特征
    5.2 科技信息资源的汇集机制
        5.2.1 科技信息资源的内部汇集机制
        5.2.2 科技信息资源的外部汇集机制
        5.2.3 科技信息资源的网络汇集模型
    5.3 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
        5.3.1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中对涉密信息的保护
        5.3.2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和策略
    5.4 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5.4.1 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5.4.2 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
    6.1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
        6.1.1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功能
        6.1.2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6.2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模块设计
    6.3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集成服务框架
        6.3.1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集成服务的目标
        6.3.2 科技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的设计原则
        6.3.3 科技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
        6.3.4 科技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的功能模块
    6.4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策略
        6.4.1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分析
        6.4.2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保障
    7.1 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7.1.1 科技政策体系建设
        7.1.2 经济政策体系建设
        7.1.3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7.2 科技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7.2.1 科技中介机构执业人才素质建设
        7.2.2 专业人员的培训
        7.2.3 职业道德的建设
        7.2.4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
        7.2.5 政府的人才战略
    7.3 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7.3.1 科技中介机构融资方式
        7.3.2 科技中介机构融资机制
    7.4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7.4.1 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7.4.2 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分析——以东北技术转移联盟建设为例
    8.1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概述
        8.1.1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成立的背景
        8.1.2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8.2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建设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组织机构建设
        8.2.1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的组织机构体系建设
        8.2.2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8.2.3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服务平台建设
    8.3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的发展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1.1 研究过程
        9.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关键词释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框架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1.4.2 现实价值
    1.4.3 学术意义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4.1 国家立法机关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4.5 图书馆
4.6 其他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6.3.2 立法活动历程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9)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2.1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2.2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理论分析
    2.3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分析
    2.4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系统理论分析
    2.5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理论分析
    2.6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研究
    3.1 系统科学及其应用
    3.2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动力学理论分析
    3.3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
    3.4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因果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仿真研究
    4.1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仿真模型的机理
    4.2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研究步骤与检验
    4.3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仿真与预测
第五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评价研究
    5.1 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
    5.2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评价
    5.3 地区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
    5.4 区域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
    5.5 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第六章 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研究
    6.1 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6.2 促进山东省科技进步的总体思路
    6.3 促进山东省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10)我国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创新
1 我国自主创新结构与信息需求
    1.1 我国自主创新及其网络化发展
        1.1.1 自主创新及其特征
        1.1.2 我国自主创新发展演化
        1.1.3 我国自主创新系统构成要素
        1.1.4 我国自主创新网络化发展
    1.2 自主创新的网络结构
        1.2.1 创新主体网络结构
        1.2.2 自主创新价值网络
        1.2.3 创新信息网络
    1.3 自主创新中的信息需求分析
        1.3.1 信息网络的结构需求
        1.3.2 创新活动中的信息需求
        1.3.3 创新中的信息需求差异
        1.3.4 创新中的信息服务业务需求
2 国家创新发展中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要求与定位
    2.1 公共信息服务现状与问题
        2.1.1 公共信息与公共信息服务
        2.1.2 公共信息服务特征
        2.1.3 公共信息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2.1.4 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2.2 公共信息服务重组要求
        2.2.1 公共信息服务重组条件
        2.2.2 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变革要求
        2.2.3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要求
        2.2.4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要求
        2.2.5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要求
    2.3 公共信息服务重组定位
        2.3.1 自主创新服务导向定位
        2.3.2 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定位
        2.3.3 全方位信息服务整合定位
        2.3.4 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与技术保障定位
    2.4 基于重组定位的公共信息服务发展
        2.4.1 从公共信息服务的系统间合作向整体化重构发展
        2.4.2 从共享资源向共享服务发展
        2.4.3 从面向对象的服务向面向创新过程的服务发展
        2.4.4 公共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合作发展
3 国家自主创新导向的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变革
    3.1 国内外公共信息服务体制比较分析
        3.1.1 国外公共信息服务体制
        3.1.2 我国公共信息服务体制特征
        3.1.3 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3.2 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分析
        3.2.1 公益性公共信息服务体制
        3.2.2 利益性公共信息服务体制
        3.2.3 混合型公共信息服务体制
    3.3 公共信息服务体制选择的博弈分析
        3.3.1 公共信息服务的管理主体博弈分析
        3.3.2 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
        3.3.3 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利益博弈分析
        3.3.4 信息公开与信息保护的博弈分析
    3.4 公共信息服务体制建构
        3.4.1 公共信息服务多元管理主体
        3.4.2 公共信息服务双轨制管理
        3.4.3 公共信息服务供给体制
4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
    4.1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4.1.1 公共信息服务及其复杂特性
        4.1.2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4.1.3 CAS理论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组的适用性
    4.2 公共信息服务复杂系统重构驱动力
        4.2.1 自适应驱动力
        4.2.2 自组织驱动力
        4.2.3 协同驱动力
    4.3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路径
        4.3.1 面向原始创新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
        4.3.2 面向集成创新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
        4.3.3 面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重构
    4.4 公共信息服务的复杂适应系统
        4.4.1 系统结构
        4.4.2 系统特征
        4.4.3 系统功能
    4.5 公共信息服务复杂适应系统构建
        4.5.1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
        4.5.2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
        4.5.3 系统模型构建
        4.5.4 功能结构与实现
5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
    5.1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的内涵与原则
        5.1.1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的必要性
        5.1.2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的内涵
        5.1.3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的原则
    5.2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构架
        5.2.1 公共信息资源跨系统重组
        5.2.2 公共信息资源网络化组织
        5.2.3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的支撑体系
        5.2.4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技术体系
    5.3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的实现
        5.3.1 公共信息资源构建
        5.3.2 公共信息资源重建策略
6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
    6.1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特征与内容
        6.1.1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特征
        6.1.2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内容
    6.2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原则
        6.2.1 整体性原则
        6.2.2 层次性原则
        6.2.3 针对性原则
        6.2.4 科学性原则
        6.2.5 彻底性原则
    6.3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6.3.1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对流程重组的影响
        6.3.2 公共信息资源建设
        6.3.3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改革
        6.3.4 公共信息服务流程管理
        6.3.5 政府支持度
    6.4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方法
        6.4.1 价值链分析法
        6.4.2 阴影图分析法
        6.4.3 矩阵分析法
    6.5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过程
        6.5.1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调查
        6.5.2 业务流程设计
        6.5.3 业务流程重组实施
    6.6 公共信息服务业务重组的策略
        6.6.1 变革公共信息服务方式
        6.6.2 优化公共信息服务组织
        6.6.3 改进公共信息服务技术
        6.6.4 完善自主创新的信息政策和法规
        6.6.5 建立自主创新公共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7 公共信息服务重组评估
    7.1 评估意义与原则
        7.1.1 评估意义
        7.1.2 评估原则
    7.2 评估方法
        7.2.1 定性评估方法
        7.2.2 定量评估方法
        7.2.3 半定量评估方法
    7.3 评估指标体系
        7.3.1 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的直接收益
        7.3.2 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的间接收益
    7.4 评估流程与实施
8 案例研究:江苏省自主创新公共信息服务重组分析
    8.1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服务重组目标与战略
        8.1.1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服务重组问题
        8.1.2 目标定位
        8.1.3 战略选择
    8.2 江苏省公共信息服务重组实现
        8.2.1 体制变革
        8.2.2 系统重构
        8.2.3 资源重建
        8.2.4 业务重组
    8.3 自主创新导向的江苏省公共信息服务重组效果分析
        8.3.1 管理效果
        8.3.2 运行效率
        8.3.3 服务评价
9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四、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网络化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韩新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工程科技战略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及服务能力评价[D]. 樊海燕. 西安邮电大学, 2019(12)
  • [3]隐性知识共享转化与科技信息工作[J]. 储节旺,储伊力,黄洁钦,吴凯媛,琚琼,张瑶瑶. 情报学进展, 2014(00)
  • [4]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研究[D]. 陈世银. 武汉大学, 2013(12)
  • [5]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研究[D]. 张帅. 吉林大学, 2012(09)
  • [6]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研究[D]. 李巍. 武汉大学, 2011(04)
  • [7]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 张卫东. 吉林大学, 2011(08)
  • [8]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 [9]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 王守宝. 天津大学, 2010(07)
  • [10]我国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 漆贤军. 武汉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网络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