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动物性食品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食品动物性食品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绿色食品动物性食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曹梦微[1](2021)在《基于饲养方式属性的动物性食品偏好与消费动机研究 ——以鸡蛋产品为例》文中指出

余谋昌[2](2018)在《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生态思考》文中提出工业文明时代动物性食品生产的工厂化和规模化、现代化和化学化以及它的制度化,实现了它的投资效益和利润最大化,为社会提供品种多样的肉蛋奶。但是,它同时带来了食品安全、粮食安生、生态安全问题,这是动物性食品工业化、化学化生产负面作用的结果。"牧业生产的生态设计",是以生态学整体性观点,按照生态学规律,思考畜牧业生产,对新时代的牧业进行生态设计,走上生态文明时代动物性食品生产发展的道路。

徐秋艳[3](2017)在《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羊肉以其低脂肪、低胆固醇及高蛋白的保健性肉类食品,越发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新疆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受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羊肉是新疆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偏好的主要肉类食品,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新疆羊肉存在着供应偏紧、质量安全隐患、品牌市场影响力弱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新疆居民多样化及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因而需要我们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新疆居民的羊肉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该研究对于促进肉羊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完善政府相关质量安全政策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在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计划行为理论对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宏观数据对新疆羊肉生产、消费特征及供需态势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对新疆居民的羊肉消费特征、户内外羊肉消费行为、质量安全羊肉消费行为、城镇居民品牌羊肉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肉羊生产规模化养殖比例低,羊肉单产水平不高,供需矛盾突出;第二,城乡居民家庭羊肉购买量及占肉类比重最高,差异趋势在减少;第三,居民家庭的羊肉消费在城乡、区域、民族属性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第四,居民家庭羊肉消费行为的差异是饮食习俗、质量安全、价格、个人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第五,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的购买意愿在个人及家庭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性;第六,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额外价格支付水平受认证标志信任、信息搜寻频率、卖方信誉、个人及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第七,居民对品牌羊肉价格支付意愿贡献从大到小的因子依次是饮食习惯和偏好、政府监管、质量安全关注、品牌信任、价格看法,其在个人及家庭特征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首次基于现场屠宰关注度、饮食习惯、本地供应的关注度、季节性消费差异的重要程度、重大节日的关注度等因素对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第二,基于实地调研资料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了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居民、城乡居民、不同地区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三,基于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当地居民的安全羊肉购买意愿、品牌羊肉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包金运[4](2017)在《西藏自治区保护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研究》文中认为“国之以民为本,民之以食为天”,在物质生活资料极具贫乏的封建时代,解决食物问题固然被奉到至高无上的位置。然而,即便是在物质生活资料高度发达的现当代,食物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供于人类享用的食品品种琳琅满目。然而,相对于旧时代而言,如今涉及到食品的问题更是不计其数,甚至关乎民生国计,之中涉及到食品卫生与食品健康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绿色食品这一食物领域的新鲜事物便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应运而生。绿色食品的出现,不仅顺应了时代呼声,符合大众的生活需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生态与环境污染的整治等。如让该新生食物市场得以健康有序发展,必然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本文顺应时代潮流,秉持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理念,旨在构建一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并有利于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绿色食品法律制度。整篇文章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该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由来,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关于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写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及其保护的现状,主要阐释了绿色食品名称的由来,绿色食品的的界定、特征与分类。用简单概括的语言,介绍国内外关于该名词的不同称谓,外延内涵等,旨在为本文确立一个研究核心对象,防止读者对研究内容产生偏差。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及我区绿色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绿色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等,并指出西藏绿色食品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西藏地区缺乏一部统一指导绿色食品产业的法律以及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规范等。第四部分介绍国外绿色食品立法经验与借鉴。大致从欧盟绿色食品立法原则、审批制度、绿色食品标识、绿色食品溯源等角度,对欧盟绿色食品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介绍和评议,尤其重点是欧盟地区的《新绿色农业法》,分析出欧盟绿色食品立法的利弊之处,以致为西藏绿色食品立法提供参考与借鉴。(1)第五部分是建立西藏绿色食品立法的建议,文章从立法思想与原则、许可认证体系、标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互联网共享的安全信息平台、边境贸易口岸准则及价格体系、公众参与制度、责任制度等七个方面着手,具体论述了对西藏自治区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立法构想。绿色食品产业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献计献策才能完成。本文作者试图以我国当前现行法律法规为出发点,积极大胆吸纳和借鉴他国先进立法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建立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的理论基础与框架结构,期望能为推动西藏绿色食品产业立法做出自己的微小贡献。

王文智[5](2014)在《质量安全与我国城镇居民肉类需求》文中认为城镇居民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方面要显着的高于或超前于农村居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开始更多的关注质量安全。肉类作为居民菜篮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占据越来越关键的地位。因此本研究在质量安全背景下关注城镇居民肉类需求,分析质量安全与城镇居民肉类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特征及质量安全现状;(2)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的质量水平估计;(3)城镇居民对肉类质量安全属性的认知、偏好及支付意愿;(4)质量安全信息对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的影响。基于统计数据对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得出:城镇居民肉类需求在支出和数量上均稳步增加,但是其在食品支出和总支出的比例下降,收入等级越高的城镇居民其肉类支出在食品支出总的比例越低。肉类需求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城镇居民逐渐从需求数量转向对质量安全的关注。利用调研大样本汇总数据,通过实证模型估计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的质量弹性,以及单位价值弹性和真实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偏差。结论显示质量弹性与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相比显着较小,说明当前城镇居民肉类需求中的质量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单位价值估计的价格弹性(单位价值弹性)高估了真实的价格弹性,即单位价值弹性和真实的价格弹性之间有显着的偏差,而这种偏差主要源于城镇居民肉类需求中的质量因素。创新的利用选择实验理论设计调研问卷并获取调研数据,并通过RPL和LC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居民对猪肉的价格、品牌、“绿色”认证、饲料添加剂信息标签和动物福利五个质量安全属性的认知、偏好及支付意愿。城镇居民对质量安全属性的认知总体偏低:RPL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对以上的质量安全属性均有显着的积极的偏好,其中对“绿色”认证有最高的支付意愿,其次为知名品牌和饲料添加剂信息标签,对动物福利的支付意愿最低。LCM模型的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偏好具有异质性,不同层的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属性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有显着的差异,认证偏好者群体对“绿色”认证有最高的支付意愿,而品牌追求者群体则显着的偏好于知名品牌。建立公共媒体中反映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变量并利用省份面板数据,通过AIDS模型检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对我国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的影响,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研究结果显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对城镇居民肉类需求有轻微而显着的影响;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变量加入需求系统会增大城镇居民对肉类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增大作为必需品的肉类的支出弹性,而减小作为奢侈品的肉类的支出弹性;各种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对信息所关注产品的需求均有负面的影响,信息对产品需求的交叉影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政府需加强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立法和监管,推进肉类产品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提高城镇居民肉类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意识,提高品牌和认证等传统食品质量安全标识的可靠性和公信力,加强对饲料动物福利等新兴食品质量安全属性的关注和推广,引导并监督媒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报道。

台州市人民政府[6](2012)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台政发[2011]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十二五"期末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靳延平[7](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颜景辰[8](2007)在《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产品数量更加充裕,种类更加丰富,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必须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几乎成为各地和各级政府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面对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日趋增强。为此,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与生态环境关联并协调起来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便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主要分为10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将生态畜牧业研究领域所关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为论文研究的进行和深入提供理论铺垫。第三章是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及历程进行回顾,以寻找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般规律。第四章则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对其目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以客观判断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与特征表现,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推广背景信息。第五章则以开放的思维,探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其现存模式进行梳理并对几个典型的国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中所存在的一般规律和能够对我国形成借鉴价值的有益经验。第六、七、八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依照畜牧业产业特征和地域分类标准分别对农区、草原和城市郊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在特性和适宜采取的微观操作方案。第九章则是对生态畜牧业产品的贸易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所必须关注的市场导向原则。第十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为今后推进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宏观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并赋予了生态畜牧业以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除关注畜牧业本身外,还十分重视生态畜牧业链条的延伸和功能定位,强调应该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从市场需求、产业化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来合理科学地安排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还注意到了四种转变,即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在技术方式上由传统经验型向技术依托型、在利用方式上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建设型的转变,以在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使之能够在产业系统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价值的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对系统外的负效应,使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第二,归纳和总结了世界不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全面分析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归纳出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和农户小规模生态畜牧业模式,并分别对采用这三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对比,提出了对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三,提出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畜牧业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区域,将畜牧业产业研究与生态经济学紧密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和模式,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在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两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发展城郊生态畜牧业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第四,全面设计了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技术支撑体系。本文在全面分析世界和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生产目标、消费目标、贸易目标和生态目标为主体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以产品战略、结构战略、市场战略和技术战略为重点的战略思路,构建了以生态饲料生产技术、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生产技术、洁净畜牧业生产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对今后推进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李英海[9](2007)在《国内外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物源食品在改善人们饮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农民增收、出口创汇、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然而,重大动物源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揭露了动物源食品不安全的现状。兽药、农药残留超标、工业、环境和微生物等污染在严重影响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动物源食品的正常国际贸易带来了显着障碍。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泛滥的今天,不安全的动物源食品正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把柄。因此,加强动物源食品的管理,保障动物源食品的安全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的成功经验是加快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的捷径之一。本文对国内外的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主要发达国家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异同,进而提出我国完善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性建议,推动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描述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动物源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安全标准、认证体系、残留监控体系、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应急反应机制、预警系统、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非政府机构、产业界和消费者作用等方面对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我国的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我国完善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性建议。研究发现:欧美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以强大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并且法律法规的制定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基础,预防原则为核心,修订及时,公众参与,透明度高;政府监管部门机构庞大、执行力强,手段先进,保障有力;行业诚信度高,责任心强;社会作用显着。相比而言,我国在动物源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不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安全标准的制定需要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作为指导;安全认证体系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残留监控体系还存在相当的不足;追溯制度还刚刚起步,而且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还没有正式的食品召回制度;应急反应机制进步显着;技术性贸易措施还很不成熟;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我国还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产业界和消费者的积极作用。本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建议:完善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府各监管机构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建立风险分析机制,科学制定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逐步推广和采用GMP、SSOP和HACCP体系并进行强制性认证;加强动物源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动物源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动物源食品召回制度;发挥技术性贸易措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从现有资料来看,本课题对国内外的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尚属首次,因此这也是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所在。本研究可能的价值在于为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性决策参考。

王长青[10](2006)在《东台市蛋鸡兽药使用现状和残留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鸡蛋在人们膳食中的重要地位,鸡蛋中兽药残留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均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本研究以江苏省养禽大县(市)—东台市为背景,调查了蛋鸡兽药使用情况,开展鸡蛋药残分析,并制定关键控制措施,进行应用效果比较。1、本研究通过255户、623543只蛋鸡的调查,结果表明,东台市蛋鸡抗菌药使用种类极其广泛,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物为养鸡户最常用抗菌药,户均年使用率分别为:35.7%,31.3%和27.1%;强力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为最常用抗菌素品种,户均年使用率分别为:26.3%、22.4%、21.6%。因饲养规模、饲养方式、给药途径、防治目的、饲养季节不同,抗菌药使用的种类各不相同。由此分析了鸡蛋中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2、以规模养鸡场为抽样对象,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免疫胶体金试剂板和ELISA试剂盒检测商品鸡蛋内强力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残留。(1)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38个鸡蛋样品的四环素族抗菌素残留,残留率达81.5%,其中残留量大于200ppb的样品有6个,占15.8%,它们中4个来自栏存5000只以下的鸡场,2个来自栏存5000只以上的鸡场;残留量小于200ppb但可检出的样品有25个,占65.7%;低于检测限的有7个样品,占18.5%。(2)用免疫胶体金试剂板检测东台市24个场鸡蛋的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结果4个样品呈阳性(其中1个假阳性),20个样品为阴性,与HPLC法相比,准确率95.8%。3个阳性样品均来自1000-5000只的蛋鸡场,此类鸡场应作为药物残留监控的重点。同时对农贸市场鸡蛋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抽检,共测样品18份,其中阳性2份,占11.1%。国内尚未见用免疫胶体金试剂板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的报道。(3)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鸡蛋中强力霉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用200ppm的强力霉素水溶液喂鸡,连续投药5天,45.45mg/只、天,在用药的第3天、4天、5天,鸡蛋中强力霉素残留量分别为0.94mg/kg、0.67 mg/kg、0.27 mg/kg,均高于国家规定的0.20 mg/kg限量标准;停药第6天、7天,鸡蛋中强力霉素的残留量仍达到0.092mg/kg、0.077 mg/kg,说明强力霉素在鸡体内代谢缓慢;(4)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用98ppm的乳酸环丙沙星水溶液喂鸡,连用5天,投药量为19.6mg/只、天,在用药的第4 d,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为17.4μg/kg,停药第1d,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为9.2μg/kg;停药第3-13d,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均低于10μg/kg。本试验表明,以乳酸环丙沙星说明书标示剂量的2倍量兑水饲喂产蛋鸡,休药6 d后,环丙沙星在鸡蛋中的残留量均低于10μg/kg。3、为控制鸡蛋中药物残留,制定了包含《东台市兽药安全使用规范》的关键控制措施,比较鸡场在应用关键控制措施之前和之后的药物残留情况。每个鸡场8份样品,检测鸡蛋中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结果实施关键控制措施的鸡场喹诺酮类残留量在应用前后由0.068 mg/kg下降至0.025 mg/kg,以0.1mg/kg为标准,残留量超标率由10.4%下降至0,而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在应用前后由0.105 mg/kg下降至0.06 mg/kg,残留量超标率由8.3%下降至0。同期6个对照鸡场,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前后分别为0.071mg/kg,0.067mg/kg,超标率分别为10.4%、8.3%;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前后分别0.110mg/kg、0.092mg/kg,超标率分别为8.3%、6.3%。可见,关键控制措施的实施,作用明显。

二、绿色食品动物性食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食品动物性食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2)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生态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文明的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一) 工业文明时代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特点
        1. 动物性食品生产工厂化、规模化
        2. 动物性食品生产现代化、化学化
        3. 动物性食品生产制度化
    (二) 动物性食品工业化、化学化生产的负面作用
        1. 食品安全问题
        2. 粮食安生问题
        3. 生态安全问题
    (三) 工业文明的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生产方式转变
二、中国草地资源和畜牧业的生态分析
    (一) 中国草地资源、海洋资源和动物性食品生产
    (二) 开发我国广阔优质草场
    (三) “牧海耕田”, 开发蓝色牧业资源
三、中国草原生态危机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一) 沙漠化扩大的趋势
    (二) 草原养育生命的质量下降
    (三) 草原生产要素投入不足, 生态功能退化
四、动物性食品生产和消费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一) 关于动物性食品生产转向
    (二) 关于肉制品生产转向
        1. 草场承包、围栏与草原保护
        2. 从“家庭承包”到“联户放牧”
        3. 禁牧、游牧与草原保护
五、生态文明的畜牧业发展道路探讨
    (一) 超越工业文明牧业, 建设生态文明的牧业
        1. 工业文明牧业是单标尺的, 只有利润目标
        2. 生态文明牧业是双标尺的,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
        3. 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肉制品生产标准
    (二) 依据生态学观点进行畜牧业发展的生态设计
    (三) 生态文明的畜牧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1. 肉制品生产从工业化转向生态化
        (1) 未来的牧业着重利用天然生物资源
        (2) 未来牧业以大家共同富裕为目标
        2. 肉制品生产从分化转向综合发展
        (1) 未来的牧业是生态化的, 因而是高效的
        (2) 未来的牧业是综合的生产, 因而是高产的
        (3) 未来的牧业是高科技的, 因而是高智的

(3)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羊肉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2 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羊肉消费者行为分析
    2.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羊肉消费者行为分析
    2.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羊肉消费者行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羊肉生产、消费特征及供需态势分析
    3.1 新疆肉羊生产特征分析
    3.2 新疆居民家庭羊肉消费统计特征分析
    3.3 新疆羊肉的供需态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调查样本的新疆居民羊肉消费特征分析
    4.1 分析框架
    4.2 数据来源
    4.3 样本分布概况
    4.4 居民家庭羊肉消费特征分析
    4.5 居民家庭对羊肉质量安全的关注及认知分析
    4.6 城镇居民家庭对品牌羊肉的认知、信息搜寻及购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户内外消费视角的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
    5.1 分析框架
    5.2 个人及家庭特征的居民羊肉消费频率分析
    5.3 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质量安全视角的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
    6.1 分析框架
    6.2 新疆质量认证羊肉的概况
    6.3 城镇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的购买意愿及其差异性分析
    6.4 城镇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的支付意愿及其额外价格支付水平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基于品牌视角的新疆城镇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
    7.1 分析框架
    7.2 新疆羊肉品牌发展现状
    7.3 新疆城镇居民品牌羊肉价格支付意愿分析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表
附录Ⅱ 城镇问卷
附录Ⅲ 农村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4)西藏自治区保护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背景及目的
    1.2 选题的价值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西藏绿色食品发展及其保护的现状
    2.1 绿色食品的概述
    2.2 西藏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相关立法现状研究
    3.1 国内相关立法现状
    3.2 西藏自治区相关立法现状与不足
第四章 国外绿色食品立法经验与借鉴
    4.1 欧盟绿色食品相关立法析
    4.2 美国绿色食品相关立法评析
    4.3 欧美与我国西藏绿色食品相关立法对比评析及经验借鉴
第五章 完善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立法建议
    5.1 关于立法规划的内容
    5.2 关于立法程序的设定
    5.3 关于立法体系的建议
    5.4 关于监督的制度规定
    5.5 关于责任的制度规定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质量安全与我国城镇居民肉类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内容结构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对象及数据
    1.7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效用理论
    2.2 显示性偏好理论
    2.3 消费者需求理论
    2.4 需求层次理论
    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6 搜寻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特征及质量安全现状
    3.1 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特征
    3.2 城镇居民肉类需求中的质量安全现状
    3.3 典型的肉类质量安全事件及其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的质量水平估计
    4.1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体现:综合商品
    4.2 理论分析框架
    4.3 计量模型设定及数据
    4.4 变量的内生性检验
    4.5 实证估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镇居民肉类质量安全属性认知分析
    5.1 质量安全属性与信息不对称
    5.2 调研样本情况
    5.3 城镇居民猪肉消费行为分析
    5.4 质量安全属性的选择及认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镇居民肉类质量安全属性偏好及支付意愿评价
    6.1 食品质量安全属性与消费者选择
    6.2 选择实验理论框架及计量模型
    6.3 选择实验调查设计
    6.4 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质量安全信息对城镇居民肉类需求的影响研究
    7.1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与消费者需求行为
    7.2 数据来源
    7.3 实证模型选择
    7.4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城镇家庭肉类消费调查问卷
附录二:猪肉质量安全属性的选择实验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8)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目的与意义
        1.1.1 生态型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更高层次
        1.1.2 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
        1.1.3 生态畜牧业有利于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的良好衔接
        1.1.4 生态畜牧业是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1.1.5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障居民健康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生态产业研究
        1.2.2 生态农业经济
        1.2.3 畜牧业经济研究
        1.2.4 生态畜牧业研究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内容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畜牧业经济一般理论
    2.2 生态畜牧业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有机畜牧业理论
    2.3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学原理
        2.3.1 供需均衡理论
        2.3.2 循环经济理论
        2.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 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理论述评及发展趋势
第3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轨迹描述与历程分析
    3.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分析及其基本特征
        3.1.1 产品总量不断增长
        3.1.2 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
        3.1.3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3.1.4 集约化的农区畜牧业发展日益明显
    3.2 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轨迹分析
        3.2.1 恢复性发展时期(1949-1957)
        3.2.2 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
        3.2.3 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1979-1996)
        3.2.4 新阶段的全面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3.3 中国畜牧业技术演变轨迹分析
        3.3.1 以家庭副业和从属于农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1979年以前)
        3.3.2 向支柱产业演进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3.4 中国畜牧业经营方式演变历程
        3.4.1 20世纪80年代的商品化、专业户化、企业化发展阶段
        3.4.2 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
        3.4.3 21世纪初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阶段
第4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生态畜牧业形成的基本背景
        4.1.1 生态农业与生态畜牧业的衍生
        4.1.2 生态畜牧业提出的基本背景分析
    4.2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4.2.1 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4.2.2 生态畜牧业的功能定位与种类划分
        4.2.3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4.2.4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4.3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受计划经济和短缺时代的惯性影响,导致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
        4.3.2 受人们认识上的局限,生态畜牧业发展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4.3.3 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养殖规模较小
        4.3.4 科技进步速度较慢,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
    4.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障碍的技术因素分析与制度透视
        4.4.1 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4.2 确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度与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4.4.3 传统观念的制约
第5章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5.1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5.1.1 世界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现状
        5.1.2 世界主要畜产品贸易现状
        5.1.3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5.1.4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5.2 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及其启示
        5.2.1 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2.2 加拿大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3.1 澳大利亚的生态畜牧业
        5.3.2 新西兰生态畜牧业发展
    5.4 农户小规模饲养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4.1 日本畜牧业的基本概况
        5.4.2 日本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5.4.3 日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5.5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5.1 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5.5.2 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5.5.3 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第6章 中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6.1 农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
        6.1.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6.1.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6.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解构
        6.2.1 我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6.2.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3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及路径选择
        6.3.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
        6.3.2 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路径选择
第7章 中国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7.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施条件
        7.1.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建设的实施条件
    7.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7.2.1 草地退化严重
        7.2.2 草原畜牧业生产力落后
        7.2.3 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7.2.4 草原保护制度还不完善
        7.2.5 产后环节薄弱,产业化经营发育迟缓
    7.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7.3.1 季节轮牧模式
        7.3.2 家庭生态牧场模式
    7.4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7.4.1 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
        7.4.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7.4.3 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7.4.4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7.4.5 加快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7.4.6 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第8章 中国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8.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条件
        8.1.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
        8.1.2 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8.2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8.2.1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2.2 以旅游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3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8.3.1 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8.3.2 做好畜牧企业的布局规划
        8.3.3 高度重视优良品种
        8.3.4 广泛应用新技术
        8.3.5 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计划
        8.3.6 建立科学的生产体系
第9章 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分析
    9.1 中国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现状
        9.1.1 中国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9.1.2 中国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9.1.3 中国生态畜禽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9.2 影响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的因素分析
        9.2.1 中国生态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9.2.2 中国生态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9.3 促进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和贸易的对策分析
        9.3.1 国家应加强对生态畜产品相关知识的科学宣传
        9.3.2 严格绿色畜产品认证、监测制度
        9.3.3 创新生态畜产品流通模式
        9.3.4 制定合理的生态畜产品价格
        9.3.5 建立规范化的技术应用及推广网络
        9.3.6 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体系
第10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政策选择
    10.1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与战略重点思考
        10.1.1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
        10.1.2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0.2 中国生态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10.2.1 生态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10.2.2 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技术
        10.2.3 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牧业洁净生产的技术体系
        10.2.4 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10.2.5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10.3 提升中国生态畜牧业产业水平和效益的对策措施
        10.3.1 加快生态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10.3.2 加快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10.3.3 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
    10.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10.4.1 加强生态畜牧业宏观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
        10.4.2 强化优势生态畜牧业区划布局
        10.4.3 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
        10.4.4 深化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10.4.5 引导生态畜产品消费,开拓畜产品市场
        10.4.6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致谢

(9)国内外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1.2.2 食品卫生安全法规体系研究
        1.2.3 其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美国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2.1 法律法规
        2.1.1 联邦法律
        2.1.2 联邦法规
    2.2 管理机构
        2.2.1 农业部(USDA)
        2.2.2 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2.2.3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
        2.2.4 其他联邦机构
    2.3 安全标准
        2.3.1 禁用物质
        2.3.2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2.3.3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4 安全认证体系
        2.4.1 良好生产规范(GMP)
        2.4.2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2.4.3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2.5 肉、禽和蛋残留监控体系
        2.5.1 组织实施
        2.5.2 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
        2.5.3 监控物质的确定
        2.5.4 检测实验室与分析方法
        2.5.5 国内残留监控
        2.5.6 进口残留监控
        2.5.7 残留管理信息系统
        2.5.8 食品动物避免残留数据库(FARAD)
        2.5.9 残留监控结果分析
    2.6 追溯制度
    2.7 召回制度
        2.7.1 召回等级
        2.7.2 召回程序
        2.7.3 召回监督
    2.8 应急反应机制
        2.8.1 FDA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措施
        2.8.2 FSIS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措施
    2.9 技术性贸易措施
        2.9.1 残留限量
        2.9.2 检验检测
        2.9.3 HACCP认证
        2.9.4 标签要求
        2.9.5 预先通报和企业注册
    2.10 非政府组织、产业界和消费者的作用
        2.10.1 非政府组织
        2.10.2 产业界
        2.10.3 消费者
3 欧盟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3.1 法规体系
        3.1.1 法规形式
        3.1.2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概况
        3.1.3 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相关的法规
    3.2 管理机构
        3.2.1 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
        3.2.2 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
    3.3 安全标准
        3.3.1 禁用物质
        3.3.2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3.3.3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3.3.4 污染物限量标准
        3.3.5 微生物和生物毒素限量标准
    3.4 安全认证体系
    3.5 残留监控体系
        3.5.1 残留监控管理法规
        3.5.2 残留监控物质
        3.5.3 残留检测实验室
        3.5.4 残留监控计划
        3.5.5 抽样策略、水平和频率
        3.5.6 发现阳性样品时采取的措施
    3.6 追溯制度
    3.7 召回制度
    3.8 快速预警系统
        3.8.1 信息传递
        3.8.2 网络成员
        3.8.3 通报
    3.9 应急措施和危机管理
        3.9.1 应急措施
        3.9.2 危机管理
    3.10 技术性贸易措施
        3.10.1 限量标准
        3.10.2 残留监控
        3.10.3 兽医检查
        3.10.4 动物福利
        3.10.5 合格评定
        3.10.6 食品追踪
4 加拿大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4.1 法律法规
        4.1.1 联邦法律
        4.1.2 联邦法规
    4.2 管理机构
        4.2.1 加拿大卫生部(HC)
        4.2.2 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
    4.3 安全标准
        4.3.1 禁用物质
        4.3.2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4.3.3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4.4 安全认证体系
    4.5 残留控制体系
        4.5.1 组织实施
        4.5.2 抽样类型及其目的
        4.5.3 国家化学残留监控计划(NCRMP)
        4.5.4 残留超标强制措施
    4.6 追溯制度
    4.7 应急反应与召回制度
    4.8 行业协会的作用
5 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5.1 法律法规
        5.1.1 国家法律
        5.1.2 国务院法规
        5.1.3 部门规章
    5.2 管理机构
        5.2.1 农业部(MOA)
        5.2.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
        5.2.3 卫生部(MOH)
        5.2.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
        5.2.5 其他中央管理部门
    5.3 安全标准
        5.3.1 禁用物质
        5.3.2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5.3.3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5.3.4 污染物限量标准
        5.3.5 生物毒素限量标准
    5.4 残留监控体系
        5.4.1 残留监控管理机构
        5.4.2 年度残留监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5.4.3 残留监控检测实验室
        5.4.4 残留监控检测方法
        5.4.5 监控动物产品与监控药物
        5.4.6 阳性样品的追踪
    5.5 市场准入制度
        5.5.1 食品市场准入的法律基础
        5.5.2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内容
    5.6 安全认证体系
        5.6.1 无公害农产品
        5.6.2 绿色食品认证
        5.6.3 有机食品认证
    5.7 追溯制度
    5.8 应急反应机制
    5.9 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
6 CAC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作用
    6.1 CAC的历史、机构与职责
        6.1.1 CAC的历史
        6.1.2 CAC机构与职责
    6.2 CAC关于兽药的标准与准则
        6.2.1 现状
        6.2.2 制定程序
        6.2.3 走向
    6.3 兽药残留风险分析
        6.3.1 风险评估
        6.3.2 风险管理
    6.4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风险分析
        6.4.1 危害鉴定
        6.4.2 风险评估
        6.4.3 风险管理
7 比较分析
    7.1 法律法规体系
    7.2 管理体制
    7.3 安全标准
    7.4 安全认证体系
    7.5 残留监控体系
    7.6 追溯制度
    7.7 召回制度
    7.8 应急反应机制
    7.9 技术性贸易措施
    7.10 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
    7.11 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的作用
8 完善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
    8.1 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8.2 建立政府各监管机构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8.3 建立风险分析机制,完善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8.4 逐步推广和采用GMP、SSOP和HACCP体系并进行强制性认证
    8.5 加强动物源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建设
    8.6 建立动物源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8.7 建立动物源食品召回制度
    8.8 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建设
    8.9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
    8.10 充分发挥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9 结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10)东台市蛋鸡兽药使用现状和残留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保障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综合性措施
下篇 研究报告
    第四章 东台市蛋鸡饲养兽药使用现状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东台市鸡蛋中兽药残留分析
        1 ELISA试剂盒检测鸡蛋中四环素族抗菌素的残留
        2 免疫胶体金试剂板测定鸡蛋内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鸡蛋内强力霉素的残留量
        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鸡蛋内环丙沙星残留量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东台市兽药残留超标的控制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绿色食品动物性食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饲养方式属性的动物性食品偏好与消费动机研究 ——以鸡蛋产品为例[D]. 曹梦微.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生态思考[J]. 余谋昌. 阴山学刊, 2018(01)
  • [3]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研究[D]. 徐秋艳.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4]西藏自治区保护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研究[D]. 包金运. 西藏大学, 2017(07)
  • [5]质量安全与我国城镇居民肉类需求[D]. 王文智.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 [7]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8]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颜景辰.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3)
  • [9]国内外动物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李英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4)
  • [10]东台市蛋鸡兽药使用现状和残留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 王长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绿色食品动物性食品发展的重要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