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一例的教训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一例的教训

一、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1例的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马亚南,侯志辉,安云强,任心爽,于易通,赵娜,吕滨[1](2021)在《基于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 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郇强,袁明远,朱珞宁,王培培,王赛华,李炜,王温慧,陈琦,宁忠平,黄健峰,赵志宏[2](2021)在《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6 852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10 46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中获得的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分析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解剖学特点及引起的胸痛、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特点。结果: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中男性28例(43.1%),平均年龄(54.35±7.65)岁。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开口14例(21.54%);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窦7例(10.77%);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15例(23.08%);左回旋支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开口12例(18.46%);左回旋支缺如10例(15.39%),其中左回旋支供血区域由巨大右冠状动脉替代9例,巨大左前降支的对角支替代1例;左回旋支和左前降支均源于右冠状动脉窦5例(7.69%);左回旋支源于无冠状动脉窦,左回旋支源于肺动脉各1例;经主肺动脉间走行21例(32.31%)。结论: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类型中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开口)及右冠状动脉窦最多见,其次为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源于无冠状动脉窦和肺动脉最少见。部分走行跨主肺动脉间隔但无压迫表现。

王美娜,李博,王冠群,张尉华[3](2019)在《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及分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及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1 215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结果在21 21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为81例,发生率为0.4%。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70例,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总数86.4%,其中62例(76.5%)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4例(4.9%)右冠状动脉开口于无冠状窦,1例(1.2%)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1例(1.2%)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2例(2.5%)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窦上方。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1例,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总数13.6%,其中3例(3.7%)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窦;3例(3.7%)为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动脉;1例(1.2%)为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窦下方;1例(1.2%)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开口于左冠状窦;2例(2.5%)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开口于主动脉;1例(1.2%)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开口于左冠状窦、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窦。结论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较常见,其中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最为常见。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其走行也可发生变化。对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且走行在主-肺动脉之间的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赵云雷[4](2019)在《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及其并发症的CTA与DSA的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冠脉CTA及DSA对冠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A和DSA诊断冠脉先天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MSCT造影检查患者,共1154例,观察冠状动脉先天发育异常的发生率、病变类型与影像学表现,并与DSA作对照,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54例患者中,冠脉发育异常的患者共272例,占23.57%,其中,左侧冠状动脉的高位开口 9例,右侧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8例,单冠状动脉1例,左主干缺如1例,左前降支-肺动脉瘘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瘤1例,右冠状动脉与左前降支动脉瘘1例,左冠窦起源的右冠状动脉2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4例,心肌桥最多,有244例,其中,单支血管心肌桥241例,占98.77%,两支血管心肌桥3例,占1.23%。性别不同检查者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类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44例同时接受CTA与DSA检查者,CTA对冠脉发育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SA检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A检出39例(27.08%),DSA检出9例(6.25%);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显着高于DSA,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冠脉发育异常,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可以准确显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类型、走行、位置及与邻近组织关系,冠状动脉CTA较DSA更便捷、更准确地评估冠脉发育异常,可作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首选筛查手段。第二部分 心肌桥及其伴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TA研究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评估心肌桥发生位置、形态特点与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CTA检查发现心肌桥者,其中,同时行冠脉造影术者30例。观察心肌桥形态、走行、邻近管腔狭窄程度及是否有斑块形成等情况,比较冠脉CTA与DSA对心肌桥及其并发症诊断的准确性与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4例心肌桥中,表浅型心肌桥168例,占68.85%,纵深型76例,占31.14%。心肌桥位于左前降支228例,占93.44%,其中177例位于前降支中段,占72.54%,位于回旋支10例,占4.09%,位于第一对角支2例,占0.81%,在钝缘支的有3例,占1.23%,在右冠状动脉的有1例,占0.41%。228例LAD心肌桥当中,壁冠状动脉近端有斑块形成的104例,占45.61%,壁冠状动脉的远端斑块形成23例,占10.08%,心肌桥的近端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A对心肌桥检出率明显高于DSA(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桥伴发胸痛等临床症状者发生率低于无症状心肌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对心肌桥并发冠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为85%,符合率=86.66%,特异度=90%。结论: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显着高于DSA的检出率,它的灵敏度更高,可以有效地避免疾病漏诊的发生,是心肌桥首选检查手段;可以准确评估心肌桥的类型及其并发症,心肌桥可作为评估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邱萍,程守全,谢冰,张诗文,牛蕤,张宝美,梁妍,刘加立,王志荣,王诚[5](2019)在《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中期随访——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CAF)的中期效果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导管介入封堵的12例CAF患者,根据瘘口大小、起源、引流位置、分流量多少以及冠状动脉迂曲或扩张程度选取封堵器材,术后定期随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A,对术后临床疗效及CT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其中2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同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重复造影示封堵完全,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5年(1个月~6年)。所有患者均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残余分流,心功能良好(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8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CTA,其中2例大型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患者出现血栓形成,另1例多发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仍有微量残余分流,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CAF中期随访结果示封堵效果良好,但应警惕供血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残余分流的风险。冠状动脉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解剖结构、封堵器位置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等,在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董潇男[6](2019)在《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三部分:探究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采用反U弯法和压力感知导管技术的意义目的反U弯法和传统方法(非反U弯方法)均可用于肺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但反U弯法对于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似乎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而其中原因尚未得到充分阐述。故本研究将评价两种方法的标测和消融特点,探讨其在治疗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起源于肺动脉窦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7例,所有靶点均通过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明确起源位置。入选患者常规使用反U弯法和(或)传统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比较两种方法的电生理特点、消融导管贴靠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导管头端矢量方向以及靶点电位振幅等信息,分析两种方法对消融的意义。结果所入选的37例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4例为左窦起源,12例为右窦起源,11例为前窦起源。其中,仅有7例(18.9%)左窦起源的患者经传统方法消融成功,其余30例(81.1%)患者全部经反U弯方法消融成功。采用反U弯法标测时,在肺动脉窦底理想靶点处标记到近场尖峰电位和QS波的比例显着高于传统方法(P<0.001);且肺动脉右窦和前窦的导管头端贴靠压力显着高于传统方法,而两种方法的肺动脉左窦贴靠压力变化不大(P<0.001,P<0.001,P=0.18)。此外,采用反U弯法标测得到的靶点双极电位振幅显着较高(1.52±1.75 mV vs.1.02±2.37 mV,P<0.001),并随导管头端贴靠压力增大而升高(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采用反U弯法在肺动脉窦中标测,当左窦、右窦和前窦的导管贴靠压力分别为7g、9g和12g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靶点电位振幅(≥1.0mV)。结论在肺动脉窦内进行标测和消融时,反U弯法比传统方法导管贴靠更好,稳定性更高,提高了对肺动脉窦底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效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肺动脉右窦和前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非反U弯法对标测和消融的临床意义目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经反U弯技术在肺动脉窦底消融成功,但起源于肺动脉窦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探讨和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左-前窦间,右-左窦间,右-前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25例怀疑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明确起源点位置,记录并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共17例患者为肺动脉窦间起源,占13.6%;其中左-前窦间9例,占7.2%;右-左窦间6例,占4.8%;右-前窦间4例,占3.2%。体表心电图分析得出,右-前窦间起源室性早搏的导联振幅显着低于左-前窦间和右-左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在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标测到的最早激动点位于肺动脉窦底以上22.65±2.47 mm处,领先体表QRS波35.7±12.7 ms(P<0.001)。消融导管近远端电位在经反U弯标测时呈现特征性的电位变化:导管头端位于窦底时,近端电位激动早于远端电位;导管头端位于窦中部时,近端和远端电位激动提前时间一致;导管头端位于肺动脉窦间时,远端电位激动显着早于近端电位。17例肺动脉窦间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3例(17.6%)经反U弯法消融成功,其余14例(82.4%)经反U弯法在肺动脉瓣上消融失败后,最终非反U弯法(传统方法)在瓣下消融成功。结论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虽在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发生率不低,但其起源点位置特殊,且具有独特的心电特征。在导管消融时传统非反U弯法消融可收获较好的效果,比反U弯法更加有效。第三部分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目的越来越多的右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在肺动脉窦消融成功,而肺动脉窦周围毗邻重要血管结构:冠状动脉,已知导管消融可损伤周围5mm范围的心肌组织。因此掌握该区域解剖特点对避免消融致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描述肺动脉各窦与邻近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观察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的100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47±18岁)因胸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通过扫描取得多期相冠状动脉扫描原始数据后传至工作站并重建图像,描述和测量肺动脉各窦与邻近组织结构的最近距离和解剖关系,统计冠状动脉到相应肺动脉各窦的最短距离:肺动脉左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前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右窦与右冠状动脉/右室流出道。根据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的相对位置将左主干与肺动脉左窦分成3个类型进行描述:1型,紧密贴靠型,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紧密相邻;2型,一般贴靠型,左主干开口正对肺动脉左窦,其近端环绕左窦走行;3型,远离型,左主干开口与肺动脉左窦相距较远。结果贴靠类型1,2,3(紧密贴靠型,一般贴靠型,远离型)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占20%),43例(占43%)和37例(占37%)。三种贴靠类型的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分别为1.66±0.53 mm,4.63±1.64 mm和8.24±1.65 mm,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5 mm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00%,87%和9%。右冠状动脉至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的最短距离≤5mm的病例数为71例(占71%)。结论肺动脉左窦和左主干相距较近(尤其是紧密贴靠型和一般贴靠型),同时肺动脉左窦也与左前降支和左冠状动脉窦相邻,而肺动脉前窦到左前降支的距离比到左主干更近,右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毗邻较近。该发现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解剖特点和组织贴靠类型的认识,从而避免在肺动脉窦内消融引起的并发症。

夏娟,马小静,郭娟,张甜,陶园[7](2015)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矫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结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者的CT表现及术中肉眼观察情况,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1例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术前CT和术中诊断比较。结果 11例患者CT检查与术中肉眼观察诊断结果相符,超声心动图表现与CT检查结果、术中肉眼诊断结果比较,8例诊断符合,3例诊断不符合,其中2例超声检查分别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和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1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左冠状动脉扩张,二尖瓣前叶裂合并重度关闭不全,而CT检查及术中诊断发现存在2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支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另一支起源于肺动脉。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及时、准确诊断ALCAPA,但对明确心腔外的血管走行、起源有一定局限性,需结合CT等其他影像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的走行及发育,以评估手术适应证及预后,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依据。

余晓勇,鲁书琴,田素良[8](2015)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价值与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64层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9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做重组图像。结果 399例患者中,MSCT发现各种类型的斑块1044个;冠状动脉的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多分布在左前降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近段。结论 MSCT能同时发现冠脉各种斑块和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作为冠心病的一种先进的筛选手段。

刘光锐,郭曦,李铁铮,李彭,薛玉国,黄小勇,黄连军[9](2014)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321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成人患者中55例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表现。结果 55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病程2天20年不等。心前区疼痛30例,活动后胸闷、气短20例,背痛1例,心悸1例,晕厥1例;11例可闻及心前区杂音,44例无明显杂音;高血压29例,糖尿病12例,合并冠心病1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瘘管起自左前降支31例,回旋支6例,右冠状动脉7例,同时起自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11例;瘘管漏入肺动脉43例,冠状静脉窦1例,支气管动脉3例,右心房1例,右心室1例,左心房1例,左心室5例。多发瘘管共18例;瘘管扭曲41例,扩张20例,局限性狭窄9例;末端呈管状35例,呈丛状20例。结论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临床表现复杂,无明显特异性表现,且易被其他心脏疾患所掩盖。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并能提供冠状动脉瘘的详细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

朱丽丽,赵汉青,史跃,王安明,李皖陇,程国勤[10](2013)在《双源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 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 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 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二、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1例的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1例的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2)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CTA检查和诊断
    1.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4左回旋支异常起源诊断及分类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3)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及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1.3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定义
2 结果
3 讨论

(4)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及其并发症的CTA与DSA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冠脉CTA及DSA对冠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肌桥及其伴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CTA研究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
    6 参考文献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5)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中期随访——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CTA检查方法
    1.3 介入方法
        1.3.1 冠状动脉造影
        1.3.2 封堵途径与器材选择
    1.4 随访及用药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讨论

(6)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矫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仪器与方法
结果
    一、3例婴儿型ALCAPA患者术前超声表现
    二、8例成人型ALCAPA患者超声表现
讨论

(8)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价值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与扫描前准备
    1.3 扫描方法
    1.4 图像后处理
    1.5 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冠脉斑块性质的判定方法
    2.2 冠脉斑块的检出
    2.3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方法
    2.4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2.5 斑块位置与斑块所在冠状动脉节段的狭窄程度
    2.6 MSCT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的通畅与狭窄情况显示
    2.7 MSCT显示冠脉变异的能力
    2.8 冠脉搭桥术显示能力
    2.9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管的显示能力
3 讨论
    3.1 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与狭窄的关系
    3.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与发展
    3.3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检出的临床意义

(9)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 2 研究方法
    1. 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临床表现
    2.2 CAG表现
3讨论

四、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1例的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研究[J]. 马亚南,侯志辉,安云强,任心爽,于易通,赵娜,吕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09)
  • [2]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J]. 郇强,袁明远,朱珞宁,王培培,王赛华,李炜,王温慧,陈琦,宁忠平,黄健峰,赵志宏.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6)
  • [3]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及分类[J]. 王美娜,李博,王冠群,张尉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10)
  • [4]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及其并发症的CTA与DSA的对照研究[D]. 赵云雷. 苏州大学, 2019(04)
  • [5]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中期随访——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J]. 邱萍,程守全,谢冰,张诗文,牛蕤,张宝美,梁妍,刘加立,王志荣,王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04)
  • [6]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D]. 董潇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矫治分析[J]. 夏娟,马小静,郭娟,张甜,陶园.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08)
  • [8]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价值与质量控制[J]. 余晓勇,鲁书琴,田素良. 中国现代医生, 2015(16)
  • [9]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J]. 刘光锐,郭曦,李铁铮,李彭,薛玉国,黄小勇,黄连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03)
  • [10]双源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J]. 朱丽丽,赵汉青,史跃,王安明,李皖陇,程国勤. 解剖与临床, 2013(04)

标签:;  ;  ;  ;  ;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一例的教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