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中深层天然气勘探前景

川西中深层天然气勘探前景

一、川西地区中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熊绍云,周刚,郝毅,熊连桥,李文正,姚倩颖,张建勇[1](2021)在《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演化》文中指出川西地区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和裂缝两类。为弄清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孔洞成因、孔洞充填期次及演化,首先,通过对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发育规律与沉积相、层序关系的分析,结合第一期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与围岩白云石化的先后顺序,认为川西地区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孔洞为相控准同生岩溶形成;针对孔洞内不同期次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同位素、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认为孔洞内胶结物形成于封闭的成岩环境,成岩流体为受下伏碎屑岩地层水加入改造的中泥盆世海水。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沉积期-白云石化之前的孔洞及裂缝形成阶段、白云石化期间的围岩白云石化及第一期白云石胶结物形成阶段和中—深埋藏成岩期的孔隙定型阶段,其中中—深埋藏阶段是孔隙减少的主要阶段,造成约25%的孔隙损失。

文龙,汪华,徐亮,张亚,袁海锋,陈双玲,乔艳萍,谌辰[2](2021)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出四川盆地栖霞组巨大的勘探潜力。为理清川西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成藏期次、成藏演化、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特征等关键地质问题,为栖霞组下一步的勘探提供支撑,通过分析研究大量钻井、测井及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认为:(1)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甲烷含量一般大于96%,天然气干燥系数大于0.99,呈高演化的特征,是典型干气,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气。(2)栖霞组天然气δ13C1介于-31.33‰~-28.31‰,δ13C2介于-28.50‰~-25.20‰。气气对比认为川西地区栖霞组天然气不存在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的贡献,是以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输入为主,中二叠统烃源输入为辅的混合天然气。(3)通过对所识别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析,识别出4期油气成藏事件。第Ⅰ期和第Ⅱ期分别为中—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的古油藏成藏时期;第Ⅲ期为早—中侏罗世古油气藏成藏时期;第Ⅳ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气藏成藏时期。(4)成藏主控因素为优越的烃源岩条件、优质的储层发育及可供油气持续聚集成藏的构造—岩性圈闭。(5)川西北双鱼石—中坝地区推覆体下盘隐伏前缘带及川西南平落坝—大兴场地区具备形成大气区的优越成藏条件组合,是下一步川西地区栖霞组勘探的最有利区带。

郭旭升,蔡勋育,刘金连,刘超英,程喆,高波,石磊[3](2021)在《中国石化“十三五”天然气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重要批示的精神,油气勘探工作以战略突破与规模增储为核心,加强理论与技术创新,大打高质量勘探进攻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油气勘探成果。为了加快推动中国石化天然气业务的发展,在全面梳理"十三五"以来天然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发展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十三五"以来,中国石化坚持"海相陆相并举、常规非常规并重"的战略部署,按照"做大海相常规气、做强海相页岩气、做优陆相致密气"的思路,创新发展了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中西部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屑岩领域的油气成藏理论;(2)攻关形成了基于储层识别描述与甜点预测为核心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集成了深层/超深层钻完井、酸压测试、长水平井压裂与超大功率电动成套压裂、易钻复合桥塞等配套装备与工具;(3)在海相页岩、海相碳酸盐岩、陆相致密碎屑岩等3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天然气勘探成果,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006 8×1012 m3,为中国石化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提供了优质资源保障;(4)展望未来,中国石化探区具有较雄厚的天然气资源基础,我国中西部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屑岩、海域深层碎屑岩、东部成熟探区深层碎屑岩与火成岩等领域是其天然气勘探发展的主要方向。结论认为,"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石化可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16×1012~1.36×1012 m3,可以为我国天然气大发展夯实资源基础。

梁霄[4](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董翼昕[5](2020)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上众多大型油气田都发现在构造—热液白云岩中,与构造活动、异常热事件有关的白云岩储层往往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地层中发育大规模白云岩体,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川中和川西南三个地区,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由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的作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常被解释为热液白云岩(HTD)。然而白云岩类型多样,且对于各类白云岩形成期次、成岩流体、成因机理、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论文综合利用四川盆地内的典型野外剖面和钻井的岩芯、录井、测井资料以及各类白云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演化特征,通过分析和对比不同地区内不同类型白云岩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开展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通过宏观观察和薄片鉴定,综合多种白云岩分类方案,将四川盆地内中二叠统白云岩归纳总结为四种类型:三种基质白云岩(Md1、Md2和Md3)和白云石胶结物(Cd)。Md1白云岩为微—粉晶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在四川盆地内丰度较低。Md2白云岩为细—中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常见雾心亮边特征,原始结构破坏,为丰度最高的类型。根据白云石化程度可进一步分为Md2-A斑状白云质灰岩和Md2-B结晶白云岩。Md3白云岩为中—粗晶它形白云岩,晶面较污浊,波状消光,盆地内丰度较高。Cd白云岩为它形—鞍形白云石胶结物,粗晶以上大小,晶面干净,以孔洞、裂缝充填物形式主要发育在川中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白云岩呈厚层状分布在栖霞组台缘带内,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白云岩以热对流白云石化成因为主。岩石学特征和较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δ13C值、87Sr/86Sr比值、REE特征以及Mn、Sr含量)表明,Md1白云岩是在准同生期海水中形成的,而Md2、Md3和Cd白云岩是在浅埋期以二叠纪海水为主的成岩流体中形成的,两种白云石化流体都是非热液流体。由较低的δ18O值和较高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推断出Md2、Md3和Cd白云岩形成于较高温度,这表明ELIP事件为栖霞期碳酸盐岩台地内的白云石化提供了热量。位于台缘带地层中温暖的孔隙水与斜坡外的冷海水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显着的流体势差,导致台地内与外部开阔深海水之间流体快速对流交换,促进了广泛的白云岩体的形成,因此Md2白云岩为侧向开放的热对流白云石化成因。当ELIP进入活跃期时,温度进一步提高,在局部地区形成更高温且更快速的热对流循环,形成以高温热对流白云石化为主的Md3白云岩和Cd白云石胶结物。在川中地区,白云岩主要发育在茅口组中部地层的开阔台地内,且集中在川中基底断裂带周围,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白云岩以热对流白云石化和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为主。与灰岩较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δ13C值、87Sr/86Sr比值、REE特征以及Mn、Sr含量)表明,Md2白云岩是在浅埋期以二叠纪海水为主的成岩流体中形成的,相对较低的δ18O值和较高的均一温度推断出Md2白云岩形成于较高温度;高87Sr/86Sr比值、Eu正异常、高Mn含量、低δ18O值以及很高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说明Md3白云岩受构造—热液流体影响严重。Md2白云岩的高温特征表明,其形成亦受到ELIP热事件影响。强烈构造运动使得基底断裂带活化,在地热增温效应下,浅埋藏台地内温暖的孔隙水与顶部较冷海水通过渗透性断层带进行流体交换,顶部较冷海水源源不断吸入地层内,形成断层控制的顶部开放热对流白云岩Md2。ELIP活跃期,大量岩浆热液流体上涌,其热效应进一步促进热液与海水的混合流体热对流循环,在靠近断层处形成构造—热液改造白云岩Md3和Cd胶结物。在川西南地区,白云岩广泛分布在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的局限台地内,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Md1白云岩为准同生期略微蒸发海水的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Md2、Md3和Cd白云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川中地区相似,Md2白云岩的成岩流体为浅埋藏期被加热的二叠纪海水,Md3白云岩的成岩流体受高温热液严重影响。由于更高靠近ELIP内带,川西南地区遭受到更高程度的地热增温和热液作用。因此,在靠近西侧的台缘带内,Md2白云岩以侧向开放热对流成因为主,在局限台地内Md2白云岩为顶部开放热对流成因。Md3和Cd白云岩为断层控制的构造—热液改造白云岩。综合对比三个地区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模式,Md1白云岩为准同生期回流渗透白云石化成因,Md2白云岩为热对流白云石化成因,Md3白云岩为较高温热对流和构造—热液改造白云石化综合成因。同时,综合对比各项地化指标,从川西南、川中到川西北地区,白云岩形成温度逐渐降低,热液信号逐渐减弱,且台地内部白云岩分布多受高渗透性滩相和基底断裂的综合控制,进一步证实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主要为ELIP热事件控制下的产物。此外,热对流白云石化作用应该广泛存在于与异常热事件有关的“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体系内,热对流为白云石化流体大范围流动运移的主要动力,白云岩分布受控于热对流白云石化作用,但该类型白云岩常常因被后期热液特征所覆盖而难以识别。因此,通过本次研究建立与ELIP热事件有关的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模式,希望能够为与异常热事件有关的白云岩的形成过程和分布预测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

龙胜祥,刘娅昭,许华明,陈前,程喆[6](2020)在《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与技术攻关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果显着,自新场气田发现以来,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大,储量和产量快速增长。地质理论认识深化与关键技术进步是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石化探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有利目标类型多,常规天然气整体探明程度为16%,页岩气勘探尚处于初期阶段,根据HCZ模式预测,中国石化探区天然气(含页岩气)勘探开发仍将快速发展,具备年均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 600~2 000)×108m3的潜力。围绕页岩气、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陆相致密砂岩气等领域的高效勘探开发,需要加强深层海相页岩气增产降本的钻完井、压裂技术攻关,以及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开发适应性技术准备,加强深层超深层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风化壳储层预测和超深井高效钻井、压裂测试技术攻关,加强陆相致密砂岩气地质—测井—地震一体化甜点预测和低成本直井多层压裂技术攻关。

杨雨,文龙,谢继容,罗冰,黄平辉,冉崎,周刚,张玺华,汪华,田兴旺,张亚,陈聪[7](2020)在《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进展与方向》文中指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经历长年沉积,天然气资源量为14.33×1012m3,资源丰富,居全国首位,是寻找规模优质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坚持寻找规模优质储量、发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主线,通过强化大型控藏古地质单元的识别和评价,不断深化地质理论认识,突出规模优质储层展布精细刻画、山前复杂构造带精细构造建模、大型构造斜坡区及低部位的成藏特征研究,依托地质—地球物理—工程等专业多方位联合技术进步,加大新区、新领域的勘探评价力度,形成川中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段台内精细勘探理论、川西地区上古生界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取得川中北部地区海相多层系立体成藏立体勘探等重要勘探新成果和新认识,高效推动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储量稳定快速增长。基于勘探新成果与新认识有效评价盆地其他区块勘探潜力区带,综合分析认为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震旦系、环川中古隆起寒武系、川西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多期台缘带是下一步寻找规模发现的战略领域,环海槽(台洼)周缘飞仙关组、川西—川中地区雷口坡组是持续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

黄荟文[8](2019)在《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层研究》文中认为本次论文研究对象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区的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本次研究依托地质学及石油地质学等专业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探讨了中二叠统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在地层方面,以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分的划分方案为基础,将多条野外剖面露头、钻井岩心特征与电测曲线相结合,对中二叠统地层界线进行了厘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层对比将研究区中二叠统地层的纵横向及平面展布规律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在沉积相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标志将研究区中二叠统的沉积模式确定为兼具台地和远端变陡缓坡性质的均斜台地模式,进一步可将其划分出四类亚相:均斜台地边缘、浅缓坡、深缓坡和斜坡—盆地,并对主要相带沉积特征进行了描述。最终以典型单井剖面的沉积相划分标准作为参考,通过纵横向对比研究得出中二叠统沉积相带的展布规律。在储层方面,研究表明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层的岩石类型以颗粒灰岩、晶粒白云岩及云质豹斑灰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溶洞及裂缝为主。研究区整体上物性较差,孔隙度多小于2%,渗透率多小于O.O1mD,属低孔低渗型储层,但储层非均质较强,局部存在高孔高渗层段,可能与溶蚀缝洞发育有关。根据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将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层类型划分为孔洞型、洞缝型、裂缝型储层及孔洞缝复合型储层。在成岩作用方面,川北地区中二叠统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这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后者则主要包含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层发育的主控制因素有: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运动。沉积相奠定了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其中,台地边缘浅水高能滩微相及浅缓坡较低能点滩微相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导致形成次生孔隙,是控制储层发育最重要的因素,台地边缘滩中的白云石化作用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形成,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晶间孔、溶蚀作用改造形成的溶蚀孔洞是中二叠统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多期构造运动叠加而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连通性,有效地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根据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储层的研究,确定了川西北地区的矿山梁—双鱼石、九龙山—元坝、阆中和老关庙一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川西南地区的周公山—汉王场一带是较有利的勘探区;九旬坪—燕子岩—通口一带是储层可能发育的有利区。

赵聪[9](2019)在《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绵竹汉旺剖面、YaS1井和Pz115井为基础,利用镜下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87Sr/86Sr和微量元素分析,针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沉积组构类型、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微生物类型及发育环境、微生物岩储层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白云石化成岩流体来源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研究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特征,探讨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口坡组发育的微生物岩组构类型主要有凝块组构、纹层叠层组构、包覆组构三种;微生物类型主要有蓝细菌,包括肾形菌(Renalcis)、葛万藻(Girvanella)、表附菌(Epiphyton)和空腔粘液菌(Gloeorrh)。微生物形态为椭球状或扁球状、不完整的球状或半球状、链球状集合体、片状以及孤立的球状。研究区微生物的发育环境为水体缺氧还原、气候炎热干旱、高盐度的海相咸水、受研究区-龙门山水下隆起围限下的半开放的局限海湾。研究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沉积微相有7种:凝块粘结岩(MF1)、纹层叠层粘结岩(MF2)、凝块纹层叠层粘结岩/纹层叠层凝块粘结岩(MF3)、微生物格架岩(MF4)、粘结集合颗粒岩(MF5)、核形石粘结岩(MF6)、球粒粘结岩(MF7)。雷四3微相平面展布上,汉旺-Ls1井一线发育台缘微生物丘滩相,向东依次为云灰坪-微生物丘滩-灰云坪微相。研究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受多种成岩作用影响,主要有泥晶化作用、两期白云石化作用、四期胶结作用、两期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等。同生-准同生白云石化成岩流体来源为沉积时期的海水,埋藏白云石化成岩流体来源为热液流体。研究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的孔隙类型主要有微生物格架(溶)孔、溶蚀孔洞、晶间孔及鸟眼孔,微生物格架(溶)孔和溶蚀孔是微生物岩优质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储层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储层,总体储集性能表现为纹层叠层白云岩>凝块纹层叠层白云岩>凝块岩>非微生物岩。研究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的主控因素为:1)极端古环境、古气候、古构造和古地理条件控制了研究区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微生物岩得以成为有利储层岩相;2)白云石化作用是微生物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3)埋藏溶蚀作用促进了微生物岩储层的改善和保持,埋藏条件下溶蚀作用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储层的好坏。

李琪琪[10](2019)在《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且多口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尤其是近几年在双鱼石构造,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显示了良好的资源前景。由于受前陆造山运动的影响,栖霞组油气往往具有多源充注、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等特点,致使当前对于该区栖霞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栖霞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明确不同构造带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从而为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对此,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油气勘探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为指导,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如下认识:(1)在研究区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的观察及样品测试基础上,明确了与栖霞组成藏相关的五套烃源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确定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并最终计算出各套烃源岩的生烃强度。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的五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都较高,其中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最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Ⅰ-Ⅱ1型以及Ⅲ-Ⅱ2型;热演化程度高,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2)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资料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带栖霞组天然气成因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栖霞组天然气属于典型的干气,不同构造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和来源有较大差异,常具多源充注特征,寒武系烃源岩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之一。(3)通过钻井纵横向对比及单井油气显示情况,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生储盖组合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下生上储上盖式、自生自储自盖式以及上生下储上盖式为主。(4)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发现研究区栖霞组油气成藏至少包括四期,其中油气大量充注的时间是在中三叠世~中侏罗世,而川西北栖霞组圈闭普遍形成于印支早期,燕山调整,喜山定型,油气充注始于印支末,因此,时空匹配较好。(5)对不同构造带的典型油气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了不同构造带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不同构造带天然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模式具有差异性,其中逆冲推覆带具有“早期成藏、后期调整、保存控藏”的成藏特征;前缘隐伏带具有“多源冲注、多期运聚、通源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坳陷带具有“近源冲注、持续供烃、层间断裂控藏”的成藏特征。

二、川西地区中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地区中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3 实验分析结果
    3.1 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充填特征
        (1)孔洞:
        (2)裂缝:
        (3)晶间孔: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碳氧、锶同位素特征
        3.2.2 稀土元素特征
        3.2.3 激光原位U-Pb同位素测年结果
        3.2.4 包裹体均一温度
4 讨论
    4.1 白云岩储集空间成因
    4.2 成岩流体及成岩环境
    4.3 孔洞形成及演化
5 结论

(2)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地质背景
2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
    2.1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相古地理
    2.2储集空间特征及储层分布
        2.2.1储集空间特征
        2.2.2储集物性及储层分布
3天然气成因及气源分析
    3.1天然气成因
    3.2气源分析
4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4.1油气成藏期次
    4.2油气成藏演化及模式
        4.2.1气藏特征
        4.2.2油气成藏演化
        4.2.2.1古油藏
        4.2.2.2古油气藏
        4.2.2.3现今气藏
    4.3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勘探有利区带
6结论

(3)中国石化“十三五”天然气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十三五”天然气勘探成果
    1.1 发展完善了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引领国内页岩气快速发展
        1.1.1 实现国内首个页岩气田商业开发,建成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
        1.1.2 建立了深层页岩气富集模式,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成果
        1.1.2. 1 发现并探明了中国首个深层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
        1.1.2. 2 丁山、东溪构造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积极进展
        1.1.2. 3 永川区块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积极进展
        1.1.3 常压页岩气低成本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首个常压页岩气规模商业开发
        1.1.4 持续加强选区评价,率先在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
    1.2 持续加强常规天然气勘探攻关,实现了海相碳酸盐岩领域重大突破
        1.2.1 勘探开发一体化评价龙门山前带,高效探明海相千亿立方米级整装大气田
        1.2.2 持续加强新层系新领域攻关,在四川盆地培育了4个千亿立方米级战略接替领域
        1.2.2. 1 茅口组多类型气藏勘探取得新突破,展现了3个千亿立方米级规模接替区
        1.2.2. 2 平桥1井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川东地区海相洗象池群勘探取得战略突破
        1.2.3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取得多点突破
        1.2.3. 1 杭锦旗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缝洞型”气藏取得突破
        1.2.3. 2 大牛地地区下古生界取得天然气勘探新突破
        1.2.3. 3 富县地区下古生界实现了天然气商业突破
    1.3 持续加强理论、技术攻关,实现了陆相致密气发展
        1.3.1 深化盆缘差异成藏运聚认识,培育形成了东胜千亿立方米级整装致密砂岩气田
        1.3.2 加强甜点攻关,四川盆地陆相致密气实现了有效拓展与规模增储
        1.3.3 加强精细评价,松辽盆地天然气实现效益发展
        1.3.3. 1 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勘探取得重要突破
        1.3.3. 2 松南断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
2“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前景展望
    2.1 发展形势
    2.2 前景展望
        2.2.1 发展目标
        2.2.2 发展思路与重点
        2.2.2. 1 做大做强海相常规气
        2.2.2. 2 攻关拓展海相页岩气
        2.2.2. 3 做整做优陆相致密气
        2.2.2. 4 积极拓展海域
        2.2.2. 5 深化评价松南断陷深层气
        2.3 保障措施
        2.3.1 加大天然气勘探投入
        2.3.2 加强天然气风险勘探
        2.3.3 加强科技创新
        2.3.4 提升工程技术保障能力
3 结束语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云岩化作用及白云石化模式进展
        1.2.2 与异常热事件有关的白云石化研究现状
        1.2.3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四川盆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演化
        2.1.2 基底断裂特征
        2.1.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活动背景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3 区域岩相古地理特征
        2.3.1 梁山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2.3.2 栖霞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2.3.3 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3章 白云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微—粉晶原始结构保存基质白云岩(Md1)
        3.1.2 细—中晶自形—半自形基质白云岩(Md2)
        3.1.3 中—粗晶它形基质白云岩(Md3)
        3.1.4 白云石胶结物(Cd)
    3.2 成岩序列特征
    3.3 白云岩分布特征
    3.4 地球化学特征
        3.4.1 微量元素
        3.4.2 稀土元素
        3.4.3 碳氧同位素
        3.4.4 锶同位素
        3.4.5 流体包裹体
第4章 白云岩成因研究
    4.1 川西北地区白云岩成因
        4.1.1 川西北地区白云岩特征
        4.1.2 川西北地区白云岩的成岩流体分析
        4.1.3 川西北地区白云岩成因分析
    4.2 川中地区白云岩成因
        4.2.1 川中地区白云岩特征
        4.2.2 川中地区白云岩的成岩流体分析
        4.2.3 川中地区白云岩成因分析
    4.3 川西南地区白云岩成因
        4.3.1 川西南白云岩特征
        4.3.2 川西南白云岩的成岩流体分析
        4.3.3 川西南白云岩成因分析
第5章 白云岩成因机理及主控因素
    5.1 与全球其他区域二叠纪白云岩对比
    5.2 四川盆地内不同地区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对比
    5.3 白云岩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
        5.3.1 沉积相对白云岩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5.3.2 异常地温及基地断裂对白云岩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5.4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机理总结
    5.5 有利白云岩体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

(6)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与技术攻关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成果
    1.1 川西地区
    1.2 川东北地区
    1.3 川东南地区
    1.4 天然气储量、产量加速增长
2 中国石化探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发展趋势
3 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
    3.1 主要领域
    3.2 技术攻关方向
4 扩大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开发
    4.1 主要领域
        4.1.1 震旦系—寒武系
        4.1.2 二叠系—三叠系
        4.1.3 雷口坡组
        4.1.4 奥陶系—志留系
    4.2 技术攻关方向
5 细化陆相砂岩致密气勘探开发
    5.1 勘探开发领域
        5.1.1 须家河组
        5.1.2 侏罗系
    5.2 技术攻关方向
6 结论

(7)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进展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相碳酸盐岩勘探成果与认识进展
    1.1 川中地区震旦系台内勘探取得重大进展
        1.1.1 层序格架内多期丘滩相叠加多幕岩溶的“双多叠合”控储模式
        1.1.2 地层格架内溶蚀孔洞型储层发育程度是高产的关键
        1.1.3 灯影组缝洞储集体精细预测和钻井测试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高效勘探
    1.2 川西地区上古生界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取得重大突破
        1.2.1 晚古生代继承性发育的浅海台缘环境控制了多套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和展布
        1.2.2 龙门山北段盆山接合区“三级台阶”构造格局控制着圈闭展布
        1.2.3 上古生界具备规模成藏的有利条件
    1.3 川中北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多层系勘探取得重要新苗头
        1.3.1 川中古隆起斜坡区、德阳—安岳裂陷槽内震旦系、寒武系勘探取得重要新苗头
        1.3.1. 1 川中古隆起斜坡区角探1井震旦系、寒武系钻揭多套气层
        1.3.1. 2 德阳—安岳裂陷槽内蓬探1井灯二段钻获气层
        1.3.2 二叠系茅口组滩相孔隙型储层勘探取得新苗头
2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区带
    2.1 资源现状与剩余资源潜力
    2.2 勘探领域与潜力区带
        2.2.1 震旦系—下古生界是持续寻找规模发现的重点领域
        2.2.2 上古生界是寻找规模储量接替的战略准备领域
        2.2.3 中—下三叠统是持续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
3 结论

(8)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
        1.2.2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方法
        1.2.3 研究区中二叠统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位置
    2.3 构造演化
    2.4 勘探概况
        2.4.1 地震资料录取情况
        2.4.2 钻井及取心情况
    2.5 地层
        2.5.1 地层界线
        2.5.2 地层特征
        2.5.3 地层分布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特征研究
    3.1 沉积概况
    3.2 沉积相类型
        3.2.1 均斜台地
        3.2.2 斜坡—盆地
    3.3 沉积相展布
        3.3.1 典型剖面沉积相划分
        3.3.2 沉积相纵横向展布特征
        3.3.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4 中二叠世沉积相模式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类型及特征
        4.1.1 灰岩类
        4.1.2 白云岩类
        4.1.3 过渡岩类
        4.1.4 硅质岩
    4.2 储集空间特征
        4.2.1 孔隙
        4.2.2 溶洞
        4.2.3 裂缝
        4.2.4 储层类型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栖霞组
        4.3.2 茅口组
    4.4 储层分布
        4.4.1 储层纵横向展布特征
        4.4.2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4.5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5.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5.2 建设性成岩作用
第5章 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5.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5.3 构造活动对储层的控制
第6章 有利区预测
    6.1 栖霞组有利区预测
        6.1.1 矿山梁—双鱼石为白云岩孔隙型储层分布最有利区
        6.1.2 九龙山地区是裂缝—孔洞型灰岩储层分布最有利区
        6.1.3 周公山—汉王场是白云岩孔洞型储层发育的较有利区
        6.1.4 九旬坪—燕子岩—通口一带是储层可能发育的有利区
    6.2 茅口组有利区预测
        6.2.1 九龙山—元坝一带为裂缝型储层分布的最有利区
        6.2.2 阆中、老关庙一带为孔隙—溶洞型储层分布的最有利地区
        6.2.3 双鱼石地区是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缝洞型颗粒灰岩储层发育的较有利区
        6.2.4 周公山—汉王场地区是储层分布较有利区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微生物岩研究现状
        1.2.2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微生物岩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构造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分布特征
        2.2.1 组的划分
        2.2.2 雷口坡组内部地层划分及分布特征
第3章 沉积特征
    3.1 典型井和剖面岩石学特征
        3.1.1 绵竹汉旺剖面
        3.1.2 YaS1井
        3.1.3 Pz115井
    3.2 微生物岩沉积组构特征
        3.2.1 凝块组构
        3.2.2 纹层叠层组构
        3.2.3 包覆组构
    3.3 微生物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3.4 微生物岩的发育环境
        3.4.1 氧化还原条件
        3.4.2 古气候
        3.4.3 古盐度
        3.4.4 古地形条件
    3.5 沉积微相划分
        3.5.1 凝块粘结岩
        3.5.2 纹层叠层粘结岩
        3.5.3 凝块纹层叠层粘结岩/纹层叠层凝块粘结岩
        3.5.4 微生物格架岩
        3.5.5 粘结集合颗粒岩
        3.5.6 核形石粘结岩
        3.5.7 球粒粘结岩
    3.6 沉积微相连井对比特征
    3.7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第4章 微生物岩储层特征
    4.1 储集空间类型
        4.1.1 微生物格架(溶)孔
        4.1.2 溶蚀孔洞
        4.1.3 晶间孔
        4.1.4 鸟眼孔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非微生物岩与微生物岩的孔渗对比
        4.2.2 不同结构微生物岩的孔渗对比
    4.3 成岩作用特征
        4.3.1 泥晶化作用
        4.3.2 白云石化作用
        4.3.3 胶结作用
        4.3.4 溶蚀作用
        4.3.5 压实压溶作用
        4.3.6 重结晶作用
        4.3.7 构造破裂作用
    4.4 成岩演化序列
    4.5 成岩流体特征
        4.5.1 锶同位素特征
        4.5.2 稀土元素特征
第5章 微生物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5.1 研究区典型井和剖面特征对比
        5.1.1 沉积特征对比
        5.1.2 储层特征对比
    5.2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5.2.1 极端古环境、古气候、古构造和古地理条件的影响
        5.2.2 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
        5.2.3 埋藏溶蚀作用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相烃源岩评价
        1.2.2 油气源对比
        1.2.3 油气成藏期次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背景
        2.2.1 构造演化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展布特征
    3.2 有机质成熟度
        3.2.1 镜质体反射率
        3.2.2 岩石热解峰温
    3.3 有机质丰度与生烃潜力
        3.3.1 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
        3.3.2 生烃潜量“S_1+S_2”
    3.4 有机质类型
        3.4.1 干酪根显微组分
        3.4.2 干酪根碳同位素
    3.5 生烃强度
    3.6 烃源岩综合评价
    3.7 气源分析
        3.7.1 天然气的成因
        3.7.2 天然气来源
        3.7.3 储层沥青来源
第4章 生储盖组合特征
    4.1 储层条件
    4.2 盖层及保存条件
        4.2.1 盖层条件
        4.2.2 地层水
    4.3 生储盖组合类型
第5章 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5.1 成藏期次
        5.1.1 烃源岩生排烃史
        5.1.2 天然气成藏期次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2.1 逆冲推覆带
        5.2.2 前缘隐伏带
        5.2.3 坳陷带
    5.3 成藏模式
第6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川西地区中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演化[J]. 熊绍云,周刚,郝毅,熊连桥,李文正,姚倩颖,张建勇. 地质学报, 2021(12)
  • [2]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文龙,汪华,徐亮,张亚,袁海锋,陈双玲,乔艳萍,谌辰.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6)
  • [3]中国石化“十三五”天然气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J]. 郭旭升,蔡勋育,刘金连,刘超英,程喆,高波,石磊. 天然气工业, 2021(08)
  •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D]. 董翼昕.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与技术攻关方向[J]. 龙胜祥,刘娅昭,许华明,陈前,程喆.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9)
  • [7]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进展与方向[J]. 杨雨,文龙,谢继容,罗冰,黄平辉,冉崎,周刚,张玺华,汪华,田兴旺,张亚,陈聪.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3)
  • [8]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层研究[D]. 黄荟文.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特征[D]. 赵聪.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D]. 李琪琪.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川西中深层天然气勘探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