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国家经贸委电力工作重点

2000年国家经贸委电力工作重点

一、国家经贸委2000年电力工作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白玫[1](2019)在《新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面回顾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意义重大。本文依据重大历史节点和电力工业发展特点,可将新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历程划分为:艰苦卓绝的创业阶段(1949-1977年)、电力工业投资与电价管制松动阶段(1978-1996年)、第一轮电力工业体制市场化改革阶段(1997-2011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电力市场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等4个阶段。重点回顾了"集资办电、电价管制松动""、政企分开""、厂网分离"和"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新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经验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是中国电力工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和不断创新,中国电力工业才能走向赶超世界、领先世界的成功发展之路。

刘东刚[2](2011)在《中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能源需求呈不断上升态势,能源对外依存度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政府能源管理的任务也将会越来越重。政府能源管理职能主要分为能源政策职能和能源监管职能两个部分。本文研究主要涉及政府的能源监管职能及其体制改革问题,一共分五章:第一章:能源监管基本问题分析。能源是指能够提供各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者物质运动,具有资源属性、商品属性、管网垄断属性、可替代属性、公共属性和政治属性等特点。能源监管是指国家能源监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授予的监管职权和范围,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能源行业和市场的参与者(企业或个人)及利害关系人的相关能源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行政活动。能源的特性决定了能源监管是一种社会性监管和经济性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活动,具有市场有限性、政策性和公共性等特征。从监管必要性来看,能源监管有利于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证能源市场平稳高效运行、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的实现;与此相应,能源监管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是:能源安全监管、能源市场监管、节能和能源效率监管、能源结构监管和能源环境监管。能源监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社会性监管和经济性监管;自律性监管和他律性监管;命令控制型监管和激励性监管;原则性监管和规则性监管等。能源监管主要建立在三个理论基础之上:一是市场增进论,它克服了市场失灵论和监管失灵论的缺陷,强调政府和民间部门对市场的协调增进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政府和民间两种力量,共同推动市场的发展;二是普遍服务理论,主要是把基本的能源消费作为一项公用事业来看待,以确保消费者获得公平、普遍、价格合理的基本能源服务,特别是为了确保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获得相应的能源服务,能源普遍服务义务已经成为能源服务合同的一般条款;三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是要求在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时,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也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要保持能源-经济-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对能源监管的基本要求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和加强环境保护等。第二章: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现状、问题和改革思路。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能源监管体制主要涉及能源监管机构的设置、能源监管职能的配置和能源组织规范三个问题。从纵向来看,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政企不分、政监不分的行业计划管理体制向政企分开、市场化改革和专业化监管机构的方向发展,但是行业分散监管的格局仍然没有很大改观。从横向来看,煤炭、电力、核能、石油天然气、节能和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等监管职能的配置混乱,能源监管机构设置分散,既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也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这样的能源行政管理部门。能源监管职能的配置存在职能混淆、分散和定位模糊等缺陷;能源监管机构的设置存在不稳定、分散、缺乏综合性、高效、权威、统一的能源监管机构;能源组织规范建设比较落后,能源立法不能跟上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改革是我国能源监管体制完善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根据监管独立性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政监分离,正确理顺能源政策主管部门和能源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实现能源监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第二,按照能源政策职能和能源监管职能分离的原则,顺应放松经济性监管、加强社会性监管的发展趋势,继续巩固扩大能源安全、能源环境、节能和能源效率监管职能,进一步明确能源监管机构的微观监管职能的范围。第三,按照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确立三步走的改革战略:第一步保持现有的分行业监管现状,将其他能源监管职能集中到能源行政管理部门;第二步实行分行业独立监管,在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监管独立性的同时,成立核能监管委员会、石油天然气监管委员会、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监管委员会,分别独立履行各能源行业的监管职能;第三步实行综合性的统一能源监管,将各行业能源监管职能进行合并,设立独立的能源监管委员会,统一行使能源监管职能。按照以上改革基本思路,可以确定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第三章:能源监管职能配置改革。能源监管职能的配置是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能源监管职能的配置应当遵循职能独立、职能分离、职能效率和职能法定等基本原则,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能源监管机构和能源政策部门之间的职能配置关系,主要是要实现能源政策职能和能源监管职能的分离,为了此目标,我国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思路,先实行能源政策职能和能源监管职能相对集中的做法,然后是各行业监管职能分离,最后实现能源监管职能的统一分离。二是能源监管机构和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配置关系,主要包括与反垄断机构、环境监管机构和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配置关系,主要应当加强能源市场政策和竞争政策执行的协调与合作,确立环境监管、安全监管优先于能源行业监管的一般原则。三是中央能源监管机构和地方能源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配置关系,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监管职能应当实行垂直一体化的体制,在确保中央监管机构监管权威的同时,应当考虑地区不平衡和地方特殊情况,赋予地方监管机构一定的能源监管职能,以防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不力的情况,并取得地方政府支持。第四章:能源监管机构设置改革。能源监管机构的设置模式主要有三种:日本集中式的能源行政管理部门模式;美国独立的能源监管委员会模式;法国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务法人相结合的模式。三种模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从发展趋势来看,独立、自治的能源监管机构模式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选择。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应该设立专业化的能源监管机构,履行能源市场的微观监管职能;政府的能源行政管理职能和能源监管职能应当分开,即实行政监分离的原则;应当确保能源监管机构独立的法律地位,以便在履行监管职能时具有相应的权威性。笔者认为,我国能源监管机构的设置应当遵循三步走的改革思路:第一步,采取适当集中的一般行政管理部门设置模式。不设置新的能源监管机构,重点是调整能源监管职能和加强能源监管立法,在保持煤矿安全监察局、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现有职能的前提下,将其他能源监管职能适当集中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因为改革初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部门推行能源产业政策和市场化的进行,也有利于改革政策的统一性和稳定性。第二步,采取分行业的专业化能源监管机构设置模式。继续保持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设置;设置由环境保护部管理的能源环境和核能监管委员会,负责能源环境监管和核能监管;设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督管理的石油天然气监管委员会、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监管委员会。第三步,采用综合性的能源监管机构设置模式。撤销国家能源局,组建能源部或者环境能源部,统一行使能源或者环境行政管理职能,制定国家能源或者环境战略、规划和政策;保留国家能源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议事协调机构,继续负责我国能源重大战略和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协调;设置能源监管委员会,统一行使我国能源监管职能,能源监管委员会接受能源部或者环境能源部的合法性监督。第五章:能源监管体制改革配套保障。主要包括政策协调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进行配套立法三个部分。能源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涉及各种能源政策的协调问题,比如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政策、能源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问题,能源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调以及各行政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之间的能源政策协调问题。政策协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设置议事协调机构或者临时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工作通报和信息交流制度以及联合执法制度等,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签订合作协议、互派代表、共同制定文件和报告等形式,政策协调机制应当朝形式多样化、合法化和契约化的方向发展。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对利害相关方的利益进行再分配,主要应当平衡五种利益关系: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关系;区域利益关系;代际利益关系;能源行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关系;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能源定价机制、能源行业组织和消费者组织的建设是做好利益平衡的一些主要措施。法律是最好的利益平衡器,加强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配套立法工作,有助于实现能源监管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我国能源监管立法应当充分借鉴欧盟和美国的先进经验,顺应能源立法市场化、生态化、人本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加快能源立法的的进程,及时进行各项能源法律的立、改、废工作,以巩固和保障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栗宝卿[3](2010)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传统化石类能源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其消耗带来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显现,历史上的四次能源危机和传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给人类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战略重点,发展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其价格逐步降低,部分可再生能源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与此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技术属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不止是解除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和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的一系列约束,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动力,甚至把它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我国化石类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过多地依赖以煤为主的化石类资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化石类能源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禀赋和环保以及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角度看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根据目前的测算看,总蕴藏量达50亿千瓦以上,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消除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能源利用历史的角度看,能源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次世界性的能源系统替换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努力,可再生能源目前虽然已初步具备替代的属性,但其作为完全替代性能源的发展过程仍将是漫长的,需要财税政策长期地支持,对此我国要有充分的准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的实施,首先要遵从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运行方式和特性具体分析看,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高技术、外部性、产业化、资金密集型和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六个主要特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可划分为研发、示范、产业化发展、商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所需政策都有所不同。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研发、资本、政策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在四个因素中,市场和研发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政策和资本均围绕市场和研发两个要素展开。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过程中,要结合上述规律和技术及市场现状,首先要清晰目前和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发展?怎样实现高效发展等问题。从矫正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市场失灵角度看,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国家财政、税收职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国家主导,财税支持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在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时,需要强调国家的主引导作用,避免单纯强调技术因素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区别发展阶段一律施以激励政策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层次性,对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详加识别、重视项目运营,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具体化和稳定性,财税政策支持要有足够性以及注意协调相关利益方的平衡等要素。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在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管理机构,清晰财税政策的目标,把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的执行效率。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保持资源禀赋与种类发展、资本和技术、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上下游、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际气候变化规则七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根据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项目示范、产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四个阶段的规律,财税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财政政策注重于前三个阶段,税收政策侧重于后两个阶段,总体过程看,财税激励政策趋于由强转弱。从我国资源禀赋和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各种类技术以及市场发育状况看,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排序是积极发展小水电和风电,稳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地热能,谨慎发展海洋能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明智选择。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和和政策现状表明,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立法缓慢,操作性不强,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效益缺失,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定期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实施的作为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未来总量收支状况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按照我国发展需求目标,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以弥补未来的项目补贴需求,由于当前火力发电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尽快疏导电价矛盾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一个占据电力市场较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巨额亏损,而可再生能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化石类能源以及更加环保的成本外部性并没有显性化,根据当前技术条件和国际市场相关交易情况,对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量化测算结果显示,在完全成本的口径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不比传统能源价格更高,且未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增强,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价格将更具有竞争性。此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的因地制宜开发的特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目前还有缺失,符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特性(分布式能源)出发的市场政策亟待建立;面向公众团体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引导政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目前的政策现状,我国财税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包括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要统筹;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税收政策要综合引导,各有侧重以及保持政策具体公开而透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原则。在财政支持具体政策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清晰财政支持目标效果,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负担兼顾东西部差距,借鉴《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施行差别化的负担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等。在税收政策方面,需要尽快清晰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税法、清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激励细则。关于资源税和碳税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现状,应该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总体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此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除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和矛盾需要尽快解决,比如:强化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传统电力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好相关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疏导当前电价矛盾和以电价机制引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之,本文大量的实证材料,从人类能源利用历史、资源环境出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三大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能源转换难度,论证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性分析出发,论证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通过考察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和突出矛盾,试图跳出单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从更宽广的视野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影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分析出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未来发展的规模、未来的成本走势及补贴政策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财税支持的渠道和方式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补偿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提出详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寄希望于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鉴于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多,难以——详细论证,本文侧重于占可再生能源较大比例的电力部分进行了论述。

黄雷[4](2008)在《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以我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及其未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本文介绍我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背景:通过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介绍,提出未来能源发展成多元化态势,新兴能源逐渐取代化石能源,包括林木生物质能源在内的生物质能源是解决未来我国乃至世界能源问题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本文还简要分析了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产业价值链。其次,本文指出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最根本的两条原因:国内能源供需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国内能源供需状况方面,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微分方程的方法对我国能源供需现状和长短期预测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导致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因素,分析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作用。在讨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时,结合化石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利用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未来环境污染的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改善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再次,本文探求影响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资源因素、市场因素、技术与设备因素。政策因素方面,在分析我国现阶段能源政策和未来能源政策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新兴能源政策的形成机制,并以林木生物质发电为例设计强制性政策的框架,以及各阶段强制性政策的变化。资源因素方面,在介绍我国现阶段林木生物质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基础上,分析随着该产业的发展资源供给方式的变化,提出以能源林基地培育为主的资源供给方式,并从宏观的角度上划分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优先区域等级。市场因素方面分为能源两级市场,一次能源市场以木质煤为例,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结合资源因素方面的结论,划分木质煤发展市场等级;并对优先发展区域展开实地的调研,由调研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木质煤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二次能源市场方面,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我国电力市场的供需,结合资源因素方面的结论,划分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区域等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对能源产品成本核算的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林木生物质发电在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变化情况。技术与设备因素方面,以原材料预处理过程与生产过程为主线,以林木生物质发电为例分析技术和设备因素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最后,本文分析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现阶段该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作用差异。结合案例分析,讨论现阶段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风险模糊评价理论,指出案例的整体风险和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规避措施。此外,基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现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结论,建立静态博弈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得出在约束条件下,政府在多目标规划基础上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补贴额度。

高健[5](2007)在《中国能源领域内的政府管制研究》文中认为政府管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作为现代政府的治理工具之一,政府管制是政府对待市场失灵、社会问题等所采取的一种回应措施和机制,其主要理由是某些经济社会部门中存在自然垄断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正是因为自然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符合政府管制要求的特征都在能源领域有所体现,因此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都采取了政府管制措施。通过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可以找到有效改善中国政府在能源领域内管制效果的途径。合理的管制政策将保证中国政府的能源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管制政策的调整也将推动能源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然,尽管管制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但政府管制的运作也存在交易成本,甚至出现管制失灵。因此,需要提高政府管制的质量和有效性,以保证管制实现其预期目标。通过对政府管制过程和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性管制容易出现对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扭曲,而社会性管制与需要通过管制手段来解决的外部性、信息不充分等问题密切联系。从各国的管制实践来看,经济性管制应该减弱,而社会性管制将不断强化。具体到每一能源产业,管制政策仍需要具体分析,例如怎样更好地使价格管制与市场经济相协调。这些措施直接关系到政府管制的效果。论文第四章到第六章分析了中国政府在化石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等主要能源领域的管制目标和措施,尝试提出在煤炭、油气、电力等能源领域逐步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的具体路线图。例如,煤炭产业要综合运用经济性和社会性管制手段,构筑包括进入管制、价格管制、安全管制、环境管制、就业管制在内的科学管制体系,就必须破除煤炭领域内地方行政垄断的现象,深化价格改革,内部化环境和安全成本。又如,对石油行业而言,破除垄断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石油批发、零售等下游产业甚至炼油中游产业,有条件地放开市场准入,将有利于我国的石油安全,但油气价格要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能源体系中加以考虑,在我国的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综合分析国民经济和能源现状,必须通过价格管制,保持国家对成品油价格的控制力;此外,在强化出口管制的同时逐步放松进口管制。考虑到节能对保障中国能源供给的重要意义,论文第七章对节能领域有关管制政策进行了阐述分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作为一种好的进入管制政策,应在不久的将来尽快以立法方式加以确认,以避免事后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监察造成企业投资的白白浪费。建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成为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重点。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快的历史阶段,建筑节能潜力巨大,如果从现在起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既有建筑逐步进行节能改造,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以减少3.35亿吨标煤。对富于行政色彩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进行分析后,论文对通过市场管制维护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探讨,提出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管理新机制的政策思路。中国政府需要实现在不同能源领域中管制政策的相互协调。论文第八章通过煤矿安全事故的事例分析了放松管制与加强管制的辩证关系,通过替代能源发展的政策分析阐述了如何及时调整管制政策,通过煤电价格双轨运行的历史研究了不同能源领域价格管制的协调,通过资源税收改革的思考考察了外部成本如何实现内部化。政府应从整体上制定有利于能源事业发展的管制政策。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应继续深化,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有利于实现能源产业高效运转的新型政府管制体制。政府管制的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机制环境,通过能源管理机构变革有效实现其职能。论文第九章回顾了中国政府能源管理体制与机构的变迁,并通过能源管理模式与管理机构的国际比较,在借鉴现代监管体制的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改革能源领域政府管理机构设置,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组建一个层次、级别更高的综合性能源管理机构和相对独立的专业性能源监管机构,逐步建立起一个独立运作、政监分离、职能完善和有效监督与制衡的现代监管体制,应该是我国能源管制机制变革的未来方向。自然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市场机制无法克服的问题,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管制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管制是维护市场竞争环境的有力保障。我国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正是要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有利于实现能源产业高效运转的新型政府管制体制。

张立辉[6](2006)在《我国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在发电侧引入竞争之后,发电企业竞争力成为发电企业、监管层和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电力是国家基础产业,而以前关于发电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从理论上来说具有丰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意义,从实践来说不仅为发电企业提供了分析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工具和方法,而且有利于从源头上提升整个电力产业的效率,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发电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发电产业竞争力、发电企业竞争力、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等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1)建立了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并对在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主体地位的火力发电产业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发展了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构造了产业分析的三维模型,从产业链、市场和时间三个维度,上游供应方侃价能力、下游购电方侃价能力、当前发电市场竞争情况、替代品竞争力、未来发电市场增长情况、潜在进入者和政策影响力七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且构造了分析指标体系。对于火电产业竞争力分析表明,其市场维度竞争力增强,但产业链维度竞争力急剧下降,时间维度竞争力近两年将得以维持,但从更长时间范围看趋于下降,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不乐观。可以认为,其总体竞争力是下降的。 (2)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本文将发电企业竞争力分解为其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直接表现出来的现实竞争力和深层次的潜在竞争力。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借助于价值链模型展开。本文分析了制度基础、经营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辅助活动以及内部后勤、生产运营、销售、服务等基本活动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且提出了提升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方法。 (3)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是发电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第六章分析了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构建了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递阶模型,提出了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过程。 (4)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发电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评价是竞争力分析的重要内容。在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比较全面、实用的发电企业

孟杨[7](2005)在《我国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加入WTO以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数量、规模都迅速增加,逐渐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三大都市群,导致对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给国内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能源安全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能源紧张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影响着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的各个层面,给城市管理、企业经营和市民日常生活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尽管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总量仍在不断增长,因此在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的能源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立我国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的煤炭战略储备,是保障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的能源安全,保障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本文在上海市重点软科学项目社科规划系列研究课题、上海市经委和发改委联合牵头的“关于建立上海煤炭储备基地运作方案”课题支持下,就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的煤炭战略储备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1、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经验,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构想; 2、论述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概念、原则和作用,并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3、研究设计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规模,具体包括在明确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目标和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供需趋势预测方法,影响煤炭战略储备规模的因素以及规模设计的决策模型。 4、研究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管理体制,具体包括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用应急组织理论进行组织架构设计,以及基于利益相关人理论的治理模式选择。 5、应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对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 最后,本文还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上海市的煤炭战略储备的机制等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已得到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的采纳,同时对我国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管理的思路、模式等有一般性指导意义。

郝光辉[8](2005)在《我国发电企业的竞争战略及其实施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本论文从战略相关的理论架构,包括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市场结构、市场机制、行业分析五力模型、标杆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发电行业发展情况与未来趋势,对发电行业竞争战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战略的方向以及步骤。 电力行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产业,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其结构特殊又受政府主管部门的严密监控,因此电力行业作为“天然垄断”特点而需要国家控制经营的观点根深蒂固。由此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垄断经营带来的各种弊端。例如没有控制成本、价格,提高竞争力,改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对其它独立发电厂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等。二是在定价方面,成本状态不构成电价的决定因素,电力部门通过交叉补贴的方法,只向消费者提供单一价格的供电服务。 在国际上,电力行业作为“天然垄断”的概念已在逐步消除,正在注入竞争性的市场力量,随着“垄断神话”开始破灭,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席卷世界,全球电力行业正在经历最大的变革。从电力工业改革的国家取得的成果来看,首先是政府管制的透明度加强;其次是电力企业效率提高;最后是由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交叉补贴,电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大工业用户的电价大幅度下降。 目前我国政府正积极推动国内电力体制改革,将电力行业列为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健全电价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成为改革的目标。 根据这一总体目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方案》中确定“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制,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订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由此造成发电行业产业环境的变化,使得电力企业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管理形式都面临着新的考验,面临的市场竞

韩涛[9](2002)在《基于电力改革的热电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改革自90年代初期开始,内容主要是政企分开、公司化改组、建立市 场机制。热电企业是从事热电联产的主力军,是电力行业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一部分。热电企业的发展有许多优势:如区域垄断性,节约能源,环保性,靠近负 荷中心等。同时也有一些劣势:如热电建设资金不足,行业管理工作急待加强, 网、厂矛盾突出,热费问题,技术水平落后等。电力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对热电 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化,热电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 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基于电力改革的大环境,研究热电企业对外部环境--热电政策的运用,享受 税收优惠,迎接电价改革的挑战并把握机会,探讨应对供热体制改革与热费调整 及价格听证会制度的对策。加强热电企业自身制度与管理的创新研究,剥离重组, 局部切入,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管理创新,减人增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并 制定相应的措施等。技术革新也是热电企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CFB的发 展,燃气轮机参与市场竞争,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冷热电联产等都是热电 企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本文试图通过对基于电力改革的热电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的分 析,研究电力改革对热电企业的影响以及热电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 势,探讨热电企业的发展对策。未雨绸缪,这对热电企业来说是一项极具前瞻性 和实用性的工作。

赵怍忱[10](2001)在《对电力立法的再思考》文中指出

二、国家经贸委2000年电力工作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经贸委2000年电力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艰苦卓绝的创业阶段(1949-1977年)
    (一)恢复重建时期(1949-1952年)
    (二)起步发展时期(1953-1957年)
    (三)艰辛探索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二、电力工业投资与电价管制松动阶段(1978-1996年)
    (一)电力工业改革滞后时期(1978-1984年)
    (二)集资办电时期(1985-1996年)
三、第一轮电力工业体制市场化改革阶段(1997-2011年)
    (一)“政企分开”改革时期(1997-2001年)
    (二)“厂网分离”改革时期(2002-2011年)
四、十八大以来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
    (一)十八大以来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十八大以来的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回顾
    (三)十八大以来的电力工业发展成效
        1. 开展了售电批发市场化改革,电价形成的市场机制正在完善。
        2. 输配电改革有所突破,电网投资管制放松。
        3. 电力市场化改革极大地降低了用电成本,惠及全社会。
        4. 通过技术创新,发挥电网在清洁能源消纳、电力精准扶贫的作用。
五、经验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是电力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根据国情制定电力工业发展战略与路径
    (三)不断解决问题是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创新是电力工业成功发展的根本保障

(2)中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原因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能源监管基本问题分析
    一、能源及其属性
    二、能源监管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一) 能源监管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二) 能源监管的必要性及意义
    三、能源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 市场增进论
        (二) 普遍服务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能源监管的范围和分类
        (一) 能源监管的范围
        (二) 能源监管的分类
第二章 能源监管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其改革思路
    一、能源监管体制及基本要素
    二、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一) 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历史
        (二) 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现状
    三、我国能源监管体制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一) 能源监管机构设置专业化、独立化、集中化取得进展,但设置分散,不稳定,缺少综合性的能源监管机构
        (二) 能源监管职能与政策制定职能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是仍然存在职能混淆、分散和定位模糊的情况
        (三) 能源监管体制方面的法制建设成就明显,但是完备的法律体系仍然没有形成
    四、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 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 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三章 优化能源监管职能配置
    一、能源监管职能配置原则
        (一) 职能独立原则
        (二) 职能分离原则
        (三) 职能效率原则
        (四) 职能法定原则
    二、能源监管职能配置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一) 能源监管机构和能源政策部门之间的职能配置关系
        (二) 能源监管机构和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配置关系
        (三) 中央能源监管机构和地方能源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配置关系
第四章 调整能源监管机构设置
    一、能源监管机构设置的模式
        (一) 一般行政管理部门模式
        (二) 独立监管机构模式
        (三) 一般行政管理部门和独立监管机构、公务法人相结合模式
    二、我国能源监管机构的设置
        (一) 有关我国能源监管机构设置的观点及评价
        (二) 我国能源监管机构设置的选择及理由
第五章 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协调机制
        (一) 政策协调的内容
        (二) 政策协调的方式
        (三) 政策协调机制的完善
    二、利益平衡机制
        (一) 利益平衡的内容
        (二) 利益平衡的方式
        (三) 利益平衡机制的完善
    三、进行配套立法
        (一) 欧盟能源监管的立法经验
        (二) 美国能源监管的立法经验
        (三) 完善我国能源监管配套立法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3)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一、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二、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三、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四、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一、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二、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二、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危害
        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一、水能
        二、风能
        三、太阳能
        四、生物质能
        五、地热能及海洋能
    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消除资源约束、保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三、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五、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一、风力发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小水电
        四、生物质发电
        五、地热发电
        六、海洋能发电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四、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一、高技术性
        二、资金密集型
        三、外部效应
        四、产业化特征
        五、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六、间歇性、随机性特点
    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一、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三、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三、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四、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一、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二、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三、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四、消除电网约束,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一、技术研发支持
        二、投资和生产鼓励
        三、培育市场政策
        四、鼓励消费政策
    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一、目标的清晰性
        二、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三、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四、重视项目运营
        五、激励政策的透明、公开性
        六、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七、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八、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九、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十、相关方利益平衡
    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二、不厘清发展阶段、制定一刀切政策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会阻碍经济发展
        四、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重视、政府主导
        二、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五、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六、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七、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八、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二、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三、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二、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风力发电
        一、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二、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三、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四、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五、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六、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二节 小水电
        一、政策变迁
        二、项目经济性
        三、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四、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五、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节 生物质能
        一、项目经济性状况
        二、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三、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四、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一、项目经济性情况
        二、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四、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一、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二、地热能主要情况
        三、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二、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一、国家重视,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二、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
        三、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协调
        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三、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四、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五、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六、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七、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二、立法缓慢,配套措施不完善
        三、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四、资源、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五、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六、财政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组织不力
        七、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效率有待提高
        八、政策不及时、政策模糊不清晰
        九、政策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缺失
        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十一、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十二、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一、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二、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二、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三、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四、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五、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一、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二、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一、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二、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三、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四、综合引导、各有侧重
        五、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六、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七、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二、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三、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五、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六、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二、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三、资源税、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第四节 其他建议
        一、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二、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重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
        四、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五、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七、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
    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基本结构
1 国内外能源问题及能源发展趋势综述
    1.1 世界能源问题的产生与概况
        1.1.1 世界能源的短缺问题
        1.1.1.1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1.1.1.2 世界能源供给潜力分析
        1.1.2 世界能源问题的派生问题
    1.2 世界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
        1.2.1 节能与减排
        1.2.2 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1.2.3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1.3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能源发展趋势
        1.3.1 世界各国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1.3.2 未来世界能源结构的发展路径分析
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概述与其产业价值链的简要分析
    2.1 林木生物质能源概况
    2.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和优势
        2.2.1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可再生性
        2.2.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环保性
        2.2.3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地区适宜性
        2.2.4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其他优势
    2.3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形式
        2.3.1 绿色能源新秀—石油植物
        2.3.2 绿色石油能源—醇类燃料
        2.3.3 绿色能源农场—薪柴林
        2.3.4 绿色清洁能源—沼气
        2.3.5 绿色固体能源—固化的农林废弃物
    2.4 国内外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及意义
        2.4.1 国外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概况
        2.4.2 我国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历史回顾
        2.4.3 我国现阶段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重大意义
        2.4.3.1 可以缓解我国对能源需求逐年增长的压力
        2.4.3.2 为基层林业职工和农民开辟经济收入的新途径
        2.4.3.3 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2.4.3.4 可有效促进造林绿化和防治土地退化
    2.5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价值链的简要分析
        2.5.1 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2.5.2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价值链与产业发展路径简要分析
        2.5.3 产业价值链角度下的影响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因素的关系分析
3 国内化石能源供需失衡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1 我国主要能源的供给现状与预测分析
        3.1.1 我国主要能源供给(生产)状况
        3.1.2 我国能源生产(供给)的短期预测与长期预测
        3.1.2.1 能源供给的短期预测
        3.1.2.2 能源供给的长期预测
    3.2 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3.2.1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历史与现状
        3.2.2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长短期预测
        3.2.2.1 能源消费(需求)的短期预测
        3.2.2.2 能源消费(需求)长期预测
        3.2.3 能源消费区域差异
        3.2.3.1 城乡能源消费差别
        3.2.3.2 省级区域能源消费差异
    3.3 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分析
        3.3.1 工业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3.2 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3.3 市场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4 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作用分析
4 环境污染加剧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4.1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4.2 环境污染的定性分析
        4.2.1 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4.2.2 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
    4.3 环境污染的定量分析
    4.4 我国未来各产业发展与各主要污染物的预测分析
    4.5 林木生物质能源对环境清洁作用分析
5 政策因素对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5.1 我国现阶段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与政策
        5.1.1 加强节能工作
        5.1.2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1.3 积极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5.1.4 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建立能源生产供应产地
        5.1.5 调整我国国内能源空间错位关系
    5.2 未来能源政策走向研究
        5.2.1 未来能源发展战略
        5.2.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5.2.3 新型能源的管理体系
        5.2.3.1 新型能源管理体系现状
        5.2.3.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管理现状
    5.3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选择及设计的建议
        5.3.1 能源政策形成机制
        5.3.2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设计与规划
        5.3.2.1 我国现行相关林业政策现状
        5.3.2.2 强制性政策的设计与选择
    5.4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政策的整体设计
        5.4.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初期
        5.4.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形成时期
        5.4.3 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高速发展期
6 资源因素对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 产业发展初期的资源供给方式—现有资源
        6.1.1 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分析
        6.1.1.1 薪炭林(能源林)的生物质资源量
        6.1.1.2 林业生产和更新剩余物资源状况
        6.1.1.3 灌木生物质资源量
        6.1.1.4 木本油料树种的油料产量
        6.1.2 现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可利用性分析
    6.2 产业形成阶段及以后的资源供给方式——资源培育
        6.2.1 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的基础条件分析
        6.2.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培育方式
        6.2.2.1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模式
        6.2.2.2 树种选择
        6.2.2.3 造林时间
        6.2.2.4 整地方式
        6.2.2.5 造林密度
        6.2.2.6 轮伐期
        6.2.3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和开发利用优先区域
        6.2.3.1 东北内蒙古林区
        6.2.3.2 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
        6.2.3.3 华北和中原地区
        6.2.3.4 南方集体林区
        6.2.3.5 华南热带地区
        6.2.3.6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
        6.2.3.7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6.3 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发展潜力与政策取向分析
        6.3.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发展潜力分析
        6.3.2 保证持续资源供给的政策走向分析
7 市场因素对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影响分析——一次能源市场
    7.1 一次能源的替代品——木质煤的概况
    7.2 林木生物质能源市场可能性区域分析
        7.2.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市场等级划分
        7.2.2 林木生物质能源市场的理论模型分析
    7.3 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可能性区域的调研
        7.3.1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综述
        7.3.2 用能散户调查分析
        7.3.3 企业用能调查分析
        7.3.4 对用能散户和企业调查总结分析
    7.4 调节市场的政策走向分析
    7.5 木质煤与秸秆的关系分析
8 市场因素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二)——二次能源市场
    8.1 二次能源市场分析
        8.1.1 影响电力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8.1.1.1 宏观经济形势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8.1.1.2 人口增长及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8.1.1.3 电价的影响
        8.1.1.4 经济中的结构变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8.1.2 电力需求的预测分析
        8.1.3 电力市场供给分析
        8.1.3.1 电力市场供给的历史演变
        8.1.3.2 对中国未来电力供给的初步分析
        8.1.4 电力市场供需对比分析
    8.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的发展区域分析
        8.2.1 当地电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8.2.2 区域资源状况
        8.2.3 劳动力与运输成本状况
        8.2.4 各区域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布局与潜力分析
    8.3 电力市场产品成本核算问题
        8.3.1 电力企业传统成本核算的缺陷
        8.3.2 环境成本与环境价值标准
        8.3.2.1 环境成本的内涵
        8.3.2.2 环境价值标准
        8.3.3 不同类型发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1 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2 核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3 林木生物质发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
    8.4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8.4.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初期竞争力分析
        8.4.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形成期竞争力分析
        8.4.3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及成熟期竞争力分析
        8.4.4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与其它新型发电形式的关系
9 技术设备因素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9.1 原材料采集技术
        9.1.1 原材料收割技术
        9.1.2 原料的处理过程
        9.1.2.1 直接作为燃料的原料处理方式
        9.1.2.2 加工成成型燃料的原料处理方式
        9.1.3 原材料运输
        9.1.4 生物质原料的贮存
        9.1.5 原料的综合处理路线
    9.2 产业发展各阶段原料采集技术与成本分析
    9.3 生产技术与设备分析
        9.3.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生产技术
        9.3.1.1 直接燃烧发电
        9.3.1.2 生物质气化发电
        9.3.1.3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
        9.3.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设备分析
        9.3.2.1 收割设备和原料处理设备
        9.3.2.2 发电设备和控制系统
        9.3.3 设备与成本的关系分析
        9.3.4 关于设备的政府优惠政策建议
        9.3.4.1 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关税优惠
        9.3.4.2 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增值税优惠
10 木质煤在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10.1 我国农村发展林木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意义
        10.1.1 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10.1.2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10.1.3 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
        10.1.4 改善农民收入状况
    10.2 林木生物质固体燃料与农村常规能源的比较
    10.3 案例介绍与分析
        10.3.1 吉林西部的自然状况
        10.3.2 市场需求预测
        10.3.3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10.3.4 建设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
        10.3.5 经营模式及建设目标
        10.3.6 能源林技术方案
        10.3.7 项目实施进度
        10.3.8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3.9 财务评价
        10.3.9.1 年总成本与年销售收入估算
        10.3.9.2 敏感性分析及结论
    10.4 现阶段木质煤面临的能源消费市场分析
        10.4.1 木质煤产品的自身分析
        10.4.2 产品目标消费群分析
        10.4.2.1 目标消费群的收人水平
        10.4.2.2 目标消费群对木质煤产品的偏好及接受程度
        10.4.2.3 目标消费群对价格的敏感度
        10.4.3 现阶段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10.5 现阶段木质煤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状况的简要分析
        10.5.1 现阶段木质煤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0.5.2 现阶段影响木质煤产业的政策因素与各因素结合作用分析
11 林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11.1 我国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的宏观目标及现状
        11.1.1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发电的宏观规划
        11.1.2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现状
    11.2 通辽市奈曼旗林木生物质发电示范案例
        11.2.1 奈曼旗概况
        11.2.1.1 奈曼旗地理概况
        11.2.1.2 奈曼旗的林木生物质资源
        11.2.2 示范项目建设设计简述
        11.2.3 电力系统现状及预测
        11.2.3.1 通辽电网现状
        11.2.3.2 奈曼电网现状
        11.2.3.3 奈曼旗电力负荷平衡预测
        11.2.4 本项目的环保分析
        11.2.5 经济效益分析与财务评价
        11.2.5.1 经济效益分析
        11.2.5.2 财务评价结论
    11.3 通辽市奈曼旗林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风险分析
        11.3.1 本项目敏感性分析
        11.3.2 基于模糊理论的项目整体风险评价
        11.3.2.1 模糊评价的引入与风险评价指标
        11.3.2.2 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敏感度
        11.3.2.3 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及一级模型
        11.3.2.4 风险模糊评价二级模型
        11.3.3 各风险因素的分析以及风险措施
    11.4 现阶段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基础状况简要分析
        11.4.1 现阶段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
        11.4.2 现阶段影响林木生物质发电的政策因素与各因素结合作用分析
12 现阶段激励性政策的定量分析
    12.1 模型的分析基础
    12.2 理论模型的建立
        12.2.1 静态博弈模型
        12.2.2 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及最优税收与补贴水平
    12.3 模型应用及分析
        12.3.1 木质煤项目的模型应用
        12.3.2 通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的模型应用
        12.3.3 对模型应用结果的评价
13 结论与讨论
    13.1 结论
    13.2 创新点
    1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中国能源领域内的政府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论文特色说明
第二章 政府管制理论概述
    2.1 政府管制的确立:背景与原因
    2.2 经济性管制
    2.3 社会性管制
    2.4 中国政府的管制实践
第三章 政府在能源领域中的功能定位
    3.1 能源的性质
    3.2 能源供需的结构分析
    3.3 能源企业的所有权和治理结构
    3.4 政府干预与公众利益
    3.5 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第四章 中国政府在化石能源领域的管制政策
    4.1 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
    4.2 油气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利用
    4.3 石油安全的保障
    4.4 减排和污染控制
    4.5 小结:中国政府在化石能源领域的管制
第五章 中国政府在电力领域的管制政策
    5.1 电力生产、电网和供电
    5.2 抵制垄断对电价的操纵:价格管制的理论分析
    5.3 现代电力监管制度
    5.4 电力市场与风险管理
    5.5 小结:中国政府在电力领域的管制
第六章 中国政府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管制政策
    6.1 水电引发的争议
    6.2 核能的安全利用
    6.3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
    6.4 扫除制约清洁能源发展的障碍
    6.5 小结:中国政府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管制
第七章 管制政策与节约能源
    7.1 政府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
    7.2 节能监管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7.3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7.4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7.5 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7.6 小结:节能管制手段的得与失
第八章 管制政策在能源工作实践中的相互协调
    8.1 由煤矿安全事故引发的思考
    8.2 石油进口快速增长与能源替代
    8.3 煤电价格的双轨运行
    8.4 合理的资源税收政策
第九章 中国能源管理机构的变革
    9.1 中国能源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的回顾
    9.2 对中国能源管理机构变迁的评价
    9.3 能源管理模式与管理机构的国际比较
    9.4 对中国能源管理机构变革的展望
第十章 一个总结:管制的必要性以及关于中国能源领域管制政策的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关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1.2.2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1.2.3 关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1.2.4 关于发电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发电产业竞争力分析
    2.1 产业竞争力及分析模型
        2.1.1 产业竞争力
        2.1.2 波特关于产业结构五力分析模型及不足
        2.1.3 经改进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2.2 发电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2.2.1 发电产业市场及其特征
        2.2.2 发电产业竞争力分析基本框架
    2.3 产业链维度的发电产业竞争力分析
        2.3.1 煤炭企业(供方)谈判能力
        2.3.2 电网企业(买方)谈判能力
    2.4 市场维度的发电产业竞争力分析
        2.4.1 当前发电市场供求状况与发电企业竞争状况
        2.4.2 2004年主要发电商竞争情况
        2.4.3 发电替代品竞争力
    2.5 时间维度的发电产业竞争力分析
        2.5.1 未来发电市场需求增长和供需形势分析
        2.5.2 未来发电市场的潜在进入者
    2.6 发电产业政策影响力
        2.6.1 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发电产业的影响
        2.6.2 煤电联动政策对发电产业影响
        2.6.3 环保新政策对发电产业影响
        2.6.4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发电产业影响
    2.7 小结
第三章 发电企业基本价值链分析和竞争优势模型
    3.1 引言
    3.2 价值链基本模型和竞争优势
        3.2.1 波特的价值链基本模型
        3.2.2 价值链和企业竞争优势
    3.3 发电企业基本价值链模型
        3.3.1 发电企业的生产特点
        3.3.2 发电企业价值链基本模型
        3.3.3 发电企业基本价值链模型与波特的企业价值链基本模型的差异
    3.4 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构成
        3.4.1 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思路
        3.4.2 发电企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与现实竞争力
        3.4.3 发电企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与潜在竞争力
    3.5 发电企业价值链模型与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第四章 从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
    4.1 发电企业制度基础分析
        4.1.1 发电企业产权制度与竞争力
        4.1.2 公司治理
        4.1.3 发电企业战略管理
    4.2 发电企业经营资源
        4.2.1 发电企业设备资源
        4.2.2 发电企业地理资源
        4.2.3 发电企业关系资源
        4.2.4 发电企业经营资源管理
    4.3 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3.1 人力资源管理与发电企业竞争力
        4.3.2 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政策
        4.3.3 发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4.4 发电企业技术管理
        4.4.1 发电企业技术管理活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4.4.2 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价值活动中的技术管理
        4.4.3 发电企业如何进行技术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价值链基本活动角度分析发电企业现实竞争力
    5.1 发电企业价值链基本活动与现实竞争力
        5.1.1 发电企业现实竞争力的特点
        5.1.2 发电企业现实竞争力的表现
        5.1.3 发电企业现实竞争力与价值链基本活动
    5.2 发电企业内部后勤活动与竞争力
        5.2.1 发电企业燃料采购与管理
        5.2.2 发电企业物资采购与管理
        5.2.3 发电企业设备维护与检修
    5.3 发电企业生产运行与竞争力
        5.3.1 发电企业生产运行与生产成本
        5.3.2 发电企业安全质量管理与企业竞争力
        5.3.3 发电企业环境保护成本分析
    5.4 发电企业市场销售活动与竞争力
        5.4.1 发电企业市场营销活动
        5.4.2 电价与竞价策略
        5.4.3 大用户直购电与发电企业竞争力
    5.5 发电企业服务活动与竞争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6.1 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6.2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
        6.2.1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
        6.2.2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6.2.3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递阶模型和阶段特征
        6.2.4 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
    6.3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6.3.1 关于核心竞争力管理的研究动向
        6.3.2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内容
    6.4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6.5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6.6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
    6.7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新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
    7.1 引言
    7.2 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7.3 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7.3.1 建立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7.3.2 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7.4 中国上市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7.4.1 样本选取
        7.4.2 潜在竞争力评价
        7.4.3 现实竞争力评价
        7.4.4 业绩表现竞争力评价
        7.4.5 综合竞争力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本论文主要不足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7)我国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对能源安全的理解
        1.2.1 能源安全的概念
        1.2.2 能源安全的分类
        1.2.3 能源安全的一般研究框架
    1.3 论文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路径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路径
        1.3.3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4 以石油为主的国外能源战略储备研究
        1.4.1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
        1.4.2 日本石油战略储备
        1.4.3 德国石油战略储备
        1.4.4 韩国和法国石油战略储备
        1.4.5 国外石油储备评述
    1.5 国内能源储备研究综述
        1.5.1 我国能源储备的现状分析
        1.5.2 煤炭战略储备概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相关分析
    2.1 对煤炭战略储备的进一步理解
    2.2 煤炭供应中断的确定
        2.2.1 定性判断
        2.2.2 定量判断
    2.3 煤炭战略储备的内在机理和基本原则
    2.4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储备的战略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规模设计
    3.1 设计目标和原则
    3.2 影响战略储备规模的因素分析
    3.3 储备规模的决策模型
        3.3.1 全额模型
        3.3.2 差额模型
        3.3.3 比例模型
        3.3.4 有关规模设计的进一步讨论
    3.4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供应趋势分析
        3.4.1 国内煤炭资源及行业现状
        3.4.2 煤炭运输能力分析
        3.4.3 主要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的煤炭供应分析
    3.5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需求趋势分析
        3.5.1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需求预测方法概述
        3.5.2 常规方法预测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需求—以上海为例
        3.5.3 综合预测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需求—以上海为例
        3.5.4 几种预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管理体制研究
    4.1 我国城市能源管理体制的发展
        4.1.1 我国国家能源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4.1.2 我国与发达国家能源管理体制比较
        4.1.3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4.2 煤炭战略储备应急组织架构设计
        4.2.1 应急组织的设计思路
        4.2.2 组织的决策单元
        4.2.3 煤炭战略储备应急组织中的信息收集及传递机制
    4.3 治理模式选择
        4.3.1 股东利益和相关利益人的治理模式比较
        4.3.2 煤炭战略储备的内涵和特征
        4.3.3 煤炭战略储备的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风险管理
    5.1 概述
        5.1.1 控制煤炭战略储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5.1.2 风险管理在国内外油气储运行业的经验及借鉴
        5.1.3 煤炭战略储备风险管理系统的一般模型
    5.2 影响煤炭战略储备安全的风险因素
        5.2.1 煤炭资源本身的因素
        5.2.2 人文政治因素
        5.2.3 经济因素
        5.2.4 技术因素
        5.2.5 运输因素
        5.2.6 环境因素
        5.2.7 替代因素
    5.3 煤炭战略储备安全的风险评估与分析
    5.4 煤炭战略储备的风险控制
        5.4.1 风险预警系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5.4.2 煤炭储备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
        5.4.3 煤炭战略储备风险控制的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上海市煤炭战略储备
    6.1 上海煤炭消费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6.1.1 当前国内煤炭供需形势
        6.1.2 上海煤炭消费的现状和趋势
        6.1.3 上海煤炭供需紧张的原因
        6.1.4 确保上海煤炭安全的思考
    6.2 上海市煤炭战略储备的设计
        6.2.1 煤炭战略储备选址
        6.2.2 煤炭战略储备规模
        6.3.3 煤炭储备管理体制的确定
        6.3.5 煤炭战略储备运作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发电企业的竞争战略及其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0.1 战略管理理沦概述
    0.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体系安排和创新点
1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
    1.1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
    1.2 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我国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2.1 国际上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
    2.2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
    2.3 电力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
3 我国发电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3.1 战略管理与竞争模型
    3.2 电力行业的竞争状况分析
    3.3 构造产业图景
4 我国电力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4.1 基本竞争战略
    4.2 战略风险
    4.3 我国发电企业的战略定位
5 我国发电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策略
    5.1 我国发电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点与策略
    5.2 发电企业实施标杆管理的步骤与策略
6 结论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电力改革的热电企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电力改革
    二、 热电联产
    三、 热电企业
    四、 热电企业发展对策
第一章、 基于电力改革的热电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 电力行业概况
    二、 电力改革的背景
    三、 电力改革的内容
第二章、 热电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 热电企业概况
    二、 热电企业发展特点分析
    三、 热电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四、 热电企业发展劣势分析
第三章、 热电企业对政策运用的研究
    一、 享受税收优惠
    二、 电价改革的挑战与机会
    三、 供热体制改革与热费调整
    四、 价格听证会制度
第四章、 热电企业制度与管理创新研究
    一、 制度创新
    二、 管理创新
第五章、 热电企业技术革新发展研究
    一、 CFB的发展
    二、 燃气轮机参与市场竞争
    三、 热电联产机组应以大为主,大、中、小并举
    四、 小型燃机热电联产
    五、 垃圾处理技术
    六、 冷热电联产
附录
参考文献

(10)对电力立法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力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电力立法重点的探讨
三、电力立法应规范当前热点法律问题

四、国家经贸委2000年电力工作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 白玫.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9(06)
  • [2]中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 刘东刚.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3]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D]. 栗宝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 [4]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D]. 黄雷.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5]中国能源领域内的政府管制研究[D]. 高健. 中共中央党校, 2007(03)
  • [6]我国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D]. 张立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6(09)
  • [7]我国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系统研究[D]. 孟杨. 同济大学, 2005(06)
  • [8]我国发电企业的竞争战略及其实施策略[D]. 郝光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3)
  • [9]基于电力改革的热电企业发展对策研究[D]. 韩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02(02)
  • [10]对电力立法的再思考[J]. 赵怍忱. 农电管理, 2001(05)

标签:;  ;  ;  ;  ;  

2000年国家经贸委电力工作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