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制备方法的改进

胶囊制备方法的改进

一、胶囊制剂服药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1](2021)在《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普鲁兰糖(pullulan),又称普鲁兰多糖、出芽短梗霉多糖,是一种由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通过发酵产生的天然水溶性多糖,安全性高。其结构特征为:由麦芽三糖重复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麦芽三糖重复单位以α-1,4糖苷键连接,单位之间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普鲁兰糖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稳定性、成膜性、阻氧性和安全性,在生物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显着的应用前景。在我国,普鲁兰糖首先在食品领域获得批准应用,于2006年被国家FDA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获得批准应用的时间较晚,主要应用在胶囊方面,2020年版《中国药典》已将普鲁兰糖空心胶囊作为新增药用辅料品种收载。目前国内生产的普鲁兰糖原料产品以食品级为主,与医药级的质量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黑色素和炽灼残渣等杂质含量较高、分子量和黏度达不到药用辅料要求。随着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及关联审评工作的深入推进,药物制剂生产企业对药用辅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进一步提高普鲁兰糖原料的品质。另外,普鲁兰糖价格与明胶相比还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发酵产量和纯化精制收率,降低生产成本。然而,目前医药级普鲁兰糖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生产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经常有大量副产物黑色素生成,给纯化精制工艺带来较大的困难;发酵产量较低,纯化工艺成本较高;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少,市场推广缺少研发数据支持。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构建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工程菌株,对发酵和纯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开展了普鲁兰糖在微生态制剂、胶囊剂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构建了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重组工程菌株普鲁兰糖原始生产菌株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在发酵生产普鲁兰糖过程中伴随着副产物黑色素的产生,通过敲除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获得不产黑色素的工程菌株。首先在开展同源重组基因敲除试验时,对电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改进。通过对几种转化方法的对比,选择弱化细胞壁脉冲式电转化方法,并对电压、占空比、频率和脉冲数等电击条件和细胞培养时期、裂解酶用量、质粒使用量等电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适于出芽短梗霉的高效电转化工艺。然后根据文献报道并结合三环唑抑制黑色素试验,初步推断野生菌CGMCC As3.3984在发酵过程所产黑色素类型主要为DHN黑色素,并将已报道的大孢粪壳菌(Sordaria macrospora)的DHN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alb1与出芽短梗霉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找到了出芽短梗霉可能的alb1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基因克隆,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异源表达和功能验证。利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的方法敲除了野生菌CGMCC As3.3984基因组上的DHN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alb1,得到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产黑色素,但普鲁兰糖产量与野生菌相比下降41.01%。为进一步研究普鲁兰糖在发酵过程中与黑色素的关系,对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普鲁兰糖合成关键酶的基因pul进行了敲除,得到普鲁兰糖合酶基因敲除菌株As-Δpul,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合成普鲁兰糖,但同时也不合成黑色素。在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加入黑色素可以提高普鲁兰糖产量,在普鲁兰糖合酶基因敲除菌株As-Δpul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普鲁兰糖(20 g/L以上)可以诱导黑色素合成。该结果证明了普鲁兰糖与黑色素之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另外,通过测定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与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基因组中与普鲁兰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As-Δalb1普鲁兰糖合酶基因pul的转录水平显着下降。为实现既不产黑色素又能提高普鲁兰糖产量的目的,在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的基因组上整合普鲁兰糖合酶基因pul,构建得到敲除albl基因同时过表达pul基因的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产黑色素,普鲁兰糖产量达到29.33 g/L,与As-Δalb1相比提高85.87%,与野生菌相比提高9.64%。传代实验证明As-Δalb1-pul(AP-7)遗传稳定,可用作工业化生产菌株。(2)以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为研究对象,对发酵和纯化精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在优化发酵工艺过程中,为了能对大量样品中普鲁兰糖的含量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根据发酵液中不同类型糖苷键在酸溶液中水解的难易程度不同,设计建立了分步酸解快速测定普鲁兰糖含量的方法,40 min左右即可准确的批量测定浓度为100 g/L以下的普鲁兰糖含量,此浓度检测范围能够满足发酵过程中普鲁兰糖含量测定的需要,精密度和准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培养基优化及发酵过程中普鲁兰糖含量的快速测定。通过响应面法在摇瓶发酵水平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为:蔗糖 95.89 g/L,酵母粉 1.92 g/L,NaCl 1.00 g/L,MgSO4.7H2O 0.20 g/L,K2HPO4 6.00 g/L,(NH4)2SO4 0.60 g/L,初始 pH6.48。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平均产量为32.08g/L,与预测值(32.27g/L)基本一致。在1L小试发酵罐优化了 As-Δalb1-pul(AP-7)发酵工艺参数,包括接种量、溶氧、表面活性剂、补料方式、pH控制方式等,确定了最优发酵参数为:接种量5%,通气量1 vvm,转速1200 r/min,初始pH 5.70,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产量为68.43 g/L,重均分子量为404.30 kDa。1 L发酵罐最优发酵参数确定后,随后进行了 100 L发酵放大实验。经优化,100 L发酵罐最适发酵工艺为:接种量5%,通气量1 vvm,搅拌桨转速250 r/min,初始pH 5.92,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最高产量为59.92 g/L,重均分子量为331.31 kDa。最后,进行了10t发酵试生产实验,普鲁兰糖最高产量为65.24 g/L,重均分子量为 535.62 kDa~560.77 kDa。对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发酵后的纯化精制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超滤脱盐和喷雾干燥代替了传统的乙醇沉淀,建立了“发酵液预处理-活性炭脱色-过滤除菌体-超滤脱盐-喷雾干燥”的普鲁兰糖纯化工艺,纯化收率达到90.41%,纯化成本与原工艺相比降低79.30%。(3)开展了普鲁兰糖药用辅料在医药制剂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微生态制剂制备方面,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普鲁兰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对乳酸菌存活率的影响。普鲁兰多糖作为单一冻干保护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率最高为57.30%。普鲁兰多糖复合冻干保护剂(3.0%甘油、5.0%蔗糖、5.5%海藻糖和2.0%普鲁兰多糖)使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率可达86.96%。在胶囊剂稳定性方面,开展了普鲁兰糖胶囊壳在维生素C、贻贝多糖、布洛芬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与明胶胶囊壳相比,普鲁兰糖胶囊壳具有更好的阻氧效果和稳定性,对易氧化和吸湿的原料药在高温或高湿条件下稳定性明显优于明胶胶囊壳。在胶囊剂生物等效性方面,以临床小分子化药布洛芬和奥司他韦为模型药物,比较研究了普鲁兰糖胶囊与明胶胶囊两种胶囊壳载药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结果显示用普鲁兰糖胶囊壳替代明胶胶囊壳,不影响模型药物布洛芬和奥司他韦口服后体内药动学参数,2种模型药物均生物等效。综上所述,我们构建了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工程菌株,通过发酵和纯化工艺优化建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并开展了普鲁兰糖在微生态制剂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本课题协助企业解决了普鲁兰糖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黑色素等技术难题,提高了普鲁兰糖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对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意义。

尹星[2](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患者行保胆取石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胆囊炎症程度、胆囊功能、结石复发情况以及对消化道症状的影响,并以胆石形成的微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动物实验探索大黄灵仙胶囊调控胆石形成的胆囊微环境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60例行保胆取石术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熊去氧胆酸组治疗组(对照组)-30例。通过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血液生化对比治疗前后炎症和肝细胞损伤改善情况、胆囊超声观察胆囊和胆结石变化情况,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组(西药组)、大黄灵仙胶囊组(中药组),建立胆囊结石小鼠模型,通过统计小鼠胆囊内成石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LRH-1、SRBI的转录及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WBC、CRP、TBIL、TBA两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分析:WBC、CRP、TBIL、TBA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成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时间点与组别的交互项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胆囊炎症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水肿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胆汁透声差、壁毛糙、壁水肿的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两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分析:胆囊收缩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成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时间点与组别的交互项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两组患者在同组内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⑤两组患者彩超下胆囊内结石情况比较:治疗后12周,均未见结石产生,治疗组患者胆汁粘稠者2例,有泥沙样胆汁淤积1例;对照组患者胆汁粘稠者3例,有泥沙样胆汁淤积2例。两组结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的消化道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术后1周和术后12周患者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⑦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⑧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的常规检查进行复查,主要为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对于不良反应的记录与观察发现,治疗组出现2例(6.6%)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13.3%)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实验研究):①药物干预8周后,各组小鼠结石情况比较,西药组成石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③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LRH-1、SRBI蛋白的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西药相比,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防止胆石形成的疗效与熊去氧胆酸相当。2.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囊结石的同时也能减轻胆囊炎症、提高胆囊收缩率。3.大黄灵仙胶囊在能够明显缓解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的消化道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4.大黄灵仙胶囊能够下调致石因子LRH-1、SRBI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效果稍差于熊去氧胆酸。5.大黄灵仙胶囊能调控胆囊成石微环境的失衡状态,使微环境通过调整达到平衡,最终达到胆石形成的目的。

张晓赛[3](2019)在《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部分患者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仍然不能阻止脑梗死复发,即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而脑梗死复发将会进一步加重患者负担,及早识别此部分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由一定生化试验检测方法证实存在的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脑梗死复发事件的相关性以及是否可以做出预测仍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本研究主要来探讨中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39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100mg/d)≥7天,收集全血样品用于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以AA抑制率表示,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R),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敏感(A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少1年并记录脑梗死复发事件及其他血管事件。根据AA抑制率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组)与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用U检验及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脑梗死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通过Spearman相关进一步分析验证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复发事件的预测价值。应用K-M法评估比较AR组与AS组脑梗死复发的累积生存分析及累积风险。结果:总共393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IQR:25-34个月)。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IQR:58-73岁),男性占66.9%;101例(25.7%)患者表现为AR,292例(74.3%)表现为AS。AR患者中男性占55.4%,AR组脑梗死的复发率为35.6%,高于AS组21.6%的复发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既往脑梗死病史、NIHSS评分、mRS评分、AR及服药依从性均是影响缺脑梗死复发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梗死病史、AR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服药依从性好为脑梗死复发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复发事件的风险是初发脑梗死患者的2.251倍(95%CI:1.336-3.793;P=0.002),AR患者脑梗死复发风险是AS患者的1.737倍(95%CI:1.008-2.990;P=0.047<0.05),而服药依从性好可以将复发风险降低至0.214倍(95%CI:0.128-0.357;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R与脑梗死复发事件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42(P=0.005);ROC曲线评估的AR预测脑梗死复发的c统计量为0.571(95%CI:0.504-0.638;P=0.034<0.05),预测的敏感性为35.6%,特异性为78.4%。K-M法比较AR组与AS组脑梗死复发的累积生存分析及累积风险的总体检验值为6.78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并不罕见,且其与脑梗死复发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TEG检测的AR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有过多次脑梗死经历的患者比初发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而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可减少复发风险。

韦小翠[4](2019)在《都梁方挥发油的制备及其不同制剂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经典名方“都梁方”由白芷和川芎两味中药组成,对紧张性头痛具有确切的疗效。其挥发油组分是都梁方的主要有效部位,但存在不稳定、水溶性差,属液态不容易制成口服固体制剂等缺点。本论文系统探讨了都梁丸挥发油组分的化学组成和提取精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备了挥发油微囊(胶囊)和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胶囊)两种口服制剂,并从稳定性、体外释放度和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3个方面对两种制剂进行了对比分析,优选出最佳剂型为都梁丸挥发油微囊(胶囊)。本论文研究成果为都梁方新药研发打下了基础,对提高都梁方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它含挥发油中药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学参考。一、文献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紧张性头痛及都梁方进行概述,并对目前处方中药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和中药挥发油包合技术、微囊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论文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二、都梁方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本部分采用GC-MS对白芷、川芎和都梁方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可用于工艺筛选和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并采用HPLC测定了都梁方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单味川芎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别出24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藁本内酯(44.73%)、洋川芎内酯(16.745%)、丁基酞内酯(8.9688%)、间甲苯乙酸酯(3.1115%)、桉叶烯(1.8398%)、桉油烯醇(1.3889%)等,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1.5 71%。单味白芷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别出17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烷醇(27.123%)、肉豆蔻醇(22.864%))、棕榈酸(21.14%)、1-十四碳烯(2.6301%)、肉豆蔻酸(2.5414%)等,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6.615%。从都梁方挥发油中共鉴别出49种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藁本内酯(38.293%)、丁基酞内酯(8.6047%)、1-癸烯(7.0919%)、桉叶烯(3.443 8%)、4-松油醇(2.6021%)、桉油烯醇(2.0169%)、棕榈酸(1.7943%)等,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1.577%。通过对比单味及复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复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来源于川芎挥发油,其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白芷是多基原药材。本部分采用GC-MS对不同基原和不同产地的白芷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但化学组成差异较大,且缺乏合适的定量指标成分,而都梁方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最高,药理作用明显,因此最终选择藁本内酯作为都梁方挥发油工艺参数优选和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性成分,并建立了HPLC测定都梁方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的方法。最终确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60:40,V/V);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30 nm;进样量:10 μL;柱温:30 ℃。测得藁本内酯线性范围为0.003313~0.053mg/mL(R=0.9994,n=5),加样回收率为99.4%(RSD=1.53%)。该方法灵敏度及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都梁方挥发油的质量控制。三、都梁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以单味川芎药材为研究对象,以性状、提油率和藁本内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了水蒸气蒸馏法(乙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四种方法对川芎挥发油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方法为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结合正交试验,以挥发油提油率、藁本内酯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药材粉碎度、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氯化钠用量等对都梁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最终优选出都梁方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过24目筛,浸泡4h,加12倍量氯化钠水溶液,氯化钠用量为药材质量8%,提取8h,都梁方挥发油提油率为0.22%(mL/g),藁本内酯平均含量为61.0%。四、都梁方挥发油β-CD包合物胶囊的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首先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中挥发油含量的方法,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利用率和包合物含油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正交实验,比较了β3-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两种包合材料,以及超声法、研磨法、磁力搅拌法和高速分散法四种制备方法的包合效果。最终确定最优包合材料为β-环糊精,最佳制备方法为高速分散法,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10(g:g),包合温度50℃C,包合时间5min。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包合物得率为72.7%,包合率为63.5%,含油率为8.57%;实验室小试结果所得包合物得率为86.72%,包合率为91.39%,载药量为9.58%,进一步验证了该包合工艺稳定可行;采用显微镜法、红外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薄层鉴别、气相色谱法等方法对都梁方挥发油的β-CD包合物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包合物确已形成。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包合物中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包合技术对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组成影响不大,但组分含量有一定变化。以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为中间体,以成型性和流动性为指标,考察了药用辅料、润湿剂浓度、药辅比等制剂成型工艺参数,最终优选出最佳成型工艺参数为:乳糖为辅料,药辅比为1:2,润湿剂浓度为70%乙醇,制备颗粒后分装于胶囊壳内,每粒0.3g。建立了 HPLC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制剂及包合物中间体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质量标准草案。五、都梁方挥发油微囊(胶囊)的制剂工艺与质量研究首先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微囊中挥发油含量的方法,以微囊收得率、载药量、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研究了微囊壁材种类、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液料浓度、附加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速度、进风温度、进料功率、雾化压力、风机功率等因素对微囊制备的影响,最终确定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最佳处方为阿拉伯胶-麦芽糊精(2:1),芯材-囊材(1:8),料液浓度为15%,附加剂PEG6000用量为1%;最优乳化工艺为乳化时间9min,乳化速度为10rpm/min;最优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85℃C,进料功率12%,雾化压力35MPa,风机功率为100%。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平均收率为74.7%,包埋率为72.2%,载药量为9.67%;实验室小试所得的微囊收率为68.89%,包埋率为52.09%,载药量为8.42%,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稳定可行。采用电镜扫描法、粒径测定、薄层鉴别、气相色谱法等对上述微囊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囊较圆整,表面致密,粒径分布均匀,且呈较好的正态分布,粒径分布范围为1.446μm~19.510μm,平均粒径为9.532μm。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制备的微囊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挥发油微囊化对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但组分含量有一定变化。以都梁方挥发油微囊为中间体,以成型性和流动性为指标,考察了药用辅料、润湿剂浓度、药辅比等制剂成型工艺参数,最终优选出最佳成型工艺参数为:乳糖为辅料,药辅比为1:2,润湿剂浓度为80%乙醇,制备颗粒后分装于胶囊壳内,每粒0.3g。建立了HPLC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微囊(胶囊)”制剂及微囊中间体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都梁方挥发油微囊(胶囊)”质量标准草案。六、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稳定性、体外释放度及药动学研究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等方法对都梁方挥发油及其制剂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高湿、强光照射下挥发油主要成分总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高温条件对挥发油影响最大,主要成分总含量由91.8%减少到67.5%,其中主要活性成分藁本内酯由48.6%减少到5.73%,减少了约88.2%;高湿及强光照射条件下藁本内酯含量均下降了约一半,而丁基苯酞、丁烯基酞内酯、桉油烯醇等均有所增加。(2)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这些成分及其他主要成分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条件下的含量变化均不大,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其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3)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初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其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都梁方挥发油及其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可以提高其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的释放度,且研究发现将都梁方挥发油制成微囊后,其体外释放度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均显着高于包合物。都梁方挥发油微囊在人工胃液中90min内累积释放度达76.43%,在相同时间内是都梁方挥发油(1.438%)的53.15倍,是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14.59%)的5.239倍。另外,在人工肠液中都梁方挥发油微囊在90min内的累积释放度为39.93%,在相同时间内是都梁方挥发油(1.41%)的28.32倍,是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7.23%)的5.523倍;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在人工胃液中90min内的累积释放度为14.59%,是都梁方挥发油(1.438%)的10.15倍;在人工肠液中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在90min内的累积释放度为7.23%,是都梁方挥发油(1.41%)的5.128倍。对都梁方挥发油及其制剂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达峰时间(Tmax),包合物组(0.94±0.632)h、微囊组(1.653±2.245)h达峰时间较挥发油组(0.694±0.356)h延长,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微囊后其在大鼠体内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鼠灌胃包合物、微囊后的吸收相对于挥发油吸收较慢。(2)对比药峰浓度(Cmax),微囊组药峰浓度(8.686±2.924)μg/mL高于挥发油组(6.113±3.927)μg/mL,而包合物组药峰浓度(0.653±0.453)μg/mL远低于挥发油组及微囊组,说明微囊可以促进挥发油的吸收,而包合物降低了挥发油的吸收;(3)对比消除半衰期(T1/2z),相对于挥发油组(5.06±3.392)h,微囊组(20.302±43.595)h在大鼠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消除减慢,而包合物组(2.923±1.320)h消除较快,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微囊后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起到了缓释作用,能更好的发挥药效。但微囊组大鼠个体差异较大。(4)对比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UC(0-∞),微囊组(58.666±34.679)h*mgL>挥发油组(53.738±53.677)h*mg/L>包合物组(1.396±0.661L)h*mg/L,结果表明相对于挥发油,微囊生物利用度提高了,而包合物生物利用度反而降低了,表明对于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包合物。(5)对比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挥发油经包合及微囊化成固体后可提高都梁方挥发油口服生物利用度,但包合物生物利用度提高不明显,而微囊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微囊(67.002%)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高于包合物(2.762%),是包合物的24.26倍,表明将都梁方挥发油制成微囊可显着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且微囊的效果优于包合物。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都梁方挥发油不适合采用包合技术粉末化,而微囊化可能是其最佳的方法。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最终选择最优剂型为微囊。微囊可作为最终剂型,也可作为一种制剂中间体,进一步将其加工成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眼用制剂、贴剂、气雾剂和混悬剂等;基于本论文研究的适应症为紧张性头痛,因此,可将微囊进一步制成贴剂、气雾剂等,使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谢文鹏[5](2019)在《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苍膝通痹胶囊与痹祺胶囊在治疗KOA上的差异,明确苍膝通痹胶囊治疗KOA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体内实验联合体外实验的方法探讨KOA的发病机理及苍膝通痹胶囊的作用机制,阐明KOA的发病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及苍膝通痹胶囊能否靶向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关节软骨。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根据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David III期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苍膝通痹胶囊组(A组)和痹祺胶囊组(B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2个月。定期随访,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2月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标准、骨关节指数WOMAC评分标准以及Lequesne指数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实验:两步酶消化法分离提取1周龄SD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及II型胶原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培养至第2代,用10ng/ml的IL-1β诱导24h,建立退变关节软骨细胞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苍膝通痹胶囊干粉中独活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含量,CCK-8法筛选最佳药物作用浓度。将细胞分为空白组(KB)、模型组(MX)、DMSO组(DM)、苍膝通痹胶囊组(CX)、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SB203580组(SB)、苍膝通痹胶囊与SB203580共培养组(CS)。建模成功后,KB组与MX组正常培养,DM组用含0.1%DMSO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X组用含100μg/ml苍膝通痹胶囊的完全培养基培养,SB组用含10μM SB203580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S组用含100μg/ml苍膝通痹胶囊和10μM SB203580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培养干预24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IL-1β、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p38、p-p38、MMP13、Collagen II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p38 mRNA、MMP13 mRNA、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p-p38表达水平。第三部分体内动物实验:将60只4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六组:空白组(KB)、模型组(MX)、DMSO组(DM)、苍膝通痹胶囊组(CX)、SB203580组(SB)以及苍膝通痹胶囊联合SB203580组(CS),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KOA模型,X线显示造模成功后,根据Meeh-Rubner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给药量,CX组每日给予35mg/ml苍膝通痹胶囊溶液灌胃,SB组每日给予2mg/ml的SB203580溶液灌胃,CS组每日给予含2mg/ml SB203580及35mg/ml苍膝通痹胶囊的混合溶液灌胃,DM组给予1%的DMSO溶液灌胃,MX组和KB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量均为3ml,每日一次。用药干预4周后处死、取材。HE染色法观察软骨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上清液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关节软骨组织中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p38、p-p38、MMP13、Collagen II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p38 mRNA、MMP13 mRNA、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p-p38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治疗2周、1月、2月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治疗2周后A组总有效率较B组高1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1月、2月后A组总有效率较B组分别高6.70%、3.37%,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1月、2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和WOM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和WOMAC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2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和WOMAC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过敏、皮疹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情况,药物安全等级均为I级。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实验:1、苍膝通痹胶囊干粉中独活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含量为0.1404mg/g。2、苍膝通痹胶囊浓度在400μg/ml以下时,不影响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活力,是安全干预浓度范围;其中对于IL-1β诱导退变关节软骨细胞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00μg/ml。3、MX组凋亡率明显高于KB组(P<0.05),DM组凋亡率与MX组大致相同(P>0.05),CX组、SB组、CS组凋亡率均显着降低(P<0.05)。4、KB组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最低,MX组表达水平最高,且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MX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退变软骨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P<0.05),但是苍膝通痹胶囊与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联合应用时,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降低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KB组Collagen II的表达水平最高,MMP13、P38、P-P38的表达水平最低,与MX组相比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MX组蛋白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退变软骨细胞MMP13、P38、P-P38的表达,同时升高Collagen II的表达(P<0.05),但是苍膝通痹胶囊与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联合应用时,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KB组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MMP13 mRNA、P38 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与MX组相比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MX组基因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退变软骨细胞MMP13 mRNA、P38 mRNA的表达,同时升高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P<0.05),但是苍膝通痹胶囊与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联合应用时,基因表达水平改变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KB组p-p38的表达水平最低,MX组表达水平最高;与MX组蛋白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退变软骨细胞P-P38的表达。第三部分体内动物实验:1、与KB组相比,MX、DM组关节软骨颜色明显变浑浊,表面粗糙,HE染色显示软骨细胞数目减少,排列不规则,层次不清晰,结构紊乱,有新生血管翳;CX组、SB组以及CS组关节软骨颜色虽有颜色的改变,但没有MX组明显,HE染色显示软骨细胞数目减少,排列欠规则,层次欠清晰,结构稍紊乱,但是CS组优于SB组优于CX组。2、KB组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最低,MX组表达水平最高,且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MX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大鼠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表达(P<0.05),但是苍膝通痹胶囊与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联合应用时,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降低最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KB组Collagen II的表达水平最高,MMP13、P38、P-P38的表达水平最低,与MX组相比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MX组蛋白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二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退变软骨细胞MMP13、P38、P-P38的表达,同时升高Collagen II的表达(P<0.05),但是苍膝通痹胶囊与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联合应用时,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KB组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MMP13 mRNA、P38 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与MX组相比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MX组基因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退变软骨细胞MMP13 mRNA、P38 mRNA的表达,同时升高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P<0.05),但是苍膝通痹胶囊与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联合应用时,基因表达水平改变最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KB组p-p38的表达水平最低,MX组表达水平最高;与MX组蛋白表达水平相比,DM组与其表达水平大致相同,CX组、SB组以及CS组均可以有效降低退变软骨细胞P-P38的表达。结论:1.苍膝通痹胶囊可以明显缓解KOA患者的疼痛、肿胀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与痹祺胶囊相比,具有起效快、疗效更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p38MAPK信号通路在KOA病理进展中的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KOA发病的重要通路,也是KOA防治的重要靶点;3.苍膝通痹胶囊可以靶向阻断p38MAPK信号通路来促进退变软骨细胞的修复,保护关节软骨细胞。

程呈[6](2019)在《某基层医院2016-2018年ICU患者鼻胃管给药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药师通过点评我院近3年经鼻饲管路给药情况,总结鼻饲给药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药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ICU鼻饲给药合理性工作。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设计点评表,评价我院ICU鼻饲给药的合理性。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ICU的出院患者作为点评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1052例,梳理点评细则,将点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在点评过程中回顾、修正和完善点评标准。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进行整理,汇总点评结果,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⑴共点评医嘱条目数为6685条,其中不合理医嘱条目数2655条,合理医嘱条目数4030条。经医嘱合理性审核,我院2016年与2017年相比无明显差异,医嘱的合理性无明显改观,2018年较2017年有明显改观。⑵根据本点评结果将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汇总,将问题类型分为13种。主要的不合理类型是:剂型的选择及药理学相互作用。⑶按照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给药流程,分为“给药前”、“给药时”和“给药后”。给药前,剂型选择方面,2017年较2016年增多,2018年较2017年减少,差异显着;是否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方式溶药方面,3年中相邻年份比较后,差异不显着。给药时,给药时间合理性方面,3年中相邻年份比较后,差异显着。高渗透性药物经鼻饲给药方面,2017年较2016年增多,2018年较2017年的差异不显着。给药后,EN与药物混合方面,2017年较2016年增多,2018年与2017年差异不显着。药物相互作用方面,近3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差异显着。化学稳定性相互作用方面,2017年较2016年下降,2018年较2017年差异不显着;某些药物存在分割定量不准的给药情况方面,3年中相邻年份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吸附性药物应用方面,2017年较2016年减少,2018年较2017年增多,差异显着。应用缓控释制剂及肠溶制剂方面,3年中相邻年份比较无明显差异,应用胶囊等其他不适合鼻饲剂型方面,3年中相邻年份比较差异显着,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渗透溶液未经稀释直接鼻饲方面2017年较2016年增多,2018年与2017年比较无明显差异。EN不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配制方面,2017年较2016年增多,而2018年较2017年减少,差异显着。⑷存在多种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左甲状腺素钠、钙剂、口服降糖药、胺碘酮,肠内营养制剂等药物列为监护品种。结论:⑴临床药师应该不断提升合理用药点评工作的预判能力,由以回顾性点评逐步转为事前医嘱干预。⑵关注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及时为临床工作提出预警。⑶继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将合理用药的理念逐步深入我院ICU。

唐辉[7](2018)在《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及胶囊的研究》文中认为水飞蓟宾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辅助稳定肝细胞膜,增加肝细胞抗毒能力,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肝炎以及初期肝硬化和脂肪肝等疾病的治疗。但由于水飞蓟宾水溶性极差,导致其作为口服制剂时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很差,而纳米化技术可以使药物颗粒粒径减小,增加药物的溶解性,提高药物吸收效果,最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论文采用反应沉淀法与超重力技术结合,提出采用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进而创制了水飞蓟宾胶囊制剂。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反应沉淀法以及优化后的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了水飞蓟宾纳米颗粒。制备过程考察了酸种类、酸碱比、酸浓度、药物浓度、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用量与种类、旋转填充床转速、进料速度、干燥方式等对水飞蓟宾复合粉体的形貌、平均粒径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选的工艺条件为:水飞蓟宾溶于0.1 mol/L的氢氧化钠中形成药物浓度为25 mg/ml的水飞蓟宾碱浓度,酸液选择0.1 mol/L的盐酸溶液,酸碱比定为1.1,反应温度为15℃,表面活性剂定为辅药比为1: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反应器选用旋转填充床,转速为2150 rpm,进料速度为160 ml/min,较优工艺条件下所得浆料中可以得到平均粒径为65 nm左右的水飞蓟宾颗粒,并进一步喷干处理后可得到加水再分散平均粒径在178 nm的水飞蓟宾纳米复合粉体。表征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制得水飞蓟宾复合粉体相比原料药物结晶型降低,粒径降低明显,且溶出速率明显提高,在120 min时溶出度达到83.2%,约为原料药的4.8倍。2、研究了水飞蓟宾复合粉体制备水飞蓟宾胶囊制剂工艺,主要以流动性及溶出率指标考察了造粒方式、填充剂、助流剂、表面活性剂、崩解剂等的影响,实验范围内优选工艺参数为:使用干法造粒机2次造粒,填充剂为直压乳糖,辅药比为1:1,助流剂为微粉硅胶,质量分数为药物的1%,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为药物的1%,崩解剂为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分数为药物的1%,加入方式为内加与外加联用。在此条件下,所得胶囊在120 min溶出度可以达到88.2%。

郑靖,向瑾,苗佳,余勤,胡超,秦永平,舒世清,南峰,王颖,朱晓红[8](2016)在《两种规格国产乌苯美司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国产变更生产工艺后两种规格的乌苯美司胶囊与日本原研产品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MS法)测定24例健康男性受试者三交叉单剂口服两种试验制剂T1(10mg/粒)、T2(30mg/粒)和原研产品R(30mg/粒)30mg后不同时点血浆中乌苯美司浓度,利用WinNonlin6.1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1例受试者因未依从方案服药而被剔除,余下23例受试者口服试验制剂T1、T2和原研产品R 30mg后,血浆中乌苯美司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2 646.73±454.09)ng/mL、(2 675.91±474.32)ng/mL、(2 432.79±544.32)n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68±0.23)h、(0.76±0.19)h、(0.77±0.26)h;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 925.23±478.34)(ng·h)/mL、(3 804.62±448.84)(ng·h)/mL、(3 789.30±443.15)(ng·h)/mL;AUC0-∞分别为(3 938.31±479.54)(ng·h)/mL、(3 817.26±450.90)(ng·h)/mL、(3 800.90±444.77)(ng·h)/mL,药物清除率(CL/F)分别为(7.72±0.92)L/h、(7.97±0.98)L/h、(7.99±0.90)L/h,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26.08±9.20)L、(25.65±10.22)L、(26.03±10.05)L。T1、T2与R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分别为(103.90±9.19)%、(100.77±9.36)%,F0-∞分别为(103.93±9.20)%、(100.79±9.33)%。结论两种规格的国产乌苯美司胶囊均与日本原研产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张进国,张雁,张保宗,史丽,石红娟,张永强,王凤敏,李燕广[9](2015)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每日与隔日不同服药方式治疗新发肺结核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国产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每日服药和隔日服药两种不同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为FDC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保定市23个市县为研究现场,采用成组比较的分析方法,将FDC治疗的新发肺结核患者分为每日组和隔日组。每日组1 429例,隔日组1 317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完成率、新涂阳患者第2、3、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疗程末X线实变阴影及空洞改变和不良反应。结果 FDC治疗完成率:每日组为94.47%,隔日组为9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第2、3、6个月末新涂阳患者痰菌阴转率:每日组分别为89.69%、95.04%和96.95%,隔日组分别为90.45%、94.09%和95.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21、0.38,均P>0.05);每日组疗程末X线胸片实变阴影有效吸收率及空洞改善率分别为94.28%和89.45%,隔日组分别为93.61%和90.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8、0.21,均P>0.05);总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国产FDC每日服药方式与隔日服药方式疗效相似。

颜隆[10](2014)在《宋代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文中认为中药剂型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唐代的剂型已经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宋代是剂型发展创新的重要时期,中药制剂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对宋代10部重要方书记载剂型的统计和分析,梳理宋代剂型的发展脉络。宋代创造的新剂型不多,但是制剂工艺得到显着的改进。丸剂的成就最大,水丸、浓缩丸、糊丸、蜡丸的制作技术都在宋代发展成熟。煮散替代煮剂成为宋代最重要的汤剂剂型。宋代医家吸收炼丹术的成果,开始丹药的医学使用,促进宋代制药水平的提高。医家引入点茶的方法,发明新的饮剂。宋代外用剂型也有发展,发明条剂、钉剂、线剂三种新的外用剂型。煮散的兴盛和衰落是方剂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煮散替代煮剂而兴起主要是社会环境导致的。唐末五代的战乱导致药材匮乏,医家不得不采用煮散节省药材。煮散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医学的原因,而社会经济的影响更大。煮散的滥用已经影响到了临床疗效,引起医家对煮散过度使用的反对。随着中药交易的商业化,切片技术逐渐成熟。饮片相对于坐剉散有着更加明显的商业优势,更加方便,成为中药炮制的新标准,因此使用饮片的煮剂再度复兴。丸剂是宋代最重要的成药剂型。糊丸发展迅速,所占丸剂的比重超过蜜丸。浓缩丸的制作流程有了改进,熬膏和成丸的过程已分开,成为浓缩丸制作的标准。宋代医家在唐代蜡丸的基础上创造精细的蜡丸制作工艺。丸剂包衣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包衣使用药材有丹砂、青黛、金箔、银箔等。宋代是丹药医用的鼎盛时期。医家吸收唐代炼丹术的成果,创造了大量医用丹剂。炼丹术与医药逐渐融合,非金石类药材加入丹剂中。含有非金石类药材的丹剂的数量逐渐超过传统的纯金石类丹剂,不含金石药材的丸剂也被称作丹药。医家吸收炼丹术的成果,促进宋代制药工艺的发展,尤其是金石类药材的加工工艺。起源于炼丹术的“火毒”也被医学所接受,改进了中药的炮制工艺。宋代不仅制剂技术得到发展,剂型理论也取得新的进步。《圣济经》全面总结内服外用剂型的理论,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沈括在张仲景剂型理论的基础进一步指出剂型能够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与现代药物动力学的基本观点相同。宋代是中医剂型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制剂技术得到全面的提高,剂型理论也有新的发展,对方剂剂型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胶囊制剂服药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囊制剂服药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普鲁兰糖
        1.1 微生物多糖
        1.2 普鲁兰糖
    2 普鲁兰糖合成
        2.1 出芽短梗霉
        2.2 普鲁兰糖合成途径和机制
        2.3 黑色素合成途径和机制
    3 普鲁兰糖制备
        3.1 发酵工艺
        3.2 纯化工艺
    4 普鲁兰糖应用
    5 立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弱化细胞壁脉冲式电转化技术建立
        2.2 黑色素合成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
        2.3 黑色素与普鲁兰糖合成之间的关系研究
        2.4 无黑色素高产普鲁兰糖重组工程菌株构建
        2.5 工程菌株生产的普鲁兰糖结构鉴定
        2.6 工程菌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鲁兰糖发酵和纯化工艺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发酵液中普鲁兰糖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3 发酵罐小试和中试发酵条件优化
        2.4 纯化精制工艺优化
        2.5 普鲁兰糖制备工艺产业化放大试验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鲁兰糖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鲁兰糖在乳酸菌冻干粉中的应用
        2.2 普鲁兰糖胶囊壳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2.3 普鲁兰糖胶囊壳对药物口服生物等效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论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基因序列
    附录2 As-Δalbl-pul胞外多糖核磁波谱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授权专利情况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剔除与脱落标准
        1.1.4 临床实验中止要求
        1.2 病例分组
        1.3 治疗方案
        1.3.1 基础方案
        1.3.2 对照组方案
        1.3.3 治疗组方案
        1.4 观察指标
        1.4.1 一般项目
        1.4.2 疗效性指标
        1.5 疗效评判标准
        1.6 安全性评价
    2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炎症指标和肝细胞损伤指标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囊超声变化比较
        3.4.1 两组患者胆囊炎症情况比较
        3.4.2 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3.4.3 两组患者超声下胆囊内结石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
        3.6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1.2 动物分组
        1.1.3 造模方法
        1.1.4 成功标准
        1.1.5 观察一般情况
        1.1.6 药物干预方法及效果
        1.2 标本采集
        1.3 小鼠肝脏组织超微病理检测方法
        1.3.1 取材及前固定
        1.3.3 观察切片
        1.4 实验药物及试剂(见表2)
        1.5 实验仪器(见表3)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基因表达量
        1.6.1 取材
        1.6.2 实验方法
        1.7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基因表达量
        1.7.1 样本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比较
        3.2 病理结构情况
        3.3 RT-PCR检测结果
        3.3.1 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
        3.3.2 各组相对定量结果
        3.4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于胆石症治疗溯源
        1.1 病名起源及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2.1 常见证型
        1.2.2 药物治疗
        1.2.3 针灸治疗
    2 西医学对于胆石症的研究概况
        2.1 疾病定义及发病机制
        2.1.1 疾病定义
        2.1.2 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3 导师“胆病从肝论治”防治胆石症学术思想
        3.1 大黄灵仙胶囊的方解
        3.2 大黄灵仙胶囊主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基线资料分析
        4.2 加快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机理分析
        4.3 胆囊炎症改变机理分析
        4.4 胆囊收缩率改变机理分析
        4.5 胆囊结石改变机理分析
        4.6 消化道症状改变及机理分析
        4.7 总体疗效评价
        4.8 安全性分析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小鼠肝组织LRH-1、SRBI的干预效果探讨
        5.1 各组小鼠成石及肝脏病理改变分析
        5.2 基于RT-PCR、WB技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小鼠LRH-1、SRBI的干预效果
    6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核受体基因SRBI及其转录因子的LRH-1在胆固醇结石致病机制中的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2 实验室检验指标
        2.3 随访
        2.4 定义及分组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纳入与失访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2 AR与 AS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
    3 脑梗死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
    4 脑梗死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5 脑梗死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6 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价值
    7 随访终点事件及脑梗死复发的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4)都梁方挥发油的制备及其不同制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都梁方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挥发油包合技术及微囊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都梁方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提取物GC-MS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质量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都梁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第一节 川芎挥发油提取方法筛选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的制剂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成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五章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制剂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制备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成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六章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稳定性、体外释放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稳定性研究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苍膝通痹胶囊治疗KOA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采集时间
        2.2 一般资料
        2.3 病例选择
        2.4 研究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判标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2 VAS、WOMAC、Lequesns评分结果
        3.3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3.4 不良反应记录结果
        3.5 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从膝关节解剖结构探讨KOA
        4.2 KOA的病因病机
        4.3 KOA的中医药治疗
        4.4 苍膝通痹胶囊的方药配伍及作用机理
        4.5 痹祺胶囊的方药配伍及作用机理
        4.6 苍膝通痹胶囊和痹祺胶囊治疗KOA的疗效探讨
    5 问题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苍膝通痹胶囊靶向调控p38MAPK通路保护关节软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耗材
        2.4 研究对象
        2.5 药物
        2.6 主要试剂的配制
    3 方法
        3.1 苍膝通痹胶囊干粉的制备及独活含量鉴定
        3.2 大鼠原代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
        3.3 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鉴定
        3.4 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培养
        3.5 CCK-8法筛选苍膝通痹胶囊安全干预浓度范围
        3.6 退变关节软骨细胞模型的制备
        3.7 CCK-8法筛选苍膝通痹胶囊最佳干预浓度
        3.8 实验细胞分组及干预方法
        3.9 实验检测技术
        3.10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苍膝通痹胶囊干粉中独活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含量
        4.2 大鼠关节软骨细胞鉴定
        4.3 苍膝通痹胶囊安全干预浓度范围
        4.4 苍膝通痹胶囊干预IL-1β诱导退变关节软骨的最佳浓度
        4.5 苍膝通痹胶囊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4.6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上游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4.7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8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9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中p-p38 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KOA疾病进程中的病理改变
        5.2 体外退变关节软骨细胞模型的建立
        5.3 分离大鼠原代膝关节软骨细胞的技巧
        5.4 p38MAPK信号通路在KOA病理进展中的作用
        5.5 苍膝通痹胶囊对IL-1β诱导退变软骨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苍膝通痹胶囊靶向调控p38MAPK通路保护关节软骨的体内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耗材
        2.4 研究对象
        2.5 主要试剂的配制
    3 方法
        3.1 KOA大鼠模型的建立
        3.2 大鼠分组及干预方法
        3.3 取材方法
        3.4 实验检测技术
        3.5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苍膝通痹胶囊对大鼠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2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上游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4.3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5 苍膝通痹胶囊对p38MAPK信号通路中p-p38 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大鼠KOA模型的建立
        5.2 苍膝通痹胶囊治疗KOA的现代药理研究
        5.3 苍膝通痹胶囊靶向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治疗KOA的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p38MAPK通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药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声明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附件

(6)某基层医院2016-2018年ICU患者鼻胃管给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鼻胃管给药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选取情况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1.1.4 鼻饲给药涉及药物的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二、鼻胃管给药的研究结果
    2.1 医嘱点评结果
    2.2 不合理用药情况汇总
    2.3 剂型选择不当
        2.3.1 药物剂型应用适宜性预评价
        2.3.2 剂型适宜性点评结果
    2.4 给药时间不合理
    2.5 渗透性不符合入管路给药
    2.6 鼻胃管给药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2.6.1 左甲状腺素钠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2.6.2 钙剂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2.6.3 影响口服降糖药效果的药物相互作用
        2.6.4 胺碘酮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2.6.5 蒙脱石散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6.6 磷酸铝凝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6.7 肠内营养制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6.8 其他潜在的相互作用
三、讨论
    3.1 我院ICU患者的特点
    3.2 鼻饲途径给药的主要剂型分布特点
    3.3 鼻饲给药的药理学分类分布特点
    3.4 剂型选择问题
        3.4.1 片剂剂型选择问题
        3.4.2 胶囊剂剂型选择问题
        3.4.3 丸剂剂剂型选择问题
        3.4.4 注射剂剂型选择问题
        3.4.5 其他剂型选择问题
    3.5 忽视高渗透性溶液对胃部的刺激
    3.6 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基于鼻饲给药的合理性ICU临床药师工作的切入点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及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口服药物的分类
    1.3 影响药物溶解性的因素
        1.3.1 分子结构
        1.3.2 温度
        1.3.3 pH值
        1.3.4 晶型
        1.3.5 同离子效应
    1.4 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
    1.5 药物纳米化的优点
    1.6 药物纳米化技术
        1.6.1 液相沉淀法
        1.6.2 喷雾干燥法
        1.6.3 超临界法
        1.6.4 介质研磨法
        1.6.5 高压均质法
        1.6.6 气流粉碎法
    1.7 超重力技术简介
        1.7.1 超重力技术发展历程
        1.7.2 超重力机
        1.7.3 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
        1.7.4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
    1.8 胶囊研究概述
    1.9 水飞蓟宾简介
    1.10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水飞蓟宾浓度的测定
        2.2.3 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流程
        2.2.4 水飞蓟宾原料药的表征
        2.2.5 分析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飞蓟宾碱溶液稳定性实验
        2.3.2 酸种类的影响
        2.3.3 酸碱比的影响
        2.3.4 药物浓度的影响
        2.3.5 酸液浓度的影响
        2.3.6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7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3.8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
        2.3.9 分析与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流程
        3.2.3 实验参数的考察
        3.2.4 分析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旋转填充床转速的影响
        3.3.2 进料速度的影响
        3.3.3 干燥方式的影响
        3.3.4 分析与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飞蓟宾胶囊制剂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水飞蓟宾胶囊制剂流程
        4.2.3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胶囊配方的初选
        4.3.2 干法造粒胶囊配方优化
        4.3.3 胶囊制剂的质量控制
        4.3.4 水飞蓟宾胶囊主要指标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表

(8)两种规格国产乌苯美司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分组和血样采集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与色谱质谱条件
    1.5 血浆样品处理
    1.6 方法学评价
        1.6.1特异性
        1.6.2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
        1.6.3精密度与回收率
        1.6.4基质效应
        1.6.5稳定性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方法学评价结果
        2.2.1质谱扫描图
        2.2.2特异性
        2.2.3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
        2.2.4精密度与基质效应
        2.2.5稳定性
    2.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2.4 生物等效性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9)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每日与隔日不同服药方式治疗新发肺结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宋代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单本方书所载剂型的研究
    1.2 单种剂型的研究
    1.3 中药剂型的现代研究
2 前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方剂
        2.1.2 方剂学
        2.1.3 方剂学史
        2.1.4 方书
        2.1.5 剂型
    2.2 剂型的分类
        2.2.1 液体剂型
        2.2.2 固体剂型
        2.2.3 半固体剂型
        2.2.4 气体剂型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宋代主要方书所载剂型的文献研究
    3.1 《太平圣惠方》剂型研究
        3.1.1 《太平圣惠方》剂型统计
        3.1.2 《太平圣惠方》剂型分析
    3.2 《博济方》剂型研究
        3.2.1 《博济方》剂型统计
        3.2.2 《博济方》剂型分析
    3.3 《苏沈良方》剂型研究
        3.3.1 《苏沈良方》剂型统计
        3.3.2 《苏沈良方》剂型分析
    3.4 《小儿药证直诀》剂型研究
        3.4.1 《小儿药证直诀》剂型统计
        3.4.2 《小儿药证直诀》剂型分析
    3.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剂型研究
        3.5.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剂型统计
        3.5.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剂型分析
    3.6 《圣济总录》剂型研究
        3.6.1 《圣济总录》剂型统计
        3.6.2 《圣济总录》剂型分析
    3.7 《三因极—病证方论》剂型研究
        3.7.1 《三因极—病证方论》剂型统计
        3.7.2 《三因极—病证方论》剂型分析
    3.8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剂型研究
        3.8.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剂型统计
        3.8.2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剂型分析
    3.9 《妇人大全良方》剂型研究
        3.9.1 《妇人大全良方》剂型统计
        3.9.2 《妇人良方大全》剂型分析
    3.10 《急救仙方》剂型研究
        3.10.1 《急救仙方》剂型统计
        3.10.2 《急救仙方》剂型分析
    3.11 宋代主要方书所载剂型的统计分析
4 煮散的兴盛与衰落
    4.1 煮散的历史沿革
        4.1.1 张仲景使用煮散考
        4.1.2 煮散的成熟
        4.1.3 宋代煮散发展概况
    4.2 煮散的兴盛
        4.2.1 煮散兴盛的原因
        4.2.2 宋代煮散持续兴盛的原因
    4.3 煮散的衰落
        4.3.1 汤散不分的弊端
        4.3.2 饮片兴起替代煮散
    4.4 小结
5 宋代丸药制剂技术的成熟
    5.1 丸剂种类的完备
        5.1.1 蜜丸
        5.1.2 水丸
        5.1.3 浓缩丸(煎丸)
        5.1.4 糊丸
        5.1.5 蜡丸
    5.2 丸剂包衣技术的发展
    5.3 小结
6 宋代丹剂的研究
    6.1 宋以前丹剂的发展概况
    6.2 宋代丹剂的发展
        6.2.1 宋代丹药的大量使用
        6.2.2 宋代炼丹术与医药的融合
        6.2.3 炼丹术对宋代制药技术的影响
    6.3 小结
7 剂型理论研究
    7.1 剂型理论总论
    7.2 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7.3 传统中医剂型理论的现代药物动力学诠释
    7.4 小结
8 结论
    本研究有如下创新点
参考文献
    论文
    着作
致谢
个人信息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四、胶囊制剂服药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D]. 刘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2]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尹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研究[D]. 张晓赛. 青岛大学, 2019(02)
  • [4]都梁方挥发油的制备及其不同制剂对比研究[D]. 韦小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D]. 谢文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
  • [6]某基层医院2016-2018年ICU患者鼻胃管给药情况分析[D]. 程呈.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颗粒及胶囊的研究[D]. 唐辉.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8]两种规格国产乌苯美司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J]. 郑靖,向瑾,苗佳,余勤,胡超,秦永平,舒世清,南峰,王颖,朱晓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1)
  • [9]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每日与隔日不同服药方式治疗新发肺结核疗效观察[J]. 张进国,张雁,张保宗,史丽,石红娟,张永强,王凤敏,李燕广. 职业与健康, 2015(21)
  • [10]宋代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D]. 颜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标签:;  ;  

胶囊制备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