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压灭火监测技术在六道湾煤矿的应用

均压灭火监测技术在六道湾煤矿的应用

一、均压灭火监测技术在六道湾煤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卓辉[1](2021)在《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煤层厚、埋藏浅、间距近,致使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及覆岩裂隙发育,漏风严重,为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持续供氧;此外,复合采空区煤自燃耗氧及放热规律不清楚,致使采空区煤自然发火规律不清晰,自燃危险区域难以判定,给矿井火灾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根据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现场开采实际条件,研究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及极限参数变化规律、地表裂隙动态发育及漏风规律、覆岩漏风裂隙时空演化及采空区孔隙率变化规律,建立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型,模拟研究复合采空区气体(CO、O2)浓度、温度及流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开展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研究煤自燃特性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煤样的耗氧速度、气体产生速度及放热强度均呈指数增长。对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复合采空区煤样耗氧速度、气体产生速度及放热强度与温度的拟合公式,为采空区煤自燃模拟提供了基础参数。研究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上限漏风强度、下限氧浓度、最小浮煤厚度)变化规律;温度相同,浮煤厚度增加,上限漏风强度线性增大,下限氧浓度近似呈指数减小;浮煤厚度相同,温度升高,上限漏风强度先减小而后呈指数增大,下限氧浓度先增大而后急剧减小,极值位于50℃~60℃。从采空区热平衡的角度,阐明了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由上限漏风强度和下限氧浓度判定,并分析实例给出了复合采空区不同浮煤厚度时的煤自燃危险区域指标参数。对地表裂隙进行长期观测,依据地表裂隙形态及发育规律对其进行归类,掌握各类裂隙时空分布及尺度特征。工作面两巷上方张开型裂隙在周期来压后破断演化成塌陷型裂隙,而后保持稳定,延伸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工作面后方地堑型裂隙在周期来压时发生突变,伴有大量拉伸型裂隙的发育及闭合,三次突变后裂隙发育稳定。地表各类裂隙中横向裂隙占比2/3,裂隙宽度较小;纵向裂隙占比1/3,裂隙宽度大。检测各类裂隙漏风情况,掌握地表裂隙漏风速度随裂隙到工作面距离的变化规律;建立地表裂隙漏风模型并通过地表漏风量检测及压强监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析裂隙漏风影响因素,为减少地表漏风提供了新思路及理论依据。开展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和PFC数值模拟,研究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漏风裂隙动态发育规律;周期来压时,竖向漏风裂隙迅速向上方发育,周期来压之间,以离层漏风裂隙发育为主,发育高度基本不变。下煤层开采,上覆采空区漏风裂隙二次发育,各岩层竖向漏风裂隙相互贯通,宽度随岩层沉降高度线性增大,漏风量随之增大。揭示了漏风裂隙数量演化规律及时空分布特征;上煤层回采,漏风裂隙数量呈指数增长;下煤层开采,漏风裂隙数量近似呈分段线性函数增长;煤层群开采后,漏风裂隙主要分布于开切眼和停采线初次破断步距之内,采空区中部漏风裂隙被压实闭合。掌握了采空区碎胀系数变化规律及孔隙率分布特征;煤层群开采后,采空区碎胀系数和孔隙率变化形态基本相似,开切眼和停采线侧较大,采空区中部较小;竖直方向上距离煤层越近,孔隙率和碎胀系数越大。下煤层采动影响下,上覆采空区两侧孔隙率和碎胀系数增大约2倍,渗透率增大3.41~4.05倍;采空区中部孔隙率和碎胀系数略微增大,渗透率增大1.19~1.55倍,渗透率的增大表明采空区气体流动阻力更小,更有利于漏风供氧。基于采空区孔隙率和漏风裂隙分布、岩层移动规律,建立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离散裂隙—孔隙模型,并代入工作面煤岩体参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拟提供了物理模型。建立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型,揭示了复合采空区气体(CO、CO2)浓度、风速及温度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下煤层采空区,从进风侧到回风侧、从工作面到采空区深部,氧气浓度逐渐减小;受上覆采空区漏风影响,下煤层采空区回风侧顶部出现低氧区域;上覆采空区,靠近工作面的裂隙对应位置氧气浓度较高,采空区深部及四周氧气浓度较低。复合采空区流场基本对称分布,距离工作面越远风速越小;距离工作面0~200m范围内,下煤层采空区风速较大;但上覆采空区孔隙率大、阻力小、风速降幅小,距离工作面200m后,上覆采空区风速较大。基于模拟结果,采用下限氧浓度和上限漏风强度确定了复合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下煤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最大宽度位于进风侧,距离工作面130.61~421.67m;上覆采空区,进风侧层间裂隙对应位置煤自燃危险区域宽度最大,距离工作面0~412.67m。基于前文研究结果,结合现场情况,阐明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内因和外因,提出了井上下联合控风、覆盖隔氧及惰化降氧技术,构建了煤自燃防治技术体系。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体系可减小地表漏风量、提高工作面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充填采空区空隙、缩减氧气存在空间,覆盖采空区遗煤、并吸热降温;惰化采空区、降低氧气浓度,有效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在西部浅埋煤层群开采矿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论文有图111幅,表16个,参考文献220篇。

李佳豪[2](2021)在《正旺煤业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综采放顶煤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普及,使得工作面的采高增高、产量增大,但同时采空区遗留残煤数量也随之增多,岩层裂缝进一步扩大以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大量涌出,在回采过程中面临着大概率自燃发火的可能性。尤其近距离煤层的开采,与普通煤层开采相异,由于煤层间距小,上覆岩层受重复采动的影响,岩层破坏程度相对较高,裂隙较多,当地表与岩层裂缝相互贯通时,受矿井通风负压的影响,导致采空区漏风风流大量涌入,给综放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以及采空区防灭火工作造成巨大的困难。正旺煤业11103工作面近距离上方存在面积较大的老空区,隐蔽性老空区遗煤在漏风风流作用下加快氧化发生自燃现象,导致回采工作面上隅角以及运联巷CO含量超限,严重影响综放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在分析该采空区遗煤自燃机理以及工作面实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束管监测系统对采空区自燃发火规律进行研究,综合考虑采空区漏风以及工作面上隅角CO含量等指标,提出了均压防灭火+惰气防灭火技术+均压与惰气耦合研究综合防灭火技术方案。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正旺煤业11103工作面岩石力学特性建立模型,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对近距离相邻采空区岩层破坏特征以及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对上覆9#煤层开采后的煤柱顶底板破坏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岩层破坏程度与范围。进而对下层10+11#煤层持续开采下的覆岩破坏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确定采空区“竖三带”的分布范围以及相关模拟参数,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2)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综放工作面实施均压通风技术前、后相邻采空区流场分布与各气体浓度变化情况,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采空区漏风压差与漏风量的关系。进而对均压通风下工作面不同供风量下采空区流场分布以及三带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均压通风下综放工作面的最佳通风量以及日推进距离。分析表明:均压模拟有效治理了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问题,采空区漏风量以及漏风强度显着减小,采空区漏风压差在15Pa左右。工作面供风量为700m3/min时,采空区自燃区域分布最小,但采空区的遗煤自燃问题仍存在很大的威胁,采空区需进行进一步的防灭火措施。(3)采空区实施惰气防灭火技术时,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运用Fluent软件模拟工作面采场(含采空区)在不同注气位置以及不同注气量下的防治效果,给出定量结果,进而对均压防灭火以及惰气防灭火进行耦合研究,为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提供依据。分析可得:在N2中掺入百分比液态CO2可以更好的提高采空区防灭火效果,当N2与CO2注气比为3:1时,采空区危险区域分布范围最小,进而对采空区不同注气位置以及注气量下的采空区防灭火效果进行对比,确定采空区最佳注气参数。当均压防灭火与惰气防灭火耦合治理时,可使采空区注气量减少至7.5m3/h,使防灭火成本大大降低。(4)11103综放工作面均压参数研究。对工作面最小需风量以及均压风机最低风压进行计算效验,确定均压风机的调控范围与型号。进而通过工作面测风法对风窗面积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均压系统的稳定性。在现场束管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控下,对工作面采用均压通风以及采空区注入耦合惰性气体后的各类指标性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均压通风有效的治理了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问题,惰性气体注入后,采空区与工作面气体浓度监测结果均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徐中瑶[3](2021)在《均压防灭火技术在黄白茨煤矿的实践与应用》文中认为针对黄白茨煤矿021005工作面采空区出现CO的事实,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井下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进行防灭火。阐述了均压防灭火的工作原理,并对使用均压防灭火技术的注意事项和效果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分析认为均压防灭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秦波涛,仲晓星,王德明,辛海会,史全林[4](2021)在《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煤炭开采面临着有煤自燃灾害的严重威胁。煤自燃不仅烧毁大量煤炭资源,还易引发瓦斯燃烧、爆炸等重特大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对煤自燃灾害的防控能力,推动我国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分析了煤自燃理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煤自燃监测预警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对比分析了煤矿常规的防灭火技术,介绍了煤自燃防治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效果,并提出了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较详细地阐述了煤自燃过程及特性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煤自燃的低温氧化过程机制、煤自燃分段过程特性及特殊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较全面地总结了包括标志性气体方法、测温法等多种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的原理以及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在上述煤自燃理论和监测预警基础上,针对常规注浆、注惰气等技术对煤自燃防控效果有限、难以满足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问题,研发了三相阻化泡沫、凝胶泡沫、无机固化泡沫、稠化砂浆等防灭火技术,同时介绍了液氮(液态二氧化碳)快速灭火降温技术。此外,为了满足煤矿智能化、精准化开采对矿井煤自燃防治的新要求,在矿井火灾监测指标信息化与预警智能化、火源辨识与防治技术控制精准化、防灭火材料绿色化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吕兆海,蒋学明,孙昊,侯树宏,赵长红,贾川,翟小伟[5](2020)在《宁东矿区低瓦斯赋存易自燃煤层工作面防灭火工程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宁东矿区煤层普遍存在采空区自然发火威胁,结合金家渠煤矿、羊场湾煤矿低瓦斯赋存易自燃煤层开采特征,研究金家渠煤矿常态条件下工作面自燃"三带"、氧气浓度场、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及"初采、回采、回撤"3个"时空"阶段的防火措施;研究羊场湾煤矿异常状态下工作面"均压通风、封闭、启封"等关键技术;通过大量工程实践,针对内因火灾防治采取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合理配风、降低负压,高温区域注浆、注惰性气体、裂隙回填堵漏等综合措施,消除潜在火灾隐患;提出工作面"快安、快采、快撤、快闭"防火原则,实现"以快防火"。

汪腾蛟[6](2020)在《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群多次采动导致地表与煤层贯通产生裂隙,形成了复杂的采空区漏风源及漏风通道,加剧了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论文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煤岩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条件下自然发火防控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运移、分布及裂隙发育相似模拟实验得到,22煤层开采过程中,两煤层间岩层发生不同程度断裂、前后移动和倾斜现象,12煤原来垮落的遗煤在空间上重新分布,22煤层顶板遗煤几乎全部垮落在22煤层底板上,中间部位堆积较多。煤柱周边逐渐开始形成剪向裂隙,距工作面较远的层状裂隙逐渐被压实,剪向裂隙成为漏风的主要通道,随着工作面逐渐推进,裂隙发育高度逐渐增加,当工作面推进到190m时,竖向裂隙贯通地表。通过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立体漏风规律测试得到,本层开采过程中漏风源主要有地表漏风、层间漏风、本层漏风、周边小窑漏风,受多次采动影响裂隙贯通导致地表漏风与层间漏风成为本层开采过程中自然发火主要漏风源,石圪台煤矿31201工作面的渗透漏风量达到7.05m3/s。同时瓦斯抽采、地表大气压力、工作面供风量加剧了煤自燃危险性。通过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得出神东矿区煤层属于Ⅰ类容易自燃煤层。通过管式炉程序升温实验得到神东矿区不同矿井主采煤层煤样在低温氧化阶段气体生成量随温度变化呈现指数规律变化,煤层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均为CO和C2H4,上湾煤矿12号煤层自然发火辅助分析指标参数为C2H6、C3H8,补连塔煤矿22号煤层和石圪台矿31号煤层自然发火辅助分析指标参数均为C3H8、C2H6、CO/CO2。3个煤层煤样最短自然发火期分别为33、35、39天,自燃临界氧浓度均为8.0%。在实验室得到的煤自燃临界氧浓度和漏风量测试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得到随着工作面供风量的增加,采空区散热带、氧化升温带以及窒息带整体向采空区深部移动,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呈现增大趋势。通过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裂隙演化过程、立体漏风规律、自然发火特性研究,建立了近距离厚煤层开采条件下以“预测预报-堵漏隔氧-惰化降温”的“三位一体”自然发火防控技术体系。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控技术的研究,对浅埋易自燃煤层群开采自燃预防、复杂开采条件下火灾治理、安全高效回采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有图116幅,表32个,参考文献161篇。

胡俊[7](2020)在《晋北煤业中央水仓周边煤层自燃火区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煤自燃是引发矿井火灾的主要诱因之一,特别是重组矿井或者周边附有小窑的矿井煤自燃现象尤其严重。由于小煤窑的越层越界乱采乱掘以及后期的不恰当维护,致使小煤窑火区错综复杂,加大了火区的治理难度。为高效治理晋北煤业中央水仓复杂火区的发火问题,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套针对小煤窑火区的综合治理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全面分析了中央水仓火区的特性,研究了火区发展与5上-103工作面开采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事故报告调查和理论分析,晋北煤业中央水仓火区具有多点火源、火源位置隐蔽、超大立体空间火区、火区空间异构的特性,且水仓原本的排水能力缺失,存在发生水害事故的风险。通过SF6示踪气体对火区漏风通道进行定性检测,对重点漏风区域定量检测,弄清了晋北煤业中央水仓火区和5上-103工作面间的关系;通过取点测压绘制出火区与5上-103工作面区域间的压能图,发现区域内回风大巷压能最低,风流均流向回风大巷,并不会向工作面汇集,5上-103工作面在均压措施下能够保证正常回采。针对晋北煤业中央水仓火区的发火特性,构建了井上与井下相结合的综合防灭火系统,制定了缩封启封的治理方案,形成了一套综合治理体系。井上防灭火系统主要通过地面灌注大流量三相泡沫达到覆盖火区熄灭隐蔽火源的目的,井下注浆系统通过在回风斜井布置的8个钻场向火区共施工140个钻孔,使注入的胶体浆液和惰性介质全方位覆盖火区,进一步治理火区。通过对火区内气样数据分析,经治理后,密闭内空气温度为38℃,与日常温度相近,氧气浓度均低于5%,一氧化碳浓度低于10ppm,水温稳定在48℃,火区启封综合验证指标Tr值与RT值均小于1,表明火区已经稳定,可以启封。并提出了先启封3#密闭,然后按照A至F区段逐段启封整个火区的启封方案;制定并采取了巷道清淤、巷道修复以及壁后注浆等启封措施,最终顺利解封火区,恢复了中央水仓排水能力,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本文的治理思路与方案能够为类似密闭火区的治理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该论文有图56幅,表10个,参考文献75篇。

康文杰[8](2020)在《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自燃现象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普遍发生,而且综采放顶煤工艺和沿空掘巷技术在厚煤层广泛应用,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问题严重。沿空掘巷虽然能提高资源回收率,但是在回采过程中,护巷的小煤柱容易受到采动应力的影响,使煤柱受压变形,产生裂隙。目前很多学者对沿空掘巷小煤柱受到的围岩应力,采动影响,及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但是较少有人对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小煤柱裂隙引发的邻近采空区自燃,工作面漏风,小煤柱煤壁升温自燃等问题。本文以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工作为例,对煤样进行自燃特性研究,针对工作面的小煤柱、废弃巷道、采空区提出专项治理方案。(1)通过井下实地调研、矿井工作面地质资料调查、CFD数值模拟研究,对工作面生产时的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分析。发现羊场湾煤矿一、二级热害区域大面积存在,小煤柱易被压裂与临近采空区形成漏风通道,废弃巷受地应力及回采应力影响巷道变形,与现工作面风巷之间煤柱受压破碎形成漏风通道,都可能导致工作面采空区与临近采空区自然发火。(2)利用煤氧化动力学测定系统、气相色谱等试验系统研究羊场湾2#煤层测样的自然发火特性,发现羊场湾2#煤层测样属I类易自燃煤,其最短自然发火期为23.36天。CO、C2H4、C2H2是比较明显的标志性气体。只要出现C2H4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灭火措施。C2H2的出现标志着煤样局部温度超过216.2℃。(3)参考工作面危险性分析,煤样自然规律研究结果,结合工作面已有的防灭火系统,设计了以三相泡沫为主,结合注浆、注惰、均压等措施的综合防灭火系统。针对工作面风巷小煤柱、废弃巷道、采空区分别提出了专项治理方案,取得良好效果。该论文有图52幅,表23个,参考文献71篇。

丁文龙[9](2019)在《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东部煤炭资源开采殆尽,西部在未来将成为中国煤炭开采的主战场。新疆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其急倾斜煤层储量占比较高。急倾斜煤层赋存较为复杂、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采用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由于其具有采放比较大(乌东煤矿采放比约1:7)、埋藏较浅、地表向采空区漏风严重、底部煤体自卸压瓦斯逸散、采空区范围大且遗煤较多等特点,导致工作面瓦斯防治工作难度较大,隅角气体积聚和火灾事故频发。自然风压的变化对采空区漏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对自然风压和漏风进行现场实测,进而分析漏风规律,指导防漏风相关工作。为此研究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中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掌握均压通风技术应用规律、压能分布、影响因素、压力调节等关键环节,确实保障均压系统稳定可靠、压力调节连续有效。受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特点影响,本分层上部为上分层已回采采空区,在本分层工作面回采期间存在本分层及上分层双重采空区,导致形成复杂采空区,在全负压通风情况下将导致隅角缺氧,以及CO2、CH4、CO浓度超限,通过数值模拟对均压通风前后采空区气体流场变化进行分析,为均压通风方案的提出以及参数的确定提供指导。本研究以+575水平45#煤层东翼工作面为例,研究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应用。提出了均压通风方案及监测方法,并通过现场实测对采取均压通风后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均压通风技术在防止工作面漏风、采空区气体积聚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采用均压通风技术对于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彭驰[10](2019)在《元宝湾煤矿复杂采空区下开采复合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早期的煤炭资源开发中,由于开采装备及回采技术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井田采用房柱式或房式采煤方式,造成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导致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内留存有大量煤柱。随着国家煤炭资源的整合及近年来煤炭开采规模的扩大,改扩建矿井往往面临着复杂采空区下煤层的开采,然而早已形成的老窑、房柱式等复杂采空区给近距离下煤层的开采带来顶板大面积垮落、突水、毒害气体涌入、火灾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元宝湾煤矿6105工作面顶空回采的复合灾害立体防治技术。依据元宝湾煤矿现有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对元宝湾矿6105工作面开采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认为元宝湾矿6105工作面开采时存在顶板突然大面积垮落、小窑采空区积水、火灾等安全隐患。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6105工作面开采顶板、水、火复合灾害的立体防治技术:(1)回采前,防治顶板使用爆破顶板弱化技术治理;防治水灾使用6105工作面停采线周围设钻场,探放4#煤层采空区积水技术;防治火灾使用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2)回采过程中,顶板防治采用水压致裂弱化顶板综合治理技术;水灾防治采用将采空区探放水及水压致裂方案进行了统一规划的方法,在6105工作面进回风顺槽设钻场,探放4#煤层房柱采空区积水技术;火灾防治使用均压防灭火技术、注浆技术、注氮技术、监测监控技术、封堵漏风技术等综合防止技术。(3)末采及停采回撤时期,治理顶板使用水压致裂弱化顶板技术;水灾防治采用将采空区探放水及水压致裂方案进行了统一规划的方法,在6105工作面进回风顺槽设钻场,探放4#煤层房柱采空区积水技术;火灾防治采用合理控风、减少遗煤、采空区隔离、监测监控、氮气置换、端头封堵漏风、采空区惰化、加快推进速度等技术。在元宝湾煤矿6105工作面实施复杂采空区下复合灾害立体防治技术后,现场监测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表明,该立体防治技术措施效果明显,不仅保障了工作人员与设备的安全,还实现了复杂采空区条件下的安全高效开采。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显着的借鉴意义。

二、均压灭火监测技术在六道湾煤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均压灭火监测技术在六道湾煤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技术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及极限参数研究
    2.1 程序升温实验装置及过程
    2.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参数研究
    2.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漏风规律研究
    3.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发育规律
    3.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漏风规律
    3.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漏风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漏风裂隙演化及孔隙率变化规律研究
    4.1 物理模拟实验分析
    4.2 数值模拟分析
    4.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离散裂隙—孔隙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然发火模拟研究
    5.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数学模型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3 复合采空区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6.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影响因素
    6.2 井上下联合控风技术
    6.3 采空区覆盖隔氧技术
    6.4 采空区惰化降氧技术
    6.5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体系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正旺煤业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遗煤自燃的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漏风现象的研究现状
        1.2.3 煤自燃防治研究现状
        1.2.4 CFD技术及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与遗煤自燃机理研究
    2.1 矿井概况
        2.1.1 煤层地质情况
        2.1.2 11103 工作面概述与存在问题
    2.2 综放工作面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分析
        2.2.1 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机理
        2.2.2 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破坏特征分析
        2.2.3 采空区竖三带高度计算
    2.3 综放工作面近距离煤层覆岩破坏特征模拟
        2.3.1 开采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2.3.2 初始应力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2.3.3 本构模型和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2.3.4 模拟方案设计
        2.3.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4 采空区遗煤自燃机理
        2.4.1 采空区自燃三带概述
        2.4.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1103 工作面均压技术防治采空区漏风研究
    3.1 Fluent软件简介
    3.2 工作面均压通风数值模拟研究
        3.2.1 均压参数特性研究
        3.2.2 采空区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2.3 采空区数学模型假设与参数
        3.2.4 采空区气体渗流参数
        3.2.5 均压模型效验
    3.3 工作面均压通风模拟结果分析
    3.4 工作面漏风量与漏风压差分析
    3.5 局部通风机供风量对采空区的影响
        3.5.1 供风量对采空区漏风风流的影响
        3.5.2 供风量对采空区氧气分布的影响
        3.5.3 供风量对采空区氧化带的影响
        3.5.4 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1103 工作面采空区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
    4.1 惰性耦合气体防灭火技术
        4.1.1 惰性耦合气体防灭火机理
        4.1.2 防灭火技术实施的必要性
    4.2 采空区惰性耦合气体参数优选
        4.2.1 耦合气体注入流量设计
        4.2.2 采空区惰性耦合气体配比研究
        4.2.3 采空区惰性耦合气体注气位置的确定
        4.2.4 采空区惰性耦合气体注入量的确定
    4.3 11103 采空区均压与惰气防灭火耦合技术研究
    4.4 11103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耦合惰气布置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1103 工作面均压参数优化研究
    5.1 11103 综放工作面均压方案布置
        5.1.1 工作面均压通风系统布置原理
        5.1.2 均压通风系统具体安设步骤与风流路线
    5.2 11103 工作面均压通风参数优化
        5.2.1 工作面需风量的计算效验
        5.2.2 均压风机参数优化研究
        5.2.3 风窗面积的优化
    5.3 束管监测工程验证
        5.3.1 工作面与上覆采空区压差与采空区漏风量的监测
        5.3.2 工作面与采空区的气体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均压防灭火技术在黄白茨煤矿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及工作面概况
    1.1 矿井概况
    1.2 工作面概况
2 问题的提出
    2.1 问题的提出
    2.2 原因分析
3 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3.1 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工作原理
    3.2 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应用
        3.2.1 风门位置
        3.2.2 工作面风量计算
        3.2.4 局部通风机
        3.2.5 均压时应注意事项
4 均压防灭火效果分析

(4)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自燃过程机理及特性
    1.1 煤自燃低温氧化过程机制
        1.1.1 煤自燃低温氧化过程的研究方法
        1.1.2 煤自燃的活性结构基团及反应机理
        1.1.3 煤自燃气体产物生成的多链反应路径
        1.1.4 煤自燃的分段过程机制
    1.2 煤自燃过程特性
        1.2.1 煤自燃过程测试及自燃倾向性
        1.2.2 煤自燃的分段特性
    1.3 特殊条件下煤自燃特性
        1.3.1 浸水过程对煤体结构及自燃特性的影响
        1.3.2 火成岩侵入对煤体结构及自燃特性的影响
2 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
    2.1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定量测定
    2.2 煤自燃特征温度光纤监测
3 煤自燃防治技术
    3.1 煤自燃复合阻化技术
    3.2 三相阻化泡沫防灭火技术
        3.2.1 三相阻化泡沫阻化煤自燃机理
        3.2.2 三相阻化泡沫产生机理
        3.2.3 三相阻化泡沫产生装置及制备流程
        3.2.4 三相阻化泡沫防灭火特性及应用效果
    3.3 凝胶泡沫防灭火技术
        3.3.1 凝胶泡沫形成机理
        3.3.2 凝胶泡沫制备系统及工艺流程
        3.3.3 凝胶泡沫技术防灭火特性
        3.3.4 凝胶泡沫应用效果
    3.4 无机固化泡沫防灭火技术
        3.4.1 无机固化泡沫凝结固化机理
        3.4.2 无机固化泡沫制备系统和应用工艺
        3.4.3 无机固化泡沫堵漏防灭火特性及现场应用
    3.5 稠化砂浆防灭火技术
        3.5.1 KDC型稠化剂悬砂原理
        3.5.2 稠化砂浆的制备及灌注工艺
        3.5.3 稠化砂浆应用效果
    3.6 液氮(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
        3.6.1 液氮(二氧化碳)防灭火原理
        3.6.2 液氮(二氧化碳)防灭火工艺
        3.6.3 液氮(二氧化碳)技术现场应用效果
4 我国煤矿煤自燃防治研究展望

(5)宁东矿区低瓦斯赋存易自燃煤层工作面防灭火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宁东矿区防灭火工程概况
2 易自燃煤层发火原因分析
3 宁东矿区防灭火工程原则
4 常态条件下工作面防火措施
    4.1 煤层自燃倾向性指标分析
    4.2 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划分
    4.3 采煤工作面防火工程
        4.3.1 工作面初采、回采阶段
        4.3.2 工作面回撤阶段
5 异常状态下工作面灭火工程
    5.1 气体防灭火技术应用
        5.1.1 液氮直注
        5.1.2 液态CO2直注
    5.2 预防性封闭技术
    5.3 架间注水(注胶)钻孔
    5.4 采煤工作面灭火工程
        5.4.1 均压通风
        5.4.2 封闭工作面措施
        5.4.3 启封工作面措施
6 结束语

(6)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浅埋藏厚煤层顶板冒落漏风裂隙演化规律
    2.1 覆岩裂隙发育机理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3 上覆岩层关键层判定
    2.4 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运移与分布相似模拟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浅埋煤层群立体漏风规律研究
    3.1 浅埋煤层群漏风规律测试方案
    3.2 近距离煤层群地表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3 深部区开采地表漏风测试研究
    3.4 层间与本层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5 周边小煤窑漏风规律测试研究
    3.6 其他漏风影响因素分析
    3.7 近距离煤层群立体漏风规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煤自然发火规律及自燃特性参数测定
    4.1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
    4.2 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指标
    4.3 煤自燃临界氧浓度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浅埋易自燃煤层群采空区自燃“三带”时空演化规律
    5.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方法
    5.2 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
    5.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5.4 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浅埋易自燃煤层群自然发火防治技术
    6.1 采空区联合注浆封堵预防煤自燃技术
    6.2 大流量液氮防灭火技术
    6.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开采防灭火技术体系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晋北煤业中央水仓周边煤层自燃火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特性
    2.1 矿井火区概况
    2.2 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3 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特点
    2.4 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范围划分
    2.5 本章小结
3 5_上-103工作面风险性分析
    3.1 工作面概况
    3.2 漏风通道及漏风量测试分析
    3.3 矿井局部压能分布及分析
    3.4 5_上-103工作面均压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晋北煤业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综合治理
    4.1 晋北煤业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综合治理整体思路
    4.2 综合防灭火系统构建
    4.3 综合防灭火系统的应用
    4.4 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治理效果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晋北煤业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启封技术研究
    5.1 火区启封可行性验证
    5.2 中央水仓周边小窑火区启封方案
    5.3 启封前准备措施
    5.4 启封技术措施
    5.5 启封危险因素分析及防复燃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小煤柱工作面危险性分析
    2.1 矿井工作面概况
    2.2 小煤柱发火危险性
    2.3 废弃巷发火危险性
    2.4 采空区发火危险性
    2.5 工作面自然发火危险区模拟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羊场湾2#煤自燃特性研究
    3.1 自燃倾向性鉴定
    3.2 最短自然发火期测定
    3.3 煤自燃指标性气体临界值研究
    3.4 采空区煤样贫氧燃烧及复燃特性热重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综合防灭火系统设计
    4.1 防灭火系统构建
    4.2 小煤柱防灭火治理
    4.3 废弃巷治理
    4.4 采空区治理
    4.5 工作面治理效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均压通风技术研究
    2.1 均压通风技术原理
    2.2 调压设施的均压原理
    2.3 自然风压对均压通风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急倾斜特厚煤层工作面漏风及自然风压的现场实测
    3.1 矿井工程概况
    3.2 +575水平45#煤层东翼工作面概况
    3.3 急倾斜特厚煤层采空区漏风量的现场测定
    3.4 自然风压现场测定
    3.5 自然风压对采空区漏风影响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研究与应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采空区漏风数值模拟
    4.2 均压通风前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
    5.1 +575水平45#煤层东翼工作面均压方案设计
    5.2 均压通风效果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元宝湾煤矿复杂采空区下开采复合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矿井概况及工程背景
    2.1 矿井概况
    2.2 6105工作面概况
3 复杂采空区下开采危险因素分析及立体防治方法
    3.1 6105工作面开采危险因素分析
    3.2 6105工作面复合灾害立体防治方法
    3.3 工作面开采顶板、水、火灾害防治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复杂采空区下开采复合灾害立体防治技术
    4.1 回采前综合治理技术
    4.2 回采过程中综合治理技术
    4.3 末采及停采撤架期间综合治理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复杂采空区下开采复合灾害防治效果考察
    5.1 顶板大面积垮落防治效果考察
    5.2 水灾防治效果考察
    5.3 火灾防治效果考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均压灭火监测技术在六道湾煤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D]. 卓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正旺煤业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研究[D]. 李佳豪.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3]均压防灭火技术在黄白茨煤矿的实践与应用[J]. 徐中瑶. 西部探矿工程, 2021(05)
  • [4]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秦波涛,仲晓星,王德明,辛海会,史全林.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1)
  • [5]宁东矿区低瓦斯赋存易自燃煤层工作面防灭火工程实践[J]. 吕兆海,蒋学明,孙昊,侯树宏,赵长红,贾川,翟小伟. 能源科技, 2020(12)
  • [6]神东矿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D]. 汪腾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7]晋北煤业中央水仓周边煤层自燃火区治理研究[D]. 胡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D]. 康文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D]. 丁文龙.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元宝湾煤矿复杂采空区下开采复合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 彭驰.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均压灭火监测技术在六道湾煤矿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