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规划的时空控制

路网规划的时空控制

一、路网规划的时空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航[1](2021)在《计及电动汽车时-空特性的分布式电源和充电站联合规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逐渐发展,技术不断的升级革新,由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清洁能源。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在供应侧,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的出力不是恒定的,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等特点,若不合理的规划分布式电源的位置与容量,将严重影响网络损耗、电能质量等。在需求侧,电动汽车这种新型负荷由于具有移动性,其接入位置受用户习惯、交通情况、设施位置等影响,导致不同节点下负荷曲线也出现不确定性的问题,且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不合理规划也将影响电动汽车的使用。为此,分析源-荷两侧负荷的时序特性,进行合理的分布式电源与充电设施的规划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选用风电和光伏两种随机性较强的分布式电源,以及居民、工业、商业、市政四种典型的常规负荷作为配电网中基础实验对象,分析在不同季节下的源-荷时序特性,并利用条件式Wasserstein梯度惩罚生成对抗网络进行源-荷时序场景生成,学习历史数据的统计规律,同时对生成源-荷场景的质量进行评估,并通过改进的K-means聚类方法进行场景缩减,得到符合历史数据概率分布的新场景。分析电动汽车的类型、交通网络与配电网络的交互影响,对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行为进行概率统计。通过出行链与蒙特卡洛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电动汽车时-空分布模型,并结合生成的源-荷时序场景,分析在不同渗透率下,配电网中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增加所造成的影响,并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较为集中的节点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待规划节点。基于源-荷的时序特性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特性,以分布式电源与充电站的投资建设成本、主网购电成本、网损费用、充电站利用率等效成本等最低为目标,以潮流方程、网络损耗、电压幅值等作为约束,构建分布式电源与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联合规划模型,通过改进的飞蛾火焰优化算法解决受限于局部最优的问题,对分布式电源与充电站进行位置与容量的优化。利用改进的IEEE 33节点模型,结合含有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源-荷生成场景进行仿真实验,并对不同规划方案的经济性、网损、节点电压、充电站利用率等影响进行分析。实验表明,通过本文构建的规划模型,得到合理的规划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配电网的经济性,同时使配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并且本文的方法提高了分布式电源与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问题的计算效率。

黄熹[2](2019)在《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内河城市设计策略 ——以南宁市那平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内河空间环境方面的设计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为了解决城市化造成的内河水域受到严重侵占,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文环境被塑造得千篇一律等问题,而提出内河城市设计的策略。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评价和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内河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多层面进行内河城市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随着南宁市成为全国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南宁市开展了大量的内河城市设计研究工作,但这些城市设计成果中有经验也有不足。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全新视角下,从整体性、全域性、系统性方面去审视内河城市设计,夯实内河生态环境的基础资料,在生态安全的刚性管控下提出内河城市设计策略;最后,以南宁市那平江城市设计为例,对那平江水系进行内河城市设计要素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那平江城市设计策略,并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研究,以期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进行的城市内河的空间环境的构思和设计对于正在或将要实施的其他内河城市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何勇强[3](2018)在《基于“开放街区”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 ——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大学校园是城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世界,大学往往在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一所大学就构成了一座城市。人们渐渐开始关注大学校园空间的使用,寻求将大学校园空间建设为人性化栖息地。在大学校园和城市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注意到封闭管理的国内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城市建成区中一个个独立单元,延续着类似于单位大院、封闭社区的模式。未来的大学校园是延续传统围合模式,还是融入城市空间生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以“开放街区”为视角来解读大学校园空间开放,尝试能为大学校园勾勒一个未来城市共享的空间。本文着重以分析大学校园空间模式为基础,探讨解决思路。对此,本文借助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等相关学科方法,摈弃只从校园研究校园的习惯,而将人的行为模式引入研究范畴。宏观层面上通过对国外大学校园的开放空间与国内湖南大学校园开放空间模式的系统对比,分析和总结校园空间开放特征。以“开放街区”作为视角,进行校园空间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研究,指出国内校园由“封闭社区”向“开放街区”转变中面临的挑战。以城市中的大学校园为例,分析人的行为模式为前提,在设计层面,科学地提出校园空间开放的适应性改造方案。本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发现问题。论述研究背景,解析相关概念和研究范畴,深入挖掘国内外关于大学校园的理论实践研究,明确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问题。首先以国外开放大学校园与国内湖南大学开放校园对比为切入点,从户外空间和建筑空间两方面阐述不同城市格局下的大学校园空间开放要点。其次对我国封闭社区的发展与弊端进行了阐述,同时解读国外街区的发展脉络和开放街区的理念。宏观指出了国内发展开放型校园空间的矛盾,并点明了与城市互动发展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总结大学校园空间开放过低或过高带来的弊端,强调了开放平衡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保持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三部分(第五章和结论章):解决问题。以城市中大学校园—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通过校园的外部和内部空间调研,总结校园使用者的行为模式,提出营造校园空间开放的可能性,其次,分别从营造小尺度街区形态、打造开放适宜广场、构建共享庭院以及优化合理交通空间等方面提出设计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构成本课题研究的主体。

柏铭泽[4](2018)在《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城镇设计方法》文中提出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相应的城镇化战略已发生转型,城市边缘区作为最敏感的区域,其规划设计一直被国内的学者与专家所忽略,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区域进行建设,并未考虑其自身城乡二元性。笔者基于崔恺院士的蔓藤城市的规划设计概念,来探究适用于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城镇设计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的城市边缘区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行研究,明确城市边缘区的范围以及特性,论证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建设当中的定位与意义,重点研究其空间组织与扩展模式,并分析各种模式相应的优缺点。之后对中国大城市边缘区进行调研,从纵向上梳理边缘区的快速大、规模的扩展特征,探究当下边缘区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尤其是旧有的规划设计体系在生态、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弊端进行着重剖析。而文本研究的重点在于蔓藤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在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是如何解决当下规划设计的弊端进行论述,并对蔓藤城市组团式、生态化、宜步行、渐进式的城市边缘区建设模式进行总结。其次依据其规划设计原则,从城市尺度、密度、边界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得出相应的城镇设计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践,来验证城镇设计的方法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梳理出城镇设计方法中有价值的部分作为研究的结论,并对研究方法与内容上的不足进行反思。

张玉辉[5](2018)在《基于智慧城市的兰州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频率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交通拥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如交通污染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管理更加困难等,因此,有效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迫在眉睫。事实证明,以往单纯依靠加大交通设施建设、拓宽新建道路等方法已难以缓解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供给的矛盾。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出现,国内外部分城市展开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智慧城市是看待城市的新视角,是发展城市的新思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交通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应该如何借助智慧交通系统改变当前交通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兰州市为例,立足实际,结合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技术,指出发展智慧交通是解决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兰州市交通拥堵现状及成因;接着分析了智慧交通在兰州市治理交通拥堵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并将兰州市与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先进的城市作对比并借鉴其发展经验,最后结合兰州市智慧交通发展实际,从制定科学规划、加大财经保障、推进科技创新和完善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其他城市建设和发展智慧交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思怡[6](2018)在《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火车站区域集散交通、地区交通和过境交通三者高度集聚,交通供需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受制于城市老城区功能高度集聚、道路资源有限、交通设施较为陈旧且更新缓慢,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区域人车混杂,交通拥挤不畅的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波及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直接导致区域路网负荷重、交通运行延误大、出行安全系数低。目前,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组织优化研究普遍围绕新建站、轨道交通枢纽和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三类站点展开,对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和规划建设关注度较低。仅有的一些零星研究,大多缺少对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特性和共性交通问题的分析,忽略了对组织方案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估,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指导价值且较为完整的交通组织方法体系。由此,本文以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提炼出一套相对完整、适用性强的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方法体系。首先,明确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基本特性和交通特性,选取我国15个老城区火车站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分别从客流、交通方式、道路和附属设施四方面系统分析了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现状特性和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共性交通问题,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调研方法,也为设计具有相对普适性的交通组织方法体系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其次,确立了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优化组织的思路、工作流程和交通需求预测步骤,从静态交通设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运营组织设计和附属设施交通组织设计四方面重点阐述了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区域各交通参与要素的具体交通组织方法,并对主要集散交通方式建立了最短换乘等待时间运营组织模型。然后,提出了基于Vissim的交通组织方案仿真评价方法,建立了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物元分析方法的交通组织方案评价模型。最后,论文对绵阳站站前广场进行实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方法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陈念平,刘圣中[7](2017)在《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形成及原因的空间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中小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行政成本治理电动三轮摩的,却被车主以游击、缠闹、上访等日常行为破译,陷入屡治屡现困境,电动三轮摩的已成为城市交通治理的一大难题。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城市治理实践的现实问题缺少关注。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部地区中小城市F市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实践的实地研究与深度个案分析,探究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现象的内在原因与形成逻辑。论文在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在社会转型与城市空间加速扩张生产的时空背景下,以空间理论为视角,通过空间理论的3个维度(空间的生产、空间的反抗、空间资本化危机),依次探索3个问题(即电动三轮摩的在当前道路空间权力配置格局中的空间属性是什么、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是如何发生的、为何会发生),归纳出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问题的空间理论解释框架。研究目的:解释中小城市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如何与为何发生;研究问题:导致因变量"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研究方法:本文以质性研究的实地研究为主要方法,采用非介入式与无结构式参与观察,开展深度个案研究。研究者以完全参与者的角色,历经了4年F市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实践;再以完全的研究者角色,从特定理论视角出发,整理分析实地笔记与收集的文献、数据、访谈资料,得出初步的理论解释;再以参与与观察混合的角色,在田野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再观察、再比较、再归纳分析,在观察与理论之间反复循环,直到结论接近于某种程度的理论饱和;初步结论:资本逻辑下的城市空间与道路空间生产,挤压了城市底层群体的城市空间权利与道路空间权利,形成了解构道路空间管制的潜在主体与动因;而法律与政策矛盾又使其暂获了利用空间的游离性与变化性为策略进行空间反抗的机会;在日常反抗的空间博弈过程中,车主逐步将使用价值扩张为交换价值,将出行权扩张为经营权,因而诱发了这一城市底层治理困境在道路空间显现。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将空间的生产、空间的反抗与空间资本化危机作为空间理论的三个逻辑渐进维度,解释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的形成演变,推导并阐释其深层内因——道路空间的资本化逻辑与其固有危机;归纳出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的空间理论解释框架。

张纪升,李斌,王笑京,张凡,孙晓亮[8](2018)在《智慧高速公路架构与发展路径设计》文中认为国外在智慧高速方面已经开展了自动驾驶和车路合作技术、标准和试验验证等方面的探索,如何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探索我国智慧高速公路架构与发展路径具有前瞻意义。本文首先对国际智慧高速公路发展特征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我国智慧高速公路要强调平台性、互联性以及终端化概念。通过采用了面向过程的方法,提出了我国智慧高速公路服务领域和服务列表,并提出了基于"端-管-云"思路的智慧高速公路的技术架构。通过对智慧高速公路的特征和要素的细化分析,通过对感知识别、管控服务和基础设施3个方面的特征分析,提出了我国智慧高速公路发展4个等级划分方法并给出了现阶段我国智慧高速公路技术体系。最后,对应用该框架开展的典型示范工程进行了介绍。该框架将对智慧高速公路的设计与建设、多层级数据链体系的构建、关键设备研发等提供重要支撑,对未来我国智慧高速示范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珊珊[9](2016)在《考虑可变导向车道的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车辆需要以尽可能安全、快速的方式到达救援现场,及时挽救生命或财产,但由于我国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社会车辆避让意识不强等原因,法律赋予的应急车辆道路绝对优先通行权难以得到保障,故需采取“硬措施”来提高应急车辆的通行安全及通行效率。目前国内外对应急车辆交叉口信号优先控制及路径选择已有研究,但仍存在应急车辆排队延误时间长、路径选择影响因素考虑不足等问题,故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考虑可变导向车道的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策略。通过利用可变导向车道,结合信号优先控制,实现应急车辆在交叉口的时空组合优先控制,旨在减小应急车辆排队延误,优化应急车辆路径选择方案,并达到尽可能降低对社会车辆通行影响的目的。通过相关调研,给出了可变导向车道的应用条件、设置方式及控制方法,并针对应急车辆,提出了“可变导向车道优先控制”的概念,通过分析交叉口应急车辆的延误类型,建立了交叉口车辆实时延误模型,并制定了对应的信号优先控制及时空组合优先控制策略,根据交叉口排队车辆消散情况,以及应急车辆出发时刻交叉口的信号显示状态,分别给出了两种策略的信号控制方案,并在两种策略能够实现应急车辆无延误的前提下,以交叉口车辆总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多相位的信号优化配时模型,此外,对交叉口时空优先控制下的应急车辆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将路段行程时间划分为通过上游交叉口的行程时间、自由路段的行程时间以及交叉口排队延误时间三个部分进行计算,编写了动态变化下的路径总行程时间计算流程,并对求解路径选择模型的新型群智能算法—GSO算法进行了设计。最后,基于城市路网,借助lingo及matlab,对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了效果评价。在交叉口,以应急车辆排队延误及交叉口车辆总延误为评价指标,针对应急车辆不同的出发时刻,将两种策略的控制方案与正常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了效果对比,在路段,首先通过与遗传算法运行效果的比较,证明了GSO算法在解决路径选择问题上有效性,然后以应急车辆通行时间最短为评价指标,对上述三种情况下的路径方案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时空组合优先控制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应急车辆的通行效率,并减小对社会车辆通行的影响。

徐钟[10](2015)在《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组织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近二十年来快速修建和改扩建了数条高速公路,为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然而,也带来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事故死亡率上升,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开展省域高速公路事故应急预救援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旨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利用管理学、交通学、安全学、法学和其他科技手段来预防我国省域高速公路事故救援问题。论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对高速公路事故救援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借鉴高速公路事故救援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找到我国省域高速公路事故救援体系的不足和问题,并从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明确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思路。通过对救援体系构件的研究,从制度层面探索提高事故响应速度和救援效果的机制和运行规则。采用先进的事故预警算法和机制,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了救援决策模型,实现死亡人数最少,受伤人数最少,经济损失最少的目标。同时对事故救援站点的数量和选址进行探讨,提出了救援体系的评价方法,为系统的改善提供可靠的依据。针对应急救援平台的实时监控、设施管理、高效处置和信息交互要求,采用视频联网、物联网和车联网、网络信息平台技术实现平台的高效运行。从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角度规划设计交通事故应急平台及综合事故处理流程。通过两个案例对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本文所研究的救援体系的可靠和有效性。

二、路网规划的时空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网规划的时空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计及电动汽车时-空特性的分布式电源和充电站联合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G和常规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1.2.2 EV充电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1.2.3 含DG与EV充电站的配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分布式电源及常规负荷的场景生成
    2.1 引言
    2.2 分布式电源出力时序特性分析
        2.2.1 风力发电的时序特性
        2.2.2 光伏发电的时序特性
    2.3 常规负荷时序特性分析
    2.4 源-荷的场景生成及场景缩减
        2.4.1 条件式Wasserstein梯度惩罚生成对抗网络
        2.4.2 基于CWGAN-GP的源-荷场景生成及评估
        2.4.3 源-荷场景缩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电动汽车类型及交通路网与配电网络影响分析
    3.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模型构建
        3.3.1 EV出行链
        3.3.2 基于出行链的单辆EV充电负荷模型
        3.3.3 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计算流程
    3.4 含EV充电负荷的配电网算例分析
        3.4.1 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对常规负荷曲线的影响
        3.4.2 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对节点电压的影响
        3.4.3 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对网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源-荷特性的DG和EV充电站联合规划
    4.1 引言
    4.2 DG和EV充电站联合规划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基于改进飞蛾火焰算法的求解策略
        4.3.1 改进飞蛾火焰求解算法
        4.3.2 DG与EV充电站联合规划的求解过程
    4.4 算例分析
        4.4.1 场景设置及规划结果
        4.4.2 经济性对比分析
        4.4.3 配电网影响分析
        4.4.4 算法效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及已获得的专利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内河城市设计策略 ——以南宁市那平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内河城市设计的相关理念的解读
    2.1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解读
        2.1.1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发展历程
        2.1.2 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
        2.1.3 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及解读
        2.1.4 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
    2.2 内河城市设计概念解读
        2.2.1 城市设计的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2.2.2 内河城市设计概念
        2.2.3 内河城市设计的层面
        2.2.4 内河城市设计的特征
        2.2.5 国土空间规划与内河城市设计的特征的关系
    2.3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内河城市设计的概念解读
        2.3.1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内河城市设计的概念
        2.3.2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内河城市设计的内容
        2.3.3 不同规划体系指导下的内河城市设计的差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内河城市设计的案例分析
    3.1 国内城市内河城市设计的案例分析
        3.1.1 天津市内河城市设计案例
        3.1.2 南宁市心圩江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
    3.2 国外滨水区节点城市设计案例——俄罗斯喀山伏尔加河湾滨水节点设计
    3.3 本章小结
        3.3.1 天津市内河城市设计体系的经验和不足
        3.3.2 心圩江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经验和不足
        3.3.3 俄罗斯喀山伏尔加河湾滨水区节点城市设计的经验和不足
第四章 南宁市内河城市设计的初步探索
    4.1 历年南宁市内河城市设计主要发展阶段
        4.1.1 以强调工程技术手段为特征的起步阶段(2000年-2014年)
        4.1.2 以完善法定规划手段为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2016年)
        4.1.3 以加强上位规划指导为特征的深化提升阶段(2017-2018年)
        4.1.4 以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为特征的变革探索阶段(2019年至今)
    4.2 历年内河城市设计不足之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南宁市那平江城市设计的策略
    5.1 那平江城市设计要素分析
        5.1.1 区位优势
        5.1.2 水系水文
        5.1.3 水质情况
        5.1.4 地形地势
        5.1.5 气候条件
        5.1.6 生态环境
        5.1.7 农业情况
        5.1.8 人口聚集度
        5.1.9 可利用土地资源
    5.2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水系开发适应性分析
        5.2.1 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划分
        5.2.2 历史文脉潜力分析
        5.2.3 内河景观分析
        5.2.4 产业潜力分析
        5.2.5 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分析
        5.2.6 交通干线分析
    5.3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那平江内河城市设计策略
        5.3.1 外东环区域总体城市设计(宏观层面的内河城市设计)
        5.3.2 那平江滨水区城市设计(中观层面的内河城市设计)
        5.3.3 蓉茉湖节点城市设计(微观层面的内河城市设计)
    5.4 效益评价
        5.4.1 生态效益
        5.4.2 社会效益
        5.4.3 经济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基于“开放街区”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 ——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封闭社区引发的城市矛盾
        1.1.2 大学校园空间开放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及范围界定
        1.3.1 街区
        1.3.2 开放街区
        1.3.3 大学校园
        1.3.4 校园空间开放
        1.3.5 研究范围限定
    1.4 国内外大学校园相关研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特色创新
        1.5.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大学校园空间开放对比研究
    2.1 大学校园空间要素构成
    2.2 校园户外空间对比分析
        2.2.1 空间资源的布局差异
        2.2.2 广场绿化的空间分析
        2.2.3 静态交通的布局差异
        2.2.4 交通空间的对比分析
    2.3 校园建筑空间功能转换
        2.3.1 主体空间的复合转变
        2.3.2 附属空间的功能重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园空间面向开放街区适应性研究
    3.1 引言
    3.2 开放街区的理论研究
        3.2.1 国内封闭社区的问题阐述
        3.2.2 国外街区发展脉络和作用
        3.2.3 国外开放街区起源与规划
    3.3 开放街区模式的案例探索
        3.3.1 模式一: 树状型街区模式
        3.3.2 模式二: 棋盘型街区模式
        3.3.3 模式三: 集中型街区模式
        3.3.4 模式四: 分子型街区模式
        3.3.5 小结
    3.4 城市街区与校园空间发展分析
        3.4.1 国内外校园区位差异探讨
        3.4.2 街区型校园发展矛盾解析
        3.4.3 校园与城市互动模式建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街区型大学校园空间的开放平衡
    4.1 对校园空间开放平衡的认识
        4.1.1 国内校园空间的调研统计
        4.1.2 校园空间开放平衡重要性
    4.2 校园空间开放度过低的弊端
        4.2.1 城市道路的拥挤
        4.2.2 街道功能的丧失
        4.2.3 社会交往的隔离
    4.3 校园空间开放度过高的弊端
        4.3.1 安全秩序的缺失
        4.3.2 噪声污染的产生
        4.3.3 公共私密的失衡
    4.4 校园空间开放度平衡的调节机制
        4.4.1 空间规模的探索
        4.4.2 交通空间的布局
        4.4.3 边界空间的把控
        4.4.4 功能空间的复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校园空间开放设计策略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数据取样分析
        5.2.1 校园外部交通空间调研
        5.2.2 校园内部交通空间调研
        5.2.3 校园内部开敞空间调研
    5.3 营造小尺度街区形态
        5.3.1 解构超尺度校园规模
        5.3.2 围合式建筑平面形态
        5.3.3 柔化街道型边界空间
    5.4 打造开放适宜的广场
        5.4.1 对城市空间的“封闭”
        5.4.2 对校园空间的“开放
        5.4.3 限定广场共享范围
    5.5 围合共享的庭院空间
        5.5.1 庭院界面的空间处理
        5.5.2 庭院尺度比例的处理
    5.6 优化合理的交通空间
        5.6.1 校园各级道路网优化
        5.6.2 慢行网络系统的优化
    5.7 开放校园运行机制策略
        5.7.1 各资源开放管理策略
        5.7.2 构建多层次开放空间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广场数据采集
文中表格目录
文中图片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城镇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城镇化背景
        1.1.2 中国城镇化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蔓藤城市
        1.2.2 城市边缘区
        1.2.3 城市设计
    1.3 国外相关理论
        1.3.1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3.2 埃罗·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3.3 马塔的“带状城市”
        1.3.4 “精明增长”理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边缘区基本理论研究
    2.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与界定
        2.1.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2.1.2 城市边缘区的界定
    2.2 城市边缘区的特性
        2.2.1 过渡性
        2.2.2 动态性
        2.2.3 互补性
        2.2.4 多元性
    2.3 城市边缘区的典型空间组织与扩展模式
        2.3.1 圈层式
        2.3.2 轮轴式
        2.3.3 簇群式
        2.3.4 混合式
第3章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扩展现状
    3.1 中国城镇化下的城市边缘区扩展特征
        3.1.1 中国城市边缘区持续向外扩展
        3.1.2 中国城市边缘区扩展持续加快
    3.2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
        3.2.1 生态问题
        3.2.2 格局问题
        3.2.3 社会问题
        3.2.4 交通问题
        3.2.5 功能问题
    3.3 对于旧有的城市边缘区规划体系的反思
        3.3.1 从城乡二元对立转变为城乡一体化
        3.3.2 从粗放分散开发转变为高效统一建设
        3.3.3 从车行优于人行转变为人车混合出行
        3.3.4 从自然结合设计转变为设计结合自然
        3.3.5 从国际样式嵌套转变为特色风貌构建
        3.3.6 从城市功能分离转变为街区混合使用
第4章 蔓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概念
    4.1 蔓藤城市概念的提出的背景
        4.1.1 政策导向上的机遇
        4.1.2 生态观念上的机遇
        4.1.3 生活方式上的机遇
    4.2 蔓藤城市针对城市边缘区提出的概念与策略
        4.2.1 构建以城景共融为主导的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
        4.2.2 构建以生态环境为主导的系统化城市景观基底
        4.2.3 构建以步行体验为主导的多层级城市交通系统
        4.2.4 构建以留住乡愁为主导的延续性城镇文化风貌
        4.2.5 构建以集约节能为主导的渐进式城市开发方法
        4.2.6 构建以功能混合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产业体系
    4.3 蔓藤城市的进一步探究
        4.3.1 城市布局落实问题
        4.3.2 农民参与建设问题
        4.3.3 组团空间细化问题
第5章 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的空间构成方法探究
    5.1 以小尺度为主的慢行交通探究
        5.1.1 适宜的组团规模
        5.1.2 混合的功能布局
        5.1.3 连通的街区环境
    5.2 以高密度为主的城市肌理探究
        5.2.1 开敞式居住小区
        5.2.2 多体量公共建筑
        5.2.3 修复式旧城肌理
    5.3 以软边界为主的生态景观探究
        5.3.1 过渡的田园边界
        5.3.2 柔性的滨水边界
        5.3.3 协调的山体边界
第6章 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实际案例设计
    6.1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新区——安马组团城市规划设计
        6.1.1 项目概况
        6.1.2 总体规划
        6.1.3 组团设计
    6.2 四川省天府新区仁寿县——两馆三中心项目城市规划设计
        6.2.1 项目概况
        6.2.2 总体规划
        6.2.3 城市设计
结语
图片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智慧城市的兰州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兰州市交通拥堵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兰州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
    (二)兰州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四、智慧交通在兰州市治理交通拥堵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兰州市智慧交通建设及发展现状
    (二)兰州市利用智慧交通治理交通拥堵的现状
    (三)兰州市智慧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五、国内外城市智慧交通建设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新加坡: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二)美国:完善的ITS体系结构
    (三)日本: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
    (四)杭州:“城市大脑”决战交通拥堵
    (五)贵阳:智能交通云,用大数据治堵
    (六)武汉:“易行江城”APP
    (七)对兰州市智慧交通建设发展的启示
六、基于智慧城市的兰州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智慧交通科学发展规划
    (二)建立协同联动的智慧交通体系,打通各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三)加大财经保障,完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大力发展交通科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交通技术应用创新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兰州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兰州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6)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论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特性与共性问题分析
    2.1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基本特性分析
    2.2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特性分析
        2.2.1 客流特性
        2.2.2 交通方式特性
        2.2.3 道路特性
        2.2.4 附属设施特性
    2.3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现状共性问题分析
        2.3.1 客流分布无序,人车冲突严重
        2.3.2 交通方式间缺乏总体组织规划,协调性差
        2.3.3 区域交通供需严重失衡,道路交通压力大
        2.3.4 附属设施规划不完善,功能薄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方法
    3.1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工作流程设计
        3.1.1 交通组织的总体思路
        3.1.2 交通组织的工作流程
    3.2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需求预测分析
        3.2.1 需求预测思路
        3.2.2 站前广场交通需求预测
        3.2.3 各交通方式场站规模计算
    3.3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1 确定站前广场整体布局形式
        3.3.2 步行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3 公交车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4 轨道交通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5 非机动车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6 出租车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7 社会车辆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8 长途汽车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4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流线组织
        3.4.1 客流交通组织
        3.4.2 车流交通组织
        3.4.3 周边路网交通组织
    3.5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运营组织设计
        3.5.1 交通方式运能组织分析
        3.5.2 最短换乘等待时间运营组织模型的建立
    3.6 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附属设施交通组织设计
        3.6.1 导向标识系统组织设计
        3.6.2 综合服务类设施组织设计
        3.6.3 交通管理与控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通组织方案的仿真与评价方法
    4.1 交通组织方案仿真
        4.1.1 交通仿真概述
        4.1.2 交通组织方案仿真方法
    4.2 交通组织方案的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的量化
        4.2.3 交通组织方案的评价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应用分析
    5.1 站点概况
    5.2 基础调研和资料搜集
        5.2.1 站前广场现状交通特性分析
        5.2.2 片区路网运行现状分析
    5.3 交通影响范围的确定
    5.4 交通需求预测分析
        5.4.1 交通需求预测
        5.4.2 计算各交通方式场站规模
    5.5 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5.5.1 站前广场交通组织设计
        5.5.2 影响区域组织优化
    5.6 交通组织方案的仿真与评价
        5.6.1 组合方案设计
        5.6.2 方案的仿真
        5.6.3 方案的评价
    5.7 绵阳站站前广场运营管理建议
        5.7.1 公交车运营组织优化
        5.7.2 综合管理与控制措施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的研究成果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形成及原因的空间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动三轮摩的问题的缘起
二、空间理论的新视野
    (一) 空间的生产
    (二) 日常空间反抗
    (三) 空间资本化危机
三、空间的生产与电动三轮摩的空间属性的形成演变
    (一) 城市道路空间的生产与权力配置格局
        1. 现代城市道路空间的扩张式生产
        (1) 路网疾速扩张
        (2) 道路空间关系质变
        2. 当前城市道路空间权力配置格局与电动三轮摩的空间属性
    (二) 城市空间的生产与空间主体多样化
        1.城市空间疾速扩张
        2.空间主体多样化
    (三) 电三轮摩的空间属性的形成演变过程
        1. 定义为“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的电动三轮摩的
        2. 定义为“交通问题”的电动三轮摩的
        3. 定义为“城市毒瘤”的电动三轮摩的
    (四) 电动三轮摩的车主的空间属性与特征
        1. 被动城市化的边缘群体——城中村与失地农民
        2. 主动城市化的边缘人群——低技能进城农民
        3. 城市里的边缘人群——无业、残疾与患病
四、空间的反抗与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的形成
    (一) 反抗的机会
        1. 沉默的法律
        2. 矛盾的政策
        3. 模糊的执法主体与执法行为
    (二) 反抗的策略
        1. 物理空间的变化与游离
        2. 上访等抗争行为
    (三) 反抗的激励
        1. 越界的高收益
        2. 越界的低成本
    (四) 日常空间反抗实践与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的形成
        1. 收购与反抗
        2. 限制与突破
        3. 取缔与游击
        4. 治理困境
五、道路空间资本化逻辑与空间资本化危机
    (一) 道路空间资本化逻辑
        1. 权力与资本分割道路空间权利
        2. 被肢解的道路空间权利等级
    (二) 道路空间资本化危机
        1. 道路空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矛盾
        2. 道路空间有限性与资本空间扩张无限性矛盾
        (一) 空间的生产产生潜在的困境
        (二) 空间的反抗使困境外显为现实
    (三) 原因:道路空间资本化逻辑与危机

(8)智慧高速公路架构与发展路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达国家发展启示
2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系统需求特征及用户服务域
3 智慧高速公路系统架构设计
    3.1 智慧高速公路技术架构
    3.2 智慧高速公路发展等级
    3.3 现阶段智慧高速公路技术体系
5结论

(9)考虑可变导向车道的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可变导向车道技术研究
        1.2.2 应急车辆通行策略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考虑可变导向车道的应急车辆通行策略分析
    2.1 应急车辆通行特点介绍
        2.1.1 我国应急车辆通行相关规定
        2.1.2 应急车辆通行问题分析
    2.2 可变导向车道在应急车辆通行中的应用分析
        2.2.1 可变导向车道概述
        2.2.2 可变导向车道应用条件
        2.2.3 可变导向车道设置方法
    2.3 可变导向车道优先控制下应急车辆通行策略分析
        2.3.1 可变导向车道优先控制理论
        2.3.2 应急车辆通行策略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急车辆交叉口时空优先控制研究
    3.1 信号交叉口应急车辆实时延误分析
        3.1.1 影响因素分析
        3.1.2 延误模型建立
    3.2 交叉口时空优先控制策略研究
        3.2.1 问题描述
        3.2.2 时空优先控制策略制定流程
        3.2.3 时空优先控制策略方案制定
    3.3 交叉口时空优先控制方案选择
        3.3.1 时空优先控制方案的信号优化配时模型
        3.3.2 方案选择及可变导向车道优先控制的触发条件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空优先控制下应急车辆路径选择研究
    4.1 时空优先控制下的路径选择问题分析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建立
    4.2 时空优先控制下的路径总行程时间计算
        4.2.1 路段行程时间构成
        4.2.2 路段行程时间计算
        4.2.3 路径总行程时间计算流程
    4.3 GSO路径优化算法
        4.3.1 路径优化算法选择分析
        4.3.2 求解路径选择问题的GSO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效果评价
    5.1 应急问题的路网基本信息
    5.2 应急车辆交叉口时空优先控制策略效果分析
        5.2.1 交叉口相关参数
        5.2.2 控制方案效果对比
    5.3 应急车辆路径选择策略效果分析
        5.3.1 路网相关参数
        5.3.2 GSO路径选择算法有效性验证
        5.3.3 路径方案效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10)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组织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体系现状
    2.1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定义
    2.2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2.3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组织
    2.4 国内外交通事故救援情况分析
        2.4.1 交通事故救援实例
        2.4.2 事故救援情况分析
        2.4.3 现有事故救援经验借鉴
    2.5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问题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体系构建
    3.1 省域交通事故救援体系的定义与功能
        3.1.1 省域交通事故救援体系的定义
        3.1.2 省域交通事故救援体系的功能
        3.1.3 省域交通事故救援体系构建原则
    3.2 省域交通事故危害预警模型及机制
        3.2.1 省域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3.2.2 省域交通事故预警模型
        3.2.3 省域交通事故预警机制
    3.3 基于博弈理论的救援决策模型
        3.3.1 交通事故中的博弈论理论分析
        3.3.2 交通事故中的救援行为分析
        3.3.3 交通事故中的救援决策模型
    3.4 省域交通事故资源调度技术
        3.4.1 省域交通事故救援资源分类
        3.4.2 省域交通事故调度模型
        3.4.3 省域交通事故调度机制
        3.4.4 省域交通事故救援站点选址
    3.5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体系建立及分析
        3.5.1 交通事故救援的基本原则
        3.5.2 交通事故救援的组织机构
        3.5.3 交通事故救援的应急预案
        3.5.4 交通事故救援的法律保障
    3.6 基于可控性的救援体系评价
        3.6.1 救援体系的评价
        3.6.2 评价方法的分类
    3.7 小结
第四章 省域高速公路应急交通组织技术分析
    4.1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平台
        4.1.1 交通信息实时监控
        4.1.2 应急救援设施管理
        4.1.3 交通事故高效处置综合技术
        4.1.4 应急救援信息交互功能关键技术
    4.2 省域高速公路视频联网控制系统
        4.2.1 事故多发路段视频监控
        4.2.2 应急专线和视频会议
    4.3 省域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物联网
        4.3.1 物资设备物联网
        4.3.2 救援车辆车联网
        4.3.3 救援标识和绿色通道
    4.4 省域高速公路事故救援信息平台
    4.5 省域高速公路救援组织系统
    4.6 小结
第五章 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组织案例分析
    5.1 救援决策分析
    5.2 救援组织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四、路网规划的时空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计及电动汽车时-空特性的分布式电源和充电站联合规划[D]. 刘宇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内河城市设计策略 ——以南宁市那平江为例[D]. 黄熹. 广西大学, 2019(03)
  • [3]基于“开放街区”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 ——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D]. 何勇强. 福州大学, 2018(08)
  • [4]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城镇设计方法[D]. 柏铭泽.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8(11)
  • [5]基于智慧城市的兰州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D]. 张玉辉. 兰州大学, 2018(11)
  • [6]老城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研究[D]. 李思怡.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7]电动三轮摩的治理困境形成及原因的空间理论分析[J]. 陈念平,刘圣中. 领导科学论坛, 2017(21)
  • [8]智慧高速公路架构与发展路径设计[J]. 张纪升,李斌,王笑京,张凡,孙晓亮. 公路交通科技, 2018(01)
  • [9]考虑可变导向车道的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策略研究[D]. 陈珊珊.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4)
  • [10]省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组织研究[D]. 徐钟.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路网规划的时空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