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直播笔记

亚太经合组织直播笔记

一、APEC直播散记(论文文献综述)

顾铃[1](2021)在《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9月国家档案局宣布实行《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指南》,意味着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与档案文化传播工作开始迈入微服务时代。如何在微服务时代利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做好档案文化传播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档案服务部门亟待思考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相关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访问的方式对我国综合档案馆的微博、微信、抖音微平台进行调研,梳理和分析其在档案文化传播方面的成效与特点,探析微服务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文章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微服务与档案文化传播概述”。在厘清微服务与档案文化传播含义的基础上,阐述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的主要类型、特点以及开展档案文化传播工作的意义;第三章为“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现状调查分析”。利用网络调查法对综合档案馆的微博、微信、抖音平台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现状,并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调查结果;第四章为“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基于调查结果和亲身访问体验,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用户反馈情况四方面分析当前微服务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五章为“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优化建议”。针对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档案文化传播理念、创建高效的档案文化微传播平台、提供优质的档案文化产品以及培育档案文化用户群体等具体建议;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卫志民,陈璐[2](2015)在《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的成就与深远影响》文中研究指明APEC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多年来,APEC推动了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因素。APEC北京峰会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以及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动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此次峰会进一步明确了亚太未来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一系列成员合作新领域,对于亚太地区和中国自身未来的调整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李树峰,王保国,阳丽君[3](2015)在《2014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认为一、现象与趋势(一)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摄影业界浮躁风气有很大转变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自座谈会后,加上反腐败斗争的影响,广大摄影工作者认真领会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自觉审视当前摄影界和摄影事业发展的现状,找差距,摆问题,努力改变工作作风,摄影业界的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摄影采风团、展览、画册以豪奢为尚者大为减少,

顾坚[4](2012)在《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文中认为本文题为“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旨在从认知层面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考察1949-2009这60年间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曾是连接双方的纽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经过60年的发展,中阿关系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新高度。学术界对于中阿关系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但目前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停留在历史层面,更多是对史实的还原与再现;或是聚焦于现实问题,致力于对中阿关系中的热点加以评论、跟踪和展望,对双方关系的深度考察和探讨还显得薄弱。本文的着力点在于将认知学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尝试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阿拉伯的双向认知,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论文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对认知的概念、表现、层次、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和恢复的全部过程,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中。论文认为,在国际关系领域,根据认知主体的不同,认知可以分为政府层次、精英层次和民间层次。论文结合案例,分析中阿认知各个层次的特点,指出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阿之间的双向认知,进而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相互关系的展开。论文认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认知,根据其领域又可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不同的层面。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对方的认知,进而影响到对对方的政策,以及相互关系的展开。论文认为,在心理学层面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调节的平衡过程等,这些因素作用于中阿相互认知,主要体现在: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国内政治与国际格局等三个层面。论文以中阿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线索,以搜集的中文、阿文和英文文献为基本依托,以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例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将1949-2009这60年间的中阿关系区分为1949-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国改革开放前)、1978-2001(中国改革开放-“9·11”事件)、2001-2009(“9·11”事件以来)等三个时期;分别从政府、精英、民间三个视角,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层面,以及信仰体系、国内政治和国际格局三个角度,对中阿双向认知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考察。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中阿认知在层次上的特点为: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层次占主导地位,精英层次主要体现为领袖人物和外交官的影响力,民众参与中阿认知还有所不足;改革开放后,民间层次的地位上升,出现了以学者为核心的精英群体;“9·11”事件后,中阿认知呈现出政府主导、精英引导和民众参与的特征;②中阿认知在层面上随着各个时期重心不同,经历了从“政权合法性”向“国家利益为中心”向“国际共同利益攸关体”的演变;③在影响因素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意识形态在中阿认知中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因素的地位提升,“9·11”事件后,反恐战争引发的国际格局的转型在中阿认知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陈梁[5](2010)在《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文中研究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的电视发展热潮中,新中国电视事业起步并不晚,上海也有幸赶上第一批发展。但在最初的20年间,电视新闻强调政治性和教育性,电视画面追求艺术性,导演、组织、摆拍、造假成风,从业人员在国门紧闭中摸索经验。上海电视新闻以技术人员攻关为前提条件、以电影摄影人员保证图像画面、依靠工农兵来充实队伍。在电视事业起步的前20年里,受制于技术革新的缓慢和国民经济基础的薄弱,电视作为奢侈品并未大面积进入家庭,与报纸、广播相比,影响力较弱。因此,电视从业者一直缺乏正确有力、科学现代的新闻传统,也就不足为怪了。“文革”动乱,稚弱的上海电视新闻队伍受到冲击,转播批斗大会实况成为上海电视的“创举”,对电视新闻“煽动性”的重视,亦自“文革”开始。拨乱反正,上海电视用“真理标准”讲座和话剧《于无声处》的转播赢得肯定;改革开放,上海再以第一条社会新闻、第一条电视广告领先同业;1984年,上海率先建成采编播“一条龙”的新闻中心,带来电视新闻节目增量扩容,时效增强,题材拓宽,报道质量直追报社,突发事件及时反映。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电视机成为这30年来,对我国居民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产品。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电视威力显现的同时,难掩弊端。小平南巡,东方电视台应运而生,东视新闻在竞争中崛起,推进全方位新闻业务实验,探索电视新闻自身规律,确立电视新闻权威影响,跨区域新闻合作渐成气候。同时,高新科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电视新闻传播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新闻在突出权威性、主流性、导向性和综合性之外,注重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拓展了信息认知的广度和宽度。新世纪商品经济大潮激荡,上海电视稳中求进,民生新闻、娱乐新闻登场亮相。卫星电视进入新闻主战场,东方卫视再推电视新闻变革,倡导新闻立台,实现直播常态,新闻业务改革趋近极限,广电体制改革鏖战犹酣,上海终以集团化优势组建统一的电视新闻中心,利弊尚待检验。本论文首度梳理上海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在明确的思想体系、评价体系下整理史料,力求展现上海电视新闻的流变。

操慧[6](2004)在《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媒介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景观。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媒介为中心,通过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渐进式、渗透性地发生、扩散自身影响的亚文化。媒介与人在文化传播中建构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而这一关联就是媒介文化的内涵。而对这一内涵的形成、特征的具体研究,理应成为媒介文化理论应用性的开拓。中国晚报文化,是以中国晚报发展、运作及审美为有机构成的媒介文化,它是媒介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它具有媒介文化的一般共性与晚报文化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晚报的持续繁荣,其作为强势媒体的普适度与社会认同度是晚报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前提。中国晚报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效益为上”的运作到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品牌经营,目前正经历着现代晚报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其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媒介现实,为我们从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内涵等主要方面去解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使这样的角度成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晚报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晚报文化由来已久的被认同的文化特质。晚报在现代中国传媒中具有改革试验、创新示范的先锋性;它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性的媒介消费选择,并且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下,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接触率,拥有很高的媒介忠诚度。这些都启发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认识媒介文化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本文首次将晚报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媒介研究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通过对晚报生产、传播、接受的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解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此建立起基本的逻辑框架。《北京晚报》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使其成为总体演绎中个案选择的必然。《北京晚报》是我国传统晚报中成功转型的代表,在走向晚报现代化的运作实践中,它所表现出的启示中国晚报文化以及媒介文化走向的深远意义,正是中国报业文化、媒介文化整体研究中由点带面的归纳的逻辑依据。对晚报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把握晚报文化内涵与走向的重要文本。本文除了提供不同时期晚报发展的大量素材以及分析以外,还根据报纸版面的报道,整理了相关的重要“大事记”,运用一些简洁明了的版面统计,量化了晚报文化研究中的效果实证,力图弥补传统晚报研究中抽象说理、主观推断、随意定性的研究缺憾;同时,在“演绎—归纳”、“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交叉论证框架下,以媒介文化的媒介事实说话,在媒介文化生发机理及以媒介人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中,客观呈现《北京晚报》的文化价值,详尽解析((J七京晚报》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中国晚报以城市为中心的定位,以市民消费为取向的策略,以人文塑造为终极诉求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中国社会市民化、世俗化的日常审美中平衡着导向,深化着取向,预示着走向。本文着眼于媒介文化与晚报研究的结合点,在个案中演绎 “晚报发展上的文人传统、晚报运作中的文人创新、晚报人文中的文人自觉”,归纳中国晚报文化现实的“有为”与“可为”;从而使研究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找寻指导中国晚报实践、旨在提升中国晚报文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媒介文化切入,以晚报文化的衍生性立足,围绕“需要与满足”的作用机理,对媒介文化的发生机制、模式、特点作总体推演,然后界定媒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它与“新闻文化”的异同比较中,归纳出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以确立本文立足的逻辑框架:即媒介文化的发展、运作、审美三大层次是媒介文化阐释的核心要素,它是晚报文化研究的总体结构模式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本章着重阐述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对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运作以及人文实况做概括式的特性描述,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生发作文化与媒介研究的生态铺垫,它是中国媒介文化立足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中国晚报文化特色化的阐释依据。 第二章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建立在媒介文化生发普遍机理上的中国晚报文化,是媒介文化共性与晚报文化个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产物。“社会需要与满足”的媒介化表现,对于中国晚报来说,就是使其在功能分工、政策介入的差异化选择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总体面貌。它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与中国新闻改革同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改变同步的本土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晚报作历史沿革的综述,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客观呈现中国晚报发展、运作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中国晚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章承接第一、二章的逻辑铺垫,从二般、普遍过渡到《北京晚报》文化的个案研究。在((j匕京晚报》文化的生发研究中,注意了晚报影响力构建与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对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传媒生态作了较为充分的“全息扫描”。始终围绕晚报产品、制作、经营三个方面,在晚报人与晚报读者的传受视阂下,以媒介市场化的效益导向为中心,建构起《北京晚报》人文品牌的解读方

陈江疆,张力[7](2002)在《APEC直播散记》文中研究说明 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

二、APEC直播散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EC直播散记(论文提纲范文)

(1)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微服务与档案文化传播概述
    2.1 微服务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内涵释义
        2.1.1 微服务含义
        2.1.2 档案文化含义
        2.1.3 档案文化传播含义
    2.2 微服务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类型及特点
        2.2.1 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的主要类型
        2.2.2 微服务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特点
    2.3 微服务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意义
        2.3.1 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档案文化需求
        2.3.2 有效地提高档案文化传播的效率
        2.3.3 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第3章 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的现状调查分析
    3.1 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现状调查概述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时间及方法
    3.2 基于微博平台的档案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3.2.1 综合档案馆微博的运行情况分析
        3.2.2 微博的传播内容分析
        3.2.3 微博的传播方式分析
        3.2.4 微博的传播效果分析
    3.3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档案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3.3.1 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运行情况分析
        3.3.2 微信的传播内容分析
        3.3.3 微信的传播方式分析
        3.3.4 微信的传播效果分析
    3.4 基于抖音平台的档案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3.4.1 综合档案馆抖音的运行情况分析
        3.4.2 抖音的传播内容分析
        3.4.3 抖音的传播效果分析
    3.5 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现状总结
第4章 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微平台利用效果不佳
        4.1.2 内容推送规划不够完善
        4.1.3 微平台粉丝数量少
        4.1.4 转、赞、评数量少
        4.1.5 档案文化精品偏少
    4.2 当前微服务领域档案文化传播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档案文化传播意识有待提升
        4.2.2 用户的档案认知存在偏差
        4.2.3 微平台的建设投入不够
        4.2.4 内容的趣味性及原创性不足
第5章 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优化建议
    5.1 树立科学的档案文化传播理念
    5.2 创建高效能的档案文化微传播平台
    5.3 提供高品质的档案文化产品
    5.4 培育高黏度的档案文化用户群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9年度综合档案馆微信热文(TOP50)
致谢

(3)2014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象与趋势
    (一)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摄影业界浮躁风气有很大转变
    (二)开启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影像创作和展示活动,影响深远
    (三)个人媒体大量涌现,微信成为影像传播的日常途径
    (四)中国摄影史志梳理形成氛围
    (五)国家艺术基金设立,面向个人和机构开放,支持摄影创作和展览
    (六)中国大百科全书增加《摄影卷》
二、活动与问题
    (一)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
    (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三)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四)北京国际摄影周
    (五)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
    (六)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三、出版与研究
    (一)回到摄影史
    (二)多种可能性
    (三)批评与方法

(4)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中阿认知研究概述
        二 中阿认知研究评析
        三 发展良性认知的方式
        四 认知的跨学科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历史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研究的方法
        四 借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会聚性证明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节 论文架构
    小结
第一章 国际关系中的认知
    第一节 认知的概念
    第二节 认知的对象——从个体到国际行为体
    第三节 认知的内涵与外延
        一 认知的内涵
        二 认知的外延
    第四节 认知的研究凭据
    第五节 认知的研究层次
    第六节 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七节 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认知中的应用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关系中的认知
    第一节 中阿认知的概念
    第二节 中阿认知的研究凭据
        一 文本
        二 媒体
    第三节 中阿认知的层次
        一 政府层次
        二 精英层次
        三 民间层次
    第四节 中阿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 信仰体系
        二 国内政治
        三 国际格局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中阿认知(1949-1978)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阿认知的表现
        一 政治层面的中阿认知
        二 安全层面的中阿认知
        三 经济层面的中阿认知
        四 文化层面的中阿认知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 中国对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
        二 中国对前四次中东战争的态度(1948-1973)
        三 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与阿拉伯世界
    第四节 本时期中阿认知的特点
        一 层次—政府主导
        二 层面—政权合法性
        三 影响因素—信仰体系占主导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阿双边认知(1978-2001)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阿双方诉求的变化
    第三节 本阶段中阿认知的表现
        一 政治层面的中阿认知
        二 安全层面的中阿认知
        三 经济层面的中阿认知
        四 文化层面的中阿认知
    第四节 典型案例
        一 1983 年穆巴拉克访华
        二 1993 年李岚清的海湾之行
    第五节 本阶段中阿认知的特点
        一 民间、精英层次的上升
        二 层面—国家利益型认知
        三 认知影响因素—国内政治
    小结
第五章 “9·11”以来的中阿认知(2001-2009)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 “文明冲突论”
        二 “9·11”事件和美国反恐战争
    第二节 本阶段的中阿认知
        一 政治认知的新特点
        二 安全认知的新特点
        三 经济认知的新特点
        四 文化认知的新特点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 中国对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态度
        二 中国海军索马里海域护航(2008-2009)
        三 阿卜杜拉国王访华—中沙能源共同利益
    第四节 本阶段认知的特点
        一 中阿认知层次的互动
        二 “利益攸关体”认知
        三 本阶段认知影响因素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催化剂”作用
    小结
结论
    (一)认知在中阿关系中的应用
    (二)中阿认知在层次上的特点
    (三)中阿认知不同时期的重心演变
    (四)中阿认知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
    (五)研究心得
附:中阿首脑互访记录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档案文献:
        (二)专着类:
        (三)论文类:
    二、 英文文献
    三、 阿拉伯文文献

(5)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在"宣传"与"艺术"双重压力下挣扎(1958-1977)
    第一节 办台思想:重政治宣传 轻新闻传播
    第二节 从业者:注重思想技术 罔顾新闻业务
    第三节 电视新闻:从模仿《新闻简报》起步
    第四节 电视规律:新闻抑或艺术
    第五节 "文革"时期上海电视的"创举"
第二章 在改革开放的鼓声中蹒跚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社会巨变推动电视新闻"解冻"
    第二节 观念、技术推动电视新闻增量扩容
    第三节 新闻实务:庞杂需求导致表面繁荣
    第四节 电视新闻弊端明显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第三章 在市场竞争中独立求发展(1993-2001)
    第一节 东视新闻:尝试改变探求规律
    第二节 思考电视新闻寻求独立发声
    第三节 从电视新闻协作展望媒体跨区域合作
第四章 在商业化大潮中稳中求进(2002-2008)
    第一节 广告、收视压力之下民生、娱乐新闻登场
    第二节 卫星电视时代新闻可否立台
    第三节 集团化一统新闻声势壮失竞争
结语
附录一:1972-1988年部分卫星电视实况节目传送一览表
附录二:上海造漆厂发生一起重大火灾(连续报道)
附录三:朱镕基慰问工纠队员
附录四: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
附录五:火警声声向文化
附录六:上海新闻栏目志全录
附录七: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保存的上海长短纪录片、上海新闻简明目录(1958年-1962年)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衍生性
    第一节 媒介文化的发生
        一、媒介文化的发生机理:社会需要与媒介满足
        二、媒介文化的发生模式:三个面向的历时交错与循环回归
        三、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同步性与同构性
    第二节 媒介文化的内涵
        一、媒介文化的一般涵义
        二、媒介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功能
        三、媒介文化内涵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媒介发展: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混合
        二、媒介运作:“内容为王”与“品牌经营”并重导向
        三、媒介人文:媒介自律与文化自觉并立兼顾
第二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
    第一节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机理
        二、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特点
    第二节 晚报文化的内涵
        一、晚报文化的涵义
        二、晚报文化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晚报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晚报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晚报的运作
        三、中国晚报的人文特色
第三章 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
    第一节 《北京晚报》文化的发展沿革
        一、《北京晚报》文化生发的条件
        二、《北京晚报》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京晚报》的媒介运作
        一、晚报产品的全新运作
        二、《北京晚报》经营的攻略化运作
        三、早攻晚守的运作个案:一社两报的合力联动
    第三节 《北京晚报》人文:晚报,不晚报
        一、《北京晚报》的人文意识:人、城、报的相对统一与同一
        二、《北京晚报》的文本策略与审美特征
第四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一节 现代报业与晚报现代化
        一、现代报业的形态与功能特征
        二、晚报现代化
    第二节 “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文化走向
        一、“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读者
        二、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三节 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一、新型媒介知识分子的含义
        二、现代晚报人—创新不断的复合型知识分子
        三、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附录
    1、《北京晚报》大事记
    2、《北京晚报》的版面流变
    3、《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副刊栏目比较
    4、中国晚报基本情况
    5、中国晚报协会会员各大区全名单
    6、中国晚报集团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本人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APEC直播散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研究[D]. 顾铃.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的成就与深远影响[J]. 卫志民,陈璐.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5(06)
  • [3]2014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J]. 李树峰,王保国,阳丽君. 中国摄影家, 2015(03)
  • [4]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D]. 顾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5]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D]. 陈梁. 复旦大学, 2010(11)
  • [6]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 操慧. 四川大学, 2004(02)
  • [7]APEC直播散记[J]. 陈江疆,张力. 现代电视技术, 2002(01)

标签:;  ;  ;  ;  ;  

亚太经合组织直播笔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