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湖南省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湖南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王绪鑫[1](2021)在《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耕地功能不断显化,耕地保护开始凸显“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四位一体新内涵,可以说耕地保护就是耕地多功能性的保护,耕地多功能管理就是耕地多功能的耦合管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实现耕地多功能耦合。本文便在该背景下,系统梳理耕地多功能现有研究成果,以人地关系等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描述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耕地多功能现状,并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探究其从1998至2018年20年期间内耕地多功能及其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中国粮食主产区分为生态——社会型与生产——经济型耕地功能地区,针对性提出地方政府耕地单功能管理倾向突出及其支持耕地生产配套政策落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难度较大、耕地产出政府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政府需要引导耕地规模化与现代化集约发展、加大耕地非农化流转的监管力度、全面开展耕地整治工作等对策。总之,耕地多功能耦合管理就是要政府在最大限度发挥各粮食主产区省份耕地优势或主导功能的同时,完善其弱势或附属功能以达到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的状态,促使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王兆峰,田俊峰[2](2021)在《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视角,解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演化时空过程,探究耕地利用合理区间,分析区域耕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针对性优化目标与路径。研究方法:最小人均耕地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行星边界框架。研究结果:(1)粮食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呈现"略有盈余,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东盈西亏,梯次变化";(2)生态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总体处于较显着的赤字状态,生态赤字呈"由升转降"的波动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西平东亏,中部优化"特征,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已远超行星边界范围;(3)湖南省耕地利用规模应控制在3.79×106~4.23×106 hm2。研究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核心问题不在于数量不足,而突出表现为耕地利用程度减弱、粮食播种占比低且持续波动、耕地产出能力不足,其耕地利用质量亟待提升,利用结构亟需调整。分区分类调控是实现湖南省耕地科学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路径。

肖婷,任辉[3](2020)在《湖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文中认为为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探求在城市化影响下的耕地资源的发展变化,利用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分析湖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协调性,采用GIS技术探求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在政策、技术以及地方差异的影响下,湖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协调性具有动态性、相对稳定性和阶段性特征,且"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保护产生了显着的积极效果。在时间维度上,湖南省各市(州)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在空间格局上,各市(州)的协调性在不同时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期末各地区协调性表现为"调和"或"基本协调",且湘西、湘北、湘中地区的协调性最高。

黄瑶[4](2020)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障碍因子诊断》文中研究说明耕地生态安全是保证粮食健康生产的基础,对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部分)作为湖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第二大经济板块,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耕地不合理利用现象频现,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态势,耕地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开展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对实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生态洞庭、绿色洞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1)立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洞庭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环境实际,引入“P(压力)-S(状态)-R(响应)”模型,选取19项指标,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08-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3)以综合得分为基础,开展2008-2017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特征分析、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来看,安乡、汉寿、石门、南县、桃江等8个县属于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快速上升区;鼎城、临澧、澧县、桃源、临湘等11个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慢速上升区;而武陵、赫山、望城、汨罗、平江、津市等6个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变化不大,属于基本稳定区。总体而言,研究期内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2)从全区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来看,县域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敏感级、临界安全级、比较安全级变化过程。研究期内,敏感级县域面积由3603.90公顷下降至758.87公顷,所占面积比重由77.83%下降至16.39%;临界安全级县域面积由785.90公顷增加至3126.02公顷,所占面积比重由21.28%上升至67.51%;比较安全级县域面积由41.25公顷增加至745.75公顷,所占面积比重由0.89%增加至16.10%。(3)从全区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来看,2008-2017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4983上升至0.6483,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级上升为比较安全级。其中,耕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由0.3452下降至0.1863,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由0.1406增加至0.1962,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由0.0125增加至0.2637。(4)2008-2017年县域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0.5%的显着性水平上,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全局Moran’s I指数(除2008年外)均呈现正空间自相关性,即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区内高值聚集区主分布在武陵、岳阳楼、望城等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县域,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的中北部南县、沅江、安化等地区。(5)通过对2008-2017年县域耕地生态安全系统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利用最小方差法结合压力、状态、响应障碍度得分情况,将县域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度划分为P>S>R(压力障碍>状态障碍>响应障碍)、P>R>S(压力障碍>响应障碍>状态障碍)、R>P>S(响应障碍>压力障碍>状态障碍)、R>S>P(响应障碍>状态障碍>压力障碍)以及S>P>R(状态障碍>压力障碍>响应障碍)5种阻力模式。阻力类型空间分布变化表明,区域西部系统响应障碍度大于东部,中部、东部地区大部分县域以系统压力障碍度为主。(6)通过对全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得到以下结果:(1)环境压力是制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的首要障碍因素,主要涉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膜施用量;(2)社会压力和人口压力是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障碍因素,涉及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三项障碍因子;(3)社会响应和耕地质量状态也是制约其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和水田水浇地比重两个障碍因子。

刘瑞红[5](2020)在《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进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选用中国中部地区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省86个地级市2000-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修正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综合考虑区域耕地质量、耕地利用的异质性和粮食经济获取能力,测度中部地区整体和分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受压大小,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反映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区域差异变化情况,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中部地区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描绘耕地压力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压力时序分布特征:2000-2017年期间,中部地区耕地压力情况较乐观,年均耕地压力为低压力,但区域内耕地压力差异较大,山西省耕地压力最严峻,平均耕地压力指数值在2以上,区域内存在明显人地矛盾现象,粮食安全保障较低,而湖北省耕地压力情况最乐观,区域内耕地资源利用较合理;2)耕地压力空间分布特征: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在观察期内呈波动递减趋势,中部地区城市耕地压力以警戒压力和无压力为主,高压力城市零散分布在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西边边界和中间部分城市耕地压力情况严峻,剩余部分城市耕地压力情况较乐观;3)耕地压力时序演进规律:中部地区总体耕地压力水平不断降低,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各省份密度曲线整体的位置、峰度、形状等方面存在差异;4)耕地压力空间演进规律: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以“低-低”均质型区为主,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稳定性,存在空间聚集态势。针对中部地区各城市耕地资源利用情况及社会经济现状,建议年均耕地压力为高压力城市应严控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维持现有耕地数量及质量;年均耕地压力处于低压力和中压力城市,应适度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对于年均耕地压力为警戒压力以下城市,应大力支持其农业生产工作,投入先进农业科技和资金支持,提高粮食单产,及时向耕地压力情况严峻的城市提供粮食供给,以保障全省及各个城市之间粮食安全。

赵育恒[6](2020)在《中国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耕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则是耕地资源利用最为核心的本质反映。面对耕地资源利用“量减质降”的现实背景和粮食生产与供给保障的压力,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尺度的耕地变化分析和自然科学角度的理论粮食生产力测算,难以实现对耕地利用实践的指导和粮食安全战略的把握。因此,在宏观格局下研究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特征,并以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客观评估和认识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对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对促进耕地资源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寻求耕地利用科学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中国2009—2016年各年度省级和地市尺度的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数据,依据不同地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差异,通过耕地利用时空分析与耕地粮食生产力评价模型,研究耕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变化特征以及对应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过程,揭示耕地利用变化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弹性系数与贡献率影响分析的方法,识别不同空间格局下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关系,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变化特征背景下区域粮食生产形势,并提出维持和增强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利用优化方案与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利用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量”减的特征一直是期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的总体反映,但耕地内部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不尽相同:8年来耕地总面积净减少46.36×104 hm2,年降幅0.04%,旱地净减少81.90×104hm2,水浇地和水田分别净增加11.49×104 hm2、24.05×104 hm2;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中国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质”降的特征也逐渐凸显成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反映。(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期间不同省和地市的耕地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变化在时间趋势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在空间分布变化上差异性较大;得益于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弥补了我国耕地利用面积缩减带来的粮食生产负效应,使得我国总体的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在区域空间分析中,我国华南、华东等地区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较高,但期间呈现一定的减弱趋势,粮食生产力条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粮食增产的供给压力在向西北、东北和华北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3)中国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弹性分析可以划定“双正同增区”、“双负同减区”、“正负变化影响区”和“负正变化影响区”四个影响类型分区,且在贡献要素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区别耕地内涵式利用与外延式利用的主导差异;在目前背景下,耕地粮食生产力提高而耕地利用面积削减的“正负变化”反向影响关系是中国耕地利用的主要类型,而内涵式挖掘为主的粮食单产提高和耕地复种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和耕地粮食生产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稳定现有粮食生产力和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重要策略。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区域差异背景下耕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耕地粮食生产力变化过程和动态特征;科学分析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以此为前提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开展有利于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发挥和区域粮食安全供给的耕地利用模式。

范义丰[7](2019)在《中部地区省域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分析与预测》文中指出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民族生存、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粮食这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生产问题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耕地资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载体。一定数量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保障。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有着丰富的自然、气候资源,东与沿海相接,西与内陆相连,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省份,总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国土总面积的10.7%,2017年末人口约3.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55%,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中重要的—环,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有着重大意义。自2006年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十多年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地矛盾受到了激化,对中部地区耕地及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中部地地耕地压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收集中部六省2008-2017年间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等相关数据,并对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设定,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别对中部地区及中部六省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计算,以及GM(1,1)模型对2018-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相关指标进行预测计算,旨在发现相关问题,发掘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潜力。根据耕地压力指数k的相关设定,对各省耕地]力指数进行类型分析,得出山西省、湖北省属于耕地压力明显区,江西省、湖南省耕地压力指数虽然小于1,但数值较大,处于耕地压力预警区,河南省、安徽省耕地压力较小,处于耕地压不明显区的结论。提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积极尝试新的农业耕作模式、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等缓解中部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的相关政策建议。

肖鹏南[8](2019)在《县域尺度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研究》文中认为耕地是人类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目前的国情是耕地资源总数量大,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小,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和水热配合程度较差。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非农产业集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人口和产业对粮食作物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但是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注重保护耕地资源,导致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粮食生产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改变现有粗放型耕地利用模式,转向耕地集约利用的道路,使耕地利用和城镇化达到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这样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文以湖南省的10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湖南省各县市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数据和城镇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Super-Efficiency DEA模型和综合水平指数法分别计算耕地利用效率值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利用ArcGIS和Geoda软件分析耕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体来看,在2000年-2015年间,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07、1.09、1.04、1.11,全省的耕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为1.07,全省整体呈现出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来说,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处于DEA有效的市县区的空间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区、湘西地区、湘南地区。(2)从测算结果来看,自2000年到2015年,湖南省综合城镇化指数分别为0.1698、0.1577、0.1651、0.1812,湖南省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一个波动上升的特征;人口城镇化指数自2000年到2015年的值分别为0.0462、0.0436、0.0511、0.0492;土地城镇化指数自2000年到2015年的值分别为0.0477、0.0398、0.0454、0.0606;经济城镇化指数自2000年到2015年的值分别为0.0485、0.0380、0.0388、0.0416;三者都处于一个波动上升阶段。而社会城镇化指数自2000年到2015年的值分别为0.0274、0.0364、0.0298、0.0298,湖南省社会城镇化水平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湖南省各个市的主城区比一般的县、县级市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城镇化水平要远远高于一般的地域单元。(3)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的县市区数量为 46、51、43、39,分别占比 45.54%、50.50%、42.57%、38.61%。在 2000 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的县市区数量为55、50、58、62,分别占比54.46%、49.50%、57.43%、61.39%。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程度不高,以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为主。大部分的县市区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处于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阶段的城市数量不多。2000-2015年湖南省大部分县市区的城镇发展以建成区面积扩张为主,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利用效率发展水平不太协调。但在2010年以后,湖南省101个县市区中属于低耦合协调阶段的地区数量不断减少,耦合协调关系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最后,根据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尝试探讨湖南省耕地利用与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以及工程措施,以期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为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王洪政[9](2019)在《湖南省耕地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及耦合协调度研究》文中提出耕地的功能是指通过对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从耕地中获得的私人的和公共的商品及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和个人对耕地产生了新的需求。耕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系统,耕地的发展将导致系统的内部协调的变化。耕地功能之间存在着动态关系。研究耕地多功能化空间分化特征及多功能化协同作用的耦合协调程度,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在利用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湖南省2015年耕地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空间分异的基础上,使用ArcGIS可视化空间探究耕地多功能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度差异,为推动湖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环洞庭湖区为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高值的集聚区,大湘西地区为耕地经济功能高值集聚区,湖南省耕地社会功能整体偏低;(2)耕地多功能综合水平与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均呈由东向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分布,由北向南呈下降的变化态势;(3)各个地理分区中,环洞庭湖区、大湘西区内部各个县域耕地多功能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具有趋同性,长株潭城市群区、湘中南区内部耕地多功能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具有显着空间异质性。(4)环洞庭湖区为耕地多功能协调型集中区域,长株潭城市群区、湘中南区位于湘江干流沿岸的部分县域为耕地多功能协调型,湘中南区南部、长株潭城市群区城市发展区主要为生态功能主导型,耕地生态功能主导型以及经济功能主导型在大湘西区成连续块状分布,部分省际交界处的县域为耕地社会功能主导型。

匡兵[10](2018)在《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是保证耕地休耕政策可持续、高效运行的主要依据,也是构建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立足于当前既有研究成果和耕地休耕政策的现实发展状况,紧紧围绕耕地休耕政策评估这条主线,首先利用多源流模型阐述了耕地休耕政策的形成过程,并利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耕地休耕政策工具选择及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遵循事实与价值融合的评估思路,将费希尔的“两个顺序+四种形式”评估框架运用到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中,把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分解为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方面,构建了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基础指标体系,并在对常用的政策评估量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后,选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量化模型。最后以湖南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湖南省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政策进行综合评估与情景模拟,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与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耕地休耕政策议程是政策企业家在政策窗口开启时推动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汇合的结果。本文利用多源流模型对耕地休耕政策的议程设置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粮食储备库存过大、社会焦点事件的转化及现行相关政策的反思反馈构成了耕地休耕政策的问题源流,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政治官僚及人大代表等的政策建议构成了耕地休耕政策的政策源流,党和政府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形成了耕地休耕政策的政治源流。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这个关键时间点上,三大源流充分互动,政策之窗开启,并在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及其他政策企业家的“软化”助推下,三大源流成功交汇,从而实现了耕地休耕政策的议程设置。(2)耕地休耕政策工具是分析耕地休耕政策发展状况的有效手段。本文借鉴罗斯威尔和泽格费尔德的思想,将耕地休耕政策体系所涉及的基本政策工具分为环境型、供给型和需求型三种,并将其作为分析耕地休耕政策的X维度。同时根据“服务链理论”构建包括资源捐赠、资源递送、服务提供和服务监管在内的耕地休耕政策分析的Y维度。以所构建的耕地休耕政策二维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为分析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揭示耕地休耕政策工具分布数量与组合结构的差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耕地休耕政策的执行状况。(3)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是以目标为联结的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结合。本文在对西方哲学史上“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及现代意义上政策评估范式进行梳理与考察后,指出系统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应该包括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两个层面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框架。其中,事实维度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侧重于政策运行后所产生的现实影响,价值维度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通常包括对政策本身及政策执行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等的评估。(4)事实与价值双重约束下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可以分解为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方面。本文参照费希尔教授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结合的公共政策评估思路,构建了“两个顺序+四种形式”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模式。其中,第一顺序评估对应事实评估,主要由项目验证与情景确认组成,侧重于耕地休耕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及与问题情景的相关性;第二顺序评估转换到了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包括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评估,强调耕地休耕政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在系统阐述耕地休耕政策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的基本内涵后,确定了不同形式政策评估的度量指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地休耕政策评估指标体系。(5)系统动力学可以为耕地休耕政策量化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在对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系统动力学等常用的政策评估量化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后,结合耕地休耕政策的复杂系统特征,将系统动力学建模思想运用到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中。把耕地休耕政策作用系统分解为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子系统,理清了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因果关系,并在“熵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6)耕地休耕政策运行状况较好,且为实现耕地休耕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在耕地休耕后续政策完善与设计时,应该在耕地休耕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和政策评估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合理优化。本文以湖南省的相关基础资料为支撑,利用前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湖南省耕地休耕政策进行了实证评估与情景模拟。指出湖南省耕地休耕政策系统逐渐由早期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功能上或时空上的有序状态,现行的耕地休耕政策安排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为增强耕地休耕政策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不同优化方案下的情景模拟结果与研究主旨,提出在耕地休耕后续政策设计时,应该注重耕地休耕政策制定过程优化、政策执行过程优化和政策评估过程优化,并分别围绕不同的优化路径提出了具体策略。

二、湖南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耕地多功能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耕地多功能基本概念界定
        一、耕地多功能与耕地多功能评价
        二、耕地多功能耦合与耕地多功能耦合管理
        三、耕地多功能评价与耕地多功能耦合的关系
    第二节 耕地多功能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
        二、协同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四、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第一节 中国粮食主产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一、中国粮食主产区概况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东北地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第三节 黄淮海地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第四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耕地多功能评价及耦合关系测度
    第一节 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
        (二)代表性
        (三)科学性
        (四)可操作性
        二、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功能说明
        (一)耕地功能说明
        (二)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耕地多功能评价及耦合关系测度方法
        一、极差标准化
        二、组合赋权法
        三、加权求和法
        四、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三节 耕地多功能评价与耦合关系测度结果分析
        一、耕地多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五)综合功能
        二、耕地多功能耦合关系测度结果分析
        (一)耦合度
        (二)耦合协调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地方政府耕地单功能管理倾向突出
        一、耕地生态功能管理不到位
        二、耕地管理重视经济功能而忽视生态社会功能
        三、耕地多功能管理“退耦化”现象明显
    第二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难度较大
        一、耕地数量逐渐减少
        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三、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困难
    第三节 地方政府支持耕地生产配套政策落后
        一、耕地生产配套设施保障政策条例缺失
        二、地方财政农林水土事业资金投入短缺
    第四节 耕地产出政府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
        一、耕地利用方式粗放浪费政府监督缺位
        二、政府对农作物收购等价格管理失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引导耕地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发展
        一、倡导引导农户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二、完善并鼓励实施农村耕地流转政策
        三、构建耕地生产与保护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四、完善条例加强农业生产销售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大耕地非农化流转政府监管力度
        一、利用数字化手段坚持实行最严耕地保护制度
        二、引导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增长
        三、贯彻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四、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机制
    第三节 全面推进政府耕地整治工作开展
        一、规范政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加强政府耕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三、主动督促或修复自然与人为损毁耕地
        四、完善政府治理耕地内外源污染措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模型
        2.2.2 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
        2.2.3 行星边界框架
    2.3 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资源利用演化特征
    3.2 生态安全视角下耕地资源利用演化特征
    3.3 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综合视角下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区间探讨
    3.4 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综合问题与优化
        3.4.1 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综合问题研判
        3.4.2 耕地资源利用优化方向与路径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3)湖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评价指标与研究模型
    1.3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
2 结果分析
    2.1 湖南省总体协调性特征
    2.2 湖南省各市(州)协调性特征
        2.2.1 时间特征。
        2.2.2 空间特征。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3.2 政策建议

(4)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障碍因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安全研究
        1.2.2 耕地生态安全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耕地资源状况及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1.4 土地利用现状
    2.2 耕地资源概况
        2.2.1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
        2.2.2 耕地资源质量变化
        2.2.3 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2.2.4 耕地生态环境状况
    2.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潜在影响因素
        2.3.1 持续扩大的人口规模
        2.3.2 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
        2.3.3 粗放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2.3.4 频繁的农业自然灾害
        2.3.5 淡薄的节地护地意识
3 耕地生态安全测度
    3.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1 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
        3.1.2 指标选取原则
        3.1.3 评价指标体系
        3.1.4 评价指标解析
    3.2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指标权重确定
        3.2.1 数据来源
        3.2.2 原始数据标准化
        3.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3.3.1 综合指数的计算
        3.3.2 生态安全状态等级划分
4 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
    4.1 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时间变化
    4.2 全区耕地生态安全时间变化
        4.2.1 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
        4.2.2 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
    4.3 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5 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5.1 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5.1.1 障碍度模型
        5.1.2 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素
    5.2 全区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5.2.1 系统层障碍度诊断
        5.2.2 指标层障碍度诊断
6 关于提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6.1 降低耕地环境负载,促进耕地生态系统平衡
    6.2 协调好人口、经济与资源三者间的关系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业污染
    6.4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部地区耕地资源研究
        1.3.2 耕地压力区域差异特征研究
        1.3.3 耕地压力动态演进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本文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耕地压力
        2.1.2 人均粮食需求量
        2.1.3 粮食自给率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稀缺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粮食安全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修正耕地压力指数模型
    3.2 核密度估计
    3.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3.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3.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3.4 数据来源
4 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区域差异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社会经济概况
        4.1.2 土地利用概况
    4.2 中部地区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
        4.2.1 总体变化
        4.2.2 区域变化
    4.3 中部地区区域耕地压力空间变化特征
        4.3.1 总体格局
        4.3.2 区域特征
5 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规律
    5.1. 中部地区耕地压力时序演进规律
        5.1.1 总体演进规律
        5.1.2 区域演进规律
    5.2 耕地压力空间演进规律
        5.2.1 全局空间特征
        5.2.2 局部空间特征
        5.2.3 空间演进规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耕地压力为高压力城市
        6.2.2 耕地压力为警戒压力以下城市
    6.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重难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
        2.1.2 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2.2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耕地与耕地利用
        3.1.2 耕地粮食生产力
    3.2 理论基础
        3.2.1 土地稀缺理论
        3.2.2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
        3.2.3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3.2.4 比较效益(优势)理论
        3.2.5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
4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的定量分析
    4.1 耕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4.2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特征
        4.2.1 省级尺度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格局特征
        4.2.2 地市级尺度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格局特征
    4.3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动态度与区域差异特征
        4.3.1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动态度特征
        4.3.2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
5 耕地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及其生产力特征研究
    5.1 耕地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
        5.1.1 省级尺度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
        5.1.2 地市级尺度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
    5.2 耕地的粮食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5.2.1 省级尺度粮食生产力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
        5.2.2 地市尺度粮食生产力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
    5.3 耕地的粮食生产力指数与标准耕地面积分析
        5.3.1 耕地粮食生产力指数分析
        5.3.2 标准耕地面积分析
6 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6.1 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力的弹性分析
        6.1.1 省级尺度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力弹性分析
        6.1.2 地市级尺度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力弹性分析
    6.2 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率影响分析
        6.2.1 “双正同增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2.2 “双负同减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2.3 “正负变化影响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2.4 “负正变化影响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3 基于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力影响结果的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7.1.2 关于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7.1.3 关于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7.2 政策建议与启示
        7.2.1 严守红线,保护农田,落实耕地占补政策力
        7.2.2 科学评估,优化布局,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
        7.2.3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稳定提高粮食生产力
    7.3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7.4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中部地区省域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简要评析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数据来源、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2 数据来源及相关指标界定
        1.4.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粮食安全
        2.1.3 耕地压力
        2.1.4 耕地保护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耕地压力指数模型
        2.2.2 GM(1.1)模型
        2.2.3 耕地稀缺原理
        2.2.4 类型分析法
3 中部地区以及各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1 中部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2 山西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3 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4 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5 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6 江西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7 湖南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中部地区及各省耕地压力指数预测
    4.1 中部地区耕地压力指数预测分析
        4.1.1 预测过程
        4.1.2 预测结果分析
    4.2 山西省耕地压力指数预测分析
        4.2.1 预测过程
        4.2.2 预测结果分析
    4.3 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预测分析
        4.3.1 预测过程
        4.3.2 预测结果分析
    4.4 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预测分析
        4.4.1 预测过程
        4.4.2 预测结果分析
    4.5 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预测分析
        4.5.1 预测过程
        4.5.2 预测结果分析
    4.6 江西省耕地压力指数预测分析
        4.6.1 预测过程
        4.6.2 预测结果分析
    4.7 湖南省耕地压力指数预测分析
        4.7.1 预测过程
        4.7.2 预测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中部六省耕地压力指数类型分析
    5.1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类型分析
    5.2 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5.2.1 耕地压力明显区具体分析
        5.2.2 耕地压力预警区具体分析
        5.2.3 耕地压力不明显区具体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部地区缓解耕地压力建议
    6.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6.2 严格耕地保护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4 合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6.5 积极尝试新的农业耕作模式
    6.6 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结构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县域尺度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地利用国内研究进展
        1.2.2 耕地利用国外研究现状
        1.2.3 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和模型
    2.1 相关理论
        2.1.1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2.1.2 协同发展理论
        2.1.3 系统分析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计量方法模型
        2.2.1 数据包络分析
        2.2.2 超效率DEA(Super-Efficiency DEA)
        2.2.3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
        2.2.4 热点分析指数(Getis-Ord Gi~*)
        2.2.5 熵值法
        2.2.6 耦合协调度模型
3 数据来源与区域概况
    3.1 数据来源
    3.2 湖南省概况
        3.2.1 位置与行政区划
        3.2.2 自然概况
        3.2.3 社会经济概况
        3.2.4 耕地利用特征
4 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
    4.1 耕地利用效率概念内涵
        4.1.1 概念内涵
        4.1.2 耕地利用效率测算流程
    4.2 耕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4.2.1 构建耕地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4.2.2 耕地利用效率指标界定
    4.3 耕地利用效率测算
        4.3.1 耕地利用效率测算过程
        4.3.2 耕地利用效率测算结果
    4.4 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
        4.4.1 全局空间分异格局
        4.4.2 趋势面分析
        4.4.3 局部空间分异格局
    4.5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
    5.1 城镇化概念内涵
        5.1.1 城镇化
        5.1.2 城镇化体系
    5.2 城镇化评价体系构建
        5.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5.2.2 指标体系的选取
    5.3 城镇化的综合评价
        5.3.1 城镇化综合评价
        5.3.2 人口城市化子系统
        5.3.3 经济城镇化子系统
        5.3.4 土地城镇化子系统
        5.3.5 社会城镇化子系统
    5.4 湖南省综合城镇化的空间差异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分析
    6.1 耕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6.1.1 耦合度分析
        6.1.2 协调度分析
    6.2 本章小结
7 城镇化进程中保护耕地的措施和建议
    7.1 湖南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2 建立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与耕地利用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7.3 湖南省县域土地利用方向定位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湖南省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值(2000年-2015年)
附录二: 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指数数据(2000年-2015年)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湖南省耕地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及耦合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设计
    2.3 数据来源
3 耕地单项功能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3.1 耕地生产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3.2 耕地经济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3.3 耕地生态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3.4 耕地社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3.5 耕地单项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对比
4 耕地多功能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1 耕地多功能综合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4.2 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
    4.3 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类型
5 结论与政策探索
    5.1 结论
    5.2 政策探索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10)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主要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耕地休耕政策议程设置及工具选择
    3.1 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分析框架
    3.2 耕地休耕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分解
    3.3 耕地休耕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汇合
    3.4 耕地休耕政策工具选择与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逻辑框架与体系设计
    4.1 事实与价值:政策分析的两个基本维度
    4.2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以目标为联结的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4.3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
    4.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量化模型构建
    5.1 量化分析在耕地休耕政策评估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2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量化方法的比较
    5.3 系统动力学对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适用性
    5.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区域选择
    6.2 基础资料采集与分析
    6.3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的湖南实证
    6.4 本章小结
7 耕地休耕政策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7.1 耕地休耕政策优化的思路与路径
    7.2 耕地休耕政策制定过程优化
    7.3 耕地休耕政策执行过程优化
    7.4 耕地休耕政策评估过程优化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附录2 研究区域耕地休耕申请表
附录3 研究区域耕地休耕审批表
附录4 样本村耕地休耕情况访谈表
附录5 耕地休耕农户问卷调查表
附录6 管理部门、执行部门、专家学者等的问卷调查表

四、湖南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分析[D]. 王绪鑫.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J]. 王兆峰,田俊峰. 中国土地科学, 2021(01)
  • [3]湖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 肖婷,任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1)
  • [4]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障碍因子诊断[D]. 黄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部地区耕地压力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进分析[D]. 刘瑞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国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D]. 赵育恒. 浙江大学, 2020(01)
  • [7]中部地区省域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分析与预测[D]. 范义丰.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县域尺度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研究[D]. 肖鹏南.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湖南省耕地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及耦合协调度研究[D]. 王洪政.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耕地休耕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D]. 匡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湖南省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