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努力写出更多优秀的稿件——与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谈商务、技术稿件如何写

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努力写出更多优秀的稿件——与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谈商务、技术稿件如何写

一、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争取多写优秀稿件——同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谈如何撰写业务技术类稿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波[1](2016)在《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文中提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传记则是人的历史;传记在展现人的历史的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各种具体文化现象。传记古老而又时新。在西方,传记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品种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新传记。我国传记上承古代《史记》的史传传统,到了20世纪初,由梁启超、胡适等倡导,从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开创了我国新的传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记逐渐走出了与史学的分野,真正独立于文学之林。这一非虚构文体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90年代之后,出现了繁荣与勃兴。传记已经成为一个自成格局、具有特殊性的文学乃至文化与出版现象。传记作品从着者创作到以图书形态呈现出来并在受众中广布,出版这一环节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说,离开出版就没有传记;而在当代出版实践中,传记蓬勃发展,传记作品已成为图书出版物中一个重要的集群与类别,在图书市场中展现出坚挺的身影。传记的蓬勃发展呼唤着出版理论研究。传记出版也因应着时代与社会。本研究从出版传播学、出版与社会关系等角度,试图解决这么几个主要问题:一、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究竟是怎样一个状况;二、传记出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三、传记出版与社会、时代的关系,等等。本研究利用了相关书目数据,借鉴了出版双效理论、书史理论、媒介空间理论以及社会变迁理论等,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还进行了相关访谈与观察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1949年以来六十多年传记出版的数量变化、发展阶段等概况,分析了几十年间媒介空间的流变、传记出版的时代背景与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以传记这一类出版物作为一个侧面,来展现当代中国出版发展的流变。同时,重点探讨并展现了传记出版与社会、时代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即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传记,一个时期的传记出版也能深刻地反映出时代氛围与现象。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传记出版体现出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十七年时期,传记题材与传主是从普通工人、农民、士兵等群体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与英雄这样“完全新型的人物”,突显的是时代新人登上历史舞台,是政治形势主导下的“红色”出版、“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十年特殊时期,前期的“去英雄化”,即所写的人物为当代时下的普通群体中涌现出的体现努力工作、积极奉献、不怕牺牲为价值导向的先进典型、积极分子,主要表现出人物的奉献、牺牲等精神是在毛主席的思想精神影响教育下形成的,即表达一种忠心,其指向的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后期的“去当代化”,即历史人物传记唱主调,传记作品主要写的是秦始皇以及李斯、曹操、王安石等具有改革家、法家气质的人物以及农民起义的首领等,虽话说历史,但意指当下。新时期以来传记出版开始复苏与振兴,不断突破了政治人物题材的禁区,将帅、文学艺术家、人文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改革风云人物、财经人物、明星主持人乃至普通人等各类人物你方歌罢我登场,多音齐奏、多元共生,反映出时代的开放与进步,社会从非正常到逐步走向正常,从封闭、保守、僵化到逐步走向开放、包容、自信与进步;社会由政治偶像、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表现出我国社会由政治主导、阶级斗争为主到以生产者为中心再转向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变迁;明星图书的消费,反映出社会全面迈入自我意识觉醒高涨、强调自我价值的时代,社会大众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保守心理,人性得以解放与张扬;平民传记及个人史的书写,由名人而凡人、由精英而大众,反映出“以人为本,关注心灵”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充分展现了各个阶段传记发展的特征以及传记出版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出版学研究、传记研究的空间领域,丰富了有关研究成果,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刘宁[2](2015)在《选择性治理: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治理模式 ——以山东桥镇为例》文中指出在2014年7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目前部分政策落实环节多、进度慢,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布置轻落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遇到困难“躲着走”、不作为、不担当,懒政松懈,有的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在这我们不仅要问,这些行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是一种普遍行为,还是一种个别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选择性落实和象征性执行行为?是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还是基层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是国家政策和政府体制存在问题,还是在利益导向上出了问题;是民众参与能力不足、参与体制不顺畅,还是乡村关系发生了变异;抑或是这些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正是带着这些疑问,展开了对乡镇治理的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为此,笔者以所挂职调研的一个乡镇——山东桥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学术态度上,作者遵循以乡镇干部为主体、以常态乡镇为对象、以中国乡村研究本土化为导向的原则来开展研究。在结构安排上,基于研究主题的需要,作者主要从五个层面展开论文的叙事:一是研究乡镇政府的制度职责和行政年历,以及乡镇政府对于这些任务的选择(第二章);二是研究乡镇治理财政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乡镇政府赢利性、汲取性、选择性等特征(第三章);三是研究乡镇治理社会基础,重点探讨了乡镇与村庄和农户关系(第四章);四是研究乡镇治理人事基础,重点探讨了乡镇干部的行为动机和晋升博弈(第五章);五是研究乡镇治理运行机制,重点探讨了乡镇政府动员能力(第六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得出如下结论:(1)选择性治理已成为乡镇治理的一种普遍模式。(2)选择性治理是一种比较“中性”的治理模式。(3)选择性治理是乡镇政府追求效绩最大化的过程。(4)“选控型”政权是乡镇政府的基本特性。笔者认为,选择性治理是指在乡村治理实际运行中,乡镇政府和干部作为理性的行动者,既不完全遵循政策要求,也不完全按照民众需求,而是基于自身利益和诉求,在综合考虑制度空间、财政资源、乡村关系、人事晋升和动员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展开乡镇治理。选择性治理表现出一种巨大的主体能动性,在一定的制度情境中,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择性治理是乡镇政府对自身理性和利益的一种凸显,也是对国家政策统一性、整体性的一种应对,更是对政绩考评体制的一种契合。乡镇政府的诸多选择性治理行为,既造成制度空转、政策扭曲、矛盾激化和意愿无视等负面影响,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是也带来了制度创新、政策实施和决策修正等积极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治理。

李慧中[3](2015)在《围绕钢铁行业重点工作和财会人员需要做好《冶金财会》编辑发行工作——在“钢铁企业财务创新与降本增效工作研讨会暨《冶金财会》2015工作年会”上的报告》文中认为从2014《冶金财会》工作年会至今,又是一年过去了,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这一年的工作内容和今后工作设想。一、一年来《冶金财会》工作回顾自去年9月包钢《冶金财会》通讯工作会议后,一年来,面临钢铁工业形势和期刊业相对紧缩的困难情况,《冶金财会》杂志社在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钢铁财会战线各级领

李沛林[4](2014)在《办好《冶金财会》为新常态下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服务——在2014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暨第七届“三优”表彰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同志们:在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四届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劳模表彰大会精神,喜迎国庆佳节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的大喜日子里,来自全国冶金财会战线通讯工作有关领导及优秀论文作者、优秀通讯员和优秀组织发行单位(以下简称"三优")代表欢聚在西北钢城包钢召开2014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暨第七届"三优"表彰会议。首先,我代表冶金财会杂志社向为会议精心筹

李均德[5](2014)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三农”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与数字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和影响深远的时代图景。其间所产生的“三农”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既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表征之一,又是决定着这一转型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一年锁定“三农”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但是,近些年来,尽管“三农”工作如此重要,国内传媒的“三农”报道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还是存在量少质劣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改进与优化“三农”报道,为全社会重视、关注“三农”工作提供舆论引导与营造舆论氛围,已成为媒体及其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新闻传播学界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立足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从分析新华社“三农”报道这一案例入手,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新华社新时期的“三农”报道实践及其传媒镜像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旨在试图找出“三农”报道中的存在问题与产生原因,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优化“三农”报道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则对社会转型的概念、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及其对传媒的影响、“三农”问题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我国社会转型与“三农”问题、“三农”报道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同时从更深的层次上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三农”报道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和说明。第三部分主要是案例分析,通过对新华社通稿线路随机抽取的1000多篇“三农”报道样本进行统计,并从“三农”报道比重、报道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主题等四个方面做出详细分析,梳理归纳新华社“三农”报道的特点。第四部分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剖析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农民话语权缺失、报道模式化倾向与舆论监督乏力等现象,是当前我国“三农”报道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其症结既缘自我国社会转型对传媒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传媒应对社会转型自身创新不足的结果。第五部分是对策研究。本文最后试图对改进“三农”报道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首先是要从“三农”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建构两个方面大力优化“三农”报道的外部环境,其次是要从观念创新、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等几方面创新传媒的“三农”报道。

秦晋安[6](2013)在《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基层地方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与创新》文中研究表明绩效管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着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活动”的兴起,从90年代起逐步传入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追求绩效的提升,因此,各国政府纷纷把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蓬勃展开。绩效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围绕组织战略实施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激励,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个人、部门和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达成组织的战略目标。绩效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核心任务,也是现代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何种组织都适宜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在国外,绩效管理不仅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已逐步引入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政府绩效的理念业已成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在学术界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在绩效管理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与广大群众联系密切的地方税务机关,更是这场探索中的先行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在部门绩效考核的形式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当前我国基层税务部门的绩效管理实践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很大随意性,缺乏制度化保障。一方面,注重定性,而对定量分析工作相对欠缺,评估指标量化细化不足;另一方面,指标针对性差,未能提现岗位特点及差异;第二,结果运用的形式化倾向严重。当前的主观指标评价多以领导的主观评价而非客观事实为基础,严重影响了结果的客观公正。而且部门领导对评价结果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一评了事,没有采取措施将评价结果落实到工作中,评与不评一个样,评好评坏一个样,评价结果往往未能有效作为公务员晋升、调任、培训、工资福利调整等方面的依据,激励作用有限,使评价结果的运用流于形式;第三绩效评估过程黑箱化,评估对象参与不足。绩效评估只重最终结果,忽视对过程的把握和评估对象的参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聩,导致绩效管理往往同预期目标和方向出现偏差。本文首先将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涉及的相关理论,如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等理论作总体概述。同时,深入探讨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综述;然后,本文将从Y区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走访的形式,实证分析Y区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的偏差;最后,基于双因素理论,计划对双因素理论在基层地方税务部门应用的环境、双因素内容以及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地方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及公务员激励进行研究,尝试对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

贺蕾[7](2012)在《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两会”越来越为媒介所关注,每年三月,国内外新闻记者聚焦人民大会堂,激烈的新闻争夺战成为每年春天北京的一道风景线。从历史来看,“两会”曾有秘密召开,待会议结束才发布公告的情形。从会后发布新闻公报到媒体全程同步报道,“两会”报道总量从十几条到十几版,采访“两会”的记者从二三百到二三千,这些不过十余年、二十余年、三十余年的事情。三十余年间,媒介“两会”报道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本文从媒介社会学视角开展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978年至2011年“两会”报道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首先,《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点。将这一特点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会发现但凡大背景比较宽松,《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就会比较放得开,能传递更多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反之则显得比较沉闷。与之同时,每一阶段“两会”报道中关注比较多的新闻事件要素必然是当时社会公众关注较多的方面。其次,《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表明,不同时期的“两会”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情境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日报》对社会情境的理解和应对。也就是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既报道了“两会”新闻,也展示了整个社会场景,同时又反映了媒介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作为与困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只能受限于社会情境的影响。其三,从微观构造和修辞构造两个层面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到1978-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这两个层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各个阶段的变化各有不同。而从宏观构造层面来看,从民主的视角来报道和解读“两会”是《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从未发生变化的主题框架,不断演变的只是在这一框架下民主的程度与表现。1978-2011年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正是通过“两会”这一窗口呈现了1978-2011年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讲述了中国民主进程的故事。

李沛林[8](2005)在《坚持双向服务方针 推进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2005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杨发祥[9](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李沛林[10](2003)在《办好《冶金财会》 为推进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在2003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认为 为了办好《冶金财会》,更好地为钢铁工业发展服务,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年一度的2003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会议。会议得到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财务资产部的大力支持。协会副秘书长、财务资产部主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总编戚向东同志亲临大会,主持指导会议,并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在全面分析总结了今年前8个月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肯定成绩、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阐述了我国

二、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争取多写优秀稿件——同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谈如何撰写业务技术类稿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争取多写优秀稿件——同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谈如何撰写业务技术类稿件(论文提纲范文)

(1)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记的蓬勃发展对出版理论研究的需求
        1.1.2 传记出版因应时代与社会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传记与传记文学
        1.3.2 传记出版及传记出版价值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创新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出版双效理论
        1.6.2 书史理论
        1.6.3 媒介空间理论
        1.6.4 社会变迁理论
第二章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数据统计与阶段划分
    2.1 传记书目数据源
        2.1.1 传记书目与《全国总书目》、版本图书馆书目
        2.1.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传记类目划分
    2.2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数据统计
        2.2.1 出版的数据
        2.2.2 传记出版的数据
    2.3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阶段划分
        2.3.1 出版的阶段
        2.3.2 传记出版的阶段
第三章 时代新人与英雄叙事(1949—1965)
    3.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3.1.1 高度组织化、一体化文化体制的建立
        3.1.2 当代出版生产传播制度的建立
        3.1.3 出版政策与传记出版政策
    3.2 传记出版概观
        3.2.1 数据分析
        3.2.2 总体表现
    3.3 “要表现完全新型的人物”
        3.3.1 新型的人物——“群众所向往的理想人物”
        3.3.2 榜样英雄的畅销
        3.3.3 《高玉宝》、《雷锋的故事》的出版
第四章 “树典型,表忠心”与“历史人物唱主调”(1966—1976)
    4.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4.1.1 “彻底批判”下的出版乱象
        4.1.2 出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4.2 传记出版概观
        4.2.1 数据分析
        4.2.2 总体表现
    4.3 个人崇拜下的工农兵表“忠心”
        4.3.1 个人崇拜与领袖传记出版
        4.3.2 表“忠心”式传记出版
    4.4 “尊法反儒”下的历史人物传记
        4.4.1 “尊法反儒”与“尊儒反法”
        4.4.2 历史人物传记唱主调
第五章 复苏与振兴——各类人物传记题材的开拓与发展(1977—1991)
    5.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5.1.1 “思想解放的春天”
        5.1.2 “书刊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主要传播手段”
        5.1.3 传记出版政策新调整
    5.2 传记出版概观
        5.2.1 数据分析
        5.2.2 总体表现
    5.3 不断突破的政治人物传记出版
        5.3.1 毛泽东传记出版的变化
        5.3.2 蒋介石传记出版的变化
第六章 多元共生的复调(1992年以来)
    6.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6.1.1 “南巡讲话”后的深刻转型
        6.1.2 出版要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
        6.1.3 传记出版政策再调整
    6.2 传记出版概观
        6.2.1 数据分析
        6.2.2 总体表现
    6.3 “消费偶像”:明星传记“火爆”
        6.3.1 明星写书出传热
        6.3.2 “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
    6.4 经济主导时代的强音:商业经济人物传记出版
        6.4.1 都市流行起“富人书”
        6.4.2 各类财经大佬引领新世纪风潮
    6.5 “以人为本”:平民传记出版
        6.5.1 “草根文化”与“个人史”书写
        6.5.2 平民传记进入历史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2)选择性治理: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治理模式 ——以山东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起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视角
    四、个案情况
    五、概念界定
第二章 加减乘除:乡镇治理的任务选项
    一、体制职责:乡镇职责的泛化与扩展
    二、行政年历:乡镇政府的治理选项
    三、加减乘除:乡镇治理的任务选择
    四、小结
第三章 财政困局:乡镇治理的经济基础
    一、财税泥潭:乡镇的财政现状
    二、招商引资:乡镇的财源培植
    三、项目建设:乡镇的财政配套
    四、小结
第四章 利益分化:乡镇治理的社会基础
    一、土地调整:乡镇的消极对待与策略维稳
    二、土地流转:乡镇的积极推动与利益勾连
    三、小结
第五章 晋升博弈:乡镇治理的人事基础
    一、年龄、学历与性别:干部晋升的个体要素
    二、编制、岗位与身份:干部晋升的体制约束
    三、职务、政绩与关系:干部晋升的政治资本
    四、小结
第六章 动员行政:乡镇治理的运作机制
    一、文件政治:行政依据与目标转化
    二、会议政治:氛围渲染与权威塑造
    三、小组政治:组织再造与体系重构
    四、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选择性治理已成为乡镇治理的一种普遍模式
    二、选择性治理是一种比较“中性”的治理模式
    三、选择性治理是乡镇政府追求效绩最大化的过程
    四、“选控型”政权是乡镇政府的基本特性
参考文献
    1. 着作类
    2. 论文类
    3. 外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围绕钢铁行业重点工作和财会人员需要做好《冶金财会》编辑发行工作——在“钢铁企业财务创新与降本增效工作研讨会暨《冶金财会》2015工作年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年来《冶金财会》工作回顾
    (一) 紧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工作部署, 及时调整期刊宣传重点, 为贯彻落实钢协和冶金商会工作任务搞好服务
    (二) 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加快管理会计在钢铁企业普及运用, 舆论先行, 抓典型, 搞落实
    (三) 对财会相关的几个重点课题的跟踪宣传
        1. 对总会计师职责、任务和工作重点的座谈讨论
        2.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怎么做
        3. 关于财务管理创新解决资金紧张情况
        4. 按照钢协财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 做好钢铁行业财务、税收、价格改革等方面宣传报道
二、今后工作设想
    (一) 根据钢协五届二次常务理事 (扩大) 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搞好宣传
        1. 把防风险、控总量、稳市场、增效益作为行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2. 加大对扩大钢结构应用等重点产业联盟的宣传
        3. 积极促进相关财税政策落地实施
        4. 加快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5. 做好“一带一路”战略宣传
    (二) 做好去年尚未完成的重点项目的延续工作, 保证有始有终, 落实到位,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继续做好冶金企业财务公司的典型的跟踪调研, 为财务公司进一步完善、提高、健康发展提供信息和舆论指导
        2. 继续搞好钢铁行业财务、税收、价格改革方面的典型调研和案例分析
        3. 继续抓好冶金行业重点企业的证券、保险、基金、小型贷款、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改革的典型调研, 总结经验, 分析案例, 推进这些行业健康发展
        4. 继续搞好审计行业的调研宣传, 提供信息交流和舆论支持
        5. 继续关注钢铁行业总会计师的工作状况, 积极创造条件, 做好准备, 力争明年召开总会计师座谈会
        6. 继续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落实应用
    (三) 按读者需要组稿编办财会人员喜闻乐见的期刊
    (四) 做好新形势下的期刊发行工作
        1.《冶金财会》平台交流内容与钢铁企业财会人员工作息息相关, 契合度极高, 尤其是工作实践内容, 对人员业务提高大有裨益, 希望各单位领导特别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财务部 (处) 长应从财会人员业务交流出发, 多多订阅《冶金财会》杂志。为此, 我们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情况, 分别提出不同的希望和建议:一是对原来征订数量较大的单位, 向新建的金融、采购营销等相关部门辐射, 向基层各类各级子公司财务人员延伸, 并组织相关的经营管理部门和人员订阅, 力争保持原数;二是原来征订数量较多近年来有一定下滑的单位, 希望在经济条件逐步好转时, 恢复原来的征订数量;三是原来征订比较少, 空白点多的民营企业, 根据实际情况, 增加征订, 消灭空白点, 扩大覆盖面。
        2. 坚持以财会行业为主, 逐步向营销、采购、管理、金融、证券、保险、审计等领域渗透;以生产企业为主, 尽快向相关的科研院所、学校、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扩展, 扩大受众面, 加密征订网, 增加征订数, 力争明年在这些领域增加一部分新的订户。
        3. 征订网络下延, 网点加密, 把征订网络由目前的一级企业向二三级企业发展延伸。这项工作从去年已经开始, 但今后要继续补充、完善。特别是对大型钢铁集团, 如广东钢铁、山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首钢和武钢、宝钢集团等企不仅要集团征订, 而且要向二级企业、子公司、分公司发展, 有的还可以向三级企业延伸, 既要扩大覆盖面, 更要注重网络加密加深。
        4. 继续实行鼓励政策, 对征订数量较多 (30册以上) 的单位继续实行征订鼓励政策, 特别是对新增订数, 加倍鼓励。
        5. 继续开展两年一次的“三优”评选活动, 充分发挥“三优”在征订发行方面的骨干带动作用, 特别是对在组织发行工作中做得好的单位在精神鼓励的同时, 根据杂志社经济实力适当给予物质鼓励, 充分调动发行人员积极性, 加快期刊市场开发。
    (五) 充分利用广告平台, 以图文并茂多样化形式宣传企业形象, 增加期刊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六) 做好明年“三优”评选工作
        1. 关于“三优”评选的目的和意义
        2.“三优”评选的比例和数量
        3. 关于评选标准和原则
        4. 评选办法
        5. 准备工作及时间安排

(4)办好《冶金财会》为新常态下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服务——在2014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暨第七届“三优”表彰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上一年度工作情况
    (一) 坚持以去年8月中钢协四届六次常务理事 (扩大) 会议精神为指导, 为钢铁工业攻坚克难、排忧解困做好舆论宣传
    (二)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好宣传
    (三) 面对目前钢铁行业期刊的严峻形势, 实施减员扩版增效, 提高期刊效益和社会影响
    (四) 依靠群众办刊, 让读者、作者、编者心连心
    (五) 深入企业、联系实际, 保证每期有两篇以上内容鲜活的文章提供读者
二、关于第七届“三优”评选表彰有关情况
    (一) 第七届“三优”评选结果
    (二) “三优”评选目的和意义
    (三) 关于“三优”评选比例和评选办法
        1. 评选程序和综合平衡
        2. 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3. 关于优秀通讯员和优秀组织发行单位的评选
        4. 关于“三优”的表彰鼓励
三、今后报道参考提纲和拟开设栏目
    (一) 下一年度宣传报道提纲和要点
        1. 关于钢铁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宣传要点
        2. 关于下半年协会重点工作的宣传要点
        3. 对钢铁行业走势与应关注的主要热点、难点问题的宣传要点
        4. 关于贯彻落实上级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要点
        5. 关于财会专业管理工作的宣传要点
    (二) 拟开设的主要栏目
        1. 卷首语或行业要闻:
        2. 学习新法规:
        3. 工作研究:
        4. 改革创新:
        5. 适应新常态:
        6. 金点子:
        7. 金融园地:
        8. 风险管理:
        9. 管理会计:
        1 0. 对标挖潜:
        1 1. 总会计师论坛:
        1 2. 财会论坛:
        1 3. 企业现代化管理:
        1 4. 成本管理:
        1 5. 税务园地:
        16.审计园地:
        17.营销园地:
        18.案例分析:
        19.财会文苑:
        20.他山之石:
四、下一年度的重点工作
    (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媒体工作的讲话精神, 抓好自身改革, 健体强身
    (二) 为配合中央关于深化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价格体制改革的部署, 着力抓好金融财会领域几个重点课题的典型调研, 推进改革深入发展
        1. 继续做好冶金企业财务公司的典型调研和跟踪连续宣传, 为财务公司进一步完善、提高、健康发展提供信息和舆论指导
        2. 按照钢协财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 搞好钢铁行业财务、税收、价格改革方面的典型调研、案例、建议和经验宣传
        3. 抓好冶金工业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的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改革的典型调研, 总结典型经验, 分析典型案例, 推进这些行业健康发展
        4. 搞好审计行业的调研宣传, 提供信息交流和舆论支持
        5. 继续关注钢铁行业总会计师的工作状况, 积极创造条件, 做好准备, 力争尽快召开一次总会计师座谈会 (CFO沙龙)
    (三) 从提高期刊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出发, 做好新形势下的征订发行工作
    (四) 充分利用广告平台, 以图文并茂多样化形式宣传企业形象, 增加期刊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5)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三农”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社会转型研究综述
        1.2.2 “三农”报道研究综述
        1.2.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我国社会转型与“三农“报道
    2.1 社会转型及其对传媒的影响
        2.1.1 社会转型的含义
        2.1.2 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2.1.3 社会转型的表现
        2.1.4 社会转型的特点
        2.1.5 社会转型对传媒的影响
    2.2 “三农”问题与“三农”报道
        2.2.1 “三农”问题的内涵
        2.2.2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地位
        2.2.3 “三农”报道的历史演进
    2.3 社会转型与“三农”报道的关系
        2.3.1 社会转型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3.2 社会转型与“三农”报道的关系
3 新华社“三农”报道案例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样本采集与分类
        3.2.1 样本选取范围
        3.2.2 样本分类
    3.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3.1 “三农”报道比重分析
        3.3.2 “三农”报道来源分析
        3.3.3 “三农”报道基调分析
        3.3.4 “三农”报道主题分析
    3.4 新华社“三农”报道的特点
        3.4.1 报道议题设置上注重政治性
        3.4.2 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
        3.4.3 报道手法上强调“接地气”
        3.4.4 报道策略上偏重服务功能
4 社会转型期我国“三农”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三农”报道存在的问题
        4.1.1 农民话语权缺失
        4.1.2 报道模式单一
        4.1.3 舆论监督乏力
        4.1.4 报道题材比例失衡
        4.1.5 新媒体覆盖率不高
    4.2 “三农”报道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中国社会转型对传媒外部环境的影响
        4.2.2 中国社会转型对传媒内部环境的影响
5 社会转型期我国“三农”报道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5.1 优化“三农”报道的外部环境
        5.1.1 “三农”制度安排
        5.1.2 “三农”文化建构
    5.2 创新“三农”报道的建议
        5.2.1 以农民为本的观念创新
        5.2.2 以农村发展为导向的内容创新
        5.2.3 结合新媒体的形式创新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6)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基层地方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 激励理论概述
    (二)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 绩效评估方法之关键绩效指标法(简称KPI)
    (四)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Y区地方税务局现行绩效管理现状
    (一) Y区地方税务局概述
    (二) Y区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三) Y区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基于双因素理论Y区地税局绩效管理创新思路
    (一) 双因素理论在Y区地方税务局应用环境分析
    (二) Y区地方税务局保健—激励因素存在的问题
    (三) 绩效管理同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五、双因素理论视角下Y区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创新
    (一) Y区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创新的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二) Y区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创新内容及解决途径
六、Y区地方税务局KPI体系设计
    (一) 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三)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七、结论
    (一) 本文总结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说明
        一、两会
        二、“两会”报道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研究
        二、关于其他媒体“两会”报道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进路
        一、理论与方法
        二、分期依据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注释
第二章 破局与尝试: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观念转变与业务改革
    第三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一、稿源:从以新华社稿件为主到以“本报”稿件为主
        二、定位:从宣传举国盛事到回归会议报道
        三、形式:清除文革遗风,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
        四、内容:从重人大到人大政协并重
    第四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一、代表委员:从先进群体到履职个体
        二、分组审议:从一致同意热烈拥护到出现批评和质询
        三、开放程度:从无到有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
        四、会外群众:从热烈欢呼坚决拥护到提出意见建议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调整与回归: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保持稳定与深化改革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双重属性与技术发展
    第三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一、围绕主旋律组织报道
        二、报道模式初步形成
        三、报道形式不断创新
        四、策划意识不断增强
    第四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一、“两会”制度:日渐规范
        二、“两会”会风:日趋务实开放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不断增强
        四、“两会”影响:越来越受关注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协商与对话: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以人为本与和谐蓝图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
    第三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一、《两会特刊》的创办及扩版
        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三、报道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四、报道形式的创新
    第四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一、“两会”制度:凸显成效渐趋完善
        二、“两会”会风:务实开放与时俱进
        三、代表委员:责任意识增强履职能力提高
        四、“两会”影响:与百姓更近与世界更近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媒介与民主:《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分析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一、“两会”职能的实现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二、会风开放务实高效关注民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增强能力提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四、公众关注和有序参与“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两会”框架中“民主”话语体系变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三、合流与统一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形成原因分析
        一、角色定位
        二、内容约束
        三、社会情境
    第四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效果分析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不同观点
        二、《人民日报》中看不到的“两会”场景
        三、不同的民主理论及其不同的媒介期待
        四、《人民日报》未来“两会”报道建议
    小结
    注释
结语:未完成的使命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四、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争取多写优秀稿件——同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谈如何撰写业务技术类稿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D]. 王宏波. 南京大学, 2016(08)
  • [2]选择性治理: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治理模式 ——以山东桥镇为例[D]. 刘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3]围绕钢铁行业重点工作和财会人员需要做好《冶金财会》编辑发行工作——在“钢铁企业财务创新与降本增效工作研讨会暨《冶金财会》2015工作年会”上的报告[J]. 李慧中. 冶金财会, 2015(10)
  • [4]办好《冶金财会》为新常态下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服务——在2014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暨第七届“三优”表彰会议上的讲话[J]. 李沛林. 冶金财会, 2014(09)
  • [5]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三农”报道为例[D]. 李均德. 武汉大学, 2014(06)
  • [6]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基层地方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与创新[D]. 秦晋安. 兰州大学, 2013(05)
  • [7]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 贺蕾. 复旦大学, 2012(02)
  • [8]坚持双向服务方针 推进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2005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李沛林. 冶金财会, 2005(09)
  • [9]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10]办好《冶金财会》 为推进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在2003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李沛林. 冶金财会, 2003(11)

标签:;  ;  ;  ;  ;  

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努力写出更多优秀的稿件——与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谈商务、技术稿件如何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