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新杀菌剂

马铃薯晚疫病新杀菌剂

一、马铃薯晚疫病新型杀菌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杰,宋文睿,陈汉,钱忠海,曾娟,董莎萌[1](2021)在《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控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发的重大毁灭性病害,长期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暴发流行,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目前大田防控马铃薯晚疫病仍主要依赖化学防控。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市场防治晚疫病的杀菌剂产品发展趋势,对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控策略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归纳。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田间调研结果,探讨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防控中的新情况,并对未来化学精准防控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加快发展病菌致病型和抗药性监测技术,注重新型农药与精准施用技术的源头创新,以期为未来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的可持续防控提供新思路。

李成晨,杨东升,索海翠,安康,刘计涛,罗焕明,李小波[2](2021)在《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农药使用现状调查及减量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广东省冬种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农药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冬种马铃薯施药方式落后,种植期间发生的地下虫害有蛴螬、地老虎,地上虫害为蚜虫、马铃薯块茎蛾、二十八星瓢虫,病害为黑胫病、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青枯病和疮痂病等。防治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农药有32种,按照农药用途分类,68.75%为杀菌剂,其中防治晚疫病的杀菌剂占13类杀菌剂有效成分总数的68.57%。根据推荐用量标准,防治蚜虫、黑胫病、早疫病和晚疫病均存在过量使用农药的现象,全省平均农药使用次数为10次,个别农户使用次数高达22次,超过当季建议用药次数的农药有10种。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存在农药使用过量问题,建议农户结合预警监测和农药减量防治策略,科学提高防效,合理使用农药,切勿盲目增施农药。

闫浩浩[3](2021)在《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逐渐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高度流行且危害严重,能侵染马铃薯全株,引起茎叶腐烂,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化学药剂防治仍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但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易污染环境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对环境和人类安全。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易分离培养,对人畜无毒无害,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将其应用于生物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利用生防菌与化学药剂协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还少有报道。本研究从健康番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对多种细菌、真菌和卵菌病原物均有很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SDTB038。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和生化指标及分子生物学等分析结果,将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velezensis)。该菌株可以分泌对致病疫霉具有拮抗效果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疫霉的侵染,具有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探讨了化学药剂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协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为开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剂提供了新思路,为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开发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主要筛选到了对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生防菌株SDTB038,该菌株同时对真菌性病原菌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细菌性病原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多种病原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依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和生化特性,扩增保守基序16S r RNA基因、gyr A基因和gyr B基因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2.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在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中,均表现出对马铃薯晚疫病较高的防效。在温室试验中,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促进了植物生长(株高和茎粗)。两年的田间试验(2018年和2019年)结果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0.79%(2018年)和37.67%(2019年),并且最高浓度(170 g/ha)的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协同防治效果优于其它处理,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1.75%(2018年)和79.45%(2019年)。85 g/ha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防治效果以及单独使用170 g/ha氟醚菌酰胺的防治效果在统计学中并无显着差异(P<0.05)。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抑菌物质表现出增效作用。综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可以在大田防治中发挥协同增效作用。3.贝莱斯芽胞杆菌分泌的脂肽物质对致病疫霉在离体叶片上有抑制活性。该脂肽物质能够改变致病疫霉细胞膜通透性,致病疫霉渗出的内容物质使电导率值升高。通过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分析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通过脂肽基因的扩增,发现菌株SDTB038中含有表面活性素基因(srf AB,srf AC)和丰源素基因(fen B)。因此,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分泌的脂肽物质是其能够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生防机制之一。

宋威[4](2021)在《新型卵菌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氟噻唑吡乙酮是杜邦公司开发的一款新型的哌啶基噻唑异恶唑啉类卵菌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该化合物具有全新的结构骨架,由吡唑-哌啶-噻唑-异恶唑啉-苯环五个结构单元构成。相比于其他商品化杀菌剂而言,氟噻唑吡乙酮对卵菌纲病原菌具有新颖的作用位点和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氧固醇结合蛋白(Oxysterol-Binding Protein,OSBP)而达到杀菌的效果;氟噻唑吡乙酮具有非常有利的毒理学和环境特性,用量亦少,对用户、农业生产者和环境的安全性很高。氟噻唑吡乙酮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尤为显着,在用药量低至12~30 g ai/ha时,持效期可达7~10天;对黄瓜霜霉病、辣椒根腐病等的最低控制浓度为12~30 g ai/ha,是普通杀菌剂用量的1/100~1/5。除了对卵菌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之外,该杀菌剂在瓜果蔬菜、烟草和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受到广泛的研究与关注。本文中以氟噻唑吡乙酮为先导化合物,其最大的结构特点是噻唑环和异恶唑啉片段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因此本文引入共平面的双键形成丙烯氰结构代替异恶唑啉环,使得新化合物在三维构型上保持一致;我们通过调研文献发现丙烯氰结构在药物分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再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通过对已合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分析,结合生物电子等排,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等药物分子设计策略,设计并合成了 2个系列共计62个新型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分别是含丙烯氰结构的系列Ⅰ和含稠杂环片段的的系列Ⅱ(如下图所示)。通过对上述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构表征以及杀菌活性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所有合成的化合物中有3个目标分子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进入复筛工作阶段。本文对所有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效果和构效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该工作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一、对卵菌病原菌的病害及杀菌剂的种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对氟噻唑吡乙酮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历程、研究状况以及靶标的的结构功能性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二、对所合成的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进行了黄瓜霜霉病室内盆栽活体杀菌活性的测试,初筛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Ⅰ-13、Ⅰ-24、Ⅰ-27、Ⅰ-28、Ⅰ-29、Ⅰ-32、Ⅱ-11、Ⅱ-12和Ⅱ-28在初筛1.25 mg/L的低浓度条件下,防效可以达到70%以上。其中目标化合物Ⅰ-29、Ⅱ-11和Ⅱ-12进入复筛阶段,复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对照药剂氟噻唑吡乙酮相比,对黄瓜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几乎都没有防治效果。三、分析总结了目标化合物在活体水平上的构效关系,为后续的结构改造和修饰,开发更高效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卵菌杀菌剂提供了指导。

韩丽娟[5](2021)在《散斑竹根七抑制瓜类白粉病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散斑竹根七(Disporopsis aspera),是百合科(Liliaceae)竹根七属(Disporopsis)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呈圆柱状,民间常使用其作为中草药,可以增强体质,有养阴润肺、凉血、解毒等功效。本文研究了散斑竹根七根状茎粗提物对瓜类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抑制作用。采用活性追踪法,分离纯化得到L-脯氨酸(L-Pro)和L-氮杂环丁烷-2-羧酸(L-Aze)两种环状亚氨基酸,明确主要活性物质为L-Aze,测定了它对瓜类白粉病菌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并采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研究了L-Aze对瓜类白粉病菌在寄主上侵染发病过程的影响,目的在于研究其作为潜在农用杀菌剂的活性及前景。同时还利用LC-MS技术测定了9种含L-Aze的植物中L-Aze的含量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散斑竹根七根状茎提取物对瓜类白粉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水提物在浓度为1000μg/m L时对瓜类白粉病菌的治疗效果达到了78.37%,保护效果仅为13.75%。2.在活性追踪指导下,采用丙酮沉淀法、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对高活性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根据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L-脯氨酸(L-Pro)和L-氮杂环丁烷-2-羧酸(L-Aze)。通过盆栽试验明确了L-Aze为主要抑菌成分。3.盆栽试验测得L-Aze对瓜类白粉病菌的治疗效果远高于保护效果,100μg/m L浓度下L-Aze治疗效果为81.57%,与商品化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效果相当,而保护效果仅为13.58%。离体条件下,L-Aze对其它多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没有明显的抑制活性。4.显微观察发现治疗性喷施L-Aze可有效抑制瓜类白粉病菌菌丝生长,使菌丝体部分部位中空,不形成分生孢子梗,白粉病菌生活周期中断。铲除性喷施L-Aze造成菌丝大量断裂,分生孢子梗畸形,丧失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5.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散斑竹根七及另外8种含L-Aze的植物提取物对瓜类白粉病的治疗活性。采用LC-MS定量测定了9种植物中的L-Aze的含量,其含量与对瓜类白粉病的抑菌活性呈正相关性。

秦帅,柯岩,汪杰,张静,张立新[6](2020)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如无机铜类、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吗啉类、酰胺类等,以及文献报道的部分活性化合物结构,如芳香酰肼类、菲啶类、喹啉类、二唑硫醚类、二唑硫酮类等,并展望研发新作用机制的药剂,为相关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李长印,胡承孝,倪刚,赵小虎[7](2020)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铃薯是世界粮食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具威胁性的真菌病害之一。为了掌握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保障马铃薯优产高产,本文简要介绍了马铃薯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归纳了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指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现状,为开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吴杰,赵建江,路粉,孟润杰,韩秀英,毕秋艳,王文桥[8](2021)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监测及9种常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氟吡菌胺抗性发生动态,2012~2016年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采集分离到马铃薯晚疫病菌520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价9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马铃薯一季作区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性趋于下降,普遍产生低水平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3.45,平均抗性指数为0.48;所有供试菌株中抗性菌株频率占90.80%,其中低抗菌株占90.35%,2016年首次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2016、2017连续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按推荐剂量施药4次,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对晚疫病防治效果显着高于68%精甲霜·锰锌WG、80%代森锰锌WP、250 g·L-1嘧菌酯SC、500 g·L-1氟啶胺SC,但2017年防效略低于2016年,由89.5%降至86.0%。氟吡菌胺的混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仍然是目前防治晚疫病效果较好的药剂,但生产中需密切监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田间抗性发生动态,实施抗药性治理对策,即限制每个生长季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的施用次数,将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与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李璐[9](2019)在《致病疫霉群体结构及诱导剂与杀菌剂对晚疫病防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在病害大爆发年份可以造成绝产,其病原菌致病疫霉可异宗配合进行有性生殖,导致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发生变化。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征及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相关,以期为马铃薯主产区的高产高效种植及推进产业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2018年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共采集分离了马铃薯晚疫病菌92株,对菌株的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92株菌株中共发现了三种交配型。A1交配型占菌株总数的88.1%,A2和自育型交配型分别占5.4%和6.5%。其中,黑龙江省克山县共鉴定出三种交配型,其中,84.5%(49株)为A1交配型,5.2%(3株)为A2交配型,10.3%(6株)为自育型。黑龙江省依安县100%菌株均为A1型(8株)。内蒙古牙克石共测定出A1、A2两种交配型,分别占89.5%(17株)和10.5%(2株)。内蒙古室韦100%的菌株均为A1型(7株)。以上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克山县与内蒙古牙克石两个马铃薯产区相比其他两个地区的晚疫病菌交配型相对丰富,而其他两个主产区未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生殖。不同地区交配型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测定92个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结果显示,甲霜灵高抗菌株占67.4%,中抗菌株占30.4%,敏感菌株占2.2%,没发现高度敏感菌株。根据采集地点分析晚疫病菌甲霜灵抗药性,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克山县65.5%为高抗菌株,31.1%为中抗菌株;黑龙江省依安县62.5%为高抗菌株,37.5%为中抗菌株;内蒙古牙克石84.2%为高抗菌株,15.8%为中抗菌株;内蒙古室韦42.9%为高抗菌株,57.1%为中抗菌株。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产生抗性。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显示共发现Ia和IIa两种mtDNA单倍型。其中,IIa单倍型菌株占89.1%(82株),Ia单倍型菌株占10.9%(10株)。黑龙江省分离的66个菌株中,IIa单倍型有56株(84.8%),Ia单倍型有10株(15.2%)。内蒙古分离的26株(100%)菌株均为IIa单倍型。结果说明,黑龙江省存在两种晚疫病菌mtDNA单倍型,优势单倍型为IIa单倍型;内蒙古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mtDNA单倍型较之更单一,只有IIa单倍型。利用两对引物Pi4G和Pi4B,共鉴定出8种SSR基因型,分别为G-02、D-03、D-02、F-06、F-05、F-03、F-02和F-01。其中,在黑龙江省分离的66个菌株中发现8种SSR基因型,F-01基因型有41个,占该省的62.12%,居绝对优势。内蒙古26个菌株,存在2种SSR基因型:F-01(22个占84.62%)和G-02(4个占15.38%)。可见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更复杂化。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SSR基因型与交配型及甲霜灵抗性的关系可知,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测定得到的SSR优势基因型F-01中,存在三种交配型,同时存在对甲霜灵高抗、抗性和敏感的菌株。说明SSR基因型与交配型、对甲霜灵抗性均没有直接相关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晚疫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烯酰·吡唑酯和氟吡菌胺·霜霉威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17年于黑龙江省分离的105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EC50值在0.0001490.000640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00359±0.000114)μg/mL,氟噻唑吡乙酮对晚疫病菌的活性较高。其次分别是烯酰·吡唑酯和氟吡菌胺·霜霉威,EC50值分别为0.16180.2177μg/mL和0.16230.7089μg/mL,平均EC50值分别为(0.1908±0.0132)μg/mL和(0.3811±0.1078)μg/mL。3种杀菌剂与甲霜灵均没有产生交互抗性。杀菌剂单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显示,连续4次喷施同一杀菌剂,单剂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增威赢绿>银法利>福帅得>阿克白>凯特>金谷>萨谱特。不同杀菌剂组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显示,在田间每隔7 d分别喷施不同杀菌剂,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有:福帅得、阿克白、增威赢绿和银法利组合,金络、增威赢绿、福帅得和银法利组合,福帅得、银法利、凯特和增威赢绿组合,金络、银法利、凯特和增威赢绿组合,金络、阿克白、福帅得和银法利组合。杀菌剂与BABA混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显示,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4次分别喷施金络+BABA、增威赢绿+BABA、福帅得+BABA和银法利+BABA时,末次防效可达70.07%,总产量达2911.08 kg/667 m2,商品薯率和增产率分别达到76.45%和60.72%。室内毒力测定时,抗病诱导剂BABA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孢子囊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没有抑制作用,说明诱抗剂BABA对病原菌无直接毒性,病情指数的下降和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它诱导马铃薯抗病性引起的。因此,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混合处理将成为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的又一安全且高效的方向。以上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日益复杂,内蒙古地区的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单一。化学防治目前仍然是高效防治晚疫病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化学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BABA混合处理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成为未来可期达到更高效且安全的防治策略之一。

朱雷[10](2019)在《光能变价离子钛对致病疫霉的抑菌作用及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是马铃薯种植大国,晚疫病对马铃薯种植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长期以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控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化学防治依然是应对马铃薯晚疫病最为有效的措施。但化学农药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畜健康,因而选用环境友好型药剂显得尤为重要。光能变价离子钛(Titanium ion of variable valence with light energy,TIVL)对环境友好、对人畜无害,且能有效降低作物的发病率,减轻发病症状。本研究以对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抑菌作用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室内实验探索不同浓度的光能变价离子钛对马铃薯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以及对马铃薯致病疫霉致病力的抑制作用;分析不同菌株对甲霜灵和TIVL的敏感性;应用TIVL和常用化学药剂及其组合混用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以期为TIVL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进而为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绿色环保等方面提供新的防治途径。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TIVL的抑菌作用TIVL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萌发及晚疫病菌的致病力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TIVL的浓度呈正相关。16μg/mL TIVL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抑制率为95.77%,16μg/mL的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囊平均萌发率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达99.07%;32μg/mL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平均抑制率为92.73%,32μg/mL TIVL对晚疫病菌致病力的平均抑制率为91.11%。晚疫病菌所表现的生物特性均与对照组0μg/mL存在极显着差异;2.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甲霜灵和TIVL的敏感性从5个省市晚疫病菌群体各随机挑选目标菌株2株(共计10株),分别测定其对甲霜灵和TIVL的EC50与RI值,未发现目标菌对甲霜灵和TIVL存在交互抗性;3.TIVL和化学药剂混配组合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使用含钛药剂与传统药剂混用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相比单独使用同剂量的含钛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与产量有显着提升;而单独使用含钛药剂太谷乐的平均防效为40.66%,增产率13.9%。但含钛药剂太谷乐与68%精甲霜灵·锰锌WDG混用的平均防效高达77.15%,增产率更是达到44.39%。

二、马铃薯晚疫病新型杀菌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晚疫病新型杀菌剂(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控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用药发展现状
    1.1 农药登记情况
    1.2 市场销售情况
2 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控策略与应用现状
    2.1 种薯期处理
    2.2 生长与结薯期喷施处理
    2.3 收获期降低病薯率
3 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3.1 防控方法不科学
    3.2 抗药性风险
4 晚疫病化学防控的前景展望
    4.1 基于致病型、抗药性、气候条件监测的晚疫病精准防控
    4.2 新型杀菌剂创制与利用

(2)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农药使用现状调查及减量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范围及方法
    1.2 调查内容
    1.3 计算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发生的病虫草害
    2.2 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农药的喷施方式和购买来源
    2.3 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病虫草害防治使用农药基本情况
    2.4 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农药使用量分析
        2.4.1 除草剂使用量分析
        2.4.2 杀虫剂使用量分析
        2.4.3 杀菌剂使用量分析
    2.5 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当季农药使用次数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病原菌发生规律
        1.1.2 防治措施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类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鉴定
    1.3 芽胞杆菌研究现状
        1.3.1 贝莱斯芽胞杆菌
        1.3.1.1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发现
        1.3.1.2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形态
        1.3.1.3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保存现状
        1.3.1.4 贝莱斯芽胞杆菌分泌物
        1.3.1.5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应用现状
    1.4 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病原菌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药剂及马铃薯品种
        2.1.4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拮抗菌筛选
        2.2.2 菌株SDTB038 的鉴定
        2.2.3 化学农药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相容性试验
        2.2.5 菌株SDTB038 抑菌效果
        2.2.6 温室试验
        2.2.7 大田试验
        2.2.8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2.9 脂肽基因的扩增和脂肽物质的提取
        2.2.10 电导率测定
        2.2.11 离体叶片试验
        2.2.12 UPLC-Q-TOF-MS分析
        2.2.13 增效系数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菌株SDTB038 的抑菌活性
    3.2 菌株SDTB038 鉴定
    3.3 室内毒力结果
    3.4 室内相容性试验
    3.5 温室试验
    3.6 大田试验
    3.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3.8 SDTB038 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抑制活性
    3.9 脂肽类物质的基因鉴定及抑菌效果
    3.10 脂肽物质对致病疫霉电导率的影响
    3.11 离体叶片试验
    3.12 UPLC-Q-TOF-MS分析
    3.13 增效系数
4 讨论
    4.1 生防菌的分离与鉴定
    4.2 生防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可行性分析
    4.3 生防菌分泌的抑菌物质及其鉴定
    4.4 微生物与化学药剂协同防治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新型卵菌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卵菌及卵菌杀菌剂简介
    1.2 氟噻唑吡乙酮的研发历程
        1.2.1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1.2.2 氟噻唑吡乙酮的结构优化历程
        1.2.3 氟噻唑吡乙酮的合成路线
        1.2.4 氟噻唑吡乙酮的理化性质及毒理学
        1.2.5 氟噻唑吡乙酮的作用机理研究
    1.3 靶标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1.3.1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3.2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研究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设计思路及预期目标
    1.5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含丙烯氰片段的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3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2.2.4 活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合成
        2.3.2 生物活性
        2.3.3 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稠杂环片段的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2.3 目标化合物的核磁谱图解析
        3.2.4 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合成
        3.3.2 生物活性
        3.3.3 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散斑竹根七抑制瓜类白粉病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散斑竹根七研究进展
        1.2.1 散斑竹根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1.2.2 散斑竹根七生物活性的研究
    1.3 瓜类白粉病概述
        1.3.1 瓜类白粉病的发生规律
        1.3.2 瓜类白粉病的防治现状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散斑竹根七根状茎提取物对瓜类白粉病菌的杀菌活性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盆栽试验材料
    2.2 方法
        2.2.1 散斑竹根七根状茎提取物的制备
        2.2.2 防治黄瓜白粉病盆栽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散斑竹根七根状茎提取物对瓜类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4 小结
第三章 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杀菌活性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盆栽试验材料
    3.2 方法
        3.2.1 散斑竹根七根状茎水提物抑制瓜类白粉病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3.2.2 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3.2.3 防治黄瓜白粉病盆栽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粗提组分和流份的活性追踪结果
        3.3.2 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
        3.3.3 分离化合物对瓜类白粉病菌的杀菌活性
    3.4 小结
第四章 L-氮杂环丁烷-2-羧酸的杀菌活性
    4.1 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离体试验材料
        4.1.4 盆栽试验材料
    4.2 方法
        4.2.1 L-氮杂环丁烷-2-羧酸离体抑菌活性的测定
        4.2.2 L-氮杂环丁烷-2-羧酸盆栽试验
        4.2.3 L-氮杂环丁烷对瓜类白粉病菌的作用方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氮杂环丁烷-2-羧酸的离体抑菌活性
        4.3.2 L-氮杂环丁烷-2-羧酸的盆栽抑菌活性
        4.3.3 L-氮杂环丁烷-2-羧酸对瓜类白粉病菌的作用方式
    4.4 小结
第五章 几种百合科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活性及L-氮杂环丁烷-2-羧酸的含量
    5.1 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试剂
        5.1.4 盆栽试验材料
    5.2 方法
        5.2.1 植物根状茎/根水提物的制备
        5.2.2 防治黄瓜白粉病盆栽试验
        5.2.3 LC-MS测定几种百合科等植物中L-脯氨酸和L-氮杂环丁烷-2-羧酸的含量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9 种植物提取物对瓜类白粉病菌的治疗活性
        5.3.2 9 种植物中L-氮杂环丁烷-2-羧酸的含量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
    1.1 无机铜类
    1.2 唑类
    1.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1.4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1.5 吗啉类
    1.6 酰胺类
    1.7 其他类
2 文献报道的部分活性化合物结构
    2.1 芳香酰肼类化合物
    2.2 菲啶类化合物
    2.3 喹啉类化合物
    2.4 二唑硫醚类化合物
    2.5 二唑硫酮类化合物
    2.6 2-甲氧基-2-(2-取代苯基)-N-甲基乙酰胺类化合物
    2.7 芳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2.8 硼酸酯类化合物
3 小结与展望

(7)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致病机理
    1.1 病原菌
    1.2 病害症状
    1.3 致病机理
2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2.1 化学防治
    2.2 生物防治
        2.2.1 生防细菌
        2.2.2 植物源杀菌剂
    2.3 生态防治
    2.4 农艺措施
    2.5 抗病育种
3 展望

(8)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监测及9种常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作物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药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性测定
        1.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型划分及抗性指数计算
        1.2.3 药剂田间防效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氟吡菌胺的抗性动态
    2.2 不同杀菌剂对晚疫病田间防效
3 讨论

(9)致病疫霉群体结构及诱导剂与杀菌剂对晚疫病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概况
        1.1.1 致病疫霉形态特征及生物特性
        1.1.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现状
        1.2.1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研究
        1.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1.2.3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化学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研究
        1.2.5 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植物品种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及纯化
        2.2.2 交配型测定
        2.2.3 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测定
        2.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线粒体DNA单倍型的分析
        2.2.6 SSR基因型测定
        2.2.7 对杀菌剂的室内敏感性测定
        2.2.8 甲霜灵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测定
        2.2.9 抗病诱导剂BABA对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2.2.10 杀菌剂单剂与药剂组合对晚疫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2.2.11 杀菌剂与BABA混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以及产量的测定
        2.2.12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
    3.2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测定
    3.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3.4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基因型分析
        3.4.1 马铃薯晚疫病菌基因组DNA提取
        3.4.2 马铃薯晚疫病菌线粒体DNA单倍型分析
        3.4.3 马铃薯晚疫病菌SSR基因型分析
    3.5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杀菌剂室内敏感性测定
        3.5.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的室内敏感性测定
        3.5.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霜霉威的室内敏感性测定
        3.5.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吡唑酯的室内敏感性测定
        3.5.4 甲霜灵与3种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测定
        3.5.5 抗病诱导剂BABA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3.6 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3.6.1 杀菌剂单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3.6.2 不同杀菌剂组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3.6.3 杀菌剂与BABA混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3.6.4 杀菌剂与BABA混合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产量测定
4 讨论
    4.1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
    4.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4.3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基因型分析
    4.4 化学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研究
    4.5 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光能变价离子钛对致病疫霉的抑菌作用及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马铃薯及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性
        1.1 马铃薯
        1.2 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性
    2.马铃薯晚疫病概况
        2.1 马铃薯晚疫病
        2.2 症状
        2.3 病原
        2.3.1 分类地位
        2.3.2 病原形态和交配型
        2.3.3 病原生物学
        2.3.4 病原菌生理分化
        2.4 发生规律
        2.4.1 病害循环
        2.4.2 发病条件
        2.4.3 预测预报
        2.5 主要防控措施
        2.5.1 选用抗病品种
        2.5.2 选择无病种地和无病种薯
        2.5.3 加强栽培管理
        2.5.4 药剂防治
    3.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研究概况
        3.1 钛元素的基本情况
        3.2 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的发现
        3.3 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的研究进展
    4.选题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选题目的
        4.2 选题意义
        4.3 研究内容
        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IVL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菌作用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不同培养基筛选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TIVL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1.3.1 材料
        1.3.2 方法
        1.4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1.4.1 材料
        1.4.2 方法
        1.5 TIVL对晚疫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1.5.1 材料
        1.5.2 方法
        1.6 甲霜灵和TIVL交互抗性测定
        1.6.1 材料
        1.6.2 方法
        1.7 数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筛选结果
        2.2 TIVL对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2.2.1 TIVL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2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2.2.3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TIVL对晚疫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2.4 甲霜灵和TIVL交互抗性测定
    3.讨论
第三章 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试验时间、地点与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与统计
        1.4.1 发病严重度调查
        1.4.2 产量增幅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2.2 产量
    3.讨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1.主要结论
        1.1 TIVL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1.2 TIVL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1.3 TIVL对马铃薯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1.4 田间防治试验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马铃薯晚疫病新型杀菌剂(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控现状与展望[J]. 张欣杰,宋文睿,陈汉,钱忠海,曾娟,董莎萌. 中国植保导刊, 2021(06)
  • [2]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农药使用现状调查及减量对策[J]. 李成晨,杨东升,索海翠,安康,刘计涛,罗焕明,李小波. 中国蔬菜, 2021(05)
  • [3]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D]. 闫浩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新型卵菌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宋威.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散斑竹根七抑制瓜类白粉病活性成分研究[D]. 韩丽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研究进展[J]. 秦帅,柯岩,汪杰,张静,张立新. 现代农药, 2020(04)
  • [7]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李长印,胡承孝,倪刚,赵小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1)
  • [8]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监测及9种常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评估[J]. 吴杰,赵建江,路粉,孟润杰,韩秀英,毕秋艳,王文桥. 植物病理学报, 2021(01)
  • [9]致病疫霉群体结构及诱导剂与杀菌剂对晚疫病防效研究[D]. 李璐.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10]光能变价离子钛对致病疫霉的抑菌作用及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D]. 朱雷.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马铃薯晚疫病新杀菌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