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杂棉F_1的利用与推广前景

湖南杂棉F_1的利用与推广前景

一、湘杂棉F_1的利用及推广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芳,杨春安[1](2016)在《陆地棉杂交组合F2代的筛选研究》文中指出以18个陆地棉杂交组合F2代为研究对象,对其铃重、衣分、子棉、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进行比较,筛选出能在生产上加以利用的杂交棉F2代。结果表明:A11黄×Q2、A33×b19、A33×K61、K31×Q6组合综合性状表现好,株型分离小,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7.6%、13.6%、16.0%、19.6%,其纤维品质特别是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及纺纱均匀性指数表现极优,可以在洞庭湖棉区生产上加以利用。

陈全求,詹先进,蓝家样,黄云,符家平,张志勇[2](2014)在《棉花杂种F2代利用及发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大量的研究和生产上的实践均已证明,一些组合杂种F2代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纤维品质的分离问题、F2的自交衰退、抗虫性分离问题、不能根据F1的产量来判断F2的优势等。对棉花杂种F2利用现状进行了概述,提出棉花杂种F2利用的发展思路,包括优化制种技术及降低种子成本、发展棉花杂种F2代的产量优势、避免纤维品质和抗性的分离、增强棉花杂种F2适应性等,以促进棉花杂种2代的利用。

刘定富[3](2012)在《湖北省棉花种业现状与发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湖北是全国第五产棉大省,也是全国第五用棉大省,还是全国棉花种业强省。介绍了湖北省棉花种业的现状与发展成就,分析了棉花产业面临的形势,探讨了棉花种业未来的发展重点任务,即加强棉花育种材料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调整棉花育种方向,培植壮大棉种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强棉花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棉花种业的管理与服务。

刘定富[4](2012)在《湖北省棉花种业现状与发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湖北是全国第五产棉大省,也是全国第五用棉大省,还是全国棉花种业强省。介绍了湖北省棉花种业的现状与发展成就,分析了棉花产业面临的形势,探讨了棉花种业未来的发展重点任务,即加强棉花育种材料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调整棉花育种方向,培植壮大棉种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强棉花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棉花种业的管理与服务。

肖红,李庠,肖才升,李育强[5](2012)在《合作伙伴在湘杂棉品种F1制种利用中精诚协作共创效益浅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议了湘杂棉品种选育方要向开发商提供高标准的杂交亲本种子和技术服务。开发商、经销商、制种棉农要互相配合协作,向广大棉农提供优质的湘杂棉生产种子,以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合作伙伴之间较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搞好协作的前提。

庞念厂[6](2012)在《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在于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我国在1990-1999年十年间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的品种数量达297个,而在2000-2009年十年间审定品种数量达842个,这其中包括重复审定70个、引种17个、彩棉33个、长绒棉18个、早熟棉22个,前五年审定了223个,后五年审定了619个,后五年为前五年的2.8倍。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2000-2009年棉花品种生育期除新疆早熟棉和长绒棉生育期略有增加外多呈现缩短趋势。新疆长绒棉品种生育期呈现波动中增加,后五年比前五增加5.5天,新疆早熟棉生育期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1天。2000-2009年棉花品种产量前后五年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疆棉区审定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1-3千克/亩/年,其次是长江棉区增加0.8千克/亩/年,黄河增产幅度小,仅为0.6千克/亩/年。从棉花纤维长度来看,新疆棉花品种长度增加约1毫米,而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均是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相比,产量有了明显增产。长江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年增加2千克/亩,黄河棉区增产0.4千克/亩;长江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有所增加,而黄河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却有所下降。对于常规与杂交棉来说,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的杂交棉产量均有增加,长江棉区杂交棉增产幅度大于黄河棉区。黄河棉区仍应以常规棉花品种选育为,长江棉区要以杂交棉为主。近年来种子企业育种工作得到加强。但各育种单位目标大致相同,致使棉花育种工作力量分散,工作内容多次重复,无法形成优势研究力量,不便于集中攻克育种难题。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在加强杂交棉育种的前提下,不应以减少或放弃常规育种为代价,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病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总之,随着我国对棉花科研的投入与进展,未来几年应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将分散、规模小的团队联合起来,做大我国的棉花种子研发团队,提高棉花产量水平和纤维品质,综合提高品种抗性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能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郭衍龙[7](2012)在《杂交棉正反交F1杂种优势、F2利用价值及制种效率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研究了华杂棉H318和华杂棉4号两个审定杂交棉品种的正交组合(B11×4-5,B11×119-1)和反交组合(4-5×B11,119-1×B11)F1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以及华杂棉H318F2的利用价值和制种产量,目的是为两个杂交棉品种的顺利推广提供理论和生产实践依据,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苗期农艺性状:两个杂交棉品种正交组合的杂种一代子叶面积大于反交组合杂种一代,且差异极显着,明显受到母体遗传的影响。从两个杂交棉品种正、反交组合前3片真叶发育速度来看,第一片真叶的发育与组配方式有一定的关系,趋向母本,因而,在受到核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到母本的一些影响;第二片真叶生长发育开始,以后各片真叶发育速度逐渐趋向同步。正、反组合之间的苗高和主茎叶数差异不显着,表明两者的遗传主要受双亲核基因的共同作用。2.不同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SPAD值是反映叶绿素含量多少的一个相对指标。两个品种正反交组合之间在各个生育期的叶片SPAD值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表明正反交一代之间叶绿素含量与组配方式无关。3.正、反交方式组配杂种一代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素:华杂棉H318与华杂棉4号两个品种以正交的杂种一代籽、皮棉产量分别为305.6kg/666.7m2、313.8kg/666.7m2和124.9kg/666.7m2、128.0kg/666.7m2;两个品种相应的反交方式组配杂种一代籽、皮棉产量分别为303.5kg/666.7m2、310.3kg/666.7m2和123.6kg/666.7m2、125.9kg/666.7m2,差异都未达到显着水平,同时均表现出较高的中亲优势和高亲优势;与对照(TD-5)相比,两个品种正反交一代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进一步证明华杂棉H318和华杂棉4号与目前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品种TD-5具有同等的产量水平,是二个值得推广的优势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中,华杂棉4号正交单株结铃数高于反交组合,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除此之外,其余性状在正反交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是正交组合单铃重和衣指的中亲优势、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高于反交组合。4.正反交间纤维品质比较:两个品种的正反交一代纤维品质主要指标差异不明显。按照纤维长度、整齐度、麦克隆值、伸长率、比强度的顺序,华杂棉H318正交五项指标分别为29.87mm、84.23%、5.30、6.30%和29.97cN/tex;反交分别为:29.84mm、84.13%、5.27、6.23%和30.77cN/tex。华杂棉4号正交分别为:30.80mm、84.97%、5.29、6.20%和30.47cN/tex;反交分别为:30.74mm、84.53%、5.29、6.20%和30.67cN/tex。两个品种的正反交一代纤维品质综合指标略优于对照,但两个品种的纤维品质杂种优势均不明显。5.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籽棉产量与单铃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衣分呈显着正相关;单铃重与衣分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成显着负相关;单株结铃数与衣分成显着负相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纤维品质各项指标之间相关不显着。在铃期,叶片SPAD值与单株结铃数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在铃期,SPAD值越大,叶片衰老慢,有利于后期铃数的增加。在纤维品质内部,纤维长度与马克隆值和比强度呈显着正相关,伸长率与比强度呈极显着负相关。6.华杂棉H318F2的利用价值:华杂棉H318F2籽棉产量为295.2kg/666.7m2,皮棉产量为117.5kg/666.7m2,与F1相比分别降低3.40%、5.92%,与对照(TD-5)比较,分别降低2.51%、4.47%,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F2纤维比强度显着低于F1,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除此之外,其余指标与亲本及对照差异不显着;F2抗棉铃虫特性发生分离,有接近75%的植株继承了抗虫亲本的抗虫性,接近25%表现为感虫,抗虫性的遗传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表明华杂棉H318F2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7.华杂棉H318制种产量:在相同田间条件下,非抗虫亲本作母本(正交)制种产量低于抗虫亲本作母本(反交)制种。当田间种植为密度1300株/666.7m2时,反交制种产量最高,达74.9kg/666.7m2;正交制种产量最低,为51.6kg/666.7m2。反交种了子指变小,但两种杂交方式对种子发芽率没有显着差异。

刘任重[8](2010)在《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湘杂棉2号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选育的棉花杂交种,在棉花产量方面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亲本CRI12是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品种,J8891是高产棉花品系。本研究利用以湘杂棉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及重组自交系间两两杂交构建的永久性F2群体,分别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通过杂种优势QTL的定位分析,探讨了该杂交种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用cDNA-AFLP技术构建了叶片转录图谱,进一步进行了性状的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一张以SSR标记为主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该图谱总长度941.2cM,含22条染色体和1个连锁群,标记位点总数为181个,大约覆盖棉花基因组的20.20%。标记位点间平均遗传距离6.67cM,最大间距26.18cM。标记的分布不很均匀,有些标记在染色体上成簇存在。2、以重组自交系3年共8个环境下的资料,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产量和产量因子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定位了42个加性效应显着的QTL,其中18个在A亚组、24个在D亚组染色体上。对11个主要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59个加性效应显着的QTL,其中22个分布在A亚组、36个分布在D亚组染色体上。对株高、果枝数等7个形态性状共检测到16个QTL,1个在A亚组、其余均在D亚组染色体上。这些QTL在染色体上大多数成簇分布,其中染色体D2、D6、D9、A5和A11上QTL非常集中,存在多个QTL热点区域。3、利用永久性F2群体3年共6个环境的数据以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多区间作图法(MIM)和多标记联合分析法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定位。通过CIM检测到的104个QTL中,有37个QTL可在两个以上的环境下检测到,70个可由MIM同时检测到,43个由多标记联合分析法同时检测到。许多在不同环境中检测到的QTL具有共同的邻近标记。用三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相对稳定的QTL达28个,其中单株籽棉1个;单株皮棉1个;单株铃数3个;铃重5个;衣分6个;籽指3个;衣指3个;株高2个;果枝数3个。有26个QTL与以前的报道位置相同或相近。利用MIM对农艺性状进行了位点间上位性QTL分析,共检测到47个上位性QTL位点对,其中参与加性与加性(AA)、加性与显性(AD)、显性与加性(DA)和显性与显性(DD)互作的位点对分别为26、9、12和19个。因此互作类型以AA和DD居多,有些双位点间具有两种以上的显着性互作。一些位点与其它多个位点间有互作,说明在基因组中存在参与互作的热点区域。利用多标记联合分析法对农艺性状进行了位点与环境的上位性互作分析。共检测到28个环境上位性QTL,其中10个在A亚组、18个在D亚组染色体上。有15个环境上位性QTL在复合区间作图中检测到,表明在以前研究中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的QTL至少有一部分实际上是环境上位性QTL。位点间上位性和位点与环境间上位性QTL的大量存在,表明上位性在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表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利用多标记联合分析法以永久性F2群体四环境中亲优势数据进行了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QTL分析。共检测到60个杂种优势位点,其中19个表现加性效应,31个表现显性和部分显性效应,10个表现超显性效应。43个杂种优势位点与相应性状的QTL位置相同,表明这些位点可能通过控制性状的表达来影响杂种优势表现。同数量性状的QTL一样,性状杂种优势的QTL也具有多效性,研究发现在杂种优势的QTL中,有16个QTL同时控制多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检测到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环境上位性QTL75个以及杂种优势上位性互作位点对75对。在加性、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QTL中,上位性QTL解释的杂种优势变异最大,说明上位性效应包括基因间互作和基因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基因位点内的加性、显性和超显性对杂种优势的产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5、以现蕾期叶片为材料,用cDNA-AFLP技术构建了一张湘杂棉2号永久性F2群体的转录图谱。该图谱含26个连锁群,总长度2747.O1cM,包含302个cDNA-AFLP标记,连锁群平均长度95.27cM。平均标记间距8.23cM。所有标记均匀分布在不同的连锁群上。以该图谱以及永久性F2群体的四环境数据,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单株籽棉产量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76个QTL和9个纤维品质性状的61个QTL。QTL也具有成簇分布现象。大部分QTL表现为显性和超显性效应。对与QTL共分离的大部分长度在200bp以上的cDNA-AFLP片段(TDFs)进行了回收、克隆和测序。通过同源性序列搜索,对61个TDFs进行了候选基因的蛋白质功能预测和分析。这些基因大多在转录和翻译调控、信号转导、运输、纤维素合成、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合成代谢等方面起作用,是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基因。通过共分离TDFs的表达与产量等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鉴定出多个与产量及产量杂种优势相关的候选基因。可通过RACE技术或图位克隆技术,将这些功能基因进行克隆,或者将与QTL共分离的cDNA-AFLP标记转化为CAPS标记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杨芳荃,吴若云,朱景明[9](2009)在《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湖南篇》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棉花生产一靠科技创新,二靠政策扶持,三靠棉农投入,率先实现了品种杂优化、栽培规范化、种子产业化,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杨杨[10](2009)在《湘杂棉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湘杂棉产业化得益于品牌战略的实施。通过建立品牌、打造品牌、维护品牌,有效地克服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与产业化中地域性强、保密性差、用户分散及效果易受环境影响等不利因素,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产业化提供了借鉴。

二、湘杂棉F_1的利用及推广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杂棉F_1的利用及推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陆地棉杂交组合F2代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棉组合F2代的产量构成因素
    2.2 不同杂交棉组合F2代的纤维品质
3 讨论

(2)棉花杂种F2代利用及发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种F2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纤维品质的分离
    1.2 F2的自交衰退
    1.3 抗虫性分离
    1.4 不能根据F1的产量来判断F2的优势
2 棉花杂种F2利用现状
    2.1 F2纤维品质性状利用研究
    2.2 F2产量性状利用研究
    2.3 F2抗病性状利用研究
    2.4 F2抗虫性状利用研究
3 棉花杂种F2代利用的发展思路
    3.1 优化制种技术, 降低种子成本
    3.2 发展棉花杂种F2代的产量优势
    3.3 避免纤维品质和抗性的分离
    3.4 增强棉花杂种F2适应性

(4)湖北省棉花种业现状与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北省棉花种业的发展成就
    1.1 棉花育种技术创新处于前列
    1.2 棉花育种取得巨大成就
    1.3 棉花种业企业快速发展
    1.4 棉种加工技术得到普及
    1.5 棉花种业研究力量增强
2 湖北省棉花种业发展现状
    2.1 研究力量具有优势
    2.2 研发平台得天独厚
    2.3 棉花科技成果较多
    2.4 品种技术水平较高
    2.5 棉种企业实力较强
3 棉花产业面临的形势
    3.1 面临的有利形势
    3.2 面临的不利形势
4 棉花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4.1 加强棉花育种材料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
    4.2 调整棉花育种方向, 加快新方向下品种选育和审定
    4.3 培植壮大棉种企业, 保持湖北棉种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4.4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育繁推一体化
    4.5 加强棉花种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棉花种业发展提供公共平台
    4.6 加强棉花种业的管理与服务, 规范棉种市场

(6)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棉花生产与科研育种概述
        1.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1.1.2 我国棉花科研机构概况
        1.1.3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进展
        1.1.4 近年我国棉花重大科研成果概况
    1.2 我国的棉花品种审定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情况分析
    2.1 棉花审定品种总体数量
        2.1.1 1990-199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1.2 2000-200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2 2000-2009 年审定品种类型情况
        2.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品种
        2.2.2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
        2.2.3 彩色棉审定品种
        2.2.4 长绒棉审定品种
        2.2.5 早熟棉审定品种
    2.3 审定品种选育单位情况
    2.4 小结
        2.4.1 审定品种数量大增
        2.4.2 品种类型多元交错
        2.4.3 育种单位多增企业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3.1 黄河棉区(冀鲁豫)品种性状分析
    3.2 长江棉区(鄂皖苏)品种性状分析
    3.3 西北棉区(新疆)品种性状分析
    3.4 国审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5 彩色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6 早熟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7 小结
        3.7.1 品种单产波动中增加
        3.7.2 品种生育期小幅缩短
        3.7.3 纤维品质仅细微改善
        3.7.4 转基因技术提升品种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再要精
    4.2 品种类型多元化加区域化
    4.3 育种单位要加强育种团队
    4.4 品种单产增加借力高抗性
    4.5 生育期变化适宜区域特点
    4.6 纤维品质改善要突破瓶颈
    4.7 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内容
    4.8 棉花品种选育审定小建议
        4.8.1 彩棉育种
        4.8.2 抗逆育种
        4.8.3 早熟育种
        4.8.4 机械化与品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2000-2009 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表

(7)杂交棉正反交F1杂种优势、F2利用价值及制种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1.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2 抗虫杂交棉研究进展
        1.2.1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
        1.2.2 抗虫杂交棉研究
    2 棉花正反交组合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3 杂种二代利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棉花杂种二代利用研究进展
    4 制种效率研究
        4.1 利用不育系制种
        4.2 蜂媒传粉
        4.3 利用化学杀雄剂
        4.4 人工授粉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杂交棉正、反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苗期主要农艺性状
        1.3.2 SPAD值测定
        1.3.3 产量性状
        1.3.4 纤维品质
        1.3.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华杂棉H18、华杂棉4号正反交F_1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差异
        2.1.1 苗期真叶发育速度及子叶面积比较
        2.1.2 苗期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比较
        2.1.3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的差异比较
        2.1.4 产量性状的差异比较
        2.1.5 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比较
        2.2 华杂棉H318、华杂棉4号正反交F_1杂种优势分析
        2.2.1 产量性状杂种优势
        2.2.2 维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2.3 产量、叶片SPAD值与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华杂棉H318和华杂棉4号的正、反交一代苗期形态性状
        3.2 正、反交一代不同生育时期SPAD值
        3.3 正、反交组合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
        3.4 参试材料农艺性状间相关性
第三章 华杂棉H318 F_2利用价值与正反交制种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华杂棉H318 F_1、F_2比较试验
        2.2 华杂棉H318正反交制种比较
        2.3 性状调查与统计方法
        2.3.1 华杂棉H318 F_1、F_2比较试验
        2.3.2 正反交制种比较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华杂棉H318 F_1与F_2群体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3.1.1 F_1与F_2群体产量及构成因素差异比较
        3.1.2 F_1与F_2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比较
        3.2 华杂棉H318 F_1与F_2纤维品质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3.2.1 F_1与F_2群体纤维品质性状差异比较
        3.2.2 F_1与F_2群体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比较
        3.3 华杂棉H318 F_2群体内单株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3.3.1 杂种F_2群体内单株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
        3.3.2 杂种F_2群体内单株品质性状变异
        3.4 华杂棉H318 F_2抗虫性鉴定
        3.5 华杂棉H318正反交制种
        3.5.1 不同组配方式对制种产量影响
        3.5.2 正、反交制种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杂种二代利用价值
        4.1.1 杂种二代产量的衰退与利用价值
        4.1.2 杂种二代品质性状的分离
        4.1.3 杂种二代棉、红铃虫的抗性分离对生产的影响
        4.2 杂交棉组合正、反交制种
        4.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前景
        4.3.1 杂种二代的利用
        4.3.2 不育系的利用
        4.3.3 化学杀雄剂的使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研究进展
        1 遗传图谱构建
        1.1 遗传图谱构建的原理与方法
        1.2 作图群体
        1.3 DNA分子标记
        1.4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1.5 作物转录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2 数量性状QTL定位
        2.1 QTL定位方法的发展
        2.2 棉花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4 数量性状QTL的克隆
    第二章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1 棉花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2 杂种优势机理的经典假说
        3 上位性效应与杂种优势
        4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5 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
        6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7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8 核质基因组互作与杂种优势
        9 基因网络与杂种优势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三章 湘杂棉2号重组自交系主要性状的QTL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性状调查
        1.4 DNA分子标记试验
        1.5 遗传图谱构建
        1.6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自交系性状表现及遗传分析
        2.2 遗传图谱的构建
        2.3 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3 讨论
        3.1 陆地棉种内图谱在QTL定位中的特殊意义
        3.2 与其它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3.3 QTL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第四章 湘杂棉2号永久性F_2群体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性状调查
        1.4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永久性F_2群体的性状表现
        2.2 永久性F_2群体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2.3 永久性F_2群体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2.4 永久性F_2群体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2.5 永久性F_2群体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3 讨论
        3.1 不同分析方法的QTL检测效果
        3.2 永久性F_2群体在QTL定位中的优势
        3.3 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
        3.4 本研究定位的QTL与其它研究之间的比较
        3.5 QTL效应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第五章 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机理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性状调查
        1.4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湘杂棉2号及永久性F_2群体产量和产量因子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2.2 主要农艺性状中亲优势的相关分析
        2.3 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QTL
        2.4 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环境上位性QTL
        2.5 杂种优势位点与性状的QTL位点
        2.6 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互作QTL位点对
        2.7 不同基因作用方式的QTL解释的杂种优势变异
        3 讨论
        3.1 用于杂种优势QTL分析的永久性F_2群体
        3.2 多标记联合分析方法在杂种优势分析中的应用
        3.3 杂种优势的多效性QTL
        3.4 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机理的探讨
    第六章 湘杂棉2号永久性F_2群体转录图谱的构建及主要性状QTL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DNA-AFLP片段的多态性
        2.2 转录图谱的构建
        2.3 QTL分析
        2.4 候选基因的序列和功能分析
        2.5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与产量性状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3 讨论
        3.1 cDNA-AFLP标记的多态性
        3.2 转录图谱用于数量性状QTL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3.3 候选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湖南篇(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创新, 推动棉花技术进步
    1.1 栽培技术创新解决了制约湖南棉花高产的“老大难”问题
        1.1.1 育苗移栽与烂种死苗。
        1.1.2 肥促化调与“高大空”。
        1.1.3 宽行稀植与秋雨烂铃。
        1.1.4 技术规范与持续高产。
    1.2 品种的不断更新对提高湖南棉花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2.1 高产品种推陈出新。
        1.2.2 抗病品种经久不衰。
        1.2.3 低酚棉育种连破三关。
        1.2.4 彩棉研究成效显着。
        1.2.5 杂优利用成果丰硕。
    1.3 棉花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创新, 有利提高植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3.1 耕作制度改革与病、虫害的发生主次的变化。
        1.3.2 棉花病害综合治理策略与技术的变迁。
        1.3.3 棉花虫害综合治理策略与技术的变迁。
        1.3.4 化学除草助推免耕简化栽培。
2 政策扶植, 促进棉花生产发展
    2.1 加强棉种产业化建设
    2.2 大力实施杂交棉工程
    2.3 狠抓优质棉基地建设
    2.4 出台进一步加快棉花产业发展的政策
        2.4.1 制定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2.4.2 切实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
        2.4.3 加大高产优质技术推广力度。

(10)湘杂棉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品牌
2 打造品牌
    2.1 严把审定关口, 坚持宁缺毋滥
        2.1.1 明确目标
        2.1.2 严格鉴定
        2.1.3 多重比较
        2.1.4 综合评价
    2.2 严控核心技术, “定格”杂种优势
    2.3 完善相关研究, 良种良法配套
        2.3.1 制种技术研究与操作规程制定
        2.3.2 杂交棉高产栽培途径研究与技术规范制定
    2.4 强化种子质量, 加强跟踪服务
3 维护品牌

四、湘杂棉F_1的利用及推广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陆地棉杂交组合F2代的筛选研究[J]. 李玉芳,杨春安. 湖南农业科学, 2016(07)
  • [2]棉花杂种F2代利用及发展研究进展[J]. 陈全求,詹先进,蓝家样,黄云,符家平,张志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3)
  • [3]湖北省棉花种业现状与发展探讨[A]. 刘定富. 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12(总第111期)
  • [4]湖北省棉花种业现状与发展探讨[J]. 刘定富. 作物研究, 2012(05)
  • [5]合作伙伴在湘杂棉品种F1制种利用中精诚协作共创效益浅议[J]. 肖红,李庠,肖才升,李育强. 种子, 2012(08)
  • [6]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D]. 庞念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7]杂交棉正反交F1杂种优势、F2利用价值及制种效率研究[D]. 郭衍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8]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D]. 刘任重.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湖南篇[J]. 杨芳荃,吴若云,朱景明. 中国棉花, 2009(S1)
  • [10]湘杂棉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启示[J]. 杨杨. 湖南农业科学, 2009(04)

标签:;  ;  ;  ;  ;  

湖南杂棉F_1的利用与推广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