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评论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评论

一、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审视(论文文献综述)

孟宇轩[1](2021)在《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文中指出在当下这个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人们的物质需求相较于以往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精神上的困顿与迷惘日渐显现,成为幸福生活的强力阻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对财产、地位、名利、结果、控制等展现出非理性的强烈渴望,自恋、孤独、缺乏思考、爱无能等现象也更为严重。西方着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毕生都致力于对人类生存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与危机进行追问与思考,探寻人类实现幸福的密匙。他从关注现代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出发,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结合起来,较为全面地剖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揭示了人个性和价值的失落,并提出了拯救人类的心理革命理论和建立健全社会的社会改革措施,为当代人认清自己的心理、解读自己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思路。弗洛姆的人生哲学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长期致力于观察人和社会的产物,对我国当代青年应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与迷失不乏启示意义。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形成背景,包括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弗洛姆关于生存的思想。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面临生存的二律背反和历史的二律背反,有关联、超越、寻根、身份认同和目标与献身这五种需要,人应摒弃重占有的生存方式,选择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弗洛姆富有创造性的人生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其本质在于给予;在自由观方面,他认为人追求自由而又逃避自由,积极自由的实现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在快乐观方面,他认为快乐是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出现的持久的情感状态;在生死观方面,他认为不要把生命视为一种财产;在家庭观方面,他认为要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并最终成为自己的父母;在信仰观方面,他提出理性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强调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弗洛姆人生哲学的意义和启示,论述了其与老子哲学的贯通之处,比较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探寻了其理论的成就与不足,对其作出了辩证的价值评析,认为其一以贯之之道在于发挥创造性,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各种力量是其最为根本的方法论,并结合我国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论述了弗洛姆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爱情观和快乐观的启示。

谢静[2](2020)在《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系统解读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将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理论特色和社会批判理论相结合,以政治美学为核心线索将其一生的致思理路与政治运动实践贯穿起来,开显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革命潜能和政治批判功能。选定此主题的原因在于感性、理性、美与政治作为关键范畴充斥于马尔库塞着作文本之中,本文致力于将这些看似孤立且矛盾的范畴放置于马尔库塞的学术经历中加以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演变。马尔库塞回到“美”与“知觉”同源的古希腊哲学中,探索美与感性欲望的关系。在“美”的原初语境中,它指的是柏拉图所认定的那种低级的、发源于肉体的感性欲望。而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指出美不只代表着少年的肉体之美,更意味着超越一切形体之美的美的原则,而美的原则是爱欲之神的化身,是生命的源泉。马尔库塞在此意义上,发现了感性欲望与爱欲的关系,重新挖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关于性本能与肉体欲望的关系,使爱欲超越性欲成为一种更大的生物本能,将体验快感的感官范围从生殖器官扩张到人的整个身体,实现身体的爱欲化。马尔库塞认为积淀在个体血肉之躯中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爱欲的存在场域,爱欲是情欲的人化,是对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的理性塑造与陶冶过程,它以生物根源为基础,但其中具有理性的渗透,从而超越了动物的性质。他利用弗洛伊德关于的心理分析,挖掘审美中情欲因素与复杂性,在对“艺术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的理解中,确定了美感是爱欲这个人性总体结构中的心理本体,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新感性这个情感心理本体。马尔库塞从精神分析中关于性本能(力比多)与自我、生欲与死欲的对抗中发现了爱欲作为人类集体的生命本能所蕴含的强大政治效力。因原本自由的主体意识与精神过程在权威国家的公共生存中被同化了,个人精神的失调、爱欲的压抑更直接地反映了社会总体的失调,于是心理学问题变成了政治学问题。马尔库塞认为美体现了反抗现实原则的快乐原则,是人类爱欲本能的最高精神产物,美学与艺术是审美形式的外化结果,是爱欲、快乐本能解放动力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反叛统治秩序的革命潜能。可见,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非功利的美学,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在人的审美本质基础上将人类爱欲的解放界定为广义的政治学。他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有明确的批判指向——理性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技术理性。受理性主义文化的影响,主体性原则与现代科技体系合谋将人性之中的感性丰富性从生存理性中排挤出去,人类以技术理性取代包含感性之维的生存理性,使理性中的自由、否定之义消失,导致技术理性成为一种极权统治将历时的感性生命本身整合进压抑性的文明进程与消费性的社会生产领域。这种感性生存境况造成了爱欲与新感性作为情感本体的审美之维的缺失,是人类单向度的精神危机的根源。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审美人性的复归为批判理论的切入点与理论旨归,融合多种对抗技术理性与理性主义文化的思想资源,最终形成了以爱欲满足为中心的新感性政治革命路线。以人的自然生物本能为物质基础,将深藏于“类本质”之中导源于快乐原则的反叛激情挖掘出来,在理性的否定性推动力下,使人的整个身体重新回归到代表游戏与闲暇的审美冲动中去。发挥想象力对感性与理性的沟通作用与为感性秩序立法的革命潜能,重建象征着完整人性的新感性。在不满于固定规训的审美形式的更迭性运动中寻求重建通往幸福与自由的新秩序的可能。这也是马尔库塞整个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致思理路。不能否认马尔库塞以艺术与美学为解放之途的批判方式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相比,缺少对资本逻辑的分析与批判,这使他的政治美学批判最多达到意识形态批判的水平,不能深入到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所扭结而成的社会结构领域,削弱了其理论的现实性,造成了其理论中历史性与先验性之间的矛盾。但是,他承认与积极利用审美感性的多样性、偶然性、多变性,以此拯救感性力量的否定性和批判功能,这种对本真生命的尊重态度,是值得现代人反思与借鉴的。因此,对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研究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情势变更的理论选择之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满足物质匮乏的经济革命不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的主旋律,更令人关注的是人民的现实的具体的感性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人生而为人所一直追求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研究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能够让我们在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的今天,去冷静地分析资本的逻辑与审美的价值之间的博弈,尝试解答如何在市场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和初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性与主体间性,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统一,个体自身的身心协调发展,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许康艳[3](2020)在《从占有到创造:弗洛姆自由思想的教育阐释》文中提出自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需要自由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而它的唤醒离不开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自由也是其目标之一。但是现代教育日趋功利化和实用化,逐渐沦落为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手段。此时的教育失去了培养成“人”的自由,也就谈不上个体自由人格的培养了。弗洛姆对自由的阐释对我们认识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自由对于人生的不可替代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进行教育哲学阐释,以期为当下教育实现人的自由提供一条可探索之路。首先,论文考察了弗洛姆自由思想产生的背景。他批判地继承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坏境,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深刻分析了现代人的自由处境。其次,论文探讨了弗洛姆对教育中自由缺失的批判,他认为导致自由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权力”的钳制导致了教育走向工具化;“知识就是力量”的规训导致了爱的教育的缺失;“智力教育”的控制使教育走向机械化。教育中自由的缺失导致个人无法实现自身的潜能,无法实现自我,无法达到积极的自由。返回自由是众望所归。再次,论文详细阐释了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他从自由的二重性入手,深入分析了自由给人带来独立的同时也带来了孤独,以及个人在面对孤独时的两种选择:逃避自由和追求自由。他认为存在一种积极的自由,即个人通过理性、爱与创造性活动将自己与他人发生关系,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也能与他人相联系。最后,论文阐释了弗洛姆实现个体自由的三个路径并试图与教育相结合。他认为理性与爱是实现自由的力量源泉,创造性活动是自由状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要以理性克服权力的控制,以爱柔化知识的强力,以创造性劳动超越智力教育,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弗洛姆为我们提供了通往自由的可能之路,论文通过对其自由思想的梳理与阐释以及与教育的结合,以期教育能够培养自由的人。

刘茜[4](2020)在《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自马克思提出拜物教理论以来,拜物教理论便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入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继承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同时,运用了不同于马克思的分析手法,即以精神分析学的视角看待拜物教问题。但学者更多的是探讨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理论或者梳理某个人物关于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可以说,学界缺少从整体视角分析当今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于此,本文以精神分析学作为依托研究拜物教的内在运转机制,揭示拜物教自身存在的秘密,探讨当今拜物教呈现出来的新特质。在拜物教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拜物教从社会分析走向了精神分析的研究方式。一方面,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考察社会运行机制,但马克思缺少对拜物教自身秘密的解读。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抽象成为统治,其抽象表现为交换方式支配经济运行,但如今的抽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便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和主体结构关系问题的桥梁。精神分析学不仅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学,而且是面向社会的理论。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拜物教理论的研究方式,是批判性地汲取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资源。由此,“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精髓是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的可能性路径。在“回到弗洛伊德”的过程中,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受到消费社会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恋物为研究视域,以无意识为理论逻辑的阐释框架。基于这一理论路径,当今拜物教的基本样态表现为幻象的沉迷。在精神分析学的语境中,其一,能指的逻辑使得符号差异化,形成了具有象征符号的物;其二,凝视的机制制造出幻象的场域,使得人们在拜物教的幻象世界中无法自拔。商品的符号化与商品的景观化共同制造出幻象的世界。幻象的世界不仅支撑社会现实,而且掩盖社会现实的不一致性。欲望成为推动人们进入拜物教的幻象世界的原因。为了激发拜物教的欲望,资本主义社会制造出超越自然需要且满足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需要。但是,“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人们在欲望的推动下将永远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可见,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隐性线索是意识形态的规训过程。当今的拜物教作为社会现实表征人们认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是无意识运作的结果。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是象征结构的场域。基于象征结构,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形成了两条路径:以“消解”的方式走向象征交换和以“直面”的方式穿越幻象,两条路径体现出象征结构的强制性和背后的空无状态。由此,突破象征结构成为摆脱拜物教内在束缚的主要途径。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补充和发展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它探讨拜物教自身的秘密,聚焦内在性的关注;它基于消费社会的生存状态,开拓了对群体的研究;它透视到作为社会现实的拜物教,试图找到摆脱拜物教的内在束缚的道路。总之,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拜物教批判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

边莉霞[5](2020)在《欧茨小说中的病态社会性格研究 ——以《奇境》《他们》《掘墓人的女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着名女作家,她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研究,其发表的小说曾一度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她的小说作品大多扎根于美国现实社会,从基本的人性着手,深入至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腻的描写,从而对美国的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批判,表达出欧茨对社会与人性的独特见解。本论文以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欧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的社会背景和弗洛姆理论找出病态社会性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寻求解决的途径。欧茨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其小说,能够发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都存在着不健康的成分,盲目接受外界的声音而忽略自我内心的真实意志;采取剥削的手段向外界索取一切事物,成为剥削者或被剥削者;对于生活保守而消极。笔者从美国社会、家庭和个人三方面对这些病态社会性格的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糟糕的社会环境、冷漠而疏离的家庭关系以及个人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造成病态社会性格形成的原因。文学作品最终都要对个体进行一定的关怀,为了寻求幸福的途径,建构健康的性格类型,个人要利用自己的理性建立一个独立的人格,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而从社会层面来说,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不可或缺。欧茨通过不断的小说创作,旨在揭示出美国人的生存现状,不断地寻求实现独立人格和追求幸福的途径。

周力彤[6](2020)在《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指出埃里希·弗洛姆立足于人本主义立场,融合马克思异化说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等相关理论观点,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经济繁荣、物质丰裕,实则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并对如何摆脱异化进行积极探索,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论述了弗洛姆消费异化建构消费异化理论的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及其扬弃路径,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具体现实情景,探讨其思想的当代意义与现实价值。第一,梳理并论述弗洛姆建构消费异化理论的理论渊源。弗洛姆融合马克思异化说及卢卡奇物化理论等相关观点,同时还学习借鉴弗洛伊德相关理论,在分析人的心理时引入异化观思想,在这基础上提出其着名的消费异化理论。第二,分析并论述消费异化理论基本内容。具体包括产生消费异化理论的前提、产生根源、异化核心等,分别从社会与个体两个层面分析异化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异化的后果,为扬弃消费异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支持。第三,论述弗洛姆扬弃消费异化所进行的路径探索。对此,弗洛姆主张应从心理变革与社会整体变革来实现。首先在社会变革方面,弗洛姆认为,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变革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在心理变革方面,强调应消除异化对人心理层面上造成的侵蚀,促使人最终不受物的控制或统治,最终走出生存困境。弗洛姆主张重生存人道消费观,同时还注重建立生产性人格。第四,结合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评析并立足于我国具体现实情境,归结出当代中国消费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提出思考。随着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提出及获得逐渐完善,极大丰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关照现实生存的困境问题,彰显人文主义关怀,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结合我国现阶段现实情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等,从多个层面等进行共同努力,以期能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进而促使我国消费领域实现健康及和谐发展。

常想[7](2020)在《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求索自由和实现自由的历史,自由问题是理解人自身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每一个思想家都要选择直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马克思和弗洛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自由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从二人自由观的整体形成架构、构成的逻辑主线、内在规定性等角度进行梳理,对二人自由观思想从宏观上提炼观点,在理论分析层面上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来丰富现有的关于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期通过分析比较马克思和弗洛姆的自由观,更好的认识自由的真实面貌。弗洛姆与马克思虽从不同的立场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二者的自由观都以现实的历史的人为自由的载体;都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达到自由实现的彼岸;他们都坚信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能够得到实现,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同时提出自由的实现目标,兼具批判性和建构性。他们的自由观思想都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把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类主体放在社会实践中重新加以界定。与此同时,马克思与弗洛姆的自由观思想又有着重大的区别。二人自由观产生的理论基础、自由观的内涵、对自由的时代困境之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理想模式的构建与实现方式和通向自由之路的达及路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迥异。在社会生活实践和内心意识领域,马克思对人的自由问题进行直接性和对象性的分析,弗洛姆对自由问题进行间接性和反思性的补充,通过比较分析二者自由观的异同,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视野下看到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理论的相互扩充和阐明。

桂闪[8](2019)在《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弗洛姆社会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埃里希·弗洛姆是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一生着作颇丰。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马克思论人》、《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作为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弗洛姆创造性地发挥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这也成为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在研究人的心理状态时,他不仅考虑到了人的生理本能因素,更多地看到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只有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人的性格结构的影响,才能理解现代人为什么要逃避自由,也才能看清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本质,从而寻求一种健全的人道主义社会。本文试图理清弗洛姆社会理论的逻辑进路,研究他的理论的核心基础和基本内容,发现从人性层面到社会层面的弊病以及解决之道。最后从总体上对弗洛姆的社会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第一章是阐述弗洛姆社会理论的生成背景和思想渊源,使我们对弗洛姆其人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第二章首先指出了弗洛姆社会理论的基础—无意识理论,其次探讨了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丰富内涵。其中,弗洛姆分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并探讨了社会性格的两种类型。弗洛姆认为我们应当与世界建立起自发创造性的联系,用爱与理性的力量创造性地生活。在这里他重点强调了社会无意识和社会性格在联结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阐述了弗洛姆对病态社会的剖析及他对健全的人道主义社会的构想。第三章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其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分析了它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

李艳[9](2019)在《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再探》文中指出弗洛姆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围绕着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分析。通过对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研读和反思,继承并发展了他们关于人的问题相关理论和观点,弗洛姆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系。本文主要是对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再探分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从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其中理论渊源主要谈到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批判吸收、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阐发以及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运用与发展,现实背景与发展轨迹则是从弗洛姆个人一生的特殊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考察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按照基本理论是对人性的探究来阐释他的人性理论;核心思想是对“人的困境”问题分析,即人陷入异化状态如何走出生存困境;理论归旨围绕健全社会的的探索来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把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分别与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及马克思的人本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研究基点、研究的方法论以及解决路径等方面来总结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特质。第四部分是坚持客观辩证角度分析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一方面肯定了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人性问题的认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思想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诸如在人性问题探讨上存在矛盾性、消除异化的道路缺乏有效性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弗洛姆的理论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李平[10](2018)在《雅各比的“社会健忘症”批判研究》文中认为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社会健忘症》一书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美国异化的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人们自主性的丧失、人的意识的颠倒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等,即利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学说和理论,来批判美国“患了社会健忘症的社会”。雅各比在此书中所批判的异化现象不仅对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的异化和物化问题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异化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以有必要对患了“社会健忘症”的美国异化的社会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对于本文的研究将结合雅各比本人的相关着作,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和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详细阐述美国社会患了“健忘症”之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以求超越“社会健忘症”,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一共分为四个章节。在第一章中主要是解释“社会健忘症”这个概念,这一章将分为三个小节,结合美国的历史情况和社会发展现状,分别论述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表现、机制和原因。首先雅各比指出“社会健忘症”是一种新的异化表现形式,而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和社会对经典理论的遗忘;其次在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机制中,他指出反文化运动的展开,动摇了美国的传统文化,波西米亚精神的衰微造成了公共文化的贫困,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物化,都促使了“社会健忘症”的产生或者促使“社会健忘症”的现象进一步加深;最后在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原因中,他分别从三个方面即新左派运动的失败,人在技术面前的异化和消费异化带来社会无意识来论述在发达工业社会之下,技术理性统治和大众文化等文化力量成为压抑人、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异化力量,从而提出对美国社会的控诉。在第二章中紧接着将讨论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危害,即论述社会患上“失忆症”之后给美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带来的种种危害,不仅导致心理分析缺乏有效性,使得人们不重视心理学的历史研究,不重视弗洛伊德的经典的心理分析学;而且人们的批判性思维遭到压制,导致人们的洞察力逐渐丧失,从而丧失了质疑、观察世界的能力,从众心理现象也普遍增加;最后人们俨然已经忘却了异化分析,忘却了自身处于异化的社会之中,忘却了自身生活的悲惨状态。因为此时的人们长期处于压抑的社会之中,已经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与物化结构认同的物化意识,物化意识支配了人们所有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在第三章中将会结合雅各比本人的多部着作,分析雅各比论对“社会健忘症”的超越。雅各比认为首先要回归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重塑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基础地位,以此来探讨人们在异化的社会中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通过心理分析疗法使人们认清自身,扬弃异化;其次要回归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辩证批判资本主义物化的社会,利用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来批判和否定一切外来的和异化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最后再造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精神,号召知识分子坚持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精神,唤起人们内在的乌托邦冲动和对生活的激情,从而带领人们走向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美好未来。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中除了重点分析雅各比本人在这本书中所做出的贡献,即在遗忘经典理论的时代,促使弗洛伊德的经典的心理分析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且推动了人们关注自身心理层面的异化,关注人们自身的生存困境;并且分析了他在本书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即由于雅各比不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家,所以在关于心理学方面难免有所疏忽,忽略心理学中一些关键性的概念,且缺乏对心理分析的历史的内在的逻辑把握;最后,将雅各比对“社会健忘症”的批判与马克思的物化批判相衔接,通过分析人的自主性的丧失、社会关系的冷漠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分别与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社会关系的物化与劳动产品的异化的批判相结合,分析二者的共通之处。

二、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审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引言
第一章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弗洛姆独特的人生经历
        一 正统犹太家族与孤独童年
        二 丰富而曲折的学术之路
    第二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产生的时代
        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法西斯主义的盛行
        三 社会危机与精神危机
    第三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理论渊源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三 禅宗佛学思想
        四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二章 弗洛姆关于生存的思想
    第一节 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状况的思想
        一 人的生存境遇
        二 人的生存需要
    第二节 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思想
        一 人的两种基本生存方式
        二 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本质差异
        三 如何习得存在的艺术
第三章 弗洛姆富有创造性的人生观
    第一节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一 爱的内涵
        二 爱的本质
        三 爱的对象
        四 爱的实践
    第二节 自由: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第三节 快乐: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持久的炽热
    第四节 生死:不要把生命视为一种财产
    第五节 家庭:成为自己的父母
    第六节 信仰: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意义和启示
    第一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一以贯之之道:发挥创造性
    第二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老子哲学之贯通:基于梁启超视域
    第三节 弗洛姆的人生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节 对弗洛姆人生哲学的评价:清醒的乌托邦
    第五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当代启示
        一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价值观
        二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爱情观
        三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快乐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背景与契机:理性逻辑的辩证法
    第一节 理性的分裂
        一、理性的原初统一
        二、“理性”与感性的分裂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统治
        一、技术理性的产生
        二、技术理性对感性的压抑
    第三节 理性的颠覆与重建
        一、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统治的颠覆
        二、辩证理性的复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思想先声与理论来源
    第一节 《德国艺术家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的艺术形态演进理论对马尔库塞的启发
        二、卢卡奇的生活、心灵、形式理论的影响
        三、《德国艺术家小说》对浪漫主义反讽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影响
        一、从浪漫主义文学到存在主义美学
        二、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改造
        三、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吸收
        四、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批判与改造
    第三节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发
        一、以审美人性为基础重释《手稿》的原因
        二、人性基础在于哲学中的劳动概念
    第四节 黑格尔的影响
        一、历史总体性中的否定概念
        二、否定辩证法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潜能”的实现
        三、开启浪漫主义的深层构境:否定的乌托邦与革命的姿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思想展陈
    第一节 政治美学的批判指向:单向度危机
        一、发达工业社会
        二、苏联社会
        三、纳粹极权主义
        四、肯定性的文化
    第二节 政治美学批判的目标:爱欲解放
        一、心理学范畴成为政治范畴
        二、为爱欲而战的解放路线
        三、美学形象成为政治形象
    第三节 美学问题的政治意蕴
        一、艺术“乌托邦”的现实性
        二、艺术与革命
        三、审美形式的自律性与异在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思想特质
    第一节 作为政治美学的批判理论
        一、政治美学的提出及内涵
        二、政治美学化与美学政治化
        三、以爱欲与新感性为批判武器
    第二节 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的反叛
        一、技术理性与新感性的博弈
        二、新感性已成为政治因素
        三、新感性本体论的政治批判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评析
    第一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贡献与限度
        一、开启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视角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内的政治美学
    第二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当代启示
        一、对当代美学与政治研究的影响
        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从占有到创造:弗洛姆自由思想的教育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代人对自由的滥用
        (二)现代教育中自由精神培养的缺失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自由思想的研究
        (二)关于弗洛姆自由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弗洛姆教育思想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弗洛姆自由思想产生的土壤
    第一节 理论土壤
        一、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自由观的吸收
        二、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自由观的继承
    第二节 现实土壤
        一、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生存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对人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人性土壤
        一、人性存在的本质:矛盾
        二、人性的潜能:善恶
        三、人性的社会化: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四、人性的异化:自由的缺失
第二章 弗洛姆对现代教育自由缺失的批判
    第一节 “权力”的钳制
        一、对非理性权威的服从
        二、思想和行为的划一
    第二节 “知识就是力量”的规训
        一、对实用知识的崇拜
        二、学生自发情感的压抑
        三、爱的教育的缺失
    第三节 “智力教育”的控制
        一、学生原创性思想的扼杀
        二、科学知识与审美观念的分离
        三、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第三章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自由的二重性
        一、自由的悖论:独立和孤独
        二、自由的选择: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
    第二节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权威主义机制
        二、破坏欲机制
        三、机械趋同机制
    第三节 自由的存在方式
        一、消极自由和重占有的存在方式
        二、积极自由和重存在的存在方式
第四章 返回自由的教育之路
    第一节 以理性克服权力的钳制
        一、理性的培养
        二、理性不服从
        三、运用理性走向自我认识
    第二节 以爱柔化知识的强力
        一、爱的本质和四要素
        二、在交往中培育爱的能力
        三、在爱中与他人联系
    第三节 以创造性活动超越智力教育
        一、创造性活动的主动性
        二、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
        三、在创造性活动中实现自我
结语:返回自由的世界,在爱与理性中进行创造
参考文献
致谢

(4)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为什么要在精神分析学的语境中重新理解拜物教?
        (一)“物”的世界:拜物教批判的现代性意蕴
        (二)观念拜物教: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研究的问题承接
    二、国内外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任务和研究思路
第1章 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出场
    1.1 社会维度:揭示物的神秘底色
        1.1.1 抽象物支配人:从异化到拜物教的现实困境
        1.1.2 “物”的幽灵:从价值量到价值形式的理论飞跃
        1.1.3 资本的逻辑:从商品拜物教到资本拜物教的发展过程
    1.2 精神维度:沉迷拜物教的内在运转
        1.2.1 “回到弗洛伊德”: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可能性路径
        1.2.2 恋物: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视域
        1.2.3 无意识: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逻辑
第2章 幻象的沉迷——拜物教的基本样态
    2.1 商品的符号化:幻象的内在要素
        2.1.1 符号消费:平等的幻象
        2.1.2 能指的逻辑:符号的差异化
    2.2 商品的景观化:幻象的外在情境
        2.2.1 时空:商品的景观化的幻象途径
        2.2.2 凝视的机制:情境的殖民化
    2.3 幻象的作用:构建社会现实的拜物教
第3章 欲望的诡计——拜物教的原初动力
    3.1 欲望的界定
        3.1.1 欲望的匮乏性:追求“崇高”的拜物教
        3.1.2 欲望的生产性:无器官的拜物教
    3.2 欲望与需要
        3.2.1 历史的需要:欲望的诞生
        3.2.2 内在的需要:拜物教的驯化模式
    3.3 欲望与空无
        3.3.1 他者的欲望:拜物教的底色
        3.3.2 欲望的诡计:空无一物
第4章 意识形态的规训——拜物教的隐性线索
    4.1 从虚假性到现实性
        4.1.1 虚假性: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化
        4.1.2 现实性: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
    4.2 从同一到认同
        4.2.1 拜物结构下的同一服从
        4.2.2 拜物结构下的认同过程
    4.3 从统治机制到隐秘规训
        4.3.1 压抑文明:工业社会中的精神批判
        4.3.2 象征结构:消费社会中的精神建构
第5章 打破象征结构——拜物教批判的实现路径
    5.1 立足非同一性:构建象征结构的致思方向
        5.1.1 异质性:立足非同一性的生存体系
        5.1.2 同一性与象征结构的共谋关系
    5.2 走向象征交换:“消解”式的摆脱拜物教
        5.2.1 经济交换:生产剩余的现代社会
        5.2.2 象征交换:打破符号价值的单向限度
    5.3 穿越幻象:“直面”式的挣脱拜物意识
        5.3.1 阐释症兆:揭示象征结构的虚假性
        5.3.2 穿越幻象:发现象征背后的空无
第6章 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的当代价值
    6.1 聚焦内在性的关注
    6.2 开拓对群体的研究
    6.3 摆脱拜物教的精神枷锁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5)欧茨小说中的病态社会性格研究 ——以《奇境》《他们》《掘墓人的女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新精神分析理论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欧茨小说中病态社会性格类型
    (一)接受指向型性格
    (二)剥削指向型性格
    (三)储积指向型性格
    (四)市场指向型性格
二、造成病态社会性格出现的原因
    (一)混乱的社会状态
    (二)畸形的家庭关系
    (三)矛盾的个体
三、建构健康社会性格的途径
    (一)健全的社会结构
    (二)创造性的爱和思想
    (三)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二)文献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内容
        二、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对弗洛姆的影响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内容
        二、弗洛伊德理论对弗洛姆的影响
    第三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一、物化理论的含义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二章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消费异化的理论前提
        一、异化:生产性潜能的否定
        二、异化产生的根源:生存的两歧
        三、异化的核心:体验方式
    第二节 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
        一、社会层面:消费理念错位
        二、个体层面:“消费人”主体理性的丧失
    第三节 消费异化的后果
        一、社会层面:生存危机
        二、个体层面:精神上的痛苦
第三章 消费异化的扬弃
    第一节 社会层面:人本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建立
        一、经济层面所实现的变革
        二、政治层面所实现的变革
        三、文化层面所实现的变革
    第二节 个体层面:生产性人格和人道的消费方式的建立
        一、生产性人格的建立
        二、人道的消费方式的建立
第四章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 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透析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实质
        二、人性的复归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欲求
        三、构建绿色消费观、健全社会制度与人的和谐生存的期许
    第二节 消费异化理论的局限性
        一、理论上的矛盾和含混不清
        二、人本主义视角的局限性
        三、消费异化理论的乌托邦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形成基点比较
    第一节 产生的时代背景差异
        一、时代主题的变迁:早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集权纳粹主义
        二、社会思潮的转向:青年黑格尔派的激进和对现代民主制度的质疑
        三、精神世界的认知变化: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民主自由广泛普及
    第二节 理论生发逻辑的异同
        一、共同的逻辑起点和载体:现实的个人
        二、铺展途径的迥异:自由何以可能与孤独——自由之累
        三、人道主义的最终归宿: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和成为健全的人
第二章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内涵比较
    第一节 自由的本质:实践自由观和自由与个体人的统一
        一、理论前提的预设:对人的本质的认知
        二、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方式
        二、从多元化界定到现实中的个人:对自由本质的界定
    第三节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的内在规定性比较
        一、社会革命与心理革命:不同的自由观切入视角
        二、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内在规定性的继承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与弗洛姆对自由的时代困境之思比较
    第一节 自由的时代困境: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由比较
        一、双重自由观与自由二维度:时代不同自由的存在方式不同
        二、实践自由与自由的两难困境:现代人对自由的逃避形态不同
    第二节 对自由的反面——异化的理解异同
        一、外部世界的异化和意识领域的异化:异化理论切入视角的不同
        二、社会规定(关系)上的“异化”和社会异化的泛化:对异化现象的剖析不同
第四章 马克思与弗洛姆通向自由的革命之路比较
    第一节 自由观的实现方式的设定不同
        一、自由人的联合体和爱与创造:拯救人的自由的方式的不同
        二、共产主义社会和健全的社会:社会理想模式的建构差异
    第二节 自由观的达及路径不同
        一、人道主义呼唤与人的个体化进程:自由观的嬗变与发展
        二、科学自由观的创立与创造性的生存:对自由问题的再审思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期刊类
致谢

(8)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弗洛姆社会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弗洛姆社会理论的生成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弗洛姆社会理论的生成背景
        (一)特殊的个人经历:孤独的创造者
        (二)动荡的社会环境:两次世界大战
    二、弗洛姆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
        (三)犹太—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与启蒙精神
第二章 弗洛姆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弗洛姆社会理论的基础:无意识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
        (二)弗洛姆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发挥
    二、弗洛姆对社会主体的分析
        (一)逃避自由理论
        (二)社会性格理论
    三、弗洛姆对病态社会的剖析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一)弗洛姆对病态社会的剖析
        (二)弗洛姆对健全的人道主义社会的构想
第三章 弗洛姆社会理论的时代价值和局限性
    一、弗洛姆社会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心理批判:批判资本主义的新依据
        (二)心理革命:关怀人的生存处境
    二、弗洛姆社会理论的局限性
        (一)人性思想中的内在问题
        (二)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观
        (三)乌托邦性质的社会变革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9)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吸收与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二、继承与阐发马克思人本思想
        三、运用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第二节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轨迹
        一、弗洛姆的个人经历
        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轨迹
第二章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基本理论——对人性的探析
        一、人的概念
        二、人性本质
        三、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核心思想——对“人的困境”问题分析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反思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病态剖析
        三、走出“人的困境”的探析
    第三节 理论归旨——对健全社会的探索
        一、健全社会的内涵
        二、健全的人与健全社会的关系
        三、如何建构健全社会
第三章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特质
    第一节 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一、异化产生的原因比较
        二、解决异化问题的路径比较
    第二节 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一、对“无意识”认知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比较
    第三节 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比较分析
        一、人性论上的比较
        二、异化理论上的比较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比较
    第四节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特质的总结
        一、以人性论为研究基点
        二、将社会因素与个体心理进行交互研究
        三、把总体社会变革和道德革命相结合
第四章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辩证分析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价值
        一、深化了对人性问题的认识
        二、提供了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新视角
        三、促进了对社会改革的新理解
    第二节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一、人性问题的分析存在矛盾性
        二、消除异化的道路缺乏有效性
        三、改良主义的方案具有乌托邦性
    第三节 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要深切关怀现代人的生存状况
        三、要合理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雅各比的“社会健忘症”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表现、机制和原因
    第一节 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表现
        一、新的理论加速取代旧的理论
        二、经典理论的原初语境被人遗忘
        三、经典理论所批判的社会现实被遮蔽了
    第二节 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机制
        一、反文化运动的展开
        二、波西米亚精神的衰微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物化
    第三节 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原因
        一、新左派运动的失败
        二、人在技术面前的异化
        三、消费异化带来社会无意识
第二章 雅各比论“社会健忘症”的危害
    第一节 心理分析缺乏有效性
        一、人们对心理的分析的历史研究态度随便
        二、心理分析中理论与治疗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
        三、心理分析理论受到种种单一的还原论的影响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被压制
        一、思维活动衰退到被动地分类
        二、人们洞察力的缺失
        三、从众心理现象普遍增加
    第三节 异化分析遭到遗忘
        一、人们逐渐失去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人的自身产物成为统治人的力量
        三、人与机器的联系代替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 雅各比论对“社会健忘症”的超越
    第一节 回归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一、重塑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基础地位
        二、重新关注个人的内心价值观层面的协调
        三、调整心理分析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节 回归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一、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
        二、辩证批判资本主义物化的社会
        三、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改造现实
    第三节 再造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精神
        一、呼吁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
        二、正确理解乌托邦的两面性以及两种乌托邦
        三、号召知识分子坚持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精神
第四章 论雅各比“社会健忘症”批判的贡献与不足
    第一节 论雅各比“社会健忘症”批判的贡献
        一、促使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二、推动了人们关注心理层面的异化
        三、再次推动了心理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
    第二节 论雅各比“社会健忘症”批判的不足
        一、“社会健忘症”批判忽略了自我和无意识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健忘症”批判中浪漫化了心理分析概念
        三、“社会健忘症”批判缺乏对心理分析的历史的逻辑把握
    第三节 论“社会健忘症”批判与物化批判连接的可能的通道
        一、将人的自主性的丧失与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批判相结合
        二、将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与马克思对劳动产品的异化的批判相结合
        三、将社会关系的冷漠与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的物化现象的批判相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审视(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D]. 孟宇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D]. 谢静.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3]从占有到创造:弗洛姆自由思想的教育阐释[D]. 许康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D]. 刘茜. 吉林大学, 2020(08)
  • [5]欧茨小说中的病态社会性格研究 ——以《奇境》《他们》《掘墓人的女儿》为例[D]. 边莉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周力彤.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研究[D]. 常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弗洛姆社会理论研究[D]. 桂闪.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19(01)
  • [9]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再探[D]. 李艳. 安徽大学, 2019(07)
  • [10]雅各比的“社会健忘症”批判研究[D]. 李平. 西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