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队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

编队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

一、编队指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盛智,孙小婷,郑卫娟,赵雪洋,苗壮[1](2022)在《舰载无人直升机作战应用模式及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舰载无人直升机的快速发展,研究其在海上作战行动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日趋紧迫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舰载无人直升机运用海上作战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海上作战行动中发挥的反潜、反舰和空中预警等关键作战任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研究舰载无人直升机被动机械化、半自主信息化和全自主智能化三种作战应用模式,提出支撑未来舰载无人直升机全自主智能化作战模式的全自主着舰、全自主编队飞行和全自主任务规划等关键技术,为舰载无人直升机作战装备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关键支撑。

王得朝,金霄,陈浙梁,赵正党[2](2021)在《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及编队协同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战场的无人化趋势日趋明显,各类无人装备在侦测、打击及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中无人水面舰艇因本身技术复杂,发展起步较晚,相较于其他无人装备技术成熟程度较低,目前仍然以试研试用为主,战场实战应用较少。通过梳理国外现有的有/无人协同项目,设想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在有/无人编队中的作用,构建未来远洋作战有人舰与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编队协同新模式,并分析该模式在实战中的能力优势,同时提出了未来实战应用所面临的核心关键技术,为未来海上作战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王永庆[3](2021)在《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文中提出在大国竞争和国际战略环境激变的背景下,作战样式的变革、潜在的使用需求和先进技术的助推使得未来舰载机发展引向何处的讨论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剖析固定翼舰载机发展主要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梳理了支撑舰载机发展的起飞、着舰、一体化保障、环境适应性设计等核心关键技术的演进路径,并基于对未来智能技术、无人机技术发展的研判,针对未来舰载机作战使用涉及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多域协同、舰载航空体系化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新一代固定翼舰载战斗机的主要能力和技术特征。

祝学军,赵长见,梁卓,谭清科[4](2021)在《OODA智能赋能技术发展思考》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支持下的体系作战将是未来战争的一种主要样式,"基于感知-判断-决策-行动(OODA)以快吃慢"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制胜机理。由于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对抗多域多维,从战场态势到作战策略的映射关系复杂,给OODA环快速解算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OODA环解算满足任务需求,将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OODA各环节,驱动各环节高效运行,缩短环路解算时间,为打赢战争提供关键支撑。首先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导弹OODA智能化赋能面临的挑战,初步提出了智能赋能OODA环涉及的相关技术的思考,以支撑导弹智能化的发展。

龚旻,卜昭鹏,陈梅,王庆彪,王鸿[5](2021)在《陆战分队空地一体无人作战系统装备体系构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智能战争时代数字陆战场形势下,智能化、无人化、网络化陆战分队空地一体无人作战系统装备体系已成为未来陆战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重点研析美、俄分队级无人作战系统装备体系发展趋势,明确其以构建陆战分队级部队新质战斗力为核心,大力开展陆战分队级新型无人作战装备建设的发展方向;其次,从独立作战、持续作战、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火力毁伤等层面,对比分析新型无人作战排作战优势;然后,以构建一个轻量级C4ISRK作战装备体系为目标,提出一种以"有/无人协同作战指控"为核心的陆战分队空地一体无人作战系统构建方式;最后,指出装备研发重点关键技术,以期重塑"人与机器"的战场功能配置,为未来陆战分队作战装备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李雷雷[6](2020)在《基于组件化的空战仿真系统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基于军队信息化的作战要求,通过计算机建模仿真越来越被军队采用。通过计算机对需要的装备进行建模,不但能够很好的验证装备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快速推演作战方案的可行性,相对于实战练兵成本低但是相对于沙盘推演又能够做到精细化。论文中设计了基于组件化的空战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总体上采用标准化、模块化方法,充分利用作战仿真的成熟技术,采用先进的模型驱动(MDA)的体系结构方法,构建以数字仿真模型为支撑、集成模型开发、仿真运行和态势展示功能于一体的仿真开发支持系统。系统组件化建模框架可高度抽象仿真对象的行为特性和组织结构关系,将复杂的仿真平台对象分解为可重用可组合的模块,方便不同专业模型独立开发的同时,提高了模型功能的复用性。该系统设计的主要的模块有数据分发模块、通讯中间件模块、数据编辑模块以及分布式服务器模块。其中,数据分发模块根据各节点应用程序之间的发布订阅关系进行高效、实时的数据分发,实现仿真模型、想定信息、实验设计信息、仿真态势等能够在不同仿真平台上共享共用;通讯中间件模块解决分布式异构系统、仿真系统、模拟器等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问题,支撑虚实一体的试验、训练、分布式仿真等应用系统开发、集成、运行和管理。数据编辑模块主要用于完成仿真节点间的接口建模和协议适配器开发工作,对各节点间交互的数据类型、实体间发布订阅关系和适配器协议等信息进行定义和配置,并提供代码框架自动生成功能。数据编辑模块主要用于完成仿真节点间的接口建模和协议适配器开发工作,对各节点间交互的数据类型、实体间发布订阅关系和适配器协议等信息进行定义和配置,并提供代码框架自动生成功能。分布式仿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把分散于不同地址的仿真终端应用连接起来,协同完成现实战场场景的模拟。论文基于组件化的思想,对空军作战中的关键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用C++语言对雷达组件、通信组件、干扰组件、数据处理组件、武器组件、通用作战指挥任务组件、空对地突击任务组件等进行建模,通过XML语言对所有组件模型的属性进行设置。最后,论文论述了仿真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设计表选择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再根据上述组件化模型设计了一个仿真想定实例,并进行推演和分析。最后通过设计一个实验设计实例来验证并提出优化与改进措施。

王祥科,刘志宏,丛一睿,李杰,陈浩[7](2020)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综述和未来发展》文中指出围绕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这一难度高、发展快、应用前景广阔、多学科交叉的新方向,从集群系统内涵、现有典型项目、关键技术3个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的研究现状。在系统梳理集群系统内涵和应用优势的基础上,从集群协同模式探索、分布指挥体系构建、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集群验证等4个视角总结现有典型项目,从体系架构、通信组网、决策与规划、飞机平台、集群飞行、集群安全与集群指控等7个核心点综述了技术研究现状。最后,综合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赵丹玲[8](2019)在《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是武器装备论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已然成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的重要方面,其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等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目前,由于武器装备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员较难建立准确、通用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也较难得到解释和验证。随着网络科学的发展,基于异质网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武器装备体系进行形式化描述,也可以借助异质网络的一些评价指标衡量不同装备相互作用产生的涌现效果。本文以武器装备体系异质网络模型为基础,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和面向作战过程的基于体系仿真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评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通用的评估方法,异质网络是一种能够有效考虑武器装备体系包含不同功能的装备以及装备之间存在不同的交互关系的半结构化描述方法,基于异质网络模型对体系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具有语义信息。本文在分析武器装备体系及贡献率评估特点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先是将武器装备体系抽象成异质网络模型,再分别从作战能力和作战效能两个视角评估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利用评估结果反馈调整评估模型。本文剖析了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对贡献率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2)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方法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是通过合理的抽象,将体系中的组成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形式化地表示出来,传统的武器装备体系网络化建模方法大多基于同质网络模型,认为装备体系中的节点和边是无差别的,并通过同质网络的一些指标对武器装备体系进行评估。显然,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装备在作战中发挥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复杂联系。本文首先引入异质网络模型,将武器装备体系抽象为异质网络中的要素,并应用网络属性和概念描述武器装备体系的特征。其次,根据武器装备在作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分别构建侦察类、决策类、打击类装备的节点模型,分析各类装备的指标。然后,将装备之间不同的关联关系进行抽象,构建了目标侦察、信息传输、命令下达、目标打击等交互关系模型。最后,考虑时间因素,构建武器装备体系的动态模型,为装备体系的网络化仿真提供基础。(3)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在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中,目前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先构建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再选取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指标聚合,得到体系能力评估的综合值。现有的评估方法没能将装备指标和体系作战能力进行很好地映射,评估结果的解释性和可追溯性不强。为此,本文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首先,将作战任务分解成由相应的子体系支撑完成的不同阶段的子任务,分析子任务之间的约束关系得到任务约束网络,用领域映射矩阵DMM模型表示任务与能力以及能力与装备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基于武器装备体系异质网络模型,利用作战环的方法将不同功能装备节点的能力进行聚合,结合装备面向不同元任务时的作战能力以及任务约束网络,综合计算装备面向整个作战任务时的作战能力贡献率。最后,针对评估模型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几种算法用于求解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和装备对体系的能力贡献率。(4)提出了面向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在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中,传统的方法是利用解析方程求解双方兵力情况或利用系统动力学等体系方法分析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关系,评估过程较为简化,没有和实际的作战过程相结合。本文基于异质网络模型,提出武器装备体系网络仿真方法,根据仿真实验得到效能指标,后基于云模型对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进行评估。首先,分析异质网络建模与基于Agent仿真建模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武器装备实体的能力模型和行为模型,作为体系对抗仿真实验的基础。其次,面向作战过程,筹划作战活动方案并分析装备参与作战的流程,明确各装备在不同作战活动下的行为表现,提出基于OODA循环理论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实现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仿真实验得到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的指标,以作战时间、装备战损比、弹药消耗比和胜负结果作为评估指标,利用云模型方法对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进行评估,最终发现以装备战损比和作战胜负结果作为标准评估效能贡献率得到的结果与能力贡献率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刘思力[9](2019)在《卫星编队星间自组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星编队被普遍用于军事侦察、导航定位、环境监测、航海监测等方向,随着人们对天基信息需求的增加,航天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卫星编队网络的建设刻不容缓。卫星网络组网协议是卫星网络能够正常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随着航天器节点的不断增多,其几何拓扑呈现出动态性、复杂性、异构性的特点,为了适应卫星编队的发展,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更加灵活、可靠、大容量、低时延的自组织网络。本文主要探讨卫星自组织网络的几项关键技术。1、复杂异构动态网络拓扑条件下卫星节点的路由问题:将地面移动自组织网路中基于表驱动的路由协议加以改进,减少了卫星之间的信息交互频率和信息量,使其满足空间网络传输距离长、资源有限、节点动态变化的特点,使卫星网络的路由建立时间缩短至10s以内。2、卫星网络时间自同步问题:为了提高卫星网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双向时间比对法,抵消空中传播时延带来的影响,通过简单的线性频率校正,延长时间同步的周期。根据卫星网络可能存在的多跳,提出了一种分簇多跳逐级同步的方式,使卫星网络通过自同步方式将全网节点与网络控制中心同步,同步精度为微秒级,可以满足通信需求。3、卫星网络各个节点信道接入控制问题:考虑到卫星网络的动态特性,本文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在固定时隙信道接入控制基础上引入竞争,二是在地面网络分布式竞争的信道接入控制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其适用于空间信息网络。维持各个节点之间收发数据有序进行,减少因碰撞带来的丢包问题,使端到端时延小于500毫秒。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提出的分簇逐级同步流程和基于地面网络分布式竞争信道接入控制的改进协议进行了原理性验证和仿真分析,利用ns3协议对改进的源路由协议和改进的地面网络的分布式竞争信道接入控制协议进行了验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对改进的路由协议、分簇逐跳时间自同步协议和信道接入控制协议进行了硬件平台演示验证。

王磊[10](2019)在《舰艇编队协同探测系统与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舰艇编队协同探测系统能够显着提升舰艇编队态势感知能力,是编队协同作战指挥和编队协同火力打击的重要支撑。文中从航迹级协同、点迹级协同和信号级协同三个层面阐述了编队协同探测的内涵,介绍了典型编队协同探测系统。分析了点迹协同技术、资源管控技术、建模仿真技术、试验评估技术等舰艇编队协同探测关键技术。最后从协同探测装备频段和体制多元化、协同空间广域化、协同层次深入到信号级、协同处理智能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舰艇编队协同探测发展趋势。

二、编队指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队指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舰载无人直升机作战应用模式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舰载无人直升机发展分析
3 舰载无人直升机作战运用需求
    1) 保障高空侦察的需要
    2) 满足灵活攻击的需要
    3) 实现诱导欺骗的需要
4 舰载无人直升机作战应用模式
    4.1 被动机械化作战应用模式
    4.2 半自主信息化作战应用模式
    4.3 全自主智能化作战应用模式
5 舰载无人直升机关键技术
    1) 全自主着舰技术
    2) 全自主编队飞行技术
    3) 全自主任务规划技术
6 结论

(2)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及编队协同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军用无人水面舰艇发展现状
    1.1 美国
    1.2 以色列
    1.3 其他国家
2 国外有/无人编队协同项目现状[8]
    2.1 水面有/无人协同
    2.2 空中有/无人协同
        (1)“忠诚僚机”项目
        (2)“MUM-T”项目
        (3)其他项目
    2.3 地面有/无人协同
        (1)“班组X”(Squad X)项目
        (2)多域龙骑兵小队(MDS)项目
        (3)其他项目
3 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在有/无人编队中的作用
4 未来海上有/无人协同典型作战流程
    (1)侦察预警
    (2)作战准备
    (3)作战实施
    (4)效果评估
5 有/无人协同编队的优势
6 未来提高有/无人协同编队效能的关键技术[13]
    6.1 对海自动建航技术
    6.2 高效稳定的通讯技术
    6.3 适应远洋航行的艇型结构设计
    6.4 高智能的自主指控系统
    6.5 多重领域的隐身技术
7 结束语

(3)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载机发展历程
    1.1 舰载机发展的驱动因素
    1.2 舰载机主要发展历程
2 舰载机关键技术
    2.1 起飞技术
    2.2 着舰技术
    2.3 有限空间的快速保障技术
    2.4 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
        2.4.1 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
        2.4.2 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
3 舰载机未来发展
    3.1 体系作战的关键要素
    3.2 多域协同作战
    3.3 未来舰载机的主要能力特点和技术特征
4 结束语

(4)OODA智能赋能技术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展
2 智能赋能面临的挑战
3 OODA智能赋能发展思考及关键技术
    3.1 发展思考
    3.2 关键技术
        3.2.1 智能感知技术
        3.2.2 智能研判技术
        3.2.3 自主决策与指控技术
        3.2.4 智能飞行技术
        3.2.5 集群智能控制技术
        3.2.6 弹载AI芯片和集群智能操作系统
4 结论

(6)基于组件化的空战仿真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空战仿真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1 总体设计思路
    2.2 系统逻辑结构
    2.3 系统工作流程
        2.3.1 仿真准备
        2.3.2 仿真运行
    2.4 系统部署
        2.4.1 单机部署模式
        2.4.2 分布式部署模式
    2.5 系统使用流程
第三章 空战仿真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3.1 数据分发模块
        3.1.1 数据分发模块框架设计
        3.1.2 数据分发模块各个模块具体设计
        3.1.3 数据分发模块信息流程
    3.2 通讯中间件模块
        3.2.1 通讯中间件模块总体设计
        3.2.2 通讯中间件各个模块具体设计
    3.3 数据编辑模块
        3.3.1 数据编辑模块框架设计
        3.3.2 数据编辑模块各模块具体设计
        3.3.3 数据编辑模块信息流程
    3.4 分布式服务器模块
        3.4.1 分布式服务器模块总体设计
        3.4.2 分布式服务器各个模块具体设计
        3.4.3 分布式服务器使用流程
第四章 基于组件化的空战仿真数字模型设计
    4.1 组件化建模仿真总体设计框架
    4.2 实体装备组件模型
        4.2.1 雷达组件模型设计
        4.2.2 干扰组件模型设计
        4.2.3 高级数据处理组件模型设计
        4.2.4 高级空空导弹组件模型设计
    4.3 任务组件模型
        4.3.1 通用作战指挥任务设计
        4.3.2 空中对地突击任务设计
        4.3.3 防空反导指控作战任务设计
    4.4 基于XML的存储设计
第五章 空战仿真想定实例与实验设计
    5.1 仿真实验设计方案
        5.1.1 实验设计方案
        5.1.2 实验设计表选择
        5.1.3 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
    5.2 空战仿真想定实例
        5.2.1 想定方案设定
        5.2.2 想定设计与实现
        5.2.3 想定过程推演及分析
    5.3 实验设计实例分析
        5.3.1 实验方案设计
        5.3.2 实验数据分析
    5.4 空战仿真系统的优化与改进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综述和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人机集群系统介绍
    1.1 无人机集群系统基本概念
    1.2 无人机集群协同执行任务具有诸多优势
    1.3 无人机集群在军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 典型项目研究现状
    2.1 创新协同理论,探索集群协同的模式
        2.1.1 无人机集群协同
        2.1.2 无人机集群和有人机协同
        2.1.3 无人机集群和大型载具协同
        2.1.4 无人机集群和其他无人装备跨域协同
    2.2 强调体系协同,构建分布式指挥架构
    2.3 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2.4 加紧集群验证,形成非对称优势
3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分析
    3.1 集群控制的挑战
        3.1.1 重量/功耗/空间/成本限制对机载通信、计算和存储能力的约束
        3.1.2 数量规模给集群控制带来的挑战
        3.1.3 任务耦合、局部信息不一致和维数爆炸给集群控制带来的挑战
        3.1.4 无人机动力学给集群任务协同带来的挑战
    3.2 集群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3.2.1 集群体系架构
        3.2.2 集群通信与组网
        3.2.3 集群决策与规划
        3.2.4 集群无人机平台系统
        3.2.5 集群飞行与队形重构
        3.2.6 集群安全与冲突消解
        3.2.7 集群指挥控制
4 未来发展趋势
    4.1 以群体智能为牵引,构建具有任务能力的无人机集群系统
    4.2 以多样化任务为导向,设计易扩展互操作的集群体系结构
    4.3 以分布式在线处理为特征,提升协同OODA回路响应时间和行为决策能力
    4.4 以意外事件处理为核心,设计大规模集群协同飞行控制算法
    4.5 以低成本轻质化为特色,牵引无人机系统平台/载荷/通信系统的研制
    4.6 以平行仿真为手段,构建虚实结合的标准化开放性集群协同测试环境
5 结论

(8)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方法研究
        1.2.2 复杂网络与异质网络研究
        1.2.3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1.2.4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框架
    2.1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基本概念
        2.1.1 武器装备体系
        2.1.2 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
        2.1.3 武器装备体系评估
    2.2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分析
        2.2.1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的概念与内涵
        2.2.2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度量方式分析
        2.2.3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剖析
    2.3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设计
        2.3.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方法
        2.3.2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方法
    3.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
        3.1.1 异质网络模型
        3.1.2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描述模型
    3.2 武器装备体系网络节点建模
    3.3 武器装备体系网络交互关系建模
        3.3.1 目标侦察交互关系建模
        3.3.2 信息传输交互关系建模
        3.3.3 命令下达交互关系建模
        3.3.4 目标打击交互关系建模
    3.4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动态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静态评估
    4.1 任务分解与装备映射分析
        4.1.1 任务约束结构分析与任务分解
        4.1.2 任务与能力的映射分析及能力需求描述
        4.1.3 能力和装备的映射分析与建模
    4.2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模型
        4.2.1 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
        4.2.2 面向任务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
        4.2.3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
    4.3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求解算法
        4.3.1 基于作战环的元任务满足度的求解算法
        4.3.2 面向任务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算法
        4.3.3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动态评估
    5.1 基于异质网络的多Agent对抗仿真模型
        5.1.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框架
        5.1.2 武器装备实体的能力模型分析
        5.1.3 武器装备实体的行为建模分析
    5.2 面向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研究
        5.2.1 作战活动方案筹划
        5.2.2 装备作战过程分析
        5.2.3 武器装备体系仿真实现方法
    5.3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5.3.1 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指标分析
        5.3.2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
        5.3.3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综合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研究
    6.1 作战想定
        6.1.1 背景想定
        6.1.2 装备体系描述
        6.1.3 作战想定描述
    6.2 面向海上联合作战场景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6.2.1 任务描述和任务分解
        6.2.2 武器装备体系的任务满足度评估
        6.2.3 武器装备体系的能力贡献率评估
    6.3 面向海上联合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6.3.1 想定补充与规则分析
        6.3.2 基于动态对抗仿真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指标分析
        6.3.3 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评估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体系对抗仿真中形成的作战环
附录 B 体系对抗仿真产生的效能指标

(9)卫星编队星间自组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项目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卫星网络研究现状
        1.2.2 卫星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
        1.2.3 卫星时间自同步研究现状
        1.2.4 卫星网络信道接入协议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拓扑约束及需求分析
    2.1 卫星拓扑与需求分析
        2.1.1 几何拓扑模式
        2.1.2 卫星编队业务传输需求
        2.1.3 指标需求
    2.2 星座构型及可见性分析
        2.2.1 可见性判据
        2.2.2 编队模式一星间可见性分析
        2.2.3 编队模式二星间可见性分析
    2.3 卫星网络协议分层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编队网络动态路由协议
    3.1 卫星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3.1.1 卫星网络静态路由协议
        3.1.2 卫星网络动态路由协议
    3.2 卫星网络最优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3.2.1 最优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本原理
        3.2.2 最优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流程描述
    3.3 卫星网络源路由协议
        3.3.1 源定向路由基本原理
        3.3.2 源定向路由协议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星编队网络时间自同步算法
    4.1 节点间双向时间频率传递
        4.1.1 单向伪距测量
        4.1.2 双向伪距测量
        4.1.3 误差减小机制
    4.2 网络时间同步协议
        4.2.1 传统的网络时间同步协议
        4.2.2 卫星编队网络分簇逐跳时间同步协议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星编队网络信道接入控制协议
    5.1 基于固定时隙分配信道接入协议
        5.1.1 网络时隙帧结构
        5.1.2 竞争时隙结构
        5.1.3 声明过程
        5.1.4 应答过程
        5.1.5 分配策略
    5.2 基于分布式竞争的信道接入控制协议
        5.2.1 传统分布式竞争的网络信道接入模型
        5.2.2 改进分布式竞争的信道接入控制协议
        5.2.3 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ns3 软件及软硬结合验证平台的协议实现
    6.1 基于ns3 的星间网络协议栈仿真
        6.1.1 ns3 仿真软件及仿真流程介绍
        6.1.2 实验结果
    6.2 基于软硬结合验证平台的星间网络协议栈实现
        6.2.1 软硬结合仿真验证平台介绍
        6.2.2 实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内容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舰艇编队协同探测系统与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舰艇编队协同探测系统
    1.1 航迹级协同探测系统
    1.2 点迹级协同探测系统
        1.2.1 系统组成
        (1) CEP
        (2) DDS
        1.2.2 工作方式
        1.2.3 主要功能
        (1) 复合跟踪与识别
        (2) 精确提示
        (3) 协同作战
        1.2.4 技术指标与实现方式
    1.3 信号级协同探测系统
2 舰艇编队协同探测关键技术
    2.1 点迹协同技术
        2.1.1 点迹数据预处理
        2.1.2 点迹关联和滤波
        2.1.3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2.2 资源管控技术
    2.3 建模仿真技术
    2.4 试验评估技术
3 舰艇编队协同探测发展趋势
    3.1 协同探测装备频段和体制多元化
    3.2 协同空间广域化
    3.3 协同层次深入到信号级
    3.4 协同处理智能化
4 结束语

四、编队指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载无人直升机作战应用模式及关键技术[J]. 孙盛智,孙小婷,郑卫娟,赵雪洋,苗壮.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2(01)
  • [2]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及编队协同发展分析[J]. 王得朝,金霄,陈浙梁,赵正党. 现代防御技术, 2021(04)
  • [3]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J]. 王永庆. 航空学报, 2021(08)
  • [4]OODA智能赋能技术发展思考[J]. 祝学军,赵长见,梁卓,谭清科. 航空学报, 2021(04)
  • [5]陆战分队空地一体无人作战系统装备体系构想研究[J]. 龚旻,卜昭鹏,陈梅,王庆彪,王鸿. 无人系统技术, 2021(01)
  • [6]基于组件化的空战仿真系统建模研究[D]. 李雷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综述和未来发展[J]. 王祥科,刘志宏,丛一睿,李杰,陈浩. 航空学报, 2020(04)
  • [8]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D]. 赵丹玲.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卫星编队星间自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 刘思力.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10]舰艇编队协同探测系统与技术发展研究[J]. 王磊. 现代雷达, 2019(04)

标签:;  ;  ;  ;  ;  

编队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